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2 > 8月 ( 第 24 页)

问题专业:土建 概算 钢筋算量GGJ2013 土建算量GCL2013 土建计量GTJ

所属地区:广东

提问日期:2022-08-26 14:25:29

提问网友:砼道中人


土建,土建算量GCL2013,土建计量GTJ,广东,概算,钢筋算量GGJ2013,答疑:楼地面设置300的防水上返后,导表出量有个水平防水和立面防水,请教是相加这两个量-广东

解答网友:那年、花落


上翻300的量包含在水平防水面积里了; 上翻高度300mm以内的算到平面里,大于300的时候,单独按立面提量

NicolasRemy,SGeMS用户手册,国外地质模型,实用地质统计学,油藏管理丛书,高清pdf,高清PDF《实用地质统计学:SGeMS用户手册》(英)NicolasRemy 国外地质模型与油藏管理丛书

PDF书签索引:

程序列表(I)
符号表(Ⅱ)
1引言(1)
2概述(3)
2.1用户GUI图形界面一览(3)
2.2使用SGeMS进行的一个典型地质统计学分析(4)
2.2.1加载数据到SGeMS项目中(6)
2.2.2物探数据分析(EDA)(7)
2.2.3变差函数建模(8)
2.2.4创建网格(9)
2.2.5运行一个地质统计学算法(10)
2.2.6显示结果(11)
2.2.7用Python进行结果的后处理(15)
2.2.8存储结果(16)
2.2.9任务的自动化处理(16)
2.3数据文件格式(18)
2.4参数文件(19)
2.5定义一个3D椭球体(20)
3地质统计学:概念回顾(22)
3.1随机变量(22)
3.2随机函数(25)
3.2.1模拟的实现(26)
3.2.2估计图(Estimated maps)(27)
3.3条件分布和模拟(29)
3.3.1序贯模拟(30)
3.3.2评估局部条件分布(31)
3.4推断及平稳性(32)
3.5变差函数,二点统计学(36)
3.6克里金范式(37)
3.6.1简单克里金(38)
3.6.2普通克里金及其变式(40)
3.6.3具有线性平均变量的克里金()43)
3.6.4协克里金(44)

3.6.5指示克里金(45)
3.7MPS多点统计学简介(46)
3.8两点摸拟算法(49)
3.8.1序贯高斯模拟(49)
3.8.2直接序贯模拟(50)
3.8.3直接误差模拟(50)
3.8.4指示器摸拟(52)
3.9多点模拟算法(53)
3.9.I单正态方程模拟(SNESIM】(53)
3.9.2基于滤波器算法(FILTERSIM)(54)
3.10组合条件概率的/1au表达式(55)
3.10.1/u表达式(56)
3.10.2tau还是u模型(58)
3.11反演问题(59)
4数据集与SGeMS EDA工具(60)
4.1数据集(60)
4.1.12D数据集(60)
4.1.23D数据集(61)
4.2 SGeMS EDA工具箱(63)
4.21普通参数(63)
4.2.2直方图(63)
4.2.3QQ图与P一P图(64)
4.2.4散点图(65)
5变差函数计算与建模(67)
5.1 SGeMS中的变差函数计算(68)
5.1.1选择头尾属性(69)
5.1,2计算参数(70)
5.1.3显示计算出的变差函数(73)
5.2 SGeMS中的变差函数建模(74)
6普通参数输入界面(76)
6.1算法面板(76)
6.2网格及属性的选择(76)
6.3多属性选择(78)
6.4邻域搜索(79)
6.5变差函数(79)
6.6克里金(80)
6.7行输人(80)
6.8非参数分布(80)
6.9参数中的错误(82)

7估计算法(83)
7.1 KRIGING:一元克里金(83)
7.2指示克里金(86)
7.2.1连续变量(86)
7.2.2分类变量(88)
7.3协克里金:具有二阶数据的克里金(91)
7.4块克里金估计(94)
8随机模拟算法(101)
8.1基于变差雨数模拟(101)
8.1.11S1:1U摸拟(102)
8.1.2SGSM:序贯高斯模拟(103)
8.1.3 COSGSIM:序贯高斯协同模拟(106)
8.1.4DSSM:直接序贯模拟(109)
8.1.5SSM:序贯指示模拟(113)
8.1.6C0SSM:序贯指示器协同模拟(117)
8.1.7BSSM:块序贯模拟(120)
8.1.8BESM:块误差模拟(124)
8.2多点模拟算法(128)
8.2.1 SNESIM:single normal equation simulation单正态方程模拟(129)
8.2.2 FILTERSIM:filter-based simulation基于过滤器模拟(146)
9应用程序(163)
9.1 TRANS:连续直方分布变换(163)
9.2 TRANSCAT:类别直方分布变换(165)
9.3 POSTKRIGING:克里金估计的后处理(168)
9.4P0SM:实现的后处理(170)
9.5NU-TAU MODEL:混合条件概率(172)
9.6BC0VAR:块协方差计算(174)
9.7 IMAGE PROCESSING:图像处理(177)
9.8 MOVING WINDOW:滑动窗口统计(179)
9.9 TIGENERATOR:训练图像生成器(181)
10脚本、命令及插件(187)
10.1命令(187)
10.1.1命令列表(188)
10.1.2执行命令文件(189)
10.2 Python脚本(190)
10.2.1 SGeMS Python组件(190)
10.2.2执行Python脚本(191)
10.3插件(193)
参考文献(194)

“三剂”手册,刘丽芝,朱洪法,炼油,石油化工,高清pdf,高清PDF《炼油及石油化工“三剂”手册》朱洪法、刘丽芝

本书是一部介绍炼油石油化工“三剂”(催化剂、助剂、溶剂)研发、生产、应用的专业性工具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催化剂,又分为炼油催化剂及石油化工催化剂:中篇为助剂,也分为炼油助剂及石油化工助剂:下篇为溶剂,主要为炼油及石油化工过程常用溶剂。对每种催化剂、助剂或溶剂,按名称、产品牌号、性质、用途、简要制法、生产单位等项目进行介绍。为便于检索,书末附有产品中文名素引及英文名素引。
本书可供炼油、石油化工、环保等行业的生产企业及科研机构中从事“三剂”应用及研究开发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查阅,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还可供从事炼油及油化工产品生产、开发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参考。

PDF书签索引:

