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无水印完整版《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第二版)》 龚晓南 2018年.pdf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高层、超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地铁车站、铁路客站、明挖隧道、市政广场、桥梁基础等各类大型工程不断涌现、地下空间应用的发展,推动了基坑工程理论与技术水平的高速发展。围护结构形式、地下水控制技术、围护结构计算理论、基坑监测技术、信息化施工技术以及环境保护技术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和提高。高层、超高层建筑和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发展促进了基坑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的进步。为了总结近些年来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方面的经验,在1998年出版发行的《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基础上组织编写《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第二版)。
《手册》(第二版)力求将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正在应用的各种基坑工程围护形式、设计计算方法、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技术、基坑工程施工技术介绍给读者,供读者在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时参考。《手册》(第二版)比(第一版)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多设了6章,共21章,分别为总论、设计计算理论与分析方法、放坡开挖基坑工程、悬臂式支挡结构、水泥土重力式围护结构、内撑式围护结构、拉锚式围护结构、土钉及复合土钉墙支护、冻结法围护结构、其他形式围护结构、围护墙的一墙多用技术、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地下连续墙技术、渠式切割水泥土连续墙技术(TRD工法)、咬合桩支护技术、基坑工程土方开挖、逆作法技术、深基坑工程监测、深基坑工程环境效应与对策、动态设计及信息化施工技术。
基坑工程设计计算理论和方法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基坑工程没有统一的设计计算方法,正在应用的计算方法很多,较多是经验方法。事实上《手册》编写人员对基坑工程设计计算理论的认识也不是一致的,特别是工程实例所采用的计算方法往往反映个人经验以及地区经验,读者更应注意。不能简单搬用。

内容索引:
第1章 总论
1.1 基坑工程发展概况
1.2 基坑围护体系的作用与要求
1.3 基坑工程特点
1.4 基坑围护结构及适用范围
1.5 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
1.6 基坑围护体系设计
1.6.1 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1.6.2 基坑围护体系设计原则
1.6.3 基坑围护体系设计内容
1.6.4 有关基坑围护体系设计的讨论
1.7 基坑工程施工要点
1.7.1 基坑工程施工内容
1.7.2 基坑工程施工前准备工作
1.7.3 基坑围护结构体系施工要点
1.7.4 降、排水施工要点
1.7.5 土方开挖要点
1.8 基坑工程监测
1.8.1 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1.8.2 监测方案的制定原则
1.9 基坑工程环境效应及对策
1.10 基坑工程事故及原因分析
1.11 基坑工程发展与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设计计算理论与分析方法
2.1 概述
2.2 基坑工程勘察成果要求
2.2.1 勘察工作方案制定
2.2.2 勘探孔的布置要求
2.2.3 土样选取位置及取土要求
2.2.4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2.2.5 抗剪强度指标的室内试验方法
2.2.6 抗剪强度指标的原位测试方法
2.2.7 抗剪强度指标的选定
2.3 土压力计算理论与方法
2.3.1 土压力类型
2.3.2 静止土压力理论
2.3.3 朗肯土压力理论
2.3.4 库仑土压力理论
