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高清PDF《中外建筑史》李龙、颜勤 2018版
本书结合教育部新课程改革精神,吸取传统教材优,点,充分考虑高职就业实际。本书体例采用项目、任务结构形式,共设置了十个项目,包括:建筑史概论,木构架建筑的特征与演变,中国古代建筑,中国近代建筑,中国现代时期的建筑发展,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建筑,中国当代建筑师及建筑,外国古代建筑,欧美探求新建筑运动,二战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本书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注重创新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本书可作为职业院校、高职高专、本科院校二级学院建筑装饰、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及其他相关相近专业教材使用,也可供专业设计人员及有兴趣的读者参考阅读。
中外建筑史 是艺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必修课。学习中外建筑史,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各国建筑发展、地方文化的相关知识。作为一名合格的环境艺术设计师,在策划、规划和景观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方面都应具有系统的中外建筑史知识、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独到的艺术审美能力。
学习建筑史的目的在于“析其流源,述其现状,辩其异同,揭其价值,所其地位”。建筑史研究建筑、建筑学发展过程及其演变的规律,研究人类建筑历史上遗留下来有代表性的建筑实例,从中了解前人的有益经验,为建筑设计汲取营养。建筑历史内容庞杂,流派多样,为了适应高职高专院校相关专业教学,本书选取了颇具代表性的典型建筑、建筑师及建筑作品,侧重于中国建筑的历史发展。让学生在把握建筑整体发展脉络的同时,学习建筑个案的设计思想和手法,并对专业学习有所借鉴。
本书具有先进的策划和设计理念,在体例设置和编排上,提出了结构体系的科学性、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和格式体系的合理性,达到了高职高专教育学术的规范要求。
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相关书籍和文献,吸收了国内学者最新的建筑成果,在此,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书中疏漏与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内容索引:
项目一建筑史概论…1
任务一中国古建筑的外部轮廓特征…1
任务二木结构为主要结构方式…2
任务三在组群布置上的特点…2
项目二木构架建筑的特征与演变…4
任务一木构架建筑的优势与缺陷………4
任务二木构架建筑的结构特色…6
任务三木构架建筑的组成一台基…7
任务四木构架建筑的组成—屋身10
任务五木构架建筑的组成—屋顶16
任务六重要建筑著作……18
项目三中国古代建筑…20
任务一中国古建筑特点…20
任务二宫殿坛庙22
任务三宗教建筑…31
任务四民居建筑…35
任务五陵墓建筑…40
任务六园林建筑…45
项目四中国近代建筑(1840-1949年)61
任务一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61
任务二近代中同城市规划与建设………63
任务三居住建筑…65
任务四公共住宅…68
任务五近代中国建筑教有与建筑设计思潮……………71
项目五中国现代时期的建筑发展…80
任务一改革开放前的建筑发展…80
任务二对民族形式的追求…83
任务三当代建筑的发展…92
项目六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建筑…101
任务一台湾现代建筑发展概况…101
任务二香港建筑发展概况…104
任务三澳门建筑发展概况…110
项目七中国当代建筑师及建筑…115
任务一吴良铺作品选…115
任务二齐康作品选120
任务三彭一刚作品选…122
任务四马国馨作品选124
任务五何镜堂作品选…127
任务六关肇邺作品选…130
任务七莫伯治作品选…133
任务八程泰宁作品选135
任务九张锦秋作品选…。137
任务十崔恺作品选……140
项目八外国古代建筑…144
任务一古埃及建筑…144
任务二两河流域和波斯建筑…148
任务三古希腊建筑152
任务四古罗马建筑…158
任务五美洲古代建筑…162
项目九欧美探求新建筑运动…165
任务一欧洲探求新建筑运动…165
任务二美国探求新建筑运动…168
项目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170
任务一概述…170
任务二主要建筑流派…177
任务三大师设计思想的延续与转变…180
任务四同时期的代表建筑师…195
任务五冷战思维下的苏联建筑……229
2020版《四川省民用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图阶段审查技术要点》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 已颁布实施,新修订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由安全耐
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 5 类指标组成,且每类指标均包括控制项和
评分项。与 2014 版标准相比评价体系有较大变化,为贯彻实施新修订标准, 做好绿色建筑施
工图审查工作,四川省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托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
在原《四川省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图 审查技术要点》的基础上修订完成《四川省民用绿色建筑 设
计施工图阶段审查技术要点》(以下简称《审查要点》)。
修订过程中,编制组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原《审查要点》的实施情况和反馈意
见,参考了有关国家、四川省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广泛征求了意见,对具体内容进行反复
讨论、协调和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要点按照总则、基本级审查要点和提高级审查要点共分
三个章节,其主要技术内容按照专业进行划分:建筑专业、结构专业、给排水专业、暖通空调
专业、 电气专业、景观专业、环境健康与节能 7 个部分。由于环境、健康与节能相关的专项
分析报告,超出了各专业设计和审查的范畴,对于报告的审查的专业性要求较高,为提升绿色
设计质量,把环境健康与节能章节单列章节。
目录
1 总则............................ 1
2.基本级施工图审查要点.............................. 2
2.1 建筑专业基本要求...................................... 2
2.2 结构专业基本要求 ........................................ 7
2.3 给排水专业基本要求............................................ 8
2.4 暖通空调专业基本要求................................ 10
2.5 电气专业基本要求 ............................................... 12
2.6 景观专业基本要求 ..................................................... 14
2.7 环境、健康与节能................................................. 15
3 提高级施工图审查要点 ....................................................... 17
3.1 建筑专业 ........................................................... 17
3.2 结构专业 ....................................... 27
3.3 给排水专业 ............................................... 29
3.4 暖通空调专业 ..................................................... 35
3.5 电气专业 ................................................ 38
3.6 景观专业 ............................................................... 41
3.7 环境、健康与节能....................................................44
附录 1 不同星级绿色建筑的技术要求 ........................ 48
附录 2 水资源利用条文审查要求......................... 49
附录 3 绿色建材计算方法 .............................. 51
附表 1: 四川省民用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图申报汇总表 ....................... 52
附表 2: 四川省民用绿色建筑设计基本级施工图审查自评一览表 .................. 53
附表 3: 四川省民用绿色建筑设计提高级施工图审查自评一览表 ........... 54
附表 4:水系统规划设计评审表 .................... 55
1 总则
1.0.1 为提升绿色建筑项目施工图设计质量,进一步明确审查内容,规范四川省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图审查
工作,修订本审查要点。
1.0.2 本《审查要点》适用于四川省新建项目民用建筑的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图审查,改建、扩建项目参照
执行。
1.0.3 本《审查要点》的主要参考依据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和《四川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51/T037。
1.0.4 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分为基本级审查要点和提高级审查要点两部分,对于进行绿色设计的建筑应满足基本级所有条款;对于有星级要求的建筑,除满足基本级要求外,尚应满足第三章提高级中相应得分要求。对于需要满足一星、二星、三星级的项目,除总得分分别不得低于 200 分、300 分、450 分外,单项得分和技术要求尚应满足表 1.0.4 和附录 1。对于居建和公建组合的项目,区分公建和居建类别的相应条文按加权方法计算得分。
1.0.5 审查的资料包括设计单位完成的施工图,业主委托有关单位完成的环评、检测、地勘等专项报告及建设条件通知书等支撑资料。
1.0.6 本《审查要点》分专业进行审查,但评价指标体系仍由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 5 类指标组成,根据此五类指标汇总得分与专业汇总得分相同。
1.0.7 基本级为各专业均应满足所有控制项指标。对于有星级要求的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仍分专业进行审查,但是应提供各类指标的得分情况,得分情况用在施工图中,给出了各项得分以及汇总得分情况,便于审查,如表 1.0.7 所示。
1.0.8 本审查要点不等同于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要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证书,应按照国家、或地方现行标准要求进行评审。
1.0.9 绿色建筑设计审查除应符合本审查要点的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地方现行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
1.0.10 绿色建筑设计文件进行施工图审查时,设计单位应报送施工图、支撑相应得分项对应的专项报告、四川省民用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图阶段自评汇总表(附表 1)、四川省民用绿色建筑设计基本级施工图审查自评表(附表 2),四川省民用绿色建筑设计提高级施工图审查自评表(附表 3),审查合格出具审查报告。
1.0.11 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现行版本适用于本《审查要点》。
2.基本级施工图审查要点
2.1 建筑专业基本要求
2.1.1场地应避开滑坡、泥石流等地质危险地段,易发生洪涝地区应有可靠的防洪涝基础设施;场地应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应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的危害。
1.项目区位图;
2.地形图;
3.地质勘察报告;
4.环评报告(氡检测报告);
5.相关设计说明。
1.总平面图和施工图设计说明中的技术经济指标应符合相关规划要求。
2.施工图设计说明及绿色建筑设计专篇中详述以下相关内容:
1)如有保留和利用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水系和植被等,需在总平图中标明;是否采取的生态补偿措施;
2)基地内变电站或基地周边区域变电站与建筑的距离是否满足安全要求;
3)环评报告,对有安全或受污染风险的用地(如洪涝、氡污染、高压线、加油加气站、变电站、电磁辐射等),是否明确场地安
全达标的标准及安全控制措施;
4)厨房油烟是否设置专用井道高空排放;车库废气是否按规定高度排放;排烟、排气风口是否避开住宅的主要朝向;
5)场地内市政公用设施的布置是否对对场地环境质量的影响。住宅建筑与餐饮类商业建筑、变电站、垃圾站、地面停车场、地下车库出入口的间距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6)易产生烟、气、尘、噪声的餐饮商业建筑、修理铺、锅炉房、机动车库和垃圾转运站等污染源主要指:。设计说明应明确污染物的位 置和性质。
3.有防洪要求的建筑是否满足《防洪标准》GB 50201 和《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 50805 的有关规定;电磁污染是否符合《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土壤中氨浓度是否《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的有关规定;场地及周边的加油站、加气站等危险源应满足国家现行相关标准中关于安全防护距离等的控制要求。
备注:安全耐久,来自于国标 4.1.1 条文。
2.1.2
建筑外墙、屋面、门窗、幕墙及外保温等围护结构应满足安全、耐久和防护的要求。
建筑施工图。
查看相关外墙、屋面、门窗、幕墙及外保温构造是否满足安全、耐久和防护的要求。需要引用标准包括:《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JGJ/T 235、《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 144.《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5、《建筑幕墙》GB/T 21086、《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建筑玻璃点支承装置》JG/T 138、《吊挂式玻璃幕墙用吊夹》JGJ139、《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 133.《塑料门窗工程技术规程》JGJ 103.《铝合金门窗工程技术规范》JGJ 214 等标准中关于防水材料和防水设计施工的规定。