上篇催化剂
第一章炼油催化剂(6)
一、催化裂化催化剂(7)
(一)国外催化裂化催化剂(8)
1.Grace Davison公司(8)
2.Albemarle公司(10)
3.BASF公司(11)
(二)国内催化裂化催化剂(12)
1.无定形硅铝催化裂化催化剂(13)
2.高铝催化裂化催化剂(13)
3.低铝分子筛催化裂化催化剂(14)
4.高铝分子筛催化裂化催化剂(14)
5.超稳Y型分子筛催化裂化催化剂(15)
6.半合成分子筛催化裂化催化剂(16)
7.催化裂化催化剂(16)
8.重油催化裂化催化剂(一)(17)
9.重油催化裂化催化剂(二)(18)
10.重油催化裂化催化剂(三)(19)
11.重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四)(20)
12.重油催化裂化催化剂(五)(20)
13.重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六)(21)

14.重油催化裂化催化剂(七)(22)
15.重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八)(23)
16.重油催化裂化催化剂(九)(24)
17.ZC系列重油催化裂化催化剂(24)
18.抗钒重油倦化裂化催化剂(25)
19.渣油催化裂化催化剂(一)(26)
20.渣油催化裂化催化剂(二)(26)
21.中堆比催化裂化催化剂(一)(27)
22.中堆比催化裂化催化剂(二)(28)
23.高辛烷值催化裂化催化剂(28)
24.高辛烷值重油催化裂化催化剂(29)
25.多产柴油催化裂化催化剂(30)
26.抗碱氮催化裂化催化剂(一)(30)
27.抗碱氮催化裂化催化剂(二)(31)
28.降低汽油烯烃含量的催化裂化催化剂(32)
29.大庆全减压渣油裂化催化剂(32)
30.大庆全减压渣油裂化催化剂(改进(33)
31.CPP工艺专用催化剂·(34)

32.MI0工艺专用催化裂化催化剂(34)
33.MGG工艺专用催化裂化催化剂(35)
34.ARGG工艺专用催化裂化催化剂(36)
二、催化重整催化剂(36)
(一)国外催化重整催化剂(39)
(二)国内催化重整催化剂(42)
三、加氢裂化催化剂(44)
(一)国外加氢裂化催化剂(47)
1.UOP公司加氢裂化催化剂(47)
2.Chevron公司加氢裂化催化剂(48)
3.Crtierion Catalist/Zeolyst International公司加氢裂化催化剂(50)
(二)国内加氢裂化催化剂·(50)
四、加氢精制催化剂(57)
(一)国外加氢精制催化剂(58)
(二)国内加氢精制催化剂(63)
1.3641系列重整原料预加氢精制催化剂(64)
2.481系列加氢精制催化剂(65)
3.3722系列加氢精制催化剂(65)
4,3822系列加氢精制催化剂(66)
5.3842系列白油加氢催化剂(67)
6.3871系列缓和加氢裂化一段精制催化剂(68)
7.3921系列加氢精制脱铁催化剂
8.3733铁钼加氢精制催化剂(69)
9.CH系列加氢精制催化剂(一)(70)
10.CH系列加氢精制催化剂(二)(70)

11.F℉系列加氢裂化预精制催化剂(71)
12.FH系列加氢精制催化剂(72)
13.FZC-1x系列加氢保护(催化)剂(73)
14.FZC-1xx系列加氢保护(催化)剂(74)
15.FZC-2x系列加氢脱金属催化剂(74)
16.FZC2-xx系列加氢脱金属催化剂(75)
17.FZC-3x系列加氢脱硫催化剂(75)
18.FZC-3xx系列加氢脱疏催化剂(76)
19.ZC-4x系列渣油加氢脱复催化剂(77)
20.RN系列馏分油加氢精制催化剂(77)
21,RPP渣油加氢脱金属催化剂系列(78)
22.石蜡加氢精制催化剂(一)(79)
23.石蜡加氢精制催化剂(二)(80)
24.柴油临氢降斑催化剂(81)
25.柴油非临氢降凝催化剂(81)
26.柴油加氢精制催化剂(82)
27.柴油深度加氢脱疏催化剂FHUDS系列(82)
28.柴油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RS系列(83)
29.重质馏分油加氢精制催化剂(84)
30.润滑油异构脱蜡催化剂(85)
31.润滑油加氢脱蜡催化剂(85)
32.加氢脱砷催化剂(86)
33.加氢脱硫脱砷催化剂(86)
34.溶剂油加氢精制催化剂(87)

35.重整生成油后加氢精制候化剂(88)
36.抽余油加氢精制催化剂(88)
37.重整保护(催化)剂(89)
38.加氢保护(候化)剂(一)(89)
39.加氢保护(催化)剂(二)(90)
40.上流式渣油加氢保护(催化)剂(90)
41.活性支撑剂(91)
42.惰性支撑剂(91)
43XD活性瓷球(92)
五、制氢催化剂(93)
(一)制氢原料净化催化剂(94)
1.制氢原料加氢催化剂(96)
2.有机硫加氢转化催化剂(96)
3.焦化干气加氢催化剂(97)
4.焦炉气加氢精制催化剂(98)
5氧化锌脱疏剂(一)(98)
6.氧化锌脱硫剂(二)(99)
7.JX系列脱硫剂(100)
8.TZ系列氣化锌脱疏剂(101)
9.JX系列脱氧剂(102)
10.XDL系列脱氯剂(103)
11.T4xx系列脱氯剂·(104)
12.常温脱神剂(105
(二)烃类蒸汽转化催化剂(105)
1.烃类蒸汽低温绝热预转化催化剂(106)
2.气态经或轻油预转化催化剂(107)
3.碱性助剂型烃类转化催化剂(108)
4.浸渍型烃类转化催化剂·(108)
(三)一氧化碳变换催化(109)
1.一氧化碳中(高)温变换保化利(110)
2.一氧化碳低温变换催化剂(111)

功能化材料,吴爱国,张玉杰,环境应用,高清pdf,高清PDF《功能化材料及其环境应用》吴爱国、张玉杰

本书是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针对水环境及食品中污染物的快速检测与回收治理,汇总多年来国内外相关科技论文撰写而成的,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快速比色检测;二是吸附与治理。在快速比色检测方面,根据水溶液中重金属离子、无机阴离子、农药残留及食品中有机小分子的危害和现有检测方法的缺陷,介绍了比色检测法的基本原理及优势,系统阐述了这些目标物比色检测法的设计原理、性能及实际应用情况:在吸附与治理方面,针对水溶液中重金属离子、盐湖阴离子、原油及有机染料,详细介绍了各类吸附剂的制备、性能及实际应用研究进展。
本书可供环境化学、分析化学、纳米材料与技术、食品安全、材料物理与化学等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以及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研究生阅读参考。