2.3.5 关于朗肯和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讨论
2.3.6 水、土分算与合算对比
2.3.7 坑外超载引起的土压力计算
2.3.8 考虑渗流效应的水、土压力的计算
2.4 支挡式结构内力与变形分析
2.4.1 围护墙的变形性状
2.4.2 围护墙变形与内力影响因素
2.4.3 围护墙内力分析的古典方法
2.4.4 围护墙内力分析的解析方法
2.4.5 平面弹性地基梁法
2.4.6 三维弹性地基板法
2.4.7 数值分析方法
2.5 基坑稳定性验算
2.5.1 基坑稳定性分类
2.5.2 整体稳定验算
2.5.3 抗踢脚稳定验算
2.5.4 抗倾覆稳定验算
2.5.5 抗隆起稳定验算
2.5.6 抗流土稳定验算
2.5.7 抗突涌稳定验算
参考文献
第3章 放坡开挖基坑工程
3.1 概述
3.2 设计计算
3.2.竖向开挖土坡的临界深度和地基承载力分析
3.2.2 各类土边坡坡度允许值
3.2.3 放坡开挖基坑设计计算
3.2.4 降水设计
3.2.5 土坡坡面的防护
……
第4章 悬臂式支挡结构
第5章 水泥土重力式围护结构
第6章 内撑式围护结构
第7章 拉锚式围护结构
第8章 土钉及复合土钉支护
第9章 冻结法围护结构
第10章 其他形式围护结构
第11章 围护墙的一墙多用技术
第12章 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技术
第13章 地下连续墙技术
第14章 加筋水泥土墙技术
第15章 渠式切割水泥土连接墙技术(TRD工法)
第16章 咬合桩支护技术
第17章 基坑工程土方开挖
第18章 逆作法技术
第19章 深基坑工程监测
第20章 深基坑工程环境效应与对策
第21章 动态设计及信息化施工技术

高清无水印 新21XJ007 现浇混凝土大模内置保温系统建筑构造图集.pdf
高清无水印完整版新21XJ007图集,PDF格式,实行日期:2021年6月30-2026年6月30日,统一编号:XBJT-008-2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设计XBT-008-21
现浇混凝土大模内置保温系统建筑构造 新21XJ007 替代12XJ00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1编制依据
1.1编制依据的文件
本图集依据《关于印发2021年自治区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第二批工程建设团体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新建标协【2021】3号)编制
1.2编制依据的工程建设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年版)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18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2019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GB50720-2011
《工业建筑节能设计统一标准》GB51245-2017
《绝热用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XPS)》GB/T10801.2-2018
《建筑保温砂浆》GB/T20473-2006
《外墙柔性腻子》GB/T23455-2009
《模塑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材料》GB/T29906-2013
《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8624-2012
《建筑节能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19
《无机硬质绝热制品试验方法》GB/T5486-2008
《外墙保温工程技术标准》JGJ144-2019
《建筑外墙外保温防火隔离带技术规程》JGJ289-2012
《建筑工程大模板技术标准》JGJ/T74-2017
《耐碱玻璃纤维网布》JC/T841-2007
《墙体饰面砂浆》JC/T1024-2019
《外墙保温用锚栓》JG/T366-2012
《热固复合聚苯乙烯泡沫保温板》JG/T536-2017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XJJ001-2021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XJJ034-2017
《外墙外保温薄抹灰系统应用技术规程》XJJ037-2018
《现浇混凝土大模内置保温系统应用技术标准》XJJ108-2019
《聚能防火保温板》Q/YAJN 001-2017
《聚能石墨改性保温板(石墨改性XPS)》Q/YAJN 001-2018
