DBJ43/T 390-2022 湖南省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标准(报批版).pdf

附件大小:160.29MB
附件格式:1个直链文件,格式为pdf
所属分类:工程规范
分享会员:
分享时间:
最后更新:
资源简介/截图:

根据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关 于印发湖南省2019年建 设科技计划项目(第三批)的通知》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 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 究,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和 符号、水量与水质、 规划与设计、常用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监测与控制、施工和验 收、维护管理及附录。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 《工程建设标准涉及 专利管理办法》 (建办标 〔2017〕3号)文件要求,主编单位声 明:本标准不涉及任何专利情况,如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涉及专利 技术请及时与编制组联系。 本标准由湖南省住房和 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中机国际工程 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

DBJ43/T 390-2022,LID,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标准,湖南省,雨水控制与利用,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标准,DBJ43/T 390-2022 湖南省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标准(报批版).pdf

1总则
1.0.1为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有效防治城镇内涝灾害,降低雨水径流污染,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环境,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确保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湖南省城镇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与小区及市政工程建设项目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管理与维护。
1.0.3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规划和设计应以经批准的国土空间规划、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专项规划和城镇内涝防治专项规划为主要依据,并应与河湖水系、道路交通、园林绿地和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和设计相协调。
1.0.4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应遵循生态优先、安全为重、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实用美观、统筹建设的原则,注重对山水林田湖草等城镇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注重节能环保和工程效益。
1.0.5应统筹源头减排系统、市政雨水排水系统和排涝除险系统“三系统”设计的衔接,采用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方法,通过工程性设施和非工程性措施,实现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建设目标。
1.0.6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应根据项目建设所在地的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结合气象特点、水文地质、下垫面、场地实施条件、污染物去除效果以及养护管理等因素,合理确定建设内容、规模、技术和措施。
1.0.7规划和设计阶段文件应包括雨水控制与利用内容。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应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1.0.8传染病医院的雨水、含有重金属污染和化学污染等地表染严重的场地雨水不得采用雨水收集回用系统。有特殊污染源的场所,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应经专题论证。
1.0.9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应采取确保人身安全、使用及维修安全的措施。
1.0.10回用雨水供水管道应与生活饮用水管道分开设置,严禁回用雨水进入生活饮用水给水系统。在回用雨水管道上设有给水栓或取水口时,应采取防止误饮误用的措施。
1.0.11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中,相关的规划、总图、园林景观、建筑、结构、给水排水、道路桥梁、水文等专业应密切配合,相互协调。