PDF书签索引:

序言
前言
第1章比色检测法检测重金属离子1
1.1引言1
1.1.1重金属离子的危害1
1.1.2比色检测法的原理3
1.2重金属离子比色检测法4
12.1络合机理4
1.2.2聚集相关机理15
1.2.3刻蚀相关机理19
1.2.4合成过程检测机理24
1.2.5催化机理26
1.3本章小结27
参考文献28
第2章比色检测法检测阴离子33
2.1引言33
2.1.1阴离子在生命体中的重要作用33
2.1.2阴离子的常规检测方法34
2.2阴离子比色检测法34
2.2.1第V主族阴离子的检测34
2.2.2第M主族阴离子的检测42
2.2.3第I主族阴离子的检测45
2.3本章小结57
参考文献58
第3章比色检测法检测食品中的有机小分子62
3.1引言62
3.1.1有机小分子的常规检测方法62
3.1.2常规检测方法的缺陷63

3.2有机小分子比色检测法…64
3.2.1聚集机理64
3.2.2抗聚集机理71
3.2.3其他机理78
3.3本章小结79
参考文献79
第4章比色检测法检测农药残留81
4.1引言81
4.1.1农药的分类81
4.1.2农药残留的危害82
4.2农药残留检测的挑战及意义83
4.3农药残留比色检测法84
4.3.1以生物材料为修饰剂或反应试剂84
4.3.2以其他小分子为修饰剂90
4.3.3不加任何修饰94
4.4本章小结98
参考文献…99
第5章重金属离子吸附102
5.1引言102
5.1.1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去除方法102
5.1.2常见吸附材料的介绍102
5.1.3部分基于生物材料改性的吸附剂103
5.2生物材料改性吸附剂103
5.2.1海藻酸类吸附剂103
5.2.2磁性吸附剂107
5.2.3其他纳米材料吸附剂110
5.2.4生物改性类吸附剂113
5.2.5复合材料吸附剂117
5.3本章小结126
参考文献126
第6章碘、硼离子吸附130
6.1引言130
6.2硼及其吸附剂130
6.2.1硼的基本性质130

6.2.2硼资源分布131
6.2.3硼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及危害131
6.2.4水溶液中明的分析方法132
6.2.5吸附法分离明离子132
6.3碘及其吸附剂139
6.3.1碘的基本性质139
6.3.2碘资源分布140
6.3.3碘的分离提取140
6.3.4吸附法分离碘离子140
6.4本章小结143
参考文献143
第7章油及染料污染吸附147
7.1引言147
7.1.1油污染与染料污染147
7.12常用的吸附材料147
7.2油及染料吸附剂148
7.2.1油吸附剂148
7.2.2染料吸附剂157
7.2.3既能实现油水分离又能吸附染料的吸附剂169
7.3本章小结170
参考文献171

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基础,第二版,高清pdf,齐乐华,高清PDF《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第二版)》齐乐华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一版曾获2011年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此次修订是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并结合西北工业大学多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和本书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间题而展开的。
本书集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工艺为一体,内容包括材料的种类与性能材料的组织结构、金属热处理及表面改性、钢铁材料及其用途、非铁材料、失效及选材、铸造、压力加工、焊接、非金属及复合材料成形方法、毛坯成形方法选择及质量控制、现代成形技术及发展趋势、切削加工基础知识、零件表面的加工方法、机械零件的结构工艺性、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础知识、现代制造技术及发展趋势等17章内容。每章附有复习思考题,便于读者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为便于教学和学生自学,本书配有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电子教案(PPT版),读者可登录http://abook.hep.com.cn/12269372下载。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机电类及近机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高职高专及成人高校选用,亦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PDF书签索引:

第1章材料的种类与性能1
1.1材料的种类1
1.2材料的性能2
复习思考题2
第2章材料的组织结构6
2.1金隔的品体结构8
2.2非全属材料的结构12
2.3全属的结晶与细品强化15
2.4材料的同素异构现象17
2.5铁碳合金相图18
复习思考题26
第3章金属热处理及表面改性28
3.1钢的热处理原理28
3.2钢的普通热处理工艺33
3.3钢的表面热处理36
3.4金属材料的表面改性38
复习思考题40
第4章钢铁材料及其用途42
4.1碳钢与合金钢42
4.2铸铁49
复习思考题54
第5章非铁材料55
5.1非铁金属及其合金55
5.2高分子材料62
5.3胸瓷材料65
5.4复合材料68
5.5其他材料70
复习思考题74
第6章失效及选材76
6.1零件的失效76
6.2选材的一般原则77
6.3典型零件选材分析79

复习思考题82
第7章铸造84
7.1液态金属成形理论基础84
7.2砂型铸造91
7.3特种铸造97
7.4常用合金铸件生产特点106
7.5铸件结构设计109
复习思考题114
第8章压力加工117
8.1压力加工理论基础118
8.2常用银造方法125
8.3板料冲压139
8.4其他压力加工方法简介147
8.5锻件与冲压件结构设计152
复习思考题156
第9章焊接158
9.1焊接工程理论基础158
9.2常用焊接方法167
9.3常用金属材料的焊接173
9.4焊接结构设计178
复习思考题182
第10章非金属及复合材料成形方法185
10.1工程塑料件的成形185
10.2陶瓷件成形186
10.3复合材料成形188
复习思考题195
第11章毛坯成形方法选择及质量控制196
11.1毛坯成形方法选择196
11.2毛坯成形质量及其质量控制199

复习思考题205
第12章现代成形技术及发展趋势207
12.1快速成形技术的类型及应用207
12.2快速铸造与快速精密铸造技术210
12.3高能率成形技术212
12.4半因态成形技术214
12.5焊接新技术219
12.6现代成形技术及发展趋势220
复习思考题221
第13章切削加工基础知识222
13.1切削加工的分类与特点222
13.2切削运动与切削要素222
13.3刀具材料与刀具构造225
13.4刀具切削过程及其物理现象230
13.5加工质量和生产率236
13.6切剂条件的合理选择239
13.7金属切削机床的基础知识245
复习思考题253
第14章零件表面的加工方法256
14.1切削加工方法256
14.2特种加工方法273

