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酒店改造设计方案文本
目录:
No.1项目介绍
1.项目名称
2.项目地点
3.项目设计范围
4.建筑面积
No.2方案宗旨
1.精神诉求
2.功能诉求
3.功能空间分析
No.3综合分析
一、位置分析二、交通分析三、建筑外部分析
四、建筑内部分析五、日照分析六、消费人群分析
七、竞争对手分析八、产品分析九、财务分析
十、相似案例分析十一、企业形象分析
十二.SWOT分析
No.4设计概念
1.设计概念来源
2.设计概念的阐述
3.设计概念的推演
No.5区段规划
1.拆改前后对比分析2.功能空间分析
3.泡泡图分析4.区段规划
No.6效果图分析
1.平面布置图与各空间效果图
2.灯光布置图
No.7总结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B/T 29-280-2020 城市综合管廊运行维护管理技术标准
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
DB/T29-280-2020
津冀统一备案号:J15288-2020
城市综合管廊 运行维护 管理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of urban utility tunnel
(津冀区域协同工程建设标准)
2020-06-28发布2020-09-01实施
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
1总则
1.0.1为规范城市综合管廊运行和维护,统一技术标准,保障综合管廊完好和安全稳定运行,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综合管廊本体、附属设施及入廊管线的运行、维护和安全管理。
1.0.3本标准综合管廊结构本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1.0.4城市综合管廊的运行、维护和安全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综合管廊utility tunnel
建于地下用于容纳两种及以上工程管线的构筑物及附属设施。
2.0.2入廊管线utility tunnel pipeline
敷设于综合管廊内的给水、雨水、污水、再生水、天然气、热力、电力、通信、垃圾输送、海水等各类城市工程管线。
2.0.3入廊管线单位ownership section of utility tunnel pipeline
入廊管线的运营或权属单位。
2.0.4运营管理单位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section
承担城市综合管廊本体及附属设施运行、维护及安全管理的单位。
2.0.5管廊本体the main body of utility tunnel
综合管廊的结构主体及人员出入口、吊装口、逃生口、通风口、管线分支口、支吊架、防排水设施、检修道及风道等构筑物。
2.0.6附属设施accessorial works
为保障综合管廊主体、内部环境、入廊管线稳定运行和人员安全,配套建设的消防、通风、供电、照明、监控与报警、给水排水和标识等设施。
2.0.7日常监测normal monitoring
采用仪器量测、现场巡检或远程视频监控等手段和方法,采集反映综合管廊日常运行状态、变化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反馈的活动。
2.0.8特殊监测special monitorting
对病害以及可能影响综合管廊运行安全的环境因素进行的针对性监测活动,指在某时段持续监测某些指标的活动。
2.0.9智慧管理平台intelligent management platform
基于GIS、BIM、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AI等技术,对综合管廊监控与报警系统各组成系统进行集成,满足对内管理、对外通信、与管线单位管理单位及相关管理部门协调等需求,具有地理信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实时监测监控、应急管理、联动控制、决策分析、网络安全管理等功能,并具备各功能综合处理、统一管理能力的系统平台。
3基本规定
3.0.1运营管理单位与入廊管线单位应明确分工、界面清晰、相互配合、联络畅通。
3.0.2城市综合管廊必须实行24h运行维护及安全管理。
3.0.3综合管廊运行维护及安全管理应选用合格的设备、工具和材料,使用的仪器、仪表、量具应在有效期内进行定期检定或校准。
3.0.4城市综合管廊运行维护及安全管理过程中应做好记录,并应及时分析、处理发现的问题。
3.0.5综合管廊投入运行前应经验收合格。
3.0.6综合管廊日常监测对象应包含管廊本体、附属设施、廊内环境及入廊管线。
3.0.7运营管理单位负责管廊本体、附属设施和智慧管理平台的运行维护,入廊管线单位负责入廊管线的运行维护。
3.0.8管廊本体、附属设施及入廊管线应按本标准的规定定期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应及时处理。
3.0.9综合管廊运行维护及安全管理应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
4管廊本体
4.1一般规定
4.1.1管廊本体运行维护对象应包括综合管廊的主体结构及人员出入口、吊装口、逃生口、通风口、管线分支口、支吊架、防排水设施、检修通道及风道等构筑物。
4.1.2管廊本体运行维护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对管廊本体的巡检、检测与监测、管廊本体维护等。
4.2安全保护
4.2.1管廊本体主体结构安全保护范围外边线距管廊主体结构外边线不宜小于3m。
4.2.2安全保护范围内不应从事下列影响综合管廊安全运行的行为:
1排放、倾倒腐蚀性液体、气体等有害物质;
2挖掘岩土;
3堆土或堆放建筑材料、建筑垃圾等;
4搭建板房等临时建筑;
5其他危害综合管廊安全运行的行为。
4.2.3综合管廊应设置安全控制区,安全控制区外边线距主体结构外边线不宜小于15m,采用盾构法施工的综合管廊安全控制区外边线距主体结构外边线不宜小于50m.安全控制区范围内拟从事的工程勘察、设计及施工对主体结构的影响应满足综合管廊结构安全控制指标的要求。
4.2.4在安全控制区内从事深基坑开挖、降水、爆破、桩基施工、地下挖掘、顶进及灌浆作业等可能影响综合管廊安全运行的限制行为,应进行事先安全评估,对涉及的管廊本体及可能影响的入廊管线应进行监测,并采取安全保护控制措施。
4.2.5当综合管廊穿越水体时,船舶的抛锚、拖错作业净距控制值应大于100m:当进行河道清淤疏浚作业时,综合管廊结构上方覆土不应小于设计厚度。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时代地产:绿化标准化设计培训PPT课件(78页)
目录
Part1 基本绿化手法
Part2 标准图集
Part3 高层住宅周边植物设计指引
Part4 疏林草地设计指引
Part 5 注意事项
Part1 基本绿化手法
植物组团
植物组团是植物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出现在节点,路口交叉位,植物景观的重要位置,作为主要的植物景观表现形式出现,体现植物景观的精华所在。
组团设计需注意问题
组团必须要有主体,可以为乔木、大灌木;
组团呈三角稳定结构;
注重比例,结构乔木不宜超过主乔的1/2,灌木球的组合宜按2:1.5:1的比例,层次分明;
适当体现对比手法,例如植物株型对比,叶形对比,颜色对比等;
在1-3米之间体现精彩之处;
其他组团形式
灌木组团讲究高低层次与形态变化,不妨利用塔形灌木或者桂花等做主体,灌木球做结构,马尾铁大叶青铁等做变化
复合组团是简单组团的拼合,需要明确主体;
注意各主体附属灌木之间的渗透;
组团可单面观,也可多面观,根据主视点选择主副表现面,然后进行着重处理。
组团间的过渡
组团间过渡宜采用片植,增加种植形式多样化,减少视觉疲劳;
片植品种可以考虑小叶榄仁,黄槿,黄槐,大叶紫薇,羊蹄甲等小乔木;
展示区宜采用小叶榄仁,黄槿等稳定性较好的品种;
片植规格以大小两规格搭配最佳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二建法规、管理、建筑历年真题
二建法规 18-21年真题
二建管理 18-21年真题
二建建筑17-21年真题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B/T 29-278-2019 天津市逆作法地下工程技术规程
天津市 工程建设标准
DB/T29-278-2020
备案号:J15260-2020
天津市逆作法 地下工程 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op-down construction Method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in Tianjin
2020-06-28发布2020-09-01实施
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
1总则
1.0.1为了在天津市逆作法地下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中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保证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天津市逆作法地下工程的设计、施工、质量检测与验收。
1.0.3逆作法地下工程的设计、施工、质量检测与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天津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逆作法top-down method
地下结构施工过程中,将基坑围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利用地下各层水平结构替代水平内支撑,自上而下施工地下结构并与基坑开挖交替实施的施工方法。
2.1.2基坑周边环境surroundings around foundation pit
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包括既有建(构)筑物、道路、地下设施、地下管线、土体及地下水等的统称。
2.1.3围护结构exterior-protected structure
在逆作法施工中对周边土体起支挡并隔断地下水作用,同时也可起竖向支撑作用的构件体系。
2.1.4竖向支撑桩柱vertical columnsupportedby pile
逆作期间用于承担施工阶段竖向荷载并将其传递到地基的竖向结构,一般由立柱和立柱桩组成,包括临时立柱及其桩基、永久柱及其桩基。
2.1.5取土口excavation opening
逆作法施工过程中,在地下各层层板上预留的土方及材料运输竖向通道。
2.1.6先插法、后插法pre-inserting method、post-insterting method
竖向支撑桩柱施工中,先安放钢支撑柱,后浇筑支撑桩混凝土的竖向支撑桩柱的施工方式称为先插法。竖向支撑桩柱施工中,先浇筑支撑桩混凝土,在混凝土初凝前插人钢支撑柱的竖向支撑桩柱的施工方式称为后插法。
2.1.7差异沉降differential settlement
在逆作法施工中,相邻支撑柱之间或者支撑柱与围护结构之间存在的竖向位移差值。
2.1.8液压垂直插入钢管法hydraulic perpendicular embedding steel-pipe column
利用液压垂直插入机、垂直度控制仪、电脑智能系统等将钢管柱插入灌注桩超缓凝混凝土中一种施工工法。3基本规定
3.0.1逆作法地下工程勘察前应由设计单位向勘察单位进行设计方案交底,勘察单位应结合逆作法施工以及岩土层的特点,采用水文地质试验、钻探取土、原位测试、地球物理勘探、现场原型试验等多种勘探、测试手段,完成岩土勘察报告。
3.0.2逆作法地下工程勘察除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和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T29-247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探孔深度除应满足深基坑围护、桩基、地下水控制以及抗浮等设计要求外,还应结合逆作永久柱荷载、基底地层、差异沉降控制要求以及可能采用的基础方案等条件综合确定;当采用单桩单柱形式时,控制性与一般性勘探孔孔深应进入预计最大桩端入土深度以下不小于5倍桩底直径;
2基坑内土层回弹模量应按实际卸载量分级提供,试验土层深度不应少于基坑开挖深度的2.5倍,回弹再压缩模量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施工及正常使用阶段地基土附加应力与自重应力之和的较大值;
3应分析评价与逆作法工程特点相对应的桩基承载力及变形、地基整体稳定性等内容。
3.0.3逆作法地下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应包括下列内容:
1逆作法施工流程设计;
2围护结构设计及施工;
3竖向支撑桩柱、侧墙结构设计及施工;
4水平结构设计及施工;
