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T 1108.1-2016 公路路域植被恢复材料 第1部分:植物材料
ICS03.220.20:13.020
R04 JT
备案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行业标准
JT/T1108.1-2016
公路路域植被恢复材料第1部分:植物材料
Highway vegetation restoration materials-Part I:Plant materials
2016-12-30发布2017-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
1范围
T/T1108的本部分规定了公路路城植被恢复材料中植物材料的分类、技术要求、检测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掘苗、包装、运输、假植或储存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公路路域范围内植被恢复植物材料在选购、检验等环节的技术要求确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772林木种子检验规程
GB6141豆科草种子质量分级
GB6142禾本科草种子质量分级
CB7908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T10016林木种了贮藏
GB/T18247.2主要花卉产品等级第2部分:盆花
GB/T18247.3主要花卉产品等级第3部分:盆栽观叶植物
CB/T18247.4主要花卉产品等级第4部分:花卉种子
GB/T18247.7主要花产品等级第7部分:草坪
CB/T24866牧草及草坪草种子贮藏规范
CJ/T23城市园林苗面育苗技术规程
CJ/T 24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地用植物材料木本苗
CIT 135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地用植物材料球根花齐种球
JT/T643.1一2016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术语第1部分:公路
3术语和定义
C/T23、CJ/T24、CJ/T135、JT/T643.1一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植物材料plant materials
适宜在公路路域植被恢复工程中使用的苗木、草皮、种球及种子材料。
3.2
植被恢复材料vegetation restoration materials
公路路域植被恢复工程中使用的植物材料和辅助材料。
4分类
为便于说明,将植物材料按类型分为:
a)木本植物材料,包括乔木、灌木、竹类、棕榈类等;
b)藤本(攀缘)植物材料,包括小藤本和大藤本;
c )草本植物材料,包括栽植型草本、草皮、种球等;
d)种子类植物材料,包括木本种子和草本种子。
正式版带书签 GB 50169-201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附条文说明).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50169-201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grounding connection
electric equipment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2016-08-18发布
2017-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联合发布
本规范是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3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6号)的要求,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在《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一2006的基础上修订的。
本规范在修订过程中,修订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征求意见和多次讨论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5章,其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电气装置的接地、工程交接验收。
与原规范相比较,本规范增加了如下内容:
1.基本规定;
2.接地装置的降阻;
3.风力发电机组与光伏发电站的接地:
4.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的接地;
5.防雷电感应和防静电的接地。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负责日常管理,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寄送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滨河路33号,邮政编码:100055),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参编单位: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
南方电网广东省输变电工程公司
国网陕西电力公司电科院
安徽省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
葛洲坝集团电力有限责任公司
中能建天津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北京双圆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华北电力设计院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欧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金合益复合新材料有限公司
内容索引: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4)
4电气装置的接地(6)
4.1接地装置的选择…(6)
4.2接地装置的敷设……………(8)
4.3接地线、接地极的连接…(11)
4.4接地装置的降阻………,(14)
4.5风力发电机组与光伏发电站的接地…………(15)
4.6接闪器的接地…………………(17)
4.7输电线路杆塔的接地………………(18)
4.8主(集)控楼、调度楼和通信站的接地(19)
4.9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的接地…………(21)
4.10电力电缆金属护层的接地………………………………(22)
4.11配电电气装置的接地……………(23)
4.12建筑物电气装置的接地………………………………(23)
4.13携带式和移动式用电设备的接地……………(24)
4,14防雷电感应和防静电的接地…………(25)
5工程交接验收(27)
本规范用词说明…(28)
引用标准名录…(29)
附:条文说明(31)
16D303-3 常用水泵控制电路图(替代10D303-3图集).pdf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常用水泵控制电路图
图集号:16D303-3(替代10D303-3)
统一编号:GJBT-1411
组织编制: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文号:建质函〔2016〕168号
实行日期:二〇一六年九月一日
1编制依据
1.1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质函[2014]119号文“关于印发《2014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编制。
1.2本图集依据的主要标准规范: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
《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201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
《建筑电气制图标准》GB/T50786-2012
《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低压开关设备与控制设备第4-1部分:接触器和电动机起动器机电式接触器和电动机起动器(含电动机保护器)》GB14048.4-2010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6-2部分:多功能电器(设备)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设备)(CPS)》GB14048.9-2008/IEC60947-6-2:2007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第10部分:压力开关》GB5135.10-2006
