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PDF《混凝土结构平法规则与三维识图附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实训图册》杨晓光、谷洪雁、杜慧慧、刘芳副 2018版
本书以《混凝土结构施工图 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6G101 系列图集)以及我国最新颁布的建筑结构设计相关规范和标准为依据,以混凝土结构 工程施工图实例为载体,全面细致地讲解了现浇混凝土柱、剪力墙、梁、板、板式楼梯及基础构件的平法识图 规则与钢筋构造相关知识。全书共分六个学习项目及课程导入部分,每个项目均设置了平法施工图识图实例三维详解,项目结束后设置了技能训练;本书还另附有一套完整的工程图纸,方便学生进行识图实训。
本书开发了大量与教材配套的数字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三维模型图片、动画、视频及微课等,在关键知识点和技能点旁边插入二维码资源标志,学生随扫随学,方便师生线上与线下教学互动,将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有机整合,打造三维识图 智慧教材。
本书可作为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土建类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施工现场相关人员的岗位培训教材或土木工程技术人员的实用参考书。
目前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全面采用“建筑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设计方法”(简称“平法”),对于土建类相关专业学生而言,从事建筑施工、工程造价、工程监理等关键岗位工作时必须看懂“平法”结构施工图。因此,施工图识读与审核技能是建筑工程领域按图施工、按图算量、按图验收等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本教材是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土建类相关专业”适应新形势下建筑业施工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等行业发展的需求,以及探索教学改革对新型教学资源建设的需求而组织编写的系列教材之一。
本书以《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6G101系列图集)以及我国最新颁布的建筑结构设计相关规范和标准为依据,以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图实例为载体,全面细致地讲解了现浇混凝土柱、剪力墙、梁、板、板式楼梯及基础构件的平法识图规则与钢筋构造相关知识。“平法”结构施工图较抽象、钢筋布置较复杂,对于刚入行的初学者和学生来说难以理解,不易掌握;即使是教师授课,有时也很难用语言清楚地描述复杂的钢筋构造,从而造成“学生难学,老师难教”的两难局面。基于这种情况,本书紧跟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新趋势,开发出与教材配套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探索编制“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有机整合”的三维识图智慧教材。与一般建筑结构平法识图教材相比,本书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1.构建以项目为导向的教材体系,突出能力培养目标本书突破传统学科式教材体系的章节结构,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项目化教材体系,以真实工程图纸为载体,以各类结构构件的平法识图为独立项目组织教材内容,以任务驱动为导向进行识图训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编者长期的教学改革和实践经验,以“够用、适用”为度,突出教材的工程实用性和技能性。
全书共分六个学习项目及课程导入部分,为方便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以案例引导、任务驱动为手段,每个项目都精心设计了三大“互动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在项目开始前设置“项目概述”“教学目标”“看一看”“想一想”等专栏进行课前预习,增加对图纸的感性认识:第二个板块是每个项目学习过程中穿插“练一练”进行各类构件平法规则的随讲随练,同时每个项目均设置了平法施工图识图与绘图实例进行平法规则与构造详图的三维详解:第三个板块是项目结束后附有“技能训练”,包括知识问答和实训项目两部分内容,并随书另附一套完整的工程图纸,旨在加强实操训练,巩固学习效果。本书充分展示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教材特色,学生经过循序渐进的深入学习,反复进行识图与绘图训练,逐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应用能力。
2.开发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教学资源,打造三维识图智慧教材
为了适应当前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开辟创新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的新途径,我们开发出与教材配套的数字教学资源。在本教材中关键知识点和技能点边插入了二维码资源标志,移动终端扫描的数字资源主要包括三维模型图片、动画、视频及微课等,将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有机整合,学生随扫随学,方便师生线上与线下教学互动,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
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平法施工图规则并且认清构件内部的钢筋构造,本书以“16G101系列图集”为依据,精心制作了大量彩色三维钢筋详图、三维模型示意图以及实体或模型动画,通过扫描二维码呈现出来,采用二维平面图样与三维立体模型相互对照的方式解析识图规则和构造详图,实现了钢筋构造的三维可视化,不仅有效解决了“平法”识图难题,而且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乐趣,在乐趣中收获知识。
本书由杨晓光 担任主编,谷洪雁 、杜慧慧 、刘芳担任副主编。编写分工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杨晓光编写项目1、项目6: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谷洪雁编写项目2、项目4:河北工程技术学院杜慧慧编写项目3: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刘芳编写项目5: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张涛编写课程导入。全书由杨晓光负责统稿及审核工作。本教材配套的数字教学资源由杨晓光与北京晶奥科技有限公司乔晓盼、刘伟组成的技术团队联合制作完成。
内容索引:
课程导入结构施工图基本知识/001
0.1建筑工程施工图概述/001
0.2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004
0.3混凝土结构一般构造/010
0.4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法制图基础知识/015
技能训练/017
项目1柱构件平法识图/018
1.1柱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019
1.2框架柱根部钢筋锚固构造/024
1.3框架柱柱身纵筋与箍筋构造/027
1.4框架柱节点钢筋构造/032
1.5柱平法施工图识图实例/036
技能训练/038
项目2梁构件平法识图/040
2.1梁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041
2.2楼层框架梁钢筋构造/047
2.3屋面框架梁钢筋构造/054
2.4非框架梁钢筋构造/056
2.5悬挑梁钢筋构造/057
2.6梁平法施工图识图实例/059
技能训练/062
项目3板构件平法识图/064
3.1有梁楼盖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065
3.2楼板相关构造制图规则/068
3.3有梁楼盖楼(屋)面板钢筋构造/071
3.4悬挑板与折板钢筋构造/075
3.5板平法施工图识图实例/076
技能训练/078
项目4剪力墙平法识图/080
4.1剪力墙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081
4.2剪力墙柱钢筋构造/089
4.3剪力墙身钢筋构造/093
4.4剪力墙梁钢筋构造/100
4.5剪力墙洞口补强构造/102
4.6地下室外墙钢筋构造/104
4.7剪力墙平法施工图识图实例/106
技能训练/108
项目5板式楼梯平法识图/110
5.1楼梯的类型/111
5.2板式楼梯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114
5.3板式楼梯标准构造详图/116
5.4板式楼梯平法施工图识图实例/118
技能训练/120
项目6基础平法识图/121
6.1独立基础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122
6.2独立基础标准构造详图/12
6.3独立基础平法施工图识图实例/129
6.4条形基础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131
6.5条形基础标准构造详图/136
6.6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141
6.7梁板式筏形基础标准构造详图/146
6.8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法施工图识图实例/151
技能训练/155
参考文献/157
GB/T 41494-2022 铝合金衬塑复合管材与管件
ICs91.140
CCS P 42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1494-2022
铝合金衬塑复合管材 与管件
Aluminum alloy lining plastics pipes and fittings
2022-04-15发布2022-11-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铝合金村塑复合管材与管件的材料和结构,产品分类,使用条件,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生语饮用水,生语热水,供暖热水、空调循环水输递用铝合金树塑复合管道系统:户内燃气输送用铝合金村塑复合管道系统,在考虑到材料的耐化学性和耐热性条件下,可用于各种化学流体及气体输送铝合金村塑复合管道系统。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828.1一2012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2918塑料试样状态词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
GB/T3190变形铝及铝合金化学成分
GB/T36821塑料热塑性塑料培体质量流动速率(MFR)和熔体体积流动速率(MVR)的测定第1部分:标准方法
GB/T4436铝及铝合金管材外形尺寸及允许偏差
GB/T4437.1铝及铝合金热挤压管第1部分:无缝圆管
GB/T6111流体输送用热塑性塑料管道系统耐内压性能的测定
GB/T730755非密封管螺纹
GB/T8013.1铝及铝合金阳板氧化膜与有机聚合物膜第1部分:阳极氧化膜
GB/T8806塑料管道系统塑料部件尺寸的测定
GB/T10798热塑性塑料管材通用壁厚表
GB/T15558.1燃气用埋地聚乙烯(PE)管道系统第1部分:管材
GB/T17219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
GB/T18742,2冷热水用聚丙烯管道系统第2部分:管材
GB/T18991冷热水系统用热粗性塑料管材和管件
GB/T19466.6塑料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第6部分:氧化诱导时间(等温OT)和氧化诱导温度(动态OT)的测定
GB/T19473,2冷热水用豪丁烯(PB)管道系统第2部分:管材
GB/T28799.2冷热水用耐热聚乙烯(PE-RT)管道系统第2部分:管材
3术语,定义,符号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铝合金村塑复合管材aluminum alloy lining plastic pipe
外管为铝合金管,内管为热塑性塑料(PPR,PB,PERT,PE)管,经预应力复合面成两层结构的管材。
3.1.2
外管outside pipe
铝合金村塑复合管材的外层结构,为热挤压成型的铝合金无缝圆管。
3.1.3
内管inside pipe
铝合金村塑复合管材的内层钻构,为挤出成型的热塑性塑料管材。
3.1.4
管件fitting
以铝合金村塑复合管材内管材料为原料,经注塑成型,与铝合金村塑复合管材配套使用的连接件。
3.1.5
总体使用(设计)系数overall service(design)coefficient
一个考虑了使用条件和管路其他附件的特性对管道系统的影响及置信下限所包含因素之外的管道系统的安全裕度的大于1的数值。
3.1.6
故障温度malfunction temperature
管道系统超出控制极限时出现的最高温度。
注,单位为摄氏度(C)。
3.2符号和缩降语
下列符号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4材料和结构
4.1管材材料
4.1.1以变形铝合金为外管材料,其化学成分应符合GB/T3190的规定,力学性能应符合GB/T4437.1的规定。
4.1.2内管为无规共聚聚丙烯(PP-R)管时,内管原料其材料性能应符合GB/T18742.2的规定。
4.1.3内管为聚丁烯(PB)管时,内管原料其材料性能应符合GB/T19473.2的规定。
4.1,4内管为耐热聚乙烯(PE-RT)管时,内管原料其材料性能应符合GB/T28799.2的规定。
4.1.5内管为聚乙烯(PE)管时,内管原料其材料性能应符合GB/T15558.1中PE100材料的规定。
4.2管件材料
管件材料应与相应管材内管材料一致。
4.3回用料和回收料
内管,管件生产不应使用回用料和回收料。
4.4管材结构
铝合金村塑复合管材结构见图1。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高清PDF《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指导》刘湘晖
土木工程 材料试验 是检测土木工程材料质量和性能的一种手段,是为设计和使用提供可靠数据及进行科学研究的试验方法。对工程中使用的土木工程材料进行合格检验,既能保证工程质量,又能免于发生浪费。而对新产品或现场配制的材料进行试验,则有利于改进和提高材料性能,开发新产品。