直接采用图集中合理的构造,判定为达标。未引用相关图集的构造,需进行相关分析计算。
安全耐久,来自于国标 4.1.2 条文。
2.1.3
外遮阳、太阳能设施、空调室外机位、外墙花池等外部设施应与建筑主体结构统一设计、施工,并应具备安装、检修与维护条件。
建筑施工图及构造做法。
外遮阳、太阳能设施、空调室外机位、外墙花池等外部设施与建筑主体结构统一设计,可靠连接,并符合《建筑遮阳工程技术规范》JGJ237、《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民用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技术规范》JGJ203、《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 等相关标准规定。
设计图中是否考虑外部设施后期检修和维护条件。与主体结构不同时施工时审查是否设预埋件,设计文件中是否明确预埋件的检测验证参数及要求,确保其安全与耐久性。新建或改建建筑设计时预留与主体结构连接牢固的空调外机安装位置,预留安装操作空间,保障安装、检修、维护人员安全。
安全耐久,来自于国标 4.1.3 条文。
2.1.4
建筑内部的非结构构件、设备及附属设施等应连接牢固并能适应主体结构变形。
建筑施工图构造做法及说明。
建筑内部非结构构件包括非承重墙体、附着于楼屋面结构的构件、装饰构件和部件等。设备主要包括电梯、照明和应急电源、通信设备,管道系统、采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烟火监测和消防系统等。附属设施包括整体卫生间、橱柜、储物柜等。
施工图中应包括内部非结构构件、设备及附属设施的安全性的措施。如门窗、防护栏杆等是否满足国家现行相关设计标准要求;是否应根据腐蚀环境选用材料或进行耐腐蚀处理。
装饰构件之间以及装饰构件与基体的连接是进行力学性能和变形计算。建筑部品、非结构构件及附属设备等应采用机械固定、焊接、预埋等牢固性构件连接方式或一体化建造方式与建筑主体结构可靠连接,以膨胀螺栓、捆绑、支架等连接或安装方式均不能视为一体化措施。
安全耐久,来自于国标 4.1.4 条文。
2.1.5
建筑外门窗必须安装牢固,其抗风压性能和水密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相关设计说明。
设计时外门窗是否明确抗风压性能、水密性能指标和等级,并应符合《塑料门窗工程技术规程》JGJ 103.《铝合金门窗工程技术规范》JGJ 214 等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必要时需提供门窗三性检测报告。
图纸中注明采用经过门窗性能标识的门窗,不需要门窗三性检测检验报告,判定满足要求。
安全耐久,来自于国标 4.1.5 条文。
2.1.6 卫生间、浴室的地面应设置防水层,墙面、顶棚应设置防潮层。
1.建筑施工图及设计说明;
2.建筑构造及详图。
是否所有卫生间、浴室墙、地面做防水层,墙面、顶棚均做防潮处理。防水层和防潮层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住宅室内防水工程技术规范》JGJ 298的规定。特别是墙面和顶棚是否采取了防潮技术措施。
安全耐久,来自于国标 4.1.6 条文。
2.1.7
走廊、疏散通道等通行空间应满足紧急疏散、应急救护等要求,且应保持畅通。
建筑施工图。
核实安全出口和疏散门的位置、数量、宽度及疏散楼梯间的形式,应满足人员安全疏散的要求。走廊、疏散通道等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 51143 等对安全疏散和避难、应急交通的相关要求。不应有阳台花池、机电箱等凸向走廊、疏散通道的设计。
安全耐久,来自于国标 4.1.7 条文。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2022版《四川省方舱隔离点建设方案》
四川省 方舱隔离点 建设工作方案
奥密克戎变异株隐匿性强、传播速度快,疫情防控难度大,隔离管控任务艰巨繁重。为切实解决大规模奥密克戎疫情处置中暴露的隔离能力储备不足、隔离方舱建设周期长等问题,进一步提高集中隔离管控能力,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全面落实“四方责任”和“四早”要求,坚持“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原则,按照国家最新集中隔离场所储备标准和建设一批永久隔离设施的要求,全力做好方舱隔离点建设及储备,备足备齐防控人员物资,切实提升我省风险人员集中隔离管控能力,确保一旦发生疫情,能快速投入使用,实现风险人员“应隔尽隔”、及时管控到位,第一时间阻断疫情传播链条,为尽早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创造必要条件。
二、工作目标
(一)隔离房间储备要求。以常住人口为基数,按照成都市每万人口不少于70间、其他市(州)不少于60间标准储备隔离房间。建立集中隔离场所储备清单和梯次启用机制,确保疫情发生后储备的集中隔离场所能在3天内全部启用。
(二)方舱隔离点建设要求。方舱隔离点建设项目由住建部门牵头,卫生健康、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消防、应急管理等部门配合,以市(州)为单位,按照每万人不少于20间的标准,建成和储备一批可移动集装箱式或组装式方舱隔离点。7月底前,各市(州)要按照方舱隔离点建设任务要求,50%提前建设完工,确保常态化启用;50%提前储备完成,确保3天内能投入使用,储备的方舱隔离点需提前做好选址、设计、场地平整、地下管网建设、建筑材料储备、人员配置等工作。每个方舱隔离点房间规模不小于500间,方舱隔离点房间数量纳入储备总数统计。各市(州)要将方舱隔离点和方舱医院统筹规划,至少确定1个方舱隔离点,配置相关医疗设施,确保在规定时间可应急转换为方舱医院。
三、任务要求
(一)加快隔离方舱选址。隔离方舱选址应相对独立,尽可能选址在城市常年主导风向下风侧,远离人员密集场所和卫生污染风险的区域。优先考虑城市存量土地,选址应符合规划要求,不占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法律法规禁止区域。场地应交通便利,便于物资和人员转运,并应满足卫生防护间隔要求,尽量平整,无水灾、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周边的水、电、通讯等市政配套设施应满足方舱隔离点建设运行需要。
(二)加强设计质量审查。各地应参照《四川省方舱隔离点建设指南》,对隔离点设计文件组织专家进行审查,重点审查“三区两通道”设置是否满足要求,各功能区位置关系及人员及物资流线是否合理,卫生防护间距及消防间距是否满足要求,是否合理配置物资库房、卫生通过、工作人员宿舍及办公用房等。
(三)做好建设场地处理。各地要及时对已落实的场地进行平整、硬化及建筑基础处理,确保满足方舱隔离点快速施工要求。平整后场地坡度宜控制在2%以内,坡度过大的场地应分区分台地处理。提前对人车通道、物资场地、停车场地、洗消场地等区域进行地面硬化处理,并设置相应场地排水设施,有条件的要对工作准备区进行整体硬化。对医废和垃圾处理区、车辆消洗区、卫生通过区、医废和垃圾收集车临时停车区等需要进行地面冲洗的区域进行防渗处理,周边设置截水沟。可提前对隔离单元、卫生通道、物资库房、工作人员宿舍及办公用房等主要建筑基础进行建设。
(四)做好场内地下管网建设。各地应参照《四川省方舱隔离点建设指南》,提前对方舱隔离点场地内的污水处理设施及水电通讯等地下管网进行建设,地下主干管及支管应敷设到位、预留接口,管路容量满足隔离点的使用需求。应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同时安装余氯自动在线监测系统,污水处理应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后排放。方舱隔离点满足双重电源供电,污水处理设备用电按照二级负荷供电。
(五)加强建设物资材料储备。各地要按照能“快速建设、快速启用”原则,提前做好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现场管理、应急管理团队和劳动力配置等预案,储备一定规模的建设物资材料、机械设备、作业人员等。住建、卫健、经信、公安、消防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能职责,应同步介入隔离点建设,确保按时完成建设任务。
(六)保证建设质量安全。各地应参照《四川省方舱隔离点建设指南》,充分利用装配式、模块化、成品化等技术措施,加快新建方舱隔离点的实施。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要严格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强化重要部位和重点环节质量管控,确保质量可靠、安全使用。对既有房屋建筑改造项目,应先对既有房屋建筑“全面体检”,经鉴定为安全可靠的建筑,方可进行改造。
四、运行管理
(一)提升管理能力。各地要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隔离管理工作人员储备库,储备的管理和工作人员数量应占储备的隔离房间总数16%-20%,人员要明确到具体的隔离场所,做到定人定岗、结构合理。各市(州)和县(市、区)应急指挥部要每月对已启用和储备的工作人员开展轮训,每季度开展一次实地演练,确保隔离工作人员磨合充分、到岗及时、专业有效;对已启用的隔离场所要每周组织开展“一周问题查找”,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专题培训整改。
(二)统筹调度启用。各市(州)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负责统筹管理辖区内方舱隔离点,根据市(州)域内不同风险人员隔离需求,合理安排启用新建完成的方舱隔离点,通过分类启用、轮流驻点、整体接管等方式,统一调度辖区内各县(市、区)人力、物力等资源,整建制接管方舱隔离点管理工作。
(三)加强日常雏护。各地要按照《大型隔离场所建设管理卫生防疫指南(试行)》要求,落实分单元管理、清洁消毒、污水处理、医废处置、核酸检测、感染控制等措施,严格工作人员和隔离人员管理,完善发现阳性病例、突发疾病、灾害事故、群体性事件等应急预案,做好风险排查和应急处置。各地应督促指导方舱隔离点制定维保工作计划与制度,落实专人专责,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及记录。定期开展巡查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到位,确保方舱隔离点有序运行。
内容索引:
1总则……………………….11
2选址……………………12
3规模……………………14
4总体布局………………16
5建筑设计……………………………19
6结构设计………………22
7给水排水……………………24
8暖通空调…………………26
9电气……………………28
10智能化.…………429
11室内装修、建筑材料及其他………30
12消防要求32
13施工………………………33
14运行与保障……………………………………38
15评估及验收…………………………39
1.总则
1.1制定依据
为落实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要求,不新提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医学隔离观察临时设施设计导则(试行)》《四川省隔离基础力量建设指引》等规范及要求,结合实际做好集中隔离方舱(方舱隔离点)(下同)的建设,制定本指南。
1.2适用苑围
本指南适用于四川省内新建方舱隔高点,用于接收需要集中隔离的人员。使用本指南时应满足国家相关法规与标准及现行疾控防疫相关要求.
1.3目标
保障方舱隔离点快速、安全且高质量建设,快速投入使用,快速形成隔离能力,满足疫情防控需求
1.4建设原则
新建方舱隔离点应遵循“五个安全+两个快速+两个保障“的原则
五个安全:公众安全、隔离对象安全、工作人员安全、环境安全、用材安全,
两个快速:快速开工建设、快速投入使用。
两个保障:施工及物资供应保障、智能化系统保障。
2.选址
2.1各地应提前做好隔离点的选址工作,提前完成总平道路、结构基础、污水处理设施、管网施工及物资准备.
2.2新建方舱隔离点选址应满足以下要求:
2.2.1选址应相对独立,用地应尽量避开人口稠密区,如学校、住宅等人口密集的居住与活动区域,尽可能在该区域常年主导风向下风侧。
2.2.2选址应优先考虑既有建筑和城市存量土地,选址应符合规划要求,不占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法律法规禁止区域。
2.2.3用地应交通便利,应与定点救治医院、传染病医院等医疗机构有便捷的交通路线,满足较大规模转移人员和运送应急物资、建设物资的需要,同时尽量避开交通繁忙地段。
2.2.4方舱隔离点用地与其他相邻建筑之间应设置不小于20米的绿化隔离卫生问距,当不具备绿化条件时,其隔离卫生问距宜不小于30米。隔离点用地周围有无关人员活动及通行时,宜设置12米宽的管控区域,拉警戒线设置警示标识,形成隔离带,防止无关人员靠近,
2.2.5场地宜有宽散的室外空间,以预留场地,根据需要可设置相关医疗功能用房及其配套用房。
2.2.6场地出入口不应少于3处,场地至少两边临市政道路,且场地低点具备市政雨、污水管网接口。
2.2.7场地周边的给排水、供配电、通讯信息等市政配套设施应能够满足方舱隔离点的使用要求或具备改造条件。
2.2.8场地应避开危险地带,无水灾、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
2.2.9远离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生产储存场所等污染源以及存在卫生污染风险的生产加工区域,远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区域。
2.3各地应根据防疫需求和选址场地的实际情况,提前做好场地的预处理工作
2.3.1场地应保证平整,避免应急建设中实施大量土方开挖,平整后的场地坡度宜在2%以内,坡度过大的场地应分区分台地处理
2.3.2场地内应地质情况良好,如有水塘、深坑等需高填方作业后方可使用的区域,需提前做好地基处理」
2.3.3场地周边如存在高边坡、堡坎等不利地质条件,应经地勘单位明确安全保护距离及措施,实施后方可使用。
2.3.4若计划对场地内的既有建筑改造利用,应提前对其作安全性鉴定。应当为合法建筑,其基础设施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的建筑安全、消防安全、抗震防灾、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标准要求。
3.规模
以500间接收规模的方舱隔离点作为基本型,按单问设计,可分模块化组合、分期实施,形成500、1000、1500、2000问等多种接收规模的方舱隔高点;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与规模相适应的场地予以实施。
新建单个隔离点规模应大于500间,以1000问为宜,1000问及以上规模的方舱隔离点,尚需符合《大型隔离场所建设管理卫生防疫指南(试行)》的要求。
4.总体布局
4,1功能分区
4.1.1方舱隔离点应按“三区两通道”原则建设,包含隔离区、缓冲区、工作准备区,不同区域之问严格分界、物理隔开、标识明显,各区之间通道应始终处于关闭状态,工作人员和隔离人员两个通道,尽量设置在场所两端,采用物理隔断,不能交叉。
1)隔离区:隔离人员接受健康监测或医学观察的区域,由隔离人员居住房间、服务问、垃圾暂存间、污水处理设施等组成。
2)缓冲区:位于隔离区与工作准备区之问的区城,包括工作人员由工作准备区进入隔离区、由隔离区返回工作准备区时开展必要卫生安全准备工作的用房及相关设施,以及物资由工作准备区进入隔离区的通道。隔高区、缓冲区需设置医废间
3)工作准备区:工作人员开展准备工作及休息的区城,包括办公室、值班室、库房、配餐问、工作人员宿舍等用房,工作准备区需设置生活垃圾场所。工作人员宿舍等服务保障系统根据当地集中方舱隔离点运行管理必需的工作人员规模配置,
4.2总平面布置
4.2.1应根据方轮隔离点规模设置出入口,出入通道的设置应做到人员分离、洁污分离,场地出入口不应少于3处,包括隔离人员出入口、工作人员及物资出入口、污物出口。
总平面的洁污、人员、行车流线组织清浙,避免交叉感染隔离点运行期问,场地应进行全封闭管理,出入口实施防疫管制。
4.2.2隔离人员出入口应避免安排在交通主要干道上,隔离人员出入口附近应设置车辆洗消设施。出入口处应有停车及回车场地,应能满足敖护车辆的快速抵达以及撒离的需求,为临时停车和物资周转留出场地,并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好隔离对象就医或转诊的交通工具,场内应配备运输交通工具便于餐食、医废的转运。应做到洁污分别使用。在卫生通过附近设置内部物资转运车的消洗区。
4.2.3隔离点各分区之问应设置必要的安全隔离设施。工作准备区与其他区之间建筑相互间距应大于20米.