当依据的标准规范进行修订或有新的标准规范出版实施时,本图集与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不符的内容、限制或淘汰的技术或产品,视为无效。
工程技术人员在参考使用时,应注意加以区分,并应对本图集相关内容进行复枝后选用。
2适用范围
本图集适用于民用与一般工业建筑内3/N/PEAC220/380V 50Hz系统内常用水泵的控制。
3工作条件
3.1本图集中的水泵除带预润电磁阀的排水泵外,均按充水状态考虑。
3.2水泵的出水阀门不考虑电动阀、电磁阀的控制或连锁。
3.3水泵电动机按380V三相异步笼型电动机最大容量为110kW考虑。
4编制内容
本图集包括消防水泵(消火栓泵和自动喷洒泵)、生活给水泵、热水循环泵、冷东(冷却)水泵、排水泵及超高层建筑用消防水泵(消火栓泵、自动喷洒泵和消防转输水泵)。按上述六类水泵的不同情况与使用要求,设计了87种类型的控制电路图,并按水泵电动机容量的大小,给出了控制箱的参考尺寸,并对每种控制电路图的用途作了说明。
目录 6
编制说明 11
控制箱功能选择表 16
手动选择开关端子选择表 25
消防水泵控制电路图 26
消防水泵一用一备全压启动控制电路图XKF-1-2 26
消防水泵一用一备全压启动控制电路图XKF-2-2 30
消火栓泵一用一备全压启动控制电路图XKF-3-2 34
消火栓泵一用一备全压启动控制电路图XKF-4-2 38
消防水泵一用一备星三角降压启动 控制电路图XKF-5-2 42
消防水泵一用一备星三角降压启动 控制节能空调领土XKF-6-2 46
消火栓泵一用一备星三角降压启动 控制电路图XKF-7-2 50
消火栓泵一用一备星三角降压启动 控制电路图XKF-8-2 55
消防水泵一用一备自耦降压启动控制电路图XKF-9-2 60
消防水泵一用一备自耦降压启动控制电路图XKF-10-2 65
消火栓泵一用一备自耦降压启动控制电路图XKF-11-2 70
消火栓泵一用一备自耦降压启动控制电路图XKF-12-2 75
消防水泵两用一备全压启动控制电路图XKF-13-3 81
消防水泵两用一备全压启动控制电路图XKF-14-3 87
消火栓泵两用一备全压启动控制电路图XKF-15-3 93
消火栓泵两用一备全压启动控制电路图XKF-16-3 99
消防稳压泵一用一备控制电路图XKF-17-2 105
消防稳压泵一用一备控制电路图XKF-18-2 108
消防稳压泵一用一备自动轮换 控制电路图XKF-19-2 111
消防稳压泵一用一备自动轮换 控制电路图XKF-20-2 114
消防水泵一用一备全压启动变频巡检 控制电路图XKF-21-2 117
消防水泵一用一备全压启动变频巡检 控制电路图XKF-22-2 123
消防水泵一用一备全压启动工频巡检 控制电路图XKF-23-2 129
消防水泵一用一备全压启动工频巡检 控制电路图XKF-24-2 135
生活给水泵控制电路图 141
给水泵一用一备全压启动控制电路图XKG-1-2 141
给水泵一用一备全压启动控制电路图XKG-2-2 144
给水泵一用一备全压启动自动轮换 控制电路图XKG-3-2 147
给水泵一用一备全压启动自动轮换 控制电路图XKG-4-2 150
给水泵一用一备全压启动水位传示仪 控制电路图XKG-5-2 153
给水泵一用一备全压启动自动轮换水位 传示仪控制电路图XKG-6-2 156
给水泵一用一备全压启动电机控制器 控制电路图XKG-7-2 159
给水泵一用一备星三角降压启动控制电路图XKG-8-2 162
给水泵一用一备星三角降压启动控制电路图XKG-9-2 166
给水泵一用一备软启动控制电路图XKG-10-2 169
给水泵一用一备软启动控制电路图XKG-11-2 172
给水泵一用一备全压启动液位控制器 控制电路图XKG-12-2 175
给水泵一用一备全压启动液位控制器 控制电路图XKG-13-2 179
给水泵两用一备全压启动控制电路图XKG-14-3 182
给水泵两用一备全压启动控制电路图XKG-15-3 186
给水泵两用一备全压启动电机控制器 控制电路图XKG-16-3 190
给水泵两用一备软启动控制电路图XKG-17-3 194
给水泵两用一备软启动控制电路图XKG-18-3 199
热水循环泵控制电路图 203
单台热水循环泵控制电路图XKR-1-1 203
热水循环泵一用一备控制电路图XKR-2-2 204
热水循环泵一用一备控制电路图XKR-3-2 206
热水循环泵一用一备自动轮换控制电路图XKR-4-2 208
热水循环泵一用一备自动轮换控制电路图XKR-5-2 210
热水循环泵一用一备电机控制器控制电路图XKR-6-2 212
冷冻 冷却 水泵控制电路图 214
冷冻 冷却 水泵一用一备自动轮换 控制电路图XKL-1-2 214
冷冻 冷却 水泵一用一备电机控制器 控制电路图XKL-2-2 217
冷冻 冷却 水泵两用一备控制电路图XKL-3-3 220
冷冻 冷却 水泵两用一备电机控制器 控制电路图XKL-4-3 224
冷冻 冷却 水泵三用一备电机控制器 控制电路图XKL-5-4 228
排水泵控制电路图 233
单台排水泵手动控制电路图XKP-1-1 233
单台排水泵水位 或两地 控制电路图XKP-2-1 234
单台排水泵水位控制及高水位报警 控制电路图XKP-3-1 235
单台排水泵水位控制及高水位报警 控制电路图XKP-4-1 237
单台排水泵带预润电磁阀的水位控制电路图XKP-5-1 239
单台排水泵电机控制器控制电路图XKP-6-1 241
单台排水泵电机控制器控制电路图XKP-7-1 243
排水泵一用一备控制电路图XKP-8-2 245
排水泵一用一备控制电路图XKP-9-2 248
排水泵一用一备自动轮换控制电路图XKP-10-2 251
排水泵一用一备自动轮换控制电路图XKP-11-2 254
两台排水泵自动轮换及溢流水位双泵运 行控制电路图XKP-12-2 257
两台排水泵自动轮换及溢流水位双泵运 行控制电路图XKP-13-2 260
排水泵一用一备电机控制器控制电路图XKP-14-2 263
排水泵一用一备电机控制器控制电路图XKP-15-2 266
两台排水泵液位控制器控制电路图XKP-16-2 269
两台排水泵液位控制器控制电路图XKP-17-2 272
三台排水泵水位控制电路图XKP-18-3 275
三台排水泵水位控制电路图XKP-19-3 279
三台排水泵电机控制器控制电路图XKP-20-3 283
四台排水泵电机控制器控制电路图XKP-21-4 287
超高层建筑用消防水泵控制电路图 291
超高层消防水泵控制电路图使用说明 291
控制箱功能选择表 293
超高层建筑消防给水系统对照表 295
手动选择开关端子连接表 296
消防水泵直接串联给水系统及连锁信号XT-001 297
消防水泵、转输水箱串联给水系统及连锁信号XT-002 298
消防水泵、转输水箱串联给水系统及连锁信号XT-003 299
重力流消防供水系统及连锁信号XT-004 300
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及连锁信号XT-005 301
消防水泵直接串联给水系统转输水泵、高区串联消防水泵启泵流程图LC-001 302
消防水泵、转输水箱串联给水系统消防水泵、转输水泵启泵流程图LC-002 303
消防水泵、转输水箱串联给水系统消防水泵、转输水泵启泵流程图LC-003 304
重力流消防给水系统转输水泵启泵流程图LC-004 305
高压消防给水系统转输水泵启泵流程图LC-005 306
消防水泵一用一备全压启动控制电路图XKCF-1-2 307
消防水泵一用一备全压启动控制电路图XKCF-2-2 311
消防水泵一用一备星三角降压启动 控制电路图XKCF-3-2 315
串联消防水泵一用一备全压启动 控制电路图XKCF-4-2 319
串联消防水泵一用一备全压启动 控制电路图XKCF-5-2 323
串联消防水泵一用一备星三角降压 启动控制电路图XKCF-6-2 327
临时高压系统消防转输水泵一用一备 全压启动控制电路图XKCF-7-2 331
临时高压系统消防转输水泵一用一备 全压启动控制电路图XKCF-8-2 335
临时高压系统消防转输水泵一用一备 星三角降压启动控制电路图XKCF-9-2 339
临时高压系统消防转输水泵两用一备 全压启动控制电路图XKCF-10-3 343
临时高压系统消防转输水泵两用一备 星三角降压启动控制电路图XKCF-11-3 348
重力流系统屋顶消防水池转输水泵两用一备 全压启动控制电路图XKCF-12-3 353
重力流系统屋顶消防水池转输水泵两用一备 星三角降压启动控制电路图XKCF-13-3 358
高压系统消防转输水泵两用一备全压 启动控制电路图XKCF-14-3 363
高压系统消防转输水泵两用一备 星三角降压启动控制电路图XKCF-15-3 368
消防水泵 (含消防转输水泵) 控制箱 外部控制接线示意图 372
消防水池 (箱) 液位控制器设置示意图 373
相关技术资料 374
DBJ/T 13-243-2016 福建省石粉在混凝土中应用技术规程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13-243-2016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3508-2016
福建省石粉在混凝土中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pplication of stone powder in concrete of Fujian
2016-07-19发布2016-11-01实施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1总则
1.0.1为有效利用石粉资源,规范本省石粉在混凝土中的应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石粉作为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1.0.3石粉在混凝土中的应用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及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石粉stone powder
