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2 > 4月 ( 第 29 页)

ICS27.160
CCS F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雅
GB/T41303—2022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吸热器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receiver of solar power tower plant

2022-03-09发布 2022-10-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41303,GB/T 41303-2022,吸热器,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GB/T 41303-2022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吸热器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吸热器的分类与型号、使用条件、外观、尺寸与结构要求、功能和性能要求、检测项目、包装与储运和文件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采用熔融盐或水/蒸汽作为传热工质的塔式太阳能吸热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0(所有部分)压力容器
GB/T9286色漆和清漆划格试验
GB/T13384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20801(所有部分)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
GB/T40104太阳能光热发电站术语
GB/T41307一2022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吸热器检测方法
JB/T4711压力容器涂敷与运输包装
3术语和定义
GB/T4010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吸热器receiver
用于接收太阳辐射能并转换为传热工质热能的装置。
注:包括吸热体、保温隔热部件、防护部件和整体支撑钢结构,附属设备包含管道、阀门、仪器仪表和检修吊车等,
3.2
吸热体absorber
吸热器中吸收太阳辐射能并向传热工质传递热量的部件,由若干片管屏组成。
3.3
管屏tube panel
吸热体的组成单元,由若干根吸热管、集箱和支撑钢架连接构成。
3.4
吸热管receiver tube
内部流通传热工质的通道,通常由受光直管段和弯管段组成,并与集箱连接。
3.5
集箱header
在吸热管两端承担汇集或分流传热工质作用的部件。

3.6
外置式吸热器external receiver
吸热体为若干管屏拼接而成的多边形或近似圆形的柱体,并利用柱体外部接收太阳辐射能的吸热器。
3.7
进口缓冲罐inlet buffer vessel
在吸热器进口集箱上游存储和分流传热工质的部件。
3.8
出口缓冲罐outlet buffer vessel
在吸热器出口集箱下游存储和汇集传热工质的部件。
3.9
腔式吸热器cavity receiver
吸热体安装在隔热腔体结构内,并在腔内接收太阳辐射能的吸热器。
3.10
涂层吸收率coating absorptivity
在涂层材料厚度不影响太阳辐射能吸收的条件下,涂层材料界面的入射面和出射面之间吸收的与离开的太阳辐射通量之比。
3.11
反射率reflectivity
材料厚度达到反射比不随厚度增加而改变时的反射比。
3.12
输出功率output power
单位时间内,吸热器传热工质输出的热能。

3.13
标准工况standard working condition
在环境温度为10℃、地面风速为3m/s且入射到吸热器表面的能流通量及分布达到设计要求时,吸热器可长期稳定运行的工作状态。
3.14
额定功率rated power
吸热器在标准工况下的输出功率。
3.15
额定流量rated flowrate
吸热器在标准工况下传热工质的流量。
3.16
额定温度rated temperature
吸热器在标准工况下传热工质的出口温度。
3.17
额定压力rated pressure
熔融盐吸热器在标准工况下传热工质的进口压力;水/蒸汽吸热器在标准工况下传热工质的出口压力。
3.18
吸热器热效率receiver thermal efficiency
吸热器输出功率与人射功率的比值。

4.1分类
4.1.1根据传热工质类型,吸热器分为熔融盐吸热器和水/蒸汽吸热器。
4.1.2根据结构型式不同,吸热器分为外置式吸热器和腔式吸热器,结构型式见附录A。
4.2型号
4.2.1吸热器产品型号标识应包括传热工质类型、结构型式、额定功率、额定流量、额定温度、额定压力。
4.2.2吸热器产品型号标识见图1。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27.160
CCS F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雅
GB/T41307—2022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吸热器检测方法
Test method for receiver of solar power tower plant

2022-03-09发布 2022-10-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41307,GB/T 41307-2022,吸热器检测方法,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GB/T 41307-2022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吸热器检测方法

1范围
本文件描述了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吸热器的外观及尺寸检测、焊缝检测、刚度试验、耐压试验、附着力检测、反射率和吸收率检测、功率和效率试验、熔融盐排空试验的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采用熔融盐或水/蒸汽作为传热工质的塔式太阳能吸热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0.4压力容器第4部分:制造、检验和验收
GB/T9286色漆和清漆划格试验
GB/T26810一2011可见分光光度计
GB/T40104一2021太阳能光热发电站术语
GB/T41303一2022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吸热器技术要求
JJF1059.1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NB/T47013(所有部分)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NB/T47013.1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
NB/T47013.2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2部分:射线检测
NB/T47013.3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3部分:超声检测
NB/T47013.4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4部分:磁粉检测
NB/T47013.5承压设各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
QX/T20直接辐射表

3术语和定义
GB/T40104一202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真太阳时solar time
以太阳时角作为标准的计时系统。
注:真太阳时以日面中心在该地的上中天的时刻为零时。
[来源:GB/T12936-2007,2.31]
3.2
设计压力design pressure
熔融盐吸热器在标准工况下进口缓冲罐内压力允许达到的最大值,水/蒸汽吸热器在标准工况下出口压力允许达到的最大值。

3.3
吸收比absorptance
物体表面吸收的辐射通量与投射到物体表面的总辐射通量之比。
注1:吸收比是一个从0到1变化的无量纲量,取决于波长、人射方向、人射表面的性质、光洁度和温度。
注2:除另有说明外,参考温度是环境温度。
[来源:GB/T40104一2021,3.4.8,有修改]
4总体要求
4.1现场试验前应编制试验方案以及安全应急预案。
4.2用于检测试验的设备和仪器应经过检验并在有效期内。
4.3检测和试验过程中应采取相应安全措施。
4.4检测和试验结果应符合GB/T41303一2022的相关要求。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27.160
CCS F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1308—2022
太阳能热发电站储热系统性能评价导则
Guide for evaluating thermal energy storage system performance of solar power plant

2022-03-09发布 2022-10-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41308,GB/T 41308-2022,储热系统,太阳能热发电站,性能评价,GB/T 41308-2022 太阳能热发电站储热系统性能评价导则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太阳能热发电站储热系统储热容量、充放热、保温、耗电、介质损耗等性能指标评价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显热储热系统性能评价,潜热储热系统性能评价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40104太阳能光热发电站术语
DL/T5072发电厂保温油漆设计规程
3术语和定义
GB/T4010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间接储热系统indirect thermal energy storage system
储热介质和吸热介质为不同介质的太阳能热发电储热系统。包括集热场传热流体进人充放热换热设备的管道接口范围内的传热流体管道,以及储热介质相关的所有工艺系统及设备。
3.2
直接储热系统direct thermal energy storage system
传热流体和储热介质为同一介质的太阳能热发电储热系统。包括集热系统传热流体出口至储热系统所有涉及的工艺系统和设备,至传热流体放热后返回至集热系统的分界。

3.3
有效储热介质用量amount of effective thermal energy storage medium
能够参与充热和放热过程的储热介质的总质量。
注:单位为千克(kg),
3.4
充热功率heat charge power
单位时间内向储热系统流入的净热量。
3.5
放热功率heat discharge power
单位时间内从储热系统流出的净热量。
3.6
储热深度storage level
储热系统完全放热所能提供的可用热量与设计储热容量的比值。

注:额定温度和额定压力下,当储热系统可用热能为0时,储热深度为%;当储热系统可用热能达到设计储热容量时,储热深度为100%。
3.7
完全充热状态fully charged condition
储热系统的充热量、温度达到设计值,不再继续充热时的状态。
注:完全充热状态下,储热深度表示为100%。
3.8
完全放热状态fully discharged condition
储热系统的放热量、温度达到设计值,无法继续放热时的状态。
注:完全放热状态下,储热深度表示为0%~2%,
3.9
最大可用储热容量maximum effective heat storage capacity
从完全充热状态开始放热直至完全放热状态,储热系统的可用热量。
3.10
储热系统平均温降thermal energy storage average temperature drop
充热至设计温度后,经过预定的时间段后开始放热并使充、放热过程中介质的累积质量基本相等,充热过程中介质的质量加权平均温度与放热过程中介质的质量加权平均温度的差值。
3.11
介质年耗损率medium annual consumption rate
储热系统内的介质因泄漏或分解等,在一年时间内造成的损耗量与储热系统投运时介质总质量的比值。
注:对于直接储热系统,本文件所述介质特指储热介质,如熔融盐。
注2:对于间接储热系统,储热介质为固体材料时,本文件所述介质特指传热介质,如导热油;储热介质为熔融盐时,本文件所述介质可指储热介质或传热介质,具体在性能评价前由各单位协商确定,