1.0.12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应在不断总结科研和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1.0.13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管理与维护,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及湖南省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雨水控制与利用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削减径流总量、径流峰值,降低径流污染和收集回用雨水的总称。包括雨水的入渗滞留、收集回用、调蓄排放等。
2.1.2雨水系统stormwater system
下渗、蓄滞、收集、输送、处理和利用雨水的设施以一定方式组合的总体,涵盖从雨水径流的产生到末端排放的全过程管理及预警和应急措施等。
2.1.3海绵城市sponge city
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统筹协调水量与水质、生态与安全、分布与集中、绿色与灰色、景观与功能、岸上与岸下、地上与地下的关系,有效控制城市降雨径流,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达到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保障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的多重目标。
2.1.4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
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其核心是基于源头控制和降低冲击负荷的理念,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排水系统,合理利用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削减暴雨径流产生的峰值和总量,延缓峰值流量出现时间,减少城镇面源污染。
2.1.5非工程性低影响开发设施non一structural LID practices
在其他专业设计中融入低影响开发理念,采用自然生态系统,使其既有助于实现低影响开发设计目标,而又不影响其他专业的设计功能的技术措施或设施。包括下凹式绿地、植被缓冲带、雨水断接、植草沟和植树造林等。
2.1.6工程性低影响开发设施structural LID practices
为实现低影响开发设计目标,人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而专门设计建造的人工设施的总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设施、过滤设施、绿色屋顶等。
2.1.7绿色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s
采用自然或人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控制城市降雨径流的设施。工程性低影响开发设施与非工程性低影响开发设施属于绿色设施的范畴。
2.1.8灰色设施gray infrastructures
传统的较高能耗的工程化排水设施。排水管网、隧道调蓄工程、调蓄池、雨水处理回用、排涝泵站等属于灰色设施的范畴。
2.1.9设计降雨量design rainfall depth
为实现一定的雨水控制与利用目标,用于确定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设计规模的降雨量控制值,一般通过当地多年日降雨资料统计数据获取,通常用日降雨厚度(mm)表示。
2.1.1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通过自然与人工强化的渗透、滞蓄、收集利用等方式控制城市建设下垫面的降雨径流,得到控制的年均降雨量与年均降雨总量的比值。
2.1.11年径流污染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urban diffuse pollution
在多年平均情况下,雨水经过预处理措施和海绵设施物理沉淀、生物净化等作用,场地内累积全年得到控制的雨水径流污染物总量占全年雨水径流污染物总量的比值。
2.1.12径流runoff
在水文循环过程中,沿流域的不同路径向河流、湖泊、沼泽和海洋汇集的水流。
2.1.13设计雨型design rainfall distribution
典型降雨事件中,降雨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2.1.14典型气象年typical meteorological year(TMY)
以近30年的月平均值为依据,从近10年的资料中选取一年各月接近30年的平均值作为典型气象年。
2.1.15流量径流系数discharge runoff coefficient
形成高峰流量的历时内产生的径流量与降雨量之比。
2.1.16雨量径流系数pluviometric runoff coefficient
设定时间内降雨产生的径流总量与总雨量之比。
2.1.17径流污染runoff pollution
通过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将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物带入受纳水体,使受纳水体遭受污染的现象,是城市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2.1.18合流制溢流combined sewer overflow(CSO)
合流制排水系统降雨时,超过截流能力而排入水体的合流污水。
2.1.19特殊污染源地区special pollution sources area
雨水径流中含有特殊污染物的地区。包括化工厂、制药厂、金属冶炼加工厂、传染病医院等。
2.1.20初期径流initial runoff
一场降雨初期产生一定厚度的降雨径流。
