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2 > 8月 ( 第 33 页)

O/SY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标准
Q/SY05201.10—2016
油气管道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通用技术规范第10部分:网络传输
Genera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for oil and gas pipelines-Part 10:Network
2016一10一27发布2017一01一01实施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发布

Q/SY 05201.10,Q/SY 05201.10-2016,油气管道,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网络传输,通用技术规范,Q/SY 05201.10-2016 油气管道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通用技术规范 第10部分:网络传输

1范围
Q/SY05201的本部分规定了油气管道SCADA系统网铬的.总体技术要求,包括系统结构,网络互联技术、路由协议和P地址等方面的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新建长输油气管道项目SCADA系统网络设计、施工。改造项目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239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控制中心control center
监控各油气管道输递,进行生产运行、调度和管理的中框,包括主调度控制中心(主控中心)和备用调度控制中心(备控中心)。
3.2
主控中心main control center
监控各油气管道输送,进行生产运行、调度、管理的主要中枢。
3.3
备控中心backup control center
监控各油气管道输递,进行生产运行、调度、管理的备用中枢。当主调度控制中心发生故障时,应能立即接管主控中心的监控功能。
3.4
分控中心subcontrol center
油气管道区域控制中心,监控区域性油气管道的生产过程,进行生产运行,满度和管现的中枢。
4系统结构
4.1 SCADA系统网络总体结构
SCADA系统网络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SCADA系统网络分为调度生产网区蜮(图1下部)和数据共亨区域(图1上部).調度生产阿区域包括控制中心SCADA系统,分控中心SCADA系统、现场数据采集控制系统,
实现油气管道生产数据实时采集、监视控制、远程调度等生产活动,数据共享区域包括主控中心和各分控中心生产数据共享发布平台,实现主控中心与分控中心,生产网与管星网之间的数据共享。不具备光缆传输条件的阀室不通过上下游站场传输数据,应直接与控制中心进行数据传输。
4.2控制中心与分控中心网络结构
4.2.1控制中心网络结构
控制中心SCADA系统网络宜由接人路由器、核心交换机、服务器接入交换机,操作员工作站接人交换机、工程师站、运雏网管接人交换机、远程监视终端接入交换机等组成。主控中心和备控中心的网络结构相同,网络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各核块的功能及关系如下:
a)接入路由墨通过广城网与现场路由器连接,完成控制中心和现场之间的数据传输。各套SCADA系统的接入路由器与核心交换机互联,实现不同SCADA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
b)SCADA系统的服务器,如实时服务器、历史服务器、通信服务器等,通过服务器接人交换机连接各自所属系统的接人路由器。
c)操作员工作站、工程师站、运维网管、远程监视终端应通过各自的接人交换机连接核心交换机。
d)接人路由器,各类接人交换机及传输线路应配置为主备冗余机制,并在主用设备或线路出现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设备或线路。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Q/SY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SY05197-2019代替QSY05197-2017
油气管道输送损耗计算方法
Calculation methods for transmission loss of oil and gas pipelines
2019一06一13发布2019一08一01实施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发布

Q/SY 05197,Q/SY 05197-2019,油气管道,计算方法,输送损耗,Q/SY 05197-2019 油气管道输送损耗计算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原油、成品油、天然气(包括煤层气,煤制气,页岩气等)管道输送损耗的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管道输送损耗的计算。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85一1998石油计量表
GBT91095一2017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动态计量第5部分:油量计算
GB/T17747.2天然气压缩因子的计算第2部分:用摩尔组成进行计算
GBT20901石油石化行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输入量oil or gas input
油气管道中进管道油气量、期初管存量与期初罐存量之和。
3.2
输出量0oil0rgas0 utput
油气管道中出管道油气量、期末管存量与期末罐存量之和。
3.3
自用量self use
油气管道中加热炉、燃气轮机、发电机等生产用能设备和锅炉等生活用能设备消耗的油气量。
3.4
施工放空量emptying operations
站场或线路动火施工中计算的放空量。
3.5
油气管道翰送损耗量transmission loss
标准参比条件下,在一定统计期内,油气管道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油气管道输人量与输出量、自用量和箍工放空量的差,简称输送损耗量。
3.6
输送损耗率rate of transmission loss
标准参比条件下,输送损耗量与输人量之比。

4一般要求
4.1本标准果用101325kPu和20℃(或293.15K)作为标准参比条件。损耗计算公式(1)、公式(2)中的参数均指在标准参比条件下使用,天然气管道计算所用压力为绝对压力。
4.2统计周期应相同且数值同步取得。统计本标准中各量时,除计量器具应检定合格外,应遵循GB/T
20901的规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Q/SY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SY05184一2019代替QSY1184一2009
钢制管道超声导波检测技术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ultrasonic guided wave inspection of steel pipeline
2019-06一13发布2019-08一01实施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发布

Q/SY 05184,Q/SY 05184-2019,检测技术规范,超声导波,钢制管道,Q/SY 05184-2019 钢制管道超声导波检测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钢制管道超声导波检测的一般要求、检测条件、检测前准备、检测程序、管道缺陷评估和检测报告等内容及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管径大于10mm的钢制管道超声导波检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9445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
GB/T31211一2014无损检测超声导波检测总则
SY/T 6151钢质管道管体腐蚀损伤评价方法
SYT6477含缺油气管道剩余强度评价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超声导波ultrasonic guided wave
频率高于20kHz声波频率的导波。导波是一种以超声颜率或声频率在波导中(如管、板、棒,绳等)平行于边界传播的弹性波,与传统超声检测的恒定波速相比,导波检测中波速会随着波的频率和构件几何尺寸变化发生显著变化。
3.2
超声导波检测ultrasonic guided wave inspection
利用超声导波遇到焊缝、支撑、缺陷等管道特征返回部分能量并且被传感器探测到,进行信号采集并记录,达到检测管道壁厚金属损失的目的。
3.3
超声导波监测ultrasonic guided wave monitor
利用超声导波永久探头,采集并记录超声导波遇到焊缝、支撑、缺陷等管道特征返回的部分能量信号,达到检测管道壁厚金属损失的目的。
3.4
传感器transducer
激发和接收超声导波的器件。
3.5
传感器环transducer rings
用来连接传感器并安装在管道上的器件。

