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46 041-2019 海南省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技术标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3746-2019
海南省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HN P
DBJ46-041 -2019
海南省电动汽车充电设施 建设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construction of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infrastructure in Hainan province
2019-08-27发布2019-10-01实施
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海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发布
1总则
1.0.1为贯彻执行国家和海南省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的有关政策方针,推动海南省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规范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工作,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根据海南省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海南省新建、改建、扩建和既有建筑物配建的电动汽车自用充电设施、专用充电设施、公用充电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
1.0.3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充电设施charging infrastructure
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的相关设施的总称,一般包括供配电系统、充电设备。
2.0.2充电设备charging equipment
与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相连接,并为其提供电能的设备,包括车载充电机、非车载充电机(又称直流充电机)、交流充电桩等设备。
2.0.3供配电系统Power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为充电设备提供电源的电力设备和配电线路组成的系统。
2.0.4低压供电半径Low voltage supply radius
从变压器低压配电柜出线端到充电设备之间的线路长度。
2.0.5车载充电机on-board charger
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上运行,将交流电能变换为直流电能,采用传导方式为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充电的专用装置。
2.0.6非车载充电机off-board charger
安装在电动汽车车体外,将交流电能变换为直流电能,采用传导方式为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充电的专用装置。
2.0.7交流充电桩AC charging spot
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外、与交流电网连接,采用传导方式为具有车载充电装置的电动汽车提供交流电源的专用供电装置。
2.0.8汽车库parking garage
用于停放电动汽车或由内燃机驱动且无轨道的客车、货车、工程车等汽车的建筑物。
2.0.9停车场Parking area
专用于停放电动汽车或由内燃机驱动且无轨道的客车、货车、工程车等汽车的露天场地或构筑物。
2.0.10自用充电设施charging infrastructure for personal use
指在个人用户所有或长期租赁的固定停车位安装,专门为其停放的电动汽车充电的充电设备及接入上级电源的设施。
2.0.11专用充电设施charging infrastructure for exclusive use
指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园区等专属停车位建设,为公务车辆、专用车辆、员工车辆等提供专属充电服务的充电设备、充换电站及接入上级电源的设施。
2.0.12公用充电设施charging infrastructure for pulic use
指在社会公共停车场、住宅小区公共停车场、商业建筑物及酒店配建停车场、加油(气)站、高速公路服务区、交通枢纽、园区景区等区域规划建设,面向社会车辆提供充电服务的充电设备及接人上级电源的设施。
2.0.13监控管理系统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应用信息、网络及通信技术,对充电站电池更换站内设备运行状态和环境进行监视、控制和管理的系统。
2.0.14防火单元fire unit
在防火分区内部采用防火隔墙、防火门、防火卷帘或防火分隔水幕分隔而成,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电动汽车火灾向同一防火分区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空间。
3基本规定
3.0.1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应满足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使用便利、绿色环保的原则。
3.0.2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应符合以下要求:
1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海南省电动汽车发展规划和充电设施建设规划的要求;
2与当地区域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相协调;
3与停车场(库)建设规划、配电网建设规划相协调;
4符合消防安全、用电安全、环境保护的要求;
5积极稳妥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促进技术创新;
6充电设备的设计要考虑电动汽车未来充电技术发展的需求。
3.0.3充电设备应符合相关的国家产品标准:充电设备必须通过国家相关认证机构根据标准进行的型式检验。
3.0.4配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时,应与建筑、结构等相关专业配合,并充分考虑防火分隔时楼板的荷载、耐火性能及人员硫散条件等。
3.0.5建筑物配建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数量应按国家及海南省相关文件要求规划设计,并预留接入电源、变配电装置、线路通道和充电设备的安装条件。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逐步按照停车单元完成安装。
3.0.6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设计、施工单位应具备相应专业资质。
3.0.7既有建筑内汽车库增设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时不应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用电。充电设备与居民用电合用变压器时,高峰期变压器负载率不应超过100%,无增容改造条件或另行建设变压器条件的汽车库不应配建充电设施。
3.0.8无电池管理系统的电动汽车及未设置电池过热保护的电动汽车禁止驶入汽车库,汽车库管理单位应在入口处设置相应标识。
3.0.9配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汽车库应有专属部门或管理人员管理。
4规划选址
4.1规划
4.1.1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规划及建设应符合道路交通、消防安全、用电安全、环境保护、绿色节能等要求。
4.1.2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规划应满足以下规定:
1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应按照远近期结合、交直流充电结合、分类落实的原则设置;
2居住建筑停车场、汽车库配建的充电设备应以交流充电桩为主,在地面可根据需要配置适当比例的非车载充电机;
3公共建筑及工业建筑配套停车场、汽车库配建的充电设备应交、直流充电结合。
4.1.3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配建比例必须符合国家及海南省各级政府部门相关规划和建设文件要求,并按照相应要求预留安装条件。
4.1.4新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变电所应靠近负荷中心,并与区内其它用电负荷统一考虑;既有建筑新增充电设施应充分计算原有供电系统的余量。
4.2选址
4.2.1充电设施的选址宜充分利用就近的电源、消防及防排洪等公用设施,应便于使用、管理、维护及车辆进出,应便于保障人员及设施的安全。
4.2.2充电设施不应设在有爆炸或火灾危险的地方。当与有爆炸或火灾危险的建筑物毗连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的规定。
4.2.3充电设施不应设在易积水的场所:充电设备不宜设在厕所、浴室、厨房或其他经常积水场所的正下方,如因条件限制必须设在上述场所时,应采取预防渗漏水和排水的措施或选用相应防护等级的设施。
4.2.4充电设施不宜设在多尘、多雾或有腐蚀性气体的场所,当无法远离时,不应设在污染源盛行风向的下风侧。
4.2.5充电设施不应设在有剧烈振动或高温的场所。
4.2.6充电设施不宜设在修车库内,当有需求时,可设置用于测试的充电设施。
4.2.7充电设施的选址应满足周围环境对噪声的要求。
4.2.8充电设施的选址应满足通信要求,宜选在有公用通信网络覆盖的区域。
4.2.9充电设施的选址应选取消防救援力量便于扑救的场所。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BJ46 025-2019 海南省住宅建筑通信设施工程建设标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2304-2020
海南省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HN P
DBJ46-025-2019
海南省住宅建筑 通信设施工程 建设标准