4.2.4应根据需要设置足够的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停车位,非医疗车辆与医用车辆应进行分区停放,其间宜设置隔离带.
4,2,5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站的布置应远离主要活动人群区域,并位于隔高点主要建筑物的常年主导下风向。应与其它建筑保持一定防护距离,尽量减少对周边的影响。
4.2.6应妥善处理废水、废弃物,满足卫生防护和环境安全要求。隔离区、缓冲区应合并在隔离区内设置独立的垃圾暂存间及污水处理设施.隔离对象出入口及室外场地应加强地面防护及消毒措施。
4,2.7室外场地应能满足消防车道的设置要求,确保消防车辆快速抵达,各建筑之问的防火问距应满足防火规范的要求人车通行道路、停车场地、物资场地等地面应硬化。垃圾处理区、车辆消洗区、卫生通过区、垃圾收集车临时停车区等需要进行地面冲洗的区域应对场地进行防渗处理,周边设置截水沟。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L/T 1105.1-2020 电站锅炉集箱小口径接管座角焊缝 无损检测技术导则 第1部分:通用要求
ICs27.100
CCS F24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1105.1~1105.4-2020代替DT105.1-2009,DLT11052-1105.4-2010
电站锅炉集箱 小口径接管座角焊缝 无损检测技术导则
The technical guideline of non-destructive inspection for fillet welds of small diameter nozzle stubs on boiler headers in power stations
2020-10-23发布2021-02-01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电站锅炉集箱小口径接管座角焊缝超声检测、涡流检测和磁记忆检测三种无损检剥方法的一般要求和应用原则。
本文件适用于电站锅炉集箱小口径接管座角焊缝的检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LT675电力行业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规则
DLT11052电站锅炉集箱小口径接管座角焊缝无损检测技术导则第2部分超声检测
DLT1105.3电站锅炉集箱小口径接管座角焊缝无损检测技术导则第3部分涡流检测
DLT1105.4电站锅炉集箱小口径接管座角焊缝无损检测技术导则第4部分磁记忆检测
DL5009.1一2014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第1部分:火力发电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小口径接管small diameter connecting tube
外径不大于89mm的接管。
3.2
图形辅助graphies assistive
将检测区城整体或局部图形导入检测仪器或分析软件,获得具有工件特征图形的检测界面以辅助检测或数据分析。
3.3
漏磁场magnetic leakage field
当铁磁性试件被外磁场磁化后,试件表面或近表面的峡陷或应力与应变集中使试件内的磁力线发生畸变,从而逸出试件表面形成的磁场。
3.4
应力集中区stress concentration zone
在试件(焊接接头)表面由漏磁场法向分量的符号改变线(或零值线)形成的轮廓线。应力集中区的表征为局部磁化值△M与基体磁化值M相比发生剧烈变化,并表现为突出的漏磁场“峰值”。
3.5
漏磁场强度magnetic leakage field strength
在焊接接头表面测得的磁场参数示值,以H,表示。
3.6
磁场H,测量通道magnetic field。measuring channel
由测量磁场强度的铁磁测量转换器组成,个铁磁测量转换器构成个测量通道。可应用多通道测量系统,即使用2个或更多铁磁测量转换器。
4一般要求
4.1应用原则
4.1.1应根据被检集箱角焊缝的结构、材质、工艺、使用条件和失效模式等,分析可能产生的缺陷性质、部位和形状,选择最适宜的无损检测方法,或综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无损检测方法。
4.1.2超声检测主要用于角焊缝内部和根部缺陷的检测,见DLT11052的规定:涡流检测主要用于角焊缝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的检测,见DLT11053的规定:磁记忆检测主要用于确定角焊缝应力集中程度,见DLT1105.4的规定。
4.1.3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检测方法对同一角焊缝进行检测时,应按各自的方法评定。
4.1.4采用同种检测方法按不同检测工艺进行检测时,如果检测结果不一致,应以危险程度较大的评定为准。
4.2检测及报告审核人员
从事电站锅炉集箱小口径接管座角焊缝无损检测及报告审核的人员,应按DLT675的要求进行培训考核并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证书。取得不同无损检测方法不同级别的人员,只能从事与该方法和该级别相应的无损检测及报告审核工作,并承担相应的技术责任。
4.3安全及工作环境
从事检测的人员必须遵守DL5009.1一2014的规定,当检测条件不具备安全作业条件时,应等待条件符合要求后再行检测。
4.4检测记录
4.4.1检测记录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
a)记录编号;
b)执行标准;
c)被检工件的名称、编号、规格尺寸、角焊缝的型式、材料和热处理状态、检测部位、检测时的表面状态等;
d)检测时机;
e)检测设备的名称、规格型号和编号。
f)检测工艺参数;
g)检测示意图;
h)原始检测数据;
i)检测人员;
j)检测日期和地点;
k)检测数据的评定结果。
4.4.2检测记录应真实、准确、完整、有效,并经相应责任人员签字认可。
4.4.3检测记录还应符合DL/T11052一1105.4的有关要求。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正式版带书签 DB22/JT 139-2015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程
DB22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22/JT139-2015
建筑基坑工程 监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onitoring of building excavation engineering
2015-03-13发布2015-04-01实施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1总则
1.0.1为了在建筑基坑工程监测中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成果可靠,确保建筑基坑安全和保护基坑周边环境以及为规范我省建筑基坑工程监测工作,特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吉林省范围内一般土、软土、季节冻土建(构)筑基坑工程监测。
1.0.3建筑基坑工程实施监测工作前应详细了解基坑工程设计要求,并综合考虑建设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周边环境条件、施工条件和工期等因素,认真分析,因地制宜,编制合理的监测方案,精心组织实施现场监测。
1.0.4建筑基坑工程监测除应符合本规程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符号
2.1术语
2.1.1建筑基坑building excavation
为进行建(构)筑物基础、地下建(构)筑物施工所开挖形成的地面以下空间。
2.1.2基坑工程excavation engineering
为保证基坑正常施工、主体地下结构的安全和周围环境不受损害而采取的各种工程措施的总称。
2.1.3基坑周边环境surroundings around excavation
在建筑基坑施工及使用阶段,基坑周围可能受基坑影响的或可能影响基坑的既有建(构)筑物、设施、管线、道路、岩土体及水系等的统称。
2.1.4季节性冻土区seasonal frozen soil region
地表土层在寒季发生冻结,暖季全部融化的区域。
2.1.5建筑基坑工程监测monitoring of building excavation engineering
在建筑基坑施工及使用阶段,对建筑基坑及周边环境实施的检查、量测和监视工作。
2.1.6基坑支护retaining and protecting for excavation
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
2.1.7围护体系outer protective system
安全承受坑侧水、土压力和坑外一定范围内固定或临时荷截作用的体系。围护体系包括围护结构和支撑体系。
2.1.8围护墙retaining structure
承受坑侧水、土压力及一定范围内地面荷截的壁状结构。
2.1.9排桩piles in row
以某种桩型按队列式布置组成的基坑支护结构。
2.1.10支撑bracing
在基坑内用以承受围护墙传来荷截的构件或结构体系。
2.1.11锚杆anchor rod
一端与围护墙联结,另一端锚固在土层或岩层中的承受围护墙传来荷截的受拉杆件。
2.1.12土钉墙soil nailing wall
采用土钉加固的基坑侧壁土体形成的支护结构。
2.1.13冠梁top beam
设置在围护墙顶部并与围护墙连接的用于传力或增加围护墙整体刚度的梁式构件。
2.1.14基坑侧壁side of foundation pit
构成建筑基坑围护墙体的某一侧面。
2.1.15地下水水位监测groundwater level monitoring
对保证支护结构施工、基坑挖土、地下室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安全而在基坑内外采取的排水、降水、截水或回灌措施所引起的水位变化的监测。
2.1.16孔隙水压力pore water pressure
饱和土体中孔隙水所承担的压力。
2.1.17基坑隆起(回弹)basal swelling(rebound)
基坑坑底因土体应力变化而产生的向上变形。
2.1.18分层位移tinting displacement
不同土层产生的相对竖向和水平位移。
2.1.19测斜slope monitoring
围护体和(或)土体在一定深度产生的水平向位移监测。
2.1.20监测网monitoring control network
为变形监测而建立的由基准点、工作基点组成的专用测量控制网。
2.1.21基准点datum point
在变形监测中,作为测定工作基点和监测点依据的、需长期保存和稳定可靠的测量控制点。
2.1.22工作基点operating control point
作为直接测定监测点的相对稳定的测量控制点。
2.1.23监测点monitoring point
直接或间接设置在监测对象上并能反映其变化特征的观测点。
2.1.24监测频率frequency of monitoring
单位时间内的监测次数。
2.1.25监测报警值alarming value on monitoring
为保证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对监测对象可能出现异常、危险所设定的警戒值。
2.1.26小角法minor angle method
在测站上测量监测点的距离及固定方向与监测点方向间的夹角,以确定水平位移的方法。
2.1.27经纬仪投点法method of transit projection
用经纬仪在两个正交的方向将建(构)筑物顶部的观测点投影到底部观测点的水平面上,以测定水平位移。
2.1.28微光准直法method of laser alignment
以微光发射系统发出的微光束作为基准线,在需要准直的点上用目视的接收屏或光电接收靶观测光斑中心,以测定各点偏离基准线差值的测量方法。
2.1.29视准线法collimation line method
以两固定点间经纬仪的视线作为基准线,测量监测点到基准线间的距离,确定偏移值的测量方法。
2.1.30前方交会法forward intersection method
在两个以上已知控制点上,分别对监测点观测水平角(或边长),然后根据已知控制点的坐标和观测角值(或边长)计算监测点坐标的测量方法。
2.1.31自由设站法method of free set station
选择一适宜的地方设站,对附近的2一3个已知控制点测量距离和水平角,用边角后方交会的方法计算测站点的坐标和定向角,用极坐标法测定监测点坐标的测量方法。
2.1.32极坐标法polar coordinate method
根据一个已知点和一条已知方位的边对监测点测量一个角度和一段距离,以坐标正算求得该点坐标的测量方法。
2.1.33方向线偏移法deflection of direction method
以两固定点间方向线作为基准线,在其附近设站测量相应固定点的距离(仅需测一次)和水平角,求得本测站侧向偏差值的测量方法。
2.1.34GNSS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泛指所有全球的、区域的或增强的卫星导航系统,包括如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的GALILEO、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相关的增强系统。
3基本规定
3.0.1基坑工程等级可按表3.0.1规定划分。
3.0.2开挖深度大于等于5m或开挖深度小于5m的一、二级基坑工程,均应实施基坑工程监测。
3.0.3基坑工程设计提出的对基坑工程监测的技术要求应包括监测项目、监测频率和监测报警值等。
3.0.4工程建设方应根据工程设计方提出的基坑工程监测任务和要求,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对基坑工程实施现场监测。
3.0.5基坑工程监测方实施基坑工程监测前,工程建设方应提供下列资料:
1基坑围护设计施工图。
2勘察成果文件。
3基坑影响范围内地下管线图。
4周边建(构)筑物状况(建筑年代、基础和结构形式)。
3.0.6基坑工程监测方应按下列步骤,实施监测工作:
1接受委托。
2现场调查,收集资料。
3编削监测方案。
4监测点设置与验收,设备、仪器校验和元器件标定。
5现场监测。
6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及信总反馈。
7提交阶段性监测结果或报告。
8现场工作结束后,提交完整的监测资料。
3.0.7现场调查,收集资料的内容应包括:
1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气象资料,基坑工程的设计资料,施工方案等。
2周边环境各监测对象的历史及现状情况。必要时,可采用拍照、摄像等方法保存有关资料。
3以监测项目现场实施的可行性。
4了解邻近基坑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测情况。
3.0.8监测方案的内容应包括:
1工程概况。
2场地岩土层条件及基坑周边环境状况。
3监测目的和任务。
4监测依据。