土木工程材料试验也是《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土木工程材料试验,预期达到三个目的:一是使学生掌握试验设备的使用,熟悉主要建筑材料的技术要求,并具有对常用建筑材料独立进行质量检测的能力:二是使学生对具体材料的性状有进一步的了解,熟悉、验证、巩固与丰富所学理论知识;三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达到上述学习目的,学生应做到:
1、试验前做好预习,明确试验目的、基本原理及操作要点,并应对试验所用的仪器、设备、材料有基本了解。试验时,应注意三个方面的技术问题:一是抽样技术。各种材料的取样方法,一般在有关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中有所规定,试验时必须严格遵守,使试验结果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和可靠性,以利于取得可靠的试验数据,做出可信的结论。二是测试技术。这包括仪器的选择,试样的制备、测试条件及方法,要注意材料性质,试验数据总是带有一定的条件性,即材料性质试验的测定值与试验时的种种条件有关,很多因素影响着材料性质的测定值,因此,为了取得可以进行比较材料性质的测定值,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所规定的试验条件进行试验。三是试验数据的整理方法。材料的质量指标和试验所得的数据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是与选样、测试和数据处理密切相关的。其中任何一项改变时,试验结果将随之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因此,检验材料质量、划分等级标号时,上述三个方面均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方法或通用的方法进行,否则,就不能根据有关规定对材料质量进行评定,或相互之间进行比较。
2.在整个试验过程中,要建立严密的科学工作秩序,严格遵守试验操作规程,注意观察试验现象,详细做好试验记录。要注意用电安全,使用玻璃器皿时要小心,要爱护试验设备,试验结束,擦洗干净所用的仪器与设备并摆放整齐。
3.认真填写试验报告。材料试验过程中,应认真按规定的表格记录试验数据,每次试验完毕,都必须对试验数据加以整理,通过分析得出试验结论。须认真填写试验报告,计算时要注意单位,数据要有分析,问题要有结论。分析中应说明试验数据的精确度,结论要指出试验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本试验指导书常用试验简介是按照课程教学大纲要求选材,根据现行国家(或行业)标准或其他规范、资料编写的,并不包括土木工程材料试验的全部内容。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不断发展,今后遇到本试验指导书以外的试验时,可查阅有关指导文件,并注意各种土木工程材料标准和试验方法的修订动态,以作相应修订。
内容索引:
试验1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试验(1)
1.1实际密度的测定(1)
1.2表观密度的测定(2)
1.3堆积密度试验(4)
1.4吸水率试验(5)
试验2水泥试验(7)
2.1水泥取样方法(7)
2.2水泥细度检验方法……………(9)
2.3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定方法(标准法)(12)
2.4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定方法(代用法)…………(15)
2.5水泥凝结时间测定方法……(16)
2.6水泥安定性测定方法(标准法)(17)
2.7水泥安定性测定方法(代用法)(19)
2.8水泥胶砂强度检验(ISO法)(20)
试验3混凝土用骨料试验…(27)
3.1取样方法及数量…………(27)
3.2砂的颗粒级配试验…………(28)
3.3砂的含水率检验……(30)
3.4砂的表观密度检验……(31)
3.5石子的颗粒级配试验…(32)
3.6石子的表观密度检验(简易法)(33)
3.7石子的堆积密度与空隙率试验………………(34)
3.8石子的含水率试验……………………………(36)
3.9石子的吸水率试验……………(37)
试验4普通混凝土试验…………(38)
4.1普通混凝土拌合物试验室拌和方法…………(38)
4.2坍落度法检验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39)
4.3维勃稠度法检验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41)
4.4混凝土拌和物表观密度测定……(42)
4.5普通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43)
4.6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试验……(45)
试验5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47)
5.1试件的制作及养护………(47)
5.2抗冻性能试验…………(48)
5.3动弹性模量试验………(53)
5,4抗水渗透试验………(54)
5,5收缩试验……………(56)
5,6受压徐变试验…………(58)
5.7碳化试验……(61)
5.8混凝土中钢筋锈蚀试验………(63)
试验6建筑钢材试验(65)
6.1取样方法…………………………(65)
6,2硬度试验………………(66)
6.3钢筋拉伸试验…………(69)
6.4纲筋弯曲试验……………………(72)
6.5钢筋焊接拉伸试验………(73)
6.6钢筋焊接弯曲试验………………(74)
试验7建筑砂浆试验……(77)
7.1砂浆拌和物的试验室拌制方法…(77)
7.2砂浆稠度测定……………………(78)
7.3砂浆分层度试验………………(79)
7.4砂浆保水性试验…(80)
7.5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81)
试验8烧结普通传试验…………(84)
8.1取样方法……(84)
8.2尺寸偏差测量…(85)
8.3外观质量检查………………(86)
8.4抗折强度试验…(88)
8.5抗压试验强度…………(89)
8.6吸水率和饱和系数试验…(92)
8.7冻融试验……(93)
试验9沥青试验…………………(95)
9.1取样方法及数量……………………………(95)
9.2石油沥青的针人度检验…(95)
9.3石油沥青的延度检验…(98)
9.4石油沥青的软化点检验…………(100)
试验10沥青混合料试验。(102)
10.1取样方法及数量………………………(102)
10.2沥青混合料试件制作方法(击实法)………(103)
10.3压实沥青混合料密度试验(水中重法)(106)
10.4压实沥青混合料密度试验(蜡封法)(107)
10.5沥青混合料马歇尔稳定度试验……………(109)
10.6沥青路面芯样马歇尔试验………(111)
10.7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试验(溶剂法)(113)
10.8沥青混合料中沥青含量试验(离心分离法)(114)
10.9沥青混合料弯曲试验………(116)
试验11建筑防水材料试验(119)
11.1取样方法…(119)
11.2吸水性试验……(120)
11.3撕裂强度试验……(121)
11.4低温柔性试验……………(122)
11.5耐热性试验…(124)
11.6不透水性试验…(125)
11.7耐热度试验…(127)
11.8拉伸性能试验………………(128)
试验12基于实际工程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设计性)…(130)
参考书目(131)
GB/T 41480-2022 门和卷帘的防烟性能试验方法
ICS13.220.50
CCS C 82 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1480一2022
门 和卷帘 的防烟性能 试验方法
Smoke leakage tests for door and shutter assemblies(ISO 5925-1:2007,Fire tests-Smoke-control door and shutter assemblies-Part 1:Ambient-and medium-temperature leakage tests,MOD)
2022-04-15发布2022-11-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在指定的试验温度,压差条作下,测量营温(冷)烟气,中温(热)烟气从门或卷窄的一侧泄漏到另一侧的:气淮漏速率试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阻隔火灾烟气蔓廷的各种结构的门和卷帘的烟气泄速率测试。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907,5消防河汇第5部分:消防产品
GB/T7633门和卷帘的耐火试验方法(GB/T7633一2008,IS03008:2007,M0D)
GB/T9978.1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9978.1一2008,IS0834-1:1999,M0D)
3术语和定义
GB/T5907,5,GB/T7633,GB/T9978.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常温ambient temperature
平均气温为(20±10)℃的环境温度
3.2
中温medium temperature
平均气温为(200±20)℃的环境温度。
3.3
漏烟量smoke leakage
处于关闭状态的门或卷溶四周,在标准温度和压力状态下的烟气准稀速率。
注:漏烟量用符号9。表示,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
3.4
压差differential pressure
在试验过程中,试验装置内外(即处于关闭状盔的门或卷帘两侧)的静压差。
注:压力用符号p表示,单位用帕斯卡(P)。
3.5
标准状态standard state
干室气在温度20C,压力101325Pa的状态。
4试验装置和仪器设备
4.1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见图1)主体为前垂直面开口的试险箱(室),开口处用于安装试件,并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区域。开口尺寸不应小于3m×3m,试验装置炉体内深度大于700mm。且可以容纳安装在轴助结构和支承结构中的试件。轴助结构和支承结构应符合GB/T7633的规定,试验原理见附录C试验装置应设有供气系统,使装置内外形成至少55Pa的压差。试验装置应设有循环空气加热系统,在进行中温试验时应能将循环空气加热到(200±20)℃,并使温度在此范围内保持一定时间。试验装置结构和满足条件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在常温或中温条件下,试验装置在试验压差下的系统漏烟量q.应小于7m/h。
试验装置的供气系统和循环空气加热系统应能满足常温和中温条件下试验的空气补充需求,供气系统的供气能力不应小于55m'/h,精度为士1m'/h。
4.2仪器设备
4.2.1压差测量设备
压差测量仪器应至少具有2个压力传感器,测量探头应安装在试验装置的试验箱(室)内中心距离试件内表面(100±10)mm处,测压仪器应能测量压差,试验箱(室)内压差的测量精度为±5Pa或测量值的±10%,以差异较小值为准。用于测量大气压的测量仪器测量精度应达到±5%。
4.2.2温度测量设备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高清PDF《土木工程材料学》姜晨光 2017版
本书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现代土木工程 材料学 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技术,包括绪论、土木工程材料性质的基本指标、气硬性无机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土木工程用金属材料、墙体材料与屋面材料、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木材与复合木材、土木工程用高分子材料、土木工程结构用防水材料、土木结构物理环境处置材料、土木结构装饰材料、土木工程材料常规试验等内容。本书依据国家现行的各种规范、标准,将“学以致用”原则贯穿始终,努力借助通俗易懂的语言提高可读性,最大可能地满足读者的自学需求。
本书除了作为高等院校土木类专业教材外,还可作为相关从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材料和能源是支撑当代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引擎。材料科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建设的物质基础,离开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每当出现新的优良土木工程材料(包括附属材料)时,土木工程就会有飞跃式的发展。土木工程材料所需的资金占土木工程投资的大部分,因此,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土木工程材料学是研究土木工程材料的构造、组成、结构特征、综合性质(如化学性质、物理学性质、生物学性质)、综合性能(如承载能力、抗侵蚀能力)等的基本规律以及加工、合成方法的科学,属于工程技术科学的学科范骑。
随着土木工程技术的进步,土木工程材料学也在不断发展。如何使土木工程材料科学更好地服务于土木工程,是一个需要正视和认真对待的问题。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中,编者逐步梳理出了土木工程材料学的脉络。为了更好地普及土木工程材料学知识,满足教学要求,作者不揣浅陋编写了本书。在此期间,编者借鉴了当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吸收了前人的许多宝贵经验和知识。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对土木工程专业人员有所帮助,对土木工程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所贡献。
内容索引:
第1章绪论……1
1.1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类型…1
1.2土木工程材料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2
1.3土木工程材料的历史与发展…3
1.4土木工程建设对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要求
思考题与习题…13
第2章土木工程材料性质的基本指标…14
2.1土木工程材料的主要物理性质指标14
2,2土木工程材料的主要力学性质指标…22
2.3土木工程材料的耐久性…25
2.4土木工程材料的内部特征…26
思考题与习题29
第3章气硬性无机胶凝材料30
3.1胶凝材料的类型及特点…30
3.2石灰的特点及应用要求…30
3.3石膏的特点及应用要求…34
3.4,水玻璃的特点及应用要求…37
3.5镁质胶凝材料的特点及应用要求39
思考题与习题40
第4章水泥…41
4.1通用硅酸盐水泥…41
4.2铝酸盐水泥……54
4.3其他水泥56
思考题与习题…61
第5章混凝土62
5.1普通混凝土的基本组成材料62
5.2混凝土摻合料…72
5.3混凝土外加剂…76