14.3零件表面加工方法选择281
复习思考题286
第15章机械零件的结构工艺性287
复习思考题294
第16章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础知识296
16.1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296
16.2工件的安装与夹具的基本知识299
16.3基准及其选择原则304
16.4工艺规程的制订308
16.5典型零件的工艺过程314
复习思考题326
第17章现代制造技术及发展趋势328
17.1超精密加工328
17.2纳米加工技术330
17.3超高速切削加工技术333
17.4柔性制造系统334
17.5虚拟制造技术336
17.6计算机铺助设计与制造技术337
17.7金属零件快速制造技术340
17.8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趋势342
复习思考题342
参考文献344

宋考平,董驰,高含水期砂岩油田,高效开发技术,高清pdf,黄斌,高清PDF《高含水期砂岩油田高效开发技术》宋考平、黄斌、董驰

本书对高含水期砂岩油田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函数方法的剩余油分布规律预测方法,应用该方法开展了水驱后和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详细介绍了高含水期砂岩油田动态指标预测新方法,包括水驱分层动态指标预测方法、聚合物驱动态指标预测方法和三元复合驱动态指标预测方法。针对不同特点的油藏,提出具体的开发调整技术,为高含水期砂岩油田进一步精细开发提出了新思路与具体措施。
本书可作为从事油田开发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PDF书签索引:

第一章剩余油分布规律预测1
第一节基于伞函数方法的剩余油分布规律预测方法2
一、水驱油藏剩余油饱和度预测的华函数方法2
二、聚合物驱油藏剩余油饱和度预测的g函数方法7
第二节水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8
一、宏观剩余油的成因及类型…8
二、水驱后宏观有余油分布规律研究9
三、水驱后微视有余油分布规律23
第三节聚合物驱后利余油分布规律32
一、聚合物职后宏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32
二、聚合物驱后微观剩余袖分布规律49
三、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62
第二章高含水砂岩油田动态指标预测76
第一节水驱分层动态指标预测方法76
一、油井分层动态指标顶测方法76
二、水井合理注水强度确定方法86
第二节聚合物驱动态指标预测方法95
一、聚合物驱调缘推进理论96
二、改进前缘推进理论104
三、聚合物服合理产量构成112
第三节三元复合驱动态指标预测方法117
一、三元复合驱开发指标变化特点117
二、三元复合驱开发效果影响因素117
三、三元复合驱开发指标预测的方法122
四、数值模拟方法131

第三章水驱后开发调整技术136
第一节水驱综合调整措施优选136
一、措施方案优选136
二、措施调整跟踪模拟方法136
三、整体优化数学模型145
第二节低滤透油田超前注水技术146
一、室内长岩心超前注水驱油实验146
二、室内平板模型超前注水驱油实验159
三、超前注水驱油数值模拟地质模型的建立167
四、超前注水技术政策界限及相关规律的确定175
第三节分注分采技术179
一、分注分采提高水驱采收率的机理179
二、分注分采利余油饱和度研究197
第四节注剂浓度调整提高采收常的机理211
一、变渗流阻力驱油提高层内采收率的机理211
二、变滤流阻力驱油提高层间采收率的机理213
第五节多段寒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216
一、黏度连续降低变渗流阻力体系驱油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216
二、聚合物交替变渗流阻力体系驱油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224
参考文献238

RonaldF.Gibson,力学基础,复合材料,罗纳德 F.吉布森,高清pdf,高清PDF《复合材料力学基础》美)罗纳德 F.吉布森(RonaldF.Gibson)

本书为《复合材料力学基础》第四版的译著,内容主要包括复合材料单向板应力-应变关系,连续纤维增强单向板的有效模量和强度等:同时对单向板和层压板吸湿行为、粘弹特性和动力学行为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介绍了材料的断裂分析以及性能测试方法。每章节设有例题和习题,以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并附有参考答案。
本书对复合材料力学方面的知识表述逻辑清晰,语言浅显易懂,非常适合复合材料及力学领域的初学者,同时可供材料领域及其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工程技术人员、研发人员等参考使用。

PDF书签索引:

1绪论1
1.1基本概念1
1.2复合材料组分材料5
1.2.1包含纳米增强体的增强体材料9
1.2.2基体和填充材料10
1.3复合材料的结构应用14
1.4复合材料的多功能应用23
1.5制造工艺26
1.6复合材料力学行为要素34
1.7材料力学基本方程回顾36
参考文献44
2单层板的应力-应变关系46
2.1引言46
2.2应力-应变关系中的有效模量47
2.3应力-应变关系中的对称性50
2.4正交各向异性和各向同性的工程常数56
2.5特别正交各向异性单层板60
2.6一般正交各向异性单层板63
参考文献77

3连续纤维增强单层板的有效模量78
3.1引言78
3.2材料力学基本模型85
3.2.1纵向模量87
3.2.2横向模量89
3.2.3剪切模量和泊松比91
3.3改进的材料力学模型97
3.4弹性模型102
3.4.1有限差分模型103
3.4.2有限元模型105
3.4.3封闭解和变分模型109
3.5半经验模型110
参考文献114
4连续纤维增强单层板的强度117
4.1引言117
4.2多轴强度准则119
4.2.1最大应力准则120
4.2.2最大应变准则124
4.2.3二次交互准则125
4.3单层板强度的细观力学模型13
4.3.1纵向强度137
4.3.2横向强度143
4.3.3面内剪切强度147
4.3.4多轴强度148
参考文献152
5单层板的湿热性能分析157
5.1引言157
5.2湿热性能退化159
5.3湿热效应下单层板的应力-应变关系169
5.4湿热性能的细观力学模型176

6不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单层板分析188
6.1引言188
6.2定向不连续纤维189
6.2.1应力和强度分析190
6.2.2模量分析195
6.3偏轴定向不连续纤维202
6.3.1应力和强度分析202
6.3.2模量分析204
6.4随机取向不连续纤维210
6.4.1应力和强度分析211
6.4.2模量分析212
6.5纳米纤维和纳米管219
6.5.1应力和强度分析221
6.5.2模量分析222
6.6颗粒增强复合材料225
6.6.1应力和强度分析226
6.6.2模量分析227
6.7混杂多层复合材料230
参考文献237
7层压板分析243
7.1引言243
7.2层压梁分析243
7.2.1·弯尚应力和变形243
7.2.2剪切应力和变形248
7,3考虑耦合的层压板理论257
7.4典型层压板的刚度特征264
7,4.1特珠正交各向异性层压板264
7.4.2一般正交各向异性层压板265
7.4.3对称层压板265

