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2 > 5月 ( 第 124 页)

ICS 91.140.90
Q 78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 1798—2012
曳引驱动可变速电梯监督检验定期检验规程
Regulation for traction drive variable-speed lift supervisory inspection and periodical inspection
2012 - 12 - 24 发布 2013 - 01 - 24 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 1798,DB34/ 1798-2012,可变速电梯,定期检验,曳引驱动,监督检验,DB34/1798-2012 曳引驱动可变速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曳引驱动可变速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的术语和定义、一般要求、检验内容、要求与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电力驱动的曳引式可变速电梯(不包括液压电梯、防爆电梯、杂物电梯)的安装、改造、重大维修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7024 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术语
GB 7588 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TSG T7001-2009 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
DB34/ 1799-2012 曳引驱动可变速电梯安装验收技术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除采用 GB/T 7024 和 GB 7588 中的术语和定义外,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可变速电梯 variable-speed lift
一种根据轿厢实际载荷,在曳引机输出功率许可范围内,使运行速度随载荷变化而相应变化的曳引驱动电梯。
3.2
额定速度 rated speed
可变速电梯设计中,电梯以额定载重量上升时的速度。
3.3
负载额定速度 rated speed with load
当电梯轿厢载有满载和空载之间的载荷时,可变速电梯控制系统选择的稳定运行速度。
3.4
最高速度 maximum speed
最大的负载额定速度。
3.5
负载率 load ratio
实际载重量与额定载重量的比值。
3.6
负载额定速度的设定标准 standards set by rated speed with load
载荷与负载额定速度的对应关系。
4 一般要求
4.1 检验机构的强制性规定
4.1.1 检验机构应当配备能够满足本规则附录 A 所述检验要求和方法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计量器具和工具。
4.1.2 检验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特种设备检验人员资格考核的规定,取得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相应资格证书后,方可以从事批准项目的电梯检验工作。现场检验至少由 2 名具有电梯检验员或者以上资格的人员进行。检验人员应当向申请检验的电梯施工或者使用单位(以下简称受检单位)出示检验资格标识。
4.1.3 检验机构应当根据本规程规定,制定包括检验程序和检验流程图在内的电梯检验作业指导文件,并且按照相关法规、本规程和检验作业指导文件的规定,对电梯检验质量实施严格控制,对检验结果及检验结论的正确性负责,对检验工作质量负责。
4.1.4 检验机构应当统一制定电梯检验原始记录格式及其要求,在本单位正式发布使用。原始记录内容应当不少于相应检验报告(见附录 B、附录 C)规定的内容。必要时,相关项目应当另列表格或者附图,以便数据的记录和整理。
4.2 施工单位和维保单位的强制性规定
4.2.1 实施电梯安装、改造或者重大维修的施工单位(以下简称施工单位)应当在按照规定履行告知后,开始施工前(不包括设备开箱、现场勘测等准备工作)向规定的检验机构申请监督检验;电梯使用单位应当在安全检验标志所标注的下次检验日期届满前 1 个月,向规定的检验机构申请定期检验。
4.2.2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设计文件和标准的要求,对电梯机房(或者机器设备间)、井道、底坑等涉及电梯施工的土建工程进行检查,对电梯制造质量(包括零部件和安全保护装置等)进行确认,并且做好记录,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电梯施工。
4.2.3 施工单位或者维护保养单位应当按照相关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保证施工或者日常维护保养质量,真实、准确地填写施工或者日常维护保养自检记录或者报告,对施工或者日常维护保养质量以及提供的相关文件、资料、真实性及其与实物的一致性负责。
4.2.4 施工单位、维护保养单位和使用单位应当向检验机构提供符合附录 A 要求的有关技术文件、资料,安排相关的专业人员配合检验机构实施检验。其中,施工自检报告、日常维护保养年度自检记录或者报告还须另行提交复印件备存。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27.140
P 55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371.1—2014代替 DB34/T 371-2003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范
第 1 部分:土建工程
Inspection and assessment specification for quality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engineering—Part1: Civil engineering
2014 - 11 - 25 发布 2014 - 12 - 25 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371.1,DB34/T 371.1-2014,土建工程,施工质量检验,施工质量评定,水利水电工程,完整版 DB34/T 371.1-2014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范 第1部分:土建工程.pdf

目 次
前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基本规定........................................................................... 3
4.1 一般要求....................................................................... 3
4.2 工序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 4
4.3 单元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 5
5 综合类施工质量评定................................................................. 7
6 单元(工序)工程施工质量评定...................................................... 26
6.1 土石方工程.................................................................... 26
6.2 混凝土工程.................................................................... 66
6.3 地基处理与基础工程........................................................... 117
6.4 堤防工程..................................................................... 159
6.5 道路工程..................................................................... 190
6.6 房屋建筑工程................................................................. 210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表格填写要求 .................................................. 268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缺陷备案表格式 ................................ 270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混凝土防腐蚀涂层单元工程施工质量检验项目与标准 ................ 274
附录 D(规范性附录) 水泥土置换地基加固单元工程施工质量检验项目与标准 .............. 275
附录 E(规范性附录) 河道陆上土方开挖单元工程施工质量建检验项目与标准 .............. 276

DB34/T 371.1,DB34/T 371.1-2014,土建工程,施工质量检验,施工质量评定,水利水电工程,完整版 DB34/T 371.1-2014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范 第1部分:土建工程.pdf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境内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可参照执 行。
本标准代替《安徽省水利工程施工质量评定标准》 DB34/ 371-2003 土建工程部分,规定了我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标准、程序等。
本标准未涉及项目或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新设备时,由项目法人组织制定相应的质量检验与评定要求和办法,报质量监督机构核备。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l75 通用硅酸盐水泥
GB l499 钢筋混凝土用钢筋
GB l596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 14370 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GB/T 16777 建筑防水涂料试验方法
GB 50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119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GB 50164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B 50202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3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7 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10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12 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303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CECS 361 生态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DL/T 5215 水工建筑物止水带技术规范
JGJ l8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JGJ 52 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
JGJ 53 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
JGJ 55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 63 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的规定
JGJ 79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 l07 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
JG/T 122 建筑木门、木窗已作废
JTG F80/1-2004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 土建工程
JTG F80/2-2004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二分册 机电工程
SL 176-2007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
SL 223-2008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
SL 631-2012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土石方工程
SL 632-2012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混凝土工程
SL 633-2012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地基处理与基础工程
SL 634-2012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堤防工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水利工程质量 quality of hydraulic and hydroelectric engineeing
工程满足国家和水利行业相关标准及合同约定要求的程度,在安全、功能、适用、外观及环境保护
方面的特性总和。
3.2
质量检验 quality insection
通过检查、量测、试验等方法,对工程质量特性进行的综合性评价。
3.3
质量评定 quality assessment
将质量检验结果与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以及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允许偏差)所进行的比较活动。
3.4
单位工程 unit project
指具有独立发挥作用或独立施工条件的工程。
3.5
分部工程 separated part project
在一个建筑物内能组合发挥一种功能的建筑安装工程,是组成单位工程的部分。对单位工程安全、工程或效益起决定性作用的分部工程为主要分部工程。
3.6
单元工程 separated item project
依据建筑物设计结构、施工部署和质量考核要求,将分部工程划分为若干个层、块、区、段,每一 层、块、区、段为一个单元工程,通常是由若干工序组成的综合体,是施工质量考核的基本单位。
3.7
工序 working procedure
按施工的先后顺序将单元工程划分成的若干个具体施工过程或施工步骤。对单元工程质量影响较大 的工序称为主要工序。
3.8
主控项目 dominant item
对单元工程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或对工程安全、卫生、环境保护有重大影响的检验项目。
3.9
一般项目 general item
除主控项目以外的检验项目。
3.10
见证取样 evidential testing
在监理单位或项目法人监督下,由施工单位有关人员现场取样,并送到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工程质
量检测单位所进行的检测。
3.11
外观质量 quality of appearance
通过检查和必要的量测所反映的工程外表质量。
4 基本规定
4.1 一般要求
4.1.1 项目法人应组织监理、设计、施工等单位,根据有关标准共同划分单元工程,并根据单元工程性质和部位确定重要隐蔽单元工程和关键部位单元工程。单元工程划分结果应以书面形式报送质量监督机构备案。
4.1.2 单元工程分为不划分工序单元工程和划分工序单元工程;工序分为主要工序和一般工序两类, 主要工序和一般工序的划分应按相应的评定标准的规定执行。
4.1.3 不划分工序单元工程的施工质量评定,在单元工程中所包含的检验项目检验合格和施工项目实 体质量检验合格的基础上,进行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评定。
4.1.4 划分工序单元工程在工序评定合格和施工项目实体质量检验合格的基础上,进行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评定。
4.1.5 检验项目按检验方法分为检查项目和检测项目,按作用和影响程度分为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
4.1.6 质量检验项目应采用随机布点和监理工程师现场指定区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验方法及数量应符合 SL 631 至 SL 634 及相关标准的规定。
4.1.7 工序和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及其备查资料的制备应由工程施工单位负责,评定表一式 4份,备查资料一式2份,其中评定表及其备查资料各1份应由监理单位保存,其余应由施工单位保存。
4.2 工序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
4.2.1 工序施工质量评定条件
4.2.1.1 工序中所有施工项目(或施工内容)已完成。
4.2.1.2 工序施工质量经施工单位自检全部合格。
4.2.2 工序施工质量评定程序
4.2.2.1 施工单位应对工序施工质量进行自检,并做好检验记录。
4.2.2.2 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后,填写工序施工质量评定表(按附录 A 的有关规定填写),报监理单位复核。
4.2.2.3 监理单位收到申请后,应在 4h 内进行复核。复核应包括下列内容:
a) 核查施工单位报验资料是否真实、齐全;
b) 结合平行检测和跟踪检测结果等,复核工序施工质量检验项目是否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c) 在施工单位提交的工序施工质量评定表中填写复核记录,并签署工序施工质量评定意见,核定工序施工质量等级,相关责任人履行相应签字手续。
4.2.3 工序施工质量检验评定资料
4.2.3.1 施工单位应提交以下资料:
a) 各班、组的初检记录、施工队复检记录、施工单位专职质检员终检记录;
b) 工序中各施工质量检验项目的检验资料;
c) 施工中的见证取样检验记录及结果资料;
d) 施工单位自检完成后,填写的工序施工质量评定表。
4.2.3.2 监理单位应提交以下资料:
a) 监理单位的平行检验资料;
b) 监理工程师签署质量复核意见的工序质量评定表。
4.2.4 工序施工质量评定等级
工序施工质量分为合格和优良两个等级。
4.2.5 工序施工质量等级评定标准
4.2.5.1 合格等级标准应:
a) 检查项全部符合质量要求;
b) 主控检测项目逐项检测点合格率 100%,其中拆模后钢筋混凝土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点合格率 不低于 85%,且最大偏差值不大于允许偏差值的 1.5 倍;
c) 一般检测项目逐项检测点合格率 70%及以上,且不合格点不应集中;
d) 各项报验资料符合要求。
e) 优良等级标准
f) 检查项全部符合质量要求;
g) 主控检测项目逐项检测点合格率 100%,其中拆模后钢筋混凝土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点合格率 不低于 90%,且最大偏差值不大于允许偏差值的 1.5 倍;
h) 一般检测项目逐项检测点合格率 90%及以上,且不合格点不应集中;
i) 各项报验资料符合要求。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完整版 DB34/T 371.1-2014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范 第1部分:土建工程.pdf已关闭评论

