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2 > 5月 ( 第 112 页)

广东省标准
DBJ/T 15-219-2021
备案号 J 15775-2021
广东省信息通信接入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标准
Guangdong planning and design standard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ccess infrastructure
2021-05-14 发布 2021-08-01 实施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

DBJ/T 15-219,DBJ/T 15-219-2021,信息通信接入基础设施,广东省,规划设计,DBJ/T 15-219-2021 广东省信息通信接入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标准

目 次
1 总 则.............................................................................................................................................................. 1 2术 语.............................................................................................................................................................. 2 3基本规定....................................................................................................................................................... 3 4信息通信用户预测........................................................................................................................................ 6
4.1 一般规定................................................................................................................................................ 6
4.2 移动通信用户预测.......................................................................................................................... 6
4.3 固定宽带用户预测.......................................................................................................................... 6
4.4 有线电视用户预测.................................................................................................................................... 8 5 通信用户密度分区.................................................................................................................................. 10
6 移动通信基站.......................................................................................................................................... 11
6.1 一般规定........................................................................................................................................ 11
6.2 宏基站............................................................................................................................................ 11
6.3 微基站............................................................................................................................................ 13
6.4 室内覆盖系统................................................................................................................................ 13
6.5 环保及配套设施要求.................................................................................................................... 14
7 多功能智能杆.......................................................................................................................................... 15
7.1 一般规定........................................................................................................................................ 15
7.2 杆体布置........................................................................................................................................ 15
7.3 配套设施要求................................................................................................................................ 16
8 微型数据中心.......................................................................................................................................... 17
8.1 一般规定........................................................................................................................................ 17
8.2 小区级数据中心............................................................................................................................ 17
8.3 街道级数据中心............................................................................................................................ 17
8.4 配套设施要求................................................................................................................................ 18
9 信息通信机房.......................................................................................................................................... 19
9.1 一般规定........................................................................................................................................ 19
9.2 通信设备间.................................................................................................................................... 19
9.3 基站机房........................................................................................................................................ 21
9.4 信息通信单元机房........................................................................................................................ 21
9.5 信息通信片区机房........................................................................................................................ 23
9.6 信息通信区域机房........................................................................................................................ 24
9.7 配套设施要求................................................................................................................................ 25
10 通信接入管道及通道............................................................................................................................ 27
10.1 一般规定...................................................................................................................................... 27
10.2 市政接入管道.............................................................................................................................. 27
10.3 小区接入管道.............................................................................................................................. 28
10.4 室内接入通道.............................................................................................................................. 30
10.5 配套设施要求.............................................................................................................................. 31
附录A 典型信息通信机房平面布置图........................................................................................................ 32
本规范用词说明............................................................................................................................................ 37
引用标准名录....................................................................................................................... 38
条 文 说 明............................................................................................................................................ 39

1 总 则
1.0.1 为适应智能城市、信息社会和现代化城乡发展需求,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国土空间规划、信息通信发展的有关法规和方针政策,推动信息通信接入基础设施合法有序地纳入城乡规划建设,提高城乡信息通信接入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的科学性、经济性和合理性,制订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县(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中信息通信工程规划和信息通信接入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也适用于城乡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单体(小区)和城市道路、市政设施内信息通信接入基础设施规划设计;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大型桥梁和隧道、郊野公园等设计基站、多功能智能杆时,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1.0.3 信息通信接入基础设施应满足智能城市、固定公共通信网、公众移动通信网、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以及信息化专网等发展需求。规划设计信息通信接入基础设施时,应贯彻集约共建、适度超前的原则,实现资源共享、优化配置。
1.0.4 信息通信接入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广东省现行有关政策、法规、规范及标准的规定。
2 术 语
2.0.1 信息通信接入基础设施 communications access infrastructure
承载信息和通信及有线电视业务接入、收敛、汇聚等功能的非局端设备及电力等配套设施的机房或杆体,以及敷设多种城域网的接入、收敛、汇聚缆线的通信管道与通道;泛指信息通信接入系统使用的信息通信机房、杆体、管道及通道等基础设施。
2.0.2 移动通信用户渗透率 the permeability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users
移动通信用户预测中移动通信用户对城市(乡镇)人口的渗透程度,即移动通信用户占城市(乡镇)人口的比率。
2.0.3 通信用户密度区 density region of communication users
综合城市规模、用地性质、开发强度和主要通信用户密度等因素确定,用于指导信息通信机房和宏基站等设施布局的片区划分。
2.0.4 移动通信基站 mobile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为移动通信局端设备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提供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
2.0.5 宏基站 macro base station
基站的一种形态,通常情况下,宏基站由天线、无线电信号发射接收设备、基带处理设备等组成;按建设型式分为附设在其他建(构)筑上的附设式基站和建设独立式杆塔的独立式基站。一般通信设备发射功率大于 10W,覆盖半径大于 200m。
2.0.6 微基站 micro base station
基站的一种形态,通常情况下,微基站由天线、无线电信号发射接收设备、基带处理设备等组成。相比宏基站,其通信设备体积小、发射功率较低,一般为 500mW~10W,覆盖半径约为 50m~100m。
2.0.7 室内覆盖系统 indoor wireless coverage system
基站的一种形态,是针对室内用户群,利用室内天线分布式系统将移动通信信号均匀分布在室内每个角落,从而保证室内区域拥有理想的信号覆盖的一种方案。
2.0.8 多功能智能杆 multi-function smart pole
以杆为载体,通过挂载各类设备提供智能照明、移动通信、城市监测、交通管理、电动车充电、信息交互和城市公共服务等功能,可通过管理平台远程监测、管理、校时、控制、发布信息的杆体系统。
2.0.9 微型数据中心 micro data center
布置计算机网络及智能城市等所需基层服务器的专业房间,存储智能小区(园区、建筑单体)、智能街道的本地原始数据,同时提供公共访问服务;满足智能城市对数据信息集中处理、存储、传输、交换、管理等需求,并实现与通信城域网连接。
2.0.10 通信设备间 communication facilities room
在单体建筑和小区用地红线内布置公共通信网设备的专业房间,满足固定公共通信、移动通信和有线电视信号传输等通信接入需求,并实现通信城域网与建筑物缆线交接。
2.0.11 信息通信单元机房 communication machine room for the community
收敛社区或单元范围内移动通信用户、家庭宽带用户、集团用户、有线电视用户以及数据、多媒体等业务,布置多种通信网络收敛以及边缘计算设备的专业房间,并实现信息通信城域网与信息通信设备间之间的缆线交接;一般附设在建筑物内。
2.0.12 信息通信片区机房 communication machine room for the district
汇聚街道或片区范围内多类综合业务,将其传输至信息通信区域机房(或通信机楼)内,布置传输网和数据网等信息通信设备以及边缘计算设备的专业房间,并实现通信城域网之间的缆线交接;一般附设在建筑物内。
2.0.13 信息通信区域机房 communication machine room for the area
集聚行政区或区域范围内各类数据及通信业务,布置传输网、数据网、移动通信网、多媒体网等局端或类局端通信设备以及边缘计算设备的专业房间,并实现通信城域网之间的缆线交接;一般附设在建筑物内。
2.0.14 通信接入管道 communication access pipeline
连接信息通信机房、基站、多功能杆等接入基础设施与市政道路通信管道之间的通信管道;一般敷设在市政道路与小区(建筑物)红线间或深入小区至相应机房、基站、多功能杆等接入基础设施。