3.6
基准位置reference
每次检测前确定的检测参考点。
3.7
超声导波永久探头ultrasonic guided wave permanent probe
集合了传感器的一种特殊的可永久安装在管道上的监测探头。
3.8
磁致伸缩magnetostriction
铁磁性材料在磁场中磁化时,在磁化方向会发生尺寸、形状变化。
一般要求
4.1人员
采用本标准进行检测的人员,应具备超声导波方面的基础知识,并按GBT9445的要求或持有经管道业主认可的超声导波检测等级资格证书,从事相应资格等级规定的检测工作。
4.2设备和器材
设备和器材要求如下:
a)采用压电式和磁致伸缩式传感器,耦合方式为接触式。
b)校准试样和对比试样按GB/T31211一2014的8.7.1和8.72执行。
c)检测和监测探头与管道的耦合应采用专用胶黏剂。
4.3设备的维护和校准
4.3.1声导波设备应按照设备的操作和维护规定进行。
4.3.2应制订书面规程,对检测设备进行周期性维护和检查,以保证设备功能。
4.3.3在现场进行检测之前,应对检测设备进行核查,以保证设备正常。
4.3.4在现场进行检测时,如怀疑设备的检测结果,应对设备进行功能检查和调整,并对每次检查的结果进行记录。
4.3.5 Wavemaker型超声导被设备操作和维护参见附录A,MsSR3030型超声导波设备操作和维护参见附录B。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2021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
安全生产技术基础
宋晓婷

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培训课件,安全生产技术基础,宋晓婷,完整版,注册安全工程师,2021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 安全生产技术基础 宋晓婷 高端面授资料、培训课件(344页完整PDF版、OCR文字可搜索)

文字内容摘抄:

第0节考情分析
机械安全技术章节目录
第一节机械安全基础知识(4个考点)
第二节金属切削机床及砂轮机安全技术(2个考点)
第三节冲压剪切机械安全技术(2个考点)
第四节木工机械安全技术(2个考点)
第五节
铸造安全技术(2个考点)
第六节锻造安全技术
第七节安全人机工程(4个考点)
第1节机械安全基础知识
机械使用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
1.机械性危险
(1)形状或表面特性:锋利刀刃、锐边、尖角形等。
(2)相对位置:挤压、缠绕、剪切。
(3)动能:零部件松动脱落、甩出。
(4)势能:高空作业人员跌落危险等。
(5)质量和稳定性,机器抗倾翻性或移动机器防风的稳定性。
(6)机械强度不够导致的断裂或破裂。
(7)料堆坍塌、造成淹埋所致的室息危险。

第1节机械安全基础知识
机械使用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
【例题】2020年3月21日,某机械制造车间锻压机械动加工工位班组长赵某带领学徒小
李维修锻压机械。维修过程未进行拉闸保护,期间,学徒小李因故离开,班长赵某将
手伸入锻压机操作面拧螺丝,同时身体蹲在高度1.2的锻压机操作面上。维修期间
突然锻压机械启动,将赵某的右手大拇指指瞬间冲断,大拇指掉落在地,赵某数十秒
后感知疼痛,摔落在地,背部同时受伤。导致此次事故发生机械性危险有害因素有
()。
A锻压机械的电路故障、锻压机械操作平台无防护栏;
B.锻压机械冲头的动能、锻压机械操作平台无防护栏;
C.操作锻压机未进行断电处理、小李擅离职守;
D.高处坠落的势能伤害、锻压机械的机械伤害;
【参考答案】B
第1节机械安全基础知识
②机械危险部位及其安全防护措施(★★)
学习内容:
1、转动的危险部位及防护措施
2、直线运动的危险部位及防护措施
3、皮带的防护
学习建议:
(1)掌握旋转机械每个危险部位如何防护,防护的位置在哪儿;
(2)掌握机械直线运动机械的危险特性,如何安装防护装置;
(3)掌握皮带基本特性及皮带防护装置安装要求;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DB62T 3074-2019,外墙外保温,岩棉保温,岩棉外保温,岩棉外墙外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DB62/T 3074-2019 岩棉外墙外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pdf

根据甘肃省工程建设标准管理办公室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2013年以来我省工程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先进标准,经广泛征求意见,在《岩棉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DB62/T25-3074-2013的基础上,修订完成本规程。
本规程主要技术内容有: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性能要求;5.设计;6.施工;7.质量验收。
本规程修订的主要内容是: 1、增加了定向岩棉板的性能要求; 2、修改了部分材料性能; 3、增加了抗风荷载计算的内容; 4、增加了后置锚固件锚固力现场拉拔检测方法; 5、增加了保温板与基层的粘结强度现场拉拔检测方法。
本规程由甘肃省工程建设标准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由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各单位在执行本规程过程中如有合理建议,请随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岩棉外墙外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编制组(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1188号,邮政编码:730020,E-mail: civil3b@163.com),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 编 单 位: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肃第三建设集团公司
参 编 单 位:洛科威防火保温材料(广州)有限公司、甘肃鸿盛岩棉科技有限公司、甘肃双虎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目 次 1 总则 ……………………………………………………………………… 1
2 术语 ……………………………………………………………………… 2
3 基本规定 ………………………………………………………………… 4
4 性能要求 ………………………………………………………………… 5
4.1 系统的性能要求 ……………………………………………………… 5
4.2 材料的性能要求 ……………………………………………………… 7
5 设计……………………………………………………………………… 13
5.1 一般规定 …………………………………………………………… 13
5.2 外保温系统构造设计 ……………………………………………… 14
5.3 热工设计 …………………………………………………………… 19
5.4 抗风压计算 ………………………………………………………… 19
6 施工……………………………………………………………………… 20
6.1 一般规定 …………………………………………………………… 20
6.2 施工准备 …………………………………………………………… 21
6.3 施工工艺流程 ……………………………………………………… 21
6.4 施工要点 …………………………………………………………… 23
6.5 成品保护 …………………………………………………………… 26
6.6 施工安全及文明施工 ……………………………………………… 26
7 质量验收 ……………………………………………………………… 27
7.1 一般规定 …………………………………………………………… 27
7.2 主控项目 …………………………………………………………… 28
7.3 一般项目 …………………………………………………………… 30
附录A 锚盘刚度试验方法 …………………………………………… 32
附录B 抗风压计算 …………………………………………………… 35
附录C 检测方法………………………………………………………… 39
本规程用词说明 ………………………………………………………… 44
引用标准名录……………………………………………………………… 45
附:条文说明 ……………………………………………………………… 47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大型公共建筑系列丛书
STRUCTURE
大跨度建筑钢屋盖结构选型与设计
Structural Form Selection and Design of Large-Span Steel Roof
丁洁民张峥

