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2 > 9月 ( 第 20 页)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13-168-202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2283-2022
轻集料混凝土多孔砖应用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application of lightweight aggregate concrete perforated bricks
2022-09-13发布
2023-01-01实施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DBJ/T 13-168-2022,应用技术标准,轻集料混凝土多孔砖,轻集料混凝土多孔砖应用技术标准,DBJ/T 13-168-2022 轻集料混凝土多孔砖应用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根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公布全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复审修编项目计划的通知》(闽建科〔2020)13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在总结我省轻集料混凝土多孔砖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技术要求;5.设计;6.施工;7.质量验收。
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修改了总则中本标准的适用范围:2.修订了轻集料混凝土多孔砖的定义、分级和标记:3.修订了轻集料混凝土多孔砖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4.删除了轻集料混凝土多孔砖墙体热惰性指标检测方法,增加了轻集料混凝土多孔砖砌体当量导热系数和砌体当量蓄热系数检测方法:5.修订了轻集料混凝士多孔砖的检验批和进场复验项目;6.修订了轻集料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设计、施工和质量验收要求。
本标准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1总则
1.0.1为规范我省轻集料混凝土多孔砖产品的工程应用,合理使用轻集料混凝土多孔砖,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内抗震设防烈度8度及8度以下的新建、改建及扩建工程中非承重墙体用轻集料混凝士多孔砖的检验、设计、施工及质量验收。
1.0.3轻集料混凝土多孔砖的检验、设计施工及质量验收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轻集料混凝土多孔砖(LPB)lightweight aggregate concrete perforated bricks
以水泥、砂、石为主要材料,添加轻集料,包括但不限于陶粒、火山渣、煤渣、自然煤矸石和浮石等,经配料、搅拌、成型、养护制成的孔洞率不小于30%的非承重墙体用混凝土多孔砖。
2.1.2砌体当量导热系数equivalent thermal conductivity coefficient
表征轻集料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热传导能力的参数,其数值等于砌体的厚度(dma)与热阻(Rmn)的比值。用符号λeq表示,单位为:W/(m*K)。
2.1.3砌体当量蓄热系数equivalent heat storage coefficient
表征轻集料混凝土多孔砖砌体在周期性热作用条件下热稳定性能力的参数,用符号Seq表示,单位为:W/(m²*K)。
3基本规定
3.0.1生产轻集料混凝土多孔砖所采用原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0.2轻集料混凝土多孔砖生产企业应提供轻集料混凝土多孔砖型式检验报告和每批产品的质量合格证。质量合格证应包括以下内容:
(略)
4技术要求
4.1类别、等级和标记
4.1.1轻集料混凝土多孔砖的类别按孔的排数可分为:双排孔(2)、三排孔(3)、四排孔(4)等。
4.1.2轻集料混凝土多孔砖按产品规格和性能指标分级:
(略)

内容索引:

1总则1
2术语和符号2
2.1术语2
2.2符号2
3基本规定4
4技术要求5
4.1类别、等级和标记.............5
4.2技术指标.5
4.3试验方法9
4.4检验规则9
5设计.12
5.1一般规定…12
5.2建筑节能设计13
5.3结构设计13
6施工.….16
6.1一般规定.16
6.2砌筑施工.18
7质量验收.21
7.1一般规定…21
7.2主控项目22
7.3一般项目23
附录A砌体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24
附录B当量导热系数和当量蓄热系数检测方法.25
本标准用词说明.28
引用示准名录29
附:条文说明….30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问题专业:安装 预算 计价软件GCCP

所属地区:重庆

提问日期:2022-09-27 13:12:27

提问网友:Gromv4920


如题,清单定额给的计算方式含有圆周率,感觉是圆形管道的相关计算方式,矩形的呐,比如1250*400的矩形通风管道,绝热工程量如何计算。怎么没看到计算规则相关说明?安装,计价软件GCCP,重庆,预算,答疑:请教下通风工程矩形镀锌钢管的绝热防腐相关工程量是如何计算的?-重庆

解答网友:xagcc


矩形就是外表面积呀,比圆形的计算省事多了。

ICS.93.020
上海市工程建设团体标准
T/SCDA012—2018
自稳式基坑支护结构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Self-stable Retaining Structure of Foundation Excavation
上海市建设协会 发布
上海市工程建设团体标准
主编单位: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长凯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T-SCDA012-2018,T/SCDA 012-2018,上海市,基坑支护标准,自稳式基坑支护结构技术标准,T/SCDA 012-2018 自稳式基坑支护结构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本标准根据“上海市建设协会 2017 年第三季度工程建设团体标准编制计划”沪建设协会 2017 第 23 号的要求,编制组在全面分析自稳式基坑支护结构的性能及总结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标准。
本标准共分 8 章:1 总则;2 术语、符号;3 基本规定;4设计计算;5 施工;6 质量验收;7 检测;8 监测。
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长凯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承诺对《自稳式基坑支护结构技术标准》中的内容、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负责,并承诺所提供的材料真实。

目 次

1总则 ................................................................................ 1

2术语、符号 .................................................................... 2

2.1 术语............................................................................ 2

2.2 主要符号.................................................................... 2

3基本规定 ........................................................................ 6

4设计计算 ........................................................................ 8

4.1 自稳式基坑支护结构的组成.................................... 8

4.2 水土压力.................................................................. 10

4.3 位移内力计算...........................................................11

4.4 稳定性验算.............................................................. 12

4.5 前撑桩、后拉杆设计.............................................. 16

4.6 其他验算.................................................................. 19

5施工 ............................................................................. 22

5.1 一般规定.................................................................. 22

5.2 围护桩施工.............................................................. 22

5.3 前撑桩、后拉杆施工.............................................. 22

5.4 圈梁施工.................................................................. 23

5.5 降水.......................................................................... 24

5.6 土方开挖与垫层施工.............................................. 24

5.7 拆除回收.................................................................. 256

质量验收 ...................................................................... 26

6.1 一般规定.................................................................. 26

6.2 主控项目.................................................................. 26

6.3 一般项目.................................................................. 28

6.4 质量验收资料.......................................................... 28

7检测 .............................................................................. 30

7.1 一般规定.................................................................. 30

7.2 工艺试验.................................................................. 30

8监测 .............................................................................. 31

8.1 一般规定.................................................................. 31

8.2 监测点布置.............................................................. 32

8.3 监测要求.................................................................. 33

8.4 监测频率与报警...................................................... 34

附录 A 前撑桩、后拉杆施工记录表....................................... 36

附录 B 自稳式基坑支护结构分项工程检验批验收表........... 38

本标准用词用语说明................................................................ 40

引用标准名录............................................................................ 41

条文说明.................................................................................... 4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GJ/T442-2019
备案号J2684-2019
开合屋盖结构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retractable roof structures
2019-04-19发布
2019-1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发布