4总则
4.1太阳能热发电站储热系统应在电站竣工验收合格,正式移交生产管理,并且生产运维正常进行后定期开展。
4.2太阳能热发电站储热系统性能评价宜以年为周期。
4.3太阳能热发电站储热系统性能评价前收集资料的时间段应与评价周期一致,应收集以下基础资料:
a)系统基本信息,包括电站名称、装机容量、集热类型、储热类型、储热时间、储热系统配置,主要设备的型号规格和生产厂家,电站建设时间、投人商业运营时间等;
b)储热系统资料,包括系统设计、施工、验收相关技术文件等;
c)实测气象数据,包括电站直接辐射数据、风速风向、气压、湿度、风霜雨雪沙尘天数等;小)运行数据,包括集热系统、储热系统、发电系统运行数据、运行值班记录等运行文件;
d)性能指标评价所使用的计量表计应定期校验,并在有效范围内。
4.4间接储热系统和直接储热系统的评价范围分别为:
a)间接储热系统的评价范围包括集热场传热流体进入充放热换热设备的管道接口范围内的传热流体管道,储热介质相关的所有工艺系统及设各,以及传热流体放热至发电单元工质的换热系统部分,评价范围见图1;
b)直接储热系统的评价范围包括集热系统传热流体出口至储热系统所有涉及的工艺系统和设备,至传热流体放热后返回至集热系统的分界,评价范围见图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29.130.20
CCS K 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GB/Z40776—2021/IEC TR63054:2017
低压开关设备控制设备
火灾风险分析风险降低措施
Low-v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Fire risk analysis and risk reduction measures

(IEC TR63054:2017,IDT)
2021-10-11发布 2022-05-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Z 40776,GB/Z 40776-2021,低压开关设备,控制设备,火灾风险分析,风险降低措施,GB/Z 40776-2021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火灾风险分析和风险降低措施

1范围
本文件给出了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简称为“设各”》四种电气火灾的着火模式分析和相应的风险降低措施。
本文件适用于IEC60947系列标准中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简称为“设备”)的火灾风险分析,以下内容适用:
—一仅考虑火灾谭在设备内部的情况(特别在故障和误用的情况下):
一仅考龙设备安装在正常环境中的情况,不考虑危险性环境,如存在可燃材料的情况;
—一仅考虑产品按照制造商说明书和安装规程进行选用、安装和使用的情况。
此外,本文件不考虑下述情况:
—IEC TR61641中提及的故障情况;
—烟雾排放产生的风险;
一双重故障,如潜在的多现象组合。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活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IEC指南116低压设备安全相关风险评估和降低风险指南(Guidelines for safety related risk assessment and risk reduction for low voltage equipment)
IEC60695-1-10:2016着火危险试验第1-10部分: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评定导则总则
Fire hazard testing-Part 1-10:Guidance for assessing the fire hazard of electrotechnical products-
General guidelines)
IEC60947-1:2007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部分:总则(L.ow-voltage switchgear and c0ntrolgear-Part 1:General rules)
IEC60947-1:2007/AMD1:2010
IEC60947-1:2007/AMD2:2014
IEC60947-2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2部分:断路器(L.ow-v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Part 2:Circuit-breakers)
IEC60947-3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3部分:开关、隔离器、隔离开关以及熔断器组合电器
Low-v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Part 3 Switches,disconnectors,switch-disconnectors and
fuse-combination units)
IEC60947-4(所有部分)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4部分:接触器和电动机起动器(L0W-v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 Part 4:Contactors and motor-starters)
IIEC60947-5-1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5-1部分:控制电路电器和开关元件机电式控制
电路电器(Low-v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Part5-l:Control circuit devices and switching elements-Electromechanical control circuit devices)
IEC60947-6-1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6-1部分:多功能电器转换开关电器(Low-v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Part 6-1:Multiple function equipment-Transfer switching equipment)
IEC60947-6-2低压开关设备与控制设备第6-2部分:多功能电器(设备)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设备)(CPS)[Low-v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Part6-2:Multiple function equipment-Control and protective switching devices (or equipment)(CPS)]
IEC60947-7-1:2009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7-1部分:辅助器件铜导体的接线端子排(Low-v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Part 7-1:Ancillary equipment-Terminal blocks for copper conductors)
IEC60999-1连接器件电气铜导线螺纹型和非螺纹型夹紧件的安全要求第1部分:导线横截面积为0.2mm2~35mm2的夹紧件的通用要求和特殊要求[Connecting devices-一Electrical copper conductors-Safety requirements for screw-type and screwless-type clamping units-Part 1:General requirements and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clamping units for conductors from 0,2 mm2 up to35 mm2(included)
IEC60999-2连接器件电气铜导线螺纹型和非螺纹型夹紧件的安全要求第2部分:适用于35mm2以上至300mm2导线的特殊要求[Connecting devices一Electrical copper conductors一Safety requirements for screw-type and screwless-type clamping units-Part 2: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clamping units for conductors above 35 mm2 up to 300 mm2(included)
IEC62477-1:2012电力电子变换器系统和设备的安全要求第1部分:通则(Safety requirements for power electronic converter systems and equipment-Part 1:General)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ISO和IEC的标准术语数据库地址如下:
·IEC电子开放平台:http://www.electropedia.org/
·ISO在线浏览平台:http://www.iso.org/obp
3.1
着火风险fire risk
着火伴有其后果可量化测定的可能性。
[来源:IEC60695-1-10:2016,3.5,有修改]
3.2
电气火灾electrical fire
由电气设备或装置引起的火灾。
3.3
[电]火花(electric)spark
短时间内的小发光电弧。
[来源:IEC60050-121:1998,121-13-16]
3.4
电弧electric arc
通过间隙或媒介(如烧焦的绝缘)的高温发光放电。
[来源:NFPA921:2014]

3.5
放电(electric)discharge
电荷载体穿过绝缘介质的不连续运动,由电子雪崩引起,并得到再次加强。
[来源:IEC60050-121:1998,121-13-11
3.6
电痕化tracking
由于电应力和电解质污染物的联合作用,在固体绝缘材料表面或内部形成导电通道的过程。
[来源:GB/T2900.5-2013,212-11-56,有修改]
4电气火灾的着火模式
4.1概述
电气设备可能的起燃原因见IEC60695-1-10:2016中表1的规定,起燃的继发效应见表1。

对这些现象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严重性的定量分析工作量巨大,另一种方法是使用火灾统计。
尽管火灾统计通常不会表明导致火灾的物理机制,但一些作者[19]会把这些机制根据常见的实际经验分类,见表2。

4.2由于连接松动引起的连接点的过热
4.2.1概述
电气设备的端子(终端)和内部连接指的是将两种不同的导电材料紧密接触以提供电气导电性的连接点。
连接处的热耗散取决于接触电阻,接触电阻与施加在连接接触面上的正常机械负载有关,连接松动可能会导致过热、灼热、燃弧和/或潜在着火[21。
根据表2,“连接松动”或“端子接触不良”看似是导致过热的关键原因,甚至比“过载”和电弧更重要。对于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有以下两种可能的解释:
一连接不良时的功耗和局部温升通常比过载时的大;
一保护电器(如集成在设备中的保护电器)的设计是为了对过载(特别是严重的过载)进行防护但是该保护电器不能清除不良连接,所以可能会导致长时间的发热。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75.010
P71
备案号:J1500—2013 NB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P
NB/T1002-2012
国家石油储备地下水封洞库工程项目初步设计编制规定(试行)
Guides for Preparation of preliminary design of underground oil storage in rock caverns project of national oil strategic reserve(provisional)

2012-10-29发布 2013-03-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NB/T 1002,NB/T 1002-2012,国家石油储备,地下水封洞库工程,项目编制,NB/T 1002-2012 国家石油储备地下水封洞库工程项目初步设计编制规定(试行)

1总:则
1.0.1为统一国家石油储备地下水封洞库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的编制内容和深度,制定本规定。
1.0.2本规定适用于新建国家石油储备地下水封洞库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
1.0.3初步设计文件应依据设计委托、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政府主管部门的各类批复文件、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和设计基础资料等进行编制。
1.0.4初步设计文件的深度应能满足国家有关部门审查、开展施工图设计、工程物资采购和施工准备的要求,其中地下工程部分应满足施工招标的要求。
1.0.5本规定对初步设计的图纸、表格格式不做统一规定,设计单位可根据本单位的规定进行编制。
1.0.6初步设计文件的章节安排可参照本规定。

2术语
2.0.1地下水封洞库underground oil storage in rock caverns
在稳定地下水位以下一定深度岩体中开挖出的利用水封原理储存原油的地下空间系统,也称地下水封石洞油库,简称水封洞库。
2.0.2洞室cavem
在岩体内开挖出的用于储存原油的地下空间。
2.0.3洞罐cavern tank
由若干相互连通的洞室组成的地下空间。
2.0.4连接巷道connecting tunnel
洞室之间相互连通的通道。
2.0.5,施工巷道access tunnel
满足施工期间设备通行、出渣、通风、给排水、供电、人员通行等需要,从地面通往洞室的专用通道。
2.0.6竖井shaft
由洞室顶至地面或操作巷道的竖向连接通道。
2.0.7竖井操作区shaft operation area
竖井口周围用于油泵、水泵、仪表、电气等操作、维护和管理的区域。
2.0.8水幕孔water curtain hole
为保障地下水封条件,用于人工注水而实施的钻孔。
2.0.9水幕巷道water curtain tunnel
用于水幕孔施工和注水的通道。
2.0.10操作巷道operation tunnel
由地面通向各竖井操作区的通道。