1.3除符合上述规范、标准及规程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和自治区有关标准的规定。本图集发行后,所依据的规范、标准及规程修改或修编时,应按新规范、新标准核对参照选用。
2适用范围
2.1本图集适用于采用大模内置保温系统的现浇混凝土外围护墙体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
2.2采用现浇混凝土大模内置保温系统房屋的适用高度小于100m。
2.3现浇混凝土大模内置保温系统的饰面层采用涂料、饰
面砂浆等轻质材料的构造做法(建筑首层可采用外贴饰面砖等保护措施进行加强)。
3编制内容
本图集编制内容包括:总说明、建筑构造详图及防火隔离带建筑构造做法等。
4系统基本构造
现浇混凝土大模内置保温系统,采用带竖向燕尾槽及周边有双企口的保温板为保温隔热层,置于现浇混凝土墙体外侧,现场与现浇混凝土墙一次浇筑成型后结合成一体。系统的基本构造包括现浇混凝土基层墙体、保温层、界面层、抹面层、饰面层等组成。系统的基本构造见表4。
表4现浇混凝土大模内置保温系统基本构造
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工艺常见问题的检查及处理(63页PPT)

1.1、材料设备管理
1.1.1、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使用的管材、配件、卫生器具等,必须具有质量合格证明文件,规格、型号及性能检测报告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或设计要求。进场时必须经专职质检员验收,并经监理工程师核查确认,方可使用。
1.1.2、所有材料进厂时,应对品种、规格、外观等进行验收。包装应完好,表面无划痕及外力冲击破损。
1.1.3、主要器具和设备必须有完整的安装使用说明书。在运输、保管和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坏或腐蚀。
1.1.4、阀门安装前,应作强度和严密性试验。试验应在每批(同牌号同型号、同规格)数量中抽查10%,且不少于一个。对于安装在主干管上起切断作用的闭路阀门,应逐个作强度和严密性试验。
1.1.5、阀门的强度和严密性试验,应符合以下规定:阀门的强度试验压力为公称压力的1.5倍;严密性试验压力为公称压力的1.1倍;试验压姦持詩怼県不规是体的填料及密封面无渗漏。阀门
1.1.6、管道上使用冲压弯头时,所使用的冲压弯头外径应与管道外径相同。
1.2、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1.2.1、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施工时应和土建搞好配合,作好洞口和预埋管件的预留工作,应进行交接质量检验并形成记录。
1.2.2、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在和土建搞好施工配合的同时,应按“检验批”或“卫生间”、“自然间”先做出“样板”经施工单位专职质检员、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代表共同验收,认为达到“样板”标准后,方可大面积施工。施工企业应建立样板制制度。
1.2.3、隐蔽工程应在隐蔽前经专职质检员验收合格后,必须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并办理隐蔽工程签证,方能隐蔽,并作好记录。
1.2.4、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外墙有管道穿过的,应采取防水措施。对有严格防水要求的建筑物,必须采用柔性防水套管。
1.2.5、管道穿过结构伸缩缝、抗震缝及沉降缝敷设时,可选取下列保护措施。
1、在墙体两侧采取柔性连接。(见图1-1)
2、在管道或保温层外皮上、下部留有不小于150mm的净空。
3、在穿墙处做成方形补偿器,水平安装。(见图1-2)
1.2.6、套管的设置规定:
1、给水、热水、采暖管道穿过楼板、墙面、屋面处均需设置套管,套管管径应比管道大两号管径。
2、套管一般应用钢套管。
3、穿墙套管应保证两端与墙面平齐,穿楼板套管应使下端与楼板下端平齐,上端有防水要求的房间套管应高出地面50mm,其它房间应为20mm,套管环缝应均匀,用阻燃材料和防水油膏填塞,外部用腻子或密封胶封堵,管道接口不得设在套管内。
4、套管内外表面及两端口要做防腐处理,断口要平整。
1.2.7、管道成排安装,直线部分应相互平行,间距应均匀。曲线部分,当管道水平或垂直并行时,应于直线
部分保持等距,当管道水平上下并行时,曲率半径应相同。
1.2.8、管道支、吊、托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位置正确,埋设平整牢固。
2、与管道接触应紧密,固定应牢靠。
3、滑动支架应灵活,滑托与滑槽两侧间应留有3~5mm的间隙,并留有一定的偏移量。
4、无热伸缩的管道吊架、吊杆应垂直安装,吊架的朝向应一致。
5、有伸缩的管道吊架、吊杆应向膨胀的反方向偏移。