JGJ/T 442-2019,开合屋盖标准,开合屋盖结构技术标准,开合屋盖结构规范,开合屋盖设计,正式版 JGJ/T 442-2019 开合屋盖结构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OCR、完整版).pdf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4]189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荷载与作用;5结构体系;6结构分析;7驱动与轨道系统;8控制系统;9防腐蚀与防火;10制作、安装、调试与验收;11使用与维护。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1总则
1.0.1为在开合屋盖结构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中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开合屋盖结构及驱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
1.0.3开合屋盖结构设计时,应根据建筑形式和使用功能,选用合理的结构体系、开合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驱动控制系统,确保活动屋盖开闭运行可靠,便于维护。
1.0.4开合屋盖结构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开合屋盖结构retractable roof structure
通过移动部分或整体屋盖实现屋顶开启或闭合的结构,建筑物可在室内空间与室外环境之间相互转换。
2.1.2活动屋盖mov1ng roof structure
开合屋盖结构中屋盖可移动的部分,由一个或多个单元组成。
2.1.3固定屋盖f1xed roof structure
开合屋盖结构中屋盖不可移动的部分。
2.l.4支承结构support structure
支承活动屋盖的结构,通常为下部支承体系或固定屋盖。
2.l.5开合屋盖结构的基本状态fundamental state of retractable roof structure
活动屋盖的常驻位置,应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确定。
2.1.6开合屋盖结构的非基本状态nonfundamental state of retractable roof structure
开合屋盖结构除基本状态和活动屋盖运行状态之外的状态。
2.1.7常闭状态frequently closed state
在开合屋盖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内,活动屋盖以全闭状态为主,建筑物通常作为室内空间使用。
2.l.8常开状态frequently open state
在开合屋盖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内,活动屋盖以全开状态为主,建筑物通常作为露天场地使用。
2.1.9开启率open1ng rat1o
活动屋盖处于全开状态时,开口投影面积与整体屋盖投影面积比值的百分率。
2.l.10开合方式retractable pattern
活动屋盖单元开启与闭合运动的方式,包括平行移动、绕枢轴转动、折叠移动等基本方式及其组合。
2.1.11沿平行轨道移动mov1ng along parallel tracks
活动屋盖单元沿若干互相平行轨道移动的开合方式,根据轨道的形状和设置方向,可分为水平移动、空间移动和竖直移动。
2.1.12绕枢轴转动mov1ng around p1vot
活动屋盖单元绕枢轴旋转移动的开合方式,根据枢轴设置的方向,可分为绕竖向枢轴转动和绕水平枢轴转动。
2.1.13折叠移动mov1ng by fold1ng
通过柔性屋面材料的折叠或卷绕实现屋面开启与闭合,可分为水平折叠、空间折叠和放射状折叠三种方式。
2.1.14等效服役年限equ1valent work1ng l1fe
活动屋盖在建筑服役期内处于非基本状态或运行状态的总计时间。
2.1.15等效静力风荷载equ1valent stat1c w1nd load
根据随机振动理论计算分析结构的风振响应,按照风振响应极值等效的原则得到的静力风荷载值。
2.l.16太阳辐射吸收系数absorb1ng coeff1c1ent of solar rad1at1on
材料吸收的太阳辐射能与投射到材料表面的太阳辐射能的比值,是衡量材料吸收太阳辐射照度的性能指标。
2.l.17合拢温度closure temperature
分段施工的主体结构连接为整体或形成约束时的环境温度。
2.1.18活动屋盖运行荷载mov1ng load of the retractable roof
活动屋盖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荷载,包括运行阻力、水平推力
和制动惯性力等。
2.1.19刚性折叠结构r1g1d fold1ng structure
活动屋盖结构由若干刚性组件构成,通过各组件的相对运动,实现屋盖的开启与闭合。
2.1.20柔性折叠结构flex1ble fold1ng structure
活动屋盖结构采用索膜结构,依靠膜材的收纳与展开实现屋盖的开启与闭合。
2.1.21驱动系统dr1v1ng system
驱动活动屋盖运行的动力装置以及其他相关机械设备的统称。
2.1.22台车trolley
支承活动屋盖在轨道上运行的装置,通常由车架、车轮、导向轮及反钩轮等组成,根据是否安装驱动装置可分为驱动台车和从动台车;根据承重轮的数量可分为单轮台车和多轮台车;根据承重轮轨道的数量可分为单轨台车和双轨台车。
2.1.23轨道ra1l
直接支承活动屋盖台车车轮,引导台车行走的部件。
2.1.24控制系统control system
实现活动屋盖运行的电气控制系统,包括动作顺序控制、速度控制、同步性控制、紧急制动控制及安全报警等。
2.1.25轮式g驱动self-dr1v1ng wheels
将驱动装置安装于台车之上,直接驱动车轮旋转,利用车轮与轨道之间的摩擦力驱动台车行走。
2.1.26钢丝绳驱动cable-tract1on dr1v1ng
通过卷扬机的卷筒缠绕钢丝绳牵引活动屋盖行走,卷扬机可设置在固定位置或活动屋盖之上。
2.l.27齿条齿轮驱动rack and p1n1on dr1v1ng
利用齿轮与齿条之间的啮合力驱动活动屋盖运行,可将齿条安装于支承结构,在活动屋盖或台车上设置齿轮驱动装置;或将齿条安装于活动屋盖,在支承结构上设置齿轮驱动装置。
2.l.28链条链轮驱动cha1n and sprocket dr1v1ng
利用链轮与链条的啮合作用驱动活动屋盖运行,可将链条沿轨道固定,在活动屋盖或台车上设置链轮驱动装置;或将链轮驱动装置固定,由环形链条系统牵引活动屋盖运行。
2.1.29液压驱动hydraul1c power
电动机驱动油泵产生流体动力,通过油缸等液压元件的伸缩运动实现活动屋盖的开启与闭合。
2.1.30)锁定装置lock1ng dev1ce
活动屋盖处于全开状态、全闭状态以及紧急制动时,所需的固定装置。
2.1.31缓冲限位装置buffer l1m1t dev1ce
设置在活动屋盖开启或闭合行程终点位置的装置,具有缓冲与限位作用,避免活动屋盖超行程运行或发生刚性碰撞,保证结构安全。
(略)
3基本规定
3.1一般规定
3.1.1活动屋盖结构形式和驱动系统的选择应与建筑造型及支承结构相协调。
3.1.2开合屋盖的开启率应根据建筑使用功能、工程造价、技术可靠性等因素综合确定。开合屋盖宜采用合理的开启率,并应选用自重轻、经济性好的活动屋盖形式,中小型建筑可采用开启率较大或全部开启的方式。屋盖开启率α应按下式计算:

JGJ/T 442-2019,开合屋盖标准,开合屋盖结构技术标准,开合屋盖结构规范,开合屋盖设计,正式版 JGJ/T 442-2019 开合屋盖结构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OCR、完整版).pdf

3.1.3根据建筑使用情况,可将开合屋盖的全开或全闭状态作为结构设计的基本状态,也可将全开和全闭状态均作为结构设计的基本状态。基本状态、非基本状态以及活动屋盖运行移动状态应进行相应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3.1.4开合屋盖设计时,荷载与作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和本标准的要求。
3.1.5在任何荷载作用下,活动屋盖与支承结构、活动屋盖各部分之间严禁发生碰撞,且在任何运行状态下不应出现阻碍活动屋盖正常运行的变形。
3.1.6开合屋盖的声学效果应根据建筑声学环境要求分别对全开状态与全闭状态进行声学设计。当声学效果不满足使用功能要求时,应采取吸声或隔声措施。
3.1.7开合屋盖建筑应根据其使用要求,制定相应的开合屋盖使用与维护管理规定。

(略)

4荷载与作用
4.1一般规定
4.1.1活动屋盖宜采用自重轻的结构体系与屋面围护结构,并宜减少活动屋盖的附加荷载。
4.1.2开合屋盖结构应按活动屋盖全开、全闭状态确定荷载与作用,并应考虑活动屋盖运行时的移动荷载以及驱动装置故障引起的偶然作用。
4.1.3开合屋盖结构构件设计时应采用荷载设计值,按国家现行建筑工程设计标准验算;驱动系统及相关构件设计时,应采用标准值按国家现行机械工程设计标准验算。
4.2永久荷载与活荷载
4.2.1活动屋盖结构的永久荷载除应包括结构构件自重、屋面系统重量外,尚应包括驱动与控制系统等附属设备的重量。
4.2.2当活动屋盖处于全开或全闭状态时,均布活荷载可取(略、后续内容请下载查看)

内容索引:

1总则1
2术语和符号…2
2.1术语…2
2.2符号…5
3基本规定8
3.1一般规定8
3.2屋盖开合方式9
3.3开合屋盖设计性能指标9
4荷载与作用…11
4.1一般规定11
4.2永久荷载与活荷载11
4.3雪荷载11
4.4风荷载12
4.5温度作用13
4.6地震作用15
4.7活动屋盖运行荷载15
4.8偶然事故荷载…16
4.9荷载组合17
5结构体系…19
5.1一般规定19
5.2活动屋盖结构19
5.3支承结构20
5.4围护结构21
6结构分析…22
6.1一般规定22
6.2静力分析22
6.3稳定性分析23
6.4抗震分析24
7驱动与轨道系统…25
7.1一般规定25
7.2驱动系统计算…26
7.3轮式驱动系统…28
7.4钢丝绳驱动系统…29
7.5齿轮齿条驱动系统30
7.6链条链轮驱动系统…30
7.7液压驱动系统31
7.8台车和轨道…31
7.9其他主要机械装置…32
8控制系统…34
8.1一般规定34
8.2控制系统34
8.3安全应急保障措施36
9防腐蚀与防火…37
9.1防腐蚀37
9.2防火…37
10制作、安装、调试与验收39
10.1一般规定…39
10.2加工制作与出厂检验…39
10.3轨道和活动屋盖安装与调试40
10.4工程验收42
11使用与维护…45
11.1一般规定45
11.2运行管理45
附录A活动屋盖基本开合方式47
附录B围护结构局部风压系数极值的计算方法50
附录C主体结构等效静力风压系数的计算方法…57
附录D活动屋盖操作指南60
本标准用词说明62
引用标准名录63
附:条文说明65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正式版 JGJ/T 442-2019 开合屋盖结构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OCR、完整版).pdf已关闭评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性行业标准
JTG 1002-2022
公路工程行业标准制修订管理导则
Management Regulation for Compilation and Revision of Highway Engineering Industry Standards
2022-09-05发布
2023-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

JTG 1002-2022,公路工程,管理导则,行业标准制修订,高清带书签 JTG 1002-2022 公路工程行业标准制修订管理导则.pdf

为指导和规范公路工程行业标准的制修订管理工作,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下达 2018 年度公路工程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交公路函〔2018〕244 号)的要求,由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路分会承担《公路工程行业标准制修订管理导则》(JTG 1002—2022)(以下简称“本导则”)的修订工作。

本导则的修订,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以及《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 号)等工程建设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要求,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为指引,以体现高质量、贯彻新理念、适应数字化,构建现代公路工程标准体系,推进公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依据《公路工程建设标准管理办法》,总结了 2013 版管理导则施行以来公路工程行业标准管理的经验,继承和完善了 2013 版管理导则的思路和结构,突出了各阶段标准质量控制和及时性的原则,明确各参与方责任落实,加强过程管理,进一步规范和细化了标准制修订的工作程序、流程、环节,标准局部修订,发布和复审等过程的规定,增加了基本规定和标准出版与发行章节。

本导则共分为 8 章和 4 个附录。分别是:1 总则、2 基本规定、3 标准立项、4标准制修订、5 标准批准与发布、6 标准出版与发行、7 标准局部修订与发布、8 标准日常管理,附录 A 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行业标准立项申请报告、附录 B 公路工程行业标准《XXX》审查意见表、附录 C 审查阶段材料、附录 D 征求意见阶段材料等。