5施工阶段临时构件的设置、拆除方式以及与主体结构的受力转换设计;
6构件节点连接设计及施工;
7防水设计及施工;
8地下水控制及周边环境保护设计;
9土方开挖与运输方案;
10基坑监测;
11施工质量检验;
12风险专项保护设计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
3.0.4逆作法地下工程宜在围护结构内侧设置钢筋混凝土内衬墙,并应满足地下结构使用功能要求。
3.0.5逆作法地下工程结构设计宜采用极限状态法,以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应满足逆作施工阶段基坑各项稳定性验算、变形控制、施工安全和地下主体结构的施工空间等要求;作为主体结构的一部分时,尚应进行使用阶段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设计计算,并应符合主体结构的耐久性和有关构造设计要求。
3.0.6逆作法基坑工程设计除满足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建筑工程逆作法技术标准》JGJ432和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29-202的相关规定。
3.0.7逆作法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应控制相邻支撑柱之间、支撑柱与相邻围护结构之间的差异沉降不大于其水平距离的1/400且不大于20mm。
3.0.8地上地下结构同步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逆作法技术标准》JGJ432的相关规定。
3.0.9逆作法地下工程应进行信息化施工,应在施工全过程对基坑支护体系、地下结构和周边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
3.0.10逆作法施工中应采取有效的安全及作业环境控制措施,应根据作业面环境及施工方案要求设置通风、排气及照明设施。
3.0.11逆作法施工中有关安全、环保、消防、防汛和劳动保护等,应符合国家及天津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4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逆作法地下工程总体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逆作方案选型、逆作流程及施工工况设计;
2基坑水平、竖向支撑结构体系布置及选择;
3主体结构体系选型与设计;
4施工阶段临时构件的设置、拆除方式以及与主体结构的受力转换设计;
5节点和构造设计;
6土方开挖及地下水控制方案设计。
4.1.2基坑四周的围护结构宜作为地下主体结构的一部分;地下主体结构的板梁宜作为围护结构的内支撑,板梁结构布置无法满足基坑围护结构受力和变形控制要求时,应局部增设临时支撑杆件。
4.1.3竖向支撑桩柱宜采用“一柱一桩”的支撑形式。
4.1.4逆作基坑施工引起的周边环境变形应满足施工影响范围内道路、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的安全与正常使用的相关要求。
4.2计算
4.2.1逆作施工阶段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设计计算和验算,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应包括下列内容:
1)基坑稳定性计算和验算,包括基坑整体稳定性,围护结构抗倾覆稳定性,墙底土体和坑底土体的抗隆起稳定性,坑底土体抗渗流、抗承压水突涌稳定性等;
2)围护结构及主体结构在逆作施工阶段的承载力和稳定性计算,包括受弯、受剪、受扭、受压承载力和稳定性的计算等;
3)竖向支撑柱之间、柱与围护结构之间的差异沉降对已施工结构的影响计算。
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应包括下列内容:
1)围护结构及主体结构的变形计算;
2)竖向支撑桩柱的隆沉计算;
3)基坑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地面沉降计算,以及该范围内周边建(构)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等保护对象对应处的土体变形计算;
4)与主体结构相结合的围护结构构件的裂缝验算。
4.2.2对于空间效应明显、采用开孔较大或较多的结构层板作为水平支撑的逆作法基坑工程,其水平支撑体系和竖向支撑桩柱的内力和变形宜采用考虑空间作用和施工顺序的三维空间有限元仿真分析计算;主体结构的计算应分别按增量法和全量法计算,增量法计算应考虑与围护结构共同受力工况下主体结构在按设计工序施工过程中内力和变形的继承叠加作用。
4.2.3逆作施工阶段的结构设计计算应考虑水平、竖向荷载和作用,并应符合表4.2.3规定。
4.2.4逆作法地下工程结构施工阶段荷载组合应按下列规定执行:
1基坑稳定性验算的荷载效应组合,应取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抗力限值应采用以抗力分项系数表达的设计限值;
2围护结构构件承载能力计算的荷载效应组合,应取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对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的围护结构,其结构重要性系数分别不应小于1.1和1.0;
3立柱及立柱桩的沉降,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计算,其差异沉降值应满足本规程3.0.7条的规定;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计管理和文件编制导则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美丽浙江的决策 部署,切实补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短板,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项目目标,规范工程项 目设计,提高管理水平和设计能力,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 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主体责任、设计原则、 初步设计编制要点、施工图设计编制要点。
内容索引:
1 总 则..........................................................................................................................1
2 术 语..........................................................................................................................1
3 基本规定......................................................................................................................2
4 主体责任......................................................................................................................3
5 设计原则......................................................................................................................3
6 初步设计编制要点....................................................................................................... 6
7 施工图设计编制要点................................................................................................... 9
本导则用词说明............................................................................................................ 11
相关规范和文件............................................................................................................ 12
附件A 基础资料清单....................................................................................................13
附件B 户内设施典型接管示意图..................................................................................14
附件C 终端处理设施典型设计图..................................................................................16
附件D 选址确认单....................................................................................................... 17
附件E 初步设计编制大纲.............................................................................................18
附件F 施工图设计编制大纲......................................................................................... 27
附件G 内容摘要...........................................................................................................31
1 总 则
1.0.1 为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目标,规范工程项目设计,提高管理水平和设计能 力,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浙江省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项目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 和管理。 1.0.3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项目的设计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浙江省现 行有关标准、规范、导则的规定。
2 术 语
2.0.1 多功能检查井 设置于公共管道系统主干管重要交叉节点或转弯处,具有拦渣、沉砂等多种功能的 检查井。
2.0.2 过滤池 设置于调节池前,采用间距不大于1cm的过滤网、格栅等拦截污水中较小悬浮物的 池体。
2.0.3 处理设施治理 农村一定范围内,对长期居住农户产生的生活污水,采取处理设施进行污水处理且 出水达标的治理方式。
2.0.4 管控治理 农村一定范围内,对年累计居住时间小于60 天或有政府批复的相关规划等文件中明 确近期搬迁撤并范围内的农户产生的生活污水,采用原有方式处置的治理方式。
2.0.5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成套设备 用于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并确保出水水质达标的成套产品,有产品标准、法定检测报 告和产品合格证。
3 基本规定
3.0.1 按照《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条例》第十三条的有关规定,村民以及 其他向污水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的单位和个人负责户内处理设施建设,乡(镇)人民政府、 街道办事处负责公共处理设施建设,并加强对户内处理设施建设的指导。
3.0.2 建设单位应明确设计范围内的行政村接户率要求,以及公共建筑、公厕、民宿、 农家乐等污水接入要求,同时考虑经营排水户的接入需求;整县整乡推进项目还应明确 行政村覆盖率要求。 3.0.3 建设单位应明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式,提供设施治理农户和管控治理农户清单。