作者通过回顾大空间建筑的发展历程,梳理大跨度空间结构体系选型与结构布置中的关键点,介绍各种结构设计与分析方法,探索当前的结构设计新趋向,并按照建筑类型如体育建筑、交通建筑、文化建筑等为读者展示了近年来的优秀设计工程,阐明结构选型、结构布置、结构分析和细部设计中的各种思考,解读不同造型和空间的钢结构屋盖设计要求与设计特色,希望为结构工程师提供借鉴。

9787560851051,丁洁民,公共建筑,大跨度建筑,大跨度钢屋盖,大跨度钢结构,张峥,钢屋盖结构,钢屋盖设计,钢屋盖选型,钢结构,钢结构设计,高清PDF带书签《大跨度建筑钢屋盖结构选型与设计》丁洁民、张峥

钢材用途广泛,涉及土木建筑、机械、汽车、船舶等众多行业。在土木建筑领域,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节约用钢国策到1985年的鼓励用钢和1998年的推广建筑用钢,再到如今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演变。
这给钢结构在建筑领域的运用提出了明确的政策导向,建筑钢结构的应用范围得以不断扩大。与目前广泛应用的混凝土结构相比,建筑钢结构体系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具有轻、快、好、省的固有特性,能更好地符合国家提倡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保护环境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宗旨。
钢结构在建筑领域的运用主要包括办公、宾馆等高层与超高层建筑;体育、会展、文化等大跨度和超大跨度建筑;住宅、医院、学校、商业等低层多层建筑;工业建筑、铁路站房以及各类城市景观建筑等。本书所关注的即是其中一个重要领域一大跨度建筑屋盖钢结构的体系选型和结构设计。
全书共分上下篇。上篇介绍大空间建筑的发展历史和应用领域并对大跨度结构的体系选型、结构构思、结构分析方法和设计手段革新等做了梳理和归纳。下篇按体育建筑、交通建筑、文化建筑三个重要应用领域,介绍了三十个工程案例,重点阐述体系选型和布置、结构分析关键点及设计创新。这些案例绝大多数是由作者本人主持或参与设计的,因此描述比较详细,从最初的方案构思与比选到过程中结构布置的反复思考与优化,再到详尽的结构分析和细节的节点设计,力求呈现这类特殊结构在设计全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处理策略。从众多的案例中,可以清晰地体会到丁洁民教授在大跨度建筑结构设计中的理念:“只有真正坚持建筑与结构相协调、美学和力学相结合、艺术与技术相统一,才能最终达到结构成就建筑之美、建筑展现结构之妙的美炒境界。”也介绍了丁教授及其团队是怎样进行结构设计使钢结构能全面展现其“轻、快、好、省”的固有特性的,对于结构设计技术人员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并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PDF书签目录索引:

目录 12
上篇 19
第1章 大空间建筑概述 19
1.1 大空间建筑发展历程 20
1.1.1 古代空间结构 21
1.1.2 近代空间结构 23
1.1.3 现代空间结构 24
1.1.4 发展趋势探索 27
1.2 大空间建筑应用领域 33
1.2.1 体育建筑 33
1.2.2 交通建筑 33
1.2.3 文化建筑 36
第2章 大跨度空间结构选型 43
2.1 体系选型与结构构思 44
2.2 体系——结构体系的合理选型与布置 48
2.2.1 体系分类 48
2.2.2 选型考虑因素 48
2.2.3 选型评价 50
2.3 构件——空间尺度与构件形式的优化 51
2.3.1 梁 51
2.3.2 柱 52
2.3.3 拱 53
2.3.4 索 55
2.4 节点——精细化处理与建筑表达 55
2.4.1 常规节点 56
2.4.2 铸钢节点 56
2.4.3 拉索节点 56
2.4.4 支座节点 59
第3章 分析方法与设计手段 61
3.1 分析方法的演进 62
3.1.1 软件应用 62
3.1.2 静力分析 63
3.1.3 抗震分析 63
3.1.4 稳定性分析 64
3.1.5 弹塑性极限承载力分析 64
3.1.6 温度作用分析 65
3.1.7 抗连续倒塌分析 66
3.1.8 节点分析 67
3.2 设计手段的革新 67
3.2.1 传统设计手段 67
3.2.2 BIM信息技术的应用 67
3.2.33 D打印技术的应用 70
下篇 77
第4章 体育建筑 77
4.1 体育建筑综述 78
4.1.1 悬臂式结构 78
4.1.2 拱式结构 79
4.1.3 斜拉式结构 89
4.1.4 轮辐式张拉整体结构 93
4.2 体育场案例 105
4.2.1 上海东方体育中心室外跳水池 105
4.2.2 黔西县体育中心体育场 112
4.2.3 南通市体育会展中心体育场 123
4.2.4 秦皇岛奥体中心体育场 131
4.2.5 邹城市体育中心体育场 138
4.2.6 寿光市市民健身中心体育场 147
4.2.7 济宁市文体中心体育场 155
4.2.8 深圳宝安体育场 163
4.3 体育馆案例 170
4.3.1 复旦大学正大体育馆 170
4.3.2 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 180
4.3.3 泉州市海峡体育中心体育馆 190
4.3.4 沁水县全民健身中心 198
4.3.5 同济大学游泳馆 204
4.3.6 济宁市文体中心游泳馆 208
4.3.7 安徽大学体育馆 214
4.3.8 常熟市体育中心体育馆 222
4.3.9 济宁市文体中心体育馆 230
4.3.10 上海科技大学体育馆 238
第5章 交通建筑 243
5.1 交通建筑综述 244
5.1.1 绪论 244
5.1.2 大跨度铁路客站发展 245
5.1.3 铁路客站屋盖钢结构体系选型 246
5.1.4 铁路客站屋盖钢结构设计关键 254
5.2 客站站房屋盖案例 262
5.2.1 大连北站 262
5.2.2 重庆西站 269
5.2.3 兰州西站 274
5.3 无站台柱雨棚案例 285
5.3.1 福州南站 285
5.3.2 珠海站 292
5.3.3 宁波南站 297
第6章 文化建筑 299
6.1 文化建筑综述 300
6.1.1 发展脉络 300
6.1.2 会展建筑 300
6.1.3 观演建筑 302
6.1.4 博物建筑 304
6.2 会展中心案例 310
6.2.1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馆 310
6.2.2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西班牙国家馆 323
6.2.3 上海汽车会展中心 329
6.2.4 绍兴金沙东方山水商务休闲中心山水馆 333
6.3 大剧院案例 343
6.3.1 温州大剧院 343
6.3.2 广州歌剧院 351
工程案例索引 352
图片索引 354
表格索引 358
参考文献 360
封底 362