本导则由张建军、吴春耕负责起草第 1、2 章和附录 A,于光、沈毅负责起草第3 章和附录 D,陈冉、王巍、赵尚传负责起草第 4 章,张慧彧负责起草第 5 章,吴有铭负责起草第 6 章,王巍、陈冉负责起草第 7、8 章和附录 B~C。

请各有关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函告本导则日常管理组,联系人:王巍(地址:北京海淀区西土城路 8 号,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路分会,邮编:100088;电话及传真:010-62079983;邮箱:shc@rioh.cn),以便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局、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路分会

参 编 单 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内容索引:

目 次 1
总则 - 1 -
2 基本规定............. - 3 -
3 标准立项............. - 5 -
3.1 一般规定.......- 5 -
3.2 项目征集与立项申报........- 5 -
3.3 编写单位和人员要求........- 6 -
3.4 项目评审与项目确定......- 10 -
3.5 任务下达与合同签订......- 10 -
3.6 主审确定..... - 11 -
4 标准制修订....... - 13 -
4.1 一般规定......- 13 -
4.2 大纲阶段.....- 14 -
4.3 征求意见稿阶段..............- 16 -
4.4 送审稿阶段.- 17 -
4.5 总校稿阶段.- 20 -
4.6 报批稿阶段.- 20 -
5 标准批准与发布.................... - 22 -
6 标准出版与发行.................... - 23 -
7 标准局部修订与发布............ - 24 -
8 标准日常管理... - 26 -
附录 A 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行业标准立项申请报告.....- 29 -
附录 B 公路工程行业标准《XXX》审查意见表............- 34 -
附录 C 审查阶段材料.............. - 35 -
附录 D 征求意见阶段材料...... - 42 -
本导则用词用语说明................ - 44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山西省2018定额解释文件汇编整理2018定额,定额解释,山西2018定额,山西定额,山西定额勘误,山西省建设工程计价依据,山西省2018定额、解释文件汇编(含计价依据、勘误、晋建标函等).zip

包含以下文件(zip压缩包内):

│ 建办市〔2020〕5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序推动企业开复工工作的通知.pdf
│ 晋建标函〔2020〕443号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调整疫情防控专项费用计取标准的通知(第443号).pdf
│ 晋建标字〔2018〕292号山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强建设工程材料价格风险控制的指导意见.pdf
│ 晋建标字〔2018〕295号修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对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施工费、临时设施费、环境保护费调整等事项的通知.pdf
│ 晋建标字〔2018〕295号修附件.pdf
│ 晋建标字〔2018〕295号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对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施工费、临时设施费、环境保护费调整等事项的通知(第295 号).pdf
│ 晋建标字〔2020〕15号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建设工程计价有关工作的通知(第15号).pdf
│ 晋建标字〔2020〕20号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建设工程计价有关工作的补充通知(第20号).pdf
│ 晋建标字〔2020〕2号关于调整2018《计价依据》人工单价和2011《计价依据》“三项费用”等事项的通知(第2号).pdf
│ 晋建标字〔2020〕86号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建筑工人实名制费用计取方法的通知(第86号).pdf
│ 晋建科函〔2022〕1182号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关于建筑工程疫情防控费用计价有关事项的通知.pdf
│ 晋建科字〔2022〕65号关于再次调整2018《山西省建设工程计价依据》人工单价的通知.jpg

└─2018定额相关资料
│ 《2018山西省建设工程计价依据》勘误.pdf
│ 晋建标字〔2020〕102号.pdf
│ 晋建标字〔2020〕102号附件一.doc
│ 晋建标字〔2020〕102号附件三.doc
│ 晋建标字〔2020〕102号附件二.doc

└─2018《山西省建设工程计价依据》简易计税价目汇总表(2019年增值税调整版)
│ 01建筑.pdf
│ 02装饰.pdf
│ 05园林.pdf
│ 06仿古.pdf
│ 07抗震.pdf
│ 08绿色建筑.pdf
│ 09装配.pdf
│ 2019混凝土及砂浆配合比费用定额.pdf

├─03安装
│ 安装十三册.pdf
│ 安装十二册.pdf
│ 安装第一册.pdf
│ 安装第七册.pdf
│ 安装第三册.pdf
│ 安装第九册.pdf
│ 安装第二册.pdf
│ 安装第五册.pdf
│ 安装第八册.pdf
│ 安装第六册.pdf
│ 安装第十册.pdf
│ 安装第四册.pdf

├─04市政
│ 市政第一册.pdf
│ 市政第七册.pdf
│ 市政第三册.pdf
│ 市政第二册.pdf
│ 市政第五册.pdf
│ 市政第八册.pdf
│ 市政第六册.pdf
│ 市政第四册.pdf
│ 市政维护.pdf

└─10地下综合管廊
管廊安装.pdf
管廊建筑.pdf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BIM深化设计,中国建筑,工程创优策划,工艺做法,机电深化设计,管线综合,综合支吊架,中建工程创优策划及各部位工艺做法(深化设计、支吊架、管线等)

1、深化设计及管线综合
1.1机电深化设计(基于BIM的机电深化设计)
(1)机电深化设计,是对图纸或原施工图的补充、完善与优化,是对机电各系统的综合平衡以及对管线的优化布置,使之成为更合理、更容易现场实施的施工图。
(2)机电工程项目深化设计分为专业工程深化设计和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深化设计,专业工程深化设计是在确定设备供应商、设备品牌后,由专业施工单位按原设计的技术要求进行二次设计,完成最后的施工图。具体步骤如下:
(1) 基于建筑结构及机电专业的设计文件,理解机电专业设计意图。
遇到设计表达不明确或有遗漏的,应进行校核计算,完善机电专业系统设计,向设计单位提出调整建议并把最终设计解决方案反映到深化设计专业图纸中。
(2) 工程上常用的计算校核工作的具体内容:
风机及空调机组的压头计算、水泵扬程计算校核、风道截面积计算、水管管径计算、噪声计算、锅炉烟囱抽力计算、减震计算、水管伸缩节计算、保温层计算、水系统水力平衡计算;
(3) 机电专业BIM模型
依据机电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结合结构、建筑和装饰等专业的BIM模型,在三维环境下将建筑、结构及机电等专业的模型进行组合。
在图纸深化的基础上,建立机电专业的原始BIM模型。在BIM模型基础上,配合相应工作量计算软件,可实现机电专业工程量计算。

(4) 机电管线综合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机电综合深化设计。综合深化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各类因素,进行管线碰撞检查、调整优化,因地制宜完成。如:在现有机房空间内,综合考虑设备及配件的安装、操作和维修空间,确定设备与管线的平面及空间位置;根据地下空间、公共走廊的高度、形状,合理采用综合支架、组合支架等。经过综合,完成管线综合图、设备机房安装大样图、公共支架大样图等。
1)碰撞检查:
(图片略)
2)调整优化
(图片略)
3)出图
(图片略)
4)制作加工
(图片略)
(5)深化设计工作流程如下:

BIM深化设计,中国建筑,工程创优策划,工艺做法,机电深化设计,管线综合,综合支吊架,中建工程创优策划及各部位工艺做法(深化设计、支吊架、管线等)

 

1.2管线综合的原则
1.2管线综合的原1.2.1总体原则
在充分理解原设计意图的基础上,依照各专业的设计、施工规范,满足:集中布置、平行竖直、整齐美观;并遵循以下原则进行。
(1)尽量利用梁内空间原则
绝大部分管道在安装时均为贴梁底走管,梁与梁之间存在很大的空间,尤其是当梁高很大时。在管道十字交叉时,这些梁内空间可以被很好的利用起来。在满足弯曲半径条件下,空调风管和有压水管均可以通过翻转到梁内空间的方法,避免与其他管道冲突,保持管路通畅,满足层高要求。
(2)先大后小原则
即先布置管径较大的管线,后布置管径较小的管线,遇管线交叉时,应小管避让大管,因小管所占空间位置较小,造价相对较低且易于安装。
(3)强弱电分设的原则
弱电线路如电信、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和其它建筑智能线路易受强电线路电磁场的干扰,因此,强电线路与弱电线路不应敷设在同一个电缆槽内,并保留一定距离。
(4)电气桥架(封闭式母线)和管道的布置
在同一高度时,水平分开布置;平行分层布置时,在同一垂直方向,电气桥架、封闭母线应位于热介质管道下方,其它管道上方;

(5)垂直面管道排列原则
一般情况下,热介质管道在上,冷介质在下;无腐蚀介质管道在上,腐蚀介质管道在下;气体介质管道在上,液体介质管道在下;保温管道在上,不保温管道在下;高压管道在上,低压管道在下;金属管道在上,非金属管道在下;不经常检修管道在上,经常检修的管道在下。
(6)管道最小间距的原则
需综合考虑水管外壁、空调水管、空调风管保温层的厚度。电气桥架、水管外壁距离墙壁的距离,最小有100mm的距离,直管段风管距墙距离最小150mm,沿构造墙需要90°拐弯风道及有消声器、较大阀部件等区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距墙柱距离,管线布置时还需考虑无压管道的坡度。不同专业管线间距离,尽量满足现场施工规范要求。
管线综合协调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布置,管间距离以方便安装、维修为原则。