以岩石或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石屑和石粉为原材料,经粉磨至规定细度的粉状材料,本规程所称的石粉包括石灰石粉、大理石粉、花岗石粉及其混合石粉。
2.1.2石灰石粉ground limestone
以一定纯度的石灰石为原材料,经粉磨至规定细度的粉状材料。
2.1.3大理石粉marble stone powder
以大理石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石屑和石粉为原材料,经粉磨至规定细度的粉状材料。
2.1.4花岗石粉granite stone powder
以花岗石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石屑和石粉为原材料,经粉磨至规定细度的粉状材料。
2.1.5混合石粉mixed stone powder
达到规定细度的石灰石粉、大理石粉和花岗石粉中的两种或三种组成的混合物。
2.1.6亚甲蓝值methylene blue value
采用规定的方法测试,用于判定石粉颗粒吸附性能的指标。简称MB值。
3原材料
3.1石粉
3.1.1石粉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1.1的规定。
3.1.2石灰石粉的碳酸钙含量应按1.785倍的Ca0含量折算,Ca0含量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材用石灰石、生石灰和熟石灰化学分析方法》GB/T5762测试。
3.1.3石粉的细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水泥细度检验方法筛析法》GB/T1345所列的负压筛析法测试。
3.1.4石粉的流动度比、抗压强度比、含水量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水泥砂浆和混凝土用天然火山灰质材料》JG/T315的规定,并将天然火山灰质材料替代为石粉后进行测试。
3.1.5石粉的亚甲蓝值应按现行行业标准《石灰石粉在混凝土中应用技术规程》JGJ/T318测试。
3.1.6石粉的氯离子含量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水泥化学分析方法》GB/T176测试。
3.1.7石粉的放射性核素限量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测试。
3.1.8石粉的无机元素及化合物含量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翻转法》GB5086.1测试。
3.1.9当有预防碱骨料要求时,石粉中的碱含量应按Na20+0.658K20计算值表示,Na2O、K2O含量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水泥化学分析方法》GB/T176测试。
3.2其他原材料
3.2.1水泥应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其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规定。
3.2.2石粉与其他矿物掺合料复合使用时,其他矿物掺合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范》GB/T51003的规定。
3.2.3粗骨料和细骨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的规定。
3.2.4人工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人工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41及现行福建省地方标准《预拌机制砂混凝土生产及施工技术规程》DBJ/T13-116和《福建省混凝土用机制砂质量及检验规程》DBJ/T13-206
的规定。
3.2.5使用经过净化处理的海砂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海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JGJ206及现行福建省地方标准《建筑用净化海砂应用技术规程》DBJ/T13-161的规定。
3.2.6混凝土外加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混凝土膨胀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膨胀剂》GB23439的规定。混凝土防水剂应
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砂浆、混凝土防水剂》JC474的规定。混凝土防冻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防冻剂》C475的规定。外加剂与石粉、水泥和其他矿物掺合料的适应性应经试验验证。
3.2.7混凝土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
4混凝土性能
4.1拌合物性能
4.1.1掺石粉的混凝土拌合物应具有良好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凝结时间应满足施工要求。
4.1.2掺石粉的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和扩展度等级划分及其允许偏差应分别符合表4.1.2-1、表4.1.2-2和表4.1.2-3的规定,扩展度适用于泵送高强混凝土和自密实混凝土,其中泵送高强混凝土的扩展度不宜小于500mm,自密实混凝土的扩展度不宜小于600mm。
4.1.3掺石粉的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扩展度应满足工程控制目标值和施工要求。坍落度经时损失不应影响混凝土的正常施工,用于泵送的掺石粉的混凝土坍落度经时损失不宜大于30mm/h。
4.1.4掺石粉的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规定。水溶性氯离子含量试验方法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检测技术规程》JGJ/T322执行。
4.1.5掺石粉的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执行。
4.2力学性能
4.2.1掺石粉的混凝土力学性能应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
4.2.2掺石粉的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执行。
4.3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
4.3.1当有预防碱骨料反应要求时,掺石粉的混凝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技术规范》GB/T50733的规定。
4.3.2在低温硫酸盐侵蚀环境中,掺石粉的混凝土的性能应经试验验证后方可使用。
4.3.3掺石粉的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掺石粉的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性能的试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执行。
4.3.4掺石粉的混凝土的抗冻、抗渗、抗氯离子渗透和抗碳化等耐久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掺石粉的混凝土耐久性能的试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
法标准》GB/T50082执行。
DBJ/T 13-242-2016 福建省可控刚度桩筏基础技术规程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13-242-2016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34-2016
福建省可控刚度桩基础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ntrollable stiffness pile foundations in Fujian Province
2016-07-05发布2010-11-01实施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1总则
1.0.1为促进可控刚度桩筏基础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可控刚度桩筏基础的设计、施工以及质量检验和验收。
1.0.3可控刚度桩筏基础设计与施工,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结构特点、使用功能、荷载特征、施工技术条件与环境;应重视地方经验,注重概念设计,合理选择桩型、成桩工艺,优化布桩,节约资源。
