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电-实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吴志鸿).pdf
临电-施工组织设计-中铁十六局-该方案较全面系统.doc
临电-施工现场用电负荷计算(论文).pdf
临电-施工现场临电方案-可参考措施与预案.doc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检查要点 肖光延(幻灯片).ppt
“电”是现代建筑施工越来越广泛使用的二次能源。可以说,没有电能的普遍应用,就不会有现代建筑施工,更不可能适应现代建筑施工技术进步、生产效率,以及管理文明的要求。因此,“电”作为动力源和技术支持对于现代建筑施工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施工用电过程中当人们对它的设置和使用不规范时,也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危害和灾难。特别是触电和电火能在一瞬间危及人的生命,酿成巨大的财产损失。所以,在做建筑施工的同时,要特别关注与施工现场特点相适应的用电安全问题。
一、施工临时用电三项原则
二、临时用电管理
三、外电线及电气设备防护
四、接地与防雷
五、配电线路
六、配电箱及开关箱
七、电动建筑机械和手持式电动工具
八、照明
临电-施工临时用电负荷计算方法.ppt
临电-设备表及计算(主体阶段最大负荷计算).xlsx
临电-隆鑫九熙二标段施工临电方案.doc
临电-临时用电专项施工方案(可参考计算部份).doc
临电-临时用电计算Excel表格.xls
临电-临电设备表及计算实例.xlsx
临电-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临电安全管理培训讲座175页(图文并茂、2014年).ppt
临电-建筑工程临时用电经典计算(两种方法均有).doc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计算
一、计算用电总量
方法一:
P=1.05~1.10(k1∑P1/Cosφ+k2∑P2+ k3∑P3+ k4∑P4)
公式中:P——供电设备总需要容量(KVA)(相当于有功功率Pjs)
P1——电动机额定功率(KW)
P2——电焊机额定功率(KW)
P3——室内照明容量(KW)
P4——室外照明容量(KW)
Cosφ——电动机平均功率因数(最高为0.75~0.78,一般为0.65~0.75)
K1、K2、K3、K4——需要系数,如下表:
用电名称 数量 需要系数 备注
K 数值
电动机 3~10台 K1 0.7 如施工中需要电热时,应将其用电量计算进去。为使计算结果接近实际,式中各项动力和照明用电,应根据不同工作性质分类计算
11~30台 0.6
30台以上 0.5
加工厂动力设备 0.5
电焊机 3~10台 K2 0.6
10台以上 0.5
室内照明 K3 0.8
室外照明 K4 1.0
方法二:
① 各用电设备组的计算负荷:
有功功率:Pjs1=Kx×ΣPe
无功功率:Qjs1=Pjs1×tgφ
视在功率:Sjs1=(P2 js1 + Q2 js1)1/2
=Pjs1/ COSφ
=Kx×ΣPe / COSφ
公式中:Pjs1--用电设备组的有功计算负荷(kw)
Qjs1--用电设备组的无功计算负荷(kvar)
Sjs1--用电设备组的视在计算负荷(kVA)
Kx--用电设备组的需要系数
Pe--换算到Jc(铭牌暂载率)时的设备容量
② 总的负荷计算:
Pjs=Kx×ΣPjs1
Qjs=Pjs×tgφ
Sjs=(P2 js + Q2 js)1/2
公式中:Pjs--各用电设备组的有功计算负荷的总和(kw)
Qjs--各用电设备组的无功计算负荷的总和(kvar)
Sjs--各用电设备组的视在计算负荷的总和(KVA)
Kx--用电设备组的最大负荷不会同时出现的需要系数
二、选择变压器
方法一:
W=K×P/ COSφ
公式中:W——变压器的容量(KW)
P——变压器服务范围内的总用电量(KW)
K——功率损失系数,取1.05~1.1
Cosφ——功率因数,一般为0.75
根据计算所得容量,从变压器产品目录中选择。
方法二:
Sn≥Sjs(一般为1.15~1.25 Sjs)
公式中:Sn --变压器容量(KW)
Sjs--各用电设备组的视在计算负荷的总和(KVA)
三、确定配电导线截面积
① 按导线安全载流量选择导线截面
三相四线制线路上的电流计算公式:
I= P/√3 V COSφ(≈1.5~2P)
二线制线路上的电流计算公式:
I= P/ V COSφ
公式中:I——导线中的负荷电流(A)
V——供电电压(KV)
P——变压器服务范围内的总用电量(KW)
Cosφ——功率因数,一般为0.75
② 按允许电压降选择导线截面
S=∑(PL) / C △U
临电-各种临时配电箱系统图.doc
临电-各类塔吊型号及主要参数表.doc
临电-高层项目施工临电计算施工方案.doc
第一章:工程简介