1.2.2设备管线综合布置的避让原则
管线分层综合布置时,一般讲自上而下应为电管、风管、水管。由于风管的截面最大,所以一般在综合布置管道时应首先考虑风管的标高和走向,但同时要考虑较大管径水管的布置,尽量避免大口径水管和风管在同一房间内多次交叉,尽量减少水、风管道转弯的次数,从而避免无谓地增加水、风的流动阻力,同时也可以避免水、风管道产生气阻、喘震、水击等问题。管道交叉时,应进行合理避让。
(1)压力管让无压管
有压管道避让重力流管道,有压管道在压力作用下,可以克服沿程阻力,沿一定方向流动。给水管道、消火栓管道、喷淋管道、热水管道、空调水管等均为有压管道;重力流管道内介质仅受重力作用,由高往低流。
(2)冷水管道让热水管道
热水管道需要保温,造价较高,且保温后的管径较大。另外,热水管如果连续调整标高会导致积气。因此在两者相遇时,一般调整冷水管道。
(3)气体管道让水管道
水管道比气体管道造价高,水流动时动力损失较大。
(4)管径小的让管径大的
小管道造价低、易安装;而大截面、大直径的管道,如空调通风管道、排水管道、排烟管道等占据的空间较大、安装难度大。
(5)易弯曲的让不易弯曲的
(6)临时性的让永久性的
(7)新建的让现有的
(8)检修次数少的和方便的让检修次数多的和不方便的
(9)附件少的管道避让附件多的

1.2.3设备管线综合布置注意事项
(1)各类管线应采用吊架、支架或托架予以固定,管线吊架或支架的位置不可忽略。
(2)喷淋水平干管上要接出支管以布置喷头,管线布置时应留有接出支管的空间。
(3)空调风管、供回水管、冷凝水管、热水管等均需保温,深化设计时应考虑保温层厚度,预留合适的保温空间。
(4)强、弱电桥架之间宜有一定间距,以免互相干扰,深化时,应尽可能地分别布置在走道两侧,强、弱电管道井尽量独立设置。若条件不具备,强、弱电桥架在一个管道井内布置时,必须布置在管道井内两侧。
(5)走道灯具、喷头、感烟探头、喇叭、送风口布置应统一协调,避免相碰。
(6)各种管线在同一平面、同一部位布置时,应尽可能少交叉。
(7)在图纸排布过程中,深化设计人员要经常与各专业技术人员沟通,各专业的使用功能要严格保证。对于不能满足精装方案的地方,要及时与业主沟通,提供能够达到的最理想排布方案。
(8)对已预埋的管线、预埋套管的管线,应尽量减少或避免管线位置的移动。
(9)管线安装后,还有后续的穿线、调试等工作,如果有可能,还要了解到以后可能增加的二次施工内容,所以要预留出足够的空间。
(10) 管线布置时要经常到现场对土建结构进行核对,测量实际结构的净空高度、外形尺寸,防止结构偏差影响整体布置。
(11)全面关注影响管线综合的各类因素。除建筑结构及管线本身尺寸外,还要考虑到保温层厚度、施工维修所需的间隙、吊架角钢、吊顶龙骨所占空间,以及有关设备如吊柜空调机组,装修造型等各种原因。
1.2.7经典做法效果图—各类机房
BIM深化设计,中国建筑,工程创优策划,工艺做法,机电深化设计,管线综合,综合支吊架,中建工程创优策划及各部位工艺做法(深化设计、支吊架、管线等) BIM深化设计,中国建筑,工程创优策划,工艺做法,机电深化设计,管线综合,综合支吊架,中建工程创优策划及各部位工艺做法(深化设计、支吊架、管线等) BIM深化设计,中国建筑,工程创优策划,工艺做法,机电深化设计,管线综合,综合支吊架,中建工程创优策划及各部位工艺做法(深化设计、支吊架、管线等)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华润置地,施工工艺标准,机电施工工艺,水电安装工艺,管内穿线,华润置地管内穿线施工工艺标准(PDF)

华润置地管内穿线施工工艺标准

1 编制目的
统一华润置地管内穿线施工工艺标准,提升管内穿线工程的施工质量。
2 适用范围
本标准为推荐标准,供各大区、事业部参考执行,适用于华润置地所有在建住宅项目。
3 编制依据
《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15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
4 材料要求
(1)绝缘导线:导线的型号,规格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有产品出厂合格证。
(2)镀锌钢丝或钢丝:应顺直无背扣、扭接等现象,并具有相应的机械拉力。
(3)护口:应根据管径的大小选择相应规格的护口。
(4)接线端子(接线鼻):应根据导线根数和总截面选择相应规格的接线端子。
(5)辅材:布条、接线帽、焊锡、焊剂等。
(6)质量证明材料:质量证明书、出厂合格证、产品检测报告、3C 认证证书。
5 施工工艺标准
5.1 工艺流程
选择导线→扫管→穿带线→管内穿线→绝缘测试
5.2 选择导线
(1)应根据设计图纸规定选择导线。进出户的导线宜使用橡胶绝缘导线。
(2)当采用多相供电时同一建筑物电线绝缘层颜色选择应一致,既保护地线采用黄绿相间色,零线采用淡蓝色,相线:A 相(黄色),B 相(绿色),C 相(红色),开关受控线为五色以外的颜色。
5.3 扫管
(1)清扫管路的目的是清除管路中的灰尘、泥水等杂物。
(2)清扫管路的方法:将布条的两端牢固的绑扎在带线上,两人来回拉动带线,将管内杂物清净。
5.4 穿带线
(1)穿带线的目的是检查管路是否畅通,管路的走向及盒、箱的位置是否符合设计及施工图的要求。
(2)带线一般均采用φ1.2~2.0mm 的钢丝。先将钢丝的一端弯成不封口的圆圈,再利用穿线器(或钢丝)将带线穿入管路内,接线盒、开关盒、灯头盒导线的预留余量长度应为 15CM;配电箱内导线的预留余量长度应为箱体的半周长。
(3)在管路较长或转弯较多时,可以在敷设管路的同时将带线一并穿好。
(4)穿带线受阻时,应用两根钢丝同时搅动,使两根钢丝的端头互相钩绞在一起,然后将带线拉出。
(5)阻燃型塑料波纹管的管壁呈波纹状,带线的端头要弯成圆形。
5.5 管内穿线
(1)钢管(电线管)在穿线前,应首先检查各个管口的护口是否齐整,如有遗漏和破损,均应补齐和更换。
(2)两人穿线时,应配合协调,一拉一送。
(3)导线在变形缝处,补偿装置应活动自如。导线应留有一定的余度。
5.6 导线连接
截面积 6mm2及以下铜芯导线间的连接应采用导线连接器或缠绕搪锡连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导线连接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家用和类似用途低压电路用的连接器件》GB 13140 的相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导线连接器应与导线截面相匹配;
2) 单芯导线与多芯软导线连接时,多芯软导线宜搪锡处理;
3) 与导线连接后不应明露线芯;
4) 采用机械压紧方式制作导线接头时,应使用确保压接力的专用工具;
5) 多尘场所的导线连接应选用 IP5X 及以上的防护等级连接器;潮湿场所的导线连接应选用 IPX5 及以上的防护等级;
(2)导线采用缠绕搪锡连接时,连接头缠绕搪锡后应采取可靠绝缘措施。
5.7 绝缘测试
管内导线敷设完后,分回路进行相间、相地、相零绝缘测试,同时做好绝缘检测记录。导线绝缘测试采用的摇表电压须与电线的绝缘等级相对应。
绝缘摇测:导线线路的绝缘摇测一般选用500V,量程为0~500MΩ的兆欧表。
绝缘电阻值必须大于0.5MΩ。测试时,一人摇表,一人要及时读数并如实填写“绝缘电阻测试记录”。摇动速度要保持在120r/min左右,读数要采用一分钟后的读数为宜。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10kV,业扩受电工程,典型设计图集,南方电网,电网设计图集,[全套]南方电网10kV及以下业扩受电工程典型设计图集(CAD版、dwg格式).zip