1.0.4可控刚度桩筏基础在进行设计、施工及验收时,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桩基础pile foundation
由设置于岩土中的桩和连接于桩顶的承台组成的基础或由桩与柱直接连接的单桩基础。
2.1.2筏形基础raft foundation
柱下或墙下连续的平板式或梁板式钢筋混凝土基础。
2.1.3桩筏基础piled raft foundation
由桩基础和连接于桩顶的筏形基础所组成的混合基础形式。
2.1.4刚度系数stiffness coefficients
地基所受竖向压力与相应变形的比例系数。
2.1.5支承刚度bearing stiffness
桩基础或刚度调节装置支承建筑物(构筑物)上部结构荷载的有效竖向刚度。
2.1.6桩土共同作用pile-soil interaction
桩基础与地基土协同工作,共同承担上部结构荷载。
2.1.7复合桩基composite pile foundation
由基桩和筏板(承台)下地基土共同承担上部结构荷载的基础。
2.1.8刚度调节装置stiffness adjustor
设置于可靠支承面之间,在满足承载力和变形的条件下,用于调节接触点支承刚度的专门装置。
2.1.9可控刚度桩筏基础piled raft foundation of controlled stiffness
在桩顶设置刚度调节装置,以优化与调节桩、土支承刚度大小与分布的桩筏基础。
2.1.10变刚度调平设计optimized design of pile foundation stiffness to reduce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考虑上部结构形式、荷载和地层分布以及相互作用效应,通过调整桩径、桩长、桩距或通过在桩顶设置刚度调节装置等方法改变基桩支承刚度分布,以使建筑物沉降趋于均匀,改善筏板(承台)内力分布的设计方法。
3基本规定
3.1一般规定
3.1.1可控刚度桩筏基础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
1桩、土变形不协调需考虑桩土共同作用;
2以减小差异沉降和筏板(承台)内力为目标,需要进行变刚度调平设计;
3不同支承刚度的新、旧桩基共同承担上部结构荷载;
4特殊地质条件下地基刚度系数严重不均匀;
5上述两种或多种情况的组合。
3.1.2可控刚度桩筏基础设计前应进行建筑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勘察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和福建省地方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的有关要求。
3.1.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提供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等资料,提供与设计要求相对应的地基承载力及变形模量指标,并对设计与施工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
3.1.4建筑物地基均应进行施工验槽。如地质条件与原勘察报告不符时,应进行施工勘察。
3.1.5可控刚度桩筏基础设计时,所采用的作用效应组合与相应的抗力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确定筏板面积和桩数时,应采用传至筏板底面的荷载效应标准组合;相应抗力应采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2计算荷载作用下的基础沉降时,应采用传至基础底面的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不应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相应的限值应为地基变形允许值;
3在进行基础构件承载力计算、确定配筋和验算材料强度时,应采用传至基础顶面的荷载效应基本组合;当进行筏板和桩身裂缝控制验算时,应分别采用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和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
3.1.6可控刚度桩筏基础桩型与成桩工艺应根据建筑物结构类型、荷载性质、桩的使用功能、穿越土层、桩端持力层、地下水位、施工设备、施工环境、施工经验,按照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原则选择。
3.1.7排列基桩时,宜使桩群承载力合力点与竖向永久荷载合力作用点重合,宜将桩相对集中布置于剪力墙、核心筒及框架柱等竖向构件下。
3.1.8可控刚度桩筏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
3.1.9刚度调节装置完成调节工作后,桩顶空腔应进行封闭,桩顶封闭应注重过程监控,确保质量。
3.1.10刚度调节装置下桩顶混凝土应进行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
3.2刚度调节装置的选择与布置
3.2.1可控刚度桩筏基础设置的刚度调节装置必须满足基础设计对承载能力、有效调节变形以及支承刚度的要求;刚度调节装置承载力应大于设计要求的桩身承载力,有效调节变形量应大于设计要求的变形量,支承刚度大小应满足设计要求。
3.2.2刚度调节装置竖向荷载-变形受力曲线应呈线性特征;刚度调节装置在承受荷载过程中,荷载-变形受力曲线不应出现回折现象。
3.2.3刚度调节装置应采取可靠的防腐蚀措施,应保证在工作阶段内不发生影响其工作性能的腐蚀。
3.2.4刚度调节装置竖向高度不应大于直径的50%,刚度调节装置在桩顶应对称均匀布置,总面积不应大于基桩有效截面面积的50%。
4基础构造
4.1基桩构造
4.1.1可控刚度桩筏基础基桩应按下列规定配筋:
1当桩身直径为300mm~2000mm时,正截面配筋率可取0.65%~0.2%(小直径桩取高值);对受荷载特别大的桩和嵌岩端承桩应根据计算确定配筋率,并不应小于上述规定值;
2应沿桩身等截面或变截面通长配筋。
4.1.2桩身混凝土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小于C25;
2灌注桩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5mm,水下灌注桩的主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50mm。
4.2筏板构造
4.2.1筏板的形式应根据地基土质、上部结构体系、柱距、荷载大小以及施工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宜优先采用平板式筏基,不宜采用梁肋朝下的梁板式筏基。梁板式和平板式的构造和配筋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筏型与箱型基础技术规范》JGJ6的要求。
4.3桩筏连接构造
4.3.1可控刚度桩筏基础的桩筏连接应满足以下要求:
1桩顶连接构造应保证刚度调节装置在工作期间能正常发挥作用,刚度调节装置退出工作后,通过注浆等可靠措施,应达到桩基础的原有竖向受压承载力。如有设计要求,应达到桩基础原有竖向抗拔和水平承载力。2桩顶预埋件安装应保留300mm以上采用二次浇筑,二次浇筑前不应截断原桩身钢筋,在桩顶处向内弯曲。二次浇筑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不低于C30。
3桩顶二次浇筑混凝土应设置两层水平构造钢筋网,钢筋直径不小于10mm、间距不大于150mm。每个刚度调节装置下方应设置底座,底座钢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0mm,直径不应小于刚度调节装置直径。
4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刚度调节装置在安装及筏板施工期间不发生水平向位移。
5刚度调节装置安装完毕之后,应采用粗砂将桩顶与垫层之间的空隙填充密实。
6基桩和筏板连接处的空腔在刚度调节装置完成调节工作后,应采用注浆法将空腔密实充填。注浆管应采用镀锌钢管,数量不应少于2根,直径不小于40mm,壁厚不小于3mm。注浆体应具备自密实、高强及微膨胀的特性。
DBJ/T 13-239-2016 福建省钢铁渣粉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13-239-2016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3443-2016
福建省钢铁渣粉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pplication of ground iron and steel slag concrete in Fujian
2016-05-06发布2016-08-01实施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1总则
1.0.1为安全、合理、有效地在混凝土中应用钢铁渣粉,改善混凝土性能,保证工程质量,节约资源,特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钢铁渣粉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1.0.3钢铁渣粉在混凝土中的应用,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与符号