Construction standard for communication facilities engineering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Hainan Province
2019-12-26发布2020-04-01实施
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1总则
1.0.1为适应我省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发展,促进住宅区和住宅建筑中语音、数据、图像、多媒体、有线电视、移动通信等综合业务通信网络建设,满足用户对不同电信业务经营者和不同的电信业务的选择权,满足有线电视业务接入的需求,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在《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GB50846、《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847和《海南省建筑物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标准》DBJ46-050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建设情况,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海南省内的住宅建筑规划用地红线范围内的通信网络及配套设施新建工程,改、扩建工程可参照使用。
1.0.3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通信设施工程建设,必须满足“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能公平接入、用户能自由选择电信业务经营者,并满足有线电视网络接入”的要求。
1.0.4新建住宅区和住宅建筑的通信设施应采用光纤入户方式建设,且具备有线宽带业务和有线电视业务接入的能力。
1.0.5新建住宅项目的地下通信管道、配线管网、电信间、设备间等通信及有线电视设施,应与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同步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投人使用。
1.0.6通信设施工程设计应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应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整体美观、维护管理方便。
1.0.7通信设施工程设计中必须选用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技术标准的定型产品。未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鉴定合格的设备及主要材料,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1.0.8通信设施工程设计和施工,除应符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住宅建筑内通信设施communication facilities in residential building
指住宅建筑规划用地红线内的住宅建筑区及住宅建筑内的通信管线(包含但不限于地下通信管道、室外管线和用户室内线管)、配线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室外光缆交接箱、室内光纤配线架、光缆配线箱和用户室内家居弱电配线箱)、信息擂座等以及用于安装通信设备的设备间与电信间。
2.0.2地下通信管道communication pipeline
通信线缆的一种地下敷设通道。由管道、人(手)孔、室外引上管和建筑物引入管等组成。分为主干管道和支线管道两部分。
2.0.3主千管道trunk pipeline
从住宅建筑规划用地红线交界处与公众通信管道的人(手)井至设备间的管道,以及大型小区以设备间为心,向各区域辐射的管道。
2.0.4支线管道branch pipeline
从主干管道敷设到楼宇的管道。
2.0.5室内配线管网ndoor distribution network
住宅区建筑区室内用于敷设线缆的通道,包括室外引入管、楼内弱电竖井、暗管、线槽与桥架等。
2.0.6用户配线区the subscriber wiring zone
在住宅建筑区根据住宅建筑的分类、住户密度,以单体或若干个住宅建筑组成的用户配线区域。
2.0.7用户接入点the subscriber access point
电信业务经营者和有线电视业务经营者为用户提供业务接入的连接节点。
2.0.8电信间telecommunications room
放置电信设备、线缆终接的配线设备,并进行线缆交接的一个空间。
2.0.9设备间equipment room
住宅建筑区内具备线缆引入、安装通信设备、配线设备条件的房间。
2.0.10室外光缆交接箱outdoor optical cable cross connection cabine
住宅建筑区内室外设置的连接各电信业务经营者、有线电视业务经营者的光缆和用户光缆的交接配线设备。
2.0.11室内配线设备indoor wiring facilities
建筑物内用于连接各电信业务经营者、有线电视业务经营者的光缆和用户光缆的设备,分为光纤配线架或光缆配线箱。
2.0.12光纤配线架Optical distribution frame
建筑物内用于光缆连接与配线的箱体。
2.0.13光缆配线箱optical fiber distribution box
建筑物内用于光缆连接与配线的箱体。
2.0.14用户光缆subscriber optical cable
用户接入点配线设备至家居弱电配线箱之间连接的光缆。
2.0.15家居弱电配线箱home wiring box
安装于用户室内的多功能配线箱体。
2.0.16用户室内管线indoor subscriber cable
家居弱电配线箱至信息插座之间连接的线缆和暗管。
3基本规定
3.1工程界面
3.1.1住宅建筑通信设施工程分工界面,应符合图3.1.1要求。
3.1.2管网设施工程建设分工应符合以下要求:
1以住宅建筑的建筑规划用地红线为界,红线范围内的室外通信管道、人(手)井[含建筑在红线交界处与公众通信管道连接的人(手)井]、楼宇的引入管道由住宅建筑的建设单位(以下简称建设单位)负责建设;
2从楼宇的引入管道到每个家居弱电配线箱的楼内管网或通道由建设单位负责建设;
3从住宅建筑规划用地红线交界处与公众通信管道的人(手)井到公众通信管道人井的连接管道由各电信业务经营者和有线电视业务经营者负贵建设。
3.13线缆设施工程建设分工应符合以下要求:
1用户接入点设置的配线设备建设分工:
1)电信业务经营者、有线电视业务经营者和建设单位共用配线箱或配线架时,箱体或配线架由建设单位负责建设;
2)电信业务经营者、有线电视业务经营者和建设单位分别设置独立配线箱或配线架时,负责各自箱体或配线架的建设;
3)用户接入点设置的配线设备,外线侧的配线模块由电信业务经营者、有线电视业务经营者负责建设,用户侧的配线模块由建设单位负责建设。
2用户接入点外线侧以外的配线设备及光缆由电信业务经营者和有线电视业务经营者负责建设,用户接入点用户侧以内配线设备、家居弱电配线箱、信息插座、用户光缆及用户室内线缆由建设单位负贵建设。
3.1.4住宅建筑内通信设施的安装空间由建设单位负责提供。
3.2配置原则
3.2.1光纤入户工程中,应根据住宅建筑的分类、住户密度,以单体或若干栋住宅建筑划分成若干个配线区,单个配线区所辖住户数量不宜超过300户,室外光交接箱形成的单个配线区所辖住户数不宜超过120户、也不宜少于60户。
3.2.2每个用户配线区应设置一个用户接入点,且应依据用户配线区及住户数确定设置的位置,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1以一个高层住宅建筑作为一个独立的配线区时,用户接入点应设于本建筑物内的电信间/设备间;
2由低层、多层、中高层住宅建筑组成的配线区,用户接入点应设于本用户配线区内的电信间/设备间;
3由独栋低层住宅建筑组成的配线区,用户接入点应设于室外用户交接箱。
3.2.3光纤芯数配置与配线设备应满足远期各类通信业务的需要,应根据光纤接入的方式、住宅建筑类型、所辖住户数量计算各段用户光缆的光纤芯数、并留有5%~10%的维修余量。
3.2.4从用户接入点至家居弱电配线箱的光纤芯数配置至少4芯,其中:供电信业务经营者使用的芯数每户至少2芯,供有线电视业务经营者使用的芯数每户至少2芯。宜敷设2根2芯入户光缆,电信业务使用1根,有线电视业务使用1根。
3.2.5住宅建筑区地下通信管道的管孔容量、用户接入点处为配线设备预留的安装空间、电信间及设备间房屋面积应满足三家以上电信业务经营者和有线电视业务经营者使用的需求。
3.2.6住宅建筑区地下通信管道容量应根据规划线缆的大小和数量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
1通信管道容量应按线缆的终期容量设计,宜预留1~2个备用管孔;
2根据敷设线缆的种类可选用单孔管、单孔管内穿放子管或多孔管等方式。
3.2.7住宅建筑区地下通信管道容量,除满足本期光纤到户工程使用,还应满足《海南省建筑物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标准》DBJ46050中移动基站光缆的布放需求。具体可参考表3.2.7测算。
4通信管网设计
4.1地下通信管道设计
4.1.1地下通信管道应纳入住宅建筑区整体地下管线设施的设计,应与住宅建筑区的道路同步建设,满足三家以上电信业务经营者和有线电视业务经营者的使用需要,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1在过路、过桥等特殊地段应采用预埋敷设方式;
2应与室外光缆交接箱引上管相衔接;
3应与公用通信网管道互通的人(手)孔相衔接;
4路由宜以设备间为中心向外辐射,应选择在人行道、人行道旁绿化带或非车行道下;
5应与高压电力管、燃气管、给排水管保持安全的距离;并宜靠近通信业务量铰大的道路一侧;
6避开易受到强烈震动的地段;
7敷设在良好的地基上。
4.1.2地下通信管道建设所采用的管材宜采用单孔/多孔塑料管或钢管,并符合下列要求:
1在下列情况下宜优先采用塑料管:
1)住宅建筑区主干管道与支线管道;
2)管道的埋深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或易被水浸泡的地段;
3)地下综合管线较多及腐蚀情况比较严重的地段;
4)地下障碍物复杂的地段;
2在下列情况下宜采用钢管或塑钢管:
1)管道附挂在桥梁上或跨越沟渠,或需要悬空布线的地段;
2)管群跨越主要道路,不具备包封条件的地段;
3)埋深过浅或路面荷载过重的地段;
4)受电力线等干扰影响,且需要防护时;
5)建筑物的通信引入管道或引上管道的暴露部分。
4.1.3地下通信管道与其它地下管线及建筑物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GB5373。
4.1.4地下通信管道的埋深应根据场地条件、管材强度、外部荷载、土壤状况、与其它管道交叉、地下水位高低等因素来确定。最小埋深不宜低于表4.1.4的规定。在路经市政道路时埋深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373要求。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高清PDF《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维修管理》河南省教育委员会计财处编