10kV,业扩受电工程,典型设计图集,南方电网,电网设计图集,[全套]南方电网10kV及以下业扩受电工程典型设计图集(CAD版、dwg格式).zip

1设计依据
1.1 主要设计标准、规程规范:
GB 50052-2009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 50053-94 《10kV及以下变电站设计规范》
GB 50054-2011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 50060-2008 《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
GB 50062-2008 《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
GB/T50063-2008 《电力装置的电气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
GB 50227—2008 《并联电容器装置设计规范》
GB/T14549-93 《电能质量 公用电网谐波》
GB12325-2008 《电能质量 供电电压偏差》
DL/T5222-2005 《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定》
DL/T620-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
DL/T621-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
DL/T5044-2004 《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定》
JGJ16-2008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2009年版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110kV及以下配电网规划指导原则》
2005年版 《中国南方电网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
2011年版 《10kV和35kV配网标准设计》
2012年版 《10kV及以下业扩受电工程技术导则》
电监安全【2008】43号文
2设计范围
包括高、低压系统接入方式图、系统主接线图、系统配置图、箱变、台式变配电系统图、配电设备安装图、土建大样图。
业扩工程的外电源接入系统部分、配电网设备部分的设计,参照2010年版《2010年南网10kV和35kV配网标准设计》。
3主要内容
本典设图纸分为九部分。
第一部分: 高、低压系统接入方式图
第二部分: 典型电气主接线图
第三部分: 高压系统接线配置图
第四部分: 低压系统接线配置图;
第五部分: 室内配电设备安装图;
第六部分: 组合式变电站
第七部分: 预装式变电站
第八部分: 景观地埋式变电站
第九部分: 柱上变压器
4主要技术原则
4.1 配电站、开关站选址原则
4.1.1 深入或接近负荷中心;
4.1.2 进、出线方便;
4.1.3 接近电源侧;
4.1.4 设备吊装、运输方便;
4.1.5 不应设在有剧烈振动或有爆炸危险介质的场所;
4.1.6 不宜设在多尘、水雾或有腐蚀性气体的场所,当无法远离时,不应设在污染源的下风侧。
4.1.7不应设在厕所、浴室、厨房或其他经常积水场所的正下方,且不宜与上述场所贴邻。如果贴邻,相邻隔墙应做无渗漏、无结露等防水处理;
4.1.8配电站为独立建筑物时,不应设置在地势低洼和可能积水的场所。
4.2 站址的环境按下列因素考虑:
4.2.1 周围空气温度:-25℃~+40℃
4.2.2 最高平均气温:+35℃
4.2.3 海拔高度:≤1000m
海拔超过1000m的地区,配电装置应选择适用于该海拔高度的电器和电瓷产品,其外部绝缘的冲击和工频试验电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高压电气设备绝缘试验电压和试验方法》的有关规定。高压电器用于海拔超过1000m的地区时,导体载流量可不计其影响。
4.2.4 设计风速:35m/s
4.2.5 地震烈度:7度
4.2.6 污染等级:
一般地区: Ⅲ级(户外) Ⅱ级(户内)
污秽严重地区: Ⅳ级(户外)
4.3 供电电压
高压为10kV;
低压为0.38/0.22 kV。
4.4 短路电流
为取得合理的经济效益,配合10kV断路器的开断电流和配电设备的动热稳定电流,10kV配电网的短路电流按20kA考虑。当设备安装地点短路电流大于20kA时,设备的短路电流水平应根据实际情况提高为25kA或31.5kA。
4.5 负荷分类及供电方式
4.5.1 负荷分类:用电负荷按其负荷性质和重要程度分为:一级负荷、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的负荷、二级负荷和三级负荷。
供电方式:
一级负荷:一级负荷应由双重电源供电,当一路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路电源不应同时受到损坏。
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的负荷:
1.除应由双重电源供电外,尚应增设应急电源,并严禁将其它负荷接入应急供电系统;
2.设备的供电电源的切换时间,应满足设备允许中断供电的要求。
二级负荷:宜由两回线路供电。在负荷较小或地区供电条件困难时,可由一回6kV及以上专用的架空线路供电。
三级负荷:可按约定供电。
4.5.2 重要电力用户分为四级:特级、一级、二级重要电力用户和临时重要电力用户。
供电方式:
特级:应具备三路电源供电条件,其中两路电源应来自两个不同的变电站,当任何两路电源发生故障时,第三路电源能保证独立正常供电。
一级:按两路电源供电,两路电源应来自两个不同的变电站,当一路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电源能保证独立正常供电。
二级:应具备双回线路供电条件,供电电源可以来自同一个变电站的不同母线段。
临时重要电力用户按照供电负荷的重要性,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通过临时架空线等方式具备双回线路供电或两路以上电源供电条件。
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的切换时间和切换方式要满足重要电力用户允许中断时间的的要求。
重要电力用户自身尚应配备应急电源,并严禁将其他负荷接入应急供电系统。并按照《电监安全【2008】43号文》要求,加强管理、安全规范使用、杜绝和防止不安全行为和因素。
4.6 负荷计算
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宜采用需要系数法。
4.7 主要设备和元件的选择
4.7.1高压开关柜的选择
(1)10kV高压断路器柜应具备五防功能、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的真空断路器柜系列。
(2)操作电源宜采用电压为220V、110V的直流电源或220V的交流电源。
(3)高压柜的外壳防护等级为IP3X。
4.7.2 配电变压器选择
1.供电系统中,配电变压器宜选用D,ynll接线组别的无励磁调压变压器。
短路阻抗:容量在630kVA以下,Uk=4%;容量在630kVA及以上:油变,Uk=4.5%;干变, Uk=6%。
2.设置在民用建筑中的变压器,应选择干式、气体绝缘或非可燃性液体绝缘的变压器。当单台变压器油量为100kg及以上时,应设置单独的变压器室。
3.设置在城市景观道路上的变压器,应选择美化周边环境、节省地表空间、防护等级达到IP68的变压器。
4.油浸式应选用11型及以上变压器,单台容量应在630kVA及以下,宜选用密封型S11-M-系列;独立配电室可按相关要求选取。
干式应选用10型及以上变压器,单台容量宜在2000kVA及以下,带风机、温显温控系统。
4.7.3低压开关柜的选择
低压柜选用外壳防护等级达到IP30的固定柜或抽屉柜。
4.7.4真空断路器
额定电流:630A,1250A
额定短路开断电流:31.5kA,25kA,20kA
持续时间:4s.
4.7.5高压避雷器
应选择密封结构良好的无间隙氧化物避雷器。
4.7.6低压断路器
额定绝缘电压:交流1000V。
额定短路接通能力:65kA(峰值)
额定短路断开能力:800kVA及以下配变时选用,35kA(有效值);额定短时耐受电流:1秒。
1000kVA及以上配变时选用,50 kA(有效值),额定短时耐受电流:1秒。
4.8 主接线
4.8.1配电站电压为10kV及0.4kV的母线,宜采用单母线或单母线分段接线形式。
4.8.2配电站10kV电源进线开关宜采用断路器或带熔断器的负荷开关。当无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要求,且供电容量较小、出线回路数少、无需带负荷操作时,也可采用隔离开关或隔离触头。
4.9 继电保护及电气测量
4.9.1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指示信号,控制和保护电源配置要求。
4.9.1.1保护装置与测量仪表不宜共用电流互感器的二次线圈。保护用电流互感器(包括中间电流互感器)的稳态比误差不应大于10%。
4.9.1.2 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当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断线或其他故障能使保护装置误动作时,应装设断线闭锁或采取其他措施,将保护装置解除工作并发出信号;当保护装置不致误动作时,应设有电压回路断线信号。
4.9.1.3 在保护装置内应设置由信号继电器或其他元件等构成的指示信号,且应在直流电压消失时不自动复归,或在直流恢复时仍能维持原动作状态,并能分别显示各保护装置的动作情况。
4.9.1.4当用户10kV断路器台数较多、负荷(用户)等级较高时,宜采用直流操作。
4.9.1.5直流系统的电压宜选择为220V或110V,充电装置采用高频开关电源,模块按N+1配置,电池容量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确定。
4.9.1.6当采用交流操作的保护装置时,短路保护可由被保护电力设备或线路的电压互感器取得操作电源。变压器的瓦斯保护,可由电压互感器或变电站所用变压器取得操作电源。
4.9.2 保护配置
4.9.2.1 计量柜
计量柜小车应与进线柜开关设有电气及机械联锁装置,防止带负荷拉合小车。
4.9.2.2 单电源进线柜
装设有定时限过流、限时速断及零序保护。
4.9.2.3 出线柜
装设定时限过流、速断、零序跳闸保护。
4.9.2.4 变压器出线柜
装设定时限过流、速断、零序,干变超温跳闸保护,高温发信;油变重瓦斯跳闸,轻瓦斯发信;密闭油变压力过高跳闸,压力偏高发信;跳闸应动作于断开变压器各侧断路器;400kVA及以上的建筑物室内可燃性油浸式变压器均应装设瓦斯保护。当变压器电源侧无断路器时,可作用于信号。
对于400kVA及以上、线圈为三角一星形联结、低压侧中性点直接接地的变压器,当低压侧单相接地短路且灵敏性符合要求时,可利用高压侧的过电流保护,保护装置应带时限动作于跳闸。
4.9.2.5 分段母线柜
装设定时限过流、速断保护。速断保护仅在合闸瞬间投入,并应在合闸后自动解除。
4.9.2.6 自动投入装置
1.由 “一主一备”和“互为主供备用”的等多个电源供电变电站,装设自动投入装置;
2.自动投入装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能保证在工作电源或设备断开后才投入备用电源或设备;
2)工作电源或设备上的电压消失时,自动投入装置应延时动作;
3)自动投入装置保证只动作一次;
4)当备用电源或设备投入到故障上时,自动投入装置应使其保护加速动作;
5)手动断开工作电源或设备时,自动投入装置不应启动;
6)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中,可设置工作电源的电流闭锁回路。
4.9.2.7 保护出口需有压板。各保护需分别设有信号功能。
4.9.2.8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多级设置时,上下级之间的动作应相互配合。
4.9.3 电气测量
4.9.3.1仪表的测量范围和电流互感器变比的选择,宜满足当被测量回路以额定值的条件运行时,仪表的指示在满量程的70%。
4.9.4二次回路电气参数
二次回路设备元件的电气参数宜按以下标准选择:直流电压220V或110V,交流电压220V;电流互感器二次电流5A或1A;计量精度要求0.2s级,测量精度要求0.5级,保护精度要求5P或10P级;电压互感器的二次电压为100V,计量精度要求0.2级;测量精度要求0.5级。
4.10 计量
4.10.1 10kV、315kVA及以上用户专用变压器高压侧配置Ⅲ类关口计量装置,采用标准的高压电能计量柜或电能计量箱。
4.10.2 10kV、315kVA以下用户专用变压器低压侧配置Ⅳ类关口计量装置,采用标准的低压电能计量柜或电能计量箱。
4.10.3 居民住宅、别墅小区应按政府有关规定实施“一户一表,按户装表”,消防、水泵、电梯、过道灯、楼梯灯等公用设施应单独装表。
4.10.3 10kV用户高压计量,采用三相三线或三相四线接线方式。
4.11 无功补偿
4.11.1 10kV及以下无功补偿宜在配电变压器低压侧补偿,且功率因数不宜低于0.9。
4.11.2 无功补偿应根据就地平衡的原则进行配置,可采用分散就地补偿和集中补偿相结合的方式,优先考虑分散就地补偿。装设变压器容量在100kVA及以上的变电站,必须进行无功补偿。其中室内变电站和预装箱式变电站宜采取动态无功补偿装置,补偿容量根据负荷的性质确定,一般按变压器容量的20~40%在低压配电室集中补偿。
4.12 控制与操作
真空断路器采用快速分、合闸的弹簧储能操动机构,高压隔离开关采用手动操作,低压馈线开关采用手动合闸、自动脱扣机构。电动操作的开关实行就地操作,实施自动化时改为远方控制屏(柜)上控制。为了实现安全可靠的运行和维修,高压设备配置防止误操作的闭锁装置。
4.13 防雷接地
4.13.1 10kV配电系统中的配电变压器的高压与低压侧均装设避雷器,避雷器应尽量靠近变压器装设,其接地线应与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以及金属外壳等连接在一起。
4.13.2 容易遭受雷击且又不在防直击雷保护措施(含建筑物)的保护范围内的变电站,采用在建筑物上的避雷带进行保护 ,避雷带的每根引下线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30Ω,其接地装置宜与电气设备等接地装置共用。
4.13.3高、低压进出线宜采用电缆埋地敷设方式。与10kV架空线路连接的电缆,当电缆长度大于50m时,应在其两端装设避雷器;当电缆长度不大于50m时,可在线路变换处一端装设。避雷器接地端应与电缆外皮连接,并应与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可靠连接。
4.13.4 箱式变及室内型变电站的户内电气设备的外壳(支架、电缆外皮、钢框架、钢门窗等较大金属构件和突出屋面的金属物)均要可靠接地,金属屋面和钢筋混凝土屋面的钢筋应与变电站的接地网可靠连接。
4.13.5 接地装置
本标准设计采用高压电力设备与低压电力设备共用接地装置的方式,接地装置由以水平接地体为主,垂直接地极为辅的方式构成,水平接地体选用φ16热镀锌圆钢,垂直接地极选用∠50×50热镀锌角钢或φ50,δ=5的钢管。其接地电阻不宜超过4Ω;如果仅用于高压电力设备的接地,其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以不宜大于10Ω。垂直接地极采用埋深式,水平接地体埋设深度不得少于0.8米;如果地下较深处的土壤电阻率较低,可采用井式或深钻式接地体,尽量利用规程、规范和标准允许利用的自然接地体作为降低接地电阻的辅助措施;利用自然接地体或引外接地装置时,应有不少于两根接地引线与变电站人工接地网的不同地点相连接。如果变电站设在人行道路旁或人员过往比较频繁的场所,应在变电站四周加装散流装置和均压带。
4.14 土建设计原则
4.14.1 原始资料设定
配电站的建筑物,按天然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120kpa和7度抗震及防烈度设计;地基处理和变电站地面标高按工程实际计算和处理。
4.14.2 配电站采用框架结构,其基础、梁、柱等建构物应选用现浇式构件。
4.14.3 配电站的地面按表4.14.3计算荷载:
表4.14.3 配电站的地面荷载计算表
序号 接地面部位 计算负荷(1kN/㎡)
1 高压开关柜基础 10
2 低压屏(柜) 5
3 电缆沟盖板 2.5
4 搬运高压柜的走廊(通道) 10
5 搬运低压屏的走廊(通道) 5
6 控制室 4
注:以上计算负荷仅供参考,工程设计时请按设备的实际重量和操作冲击力校核。
4.14.4 户内变电站、开关站的功能室按表4.14.4的要求设计:
表4.14.4 户内变电站功能室设计要求
功能室名称 高压配电室 低压配电室、控制室、值班室 变压室 电容器室
建筑防火等级 二级 二级 一级 一级
屋面 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和排水措施。
通风 尽量利用自然通风,百叶窗应有防止小动物进入的措施;机械通风的通风换气量与速率应符合规程规定。
电缆沟 用水泥抹光并有良好的防水和排水措施。
门窗 采用甲级防火门窗。
标志 配电站应有清晰的电房名称标志,配电设备应有相应的标志。