pptx,做法指引,工程质量问题,碧桂园,系统性问题,质量问题处理,碧桂园《系统性工程质量问题应对做法指引》.pptx

1. 构造柱、拉结筋标准做法

①构造柱马牙槎: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处的砌体砌成马牙槎。马牙槎应符合设计要求;无设计时,按以下做法:马牙槎凹凸尺寸
不宜小于60mm,高度不应超过300mm,马牙槎应先退后进,对称砌筑;
②构造柱投料斗设置做法:构造柱模板顶部应设置投料斗,高出构造柱顶部5cm,并采用对拉螺杆穿柱身固定,保证构造柱顶 部浇筑密实度;
③模板支设:采用对拉螺栓固定模板,螺栓应从构造柱内部穿过,不得在砌块上凿孔;
④植墙体拉结筋:参照结施[框架柱(剪力墙)与填充墙之间沿竖向设置2φ6,且间距不大于600的拉结筋,伸入墙内长度不小于 墙长的1/5,且不小于1000(7、8、9度时沿墙全长贯通)拉结筋]。需强调:100mm砌体墙按照两根拉结筋设置;

2. 砌筑顶塞做法

①问题描述:

顶部留缝过大或过小;

顶塞碰头灰、不密实,导

致后续顶塞开裂;

②质量控制点:
顶塞要求:严格落实砌筑排版图,砌体顶
部与梁板之间预留20-30mm空隙。
对于顶塞碰头灰的情况,强制要求项目采 用砂浆填缝枪双侧对顶塞进行填塞,严控 顶塞密实度;

3.窗台压顶防渗漏构造做法

①常见问题描述:
窗台压顶后浇;

窗台压顶伸入长度不足300mm、厚度小于100mm;
压顶使用砖做内撑,浇筑质量差,与结构面未凿毛处理,存在冷缝。
②质量控制点:
外窗下口砌体墙未设置混凝土压顶,设计无要求时,厚度不小于100mm,砼压顶深入两侧支座不小于300mm,当两侧设有砼边框时,与砼边框同时浇筑,可不考虑嵌固长度;
窗台压顶立面与结构凿毛接合严密;
加强养护,避免后期接缝处发生伸缩冷缝。

4.薄抹灰/免抹灰内墙穿墙螺杆眼封堵

①问题描述:内墙薄抹灰穿墙螺杆眼封堵不到位,极易 产生空鼓及内墙薄抹灰发泡反油的情况(如图一)。
②施工要求:
薄抹灰内墙穿墙螺杆眼封堵要求为:发泡或膨胀砂 浆填塞至墙体两侧预留5cm,预留5cm处采用微膨 胀抗裂砂浆填塞(如图二);
要求内墙抹灰前需完成内墙穿墙螺杆眼的封堵;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问题专业:土建 预算 计价软件GCCP

所属地区:北京

提问日期:2022-08-24 21:27:33

提问网友:我是姜思佳


北京,土建,计价软件GCCP,预算,答疑:措施费已经为0为什么造价分析还有金额?-北京北京,土建,计价软件GCCP,预算,答疑:措施费已经为0为什么造价分析还有金额?-北京

如图所示,对应的工程中措施费已经为零,为何选择整个工程时,造价分析中还有金额呢?

解答网友:大海


措施费为0,是你人为的去掉(不要了);

造价分析,是应该有这么多的措施费。与你要不要没有关系。

Bentley BIM书系一基于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
AECOsim Building Designer
使用指南·设计篇
赵顺耐编著
北京金土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深圳市雅尚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9787513030823,AECOsim Building Designer,AECOsimBD,Bentley,BIM书籍,BIM解决方案,使用指南,设计篇,赵顺耐,高清PDF带书签《AECOsim Building Designer 使用指南·设计篇》赵顺耐 Bentley BIM书系一基于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

PDF书签目录索引:

目录 -3
1 AECOsimBD BIM基础 2
1.1 启动AECOsimBD 2
1.2 文件组织 4
1.3 项目浏览器 23
1.4 在三维模式下工作 29
2 AECOsimBD BIM流程 51
2.1 统一的BIM主题 51
2.2 BIM工作流程 53
3 AECOsimBD建筑模块:核心对象、结构与屋顶 63
3.1 文件组织 63
3.2 楼层管理器 64
3.3 轴网 65
3.4 板对象 66
3.5 特征 74
3.6 楼梯 75
3.7 柱 83
3.8 屋顶 88
4 AECOsimBD建筑模块:楼层建模 95
4.1 文件组织 95
4.2 楼层选择器 96
4.3 房间/空间对象 97
4.4 创建墙 102
4.5 修改墙 107
4.6 门和窗 114
4.7 天花板 119
4.8 使用“数据组浏览器”浏览信息模型数据 122
5 AECOsimBD建筑模块:内墙和幕墙建模 125
5.1 文件组织 125
5.2 橱柜 126
5.3 卫生洁具 128
5.4 通道对象 132
5.5 幕墙 136
5.6 百叶窗 139
5.7 屋顶特殊设备 140
5.8 其他构件类型 142
6 AECOsimBD建筑模块:图纸输出 145
6.1 创建楼层平面图 145
6.2 创建建筑剖面 152
6.3 超模型技术 156
6.4 类别和样式 159
6.5 在建筑视图中使用图纸规则 161
6.6 属性注释单元 172
7 AECOsimBD结构模块:基本构件 178
7.1 文件组织 178
7.2 轴网 179
7.3 Structural优选项 180
7.4 柱 181
7.5 梁 185
7.6 修改柱和梁 190
8 AECOsimBD结构模块:墙、楼板和地基 193
8.1 文件组织 193
8.2 墙 194
8.3 楼板 202
8.4 特征 212
8.5 地基 213
9 AECOsimBD结构模块:图纸输出 217
9.1 创建楼层平面图 217
9.2 创建建筑截面 223
9.3 超级建模 227
9.4 建筑动态视图再符号化 230
9.5 在建筑动态视图中使用图纸规则 236
9.6 创建新规则 241
9.7 数据组注释单元 246
10 AECOsimBD建筑设备:暖通空调 253
10.1 Building Mechanical优选项 253
10.2 放置空气处理设备 254
10.3 管线 256
10.4 修改现有元素 261
10.5 散流器 265
10.6 修改散流器 267
10.7 Mechanical精确绘图快捷键 267
10.8 使用“数据组浏览器”管理数据 268
11 AECOsimBD建筑设备:图纸输出 270
11.1 创建楼层平面图 270
11.2 创建剖面图 276
11.3 超级建模 280
11.4 建筑动态视图再符号化 284
11.5 类别和样式 284
11.6 数据组系统 286
11.7 在建筑动态视图中使用图纸规则 290
11.8 创建新规则 295
11.9 属性标签 299
11.10 数据组注释单元 304
12 AECOsimBD建筑设备:给排水 310
12.1 文件组织 310
12.2 管道 311
12.3 类别和样式 311
12.4 操作构件 315
12.5 Plumbing精确绘图快捷键 320
12.6 连接件 321
12.7 喷淋头和堵头 321
12.8 使用“数据组浏览器”管理数据 324
13 AECOsimBD设计实例 326
13.1 “金土木”设计实例 326
13.2 雅尚设计实例 336
Bentley LEARN学习计划 372
后记 376
封底 378

 

本书通过介绍典型T程实例,阐述钢管混凝土在丁程实践中的应用概况,以及这种结构的基本特点及其工程应用的可能形式,其中重点阐述在圆形和方、矩形钢管内部填充实心混凝土而形成的钢管混凝土构件。以构建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为目标,本书研究了钢管混凝土构件在压(拉)、弯、扭、剪及其复合受力状态下的力学实质,论述了钢管混凝土基本构件在长期荷载、往复荷载和火灾作用下以及火灾作用后的「作机理,提出了基于理论和试验研究及参数分析结果所导出的实用设计方法。本书还阐述了钢管混凝土结构构件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如受轴向局压荷载时的力学性能、施工阶段钢管初应力的限值、核心混凝土的水化热和收缩及混凝土浇筑质量的影响规律、钢管及其核心混凝土间的粘结性能、氯离子腐蚀环境下以及撞击荷载作用下钢管混凝土设计原理。
本书具有理论性、系统性和工程实用性,可供土木工程领域的科技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的土建类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参考使用。

9787030495372,第三版,钢管混凝土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实践,钢管混凝土结构理论,韩林海,高清PDF带书签《钢管混凝土结构-理论与实践(第三版)》 韩林海、997页完整版

内容索引:

目录 22
第1章 绪言 30
1.1 钢管混凝土的特点 30
1.2 钢管混凝土的发展和研究 41
1.2.1 钢管混凝土构件的静力性能 45
1.2.2 钢管混凝土构件的动力性能 50
1.2.3 钢管混凝土构件的耐火性能 51
1.3 本书的目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53
1.3.1 目的和主要内容 53
1.3.2 研究方法 54
第2章 钢管混凝土工程实践 59
2.1 引言 59
2.2 钢管混凝土的应用实例 59
2.2.1 单层和多层厂房柱 59
2.2.2 设备构架柱、各种支架柱和栈桥柱 61
2.2.3 地铁站台柱 62
2.2.4 送变电杆塔 63
2.2.5 桁架压杆 64
2.2.6 桩 64
2.2.7 空间结构 65
2.2.8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 67
2.2.9 高耸建筑结构 82
2.2.10 桥梁结构 82
第3章 钢管混凝土压(拉)弯构件的力学性能 96
3.1 引言 96
3.2 压弯构件荷载-变形关系的理论分析 96
3.2.1 概述 96
3.2.2 压弯构件的纤维模型法 96
3.2.3 压(拉)弯构件的有限元法 136
3.2.4 结果分析 197
3.3 试验研究 199
3.3.1 轴心受压短构件 199
3.3.2 轴心受压长构件 211
3.3.3 纯弯曲构件 215
3.3.4 压弯构件 224
3.3.5 轴心受拉构件 233
3.3.6 拉弯构件 245
3.4 实用计算方法研究 251
3.4.1 概述 251
3.4.2 实用计算方法 251
3.5 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设计公式及可靠度分析 289
3.5.1 承载力设计方法 289
3.5.2 可靠度分析 291
3.6 规程比较 298
3.7 小结 302
第4章 钢管混凝土构件在压弯扭剪复合受力状态下的力学性能 303
4.1 引言 303
4.2 钢管混凝土受纯扭转时的力学性能 303
4.2.1 有限元计算模型 304
4.2.2 荷载-变形关系计算 305
4.2.3 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比较 307
4.2.4 扭转破坏模态 309
4.2.5 受力特性分析 310
4.2.6 钢管和核心混凝土之间的相互作用 311
4.2.7 荷载-变形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312
4.2.8 抗扭强度实用计算方法 314
4.3 钢管混凝土横向受剪时的力学性能 321
4.3.1 有限元计算模型 321
4.3.2 剪跨比的影响分析 321
4.3.3 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比较 322
4.3.4 纯剪τ-γ关系曲线的影响因素 333
4.3.5 抗剪强度实用计算方法 335
4.4 钢管混凝土受压扭时的力学性能 339
4.4.1 荷载-变形关系计算 339
4.4.2 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比较 344
4.4.3 工作机理分析 349
4.4.4 承载力相关方程 350
4.5 钢管混凝土受弯扭时的力学性能 354
4.5.1 荷载-变形关系计算 354
4.5.2 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比较 360
4.5.3 工作机理分析 362
4.5.4 承载力相关方程 364
4.6 钢管混凝土受压弯扭时的力学性能 366
4.6.1 荷载-变形关系计算和分析 366
4.6.2 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比较 371
4.6.3 承载力相关方程 374
4.7 钢管混凝土受压弯剪时的力学性能 378
4.7.1 荷载-变形关系计算 378
4.7.2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 379
4.7.3 工作机理分析 383
4.7.4 荷载-变形关系曲线的特点 388
4.7.5 承载力相关方程 389
4.7.6 剪切变形的影响分析 390
4.8 钢管混凝土受压弯扭剪时的力学性能 394
4.8.1 荷载-变形关系计算和分析 394
4.8.2 承载力相关方程 402
4.9 小结 405
第5章 钢管混凝土受轴向局压时的力学性能 406
5.1 引言 406
5.2 试验研究 406
5.2.1 不带端板的方钢管混凝土 406
5.2.2 带端板的钢管混凝土 415
5.2.3 结果分析 428
5.3 理论分析模型 429
5.3.1 计算方法 429
5.3.2 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比较 429
5.4 工作机理分析 437
5.4.1 受力全过程分析 437
5.4.2 影响因素分析 438
5.5 承载力实用计算方法 445
5.5.1 局压承载力折减系数定义 445
5.5.2 端板刚度影响指标定义 445
5.5.3 参数分析 446
5.5.4 实用计算公式 449
5.6 小结 451
第6章 钢管混凝土中核心混凝土的水化热、收缩及徐变问题研究 453
6.1 引言 453
6.2 核心混凝土水化热和收缩的试验研究 453
6.2.1 试验概况 453
6.2.2 混凝土温度实测结果与分析 457
6.2.3 收缩变形实测结果及分析 459
6.2.4 结果分析 465
6.3 长期荷载作用下构件的试验研究 466
6.3.1 试验概况 466
6.3.2 变形测试 467
6.3.3 承载力试验 470
6.4 长期荷载作用下变形的计算 472
6.4.1 徐变和收缩模型 473
6.4.2 计算方法 473
6.4.3 参数分析 476
6.5 考虑长期荷载作用影响时荷载-变形关系的计算 479
6.5.1 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模型 479
6.5.2 荷载-变形关系和承载力的计算 480
6.5.3 影响承载力的因素分析 483
6.6 承载力影响系数计算 485
6.7 小结 487
第7章 钢管混凝土构件的滞回性能 489
7.1 引言 489
7.2 弯矩-曲率滞回性能 489
7.2.1 往复应力下钢材和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模型 489
7.2.2 弯矩-曲率滞回关系曲线的计算 493
7.2.3 弯矩-曲率滞回关系骨架线的特点 499
7.2.4 弯矩-曲率滞回模型 506
7.3 水平荷载-水平位移滞回性能 513
7.3.1 试验研究 513
7.3.2 P-△滞回关系曲线的计算 529
7.3.3 P-△滞回关系骨架线特点 540
7.3.4 P-△滞回模型 546
7.3.5 位移延性系数简化计算 553
7.4 小结 555
第8章 钢管混凝土柱的耐火性能和抗火设计原理 557
8.1 引言 557
8.2 钢管混凝土柱耐火极限的试验研究 557
8.2.1 试验概况 557
8.2.2 试验方法 562
8.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562
8.3 钢管混凝土柱截面温度场的计算 571
8.3.1 钢材和混凝土的热工性能 572
8.3.2 温度场的计算 574
8.3.3 试验研究 581
8.4 火灾作用下(后)钢管混凝土柱的理论分析模型 585
8.4.1 火灾模型,力、温度和时间路径 585
8.4.2 高温下(后)钢材和混凝土的材料特性 588
8.4.3 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 594
8.4.4 荷载-变形关系及耐火极限的计算 602
8.4.5 耐火极限简化的数值计算方法 604
8.5 耐火极限影响因素分析 606
8.5.1 火灾下钢管混凝土柱“有效荷载”的确定 606
8.5.2 参数分析 607
8.6 火灾下构件承载力的计算 613
8.6.1 火灾下构件承载力影响系数及参数分析 613
8.6.2 承载力影响系数实用计算方法 617
8.7 防火保护层厚度实用计算方法 620
8.7.1 “有效荷载”作用下的防火保护层厚度 620
8.7.2 不同荷载比下的防火保护层厚度 624
8.8 工程应用 627
8.9 小结 631
第9章 火灾作用后钢管混凝土构件的力学性能 632
9.1 引言 632
9.2 恒高温后钢管混凝土的轴压力学性能 632
9.2.1 试验研究 632
9.2.2 理论分析 640
9.3 标准火灾作用后钢管混凝土构件试验研究 644
9.3.1 试验概况 644
9.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47
9.3.3 荷载-变形关系计算与试验结果比较 651
9.4 承载力和变形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实用计算方法 654
9.4.1 概述 654
9.4.2 剩余承载力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656
9.4.3 残余变形的影响因素分析 663
9.4.4 剩余承载力系数和残余变形的实用计算方法 669
9.5 火灾后钢管混凝土柱的滞回性能 679
9.5.1 概述 679
9.5.2 试验研究 679
9.5.3 理论分析模型 694
9.5.4 M-ф和P-△关系影响因素分析 709
9.5.5 恢复力模型简化计算方法 717
9.5.6 延性系数的简化计算 732
9.6 小结 733
第10章 钢管初应力对钢管混凝土柱力学性能的影响 734
10.1 引言 734
10.2 试验研究 735
10.2.1 试验概况 735
10.2.2 试件制作 735
10.2.3 试验结果 737
10.3 考虑钢管初应力影响时压弯构件荷载-变形关系的分析 742
10.3.1 纤维模型法 742
10.3.2 有限元法 744
10.4 参数分析 752
10.5 承载力实用验算方法 755
10.5.1 承载力影响系数 755
10.5.2 承载力计算方法 756
10.6 小结 757
第11章 氯离子腐蚀作用下钢管混凝土构件的工作机理 758
11.1 引言 758
11.2 轴心受压构件 758
11.2.1 试验研究 758
11.2.2 有限元分析 768
11.2.3 参数分析和实用计算方法 778
11.3 轴心受拉构件 782
11.3.1 试验研究 782
11.3.2 有限元分析 790
11.3.3 轴拉承载力分析 793
11.4 纯弯构件 794
11.4.1 试验研究 794
11.4.2 有限元分析 803
11.4.3 抗弯承载力实用计算方法 811
11.5 压弯构件 815
11.5.1 试验研究 815
11.5.2 有限元分析 819
11.5.3 参数分析和实用计算方法 824
11.6 小结 828
第12章 撞击荷载作用下钢管混凝土构件的工作机理 830
12.1 引言 830
12.2 试验研究 830
12.2.1 试验设计 830
12.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833
12.3 有限元分析模型 838
12.3.1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838
12.3.2 模型验证 840
12.4 工作机理分析 848
12.4.1 构件受力全过程分析 848
12.4.2 轴压荷载对横向撞击性能的影响 858
12.4.3 长期荷载、腐蚀及撞击耦合分析 861
12.5 参数分析及动力抗弯强度实用计算方法 865
12.5.1 影响因素分析 865
12.5.2 动力抗弯强度实用计算方法 872
12.6 小结 873
第13章 钢管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及混凝土浇筑质量的影响 874
13.1 问题的提出 874
13.2 钢管与核心混凝土间的粘结性能 874
13.2.1 粘结强度 874
13.2.2 粘结强度的影响因素 875
13.2.3 钢管与混凝土间粘结性能的试验研究 878
13.3 核心混凝土浇筑质量对钢管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887
13.3.1 圆钢管混凝土构件试验研究 887
13.3.2 方、矩形钢管混凝土构件试验研究 892
13.3.3 核心混凝土浇筑方法简述 902
13.4 考虑核心混凝土缺陷的偏压构件承载力计算 905
13.4.1 试验研究 905
13.4.2 核心混凝土脱空的影响规律分析 930
13.4.3 有限元分析及承载力实用计算方法 936
13.5 实际钢管混凝土工程中的混凝土浇灌全过程试验研究 942
13.5.1 圆形截面钢管混凝土柱 943
13.5.2 多腔式多边形钢管混凝土柱 957
13.6 小结 963
参考文献 965
索引 991