3 基本规定
3.0.1 开展信息通信接入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时,应结合信息通信技术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动态,选择有代表性的数据、资料作为工作的依据,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预测主导通信用户,从城乡整体角度分析、评估和综合布置各类信息通信接入基础设施。
3.0.2 信息通信接入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应结合各类接入基础设施的功能、规模,分层次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或建筑、市政设计,并符合以下规定:
1 国土空间规划信息通信接入基础设施应符合以下规定:
1)县(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信息通信区域机房、片区机房以及微型数据中心(街道级)的布局;
2)详细规划落实上层次规划确定接入基础设施的地块位置,并确定信息通信单元机房和宏基站的位置;
3)乡镇规划宜确定宏基站和通信设备间、信息通信单元机房、片区机房、架空线路或通信管道路由等内容;
4)信息通信接入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根据规划范围及要求,确定对应规划层次的信息通信接入基础设施的布局。
2 城市建筑、市政设计信息通信接入基础设施应符合以下规定:
1)落实上层次规划确定的各类接入基础设施的具体位置;
2)具备设置信息通信单元机房、片区机房、区域机房的条件时,应落实机房的具体位置;
3)应按建筑的功能、建设规模和道路的等级,确定通信设备间、基站、基站机房等设施位置,开展信息通信机房和微型数据中心的配套设施、通信接入管道及通道等设计。
3.0.3 大型小区内同址设置机房时,宜按照通信设备间、信息通信单元机房、信息通信区域机房、信息通信片区机房(微型数据中心)的优先顺序布置,并符合以下规定:
1 具备设置通信设备间的条件时,应至少布置 1 个通信设备间,可与建筑内对外连接的设备间合并设置;满足设置多个通信设备间的条件时,其余通信设备间宜分散布置在其覆盖通信用户的地理中心附近,并与距离最邻近的设备间(电信间)合并设置;
2 小区具备设置多个信息通信单元机房的条件时,信息通信单元机房宜分散布置在其覆盖信息通信业务的地理中心附近,与距离最近的通信设备间同址设置;
3 符合设置信息通信片区机房、信息通信区域机房的条件时,优先设置信息通信区域机房,并按信息通信片区机房要求设置信息通信片区机房;同址设置的微型数据中心、多个信息通信机房宜相互独立。

4 通信用户预测
4.1 一般规定
4.1.1 在国土空间规划、建筑市政设计阶段,宜开展通信用户数预测,并以此为基础布置信息通信接入基础设施。
4.1.2 通信用户按照通信网络类别宜包括移动通信用户、固定宽带用户和有线电视用户三类。
4.1.3 预测通信用户应以规划、设计阶段确定的规划人口、用地性质(建筑功能)、用地面积(建筑面积)为依据,可采用多种方法预测、相互校核,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接入基础设施布局。
4.2 移动通信用户预测
4.2.1 预测移动通信用户宜采用渗透率法,以规划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二者的总和为基数,通过高峰小时移动通信用户渗透率进行预测。不同城市或乡镇选取移动通信用户渗透率指标时宜符合表 4.2.1 规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广东省标准
DBJ/T 15-222-2021
备案号 J 15782-2021
轨道交通架空刚性接触网系统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overhead conductor rail system of rail transit
2021-05-24 发布 2021-08-01 实施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

DBJ/T 15-222,DBJ/T 15-222-2021,架空刚性接触网系统,轨道交通,DBJ/T 15-222-2021 轨道交通架空刚性接触网系统技术标准

目 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设计........................................................................................................................................................ 3
3.1 基础数据.................................................................................................................................................3
3.2 弓网相互作用.........................................................................................................................................3
3.3 支持结构与接触悬挂.............................................................................................................................5
3.4 绝缘、接地、防雷.................................................................................................................................5
3.5 接触线高度与坡度.................................................................................................................................6
3.6 平面布置.................................................................................................................................................6
3.7 结构及强度设计.....................................................................................................................................7
3.8 附加导线.................................................................................................................................................8
3.9 设计提交文件.........................................................................................................................................8
4 零部件..................................................................................................................................................... 9
4.1 一般要求.................................................................................................................................................9
4.2 技术要求.................................................................................................................................................9
4.3. 零部件主要性能....................................................................................................................................11
4.4 试验方法.................................................................................................................................................12
4.5 检验规则.................................................................................................................................................12
5 施工及验收..................................................................................................................................15
5.1 一般规定...............................................................................................................................................15
5.2 基 础...................................................................................................................................................16
5.3 支持装置安装.......................................................................................................................................18
5.4 汇流排及附件安装...............................................................................................................................19
5.5 中心锚结安装.......................................................................................................................................20
5.6 接触线放线及调整...............................................................................................................................21
5.7 附加导线架设及调整...........................................................................................................................21
5.8 悬挂调整...............................................................................................................................................22
5.9 电连接安装...........................................................................................................................................23
5.10 接地安装.............................................................................................................................................24
5.11 均流、回流安装.................................................................................................................................25
5.12 设备安装及调整.................................................................................................................................26
5.13 标志牌、号码牌安装........................................................................................................................ 29
5.14 冷滑试验............................................................................................................................................30
5.15 静态验收...............................................................................................................................................31
5.16 热滑试验...............................................................................................................................................31
5.17 动态验收..............................................................................................................................................32
6 维修........................................................................................................................................................ 33
6.1 一般规定..............................................................................................................................................33
6.2 检测及分析.........................................................................................................................................33
6.3 修程编制............................................................................................................................................39
附录................................................................................................................................................. 40
本标准用词说明........................................................................................................................... 42
引用标准名录................................................................................................................................. 43
附:条文说明................................................................................................................................ 45