5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和保护。
6监测方法和精度。
7监测期及监测频率。
8监测报警及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报警值控制标准。
9监测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
10监测人员的配备。
11监测仪器设备及检定要求。
12作业安全及管理制度。
13越冬基坑工程尚应包括冻融期间的专项监测内容。
3.0.9监测方案需经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等认可,必要时还需与基坑周边环境涉及的有关单位协商一致后方可实施。
3.0.10下列基坑工程的监测方案应进行专门论证:
1地质和环境条件复杂的基坑工程。
2临近重要建筑和管线,以及历史文物、优秀近现代建筑、地铁、燧道等破坏后果很严重的基坑工程。
3已发生严重事故,重新组织施工的基坑工程。
4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一、二级基坑工程。
5其他需要论证的基坑工程。
3.0.11监测方应严格实施监测方案。当基坑工程设计或施工有重大变更时,监测方应与建设方及相关单位研究并及时调整监测方案。
3.0.12监测方应及时处理、分析监测数据,并将监测结果和建议及时向建设方及相关单位做信总反馈。当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报警值时,必须立即通报建设方和相关单位。
3.0.13监测过程中,应记录监测范围内周边工程施工(挖土、打桩、降水)情况,并分析对监测成果的影响。
3.0.14基坑工程监测期间,建设方及施工方应协助监测方保护监测设施。
3.0.15监测工作结束后,监测方应向建设方提供下列资料,并按档案管理规定,组卷归档。
1基坑工程监测方案。
2监测点布设、验收记录。
3阶段性验收报告。
4监测总结报告。
4监测项目
4.1一般规定
4.1.1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4.1.2基坑工程现场监测的对象包括:
1支护结构。
2地下水状况。
3基坑底部及周边土体。
4周边建(构)筑物。
5周边管线及设施。
6周边重要的道路。
7其他应监测的对象。
4.1.3基坑工程的监测项目应与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方案相匹配。应针对监测对象的关键部位,做到重点观测、项目配套,并形成有效的、完整的监测系统。
4.2仪器监测
4.2.1基坑工程仪器监测项目应根据表4.2.1进行选择。
4.2.2冬季施工或进行越冬维护的基坑监测项目应根据表4.2.1进行选择,由于冬季冻胀春季冻土融化起内力及位移变化,应重点进行监测。
4.2.3当基坑周边有地铁、学道或其它对位移有特珠要求的建筑及设施时,监测项目应进行专门论证。
4.3巡视检查
4.3.1基坑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期内,每天均应由专人定时进行巡视检查。
4.3,2基坑工程巡视检查宜包括以下内容:
1支护结构:
1)支护结构成型质量;
2)冠梁、围檩、支撑有无裂缝出现;
3)支撑、立柱有无较大变形;
4)止水推幕有无开裂、渗漏;
5)墙后土体有无裂缝、沉陷及滑移;
6)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
7)支护结构冬季施工期间是否采取冬季施工措施。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BJ43T 388-2022 开槽型混凝土叠合板应用技术标准(报批版)
DC DB.J
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JXXXX-2022
备案号XXXX-2022
开槽型混凝土叠合板 应用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Application of Concrete Composite Slab with Rabbet
2022-XX-XX发布2022-XX-XX实施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1总则
1.0.1为确保开槽型混凝土叠合板在设计、施工及脸收中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保证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含8度)以下的工业、民用建筑、桥梁工程与地下结构中装配式开槽型混凝土叠合板的设计、生产、施工及验收。
1.0.3开槽型混凝土叠合板的设计、生产、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开情型混深土叠合板conerete composite slab with rabbet
底部采用不出筋的开槽型昆凝土预制板、项部采用现场后浇混凝土形成的叠合板件,简称叠合板(如图2.1.1)。
2.1.2开槽型混深土预制版concrete precast slab with rabbet
板端不出筋但预留槽口用于放置附加钢筋代替胡子筋的预制板,简称预制板。
2.1.3口rabbet
开槽型混凝土预制板端部预留的用于放置附加钢筋的长条形凹槽。
2.1.4密拼连楼connection without gap
相邻开槽型混凝土预制板在垂直于板跨方向紧密拼接、不留后浇带的连接形式。
2.1.5单向板one-way slab板缝处不设置槽口或设置构造长度槽口,板面荷载主要是沿短边方向传递,沿长边方向传递的荷载可忽略不计。
2.1.6双向板two-way slab
长边与短边之比小于2.0,板缝处设置槽口,且开槽长度满足板缝处截面的受力需求,板面荷载可以沿两个方向传递。
3基本规定
3.0.1开槽型混凝土叠合板可用于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等。
3.0.2开槽型混凝士叠合板与支座应有可靠连接。
3.0.3开槽型混凝土叠合板应进行施工和使用两阶段设计,其结构性能,包括承载力、挠度、裂缝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3.0.4开槽型混凝土预制板应按照房间平面尺寸、生产、运输及吊装能力进行布置,并宜实现标准化和模数化。
3.0.5开槽型混凝土预制板生产单位宜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并建立统一的编码规则和标识系统。生产全过程记录文件及影像文件宜实现全过程控制和追溯。
4材料
4.0.1开槽型混凝土叠合板所用混凝土材料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的规定。
4.0.2开槽型混凝土叠合板中受力钢筋及构造钢筋宜采用HRB400、HRB500或CRB550、CRB600H,钢筋直径宜为6mml6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热轧钢筋的力学性能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2冷轧带肋钢筋力学性能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打95的规定。
4.0.3预埋件锚板及锚筋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BJ43/T 387-2022 超高性能混凝土集成模块建筑技术标准
UDC DBJ
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J 43/T xxx-2022
P备案号JxXXXX-2022
超高性能混凝土 集成模块建筑 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Precast Integrated Module building Made of 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2022-Xx-Xx发布2022-Xx-Xx实施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1总则
1.0.1为规范超高性能混凝土集成模块建筑的应用,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促进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制订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及8度以下地区,以超高性能混疑土集成模块组装而成的多层民用建筑的设计、制作、运输、安装及验收。
1.0.3超高性能混凝土集成模块建筑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和湖南省地方标准的有关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由水泥、矿物掺合料、骨料、纤维、外加剂、水等原材料制成的具有超高力学性能、超高抗渗性能的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
2.1.2超高性能混凝土模块ultra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prefinished module
以超高性能混凝土为原材料,在工厂内预制完成,由主体结构、设备管线、内装部品等集成的箱式空间体,是组成集成模块建筑的基本单元,简称模块。
2.13超高性能混凝土集成模块建筑ultra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prefinished module building
模块运至施工现场组装而成的装配式建筑,简称模块建筑。
2.1.4叠箱体系stacked box structural system
由多个模块叠拼并相互连接而成的能够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体系。
2.1.5箱框体系stacked box and frame structural system
由模块与混凝土、钢结构框架组成的共同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体系。
2.1.6
模块连接件module connector
用于模块与模块之间、模块与其他功能模块之间的连接件,包括螺栓、套筒等。
2.1.7预埋套筒embedded sleeve
预埋在模块中,用于传递螺栓力的钢套管。
2.1.8螺栓连接bolt connection
螺栓杆一端预埋在模块中或与预埋套筒相连,另一端伸入连接点位用螺母紧固,使模块连成整体。
2.1.9接缝joint
相邻模块间的水平缝和竖向缝。
3基本规定
3.0.1模块建筑应采取一体化设计,满足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安装及绿色建造等技术环节的要求。
3.0.2模块建筑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50002的有关规定,满足建筑部品的模数化、标准化和通用化的要求。
3.0.3模块建筑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M)技术协同设计,实现全专业、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3.0.4模块建筑的结构连接和节点构造应受力明确、传力可靠,满足结构的承载能力、正常使用和耐久性要求。
3.0.5设计应明确结构的用途,在设计工作年限内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3.0.6模块建筑应采用全装修。
4材料
4.1超高性能混凝土
4.1.1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设计、制作与养护以及实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活性粉末混凝土》GBT31387的有关规定。
4.1.2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地方标准《活性粉末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43T325的有关规定。
4.1.3超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RP℃100。
4.1.4超高性能混凝土钢纤维体积掺量不应低于1.5%。
4.2钢筋与钢材
4.2.1钢筋和钢材的力学性能指标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的有关规定。
4.2.2受力钢筋强度等级不宜低于HRB400级。
4.2.3钢筋焊接网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14的有关规定。
4.3连接材料
4.3.1模块之间连接宜采用8.8级及以上螺栓,其力学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的有关规定。
4.3.2模块之间连接使用的套筒、连接盒的材料与力学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钢筋机械连接用套筒》JGT163和《盒式连接多层全装配式混凝土墙板结构技术规程》DBJ43T320的有关规定。
4.3.3模块与楼梯间、电梯间等连接使用的钢材、焊接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的有关规定。
4.3.4暴露在空气中的钢材应进行防腐处理。
4.3.5座浆料应采用抗收缩砂浆,28d收缩率不大于0.15%,砂浆稠度不宜大于90mm,并应结合现场气候条件和使用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座浆料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
4.3.6模块建筑连接孔位可采用水泥基灌浆料及其他材料填实,灌浆料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5.
4.3.7模块建筑采用其他连接方式时,应符合相关国家、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
4.4内部装修及设备管线材料
4.4.1内部装修材料的品种、规格和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不得采用国家和地方明令淘汰的材料。
4.42内部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和《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的有关规定。
4.4.3内部装修材料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防腐和防虫处理。
4.4.4内部装修材料有害物质排放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GB18580-18588的有关规定.