2.0.11密封塞concrete plug
设置在巷道及竖井内,用于封堵河罐的钢筋混凝土构件。
2.0.12泵坑pump pit
在竖井下方安装潜油泵、潜水泵及仪表的坑槽。
2.0.13水垫层water bed
在洞室的底部保持一定高度的用于沉淀原油内杂质并汇集围岩渗出水的水层。
2.0.14地下水监测孔groundwater logging hole
用于监测地下水位及水质的钻孔。
2.0.15水幕监测井wanter curtain logging hole
为水幕系统补水及对水幕系统内水位、水质进行监测的井孔。
2.0.16裂隙水.seepage water
赋存于岩体裂隙中的地下水。
2.0.17建筑界限storage perimeter
保持水封洞库地下结构工程稳定所需的建筑保护区域的边界线。
2.0.18水力保护界限hydrogeological perimeter
保持水封洞库地下水位稳定所需的水力保护边界,
2.0.19油气处理装置vapor recovery unit
对洞罐收油作业时产生的油气进行处理的装置。

3总说明
3.0.1初步设计总说明书应包括(但不限于)概述、设计依据、设计原则、设计执行的主要规范和标准、设计范围及分工、主要技术方案、环境保护、安全设施设计、职业卫生、节能措施、抗震设防、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工程量表、人员车辆及维抢修、项目进度安排、与可行性研究方案不一致的说明、存在问题及建议、附图、附件。
3.0.2概述应主要描述油库的建设规模、区域位置、进出油方式及建库条件等内容,
1建设规模应列出原油储存规模、洞罐数量及单罐容量、原油进出库流量及周转率等,
2区域位置应说明所处地理位置、周边资源、与敏感区域的距离、是否需要拆迁等情况。
3进出油方式应说明运输原油的方式,如输油管道、船载运输等,
4建库条件应说明气象条件、地质条件及依托条件等内容。
3.0.3设计依据应列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批准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安全评价报告、地质灾害评价报告、水资源论证报告、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项目节能评估意见及其批准文件、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设计合同或委托书等文件的名称、文件号和审批单位的名称。
3.0.4设计原则应说明贯彻国家基本建设方针、政策以及周边依托条件等情况。
3.0.5设计执行的主要标准和规范应列出项目所执行的主要通用规范和专业主要设计规范,

3.0.6设计范围及分工应说明各设计单位的设计范围、内容和设计分界点等内容。
3.0.7、主要技术方案应简述储运设计方案,地下工程设计方案,总图运输设计方案,仪表及自动控制设计方案,电气设计方案,电信设计方案,建筑结构设计方案,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方案,热工设计方案,给排水及消防设计方案,分析化验设计方案,防腐及阴极保护设计方案,人员、车辆及维抢修设计方案,库外工程设计方案等内容。
1·储运设计方案应说明设计技术参数(原油物理性质、进出库流量、洞罐设计温度及设计压力等)、主要工艺流程说明、主要设各选择(包括潜油泵、潜水泵、转油泵、油气处理设施)、管道敷设方式等,
2地下工程设计技术方案应说明原油洞罐的容量和数量,洞罐平面布置(洞室轴线方向、问距、长度等),洞罐及巷道断面尺寸,洞室及水幕巷道高程,竖井直径、数量,水幕系统组成,施工巷道数量、坡度,监测孔数量等。
3总图运输设计方案应说明库区区域位置、总平面布置、竖向、道路及排雨水(道路的设置及宽度、排雨水与排洪设计原则),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库区总占地面积、永久用地面积、临时用地面积、库内道路长度、主要建(构)筑物面积、绿化面积、土石方量]等。
4仪表及自动控制设计方案应说明自动化水平(采用的控制系统及主要功能、围岩稳定和渗透压力、油气处理等监测控制方案等)。
5电气设计方案应说明用电负荷及负荷等级、供电电源、变配电所设置、供电及照明、防雷防静电接地等。
6电信设计方案应简要说明自动电话系统、生产调度电话系统、无线对讲电话、计算机局域网、防爆扩音对讲电话系统、工业电视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入侵报警系统、智能卡管理系统等电信系统。
7建筑结构设计方案分为建筑设计方案和结构设计方案。建筑设计方案应说明各建筑物的建筑面积、结构形式、层高等;结构设计方案应说明地基处理方案等内容。
8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方案应说明采暖通风方式等内容。
9·热工设计方案应说明惰性气体及热源的供应方式和规模。
10给排水及消防设计方案应说明给水水源、供水能力,排水系统组成、污水处理能力,以及达到的排放指标和排放去向;消防依托、消防流程、消防设备及主要消防器材的配置等。
11分析化验设计方案应说明分析内容及主要分析仪器。
12防腐及阴极保护设计方案应说明库区内金属构筑物、竖井区及管道防腐方案。
13库外工程设计方案应说明库外输油管道系统、供电、给排水、供气、供热、道路等方案。
3.0.8环境保护设计应说明主要污染物、主要污染源、环保措施及预期效果等。
3.0.9安全设施设计应说明对危险、有害因素的分析,安全设施及措施等。
3.0.10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应说明对职业病危害因素影响分析、职业卫生采取的防护措施等。
3.0.11节能设计应说明能耗分析、节能措施及节能预期效果等。
3.0.12抗震设防设计应说明抗震设计分组和设防分类、抗震设计措施及抗震设防达到的预期效果等内容。
3.0.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3.0.13。
3.0.14主要工程量表见表3.0.14。
3.0.15人员、车辆及维抢修应说明定员编制、车辆配置、维抢修条件等。

4储,运
4.1库区储运
4.1.1库区储运部分初步设计文件应包括(但不限于)说明书、设备汇总表、材料汇总表、技术规格书、工艺管道及仪表流程图、管道及设各平面布置图、竖井管道布置图等。
4.1.2说明书应包括设计原则、设计范围、依托条件、储运方案、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工艺管道设计、主要工程量清单、存在问题及建议等内容。
1设计原则应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规定,结合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说明设计所遵循的原则。
2设计范围应说明项目构成。
3依托条件应说明地下水封洞库可依托设施的现状及需要改造的工程量。
4库区储运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简要说明外围输油管道的起止点、长度、输量、设计压力及输油方式。
2)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安全裕量要求确定储油洞室的埋深:根据储油洞室的埋深及储存油品的饱和蒸汽压确定储油洞室的最大、最小储油压力。
3)简要说明地下水封洞库的收油量、储油压力、油气蒸发量及油气处理方案。其中,若采用油气回收方案应简述油气回收量的计算、设计方案、工艺流程、占地面积、选择油气回收设备和辅助设备等:若采用废气焚烧方案应简述废气产生量,选择焚烧设备和辅助设备等的主要型号、规格、数量,燃料消耗量、燃料来
源,油罐大小、数量、位置、储存时间和运输方式。
4)简述惰性气体注入系统方案,主要包括供气参数、供气方式、惰性气体的耗量、设计方案、工艺流程、情性气体注入系统设各规格及数量、供气管网的主要参数。
5库区工艺流程应包括以下内容:
1)原油接卸流程。
2)原油储存流程。
3)原油外输流程:码头装船流程或者管道外输流程。
4)倒罐流程。
6·设备选型应包括以下内容:
1)设备选型原则。
2)外输泵、潜油泵、潜水泵选型计算,包括泵的流量、扬程、有效气蚀余量核算及驱动功率。
3)根据外输泵、潜油泵、潜水泵的选型计算确定型号、规格、数量、驱动功率及方式、备用方式等。
4)根据不同用途进行过滤器选型,说明过滤器接管口径及设计压力。
5)依据阀门种类、功能,采用的执行机构的性能、参数及控制方式,以及工艺流程不同的需求进行阀门及执行机构的选型,分别说明阀门及执行机构的类型、规格等,如需引进应说明原因。
6).根据库区阴极保护的要求说明绝缘设备规格及数量。
7)说明各种非标设备的用途、规格及数量。
7·库区工艺管道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库区工艺管道管径及壁厚,可列表说明工艺管道管径、材质、壁厚及执行的标准规范。
2)库区管道的敷设方式及要求。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75.010
P71
备案号:J1501—2013 NB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P
NB/T1003-2012
国家石油储备地下水封洞库工程
项目建设标准(试行)
Construction code for underground oil storage in rock caverns project of national oil strategic reserve (provisional)

2012-10-29发布 2013-03-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NB/T 1003,NB/T 1003-2012,国家石油储备,地下水封洞库,NB/T 1003-2012 国家石油储备地下水封洞库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