 

 

4.15 设计模块命名原则
CSG —10YK -□ -□

 

 

图纸编号:01~99

模块类别:JR-代表高、低压系统接入方式图;
ZJ-代表典型电气主接线图;
GP-代表高压系统接线配置图;
DP-代表低压系统接线配置图;
AZ-代表室内配电设备安装图;
YM-代表组合式变电站;
YO-代表预装式变电站;
YD-代表景观地埋式变电站;
TB-代表柱上变压器;

电压等级: 10-代表10kV及以下,YK-代表业扩受电典设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

├─00 图集封面-目录-页面
│ 01-封面.dwg
│ 02-编制.doc
│ 03-前言.doc
│ 04-总论.doc
│ 05-图纸目录.dwg
│ 06-内页面【第一九部分】.dwg

├─01 第一部分-高、低压系统接入方式图
│ 工程院图框.dwg
│ 高、低压系统接入方式图.bak
│ 高、低压系统接入方式图.dwg

├─02 第二部分-典型电气主接线图
│ 典型电气主接线图.dwg
│ 工程院图框.dwg

├─03 第三部分-高压系统接线配置图
│ 3.1 单电源单台(S<315kVA,高供低计)10kV系统接线配置图.dwg
│ 3.10 双电源多台(S≥800kVA,高供高计,一主一备,备用自投)10kV系统接线配置图.dwg
│ 3.11 双电源多台带联络(S≥800kVA,高供高计,一主一备,备用自投)10kV系统接线配置图-1.dwg
│ 3.11 双电源多台带联络(S≥800kVA,高供高计,一主一备,备用自投)10kV系统接线配置图-2.dwg
│ 3.12 双电源多台带联络(S≥800kVA,高供高计,互为备用)10kV系统接线配置图-1.dwg
│ 3.12 双电源多台带联络(S≥800kVA,高供高计,互为备用)10kV系统接线配置图-2.dwg
│ 3.13 双电源多台带联络(S≥800kVA,高压子母计量,互为备用)10kV系统接线配置图-1.dwg
│ 3.13 双电源多台带联络(S≥800kVA,高压子母计量,互为备用)10kV系统接线配置图-2.dwg
│ 3.14 三电源多台两联络(S≥800kVA,高供高计3套计量,两主一备)10kV系统接线配置图-1.dwg
│ 3.14 三电源多台两联络(S≥800kVA,高供高计3套计量,两主一备)10kV系统接线配置图-2.dwg
│ 3.15 分布式电源高压接入接线配置图.dwg
│ 3.2 单电源单台(315≤S<800kVA,高供高计)10kV系统接线配置图.dwg
│ 3.3 单电源多台(315≤S<800kVA,高供高计)10kV系统接线配置图.dwg
│ 3.4 单电源单台(S≥800kVA,高供高计)10kV系统接线配置图.dwg
│ 3.5 单电源多台(S≥800kVA,高供高计)10kV系统接线配置图.dwg
│ 3.6 单电源多台(S≥800kVA,高供高计)10kV系统接线配置图(固定式).dwg
│ 3.7 单电源多台(S≥800kVA,高压子母计量一)10kV系统接线配置图.dwg
│ 3.8 单电源多台(S≥800kVA,高压子母计量二)10kV系统接线配置图.dwg
│ 3.9 双电源单台(S≥315kVA,高供高计,一主一备,备用自投)10kV系统接线配置图.dwg
│ 工程院图框.dwg

├─04 第四部分-低压系统接线配置图
│ 4.1 高供低计(S<315kVA)0.4kV系统接线配置图.dwg
│ 4.10 高供高计(2台变压器联络,低压子表计量,自备发电)专变0.4kV系统接线配置图-1.dwg
│ 4.10 高供高计(2台变压器联络,低压子表计量,自备发电)专变0.4kV系统接线配置图-2.dwg
│ 4.11 分布式电源低压接入一次接线配置图.dwg
│ 4.2 高供高计(S≥315kVA)0.4kV系统接线配置图.dwg
│ 4.3 高供高计(S≥315kVA,低压子表计量)0.4kV系统接线配置图.dwg
│ 4.4 高供高计(S≥315kVA,自备发电,CB级开关转换)0.4kV系统接线配置图.dwg
│ 4.5 高供高计(S≥315kVA,自备发电,PC级ATS转换)0.4kV系统接线配置图.dwg
│ 4.6 高供高计(S≥315kVA,低压子表计量,自备发电,CB级开关转换)0.4kV系统接线配置图.dwg
│ 4.7 高供高计(S≥315kVA,低压子表计量,自备发电,PC级ATS转换)0.4kV系统接线配置图.dwg
│ 4.8 高供高计(S≥315kVA,低压子表计量,两侧自备发电)0.4kV系统接线配置图.dwg
│ 4.9 高供高计(2台变压器联络,自备发电)专变0.4kV系统接线配置图-1.dwg
│ 4.9 高供高计(2台变压器联络,自备发电)专变0.4kV系统接线配置图-2.dwg
│ 工程院图框.dwg