6、固定在建筑结构上的管道支、吊架不得影响结构安全。
7、钢管水平安装的支架间距按表3.3.7执行。
1.2.9、采暖、给水及热水供应系统的塑料管及复合管垂直或水平安装的支架间距应按表1-3确定。采用金属制作的管道支架时,应在管道架设置衬垫或套管。
1.2.10、采用铜管垂直或水平安装的支架间距应符合表1-3的规定。
1.2.11、采暖、给水及热水供应系统的金属管道立管管卡,应使用专用管卡或自制管卡并符合下列规定:
1、楼层高度小于或等于5m时,每层必须安装1个。
2、楼层高度大于5m时,每层不得少于2个。
3、管卡安装高度,距地面为1.5~1.8m,2个以上管卡应匀称安装,同一房间管卡应安装在同一高度上。
1.2.12、严禁将地下管道及管道支墩(座)铺设在冻土和未经处理的松土上。
1.2.13、弯制钢管的曲率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1、热弯:应不小于管道外径的3.5倍。
·2、冷弯:应不小于管道外径的4倍。
·3、冲压弯头:应不小于管道外径。
1.2.14、管道接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道采用粘接接口,管端插入承口的深度不小于表3.3.13的规定。
2、熔接连接的管道结合面应有均匀的熔接圈,不得出现局部熔瘤或熔接圈凸凹不匀现象。
3、采用橡胶圈接口的管道,允许沿曲线敷设,每个接口的最大偏转角不得超过2°。
4、法兰连接时衬垫不得凸入管内,其外边缘接近螺栓孔为宜。不得安放双垫或偏垫。
5、连接法兰的螺栓,直径和长度应符合标准,拧紧后,突出螺母的长度不应大于螺杆直径的1/2
6、螺纹连接的管道安装后的管螺纹根部应有2~3扣的外露螺纹,螺纹应清理干净并做防腐处理。
7、承插口采用水泥捻口时,油麻应填塞密实,水泥密实饱满,其接口面凹入承口边緣的深度不得大于2mm
8、卡箍(套)式连接两管口端应平整、无缝隙,沟槽应均匀,卡紧螺栓后管道应平直,卡(套)安装方向应一致。
1.2.15、标准螺纹旋入牙数及标准紧固扭距见表3.3.15
1.2.16、各种承压管道系统和设备应做水压试验,非承压管道系统和设备应做灌水试验.
2、室内给水系统安装
2.1、一般规定
2.1.1、适用范围:本章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室内给水系统安装。
2.1.2、为使建筑给水管道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卫生、确保质量,特提出如下要求。
2.1.3、当管道系统工作压力不大于1.0MPa时,宜采用涂(衬)塑焊接钢管(复合管),可锻铸铁衬塑管件,螺纹连接及藂丙烯管(PP-r)。
2.1.4、当管道系统工作压力大于1.0MPa且不大于1.6MPa时,宜采用涂(衬)塑无缝钢管(复合管):无缝钢管件或球墨铸铁涂(衬)塑管件,法兰连接或渴槽式连接。
2.1.5、当管道系统工作压力大于1.6MPa且小于
2.5、MPa时,应采用涂(衬)塑的无缝钢管和无缝钢管或铸钢涂(衬)塑管件。采用法兰或沟槽式连接。
2.1.6、管径不大于100mm时宜采用螺纹连接,管径大于100mm时应采用法兰或沟槽式连接
2.1.7、在热水供应管道系统中,宜采用内衬交联聚乙烯(PEX)、氯化聚氯乙烯(PVC-C)的钢塑复合管、聚丙烯管(PPR)、内衬聚丙烯(PP)、氯化聚氯乙烯(PVC-C)的管件。当采用橡胶密封时,应采用耐热橡胶密封圈。
2.1.8、埋地的钢塑复合管,外壁宜采取可靠的防腐措施。
2.1.9、给水管道必须采用与管材相适应的管件,生活给水系统所涉及的材料必须达到饮用水卫生标准。
2.1.10、给水塑料管和复合管可以采橡胶圈接口、粘接接口、热熔连接、专用管件连接及法兰连接等形式。塑料管和复合管与金属管件、阀门应用专用管件连接,不得在塑管上套丝。
2.1.10、铜管连接可采用专用接头或焊接,当管径小于22mm时,宜采用承插或套管焊接,承口应迎介质流
向安装:当管径大于或等于22mm时,宜采用对口焊接
2.1.11、给水管道禁止使用镀锌钢管和铸铁水龙头。
2.1.12、给水立管和装有3个以上配水点的支管始端,均应安装可折卸的连接件。冷、热水管上下平行安装时热水管应在冷水管上方。冷热水管垂直平行安装时热水管应在冷水管左侧
2.2、施工工艺
2.2.1、室内给水管道工艺流程:引入管→底层(隐蔽)横、立干管与支管安装→埋地给水管道水压试验及验收→楼板洞口找正→给水横管、支管安装→管道支架安装→给水系统水压试验及验收→冲水消毒达标
1、管道切割应采用金属锯
2、管道套丝应采用自动套丝机。
3、管道压槽应采用专用滚槽机。
4、管道弯管应采用弯管机冷弯。
2.2.2、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1、室内埋地管应在底层土建地坪施工前安装
2、室内埋地管道安装至外墙外应不小于1m,管口应及时封堵
3、钢塑复合管不得埋设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层中
4、管道安装宜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先大管径后小管径的顺序进行。
