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厂房楼板层植入CA砂浆减振施工技术
多层厂房楼板层植入CA砂浆减振施工技术
李启华1,项建国1,刘俊龙1,娄建永2
(1.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1231;2.杭州永翔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1000)
[摘要]CA砂浆 专用于长期处于设备荷载作用下的特种工业厂房的混凝土结构层中,作为各种构件的减振处理,多层厂房楼板层植人CA砂浆减振施工技术 涉及搅拌工艺设计、特定的投料顺序、搅拌时间、搅拌速度等参数设置。结合工程实践,介绍了CA砂浆减振技术的应用。
内容摘抄:
1施工特点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一些工业产品的精密度要求越来越高,为保证产品的精密度,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成品率,对厂房的防振减振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厂房的楼板层主要由面层、结构层和顶棚层组成,防振层可设置在面层和结构层之间,又可称为功能层(见图1)。CA砂浆[1-2]是填充于面层板和结构层之间的一种弹性、缓冲材料,起到全面支撑面层板、缓冲厂房机器设备运作荷载的作用,同时具有高弹性、可塑性大、自流平、浇筑一次成型等优点,适合于规则和非规则截面的功能层结构内部填充。
2施工工艺
CA砂浆一般由乳化沥青、水、水泥、细骨料及各种外加剂等组成,是同时具有混凝土的刚性和沥青的弹性的一种半刚性砂浆,其主要功能是作为调整层,填充面板与混凝土基础结构层之间的空隙,满足预制混凝土板和现场面板施工铺设的需要,还可起到提供板式面层一定的弹性缓冲作用。28dCA砂浆的弹性模量范围为200~600MPa,可满足一般厂房设备的长期荷载减振作用【3】。
3多层厂房楼板层植入CA砂浆工程应用
3.1工程概况
多层厂房楼板层植人CA砂浆减振施工技术应用于A公司1,2,4,5,6号厂房,取得成功经验。1,2,4,5,6号厂房工程总建筑面积为30268m2。每座厂房建筑面积分别为3500.8,3726.9,15379.8,3052.9,4907.7m2。本工程为框架及排架结构,其中1,2,5,6号厂房排架结构1层;4号厂房为框架结构5层。多层厂房楼板层植入CA砂浆防振处理后,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抗震等级为四级,抗震设防裂度为6度。
4结语
1)在施工过程中节省机械和电力能耗,且植入后与结构层和面板层相容一致,具有整体减振效果。
2)通过对不同工程设计要求,配制高弹性模量和低弹性模量水泥乳化沥青砂浆。通过CA砂浆工作性能指标和微观分析,水泥和沥青的匹配量决定了CA砂浆体系中体密度、孔隙率及弹性模量,选取合适的配合比 ,有利于以最佳性价比达到工程需求。
(略)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基于风洞试验下大面积金属屋面系统防漏与防风揭工艺.pdf
[摘要]金属屋面 系统历来以其美观、质轻而广受公共建筑设计者青睐,但正是由于其质轻的特点而使得风荷载对其影响成为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大面积金属屋面系统的防风 揭技术处理成为其施工的重难点。通过天津滨海国际机场T2航站楼的金属屋面系统施工,介绍了对其防风揭施工技术 创新应用,并根据风洞 试验 数据,有针对性地对风吸力较大部位进行加强处理。[关键词]金属屋面;防风;防水技术 ;风洞;试验;施工技术
1工程概况
天津滨海国际机场T2航站楼由主楼与指廊组成。其中,主楼为地上2层、局部地下2层结构;指廊为地上2层结构:主楼和指廊局部设有夹层。指廊屋盖表面外形呈双曲面,屋盖采用双层焊接球网架,网格形式为正放四角锥。屋面排板均为直板,屋面工程包括铝镁锰金属屋面系统、屋盖檐口系统、屋顶天窗与开启系统及屋顶虹吸排水系统。
2大型金属屋面系统屡被风揭原因剖析