1 总则
1.0.1 为规范轨道交通架空刚性接触网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架空刚性接触网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最高运行速度不超过 250 km/h、牵引网电压等级为 DC 1.5 kV 或 AC 25kV 的轨道交通架空刚性接触网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维护。
1.0.3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或改建轨道交通架空刚性接触网系统。
1.0.4 架空刚性接触网允许的列车运行速度不应小于线路的最高设计速度。
1.0.5 架空刚性接触网的运行与维修, 坚持“预防为主、修养并重”的方针,按照“周期检测、状态维修、寿命管理”的原则,遵循精细化、机械化、集约化维修方式。
1.0.6 架空刚性接触网的设计、零部件、施工及验收、维修等除应符合本技术标准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和省际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架空刚性接触网系统 Overhead Conductor Rail System;(OCRS)
安装于列车上方,用汇流排固定接触线,通过与列车上的受电弓接触向列车供电的系统,主要由接触悬挂、支持装置组成。
2.0.2 接触悬挂 overhead contact line
接触网中的悬挂部分,用于输电并充当受电弓的机械滑道,主要由汇流排、接触线、汇流排中间接头、汇流排终端等组成。
2.0.3 支持装置 supporting assembly
用于支持悬挂汇流排,调整汇流排悬挂高度,使汇流排沿线路方向自由伸缩,主要由吊柱、垂直悬吊或腕臂、定位线夹等组成。
2.0.4 汇流排 conductor rail
接触悬挂中用于夹持固定接触线并承载传输电流的部件。
2.0.5 汇流排中间接头 interlocking joint
用于两根汇流排之间机械和电气连接的部件。
2.0.6 汇流排终端 end section
用于架空刚性接触网系统中锚段末端的部件。
2.0.7 定位线夹 clamp
用于夹持汇流排,将其悬挂固定于支持装置上的部件。
2.0.8 中心锚结 mid-point anchor
设在架空刚性接触网锚段中部,限制汇流排偏移的装置。
2.0.9 汇流排膨胀接头 expansion joint
用于连接架空刚性接触网相邻两锚段,补偿汇流排因环境温度变化而引起的伸缩位移,并保证电流良好接续的部件。
2.0.10 刚柔过渡装置 transition section assembly
用于架空刚性接触网与柔性接触网过渡处,实现受电弓平滑过渡的部件。
3 设计
3.1 基础数据
3.1.1 架空刚性接触网设计用基础数据应包括线路、建筑、结构、牵引供电、机车车辆及受电弓等相关资料。
3.1.2 环境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接触网系统的环境条件应符合《轨道交通设备环境条件 第 2 部分:地面电气设备》GB/T 32347.2 的规定。接触网系统防火设计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的规定。
2 接触网设计的气象条件应根据环境条件及既有线路运行经验确定并应符合《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TB 10009 的相关规定。
3 接触网设计的污秽条件宜按重污区考虑。
3.1.3 设计寿命应符合下列规定:
用户可提出系统所需的设计寿命,根据投资成本与设计方进行协商以确定最终设计方案。消耗性零部件(例如接触线)不包括在系统的设计寿命之内。对于这些部件设计寿命的寿命要求也应由用户指定。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 架空刚性接触网预留基础宜与建筑结构同寿命。
2 承受动态交变应力荷载的零部件(如汇流排、支持装置、中心锚结、汇流排膨胀接头、刚柔过渡装置及分段绝缘器等)使用寿命,交流系统中应不小于400万弓架次,直流系统中应不小于600万弓架次。
3 接触线应磨耗均匀,接触线底部距离汇流排的距离宜不小于1.5 mm。
3.2 弓网相互作用
3.2.1 弓网受流系统的动态特性应在设计阶段通过计算机仿真进行预测,根据相关标准并利用竣工后的实测动态数据进行验证。弓网动态测量要求应符合《轨道交通 受流系统 受电弓与接触网动态相互作用 测量的要求和验证》GB/T 32592 的规定。
3.2.2 架空刚性接触网与受电弓相互作用的动态接触力指标应符合表 3.2.2 的规定。

4 零部件
4.1 一般要求
4.1.1 零部件应按本标准及按规定程序批准的图纸和技术文件制造。
4.1.2 制造零部件的原材料应按零部件图纸规定的材料牌号选用,并符合有关材料标准的化学成分和技术要求。
4.1.3 零部件应耐腐蚀、耐疲劳、强度高,并对腐蚀严重隧道应采取相应的加强防腐蚀措施。
4.1.4 紧固件为螺栓、螺母、螺纹连接或其他形式连接时应有可靠防松措施,并应符合 TB/T2073 中和相应的技术文件的规定。
4.1.5 零部件的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型式检验,检验应按本标准、相关标准及设计要求。
4.1.6 在没有特殊指定的情况下,试验在 10 ℃~35 ℃下进行,室内照度不小于 300 lX。
4.1.7 电气性能试验的环境温度为 20 ℃±5 ℃(载流温升试验除外),空气湿度不大于 80%。
4.1.8 试验对风速无要求时,为室内静止环境,试验对风速有要求时,应按照设计要求,设计要求不明确时风速为不大于 0.6 m/s。
4.1.9 零部件应有清晰的标志标识。
4.2 技术要求
4.2.1 主要材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碳素结构钢应符合 GB/T 700 的规定,牌号不低于 Q235A;优质碳素结构钢应符合GB/T 699 的规定,牌号不低于 20 号;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应符合 GB/T 1591 的规定,牌号不低于 Q355B。