ICS 27.140
P 55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371.2—2014
代替 DB34/T 371-2003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范
第 2 部分: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安装工程
Inspection and assessment specification for quality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engineering— Part2:Metal structure and electromechanical equipment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2014 - 11 - 25 发布 2014 - 12 - 25 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371.2,DB34/T 371.2-2014,施工质量检验,施工质量评定,水利水电工程,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安装工程,DB34/T 371.2-2014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范 第2部分: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安装工程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3
4 基本规定............................................................................ 5
4.1 一般要求...................................................................... 5
4.2 安装分项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 5
4.3 单元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 7
5 单元(安装分项)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 8
5.1 水工金属结构安装工程.......................................................... 8
5.2 水轮发电机组安装工程......................................................... 58
5.3 水力机械辅助系统安装工程.................................................... 102
5.4 电气设备安装工程............................................................ 130
5.5 变电电气设备安装工程........................................................ 206
5.6 机泵安装工程................................................................ 246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安装单元工程安装分项表...................... 262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境内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可参照执 行。
本标准代替《安徽省水利工程施工质量评定标准》 DB34/T 371-2003 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部分,规定了我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标准、程序等。
本标准未涉及项目或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新设备时,由项目法人组织制定相应的质量检验与评定要求和办法,报质量监督机构核备。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184 形状和位置公差 未注公差值
GB 5226.1 机械电气安全 机械电气设备 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GB/T 8564 水轮发电机组安装技术规范
GB/T 8923.1 涂覆涂料前钢材表面处理 表面清洁度的目视评定 第1部分:未涂覆过的钢材表面和全面清除原有涂层后的钢材表面的锈蚀等级和处理等级
GB 11032 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GB/T 11805 水轮发电机组自动化元件(装置)及其系统基本技术条件
GB 11120 涡轮机油
GB/T 11345 焊缝无损检测 超声检测 技术、检测等级和评定
GB/T 13929 水环真空泵和水环压缩机试验方法
GB/T 14173 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
GB/T 16907 离心泵技术条件(Ⅰ类)
GB 50147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4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电力变压器、油浸电抗器、互感器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49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母线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50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
GB 5016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69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71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7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蓄电池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33 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43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54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5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起重机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303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DL/T 489 大中型水轮发电机静正整流励磁系统及装置试验规程
DL/T 583 大中型水轮发电机静止整流励磁系统及装置技术条件
DL/T 619 水电厂自动化元件(装置)及其系统运行维护与检修试验规程
DL/T 862 水电厂非电量变送器、传感器运行管理与检验规程
JB/T 443 长轴离心深井泵金属条件
JB/T 6061 无损检测 焊缝磁粉检测
JB/T 6062 无损检测 焊缝渗透检测
JB/T 6434 输油齿轮泵
JB/T 7255 水环真空泵和水环压缩机
JB/T 8097 泵的振动测量与评价方法
SL 36 水工金属结构焊接通用技术条件
SL 105 水工金属结构防腐蚀规范
SL 176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
SL 223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
SL 317 泵站安装及验收规范
SL 635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水工金属结构安装工程
SL 636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水轮发电机组安装工程
SL 637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水力机械辅助设备系统安装工程
SL 638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发电电气设备安装工程
SL 639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升压变电电气设备安装工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金属结构 metal structure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压力钢管、闸门、拦污栅、清污机和启闭机等结构的统称。
3.2
埋件 embedded parts
水工金属结构安装、固定或运行所必须的,预先埋设(或半埋设)于混凝土结构中,并与混凝土有 固定连接的金属结构件。
3.3
闸门 gate
设置在水工建筑物的过流孔口并可操作移动的挡水结构。
3.4
启闭机 hoist for floodgate
水利水电工程专用的永久设备,实现闸门的开启与关闭、拦污栅的起吊与安放。
3.5
清污机 trashrack cleaning machine
拦截和清除栅体上淤积物的机械设备。
3.6
水力机械 hydraulic machinery
实现水体的机械能和固体的机械能之间互相转换的机器。
3.7
水平 installing levelness
设备在安装过程中,达到静态稳定时水平的状态。
3.8
直线度 straightness
实际被测直线对其理想直线的变动量。
3.9
垂直度 verticality
实际表面(或轴线)对基准表面(或轴线)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动量。
3.10
同轴度 coaxiality
实际被测轴线相对于基准轴线的变动量。
3.11
平行度 parallelism
测量被测线或平面的若干点到另一线或平面的距离,在规定的范围内所测得的最大差值。
3.12
摆度 throw
机组主轴转动时,主轴几何轴心线对主轴转动中心线的不重合程度。主轴某处几何轴心线偏离主轴 转动中心线相对面距离之和,为该处轴线的摆度
3.13
电气设备 eletrical equipment
电动机、发动机、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互感器避雷器母线、电缆以及测量、控制、保护等发电、供电、用电设备的统称。
3.14
自动化 automation
按照要求自动进行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实现预期目标的系统。
3.15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 GAS-insulated metal-en-closed switchgear
全部或部分采用气体不采用处于大气压下的空气做绝缘介质的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简称 GIS。
3.16
主机组 pump unit
主水泵、主电机及传动设备的组合体,简称机组。
3.17
立式、卧式和斜式机组 vertical,horizontal and inclined pump unit
主轴呈垂直线、水平和倾斜布置的机组结构型式。
3.18
贯流式机组 tubular turbine unit
从进水到出水方向基本上呈轴向的水泵机组,轴线通常呈水平布置。
3.19
灯泡贯流式机组 bulb tubular unit
电动机置于流道中的灯泡体内的贯流式机组。
4 基本规定
4.1 一般要求
4.1.1 项目法人应组织监理、设计、施工等单位,根据 SL 635、SL 636、SL 637、SL 638、SL 639 及相关标准共同划分单元工程,并根据单元工程性质和部位确定重要隐蔽单元工程和关键部位单元工程。单元工程划分结果应以书面形式报送质量监督机构备案。
4.1.2 单元工程分为不包含安装分项单元工程和包含安装分项单元工程(参见附录 A)。
4.1.3 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评定,在单元工程中所包含的检验项目检验合格和设备试验与试运行符合SL 635、SL 636、SL 637、SL 638、SL 639 及相关标准规定的基础上,进行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评定。
4.1.4 检验项目按检验方法分为检查项目和检测项目,按作用和影响程度分为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
4.1.5 质量检验项目应采用随机布点和监理工程师现场指定区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验方法及数量应符合 SL 635、SL 636、SL 637、SL 638、SL 639 及相关标准的规定。
4.1.6 安装分项和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及其备查资料的制备应由工程施工单位负责,评定表一式 4份,备查资料一式 2 份,其中评定表及其备查资料各 1 份应由监理单位保存,其余应由施工单位 保存。
4.2 安装分项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
4.2.1 安装分项施工质量评定条件
4.2.1.1 安装分项中所有施工项目(施工内容)全部完成。
4.2.1.2 安装分项经施工单位自检全部合格。
4.2.2 安装分项施工质量评定程序
4.2.2.1 施工单位对已完成的安装分项质量进行自检,并做好检验记录。
4.2.2.2 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后,填写安装分项施工质量评定表,报监理单位复核。
4.2.2.3 监理单位收到申请后,在 4 h 内进行复核,复核应包括下列内容:
a) 核查施工单位报验资料是否真实、齐全;
b) 结合平行检测和跟踪检测结果等,复核安装分项施工质量检验项目是否符合 SL 635、SL 636、SL 637、SL 638、SL 639 及相关标准的要求;
c) 在施工单位提交的安装分项施工质量评定表中填写复核记录,并签署安装分项施工质量评定意 见,核定安装分项施工质量等级,相关责任人履行相应签字手续。
4.2.3 安装分项质量检验评定资料
4.2.3.1 施工单位提交下列资料:
a) 安装分项中所含的全部检验项目的检验记录资料;
b) 施工中的见证取样检验记录及结果资料;
c) 施工单位专职质量检验员和质量(技术)负责人自检完成后,填写的安装分项施工质量评定表。
4.2.3.2 监理单位提交下列资料:
a) 监理单位对安装分项的安装质量平行检验资料;
b) 监理工程师签署质量复核意见的安装分项施工质量评定表。
4.2.4 安装分项施工质量评定等级
安装分项质量评定等级分为合格和优良两个等级。
4.2.5 安装分项施工质量等级评定标准
4.2.5.1 合格等级标准
4.2.5.1.1 工金属结构安装、水轮发电机组安装、水力机械辅助设备系统安装、泵站机组安装项目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主控项目检测点 100%符合合格标准;
b) 一般项目逐项检测点 90%及以上符合合格标准。其余虽有微小偏差,但不影响使用,经试运 转符合要求。其中 SL 635 的安装项目评定表内一般项目检测点的不合格点最大值不超过其允 许偏差值的 1.2 倍,且不合格点不集中;
c) 各项报验资料符合要求。
4.2.5.1.2 电气设备、变电电气设备安装项目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主控项目应全部符合 SL 638 、SL 639 的质量要求;
b) 单元工程所含各质量检验部分中的一般项目质量与本标准有微小出入,但不影响安全运行和设计效益,且不超过该单元工程一般项目的 30%;
c) 各项报验资料符合要求。
4.2.5.2 优良等级标准
4.2.5.2.1 水工金属结构安装、水轮发电机组安装、水力机械辅助设备系统安装、泵站机组安装工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在合格标准基础上,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所有检测点应有 90%及以上符合优良标准。
4.2.5.2.2 电气设备、变电电气设备安装工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均应全部符合 SL 638、SL 639 的质量要求;
b) 电气试验及操作试验中未出现故障;
c) 各项报验资料符合要求。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本手册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根据最新的标准规范重新修订,并且对人体舒适、空气质量品质、PM2.5,冷负荷计算、空调处理设备、蒸发冷却、溶液除湿、下送风、辐射空调、空调水系统、洁净空调、建筑防排烟、建筑节能、制冷空调设备和系统的节能设计控制标准、耗能量计算、建筑能效和绿色建筑评估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改写。另外,新增加了“空调建筑冷热源”一章。
本手册可供暖通空调设计人员参考,也可供在校学生做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时参考。