4.4.5内部装修材料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住宅室内装饰装修设计规范》JG367和《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GB50210的有关规定。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浙江省城镇燃气管道巡查管理导则(试行)
为规范城镇燃气管道 巡查,有效控制燃气管道运行风险,防止第三方施工对燃气设施的损坏,预防燃气管道事故发生,导则编制组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结合浙江省 城镇燃气管道巡查实际经验,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为5章和3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组织管理,巡查要求和信息化管理。
本导则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绍兴市燃气产业有限公司负责具体的技术内容的解释。
目 次
1 总 则.................................................................... 1
2 术 语.................................................................... 2
3 组织管理.................................................................. 3
3.1 人员管理............................................................ 3
3.2 制度管理............................................................ 3
3.3 装备配置............................................................ 3
3.4 安全保障............................................................ 4
4 巡查要求.................................................................. 5
4.1 一般规定............................................................ 5
4.2 巡查内容............................................................ 5
4.3 巡查频次............................................................ 7
4.4 巡查流程............................................................ 8
5 信息化管理............................................................... 10
附录 A 燃气管道标志位置表 .................................................. 12
附录 B 燃气巡查第三方施工上报流程 .......................................... 13
附录 C 巡查告知单 .......................................................... 14
本导则用词说明.............................................................. 16
引用标准名录................................................................ 17
1 总 则
1.0.1 为规范城镇燃气管道巡查管理 ,提高燃气安全管理水平,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燃气经营企业对城镇燃气管道的巡查。
1.0.3 本导则所指城镇燃气管道指城镇燃气气源站出口至居民用户登高管位置或非居民用户红线位置之间的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城镇燃气门站之前的管道应按照长输管道相关要求执行。
1.0.4 城镇燃气管道的巡查管理,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浙江省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 语
2.0.1 燃气管道巡查 Gas pipeline inspection
专业的巡查人员在一定或特定时间对燃气管道(含附属设施)进行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并按要求进行处理。
2.0.2 第三方施工 Third party construction
个人或施工单位在已建燃气管道的保护和控制范围内的施工行为,包括敷设管道、打桩、顶进、挖掘、钻探、堆土、占压等可能影响燃气设施安全的施工行为。
2.0.3 燃气管道标志 Gas pipelines sign
用于燃气管道的标志包括安全标志和专用标志,安全标志包括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令性标志、提示标志等,专用标志包括地面标志桩、地面标志钉等。
2.0.4 “四定三及时” Four stipulations and three punctuality
“四定”指定时、定点、定人、定线路,“三及时”指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报告。
3 组织管理
3.1 人员管理
3.1.1 巡查人员培训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巡查人员应进行岗前教育培训,取得燃气行业从业人员培训考核合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2 燃气经营企业应定期组织巡查人员参加相应的继续教育,考核合格后上岗;
3 培训内容应至少包括巡线系统使用、相关制度、线路危害识别、风险预防、事故案例、应急演练、岗位危险源辨识、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等方面的内容;
4 新员工入职需要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培训。
3.1.2 巡查人员应掌握燃气管道相关知识,并应熟练掌握巡查的流程。
3.1.3 巡查人员的岗位职责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认真贯彻、执行巡查相关的法律法规;
2 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3 熟悉所管辖范围内燃气管道走向及附属设施的位置,并实施燃气管道及附属设施的巡查工作,完成各类表单、记录填写;
4 发现隐患及时上报,并提出整改建议,跟踪整改过程直至隐患整改闭环;
5 按规定正确使用劳保用品,合理使用、保管设备;
3.1.4 巡查人员考核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通过 GIS 系统和巡查系统检查和考核燃气巡线效果,检查巡线员管道巡查日到位率、车辆时速、巡线轨迹、第三方施工工程跟踪及时上报情况等;
2 应定期进行巡线人员技能考核工作,考核巡线人员对管道和设施位置、巡查道路的熟知性、系统和工器具使用熟练性、阀门井熟知性等技能;
3 应定期对巡查人员考核,予以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奖惩。
3.2 制度管理
3.2.1 燃气经营企业应建立燃气管道巡查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巡线频次、巡线流程、上报内容、教育培训、安全管理、劳动防护和应急管理等内容。
3.2.2 应将“四定三及时”的要求落实到管理制度中。
3.3 装备配置
3.3.1 巡查人员应随身配套工作服、安全帽、三防鞋/防静电工作鞋、工作证、棉线手套/帆布手套、反光背心等个人防护着装。
3.3.2 巡查人员应携带巡查告知单、巡查日志本等工作表单。
3.3.3 巡查人员应按需携带巡查手机、便携式检测仪、图纸、阀杆、卷尺等巡查工具。
3.3.4 巡查人员应携带简易标志旗、宣传贴画、识别漆等安全标识、安全宣传用品和安全标记等宣传材料。
3.3.5 巡查人员车巡时应配备电瓶车或巡查车。
3.4 安全保障
3.4.1 巡查人员上岗工作前应穿着工作服,正确穿戴劳保用品,着装整洁并携带必要的巡查工具,开启 GPS 定位;
3.4.2 巡查人员在建筑工地、隧道、山体附近作业前,应注意观察周边情况是否正常,严格按照巡查操作规程执行,确认安全后方可进行巡查。
3.4.3 在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不宜露天作业或当班巡查人员无法执行计划,可以视情况批准后取消当天巡查计划。
3.4.4 巡查人员工作地点处于高层建筑周边时,要注意观察周围环境,避免高空坠物。
3.4.5 巡查人员在确保自身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阻止有可能危害管道安全的违章施工行为,对劝阻不听者,应及时上报执法部门,由执法部门阻止。
4 巡查要求
4.1 一般规定
4.1.1 燃气经营企业应严格落实专项检查,落实检查巡查任务执行情况,落实检查巡查质量,落实巡查工作考核。
4.1.2 针对第三方施工,燃气经营企业应制定燃气管道及其附属设施保护方案,并将附近施工区域纳入巡查范围。
4.1.3 城镇燃气管道巡查除应符合本导则基本规定外,还应符合《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燃气工程项目规范》GB 55009、《城镇燃气设施运行、维护和抢修安全技术规程》CJJ 51 和《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 50251 的规定。
4.1.4 巡查人员应严格按照巡查要求和“四定三及时”的要求进行巡查。
4.1.5 穿跨越管道、斜坡及其他特殊地段的管道,在暴雨、大风或其他恶劣天气过后应及时巡查。
4.1.6 高压管道巡查范围为高压管道的基本设施及附属设施,包括定向穿越管道周边、隧道、河流、山体情况以及无人值守的场站。
4.1.7 中低压管道的巡查范围为中低压管道的基本设施及附属设施,包括调压柜(箱)、地表设施、管桥、围栏及施工工地临时管道等。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高清PDF带书签《给水排水工程常用图表手册》金智华
为满足当今快节奏设计、施工的需求,本书以简明、实用、内容新颜为原则,以给水排水工程 有关的规范、规定、技术标准为依据,主要介绍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常用材料及工、机具,建筑给水排水系统设计,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安装,常规给水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给水排水工程造价等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中常用的设计资料、数据、公式及有关图表。
本书可供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现场施工人员以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和使用。
PDF书签目录:
1 工程常用材料及工、机具 7
1.1 常用管材 7
1.2 常用管件 19
1.3 常用附件 28
1.4 常用水处理材料 42
1.5 常用安装工具 48
1.6 常用测量工具 54
1.7 常用机械 57
2 建筑给水系统设计 67
2.1 给水系统组成与分类 67
2.2 给水系统设计计算 72
2.3 建筑室外消防给水系统 87
2.4 建筑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 93
2.5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113
3 建筑排水系统设计 124
3.1 建筑内部排水系统 124
3.2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138
3.3 居住小区排水系统 142
4 建筑给水系统安装 144
4.1 室内给水管道安装 144
4.2 室内消防系统安装 165
4.3 室内热水供应系统安装 169
4.4 室外给水管道安装 174
4.5 室外给水附件安装与管路试压 185
5 建筑排水系统安装 191
5.1 卫生器具安装 191
5.2 室内排水管道安装 208
5.3 室外排水管道安装 215
5.4 室外排水构筑物安装与管路试压 220
6 常规给水处理 228
6.1 给水水质标准 228
6.2 投药 234
6.3 絮凝 239
6.4 沉淀池 241
6.5 过滤 244
6.6 消毒 250
6.7 曝气 256
7 城市污水处理 264
7.1 污水厂基础设计 264
7.2 活性污泥法 268
7.3 膜生物法、膜分离法 281
7.4 污泥处理 283
8 给水排水工程造价 292
8.1 工程量清单概述 292
8.2 工程量计算规则 295
8.3 清单计价工程量计算规则 297
参考文献 300
封底 301
CJ/T 545-2021 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数据标准.pdf
ICs01.040.59
CCS Y75/79 HJ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建设行业标准
CJ/T545-2021
城市运行管理 服务平台 数据标准
Data standard for urban operati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platform
2021-12-06发布2022-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数据的总体要求,国家平台、省级平台和市级平台数据的内容和数据项等。
本文件适用于国家、省级和市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数据库的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10114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
GB/T30428.1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第1部分:单元网格
GB/T30428.2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第2部分:管理部件和事件
GB/T30428.3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第3部分:地理编码
GB/T36625,5智慧城市数据险合第5部分:市玫基础设施数据元素
GB/T37025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
GB/T3793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存储安全技术要求
GB/T37973一2019信息安全技术大数据安全管理指南
C刀/T103·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标准
CJJ/T312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技术标准
3术语和定义
CJ/T312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总体要求
4.1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数据应包括业务指导、监督检查、监测分析、综合评价数据,城市基础数据,运行、管理和服务数据,外部汇聚数据等门类数据,每一门类数据分为若干大类和小类。