通过对风揭屋面案例分析,最终确定大型金属屋面系统屡被风揭原因主要有3点:①在风吸力作用下金属屋面条强度抗力不够;②金属屋面系统与檩条的连接强度不够:③支座处为直缝锁边,在风吸作用下容易锁缝分离,板与板非支座处分离,滑动支座破坏,紧固件拔出:④在机场整体风洞试验时,不应教条地以当地主要风向为重点,360°风向应该全部试验,最后找到防风揭加强部位。在机场整体风洞试验时,不应教条死板地以当地主要风向为重点,360°向应该全部试验,最后找到防风揭加强部位。本文认为第③,④点为主控因素,故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施工时尤为注意。
(略)
3防风揭节点设计原理
3.1在支座处锁缝设置铝合金抗风夹直立锁缝金属屋面承载面积同板宽和支座间距成正比,其传力路径为:风载→屋面板→屋面锁缝→屋面支座→屋面紧固件→檩条,如图2所示。
(略)
4风洞试验原理及根据结果数据采取的措施
4.1洞试验原理
关于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的风洞试验属于刚性模型试验,需满足几何相似、动力相似、来流条件相似等几个主要相似性条件。
(略)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基于连通器效应的超大深基坑混合井自动降水技术研究与应用.pdf
[摘要]以中国结构第一高楼天津高银117大厦超大深基坑 降水 工程为例,通过理论分析与应用 实践,揭示了基于连通器效应 的混合井 自动降水技术原理,总结了其施工关键技术、技术特点与优势,分析了该降水技术实际应用效果。研究表明:相对于传统基坑降水技术,基于连通器效应的混合井自动降水技术可显著减少降水井、水泵及人员数量,降低降水成本,显著提高降水精度及效果,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关键词]深基坑;降水;混合井;连通器效应;应用
1基于连通器效应的混合井自动降水技术原理
1.1“一井多能、同时起效”的混合井降水技术混合井是针对包含两个及以上含水层的基坑降水而设计的降水井。其设计原理是根据各土层的厚度及透水特性,通过管体构造措施,从地表向下交替布设实管(隔水层)与滤管(含水层),从而实现其对于浅部潜水层具有疏干作用,对于中部及深部承压水层具有减压作用。相对于常规降水井,混合井具有一井多能、同时起效的特点。如图1所示。
2施工关键技术
2.1混合井施工工艺流程
混合井施工工艺流程:测放井位→挖泥浆池→埋设护口管→安放钻机→钻进成孔→清孔换浆→下井管→填滤料→填黏土→洗井→井口封闭→安泵试抽水降水、排水、水位监测→封井。
2.2钻进控制
施钻过程中须打穿2层相对隔水层,承压水因水头差产生渗流对孔壁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易塌孔。清孔过程应减少拍浆、控制钻具稳定性,保持孔壁的稳定。
3技术特点及优势
3.1适用于多含水层条件下的深基坑降水
当基坑开挖范围内分布有多个含水层时,国内常规深井降水方式为:按照含水层的不同及基坑开挖深度,选用疏干井及减压井独立设置降水方案,即在浅部潜水含水层采用疏干井降潜水,在深部承压含水层采用减压井降承压水。该方案虽然可以达到基坑降水的目的,但会造成布井过多、经济效益差及负面影响大的问题。
4工程应用实例
4.1工程概况
天津高银117大厦工程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西南部,地处京津冀发展轴线上,由117层的117塔楼、37层的总部办公楼E,2~3层的商业廊及2层的精品商业组成,总建筑面积87.4万m2。
本工程基坑边坡顶部平面尺寸为394m(南北向)×315m(东西向),开挖面积约12.41万m2,土方开挖量约210万m3,创单体建筑基坑土方开挖之最。基坑采用顺作法施工,根据开挖深度和平面布置,基坑分为A,B,C,D4个区。A,C区(附属楼、纯地下室)开挖深度为18.7m,B区(靠山楼)开挖深度为19.05m,D区(117主塔楼)开挖深度为25.7m。如图4示。
(略)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吉林市人民大剧院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pdf