1总则
1.0.1为加强国家石油储备地下水封洞库工程项目决策和建设的科学管理,保证国家石油储备地下水封洞库工程建设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统一国家石油储备地下水封洞库工程的建设水平、技术要求,加强投资控制、审批和监督,特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石油储备地下水封洞库项目新建工程。
1.0.3国家石油储备地下水封洞库工程建设,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0.1地下水封洞库underground oil storage in rock caverns
指在稳定地下水位以下一定深度岩体中开挖出的利用水封原理储存原油的地下空间系统,也称地下水封石洞油库,简称水封洞库。
2.0.2洞室cavern
在岩体内开挖出的用于储存原油的地下空间。
2.0.3洞罐caverns tank
由若干相互连通的洞室组成的地下空间。
2.0.4连接巷道connecting tunnel
洞室之间相互连通的通道。
2.0.5施工巷道access tunnel
满足施工期间设备通行、出渣、通风、给排水、供电、人员通行等需要,从地面通往洞室的专用通道。
2.0.6竖井shaft
由洞室顶至地面或操作巷道的竖向连接通道。
2.0.7竖井操作区shaft operation area
竖井口周围用于油泵、水泵、仪表、电气等操作、维护和管理的区域。
2.0.8水幕孔water curtain hole
为保障地下水封条件,用于人工注水而实施的钻孔。
2.0.9水幕巷道water curtain tunnel
用于水幕孔施工和注水的通道。
2.0.10操作卷道operation tunnel
由地面通向各竖井操作区的通道。

2.0.11密封塞concrete plug
设置在巷道及竖井内,用于封堵洞罐的钢筋混凝土构件。
2.0.12泵坑pump pit
在竖井下方安装潜油泵、潜水泵及仪表的坑槽。
2.0.13水垫层water bed
在洞室的底部保持一定高度的用于沉淀原油内杂质并汇集围岩渗出水的水层。
2.0.14地下水监测孔groundwater logging hole
用于监测地下水位及水质的钻孔。
2.0.15水幕监测井water curtain logging hole
为水幕系统补水及对水幕系统内水位、水质进行监测的井孔。
2.0.16裂隙水seepage water
赋存于岩体裂隙中的地下水。
2.0.17建筑界限storage perimeter
保持水封洞库地下结构工程稳定所需的建筑保护区域的边界线。
2.0.18水力保护界限hydrogeological perimeter
为保持水封洞库稳定地下水位所需的水力保护边界。
2.0.19油气处理装置,vapor treatment unit
对洞罐收油作业时产生的油气进行处理的装置。

3一般规定
3.0.1水封洞库的建设规模应按国家批准的石油储备规划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文件的要求确定,总库容不宜小于300×10m3.
3.0.2水封洞库储存介质宜为低凝、低黏原油。
3.0.3水封洞库所储原油宜按10年周转1次。
3.0.4水封洞库地下不可维修部分的设计基准期、设计使用年限均应为50年。
3.0.5水封洞库及其外部相互连接的储运系统应具备应急投放能力。
3.0.6水封洞库输油设施能力应结合周边炼化企业、外输管网及码头等设施统筹考虑。
3.0.7水封洞库的设施宜按生产区、辅助生产区、行政管理区及库外配套设施布置。
3.0.8水封洞库分区及设施布置,宜按表3.0.8进行

3.0.9水封洞库内使用性质相近的建(构)筑物,在符合生产使用和安全防火的要求下,宜合并建设。
3.0.10储油洞室边缘向外扩50m,垂直投影至地面为水封洞库的建筑界限,在建筑界限内不应建设对水封洞库安全有影响的建(构)筑物。
3.0.11建筑界限向外扩150m为水封洞库的水力保护界限。项目建设单位应与地方政府签订相关协议,在水力保护界限内,不得从事地下水开采等影响水封洞库安全的活动。
3.0.12水封洞库地面设施的岩土工程勘察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和《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的规定。

4库址选择
4.0.1水封洞库选址应符合国家石油储备布局规划及当地城乡规划。
4.0.2水封洞库选址应根据储备石油应急加工需求以及接卸、运输原油的条件确定,宜选择在炼油厂较为集中、有可依托的输油管网或大型石油码头的地区。
4.0.3水封洞库不应选择在集中饮水水源地保护区内。
4.0.4水封洞库不应选择在市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内。
4.0.5水封洞库不应选在土地具有重要商业开发价值和人口密集的区域。
4.0.6应依据水封洞库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质、水文、气象、交通、供水、供电、通信、可用土地和社会生活方面条件,经技术、经济、安全、环保、征地、拆迁、管理等方面综合评价后确定库址。
4.0.7水封洞库地上设施应位于不受洪水、潮水或内涝威胁的地带,防洪标准应按重现期大于或等于100年设计。
4.0.8水封洞库地上设施与周围居住区、工矿企业、交通线等的安全距离,不应小于表4.0.8的规定。表4.0.8中未列设施与周围建(构)筑物的安全距离应执行《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的规定。

4.0.9水封洞库库址应选择在具有良好地质条件的区域并满足下列要求:
1地质构造简单,避开现代构造应力场中构造应力集中的地区。
2抗震设防烈度在8度或8度以下,避开发震断裂部位。
3围岩岩质坚硬,岩体完整性和稳定性良好。
4岩体具有弱透水性、有稳定地下水位。
5宜选择低山、丘陵等地形平缓地区,避开地形起伏较大、深切河谷发育及河流湍急的地貌区。
4.0.10水封洞库不应选择在下列区域:
1不良地质作用发育且对库址稳定性有直接危害或潜在威胁的区域。
2含过量有害气体与放射性元素的岩体分布区域。
3,岩石矿物成分和地下水对储存原油质量有严重影响的区域。
4.0.11水封洞库上方土地可合理利用,但不应影响水封洞库安全生产。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75.020
E11 NB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NB/T10256—2019
煤层气储层评价
Evaluation of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s

2019一11-04发布 2020一05-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NB/T 10256,NB/T 10256-2019,煤层气储层评价,NB/T 10256-2019 煤层气储层评价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层气勘探各阶段储层评价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煤层气勘探各阶段储层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751中国煤炭分类
GB/T6948煤的镜质体反射率显微镜测定方法
GB/T15588烟煤显微组分分类
GB/T15589显微煤岩类型分类
GB/T18023烟煤的宏观煤岩类型分类
GB/T19559煤层气含量测定方法
GB/T19560煤的高压等温吸附试验方法
GB/T29119煤层气资源勘查技术规范
GB/T29172岩心分析方法
GB/T30050煤体结构分类
DZT0215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MT/T 968煤裂隙描述方法
NB/T10013煤层气地质选区评价方法
SYT5615石油天然气地质编图规范及图式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潜力区prospecting play
含煤盆地中具备煤层气成藏基本地质条件的区带。
3.2
有利区favorite area
在潜力区内,煤层气成藏要素匹配、煤层埋深适中、主力煤层厚度大、煤层含气量高、资源丰度高、试采产量达到控制储量计算标准的煤层气成藏区。
3.3
富集区target area

地质储量丰度高,排采产量高,达到煤层气探明储量规范要求,具有经济效益的煤层气可开发区。
3.4
原生结构primary structure
由成煤原始物质及成煤环境所形成的结构。
4评价阶段的划分
煤层气储层评价指从区域煤层气地质调查至提交煤层气探明储量所有勘查活动中的储层评价工作。在各勘查过程中,储层评价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潜力区评价阶段、有利区评价阶段和富集区评价阶段:
a)潜力区评价阶段:在含煤盆地煤田勘查基础上,从对某一特定的地理区域煤层气地质调查开始,到确定具备煤层气成藏基本地质条件区带的过程。
b)有利区评价阶段:在潜力区评价基础上,优选出有利区,达到提交煤层气控制储量要求为止的地质评价过程。
c)富集区评价阶段:在有利区评价阶段基础上,获得煤层气试采数据开始,到明确富集区,达到提交煤层气探明储量要求为止的地质评价过程。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75.020
E13 NB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NB/T10257—2019
煤层气地质录井施工设计格式
Geologic logging design form of coalbed methane well

2019-11一04发布 2020一05-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NB/T 10257,NB/T 10257-2019,地质录井,施工设计格式,煤层气,NB/T 10257-2019 煤层气地质录井施工设计格式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层气地质录井施工设计的内容、格式与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煤层气直井、定向井地质录井施工设计的编制,其他煤层气井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Z/T0250煤层气钻井作业规范
NB/T10005煤层气钻井工程设计格式
SYT6276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
3设计文本的结构、格式及要求
3.1封面
封面采用A4纸幅面,格式参见图A.1。
3.2扉页
扉页一:建设方审批页格式参见图B.1。
扉页二:设计编制单位审批页格式参见图B.2。
3.3审查意见
审查意见格式参见图C.1。
3.4目录