碧桂园集团安徽区域 工程管理部机电管理制度(试行) V1.0 一、 编制目的 机电安装工程为建筑工程重要组成部分,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高低决定了 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质量的优劣。为落实集团管理品质年,规范区域机电专业管理 行为,加强区域机电专业管理质量,保证区域机电管理有较强的组织、执行、反 馈、持续改进的能力,提高区域内整体机电质量水平,特编制此管理制度。 二、 适用范围 适用于碧桂园集团安徽区域内各项目。 三、 安徽区域机电安装工程管理要求 (一)管理人员配备 1、区域工程管理部 区域工程管理配备机电负责人 1 名,负责区域机电施工质量、进度、安全等 的统筹管理。区域在建面积每 150 万 m²需配备 1 名水电专业工程师,负责所辖范 围内机电施工质量、进度、安全等各项工作。 2、城市公司(城市公司)工程管理部 城市公司(城市公司)工程管理部(以下简称城市公司)必须配备专职机电 专业工程师不少于 1 名。负责宣贯及落实集团、区域规章制度和标准指引。统筹、 监督、考核城市公司所管辖项目日常机电工程质量和进度管理工作。负责所辖各项目机电质量检查的问题整改落地,督办城市公司管辖内机电质量风险标段,为 该城市公司机电工程管理主要责任人。 2、项目工程监理部 各项目每标段必须配备专职机电工程师不少于 1 名。负责项目机电安装专业 管理工作。负责项目内各专业的协调工作,负责对施工总承包及各专业分包单位 进行培训交底。负责监督各施工单位的日常管理行为,对项目现场施工进度、质 量负责。 (二)安徽区域机电安装工程各岗位职责 1、区域工程管理部机电岗位职责

(略)

工程管理部,机电管理制度,碧桂园,碧桂园《工程管理部机电管理制度(试行) V1.0》.pdf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抗震设计,构筑物,桥梁抗震设计,铁路抗震设计,(中译版)关于当前新建构筑物抗震设计的参考资料(日本)

铁道设施抗震构造研讨委员会对兵库县南部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的铁道构筑物的修复及抗震设计的现状等进行了讨论,并于 1995 年 7 月 26 日提出了「关于当前铁道新建构筑物的抗震设计应采取的措施。
根据以上精神,由财团法人铁道综合技术研究所将现在认为比较妥当的抗震设计资料汇总成册,作为当前新建构筑物进行抗震设计的参考。
目前,在铁道设施抗震构造研讨委员会之下设置了抗震基准研讨分委员会,预计用两年的时间来讨论确定新的抗震设计标准。因此,本参考资料在新的抗震方法确定之前,可暂时用于进行新建构筑物的抗震设计。
本参考资料适用于以下工程设计:
RC 框架高架桥、RC 框架桥台、RC 桥墩、SRC 框架高架桥、SRC 框架桥台、SRC 桥墩、钢框架结构、钢桥墩、基础构筑物、明挖法隧道工程。
另外,关于防止桥梁脱落问题,在「支承部位的抗震加固指南」中另有详细说明,请参照执行。