2 铸造碳钢件应符合 GB/T 11352 的规定,牌号不低于 ZG 270-500;耐蚀钢铸件应符合GB/T 2100 的规定,牌号不低于 ZG07Cr19Ni10。

3 铸造铜及铜合金应符合 GB/T 1176 的规定,铜的牌号为 ZCu99,铜合金牌号不低于ZCuAl10Fe3。加工铜及铜合金应符合 GB/T 5231 规定,铜的牌号为 T2。

4 铜和铜合金锻件应符合 GB/T 20078 的规定,牌号为 CuNi2Si。

5 铸造铝合金,牌号为 AlSi7Mg0.3 或 AlSi7Mg0.6。

6 铝及铝合金挤压型材应符合 GB/T 6892,铝的牌号不低于 1050A,铝合金的牌号不低
于 6101B,热处理状态为 T6。 9
7 不锈钢件应符合 GB/T 3098 及 GB/T 20878 的规定,宜采用奥氏体不锈钢;螺栓销、螺栓等紧固件不锈钢材质牌号不低于 06Cr19Ni10;螺母、垫圈、开口销不锈钢材质材质牌号不低于 12Cr18Ni9。

8 铜铝过渡腐蚀应防止电化学腐蚀,铜铝过渡采用钎焊或爆炸焊接工艺,铜铝连接处应平齐,不能有台阶,应按 GB/T 232 中规定进行 90°弯曲试验。
9 零部件可采用综合性能优于上述材料的其他材质。
4.2.2 制造质量与公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铝合金型材加工的零部件基本尺寸参照 GB/T 14846 执行,未注尺寸公差不低于 GB/T1804-c 级或按相应技术文件要求。
2 其他零部件应符合 TB/T 3252 和 TB/T 2073 中相关标准和技术文件的规定。
4.2.3 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锻造铝合金、铜合金及钢质零部件采用金属模锻工艺制造。
2 铸造铝合金、铜合金及钢质零部件采用模精密铸造工艺制造。
3 汇流排及其附件、电连接线夹、汇流排地线线夹本体等采用型材挤压工艺。
4.2.4 防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非导电铝合金型材零部件表面宜按 GB/T 8013.1 中的标准要求进行阳极氧化处理,阳极氧化膜层代号为 AA10;铝合金铸造及锻造零件表面宜进行钝化、阳极氧化、微弧氧化或其他防腐涂料处理,钝化、阳极氧化或微弧氧化层厚度大于或等于 10μm。 2 钢质零部件表面应采用热浸镀锌防腐处理措施,热浸镀锌层重量、厚度、均匀性要求应符合设计和 TB/T 2073 中相关标准规定。
3 在环境污染等级较高的区域,不锈钢零件表面应采用钝化处理,铜合金零件表面应采用络合钝化工艺。
4 采用其它防腐技术时,其防腐性能应优于上述防腐性能要求。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广东省标准
DBJ/T15-223-2021
备案号 J 15806-2021
轨道交通 25kv 交流同相供电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Alternating Current 25kv Co-phase Power Supply of Rail Transit
2021-05-24 发布 2021-08-01 实施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

25kv交流同相供电技术,DBJ/T 15-223,DBJ/T 15-223-2021,轨道交通,DBJ/T 15-223-2021 轨道交通25kv交流同相供电技术标准

目 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系统设计............................................................................................................................................. 3
3.1 一般规定......................................................................................................................................... 3
3.2 系统构成.........................................................................................................................................3
3.3 牵引网.............................................................................................................................................4
3.4 系统运行与控制.............................................................................................................................4
4 同相牵引变电所................................................................................................................................. 6
4.1 一般规定......................................................................................................................................... 6
4.2 主接线及运行方式......................................................................................................................... 6
4.3 同相供电装置.................................................................................................................................6
4.4 运行控制与保护.............................................................................................................................8
4.5 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8
5 施工及验收....................................................................................................................................... 10
5.1 安装及试验...................................................................................................................................10
5.2 验收...............................................................................................................................................11
6 运营管理........................................................................................................................................... 14
6.1 一般规定.......................................................................................................................................14
6.2 运行维护.......................................................................................................................................14
本标准用词说明..................................................................................................................................... 20
引用标准名录......................................................................................................................................... 21
附:条文说明......................................................................................................................................... 24