7.4.4反对称层压板266
7.4.5准各向同性层压板266
7.5层压板柔度的推导和使用273
7.5.1层压板力-变形方程的逆形式273
7.5.2单层板应力和应变的确定275
7.5.3层压板工程常数的确定275
7.5.4柔度实验值与预测值的比较278
7.6层压板湿热效应285
7.6.1层压板的湿热退化286
7.6.2层压板的湿热应力286
7.6.3层压板的有数湿热膨胀系数288
7.7层间应力289
7.8层压板强度分析294
7.8.1面内应力引起的首层破坏及后续破坏294
7.8.2层间应力引起的分层296
7.9层压板的变形和屈曲313
7.9.1横向小变形分析313
7.9.2屈曲分析318
7.10层压板的设计选型322
7.11层压板分析在复合材料结构中的应用327
7.11.1复合材料夹层结构327
7.11.2复合材料格橱结构330
参考文献339
8粘弹性和动力学特性344
8.1引言344
8.2复合材料的线性粘弹性特性347
8.2.1糯变和弛豫的玻尔兹亚叠加积分349
8.2.2微分方程和弹簧-阻尼模型353
8.2.3准弹性分析361
8.2.4正弦振荡和复数模量符号364
8.2.5弹性-粘弹性对应准则367

8.2.6温度和老化的影响372
8.3复合材料的动力学性能386
8.3.1特殊正交各向异性复合材料杆中的纵向波动和振动387
8.3.2复合材料梁的弯曲振动392
8.3.3层压板的横向振动395
8.3.4复合材料阻尼分析400
8.4粘弹性和动态特性的纳米增强408
参考文献419
9断裂分析425
9.1引言425
9.2穿透厚度裂纹的断裂力学分析425
9.2.1应力强度因子方法428
9.2.2应变能释放率方法430
9.2.3虚拟裂纹闭合技术434
9.3穿透厚度缺口的应力断裂准则438
9.4层间断裂444
9.5断裂韧性的纳米增强452
参考文献457
10复合材料力学实验465
10.1引言465
10.2组分材料性能的测试465
10.2.1纤维测试466
10.2.2树脂基体测试468
10.2.3材料体积分数的测量471
10.3复合材料基本性能的测试471
10.3.1拉仲实验471
10.3.2压缩实验475
10.3.3剪切实验479
10.3.4弯曲实验484
10.3.5层间所裂实验485

10.3.6纤维/基体界面实脸488
10.3.7开孔和填充孔实验489
10.3.8挤压实验491
10.3.9拉脱实验492
10.4粘弹性和动力学特性测量499
10.4,1蠕变实验499
10.4.2振动实验502
10.5湿热性能测量508
10.5.1玻璃化转变温度实验508
10.5.2热膨胀实验508
10.5.3吸湿实险509
参考文献512
部分参考答案522
附录A矩阵的概念与运算525
附求B应力平衡方程533
附录C应变-位移方程536
索引538

CAE教程,复合材料结构,袁国青,高清pdf,高清PDF《复合材料结构CAE教程》袁国青

本书第1章着重介绍了复合材料结构和CAE的概念,并就复合材料结构CAE的任务、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阐述;第2到第6章从介绍有限元法基础知识入手,结合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SYS,阐述了利用通用软件进行结构分析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分析复合材料结构的若干单元类型和进行复合材料结构分析的前后处理知识,并给出了若干算例,初学者可以通过模仿和完成课后练习来理解和掌握复合材料结构数值分析的基础知识,培养自己对复合材料结构的仿真分析能力:第7和第8章介绍的参数化设计语言和基于CAD数模的有限元建模方法是开展复杂结构问题分析的有效途径:第9章介绍的专业设计分析软件则很好地将宏细观复合材料力学的知识工具化了,对用户更自如地进行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会大有助益:第10章集中介绍了若干有特色的软件并就复合材料结构CAE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
本书的主要读者为初涉复合材料结构有限元分析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第1一10章的内容则对中高级用户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PDF书签索引:

第1章绪论1
1.1复合材料结构概述1
1.2CAE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沿革4
1.2.1CAE的基本概念4
1.2.2CAE在产品研制中的作用6
1.2.3CAE技术的发展沿革7
1.2.4CAE技术的实际工程应用8
1.3复合材料结构CAE的任务、内容和研究方法9
1.4复合材料结构CAE课程的地位和作用9
习题10
第2章有限元法基础11
2.1有限元法概念11
2.2有限元法的一般步骤13
2.3有限元法示例13
2.4有限元法解结构强度、刚度、振动及稳定性问题的概念23
2.4.1应用有限元法分析静力强度、刚度问题的概念23
2.4.2应用有限元法求解结构振动问题的概念23
2.4.3应用有限元法求解结构稳定问题的概念24
2.5非线性问题及其有限元法26
2.6有限元法的收敛性准则27
2.7有限元法与其他分析方法的比较28
2.7.1梁振动的运动方程29
2.7.2准确的解析解(分离变量法)29
2.7.3近似的解析解30
2.7.4数值解之有限差分法31
2.7.5数值解之有限元法32
习题35

第3章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结构分析基本过程和方法36
3.1概述36
3.1.1利用有限元法进行结构分析的过程36
3.1.2有很元模型的概念36
3.1.3CAE软件ANSYS的使用环境、图形用户界面和输出文件简介37
3.2基于ANSYS的有限元建模方法42
3.2.1设置工作目录42
3.2.2指定作业名和分析标题43
3.2.3定义图形界面过滤参数44
3.2.4 ANSYS的单位制45
3.2.5定义单元类型45
3.2.6定义单元实常数47
3.2.7定义单元裁面参数48
3.2.8定义材料属性54
3.2.9几何建模和有限元建模概述55
3.2.10坐标系56
3.2.11实体建模63
3.2.12耦合和约束91
3.2.13模型的合并和归档94
3.3 ANSYS分析的加载与求解95
3.3.1加载96
3.3.2 ANSYS的求解103
3.4 ANSYS分析的结果后处理108
3.4.1通用后处理器(P0ST1)109
3.4.2单元表115
3.4.4时间历程后处理器(P0ST26)125
3.5 ANSYS分析算例131
第4章。复合材料结构有限元分析的单元143
4.2复合材料层合板壳理论的若干基础知识144
4.3复合材料层合板壳单元146
4.3.1 SHELL181单元146
4.3.2 SHELL281单元154
4.3.3 SHELL208单元159
4.3.4 SHELL209单元164
4.4复合材料层合实体单元169