├─05 第五部分-室内配电设备安装图
│ 5.1 高压断路器柜(KYN)安装侧面图.dwg
│ 5.10 带外壳干式变压器电气立面布置图.dwg
│ 5.11 低压柜安装侧面图.dwg
│ 5.12 低压柜土建基础图(位于首层,无负层).dwg
│ 5.13 配电房地网要求图.dwg
│ 5.14 低压线路终端装置接地网要求图.dwg
│ 5.2 高压断路器柜(KYN)土建基础图.dwg
│ 5.3 固定式高压断路器柜土建基础图.dwg
│ 5.4 直流屏安装侧面图及剖面图.dwg
│ 5.5 高压负荷开关柜安装侧面图.dwg
│ 5.6 干式变压器安装侧面图.dwg
│ 5.7 干式变压器土建基础图(位于首层,无负层).dwg
│ 5.8 油浸变压器安装侧面图.dwg
│ 5.9 油浸变压器土建基础图(位于首层,无负层).dwg
│ 工程院图框.dwg

├─06 第六部分-组合式变电站
│ plot.log
│ 第六部分.dwg

├─07 第七部分-预装式变电站
│ 第七部分.bak
│ 第七部分.dwg

├─08 第八部分-景观地埋式变电站
│ 第八部分.bak
│ 第八部分.dwg

└─09 第九部分-柱上变压器
第九部分.dwg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全套]南方电网10kV及以下业扩受电工程典型设计图集(CAD版、dwg格式).zip已关闭评论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
岩棉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
应用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application of rock wool external thermal insulation systems
DBJ50/T-315-2019
主编单位: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市绿色建筑技术促进中心
批准部门: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施行日期:2019年04月01日

DBJ50/T-315-2019,保温规范,外保温系统,岩棉保温标准,岩棉板薄抹灰外墙,岩棉薄抹灰保温,岩棉薄抹灰保温标准,应用技术标准,DBJ50/T-315-2019 岩棉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应用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为推进和规范岩棉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根据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下达2017年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项目计划(第二批)的通知》(渝建C2017)628号)文件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工程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家标准,并在广泛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岩棉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DBJ50/T141-2012进行了修订,完成了本标准的编制工作。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性能要求:5设计;6施工:7验收。
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修改岩棉板技术性能指标要求;
2修订岩棉板外保温系统配套组成材料技术性能指标要求;
3新增材料包装、存储及运输技术要求;
4修订锚固件、托架设置要求;
5修订施工与验收章节相关条文。
本标准由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审查专家:
主编单位: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市绿色建筑技术促进中心
参编单位:
重庆三原色节能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重庆市臻成建材有限公司
上海常炀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彤天岩棉有限公司
重庆永联达涂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泰石岩棉有限公司
山东古云阳光岩棉集团有限公司
四川帕沃可矿物纤维制品有限公司
重庆市羚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秦恒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重庆建工市政交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重庆凯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1总则
1.0.1为规范重庆市岩棉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及建筑外墙防火隔离带的工程应用,保证工程质量,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新建、扩建和改建民用建筑的岩棉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工程及其建筑防火隔离带的材料、设计、施工及验收。但不包括建筑高度100米以上的岩棉板外墙外保温系统。
1.0.3岩棉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工程及其建筑防火隔离带工程的材料、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和重庆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岩棉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external thermal insulation composite system based on rock wool board
置于建筑物外墙外侧,与基层墙体采用锚固和粘结方式连接固定的外墙非承重保温系统。系统由岩棉板为保温层、固定保温层的胶粘剂和锚栓、抹面胶浆和耐碱玻纤网复合而成的薄抹面层、饰面层等组成,还包括必要时采用的护角、托架等配件。以下简称“岩棉板外保温系统”。
2.0.2外墙外保温防火隔离带fireproof barrier in external thermal insulation systems
置于建筑物外墙外侧,设置在难燃型保温材料外墙外保温系统中,按水平方向分布,高度方向具有一定尺寸,并能阻止火灾蔓延的建筑外墙外保温防火构造。
2.0.3岩棉板rock wool board
由玄武岩及其他火成岩石等天然矿石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熔融后通过离心力或高压气体喷吹成纤维,加入适量热固性树脂胶粘剂及憎水剂后,经压制、固化、切割制成的板状制品。分为平行纤维岩棉板与垂直纤维岩棉板。
2.0.4胶粘剂binder
用于岩棉板与基层之间粘结的聚合物水泥干混砂浆。
2.0.5抹面胶浆rendering coat mortar
由高分子聚合物、水泥、砂和填料为主要材料制成,具有一定变形能力和良好粘结性能的聚合物水泥砂浆抹面材料。
2.0.6耐碱玻璃纤维网布(简称:耐碱玻纤网)alkali-resistant glassfiber mesh
采用耐碱玻璃纤维纱织造,并经耐碱材料表面涂覆处理的网布,将其压入抹面胶浆中,形成增强防护层,用于提高抹面层抗冲击强度和抗裂性的增强材料。
2.0.7抹面层rendering
由抹面胶浆与耐碱玻璃纤维网布复合而成,敷设在岩棉板保温层上,保护岩棉板并具有防裂、防水、抗冲击和防火等作用的薄抹灰构造层。
2.0.8锚栓mechanicalfixings
由尾端带圆形锚盘的塑料膨胀套管和塑料钉或具有防腐性能的金属螺钉组成的用于将岩棉板固定于基层墙体的机械固定件。
2.0.9支撑托架support plate
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中,对岩棉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起支撑作用的金属托件,通常由不锈钢、镀锌或具有防锈蚀性能的托件与锚栓组成。
3基本规定
3.0.1岩棉板外保温系统与基层墙体应连接可靠,在重力荷载、风荷载、地震作用、温度和湿度作用、以及主体结构变形等的共同作用下,应使用安全。在正常使用状态下,不产生裂缝、空鼓或脱落。
3.0.2岩棉板外保温系统工程应进行抗风荷载承载力验算,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对围护结构的风荷载要求。验算时应采用单一安全系数法。
3.0.3岩棉板外保温系统工程的保温、隔热和防潮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及重庆市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3.0.4岩棉板外保温系统工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规定。
3.0.5岩棉板外保温系统工程应彼此相容、具有物理化学稳定性及防腐蚀性,各组成材料应由系统供应商配套提供。
3.0.6岩棉板外保温系统的饰面层应选用涂料、饰面砂浆等轻质饰面材料。
3.0.7在正常使用和维护的条件下,岩棉板外保温系统工程的使用年限不应少于25年。
4性能要求
4.1系统性能
4.1.1岩棉板外保温系统性能指标应符合表4.1.1的规定。
表4.1.1岩棉板外保温系统的性能指标
(略)

内容索引: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4
4性能要求5
4.1系统性能5
4.2材料性能6
4.3材料包装、贮存与运输12
5设计13
5.1一般规定13
5.2抗风荷载设计13
5.3热工设计15
5.4构造设计16
6施工23
6.1一般规定23
6.2施工准备23
6.3施工流程24
6.4施工要点25
7验收29
7.1一般规定29
7.2主控项目30
7.3一般项目32
本标准用词说明…35
引用标准名录…36
条文说明…39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
DB13 (J) IT217--2017
备寡 号: J13747-2017
医院建筑能起监管系统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energy consumed monitoring systems of hospital buildings
2017 01-20 发布 2017-05 01 实施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联合发布