建国以来,我国的普通教育事业发展很快,中小学校 基本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近十年,随着各级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学校经费投入的逐年增加,全国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有了进一步的改善。据一九八七年统计,全国城乡共有中小学校908,639所,学生17,752万人,校舍建筑面积62,940万M2,,普通中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4.53M2,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3.02M。从上面数字看,中小学校舍数量是相当大的。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种种因素,全国中小学校舍中旧房、简陋房、危房以及功能不符使用的校舍占了相当比例。仅就危房一项,据八七年统计,全国为4,657万M2,占总数7.4%,且每年危房自然增长率在2~4%。可以肯定今后中小学校舍的建设、改造、维修和管理任多是十分繁重的。
我们在调研和工作中,深深感到:目前的中小学校舍建设、维修和管理队伍亟待充实力量,提高业务素质,否则,将难以适应中小学校舍建设、改造和维护工作,尽管教育投资少依然是一个时期内影响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发展教育事业的首要问题。但必须认识到,由于缺乏学校建设的技术力量,缺少校舍建设、改造、维护、鉴定知识或管理不善等因素,造成中小学校舍质量低劣,不符使用,甚至发生校舍倒塌砸死砸伤师生的恶性事故,以致使有限的资金和校舍不能充分发挥效益,这同样会影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认为,必须把中小学校舍建设、维修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本着这个目的,我们收集、整理了国家教委、建设部近年来开办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 、校舍维修以及危房鉴定所编写的教材,查阅了有关方面的书刊,编篡了这本培训教材,以配合我省的中小学校舍建设、维修和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的实施。
本教材第一篇由李宏伟组织,第二篇由丁松林组织,第三篇的第一、二章由王帆组织第三、四、五、六章由丁松林组织。全书由李宏伟统稿编篡。本书的编写参考、借鉴和节摘了全国中小学建筑、维修培训数材的有关内容,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提及,特此向有关专家鸣谢。本书在编印过程中得到了省教委、省高校基建研究会的帮助和支持,特此致谢。
内容索引:
前言
河南省 中小学校园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1)
第一篇中小学遗筑设计………(5)
第一章中小学校选址和总平面布置………(5)
第一节校址选择……(5)
第二节总平面布置…(5)
第二章普通教室设计…(7)
第三章实验室设计…(10)
第一节化学实验室…(10)
第二节物理实验室…(11)
第三节生物实验室……(11)
第四节中学实验室组合………(12)
第五节自然教室…(12)
第四章特殊教室设计……(12)
第一节美术教室(12)
第二节音乐教室……(13)
第三节体育教室…………(13)
第四节舞蹈教室……(14)
第五节史地教室……………(15)
第五章教学楼的平面组合…(16)
第六章学校建筑经济…(17)
第七章中小学校的改、扩建……(18)
第一节中小学校舍的改建与扩建……(19)
第二节电教用房的改装…(21)
第三节实验楼的扩建…(23)
第二篇中小学校舍维修和管理…(24)
第一章绪论(24)
第一节校舍维修的任务、意义及重要性…(24)
第二节校舍维修分类………(25)
第三节维修工作特点、设计原则及工作方针…(26)
第四节维修工作程序及维修计划……(28)
第二章校舍维修管理 (30)
第一节计划管理……(30)
第二节统计及予决算…(31)
第三节施工管理……(32)
第四节技术管理(36)
第五节施工质量管理(38)
第六节技术挡案管理…(40)
第七节房屋维修的日常管理(41)
第三章屋面工程维修………(42)
第一节平瓦屋面…(42)
第二节油毡屋面…(43)
第四章楼地面及顶棚维修…………(44)
第一节水泥砂浆地面………(44)
第二节顶棚及内墙抹灰…(46)
第五章墙面翻修工程…(47)
第一节水泥砂浆饰面(47)
第二节水刷石饰面……(49)
第三节滑水墙翻新……(50)
六章门窗工程维修…(50)
第一节木门窗……(50)
第二节钢门窗……(52)
第七章油漆工程…(53)
第一节油漆工程质量问题………(53)
第二节旧漆的清除与施工注意事项……(54)
第八章房屋水电设备的维修……(55)
第一节室内给排水…(55)
第二节电气设备…(57)
第三篇中小学危险房屋鉴定及结构修缮…(60)
第一章绪论……(60)
第一节危险房屋的基本知识…(60)
第二节房屋结构构件的基本知识·(62)
第二章危房的检测与鉴定技术…(63)
第一节检查与鉴定…(63)
第二节各类房屋结构的检查重点…(67)
第三节危房的综合评定……(68)
第三章地基基础的维护与修缮……(70)
第一节地基基础的缺陷及变形观测………(70)
第二节地基基础的使用和维护………(71)
第三节地基基础缺陷处理及地基加固…(72)
第四章砖石结构的维护与修缮……(73)
第一节砌体材料破坏及维护…(73)
第二节砌体的裂缝(74)
第三节砌体结构的稳定性……(75)
第四节砌体的修缮…(75)
第五章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修缮(78)
第一节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的缺陷(78)
第二节混凝土裂缝及分析…。(79)
第三节混凝土裂缝的治理…(80)
第四节混凝土缺陷的局部修补…(81)
第五节结构的加固…(82)
第六章木结构的修缮…(83)
第一节木结构的缺陷和检查…(83)
第二节木结构的修理和加固…(86)
第三节木结构日常维护…(88)
附:危房鉴定有关评价表
附录:
1,国标GBJ99-86《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95)
2.河南省教委、建设厅《河南省县、镇及农村一般中小学校舍规划面积定额(试行)》…………(117)
3.建设部《房屋修缮范围和标准》……(135)
4.建设部《房屋修缯工程施工管理规定》………(141)
5.建设部《房屋修缮技术管理规定》……………(149)
6.建设部《房屋完损等级评定标准》………………(153)
7,建设部《危险房屋鉴定标准》…(162)
高清PDF带书签《电气工程常用图表手册》史新
随着建筑智能化的迅速发展, 电气工程 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作为一名电气专 业技术人员, 应该掌握大量的常用电气图表资料。 因此我们编写了这本 《电气工程常用 图表手册》。
本书以国家现行规范、 标准及常用设计图表资料为依据, 分为电气工程常用基础数 据、 电气工程常用计算数据、 电气设备、 电气工程常用技术数据 4 章。 本书的内容特色 如下:
1 数据资料全面
本书数据翔实, 全面准确, 以满足电气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需求为准则, 以提高电 气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为前提, 是广大电气专业技术人员必备的常用小型工具书。
2 查找方式便捷
本书提供了两种查阅办法: 直观目录法———三级目录层次清晰; 直接索引法———图 表索引方便快捷, 能够帮助读者快捷地查阅所需参考数据, 为我所用。
PDF书签目录:
1 电气工程常用基础数据 7
1.1 常用名词术语 7
1.2 主要代号与单位 9
1.3 单位换算 20
1.4 物理常用数据 26
1.5 常用材料的物理性能 28
1.6 常用图形符号 32
2 电气工程常用计算数据 43
2.1 负荷计算的方法 43
2.1.1 需要系数法 43
2.1.2 利用系数法 48
2.1.3 住宅负荷的计算 51
2.2 电缆截面积选择计算 51
2.3 短路电流计算 59
2.3.1 概述 59
2.3.2 短路电流的计算方法 62
3 电气设备 70
3.1 高压电器 70
3.1.1 高压断路器 70
3.1.2 高压熔断器 71
3.1.3 高压隔离开关 73
3.1.4 高压负荷开关 74
3.1.5 高压开关柜 75
3.2 低压电器 79
3.2.1 低压电气设备的类型与用途 79
3.2.2 低压断路器 80
3.2.3 低压熔断器 83
3.2.4 接触器 85
3.2.5 低压起动器 86
3.2.6 漏电保护器 87
3.3 变压器 88
3.3.1 变压器的用途 88
3.3.2 变压器的分类 89
3.3.3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89
3.3.4 变压器的型号表示及含义 89
3.3.5 变压器的联结组标号 90
3.3.6 变压器台数和容量的选择 90
3.4 互感器 93
3.4.1 互感器的分类 93
3.4.2 互感器的作用 93
3.4.3 电压互感器 93
3.4.4 电流互感器 94
4 电气工程常用技术数据 96
4.1 供配电系统 96
4.1.1 负荷分级 96
4.1.2 电压选择和电能质量 99
4.2 变配电所 101
4.2.1 变配电所形式的选择 101
4.2.2 变配电所的电气主接线设计 105
4.2.3 变配电所的布置 120
4.3 继电保护装置 137
4.3.1 继电保护装置的构成 137
4.3.2 继电保护装置的基本要求 137
4.3.3 继电保护设计 137
4.4 自备应急电源 145
4.5 低压配电 146
4.6 配电线路布线系统 150
4.6.1 金属导管布线 150
4.6.2 金属线槽布线 150
4.6.3 电力电缆布线 151
4.6.4 矿物绝缘(MI)电缆布线 152
4.6.5 室外布线 153
4.6.6 母线安装 153
4.7 电气照明 158
4.7.1 照明质量 158
4.7.2 照明水平 160
4.7.3 照明标准值 160
4.8 防雷与接地 170
4.8.1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170
4.8.2 防雷与接地装置 171
4.8.3 防雷与接地装置安装 180
4.9 信息设施系统与信息化应用系统 185
4.10 公共安全系统 192
4.10.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92
4.10.2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204
4.11 机房工程 211
图表索引 214
参考文献 224
封底 227
问题专业: 土建 钢筋算量GGJ2013 土建计量GTJ
所属地区: 安徽
提问日期: 2022-06-27 00:29:47
提问网友: 卑微的瓜瓜
请问下图示钢筋怎么定义,用表格计算吗?