4.4.1S0儿1D185层合实体单元169
4.4.2S0儿1D186层合实体单元173
4.4.3S0儿1D278层合实体热传导分析单元178
4.4.4S0儿ID279层合实体热传导分析单元181
4.5实体壳单元183
4.5.1S0儿SH190单元的基本属性183
4.5.2S0儿SH190单元的选项184
4.5.3S0儿SH190的数据输入185
4.5.4S0儿SH190单元的输出数据185
4.5.5S0儿SH190单元的假定和很定条件188
4.6C0 hesive单元 189
4.6.1界而单元189
4.6.2提批单元193
4.6.31NTER202单元197
4.6.41NTER203界面单元198
4.6.51NTER204单元199
4.6.6NTER205单元201
4.6.7分折现括的接粒单元202
习题204
第5章复合材料结构有限元分析的前处理与后处理206
5.1复合材料结构有限元分析的前处理206
5.1.1复合材料结构有限元建模的特点206
5.1.2层合复合材料单元的选项设置207
5.1.3铺层材料性能数据的输入210
5.1.4截面铺层方案的定义212
5.1.5层合壳单元中节点偏置的设定213
5.1.6本构矩降的直接输入215
5.1.7逻辑选择216
5.1.8输入CAD软件中创建好的几何模型218
5.1.9划分网格218
5.1.10复合材料结构分析中应遵循的建模规则223
5.2复合材料失效准则及相关参数的输人226
5.2.1复合材料失效准别226
5.2.2在ANSYS中失效准则值的含义231
5.2.3在ANSYS中指定失效准则中材料性能的命令233
5.2.4定义失效准则的一些注意事项233
5.3复合材料结构分析的后处理235
5.3.1复合材料结构分折的目的与输出站果235

5.3.2结果的图形星示240
5.3.3结采的数据列表243
5.3.4特定量沿相定路径的变化规律244
第6章复合材料结构分析实例247
6.1悬臂复合材料工字梁的静强度分析247
6.1.1采月层合壳单元分析247
6.1.2采月层合实体单元分析254
6.2加筋峡板的特征值屈曲分析260
6.2.1定义单元类型、材料参数和藏面262
6.2.2建立有很元模型262
6.2.3添加约束和载荷并求解264
6.2.4观察结果265
6.3复合材料层合板拉伸的层间应力分析266
6.3.1定义单元类型、材料参数和藏面266
6.3.2建立有很元模型267
6.3.3添加约束和载荷并求解268
6.3.4现察结果269
6.4单钉连接破坏线荷分折270
6.4.1定义单元类型、材料特性270
6.4.2建立几何模型271
6.4.3划分单元网络274
6.4.4定义接触对276
6.4.5加载求解278
6.4.6后处现279
6.5阶梯形胶接连接分析280
6.5.1定义单元280
6.5.2定义失效准则281
6.5.3建立有限元模型281
6.5.4添加约束和载荷并求解283
6.5.5现察结果283
6.6复合材料梁热一力拥合弯曲问题分285
6.6.1定义工作丈件名与工作标题285
6.6.2定义单元类型、材料参数286
6.6.3建立有限元模型287
6.6.4加战与求解288
6.6.5查看结果289

第7查参数化设计语言及其应用293
7.1APD儿简介293
7.1.1参数化建模实例294
7.1.2用APD儿命令进行流程控制实例295
7.1.3用APDL命令流进行结构响应分析的全过程实例295
7.2APDL参数类型及其应用297
7.2.1APD儿参数类型297
7.2.2参数的命名297
7.2.3标量参数及其月法298
7.2.4数组参数及其用法305
7.2.5 ANSYS内部函数312
7.3APD儿.常用命令313
7.4APD儿宏314
7.4.1宏的生战314
7.4.2宏文件命名妮则314
7.4.3宏的搜索路径315
7.4.4在ANSYS中生成宏315
7.4.5用文本编辑器生成315
7.4.6使用宏库文件315
7.4.7运行宏和宏库文件316
7..8程序流的控制320
7.5APD月应用示例320
7.5.1悬臂梁分析的命今流文件320
7.5.2加脐壁板稳定分析的命令流文件323
习题327
第8章基于CAD数模的有限元建模方法328
8.1概述328
8.2Aut0CAD的几何模型与ANSYS的交互328
8.2.1将工字梁的CAD线模型导入ANSYS的示例329
8.2.2将一垂尾的CAD点线模型导入ANSYS的示例331
8.3CAT1A几何模型导人ANSYS的方法332
8.3.1基于g5格式文件实施导入332
8.3.2直接基于CAT1A图形文件实流乎入333
8.3.3基于CAT1A建立的加筋壁板模型的导入示例334
8.4 HyperMesh的数模转换及有限元建模示例335
8.4.1 HyperMesh软件简介335
8.4.2将CAT1A儿何摸型导入Hypermesh337
8.4.3 HyperMesh的有限元模型与ANSYS的交互339

8.4.4使用Hypermesh和ANSYS联合求解叶片静强度的示例339
习题346
第9章复合材料专业设计分析软件在CAE中的应用348
9.1概述348
9.2复合材料专业设计分析软件ESAComp简介348
9.3单层板的创建和细观力学分析349
93.1单层板的创建350
9.3.2单层恢的细观力学分祈353
9.4单层板的宏观力学分析354
9.4.1单层板的应力一应变头系355
9.4.2 Carpet白线355
9.5层合板的创建和性能分析356
9.5.1层合板的创建357
9.5.2层合板的性能分析358
9.6板分析367
9.7梁分析369
9.7.2抽向载荷分折370
9.7.3横向载荷分析370
9.7.4梁的圆有领率分析372
9.8胶接接头分析372
9.8.1添加将合材料372
9.8.2创建胶接接头373
9.83创建边界条件与载荷373
9.8.4载荷响应和失效分析374
9.9机械连接接头分析375
9.9.1创建机械连接接头376
9,9.2我芬响应分折375
9,10上SAC0mD与ANSYS的有限元接口376
9,11后处理模块C0mp0lyX378
习题379
第10章复合材料结构CAE的发展380
10.1概述380
10.2可用于二、三次复合材料结构分析的特色软件380
10.2.1p型自适应有很元软件StressCheck简介380
10.2.2多尺度复合材料新进失效/耐久性/损伤客限分析软件Geoa简介386

10.2.3复合材料结构优化设计Hyper Works平台的OptiStruct模块功能简介388
10.3可用于一、二次复合材料结构分析的特色软件395
10.3.1复合材料性能表征和鉴定分析软件MCQ简介395
10.3.2复合材料与结构多尺度建模分析软件Digimat简介396
10.4复合材料结构工艺仿真软件397
10.4.1 FiberSIM软件简介397
10.4.2 PAM-RTM树脂模注工艺仿真软件简介413
10.5复合材料结构分析面临的问题与挑战416
参考文献417