1 总则
1.0.1 为轨道交通 25k 同相牵引供电系统的方案设计、施工验收与运营维护提供指导,制订本标准。
1.0.2 本规范适用于单相工频交流 25kV 轨道交通同相牵引供电系统的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
1.0.3 轨道交通同相供电系统应满足轨道交通车辆持续受流可靠运行。
1.0.4 轨道交通同相供电装置容量的设计宜分为初期、近期、远期。
1.0.5 同相供电系统设计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时,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的有关规定。
1.0.6 同相供电系统的设计应执行现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的法律法规规定。
1.0.7 同相供电系统及选用设备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广东省现行有关标准规定。
2 术语
2.0.1 同相供电 co-phase power supply
指牵引变电所用三相电网中某一相向牵引网提供电能的供电方式,亦指全线牵引变电所均采用相同相位向牵引网提供电能的供电方式。
2.0.2 同相供电系统 co-phase power supply system
由同相牵引变电所和牵引网等组成。同相牵引变电所包括高压开关设备、牵引变压器、同相供电装置、继电保护装置等。
2.0.3 同相供电装置 co-phase power supply device
由补偿变流器、匹配变压器、控制单元和保护装置等组成的装置。主要用来补偿单相牵引供电系统产生的负序功率。
2.0.4 补偿变流器 co-phase compensation converter
由功率单元构成,分为牵引侧变流器、系统侧变流器和直流环节等部分。用于转换相位,传递有功功率,产生无功功率,滤除较低次谐波。
2.0.5 匹配变压器 Matching transformer
连接补偿变流器与牵引变压器牵引侧或系统侧的变压器;主要为补偿变流器提供电气隔离,将牵引侧或系统侧电压变换为与补偿变流器端口相匹配的电压等级。
2.0.6 功率单元 power unit
由电力电子器件及其驱动电路、电容器件以及其他辅助器件组成,是补偿变流器的基础变流单元。
2.0.7 中性段 neutral section
在两个牵引变电所之间,由间隔一定距离的两个绝缘分段装置(或绝缘锚段关节)隔离出的一段接触网。
2.0.8 分段保护 sectionalized protection
为缩小牵引网短路故障影响范围,将牵引网分为若干区段,并针对各区段配置相应继电保护。
3 系统设计
3.1 一般规定
3.1.1 同相供电系统应能为供电区间轨道交通车辆提供相同电压相位的电能,实现全线轨道交通车辆不
断电运行。
3.1.2 同相供电系统电能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3.1.3 同相供电系统的继电保护除应符合现行《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B/T 14285 的有
关规定外,还应满足轨道交通特殊要求。
3.1.4 同相供电系统采用的电力电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下线路应采用无卤、低烟的阻燃电线和电缆;
2 地上线路可采用低卤、低烟的阻燃电线和电缆。
3.1.5 同相供电系统及其设备的功能性接地、保护接地与防雷接地应采用综合接地系统。接地装置应符
合《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定》GB/T 50065 的有关规定。
3.1.6 牵引负荷应为一级负荷,牵引变电所应采用两回独立进线,互为备用。进线电源应采用 110kV 及
以上电压等级。
3.1.7 牵引变电所一次接线应安全、可靠、简单。
3.1.8 同相供电系统应具备对系统和装置各部件的运行信息进行实时在线监测的功能。
3.2 系统构成
3.2.1 同相供电系统应由牵引变电所、分区所和牵引网组成。牵引变电所、分区所设备可包括同相供电装置、自动过分段装置。
3.2.2 同相供电系统应具备电压相位变换、电能质量治理、牵引网电压调整等功能。
3.2.3 牵引变电所由变压器、高低压配电装置和同相供电装置组成。
3.2.4 分区所可使相邻接触网供电区段实现单相供电或越区供电,可由高低压配电装置和自动过分段装
置组成。
3.2.5 牵引负荷应根据运营高峰小时行车密度、车辆编组、车辆类型及特性、线路资料等计算确定。牵
引变压器容量根据近、远期负荷计算,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确定。牵引变压器过负荷能力应符合牵引变压器安装容量对应年度高峰小时过负荷能力需要。

4 同相牵引变电所
4.1 一般规定
4.1.1 同相牵引变电所的设备布置、所用电和消防设施的配置应符合《35kV~110kV 变电站设计规范》
GB50059 和《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 的有关规定。
4.1.2 同相供电设备室送、排风方案根据变电所设备发热量制定,应避开巡视、设备运输通道。
4.1.3 变电所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应符合《交流电气装置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设计规范》GB/T50064 的有关规定。
4.2 主接线及运行方式
4.2.1 牵引变电所电源进线为双回路时,宜采用线变组、桥形或单母分段等简单接线。
4.2.2 牵引变电所牵引侧母线宜采用单母线或双母线。
4.2.3 牵引变压器应满足《电气化铁路牵引变压器技术条件》TB/T 3159 要求,宜采用斯科特接线,其
中 M 座用于牵引供电,T 座构成高压匹配变压器,用于同相供电装置供电。
4.2.4 牵引变压器应采用固定备用方式。正常运行时,牵引变压器一台运行,另一台备用。
4.2.5 单相组合式接线时,斯科特接线牵引变压器的 T 座和 M 座宜采用共箱共油枕封装。
4.2.6 牵引变压器应采用无载调压,无载调压开关应纳入电力监控系统。
4.2.7 同相供电装置的可靠性应与牵引变压器的可靠性标准相匹配,满足 N-1 冗余配置要求。
4.3 同相供电装置
4.3.1 同相供电装置应安装在牵引变电所内,由补偿变流器和牵引匹配变压器构成。补偿变流器应采用
“交流-直流-交流”的电力电子变流拓扑,功率可双向控制。补偿变流器与牵引匹配变压器串联连接后安装于补偿母线与牵引母线间,见图 4.3.1。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海绵城市设施施工验收运行维护标准
Standard for construction acceptance and operation maintenance of sponge city facilities
DG/TJ08—2370—2021
J15832—2021
主编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
施行日期:2021年11月1日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21上海

DG/TJ 08-2370,DG/TJ 08-2370-2021,施工验收,海绵城市设施,运行维护,DG/TJ 08-2370-2021 海绵城市设施施工验收与运行维护标准