4.2国家平台、省级平台和市级平台应按各自功能获取和存储不同类型和内容的数据。
4.3数据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拓展。
4.4数据应进行全周期管理,并应包括采集、存储、整合、是现与使用、分析与应用、归档和销最。
4.5数据的主要数据项应包括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字段长度、约束/条件和说明,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字段名称:数据项的名称;
b)字段代码,唯一标识该数据项的代码,采用大写中文拼音首字母缩写的形式表示。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高清PDF带书签《混凝土工程常用图表手册》经东风
本书依据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T 50010—2010)、 《混凝土结 构工程施工规范》 (GB 50666—2011) 等国家现行标准编写。 主要内容包 括名词术语、 荷载、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计算及 设计、 模板分项工程、 钢筋分项工程、 预应力分项工程、 混凝土分项工程 等。
本书是广大土木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常用小型工具书。
PDF书签目录:
1 名词术语 7
2 荷载 12
2.1 荷载和荷载效应组合 12
2.2 楼面和屋面活荷载 13
2.3 起重机荷载 16
2.4 雪荷载 17
2.5 风荷载 20
2.6 温度作用 54
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55
3.1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55
3.2 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62
3.3 扭曲截面承载力计算 65
3.4 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67
3.5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69
4 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计算及设计 72
4.1 地震作用计算 72
4.2 构件的抗震设计 78
4.3 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 86
5 模板分项工程 93
5.1 组合钢模板 93
5.2 大模板 108
5.3 滑动模板 117
5.4 胶合板 135
5.5 木模板 137
6 钢筋分项工程 146
6.1 材料 146
6.2 机具设备 151
6.3 施工技术 162
7 预应力分项工程 167
7.1 预应力筋材料 167
7.2 预应力筋的张拉和放张 178
7.3 无粘结预应力施工 179
7.4 现浇预应力施工 180
8 混凝土分项工程 183
8.1 原材料要求 183
8.2 配合比设计 194
8.3 混凝土的养护 199
8.4 泵送混凝土的施工 208
图表索引 215
参考文献 227
高清PDF带书签《建筑机械常用图表手册》曹丽娟
本书依据 《起重机械 控制装置布置形式和特性》 (GB/ T 24817. 1 ~ 24817. 5—2009 / 2010)、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 (GB/ T 26408—2011)、 《混 凝土搅拌站 (楼)》 (GB/ T 10171—2005)、 《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 (附 条文说明)》 (JGJ 107—2010) 等现行标准编写而成。 主要内容包括起重 机械及运输机械、 土方工程机械、 桩工机械、 钢筋机械、 混凝土机械、 压 实机械、 装修机械和高层建筑施工机械。
本书是建筑工程机械专业人员必备的常用小型工具书。
PDF书签目录:
1 起重机械及运输机械 9
1.1 常用起重辅助工具 9
1.2 履带起重机 14
1.2.1 履带起重机的构造组成 14
1.2.2 履带起重机的技术参数 14
1.2.3 履带起重机的行走装置 15
1.3 轮式起重机 16
1.3.1 轮式起重机的分类 16
1.3.2 轮式起重机的主要参数 17
1.3.3 轮式起重机的起重特性 17
1.3.4 液压式轮式起重机的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22
1.4 塔式起重机 26
1.4.1 塔式起重机的分类、特点及适用范围 26
1.4.2 塔式起重机的构造组成 27
1.4.3 塔式起重机的基本参数 30
1.4.4 塔式起重机的安全保护装置 31
1.4.5 塔式起重机的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34
1.5 卷扬机 36
1.5.1 卷扬机的型号 36
1.5.2 卷扬机的构造组成 36
1.5.3 卷扬机的技术参数 37
1.5.4 卷扬机的固定 39
1.5.5 卷扬机的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40
1.6 施工升降机 40
1.6.1 施工升降机的分类及构造 40
1.6.2 施工升降机的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42
1.7 机动翻斗车 43
1.7.1 机动翻斗车的分类 43
1.7.2 机动翻斗车的构造组成 44
1.7.3 机动翻斗车的技术参数 44
1.8 胶带运输机 45
1.8.1 胶带运输机的分类 45
1.8.2 胶带运输机的基本结构和主要构件 45
1.8.3 胶带运输机的技术参数 48
2 土方工程机械 51
2.1 挖掘机 51
2.1.1 挖掘机的分类 51
2.1.2 挖掘机的构造组成 51
2.1.3 挖掘机的技术参数 54
2.1.4 挖掘机的操纵装置 56
2.1.5 挖掘机的操作方法 56
2.1.6 挖掘机的保养与维护 59
2.1.7 挖掘机的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61
2.2 推土机 62
2.2.1 推土机的分类 62
2.2.2 推土机的构造组成 62
2.2.3 推土机的技术参数 63
2.2.4 推土机的作业方法 63
2.3 铲运机 65
2.3.1 铲运机的分类 65
2.3.2 铲运机的构造组成 65
2.3.3 铲运机的主要技术参数和生产率的计算 66
2.3.4 铲运机开行路线的选择 68
2.3.5 铲运机的保养与维护 69
2.3.6 铲运机的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70
2.4 装载机 71
2.4.1 装载机的分类 71
2.4.2 装载机的构造组成 72
2.4.3 装载机生产率的计算和主要技术参数 75
2.4.4 装载机的操作方法 76
2.4.5 装载机的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78
2.5 平地机 79
2.5.1 平地机的分类 79
2.5.2 平地机的构造组成 80
2.5.3 平地机的技术参数 81
2.5.4 平地机的作业要点 81
3 桩工机械 84
3.1 桩工机械的表示方法 84
3.2 柴油打桩锤 84
3.2.1 柴油打桩锤的构造组成 84
3.2.2 柴油打桩锤的技术参数 86
3.2.3 筒式柴油打桩锤的工作原理 87
3.2.4 柴油打桩锤的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91
3.3 振动桩锤 91
3.3.1 振动桩锤的构造组成 91
3.3.2 振动桩锤的技术参数 92
3.3.3 振动桩锤的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93
3.4 桩架 94
3.4.1 桩架的分类及构造组成 94
3.4.2 桩架的技术参数 96
3.4.3 桩架的保养与维护 96
3.5 静力压桩机 97
3.5.1 静力压桩机的构造组成 97
3.5.2 静力压桩机的技术参数 101
3.5.3 静力压桩机的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101
3.6 钻孔机 101
3.6.1 转盘钻孔机 101
3.6.2 螺旋钻孔机 103
3.6.3 回转斗钻孔机 104
3.6.4 全套管钻孔机 105
3.6.5 潜水钻孔机 107
4 钢筋机械 109
4.1 钢筋冷加工机械 109
4.1.1 钢筋冷拉机 109
4.1.2 钢筋冷拔机 110
4.2 钢筋成形机械 111
4.2.1 钢筋切断机 111
4.2.2 钢筋调直切断机 114
4.2.3 钢筋弯曲机 116
4.2.4 钢筋弯箍机 118
4.2.5 钢筋镦粗机 118
4.3 钢筋焊接机械 120
4.3.1 钢筋点焊机 120
4.3.2 钢筋对焊机 123
4.3.3 钢筋电渣压力焊机 125
4.3.4 钢筋气压焊机 126
4.3.5 水平钢筋窄间隙焊设备 126
4.3.6 钢筋摩擦焊机 126
5 混凝土机械 128
5.1 混凝土搅拌机 128
5.1.1 混凝土搅拌机的分类 128
5.1.2 混凝土搅拌机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130
5.1.3 混凝土搅拌机的型号 131
5.1.4 混凝土搅拌机的基本参数 132
5.2 混凝土搅拌站(楼) 134
5.2.1 混凝土搅拌站(楼)的型号 134
5.2.2 混凝土搅拌站(楼)的构造组成 135
5.2.3 混凝土搅拌站(楼)的工作原理 136
5.3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 137
5.3.1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型号 137
5.3.2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构造 137
5.3.3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保养与维护 138
5.3.4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138
5.4 混凝土泵及泵车 139
5.4.1 混凝土泵及泵车的型号 139
5.4.2 混凝土泵 140
5.4.3 混凝土泵车 141
5.4.4 混凝土泵及泵车的技术参数 141
5.4.5 混凝土泵的维护 143
5.5 混凝土喷射机 145
5.5.1 混凝土喷射机的分类 145
5.5.2 混凝土喷射机的型号 145
5.5.3 混凝土喷射机的构造组成 146
5.5.4 混凝土喷射机的技术参数 148
5.6 混凝土振动器 149
5.6.1 混凝土振动器的分类及其特点 149
5.6.2 混凝土振动器的型号 149
5.6.3 混凝土振动器的构造组成 149
5.6.4 混凝土振动器的技术参数 151
5.6.5 混凝土振动器的保养与维护 152
5.6.6 混凝土振动器的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153
6 压实机械 154
6.1 静作用压路机 154
6.1.1 静作用压路机的构造组成 154
6.1.2 静力光轮压路机的主要结构 155
6.1.3 静作用压路机的技术参数 157
6.1.4 静力光轮压路机的保养 158
6.2 振动压路机 159
6.2.1 振动压路机的构造组成 159
6.2.2 振动压路机的保养 161
6.3 蛙式打夯机 161
6.3.1 蛙式打夯机的构造组成 161
6.3.2 蛙式打夯机的技术参数 162
6.3.3 蛙式打夯机的保养 163
6.3.4 蛙式打夯机的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163
6.4 内燃式打夯机 164
6.4.1 内燃式打夯机的构造组成 164
6.4.2 内燃式打夯机的技术参数 165
6.4.3 内燃式打夯机的保养 165
6.4.4 内燃式打夯机的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166
6.5 振动打夯机 167
6.5.1 振动打夯机的构造组成 167
6.5.2 振动打夯机的技术参数 167
7 装修机械 168
7.1 筛砂机 168
7.1.1 筛砂机的构造组成 168
7.1.2 筛砂机的技术参数 169
7.2 砂浆搅拌机 170
7.2.1 砂浆搅拌机的构造组成 170
7.2.2 砂浆搅拌机的技术参数 171
7.2.3 砂浆搅拌机的保养 172
7.2.4 砂浆搅拌机的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173
7.3 灰浆泵 173
7.3.1 灰浆泵的分类 173
7.3.2 灰浆泵的技术参数 175
7.3.3 灰浆泵的保养 176
7.3.4 灰浆泵的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177
7.4 喷浆机 178
7.4.1 喷浆机的构造组成 178
7.4.2 喷浆机的性能参数 180
8 高层建筑施工机械 181
8.1 深层搅拌机 181
8.1.1 中心喷浆式 181
8.1.2 叶片喷浆式 181
8.1.3 深层搅拌机水泥桩挡墙施工工艺流程 182
8.2 地下连续墙 183
8.2.1 地下连续墙的施工过程 183
8.2.2 地下连续墙的施工设备配置 184
8.2.3 地下连续墙的施工工艺流程 184
图表索引 186
参考文献 195
封底 196
GB/T 41504-2022 建筑外门窗及百叶防非正常开启性能检测方法
ICs91.060.50
CCS P 32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1504一2022
建筑外门窗及百叶 防非正常开启性能 检测方法
Test method of burglar resistance for building external windows,doors and shutters
2022-04-15发布2022-11-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建筑外门窗及百叶防非正常开启性能的分级、检测设备和人员、试件及安装、检测及报告。
本文件适用于建筑外门窗及百叶防非正常开启性能的实验室检测。
本文件不适用于试件与墙体连接部位的检测,以及通过技术手段开启锁芯或化学腐蚀方法破坏试件进人非侵入侧的情况。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785.1电声学声级计第1部分:规范
GB/T5823建筑门窗术语
GB/T6031一2017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硬度的测定(10IRHD~100IRHD)
GB/T13304.1钢分类第1部分:按化学成分分类
GB15763.3一2009建筑用安全玻璃第3部分:夹层玻璃
GB/T38264建筑幕墙耐撞击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
GA/T73一2015机械防盗锁
JG/T393一2012建筑门窗五金件双面执手
3术语和定义
GB/T582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百叶shutters
百叶门窗
百叶门和百叶窗的统称。
注:百叶门和百叶窗的定义详见GB/T5823一2008中3,4.7和4.4,5。
3.2
防非正常开启性能burglar resistance
在规定的时间内,门窗及百叶侵人侧抵抗通过非正常开启途径进人非侵人侧的能力。
注:非正常开启指以施加静态荷载,神击荷载,使用钟定工具破拆的方式开启门窗及百叶的情况。
3.3
侵入侧attack side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受到非正常开启的一侧。
注:侵入侧的另外一侧为非侵人侧。实际工程中,可能存在试件两侧均为侵人侧的情况。
3.4
锁闭点locking point
门窗扇和框的连接点。
注:包括锁具锁舌,传动镇阳器的锁点,饺能(合页)。
3.5
贯穿口accessible opening
试件上出现的允许指定嵌规自由通过的孔隙。