图中这个弯折长度是多少谢谢?谁能帮我列个计算式!
解答网友: 星辰大海
1、加强筋长度=2500+底板厚-保护层+15*d(hj<LaE,弯折长度15*d)
2、加强筋长度=2500+底板厚-保护层+150(hj≥LaE,弯折长度max(6*d,150))
问题专业: 安装 预算 安装算量GQI
所属地区: 浙江
提问日期: 2022-06-27 00:14:08
提问网友: 钸锘崎
解答网友: 大海
波纹补偿器
2022一级造价师《案例分析【交通专业】》张源江基础班、精讲班课件
考试年度:2022
考试种类:造价工程师
考试级别:一级造价师
考试科目:案例分析【交通专业】
开班种类:基础班 、精讲班
班级分类:张源江
更新情况:更新到第1讲
更新时间:2022-06-24
更新方式:百度网盘
2022一级造价师《案例分析【水利专业】》王飞寒基础班、精讲班课件
考试年度:2022
考试种类:造价工程师
考试级别:一级造价师
考试科目:案例分析【水利专业】
开班种类:基础班 、精讲班
班级分类:王飞寒
更新情况:更新到第1讲
更新时间:2022-06-24
更新方式:百度网盘
2022一级建造师《一建机电》达为冲刺班课件
考试年度:2022
考试种类:建造师
考试级别:一级建造师
考试科目:一建机电
开班种类:冲刺班
班级分类:达为
更新情况:更新到第25讲
更新时间:2022-09-28
更新方式:百度网盘
2022一级建造师《一建机电》精讲阶段刷题练习册习题班课件
考试年度:2022
考试种类:建造师
考试级别:一级建造师
考试科目:一建机电
开班种类:习题班
班级分类:精讲阶段刷题练习册
更新情况:更新完毕
更新时间:2022-06-24
更新方式:百度网盘
2022一级建造师《一建建筑》千人模考卷习题班课件
考试年度:2022
考试种类:建造师
考试级别:一级建造师
考试科目:一建建筑
开班种类:习题班
班级分类:千人模考卷
更新情况:更新到第五套
更新时间:2022-09-04
更新方式:百度网盘
2022一级建造师《一建法规》王老师(新教材版)基础班、精讲班课件
考试年度:2022
考试种类:建造师
考试级别:一级建造师
考试科目:一建法规
开班种类:基础班 、精讲班
班级分类:王老师(新教材版)
更新情况:更新到第6讲
更新时间:2022-07-23
更新方式:百度网盘
2022一级建造师《一建法规》王东兴习题班课件
考试年度:2022
考试种类:建造师
考试级别:一级建造师
考试科目:一建法规
开班种类:习题班
班级分类:王东兴
更新情况:更新到第6讲
更新时间:2022-06-26
更新方式:百度网盘
2022一级建造师《一建管理》闫丙勇(新教材版)基础班、精讲班课件
考试年度:2022
考试种类:建造师
考试级别:一级建造师
考试科目:一建管理
开班种类:基础班 、精讲班
班级分类:闫丙勇(新教材版)
更新情况:更新完毕
更新时间:2022-07-17
更新方式:百度网盘
2022一级建造师《一建管理》缴广才(新教材版)基础班、精讲班课件
考试年度:2022
考试种类:建造师
考试级别:一级建造师
考试科目:一建管理
开班种类:基础班 、精讲班
班级分类:缴广才(新教材版)
更新情况:更新到第6讲
更新时间:2022-07-24
更新方式:百度网盘
问题专业: 安装 市政 审核
所属地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提问日期: 2022-06-26 23:47:35
提问网友: 刘昊然
解答网友: 月上枝头
根据设计文件中弯头的规格型号,外径 壁厚 曲率半径等,查询相关单位个重量或者计算,输入弯头定额制作中
高清PDF《建筑结构设计快速入门》刘铮
本书针对刚跨进设计院的年轻结构设计 人员,不仅明确了年轻工程师必备的基本功和基本概念,还提供了结构设计人员在设计中需要记忆的一些数据和内在规律,以及记忆这些数据的方法与窍门。通过类比和实例,提供了各类混凝土构件(梁、板、柱、各类基础)的简化手算方法,同时笔者还增补了“快速提高部分”作为概念设计的深化与规范的延伸以及细化。考虑到目前由于市场原因,结构加固改造工程日益增多,“似是而非”的错误加固做法泛滥,于是笔者有意增加了一章节的比重,着力讲述了如混凝土粱梁、柱扩大截面法中最可靠、最禁得起实践考验和反复推敲的设计方法,以及加层工程中增设楼层梁典型的可靠做法一支座侧面“槽键连接法”与“围套法”等正确做法,用以纠正目前泛滥已久的动辄“植筋”加固等错误做法。
本书适用于刚跨进结构设计这一行的结构设计人员和一些在读的学生使用。
第1章结构设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和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1
1.1年轻结构设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和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1
1.1.1重点阅读勘察报告…1
1.1.2如何配合建筑专业拟订结构布置方案15
1.1.3如何初估各种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24
1.1.4熟记民用建筑设计荷载…26
1.1.5熟记各种钢筋以及多根同规格钢筋的总截面面积和助记技巧31
1.1.6熟记常用到的不同梁宽单排最多能放置各种规格钢筋的总根数33
1.1.7熟记常用到的混凝土强度设计值和记忆方法33
1.1.8学会利用计算手册的结论,提高设计效率34
1.2结构设计师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34
1.2.1结构或构件尽可能拉结成整体,不宜“各自为政”34
1.2.2有关钢筋锚固的构造原则一一优先采用平直段锚固,并且构件优先自锚39
1.2.3“次要让位于主要”的原则一一明确哪些钢筋的位置对结构设计来说更重要…41
1.2.4混合结构未必都可采用44
1.2.5钢筋和混凝土强度等级何处用高,何处用低45
1.2.6结构设计(特别是基础设计时)何时用荷载设计值,何时用标准值46
1.2.7结构设计中哪些构件适合手算,哪些适合电算48
1.3快速提高部分一概念设计的深化与规范的延伸以及细化49
1.3.1钢筋的三种连接方式—焊接、搭接、机械连接“孰优孰劣”49
1.3.2伸缩缝与解决结构裂缝问题的深人理解与具体措施…51
1.3.3关于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问题的新观点53
1,3.4关于框架柱轴压比限值的深人理解…53
1.3.5改进规范“框架结构适用高度及抗震等级”问题的新观点和深入理解…55
1.3.6为避免形成短柱,地震区目前要求楼梯折板(休息板)不宜支承在半楼层高处的小梁上…56
1.3.7框架结构中被“轻视”的砌体填充墙履害问题的深入理解57
1.3.8“短柱未必都可怕”的观点…59
1.3.9框架结构中“小梁高”观,点的设计依据和实践检验62
1.3.10“梁柱节点区混凝土强度可随梁的低强度等级浇筑”的新观点…64
1.3.11单跨框架并非都被禁用………67
1.3.12“凡是框架柱,就放大底层柱底的截面弯矩”的错误规点…67
1.3.13“梁上开洞高度不应大于梁高的1/3的要求”是无充分依据的…69
1.3.14“梁上洞口四角要求加斜钢筋的构造”并无必要·69
1.3.15“柱箍筋构造可适度放松”的新观点与“梁纵筋在柱节点外连接”的构造探索与实践检验”69
1.3.16“短肢剪力墙较多的剪力墙结构”的定义和新观点…72
1.3.17剪力墙上开洞大小,对墙肢受力的“质”和“量”的影响…75
1,3.18“《高规》位移限值可适度放松”的新观点…76
1.3.19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要求……77
1.3.20多、高层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的要求…80
1.3.21“短连梁构造”的新观点…82
1.3.22剪力墙“错洞处连梁纵筋及箍筋”的构造建议…84
1.3.23“少墙框架结构”的观点和实践检验…87
1.3.24框剪结构之剪力墙设置“边框”的必要性…88
1.3,25框剪结构嵌固部位的构造措施…88
1.3.26框剪结构中楼梯的构造措施…89
1.3.27“少量框架的剪力墙结构”的设计观点…89
1.3.28有关基础埋深的新观点89
1.3.29各类结构基础选型的新观点…92
1,3.30夜板基础设计的新观点……94
1,3.31柱下条形基础的简化设计…100
1.3.32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不设沉降缝的措施…101
第2章结构加固改造设计方法…104
2.1加固改造设计中,应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105
2.1.1检测与鉴定的必要性105
2.1.2改造、加层、加固设计的责任归属、设计依据、加固后使用年限、设计原则与要点105
2.1.3材料和施工107
2.2混凝土板典型的加固改造方法一一一叠合层法………108
2.2.】叠合层法的实质与设计要点…109
2.2.2叠合层法的工程实例110
2.3目前混凝土粱、柱扩大截面法中最可靠、最禁得起实践考验和反复推敲的设计方法…119
2.4加层工程中增设楼层梁的典型的可靠做法一一一支座侧面“槽键连接法”与“围套法”……122
2.5加层工程中增设剪力墙的典型的可靠做法127
2.6原有剪力墙上开洞的可靠做法…128
2.7加固改造设计中的常见失误与正解*…129
2.7.1不区分情况,加固设计中一律采用粘钢…129
2.7.2原砌体结构承重墙后开门洞,采用粘钢的错误方法…131
2.7.3头脑中没有“多与原结构拉结”、对原结构“多保留少破坏”的设计概念和原则*…133
2.7.4后作梁与原结构剪力墙横剖面节点设计构造和施工做法·137
第3章混凝土结构中板的简化算法…140
3.1板的结构分类及工程设计要点……140
3.1.1单向板板厚尺寸的经验确定…140
,3.1.2板支座嵌固度的经验确定…141
3.1.3楼梯梯板配筋的简化算法以及配筋经验图表…142
3.2双向板配筋的算法…142
3.2.1一般双向板板厚的经验确定和不需要设次梁最大板块经验尺寸·142
3.2.2一般双向板配筋的计算方法…143
3.2.3异形双向板等效为规则双向板的经验方法…143
3.2.4异形双向板配筋的工程算例…144
3.3挑板配筋的简化手算法和经验配筋图表…146
3.3.1挑板板厚的经验确定和可不设置挑梁的挑板最大悬挑尺寸的经验确定·146
3.3.2挑板配筋的简化手算法和构造要求及其经验配筋表格…146
3.4新规范板配筋的构造要求变化后设计应注意的要点…147
第4章混凝土结构中梁的简化算法…148
4.1板向梁导荷载的简化手算法…148
4.1.1单向板向梁导荷载的简化手算法和算例…148
4.1.2双向板向梁导荷的简化手算法和算例…148
4,2梁配筋的简化算法及适用条件…149
4.2.1梁截面最小尺寸的经验确定以及支座嵌固度的经验确定…149
4.2.2单跨梁配筋的简化手算方法…151
4.2.3单跨梁配筋的算法……151
4.2.4各跨度不等的多跨梁配筋的简化手算方法…152
4.3挑梁配筋的简化手算法和经验配筋率……152
4.3.1挑梁截面尺寸的经验确定和构造要求……152
4.3.2挑梁配筋的简化手算法……153
4,3.3挑梁的工程算例……153
4.4新规范梁配筋的构造要求变化后设计应注意的要点…153
4.5梁设计时考虑施工质量和效率的若干建议…154
第5章各类混凝土结构中柱的简化设计方法…155
5.1柱轴压力(板梁向柱导荷载)的简化手算法…155
5.2柱截面尺寸的简化手算确定方法(手算一般从中柱开始)…155
5.3柱配筋的经验算法和构造要求……156
5.4混凝土柱的工程算例…157
第6章各类基础的实用简化算法…158
6.1单独柱基及柱基间拉梁的实用简化算法……158
6.1.1单独柱基尺寸初估的实用经验算法……158
6.1.2单独柱基底板配筋的两种不同于规范的简化算法及其适用条件…163
6.1.3单独柱基间拉梁的实用简化设计…165
6.2筏板基础(梁板式)的简化手算方法…169
6.2.1梁板式筏板基础中板的简化算法…169
6.2.2梁板式筏板基础中地梁的简化算法173
6.3各类条形基础的简化手算方法…176
6,3.1条形基础的结构分类及工程设计的要点…176
6.3.2各类条形基础的简化手算方法…176
6.3.3混凝土墙一柱下混合条形基础的简化手算方法…183
第7章学会编制正确、完整的结构设计总说明…186
7.1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总说明之可共用说明…186
7.1.1结构概述和设计标准…186
7.1.2绘图说明与03G101一1图集增补、改进内容…194
7.1,3主要材料…197
7.1.4钢筋混凝土结构一般构造要求…198
7.1,5地基基础设计施工要求…200
7.1.6框架一剪力墙结构构造要求…203
7.1.7人防部分的特殊要求…210
7.1,8非承重构件211
7.1.9一般混凝土结构施工要求212
7.2框架一剪力墙结构设计总说明示例…214
7.2.1工程概况214
7.2.2建筑结构 的安全等级、设计使用年限等结构设计标准……214
7.2.3自然条件与抗震设防有关参数214
7.2.4本工程相对标高士0.000相当于的绝对标高…215
7,2.5本工程设计遵循的标准、规范、规程215
7.2.6本工程设计计算所采用的计算程序…215
7.2.7设计采用的均布活荷载标准值见表7一13…215
7.2.8地基基础…………215
7,2.9主要结构材料…217
7.2.10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218
7.2.11其他注意事项…223
7.2.12构件代号……224
7.3砌体结构设计总说明之可共用说明……230
7.3.1结构概述和设计标准…230
7.3.2绘图说明234
7,3.3主要材料234
7.3.4钢筋的连接与锚固…236
7,3.5地基基础设计施工要求…236
7.3.6混凝土楼屋面板、梁的构造要求……239
7.3.7构造柱与圈梁、过梁……244
7.3.8楼梯间构造要求……245
7.3.9小砌块房屋的芯柱与灌孔要求…245
7.3.10小砌块承重墙体的设计与施工要求…246
7.3.11砖砌体承重墙的设计与施工要求…246
7.3.12填充墙247
7.3.13幕墙……248
7.3.14女儿墙248
7.3.15一般施工要求248
7.3.16构件代号249
7,4砌体结构设计总说明示例…249
7.4.1结构概述和设计标准…249
7.4.2绘图说明…253
7.4.3主要材料……253
7.4.4钢筋的连接与锚固255
7.4.5基槽开挖的施工要求…255
7.4.6混凝土楼屋面板、梁的构造要求256
7.4.7构造柱与圈梁、过梁…258
7.4.8楼梯间构造要求…259
7.4.9承重墙的设计与施工要求…259
7.4,10填充墙259
7.4.11幕墙260
7.4.12女儿墙……260
7.413一般施工要求……260
7.4.14构件代号260
7.5多、高层钢结构设计总说明之可共用说明……260
7.5.1结构概述和设计标准…260
7.5.2绘图说明…262
7.5.3主要材料262
7.5.4钢结构的制造…264
7.5.5构件连接……265
7.5.6焊缝连接…266
7.5.7螺栓的连接与固定267
7.5.8钢结构的安装…267
7.5.9钢结构防腐要求268
7.5.10钢结构防火要求268
7.5.11填充墙…269
7.5.12构件代号269
7.6多、高层钢结构设计总说明示例…269
7.6.1结构概述和设计标准269
7.6.2绘图说明…272
7.6.3主要材料273
7.6.4钢结构的制造274
7.6.5构件连接…274
7.6.6焊缝连接274
7.6.7螺栓的连接与固定…274
7.6.8钢结构的安装…274
7.6.9钢结构防腐要求…275
7.6.10钢结构防火要求275
7.6.11填充墙275
7.6.12构件代号276
附录A深受弯构件承载力表277
A.1深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表277
A.2深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配筋表…301
附录B楼梯309
B.1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配筋表…309
B.2现浇钢筋混凝土梁式楼梯配筋表…313
附录C预埋件320