2017版,9787112198191,pdf,第二版,简明空调设计手册,钱以明,高清PDF《简明空调设计手册(第二版)》钱以明 2017版.pdf

简明空调设计手册》第一版出版于1998年,由赵荣义、钱以明、范存养、薛殿华、张利群编著,赵荣义担任主编。由于该手册提供了空调技术基本原理、空调设计方法和一些设计所需基本资料,是一本简明实用的设计手册。因此,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和青睐。
但由于该手册出版至今已有整整十八年,在这十八年间,我国城市建设事业发展迅速,空调领域的新技术、新设备、新系统不断涌现,设计规范不断更新,设计水平不断提高,节能减排、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的政策大力实施。作为应用性技术的设计手册,理应紧跟建筑事业的发展,不断更新和补充。为此,进行了第二版的修订。
这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
(1)人体舒适、空气质量品质、PM2.5,冷负荷计算、空调处理设备、蒸发冷却、溶液除湿、下送风、辐射空调、空调水系统、洁净空调、建筑防排烟、建筑节能、制冷空调设备和系统的节能设计控制标准、耗能量计算、建筑能效和绿色建筑评估等。
(2)增编了“空调建筑冷热源”一章,包括热泵空调、热回收热泵、水源热泵、蓄冷系统、燃气冷热电三联供、区域供冷供热站。
(3)近年来,作为空调设计依据的重要国家规范和标准已进行了普遍修订,并已颁布执行。例如:《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GB50736一2012,《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GB50019一201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一201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一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一2014,《建筑能效标识技术标准》JGJ/T288一2012等。这些技术规范和标准是对空调工程设计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很多条文具有强制性,是空调设计的依据之一,本手册根据这些规范和标准对全书有关内容进行了更新和呼应。
(4)比较完整地收集了现行的设计规范和标准(见附录一),供设计人员查询。
本手册力求保持具有基本理论、基本计算方法,内容实用且简明扼要。

手册内容索引:

目录
第1章 空气调节基础知识
1.1 湿空气的性质及焓湿图
1.1.1 湿空气的物理性质
1.1.2 湿空气的焓湿图
1.1.3 湿球温度与露点温度
1.2 焓湿图的应用
1.2.1 湿空气状态变化过程在h-d图上的表示
1.2.2 不同状态空气的混合状态在h-d图上的确定
1.2.3 空气状态参数的计算法
1.3 室内热环境和舒适度
1.3.1 人体热平衡和舒适感
1.3.2 人体热舒适方程和PMV-PPD指标
1.4 室内空气品质(IAQ)
1.4.1 概述
1.4.2 室内空气中有害物浓度限值
1.4.3 PM2.5质量浓度(ug/m2)限值
1.4.4 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有效途径
1.5 室内、外空气的空调设计参数
1.5.1 室外空气的空调设计参数
1.5.2 室内空气的空调设计参数
1.5.3 新风量
第2章 空调负荷计算与房间送风量确定
2.1 空调负荷计算的基本原理
2.2 空调冷负荷计算软件简介
2.3 空调冷负荷简化计算方法
2.3.1 围护结构传人室内热量形成的冷负荷
2.3.2 透过玻璃窗进入的太阳辐射得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
2.3.3 人体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2.3.4 照明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2.3.5 电动设备散热量形成的冷负荷
2.4 空调房间的散湿量
2.4.1 人体散湿量
2.4.2 敞开水面的散湿量
2.4.3 食物的散热量和散湿量
2.4.4 化学反应过程中散湿量
2.5 建筑物空调区冷负荷、空调系统冷负荷、空调冷源冷负荷
第3章 空气调节系统
第4章 空气的热湿处理设备
第5章 风道设计与室内气流组织
第6章 空气调节水系统
第7章 空调系统运行调节和控制
第8章 洁净空调技术与应用
第9章 空调建筑的防火排烟
第10章 空调建筑冷热源设计
第11章 空调系统的消声与防振
第12章 空调能耗和建筑物节能的设计标准
第13章 典型建筑物的空调系统设计
第14章 空调系统测定与调整

北京市地方标准
编 号:DB11/T 1978-2022
智慧小区建设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smart community construction
2022-03-28 发布 2022-07-01 实施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北 京 市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
联合发布

DB11/T 1978,DB11/T 1978-2022,建设技术,智慧小区,DB11/T 1978-2022 智慧小区建设技术规程

根据原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17 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京质监发〔2017〕2 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相关标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 智能化系统;5 数据系统;6 综合管理服务平台;7 验收。

目 次
1 总 则 .......................................................................................................................................1
2 术 语 .........................................................................................................................................2
3 基本规定 ....................................................................................................................................3
4 智能化系统 .........................................................................................................................................4
4.1 一般规定.............................................................................................................................................4
4.2 智能化系统构成.............................................................................................................................4
4.3 信息化系统......................................................................................................................................4
4.4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6
4.5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6
4.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8
4.7 小区消防远程监控系统 ...............................................................................................................9
4.8 机房工程................................................................................................................................9
5 数据系统 ...........................................................................................................................................11
5.1 一般规定..........................................................................................................................................11
5.2 数据采集的种类...............................................................................................................................11
5.3 地址基础数据...................................................................................................................................11
5.4 人口基础数据..................................................................................................................................12
5.5 房屋基础数据.................................................................................................................................12
5.6 车辆基础数据..............................................................................................................................12
5.7 小区安全防范系统设备设施数据 .....................................................................................................13
5.8 小区安全防范系统运行数据 ...........................................................................................................13
5.9 图像数据...........................................................................................................................................13
5.10 数据上传与共享.............................................................................................................................13
5.11 数据安全.......................................................................................................................................13
6 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14
6.1 一般规定..........................................................................................................................................14
6.2 功能设计...........................................................................................................................................14
6.3 功能整合...........................................................................................................................................14
6.4 功能模块...........................................................................................................................................14
7 验 收 ....................................................................................................................................................16
7.1 一般规定.......................................................................................................................................16
7.2 验收程序 ......................................................................................................................................16
7.3 验 收.....................................................................................................................................16
本规程用词说明 ..................................................................................................................................18
引用标准名录 .....................................................................................................................................19
附:条文说明.....................................................................................................................................20