1总则
1.0.1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海绵城市建设设施的施工质量和运行维护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和设施正常运行,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本市新建、改建、扩建及大中修工程的建筑与小区、城市绿地、城市道路、城市广场和调节塘等雨水源头减排类海绵城市设施的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
1.0.3海绵城市设施的施工应遵循安全为重、因地制宜、合理经济的基本原则。
1.0.4海绵城市设施的运行维护应明确责任主体和监管主体,并应保障运行维护经费。
1.0.5海绵城市设施的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单位工程unit work
具备独立施工条件并能形成独立使用功能的单元项目。本标准的单位工程是指完整排水单元、道路或特定的汇水分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内容。
2.0.2分部工程division work
按专业性质、建(构)筑物的一个完整部位或主要结构及施工阶段划分的工程实体。
2.0.3分项工程subdivision work
按工种、工序、材料、施工工艺、设备类别等划分的工程实体。
2.0.4检验批inspection lot
按相同的生产条件或按规定的方式汇总起来供抽样检验用的,由一定数量样本组成的检验体。
2.0.5主控项目dominant item
工程中对安全、节能、环境保护和主要使用功能起决定性作用的检验项目。
2.0.6一般项目general item
除主控项目以外的检验项目。
2.0.7雨水表流湿地rainwater surface-flow wetland
由进水区、处理区、出水区和溢洪道等组成,水在填料表层漫流,具有雨水径流调蓄、削减雨水径流污染、美化景观环境等作用的一种人工湿地。
2.0.8雨水潜流湿地rainwater subsurface--flow wetland
由表面绿化植物、砂石土壤等填料组成的浅床湿池植物系统,一般作为蓄水池等雨水储存设施的配套雨水径流净化设施,分为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本标准特指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2.0.9渗渠infiltration trench
由砾石和透水结构排水渠组成的具有渗透功能的浅层渗透设施。
2.0.10雨水罐rainwater barrel
地上或地下封闭式的简易雨水集蓄利用设施或具有缓释、排污功能的设施,由塑料、玻璃钢或金属等材料制成,也称为雨水桶。
2.0.11延时调节设施extended detention facility
在雨水存储和径流峰值削减基础上,通过缓释排水延长雨水停留时间从而实现雨水净化和延时排放的径流控制设施。延时调节设施的蓄水设施主要用于雨水蓄存,其蓄水容积由设计调蓄量决定,形式可以为塘、池、沟和管等。
2.0.12初期雨水弃流设施first flush interception facility
将存在初期冲刷效应、污染物浓度较高的雨水径流予以弃除,以降低雨水径流后续处理难度的设施。
2.0.13浅层调蓄设施shallow rainwater storage facility
由调蓄模块及集水井、截污装置等构成设置在绿地下部浅层空间进行雨水收储、净化、渗透的调蓄设施。
2.0.14雨水口过滤设施inlet filter
应用在雨水预处理环节中,一般安装于截污、弃流之后,发挥雨水拦污、过滤、沉淀功能的设施。

3基本规定
3.1施工
3.1.1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施工技术、质量、安全、文明、环保等管理体系,制定并执行施工管理制度。
3.1.2施工单位应实行自审、会审和技术核定、技术交底制度,施工变更应按照相应程序报审,经建设主体、施工监理、设计单位等同意后方可实施。
3.1.3施工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按照总平面图或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现场高程控制点和坐标控制点,建立工程测量控制网。
2各个单位工程应根据建立的工程测量控制网进行测量放线。
3施工单位应进行自检、互检双复核,监理单位应进行复测。
4对原高程控制点及控制坐标应设保护措施。
5高程控制测量应做好与上下游市政排水管道和周边道路竖向的衔接。
3.1.4海绵城市设施相关各分项工程之间,必须进行交接检验,所有隐蔽分项工程必须进行隐蔽验收,未经检验或验收不合格不应进行后续分项工程。对于生物滞留设施等设施,应设置试验段或样板段,经渗透性能和出水水质等检验,达到设计要求后方能进行大批量施工。
3.1.5工程主要原材料、构件、配件和设备等应进行进场验收,并应妥善保管。
3.1.6现场配制的混凝土、砂浆、种植介质、过滤介质、防腐与防水涂料等工程材料应检测合格后使用。
3.1.7施工现场应制定水土保持方案并采取措施,减少施工过程对场地及其周边环境的扰动和破坏。
3.1.8施工现场应采取下列安全防护措施:
1施工场地周边和预留孔洞部位应设置安全护栏、安全网或其他防止人员和物体坠落的防护措施。
2施工人员应戴安全帽,穿防滑鞋。
3施工现场应设置消防设施。
3.2验收
3.2.1海绵城市设施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依据应包括工程期察资料、设计文件、说明书、施工图纸、施工合同、竣工图纸。
3.22施工现场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施工质量检验制度。
3.23海绵城市设施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应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后,按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的顺序进行,并应按照本标准附录A的相关要求记录备档。
3.2.4检查数量应按检验批抽样。
3.2.5海绵城市设施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应符合下例规定:
1检验批的验收应按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分别开展。
2对涉及结构安全、节能、环境保护和主要使用功能的试块、试件及材料,应在进场时或施工过程中按规定进行见证检验。
3工程的观感质量应由验收人员现场检查,并应共同确认。
4关于隐蔽工程,施工单位应在隐蔽前通知监理单位进行验收,并形成记录和影像资料等验收文件,验收合格方可继续施工。

4海绵城市设施
4.1透水铺装
I施工
4.1.1施工前应查勘施工现场,复核地下隐蔽设施及海绵技术设施的位置和标高,根据设计文件及施工条件,确定施工方案,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4.1.2施工前进场的材料应符合国家、行业和本市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
4.1.3透水铺装与非透水铺装结构、建(构)筑物结构一侧的防渗处理应符合设计要求。
4.1.4透水铺装面层施工前应按规定对基层、封层及排水系统进行检查验收,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面层施工。
4.1.5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不应在雨天浇筑。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d低于5℃时,不得进行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室外最高气温达到35℃及以上时,不宜施工。遇雨雪天及环境温度低于5℃时,不得进行透水沥青路面施工。
4.1.6透水砖的铺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铺装应从透水砖基准点开始,并以透水砖基准线为基准,按设计图铺筑。
2铺装透水砖路面应纵横拉通线铺筑,每3m~5m设置
1个基准点。
3铺筑过程中,施工人员不得直接站在找平层上作业,不得在新铺设的砖面上拌合砂浆或堆放材料。

4铺筑完成后,应及时灌缝,及时清除砖面上的杂物、碎屑,面砖上不应有残留水泥砂浆。
5面层铺筑完成后但基层未达到规定强度前,不应有车辆进人。
4.1.7透水水泥混凝上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透水水泥混凝土宜采用强制式搅拌机进行搅拌,新拌混凝上出机至作业面运输时间不宜超过30min。
2透水水泥混凝土的拌制宜先将集料和50%用水量加人搅拌机拌合30s,再加人水泥、增强剂、外加剂拌合40s,最后加人剩余用水量拌合50s以上。
3透水水泥混凝土拌合物运输时应防止离析,应保持拌合物的湿度,必要时应采取遮盖等措施。
4透水水泥混凝土拌合物从搅拌出料至浇筑完毕的允许最长时间,可由实验室根据水泥初凝时间及施工气温确定,并应符合表4.1.7的规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25.160.40
CCS J 3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0733—2021
焊缝无损检测
超声检测
自动相控阵超声技术的应用