2.1术语
2.1.1钢铁渣粉ground iron and steel slag
以钢渣和粒化高炉矿渣为主要原料,按照一定比例(钢渣的比例为20%~50%,粒化高炉矿渣的比例为50%~80%制成的粉体材料。
2.1.2钢铁渣粉混凝土ground iron and steel slag concrete
以钢铁渣粉为主要掺合料制备的混凝土。
2.1.3对比水泥contrast cement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规定的强度等级为42.5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且7d抗压强度35MPa~45MPa,28d抗压强度50MPa~60MPa,比表面积300m2/kg~400m2/kg,三氧化硫含量(质量分数)2.3%~2.8%,碱含量(Na20+0.658K20)(质量分数)0.5%~0.9%。
2.1.4对比胶砂contrast mortar
以对比水泥为胶凝材料,按现行国家标准《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0法)》GB/T17671规定制备的胶砂。
2.1.5试验胶砂testing mortar
钢铁渣粉50%取代对比水泥后,按现行国家标准《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B/T17671规定制备的胶砂。
2.1.6活性指数strength activity index
试验胶砂和对比胶砂试件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养护至相同规定龄期的抗压强度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3基本规定
3.0.1当配制钢铁渣粉混凝土时,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当采用其他品种水泥时,应通过试验确定钢铁渣粉的掺量。
3.0.2当配制钢铁渣粉混凝土时,钢铁渣粉可与粉煤灰、硅灰等其他矿物掺合料(除钢渣粉与矿渣粉外)复合使用,其他矿物掺合料应符合国家、行业及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0.3当房屋建筑及市政工程使用钢铁渣粉配制钢铁渣粉混凝土时,其掺合料总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和现行工程建设地方标准《预拌混凝土生产施工技术规程》DBJ13-42的有关规定。钢铁渣粉应用于其他行业混凝土工程时,掺合料总量应符合相关国家、行业及福建省现行有关标
准的规定。
3.0.4房屋建筑及市政工程使用钢铁渣粉作为掺合料配制抗压强度等级不小于C40的混凝土时,应选用G85级或G95级钢铁渣粉。
3.0.5钢铁渣粉的放射性核素限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的有关规定。
3.0.6钢铁渣粉混凝土的冬期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104的相关规定。
4材料
4.1材料性能
4.1.1用于混凝土中的钢铁渣粉分G95级、G85级、G75级三个等级,钢铁渣粉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1.1的规定,检验方法可按本规程附录A与附录B的方法检验。
4.1.2钢铁渣粉中的钢渣宜经过热闷工艺处理。
4.1.3钢铁渣粉储存时,不得与其他材料混杂,防止受潮。储存期超过3个月时,使用前应按本规程第4.2.2条、第4.2.3条进行复验。
4.1.4水泥、掺合料、细骨料、粗骨料、拌合用水、外加剂的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有关规定;
2粉煤灰应选用I级灰或Ⅱ级灰,粉煤灰的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规定。其它掺合料也应符合相关国家、行业及地方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3细骨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14684和现行行业标准《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的有关规定;
4粗骨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卵石、碎石》GB/T14685和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的有关规定;
5混凝土拌合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
6外加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有关规定。
4.2材料验收
4.2.1钢铁渣粉供货单位应提供型式检验报告,并应按出厂批次提供出厂检验报告和出厂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密度、比表面积、含水量、氯离子含量、三氧化硫含量、烧失量、活性指数、流动度比、沸煮安定性和压蒸安定性。出厂合格证的内容应包括:厂名、合格证编号、钢铁渣粉等级、出厂批量、批号及出厂日期。
4.2.2钢铁渣粉使用单位应按本规程第4.1节的要求对钢铁渣粉分批进行进场检验,进场检验项目为比表面积、活性指数、沸煮安定性、压蒸安定性。比表面积、沸煮安定性或压蒸安定性检验不合格者不得使用,活性指数达不到规定要求时,该批钢铁渣粉应作为不合格品或降级处理。
4.2.3钢铁渣粉检验批及取样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检验散装钢铁渣粉时,一个检验批应由同一厂家、同一等级、同一出厂编号组成:每一检验批总量不宜超过500t;应随机从每批3个以上不同部位各取等量试样一份,每份不应少于5.0kg,混合搅拌均匀,并应用四分法缩取比试验需要量多一倍的试样量;
2当检验袋装钢铁渣粉时,一个检验批应由同一厂家、同一等级、同一出厂编号组成;每一检验批总量不宜超过200t;应随机从每批中抽取10袋,从每袋中各取等量试样一份,每份不应少于1.5kg混合搅拌均匀,并应用四分法缩取比试验需要量多一倍的试样量。
4.2.4水泥、掺合料、细骨料、粗骨料、拌合用水、外加剂的验收应符合相关国家、行业及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DBJ/T 13-234-2016 福建省不发火建筑地面应用技术规程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13-234-2016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3439-2016
福建省不发火建筑地面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pplication of misfiring building ground of Fujian
2016-5-3发布2016-8-1实施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1总则
1.0.1为规范福建省不发火建筑地面的工程应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不发火建筑地面工程的结构设计、材料选用、施工及质量检验与验收。
1.0.3不发火建筑地面的工程应用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及福建省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不发火建筑地面
misfiring building ground
与金属或石块等坚硬物体进行摩擦、冲击或冲擦等机械作用时,不会产生火花(或火星),不具有致使易燃物发火或爆炸的建筑地面。
2.0.2基层
base course
底层地面的基土、垫层以及楼层地面的楼板统称为基层。
2.0.3填充层filler course
在不发火建筑地面中起隔声、保温、隔热、防水、找坡和暗敷管线等作用的构造层。
2.0.4不发火性misfiring
当材料与金属或石块等坚硬物体发生摩擦、冲击或冲擦等机械作用时,不产生火花(或火星),不会致使易燃物发火或爆炸的性能,称为不发火性。
2.0.5水磨石terrazzo
以水泥或水泥和水性树脂的混合物为胶粘剂、以天然碎石和砂或石粉为主要骨料,经搅拌、振动或压制成型、养护,表面经研磨、抛光等工序制作而成的建筑装饰材料。可以是预制的,也可以是现浇的。
2.0.6细石混凝士fine aggregate concrete
使用最大公称粒径不大于16mm的粗骨料配制而成的混凝土。
3构造设计
3.0.1不发火建筑地面工程应根据使用功能和环境条件进行设计,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的规定。
3.0.2不发火建筑地面基本构造宜分为不发火面层、找平层、填充层和基层。不发火面层宜分为不发火混凝土面层、不发火砂浆面层(详图3.0.2-1)和不发火水磨石面层、不发火天然石材面层(详图3.0.2-2)。
3.0.3找平层宜采用水泥砂浆或混凝土铺设。当找平层厚度小于30mm时,宜采用水泥砂浆;当找平层厚度不小于30mm时,宜采用混凝土。
3.0.4结合层水泥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5,砂浆的稠度宜为30mm~50mm.