[摘要]吉林市人民大剧院是由单层网壳 和双层网架 组成的混合结构体系,通过其钢结构 安装 工程,系统介绍了其施工的重难点和施工思路,详细说明了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施工工艺,主要包括焊接球心定位装置、焊接球抓取装置、合拢缝节点设计和网壳卸载 装置。[关键词]钢结构;网架;网壳;安装;卸载;施工技术
1工程概况
吉林市人民大剧院位于吉林市东山区,总建筑面积37000m2,地上4层,地下1层,由大剧院、小剧院和电影院等组成,如图1所示。
2工程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2.1结构焊接顺序的选择及合拢时机的掌握
本工程为空间管结构体系,结构主要呈空间整体受力模式,构件受力关联性大,结构合拢的环境温度以及焊接顺序的选择对结构成型后的内力状态影响很大,必须制定合理的构件焊接顺序,以及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的温度荷载来控制结构成型(即合拢),在实现设计与施工状态的统一条件下,进一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3施工安装总体方案
本工程钢结构工程现场安装主要分为土建结构顶部楼盖钢结构安装和网架屋面安装2个阶段。其中土建结构顶部楼盖钢结构按8个单体,分为8个施工分区,采用1台300t和1台200t履带式起重机分别吊装桁架和钢主梁,次梁采用塔式起重机进行吊装。
4施工工艺应用
4.1
焊接球心定位装置
焊接球网架,结构定位均是以焊接球球心为定位点:网架拼装时,常规施工球心定位都是在地面先打点做好标记,再通过标记点搭设支撑胎架,最后在拼装胎架上放置焊接球,在此过程中,胎架的搭设均基本是以肉眼来判断搭设精度,精度较差。同时在用水准仪测量焊接球位置时,由于球心无法测量,通常把水准仪标尺放置于焊接球正上方,近似找到球心,人为误差很大,精度难以保证。
(略)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多层木结构古建筑榫卯节点拼装技术研究
多层木结构古建筑 椎卯节点拼装 技术研究
张少华1,姬东2,朱俊2,瞿仲明2
(1.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苏州215131;2.苏州狮山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江苏苏州215131)
[摘要]在木结构古建筑中,建筑的损坏多数由榫卯节点 的破坏而引起的,因此木构件之间的相互结合至关重要。传统的施工方法是先确定节点方式再进行拼装施工,以致不同的节点构造给施工带来了困难。大悲阁工程并没有一味的追求传统,而是根据该工程构造,先确定拼装汇榫的施工流程,再根据不同构件的受力要求,选择相应的榫卯结构并结合现代结构技术和工艺,这样既方便施工,又能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和整个木结构体系的稳定性。
内容摘抄:
1工程概况
大悲阁工程位于苏州市千灯镇延福寺内,属于仿宋代风格建筑。占地面积约300m,建筑面积约520m2,台基采用青石莲花瓣须弥座高1.05m,上部为纯木结构,屋面采用琉璃瓦及其构配件,如图1所示。
2主要构件的拼装汇榫
大悲阁木结构体量较大,由上千个构件组成,安装的一般程序如下。
1)先内后外、先下后上木结构安装的一般顺序应先从里面的构件安起,再由里至外,先从下面的构件安起,再由下至上。大悲阁建造中,首先吊装内圈4根金柱,再吊装外圈12根檐柱,然后对各个柱子进行校核、调整,并加以临时固定。第二步安装檐柱、金柱之间的连系构件,先安装金柱间的连系构件,从下至上依次为随梁枋和承重大梁,再安装檐柱与金柱、檐柱与檐柱之间的连系构件,先安装下面和中间的构件,最后安装上面的构件,从下至上依次为穿插枋、额枋。在安装水平构件时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顺序进行,安装时柱子底部入位,柱子上端应留有活动余地,以便安装梁枋时顺利汇榫。
3主要构件节点