目录格式参见图D.1。
4设计内容及要求
4.1概述
4.1.1基本数据
参照井位设计任务书填写下述基本数据:井名、井别/井型、构造位置、地理位置、目的层、钻井取心层位、设计井深、完钻原则、完井方式、录井设备、录井项目及井口坐标X、Y、H和靶点坐标X、Y、H。

4.1.2设计依据
参照井位设计任务书编写地质录井施工设计,简要说明项目来源。
4.1.3钻探目的与任务
参照井位设计任务书填写钻探目的与任务。
4.1.4井区位置概况
简要叙述工区的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边界、面积,交通和经济状况,说明设计井在工区的地理位置、构造位置等。
4.1.5以往地质工作
简要叙述工区以往地质工作,重点叙述控制本井主要地质因素,如地层、构造的影响,煤层、煤岩、煤质、煤体结构、井口气泡显示,水文地质条件等特征。
4.2钻井地质概况
4.2.1构造特征
简要说明工区所处的构造位置。重点叙述构造对本井的影响,如地层产状的变化,褶曲、断层对煤储层及其含气性的影响。
4.2.2钻遇地层、层位及岩性
参照工区及邻井的地层层序、岩性特征及地质研究资料预测本井钻遇的地层。对钻遇的地层层序、各组段深度、厚度及岩性进行描述,提示标志层或特殊岩性发育情况(见表1)。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75.060
E13 NB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NB/T10259—2019
煤层气井间抽技术规范
The intermissive pump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CBM wells

2019-11-04发布 2020一05-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NB/T 10259,NB/T 10259-2019,煤层气,间抽井,NB/T 10259-2019 煤层气井间抽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层气直井和定向井间抽技术要求,描述了间抽井选择、间抽理论计算、间抽制度确定、启停井程序、间抽周期调整、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内容,给出了间抽的具体做法。
本标准适用于煤层气直井和定向井的间抽。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3000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AQT9002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AQ/T9007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指南
AQ/T9009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评估规范
SYT5587.5常规修井作业规程第5部分:井下作业井筒准备
SYT5587.9常规修井作业规程第9部分:换井口装置
SYT5727一2014井下作业安全规程
SYT6276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间抽井intermissive pumping well
按照间抽制度,启、停排采设备,控制低产液量井动液面范围的井。
3.2
间抽周期intermissive pumping cycle
间抽井执行一次运行时间和一次停抽时间总和为一个间抽周期。
4间抽井选择
4.1生产时地面水管线出口无连续流出液体的井。
4.2进液口与人工井底距离宜在10m以上。
4.3采用远程控制的间抽井,控制程序、井场控制柜、通信完好。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75.020
E11 NB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NB/T10260—2019
煤层气评价井试采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production test for CBM evaluation well

2019-11-04发布 2020-05-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NB/T 10260,NB/T 10260-2019,煤层气,评价井,试采技术,NB/T 10260-2019 煤层气评价井试采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层气评价井试采方案编制、实施过程、资料录取、生产管理和报告的编写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采用水力压裂方式进行储层改造的煤层气评价井试采,其他储层改造方式井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607石油天然气工业钻井和采油设备往复式整筒抽油泵
GB/T21411.1石油天然气工业人工举升用螺杆泵系统第1部分:泵
GB/T22513石油天然气工业钻井和采油设备井口装置和采油树
GB/T33000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AQ/T9002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AQT9007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指南
AQ/T9009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评估规范
DZT0216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NB/T10008煤层气井生产动态监测技术规范
NB/T10045煤层气田地面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SY/T5108水力压裂和砾石充填作业用支撑剂性能测试方法
SYT5325射孔作业技术规范
SY/T 6268油井管选用推荐作法
SY/T 6276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评价井evaluation well
为获取煤层埋深、厚度、物性、含气性和地层压力等储层参数,查明气水产出特征、单井产能及经济价值,以落实探明储量、编制开发方案提供依据为目的而钻的井。
3.2
试采production test
根据钻井、测井和储层测试等资料,对评价井投产,通过较长时间的排采,获取储层压力、产能、流体组成与性质等参数动态变化规律的试验性生产过程。

4试采方案编制
4.1方案设计原则
4.1.1应根据试采井所在井区地质特征及储层状况进行试采方案设计编制。
4.1.2以试采、工艺适应性分析评价为前提,重视应用先进适用、经济可行的成熟工艺技术。
4.1.3应提出健康、安全及环境保护的要求。
4.2试采方案要点
通过试采,掌握煤层气藏生产特征,确定合理产能,提前配套适宜的开采工艺和技术,预测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为提交储量和编制开发方案提供依据。具体任务内容包括:
a)通过试采,分析产量与压降关系、稳定产量情况下地层压力变化规律。
b)根据产量与压力降落关系,获取储层参数和影响范围,用动态法计算气藏储量。
c)分析流体组成和性质,以及随着地层压力降低流体性质变化。
d)合理工作制度。
e)确定区块的适当采气速度。
4.3方案内容
4.3.1区块概况
4.3.1.1地理位置、自然气候和交通条件。
4.3.1.2区域地质构造、地层、煤层、水文地质条件等。
4.3.1.3煤田及煤层气勘探开发历程。
4.3.2
区块地质特征
钻完井、取心、测井、分析化验、试井及煤矿开采等资料,试采层构造特征、水文地质特征、储层赋存特征和顶底板情况等。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75.060
E13 NB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NB/T10261—2019
煤层气水平井举升工艺设计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lifting technology design of coalbed methane horizontal well

2019-11一04发布 2020一05-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NB/T 10261,NB/T 10261-2019,煤层气水平井举升工艺,NB/T 10261-2019 煤层气水平井举升工艺设计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层气水平井举升方式选择、井下管柱设计、举升设备及配套工艺选择、健康安全与环境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煤层气水平井大斜度段/水平段举升工艺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0657一2011石油天然气工业套管、油管、钻杆和用作套管或油管的管线管性能公式及计算(ISO/TR10400:2007,IDT)
GB/T33000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GB50350一2015油气集输设计规范
SY/T 5727井下作业安全规程
SYT5873一2017有杆泵抽油系统设计、施工推荐作法
SYT5904一2004潜油电泵选井原则及选泵设计方法
SYT6922煤层气井下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动力液power fluid
通过地面设备增压后,驱动井下排采泵运行的液体。
3.2
混合液mixed fluid
动力液与煤层产出液混合的液体。
3.3
水力管式泵hydraulic tubing pump
地面设备提供高压水,沿中心管及其与油管环空交替注人实现往复抽吸的一种排采设备。
3.4
分段柱塞杆式泵rob pump with sectional plunger
一种采用相互独立的多级柔性柱塞和柱塞密封单元,固定阀和活塞密封单元均可强开强闭的一种杆式泵。

4举升方式选择
4.1依据
根据地质设计,满足排采要求。
4.2原则
举升方式优选原则如下:
a)适应产液量范围大。
b)防偏磨、卡泵和气锁能力强。
)便于配套,同一区域同类井举升设备种类不宜太多。
d)举升设备选型应进行区域统筹,根据预测的产液量变化、载荷要求和区块开发计划,合理选择不同型号的举升设备。
e)综合费用低,经济性好。
f)连续生产周期长。
4.3基础数据
参见附录A。
4.4方式优选
4.4.1水平井可选择能在水平井段稳定排采的多种举升方式,其排采泵一般包含:
a)水力管式泵。
b)射流泵。
c)电潜离心泵和电潜螺杆泵。
d)分段柱塞杆式泵。
4.4.2不同井况下排采泵及其配套设备选择见表1。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27.220
F19 NB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NB/T10275—2019
油田采出水余热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waste heat use of oilfield produced water

2019-11-04发布 2020-05-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NB/T 10275,NB/T 10275-2019,余热利用工程,油田采出水,NB/T 10275-2019 油田采出水余热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油田采出水余热利用工程中工程设计、施工验收、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油田采出水余热利用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327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62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T19409水(地)源热泵机组
GB20131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安全要求
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9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41锅炉房设计规范
GB/T50087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
GB5016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83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50231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
GB50235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规范
GB50236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规范
GB50493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
GB50736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T50823油气田及管道工程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规范
GB/T50892油气田及管道工程仪表控制系统设计规范
SY/T0043油气田地面管线和设备涂色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油田采出水oilfield produced water
油田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伴生水。
3.2
余热资源量quantity of waste heat resources
经技术经济分析确定的可利用的油田采出水余热量。

3.3
中间传热介质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用于采出水或原油与热泵工质热交换的中间热媒,一般为水或添加防冻剂的水溶液。
3.4
油田采出水热泵系统heat pump system of oilfield produced water
利用油田采出水作为低温热源,并通过热泵机组提升热媒温度,最终为用户提供热量的系统。
3.5
直接式热泵系统direct heat pump system
油田采出水直接进入热泵机组的蒸发器,换热后返回油田采出水处理系统的水源热泵系统。
3.6
间接式热泵系统indirect heat pump system
油田采出水先与中间传热介质换热,中间传热介质再进入热泵机组的蒸发器进行换热的水源热泵系统。
3.7
辅助热源supplementary heat source
基本热源的供热能力不能满足实际热负荷的要求或为提高系统运行经济性而设置的其他热源。
3.8
备用热源stand-by heat source
在检维修或事故工况下投入运行的热源。