1 总 则
1.0.1 为指导与规范北京市智慧小区规划和建设,适应智慧北京建设的发展需要,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北京市新建、改建和扩建智慧小区的规划、建设和验收。
1.0.3 智慧小区工程项目在规划、建设、验收过程中,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北京市现行有
关标准的规定。
2 术 语
2.0.1 智慧小区 smart community
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依托智能化系统、数据系统及综 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成果而全面实现“慧政、慧企与惠民”智慧化物业管理与服务的小区。
2.0.2 建筑信息模型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BIM)
建设工程及设施全生命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依此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和 结果的总称。
2.0.3 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的支持下,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以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为处理对象,运 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采集、存储、显示、处理、分析、输出地理信息的计算机运用系统,为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来源和技术支持。
2.0.4 软件开发工具包 software development kit (SDK)
用于为特定的软件包、软件框架、硬件平台、操作系统等建立应用软件的开发工具的集合。
2.0.5 应用程序 application (APP)
为了完成某项或某几项特定任务而被开发运行于操作系统之上在手机或智能终端上应用程序简称。
3 基本规定
3.0.1 智慧小区建设应包括:智慧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智慧小区数据系统建设、智慧小区综合管理服务
平台建设等,各构成主体应为开放系统。
3.0.2 智慧小区总体架构规划应包括:建筑物与基础设施层、感知控制层、网络层、数据层、平台层及应用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物与基础设施层应包括:楼宇建筑物、暖通空调、给排水、燃气、变配电、公共照明、夜景照明、电梯等设施以及信息网络、测控网络、门禁终端、车辆识别道闸终端、视频监控设备、新能源车充电等终端设备;
2 感知控制层应包括:暖通空调感应控制、给排水感应控制、燃气泄漏感应控制、变配电感应控制、消防感应控制、公共照明感应控制、电梯运行感应控制、夜景照明感应控制、水气电能耗感应、监控摄像头 感应控制等设施;
3 网络层应包括:有线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专用网等通讯设施;
4 数据层应包括:小区空间数据库、建筑模型数据库、楼宇数据库、房屋基础数据库、人囗基础数据库、订单数据库、商品数据库、支付数据库、运营信息数据库、设备运行状态数据库、实时泊车位数据等各 类基础数据库和实时数据库等;
5 平台层应包括智慧小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6 应用层应包括下列应用:
1)物业服务类应用应包括报修服务、意见建议、公示公告等;
2)物业管理类应用应包括设备管理、节能管理、消防管理、业主管理与物业费管理等;
3)安防管理类应用应包括出入囗管理、视频管理、人囗与车辆管理、电动车存放、充电状态的巡控 等;
4)小区数据类应用应包括小区各类数据的采集、分析和预警决策等;
5)社会服务类应用应包括医疗、养老、停车、外卖、快递、金融、装饰装修、保险、法律、家政、 共享汽车与小区商城等。
3.0.3 智慧小区规划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设规划应具备全面性、系统性及开放性;
2 采用的技术应具备先进性和实用性;
3 设备应为先进和成熟的产品;
4 数据建设应保证融合性、共享性和安全性。隐私数据应有授权许可和较强安全保密技术措施;
5 平台应保证直观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6 平台应采用模块化设计,满足系统规模扩展、功能扩充、配套系统升级、信息安全等需求;
7 各类应用软件宜以小区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或 APP 形式展现,满足移动应用需求;
8 数据、平台和应用应有备份或冗余措施,具有高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宜采用云化部署到公有云;
9 平台宜预留社区、街道、公安或智慧城市等数据接口。
4 智能化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1 智慧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应包括:施工管理、施工准备、工程实施与质量控制、系统调试与试运行、系统检测与竣工验收。
4.1.2 智慧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应根据智慧小区的规模和功能需求,合理配置相关系统,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 智慧小区智能化系统所涵盖的各子系统应为开放系统,通过开放端口及协议扩展各项功能,支持各子系统的信息关联和功能汇聚;
2 智慧小区智能化系统的各类数据应实时自动上传到智慧小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或更高一级的平台;
3 智慧小区智能化系统应选择成熟、实用的技术方案和产品,建成后的各系统之间应实现相互融合与 交互,数据共享。
4.2 智能化系统构成
4.2.1 智慧小区智能化系统应包括下列系统:
1 信息化系统应包括:
1)信息接入系统;
2)信息网络系统;
3)综合布线系统;
4)有线电视系统;
5)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
6)信息发布系统;
7)公共广播系统;
8)无线对讲系统。
2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应包括:
1)电梯监控系统;
2)公共照明监控系统;
3)给排水监控系统;
4)燃气监测系统;
5)变配电监测系统;
6)建筑能效监管系统。
3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应包括:
1)出入口控制系统;
2)入侵报警系统;
3)紧急求助报警系统;
4)电子巡查系统;
5)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6)停车管理系统。
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5 小区消防远程监控系统。
6 机房工程应包括:
1)信息接入机房;
2)智能化设备间;
3)智能化总控室;
4)消防控制室;
5)安防监控中心。
4.3 信息化系统
4.3.1 信息化系统应包括:信息接入、信息网络、综合布线、有线电视、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信息发 布、公共广播、无线对讲系统等。
4.3.2 信息接入系统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为物业及业主的管理和使用创造良好的信息应用环境;
2 应满足 3 家以上运营商平等接入;
3 智慧小区局域网与运营商网络应互联互通;
4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GB 50846、《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847 的规定。
4.3.3 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信息网络应基于 TCP/IP 协议,支持 IPv6 协议,兼容 IPv4 协议;
2 应根据小区的运营模式、业务性质、应用功能、环境安全条件及使用需求,进行系统组网;
3 应提供有线网络接入通道;
4 宜提供无线网络接入通道,无线网络接入包括小区无线网络覆盖 WIFI 以及运营商无线网络覆盖;
5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 50314 的规定。
4.3.4 综合布线系统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为开放式网络拓扑结构,满足智慧小区内通信网络、应用系统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的基本布线需求,支持语音、数据、图像、多媒体等业务信息的传输;
2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11、《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2和《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 50314 的规定。
4.3.5 有线电视系统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系统设计应符合本市建设规划和广播电视、有线电视网的发展规划要求;
2 系统设备应与本市的有线电视前端机房设备适配,并具有设备网管功能,信号检测及安全防范措施;
3 宜采用视频同轴电缆或光纤同步入户方式;
4 系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200 的规定。
4.3.6 移动通信信号覆盖系统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实现小区内移动信号全覆盖;
2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 50314 的规定。
4.3.7 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发布内容应包括小区信息、便民信息、政务信息等公众信息;
2 应包括信息检索、信息查询、信息推送等功能;
3 应包括信息采集、信息编辑、信息播控、信息显示和信息导览等功能,并具有多种输入接口方式;
4 系统的信号传输宜纳入小区的信息网络,实现远程控制;
5 宜选择低能耗显示设备;
6 系统设备应具有开放的接口,并提供开放的 SDK;
7 应配备接入智慧小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软硬件接口。
4.3.8 公共广播系统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公共广播系统应包括业务广播、背景广播和紧急广播;
2 公共广播系统应设有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连接接口;
3 应配备接入智慧小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软硬件接口;
4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42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的规定。

4.3.9 无线对讲系统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实现组呼、私密呼叫、紧急呼叫、全部呼叫等功能;
2 应支持与消防报警系统联动功能,在发生消防报警时,系统可按预先设定的程序将报警点位送给指 定的单个或群组对讲机终端上,并可以从对讲机返回更新信息;
3 应支持数据采集功能,宜将即时语音、数据信息实时收集并上传至相应服务器,实现任意对讲机通 话组的通信录音;
4 应通过数据网关与楼宇自控系统进行联动,实现定时或特定要求将楼宇设备自控系统监控平台中的状态信息通过无线方式发送至指定人员的无线对讲终端中,并可以从对讲终端返回更新信息;
5 应具备定位功能,将各种联动信息发送给附近相关人员的对讲机中,可通过定位功能实现在线式巡 更,在巡更途中,可实时送回巡更人的位置信息。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
编 号:DB11/T 1979-2022
住宅厨卫排气道系统应用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application of exhaust systemin residential building
(京津冀区域协同工程建设标准)

2022-03-28 发布 2022-04-01 实施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联合发布

DB11/T 1979,DB11/T 1979-2022,住宅厨卫排气道系统,排气道,DB11/T 1979-2022 住宅厨卫排气道系统应用技术标准

根据原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2018 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质监标发[2018] 20 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相关标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工程建设标准,按照京津冀三地互认共享的原则,由三地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分别组织实施。 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 材料与部品;5 设计;6 施 工;7 性能检测与质量验收。

目 次

1 总 则 .................................................................................................................................. 1
2 术 语 .................................................................................................................................. 2
3 基本规定 .................................................................................................................................. 4
4 材料与部品 .............................................................................................................................. 5
4.1 排气道 ............................................................................................................................... 5
4.2 防火止回阀 ....................................................................................................................... 7
4.3 屋顶风帽 ........................................................................................................................... 8
4.4 承托件 ............................................................................................................................... 8
5 设 计 ................................................................................................................................ 10
5.1 一般规定 ......................................................................................................................... 10
5.2 系统设计 ......................................................................................................................... 10
5.3 排气道 ............................................................................................................................. 12
5.4 进气口 ............................................................................................................................. 13
5.5 防回流措施 ..................................................................................................................... 14
5.6 屋顶风帽 ......................................................................................................................... 14
5.7 排气设备选用 ................................................................................................................. 16
6 施 工 ................................................................................................................................ 17
6.1 一般规定 ......................................................................................................................... 17
6.2 进场检验 ......................................................................................................................... 18
6.3 排气道安装 ..................................................................................................................... 20
6.4 屋顶风帽安装 ................................................................................................................. 21
6.5 防火止回阀安装 ............................................................................................................. 22
7 性能检测与质量验收 ............................................................................................................ 23
7.1 一般规定 ......................................................................................................................... 23
7.2 性能检测 ......................................................................................................................... 23
7.3 系统验收 ......................................................................................................................... 24
附录 A 排气道系统质量验收用表............................................................................................... 27
附录 B 排气道耐火试验方法....................................................................................................... 34
附录 C 排气道系统现场气密性测试........................................................................................... 38
附录 D 排气道系统通风性能现场测试....................................................................................... 40
附录 E 屋顶风帽现场避风性能检测........................................................................................... 43
本标准用词说明 ............................................................................................................................ 45
引用标准名录 ................................................................................................................................ 46
附:条文说明 ................................................................................................................................ 47