大悲阁由上千个构件组成,主要有柱与梁枋的连接、柱与柱的连接、梁枋与梁枋的连接、梁枋与桁条的连接、桁条与桁条的连接等,这些连接主要采用不同的榫卯结构将各个构件连接成为一个完整的、稳定的木结构体系。该工程先确定了拼装汇榫流程,再根据不同构件的受力要求,选择了相应的榫卯结构,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考虑到现在我国对古建筑设计图纸中,基本上没有各种构件相互连接的榫卯节点详图,也没有相应的设计规范和施工验收规范,这就要求施工单位依据《估建筑修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7096的要求或是参考前人积累的经验,并结合己确定的拼装汇榫流程确定榫卯的形式及具体尺寸。由于大悲阁木结构体量较大,结构构造还要根据各个构件受力的具体情况,结合一些现代结构技术和工艺,对受力较大的关键部位和构件的连接进行加固,以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和整个木构体系的稳定性。该建筑主要采用的连接各构件的节点形式有以下几种。
4结语
千灯延福寺大悲阁工程是一个纯木结构体系的建筑,该建筑体量较大,构件繁多,采用何种形式的连接节点将各个木构件拼装形成一体,是整个建筑成败的关键。根据工程特点,先确定拼装汇榫流程,再确定节点形式并加以改进,这一突破传统的做法,有效降低了施工难度,确保了工程质量,增强了结构的可靠性。
(略)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某连续刚构桥大体积0号块简易托架法施工技术.pdf
[摘要]山区连续刚构桥 大体积0号块由于受自身高墩、大跨度及地形、地势条件的限制,现场采用简易托架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主要介绍了牛腿托架施工方案,并介绍了托架安装技术。牛腿托架安装完成后进行了预压,并通过Midas civil计算软件进行托架受力验算。在预压过程中对梁段变形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托架满足施工要求。[关键词]桥梁工程 ;刚构桥;大体积混凝土 ;简易托架法 ;施工技术
1工程概况
锦屏一级水电站小金河特大桥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境内,主桥为110m+200m+11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6,7号主墩高度分别为110m和90m,主梁采用单箱单室截面。箱顶板宽9.0m,底板宽6.0m。箱梁0号块最大截面高为13m,纵向长14m,C60高性能混凝土,设计方量867m3,主梁采用纵向、横向、竖向三向预应力结构。20号块托架法施工方案0号块采用托架现浇施工,在预先安装好的托架上浇筑0号块。
2.1牛腿托架施工方案
0号块长14.0m,墩身横桥方向设4道联体托架,托架横向间距1.2,2.6,1.2m。托架纵向长3.0m,在2m位置设置1道斜撑与墩身构成三角形结构。三角托架高2m(见图1)。
(略)
3托架计算
托架采用Q235钢材,其容许应力取值分别为:[o]=145MPa,[o]=140MPa,[r]=85MPa。利用Midas civil进行三角托架的受力计算,三角托架满足施工要求。
4模板施工
底模、外模利用挂篮外侧模,挂篮模板面板采用6mm厚钢板,拼装接头用螺栓连接,模板采用塔式起重机提升安装,拼缝平齐,外用型钢加强。内模采用组合钢模,内、外模用对拉螺杆加固,箱内设钢管支架,确保混凝土浇筑时不变形、跑模和漏浆。
(略)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多滑道滑移施工的跨中临时支撑优化设计方法
多滑道滑移施工的跨中临时支撑优化设计方法
高丁丁1,郭猛2,徐仲卿1,袁泉1,高未未1
(1.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北京100044: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3)
[摘要]针对大跨钢结构 跨中设置临时支撑的多滑道滑移 施工技术 ,探讨优化跨中临时支撑设计、降低滑移施工造价的可行性。在已有跨中临时支撑简化悬臂杆模式的基础上,从改变计算长度人手,提出3种优化设计方法,也即3种跨中临时支撑等效模式:支撑顶部等效铰接模式、两端等效铰接模式、T形支撑模式,通过改变临时支撑体系 与顶部主桁架结构、下部基础的连接状态来改变临时支撑体系上下端的约束条件,降低支撑结构整体计算长度,使之更有利于结构自身的稳定性 。本文提出的临时支撑优化设计方法,对于承载力由稳定性起控制作用的临时支撑结构可以城少结构用钢量,降低滑移施工成本:对于其他因素控制设计的临时支撑结构,亦可以提高其整体稳定性及滑移施工的安全性。