5.4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82
5.5混凝土的强度…86
5.6混凝土的变形性能………91
5.7混凝土的耐久性…97
5.8混凝土的质量波动及控制措施100
5.9混凝土强度的检测与评定104
5.10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106
5.11水工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120
5.12预拌混凝土…132
思考题与习题…138
第6章,建筑砂浆140
6.1建筑砂浆140
6.2砌筑砂浆143
6.3抹面砂浆147
6.4干粉砂浆149
6.5装饰砂浆149
6.6商品砂浆150
6.7“其他砂浆162
思考题与习题…162
第7章土木工程用金属材料…164
7.1钢材的特点及分类…164
7.2钢材的主要技术性质…。165
7.3钢材的化学成分及其对钢材性能的影响173
7.4建筑用钢材的标准和选用原则……175
7.5钢材的腐蚀与防腐………186
7.6土木工程用铝合金188
7.7建筑用钢材的日常监理189
思考题与习题…192
第8章墙体材料与屋面材料193
368.1传统墙体材料193
8.2传统屋面材料201
8.3现代墙体材料202
8.4新型墙体材料206
思考题与习题……207
第9章沥青及沥青混合料208
9.1沥青的类型及特点…208
9.2石油沥青209
9.3煤沥青214
9.4乳化沥青216
9.5沥青混合料的类型及物理特征220
9.6沥青混合料的结构与强度221
9.7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性质和技术标准230
9.8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233
9.9沥青基制品的类型及应用领域238
思考题与习题…241
第10章木材与复合木材242
10.1木材的构造与特点…242
10.2木材的基本性质…243
10.3木材的传统应用方式…245
10.4现代木结构使用的基本材料…246
10.5现代典型木结构的特点……249
10.6现代木结构的防火…250
10.7现代木结构防护技术…251
10.8现代木结构对木材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254
109现代木结构施工用材选择的基本要求…260
10.10现代轻型木结构工程防护施工的技术要求262
思考题与习题…265
第11章土木工程用高分子材料266
11.1塑料的组成及特性…266
11.2…常用的建筑塑料及制品…267
11.3建筑胶粘剂269
思考题与习题…270
第12章土木工程结构用防水材料271
12.1常见的建筑防水制品…271
12.2单层防水卷材屋面对防水材料的基本要求………275
12.3住宅室内防水工程对防水材料的基本要求…278
12.4建筑外墙防水防护对防水材料的基本要求…286
212.5防水材料进场验收的基本要求………289
12.6喷涂聚脲防水工程对防水材料的基本要求290
12.7硅改性丙烯酸渗透型防水涂料的特点与基本要求291
12.8桥面防水体系对防水材料的基本要求…293
思考题与习题…293
第13章土木结构物理环境处置材料294
13.1绝热材料…294
13.2吸声材料与隔声材料…296
思考题与习题…298
第14章土木结构装饰材料299
14.1建筑装饰用基本材料…299
14.2建筑装饰石材…307
14.3建筑装饰用金属材料…311
14.4建筑装饰陶瓷…316
14.5建筑装饰玻璃319
14.6木质装饰材料…327
14.7竹质装饰材料…330
14.8建筑装饰塑料:330
14.9建筑装饰涂料…333
14.10纤维装饰织物335
14.11其他装饰材料337
思考题与习题…338
第15章土木工程材料常规试验339
15.1土木工程材料试验的基本要求…339
15.2材料密度试验339
15.3砂的表观密度试验…340
15.4砂的堆积密度试验…341
15.5砂的筛分析试验…341
15.6水泥细度试验…343
15.7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343
15.8水泥凝结时间试验…345
15.9水泥安定性试验…346
15.10水泥胶砂强度试验347
15.11混凝土拌合物试验348
15.12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350
15.13混凝土抗折强度试验351
15.14砂浆拌合物试验…352
15.15砂浆抗压强度试验353
15.16钢筋拉伸试验355
15.17钢筋冷弯试验356
15.18沥青针入度试验356
15.19沥青延度试验…357
15.20沥青软化点试验358
思考题与习题…360
参考文献......361
GB/T 41410-2022 特色小镇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ICs03
CCS A 00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1410-2022
特色小镇 发展水平 评价指标体系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developmental level of small characteristic town
2022-04-15发布2022-04-15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特色小镇发展水平评价的基本原则,指标体系,指标内函与计算方法,数据分析和结果应用。
本文件适用于已建成并运营的色小镇,建设培育阶段的特色小镇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作,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096声环境质量标准
GB/T15190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
GB/T17775旅静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HJ633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D技术规定)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特色小镇small characteristic town
在规划用地面积几平方千米的国土空间内形成的先进要素集聚,产业特色鲜明、产城人文融合,空间利用集约高效的徽型产业集聚区。
注:特色小镇是非建制镇,也丰传烧产业圆区。
4基本原则
4.1坚持实事求是,公开公正,综合系统的客观性评价原则。
4.2坚持发展引领与风险管控相结合的评价指数分类原则。
4.3坚持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核心指标与辅助指标相关联的评价指标分类原则。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GB/T 41401-2022 智能井盖
ICS835.240.50
CCS L 73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1401-2022
智能井盖
Intelligent manhole cover
2022-04-15发布2022-11-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智能井盖的基本要求、软件要求、信息要求、安全保护要求和管理维护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智能井盖设计、生产和管理维护。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408塑料燃烧性能的测定水平法和垂直法
GB/T2423.1一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
GB/T2423.2一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
GB/T2423.17一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a:盐雾
GB/T4208一2017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17626.2一201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20138一2006电器设备外壳对外界机械碰撞的防护等级(IK代码)
GB/T2223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22351(所有部分)识别卡无触点的集成电路卡邻近式卡
GB/T23858检查井盖
GB/T30428.2一2013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第2部分:管理部件和事件
GB/T30428.4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第4部分:绩效评价
GB/T30428.7一2017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第7部分:监管信息采集
3术语和定义、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并盖智能装置
manhole cover intelligent equipment
用于井普状态监测、井盖身份识别、井盖开关控制、井下(物理、化学)环境监测等一项或多项功能的装置。
注:智能井盖不限于井盖的材质,形状,大小和安装畅所。
3.1.2
智能井盖intelligent manhole cover
装有井盖智能装置,具备井盖状态监测、井盖身份识别、井盖开关控制、井下(物理、化学)环境监测等一项或多项功能的检查井蓝。
注:井盖智能装置包括安装在检查井盖上的井盖监控器、井盖电子锁、井盖电子标签等。
3.1.3
手持终端设备handheld terminal
供并蓝维管人员使用,实现智能井盖信息的采集,报递,核实,核查等任务的移动通信设备。
3.1.4
专业部门responsibility department
部件和事件间题的主管部门、部件的权属单位和养护单位。
[来源:GB/T30428.2一2013,3.3]
3.2缩路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LoRa:远距离无线电(Long Range Radio)
NB-loT: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
RSRP: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
SINR:信嗓比(Signal Noise Ratio)
4基本要求
4.1一般要求
4.1.1井盖本体应符合GB/T23858的相关要求。
4.1.2智能井盖应与手持终缩设备配合使用。
4.1.3智能并蓝数据应接人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或其子系统,并应符合第6章的要求。
4.1.4智能井整的平面定位精度应符合GB/T30428,2一2013中4.3.2的要求。
4.1.5智能井整安装后不应对检查井本体结构及下井作业壶成影响。
4.1.6智能井邀应附有耐磨损.耐腐蚀的产品编码标识。
4.2功能要求
4.2.1并盖状态监测
4.2.1.1智能井盖应具备井盖状态监测及异常报警功能,如井盖非法开启、破损、掉落和丢失等。
4.2.1.2有双层井盖情况下,智能井盖宜具备外井监开启检测及异常状态报警功能,
4.2.2身份识别
智能并盖应具备实现井盖身份识别功能。
4.2.3授权开闭
智能并盖内的电子锁应具备授权开闭功能。
4.2.4应急开启
智能井盖内的电子锁应具备可靠的应急开启功能,如机械应急开启,非接触无线供电应急开启等。
4.2.5
井下环境监测
智能并盖宜具备监测井下水位,温湿度,气体浓度等单个或多个环境参数和参数异常报警的功能。
4.2.6运行状态定时上报
智能井盖应具备运行状态定时上报功能,如设备布防状态、电量,信号强度等。
4.2.7
参数配置
智能井盖应具有运行参数可配置的功能,如定时上报间隔,井整开启角度报誉值以及其他报警阔值。
4.2.8
数据缓存
智能井盖应具有在网络不正常情况下暂存上报信息,将网铬正常后自动上报的功能。
4.2.9
固件升级
智能井盖宜具备固件远程无线升级或现场无线升级功能。
4.3
性能要求
4.3.1休眠电流
智能井荒应采用低功耗设计,休眠情况下休眠电流应不大于20:A,试验方法应按照附录A中A1的规定。
4.3.2
响应时间
智能井整从正常或异常唤醒后发出报警信息到系统响应时间应不大于305,试验方法应按照A2的规定。
4.3.3
工作温度
并盖智能装置在一20℃一70℃环境温度下应能正常工作,试验方法应按照A.3的规定。
4.3.4防护等级
并整智能装置内的监控器、电子锁应符合GB/T4208一2017中IP68防护等级,气体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等功能扩展装置应符合P65防护等级,应按GB/T4208一2017规定的方法测试。
4.3.5阻燃特性
井整智能装置外壳为塑料时阻燃性应符合GB/T2423.17一2008中V0等级规定,应按GB/T2408规定的方法测试。
4.3.6抗腐蚀特性
井遭智能装置外壳抗腐蚀应符合48h盐雾试验的规定,应按GB/T2423.17一2008规定的方法测试。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高清PDF《土木工程测量》邓晖、刘玉珠 21世纪土木工程专业规划教材
本书根据《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要求编写。
全书分14章,在第1至第4章中介绍测量学的基本知识,测量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技术,第5章
介绍测量误差基本知识,第6章介绍控制测量,第7章介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第8、第9章介绍大
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方法和应用,第10章介绍地籍测量,第11至第13章分别介绍建筑工程、线路
工程、桥梁隧道工程等施工中的测量工作,第14章介绍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基本知识。附录包括测
量实验与实习和土木工程测量 专业名词汉英对照表两部分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类各专业“测量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供土木工程技术人员参考阅读。
本教材是根据《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要求编写的高等院校土木类测量学教材。适用于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给水排水、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建筑学等专业,也可用于土木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教材,以及供交通、水利、农林等其他相关专业使用。
本教材是华南地区七所高校十二位老师精诚团结、通力合作的结晶,全书汇集总结了各位编者多年来教学经验、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参阅借鉴了国内外院校有关教材和参考书,力求编写出一本适用于我国当前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具有华南地区特色的土木类专业工程测量学教材。