5、管道穿过楼板、屋面,应予留孔洞或埋套管,予留孔洞尺寸应为管道外径加40mm;管道在墙体内暗敷设需管槽时,管槽宽度应为管道外径加30mm;且管槽的坡度应与管道坡度一
6、给水引入管与排水管排出管的水平净距离不得小于1m室内给水与平行设票间的最小水平净不得小0.5m垂直净距不得小于0.15m给水管应铺在排水管上面,若给水管必须铺在排水管下面时,给水管应加套,长度不得排水管管径的3倍。
7、给水水平管道应有2%~5%的坡度坡向泄水装置。
8、水表安装在便于检修、不受曝明、污染和冻结的地方。安装螺翼式水表,表前与阀门应有不小于8倍水表接口直径的直线管段。表外壳距墙面净距为10~30mm;水表进水中心标高接设计要求,允许偏差±10mm
2.2.3、给水管道及配件安装控制重点
1、室内给水管道的水压试验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未注明时,各种管道系统试验压力均为工作压力的1.5倍,但不小于0.6MPa。一般分两次进行,地下在管道隐蔽前要进行水压试验,管道系统安装完毕后再进行水压试验。
2、水压试验时,金属及复合管给水管道系统,在试验压力下观测10min,压力降不大于0.02MPa,然后降到工作压力进行检查,应不渗不漏:塑料管给水系统应在试验压力下稳压1h,压力降不得超0.05MPa,然后在工作压力的1.15倍状奔下稳压2h,压力降不得超过0.03MPa,同时检查各连接处不得渗漏并做好试验记录
3、给水系统交付使用前必须进行通水试验并做好记录。
4、生活给水系统管道在交付使用前必须冲洗和消毒,并经有关部门取样检验,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后方可使用
5、给水管道和阀门安装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3.35的要求5PPR管材和管件表示方法如下
(1)管材
1)管系列一用S表示
2)公称外径一用De表示
3)管壁厚一用e表示例:S5De32x2.9
(2)管件
1)干管端口公称内径一用ds表示
2)支管端口公称内径一用ds表示
3)管系列一用S表示例:等径管件:ds205异径管件:ds32x205螺纹管件:ds20x1/2s5
XJJ 109-2019 自保温砌块应用技术标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程建设标准
J 14821-2019
XJJ 109—2019
自保温砌块应用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application of self-insulation block
2019-07-08发布
2019-10-01实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内容索引: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5
4材料6
4.1自保温砌块6
4.2配套材料7
5设计12
5.1一般规定…12
5.2建筑结构设计12
5.3建筑构造设计…15
5.4建筑热工设计…23
6施工24
6.1一般规定24
6.2砌筑26
6.3抹灰28
6.4饰面29
7工程验收31
7.1一般规定31
7.2主控项目…31
7.3一般项目34
7.4验收35
附录A自保温砌块应用技术标准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37
本标准用词说明38
引用标准名录39
条文说明41
内容摘抄:
1总则
1.0.1为促进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规范自保温砌块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做到因地制宜、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和确保工程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中采用自保温砌块自承重墙体系统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自保温砌块系统的适用高度应小于等于100m
1.0.4自保温砌块系统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和新疆相关标准的规定。
2.0.1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 integration technology of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structure
集建筑保温功能与墙体围护功能于一体墙体不需要另行采取保温措施即可满足现行建筑节能标准要求,实现保温与墙体同寿命的建筑节能技术。
2.0.2自保温混凝土复合砌块self- insulatio concrete compound blocks