内容摘抄:
1多滑道跨中临时支撑优化设计
大跨钢结构的滑移施工中跨中滑轨的支撑体系主要承受竖直向下的荷载,整体上相当于一个巨型悬臂压杆,对于压杆,最关注的往往是压杆的稳定性问题。结构失稳使杆件的几何形状发生改变导致结构完全丧失抵抗能力,以至整体塌落,在国内外有很多工程结构因失稳而发生破坏。跨中滑移轨道的临时支撑体系设计原则是保证承载力满足规范要求的同时,还要保证其在滑移过程中有足够的稳定性。
2临时支撑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
本文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通过节点耦合改变节点和支座处的约束建立4种简化模型来模拟4种模式下的滑移施工技术,并对结构进行特征值屈曲分析及其应力分析。模型建立如图9所示,结构跨度为40m,支撑柱高20m,钢材为Q235,采用beam3单元,上面横杆为方钢管1.2m×1.4m×0.02m,截面面积为0.1024m2:下面竖杆为方钢管0.6m×0.8m×0.01m,截面面积为0.0276m2。
3结语
1)大跨钢结构多滑道滑移施工的跨中临时支撑体系主要是受压构件,相对于杆件强度,结构稳定性问题尤为突出,故有必要对此种结构进行稳定性分析。
2)本文提出了支撑顶部等效铰接模式、两端等效铰接模式、T形支撑模式3种模式,通过改变大跨钢结构临时支撑体系上下端的约束情况,提高结构的屈曲荷载,对于承载力由稳定性起控制作用的临时支撑结构,可以减小支撑体系的杆件截面尺寸,进而减少结构用钢量,降低滑移施工成本:对于承载力由其他因素控制的临时支撑结构,亦可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及滑移施工的安全性。
3)有限元分析表明,相较于工程中常用的简化悬臂杆滑移施工模式,3种优化模式的特征值屈曲荷载均得到不同程度提高。以本文计算模型为前提,屈曲荷载提高幅度可观,支撑顶部等效铰接模式提高了7.2倍,两端等效铰接模式提高了3倍,T形支撑模式提高了7倍。其中T形支撑模式中的临时支撑由于是压弯构件,随着本文计算模型中杆件截面尺寸的不同,屈曲荷载提高倍数不尽相同。
4)本文多滑道跨中临时支撑体系的优化设计思想适用于大跨钢结构的滑移施工,是根据现有多滑道滑移的技术现状所提出的,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可为今后类似工程确定滑移施工方案提供参考。目前对于此优化设计方法还有待完善,需要通过工程实践进一步研究,在施工流程、施工可靠性评价等施工方案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细化,相信随着人们对跨中临时支撑优化设计方法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此优化方法能够在实践中得以应用,从而推动我国大跨钢结构滑移施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略)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多机成孔工艺在大直径超长桩施工中的应用
多机成孔工艺在大直径超长桩施工中的应用
马重刚,谢小飞,李建勇,敬翔,粟周毅
(中建三局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总承包公司,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武汉江汉六桥工程主桥为双塔双索面自锚式悬索桥,主墩桩 基为大直径超长桩,最大成孔深度高达120m,穿越地层复杂,施工难度大,工期紧,若采用单一的成孔工艺很难保证进度及成桩质量,为此结合本工程特点,选用“多机成孔 工艺”,即覆盖层采用旋挖钻,岩层采用气举反循环回转钻机接力施工,确保了施工效率和成桩质量。
内容摘抄:
1工程概况