3.0.4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项目的设计内容应为公共处理设施,包括接户井、污水管 道、检查井、处理终端等;建设单位应明确设计内容中是否包含户内处理设施的设计工 作。
3.0.5 项目设计招标前应进行项目相关基础资料的复核勘测,项目基础资料清单中必需 项齐全后方可进行设计招标(附件A)。其中与项目相关的地形测绘、地质勘察资料的 内容和深度应满足《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过程管理导则》的要求。
3.0.6 县域整体推进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项目,其设计宜由县(市、区)主管部门 牵头,选择具有相应工程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宜优先选择有同类工作经验的设计单位。
3.0.7 由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点多面广条件复杂,建设改造工程项目设计费建议以 单个处理设施作为计费单元,收费标准参考《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工程复杂系数 取1.00~1.15,附加调整系数取1.30~1.40。
3.0.8 必须招标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项目应将公开招标作为主要采购方式,同一项 目设计服务不得拆分,设计单位不得转包或者违法分包。
3.0.9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项目应以单个行政村作为最小设计单元。
3.0.10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项目的设计目标应满足以下要求:
1 达到建设单位明确的接户率要求。
2 终端处理设施出水水质达标。
3 村庄创建城乡风貌整治提升、美丽宜居示范村(传统村落)等,应达到相应的指 标要求。
3.0.11 不得使用“三无”产品,即无产品标准、无法定检测报告、无产品合格证的材料、 构配件和设备,并符合《浙江省建设领域推广应用新技术和限制、禁止使用落后技术公 告》的有关规定。 3.0.12 初步设计文件应包含内容摘要表、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和工程概算书,施工图 设计文件包含设计说明、设计图纸。
3.0.13 当采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成套设备时,设计单位应明确工艺参数、结构形式,设 计单位为设备选型提供技术支持,设备供应商应按设计要求深化设备图纸,经相关单位 确认后方可实施。
4 主体责任
4.0.1 县(市、区)主管部门、乡镇(街道)应按照《浙江省招标投标条例》组织实施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项目设计招标相关工作,提供设计所需相关资料(附件A),并 做好初步设计审查工作。
4.0.2 乡镇(街道)负责确认投资规模、终端处理能力、用地选址、治理范围等设计内 容,并出具相关确定材料。
4.0.3 村(居)委员会负责协调确认常住人口、经营排水户、公建类污水、用地选址、 管线走向等基本情况,引导村民做好非经营性农产品加工废水的收集和处理。
4.0.4 村民应按管理要求收集和处理季节性酿酒、自制豆腐、腌咸菜等非经营性农产品 加工废水。 4.0.5 设计单位应按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技术规程》DB33/T1199、 《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33/973、《农村生活污水户用处理 设备水污染物排放要求》DB33/T2377 等标准规范要求进行设计。
4.0.6 设计单位在设计前应进行现场踏勘,优化公共管道系统路径、终端处理设施选址 等设计方案,并提出合理建议;发现基础资料不足、实际情况不符或有其他问题时,应 及时向建设单位反馈;应参加设计技术交底、解决施工中设计技术问题、参加竣工验收。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B/T 29-274-2019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
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
DB/T29-274-2019
京津统一备案号:J14976-2020
超低能耗 居住建筑 设计标准
Design Standard forUltra-Low Energy Residential Buildings
(京津区域协同工程建设标准)
2020-03-13发布2020-04-01实施
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
1总则
1.0.1为贯彻国家和本地区有关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一步降低本地区居住建筑能耗,提升居住建筑品质,规范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本地区新建、扩建和改建的住宅类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
1.0.3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本地区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ultra-low energy residential building
适应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最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照明需求,通过主动技术措施最大幅度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且其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符合本标准规定的居住建筑。
2.0.2性能化设计performance oriented design
以建筑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为性能目标,利用建筑模拟工具,对设计方案进行逐步优化,最终达到预定性能目标要求的设计过程。
2.0.3供暖年耗热量annual heating demand
为满足室内环境参数要求,按设定计算条件,计算出的单位套内使用面积年累计消耗的、需由室内供暖设备供给的热量,单位为kWh/(m2·a)o
2.0.4供冷年耗冷量annual cooling demand
为满足室内环境参数要求,按设定计算条件,计算出的单位套内使用面积年累计消耗的、需由室内供冷设备供给的冷量,单位为kWh/(m2·a)。
2.0.5供暖供冷及照明能耗综合值heating,cooling and lighting energy consumption
在设定计算条件下,单位套内使用面积年供暖(含通风)供冷及照明的终端能耗量与可再生能源系统发电量,利用能源换算系数,统一换算到标准煤当量后,两者的差值,单位为kWh/(m2·a)。
2.0.6建筑总能耗综合值total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建筑平均每户供暖、供冷、照明、生活热水、电梯、家电设备及炊事等全部终端能耗与可再生能源系统发电量,利用能源换算系数,统一换算到标准煤当量后,两者的差值,单位为kWh/(户·a)。
2.0.7户均建筑面积per household building area
单栋建筑总面积与其建筑总户数的比值,单位为户。
2.0.8热桥thermal bridge
围护结构中热流强度显著增大的部位。
2.0.9建筑气密性air tightness of building envelope
建筑在封闭状态下阻止空气渗透的能力。用于表征建筑或房间在正常密闭情况下的无组织空气渗透量。通常采用压差实验检测建筑气密性,以换气次数N,即室内外50pa压差下换气次数来表征建筑气密性。
2.0.10气密层air tightness layers
由气密性材料和部件、抹灰层等形成的防止空气渗透的连续构造层。
2.0.11气密性材料air tightness material
对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缝隙进行密封、防止空气渗透的材料。
2.0.12防水透汽材料waterproof and vapor-permeable material
对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缝隙进行密封,兼具防水及允许水蒸气透出功能的材料。
2.0.13断热桥错栓anti-thermal bridge fixer
通过特殊的构造设计,能有效减小或阻断锚钉热桥效应的错栓。
2.0.14显热交换效率sensible heat exchange effectiveness
对应风量的新风进口、送风出口温差与新风进口、回凤风进口温差之比。
2.0.15全热交换效率total heat exchange effectiveness
对应风量的新风进口、送风出口烩差与新风进口、回风进口烩差之比。
3一般规定
3.0.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应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
3.0.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应在满足规定的室内环境参数的前提条件下,达到能效指标要求,并应对热桥处理、气密性处理、新风热回收、供冷供热系统、卫生间与厨房通风系统进行专项设计。
3.0.3建筑群的总体规划应有利于营造适宜的微气候。应通过优化建筑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和利用景观、生态绿化等措施,夏季增强自然通风、减少热岛效应,冬季增加日照,避免冷风对建筑的影响。建筑的主朝向宜为南北朝向,主入口宜避开北向和西北向。
3.0.4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应优先采用被动节能措施,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结合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和遮阳措施,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
3.0.5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优化选择体形系数、窗墙比和屋顶透光面积比例,相关指标应满足本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相关规定。
3.0.6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采用高性能的建筑保温系统及门窗,选择时可按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确定。
3.0.7遮阳设计应根据房间的使用要求以及窗口所在朝向综合确定。南向宜采用可调节外遮阳、可调节中置遮阳或水平固定外遮阳的方式。东向和西向外窗应采用可调节外遮阳或可调节中置遮阳设施。在技术经济可行的前提下可采用变色玻璃等选择性遮阳措施。
3.0.8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利用天然采光,地下空间宜采用设置采光天窗、采光侧窗、下沉式广场(庭院)、光导管等措施,降低照明能耗。
3.0.9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宜采用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
3.0.10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进行全装修,并应采用建筑与装修一体化设计。室内装修应采用无污染环境友好型材料及部品。
3.0.1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不应低于本地区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一星级的要求。
4性能化设计
4.0.1性能化设计应以室内环境参数为约束,以能效指标为目标,通过能耗模拟计算分析,确定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设计方案。
4.0.2性能化设计宜采用协同设计的组织形式,景观、机电等各专业的设计或顾问单位、使用单位、开发单位以及施工单位、造价单位等各相关方宜在建筑设计阶段提出相关要求,并参与相关设计决策。
4.0.3性能化设计流程,直接下列内容依次实施:
1设定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
2确定初步设计方案;
3利用能耗模拟计算软件等工具进行初步设计方案的定量分析及优化;
4分析优化结果并进行达标判定。当技术指标不能满足所确定的目标要求时,应修改初步设计方案重新进行定量分析及优化,直至满足目标要求;
5确定最终设计方案;
6编制性能化设计报告。
4.0.4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应包括下列内容:
1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新风量、噪声等室内环境参数;
2供暖年耗热量,供冷年耗冷量,供暖供冷及照明能耗综合值,建筑总能耗综合值及建筑气密性指标等能效指标。
4.0.5应根据建筑功能、环境资源条件和场地条件,以本标准规定的建筑供暖年耗热量和供冷年耗冷量为约束条件,采用被动式建筑设计手段进行初步方案设计,作为定量分析及优化的基础。
4.0.6定量分析及优化应以建筑能效指标为约束条件,且建筑能效指标的计算方法应符合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
4.0.7进行设计方案定量分析与优化时,应针对建筑和设备的关键参数对建筑负荷及能耗的影响开展定量分析,并在分析基础上进行参数的优化选取。
4.0.8性能化设计宜进行建筑全寿命期的经济效益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措施的选取。
4.0.9达标判定时,应对下列内容进行验证:
1室内环境参数及能效指标是否满足本标准要求;
2能效指标计算方法是否符合本标准附录C的要求;
3选取的技术是否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
4.0.10性能化设计完成后应提交性能化设计报告,性能化设计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建筑概况;
2室内环境参数及能效指标;
3关键参数的分析及优化报告;
4能效指标计算报告。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高清无水印《合肥市装配式建筑应用技术系列手册》 03 混凝土施工篇N
在国家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 之际,建筑业转型升级迎来了重大机遇。2019 年,我市印发《合肥市 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合政办〔2019〕22号),明确要求自 2020 年起,全市所有保障性住房、人才公寓等住宅建筑和政府投资建筑面积大于 10 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全部应用装配式建造技术,预计到 2025 年全市新建装配式建筑总面积将到达 2000 万平方米以上。这既是我市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内容索引:
第一章 结构体系简介.................................................................1
一、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分类.........................................1
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简介.........................................1
三、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主要构造节点.................................4
四、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构件主要构配件.............................8
第二章 施工组织与准备...........................................................10
一、施工组织.......................................................................10
二、施工准备.......................................................................10
第三章 施工工艺.......................................................................19
一、工艺流程.......................................................................19
二、操作要点.......................................................................20
第四章 安全文明与环境保护.................................................. 33
一、安全文明.......................................................................33
二、环境保护.......................................................................33
第五章 施工注意事项...............................................................35
一、预制构件吊装...............................................................35
二、预制构件支撑固定与拆除...........................................36
三、灌浆作业.......................................................................36
四、施工记录.......................................................................36
第六章 质量与验收...................................................................37
一、质量标准.......................................................................37
二、质量验收.......................................................................41
高清无水印《合肥市装配式建筑应用技术系列手册》 04 钢结构施工篇
为规范我市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工程施工行为,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推动装配化施工,提高作业人员操作技能,满足相关从业人员需要,特编制了本手册。
本手册的主要技术内容:一、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简介;二、施工准备;三、施工工艺;四、安全文明与环境保护;五、施工注意事项;六、质量与验收标准。
内容索引:
第一章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简介........................................ 1
一、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分类........................................ 1
二、装配式钢结构体系构造.................................................1
第二章 施工准备.........................................................................5
一、施工组织.........................................................................5
二、施工准备.........................................................................5
第三章 施工工艺.......................................................................13
一、工艺流程.......................................................................13
二、操作要点.......................................................................14
第四章 安全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 32
一、安全文明施工...............................................................32
二、环境保护.......................................................................33
第五章 施工注意事项...............................................................34
一、钢柱吊装.......................................................................34
二、钢梁吊装.......................................................................34
三、预制构件吊装...............................................................34
四、施工记录.......................................................................35
第六章 质量标准.......................................................................36
一、 质量标准.....................................................................36
二、质量验收.......................................................................36
高清无水印《合肥市装配式建筑应用技术系列手册》 05 混凝土生产篇
为规范我市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部品部件的生产,保障构件质量,推动标准化生产,提高作业人员操作技能,满足相关从业人员需要,特编制了本手册。
本手册的主要技术内容是:一、工厂建设;二、质量管理;三、构件生产;四、存放与运输;五、安全管理;六、环境保护与职业健康;七、人员管理。
内容索引:
第一章 工厂建设..............................................................................1
一、厂区规划..............................................................................1
二、生产线..................................................................................2
三、配套设施..............................................................................6
四、厂区环境............................................................................11
第二章 质量管理............................................................................13
一、体系架构............................................................................13
二、能力要求............................................................................19
三、管理要点............................................................................21