3.0.5面层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厚度宜为40mm~50mm。
3.0.6面层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20,厚度不宜小于20mm。
3.0.7现浇水磨石面层所用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厚度不宜小于30mm。
3.0.8预制水磨石板块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厚度宜为25mm~30mm。
3.0.9天然石材板块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30,厚度宜为20mm~40mm。
3.0.10现浇大面积不发火建筑地面,宜增设抗裂网,抗裂网应具有不发火性。
3.0.11不发火建筑地面的变形缝和分格缝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底层地面的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应与结构相应缝的位置一致,且应贯通地面的各构造层,并做盖缝处理;
2纵向缩缝间距不应大于6m,横向缩缝不应大于12m,缝宽宜为10mm~20mm。伸缝间距宜为30m,缝宽宜为20mm~30mm;
3沉降缝和防震缝的宽度宜根据楼层高度设置,楼层高度增加时,缝宽相应增加,缝宽宜为50mm~100mm;
4不发火混凝土面层和不发火砂浆面层应设置分格缝,并应在面层铺设后3天内完成切割。分格缝设置应与缩缝位置对齐;
5现浇水磨石面层应设置分格条,分格条间距宜为1m,分格条厚度宜为3mm,宽度宜与水磨石面层厚度相同。4材料
4.0.1水泥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42.5级。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规定;彩色硅酸盐水泥和白色硅酸盐水泥的性能应分别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彩色硅
酸盐水泥》JC/T870和现行国家标准《白色硅酸盐水泥》GB/T2015的规定。
4.0.2粉煤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的规定;粒化高炉矿渣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和现行地方标准《福建省粒化高炉矿渣粉在水泥混凝土中应用技术规程》DBJ/T13-66的规定;其他矿物掺合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范》GB/T51003的规定。
4.0.3粗骨料应由白云石、大理石或石灰石加工而成,并应按附录A进行不发火性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混凝土所用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应大于面层厚度的2/3;水磨石所用粗骨料粒径宜为5mm~16mm,含
泥量不应大于1%,且洁净无杂物;粗骨料其他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的规定。
4.0.4细骨料应由白云石、大理石或石灰石加工而成,并应按附录A进行不发火性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细骨料细度模数宜为2.3~3.0,含泥量不应大于3%,有机物含量不应大于0.5%,且洁净无杂物;细骨
料其他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的规定。
4.0.5外加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
4.0.6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
4.0.7不发火预制水磨石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装饰用水磨石》JC/T507的规定,并应按附录A进行不发火性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4.0.8天然石材应由白云石、大理石或石灰石加工而成,其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标准的规定,并应按附录A进行不发火性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4.0.9面层分格的嵌条应具有不发火性。
4.0.10板块面层采用的沥青、环氧树脂等有机胶结料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4.0.11彩色混凝土或彩色水磨石选用的颜料应具有良好的耐光性和耐碱性,其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和砂浆用颜料及其试验方法》JC/T539的规定。
高清带书签 16S122 水加热器选用及安装图集(OCR、完整版).pdf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水加热器选用及安装
图集号:16S122(替代01S122-1~10)
统一编号:GJBT-1402
组织编制: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文号:建质函[2016]168号
实行日期:二〇一六年九月一日
1编制依据
本图集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质函[2010]95号文“关于印发《2010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对01S122-1~10《水加热器选用及安装》图集进行修编。
2设计依据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
《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14
《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和半容积式水加热器》CJ/T163-2015
《半即热式换热器》CJ/T467-2014
当依据的标准规范进行修订或有新的标准规范出版实施时,本图集与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不符的内容、限制或淘汰的技术或产品,视为无效。工程技术人员在参考使用时,应注意加以区分,并应对本图集相关内容进行复核后选用。
3适用范围
本图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及工业建筑中集中生活热水供应系统的以饱和蒸汽或热煤水为热煤的间接水加热设备、以饱和蒸汽为热源经喷射式汽一水快速水加热器配储热水箱的直接水加热设备。
4水加热器分类及特点
集中生活热水供应系统中常用的水加热器的分类及特点详见表1.
5水加热器的选用
5.1水加热器应根据热源、热媒的特点,供热能力,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设计小时耗热量,设计秒流量所需耗热量,用户使用要求等合理选择。当选用本图集所列设备时,可参照表1选用。
5.2水加热器的设计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5.2.1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储水器储热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半容积式水加热器的储热量不得小于表2的要求:
表2水加热器的储热量
(2)快速式水加热器,用于生活热水系统时,应设储热水箱(罐);储热量宜根据热煤供应情况按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或半容积式水加热器确定。
6水加热器制造
水加热器产品应符合国家或行业相关产品标准的要求,暂无国标、行标者,应执行相应的企业标准。
7水加热器附件
7.1安全设施:
7.1.1应在水加热器顶部装安全阀,安全阀的开启压力为容器设计压力的1.05倍。安全阀的安装与使用应符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狡总局《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规定。
7.1.2闭式热水供应系统中,最高日用热水量小于等于30m时,可采用安全阀等措施泄压;当最高日用热水量大于30m时,应设膨张罐。
7.2温度自动控制或调节装置
7.2.1水加热器的热媒管道上应设温度自动控制或调节装置。
7.2.2导流型容积式、半容积式水加热器的温包或温度传感器宜设在靠近换热管束的顶部。自动温度控制阀的温级范围为±5℃.
7.2.3半即热式水加热器,应设下列温控安全设施:
(1)设具有调节功能的智能温控阀或冷热水混合阀,自动温度控制阀的温级范围为±3℃;
(2)设事故超温泄水或关断热水出水的电磁阀;
(3)设控制稳定蒸汽压力的减压阀及水加热器超压安全阀。
7.2.4快速水加热器用于生活热水系统时,应配储热水箱(罐)联合供水,其自动温控或自动调节装置控制的温级范围为±5℃。
7.2.5以饱和蒸汽为热煤的水加热器,为防止系统低峰用水或不用水时,温度自动控制或调节阀关断不严其泄漏量过大继续加热水加热器内热水造成安全隐患,宜在热煤管上另加超温电动关断阀或选用泄漏量≈0的自力式温控阀,并宜设超温报警信号。
7.3水加热设备应装温度计、压力表。
8水加热器的材质要求
8.1U形换热管束和浮动盘管等换热部分应采用紫铜管或不锈钢管。
8.2储水部分宜根据水质情况和使用要求采用不锈钢、碳钢衬铜、碳钢衬不锈钢或碳钢不锈钢复合板及444铁素体不锈钢等材质制作。
9水加热器的布置
9.1导流型容积式、半容积式水加热器的前端应有满足检修时抽出加热盘管所需的空间或条件。
9.2水加热器侧面离墙、柱之间净距及水加热器之间的净距一般不小于0.7m,后端离墙、柱之间净距不小于0.5m.