3.6
抗静载性能检测static load resistance test
使用加载装置对试件侵入侧指定位置范加静态荷载并保持一定的时间,通过观察是否出现规定的贯穿口,判断试件抵抗静载破坏能力的试验。
3.7
抗冲击性能检测impact resistance test
使用一定质量的重物,在一定的落差高度下,对试件侵人侧指定位置进行撞击,通过观察是否出现规定的贯穿口,判断试件抵抗神击荷载破坏能力的试验。
3.8
抗人工破坏性能检测manual山y manipulating resistance test
检测人员使用指定手持工具对试件侵入侧进行破坏拆除,通过贯穿口出现的最短时间,判断试件抵抗人工破坏能力的试验。
3.8.1
检测净时间net test time
检测人员使用指定工具对试件侵人侧特续进行破坏拆除直至试件出现贯穿口的时长。
注,检测净时间的单位为分(min)。
3.8.2
间隔时间interval time
抗人工破坏性能检测中,检测人员用于休息,更换工具、观察确定检测部位、确认试件是否出现贯穿口等所经过的时长。
注:何隔时间的单位为分(min)。
3.8.3
检测总时间total test time
检测净时间与间隔时间的总和。
注,检测总时间的单位为分(mn)。
3.8.4
预试验pre-test
对一控已完成抗静载性能检测,抗冲击性能检测的试件进行抗人工破坏性能的试验。
3.8.5
验证试验verification test
对相同试件只进行抗人工破坏性能检测,用于验证已完成抗静载性能检测、抗神击性能检测、预试验的试件检测效果的试验。
4分级及判定
4.1门窗及百叶分级
门窗及百叶防非正常开启性能成按抗静载性能,抗冲击性能,抗人工破坏性能检测结果进行分级。
4.2组件分级
4.2.1玻璃面板抗破坏性能分级见表2。当门窗防非正常开启性能为2级时,玻璃面板抗破坏性能应按GB/T15763.3一2009采用落球冲击利离试验方法检测:当门窗防非正常开启性能为3级~5级时,戒璃面板抗破坏性能应按照附录A方法检测。
4.2.2锁具防破坏性能分级见表2。锁具防破坏性能应按GA/T73一2015中5.6的规定检测。
4.2.3执手抗破坏性能分级见表2。执手抗破坏性能应按JG/T393一2012中5.4,5的规定检测。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高清PDF带书签《建筑抗震常用图表手册》李殿平
本书依据 GB 50011—2010 《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 GB 50023—2009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GB 50223—2008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等国家现行标准编写。 主要内容包括建筑抗震基本知识, 场地、 地基与基 础,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多层砌体房 屋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 单层工业厂房, 土、 木、 石结构房屋,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非结构构件等。
本书是建筑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必备的常用小型工具书。
PDF书签目录:
1 建筑抗震基本知识 7
1.1 常用名词术语 7
1.2 地震特性 8
1.3 地震破坏作用 12
1.4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防 16
1.5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17
1.6 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 24
2 场地、地基与基础 26
2.1 场地 26
2.2 天然地基和基础 28
2.3 液化土和软土地基 29
2.4 桩基 34
3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36
3.1 概述 36
3.2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38
3.3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40
3.4 截面抗震验算 41
3.5 抗震变形验算 42
4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45
4.1 震害及其分析 45
4.2 一般要求 50
4.3 抗震设计 53
5 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 110
5.1 震害及其分析 110
5.2 一般要求 113
5.3 抗震计算 115
5.4 抗震构造措施 122
6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 130
6.1 震害及其分析 130
6.2 一般要求 133
6.3 抗震构造措施 136
7 单层工业厂房 139
7.1 震害及其分析 139
7.2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142
7.3 抗震验算 145
8 土、木、石结构房屋 152
8.1 生土房屋 152
8.2 木结构房屋 153
8.3 石结构房屋 153
9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155
9.1 概述 155
9.2 房屋隔震设计 155
9.3 房屋消能减震设计 162
10 非结构构件 170
图表索引 173
参考文献 182
封底 183
高清PDF带书签《暖通空调工程常用图表手册》金智华
本书以简明、 实用、 内容新颖为原则, 以暖通空调工程 有关的规范、 规定、 技术标准为依据, 主要介绍了建筑供暖系统设计, 建筑通风系统设 计, 建筑空气调节系统设计, 建筑供暖工程施工以及通风空调工程施工等常用的数据、 公式以及有关图表。
本书可作为暖通空调工程设计、 施工和管理人员的参考资料。
PDF书签目录:
1 建筑供暖系统设计 8
1.1 基本数据 8
1.1.1 室内外计算参数 8
1.1.2 围护结构 11
1.1.3 门、窗性能参数 21
1.2 采暖系统的形式 29
1.2.1 热水供暖系统 29
1.2.2 蒸汽供暖系统 32
1.2.3 高层建筑供暖系统 33
1.3 散热器供暖 34
1.3.1 基本参数 34
1.3.2 散热器散热面积计算 36
1.4 辐射供暖系统 41
1.4.1 辐射采暖系统组成 41
1.4.2 辐射采暖系统设计 45
1.5 锅炉供暖 47
1.5.1 锅炉参数 47
1.5.2 锅炉的热效率 50
1.5.3 锅炉房的设计 51
1.6 热风供暖 54
1.6.1 常用数据 54
1.6.2 蒸汽型暖风机 55
1.6.3 热水型暖风机 64
1.6.4 电热型暖风机 69
2 建筑通风系统设计 71
2.1 自然通风 71
2.1.1 通风量计算 71
2.1.2 排风口温度 72
2.1.3 进排风口面积 72
2.1.4 风帽排风量计算 73
2.2 局部通风 75
2.2.1 基本数据 75
2.2.2 排风罩 76
2.2.3 伞形罩的设计 81
2.3 全面通风 84
2.3.1 全面通风量 84
2.3.2 全面通风的气流组织 86
2.4 防烟与排烟 88
2.4.1 自然排烟 88
2.4.2 机械排烟 89
3 建筑空气调节系统设计 94
3.1 空气常用参数 94
3.1.1 室内外内空气设计参数 94
3.1.2 换气次数与新风量 97
3.1.3 空气净化标准 99
3.2 空调系统的消声 102
3.2.1 空调系统消声的基本知识 102
3.2.2 消声器 106
3.3 空气设备的性能 110
3.3.1 空气过滤器 110
3.3.2 各种空气净化设备性能参数 115
3.4 空调设备的性能 121
3.4.1 空气调节机 121
3.4.2 多联式空气热泵机组 126
3.4.3 风管送风式空调(热泵)机组 128
3.4.4 除湿机 130
3.4.5 加湿器 134
4 建筑供暖工程施工 135
4.1 散热器供暖安装 135
4.1.1 散热器类型 135
4.1.2 散热器的组装 149
4.1.3 采暖散热器安装 152
4.1.4 采暖管道及附件安装 154
4.2 辐射供暖系统安装 170
4.2.1 辐射供暖用材料 170
4.2.2 吊顶辐射供暖安装 177
4.2.3 地面辐射供暖安装 178
4.3 热风供暖系统安装 181
4.3.1 暖风机布置和施工程序 181
4.3.2 暖风机安装 181
4.4 锅炉及辅助设备安装 185
4.4.1 锅炉安装 185
4.4.2 锅炉辅助设备 193
4.4.3 烘炉和水压试验 199
5 通风空调工程施工 200
5.1 工程常用材料 200
5.1.1 常用板材 200
5.1.2 连接件 210
5.2 工程配件制作 216
5.2.1 风口制作 216
5.2.2 金属风管与配件制作 219
5.2.3 非金属与复合风管及配件制作 226
5.2.4 风管部件制作 238
5.2.5 支、吊架与部件制作 252
5.3 工程部件安装 257
5.3.1 风管与部件安装 257
5.3.2 通风与空调设备安装 261
5.3.3 建筑防排烟系统安装 279
5.3.4 空调冷热源与辅助设备安装 284
5.3.5 空调水系统安装 298
5.4 通风空调系统防腐与绝热施工 303
5.4.1 工艺流程 303
5.4.2 通风空调设备及管道防腐 304
5.4.3 通风空调设备及管道绝热 310
5.5 检验与测试 321
5.5.1 通风系统试验 321
5.5.2 空调水系统试验 325
5.5.3 制冷系统试验 325
图表索引 327
参考文献 354
封底 355
高清PDF带书签《砌体结构常用图表手册》王志云
本书根据最新的 《砌体结构 设计规范》 (GB50003—2011) 、 《砌体 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GB50702—2011) 、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规范》 (GB50203—2011) 等国家现行标准编写。 主要内容包括砌体结 构常用术语及符号、 砌体结构设计要求及规定和砌体结构施工验收规定 等内容。 本书是广大从事砌体结构设计人员、 施工技术人员必备的常用小型工 具书, 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资料。
第1章 术语和符号 7
1.1 砌体结构常用术语 7
1.2 砌体结构常用符号 11
第2章 砌体结构设计 16
2.1 砌体结构的分类 16
2.2 材料 16
2.3 基本设计规定 29
2.4 无筋砌体构件 35
2.5 构造要求 46
2.6 圈梁、过梁、墙梁及挑梁 54
2.7 配筋砖砌体构件 63
2.8 配筋砌块砌体构件 68
2.9 砌体结构构件抗震设计 76
第3章 砌体结构施工 95
3.1 砌筑砂浆 95
3.2 砖砌体工程 97
3.3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工程 100
3.4 石砌体工程 102
3.5 配筋砌体工程 105
3.6 填充墙砌体工程 107
3.7 砌体结构季节性施工 121
3.8 子分部工程验收的一般规定 124
附录A 石材的规格尺寸及其强度等级的确定方法 125
附录B 刚弹性方案房屋的静力计算方法 126
附录C 各类砌体强度平均值的计算公式和强度标准 127
附录D 粘结材料粘合加固材与基材的正拉粘结强度试验室测定方法及评定标准 130
附录E 砌体填充墙与框架柱连接详图 135
参考文献 150
封底 151
GB/T 41502.1-2022 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 内部式混凝土振动器 第1部分:术语和商业规格
ICs91.220
CCS P 97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1502.1一2022/IS018651-1:2011
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内部式混凝土振动器 第1部分:术语 和商业规格
Building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nd equipment-Internal vibrators for concrete-Part 1:Terminology and commercial specifications(IS018651-1:2011,IDT)
2022-04-15发布2022-11-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1范围
本文件界定了内部式混凝土振动器的术语、分类和商业规格。
本文件适用于内部式混凝土振动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目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IS011375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术语和定义(Building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nd equipment一Terms and definitions)
注:GB/T18576一2001建筑随工机械与设备术语和定义(idt1011375:1998)
3术语和定义
IS01137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软轴插入式振动器immersion vibrator with flexible drive
通过软轴将动力从原动机传递到振动棒头的振动器。
注:软轴可以附带外层护套,使用时允许强持。
3.1.1
电动软轴插入式振动器electric immersion vibrator with flexible drive
通过软轴将振动子的动力从电动机传递到振动棒头的振动器。
注1:软轴可以附带外层护套,使用时允许握持。
注2:示例见附录A中图A8。
3.1.2
内机软轴镯入式振动器combustion engine immersion vibrator with flexible drive
通过软轴将振动子的动力从内燃机传递到振动棒头的振动器。
注:承例见图A9。
3.2
电机内装插入式振动器built--in motor-type electric immersion vibrator
电动机和振动子均置于振动棒头的振动器。
注1:叛动器一般由变颜机组,防护管和带开关的控制盒组成。
挂2:振动器可划分为外置式的变频机组型式和巢成式的电子变频器型式。
往3:示例见图A2,图A3和图A4。
3.3
液压插入式振动器hydraulic immersion vibrator
由直接钢合到液压马达的旋转偏心块产生稳定而强有力振动的振动器。
注1,其控制方法通常能精确调节颗率。这些振动器通常是为大骨料的大型混聚土基础工程使用而设计的。
注2,示例见图A5。
3.4
气动插入式振动器pneumatic immersion vibrator
利用压缩空气驱动振动棒头内的气动马达而产生振动的振动器。
注1:振动器一般由振动棒头(包含气动马达),防护管(包含气管)和整制气流的扭转手柄组成。
注2:示例见图A6。
3.5
便携插入式振动器portable-type immersion vibrator
工作时由一个操作者提持的振动器。
3.6
振动棒vibration head
内含振动子,通过沉人混凝土中实现混凝土的振鹁密实。
注1:振动棒一般呈因柱形状,其尾州适合料合到照动单元或电网上。
注2:示例见图A2.图A3,图A5,图A7,图A.8和图A.9。
3.7
偏心振子eccentric-type vibration generator
通过置于套管内轴承之间的旋转偏心块产生简谐振动的结构。
3.8
行星振子pendulum-type vibration generator
通过失去平衡的滚锥沿圆周路径旋转产生振动的结构。
3.9
软轴flexible drive shaft
由柔性材料或弓形片制成,将旋转运动从动力源传递到振动棒头的部件。
生:因为需要提持,所以款轴外面通常有软管。
3.10
防护款管protective hose
由合适的防护装置或机构组成,用作固定绝像电机或气动马达的供气管的护套。
3.11
软管式振动器flexible-type structure
包括用于气动和液压设计的软轴或保护软管,以及供电导线的振动器.