1 总 则
1.0.1 为规范住宅厨房、卫生间排气道系统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保证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高度不大于 100m 的住宅厨房、卫生间排气道系统的设计、施工、性能检测及质量验收,不适用于燃气、燃油的热水器及采暖锅炉等设备的排气道工程。
1.0.3 住宅厨房、卫生间排气道系统的设计、施工、性能检测与质量验收,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 语
2.0.1 住宅厨房卫生间排气道系统 exhaust system for kitchen and bathroom in residential building
设置在住宅建筑各楼层的厨房或卫生间内同一垂直位置,由排气道、防火与 防窜烟功能部件、屋顶风帽及适配的排气设备组成,将室内厨房炊事过程中产生 的烟气或卫生间浊气排出室外,同时具备防回流和防火功能的整体垂直排放系 统。本标准中简称排气道系统。
2.0.2 排气道 exhaust duct
用于排除厨房炊事活动产生的烟气或卫生间浊气的预制管道制品。
2.0.3 防火止回阀 fire resisting check damper
安装在厨房、卫生间排气道进气口处,风机工作时呈开启状态排出废气,风 机不工作时处于自然关闭状态防止废气回流,室内或共用排气道内气温达到规定值时可自动关闭,并在规定时间内能满足耐火性能要求,起阻隔烟气和防止烟火回流作用的金属阀门。
2.0.4 屋顶风帽 anti-backflow cowl
安装在排气道出屋面处的顶部,防止雨雪及杂物等进入排气道内,并引导排气道内烟气或浊气排出、防止倒灌的装置。
2.0.5 进气口 exhaust inlet
在排气道上部预留或现场安装时切割的用于安装防火止回阀,供室内废气进 入排气道的开口。
2.0.6 承托件 bearer
将上部排气道的荷载传递到楼板或结构墙上,减少下部排气道所承担的上部
排气道竖向荷载的预制金属构件。
2.0.7 变压板 guide plate
设置在排气道内进气口部位,能调整流通截面大小,从而消除气幕的阻滞,
减小进气口压力的弧形装置。
2.0.8 单孔结构排气道 single hole structure exhaust duct
由一个矩形或正方形风道组成的排气道。
2.0.9 双孔结构排气道 dual structure exhaust duct
由左右两个相互隔开的风道组成,通过构造措施实现防止烟气回流和消防作 用的排气道,包括主支风道结构和奇偶数层结构。
2.0.10 导流装置 guiding device
由排气道内设置的变压板、导向装置及止回阀共同组成的,具有调整进入风 道的烟气和浊气流速,减小进气口正压,增大排气量作用的组件。
3 基本规定
3.0.1 排气道系统应在整体设计成型并经系统通风动力性能检验合格后,方可应 用至住宅建筑工程中。排气道系统应成系统配套使用,各组成部分应匹配,并应 配套供应。
3.0.2 排气道系统应满足排气通畅、防火、不窜气、不倒灌的功能,并应有防火和防窜烟构造措施。
3.0.3 排气道系统的排气道、防火止回阀、屋顶风帽、吸油烟机等构配件物理力学性能和防火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
3.0.4 排气道系统的通风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排气道系统中每个厨房的排风量不应小于 300m3/h,不宜大于 500m3/h, 且应防火、不窜气、不倒灌;
2 排气道系统中每个卫生间的排风量不应小于 80m3/h,不宜大于 100m3/h, 且应防火、不窜气、不倒灌。
3.0.5 排气道系统的排气道、防火止回阀、屋顶风帽等的主体材料应采用不燃材 料制成。
3.0.6 排气道系统应遵循集成化设计原则,并满足构件和施工安装装配化要求。
3.0.7 排气道系统安装完成后应进行现场通风动力性能实体检测。
3.0.8 排气道系统性能检测合格后应进行质量验收,并应按附录 A 的规定填写质 量验收表格。
4 材料与部品
4.1 排气道
4.1.1 排气道制作选用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 的规定,其中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42.5;
2 砂宜采用中砂,其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设用砂》GB/T 14684 和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 的规定;
3 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 的规定;
4 外加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 的规定;
5 轻骨料及细石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轻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JGJ/T 12 和《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 的规定,其粒径不应大于排气道壁厚的 1/3;
6 排气道宜采用热镀锌电焊网或钢丝网、耐碱玻璃纤维网布或耐碱纤维作为 增强材料。热镀锌电焊网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镀锌电焊网》GB/T 33281的规定,丝径不应低于 0.7mm;耐碱玻璃纤维网布质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耐碱玻璃纤维网布》JC/T 841 的规定,经向和纬向耐碱拉伸断裂强力均不应小于1000N/50mm,耐碱拉伸断裂强力保留率不应小于 75%,单位面积质量不应小于130 g/m2 ;
7 界面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界面处理剂》JC/T 907 的规定。
4.1.2 排气道耐火极限不应低于 1.00h,并应保持完整性和隔热性。
4.1.3 排气道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内外表面应平整, 不应有麻面、蜂窝、孔洞,增强丝网不应外露;
2 不应有裂纹, 内壁交界处宜制成圆角或倒角, 预留进气口应通畅;
3 端面应平整无飞边, 且应与管体外壁面相垂直;
4 外表面可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拉毛处理;
5 产品商标、规格型号或生产企业名称宜标注在排气道外壁进气口下部。
4.1.4 有不大于下列规定的一般缺陷的排气道应进行修补后使用,超过下列规定缺陷的排气道不应使用:
1 每侧壁面的麻面、蜂窝不应超过两处, 每处面积不应超过 0.0lm2;
2 应仅在外壁端面破损, 且纵向损坏不应超过 50mm, 横向不应超过100mm。
4.1.5 排气道壁厚可依据制作材料按强度要求确定,厚度不应小于 15mm,且应满 足设计要求。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北京市地方标准
编 号:DB11/T 1980—2022
市域(郊)轨道交通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suburban rail
2022-03-31 发布 2022-10-01 实施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联合发布

DB11/T 1980,DB11/T 1980-2022,市域(郊)轨道交通,轨道交通设计,DB11/T 1980-2022 市域(郊)轨道交通设计规范

根据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标准化工作计划和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 2020 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市监发[2020]19 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吸取科研成果,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规划;5.客流预测;6.车辆;7.限界;8.行车组织与运营管理;9.线路与站场;10.轨道;11.路基;12.桥涵;13.隧道;14.车站;15.供电;16.通信;17.信 号;18.机电设备;19.信息系统;20.车辆基地与综合维修;21.运营控制中心;22.防灾与救援;23.环保与节能;24.交通接驳。

目 次

1 总 则 ........................................................................................................................................... 1
2 术 语 ........................................................................................................................................... 2
3 基本规定 ........................................................................................................................................... 3
4 规 划 ........................................................................................................................................... 5
5 客流预测 ........................................................................................................................................... 9
6 车 辆 .........................................................................................................................................12
7 限 界 .........................................................................................................................................17
8 行车组织与运营管理......................................................................................................................22
9 线路与站场 .....................................................................................................................................26
10 轨 道 .........................................................................................................................................36
11 路 基..........................................................................................................................................43
12 桥 涵 .........................................................................................................................................64
13 隧 道 .........................................................................................................................................79
14 车 站 .........................................................................................................................................89
15 供 电 .......................................................................................................................................103
16 通 信 .......................................................................................................................................110
17 信 号 .......................................................................................................................................125
18 机电设备 .......................................................................................................................................139
19 信息系统 .......................................................................................................................................157
20 车辆基地与综合维修....................................................................................................................168
21 运营控制中心 ...............................................................................................................................178
22 防灾与救援 ...................................................................................................................................180
23 环保与节能 ...................................................................................................................................191
24 交通接驳 .......................................................................................................................................199
附录 A 市域 A 型车限界图.................................................................................................................203
附录 B 市域 C、D 型车限界图 ..........................................................................................................207
附录 C 缓和曲线地段建筑限界的加宽计算......................................................................................212
本规范用词说明 ...................................................................................................................................213
引用标准名录 .......................................................................................................................................214
条文说明 ...............................................................................................................................................214