本教材的主要特点如下:
1.教材建立起传统测绘技术与现代新技术结合的知识框架。教材在着重介绍测绘现代新技术和最新工程实践的同时,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精选测绘经典内容,努力体现教材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2.教材编写着力体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贯彻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为重点,以基本技术和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基础课特点,能适应复合型、创新型大土木专业类人才培养的需求。
3.教材编写还着力体现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应用性。在各章理论知识学习后,结合各章知识在工程生产实践中的不同应用,编写例题和习题,同时在教材的附录I介绍了测量实验和实习,在附录Ⅱ主要介绍了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测量专业名词英汉对照。引导学生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容索引:
第1章绪论(1)
1.1测量学简介…(1)
1.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
1.3地面点位的确定(3)
1.4地球曲率对测量工作的影响(7)
1.5测量工作概述(9)
1.6测量常用的计量单位(10)
思考题与习题…(11)
第2章水准测量…(12)
2.1水淮测量原理(12)
2.2水准测量的仪器和工具(13)
2.3水准测量方法(19)
2.4三、四等水准测量…(25)
2.5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27)
2.6水准测量的误差及其消减方法(30)
2.7精密水准仪和电子水准仪简介(32)
思考题与习题…(34)
第3章角度测量…(37)
3.1水平角度测量原理(37)
3.2经纬仪的构造及其测角原理(37)
3.3经纬仪的使用(40)
3.4水平角观测(45)
3.5竖直角测量…(49)
3.6三角高程测量(52)
3.7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53)
3.8水平角测量误差(56)
思考题与习题…(58)
第4章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61)
4.1钢尺量距…(61)
4.2视距测量(64)
4.3电磁波测距(67)
4.4直线定向…(73)
4.5坐标方位角的推算和点位坐标计算(76)
思考题与习题…(78)
第5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80)
5.1测量误差的来源及其分类(80)
5.2衡量精度的指标……(83)
5.3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85)
5.4误差传播定律(89)
5.5加权平均值及其中误差(94)
思考题与习题…(97)
第6章控制测量(99)
6.1控制测量概述(99)
6.2导线测量(101)
6.3交会定点(112)
6.4电子全站仪(115)
思考题与习题(119)
第7章GNSS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121)
7.1 GNSS概述…(121)
7.2 GPS的组成…(122)
7.3 GPS卫星信号及坐标系统…(124)
7.4 GPS定位原理…(125)
7.5 C0RS系统…(131)
7.6 GPS测量的实施…(133)
思考题与习题…(134)
第8章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135)
8.1地形图的基础知识…(135)
8.2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145)
8.3地面数字化测图简介…(152)
思考题与习题…(156)
第9章地形图应用(158)
9.1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158)
9.2工程建设中的地形图应用…(161)
9.3地形图上的面积测定(167)
9.4数字地面模型…(168)
思考题与习题(169)
第10章地籍测量…(171)
10.1地籍测量的任务和特点(171)
10.2土地权属调查…(171)
10.3地籍测量…(175)
10.4面积的量算和精度(178)
思考题与习题…(178)
第11章建筑施工测量(179)
11.1建筑施工测量概述(179)
11.2施工测设的基本工作(179)
11.3建筑场地施工控制测量(184))
11.4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放样(186)
11.5高层建筑垂直测量控制(193)
11.6建筑物的变形观测(197)
思考题与习题(204)
第12章线路工程测量(206)
12.1概述(206)
12.2圆曲线的测设(209)
12.3缓和曲线的测设(213)
12.4线路逐桩坐标的计算与极坐标法测设中线(217)
12.5线路纵、横断面测量…(219)
12.6线路施工测量(226)
思考题与习题…(227)
第13章桥梁、隧道施工测量(229)
13.1桥梁施工测量(229)
13.2隧道施工测量(237)
思考题与习题(245)
第14章摄影测量与遥感…(247)
14.1概述(247)
14.2航空摄影基本知识(248)
14.3航空摄影测量与地面摄影测量应用(250)
14.4遥感的基本知识(255)
14.5遥感技术的应用(257)
思考题与习题(259)
附录I测量实验与实习(260)
附录Ⅱ土木工程测量专业名词汉英对照表(279)
参考文献(291)
GB/T 1457-2022 夹层结构滚筒剥离强度试验方法
ICs83.120
CCS Q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457-2022代替GB/T1457-2005
夹层结构 滚筒剥离强度 试验方法
Test method for climbing drum peel strength of sandwich constructions
2022-04-15发布2022-11-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夹层结构滚筒剥离强度的试验原理、试验设备、试样、试验条件和状态调节、试验步骤、试验结果及处理和试验报告。
本文件适用于柔性面板夹层结构的剥离强度测定,也适用于选用胶粘剂的其他组合件的剥离强度测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446纤维增强塑料性能试验方法总则
GB/T3961纤维增强塑料术语
3术语和定义
GB/T396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滚筒剥离强度climbing drum peel strength
面板与芯子分离时单位宽度上的抗剥离力矩。
3.2
名义剥离强度nominal climbing drum peel strength
不补偿面板抗力载荷的滚筒剥离强度。
3.3
抗力resistance force
试验过程中克服面板弯曲及滚筒上升所需的载荷。
4试验原理
用带凸繚的筒体从夹层结构中剥离面板的方法来测定面板与芯子连接的抗剥离强度。被剥离面板一端连接简体,一端连接上夹具,凸缘通过加截钢带连接下夹具,沿试样轴向匀速施加静态拉伸载荷,凸缘与滚筒筒体间产生力矩差,从而把面板从夹层结构中剥离开。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问题专业: 土建 预算 结算 土建算量GCL2013
所属地区:
提问日期: 2022-06-27 09:56:20
提问网友: 杨钒
这个问题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无地下室那种,首层的梁板画在首层,我看了很多资料都说上一层的梁板应该画在下一层,也就是说二层的梁 板应该画在首层,首层的梁板应该画在基础层才对啊。(注明我首层是框架梁)
2022-06-27 09:56:51 补充
我首层是框架梁 不是基础梁
解答网友: GXZ
逻辑是否正确,具体的看设计平面布置图的标高,正常的来讲,首层梁板平面布置图是布置在基础层,二层梁板平面布置图就是布置在首层
答疑:屋面层的小房子还需要计算密目网吗-山东
问题专业: 土建 土建计量GTJ
所属地区: 山东
提问日期: 2022-06-27 09:55:37
提问网友: 小猫多鱼
解答网友: 趁年轻去努力
16定额高出 屋面的电梯间、水箱间不计算密目网
高清PDF《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发展研究》陈景衡
本书针对建筑与城市研究学料的藩篱提出了城市高层综合体的概念,将其纳入城市建筑的类型研究框架中,探讨城市高层综合体在城市总体构架、中观尺度城市空间、微观建设地段设计三个层面的作用,并结合西安的实践展开具体研究,探讨了基于西安城市 特点的城市高层综合体的发展策略与设计方法,并对西安的典型、重点、有特色的城市地段的城市高层综合体建设进行了示范性探索。
“城市的未来就是地球的未来”。对于人口大国中国而言,2011年城市人口已经过半,城市发展面临高度密集化与都市区蔓延的双重挑战。从西方城市的现代发展经验中我们看到,在20世纪中期曾出现“郊区化蔓延”、“城市中心衰落”的“逆城市化”现象,70年代在公共交通等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持下,城市中心复兴,建筑与城市走向融合发展。今天,大家都已认识到城市建筑综合、集约、群组、巨构、嵌人、融合的城市化发展是城市走向高效集约的一种重要途径,尤其在亚太地区高密度城市发展中成为一种普遍选择,这一现象对既往的城市建筑设计提出了从理念到方法的新挑战。
本书尝试从城市密度、厚度提升的角度梳理城市建筑高层化现象,提出了“城市高层综合体”的现代城市建筑类型概念,以技术性、现代性、城市性三个递进层面来理解其含义,探讨城市高层综合体在城市总体构架、中观尺度城市空间微观建设地段设计三个层面的作用与潜力,并落位于西安展开城市高层综合体设计研究。
西安属于中国迈入城市化加速期的“二线城市”,建成区基础弱,更新快轨道交通发展刚刚起步,城市构架正在拉开,同时西安还拥有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宏大独特的历史空间架构。城市空间正处于整体转型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城市高层综合体布局与带动发展恰逢其时。具体研究工作的展开以GS为数据平台工具,通过构建城市高层综合体布局对城市空间影响因子体系,区分其在城市中的建设重点控制地段、鼓励发展地段、限制建设地段和灵活可控的白色地段,坚持以形态设计为操作思路,提出基于西安城市特点的城市高层综合体的发展策略,对典型、重点、特色城市地段的城市高层综合体规划设计进行了示范性探索。
内容索引:
前言1
1.1从高层建筑研究中脱颖而出的城市高层综合体…1
12西安城市转型中高层综合体建筑的发展机遇与研究典型性…2
13城市高层综合体的研究传统与视角.…5
1.3.1有关高层建筑的研究基础6
1.3.2其他相关研究基础.12
1.3.3研究成果综述.14
1.4本书的研究对象与视角……17
1.4.1研究对象…17
1.4.2研究视角17
15本书研究目标与内容18
1.5.1研究目标18
15.2研究内容18
1.5.3研究框架19
1.6研究中牵涉的基本概念…20
1.6.1高层建筑20
1.6.2综合体建筑…20
1.6.3城市建筑.20
1.6.4城市高层综合体概念…21
2高层建筑综合化与城市化演变22
2.1从高层建筑走向城市高层建筑..22
2.1.1高层建筑城市化历程…22
2.1.2高层建筑城市含义演化的两条线索…24
2.13高层建筑的城市内涵分化与转变…28
22从综合建筑走向高层综合体.28
2.2.1现代城市的转型与密度集聚背景28
2.2.2综合集约的高层建筑发展涂写城市本底…29
23城市高层建筑的发展动态趋向.32
2.3.1全面城市化—嵌入式发展.32
2.3.2城市化转变要点.34
2.3.3城市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展望.37
2.4小结45
3城市高层综合体建筑概念及其派生的理论思想46
3.1城市高层综合体概念46
3.1.1高层建筑的狭义理解与技术规定…46
3.1.2“高度的强烈影响”是高层建筑概念的核心47
3.13公共活动的多样、密集是高层综合建筑发展的主轴…47
3.1.4城市高层综合体概念….48
3.2把握城市高层综合体认识的三个层次….49
3.2.1技术性…50
3.2.2现代性….50
3.2.3城市性…51
33城市高层综合体的城市特性深化52
3.3.1城市高层综合体刺穿了城市体系的多个层面…...52
3.3.2参与改变城市的密度分布格局.53
3.3.3综合化提升密度的聚集强度..53
3.3.4城市建筑化与建筑城市化….56
3.3.5城市性的实质表达与建构特征….57
3.4研究体系梳理以及城市建筑学研究理论方法的凸显…58
3.4.1既往研究的局限与发展趋势58
3.4.2以城市整体发展观解释城市高层综合体与城市的关联…60
3.4.3以环境心理学方法理解城市高层综合体的城市社会尺度61
3.4.4建立基于现代空间认知理论的数字化分析平台…63
3.4.5城市建筑学理论的启示64
3.5构建城市高层综合体研究的综合维度.65
3.5.1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生态建筑技术、方法应用…65
3.5.2对保护与发展之间矛盾的调和与回应.67
3.5.3建筑策划思想、城市开发思考的加入68
3.5.4对数字技术工具的应用68
3.5.5将城市高层综合体纳入现有规划管控流程与制度.69
3.6城市高层综合体研究框架.71
3.7小结…..71
4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发展的现实与潜力.74
4.1城市转型期中的城市高层综合体发展.74
4.1.1中国城市转型期大背景下城市高层建筑发展现实…74
4.12我国城市高层综合体建设管理依托的体制基础.79
4.1.3我国城市更新中与城市高层综合体相关的特殊现象81
4.2西安城市综合发展背景82
4.21西安城市总体发展水平82
4.2.2西安城市发展定位与方向83
4.2.3西安城市空间历史发展与转型84
4.3西安城市形态发展中的建设现状与特点.86
4.3.1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构成西安市形态发展地域性的基础.86
4.3.2历史文化名城沿革94
4.3.3西安城市多层次历史特色空间格局94
4.4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总体发展状况.96
4.4.1西安的高度规划与历史文化遗存对城市高度发展的影响…96
4.4.2西安市现状高层建筑的分布、数量、格局及发展趋势98
4.43城市升级置换中城市高层综合体发展…103
4.4.4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建筑分类发展分析…105
45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发展问题与矛盾111
4.5.1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发展总体矛盾…113