4基本规定
4.1油田采出水余热利用工程应遵循安全、可靠、稳定的原则,应符合所在油气站场的安全技术要求。
4.2工程设计阶段应对油田采出水处理站、油田采出水管网的总体规划、余热资源量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并对油田采出水的水温、流量以及水质等进行调研。
4.3应根据供热规划、资源条件、能源价格、负荷特征、供热半径等因素进行工程技术经济分析。
4.4油田采出水余热利用系统的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安全、环保与职业卫生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75.020
E12 NB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NB/T10396—2020
页岩气井压裂施工质量控制及验收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quality control and acceptance of fracturing operation on shale gas well

2020-10-23发布 2021一02一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NB/T 10396,NB/T 10396-2020,质量控制及验收,页岩气井,页岩气井压裂施工,NB/T 10396-2020 页岩气井压裂施工质量控制及验收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页岩气井压前准备,入井材料及工具检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施工设备维护,健康、安全及环境保护,资料录取及验收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页岩气井压裂施工质量控制及验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182金属压力容器声发射检测及结果评价方法
JJF 1108石油螺纹工作量规校准规范
NB/T14002.2页岩气储层改造第2部分:工厂化压裂作业技术规范
NB/T14002.3页岩气储层改造第3部分:压裂返排液回收和处理方法
NB/T14003.1页岩气压裂液第1部分:滑溜水性能指标及评价方法
NB/T14003.3页岩气压裂液第3部分:连续混配压裂液性能指标及评价方法
SY/T 5225石油天然气钻井、开发、储运防火防爆安全生产技术规程
SY/T 5325射孔作业技术规范
SY/T 5727井下作业安全规程
SY/T 6270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固井、压裂管汇的使用与维护
SY/T 6276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
SY/T 6334油水井酸化设计、施工及评价规范
SY/T 6690井下作业井控技术规程

3压前准备
3.1井场、井口和井筒准备按NB/T14002.2要求执行。
3.2井场应设置内外沟或围堰:排液池空容宜不少于200m3
3.3压裂施工高压区应安装防爆监控装置。
3.4施工前应确保压裂设备性能良好,现场应配备泵阀箱、旋塞阀、阀总成、柱塞、密封件、弯头等易损压裂配件至少2套。
3.5施工前应对压裂泵注设备超压装置进行检测,确保超压装置可靠。
3.6现场应提供压裂施工数据采集端口。
3.7压裂设备的总输出功率应满足压裂设计要求。
3.8供液能力、关键设备、供砂系统按照NB/T14002.2要求执行。
3.9每段压裂作业前现场支撑剂应满足单段设计支撑剂类型和加量要求;供砂系统能力应大于压裂设计中最高砂浓度的要求。
3.10每段压裂作业前现场有效液量应满足单段设计液量要求;缓冲罐有效量应大于顶替量。
3.11支撑剂罐和液罐宜保持清洁干净、无异物、无铁锈。
3.12设备摆放按照SYT5225要求执行,作业现场应预留供取样人员出人的安全通道。
3.13连接到压裂专用注入头上的压裂管线应至少安装一个单流阀。
3.14高压管汇弯头、管线应用保护绳捆绑:高压管汇裸露区应安置隔离挡板。
3.15压裂作业区、加油区、物料堆放区及射孔准备区应铺设防渗漏设施。
3.16压裂前应安装好地面流程并试压合格;节流管汇宜预先安装直径不小于8mm油嘴。
4入井材料及工具检测
4.1入井材料检测
4.1.1压裂液、支撑剂及其他入井材料应提供具有检测资质单位出具的检测报告,性能指标符合压裂设计要求。
4.1.2不同类型的支撑剂不应混装,支撑剂入罐时宜使用滤网过滤。
4.1.3按照压裂设计备齐各种类型支撑剂,压裂作业前对支撑剂取样检测不宜少于2样次,现场检测项目包括粒径、视密度、体积密度、浊度,性能指标符合压裂设计要求。检测样品应留样备检。
4.1.4使用液罐供液施工时,应按照设计加量和加料顺序配液,配液完毕和施工前应对各液罐取样检测。
4.1.5使用返排液配液时,施工前取样分析不宜少于2样次,返排液性能指标符合NB/T14002.3的要求。
4.1.6使用滑溜水压裂时,施工前取样分析不宜少于2样次,现场检测项目包括密度、H值、黏度、溶胀时间,性能指标符合NB/T14003.1的要求;使用交联液压裂时,施工前取样分析不宜少于2样次,现场检测项目包括密度、H值、黏度、交联时间、破胶性能,性能指标符合压裂设计的要求。
4.1.7施工作业前宜对酸液取样检测,性能指标符合SYT6334的要求。

4.2入井工具检测
4.2.1入井工具应提供出厂检验报告、试验评价报告、产品说明书,进口工具应出具原产地证明和清关资料。
4.2.2工具人井前应测量工具尺寸并拍照,未达到设计要求不应入井。
4.2.3现场准备的入井工具数量应满足压裂设计要求。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77.040.01
H20
备案号:46430-2014 NB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NB/T20004—2014代替NB/T20004—2011
核电厂核岛机械设备材料理化检验方法
Physical and chemical test methods for materials used in nuclear island components of nuclear power plants

2014-06-29发布 2014-11-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NB/T 20004,NB/T 20004-2014,材料理化检验方法,核岛机械设备,核电厂,NB/T 20004-2014 核电厂核岛机械设备材料理化检验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压水堆核电厂核岛机械设备用金属材料的理化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压水堆核电厂核岛机械设备用金属材料的理化分析与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64锅的低倍组织及缺陷酸蚀试验方法
GB/T228.1一2010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ISO6892-1:2009,MOD)
GB/T229金属材料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GB/T229-2007,ISO148-1:2006,MOD)
GB/T230.1金属材料洛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A、B、C、D、E、F、G、H、K、N、T标尺)(GB/T230.1-2009,ISO6508-1:2005,MOD)
GB/T230.2金属材料洛氏硬度试验第2部分:硬度计(A、B、C、D、E、F、G、H、K、N、T标尺)的检验和校准(GB/T230.2一2012,ISO65082:2005,MOD)
GB/T230.3金属材料洛氏硬度试验第3部分:标准硬度块(A、B、C、D、E、F、G、H、K、N、T标尺)的标定(GB/T230.3一2012,ISO6508-3:2005,IDT)
GB/T231.1金属材料布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GB/T2311一2009,ISO6506-1:2005,MOD)
GB/T231.2金属村料布氏硬度试验第2部分:硬度计的检验与校准(GB/T231.2-2012,ISO6506-2:2005.MOD
GB/T231.3金属材料布氏硬度试验第3部分:标准硬度块的标定(GB/T231.3一2012,ISO6505-3:2005,IDT)
GB/T232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GB/T232一2010,ISO7438:2005,MOD)
GB/T242金属管护口试验方法(GB/T242一2007,ISQ8493:1998,IDT)
GB/T244金属管弯曲试验方法(GB/T244一2008,ISO8491:1998,IDT)
GB/T246金属管压扁试验方法(GB/T246一2007,ISO8492:1998,IDT)
GB/T1954镍铬奥氏体不锈钢焊缝铁素体含量测量方法(GB/T1954一2008,ISO8249:2000,M0D)
GB/T1979结构钢低倍组织缺陷评级图
GB/T2651焊接接头拉伸试验方法(GB/T2651一2008,ISO4136:2001,IDT)
GB/T2652焊缝及熔敷金属拉仲试验方法(GB/T2652一2008,ISO5178:2001,DT)
GB/T2653焊接接头弯曲试验方法(GB/T2653一2008,ISO5173:2000,IDT)
GB/T3808摆锤式冲击试验机的检验(GB/T3808一2002,ISO148-2:1998,MOD)
GB/T4334一2008金属和合金的腐蚀不锈钢品间腐蚀试验方法(1S03651-1:1998&ISO3651-2:1998,MOD)
GB/T4338金属材料高温拉伸试验方法(GB/T4338一2006,ISO783:1999,MOD)

