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MF 18-2017 预制混凝土箱涵工艺技术规程.pdf

CBMF 15-2016 智能坐便器.pdf

2018甬DX-14 宁波市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技术指南.pdf

2018甬DX-12 宁波市既有住宅常见缺陷简易修复技术指南.pdf

2018甬DX-11 宁波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技术导则.pdf

2018甬DX-10 宁波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设施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试行.pdf

高清无水印 2018甬DX-09 宁波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pdf
宁波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
图集号:2018甬DX-09
执行日期:2018年12月1日
主编单位:宁波市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宁波市房屋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筑委员会
批准文号:甬建发〔2018〕154号

1编制依据
1.1本图集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一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进行编制。
1.2现行国家及地方标准规范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50596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5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
《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
《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 188
《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 155
《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
《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2
《雨水综合利用》10SS705
《城市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
《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51174
《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技术规程》T/CECS 469
《城市道路与开放空间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15MR105
《宁波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2017甬DX-13
2适用范围
本图集适用于宁波市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中海绵城市一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相关内容的设计,用于指导相关设计人员进行设计,部分内容可直接选用,指导施工。
本图集根据适用范围和技术措施分为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公园与广场,河湖水系以及通用设施五个板块内容。
本图集设计时所采用的计算参数、指标要求等需与《宁波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结合使用。
3编制目的
为指导宁波市海绵城市建设,结合宁波当地特色及宁波市海绵城市试点区建设经验,在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公园与广场,河湖水系中推广和应用海绵城市建设模式,为使其标准化、规范化,特编制本图集。
4编制内容
本图集采用的“渗、滞、蓄、净、用、排”等各种技术措施,通过总体设计、海绵设施单项设计及设施组合等方面提供满足设计不同阶段和深度要求的内容。
海绵设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可行。
4.1海绵城市建设分类
4.1.1建筑与小区
建筑与小区屋面和路面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预处理后引入绿地内的生物滞留设施内,对径流雨水进行滞蓄、过滤、净化等处理后排放或回用。建筑屋面有条件建设为绿色屋顶,屋面雨水宜进行断接处理;人行荷载道路和停车位宜建设为透水路面结构。
4.1.2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预处理后引入道路分隔带或红线外绿地内,并通过设置在绿地内的生物滞留设施,对径流雨水进行滞蓄、过滤、净化等处理后排放。高架道路雨水宜进行断接处理;人行荷载道路宜建设为透水路面结构。
4.1.3绿地、公园与广场
绿地、公园与广场及周边区域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预处理后引入绿地内的生物滞留设施中。
公园内建筑屋面有条件建设为绿色屋顶,屋面雨水宜进行断接处理;
人行荷载道路宜建设为透水路面结构。
4.1.4河湖水系
河湖水系作为海绵城市的最终蓄水体,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注重保护水体、控制水面率;同时,在河湖水系治理中,应注重生态修复,保护水环境。水系岸线宜建设为生态岸线。
4.2海绵城市技术类型
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排放系统。
4.2.1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技术类型
低影响开发技术类型包括渗透、滞留、调蓄、净化、回用和排放,通过各类技术的组合应用,可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
宁波中心城区工程地质层以淤泥质粉质粘土与淤泥质粘土为主,该淤泥软土呈典型的海绵结构和层理结构,这种软土具有压缩性大、灵敏度高、透水性差、固结慢等特点,建议在低影响开发技术方面,以“滞、净、排”为主,以“渗、蓄、用”为辅。
其他区域应结合本区域的地质情况,选择适宜的低影响开发技术。
4.2.2雨水管渠系统技术类型
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即传统排水系统,应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共同组织径流雨水的收集、转输与排放。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应满足《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41)和地方标准的要求。
4.2.3超标雨水排放系统技术类型
超标雨水排放系统,用来应对超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一般通过综合选择自然水体、多功能调蓄水体、行泄通道、调蓄池、深层隧道等自然途径或人工设施构建,达到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的要求。
5海绵设施植物选择与换填土要求
5.1植物选择
植物配置选型时应综合考虑植物的最长水淹时间及干旱时间,以既耐水淹同时又能耐干旱、耐贫瘠的本土植物品种为主,同时兼顾植物搭配所产生的美化功能。
各种海绵设施内常用植物选型见附表。
5.2换填土要求
对于需要换填土壤的海绵设施,换填土壤配比应综合考虑污染物截留效果、设施渗透排空能力,具体应由试验确定。
当无条件进行实验时,换填土壤可参考如下:
(1)换填土壤由覆盖层、滤料层、过渡层和排水层四部分组成。
(2)覆盖层由碎树皮组成,不含其他杂质,如杂草种子、土、树根等。
(3)滤料层的土壤混合物组成:砂土(0.05~2.0mm)50~70%,粉砂土(0.002~0.05mm)5~30%,黏土(<0.002mm)
5~15%,有机物含量5~10%,土壤混合物PH值6~7.5。滤料层分层铺设(包括预抛高层),每层铺设完成后应人工轻微压实。
(4)过渡层是介于滤料层和排水层之间的砂层。过渡层有助于防止细砂和淤泥进入排水层。过渡层材料为中粗砂,级配要求如右表:

(5)排水层由粒径在2mm~10mm之间、大小均匀的砾石铺设而成,内敷透水管若干,透水管开孔率由计算确定,应满足生物滞留设施的排空时间要求。
(6)生物滞留设施滤料层、过渡层和排水层压实度为轻型击实标准87%。
(7)生物滞留设施的渗透速率宜≥50mm/h。
6其他
6.1海绵设施构筑物的结构强度需满足相应设计安全等级要求。
6.2海绵设施的选用应因地制宜,同时遵循便于管理维护的原则。
6.3本图集所注尺寸和标高,除注明外,尺寸均以mm计,标高均以m计。
6.4本图集未尽事宜,应按国家和地方有关规范、标准、技术法规文件严格执行。
6.5选用本图集时,本图集所依据的规范、标准、技术法规文件,应按其最新版本执行。
碧桂园 项目管理手册.rar
碧桂园 装修水电安装管控要点.pptx
碧桂园 莞深区域 SSGF 新建造技术成套工法.rar
碧桂园 精装修图纸深化指引 2018试行版.pdf
碧桂园 精装修 室内水电安装施工标准做法.docx
碧桂园 水电安装工艺.pptx
碧桂园 工法样板引路 工作手册.pdf
碧桂园 全国统一样板做法.rar
碧桂园 SSGF 新体系全阶段管理思路.rar
碧桂园 SSGF 工业化建造体系 高精度楼面标准做法 2017试行版.rar
碧桂园 SSGF 工业化建造体系 穿插施工进度及爆点关闭总控表三表合一 2017试行版.rar
碧桂园 SSGF 工业化建造体系 水电精确定位标准做法 2017试行版.rar
碧桂园 SSGF 工业化建造体系 临水临电标准做法 2017试行版.r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