4.5.2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发展的具体问题…113
4.6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发展机遇与潜力113
4.6.1西安城市发展处在大都市化发展“外溢”的临界状态…113
4.62西安城市脉动格局是未来城市特色空间的框架基础115
4.63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的城市性及地域特性发展…116
4.6.4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城市布局发展潜力…117
4.6.5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的类型发展潜力118
4.7小结120
5城市高层综合体发展经验借鉴与西安地域特色挖掘121
5.1城市生活商业副心复合发展中的城市高层综合体…121
5.1.1东京六本木新城城市综合体发展121
5.1.2上海徐家汇地段城市高层综合体发展…127
5.1.3西安小寨商业引导型城市综合体发展…130
5.2历史轴线上城市建筑整体性发展比较…132
5.2.1巴黎城市轴线廷仲与现代城市高层综合体…132
5.22北京城市中轴线继承中的现代城市建筑的发展…134
5.2.3西安市中轴线上高层建筑的分析.137
5.3城市更新中的城市高层综合体发展.139
5.3.1上海轨道交通廊道周边城市再开发.140
53.2西安纺织城区域发展基础比较.142
5.3.3城市复兴、T0D与城市高层综合体发展潜力…143
5.4城市高层综合体与特色城市空间.145
5.4.1《城市建筑学》研究中的实例研究145
5.4.2纽约中央公园与库里蒂巴的交通廊.146
5.4.3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及周边地段发展…148
5.5小结
6基于G引S的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空间布局模型分析…152
6.1西安城市特色GIS因子分析构架.152
6.1.1数理逻辑分析与综合决策并重153
6.1.2同城市高度布局研究的区别与联系154
6.1.3分析目标与分析方法技术路线选择…155
62城市性指标等级及影响因子….156
62.1基础支撑要素.156
62.2城市空间架构影响要素……158
62.3潜力发展要素..158
6.2.4其他集聚影响要素159
6.2.5特色空间保护影响范固.160
6.3构建因子之间体系关系与权重.160
6.3.1综合因子关系…..160
6.3.2因子权重…167
6.4城市高层综合体ArcGIS影响因子分布.161
6.4.1城市高层综合体的城市支撑性条件分布….161
6.4.2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现有城市空间结构影响要素分布.162
6.43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潜力要素空间分布…162
6.4.4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布局增益因子分布..164
6.4.5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布局消拉因子分布…164
6.5整体分布规律特征、格局及趋势.164
6.5.1整体分布规律及趋势.164
6.5.2禁建区、宜建区、可建区与白色地段166
7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的发展策略与对策.170
7.1西安城市综合体的发展理念情态和谐的第三条道路.171
7.1.1回归形态….172
7.1.2超越形态…175
7.1.3追求情态和谐…176
7.1.4核心理念—走向融合的城市建筑体177
7.2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融合发展的原则与框架.178
7.21制定建筑与城市设计相融合的原则与方法…178
7.2.2多个层面的控制与引导….179
7.2.3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与城市开发制度协调179
7.2.4城市高层综合体引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81
7.3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尺度控制….181
73.1西安城市街区的尺度….182
7.3.2垂直高度的层次184
7.3.3尺度的共同规律….185
7.3.4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尺度拉制策略.186
7.4西安城市意向分区与城市高层综合体186
7.4.1西安城市特色空间骨架发展与调整186
7.42西安各“城市意向分区”与城市高层综合体布局188
7.4.3城市高层综合体的风格导向…189
7.5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设计对策与方法…190
7.5.1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的发展对策…190
7.5.2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的设计方法…190
8西安城市高层综合体设计示范性探索194
8.1老(明)城区边界一城墙一整合核心价值区域与城市发展前沿194
81.1城墙一城市中的超级建筑…194
8.1.2破题—城市大规模旅游带来的地段可持续发展机遇与潜力…195
81.3解题一构建新的城市纪念碑…198
82北大街金懋广场一强化历史区域中的现代发展轴线节点…199
8.2.1地段规划研究:最大化开发空间利用平衡.201
8.2.2探索思路一:立体城市空间可持续延仲202
8.2.3探索思路二:垂直界面空间层次的可能性探索203
8.2.4探索思路三:传统空间图示现代表达205
82.5探索方案总结与地段城市高层综合体的城市构架潜力208
8.3大明宫及周边区域一凸显历史区域与现代发展印记的结合点.209
8.3.1现状与发展框架….209
8.3.2周边地带发展策略210
8.3.3多层次历史回应与地段活力注入…..210
8.4纺织城区域中心一强调城市增长极中的城市高层综合体中心性…212
8.4.1位于“城市东入口”的城市增长极…212
8.4.2活动重心—地块8方案比较研究…213
8.4.3视觉核心—地块6方案设计研究216
9结语…218
9.1研究主要结论.218
9.2研究有待深化和拓展的问题.220
附录A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协会(CTBUH)1999年后历届高层国际会议与交流活动的议题与内容……223
附录B世界及中国城市与地区的密度224
参考文献229
后记…233
答疑:高支模问题-河南
问题专业: 土建 结算 计价软件GCCP
所属地区: 河南
提问日期: 2022-06-27 09:55:13
提问网友: 老李
1、河南2016定额说明,层高超过8m费用另计;
2、专家论证方案说明,支撑立管间距0.8m,横杆间距1.5m
3、现实层高有7m、8m及12m。
4、此费用应如何记取。
解答网友: 趁年轻去努力
高大模板需要向甲方办理签证,说明此部分费用较定额高在哪里,甲方会给记取的有的地方。
问题专业: 土建
所属地区: 江苏
提问日期: 2022-06-27 09:54:48
提问网友: 今晚打老虎
各位老师 楼地面和内墙变形缝应该分别怎么算啊 是算哪里到哪里的长度
解答网友:
地面变形缝 算横向的长度就行。内墙的变形缝 算墙的高度就行
DBJ46-062-2022 海南省安居房建设技术标准
海南省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海南省安居房 建设技术标准
Construction technical standards for joint ownership housing of Hainan province
DBJ46-062-2022
主编部门: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批准部门: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实施日期:2022年6月15日
1总则
1.0.1为加快构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相适应的住房保障体系,改善本地居民家庭和引进人才住房条件,规范安居房建设基本要求,保障建设质量,提升建设品质,加强运营管理,满足居民对居住安全、居住功能、居住环境、居住品质等多方面的要求,针对海南省的地方特点,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海南省新建、改建、扩建安居房的建设和运行维护。
1.0.3安居房建设应结合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气候特点,遵循安全耐久、品质舒适、健康宜居、全龄友好、低碳智慧、经济节约的原则,统筹兼顾全寿命期的居住需求,实现安居房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1.0.4海南省安居房建设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和海南省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安居房provincial joint ownership housing
由政府提供政策优惠,按照有关标准建设,限定销售对象、销售价格、套型面积和转让年限,实行政府与购房人按份共有产权,面向符合条件的本地居民家庭和引进人才供应的共有产权住房,纳入保障性住房统一管理。
2.0.2全装修住宅fully-fit-out residential building
在住宅交付使用前,套内和公共部位的固定面、设备管线及开关插座等全部装修并安装完成,厨房和卫生间的基本设施安装到位,已具备基本使用功能的住宅。
2.0.3五分钟生话圈居住区5-min pedestrian-scale neighborhood
以居民步行五分钟可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为原则划分的居住区范围;一般由支路及以上级城市道路或用地边界线所围合,居住人口规模为5000人~12000人(约1500套~4000套住宅),配建社区服务设施的地区。
2.0.4居住街坊neighborhood block
由支路等城市道路或用地边界线围合的住宅用地,是住宅建筑组合形成的居住基本单元:居住人口规模在1000人~3000人(约300套~1000套住宅,用地面积2hm2~4hm2),并配建有便民服务设施。
2.0.5住宅单元residential building unit
由多套住宅组成的建筑部分,该部分内的住户可通过共用楼梯和安全出口进行疏散。
2.0.6套型dwelling unit
由居住空间和厨房、卫生间等共同组成的基本居住单位。
2.0.7居住空间habitable space
卧室、起居室(厅)的统称。
2.0.8使用面积usable area
房间实际能使用的面积,不包括墙、柱等结构构造的面积。
2.0.9套内建筑面积f1 porarea of adwelling unit
成套房屋户门范围内由产权人独立占有和使用的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由套内房屋的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套内阳台建筑面积三部分组成。
2.0.10得房率in room rate/efficiency rate
成套房屋的套内建筑面积与建筑面积的比值。
2.0.11层高storey height
建筑物各楼层之间以楼、地面面层(完成面)计算的垂直距离。对于平屋面,屋顶层的层高是指该层横面面层(完成面)至平屋面的结构面层(上表面)的高度;对于坡屋面,屋顶层的层高是指该层楼面面层(完成面)至坡屋面的结构面层(上表面)与外墙外皮延长线的交点计算的垂直距离。
2.0.12室内净高interior net storey height
楼面或地面至上部楼板底面或吊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2.0.13阳台balcony
附设于建筑物外墙设有栏杆或栏板,可供人活动的空间。
2.0.14平台terrace
供居住者进行室外活动的上人屋面或由住宅底层地面伸出室外的部分。
2.0.15地下室basement
室内地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室内净高的1/2的空间。
2.0.16半地下室semi-basement
室内地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室内净高的1/3,且不超过1/2的空间。
2.0.17全龄友好age-friendly
针对老年、青壮年、少年、儿童等各个年龄段的特点,提供相应的人性化设计与服务设施,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出行、健身、交流等方面的需求。
2.0.18平疫结合设计combined design for normal and emergency
建筑设计既满足平时正常使用需求,又兼顾常态化疫情防控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期防控基本需求。
2.0.19智能信包箱intelligent mail and parcel locker
应用信息技术控制与管理,通过密码验证、电子验证、生物识别和其他身份识别方式进行操作,供用户接收邮件和快件的智能服务终端。
2.0.20集成厨房integrated kitchen
地面、吊顶、墙面、橱柜、厨房设备及管线等通过设计集成、工厂生产,在工地主要采用干式工法装配而成的厨房。
2.0.21集成卫生间integrated bathroom
地面、吊顶、墙面和洁具设备及管线等通过设计集成、工厂生产,在工地主要采用干式工法装配而成的卫生间。
3基本规定
3.0.1安居房建设应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住房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土地资源情况,集约化利用土地和空间,延续场地及周边的文脉特征,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高质量、高效率开发建设,营造便捷、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
3.0.2安居房建设应满足安全、耐久和防护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选用耐久性好、防锈蚀、长寿命的材料;
2应有防台风、防坠落措施;
3应有平疫结合设计,有无接触、防扩散措施。
3.0.3安居房建设应满足日照、采光、通风、隔声和空气质量要求,卧室、起居室(厅)应有天然采光、自然通风。
3.0.4安居房建设应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控制室内污染物浓度,针对海南省高温、高盐、高湿、多雨、多台风的气候条件和多白蚁、多蚊虫、易霉变的情况进行适应性设计。
3.0.5安居房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多样化的居住需求,除满足基本居住要求外,尚应满足全龄化的使用需求,并符合国家无障碍设计的有关规定。
3.0.6安居房建设、运营应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
3.0.7安居房应预留智慧系统条件,智能化系统设计应综合考虑实用、经济、安全、舒适、快捷等方面的需求。