9.3各类阀门和仪表的安装高度应便于操作和观察。
9.4水加热器上部附件(一般指安全阀)的最高点至建筑结构最低点的垂直净距应满足安装检修的要求,并不得小于0.2m。
9.5热力管道的伸缩应尽量利用自然补偿。
10水加热器间的设计
10.1水加热器间宜靠近用热水的负荷中心,避免热水供水管路过长阻力损失过大而造成冷、热水压力不平衡的现象。
10.2水加热器间可与锅炉房合建在一个建筑物内,但宜与锅炉间分隔开。
10.3水加热器间设在地下室时,应设置安装检修用的运输孔和通道。
10.4水加热器间的高度应满足设备、管道的安装和运行要求,并保证检修时能起吊搬运设备。
10.5辅助设备(水泵、分水器、水软化或阻垢缓蚀处理设施)可单设用房与水加热器间贴邻或设在水加热器间内。
10.6水加热器间应有良好的通风照明条件。
10.7水加热器间应有排除地面积水和设备、管道间接排水的措施。
11基本设计参数
11.1热煤:饱和蒸汽、热煤水。
11.1.1不同饱和蒸汽压力(表压)的温度与焓见表3。
表3饱和蒸汽的温度与焓
(略)
PDF书签目录索引:
目录 6
总说明 9
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 14
RV BRV 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选用说明 14
RV BRV -03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构造原理图 16
RV BRV -03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选用表 17
RV BRV -03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外形尺寸及安装图 18
RV BRV -03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外形尺寸表 19
RV BRV -03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基础参考图 20
RV BRV -03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配管示意图 21
RV BRV -04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构造原理图 22
RV BRV -04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选用表 23
RV BRV -04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外形尺寸及安装图 25
RV BRV -04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外形尺寸表 26
RV BRV -04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基础参考图 27
RV BRV -04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配管示意图 28
甲型W-Q浮动盘管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选用说明 29
甲型W-Q浮动盘管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构造原理图 30
甲型W-Q浮动盘管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选用表 31
甲型W-Q浮动盘管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外形尺寸及安装图 32
甲型W-Q浮动盘管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外形尺寸表 33
甲型W-Q浮动盘管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基础参考图 34
甲型W AB-Q浮动盘管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配管示意图 35
甲型WD-Q浮动盘管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配管示意图 36
乙型浮动盘管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选用说明 37
乙型浮动盘管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构造原理图 38
乙型浮动盘管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选用表汽-水型 39
乙型浮动盘管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选用表水水型 41
乙型浮动盘管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外形尺寸及安装图 43
乙型浮动盘管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外形尺寸表 44
乙型浮动盘管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基础参考图 45
乙型浮动盘管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配管示意图 46
半容积式水加热器 47
HRV BHRV 半容积式水加热器选用说明 47
HRV BHRV -01半容积式水加热器构造原理图 48
HRV BHRV -01半容积式水加热器选用表 49
HRV BHRV -01半容积式水加热器外形尺寸及安装图 50
HRV BHRV -01半容积式水加热器外形尺寸表 51
HRV BHRV -01半容积式水加热器基础参考图 52
HRV BHRV -01半容积式水加热器配管示意图 53
HRV BHRV -02半容积式水加热器构造原理图 54
HRV BHRV -02半容积式水加热器选用表 55
HRV BHRV -02半容积式水加热器外形尺寸及安装图 56
HRV BHRV -02半容积式水加热器外形尺寸表 57
HRV BHRV -02半容积式水加热器基础参考图 58
HRV BHRV -02半容积式水加热器配管示意图 59
波节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选用说明 60
波节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构造原理图立式 61
波节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构造原理图卧式 62
波节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选用表 63
波节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外形尺寸及安装图 64
波节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尺寸表 65
波节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基础参考图 66
波节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配管示意图 67
甲型浮动盘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选用说明 68
甲型浮动盘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构造原理图立式 69
甲型浮动盘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构造原理图卧式 70
甲型浮动盘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选用表 71
甲型浮动盘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外形尺寸及安装图 72
甲型浮动盘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尺寸表 73
甲型浮动盘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基础参考图 74
甲型浮动盘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配管示意图 75
乙型机S浮动盘管半容积式水如热器选用说明 76
乙型机S浮动盘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构造原理图 77
乙型机S浮动盘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选用表 78
乙型机S浮动盘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外形尺寸及安装图 79
乙型机S浮动盘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外形尺寸表 80
乙型机S浮动盘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基础参考图 81
乙型w-s浮动盘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配管示意图 82
丙型LAB-Q浮动盘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选用说明 83
丙型LAB-Q浮动盘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构造原理图 84
丙型LA-Q浮动盘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选用表 85
丙型LB-Q浮动盘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选用表 86
丙型LA-Q浮动盘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外形尺寸及安装图 87
丙型LB-Q浮动盘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外形尺寸及安装图 88
丙型LAB-Q浮动盘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基础参考图 89
丙型LAB-Q浮动盘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配管示意图 90
丁型LAB-S浮动盘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选用说明 91
丁型LA-S浮动盘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构造原理图 92
丁型LB-S浮动盘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构造原理图 93
丁型LA-S浮动盘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选用表 94
丁型LB-S浮动盘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选用表 95
丁型LA-S浮动盘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外形尺寸及安装图 96
丁型LB-S浮动盘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外形尺寸及安装图 97
丁型LAB-S浮动盘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基础参考图 98
丁型LAB-S浮动盘管半容积式水加热器配管示意图 99
半即热式水加热器 100
SW、WW半即热式水加热器选用说明 100
SW、WW半即热式水加热器构造原理图 102
SW1B半即热式水加热器选用参数及外形图 103
SW2B半即热式水加热器选用参数及外形图 104
WW4E半即热式水加热器选用参数及外形图 105
WW3E半即热式水加热器选用参数及外形图 106
SW、WW半即热式水加热器基础参考图 107
SW1B、SW2B半即热式水加热器配管示意图 108
WW3E、WW4E半即热式水加热器配管示意图 109
快速式水加热器 110
喷射式汽水快速水加热器选用说明 110
喷射式汽水快速水加热器原理示意图 112
喷射式汽水快速水加热器外形尺寸图及尺寸表 113
喷射式汽-水快速水加热器文座图 114
喷射式汽-水快速水加热器如热系统配管示意图 115
板式水加热器及板换机组选用说明 116
板式水加热器外形尺寸及安装图 117
板式水如热器外形尺寸表 118
板式水加热器基础图 119
板换机组外形尺寸及安装图 120
板换机组选型及外形尺寸表 121
板换机组基础图 122
板换机组配管示意图 123