1 总 则
1.0.1 为适应北京市市域(郊)轨道交通的发展需要,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的战略目标,促进市域(郊)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统一市域(郊)轨道交通工程设计的技术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及跨界地区,最高运行速度 120 km/h ~200km/h、电力牵引的钢轮
钢轨市域(郊)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
1.0.3 市域(郊)轨道交通应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市政交通设施一体化衔接,充 分发挥轨道交通网络整体效益。
1.0.4 市域(郊)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应符合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北京市域(郊)铁路功能布局规划。
1.0.5 市域(郊)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应遵循安全可靠、以人为本、功能合理、经济适用、节能环保、资源共享、持续发展的原则。
1.0.6 市域(郊)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及北京市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 语
2.0.1 市域(郊)轨道交通 suburban rail (commuter rail)
连接中心城区、副中心和半径 50-70km 的新城、城镇组团和跨界地区,最高速度120km/h~200km/h,为通勤客流提供公交化运输服务的轨道交通系统。
2.0.2 利用既有铁路 utilization of existing railway
利用既有铁路富余运力提供市域(郊)客运列车服务,其既有设施的主要技术标准基本维持,对车站建筑、自动售检票等乘客服务相关的系统实施公交化改造。
2.0.3 改建既有铁路 reconstruction of existing railway
对既有铁路进行系统性工程改造,实现市域(郊)轨道交通客运干线功能,可局部性兼顾铁路运输联络功能。
2.0.4 公交化运营 Transit operation
类似于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服务的运营方式,具有高行车密度,乘客乘车快速便捷、随到随走等特点。
2.0.5 避让线 passing siding
车站为保障快车在正线安全通过,慢车进站停靠避让功能而设置的配线,实现快慢车运行。
2.0.6 站台计算长度 effective length of platform
供乘客上、下列车乘降平台的使用长度。有站台门时,指站台门围合长度;无站台门时,指首末 两节车辆尽端客室门外侧之间的长度加停车误差。
2.0.7 双流制牵引供电制式 AC/DC dual-mode traction power supply system
在电力牵引列车运行线路上分段采用交流和直流的牵引供电系统。
2.0.8 ZS 荷载 ZS Load
市域(郊)轨道交通列车竖向静荷载的简称。
3 基本规定
3.0.1 市域(郊)轨道交通应主要承担北京市主副中心之间以及主副中心与多点新城、一区新城和跨 界城镇组团之间、以及具有大量出行需求的区县组团之间的快速联系。
3.0.2 市域(郊)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应以服务于通勤客流需求为主,以满足通学、商务、旅游休闲等客流需求为辅。
3.0.3 通勤乘客乘坐市域(郊)轨道交通的时间宜控制在 30min~45min。
3.0.4 市域(郊)轨道交通设计年度应分为初期、近期、远期。初期应为建成通车后第 3 年,近期应 为建成通车后第 10 年,远期应为建成通车后第 25 年。基础设施、建筑物和设备规模的设计应符合下 列规定:1 新建和改建既有铁路线路线下基础设施和不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应按远期客流量和运 营需求进行设计; 2 利用既有铁路线路充分利用既有线设备和设施,且应按近期客流量和运营需求进行适应性改造;
3.0.5 市域(郊)轨道交通应按公交化运营要求及乘客服务要求配备系统设施,并符合下列规定: 1 利用既有铁路应在满足国家铁路运输功能的基础上,对既有设施进行改造,适应城市通勤客流
公交化的出行习惯; 2 改建既有铁路应同时满足城市通勤客流公交化的出行需求和铁路运输的基本通行条件; 3 当既有铁路不再承担铁路运输功能时,应按新建市域(郊)轨道交通技术标准设计。
3.0.6 市域(郊)轨道交通列车最高运行速度等级应根据线路功能定位和客流特征、线站位分布以及 乘客出行需求等进行确定。在同一条线路上,经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合理后,可分段采用不同的运行速度等级。
3.0.7 市域(郊)轨道交通车辆车厢内有效空余地板面的乘客站立面积宜按 4 人/m²计算,当服务于中 心城区客流时,可按 5 人/㎡计算。
3.0.8 市域(郊)轨道交通应能提供不同服务水平的运营组织模式,且高峰时宜采用高密度、公交化 的运营组织模式,平峰时视客流量宜采用定点时刻表等灵活运营方式。
3.0.9 市域(郊)轨道交通开行跨线列车时,其设计应适应列车跨线运行的有关技术要求。
3.0.10 市域(郊)轨道交通应以地面和高架线路为主。在中心城区和组团核心区,经工程技术经济比选,可选用地下线路敷设方式。利用既有铁路和改建既有铁路宜利用既有线路条件、维持既有敷设方式。
3.0.11 市域(郊)轨道交通宜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噪声、减少振动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0.12 市域(郊)轨道交通线路应采用 1435mm 标准轨距,行车方向宜采用右侧行车方式,利用既有 铁路或与铁路互联互通时,可采用左侧行车方式。正线应具备反向行车条件。
3.0.13 市域(郊)轨道交通应经工程技术经济综合比选后确定与自身特点和负荷需求相适应的牵引供电制式,利用和改建既有铁路宜采用 AC25kV 供电制式。受环境或客观条件影响的线路可采用 AC25kV 和 DC1500V 两种供电制式。
3.0.14 市域(郊)轨道交通车站应与其它交通方式的统筹布局,满足无缝衔接、高效换乘的需要。
3.0.15 市域(郊)轨道交通车站、车辆基地宜与周边毗邻地区开展一体化设计。
3.0.16 市域(郊)轨道交通应进行无障碍设计。
3.0.17 市域(郊)轨道交通车厢内不宜设置卫生间和给水系统;利用既有线时,根据运营管理、车站条件等因素分析后,可选择配备有卫生间和给水系统的车辆。
3.0.18 市域(郊)轨道交通宜按全封闭、全立交设计。
3.0.19 市域(郊)轨道交通车站宜采用站台候车模式,并设置站台门。利用既有铁路时可采用站厅候车模式,可不设站台门。
3.0.20 市域(郊)轨道交通应统筹考虑设计车站进出站和换乘流线,缩短换乘距离、简化候车流程, 实现快进快出、快速安检、便捷换乘的需求。
3.0.21 市域(郊)轨道交通主体结构工程的设计使用年限应为 100 年。
3.0.22 市域(郊)轨道交通应优先采用自主化、国产化的技术装备。
3.0.23 市域(郊)轨道交通应具有针对火灾、水淹、风灾、地震、冰雪和雷击等灾害的预防措施。
4 规 划
4.1 一般要求
4.1.1 市域(郊)轨道交通应做好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规划,构建多层次、 一体化轨道交通网络。
4.1.2 市域(郊)轨道交通应为城市构建主、副中心 70km 的 1h 交通圈,30km 圈层 45min 可达,发挥主体(公交)作用。
4.1.3 优先利用既有铁路或铁路通道资源构建满足城市需要的市域(郊)轨道交通系统,应符合下 列规定:
1 城市对既有铁路廊道出行需求较高,且既有铁路有富余能力时,应统筹协调铁路的中长途 运输需求以及城市的通勤需求,充分挖掘铁路可利用资源,根据需要改造、扩容或局部拓展既有铁
路;
2 城市对既有铁路廊道出行需求较高,但既有铁路无富余能力时,可结合城市需求因地制宜 新建线路;
3 无适宜的铁路资源利用区域,应结合城市规划选择路由新建市域(郊)轨道交通线路。
4.1.4 应结合沿线用地规划合理确定车站位置,加强市域(郊)轨道交通与城市规划的衔接,推进 站城一体规划建设。
4.1.5 市域(郊)轨道交通项目宜与既有铁路线路、城市轨道交通和站场等资源共享。
4.1.6 市域(郊)轨道交通线路规划方案阶段应开展需求分析和客流预测,并加强与线站位方案的 互动和反馈,开展多情景客流测试。
4.1.7 市域(郊)轨道交通开通运营时各车站交通接驳设施应与市域(郊)轨道交通同步开通并投 入使用。
4.1.8 若开展货运物流业务,有条件的市域(郊)轨道交通线路和车站应预留货运组织条件。
4.2 线路规划
4.2.1 线路规划应结合沿线城市空间结构特点、沿线用地规划、沿线客流需求,确定线路功能定位、 基本走向、起终点位置、敷设方式、车站分布、服务范围及服务目标,并确定线路利用既有铁路、改造既有铁路、新建线路的实现形式。
4.2.2 对于新建线路,应结合城市用地布局及区域需求综合选择新建廊道,并考虑与既有铁路网的 衔接。
4.2.3 以服务通勤客流为主的市域(郊)轨道交通线路应为城市居民提供快速、公交化的轨道交通服务,线路应聚焦运能供给,站点应聚焦用地功能集聚。规划通勤骨干线路,线路高峰时段应具备不低于 10 对/小时开行服务条件,线路最高速度宜为 120km/h~160km/h(受利用的既有铁路条件限 制除外),旅行速度宜为 600km/h~80km/h,平均站间距 3km 以上,中心城区可适当缩小站间距;
4.2.4 以服务商务和旅游客流为主的线路应为城市居民旅游休闲或其他非通勤出行需求提供便捷、 舒适的轨道交通服务,并满足周末、节假日时段特色化服务需求。围绕站点做好接驳优化,依据非 通勤出行需求精准开行列车。
4.2.5 线路的起终点车站,应与城市规划相结合,靠近客流集中区域,宜设在综合交通枢纽或其他轨道交通线路站点附近形成换乘节点。
4.2.6 根据城市重点区域的出行需求,可结合既有铁路或规划新建线路设置支线工程,采取“一干 多支”的组织模式。干线应为去往中心城区或副中心方向的主要客流走廊,可结合需求在新城地区 适当设置支线。
4.2.7 结合需求可组织市域(郊)轨道交通跨线运行组织模式,并应依据城市空间形态、线网功能 定位、客流出行特征、跨线客流强度、列车运行调整要求、工程条件等综合比选确定。
4.2.8 市域(郊)轨道交通线路应优先采用地面敷设方式,其次为高架敷设,城市集中建设区不具 备地面敷设条件的可局部采用地下线。利用既有铁路或改扩建既有铁路的线路宜维持既有敷设方式。
4.3 车站设置
4.3.1 车站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城市发展、乘客出行需求,依需改扩建或新建车站;
2 市域(郊)轨道交通车站不宜与长距离铁路线路共用站台,根据需要可与城际铁路共站台 设置;
3 车站平面布置应根据运输组织模式、运营管理方式、车站作业量及列车开行方案等因素确定。对利用既有铁路车站改扩建的车站,宜结合既有站布置形式进行改扩建;
4 应处理好与其他轨道交通线路的换乘衔接,减少换乘距离,缩短换乘时间;
5 利用既有铁路的线路,车站应实现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安检互信。
4.3.2 车站分布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车站分布应以规划线网的换乘节点、城市交通枢纽点为基本站点,结合既有铁路、城市道 路布局和客流集散点分布确定;
2 车站平均间距不宜小于 3km,在城市中心区及人口稠密区可适当缩小;
3 车站站位选择应满足结构施工、用地规划、客流疏导、交通接驳和环境要求。
4.3.3 换乘站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线路宜与其它轨道交通线采用多点衔接换乘,利用和改建既有铁路与其它线路交叉时,宜 结合客流需求和实际工程条件增设换乘站;
2 换乘站宜采用同站台平行换乘方式,应实现主要换乘客流方向同站台换乘。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北京市地方标准
编 号:DB11/T 1981—2022
线性区域通信基站基础设施设计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of linear range
2022-03-31 发布 2022-10-01 实施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 市 场监督 管 理 局 联合发布

DB11/T 1981,DB11/T 1981-2022,线性区域,通信基站,通信基站基础设施,DB11/T 1981-2022 线性区域通信基站基础设施设计规范

为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北京市5G及未来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19年-2035年)》的精神,推动通信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实现通信基础设施嵌入各类工程项目的设计及建设中,根据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标准化工作计划和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2020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市监发[2020]19号)的要求,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吸取科研成果以及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成本规范的编制工作。

本规范共分6章,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通信机房;4.通信管线与电源;5.天馈配套设施;6.防雷、接地及消防要求。

目 次
1 总 则.............................................................................................................................................. 1
2 术 语.............................................................................................................................................. 2
3 通信机房.............................................................................................................................................. 4
3.1 一般规定................................................................................................................................. 4
3.2 通用机房要求........................................................................................................................ 4
3.3 道路场景基站机房............................................................................................................... 5
3.4 铁路场景基站机房............................................................................................................... 5
4 通信管线与电源................................................................................................................................ 7
4.1 通信管线................................................................................................................................. 7
4.2 通信电源................................................................................................................................. 7
5 天馈配套设施..................................................................................................................................... 8
5.1 铁塔场景................................................................................................................................. 8
5.2 隧道场景................................................................................................................................. 9
6 防雷、接地及消防要求.................................................................................................................10
6.1 防雷、接地要求..................................................................................................................10
6.2 消防要求...............................................................................................................................10
本规范用词说明...................................................................................................................................11
引用标准名录 .......................................................................................................................................12
附:条文说明 .......................................................................................................................................13