第 1 章 总则
1.1 适用范围
本资料适用于以下新建铁道构筑物的抗震设计: (1)RC 框架高架桥、RC 框架桥台及 RC 桥墩;
(2)SRC 框架高架桥、SRC 框架桥台及 SRC 桥墩;
(3)钢框架结构及钢桥墩; (4)基础构筑物;
(5)明挖式隧道。
本参考资料中未表示的事项请参照有关设计基准执行。
[说明]
本参考资料的主要内容为新建铁道构筑物的抗震设计。设计方法以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方法为基础,将当前比较妥当的有关事项汇总而成。
有关设计基准如下:
1) 铁道构筑物等设计标准及解说(混凝土结构)1992 年 10 月 2) 铁道构筑物等设计标准及解说(钢结构及组合结构)1992 年 10 月 3)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草案)
4) 概率极限状态法基础构造物设计指针(草案)1993 年 10 月 5) 国铁建构筑物设计标准解说(基础构筑物•挡土结构)1986 年 3 月 6) 国铁建构筑物设计标准解说(钢筋混凝土结构及素混凝土结构)1986 年 2 月
1.2 术语的定义
本资料中的术语定义如下,未列出的术语请参阅有关标准。
(1) 混凝土标准:铁道构筑物等设计标准及解说(混凝土结构)1993 年 10 月 (2) 钢标准:铁道构筑物等设计标准及解说(钢结构及组合结构)1993 年 10 月 (3) SRC 标准:钢骨钢筋混凝土构造物设计标准(草案)
(4) 基础设计指针:概率极限状态法基础构造物设计指针(草案)1993 年 10 月 (5) 基础•挡土结构标准:国铁构筑物设计标准解说(基础构筑物•挡土结构)1992 年 10 月 (6) 原混凝土标准:铁道建构筑物设计标准解说(钢筋混凝土结构及混凝土结构)1983.2
(7) 上部结构:除基础以外的其它结构总称 (8) 基础结构:桥台、桥墩等位于其它结构下部、将上部荷载扩散到土层的结构
(9) 明挖法隧道:通常的挖掘方法建设成的隧道

第 2 章 设计的基本
2.1 设计的目的
使结构筑具有在发生相当于兵库南部地震规模的地震时,不会发生倒塌破坏的抗震性能。
[说明]
「 由铁道设施抗震构造研讨委员会」总结的「关于当前铁道新建构筑物的抗震设计应采取的措施」(1995.7.26)中,提出在新的抗震设计方法确定以前,作为当前的应急措施,在新建高架桥等构筑物的抗震设计时,以「关于阪神、淡路大地震中被破坏的铁道旧构筑物修复设计特别说明书」为原则进行设计。
在特别说明书中,以能够充分地抵抗与这次相同程度地震的结构作为设计目标。另外,关于抗震设计方法,「除了以高架桥的抗震设计法中的现行设计基准作为基准外,还需要以这次最大的地动作用进行动力分析,以此来评价结构的变形性能」。这些虽然主要是以受震害较大的混凝土结构为对象,对于 SRC 结构及钢结构的抗震设计,其考虑原则也是相同的。
本资料中,以新建构筑物在受到与兵库县南部同样规模的地震时具有不会倒塌的抗震性能为目的。此处所谓的不倒塌,对上部结构来说,例如在期待发挥其变形性能进行设计时,只要构成构筑物的构件的反应塑性率不超过极限状态(延性性能)范围,即使构件受到相当大的损坏也是允许的。但是,对于重要的构筑物,则要将界限条件设定为受灾后的损坏控制在比较轻微的状态为妥。另外,对于基础结构,除了不让基础的反应塑性率超过塑性率的极限值以外,还要使构件的受损不至于使基础产生倾覆、位移过大而使桥梁脱落等现象发生。另外,对于明挖法隧道来说,当然要确保其抗震性能安全,但是,由于隧道受到损坏以后要修复的话比起上部结构来说要困难得多,因此,必须考虑在地震时不能允许构件发生大的损坏。
2.2 讨论方法
关于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上除了根据现行的设计基准进行讨论外,还需对高架桥等构筑物进行动力分析;对明挖隧道用反应位移法进行讨论。

第 3 章 设计设想地震
3.1 根据现行的设计基准进行讨论
根据现行的设计基准在讨论时使用的设计设想地震,是根据各种结构的设计基准中的规定而确定的。 [说明]本资料是以「关于当前铁道新建构筑物抗震设计的措施」为基础汇编而成,用于当前新建构筑物的抗震设计,设计设想地震也是基于这种考虑而设定的。因此,各种构筑物的抗震设计以现行设计基准设计后,再以兵库县南部地震同规模的地震发生时构筑物不会发生倒塌为基准进行讨论,设计设想地震根据不同结构的设计基准中的规定而采用。
此处所谓现行的设计基准,是指第 1 章总则里所规定的各种结构的设计基准。
3.2 对兵库县南部地震规模的地震作用时的讨论
对兵库县南部地震规模的地震作用下进行讨论时所用的设计设想地震,是考虑将在兵库县南部地震中所观测到的地震动规定为设计时所使用的地震动。 [说明]
对兵库县南部地震规模的地震讨论时所用的设计设想地震,是以兵库县南部地震时观测到的地震动为基础考虑表层土层的特性而规定的。
在抗震设计中,设计地震动是以加速度反应频谱或者动力分析用时程波形的形式来使用的。因此,本资料也以这种形式表示。
在对兵库县南部地震规模的地震讨论时所使用的加速度反应频谱请见说明图 3.2.1。本图是以兵库县南部地震时在各地观测到的地震动波形为基础根据不同的地层情况而作成的。由观察到的波形求反应频谱,由于自振周期的影响而使得数据较为分散,在设计上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因此,该图是从不同的场地的几个地震波求出的反应频谱的包络图推导而作成的。
动力分析所用的地震动波形,是将兵库县南部地震时观测到的实地波形,使其加速度反应频谱与说明图 3.2.1 里所示加速度反应频谱能够相容而进行修正得到的相容波。土层种类及波形名称请看说明表 3.2.1,其波形请见说明图 3.2.2—3.2.5。 这些波形是在结构上直接输入时的波形,输入方向为顺桥方向及横桥方向。上下动,是考虑对应于不同的构造形式而使用的。
另外,土层与结构一起作整体分析时,使用说明图 3.2.6 里的G0 容波为宜。即,使其适合「7.3.8 反应位移法的讨论」中所表示的速度反应谱。
这些相容波分为 A、B 两种,在通过动力分析进行设计时对于两种波的抗震性都要使之得到满足。由于相容波是用实际地震波作成的,要使其反应谱一致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要防止结构因频率的位相不同而产生的反应差异。另外,这种相容波在 0.2—0.3 秒的周期范围内反应频谱比较适合,结构的自振周期超过这个范围时需要另行讨论。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