C.1预埋件受弯剪承载力表…320
C,2预埋件受拉弯剪承载力表…322
参考文献
暖通空调设计手册(含计算书范本)
第一章 设计参考规范及标准 4
一、通用设计规范: 5
二、专用设计规范: 5
三、专用设计标准图集: 5
第二章 设计参数 5
一、商业和公共建筑物的空调设计参数 ASHRAE 5
二、舒适空调之室内设计参数 日本 7
三、新风量 7
1、每人的新风标准 ASHRAE 7
2、最小新风量和推荐新风量 UK 9
3、各类建筑物的换气次数 UK 9
4、各场所每小时换气次数 9
4、每人的新风标准 UK 10
5、考虑节能的基本新风量(1/s 人)(日本) 11
6、办公室环境卫生标准 日本 11
7、民用建筑最小新风量 11
第三章 空调负荷计算 14
一、不同窗面积下,冷负荷之分布% 14
二、负荷指标(估算)(仅供参考) 15
三、空调冷负荷法估算冷指标。空调冷负荷法估算冷指标(W/m2 空调面积)见下表 16
四、按建筑面积冷指标进行估算 建筑面积冷指标 17
五、建筑物冷负荷概算指标香港 18
六、各类建筑物锅炉负荷估算 W/m3℃ 20
七、热损失概算 W/m℃ 20
八、冷库冷负荷概算指标 20
第四章 风管系统设计 21
一、通风管道流量阻力表 21
1、缩伸软管摩擦阻力表 21
2、镀锌板风管摩擦阻力表 21
二、室内送回风口尺寸表 24
1、风口风量冷量对应表 24
2、不同送风方式的风量指标和室内平均流速 ASHRAE 25
三、室内风管风速选择表 25
1、低速风管系统的推荐和最大流速 m/s 25
2、低速风管系统的最大允许速 m/s 26
3、通风系统之流速 m/s 26
四、室内风口风速选择表 27
1、送风口风速 27
2、以噪音标准控制的允许送风流速 m/s 27
3、推荐的送风口流速 m/s 27
4、送风口之最大允许流速 m/s 28
5、回风口风速 28
6、回风格栅的推荐流速 m/s 28
7、百叶窗的推荐流速 m/s 29
8、逗留区流速与人体感觉的关系 29
9、顶棚散流器送风量 29
10、侧送风口送风量 30
五、室内风口的简单布置 32
1、送风口布置间距 32
2、标准型号风盘所接散流器的尺寸表-办公室 32
3、散流器布置 33
4、空调房间允许最大送风温差℃ 33
5、工艺性空气调节空调房间允许最大送风温差 33
6.1 厨房通风问题 34
6.2 如何确定厨房的通风量 34
6.3 厨房通风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36
7、消声器、静压箱总结 38
8.风管贴吸音材料风道的衰减量(日本) 40
9.风管的自然衰减量(只有直风道 dB/m,其它都是 dB) 40
六、防排烟设计 41
第五章 管道系统设计 45
一、空调管路系统的设计原则 45
二、管路系统的管材 46
三、供回水总管上的旁通阀与压差旁通阀的选择 47
四、空调水系统管径的确定 48
五、冷冻水泵扬程估算方法 50
1、水泵扬程简易估算法 51
2、冷冻水泵扬程实用估算方法 51
3、水泵扬程设计 53
六、冷却水系统的设计 53
1、冷却水系统的补水量 53
2、冷却水循环系统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4
七、冷凝水管道设计 55
八、分汽缸、分水器、集水器尺寸的确定 55
九、膨胀水箱的容积计算 58
十、空压管道管径选择表 60
十一、空调水处理系统 61
十二、保温 61
十三、阀门选用 62
第六章 空调设备选型 64
一、机组选型 64
二、机组选型案例 64
三、辅助设备 65
1、冷却塔 65
2、水泵的选型: 66
3、热泵中央空调系统水量计算 66
4、冷冻水和冷却水流量估算 67
5、设备水压力降 估算(日本) 67
6、制冷机冷却水量估算表 68
第七章 自控系统设计 68
第八章 材料、设备资料 68
一、钢板和铝板的厚度和重量 ASHRAE 68
二、角钢和角铝的规格和重量 ASHRAE 69
三、计算单位换算 69
四、常用液体的密度(单位:103 千克/米 3,未注明者为常温下) 71
五、空气调节常用计算公式 73
六、钢材理论重量计算 74
七、专业英语
第九章 耗电量、机房面积 82
1、水源热泵系统设备耗电量比例 82
2、医院耗电量比例 TRANE 82
3、各种系统分项造价占总造价的百分率% (近似) 82
4、冷水机组和附属设备估算(△t=5℃) 82
5、空调面积占建筑面积比例 83
6、空调机房建筑面积概算指标 83
7、空调设备所占的建筑面积百分率% 84
8、设备层布置原则: 84
第十章 参考实例 85
第十一章 暖通空调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图纸要求 85
一、贯彻执行暖通设计 规范、标准方面存在的问题 85
1.1 室内外空气计算参数不符合规范要求 85
1.2 供暖热负荷计算有漏项和错项 86
1.3 卫生间散热器型式选择不妥 86
1.4 楼梯间散热器立、支管未单独配置 86
1.5 供暖管道敷设坡度不符合规范要求 86
1.6 厨房操作间通风存在问题 86
1.7 膨胀水箱与热(冷)水系统的连接不符合规范要求 86
1.8 通风空调系统防火阀的设置不符合规范要求 87
1.9 防烟楼梯间前室送风口风量的确定有问题 87
1.10 误将防烟分区排风量的计算混同于排烟风机风量的计算 87
1.11 高层建筑排烟系统排烟口选型不当 87
二、在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88
2.1 供暖入口设置过多 88
2.2 供暖系统设计不合理 88
2.3 排风系统设计不合理 88
2.4 空调系统的选择不合理 88
2.5 厕所采用风机盘管时未加新风 88
2.6 平衡阀的设置与口径选择存在问题 89
2.7 系统分区不当造成失败 89
2.8、双风机系统设计问题 90
2.9 送回风管布置不好 91
3.0 排气系统设计诸问题 92
三、设计图纸方面存在的问题 93
3.1 设计说明内容不完整 93
3.2 平面图深度不够,有些应该绘制的内容遗漏 94
3.3 系统图深度不够 94
3.4 锅炉房设计过于简化 94
3.5 计算书内容不全甚至全部空白 94
3.6 暖通空调设备未编号列表表示,图画繁杂不清 94
3.7 平面图、剖面图、系统图不一致 94
3.8 设计图纸与计算书不一致 95
四、问题原因及克服方法 95
五、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 95
设计说明、施工说明、图例和设备表 95
设备平面图 96
剖面图 96
通风、空调、制冷机房平面图 96
通风、空调、制冷机房剖面图 96
暖通设计中的系统图、立管图 96
详图 97
计算书(供内部使用,备查) 97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彩色高清PDF《桥梁概念设计》项海帆
1952 年院系调整以后,中国的工科高等教育基本上因袭了苏联的体制,即按行业设校。
工科高校调整成土建类和机电类,以及水利、化工、矿冶、航空、地质、交通等专科院校,直接培养各行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员。文理科则合并成综合性大学,使工科和文理分家,十分不利于工程教育的发展。
在上世纪 50-60 年代,工科教材大都使用从苏联翻译过来的实用性教材,即教会学生按规范进行设计的方法。改革开放以来,开始按学科设系,逐渐向国际体制转变,但行业的影响力依旧存在。2004 年出版的桥梁 工程新教材,除了按新颁布的规范作了必要的修改外,在篇、章、节安排上基本上还是因袭苏联老教材的体系,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也没有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
2006 年的国际桥协布达佩斯年会上,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土木系的 M. Schlaich 教授发表了题为《对教育的挑战—概念和结构设计》的大会报告。他介绍了柏林工大正在进行的土木工程教育改革,即将原来传统的按材料划分的钢结构教研室和混凝土教研室合并更名为“概念和结构设计”教研室,所属的三位正教授不再分别讲授“钢结构设计”和“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分析方法和按规范的设计方法,而改为面对所有建筑材料按结构类型(桥梁、高层建筑和空间结构)分工讲授概念设计和结构设计的方法,并且加强对学生创新理念和能力的培养,即不仅教结构设计的基本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进行概念设计的创造能力。
2007 起,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决定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一门“桥梁概念设计 ”的新课,以培养新一代桥梁工程师的概念设计能力,克服中国桥梁在创新理念、工程质量和美学考虑三方面的不足,为中国在 21 世纪通过自主创新的努力,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贡献一份力量。
2008 年春季学期第一次开课,先采用讲座的形式,由几位年轻教授分工承担。2008 年暑假中项海帆 也加入了该课程建设的行列,一起讨论确定了教材大纲,并和肖汝诚合作撰写第一章导论和第二章桥梁美学设计;桥梁设计 分院的总工程师徐利平教授级高工和魏红一教授合作撰写第三章概念设计中应考虑的基本因素和第四章概念设计中创新理念的实例剖析;
葛耀君撰写第五章概念设计中对桥梁防灾和耐久性的考虑以及第二、第三章中的部分章节;肖汝城教授撰写第六章桥梁结构体系及其关键力学问题;石雪飞教授撰写第七章概念设计中新问题的解决;最后的第八章城市桥梁的概念设计则约请同济校友、天津城建集团总工程师韩振勇教授级高工撰写。全书由项海帆进行定稿前的审定。
近来,对“钱学森之问”的热议使我们深感中国工程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我们希望《桥梁概念设计》一书的出版能对中国桥梁专业的学生和桥梁界的同仁有所启迪和鼓舞,使中国桥梁设计尽快克服不足,走出误区,也使中国高校的桥梁工程教育尽早摆脱传统教材和方法的束缚,跟上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前进步伐。不当之处望桥梁界同仁不吝指正,我们将会在再版时加以修改补充,使这本《桥梁概念设计》进一步完善,成为 21 世纪桥梁工程师的必修教材。
内容索引:
目 录
第一章 导 论 INTRODUCTION ........................................................................... 1
1.1 近代桥梁发展概况 (1660-1945) .......................................................................................... 1
1.1.1 奠基时期 (1660-1765) ................................................................................................... 1
1.1.2 进步时期 (1765-1874) ................................................................................................... 1
1.1.3 发展时期 I—钢桥的诞生(1874-1945) ........................................................................... 3
1.1.4 发展时期 II—钢悬索桥 (1883-1945) ........................................................................... 4
1.1.5 发展时期 III—钢筋混凝土桥 (1875-1945) .................................................................. 6
1.1.6 小结.................................................................................................................................. 6
1.2 现代桥梁发展简史 (1945-2008) .......................................................................................... 8
1.2.1 创新桥型和体系............................................................................................................. 8
1.2.2 新材料及连接技术.......................................................................................................11
1.2.3 创新结构构造及附属设备...........................................................................................13
1.2.4 创新工法及装备...........................................................................................................15
1.2.5 创新理论及分析方法...................................................................................................17
1.2.6 小结...............................................................................................................................20
1.3 中国桥梁建设的成就与不足 (1978-2008) ........................................................................24
1.3.1 引言...............................................................................................................................24
1.3.2 八十年代中国桥梁的崛起...........................................................................................25
1.3.3 九十年代中国桥梁的腾飞...........................................................................................26
1.3.4 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桥梁...........................................................................................27
1.3.5 中国桥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44
1.4 现代桥梁工程的未来..........................................................................................................46