3.0.8安居房设计应建立标准化平台,推广模数化,实现精细化,宜采用标准化户型,宜选用预制构件和装配式部品。
3.0.9安居房应采用装配式建筑设计与建造方式,并应符合现行地方标准《海南省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技术标准》DBJ46-061的规定。
3.0.10安居房应为全装修住宅,并应符合现行地方标准《海南省全装修住宅室内装修设计标准》DBJ46-042的规定。
3.0.11安居房建设应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和海南省地方标准的规定。
3.0.12新建安居房宜符合项目所在地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要求,可结合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要求进行设计。
3.0.13新建安居房可根据工程实际需要在建设过程各阶段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宜在设计阶段应用BIM技术。
3.0.14房屋套型应与基本住房需求相匹配,并根据家庭人口数量增长和人口结构变化情况,充分考虑全寿命期使用需求,空间布局、结构形式、构造方式等应考虑灵活性与可变性。
3.0.15安居房应满足设备系统功能有效、运行安全、维修方便等要求,并应预留合理的安装位置、采用适宜的降噪措施。
3.0.16安居房项目建设应落实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各方主体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3.0.17安居房项目配套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3.0.18安居房项目的全寿命期中,应满足下列要求:
1项目策划应充分调研,明确项目需求;
2应结合项目调研情况,参考标准指标和附录A、附录B、附录C制定设计任务书;
3施工应按设计和标准要求对质量进行验收记录;
4装修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影响结构和消防安全:
5运营单位应执行本标准对运行的要求,并编制管理手册。
4项目策划
4.1调研
4.1.1策划阶段应充分进行调研,明确项目定位、指标、对应的技术策略,进行全寿命期技术和经济分析,编制调研文件,结合项目情况编制设计任务书。
4.1.2项目调研应包括社会环境、需求和市场、自然条件等内容。
4.1.3社会环境调研应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交通线路和配套设施分布、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市政建设条件等内容。
4.1.4需求和市场调研应包括轮候情况、住房需求、家庭构成与生活模式、人口变化趋势、机动车保有量、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公众的意见、建设投资等内容。
4.1.5自然条件调研应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地形地貌、地质灾害、风环境、光环境、声环境和可利用资源等情况。
4.2选址
4.2.1安居房建设宜在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选址在地质条件安全、适宜居住的区域,应避开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威胁的地段,易发生洪涝地区应有可靠的防洪涝基础设施;应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的危害:必须与危险化学品及易燃易爆品等危险源保持安全距离。
4.2.2安居房的选址应当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宜选择交通便捷、生活和工作便利、配套设施完善的区域,促进职住平衡。
4.2.3安居房宜与相邻住宅项目统筹、共同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居住区,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分级配建居住区配套设施和公共绿地,可与周边居住区一起共享配套建设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交通场站、社区服务设施等居住区级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4.2.4安居房的选址应与公共交通站点联系便捷,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场地任意出入口500m内应设有公共交通站点或配备联系公共交通站点的专用接驳车;
2步行距离800m(含)范围内的公共交通线路不宜少于2条。
4.2.5安居房项目选址宜优先采用城镇更新用地,建设应符合城镇的国土空间规划、城镇更新的要求。
4.3设计任务书
4.3.1设计任务书应根据调研情况拟定,宜根据本标准条文和有关要求确定规划选址、建设总量、面积配比,配套指标、技术要求等内容,并可参照附录A、附录B、附录C确定室内装修和智能化配置。
4.3.2设计任务书宜包含下列内容:
1地块规划条件、安置家庭人口情况;
2配套设施类型、面积数量;
3套型功能、面积配比、可分空间数量;
4机电设备要求;
5智能化要求;
6绿色建筑要求;
7装配式建筑要求;
8可再生能源要求;
9全装修要求;
10室外园林景观要求。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问题专业: 土建
所属地区: 吉林
提问日期: 2022-06-27 09:51:02
提问网友: 三七开
这个飘窗算建筑面积吗?
解答网友: 雪莲
不算建筑面积
DBJ46 055-2020 海南省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标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5464-2021
海南省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HN P
DBJ46-055-2020
海南省建筑垃圾 资源化利用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Resource Reuse and Recycling of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Waste in Hainan province
2020-12-26发布2021-03-01实施
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1总则
1.0.1为推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建设,规范我省建筑垃圾处理全过程,提高建筑垃圾诚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安全处理水平,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海南省建筑垃圾的分类、收集、转运、资源化利用和再生产品的应用。
1.0.3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和海南省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建筑垃圾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waste
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各类建(构)筑物、管网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等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垃圾。包括施工垃圾(含装修垃圾)、拆除垃圾及其它。不包括已被污染或腐蚀,并经检验、鉴定为危险废物的建筑垃圾。
2.0.2施垃圾construction waste
在各类建(构)筑物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主要由渣土、废混凝土、废钢筋、废砖石等组成。
2.0.3装修垃圾decoration waste
在各类建(构)筑物装修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主要由碎瓷砖、碎玻璃、管材、电线、石膏板材、废砂浆、废腻子等组成。
2.0.4拆除垃圾demolition waste
在各类建(构)筑物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主要由废混凝土、废砖瓦石、废砌块等垃圾组成。
2.0.5废混凝土waste concrete
在各类建构筑物建设、修缮、或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废混凝土块。
2.0.6废模板waste formwork
在各类建(构)筑物建设或修缮过程中,由于损坏、周转次数太多以及完成其使用功能后不能直接再利用的模板。
2.0.7废砂浆waste mortar
在各类建构筑物建设、修缮、或拆除过程中所产生的砂浆废料。
2.0.8废砖瓦石waste brick、tiles and stone
在各类建(构)筑物建设、修缮、或拆除过程中所产生的砖瓦石废料。
2.0.9工程渣土engineering sediment
各类建(构)筑物、管网等在土方开挖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
2.0.10工程泥浆engineering mud
钻孔桩基施工、地下连续墙施工、泥水盾构施工、水平定向钻及泥水顶管等施工产生的泥浆。
2.0.11危险废物hazardous waste
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2.0.12堆填back fill
利用现有低洼地块或即将开发利用但自然地坪标高低于使用要求的地块,经有关部门认可,用符合条件的建筑垃圾替代部分土石方进行回填或堆高的行为。
2.0.13轻物质light component
再生骨料中表观密度小于2000kgm3的物质。
2.0.14再生粗骨料recycled coarse aggregate
由建筑垃圾中的混凝土、砂浆、石、砖瓦等加工而成,粒径大于4.75mm的颗粒。
2.0.15再生细骨料recycled fine aggregate
由建筑垃圾中的混凝土、砂浆、石、砖瓦等加工而成,粒径不大于4.75mm的颗粒。
2.0.16再生微细粉recycled aggregate micropowder
采用以混凝土、砖瓦等为主要成分的建筑垃圾制备再生骨料过程中伴随产生的粒径小于75山m的颗粒。
2.0.17再生骨料混凝土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掺用再生骨料配制而成的混凝土。
2.0.18再生骨料砂浆recycled aggregate mortar
掺用再生细骨料配制而成的砂浆。
3基本规定
3.0.1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应符合国家及海南省关于安全和环保方面的现行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并应满足资源节约的要求。
3.0.2建筑垃圾应遵循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原则,并应优先就地利用。
3.03建筑垃圾收运、处理全过程不得混入生活垃圾、污泥、河道疏浚底泥、工业垃圾和危险废物等。
3.0.4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应积极推行建筑信息模型(BM)、装配式建造方式等新技术、新工艺及新材料的应用,实现建筑垃圾的诚量化;并应优先采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和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
4建筑垃圾的分类、收集与转运
4.1分类
4.1.1建筑垃圾应根据建(构)筑物类型、产生源头、成分进行分类,并根据资源化利用难易程度进行分级,分类及分级见表4.1.1。
4.1.2无机非金属类建筑垃圾宜通过资源化利用技术,再生为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的原材料。
4.1.3金属类建筑垃圾应通过分拣技术进行回收再利用。
4.1.4有机类建筑垃圾宜运往垃圾焚烧发电厂等专业处理机构进行处理。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Timber bridges(技术指南 木桥 如何确保其耐久性)2006-10
Setra service d'Etudes techniques des routes et autoroutes november 2006 translate august 2007 Technical Guide Timber Bridges How to ensure their durability LiberteEgalinefratermite REPUBLIQUE FRANCAISE ministere de I'Ecologie du Developpement et de I'Amenagement durables The Technical Department for Transport Roads and Bridges Engineering and Road Safety (Service d'etudes techniques des routes et autoroutes Setra)is a technical department within the Ministry of Transport and Infrastructure.Its field of activities is the road the transportation and the engineering structures. The Setra supports the public owner The Setra supplies State agencies and local munities (counties large cities and urban munities) with informations methodologies and tools suited to the specificities of the network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ojects quality; help with the asset management; define apply and evaluate the public policies; guarantee the coherence of the road network and state of the art; put forward the public interests in particular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European standardization; bring an expertise on plex projects The Setra producer of the state of the art Within a very lar...