DB13(J)/T 217,DB13(J)/T 217-2017,医院建筑,建筑能耗监管系统,DB13(J)/T 217-2017 医院建筑能耗监管系统技术规程

1总则
1.0.1 为指导河北省医院建筑能源监管系统建设,规范医院能耗监管平台的搭建,提高能源管理水平,推动建筑节能 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改扩建以及既有医院建筑能耗监管系统的设计、施工、检测、验收和运行维护
1.0.3 医院建筑能耗监管系统采集的数据应远程传输至医院能耗监管中 心, 井提供给相关管理单位
1.0.4 医院建筑能耗监管系统的工程建设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河北省现行相关标准 规定
2术语
2.0.1 分类能耗 energy consumption classification
根据医院建筑消耗的主要能源种类划分进行采集和整理的能耗数据,如:电、燃料(固体、液体和气体)、水、集中供热、集中供冷、蒸汽等
2.0.2 分项能耗 energy consumption items
根据医院建筑消耗的各类能源主要用途划分进行采集和整理的能耗数据,如空调用电、动力用电、照明插座用电、特殊区域用能、供暖空调用热、生活热水用热等。
2.0.3 建筑能耗监管系统 building energy supervision system
通过对建筑安装分户能耗、分类能耗和分项能耗计量装置,采用远程传输等于段及时采集能耗数据,实现能耗在线监测和动态分析功能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统称。
2.0.4 计量装置 measurement device
用来度量电、水、燃料、热(冷)量、蒸汽等建筑能耗的仪表及辅助设备的总称,计量装置应具备数据通信功能,并使用符合行业标准的物理接口和通讯协议
2.0.5 数据网关 data gateway
在一个区域内进行电能或其他能耗信息采集的设备。它通过信道对其管辖的各类表计的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储存、数据转换并接入医院建筑能耗监管系统网络
2.0.6 能耗监管中心 supervision center of energy consumption
负责能耗监 系统运行 理的机构, 应由专人负责。 中心能耗监管平台应设置数据库服务器、分析数据库、 服务器、运维工作站 PS 电源、防火墙等
3 本规定
3.0.1 新建的医院建筑应建立能耗监管系统,采集分类、分项能耗数据 ,为控制能耗和优化用能管理提供可靠数据和资料
3.0.2 能耗监管系统应作为新建医院建筑设备设施系统的组成部分,统 规划建设 集中管理
3.0.3 能耗监管系统的建立不应影响医院建筑用能系统既有功能,不得降低系统技术指标
3.0.4 各医院能耗监管系统应按上 级数据中心要求自动、定时发送能耗数据信
3.0.5 能耗监管系统应采用先进而成熟的技术、可靠而适用 的设对于既有医院建筑能耗监管系统 应充分利用现有配电设施和低压配电监管系统,结合现场实际合理设计能耗监 系统所需要的计量表、计量箱和数据采集器的数量及安放位置
3.0.6 医院能耗监管系统的建设, 应满足国家建立建筑物能耗数据监管网的要求,且能为建筑物在运行过程中实现行为节能和控制节能提供 数据
4 系统设计
4.1 一般规定
4.1.1 医院能耗监管系统的基础数据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医院总体基本信息和各单体建筑基本信息。
2 建筑能耗监测数据
医院的单体功能建筑分为 类,建筑类别及编码应符合附录的规定。
4.1.2 能耗监管系统应实现分类能耗数据和分项能耗数据的实时上传,且上传时间间隔不应大于 Ih 。电、水、热(冷)、蒸汽量级分项能耗数据和部分 级分项能耗数据编码应符合附录的规定,分类能耗采集编码应符合附录 的规定。
4.1.3 能耗计量装置和数据网关的设置不应破坏原系统的合理性,不应影响原系统的可靠性
4.1.4 能耗计量装置应当具有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标志、编号、产品合格证,数据网关应优先采用建设科技成果推广认定项目
4.1.5 能耗监管系统的计量数据仅作为节能考核依据,不应作为行业主管部 的收费核算依据
4.1.6 新建医院建筑的能耗监管系统专业设计应严格遵守本规既有医院建筑加装能耗监管系统时,计量表设置必须满足分类、分项能耗数据的上传要求, 级分项和 级分项表计设置应按本规程要求执行。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QIAOLIANG SHIGU SHILI PINGXI 桥梁事故实例评析 编著严允中 余勇继 杨虎根蔡健 主审 彭宝华 向中富 迪 人民交通出版社 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 责任编辑:尤晓黎小东 封面设计: ISBN978-7-114-10326-1 787114103261> 网上购书/.jtbook..cn 定价:38.00元 以447 阅览 20131 Qiaoliang Shigu Shili Pingxi 桥梁事故实例评析 编著严允中余勇继杨虎根蔡健 主审、彭宝华向中富 人民交通出版社 ...

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
D813 (J) /T215-2016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 Jl3521-2016
民用建筑节能检测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energy efficiency test of civil buildings
2016--07-26 发布 2016--0 01 实施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

DB13(J)/T 215,DB13(J)/T 215-2016,民用建筑,节能监测技术,DB13(J)/T 215-2016 民用建筑节能监测技术标准

1总则
1.0.1 为加强对河北省民用建筑的节能监督与管理,规范建筑节能检测方法,促进我省建筑节能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河北省新建、扩建、改建的民用建筑节能工程检测与评定。
1.0.3 从事建筑节能检测工作的机构应取得河北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建筑节能检测资质证书。
1.0.4 在进行民用建筑节能检测时,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河北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 室内平均温度 average room air temperature
在某房间室内活动区域内一个或多个代表性位置测得的,在检测持续时间内室内空气温度逐时值的算术平均值。
2.0.2 热工缺陷 thermal irregularities
当围护结构中保温材料缺失、分布不均、受潮或其中混入灰浆时或当围护结构存在空气渗透的部位时,则称该国护结构在此部位存在热工缺陷。
2.0.3 热像图 thermogram
热像图是用红外热像仪拍摄的表示物体表面表观辐射温度的图片。红外热像仪为基于表面辐射温度原理,能产生热像的红外成像系统。
2.0.4 参照温度 reference temperature
在被测物体表面测得的用来标定红外热像仪的物体表面温度。
2.0.5 热桥 thermal bridge
建筑物外围护结构中具有以下.热工特征的部位,称为热桥。在室内采暖条件下,该部位内表面温度比主体部位低:在室内空调降温条件下,该部位内表面温度又比主体部位高。
2.0.6 热流计法 method of heat flow meter
热流计为测量建筑构件热流密度的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是热流密度的函数。采用热流计及温度传感器测量通过构件的热流密度和表面温度,通过计算得到被测部位传热系数的测试方法称为热流计法。
2.0.7 热箱法 method of hot box
热箱仪为现场测量构件传导热阻的一种装置,由计量热箱与显示仪表组成。采用热箱仪测量热箱的发热量及表面温度,通过计算得到被测部位传热系数的测试方法称为热箱法。
2.0.8 附加空气渗透量 volume of extraneous air leakage
除试件本身的空气渗透量以外,通过设备和试件与测试箱连接部分的空气渗透量。
2.0.9 同条件试样 samples in the same conditions
根据 程实体的性能取决于内在材料性能和构造的原理,在现场抽取一定数 程实体组成材料,按同 艺、同条件的方法,在实验室制作能够反映工程实体热工性能的试样。
2.0.10 建筑采光顶 light roof
太阳光可直接透射入室内的屋面,简称采光顶。
2.0.11 透光外围护结构位transparent envelope
外窗、外门、透明幕墙和采光顶等太阳光可直接透射入室内的建筑物外围护结构。
2.0.12 水力平衡度 level of hydraulic balance
在集中热水采暖系统中,整个系统的循环水量满足设计条件时,建筑物热力入口处循环水量检测值与设计值之比。
2.0.13 补水率 makeup ratio
集中热水采暖系统在正常运行工况下,检测持续时间内,该系统单位建筑面积单位时间内的补水量与该系统单位建筑面积单位时间设计循环水量的比值。
2.0.14 室外管网热损失率 heat loss ratio of outdoor heating network
集中热水采暖系统室外管网的热损失与管网输入总热量(即来暖热源出口处输出的总热量〉的比值。
2.0.15 耗电输热比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to transferred heat quantity ratio
设计工况下,集中供暖系统循环水泵总功耗 (kW) 与设计热负荷 (kW) 的比值。
2.0.16 太阳能保证率 solar fraction
太阳能供热水、采暖或空调系统中由太阳能部分提供的热量占系统总消耗能量的百分率。
2.0.17 集热系统效率 collector efficiency
在稳态(或准稳态)条件下,集热器传热工质在规定时段内输出的能量与同一时段内入射在集热器所规定的集热器面积上的太阳辐照量的乘积之比。
3 基本规定
3.0.1 当进行建筑节能检测时,检测方法、合格指标和判定方法应符合本标准的有关规定。
3.0.2 当进行建筑节能检测时,委托方宜提供工程有关技术资料。
3.0.3 检测中使用的仪器仪表应具有有效期内的检定证书、校准证书或测试证书。除另有规定外,仪器仪表的性能指标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的有关规定。
3.0.4 居住建筑单位采暖耗热量的现场检测应符合本标准附录的规定。
4 建筑与围护结构检测
4.1 室内平均温度、湿度检测
4.1.1 室内平均温度的检测持续时间直为整个采暖期。当该项检测是为配合其他物理量的检测而进行时,检测的起止时间应符合相应检测项目检测方法中的有关规定。
4.1.2 检测时应关闭被测房间内门窗,待室内温度稳定后再进行测试。
4.1.3 居住建筑中,当受检房间使用面积大于或等于 30m 时,应设置两个温度测点。
4.1.4 公共建筑中,室内温度、湿度的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有集中采暖空调系统的建筑物,温度、湿度检测数量应按照采暖系统分区进行确定。当系统形式不同时,每种系统形式均应检测。相同系统形式应按系统数量的 20%进行抽检。同一个系统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房间数量的 10%
2 未设置集中采暖空调系统的建筑物,温度、湿度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房间数量的 10%
3 检测数量在符合本条第 款规定的基础上也可按照委托方要求增加。
4.1.5 测点宜设在被测房间中央的活动区域,且距地面或楼面700mm~1800mm 范围内:温度传感器不应受到太阳辐射或室内冷热源的直接影响。公共建筑中,温度、湿度测点布置还应符合下列原则:
1 层及以下的建筑物应逐层选取区域布置温度、湿度测点:
2 层以上的建筑物应在首层、中间层和顶层分别选取区域布置温度、湿度测点:
3 气流组织方式不同的房间应分别布置温度、湿度测点。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国外桥梁工程事故分析研究 (国家地域版) The case study of bridge construction project accident worldwide analysis and experience. 主讲人:金奕 2018年7月1日 绪论 桥梁工程事故(600个) 基坑、基础类工程事故(150个) 建筑工程类事故(80个) 建筑支撑、支架类事故(120个) 建筑工程 事故 保温、防水材料类事故(50个) (1300个) 地下铁道类工程事故(100个) 地下管线类工程事故(30个) 其他工程事故(60个) 国外工程事故(150个)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