武汉江汉六桥工程主桥为钢混组合梁双塔双索面自锚式悬索桥,全长682m,桥跨布置为110m+452m+110m,两侧增设48m+57m压重跨。主塔基础采用分离式承台,承台尺寸16.9m×16.9m×5.5m,单幅承台行列式布置9根2.5m的钻孔灌注桩 ,桩长110m,设计为摩擦端承桩。
2多机成孔工艺确定
主桥3,4号墩基础采用筑岛施工,枯水期结束前施工必须完成,桩基工期要求75d,施工工期紧,桩基直径大,成孔深度深,穿越土层复杂,嵌岩深度大,且岩石轴心抗压强度高达100MPa,成桩质量要求高,成孔难度大。
3多机成孔工艺施工流程
先采用旋挖钻施工覆盖层,旋挖钻施工至接近岩层处时,换为气举反循环钻机继续施工,直至达到设计孔底标高,其施工流程如图1所示。
4多机成孔关键技术
4.1泥浆配制
本工程对泥浆指标主要依据《公路桥涵施工技术 规范》JTJ041一2000中提到的泥浆性能指标选择进行取值。结合旋挖钻施工泥浆属于静态泥浆护壁及减少泥浆配制次数,泥浆配制以气举反循环回转钻机施工为主,本工程桩基施工泥浆性能:相对密度1.08~1.15;含砂率≤4%;黏度为18~25Pa·s;胶体率≥95%;失水率≤20mL/30min;泥皮厚≤3mm/30min;pH值为8~10。
(略)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多卡模板在仙居抽水蓄能电站薄壁直立高边坡衬砌中的应用
多卡模板在仙居抽水蓄能电站薄壁直立高边坡衬砌中的应用
陈显义,陈金,卢文平
(武警水电第二总队第五支队,江苏常州213135)
[摘要]仙居抽水蓄能电站 地面500kV开关站,边坡最大设计高度为55m,分为二级马道,薄壁贴坡混凝土 主要布置在二级马道以下,垂直高度为15m,衬砌 混凝土施工面积大,浇筑厚度仅为40cm,若采用普通钢模板 施工繁琐,材料使用多,同时施工进度及混凝土外观无法得到保证,若利用多卡悬臂模板施工,则可以简化施工流程,同时节省材料投入,加快施工进度。主要介绍多卡模板在浇筑厚度仅40©m的薄壁混凝土中的成功应用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内容摘抄:
1工程慨况
仙居抽水蓄能电站为日调节纯抽水蓄能电站,安装4台375MW立轴单级混流可逆式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500MW,年平均发电量为25.125亿kW·h,年平均抽水电量32.63亿kW·h。枢纽工程主要由上水库、输水系统、地下房、地面开关站及下水库等建筑物组成。
2常规模板施工方案对比
本工程贴坡混凝土施工面积大,浇筑厚度薄,外观要求高且施工工期紧,若采用常规普通钢模板进行施工,因混凝土施工面积大投入模板量较大,按照设计分仓要求水平方向15m、高3m分为一仓,若采用常规普通钢模板进行施工,每仓需用6015型普通钢模板60块,模板拼装量大,且施工过程中模板安装及加固较为繁琐,还需在外侧搭施工脚手架,既不能加快施工进度,又增加施工成本投入。
3方案验算
为确保多卡大模板在本工程薄壁混凝土中的运用,需验算混凝土对多卡模板蛇形钢筋的握裹力。多卡模板施工及受力分析如图1所示。
4主要施工方法
1)定位锥、B7螺栓预埋。建基面第1仓采用普通6015型钢模板浇筑,为预埋定位锥、蛇形钢筋及支架预留空间,根据多卡模板安装规范,每块多卡模板需预埋2根蛇形钢筋及2套定位锥,按要求进行预埋件安装。
(略)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GB/T 12777-2019 金属波纹管膨胀节通用技术条件
ICS 47.020.30
GB
U 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2777- -2019代替GB/T 12777- 2008
金属波纹管 膨胀节 通用技术条件
General specification for metal bellows expansion joints
2019-05-10发布 2019-12-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12777- 2008《金 属波纹管膨胀节通用技术条件》。本标准与GB/T 12777-
2008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的适用范用(见第1章,2008年版的第1章);