一、 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 ******************
工程地点 固安县发展道南侧,永定路西侧,育才北路东侧;
建设单位 *******************有限公司
勘察单位 ***************勘查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 ************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 *****************监理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 **********************有限公司
计划工期 (2012年*月**日—2014年*月** 日)
质量目标 合格
现场管理目标 安全文明工地
安全管理目标 杜绝重大伤亡事故,减小一般伤害事故,将事故发生率控制在1‰以内
本工程结构9#、10#楼地下1层,地上20层,7#、8#楼地下2层,地上24层。室内外高差300mm,住宅采用现浇剪力墙及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结构,基础为筏板基础。
工程建筑设计概况:
1 建筑功能 住宅
2 设计使用年限 50
3 耐火等级 一级
4 防水等级 屋面Ⅱ级 使用年限15年 地下 防水等级为Ⅱ级
5 建筑规模 总建筑面积 约60000m2
6 地上面积 约50000㎡ 地下面积 约10000m2
7 层数 地下 层高
8 9#、10#楼20层;7#、8#楼24层 9#、10#楼地下一层;7#、8#楼地下二层 地下一层3.4米、地上层高为2.9米
9 功能划分 以住宅为主,地下为储藏室和停车场
第二章:编制依据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电安全规范》GB50194-9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201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
第三章:施工现场临电及主要临建简介
3.1施工现场临电情况
现场临电总电源建设单位提供一台600KVA(假设)变压器,总配电室位于现场9#楼东侧。
3.2主要用电临建情况
办公区(甲方、监理、项目部)、工人生活区、食堂、厕所、木工加工区, 钢筋加工区(详见附图:施工现场临、水临电平面布置图)。
第四章:临电设计
4.1施工现场临电设施配置
4.1.1施工用电设备、设施配置
表1:施工用电设备、设施配置表
序号 设备名称 配备
数量 使用
数量 功率(KW) 总功率(KW) 备 注
1 塔吊TC5013 2 2 40 80 动力设备
塔吊F0/23B 1 1 90 90 动力设备
2 电焊机 4 4 24 96 焊接设备
3 切断机 4 4 4 16 动力设备
4 弯曲机 4 4 3 12 动力设备
5 振动棒 20 8 1.1 8.8 动力设备
6 高压泵 2 1 22 22 动力设备
7 镝灯 10 6 3.5 21 照明设备
8 圆盘锯 4 4 1.5 6 动力设备
9 碘钨灯 20 8 1 8 照明设备
10 钢筋调直机 2 2 7.5 15 动力设备
11 钢筋套丝机 2 2 3 6 动力设备
12 混凝土振动台 2 2 1.5 3 动力设备
13 蒸饭器 1 1 4 4 照明或电热设备
14 办公用电 30 30 照明或电热设备
15 工人生活区用电 50 50 照明或电热设备
16 其它不可预见用电 50 50 三种设备同时考虑
合计 467.8
4.1.2临电供电系统选用及主要线路敷设规定
4.1.2.1建筑现场临时用电线路的结构形式按《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的规定,采用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工作零线和保护零线分开的TN-S三相五线制接零保护系统,保护零作重复接地。
4.1.2.2对于公司《项目安全管理手册》有特殊要求的塔吊用电的线路设计为:
塔吊用电从总配电箱直接引出,并设置专用配电箱;
4.1.3临电供电系统布置(见附图:施工现场临电平面布置图)
4.1.3.1由供电变压器引一电源至配电室内配电柜,再由配电柜引至一级配电箱再引出1#箱、2# 箱、3#箱、4#箱、塔吊箱、生活用电。配电箱、柜应做重复接地。
4.1.3.2现场临电平面布置:
由变压器引至配电室,由配电室引到一个一级箱、塔吊(单独配线引自总配电柜)、其中1#箱(生活区配电室)供给11#照明箱、12#照明箱、13#电热(蒸饭)箱、2#箱(7#、8#钢筋加工区)供给21#照明箱、和22#动力箱;3#箱(9#楼)供给 31#照明箱、32#动力箱;4#箱(10楼)供给41#照明箱、42#照明箱、43#和44#动力箱;5#箱(项目部)供给51#照明箱、52#照明箱;塔吊支路供给塔吊专用箱,