2018版,油气开发,郭肖,非常规油气开发教程,高清pdf,高清PDF《非常规油气开发教程》郭肖 2018版

本书主要讲述非常规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及开发特征、渗流物理、气藏工程方法、开采技术以及开发应用实例。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同时也可为油气田开发研究人员以及油气田开发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PDF书签索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煤层气开发2
一、煤层气全球分布2
二、煤层气开发现状2
三、煤层气开发的科学问题3
第二节页岩气开发4
一、页岩气开发利用现状4
二、页岩气藏开发的科学问题7
第三节致密气开发9
一、致密气分布9
二、北美致密气开采11
三、中国致密气开采11
第二章非常规油气藏地质特征及开发特征13
第一节煤层气的地质特征及开发特征13
一、煤层气地质特征13
二、煤层气开发特点14
第二节页岩气的地质特征及开发特征20
一、页岩气藏基本特征20
二、页岩气的形成、储集与保存26
第三节致密气的地质特征及开发特征32
一、致密气藏开采实例32
二、致密气藏的地质特征33
三、致密气藏开发特征34
第三章非常规油气藏渗流物理39
第一节煤层气的渗流物理39
一、煤层气赋存、运移、产出特征39
二、煤层气开采机理40
三、吸附等温线43
四、煤层中的扩散机理和扩散模式49
第二节页岩气的赋存运移机理56
一、页岩气藏气体赋存方式56
二、页岩气吸附模型62

三、页岩气的运移产出机理72
第三节致密气渗流物理87
一、致密气研究进展87
二、低速非达西渗流实验90
三、基于ESCK的储层岩石变形研究与敏感性评价97
四、致密气藏储层伤害机理99
五,致密气藏水锁实验108
六、致密气藏相渗实验110
第四章非常规气藏工程方法112
第一节煤层气物质平衡方程112
一、King物质平衡方程推导112
二、King物质平衡方程的简化114
第二节煤层气数值模拟114
一、煤层气数值模拟软件进展114
二、煤层气流动数学摸型116
三、煤层气开发实例121
第三节页岩气藏压裂井稳态产能130
一、页岩中的多尺度非达西渗流模型130
二、考虑多尺度流动的压裂井的稳态产能模型133
三、页岩气压裂井的产能影响因素分析137
第四节页岩气藏试井分析142
一、物理建模142
二、数学建模146
三、数学建模的求解148
四、典型曲线及流动阶段划分153
五,压裂水平井影响因素分析157
第五节页岩气藏数值模型163
一、页岩气输运的数学模型163
二、页岩气输运的计算机模型167
三、页岩气压裂水平井的产量影响因素分析169
第六节致密气藏产能评价176
一、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椒稳态三项式产能方程与产能评价176
二、考虑储层岩石的渗透率应力敏感低渗低压低产气藏产能评价181
三、考虑启动压力稀度和应力敏感效应直井产能方程184
四、致密气藏水平井产能方程186
第七节致密气藏试井分析192
一、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影响的均质储层试井分析理论192
二、考虑渗透率应力敏感效应的气藏不稳定试井分析理论199

第八节致密气藏数值模拟204
一、模型的假设条件204
二、致密气藏流动数学模型204
三、政密气藏机理模型205
第五章非常规油气藏开采技术211
第一节煤层气开发技术211
一、煤层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211
二、煤层气钻井完井技术212
三、煤层气开发技术213
第二节页岩气藏体积压裂219
一、页岩气藏体积压裂概念219
二、页岩气井压裂技术221
三、页岩气藏体积压裂缝网模型225
四、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产能模型227
五、微地震监测技术235
六、页岩气藏体积压裂应用实例242
第三节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258
一、天然气水合物资源258
二、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现场试采技术259
三、海洋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261
四、非成岩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物理摸拟实验系统设计263
第四节油页岩加热裂解技术264
一、油页岩分布状况264
二、油页岩物理性质与页岩油藏特征265
三、油页岩的开采技术266
第五节油砂开采技术271
一、分布范图271
二、中国分布271
三、开米及分离272
第六节致密油开采技术273
一、美国的巴肯致密油的开发273
二、水平井有井和完井方式273
三、水平井多段压裂设计274
四、裂缝转向技术274
五、对我国致密油开发的启迪275
第七节稠油开采技术276
一、调油开采技术276
二、稠油声波采油技术277

第六章非常规油气藏开发实例280
第一节煤层气开发实例280
一、沁水盆地构造位置280
二、地层特征281
三、煤岩和煤层气物性特征282
四、等温吸附曲线特征283
五、煤的置换解吸284
六、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开发技术政策286
第二节页岩气藏数值模拟和产能评价研究实例291
一、页岩气藏数值模拟和产能评价291
二、模椒井的生产动态297
三、常规产能分析及其多解性307
四、页岩气藏产能分析特征307
五、总结312
第三节页岩气藏开发设计实例313
一、区城基本特征313
二、气藏模型基本参数315
三、地质模型建立318
四、压裂模拟320
五、微地震监测设计323
六、开发方聚的设计325
第四节致密气藏开发实例330
一、开发调整方案政策指标分析333
二、开发调整方案设计及动态预测339
参考文献345

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方法,曹毅,高清pdf,高清PDF《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方法》曹毅

PDF书签索引:

第一章概述(1)
第一节帘流的普遍性(1)
第二节窜流对原油生产过程的影响(3)
第三节抑制气体窜流的方法(4)
第四节窜流模拟方法(8)
第五节。二氧化碳驱油藏封窜剂(11)
第二章深部调剖剂性能评价方法(14)
第一节常规深部封窜剂评价方法分析(14)
第二节设计制作凝胶强度测试装置(19)
第三节建立凝胶强度评价方法(21)
第三章几类典型调剖剂在低渗透油藏中适应性评价(27)
第一节聚合物微球乳液深部调剖适应性评价(27)
第二节含油污泥深部封窜剂适应性评价(43)
第三节凝胶型深部调剖封窜剂适应性(50)
第四节三类调剖剂的对比分析(56)
第四章地下聚合凝胶调剖剂关键技术(58)
第一节成胶时间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58)
第二节复合凝胶制备与强度评价(67)
第三节凝胶微观结构(78)
第四节地下聚合凝胶调剖剂特征(81)
第五章低渗透油藏深部调剖封窜现场实验(87)
第一节实验井区地质概况及开发现状(87)
第二节实验井区深部调剖方案及效果分析(91)
第三节实验井区深部调剖效果分析(94)
第四节矿场实验总结(104)
参考文献(106)