四、质检要点............................................................................27
第三章 构件生产............................................................................35
一、预制构件............................................................................35
二、设计图纸............................................................................36
三、模具制作............................................................................38
四、构件生产工艺....................................................................37
第四章 存放与运输........................................................................51
一、构件存放............................................................................51
二、构件运输............................................................................56
三、成品保护............................................................................57
第五章 安全管理............................................................................54
一、安全生产管理....................................................................52
二、注意事项............................................................................61
第六章 环境保护与职业健康........................................................59
一、环境保护............................................................................59
二、职业健康............................................................................60
第七章 人员管理............................................................................67
一、管理人员............................................................................62
二、产业化工人要求................................................................62
DB/T 29-262-2019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
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
DB/T29-262-2019
京津冀统一备案号:J14718-2019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 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
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quality acceptance of urban utility tunnel engineering
(京津冀区域协同工程建设标准)
2019-04-26发布2019-07-01实施
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
1总则
1.0.1为适应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和发展,规范综合管廊工程施工和质量验收管理,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质量可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综合管廊工程的施工及质量验收。
1.0.3城市综合管廊工程的施工及质量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综合管廊utility tunnel
建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纳两类及以上城市工程管线的构筑物及附属设施。
2.0.2现浇混凝土综合管廊结构cast-in-site concrete utility tunnel
采用现场整体浇筑混凝土的综合管廊。
2.0.3装配式综合管廊结构precast utility tunnel
在工厂内分节段浇筑成型,现场采用拼装工艺施工成为整体的综合管廊。
2.0.4浅埋暗挖法shallow undercutting method
在距离地表较近的地下,采用适当的支护措施进行土方开挖、封闭成环,使其与围岩或土层形成密贴支护结构的暗挖施工方法。
2.0.5盾构法shield method
采用盾构机在土层中掘进,同时在盾构钢壳体的保护下进行开挖作业和衬砌拼装作业,从而形成综合管廊隧道的施工方法。
2.0.6预制顶推法precast incremental launching method
利用顶推装置将预制的箱形或圆形管廊节段沿综合管廊轴线逐节顶入土层中,同时挖除并运走内部泥土,从而形成综合管廊主体结构的施工方法。
2.0.7盖挖法covered excavation method
在盖板及支护体系保护下,进行土方开挖、结构施工的综合管廊施工方法,可分为顺作法和逆作法。
2.0.8矿山法mining method
通过钻孔、装药、爆破开挖岩石进行综合管廊主体结构施工的方法。
2.0.9TBM法tunnel boring machine method
利用岩石掘进机(简称TBM)将岩石剪切挤压破碎,然后通过配套的运输设备将碎石运出,同时利用TBM进行开挖作业和衬砌作业,从而形成综合管廊隧道的施工方法。
2.0.10工作井working shaft
采用浅埋暗挖法、盾构法、预制顶推法施工时,用于联系地面、满足设备施工需要的辅助通道,也称竖井。
2.0.11标识mark
为便于综合管廊内部入廊管线分类管理、安全引导、警告警示等而设置的铭牌或颜色标识。
2.0.12附属构筑物appurtenant structure
用于人员出入、逃生、设备吊装、检查检修、进排风的井室结构,其对应的出口为人员出入口、逃生口、吊装口、检查口、进风口及排风口。
3基本规定
3.1施工
3.1.1综合管廊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控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施工标准的规定,并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检验制度,满足质量控制要求。施工单位应按本规范附录A填写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监理单位进行检查,并做出检查结论。
3.1.2施工单位应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综合管廊工程施工作业的安全要求,并应采取安全和环境保护措施。
3.1.3综合管廊工程施工前应对设计文件进行交底和会审。
3.1.4综合管廊工程施工前应根据工程需要进行下列调查:
1现场地形、地貌、建(构)筑物、各种管线、其他设施及障碍物情况;
2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3气象资料;
4工程用地、交通运输、施工道路及其他环境条件;
5施工给水、排水、通信、供电和其他动力条件;
6工程材料、工程机械、主要设备和特种物资情况;
7在地表水水体中或岸边施工时,应掌握地表水的水文和航运资料;在寒冷地区施工时,尚应掌握地表水的冻结资料和土层冰冻资料;
8与施工有关的其他情况和资料。
3.1.5地下水控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地下水控制技术规范》JGJ111和其他现行地方标准的有关规定。
3.1.6综合管廊工程施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应急措施,并形成文件。分部(分项)工程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单独编制施工方案,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应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应进行论证。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应按规定程序审批后执行。
3.1.7综合管廊工程应做好文明施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施工现场的扬尘、废气、建筑垃圾、污水、光、噪声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
3.1.8综合管廊工程应保护作业人员身体健康,改善施工条件,加强通风、防尘、照明等措施,防止有害气体、辐射等对作业人员的危害。
3.1.9综合管廊工程施工前,应对邻近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道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河流、湖泊等提出防护预案和应急措施。施工期间应进行持续监测并根据预案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3.1.10综合管廊附属系统安装的环境温度、湿度、环境条件等应符合设计和设备技术文件的要求。
3.1.11综合管廊工程应做好各种设备基础、预留孔洞、穿墙套管、缆线进出口、成品槽道、螺栓、预埋件等的预留预埋工作和各工序之间的衔接工作。附属系统安装前应对相关的设备基础、预埋件、预留孔洞、穿墙套管、支吊架等的位置、高程和尺寸进行复核。
3.1.12在湿陷性黄土、流砂层、腐蚀性土等地质条件不良地区和地震区建设综合管廊工程,应采取相应措施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1.13狭窄空间、管线悬吊原位恢复、异形断面结构等施工难度大的部位,基坑回填可采用预拌流态固化土、泡沫轻质土等新型填筑技术。
3.1.14综合管廊采用的主要材料、半成品、成品、建筑构配件、器具和设备应具有相应的质量证明文件并应进行进场检验。涉及安全、节能、环境保护和主要使用功能的重要材料、产品,应按各专业工程施工规范 、验收规范和设计文件等规定进行复验。
3.1.15综合管廊施工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M)技术。
3.1.16当采用爆破施工时,应编制爆破方案,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破安全规程》GB6722的有关规定。
3.2验收
3.2.1综合管廊工程质量验收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综合管廊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应划分为单位(子单位)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
2综合管廊工程的单位(子单位)、分部(子分部)、分项工程和检验批划分宜按本规范附录B执行;
3综合管廊管理用房和室外工程宜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的有关规定划分分部、分项工程;
4施工前,应由施工单位制定分项工程和检验批的划分方案,并由监理单位审核。
3.2.2综合管廊工程完工后,应组织验收。
3.2.3经返修或加固处理仍不能满是安全或重要使用要求的分部工程及单位工程,严禁验收。
3.2.4综合管廊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记录可按下列规定填写:
1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可按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填写;