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2008年版的第2章);
修改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2008年版的第3章);
修改了膨胀节工况分类(见4.1.1 ,2008年版的4.1.1);
修改了膨胀节型式分类(见4.1.2 ,2008年版的4.1.2);
增加了膨胀节按约束压力推力分类(见4.1.2);
增加了膨胀节的部件分类(见4.1.3);
增加了焊接接头分类焊接接头系数和焊接要求(见4.1.4.7.2和8.5);
修改了型号表示方法和标记示例(见4.2.1 和4.2.2.2008年版的4.2.1和4.2.2)↓
修改了常用波纹管材料牌号(见5.1.1,2008年版的5.1.1);
-增加了多层波紋管各层可采用不同材料(见5.1.2);
增加了不同材料组合的多层波纹管许用应力计算方法(见5.4.3);
修改了波纹管尺寸十极限偏差的具体要求(见6.1.1.6.1.36.1.5和16.1.6.2008年版的5.6.1.1.5.6.1.2. 5.6.1.4 和5.6.1.5);
增加了波纹管波高- -致性要求(见6.1.2);
修改了端管焊接端对接坡口形式(见6.3.2,2008年版的5.6.3.2);
增加了波纹管膨胀节设计条件(见7.1);
增加了材料标志移植要求(见8.1);
修改了无损检测要求和方法(见9.3和9.4,2008年版的5.5和6.3);
增加了波纹管成形后可及焊接接头的渗透检测要求(见9.3.2.0);
修改了耐压、气密和疲劳性能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见9.5.1 .9.5.2.9.5.5.9.6.1、9.6.2和9.6.5. .2008年版的5.7.5.8.5.9.6.5.6.6和6.7);
删除了煤油渗漏试验(见2008年版的6.6.2);
增加了刚度、稳定性和爆破性能试验要求及试验方法(见9.5.3.9.5.4.9.5.6、9.6.3.9.6.4和.9.6.6);
修改了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项日和顺序(见10.2.2和10.3.1,2008年版的7.2.2和7.3.1);
修改了型式检验样品数量(见10.2.3,2008年版的7.2,3);
修改了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判定规则<见10.2.4和10.3.3,2008年版的7.2.4和7.3.3); .
修改了铭牌内容(见11.1.2008年版的8.1);
修改了圆形波纹管设计计算公式(见附录A,2008年版的附录A);
-增加了外压波纹管强度计算与评定方法(见A.2.6.1和A.2.6.2);
增加了波纹管累积疲劳寿命计算方法(见A.2.7);
修改了导流简设计计算方法(见A.5.2008年版的A.5);
-增加了保护罩设计计算方法(见A.6);
一修改 了矩形波紋管设计计算公式(见附录B,2008年版的附录B):
增加了结构件设计通用要求(见C.2);
-修改了圆形万向环的设计计算公式(见C.8.1,2008年版的C7.1);
-增加了波纹管高温疲劳试验(见附录D);
增加了选型(见附录E):
增加了安装使用要求(见附录F);
-增加了安全建议(见附录G);
增加了其他材料波纹管疲劳设计方法(见附录H)。
本标准由全国船用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37)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洛阳双瑞特种装备有限公司、南京晨光东螺波纹管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中国襄球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钟玉平.张小文.刘岩.张爱琴、张道伟、牛玉华赵思珍.张美玲.耿海平、胡志敏、张世忱、李中央.宫玉才.杨良仲、孙蕾。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2777一 1991.GB/T 12777一 1999.GB/T 12777一 2008.