1.4.1 桥梁工程师的使命和任务...........................................................................................47
1.4.2 桥梁工程的研究与发展...............................................................................................47
1.4.3 知识经济时代的桥梁建设...........................................................................................48
1.5 概念设计和创新理念..........................................................................................................49
1.5.1 概念设计的重要意义...................................................................................................50
1.5.2 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51
1.5.3 创新的定义...................................................................................................................51
1.5.4 创新理念的建立...........................................................................................................53
1.5.5 概念设计的任务和内容...............................................................................................54
1.6 本章小结 ..............................................................................................................................56
复习思考题 ................................................................................................................................57
参考文献 ....................................................................................................................................57
第二章 桥梁美学设计 AESTHETIC DESIGN OF BRIDGES ............................ 58
2.1 美学的哲学基础..................................................................................................................58
2.1.1 西方的哲学基础...........................................................................................................58
2.1.2 东方的哲学基础...........................................................................................................61
2.2 桥梁美学的基本法则..........................................................................................................62
2.2.1 多样与统一(变化与统一) (Varied & Unified) ............................................................62
2.2.2 比例与匀称(Ratio & Well-proportioned) .....................................................................63
2.2.3 平衡与和谐(Balance & Harmony) ...............................................................................63
2.2.4 韵律和协调(Charm & Coordinated) ............................................................................64
2.2.5 桥梁概念设计中的创新和美学考虑...........................................................................65
2.3 世界桥梁美学设计的成功实例—记 20 世纪世界最美桥梁评选....................................66
2.4 中国桥梁美学设计的成功实例..........................................................................................70
2.5 中国桥梁美学设计问题剖析..............................................................................................74
2.5.1 关于桥梁主孔跨度的合理性.......................................................................................74
2.5.2 立面布置的对称性.......................................................................................................77
2.5.3 斜拉桥的边孔尺度.......................................................................................................77
2.5.4 斜拉桥边跨中的辅助墩布置.......................................................................................78
2.5.5 塔型选择及比例...........................................................................................................79
2.5.6 不对称独塔斜拉桥及协作体系...................................................................................81
2.5.7 悬索桥的边跨布置.......................................................................................................82
2.5.8 主梁梁高的合理选择...................................................................................................83
2.6 本章小结..............................................................................................................................83
复习思考题 ................................................................................................................................84
参考文献 ....................................................................................................................................84
第三章 概念设计中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 85
3.1 各种自然条件和功能要求..................................................................................................85
3.1.1 自然条件.......................................................................................................................85
3.1.2 使用功能.......................................................................................................................94
3.1.3 景观要求..................................................................................................................... 101
3.2 平、纵线形与分孔布局.................................................................................................... 101
3.2.1 桥轴线和平面线型布局............................................................................................. 101
3.2.2 主通航孔设置............................................................................................................. 105
3.2.3 分孔布局..................................................................................................................... 108
3.3 各种桥型和基础的适用性................................................................................................ 110
3.3.1 各种桥型的演进.......................................................................................................... 111
3.3.2 各种桥型的适用范围和极限..................................................................................... 122
3.3.3 各种基础形式的适用范围......................................................................................... 123
3.4 影响经济指标的技术因素................................................................................................ 133
3.4.1 各种桥型的材料及经济指标..................................................................................... 134
3.4.2 总体布置对经济指标的影响..................................................................................... 137
3.4.3 基础方案对经济指标的影响..................................................................................... 141
3.4.4 施工方法对经济指标的影响..................................................................................... 144
复习思考题 .............................................................................................................................. 147
参考文献 .................................................................................................................................. 147
第四章 概念设计中创新理念的实例剖析 ........................................................... 149
4.1 桥梁方案及总体布局构思................................................................................................ 149
4.1.1 香港青马大桥.............................................................................................................. 150
4.1.2 香港汀九大桥.............................................................................................................. 152
4.1.3 日本鹤见航道桥.......................................................................................................... 156
4.2 桥梁方案中的技术创新.................................................................................................... 157
4.2.1 丹麦厄勒海峡大桥钢桁组合梁................................................................................. 158
4.2.2 美国旧金山海湾大桥东桥的抗震索塔..................................................................... 159