注:示例见图A1),图A8和图A9。
3.12
握持式振动器holding-type structure
配备手柄的振动器。
注:示例见图A2,图A6和图A8。
3.13
撮捣直径compaction diameter
振动器工作时,相应可测量的振捣作用范围的最大直径。
注:振典直径取决于叛动器的参数,混凝土的组成和据鸨时间。
3.14
变须机组frequeney and voltage converter
叛率高于市电和安全电压(如包含)的插人式振动器的电源。
3.15
中高輟发电机组high and normal frequency generating set
由内燃机,发电机和变颗器组成的设备。
4分类
插人式振动器的结构取决于它的结构型式(偏心式或行星式,软轴式或电机内装式),动力源(电动机、内燃机、压缩空气咸液压供给系统)和振动器操作期间的握持方式(软管握持式,手柄式和/或固定装置式)。这些结构的示例见附录A。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高清PDF带书签《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苏欣、杨继清
本书是配合高等教育“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编写的系列教材之一,
是高等学校土木建筑类及其他相关本、专科专业的专业基础教材,也可作为土建类专业
勘测、设计及施工技术人员的参考书籍。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土力学 与地基基础 两部分,共9章。全书包括绪论、土的物理性
质及工程分类、土体中的应力计算、土的压缩性与地基变形的计算、土的抗剪强度与地
基承载力、土压力与土坡稳定、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设计、桩基础及其他深基础、地基
处理技术、特殊土地基及山区地基、土力学试验指导书。本书内容明确,实用性强,每
章均有学习要点、思考题和习题,便于学生更好掌握本书内容。
本书由苏欣 、杨继清 主编。其中:杨继清编写第0章、第1章及负责土力学部分的
统稿、修改和定稿,王立娜编写第2章和第3章;刘文治编写第4章和第5章;苏欣编
写第6章、第7章以及土工试验指导书:冯国建负责编写第8章、第9章:地基基础部
分由苏欣进行修订统稿。
PDF书签目录:
0 绪论 9
0.1 概述 9
0.2 本课程的内容、特点及学习要求 13
0.3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的发展概况 14
思考题 15
1 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 16
1.1 土的组成 16
1.2 土的物理性质指标 22
1.3 土的物理状态指标 28
1.4 土的压实性 33
1.5 土的工程分类 36
思考题 39
习题 40
2 土体中的应力计算 41
2.1 土体中的应力概述 41
2.2 土的自重应力 41
2.3 基础底面压力 43
2.4 土中附加应力 46
思考题 58
习题 58
3 土的压缩性与地基变形的计算 60
3.1 土的压缩性概述 60
3.2 土的压缩 60
3.3 地基沉降的最终计算 66
3.4 地基变形与时间的关系 78
思考题 82
习题 82
4 土的抗剪强度与地基承载力 84
4.1 土的抗剪强度 84
4.2 地基承载力 95
思考题 105
习题 106
5 土压力与土坡稳定 107
5.1 土压力概述 107
5.2 挡土墙上的土压力 108
5.3 朗肯土压力理论 109
5.4 库仑土压力理论 115
5.5 土坡和地基的稳定分析 119
5.6 常规挡土墙设计 127
思考题 132
习题 133
6 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设计 135
6.1 概述 135
6.2 基础埋置深度的选择 144
6.3 基础底面尺寸的确定 148
6.4 地基承载力的确定及地基变形验算 153
6.5 刚性基础设计 160
6.6 扩展基础设计 162
6.7 减轻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 175
思考题 180
习题 180
7 桩基础及其他深基础 182
7.1 桩基础设计内容与设计原则 182
7.2 桩基的分类及构造要求 183
7.3 单桩竖向荷载的传递与承载力 189
7.4 桩基础设计 200
7.5 灌注桩施工 209
7.6 其他深基础简介 219
思考题 222
习题 223
8 地基处理技术 224
8.1 概述 224
8.2 换土垫层法 226
8.3 排水固结法 227
8.4 强夯法 228
8.5 挤密法和振冲法 229
8.6 化学加固法 233
思考题 237
习题 237
9 特殊土地基及山区地基 239
9.1 软土 239
9.2 湿陷性黄土 240
9.3 膨胀土 242
9.4 红黏土 243
9.5 山区地基 244
思考题 247
参考文献 248
附录 土力学实验指导书 249
实验一 土的密度实验 249
实验二 土的含水率实验 251
实验三 土的液塑限联合测定仪法试验 253
实验四 土的直接剪切试验 258
实验五 土的压缩试验 265
高清PDF《图说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要点 施工图绘制方法》张根凤 2019版
本书共分六章,内容主要包括建筑设计工作基础知识、建筑专业施工图设计、建筑施工图审图要点和常见问题、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送审材料、建筑施工图设计案例、建筑设计常用规范和标准目录。一
本书按照新规范编写,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读性强,并通过真实案例图样和对其设计进行解析,进一步加强读者对建筑设计的理解。无论您是建筑师,还是建筑从业者,或者是建筑专业的学生,都能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知识。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已经成为当今最具活力的一个行业。民用、工业及公共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拔地而起。伴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新发展和成熟,建筑产品在品质、功能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队伍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大批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员迫切需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为了满足广大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迫切需要,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针对当前设计任务繁重、设计周期短的普遍现象,使建筑设计人员独立全面地承担建筑设计任务和快速查阅设计所需的主要技术数据,本书加入了有关设计常用数据的内容,供广大设计师查阅。
本书分为六章
第一章是建筑设计工作基础知识。主要介绍了建筑设计工作的基础知识,可以让初学者对建筑设计有一个相对的了解,也能让有一定基础的设计师在阅读的同时加深对建筑设计的理解。
第二章是建筑设计的重点内容。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场地设计、防火、防烟、安全疏散、楼梯和楼梯间、电梯、门窗、卫生间等设计元素是贯穿整个过程的。本章针对各个阶段的侧重点进行了分类,分别对商业建筑、住宅建筑、医疗建筑、办公建筑、托教建筑的设计重点进行了总结和讲解。无论是新手还是老设计师,都能在这里学到需要的知识。
第三章是针对设计好的图样。在建筑图样设计完成后,对设计总说明、总平面图、民用建筑、防火设计、屋面及地下防水、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促进建设单位施工图审查工作,提高审查工作效率。应注意,施工图一经审查批准,不得擅自进行修改。如遇特殊情况需要进行涉及审查主要内容的修改时,必须重新报请原审批部门,由原审批部门委托审查机构审查后再批准实施。
第四章是施工图设计文件送审材料的汇总,介绍了哪些材料需要送审,哪些材料不需要送审,让设计师做到心中有数。
第五章是施工图设计案例的介绍,同时对相关图样和内容进行了解析,供读者参照和研究学习。
第六章是建筑设计涉及的规范和标准的总结,读者在有疑问时可以查找相关规范进行确认。
本书相比其他书籍,更为系统、全面,涵盖建筑设计工作的各项专业知识。它包含了建筑设计的各个领域一商业、住宅、医疗、办公、托教。通过简练的文字、图表的表达,以及版面的构图和标题的设置,使读者快速地查阅到自己所需内容。本书文字精炼、制图精美、版面美观、检案方便,是一本建筑设计领域的百科全书。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照现行的几十本建筑法规、标准、设计规范、章程的相关条文,进行了分类整理和重新编排,力求全面、准确地引用有关建筑法规,建筑设计规范、规程和标准条文,但由于条件所限,内容的局限性和疏漏、失当之处在所难免。因此本书不能替代相关规范、规程和标准,读者在借鉴时需核对相关规范、规程和标准原文。
内容索引:
前言
第一章建筑设计工作基础知识/001
第一节建筑工程设计的内容及流程/002
一、建筑工程设计的内容/002
二、建筑设计的流程/003
第二节建筑设计的要求及依据/004
一、建筑设计的要求/004
二、建筑设计的依据/005
第三节建筑设计与名专业设计间的协调统一/006
一、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协调统一/006
二、建筑设计与给水排水专业的协调统一/007
三、建筑设计与暖通空调专业的协调统一/008
四、建筑设计与电气专业的协调统一/008
第四节建筑设计三个阶段的深度规定/009
一、方案设计阶段的深度规定/009
二、初步设计阶段的深度规定/011
三、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深度规定/018
第五节建筑制图的一般规定/025
一、建筑制图的图线规定/025
二、建筑制图的比例规定/027
第六节BM技术与建筑设计/027
一、BIM简介/027
二、BIM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028
三、BIM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技巧/029
第七节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030
一、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流程/030
二、装配式建筑设计要,点解析/031
三、专业协同设计要点解析/033
第二章建筑专业施工图设计/035
第一节商业建筑施工图设计/036
一、商业建筑规模刻分/036
二、商业建筑总体环境及设计要点/036
三、商业建筑各类功能区设计要,点/036
四、商业建筑消防车道设计要点/038
五、商业建筑安全出口设计要点/040
六、商业建筑疏散设计要点/04
七、商业建筑防火分区设计要点/041
第二节住宅建筑施工图设计/042
一、住宅建筑设计原则/042
二、住宅建筑设计套型要点/042
三、住宅建筑安全出口设计要点/045
四、住宅建筑疏散设计要点/046
五、住宅建筑无障碍设计要求/046
六、住宅建筑地下室(半地下室)设计要点/047
七、住宅建筑安全疏散楼梯设计要点/047
第三节医疗建筑施工图设计/049
一、医疗建筑的工艺设计要点/049
二、医疗建筑的慈体环境及设计要点/050
三、医疗建筑的基本设计要求/053
四、医疗建筑防火、疏散设计要点/058
五、医疗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要点/059
六、医疗建筑消防设计要点/060
七、医疗建筑污水处理设计要点/061
第四节办公建筑施工图设计/061
一、办公建筑规模划分/061
二、办公建筑总体环境及设计要点/061
三、办公建筑各类功能用房设计要点/062
四、办公建筑防火设计要点/065
五、办公建筑室内环境设计要点/065
六、高层办公楼电梯布置形式/066
七、办公室布置形式/067
第五节托教建筑施工图设计/069
一、托教建筑规模划分/069
二、托数建筑设计原则/069
三、托教建筑总体环境及设计要点/069
四、托教建筑各类用房设计要点/073
五、托教建筑室内环境设计要点/076
六、托教建筑各类用房布置形式/077
七、托教建筑平而组合设计/079
第三章建筑施工图审图要点和常见问题/083
第一节设计总说明审查要领及常见问题/084
一、设计总说明审查要顿/084
二、设计总说明常见问题/085
第二节总平面图审查要领及常见问题/088
一、总平面图审查要领/088
二、总平面图常见问题/089
第三节民用建筑审查要领及常见问题/091
一、民用建筑审查要顿/091
二、民用建筑常见问题/095
第四节防火设计审查要领及常见问题/104
一、防火设计审查要领/104
二、防火设计常见问题/104
第五节屋面及地下防水审查常见问题/118
一、屋面工程防水设计/118
二、地下工程防水设计/129
第六节建筑节能设计审查要领及常见问题/139
一、建筑节能设计审查要领/139
二、建筑节能设计常见问题/139
第四章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送审材料/159
第五章建筑施工图设计案例/165
第一节商业建筑设计案例/166
第二节托幼建筑设计案例/180
第三节医院建筑设计案阿例/180
第四节住宅建筑设计案例/180
第六章建筑设计常用规范和标准
目录/181
参考文献/184
GB/T 41495-2022 混凝土泵车保养、维修及报废规范
ICs91.220
CCS P 97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1495-2022
混凝土泵车 保养 、维修及报废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truck-mounted concrete pump maintenance,repair and scrap
2022-04-15发布2022-11-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混凝土泵车(以下简称系车)上装保养,雏修及报废的一殷要求,日常维护保养和定期维护保养要求,关健件更换和维护作业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泵车。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泵车mobile concrete pump with placing boom
在自行式底盘上或施车上同时安装泥凝土泵和布料臂的机械设备。
[来源:GB/T7920.4一2016,2.4.1.2,有修改]
3.2
泵车上装pper structure
泵车除已定型汽车二类底盘之外的部分。
[来源:QC/T718-2013,3.13,有修政]
3.3
关键件key component
使用过程中出现严重故障会危及设备和人身安全的泵车上装零部件。
3.4
维修repair
针对日常的或不正常的原因而造成影响泵车正常工作的设备损坏及故療等,通过修理或更换受损的零部件,使设备功能得到恢复的一系列工作。
3.5
更换change
零部件经维修后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或达到了规定使用寿命,将其拆除、替换的过程,
3.6
报度scrap
零件或产品因达到使用年限或功能失效导致其不合格,为避免其使用,而采取的措施。
3.7
保养maintenance
为了保证系车正常及安全运行,按计划所进行的必要作业。
注:包括清苗、测滑,检查,调整,紧州,劭腐,更换易损件等。
3.8
日常保养daily maintenance
按照泵车生产厂商维护保养要求,每个工作班次开始作业前后进行的保养。
3.9
专业定期保养professional daily maintenance
在做好日常维护保养的基础上,在规定期限内,由专业维修机构对整机进行的检查、维护和保养。
3.10
专业雄修机构professional maintenance agency
有生产资质的系车生产厂商或其授权的专门负责泵车保养和维修的机构。
3.11
专业维修人员professional maintenance personnel
对需维护的系车及其危险充分了解,熟悉锥修程序,接受过适当的指导和专业的培训,具备维修能力的人员。
4一般要求
4.1为保证泵车正常使用和安全运行,应按照泵车生产厂商的要求对泵车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其中底盘应根据底盘厂商的要求进行保养。
4.2停用1个月以上的泵车,在重新使用前应进行一次保养。
4.3进行现杨维护保养作业时应落实现场安全防护措施,保证作业安全。现场专业维修人员不应少于2人,有认证要求的特种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
4.4用于连接的高强度螺栓松动或亚新装配应使用扭力板手进行紧固,各型号连接螺纹的拧紧扭矩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因结构维修而拆卸的高强连接螺栓,螺母,不应再次使用,再装配时应采用新的同等级连接螺栓、螺母。
4.5关键件出现故障时,应立刻停机,进行修复或更换:修复或更换后应按生产厂家相关规定进行运行,检查设备运行是否正常。
4.6臂架,连杆,底架,支腿等关键件应由设备生产厂商委任的具有资格的人员进行焊接作业。
4.7娜接维修所用的焊材,材料的替换和维修工艺应获得生产厂商或专业维修人员书面许可。
4.8结构焊缝的维修应记人设备档案,设备操作人员每班次开机前应对其进行检查,确认无异常。同一焊缝维修不应超过3次,否则将其部件报废。
4.9不应私自改装设备上的电气线路。
4.10维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应集中收储,剩余或者废弃的润滑油(脂)和液压油等应用容器盛装并妥善处理。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1
…
23
24
25
…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