DBJ46 053-2020 海南省市政设施养护技术标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5069-2020
海南省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HN P
DBJ46-053-2020
海南省市政设施 养护技术标准
Maintenance standard for municipal facilities in Hainan Province
2020-03-06发布2020-07-01实施
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1总则
1.0.1为加强市政道路、桥梁、排水、照明等市政设施的养护工作,保证市政设施的功能完好和安全运行,提高市政设施的养护管理工作水平,根据国家行业标准,结合海南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海南省市政养护管理范围内的市政道路、桥梁、排水、照明等设施的养护。城镇区域内居住区、专营单位、工厂、港口、公园、铁路站场、机场内部专用的,或公共区域内尚未移交给养护单位管理的道路、桥梁、排水、照明等设施的养护,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1.0.3市政设施的养护,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0.4市政设施的养护应充分考虑海南省的地域、气候特征,如热带、高温、高湿、含盐、台风、暴雨等特殊情况。
2术语
2.1市政道路
2.1.1路面状况指数pavement condition index(PCI)
表征路面完好程度的指标。
2.1.2路面综合评价指数pavement quality index(PQI)
表征路面完好与行驶舒适程度的综合指标。
2.1.3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iding quality index(RQI)
表征路面行驶舒适程度的指标。
2.1.4人行道质量指数footpath quality index(FQI)
表征人行道平整程度的指标。
2.1.5人行道状况指数footpath condition index(FCI)
表征人行道的完好程度的指标。
2.1.6预防性养护pavement preventive maintenance
在道路结构强度不降低,仅表面功能衰诚的情况下,为恢复路面表面的服务功能而采取的养护措施。
2.1.7矫正性养护corrective maintenance
在道路设施出现明确病害或已部分丧失服务功能的情况下,采取相应的功能性或结构性恢复措施。
2.1.8应急性养护emergency maintenance
在突发状况下采取的养护措施。
2.1.9保养小修routine maintenance
为保持道路功能和设施完好所进行的日常保养。工程数量不大于400m的路面轻微损坏的零星修补。
2.1.10中修T程nedium-sized maintenance
工程数量大于400m2,且不超过8000m2的一般性磨损和局部损坏进行定期的维修工程,以恢复道路原有设计技术状况。
2.1.11大修工程overhaul engineering
工程数量大于8000m'或含基础施工的工程大于5000m的较大道路损坏进行的全面综合维修、加固,以恢复到原设计标准或进行局部重新设计,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2.1.12改扩a建工程reconstructed and extension engineering
对道路及其设施不适应交通量及载重要求而需要提高技术等级和提高通行能力的工程。
2.1.13雾封层fogseal
在沥青路面上直接喷涂的一种柔性上封层,厚度为0.1~0.3mm。
2.1.14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modified emulsified asphalt slurry seal
常温条件下,将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级配良好的矿料、填料、水和添加剂等按一定的配合比拌合成稀浆混合料,采用改性沥青稀浆封层车将其及时均匀地摊铺在路面上,养护后形成的薄封层。
2.2市政桥梁
2.2.1市政桥梁nunicipal bridge
市政养护管理范围内验收后交付使用的跨河桥、立体交叉桥、高架桥、高架路、人行天桥、人行地下通道、隧道。
2.2.2市政桥梁养护municipal bridge maintenance
为确保市政桥梁始终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和安全运营,而进行的经常性检查、检测、评估、养护、或为提高使用质量和服务水平而进行的加固、改善、增建以及档案资料管理和安全防护管理等工作。
2.2.3保养小修routine maintenance
对市政桥梁及附属设施进行日常保养和修补其轻微损坏部分,使其保持完好状态的工作。
2.2.4中修工程nedium-sized maintenance
对市政桥梁及附属设施的一般性损坏进行维修,灰复其原有的技术水平和标准的工程。
2.2.5大修工程overhaul engineering
对市政桥梁及附属设施较大的损坏进行综合治理,全面恢复到原有技术水平和标准的工程及对桥梁结构维修改造的工程。
2.2.6加固工程strengthening engineering
对桥梁结构采取补强、修复、调整内力等措施,从而满足结构承载力及设计要求的工程。
2.2.7改扩建T程reconstructed and extension engineering
城市桥梁因不适应现有的交通量、载重量增长的需要,需提高技术等级标准,显著提高其运行能力的工程和桥梁结构严重损坏,需恢复技术等级标准,拆除重建的工程。
2.2.8抢修ush to repair
当桥梁因水毁等自然灾害及超载、意外事故造成中断交通或严重影响通行的破坏时,所采取的迅速恢复交通的工程措施。
2.2.9经常性检查frequent inspections
以目测方式为主的对结构变异、桥及桥区施工作业情况的检查和桥面系、限载标志、交通标志及其他附属设施等状况进行日常巡检。
2.2.10定期检测periodically survey
按规定周期对桥梁主体结构及其附属构造物的技术状况进行全面检测(包括外观检测和部分无损检测的内容)。
2.2.11特殊检测special survey
查清桥梁的病害原因、损坏程度、承载能力、抗灾能力,确定桥梁技术状况的工作,包括桥梁无损检测、静力荷载试验、动力荷载试验等。
2.2.12桥面系bridge deck system
直接承受车辆、人群等荷载并将其传递到主梁(或主拱、主索)的整个桥面构造系统,包括桥面铺装、桥头平顺、伸缩装置、排水系统、人行道和防护栏杆等要素。
2.2.13上部结构superstructure
桥梁支座以上或无铰拱起拱线以上跨越桥孔部分的总称。
2.2.14下部结构substructure
支承桥梁上部结构并将其荷载传递至地基的桥墩、桥台和基的总称。
2.2.15调治构造物regulating structure
为引导和改变水流方向,使水流平顺通过桥孔并诚缓水流对桥体附近河床、河岸的冲刷而修建的水工构造物。
2.2.16特殊结构桥special structure bridge
结构受力复杂和在养护方面有特殊要求的桥梁,如系杆拱桥、悬索桥和斜拉桥等。
2.2.17安全保护区域protective Region
市政桥梁垂直投影面周边一定范围内的水域或陆域。
2.2.18桥下空间space under the bridge
桥梁垂直投影面下除水面、铁路、道路以外的空间及场地。
2.2.19 BCI (bridge condition index)
Ⅱ类~V类市政桥梁状况指数,用以表征桥梁结构的完好状态。
2.2.20 BSI (bridge structure index)
Ⅱ类~V类市政桥梁结构状况指数,用以表征桥梁不同组成部分的最不利的单个要素或单跨(墩)的结构状况。
2.2.21 PUCI (pedestrian underpass condition index)
人行地下通道状况指数,用以表征人行地下通道结构的完好状态。
2.2.22PU
表示用聚氨酯弹性体制成包裹在E护层外的彩色拉索护层。
2.2.23PE
表示用掺人2%~5%碳黑的高密度聚乙烯制成的拉索护层。
3基本规定
3.1市政道路
3.1.1市政道路的养护应包括道路设施的检测评定、养护工程和档案资料。道路设施应包括车行道、人行道、路基、停车场、广场、分隔带及其他附属设施。
3.12市政道路应根据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类别和技术状况进行养护和评价。
3.13根据各类道路在城镇中的重要性,宜将市政道路分为下列三个养护等级:
I等养护的市政道路:快速路、主干路和次干路、支路中的广场、商业繁华街道、重要生产区、外事活动及游览路线;
Ⅱ等养护的市政道路:除I等养护以外的次干路及支路中的商业街道、步行街、区间联络线、重点地区或重点单位所在地;
Ⅲ等养护的市政道路:除I、Ⅱ等养护以外的支路、服务社区及工业区的连接主次干路的支路。
3.1.4市政道路的技术状况评价应分为四级:
A一一优级、B一良好、C一合格、D一不合格。
3.1.5市政道路应根据不同的技术状况进行预防性养护工作,其主要内容应包括:灰复磨耗层的功能、提高抗滑能力、早期出现的裂缝处理等。
3.1.6市政道路养护工程应根据其工程性质和技术状况分为预防性养护、矫正性养护、应急性养护。
3.1.7人行道的改扩建工程,应设置道路无障碍设施,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有关要求。
3.1.8市政快速路的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快速路的养护作业应以机械化施工为主。
2快速路的养护管理部门应备有应急、抢险、救援人员及设备,保证快速清除事故车辆、路障,恢复道路畅通。
3快速路上的声屏障、防眩、防撞、隔离、诱导等设施出现破损、缺失应立即维修、补齐。
3.1.9市政道路管养单位应结合实际需要参照表3.1.9配备日常养护机械设备。
4市政道路
4.1市政道路检测、评价和养护对策
4.1.1一般规定
1对使用中的市政道路应按规定进行检测和评价,及时掌握道路的技术状况,并应采取相应的养护措施。
2市政道路的检测应根据其内容、周期分为日常巡查、定期检测和特殊检测,并应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评价。
3市政道路检测和评价的对象应包括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砌块路面、木栈道、塑胶骑行道等各类型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以及沥青类、水泥类和石材类等各铺装类型的人行道、停车场、广场、步行街。
4市政道路的技术状况应根据检测和评价结果按本标准第4.1.5条的规定划分等级。
4.12日常巡查应符合以下要求:
1日常巡查应对路面外观变化、结构变化、道路施工作业情况、各种标志及其附属设施等状况进行检查。
2日常巡查应由经过培训的专职道路管理人员或养护技术人员负责。