Non-destructive testing of welds-Ultrasonic testing-Use of automated phased array technology
(ISO 13588:2019,MOD)
2021-10-11发布 2022-05-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40733,GB/T 40733-2021,焊缝无损检测,自动相控阵,超声技术,超声检测,GB/T 40733-2021 焊缝无损检测 超声检测 自动相控阵超声技术的应用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母材厚度不小于6mm的金属材料熔化焊焊接接头的半自动或全自动相控阵超声检测。
本文件适用于母材及焊缝均为低合金或细晶钢板材、管材和容器等全熔透焊接接头,其他材质焊接接头的检测也可参考使用。
本文件给出了相控阵超声技术检测熔化焊焊接接头时,检测、定位、定量和表征不连续的优点和局限性。在制造过程检测、役前检测和在役检测中,相控阵超声技术可独立或与其他无损检测方法或技术组合使用。
本文件规定了4个检测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缺欠检出率。
本文件规定可基于长度与最高回波幅度(当量反射体尺寸),或长度与高度评价不连续。
本文件未规定不连续的验收等级。
本文件不适用于IS010893-8、ISO10893-11和ISO3183规定的钢产品制造过程中焊缝的自动相控阵超声检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9445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GB/T9445一2015,ISO9712:2012,IDT)
GB/T11345焊缝无损检测超声检测技术、检测等级和评定(GB/T11345一2013,ISO17640:2010,MOD)
GB/T12604.1无损检测术语超声检测(GB/T12604.1一2005,ISO5577:2000,IDT)
GB/T29712焊缝无损检测超声检测验收等级(GB/T29712一2013,ISO11666:2010,MOD)
GB/T34628焊缝无损检测金属材料应用通则(GB/T34628一2017,ISO17635:2016,IDT)
GB/T40734焊缝无损检测相控阵超声检测验收等级(GB/T40734一2021,ISO19285:2017,IDT)
GB/T40732焊缝无损检测超声检测奥氏体钢和镍基合金焊缝检测(GB/T40732一2021 ISO22825:2017,MOD)
ISO5817焊接钢、镍、钛及其合金的熔化焊接头(束焊除外)缺欠质量等级[Welding-一
Fusion-welded joints in steel,nickel,titanium and their alloys (beam welding excluded)-Quality levels for imperfections]

ISO10863焊缝无损检测超声检测衍射声时(TOFD)技术的应用[Non-destructive testing of welds-Ultrasonic testing-Use of time-of-flight diffraction technique (TOFD)]
ISO15626焊缝无损检测行射时差技术(TOFD)验收等级[Non-destructive testing of welds-Time-of-flight diffraction technique (TOFD)-Acceptance levels]
ISO/TS16829无损检测自动超声检测系统的选择和使用(Non-destructive testing一Auto-mated ultrasonic testing-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ystems)
ISO18563-1无损检测相控阵超声设备性能特征和测试方法第1部分:仪器(No-
destructive testing-Characteriza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ultrasonic phased array equipment-Part 1:
Instruments)
ISO18563-2无损检测相控阵超声设备性能特征和测试方法第2部分:探头(No-
destructive testing-Characteriza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ultrasonic phased array equipment-Part 2:
Probes)
ISO18563-3无损检测相控阵超声设备性能特征和测试方法第3部分:组合系统(Non-destructive testing-Characteriza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ultrasonic phased array equipment-Part 3:Combined systems)
EN16018无损检测术语相控阵超声检测(Non-destructive testing一Terminology一Terms used in ultrasonic testing with phased arrays)

3术语和定义
GB/T12604.1、EN1601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相控阵图像phased array image
通过相控阵操作采集合成的一维或二维显示。
3.2
指示indication
相控阵指示phased array indication
在相控阵图像(3.1)中需要进一步评定的波形或显示。
3.3
相控阵设置phased array setup
由探头特性(例如:频率、探头晶片尺寸、声束角度、波型)、探头位置(3.4)和探头数量等信息定义的
探头布置。
3.4
探头位置probe position;PP
楔块前端至焊缝中心线的距离。
3.5
扫查步进scan increment
在(机械或电子)扫查方向上相邻数据采集点之间的距离。·
3.6
偏转扫查skewed scan
声束轴线水平投影与扫描方向有一定偏转角度的扫查。
注:偏转角度可通过电子声束偏转或探头偏转的方式实现。
3.7
相控阵模式phased array mode
相控阵技术产生的超声声束的组合,例如固定角度扫描、线扫描、扇扫描。

4检测等级
焊接接头的质量要求与材料、焊接工艺和服役状况有关。依据质量要求,本文件规定了四个检测等级(A、B、C和D级),从检测等级A至检测等级,可通过增加检测覆盖范围,例如增加入射声束数量、采用组合技术等,提高缺欠检出率。
检测等级适用于经各方同意的特殊应用,在制定书面工艺规程时应考虑本文件的通用要求。特殊应用包括检测非铁素体钢材料、检测部分熔透焊缝、使用自动化设备检测、超出温度范围的检测等。
粗晶或者奥氏体钢检测,还应符合GB/T40732的规定。
通常情况下,检测等级与质量等级(如按1S05817)相关。合适的检测等级可按照焊缝检测标准(如GB/T34628)、产品标准或其他文件确定。当规定使用GB/T34628时,应使用与ISO5817相对应的检测等级,见表1.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问题专业:安装

所属地区:江西

提问日期:2022-05-12 10:28:42

提问网友:瑾夕


定额中在洞库、暗室,在已封闭的管道间(井)、地沟、吊顶内安装的项目,人工、机械乘以系数 1.20。请问下吊顶内安装的项目怎么理解,现场吊顶施工完水电在施工的 还是 吊顶还没施工前水电施工也算这个系数?