1 总 则
1.0.1 为适应北京市城市建设和移动通信的发展,满足线性区域基站覆盖系统建设所需基础设施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线性区域通信基站基础设施的设计。
1.0.3 线性区域的通信基站基础设施应与道路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通信基站基础设施的建设应满足共建共享的原则和需求。应统筹考虑城市公共空间的优化利 用和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坚持“统一规划、资源共享、注重景观风貌协调”的原则。
1.0.4 线性区域通信基站基础设施除应满足本规范外,尚应满足国家及北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 语
2.0.1 线性区域 linear range
道路(含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铁路(含高速铁路)、地铁(含轻轨)等交通线性 区域。
2.0.2 通信基站基础设施 communications base station infrastructure
移动通信机房、管线、铁塔、电源、防雷接地和消防等设施。
2.0.3 通信机房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room
可用于安装各种基站通信设备及配套设施,能够为设备正常运转提供所需适宜工作环境的机房。
2.0.4 通信铁塔 communication tower
通信铁塔采用自立式高耸结构,根据其构建截面形式可分为角钢塔、钢管塔和单管塔。
2.0.5 通信基站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通信基站是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的接口设备,也是无线电台站的一种形式,包含通信机 房和通信铁塔。
2.0.6 土建机房 civil engineering room
利用砌块、混凝土、钢筋等建筑材料建造的通信机房。
2.0.7 彩钢板机房、一体化集装箱机房 Color steel plate machine room, integrated container machine room
利用彩色涂层钢板面板、底板与保温芯材通过粘结剂(或发泡)复合而成的保温复合围护板材、拼装而成的通信机房。
2.0.8 室外型一体化机柜 outdoor integrated cabinet
直接处于气候影响下,由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其内部可安装通信系统设备、电源、 电池、温控设备以及其他配套设备,能为内部设备正常工作提供可靠的机械和环境保护。
2.0.9 道路 road
供各种无轨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基础设施;按其使用特点分为公路、城市道路、乡村道路、厂矿道路、林业道路、考试道路、竞赛道路、汽车试验道路、车间通道以及学校道路等。
2.0.10 轨道 track
用条形的钢材铺成的供火车、高铁、电车、地铁等行驶的路线。
2.0.11 隧道 tunnel
埋置于地层内的工程建筑物,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形式。隧道可分为交通隧道、 水工隧道、市政隧道、矿山隧道、军事隧道。
2.0.12 馈线洞 feeder hole
通信基站机房墙面上具有一定尺寸要求的孔洞,是移动通信机房内各种线缆进出的通道。
3 通信机房
3.1 一般规定
3.1.1 机房建设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通信建筑工程设计规范》YD 5003的规定。
3.1.2 机房应满足结构承载及消防的安全要求,并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3.1.3 机房的抗震设防烈度应根据线性区域所处不同地区予以确定。
3.1.4 机房建设应便于重复利用,在建设用地条件允许前提下,应建设土建机房或彩钢板机房;对于机房建设用地不允许的线性区域,应选择一体化集装箱机房或室外型一体化机柜方 式。
3.1.5 土建机房设计使用年限50年;土建机房和彩钢板机房面积应满足15m2~20m2,净高不 应小于2.8米。
3.1.6 彩钢板机房、一体化集装箱机房及室外型一体化机柜应考虑对机房外墙面刷涂隔热涂料等节能措施。
3.1.7 在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等区域建设通信设施的,宜采取小型化、景观化或者隐蔽化的建设方案,与城乡建设风貌相协调。
3.1.8 机房抗风雪能力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
3.2 通用机房要求
I 土建机房
3.2.1 机房室内外高度差不应小于0.15m。
3.2.2 机房门应采用甲级防火保温门,门洞净宽不应小于1.2m,门洞净高不应小于2.1m。
3.2.3 机房地面活荷载标准值不应小于6 kN/m2,局部摆放蓄电池的区域不应小于10kN/m2。
3.2.4 机房应预留满足通信缆线需求的馈线洞,洞底距离机房室内地面不宜小于2.2m。
3.2.5 机房内应具备独立空调系统的安装条件。
3.2.6 机房内插座宜安装在机房墙壁距地0.3m。插座电源线应采用0.45/0.75kV铜芯阻燃线。
II 彩钢板机房、一体化集装箱机房
3.2.7 机房应与基础有可靠连接,机房用材具有良好的结构性能,具有良好的防腐性能,接 缝处应密闭性好,满足现行行业标准《通信系统用户外机房 第1部分:固定独立式机房》YD/T1624.1的要求。
3.2.8 机房门应采用甲级防火保温门。
3.2.9 机房应预留满足通信缆线需求的馈线洞,洞底距离机房室内地面不宜小于2.2m。
3.2.10 机房内应具备独立空调系统的安装条件。
3.2.11 屋面按非上人屋面考虑,活荷载标准值为0.5kN/m2。 III 室外型一体化机柜
3.2.12 室外型一体化机柜尺寸根据需求确定,机柜所采用的材料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通信系统用户室外机柜》YD/T 1537的要求。
3.2.13 室外型一体化机柜基础应预留满足通信基础设施的线缆孔洞及槽道。
3.2.14 室外型一体化机柜的组件、部件、零件、附属设备及安装接口,应满足一体化机柜相关标准规范。
3.2.15 机柜内应设置安装立柱,用于安装设备和固定层板。
3.2.16 是外形一体化机柜应配备防鼠网。
3.2.17 机柜内应根据需要配置层板,标准型层板承重不宜低于40KG,加强型层板承重不宜低 于80KG。
3.2.18 室外型一体化机柜防护性能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通信系统用户室外机柜》YD/T1537的要求。
3.3 道路场景基站机房
3.3.1 距离机房、机柜外1m外应新建围墙或护栏进行保护。
3.3.2 基站位置边缘与公路边沟(坡脚护坡道、坡顶截水沟)外缘的最小间距应满足:国道 不少于20m、省道不少于15m、县道不少于10m、乡道不少于5m。
3.3.3 道路隧道场景机房宜设置在隧道外,需设置在隧道内的机房,可与公路的通信设备洞 室合设机房,并做相应防护隔离。
3.4 铁路场景基站机房
3.4.1 城市市区通信基站从铁路线路路堤坡脚、路堑坡顶或者铁路桥梁外侧起向外的距离不应小于8m。
3.4.2 城市郊区居民居住区通信基站从铁路线路路堤坡脚、路堑坡顶或者铁路桥梁外侧起向 外的距离不应小于10m。
3.4.3 村镇居民居住区通信基站从铁路线路路堤坡脚、路堑坡顶或者铁路桥梁外侧起向外的距离不应小于12m。
3.4.4 其他地区通信基站从铁路线路路堤坡脚、路堑坡顶或者铁路桥梁外侧起向外的距离不应小于15m。
3.4.5 铁路隧道场景机房宜设置在隧道外。
3.4.6 地铁场景机房宜独立设置,当条件不具备时,可设置在弱电设备间内或与地铁专用通信设备共用机房,并做相应防护隔离。
4 通信管线与电源
4.1 通信管线
4.1.1 道路上的通信管道建筑位置应依次按照中央分隔带下、路肩及边坡和路侧隔离栅以内进行选择。
4.1.2 通信管道与轨道的交越角不宜小于60°,交越时与道岔及回归线的距离不应小于3m。 与轨道交越处采用钢管时,应有安全防护措施。
4.1.3 管道容量应按远期需要和合理的管群组合型式取定,并应留有备用孔。
4.1.4 通信管道的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和《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标准》GB 50373的相关规定。
4.1.5 在采用漏泄电缆方式进行无线通信覆盖的建设工程中,公网移动通信系统的漏泄电缆 与专网漏泄电缆间距不应小于0.5m,且与定向壁挂天线间距不应小于1.0m。
4.2 通信电源
4.2.1 机房电源系统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通信用室外机房》YD/T 1624-2007和《通信局(站)电源系统总技术要求》YD/T 1051的要求。
4.2.2 隧道的交流配电箱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65,并满足防潮、防腐、防振、防震、防风要求;交流配电箱采用壁挂安装时底边距地不应小于0.6m。
4.2.3 电源缆线选用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通信电源用阻燃耐火软电缆》YD/T 1173执行。
4.2.4 道路、轨道旁基站机房用电负荷配置不应小于50kW;隧道内基站机房用电负荷配置不 应小于75kW。
4.2.5 机房配电箱应设置进线开关、计量装置、电源浪涌保护器等,隧道内机房的计量装置 宜设置在隧道外。各电气设备参数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北京市地方标准
编 号:DB11/T 1982—2022
岩土工程信息模型设计标准
Specification for design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model
2022-03-31 发布 2022-10-01 实施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联合发布

DB11/T 1982,DB11/T 1982-2022,信息模型,岩土工程,岩土工程信息模型,DB11/T 1982-2022 岩土工程信息模型设计标准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年)》实施,按照《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乡规划标准化工作规划》和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 2020 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质监发〔2020〕19 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吸取科研成果,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地表及地 下设施信息模型;5.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6.岩土工程设计信息模型;7.岩土工程监测信息模型;8.模型集成与应用。

目 次
1 总 则............................................................................... 1
2 术 语............................................................................... 2
3 基本规定............................................................................... 4
3.1 一般规定 ............................................................................ 4
3.2 模型信息分类及编码 .................................................................. 5
3.3 模型单元命名和表达 .................................................................. 6
3.4 数据存储 ............................................................................ 7
3.5 模型检查与验收 ...................................................................... 7
3.6 模型交付 ............................................................................ 7
4 地表及地下设施信息模型 ................................................................. 9
4.1 一般规定 ............................................................................ 9
4.2 模型内容 ............................................................................ 9
4.3 模型信息分类及编码 .................................................................. 9
4.4 模型属性信息 ........................................................................ 9
4.5 模型创建 ........................................................................... 10
4.6 模型交付 ........................................................................... 13
5 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 .................................................................. 14
5.1 一般规定 ........................................................................... 14
5.2 模型内容 ........................................................................... 14
5.3 模型信息分类及编码 ................................................................. 14
5.4 模型属性信息 ....................................................................... 15
5.5 模型创建 ........................................................................... 15
5.6 模型交付 ........................................................................... 17
6 岩土工程设计信息模型 .................................................................. 19
6.1 一般规定 ........................................................................... 19
6.2 模型内容 ........................................................................... 19
6.3 模型信息分类及编码 ................................................................. 19
6.4 模型属性信息 ....................................................................... 20
6.5 模型创建 ........................................................................... 21
6.6 模型交付 ........................................................................... 23
7 岩土工程监测信息模型 .................................................................. 24
7.1 一般规定 ........................................................................... 24
7.2 模型内容 ........................................................................... 24
7.3 模型信息分类及编码 ................................................................. 24
7.4 模型属性信息 ....................................................................... 25
7.5 模型创建 ........................................................................... 25
7.6 模型交付 ........................................................................... 26
8 模型集成与应用........................................................................ 27
8.1 一般规定 ........................................................................... 27
8.2 模型数据交换 ....................................................................... 27
8.3 模型集成 ........................................................................... 27
8.4 模型应用 ........................................................................... 28
附录 A 岩土工程信息模型通用型信息分类及编码表 ............................................ 30
附录 B 地表及地下设施信息模型信息分类编码及属性信息表 .................................... 32
附录 C 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信息分类编码及属性信息表 ...................................... 38
附录 D 岩土工程设计信息模型信息分类编码及属性信息表 ...................................... 62
附录 E 岩土工程监测信息模型信息分类编码及属性信息表 ...................................... 73
本标准用词说明.......................................................................... 78
引用标准名录............................................................................ 79
条 文 说 明............................................................................. 80