2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可按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填写:
3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可按本规范附录E的规定填写,分部工程观感质量验收记录应按相关专业验收规范的规定填写;
4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竣工验收记录、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安全和功能检验资料核查记录及观感质量检查记录应按本规范附录F的规定填写。
3.2.5纳入综合管廊的城市工程管线施工安装宜在综合管廊主体结构工程施工验收合格后进行。
3.2.6综合管廊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GB50210的规定。
3.2.7综合管廊工程质量验收除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的有关规定。
4施工测量
4.1一般规定
4.1.1综合管廊工程控制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平面和高程系统应与施工图设计图纸所采用的平面和高程系统一致;
2工程建设前应在城市一、二等平面和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建立专用平面、高程施工控制网,其与现有城市控制网重合点的坐标及高程较差,应分别不大于50mm和20mm;
3施工前应对已建成的平面、高程控制网进行复测,建设中应对其进行检测。
4.1.2施工测量开始前应完成下列准备工作:
1建设单位应向施工单位提供首级控制测量网,并应组织设计、勘察单位向施工单位办理桩点交接手续,给出施工图控制网、点等级、起算数据,并形成文件。施工单位应进行现场踏勘、复核;
2参建各方应组织学习设计文件及相应的技术标准,根据工程需要编制施工测量方案;
3测量仪器、设备、工具等使用前应进行符合性检查,确认符合要求。不得使用未经计量检定、校准及超过检定有效期或检定不合格的、封存的仪器、设备、工具。
4.1.3施工中应建立健全测量复核制度,测量人员应持证上岗。
4.1.4线路工程控制测量应采用附合导线(网)和附合高程路线的形式。特殊情况下采用支导线、支水准路线时,应制定检核措施。
4.1.5工作井内、外的临时水准点、管廊轴线控制点应设置牢靠、不易扰动且便于观测,应采取保护措施,应经过复核方可使用。水准测量应在隧道贯通前进行三次,并应与传递高程测量同步进行。
4.1.6在综合管廊隧道贯通前,随工程进度应至少独立进行三次联系测量、地下平面控制测量和地下高程控制测量,满足限差后应以各次测量的平均值指导综合管廊隧道贯通。
4.1.7竣工测量应按工程竣工验收要求进行,其工作内容和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测量规范、工程验收规范以及工程资料管理的有关规定。
4.1.8贯通误差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隧道贯通后应利用贯通面两侧平面和高程控制点进行贯通误差测量;
2隧道的纵向、横向贯通误差,可根据两侧控制点测定贯通面上同一临时点的坐标闭合差,并应分别投影到线路和线路的法线方向上确定;也可利用两侧中线延伸到贯通面上同一里程处各自临时点的间距确定。方位角贯通误差可利用两侧控制点测定与贯通面相邻的同一导线边的方位角较差确定;
3隧道高程贯通误差应由两侧地下高程控制点测定贯通面附近同一水准点的高程较差确定;
4横向贯通测量中误差应为50mm,高程贯通测量中误差应为25mm。
4.1.9测量仪器、量具应定期维护保养,并应按规定进行使用和保管。
4.1.10测量原始记录应清晰、完整、准确、无涂改。电子记录应提交原始的数据文件。测量原始记录如需改正,需按相应的规范要求进行改正,不得随意涂改。
4.1.11完成各阶段的测量工作后,应及时整理施工测量资料。
4.1.12综合管廊工程施工测量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盾构法隧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446和《城市测量规范》CJJ/T8的有关规定。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高清无水印《合肥市装配式建筑应用技术系列手册》 06 钢结构生产篇
在国家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 之际,建筑业转型升级迎来了重大机遇。2019 年,我市印发《合肥市 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合政办〔2019〕22号),明确要求自 2020 年起,全市所有保障性住房、人才公寓等住宅建筑和政府投资建筑面积大于 10 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全部应用装配式建造技术,预计到 2025 年全市新建装配式建筑总面积将到达 2000 万平方米以上。这既是我市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为深入贯彻落实文件要求,推动我市装配式建筑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水平,由我局牵头组织,合肥市绿色建筑与节能管理中心、安徽富煌钢构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我市装配式建筑专家共同编写了《合肥市装配式建筑应用技术 系列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手册》涵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设计、施工、生产等环节,以及装配式轻钢农房建设和 BIM 技术应用。编写过程中,力求内容精炼、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重点突出、好用实用,便于我市装配式建筑从业人员尽快入门,更好地掌握使用。
内容索引:
第一章 工厂建设................................................................. 1
一、建设原则................................................................. 1
二、厂区规划................................................................. 1
三、生产车间................................................................. 2
四、配套设施................................................................. 6
第二章 质量管理体系....................................................... 11
一、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11
二、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架构及质量管控流程图.....11
二、质管人员管理.......................................................12
三、生产设备操作人员管理.......................................12
四、原材料管理...........................................................12
五、生产工艺及控制文件...........................................13
六、生产过程质量管控及管控文件...........................14
七、出厂检验与装车注意事项...................................15
第三章 构件生产...............................................................16
一、深化设计流程.......................................................16
二、构件制作前的准备工作.......................................17
三、箱型构件制作.......................................................17
四、H 型钢构件的制作...............................................28
五、构件除锈及涂装...................................................37
六、钢构件检验...........................................................38
七、 加工制造质量标准.............................................39
第四章 包装、运输与堆放...............................................44
一、构件吊运、包装、防护及堆放...........................44
二、构件装载运输.......................................................45
第五章 安全生产管理.......................................................48
一、 安全管理体系.....................................................48
二、 安全生产管理.....................................................48
三、安全生产注意事项...............................................50
第六章 环境管理与职业健康...........................................52
一、 环境管理与职业健康管理体系.........................52
二、环境保护............................................................... 52
三、职业健康............................................................... 53
第七章 人员管理...............................................................55
一、管理架构............................................................... 55
二、人员配备............................................................... 55
三、培训....................................................................... 57
DB/T 29-201-2021 天津市人行道及人行广场防滑技术标准
天津市 工程建设标准
DB/T29-201-2021
备案号:J11671-2022
天津市人行道及人行广场 防滑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of antiskid on sidewalk and public plaza in Tianjin
2022-1-27发布2022-4-1实施
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
1总则
1.0.1为规范统一天津市人行道及人行广场的防滑标准,保障人民的出行安全,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天津市城市道路及居住区道路的人行道、人行天桥、步行街、人行广场等新建、改扩建工程,人、车混行的道路防滑标准也应按本标准执行。公交站台、轨道交通站台、建筑出入口平台等可参考本标准执行。
1.0.3人行道和人行广场路面设计、施工、质量验收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天津市现行的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城市道路urban road
在城市范围内,供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和城市居民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2.0.2摆值british pendulum number
用摆式摩擦系数测定仪测试路面在潮湿条件下的摩擦系数表征值,为摩擦系数的100倍,简称BPN,无量纲.