4.2.3 重庆新石板坡桥钢与混凝土混合梁......................................................................... 161
4.2.4 杭州九堡大桥组合拱桥............................................................................................. 163
4.2.5 采用高性能钢与混凝土的新型组合梁桥................................................................. 165
4.3 桥梁方案对景观要求的考虑............................................................................................ 167
4.3.1 香港昂船洲大桥.......................................................................................................... 167
4.3.2 上海卢浦大桥.............................................................................................................. 170
4.3.3 重庆菜园坝大桥.......................................................................................................... 172
4.4 创跨径纪录的正确理念.................................................................................................... 175
4.4.1 丹麦大贝尔特桥.......................................................................................................... 176
4.4.2 日本明石海峡大桥...................................................................................................... 177
4.4.3 日本多多罗大桥.......................................................................................................... 181
4.4.4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 183
4.5 杰出结构奖获奖之桥简介................................................................................................ 186
4.5.1 瑞士 Sunniberg 大桥 .................................................................................................. 186
4.5.2 日本美秀美术馆大桥................................................................................................. 188
4.5.3 英国盖茨黑德千禧大桥............................................................................................. 192
4.5.4 法国米约大桥............................................................................................................. 195
复习思考题 .............................................................................................................................. 197
参考文献 .................................................................................................................................. 198
第五章 桥梁结构防灾和耐久性 ............................................................................. 199
5.1 桥梁抗风设计理念............................................................................................................ 199
5.1.1 风与桥梁抗风.............................................................................................................. 200
5.1.2 减小静风荷载.............................................................................................................. 203
5.1.3 降低风致振动.............................................................................................................. 207
5.1.4 附加控制措施.............................................................................................................. 210
5.2 桥梁抗震设计理念............................................................................................................ 212
5.2.1 地震与桥梁抗震.......................................................................................................... 212
5.2.2 各种桥型的抗震原则.................................................................................................. 215
5.2.3 抗震设计成功案例..................................................................................................... 216
5.2.4 常用减隔振措施......................................................................................................... 219
5.3 桥梁防船撞设计理念........................................................................................................ 223
5.3.1 设防水准和设计原则................................................................................................. 224
5.3.2 合理选择桥位和桥轴线............................................................................................. 225
5.3.3 防船撞设计成功案例.................................................................................................. 226
5.3.4 各种防船撞措施......................................................................................................... 230
5.4 桥梁耐久性设计理念 ........................................................................................................ 232
5.4.1 结构耐久性问题......................................................................................................... 233
5.4.2 耐久性设计基本原则................................................................................................. 235
5.4.3 结构耐久性案例分析................................................................................................. 236
5.4.4 结构耐久性保证措施................................................................................................. 239
复习思考题 .............................................................................................................................. 241
参考文献 .................................................................................................................................. 241
第六章 桥梁结构体系及其关键力学问题 ............................................................. 242
6.1 桥梁结构体系 .................................................................................................................... 242
6.1.1 桥梁结构体系及其分类.............................................................................................. 242
6.1.2 评判桥梁体系优劣的标准.......................................................................................... 243
6.1.3 各种体系的受力特性.................................................................................................. 245
6.1.4 体系的创新.................................................................................................................. 247
6.2 重要设计参数的优化与调整 ............................................................................................ 256
6.2.1 桥梁结构设计参数的分类.......................................................................................... 256
6.2.2 设计参数对结构受力的影响...................................................................................... 257
6.2.3 结构参数的优化与调整.............................................................................................. 263
6.3 施工工法选择及其安全性认定 ........................................................................................ 266
6.3.1 桥梁结构的施工方法.................................................................................................. 266
6.3.2 施工方法与结构受力的关系...................................................................................... 267
6.3.3 施工方法的选择.......................................................................................................... 270
6.3.4 施工的安全认定.......................................................................................................... 272
6.4 桥梁结构估算与先进性认定............................................................................................ 273
6.4.1 桥梁结构的估算方法.................................................................................................. 273
6.4.2 常规桥梁的合理尺度.................................................................................................. 278
6.4.3 常规桥梁的材料指标.................................................................................................. 281
6.4.4 先进性的认定.............................................................................................................. 284
6.5 概念设计阶段中重要的力学验算..................................................................................... 287