3日常巡查宜以目测为主,并应按本标准附录A.1中表A.1-1现场填写市政道路巡查表。
4日常巡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路面及附属设施外观完好情况,包括下列内容:裂缝、沉陷、坑槽、拥包、车撤、松散、搓板、翻浆、错台、检香井框与路面高差、剥落、啃边、缺失、破损、淤塞等损坏情况;
b检查井盖、雨水算完好情况;
c积水情况。
2)路基沉陷、变形、破损等。
3)检查在道路范围内的施工作业对道路设施的影响。
4)边坡防护、山体稳定、截洪沟、排洪沟系统。
5)其他损坏及不正常现象。
5日常巡查应按道路类别、级别、养护等级分别制定巡查周期。I等养护的道路宜每日一巡,Ⅱ等养护的道路宜二日一巡,Ⅲ等养护的道路宜三日一巡。日常巡查记录应定期整理归档,并提出处理意见。
6巡查过程中发现设施明显损坏,影响车辆和人行安全,应及时采取相应养护措施,特殊情况可设专人看护,并应按本标准附录A1中表A.1-2填写设施损坏通知单。
7在日常巡查中,当发现道路异常沉陷、空洞或大于100mm的错台以及井盖、雨水口箅子丢失、路面出现严重积水等影响道路安全运营情况时,应按应急预案处置,立即上报、设置围挡,并应在现场监视。
4.13定期检测应符合以下要求:
1定期检测可分为常规检测和结构强度检测。常规检测应每年一次。结构强度检测,I等养护的道路应1~2年一次、Ⅱ等养护的道路应2~3年一次,Ⅲ等养护的道路应3~4年一次。
2定期检测的评价单元应符合下列规定:
1)道路的每二个相邻交叉口之间的路段应作为一个单元,交叉口本身宜作为一个单元;当二个相邻交叉口之间的路段大于500m时,每200~500m作为一个单元,不足200m的按一个单元计。
2)每条道路应选择总单元数的30%及以上单元进行检测和评价,应以所选单元使用性能的平均状况代表该条道路路面的使用性能。当一条道路中各单元的使用性能状况差异大于两个技术等级时,则应逐个单元进行检测和评价。
3)历次检测和评价所选取的单元应保特相对固定。
3根据定期检测的结果,应按本标准4.15条进行道路评价和定级。
4定期检测的情沉记录、评价及对养护措施的建议,应及时整理、归档、上报。
5常规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照市政道路资料卡的基本情况,现场校核市政道路的基本数据,资料卡格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2中表A2-1的规定;
2)检测损坏情况,判断损坏原因,确定养护范围和方案;
3)对难以判断损坏程度和原因的道路,提出进行特殊检测的建议。
6常规检测应由专职道路养护技术人员负责。
7常规检测应包括下列内容:
1)车行道、人行道、广场铺装的平整度;
2)车行道、人行道、广场设施的病害与缺陷;
3)基础损坏状况;
4)附属设施损坏状况。
8常规检测可采用下列仪器设备:
1)平整度的检测宜采用微光平整度仪等检测设备,Ⅲ等养护的市政道路可采用平整度仪或3m直尺等常规检测设备;
2)路面损坏的检测宜采用路况摄像仪等检测设备,等养护的市政道路可采用常规方法量测。
9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和人行道路面的损坏类型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3的规定,并应分别按本标准附录A4和附录A5填写损坏单项扣分表和路面损坏调查表。
10城镇快速路、主干路应进行路面抗滑性能检测,并以粗糙度表示,检测设备可选用锁轮拖车或摆式仪等。
11沥青结构强度检测应以路表回弹弯沉值表示。检测设备宜采用落锤式弯沉仪、贝克曼梁或自动弯沉检测仪等检测设备。
12结构强度、抗滑性能等检测应由专业单位承担,并应由具有市政道路养护、管理、设计、施工经验的技术人员参加。检测负责人应具有从事市政道路专业检测5年以上工作经验。
4.1.4特殊检测应符合以下要求:
1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特殊检测:
1)道路进行大修、改扩建前;
2)道路发生不明原因的沉陷、开裂、骨水;
3)在道路下进行管涵顶进、降水作业、隧道开挖等工程施工完成后;
4)存在影响道路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的施工;
5)道路超过设计使用年限时。
2特殊检测单位、参加人员和检测负责人应符合本标准4.1.3第12款的要求。
3特殊检测应包括下列内容:
1)收集道路的设计和竣工资料,历年养护、检测评价资料,材料和特殊工艺技术、交通量统计等资料;
2)检测道路结构强度;
3)调查道路沉陷原因,检测道路空洞等;
4)对道路结构整体性能、功能状况进行评价;
5)提出维护或加固建议。
4.1.5路面技术状况评价应符合以下要求:
1评价内容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价内容应包括路面行驶质量、路面损坏状况、路面结构强度、路面抗滑能力和综合评价,相应的评价指标为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路面状况指数(PCI)、路表回弹弯沉值、抗滑系数(BPN、TD或SFC)和综合评价指数(PQI);
2)水泥路面技术状况评价内容应包括路面行驶质量、路面损坏状况和综合评价,相应的评价指标为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路面状况指数(PCI)和综合评价指(PQI);
3)人行道铺装技术状况评价内容应包括平整度评价和损坏状况评价,相应的评价指标为人行道质量指数(QI)和人行道状况指数(FC江);人行道平整度可按间隙度平均值来确定,测定方法为:在单元中以10m为长度单位,每单位采用3m直尺测量,记录直尺与人行道面的最大间隙的数值,以单元中所有长度单位测定的最大间隙数值的平均值作为该单元的评定值。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高清PDF《中日传统观演建筑研究》崔陇鹏 2019版
传统观演建筑是与传统演艺息息相关的建筑类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遗留。笔者通过对我国山西、四川、浙江各省以及日本大阪、京都等地的传统观演建筑的调研后,从“行为·场所”的视野出发,深层次地剖析推动中日观演建筑历史演变的原因。通过对观演行为的研究,探讨中日观演建筑的同源性和差异性,以达到保护研究中日传统 观演建筑,提升当代观演空间的“空间公共性”和“空间活力”,探寻当代观演建筑发展方向的目的。
全文总共分为六章:第1章主要对研究的对象、目的,以及文章的结构作绪论;第2章主要探究中日传统演艺与传统观演建筑的渊源:第3章和第4章对祭祀性与娱乐性这两类观演建筑进行中日对比研究:第5章是基于前两章行为与空间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观演行为与观演空间尺度、空间模式的关系;第6章主要论述传统观演场所的保护、再生以及当代观演建筑的发展方向。
内容索引:
第1章绪论
1.1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002
1.1.1传统观演建筑的界定002
1.1.2行为的本体—传统演艺活动003
1.1.3行为一场所视野及空间研究004
12国内外研究综述005
1.2.1传统观演建筑的保存状况005
1.2.2传统观演建筑的研究状况006
13研究目的和意义009
1.3.1研究目的009
1.3.2研究意义010
14研究结构和方法011
1.4.1研究结构011
1.4.2研究方法012
第2章演艺与传统观演建筑的渊源
2.1传统演艺及观演建筑的类型与状况014
2.1.1影响传统观演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014
2.1.2传统演艺与观演建筑的类型与分布018
2.1.3传统演艺与传统观演建筑的分类024
2.1.4传统观演建筑的类型026
2.2传统演艺与观演场所的历史演化028
2.2.1传统演艺与观演场所的产生期
2.2.2演艺与传统观演场所的发展期032
2.2.3传统演艺与观演场所的成熟期036
23传统演艺与观演场所的传播与演变041
2.3.1日本传统演艺文化的发展演变041
2.3.2日本传统观演建筑的发展演变及特点045
2.3.3中日传统戏剧的同源性与差异性050
24本章小结055
第3章祭祀与神庙、祠堂、会馆观演空间
3.1祭祀型观演场所案例及空间营造058
3.11神庙、祠堂、会馆观演空间058
3.1.2日本的神社观演空间064
3.1.3祭祀型观演场所的空间营造073
32祭祀型观演行为与观演空间演化079
3.2.1中日祭祀型观演场所中的观演行为079
3.2.2祭祀型观演场所空间原型演化083
3.2.3祭祀行为对观演空间演化的促进088
33中日祭祀型观演场所的同源性与差异性092
3.3.1中日祭祀型观演场所的同源性092
3.3.2中日祭祀型观演场所的差异性099
3.3.3影响中日祭祀型观演场所异同的原因106
3.4本章小结112
第4章娱乐与私宅、勾栏、戏园观演空间
4.1娱乐型观演场所案例及空间原型116
4.1.1私宅、勾栏、戏园观演空间116
4.1.2日本观能场、能乐场、歌舞伎场观演空间123
4.13中日娱乐型观演场所的空间营造128
4.2娱乐型观演行为与观演空间原型演化134
4.2.1娱乐型观演场所的观演行为134
4.2.2娱乐型观演场所空间原型演化140
4.2.3娱乐型观演行为对观演空间演化的促进145
4.3元代勾栏和日本观能场的空间推断149
4.3.1勾栏与日本观能场中的观演行为150
4.3.2勾栏与日本观能场的相似性154
4.3.3元代勾栏观演空间推断160
4.4本章小结167
第5章观演行为与传统观演空间
5.1戏曲演出与其观演空间的相互适应170
5.1.1传统戏曲表演的时空特性170
5.1.2戏曲表演对观演空间的影响174
5.1.3传统观演空间对戏曲演出的影响180
5.2观演模式与空间尺度184
5.2.1观演行为与观演模式184
5.2.2传统观演空间组织方式与空间尺度188
5.2.3影响传统观演建筑空间尺度的因素195
53观演行为与空间活力200
5.3.1传统观演场所的“空间开放性”与“空间公共性”202
5.3.2传统观演场所的“空间多元性”与“空间模糊型”206
5.3.3传统观演场所的“空间连续性”与“空间流动性”210
54本章小结219
第6章传统观演场所的保护、再生与发展方向
6.1传统演剧与观演场所的保护与再生222
6.1.1传统观演建筑的保护现状222
6.1.2传统演刷及观演建筑的保护227
6.1.3传统演剧及观演建筑的再生231
6.2中日传统观演场所的改革与设计策略235
6.2.1日本歌舞伎观演空间改革及其成就235
6.2.2中国京剧观演空间的改革与设计策略243
63当代观演建筑的发展方向与空间活力的再造249
6.3.1日本当代观演建筑的发展状况249
6.3.2中国当代观演建筑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255
6.3.3观演场所的“回归”与“空间活力”再创造258
64本章小结261
结语263
参考文献265
1
…
24
25
26
…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