通过在骨料中复合轻质骨料和(或)在孔洞中填插保温材料等工艺生产的,其所砌筑墙体具有保温功能的混凝土小型砌块,简称自保温砌块。
2.0.3自承重墙体self-supporting- wall
承担自身重力作用并可兼作围护结构的墙体。
2.0.4自保温混凝土复合砌块墙体系统self-insulation concrete compound block wall system
由自保温混凝土复合砌块墙体、结构热桥及其保温处理措施和交接面处理措施共同构成的整墙体保温系统,简称自保温系统。
2.0.5自保温砌块砌体self-insulation- masonry
由自保温砌块和专用砂浆砌筑成的实体,其自身的热工性能指标即可满足现行建筑节能标准要求的砌体。
2.0.6自保温砌块墙体self- insulation concrete compound block wall
由自保温砌块砌体采用专用抹灰砂浆抹面而成的构造实体。
2.0.7复合外保温模板 formwork composed with external thermal insulation
以保温材料为芯板,双面复合无机防护面层,经工厂化生产,在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中兼有外模板作用的板状制品基本构造由保温层、粘结层、抗裂保护层、保温过渡层、加强肋等部分构成,简称保温模板。
2.0.8专用砌筑砂浆和抹面砂浆 special masonry mortar and rendering coating mortar
用水泥等胶结材料、细集料、掺合料、保水剂及其他外加剂等原料,在工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具有较高粘结力、抗裂性能,专门用于自保温砌块砌筑和抹面的干混砂浆。
2.0.9薄灰缝 layer mortar
砌筑灰缝厚度不大于5mm的灰缝。
2.0.10厚灰缝 thick layer mortar
砌筑灰缝厚度不大于15mm的灰缝。
2.0.11抗裂砂浆anti-crack- mortar
由高分子聚合物、水泥、砂为主要原材料制成,具有一定变形能力和良好粘结性能的聚合物砂浆。主要用于自保温砌体与梁、柱、剪力墙交接处的抗裂处理。
2.0.12界面砂浆interface treat mortar
用于改善基层墙体粘结性能的聚合物砂浆。
2.0.13增强网enhanced mesh
本标准特指镀锌电焊网或玻璃纤维网布。用于砌块砌体与现浇混凝土梁、柱、剪力墙保温处理后交接面的增强及自保温砌块砌体表面的抗裂处理。
2.0.14玻璃纤维网布 fiberglass mesh fabrics
表面经高分子材料涂覆处理的、具有耐碱功能的网格状玻璃纤维织物,作为增强材料内置于抹面胶浆中,用以提高抹面层的抗裂性和抗冲击性,简称玻纤网。
2.0.15导热系数 thermal conductivity, heat conduction coefficient
表征匀质材料自保温砌块在稳态条件和单位温差作用下,通过单位厚度、单位面积匀质材料的热流量。
2.0.16当量导热系数 equivalent thermal conductivity coefficient
表征自保温混凝土复合砌块热传导能力的参数,为砌体的厚度与热阻的比值。
2.0.17平均传热系数averag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考虑了墙体存在的热桥影响后得到的传热系数。
2.0.18传热阻 heat transfer resistance
表征围护结构本身加上两侧空气边界层作为一个整体的阻抗传热能力的物理量。
3基本规定
3.0.1自保温系统的应用技术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自保温混凝土复合砌块》JG/T407、《自保温混凝土复合砌块墙体应用技术规程》JGJ/T323的有关规定。
3.0.2自保温砌块砌体的耐火极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
3.0.3自保温砌块墙体的使用寿命应与主体结构一致。
3.0.4自保温系统的主要组成材料及配套材料应由同一产品制造商配套供应。
3.0.5自保温系统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包括自保温砌体、以钢筋混凝土构件为主的梁、柱、剪力墙等热桥部位的保温及以上所构成的整体墙等。
3.0.6自保温系统应具有良好的抗裂性能和防雨水渗透性能。
3.0.7自保温系统工程的热桥部位应采取可靠的保温措施,自保温砌块与梁、柱、剪力墙结合处应采取有效的抗裂措施。
3.0.8自保温砌体的热阻应满足对墙体热工性能的设计要求。
3.0.9自保温砌体应采用专用砂浆砌筑和抹灰。
3.0.10本标准和复合外保温模板系统配套使用,复合外保温模板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浇混凝土复合外保温模板应用技术标准》XJJ110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