6.5.1 结构分析的一般方法.................................................................................................. 287
6.5.2 强度检算...................................................................................................................... 288
6.5.3 刚度和稳定检算.......................................................................................................... 289
6.5.4 动力特性检算.............................................................................................................. 290
6.6 方案的建模方法 ................................................................................................................ 293
6.6.1 模型选择的一般方法.................................................................................................. 293
6.6.2 几何描述...................................................................................................................... 294
6.6.3 材料和截面特性.......................................................................................................... 295
6.6.4 边界条件...................................................................................................................... 296
6.6.5 质量.............................................................................................................................. 296
6.6.6 荷载.............................................................................................................................. 296
复习参考题 .............................................................................................................................. 299
参考文献 .................................................................................................................................. 300
第七章 概念设计中新问题的解决 ......................................................................... 301
7.1 创新设计理念实现的技术保障 ........................................................................................ 301
7.2 改善结构性能的构造细节................................................................................................ 302
7.2.1 构造细节的创新点...................................................................................................... 302
7.2.2 适应结构不同受力要求的边界条件构造.................................................................. 303
7.2.3 创新的组合结构.......................................................................................................... 308
7.2.4 不同材料界面间的连接构造...................................................................................... 322
7.2.5 减轻动力破坏的构造措施.......................................................................................... 327
7.2.6 保证结构耐久性的构造措施...................................................................................... 330
7.3 创新工法及相应的装备 .................................................................................................... 334
7.3.1 工法创新的源动力...................................................................................................... 334
7.3.2 适应特殊要求的桥梁架设新工艺.............................................................................. 335
7.3.3 桥梁架设新工艺的装备.............................................................................................. 344
7.3.4 辅助桥梁架设的检测装备.......................................................................................... 353
7.4 先进材料与高新技术的应用 ............................................................................................ 354
7.4.1 新材料与高新技术应用的要求.................................................................................. 354
7.4.2 高性能钢材(HPS) ........................................................................................................ 354
7.4.3 高性能混凝土(HPC) ................................................................................................... 357
7.4.4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 360
7.4.5 IT 技术对桥梁工程建设的促进作用......................................................................... 363
7.5 复杂桥梁建造过程中研究专题的选择............................................................................. 365
7.5.1 研究专题立项的目的与必要性.................................................................................. 365
7.5.2 研究内容的选择.......................................................................................................... 366
7.5.3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367
7.6 复习思考题 ........................................................................................................................ 367
参考文献 .................................................................................................................................. 368
第八章 城市桥梁的概念设计 ................................................................................. 370
8.1 城市桥梁的概念................................................................................................................ 374
8.1.1 城市桥梁的定义......................................................................................................... 374
8.1.2 城市桥梁的历史沿革................................................................................................. 375
8.2 城市桥梁的概念设计――总述........................................................................................ 382
8.3 城市桥梁的概念设计――结构工程篇............................................................................ 384
8.3.1 城市桥梁的桥式选择................................................................................................. 384
8.3.2 城市桥梁的结构特点................................................................................................. 388
8.3.3 城市桥梁的技术难点................................................................................................. 394
8.4 城市桥梁的概念设计――建筑美学篇............................................................................ 399
8.4.1 与环境协调................................................................................................................. 400
8.4.2 建筑手法..................................................................................................................... 403
8.4.3 桥梁装饰..................................................................................................................... 405
8.5 城市桥梁的概念设计――结构工程与建筑美学相结合................................................ 408
参考文献 .................................................................................................................................. 408
后记 ........................................................................................................................... 410
市政工程工程量计算手稿(市政污水、绿化苗木)
文件1: ZB1.2标图纸及苗木清单(84.82MB)
文件2: 竹园石洞口污水连通管项目计量(710KB)
竹园白龙港污水连通管工程是全市污水干线互连互通网状构架中末端连通的重要一环,功能定位为提升竹园、白龙港两大污水片区抗风险能力和安全保障度,实现区域间污水处理设施能力互补,进一步提高主城区水环境治理,保障城市排水系统安全。
竹园白龙港污水连通管建设规模为80万升d。工程选线自竹园污水调蓄池接出,沿海徐路航津路华东路港绣路-港建路人民塘路(随塘河)敷设1水连通管,接至南干6号泵站。什园白龙港污水连通管主要工程内容包括:
(1)连通管道工程,长度约18.1km,管径加N3500,管道埋深约15~35m;
(2)白龙港新6号泵站工程。
(3)本工程分为4个标段,具体内容及划分如下:(略)
1,本标段为ZB1.2标,主要工程内容为:14#盾构井(含井)~新6号泵站进水闸门井(不含井)的新DN3500及2×DN2400管道管道(项管及盾构)9142m,其中DN3500、2×DN2400项管长度5455m,DN3500盾构长度3687m,12座项管(盾构)并、Z3闸门井(与14#盾构井合建)、Z4闸门井(与15#盾构井合建),Z5闸门井(与17#盾构井合建),Z6闻门并(与19#项管井合建),T7~T10透气井(与项管盾构井合建)、检查井以及附属工程的总承包施工,包括材料,管道制作、设备士建预埋件、项管施工,盾构施工、管道防腐、管道运输、施工便道、便桥、交通组织设计及配合,临时标志标线标牌、交通便道、道路保护及修复、围墙拆除与恢复、绿化及管线搬迁、BM建模及应用、管道沿线及施工区域现有建(构)筑物等设施及各种管线的监测、临时设施、保护和抢修、试压清洗、试运行、运行配合、项目竣工验收等所有为完成本工程所涉及的内容。还包括涉及的河道护岸新建政造等,具体为(但不限于):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1
…
25
26
27
…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