1 总 则
1.0.1 为推进北京市岩土工程信息化发展,规范信息模型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提高信息化应用效 率,提升工程运维风险管控水平,促进城市信息模型标准化,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工业与民用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岩土工程信息模型的创建、应用和管理。
1.0.3 岩土工程信息模型应与工程全生命期各阶段工作相适应,满足工程全生命期的相关要求。
1.0.4 岩土工程信息模型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北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 语
2.0.1 岩土工程信息模型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model(GEIM)

建设工程全生命期所涉及到的岩土工程对象特性及管理要素进行数字化表达所形成的成果的总称。
2.0.2 地表信息模型 surface information model
与岩土工程相关的一定范围内地表及以上地形、地物的几何、物理和功能特征的信息模型。
2.0.3 地下设施信息模型 underground facility information model
与岩土工程相关的一定范围内既有地下管线、地下建(构)筑物、地下障碍物和地下交通设施的几 何、物理和功能特征的信息模型。
2.0.4 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information model
反映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岩土工程评价等信息的信息模型。
2.0.5 岩土工程设计信息模型 geotechnical design information model
有关土方调配、基坑支护、地下水控制、地基处理、边坡支护、场地形成等岩土工程相关设计的信息模型。
2.0.6 场地形成工程信息模型 site formation information model
反映场地设计高程形成以及为满足后续建造、使用期间场地要求,对场地进行挖方、填方、地基改 良、场地临时排水等预处理等相关几何、物理和功能特征的信息模型。
2.0.7 岩土工程监测信息模型 geotechnical monitoring information model
通过监测采集到与岩土工程相关的工程本体及周边环境要素的几何、物理、功能特性等随时间变化 的信息模型。
2.0.8 元素 element
岩土工程中独立或与其他部分结合,并具备一定作用的实体。
2.0.9 几何信息 geometric information
岩土工程信息模型中各类模型单元的空间位置及几何尺寸等可以测量的信息。
2.0.10 属性信息 non-geometric information
除几何信息以外,用以描述岩土工程信息模型各类特征的信息。
2.0.11 模型单元 model unit
承载具有一定功能的各类岩土工程实体几何信息和属性信息的集合。
2.0.12 模型构件 model component
经加工形成的可以重复利用的模型单元。
2.0.13 模型精细度 level of model definition
模型中所容纳信息的精细程度。
2.0.14 几何信息精度 level of geometric detail
模型单元在视觉呈现时,几何表达的真实和精确程度。
2.0.15 属性信息深度 level of non-geometric detail
模型单元承载属性信息的详细程度。
2.0.16 交付物 deliverables
基于岩土工程信息模型的可供交付的成果,包括但不限于各专业信息模型(原始模型或经产权保护 处理后的模型)、基于信息模型形成的各类视图、分析表格、说明文档、辅助多媒体等。
3 基本规定
3.1 一般规定
3.1.1 岩土工程信息模型可包括地表信息模型、地下设施信息模型、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岩土工程
设计信息模型以及岩土工程监测信息模型等专业模型。岩土工程信息模型各专业模型可在工程勘察、岩
土工程设计各阶段按照应用需求建立,并应满足建设工程全生命期协同工作需要,支持各阶段、各项任 务和各相关方信息获取、更新、管理需求。
3.1.2 场地形成工程信息模型除应包含各类岩土工程信息模型以外,尚可包含必要的市政工程信息模型。
3.1.3 岩土工程信息模型应用软件应具有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并应具有查验信息模型、各相关方协同工 作等功能。
3.1.4 岩土工程信息模型单位和空间基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岩土工程信息模型几何信息应采用国际单位;
2 岩土工程信息模型属性信息数据中的物理量应采用国际计量单位;
3 岩土工程信息模型空间参照系应采用北京地方坐标系和北京地方高程系。
3.1.5 岩土工程信息模型精细度可根据使用阶段划分为 4 个等级,模型精细度等级与模型使用阶段对应 关系应符合表 3.1.5 的规定,同一项目的不同专业可根据应用需求建立不同精细度等级的信息模型。

3.1.6 岩土工程信息模型应由模型单元组成,所包含的模型单元可按照模型使用阶段分级建立,并可嵌 套设置。
3.1.7 岩土工程信息模型单元应以几何信息和属性信息表述工程对象信息,岩土工程信息模型单元的几 何信息精度可分为 G1、G2、G3、G4 四个等级,属性信息深度可分为 N1、N2、N3、N4 四个等级,具体划分参见各专业模型创建要求。模型单元几何信息精度等级应与相应使用阶段模型精细度等级要求一 致,但模型单元属性信息深度等级不宜低于几何信息精度等级,具体要求参见表 3.1.7。

4 地表及地下设施信息模型
4.1 一般规定
4.1.1 地表及地下设施信息模型应包括地表信息模型和地下设施信息模型等。
4.1.2 地表信息模型的创建应依据卫星遥感测量数据、航空摄影测量数据、地面激光扫描测量数据、工
程测绘数据、数字化地形图等,地下设施信息模型的创建应依据地下设施调查、探查以及测量的数据和 资料等。
4.2 模型内容
4.2.1 地表信息模型内容宜包括地形以及地表设施,地表设施宜包括地上建(构)筑物、地表水体、交
通设施、植被、施工场地及地表其他设施等。
4.2.2 地下设施信息模型内容宜包括地下管线、地下建(构)筑物、地下障碍物及地下交通设施等。
4.3 模型信息分类及编码
4.3.1 地表及地下设施信息模型信息按照元素分类时,中类和小类编码应符合表 4.3.1 的规定。

4.3.2 地表及地下设施信息模型信息按照元素分类时,细类编码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B 中表 B.0.1 的规定。
4.4 模型属性信息
4.4.1 地表及地下设施信息模型的专业项目信息,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B 中表 B.0.2 的规定。
4.4.2 地表及地下设施信息模型单元属性信息描述应符合表 4.4.2 的规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27.140
CCS P 55
河北省 地 方 标 准
DB 13/T 5447—2021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单元工程
施工质量验收评定规程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unit projectRules for
acceptance and evaluation of construction quality
2021 - 12 - 13 发布 2022 - 01 - 13 实施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3/T 5447,DB13/T 5447-2021,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DB13/T 5447-2021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验收评定的指标体系、合格标准和评定办法。
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范围内实施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单元工程的质量验收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773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验收规范
GB/T 16453.1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坡耕地治理技术
GB/T 16453.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荒地治理技术
GB/T 16453.3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沟壑治理技术
GB/T 16453.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SL 176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
SL 336 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规程
SL 631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土石方工程
SL 632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混凝土工程
SL 703 灌溉与排水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 eco-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of soil and water constructive
以流域或区域为单元实施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3.2单元工程 unit engineering
单元工程通常是由若干检验项目组成的综合体,是施工质量考核的基本单位。
3.3主控项目 dominant item
对单元工程功能起到决定作用或对工程安全,环境保护有重大影响的检验项目。
3.4一般项目 general item
除主控项目以外的检验项目。
3.5质量检验 quality inspection
对检验项目的外观或性能采用观察、量测、试验、检查等方法,结合施工过程形成的技术资料,将结果与标准要求进行比较的活动。
3.6质量验收评定 quality acceptance assessment
以检验结果为依据,按照验收评定规程规定的程序确定工程质量等级的活动。
4 基本规定
通用要求
4.1.1 项目法人(建设单位)在主体工程开工前,应组织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依据本文件进行单元工程项目划分,根据工程性质和部位确定重要隐蔽和关键部位单元工程,报质量监督机构备案。
4.1.2 单元工程的施工质量验收评定,应在单元工程中所包含的检验项目检验合格和施工项目实体质量检验合格的基础上进行。
4.1.3 检验项目分为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
4.1.4 单元工程施工质量的检验,应采用随机布点和监理工程师现场指定区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检验方法及数量应符合本文件和相关文件的规定。
4.1.5 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表及备查资料的制备应由工程施工单位负责,其规格宜采用国际标准 A4(210 mm×297 mm),评定表一式 4 份,备查资料一式 2 份,其中评定表及其备查资料各 1份应由监理单位保存,其余应由施工单位保存。
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
4.2.1 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条件
4.2.1.1 单元工程包含的施工项目已完成,施工现场具备验收评定的条件。
4.2.1.2 单元工程包含的施工质量检验项目经施工单位自检全部合格。
4.2.2 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程序
4.2.2.1 施工单位对已经完成的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进行自检,并填写检验记录。
4.2.2.2 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后,应填写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表(见附录 A),向监理单位申请复核。
4.2.2.3 监理单位收到申报后,应及时进行复核。复核包括下列内容:
a) 核查施工单位报验资料是否真实、齐全;
b) 对照设计文件及施工技术要求,结合抽检结果等,复核单元工程质量是否达到本文件的要求;
c) 在施工单位提交的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表中填写复核记录,并签署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评定意见,核定单元工程施工质量等级,相关责任人履行相应签认手续。
4.2.2.4 重要隐蔽单元工程及关键部位单元工程经施工单位自评合格、监理机构抽查后,应由建设、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的代表组成联合小组,共同检查核定其质量等级并填写签证表(见附录 B),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核备。
4.2.3 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资料
4.2.3.1 施工单位应提交单元工程检验项目评定资料。
4.2.3.2 施工单位应提交原材料、拌合物与各项实体检验项目的检验记录资料。
4.2.3.3 施工单位自检完成后,填写的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表。
4.2.3.4 监理单位对单元工程施工质量的抽检资料。
4.2.3.5 监理工程师签署质量复核意见的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表。
4.2.4 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等级
4.2.4.1 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分为合格和优良两个等级,除特殊标注外,其标准应符合本文件规定。
4.2.4.2 合格等级验收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主控项目,检验结果应全部符合本文件的要求。
b) 一般项目,应有 70 %及以上检验点合格,且不合格点不集中分布。
c) 各项报验资料应符合本文件的要求。
4.2.4.3 优良等级验收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主控项目,检验结果应全部符合本文件的要求。
b) 一般项目,应有 90 %及以上检验点合格,且不合格点不集中分布。
c) 各项报验资料应符合本文件的要求。
4.2.4.4 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未达到合格等级时,应及时处理。处理后质量等级按 SL336 规定进行验收评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