侯怀书,分布测量技术及应用,工业检测技术,应用丛书,超声波纳米颗粒粒度,高清pdf,高清PDF《超声波纳米颗粒粒度分布测量技术及应用》侯怀书 工业检测技术及应用丛书

本书共7章,内容包括纳米颗粒及其测量技术概述、超声波物理基础、纳米颗粒两相介质的声衰减及信号处理技术、超声波纳米颗粒测量的理论模型及反演计算、宽带超声波换能器的设计研究、超声波纳米颗粒测量系统和超声波纳米颗粒粒度分布试验测量。全书从理论和试验两方面,详细分析了纳米颗粒粒度分布的宽带超声波测量技术,具有重要的出版价值。
本书可供从事纳米颗粒粒度测量技术研究的科技人员工作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之用。

PDF书签索引:

第1章纳米颗粒及其测量技术概述001
1.1纳米颗粒概述001
1.2纳米颗粒粒度及其浓度表征003
1.2.1纳米颗粒的粒径表示003
1.2.2一纳米颗粒的粒径分布005
1.2.3纳米颗粒群的不同平均径006
1.3超声波颗粒测量技术的历史发展007
1.4超声波纳米颗粒测量技术的国内外概况008
1.4.1超声波纳米颗粒测量技术的国外概况008
1.4.2超声波纳米颗粒测量技术的国内概况011
第2章超声波物理基础013
2.1超声学概述013
2.2超声波的特性014
2.3·超声波的波形015
2.4超声场及其特征量016
2.4.1描述超声场的物理量017
2.4.2超声场的物理性质021
2.4.3超声场的作用022
2.5弹性煤质空间中的声波023

2.5.1气体和液体中的声波024
2.5.2固体中的声波027
第3章纳米颗粒两相介质的声衰减及信号处理技术031
3.1纳米颗粒两相介质的超声衰减机制031
3.2纳米颗粒两相介质的超声衰减谱与速度谱处理技术034
3.2.1连续波测量035
3.2.2脉冲波测量036
3.2.3脉冲反射式超声谱测量的信号处理038
第4章超声波纳米颗粒测量的理论模型及反演计算052
4.1理论模型052
4.1.1ECAH理论模型及其数值计算053
4.1.2 McClements理论模型065
4.1.3BLBL理论模型066
4.1.4拓展耦合相理论模型068
4.1.5理论模型对声衰减与声速的预测071
4.2反演计算081
第5章宽带超声波换能器的设计研究085
5.1超声波压电换能器085
5.2超声波压电晶片087
5.2.1压电晶片主要性能参数087
5.2.2压电晶片材料089
5.3超声波换能器背衬设计092
5.4超声波换能器电匹配098
5.5超声波换能器检测匹配100

第6章超声波纳米颗粒测量系统104
6.1超声波换能器与超声波脉冲发射接收仪104
62数据采集与信号处理装置106
6.3超声波脉冲回波测量装置109
6.3.1变声程脉冲回波测量装置109
6.3.2反射式脉冲回波测量装置112
6.4超声波纳米颗粒在线测量系统114
第7章超声波纳米颗粒粒度分布试验测量116
7.1超声波纳米颗粒测量样品介绍116
7.2超声波纳米颗粒粒度分布测量119
7.3超声波纳米颗粒粒度分布测量误差分析129
参考文献133

Q/SY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SYXQ274-2020
在役输气管道环焊缝缺陷检测评价修复技术规范
Specification of Inspection,Assessment and Repair for Girth Weld Defects of In-Service Gas Pipeline
2020.03.24发布2020.04.20实施
西气东输管道分公司发布

Q/SY XQ 274,Q/SY XQ 274-2020,修复技术规范,在役输气管道,环焊缝缺陷检测,评价,Q/SY XQ 274-2020 在役输气管道环焊缝缺陷检测、评价及修复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在役输气管道环焊缝缺陷检测和表征、缺陷的评价及修复。
本标准适用于钢级X80及以下、管径D1219m及以下规格在役输气管道环焊缝质量排查,其它在役输气管道环焊缝缺陷检测、评价、修复可参考本标准执行。
本标准不适用于输气管道场站、阀室环焊缝质量排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369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32073无损检测残余应力超声临界折射纵波检测方法
GB/T19624在用含缺陷压力容器安全评定
GBT36701埋地钢质管道管体缺陷修复指南
GBT50459油气输送管道跨越工程设计标准
GB/T 7704无损检测X射线应力测定方法
SY/T 4109石油天然气钢质管道无损检测
sY/T6477含缺路油气管道剩余强度评价方法
NBT47013.10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0部分: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
QsY06317.2油气储运工程无损检测技术规范第2部分:钢质管道相控阵超声检测
API 579-1/ASME FFS-1Fitness-For-Service
3术语、定义与符号
3.1术语、定义
3.1.1金属损失型缺陷metal loss flaw
环焊缝及含环焊缝管体由于金属损失造成的缺陷,包括:腐蚀、未焊满、沟槽。
3.1.2裂纹型缺陷crack-like f1aw
一种根部尖锐的面型峡陷,主要参数有裂纹深度和长度,包括:裂纹、未熔合、未焊透、咬边、内凹。
3.1.3缺陷表征defect characterization
将实际缺陷按规侧简化为一个简单几何形状的缺陷,称为缺路表征或缺陷的规侧化。经表征或规则化的缺陷尺寸称为表征缺陷尺寸。

3.1.4断裂评定fracture assessment
采用断裂力学的方法,评价含缺陷管道能否排除断裂失效的安全评定。
3.1.5塑性失效评价plastic collapse assessment
采用塑性极限分析的方法,评价含缺陷管道能否排除塑性失效的安全评定。
3.2符号

4资料收集
4.1管道缺陷检测及评价时,应收集以下信息:
a)管道的基本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管道钢级、管径、壁厚、设计压力、设计系数等。

b)进行缺陷检测及评价前应收集环焊缝基本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焊接坡口形式及尺寸、焊接工艺、焊接验收指标、焊口类型(正常口、弯管口、变壁厚口、自由连头口、碰死口、返修口等)。
c)收集环焊缝内检测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内检测环焊缝编号、内检测里程、环焊缝与制管焊缝交点、环焊缝异常特征信息等。
d)记录环焊缝所处环境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当地温差变化、管道坡度、距离弯管距离、弯管角度以及地质运动情况等。
4.2环焊缝数据收集信息参照附件A记录。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