GB/T4340.1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GB/T4340.1一2009,ISO6507-1:2005,MOD)
GB/T4340.2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第2部分:硬度计的检验(GB/T4340.2一2012,ISO6507-2:2005,IDT)
GB/T4340.3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第3部分:标准硬度块的标定(GB/T4340.3-2012,ISO6507-3:2005,IDT)
GB/T6394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
GB/T6803铁素体钢的无塑性转变温度落锤试验方法
GB/T10561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GB/T10561-2005,IS04967:1998,IDT)
GB/T12160单轴试验用引伸计的标定(GB/T12160一2002,ISO9513:1999,IDT)
GB/T12778金属夏比冲击断口测定方法
GB/T13298金属显微组织检验方法
GB/T14999.1高温合金试验方法第1部分:纵向低倍组织及缺陷酸浸检验
GB/T14999.2高温合金试验方法第2部分:横向低倍组织及缺陷酸浸检验
GB/T14999.7高温合金铸件晶粒度、一次枝晶间距和显微疏松测定方法
GB/T15248金属材料轴向等幅低循环疲劳试验方法
GB/T15970.5金属和合金的腐蚀应力腐蚀试验第5部分:C型环试样的制备和应用(GB/T15970.5-1998,ISO7539-5:1989,IDT)
GB/T16825.1静力单轴试验机的检验第1部分:拉力和(或)压力试验机测力系统的检验与校准
(GB/T16825.1-2008,ISO7500-1:2004,IDT)
GB/T21143金属材料准静态断裂韧度的统一试验方法(ISO12135:2002,MOD)
YB/T5362不锈钢在沸腾氯化镁溶液中应力腐蚀试验方法
NB/T20292一2014核电厂用铁素体钢韧脆转变区参考温度To的测试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上述规范性引用文件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无塑性转变温度nil ductility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NDT
按第6章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时,落锤试样断裂时的最高温度。
3.2
基准无塑性转变温度reference nil ductility transition temperature
RTNDT
按第7章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时,由落锤试验及辅助夏比(V型缺口)冲击试验确定的温度。
4拉伸试验
4.1概述
本章适用于金属(包括母材、焊缝金属和焊接接头)的室温和高温拉伸试验。室温试验温度范围一般为10℃~35℃,对温度要求严格的试验,试验温度应为23℃5℃。高温试验温度为大于35℃。

4.2试样
4.2.1优先采用GB/T228.1一2010规定的R4试样或本标准附录A规定的dg=12.5mm标准试样。若不能制取上述试样时,可采用GB/T228.1一2010或本标准附录A规定的其他尺寸和形状的试样。
4.2.2对于焊缝金属拉伸试验,试样应从试件的焊缝金属上纵向截取。加工完成后试样的平行段长度应全部由焊缝金属组成。
4.2.3对于焊接接头拉伸试验,试样应从焊接接头垂直于焊缝轴线方向截取,试样加工完成后,焊缝的轴线应位于试样平行长度部分的中部。对于小直径管(外径D<18mm)可采用整管试样。
4.3试验设备
4.3.1试验机和引伸仪应按规定进行定期校准和标定,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4.3.2试验机应按照GB/T16825.1进行检验和校准,准确度应为1级或优于1级。
4.3.3引伸仪的准确度级别应符合GB/T12160的要求。测定上屈服强度、下屈服强度、规定塑性延伸强度、规定总延伸强度、规定残余延伸强度的验证试验,应使用不劣于1级准确度的引伸仪。测定其它具有较大延伸率的性能,例如抗拉强度、最犬力总延伸率和最大力塑性延伸率、断裂总伸长率以及断后伸长率,应使用不劣于2级准确度的引伸计
4.4试验方法
室温拉伸试验按GB/T228.1一2010的规定执行
焊接接头室温拉伸试验按GB/T2651的规定执行
焊缝金属室温拉伸试验按GB/T2652的规定执行
高温拉伸试验按GB/T4338的规定执行。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77.140.80
J31
备案号:62794-2018 NB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NB/T20005.18—2018
压水堆核电厂碳钢和低合金钢
第18部分:主蒸汽隔离阀阀体用铸件
Carbon steel and low alloy steel for 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 nuclear power plants-Part 18:Castings for steam isolation valve bodies

2018-03-22发布 2018-09-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NB/T 20005.18,NB/T 20005.18-2018,主蒸汽隔离阀阀体用铸件,压水堆核电厂,碳钢和低合金钢,NB/T 20005.18-2018 压水堆核电厂用碳钢和低合金钢 第18部分:主蒸汽隔离阀阀体用铸件

1范围
NB/T20005的本部分规定了压水堆核电厂主蒸汽隔离阀阀体铸件的制造、检验和验收等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压水堆核电厂主蒸汽隔离阀阀体用ZG275-485铸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3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GB/T228.1-—2010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IS06892-1:2009,M0D)
GB/T228.2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2部分:高温试验方法(GB/T228.2—2015,IS06892-2:2011,MOD)
GB/T229一2007金属材料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IS0148-1:2006,M0D)
GB/T4336碳素钢和中低合金钢多元素含量的测定火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法(常规法)
GB/T20066钢和铁化学成分测定用试样的取样和制样方法(GB/T20066一2006,IS014284:1996IDT)
GB/T20123钢铁总碳硫含量的测定高频感应炉燃烧后红外吸收法(常规方法)(GB/T20123—2006,IS015350:2000IDT)
GB/T20125低合金钢多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NB/T20002.6-—2013压水堆核电厂核岛机械设各焊接规范第6部分:产品焊接
NB/T20003.2-2010核电厂核岛机械设备无损检测第2部分:超声检测
NB/T20003.3—2010核电厂核岛机械设备无损检测第3部分:射线检测
NB/T20003.4核电厂核岛机械设备无损检测第4部分:渗透检测
NB/T20003.5核电厂核岛机械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磁粉检测
NB/T20003.7核电厂核岛机械设备无损检测第7部分:目视检测

3制造
3.1产品和车间评定
在开始生产前,铸造厂应按附录A的要求进行产品和车间评定。
3.2样件
在开始生产前,铸造厂应按附录的要求制造样件以验证制造方法。
3.3制造文件

铸件制造前,铸造厂应编制一份制造大纲,应至少包括:
a)钢的冶炼方式;
b)铸造工艺;
c)铸件图,应在图中注明取自铸件本体的试块或附铸试块的位置及尺寸;
d)单铸试块外形尺寸图(如有):
e)热处理工艺;
f)试样在试块上的位置及尺寸图。
制造过程中的各个关键工序,如热处理、无损检测和焊补等应另行编制文件。
3.4冶炼
钢应采用电炉冶炼,也可采用其他相当或更好的工艺冶炼。
3.5铸造
铸造工艺由铸造厂确定,并在制造大纲中说明。
3.6热处理和交货状态
3.6.1铸件应以热处理状态交货。
3.6.2性能热处理包括淬火加回火或正火加回火。淬火之前的奥氏体化温度及回火温度由铸造厂确定。
热处理时,应用放置在部件上的热电偶测量温度,热电偶在部件上的位置及热处理工艺(升温速率、保
温温度、保温时间、冷却方式)应在制造大纲中注明。铸造厂应对热处理记录进行评价。铸件在热处理保温期间的温度偏差不得超过±15℃。
3.6.3消除应力热处理
3.6.3.1焊补后,应进行消除应力热处理。
3.6.3.2消除应力热处理温度为595℃~620℃;保温时间由焊补区的大小和厚度决定,但不得少于2h。
3.6.3.3消除应力热处理的累计保温时间应不超过20h。

3.6.4试料的模拟消除应力热处理
3.6.4.1试料的模拟消除应力热处理规定如下:
保温温度应为610℃和性能热处理中实际最低回火温度减25℃两者的较低值,且不低于595℃,保温温度最大允许偏差为±5℃,保温时间至少是性能热处理后制造及安装过程中预计进行的各个消除应力热处理保温时间总和的80%,且不少于8h。
3.6.4.2当订货合同中没有规定时,温度在400℃以上的升温和冷却速率应不超过下列值:
一对于焊接端最大厚度小于或等于25mm的铸件,为220℃/h;
一对于焊接端最大厚度大于25mm的铸件,取下列两者中的较大值:
1)220℃/h除以A(A=t/25mm,t为铸件焊接端最大厚度,单位为毫米):
2)55℃/h。
3.6.5所有热处理的热处理保温温度及其偏差、保温时间、升温速率和冷却速率(如有)、冷却方式等应记录并列入质量证明文件。
3.7机加工
阀体铸件应按订货图进行机加工。

4化学成分
4.1规定值
铸件的化学成分(熔炼分析和成品分析)应符合表1的规定。
除表1规定的化学成分外,若需对材料进行更为全面的化学分析,其分析内容由订货方和铸造厂共同协商确定并作为通常残余元素考虑。

4.2化学成分分析
化学成分分析试样的取样和制样方法按本部分和GB/T20066的规定执行,分析方法按GB/T223适用部分、GB/T4336、GB/T20123或GB/T20125的有关规定执行,仲裁分析应按GB/T223适用部分执行。
铸造厂应提供熔炼分析和成品分析的化学分析报告。熔炼分析试样应在每炉钢水浇注铸件时取样。
成品分析试样应取自铸件拉伸试样的邻近部位,也可取自试验后的拉伸试样端部。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77.140.85
H43
备案号:62795-2018 NB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NB/T20005.39—2018
压水堆核电厂碳钢和低合金钢
第39部分:安全壳机械贯穿件用15Mn锻件
Carbon steel and low alloy steel for 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 nuclear power
plants -Part 39:15Mn forgings for containment vessel mechanical penetrations
2018-03-22发布 2018-09-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NB/T 20005.39,NB/T 20005.39-2018,压水堆核电厂,安全壳机械贯穿件用15Mn锻件,碳钢和低合金钢,NB/T 20005.39-2018 压水堆核电厂用碳钢和低合金钢 第39部分:安全壳机械贯穿件用15Mn锻件