板式水加热器配储热水箱配管示意图 124
计算实例 125
计算实例-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 125
计算实例-半容积式水加热器 127
计算实例-半即热器水加热器 128
计算实例-半即热式水加热器、板换机组 129
计算实例-板换机组 130
2017年一建教材变化说明及应试备考指南.rar
2017二建、监理全套课程.rar
13SR425 室外热力管道检查井.pdf
13SR425 《室外热力管道检查井》为新编图集,适用于环境类别为二b类、非抗震设防区及抗震设防烈度不高于8度、地下水无侵蚀性的一般砂性土、粘性土地区,及III级以下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业及民用工程室外热力管道检查井的设计、施工和安装。检查井设计覆土深度:非车行道下0<h<2.0m,车行道下0.7m<h<2.0m;管径范围:直埋敷设热水管道DN50~DN500,地沟敷设热力管道DN50~DN600 ;供热介质及参数:蒸汽P≤1.6MPa、t≤250℃,热水P≤1.6MPa、t≤150℃;管道补偿方式为轴向型波纹补偿器和套筒补偿器,补偿器均安装在检查井内。
本图集主要内容包括动力和结构两部分。动力部分有热力管道在检查井内的布管示例,补偿器在检查井内的布置示例,地沟多管道布置横断面工程实例,专用排水井示例;结构部分为与动力部分检查井对应的土建结构设计图纸及固定支架图。
本图集给出了多种检查井不同的布管形式及对应的结构模板、配筋、支架和预埋件详图。动力、结构两部分可以配合使用,也可以分别单独使用,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持。
内容索引:
动力部分目录 1
结构部分目录 4
动力总说明 1-1
计算数据一览表 1-4
检查井尺寸一览表 1-7
单管三通不通行地沟DN100~DN400 1-13
单管四通不通行地沟DN100~DN400 1-14
单管三通半通行地沟DN250~DN450 、通行地沟DN500~DN600 1-15
单管四通半通行地沟DN250~DN450 、通行地沟DN500~DN600 1-16
双管三通不通行地沟DN100~DN300 1-17
双管三通半通行地沟DN100~DN300 1-18
双管三通通行地沟DN350~DN600 1-19
双管四通不通行地沟DN100~DN300 1-20
双管四通半通行地沟DN100~DN300 1-21
双管四通通行地沟DN350~DN600 1-22
三管三通不通行地沟DN50~DN200 1-23
三管四通不通行地沟DN50~DN200 1-25
三管三通半通行地沟DN50~DN200 1-27
三管四通半通行地沟DN50~DN200 1-29
四管三通通行地沟DN250~DN600 1-31
四管四通通行地沟DN250~DN600 1-33
六管三通通行地沟DN150~DN600 1-35
六管四通通行地沟DN150~DN600 1-37
双管直埋热水管道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500 1-39
双管直埋热水管道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500 1-41
三管直埋热水管道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500 1-43
三管直埋热水管道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500 1-45
四管直埋热水管道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300 1-47
四管直埋热水管道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300 1-49
双管不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300 1-51
双管不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30 1-52
双管不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轴向型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300 1-53
双管不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300 1-54
双管不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300 1-55
双管不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轴向型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300 1-56
三管不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200 1-57
三管不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200 1-58
三管不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轴向型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200 1-59
三管不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200 1-60
三管不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200 1-61
三管不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轴向型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200 1-62
双管半通行、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600 1-63
双管半通行、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600 1-64
双管半通行、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轴向型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600 1-65
双管半通行、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600 1-66
双管半通行、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600 1-67
双管半通行、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轴向型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600 1-68
三管半通行、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350 1-69
三管半通行、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350 1-70
三管半通行、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轴向型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350 1-71
三管半通行、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350 1-72
三管半通行、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350 1-73
三管半通行、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轴向型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350 1-74
四管半通行、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600 1-75
四管半通行、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600 1-77
直埋热水管道旁置式放水井DN50~DN500 1-79
地沟中间排水井 1-80
工程实例地沟断面图(一) 1-81
工程实例地沟断面图(二) 1-82
工程实例地沟断面图(三) 1-83
工程实例地沟断面图(四) 1-84
工程实例地沟断面图(五) 1-85
检查井选用示例 1-86
固定支座Ⅰ、Ⅱ、Ⅲ、Ⅳ型 1-87
固定支座材料表 1-88
结构总说明 2-1
三通检查井模板详图 2-6
三通检查井配筋详图 2-7
四通检查井模板详图 2-9
四通检查井配筋详图 2-10
直埋管道检查井模板详图 2-12
直埋管道检查井配筋详图 2-13
直通检查井模板详图 2-14
直通检查井配筋详图 2-15
伸缩缝构造 2-16
检查井尺寸一览表 2-17
无地下水检查井钢筋配筋表 2-23
有地下水检查井钢筋配筋表 2-40
检查井防水做法 2-57
双管直埋热水管道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固定支架图 2-58
双管直埋热水管道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固定支架图 2-59
三管直埋热水管道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固定支架图 2-60
三管直埋热水管道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固定支架图 2-61
四管直埋热水管道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固定支架图 2-62
四管直埋热水管道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固定支架图 2-63
双管不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300固定支架图 2-64
双管不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300固定支架图 2-65
双管不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300 固定支架图 2-66
双管不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300固定支架图 2-67
三管不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200 固定支架图 2-68
三管不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200 固定支架图 2-69
三管不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200 固定支架图 2-70
三管不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200固定支架图 2-71
双管半通行、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600固定支架图 2-72
双管半通行、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600固定支架图 2-73
双管半通行、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600固定支架图 2-74
双管半通行、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600 固定支架图 2-75
三管半通行、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350固定支架图 2-76
三管半通行、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350 固定支架图 2-77
三管半通行、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350固定支架图 2-78
三管半通行、通行地沟平衡式波纹(套筒)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350 固定支架图 2-79
四管半通行、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单侧布置DN50~DN600固定支架图 2-80
四管半通行、通行地沟波纹补偿器双侧布置DN50~DN600固定支架图 2-82
钢支架连接大样图 2-84
预埋件详图 2-85
预埋件处检查井侧壁局部加强图 2-86
支架立柱锚固图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