2.1.21土壤渗透系数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soil
单位水力坡度下水在土壤中的稳定渗透速度。
2.1.22入渗率infiltration rate
单位时间内渗入单位面积土壤的水量。
2.1.23初始入渗率initial infiltration rate
入渗开始时,雨水在土壤中的入渗率,与土壤类型、湿润程度和植被覆盖情况有关。
2.1.24稳定入渗率minimum infiltration rate
入渗后期,雨水在饱和土壤中的入渗率。
2.1.25孔隙率void ratio
土壤或砾石等材料中可存水部分体积与总体积之比。
2.1.26下垫面underlying surface
降雨受水面的总称。包括屋面、地面、水面等。
2.1.27硬化地面impervious surface
通过人工行为使自然地面硬化形成的不透水地面。
2.1.28预处理设施pretreatment practices
为满足低影响开发设施进水要求,用于初步处理雨水径流的设施。
2.1.29初期雨水弃流设施initial rainwater removal facilities
利用降雨量、雨水径流厚度控制初期径流排放量的设施。有自控弃流装置、渗透弃流装置、弃流池等。
2.1.30渗透弃流装置infiltration-removal device
具有一定储存容积和截污功能,将初期径流渗透至地下的装置。
2.1.31雨水渗透stormwater infiltration
在降雨期间使雨水分散并被渗透到人工介质内、土壤中或地下,以增加雨水回补地下水、净化径流和削减径流峰值的措施。
2.1.32渗透设施infiltration practices
储存雨水径流量并进行渗透的设施,包括渗透沟渠、入渗池、入渗井、透水路面等。
2.1.33入渗井infiltration well
雨水通过侧壁和井底进行入渗的设施。
2.1.34渗透管一排放系统infiltration-drainage pipe system
采用渗透检查井、渗透管将雨水有组织的渗入地下,超过渗透设计标准的雨水由管沟排放的系统。
2.1.35渗透检查井infiltration manhole
具有渗透功能和一定沉砂容积的管道检查维护装置。
2.1.36渗透管沟infiltration trench
具有渗透功能的雨水管或沟。
2.1.37集水渗透检查井collect-infiltration manhole
顶盖收集地面雨水且具有渗透功能和一定沉砂容积的管道检查维护装置。
2.1.38雨水滞留stormwater retention
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部分雨水,以增加雨水渗透、蒸发并收集回用的措施。
2.1.39雨水滞流stormwater detention
将雨水存储下来慢慢排放的过程。
2.1.40雨水储存stormwater storage
在降雨期间储存未经处理的雨水。
2.1.41雨水断接disconnection
通过切断硬化面或建筑雨落水管的径流路径,将径流合理连接到绿地等透水区域,通过渗透、调蓄及净化等方式控制径流雨水的方法。
2.1.42透水路面pervious pavement,permeable pavement
由透水面层、基层、底基层等构成的地面路面结构,能储存、渗透自身承接的降雨。
2.1.43绿色屋顶green roof
在建筑物屋顶铺设种植土层并栽种植物,收集利用雨水、减少雨水径流的源头减排设施,又称种植屋面或屋顶绿化。
2.1.44植草沟grass swale
地表浅沟中种植植被,用来收集、输送、削减和净化雨水径流的表面覆盖植被的明渠。包括简易型和增强型两种类型。
2.1.45下凹式绿地sunken greenbelt
低于周边汇水地面或道路,且可用于渗透、滞蓄和净化雨水径流的绿地。用于源头减排时,主要功能为径流污染控制,兼有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用于排涝除险时,主要功能为削减峰值流量。下凹式绿地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下凹式绿地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在250mm以内的绿地;广义的下凹式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在以径流总量控制为目标进行目标分解或设计计算时,不包括调节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本标准特指狭义式下凹式绿地。
2.1.46生物滞留设施bioretention system,bioretention cell
通过植物、介质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渗滤、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包括雨水花园、生态树池、雨水花坛、高位雨水花坛等形式。
2.1.47市政型生物滞留设施urban bioretention
是一种边缘通常为垂直混凝土结构、类似于“容器”的箱式生物滞留设施,设置于建筑物与市政道路或人行道之间用地紧张的市政公共绿化景观区内,或设置于有行道树的市政道路人行道边缘,雨水径流通过“容器”内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渗滤、净化后,渗入底部土壤或通过排水盲管外排。通常有生态树池、雨水花坛、高位雨水花坛等形式。建筑与小区用地紧张的区域也可采用。
2.1.48渗透池(塘)
infiltration basin
指雨水通过侧壁和池底进行入渗的滞蓄水池(塘),用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的洼地。具有一定的净化雨水和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
2.1.49湿塘wet pond
以雨水作为主要补水水源的具有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的景观水体。
2.1.50雨水湿地rainwater wetland