4.2电箱系统图(见附图:配电柜、箱系统图)
4.3用电负荷计算及电缆截面选择
4.3.1计算公式:
4.3.1.1额定电流计算公式:
I=KI×KX×P/1.73UηCOSΦ
其中:
KI——总功率安全系数,一般取1.05-1.10;
KX——需要系数(动力系数0.75,焊机系数0.5-0.6,照明系数0.8-1.0);
η——效率;
P——回路总功率,单位:KW;
临电-编制临电方案-可参考该方案计算步骤.rtf
临电-QTZ80塔吊使用说明书.pdf
临电-cosφ与tgφ、sinφ对应表.doc
cosφ | tgφ | sinφ | φ | cosφ | tgφ | sinφ | φ |
1 | 0 | 0 | 0° | 0.72 | 0.9635 | 0.6937 | 43°57′ |
0.99 | 0.1425 | 0.1409 | 8°06′ | 0.71 | 0.9918 | 0.7024 | 44°46′ |
0.98 | 0.2031 | 0.1990 | 11°29′ | 0.70 | 1.020 | 0.7140 | 45°34′ |
0.97 | 0.2505 | 0.2430 | 14°04′ | 0.69 | 1.049 | 0.7238 | 46°22′ |
0.96 | 0.2917 | 0.2800 | 16°16′ | 0.68 | 1.078 | 0.7330 | 47°09′ |
0.95 | 0.3287 | 0.3123 | 18°12′ | 0.67 | 1.108 | 0.7424 | 47°56′ |
0.94 | 0.3630 | 0.3412 | 19°57′ | 0.66 | 1.138 | 0.7512 | 48°42′ |
0.93 | 0.3953 | 0.3676 | 21°34′ | 0.65 | 1.169 | 0.7599 | 49°27′ |
0.92 | 0.4260 | 0.3919 | 23°04′ | 0.64 | 1.201 | 0.7684 | 50°12′ |
0.91 | 0.4556 | 0.4146 | 24°30′ | 0.63 | 1.233 | 0.7766 | 50°57′ |
0.90 | 0.4844 | 0.4360 | 25°51′ | 0.62 | 1.265 | 0.7845 | 51°41′ |
0.89 | 0.5124 | 0.4560 | 27°08′ | 0.61 | 1.299 | 0.7924 | 52°25′ |
0.88 | 0.5398 | 0.4750 | 28°21′ | 0.60 | 1.334 | 0.8000 | 53°08′ |
0.87 | 0.5668 | 0.4929 | 29°32′ | 0.59 | 1.368 | 0.8075 | 53°51′ |
0.86 | 0.5934 | 0.5103 | 30°41′ | 0.58 | 1.403 | 0.8145 | 54°33′ |
0.85 | 0.6197 | 0.5267 | 31°47′ | 0.57 | 1.441 | 0.8216 | 55°15′ |
0.84 | 0.6459 | 0.5426 | 32°52′ | 0.56 | 1.479 | 0.8285 | 55°57′ |
0.83 | 0.6720 | 0.5578 | 33°54′ | 0.55 | 1.520 | 0.8352 | 56°38′ |
0.82 | 0.6980 | 0.5724 | 34°55′ | 0.54 | 1.559 | 0.8417 | 57°19′ |
0.81 | 0.7240 | 0.5864 | 35°54′ | 0.53 | 1.600 | 0.8480 | 58°00′ |
0.80 | 0.7500 | 0.6000 | 36°52′ | 0.52 | 1.643 | 0.8541 | 58°40′ |
0.79 | 0.7761 | 0.6131 | 37°49′ | 0.51 | 1.686 | 0.8602 | 59°20′ |
0.78 | 0.8023 | 0.6257 | 38°44′ | 0.50 | 1.732 | 0.8660 | 60°00′ |
0.77 | 0.8286 | 0.6380 | 39°39′ | 0.45 | 1.994 | 0.8930 | 63°15′ |
0.76 | 0.8551 | 0.6499 | 40°32′ | 0.40 | 2.290 | 0.9164 | 66°25′ |
0.75 | 0.8819 | 0.6614 | 41°25′ | 0.35 | 2.677 | 0.9367 | 69°31′ |
0.74 | 0.9089 | 0.6726 | 42°16′ | 0.30 | 3.180 | 0.9539 | 72°32′ |
0.73 | 0.9362 | 0.6834 | 43°07′ | 0.25 | 3.867 | 0.9680 | 7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