解答网友:你叫什么名字


现场吊顶施工完后水电再施工的才算,你可以理解为狭小空间施工降效,所以需要更多的人工。

ICS91.140.90
CCS Q 7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1122—2021
用于辅助建筑物人员疏散的电梯要求
Requirements for lifts used to assist in building evacuation

[ISO/TS 18870:2014,Lifts (elevators)-
Requirements for lifts used to assist in building evacuation,MOD]
2021-12-31发布 2022-07-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41122,GB/T 41122-2021,建筑物人员疏散,建筑物人员疏散的电梯要求,GB/T 41122-2021 用于辅助建筑物人员疏散的电梯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安装在具有全面疏散方案的建筑物内乘客电梯和载货电梯的要求。
本文件未规定对建筑物的要求,因其属于全面疏散方案的一部分。
本文件未包括以下内容:
建筑物人员疏散方案的详细内容;
减少风险或消除危险的建筑物特征的详细描述;
一国家对建筑物的有关特殊要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7024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术语
GB/T30560电梯操作装置、信号及附件(GB/T30560一2014,ISO4190-5:2006,MOD)
3术语和定义
GB/T702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备用疏散出口层alternative evacuation exit floor;AEEF
由建筑设计者定义的可供系统或管理人员选用进行疏散的出口楼层。
3.2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BMS
对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和公共安全系统等实施综合管理的系统。
[来源:GB50314一2015,2.0.6]

3.3
化学事故chemical incident
有害气体、化学品、细菌制剂或其他物质非受控地被引入建筑物内,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和伤害的事故。
3.4
建筑物管理者building management
负责建筑物日常安全有效地运行和根据疏散方案确保安全疏散的人员或组织,
3.5
预计到达时间estimated time of arrival;ETA
电梯的预计到达时间。
3.6
火fire
以释放热量并伴有烟或火焰或两者兼有为特征的燃烧现象。
[来源:GB/T5907.1一2014,2.2]

3.7
消防指挥中心fire command centre;FCC
建筑物中设置的房间或区域,用于显示火灾探测系统和电梯等设施的状态,其中管理人员可收到听觉和视觉信息,以确定使用电梯进行疏散时应采取哪些措施。
3.8
防火分区fire compartment
在建筑内部采用防火墙、楼板及其他防火分隔设施分隔而成,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空间。
[来源:GB50016—2014,2.1.22]
3.9
消防管理员fire warden
由建筑物管理者委任的负责人,在紧急情况下协助建筑物内某楼层或区域的疏散。
3.10
危险区域hazardous area
由于热、烟、有害气体等,导致对人员有危险的区域。
3.11
危险探测系统hazard detection system
能自动探测火、烟雾、有害气体等的传感器系统。
3.12
行动不便impaired mobility
由于身体原因而难以使用楼梯,
3.13
电梯疏散时间lift evacuation time
一个人使用电梯疏散所用的时间。
注1:时间的单位为秒(s),
注2:该时间从启动指定楼层的疏散服务开始计算,加上运行至该楼层所用的时间,再加上打开电梯门,使电梯装载并直驶至主疏散出口层,以及再次打开电梯门和人员离开轿厢所用的时间,

4硫散电梯的要求
4.1确定电梯的数量和尺寸
为了计算提供足够疏散服务所需电梯的数量和尺寸,应确定指定电梯或电梯组的输送能力。计算电梯输送能力,电梯设计者需要附录B中的详细信息。
建筑设计者还应提供可能影响输送能力或辅助电梯设计者理解与疏散方案相关的任何其他建筑物特定信息。
应当认识到,一部或多部电梯可能因某种原因而无法使用,这可能是由于有计划的维护、修理等引起的,在计算输送能力时应考虑这一点。这应通过假设在具有多部电梯的建筑物中,在任何给定时间至少有一部电梯不可用,因此应从计算中移除。
在确定电梯的尺寸时,宜假定如果一部电梯轿厢到达楼层时没有足够的空间供人进人,则存在恐慌和/或超载的风险。这可能发生在有轮椅在轿厢中,相对于其重量而言,占用较大轿厢面积的情况下。
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所选轿厢的尺寸应在适合容纳一台轮椅的情况下,仍可同时为多名乘客提供足够
的空间。
根据附录B中的信息,电梯制造单位可计算出电梯的数量和速度。
4.2电梯设备的保护
电梯井道、机房或位于井道外的机器空间宜完全封闭,该空间内的温度由电梯制造单位与建筑物管理者协商确定,宜维持在设备的可接受水平。
水可能有多个来源,包括消防水带,虽然预计水带不会被故意地朝向电梯或电梯设备,需要制定一系列措施来避免进水时产生不必要的故障。电梯底坑内应设置传感器监测水位,例如:
a)如果探测到水位低于底坑内设备、滑轮等,应向消防指挥中心和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发出警告,但电梯应继续运行;和/或
b)在水位达到滑轮或其他设备时,电梯应退出服务。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问题专业:土建 安装 市政 预算 施工

所属地区:广东

提问日期:2022-05-12 10:23:31

提问网友:造价解惑小能手


先说结论
工程造价行业整体平均薪酬是¥8.8K/月,其中一线城市已月入过万,高于其他城市30%左右,造价员级薪资区间在6K-8K范围内,主管级薪资区间在10K-15K范围内,经理级薪资区间在15K-30K范围内。甲方的成本岗位薪资待遇略高于乙方。相较于去年同期,招聘职位数量下降20%。另外其中80%表示经常加班。

对于造价行业的薪资待遇和就业前景,你怎么看?

土建,安装,市政,广东,施工,预算,答疑:[话题]2022年造价人薪酬大揭秘,快来看看你达标了吗?-广东

土建,安装,市政,广东,施工,预算,答疑:[话题]2022年造价人薪酬大揭秘,快来看看你达标了吗?-广东

土建,安装,市政,广东,施工,预算,答疑:[话题]2022年造价人薪酬大揭秘,快来看看你达标了吗?-广东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和你的薪资情况~土建,安装,市政,广东,施工,预算,答疑:[话题]2022年造价人薪酬大揭秘,快来看看你达标了吗?-广东

2022-05-12 11:09:54 补充

岗位薪酬准确性在这里投票:https://www.wjx.cn/vj/exAo2uG.aspx

解答网友:


也不知道是什么等级,月薪一千,干得比月薪八千的老员工还猛,天天晚上加到两三点,加到对象跑,不过还好一切都值得,慢慢开始出来搞工作室,一步一步往上爬,加油,造价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