通过沉淀、过滤和湿地植物的生物作用等方式达到设计目标的低影响开发设施。
2.1.51蓄水池reservoir
具有雨水储存和削减峰值流量功能的集蓄利用设施。
2.1.52雨水罐rainwater barrel,rain cistern
也称雨水桶。地上或地下封闭式的简易雨水集蓄利用设施。
2.1.53调节塘regulating pond
也称干塘。拦截、临时蓄存径流雨水,以削减峰值流量功能为主的洼地。
2.1.54植被缓冲带vegetation buffer strip,vegetated filter strip
利用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及去除径流中部分污染物的坡度较缓的植被区。也称植被过滤带或保护缓冲带。
2.1.55雨水调蓄stormwater detention and retention
雨水调节和储蓄的统称。雨水调节是指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一定量的雨水,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峰值流量,延长排放时间,实现削减峰值流量的目的。雨水储蓄是指对径流雨水进行储存、滞留、沉淀、蓄渗或过滤以控制径流总量和峰值,实现径流污染控制和回收利用的目的。
2.1.56下沉式广场sunken open area
高程低于周边汇水地面标高的广场,当降雨超出源头减排设施和排水管渠的承载能力时,可用于临时调蓄周边地区的雨水径流,起到排涝除险作用。
2.1.57地形改造topography reforming
指在原始地形限定的改造范围内通过设计等高线或控制点高程来改造原有地形的方式。
2.1.58雨水调蓄工程stormwater detention and retention engineering
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的工程的总称,可分为水体调蓄工程、绿地广场调蓄工程、调蓄池和隧道调蓄工程等。
2.1.59多功能调蓄设施multipurpose storage facilities
具有对雨水调节、储蓄的功能,与绿地、广场等空间结合,平时发挥正常的景观、休闲娱乐功能,暴雨产生积水时发挥调蓄功能的设施。
2.1.60调蓄池storage tank
用于储存雨水的蓄水池,根据是否有沉淀净化功能分为接收池、通过池和联合池。
2.1.61脱过系数deprivation coefficient
调蓄设施下游和上游设计流量之比。
2.1.62脱过系数法deprivation coefficient method
采用由径流成因推理的流量过程线计算调蓄容积的方法。
2.1.63内涝urban flooding,local flooding
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超过城镇排水能力,导致城镇地面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2.1.64内涝防治系统urban flood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用于防止和应对城镇内涝的工程性设施和非工程性措施以一定方式组合成的总体,包括雨水收集、输送、调蓄、行泄、处理、利用的天然和人工设施及管理措施等。
2.1.65源头减排source control
雨水降落下垫面形成径流,在排入市政排水管渠系统之前,通过渗透、净化和滞蓄等措施,控制雨水径流产生、减排雨水径流污染、收集利用雨水和削减峰值流量。
2.1.66排涝除险设施local flooding control facilities
用于控制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下超出源头减排设施和排水管渠承载能力的雨水径流的设施。
2.1.67雨水资源化利用率stormwater utilization rate
雨水收集并用于道路浇洒、园林绿地灌溉、市政杂用、工农业生产、冷却等的雨水总量(按年计算,不包括汇入景观、水体的雨水量和自然渗透的雨水量),与年均降雨量(折算成mm)的比值;或雨水利用量替代的自来水比例等。
2.1.68开口路牙cutting curb
用于将道路和广场雨水排放到处理设施的路牙石开口或导流结构。
2.1.69溢流雨水口overflow stormwater outlet
区别于传统雨水口,用于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超标雨水溢流排放的设施。
2.1.70排水盲管underdrain pipe
具有渗透功能及排放能力的雨水管。
2.1.71清淤立管cleanout pipe
与地下排水盲管连通,用于清除排水盲管内淤积泥沙的立管。通常用于带地下排水盲管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中。
2.1.72节制堰check dam
植草沟中用于降低雨水流速并滞留(流)雨水的挡水构筑一物,通常选用抗冲刷性材料构筑,如经加压处理的耐水原木或木料、格宾石笼、抛石堆或混凝土等。
2.1.73水位观察井(管)observating well
用于观察渗透设施和过滤设施运行状况的巡视装置。
2.1.74小口出流small pipe outlet
湿塘、表面流雨水湿地和植草沟等设施中排放蓄存雨水的出流装置。其可以为设施腾出下一次暴雨的滞留(流)空间。
2.1.75前池forebay
渗透塘、湿塘、调节塘、雨水湿地和植被缓冲带等集中入流处设置的沉砂池、前置塘等预处理设施的总称。
2.1.76配水设施level spreader
使雨水能均匀、缓慢进入低影响开发设施中的设施。包括砾石隔离配水槽、配水堰和V型配水渠等。
2.2符号
(略)
3水量与水质
3.1设计参数
3.1.1降雨参数应按当地或相邻地区雨量观测站近20年以上降雨量资料确定。湖南省主要城市降雨特征统计数据及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可采用本标准附录A、附录C的数值。
3.1.2设计暴雨强度应按当地或相邻地区暴雨强度公式计算确定。湖南省主要城市暴雨强度公式详见本标准附录B。如当地或相邻地区无暴雨强度公式,应按下式计算:

DBJ43/T 390-2022,LID,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标准,湖南省,雨水控制与利用,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标准,DBJ43/T 390-2022 湖南省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标准(报批版).pdf

式中:
q—设计暴雨强度[L/(s·hm2)];
t一设计降雨历时(min);
P—设计重现期(年);
A1,C,b,n——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确定。
3.1.3雨水管渠的设计降雨历时,应按下式计算:
t =t+t2(3.1.3)
式中:t一设计降雨历时(min);
t1一汇水面集水时间(min),应根据汇水距离、地形坡度和地面种类计算确定。屋面一般取5min;建筑与小区一般取5min~10min;道路路面取5min~15min;
对市政道路下穿道敞口段、地下车库入口敞口段,以及其他集水面小但对雨水量敏感且淹没后有较大危害的区域,取1min~5min;

(略)

4规划与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标准应与国土空间规划、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城市河湖水系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竖向规划及市政工程专项规划相协调,满足年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径流峰值控制目标、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标准及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的要求,并不应低于规划标准。
4.1.2新建、改建或扩建区域占地面积在5hm2及以上的建设项目,应在项目总体方案阶段编制雨水控制与利用专项规划设计方案。
4.1.3雨水控制与利用专项规划设计方案应与项目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同步进行,并应包括以下内容:
1规划设计方案依据、目标、原则与设计参数;
2项目所在地水文、气象、下垫面、土壤渗透性能、市政设施等情况评价;
3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方案;
4场地总平面布局与高程控制、雨水集水分区与径流组织、外排雨水总量测算;
5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规模和布局;
6雨水控制与利用目标可达性和效果评估;
7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投资估算。
4.1.4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建设不应降低国家规定的市政工程范围的雨水排放系统设计降雨重现期标准。

内容索引:

1总则1
2术语和符号3
2.1术语3
2.2符号12
3水量与水质16
3.1设计参数16
3.2水量22
3.3渗透设施计算24
3.4雨水调蓄排放计算26
3.5雨水收集回用计算28
3.6水质31
4规划与设计33
4.1一般规定33
4.2系统设计与设施选型35
5常用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51
5.1透水路面51
5.2绿色屋顶56
5.3下凹式绿地59
5.4生物滞留设施60
5.5渗透塘64
5.6湿塘65
5.7雨水湿地67
5.8调节塘68
5.9植草沟69
5.10植被缓冲带73
5.11雨落水管断接75
6监测与控制77
6.1一般规定77
6.2监测77
6.3控制78
6.4计算机控制管理系统78
7施工和验收…80
7.1一般规定80
7.2施工81
7.3工程验收103
8维护管理106
8.1一般规定106
8.2维护管理107
附录A湖南省主要城市降雨特征统计数据117
附录B湖南省主要城市暴雨强度公式……119
附录湖南省主要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121
附录D湖南省主要城市气候要素资料…130
附录E湖南省主要城市不同月份平均蒸发量……151
附录F日调节计算法确定雨水池回用容积……152
附录G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的数值模拟流程……153
附录H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常用植物的选用……154
本标准用词说明·161
引用标准名录……162
附:条文说明164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十年老网站,真实资源、每天更新、会员免费畅享!
高速直链,非网盘分享!浏览器直接下载、拒绝套路!
本站已在工信部及公安备案,真实可信!
手机扫码一键登录、无需填写资料及验证,支持QQ/微信/微博(建议QQ,支持手机快捷登录)
①升级会员方法:一键登录后->用户中心(右上角)->升级会员菜单
②注册登录、单独下载/升级会员、下载失败处理等任何问题,请加客服微信
不会操作?点此查看“会员注册登录方法”

投稿会员:lugege
我的头像

报歉!评论已关闭.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