1范围
NB/T20005本部分规定了压水堆核电厂安全壳机械贯穿件用15Mn锻件的制造、检验和验收等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压水堆核电厂安全壳机械贯穿件用单件重量小于或等于4500kg的15Mn锻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3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GB/T226钢的低倍组织及缺陷酸蚀检验法
GB/T228.1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GB/T228.1一2010,ISO6892-1:2009,MOD)
GB/T228.2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2部分:高温试验方法(GB/T228.2一2015,ISO6892-2:2011,MOD)
GB/T229—2007金属材料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ISO148-1:2006,M0D)
GB/T231.1金属材料布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GB/T231.1一2009,ISO6506-1:2005,MOD)
GB/T4336碳素钢和中低合金钢多元素含量的测定火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方法(常规法)
GB/T6394金属平均品粒度测定方法
GB/T10561-2005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ISO4967:1998,IDT)
GB/T20066钢和铁化学成分测定用试样的取样和制样方法(GB/T20066一一2006,ISO14284:1996,IDT)
GB/T20123钢铁总碳硫含量的测定高频感应炉燃烧后红外吸收法(常规方法)(GB/T20123
—2006,ISO15350:2000,IDT)
GB/T20125低合金钢多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NB/T20004一2014核电厂核岛机械设备材料理化检验方法
NB/T20328.2一2015核电厂核岛机械设备无损检测另一规范第2部分:超声检测
NB/T20328.5核电厂核岛机械设备无损检测另一规范第5部分:磁粉检测

3制造
3.1制造文件
锻件制造前,锻件制造厂应编制一份说明冶炼、锻造和热处理等操作的文件。
3.2冶炼

钢应采用电炉冶炼加炉外精炼,也可采用其他相当或更好的工艺冶炼。
钢应是经细晶处理的镇静钢。
3.3锻件图
锻件制造前,锻件制造厂应向锻件采购方提交标明锻件热处理尺寸、交货尺寸、主加工方向、全部,试样位置和标识、存档材料位置等要求的锻件图。
3.4锻造
钢锭应有足够的切除量,以保证去除缩孔和严重偏析。
锻件应在具有足够能力的锻压机上进行多次塑性压缩加工,以保证材料密实并形成所需的形状。
锻件总锻造比应大于或等于3。
3.5机加工
锻件应在热处理前进行粗加工,粗加工后的锻件应尽量接近最终产品形状和尺寸;锻件热处理后进行精加工,其尺寸和表面粗糙度应符合订货文件和图纸的要求,且能够满足表面质量和无损检测的要求。
3.6热处理和交货状态
3.6.1锻件应以调质处理状态交货。
3.6.2锻件采用以下两者之一的方法进行淬火:
a)·在锻件完全奥氏体化之后,随之在适合的液体介质中淬火:
b)采用多级方法,首先使锻件完全奥氏体化并快速冷却,随后重新加热使部分再次奥氏体化,然后在适合的液体介质中淬火。
3.6.3最低回火温度为610℃,保温时间按锻件最大厚度计算,每25mm至少保温30min,但任何情况下不应少于30min,随后空冷。
3.6:4所有热处理的过程(包括热处理保温温度及其偏差、保温时间、加热速率和冷却方法等)应记
录并列入质量证明文件。锻件在所有热处理保温期间的温度偏差不得超过士10℃。

3.7临时焊接
未经采购方许可,锻件制造厂不得焊接非结构附件和临时附件。
4化学成分
4.1规定值
钢的化学成分(熔炼分析和成品分析)应符合表1的规定。

4.2化学成分分析
化学成分分析试样的取样和制样方法按GB/T20066的规定执行,分析方法按GB/T223适用部分、GB/T
4336、GB/T20123或GB/T20125的有关规定执行,仲裁分析应按GB/T223适用部分执行。
制造厂应提供一份熔炼分析和一份成品分析的化学分析报告。熔炼分析试样应在浇注钢锭时取样(电渣重熔时应在每个重熔锭端部取样):成品分析的试样应取自拉伸试样的相邻区域,也可以取自试验后的拉伸试样端部。当成品分析在破断的拉伸试样端部进行时,材料质量证明文件应注明成品分析试样与拉伸试样的位置对应关系。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77.140.50
H46
备案号:62796-2018 NB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NB/T20005.40—2018
压水堆核电厂碳钢和低合金钢
第40部分:安全级设备低合金钢板
Carbon steel and low alloy steel for 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 nuclear power plants Part 40:Low alloy steel plates for nuclear safty related equipment

2018-03-22发布 2018-09-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NB/T 20005.40,NB/T 20005.40-2018,低合金钢板,压水堆核电厂,安全级设备,碳钢和低合金钢,NB/T 20005.40-2018 压水堆核电厂用碳钢和低合金钢 第40部分:安全级设备用低合金钢板

1范围
NB/T20005本部分规定了压水堆核电厂安全级设备用15Mn钢板的制造、检验和验收等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压水堆核电厂安全级设备用厚度小于或等于205mm的低合金钢板。
本部分不适用于安全壳用低合金钢板。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3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GB/T228.1金属材料拉伸武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GB/T228.1一2010,ISO6892-1:2009,MOD)
GB/T228.2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2部分:高温试验方法(GB/T228.2一2015,ISO6892-2:2011,MOD)
GB/T229一2007金属材料夏比摆锤冲击试验(ISO148-1:2006,M0D)
GB/T232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GB/T2322010,ISO7438:2005,M0D)
GB/T247钢板和钢带包装、标志及质量证明书的一般规定
GB/T709热轧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GB/T709一2006,ISO7452:2002,ISO
16160:2000,NEQ)
GB/T4336碳素钢和中低合金钢多元素含量的测定火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法(常规法)
GB/T6394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
GB/T10561一2005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ISO4967:1998,IDT)
GB/T20066钢和铁化学成分测定用试样的取样和制样方法(GB/T20066一2006,ISO14284:1996,IDT)
GB/T20123钢铁总碳硫含量的测定高频感应炉燃烧后红外吸收法(常规方法)(GB/T20123-2006,ISO15350:2000,IDT)
GB/T20125低合金钢多元素含量的测定电感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NB/T20004一2014核电厂核岛机械设备材料理化检验方法
NB/T20328.2一2015核电厂核岛机械设备无损检测另一规范第2部分:超声检测
NB/T20328.4核电厂核岛机械设备无损检测另一规范第4部分:渗透检测
NB/T20328.5核电厂核岛机械设备无损检测另一规范第5部分:磁粉检测

3制造
3.1制造文件

钢板制造前,钢板制造厂应编制一份说明冶炼、轧制和热处理等操作的描述性文件。
3.2冶炼
钢应采用电炉或转炉冶炼,并经炉外精炼,也可采用其他相当或更好的工艺冶炼。钢应为镇静钢。
熔融钢水应经真空脱气处理。钢的冶炼应按细品粒工艺控制。
3.3轧制
钢板应采用轧制成形。
钢坯可以是浇铸的钢锭、连铸坯或锻坯。每个钢锭、连铸坯(头坯和尾坯)或锻坏应有足够的切除量,以保证去除影响钢板质量的缩孔和严重偏析。
除用锻坯轧制钢板外,用连铸坯或钢锭直接轧制钢板时,压缩比应大于或等于3.0。
3.4热处理和交货状态
3.4.1钢板应以正火状态交货,也可以正火(或正火轧制)加回火状态或淬火加回火状态交货。
3.4.2所有热处理的过程(包括热处理保温温度及其偏差、保温时间、加热速率和冷却方法等).应予以记录并列入材料质量证明文件。钢板的热处理保温期间的温度偏差不得超过土10℃。
4化学成分
4.1规定值
4.1.1钢的化学成分(熔炼分析和成品分析)应符合表1的规定。

4.2化学成分分析
化学成分分析试样的取样和制样方法按GB/T20066的规定执行,分析方法按GB/T4336、GB/T223相关部分、GB/T20123或GB/T20125的有关规定,但仲裁分析应按GB/T223适用部分执行。
制造厂应提供一份熔炼分析和成品分析的化学分析报告。熔炼分析试样应在浇注时取样。成品分析试样应取自拉伸试样的邻近部位,也可取自破断的拉伸试样端部。当成品分析在破断的拉伸试样端部进行时,材料质量证明文件应注明成品分析试样与拉伸试样的位置对应关系。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