2.0.3人行道sidewalk
道路中用路缘石或护栏及其他类似设施加以分隔的专供行人通行的部分,包括城市道路及居住区道路的人行道、步行街等。
2.0.4人行广场public plaza
城市中用于人流集散聚集的公共场所。
2.0.5人行道面层sidewalk surface course
用于铺装在新建、扩建、改建的城市人行道、步行街、广场、庭院等处的硬铺装材料,统称为人行道面层。
2.0.6轨道交通站台rail transit platform
地铁、轻轨、单轨、自动导向、磁浮等轨道交通供旅客上下车和装卸货物的平台。
2.0.7检验批inspection lot
按同一施工条件或按规定的方式汇总起来便于检验评定,由一定数量样本组成的检验体。
3基本规定
3.0.1防滑分级指标根据人行道和人行广场路面的用途,其防滑等级共分为六级,每级对应的摆值按表3.0.1选取。
3.0.2人行道和人行广场根据所处的环境、路面坡度,防滑等级应满足表3.0.2的规定。
3.0.3老人、儿童、残疾人聚集的活动场所,其对应的防滑等级应提高1级,已达到6级的按6级执行。
4防滑指标的检测
4.0.1防滑指标检测方法
人行道和人行广场面层的防滑指标应采用附录A或附录B的试验方法在路面潮湿状态下进行检测。
4.0.2检验批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同一面层类型的人行道、人行广场,每500m2为一个检验批,少于500m2的按500m2计。每个检验批抽取一组试件,每组试件数量为5块或5处,每块面积不小于0.2m×0.3m。
2坡道及楼梯踏步,每30m2为一个检验批,少于30m2的按30m2计。每个检验批抽取一组试件,每组试件数量为3块或3处,每块面积不小于0.2m×0.3m。
4.0.3试件应由专业检测人员随机抽取,或采取见证取样的方式抽取。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高清无水印《合肥市装配式建筑应用技术系列手册》 07 BIM技术应用篇
在国家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 之际,建筑业转型升级迎来了重大机遇。2019 年,我市印发《合肥市 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合政办〔2019〕22号),明确要求自 2020 年起,全市所有保障性住房、人才公寓等住宅建筑和政府投资建筑面积大于 10 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全部应用装配式建造技术,预计到 2025 年全市新建装配式建筑总面积将到达 2000 万平方米以上。这既是我市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为深入贯彻落实文件要求,推动我市装配式建筑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水平,由我局牵头组织,合肥市绿色建筑与节能管理中心、安徽富煌钢构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我市装配式建筑专家共同编写了《合肥市装配式建筑应用技术 系列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手册》涵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设计、施工、生产等环节,以及装配式轻钢农房建设和 BIM 技术应用。编写过程中,力求内容精炼、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重点突出、好用实用,便于我市装配式建筑从业人员尽快入门,更好地掌握使用。
内容索引:
第一章 应用综述.................................................................1
一、基本要求................................................................. 1
二、应用阶段................................................................. 1
三、应用点汇总............................................................. 2
第二章 设计阶段.................................................................6
一、方案设计阶段......................................................... 6
二、初步设计阶段的 BIM 技术应用..........................12
三、施工图设计阶段的 BIM 技术应用..................... 13
四、深化设计阶段的 BIM 技术应用..........................23
第三章 生产阶段...............................................................29
一、生产阶段的 BIM 技术应用..................................29
二、运输阶段的 BIM 技术应用..................................33
第四章 施工阶段...............................................................34
一、施工准备阶段的 BIM 技术应用..........................34
二、施工实施阶段的 BIM 技术应用..........................39
三、施工验收阶段的 BIM 技术应用..........................43
DB/T 29-191-2021 天津市地基土层序划分技术规程
天津市 工程建设标准
DB/T29-191-2021
备案号:J11414-2022
天津市地基土层序 划分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ivision of subsoil sequence in Tianjin
2022-01-27发布2022-04-01实施
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
1总则
1.0.1为了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统一地基土层划分标准,在岩土工程勘察和城市地质工作中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满足岩土工程勘察信息化建设,为建立城市工程地质数据库提供地层划分标准,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天津市除蓟州区、滨海地区以外区域的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等的岩土工程勘察设计。
1.0.3本规程未作规定的其他内容,尚应符合现行国家和天津市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与符号
2.1术语
2.1.1地质时代geological period
用地质学方法来测定的冰期和冰期以前的时代。地质时代是地质单位。
2.1.2地质年代geologic age
地质年代是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地质年代是地层单位。利用地层层序率、生物层序率以及切割率等来确定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相对地质年代。利用岩土中某些放射性元素(如4℃等)的蜕变规律,以年为单位来测算岩土形成的年龄,称绝对地质年代。
2.1.3沉积相sedimentary facies
指在特定沉积条件下形成的具有某种特征的沉积体。分海相、陆相、海陆交互相三大类。
2.1.4陆相continental facies
指在大陆环境中沉积的沉积物或岩层。大陆沉积环境包括冲积扇环境、河流环境、湖泊环境、沼泽环境等。
2.1.5海相marine facies
指在海洋环境中沉积的沉积物或沉积岩。根据海水深浅的差别,可分为滨海相、浅海相、半深海相、深海相。
2.1.6河流相river facies;fluvial facies
指由河流或其他径流作用而形成的沉积物或沉积岩。河流作用的沉积物可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故又称冲积相。
2.1.7湖泊相lake facies
指在湖泊环境中沉积的沉积物或沉积岩。
2.1.8沼泽相paludal facies
被浅水淹没的积水洼地称沼泽。在沼泽环境中沉积的沉积物或沉积岩称沼泽相。
2.1.9三角洲相deltaic facies
指河流入海、湖地带的河口区,地形平坦,流速降低,水流携带的沉积物质大量倾泻、堆积,形成顶尖朝陆地的三角形沉积体。
2.1.10相变facies change;change of phase;phase change
指沉积相在纵向上与横向上的变化。它反映沉积环境及沉积体特征的改变。
2.1.11地层stratum
地层是指在地壳表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和非成层岩土的总称。主要是指在一定地质时期内所形成的层状岩土。
2.1.12地层划分stratum division
根据地层特性,按照从老到新(或从新到老)的顺序划分出各地层时代成因和岩性。
2.1.13地基foundation
支承由建(构)筑物基础传递的上部荷载的岩土体。
2.1.14地基土层层序foundation soil sequence
按相对地质时代对地基土层的划分和对比,从而确定的土层沉积序列。
2.1.15地基土标准土层foundation soil standard strata
按成因顺序自上而下划分确定出地基土成因层,对每一个成因层细化确定每一个主要的岩性层(亚层),并对划分的岩性层(亚层)进行统一编码表示。
2.1.16上部陆相新近沉积土recently deposited soil of upper continent
指分布于天津滨海地区的上部陆相沉积土,其主要特征是形成年代小于4000年、物理力学性质与正常上部陆相冲积土相比明显较
3地基土层层序划分
3.1地貌类型与地基土类别划分
3.1.1天津市平原地区地貌类型可划分为冲积平原、海积冲积低平原、海积低平原、潮间带。各地貌类型分布范围可按本规程附录B执行。
3.1.2天津市地基土层主要为第四系海陆交互沉积的松散沉积物,按堆积方式可分为人工填土和天然沉积土。
3.1.3人工填土应根据物质来源、堆填方式、组成情况等按下列规定进行划分:
1含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或工业废料等杂物的填土应定名为杂填土。以建筑垃圾为主要成分时可定名为建筑垃圾土,以生活垃圾为主要成分时可定名为生活垃圾土,以炉灰为主要成分时可定名为炉灰土;
2由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等组成的填土应定名为素填土;
3由水力冲填泥砂或粉煤灰形成的填土应定名为冲填土。
3.1.4天然沉积土的分类和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按沉积地质时代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第四纪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沉积形成的土应定为老沉积土。
2)第四纪全新世(Q4)以来至天津地区成陆时期沉积形成的土应定为一般沉积土。
3)第四纪全新世(Q4)近期沉积形成的土应定为新近沉积土。包括天津地区成陆之后在平原陆地古河道和现代河流漫滩区、洪泛区、洼淀地带沉积形成的土;以及滨海地区上部陆相沉积形成的土。新近沉积土的分布范围可按本规程附录A确定。
2根据土的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地基土应按表3.1.4的分类标准划分。
3.1.5当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且天然孔隙比小于1.5,但不小于1.0的黏性土,定名时应冠以、“淤泥质”。
3.1.6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不小于1.5的黏性土,应定名为淤泥。
3.1.7地基土根据有机质含量(Wu)应按表3.1.7的规定进行分类。
3.1.8其他未涉及的土分类和定名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和地方标准天津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T29-247的规定执行。
3.2地基土层年代成因层序划分
3.2.1地基土层按年代成因划分应遵循下述原则:
1埋深200m以上的地基土层应属于第四系沉积物;
2按沉积年代可划分为全新统(Q4)、上更新统(Q3)及中更新统(Q2);
3按成因类型可划分为人工堆积层、新近沉积层、陆相沉积层和海相沉积层。
3.2.2天津市地基土年代成因层序应按表3.2.2划分。3.3地基土标准土层层序划分及其编码
3.3.1标准土层层序划分应遵循下列基本规定:
1在年代成因层内应细分至每一主要岩性层;
2在年代成因层内划分的岩性标准层应具备上下的顺序关系;
3各岩性亚层划分时应结合土层埋深、厚度、物理力学指标的差异综合考虑;
4对于同一层位物理力学性质相近的不同岩性土层可合并成一层;
5当岩性土层分布复杂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划分亚层或透镜体。
3.3.2天津市区埋深200m以上地基土标准土层可按表3.3.2划分。各标准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可按本规程附录选择使用。具有重要工程意义的标准土层分布可按本规程附录A选择使用。
3.4地基土中含水层划分
3.4.1天津市区埋深70m范围内地基土中的地下水可划分为潜水、微承压水和承压水三种类型。
3.4.2潜水含水层宜按以下原则划分:一般分布于⑥层及以上地层的粉土、粉砂及粉质黏土中的地下水:当⑥层底板以上地层中分布有黏土、淤泥质黏土和淤泥等隔水层时,位于隔水层之上分布的地下水。
3.4.3微承压水含水层可按下列原则划分:当⑥层底板以上地层中分布有黏土、淤泥质黏土和淤泥等隔水层时,隔水层之下至⑥层底板之间粉土、砂土和砂性大粉质黏土中的地下水。
3.4.4埋深70m范围内地基土中的承压水可划分为三层:
1分布于第⑧2、第⑨2和第⑩2层内的粉土、粉砂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可划分为第一承压水。
2分布于第2、第⑩4层内粉土、粉砂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可划分为第二承压水。
3分布于第②2层内粉土、粉砂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可划分为第三承压水。
3.4.5天津市区浅部地基土中含水层标准层序划分及编码应按表3.4.5确定。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高清无水印《合肥市装配式建筑应用技术系列手册》 08 绿色轻钢农房建设篇
为促进我市绿色轻钢农房 建筑的推广,规范建筑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行为,保证工程质量,推动标准化设计、装配化施工,提高该类建筑的设计施工水平,满足相关从业人员需要,特编制了本手册。
本手册的主要技术内容是:一、体系简介与特点;二、设计;三、施工;四、验收与维护。
内容索引:
第一章 体系简介与特点.............................................................1
一、 简介.................................................................................1
二、 特点.................................................................................6
第二章 设计.................................................................................8
一、 规划设计.........................................................................8
二、建筑设计.........................................................................12
三、 结构设计.......................................................................16
第三章 施工...............................................................................26
一、施工流程.........................................................................26
二、施工重要步骤.................................................................28
第四章 验收与维护...................................................................42
一、质量验收规则.................................................................42
二、质量验收内容.................................................................43
三、维护.................................................................................47
附录 1 轻聚合物性能指标........................................................49
附录 2 户型设计图....................................................................52
附录 3 各功能空间常用设计参数............................................64
高清无水印《合肥市装配式建筑应用技术系列手册》 09 灌浆工培训篇
装配式建筑 是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具有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和应用智能化等特征。
今年8月,《合肥市 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合政办〔2019]22号)正式实施,装配式建筑必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翻开蓬勃发展的新篇章。装配式建筑持续健康发展,队伍是关键,一线技术工人操作技能是保障。为此,我局协同合肥工业大学、中建三局等单位共同编写了这套通俗易懂、易学易用的简明培训教程。
全市工程总承包单位应对装配式建筑技术工人,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为我市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内容索引:
1岗位职责
2理论知识
3灌浆工艺流程及质量检查
4注意事项
基坑检测、桩基检测、远程监控预估费用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高清无水印《合肥市装配式建筑应用技术系列手册》 10 装配工培训篇
装配式建筑 是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具有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和应用智能化等特征。
今年8月,《合肥市 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合政办〔2019]22号)正式实施,装配式建筑必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翻开蓬勃发展的新篇章。装配式建筑持续健康发展,队伍是关键,一线技术工人操作技能是保障。为此,我局协同合肥工业大学、中建三局等单位共同编写了这套通俗易懂、易学易用的简明培训教程。
全市工程总承包单位应对装配式建筑技术工人,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为我市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内容索引:
1岗位职责
2理论知识
3吊装工艺流程及质量检查
4注意事项
建筑幕墙检测项目收费标准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1
…
110
111
112
…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