金属波纹管膨胀节通用技术条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金属波纹管膨胀节(以下简称“膨胀节”)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和标记,材料,尺寸和偏差.设计.制造.检验和试验.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选型.安装使用要求和安全建议。
本标准适用于安装在管道中其挠性元件为金属波纹管的膨胀节的设计.制造、检验、选型、安装使用.其他场合的膨胀节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8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0.3- -2011 压力容器第3部分:设计
GB/T 1800.1- 2009产品几何技 术规范(GPS)极限与配合 第1 部分:公差、偏差和配合的基础
GB/T 2059铜及铜合 金带材
GB/T3280不锈钢冷轧钢板和钢帶
GB/T 3621钛及钛合 金板材
GB/T 4237不锈销热轧 钢板和钢带
GB/T8163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
GB/T 9711石油天然气工业 管线输 送系统用钢管
GB/T 12771输送 流体用不锈钢焊接钢管
GB/T14976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
GB/T 20801.2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 第2 部分:材料
GB/T 20801.4- 2006 压力管道规范 工业管道 第4部分:制作与安装
GB/T24511承压设备用不锈钢和耐热钢钢板和钢带
GB 50235- 2010 工业金 属管道工程施工规范
JB/T4711压力容器涂敷与运输包装
NB/T47008承压设备用碳素钢和合金钢锻件
NB/T47010承压设备用不锈钢和耐热钢锻件
NB/T 47013.2- -2015 承压设 备无损检测第 2部分:射线检测
NB/T 47013.3- -2015 承压设 备无损检测第3 部分;超声检测
NB/T 47013.5- 2015 承压设 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溶透检测
NB/T47013.10--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0部分: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
NB/T 47013.11- 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11部分: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
NB/T 47013.14- 2016承压设备 无损检测第14部分:X射线计算机辅助成像检测
NB/T 47014承压设 备焊接工艺评定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波纹管膨张节bellows expansion joints
由一个或几个波纹管及结构件组成,用来吸收由于热胀冷缩等原因引起的管道和(或)设备尺寸变化的装置。
3.2
圆形波纹管circular bellows
膨胀节中由一个或多个圆形波纹及端部直边段组成的圆形挠性元件。对于加强U形波纹管和Ω形波纹管,包括加强环和均衡环。
3.3
矩形波纹管rectangular bellows
膨胀节中由一个或多个矩形波纹及端部直边段组成的矩形挠性元件。
3.4
单式轴向型膨胀节single axial expansion joint
由一个波纹管和结构件组成,主要用于吸收轴向位移而不能承受波纹管压力推力的膨胀节。
3.5
外压轴向型膨张节external pressurized axial expansion joint
由承受外压的波纹管及外管和端环等结构件组成,主要用于吸收轴向位移而不能承受波纹管压力推力的膨胀节。
3.6
复式自由型膨张节universal untied expansion joint
由中间管所连接的两个波纹管及结构件组成,主要用于吸收轴向与横向组合位移而不能承受波纹管压力推力的膨胀节。
3.7
比例连杆复式自由型膨胀节pantograph linkages universal untied expansion joint
由中间管所连接的两个波纹管及比例连杆等结构件组成,主要用于吸收轴向与横向组合位移而不能承受波纹管压力推力的膨胀节。
3.8
单式铰链型膨张节single hinged expansion joint
由一个波纹管及销轴、铰链板和立板等结构件组成,只能吸收一个平面内的角位移并能承受波纹管压力推力的膨胀节。
3.9
单式万向铰链型膨胀节single gimbal expansion joint
由一个波纹管及销轴、铰链板、万向环和立板等结构件组成,能吸收任一平面内的角位移并能承受波纹管压力推力的膨胀节。
4分类和标记
4.1分类
4.1.1膨胀节工况分类
膨胀节按工况分为三种类型,见表1。
4.1.2膨胀节型式分类
膨胀节按是否能够约束压力推力分为无约束型和约束型两类。常用膨胀节按结构形式分为15种型式,见表2。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GB/T 12817-2021 铁路客车通用技术条件
ICS 45.060.20
S 50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2817- -2021代替GB/T 12817- 2004. 部分代替GB/T 12816- 2006
铁路客车 通用技术条件
Genera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ailway passenger car
202 1-03-09发布 2021-10-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12817- 20048铁道客车通用技术条件》,部分代替GB/T 12816- 2006《 铁道客车内部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本标准以GB/T 12817- 2004 为主,整合了GB/T 12816- -2006 中车辆内部噪声限值,与GB/T 12817- 2004 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
-增加了车辆运用环境要求,包括高原运用环境要求(见4.5.4.6.4.7.4.8.4.9); .
增加了单车紧急制动距离要求(见表1);
-增加了车辆单独施加m手制动时的停放要求(见4.11);
-增加了整备状态下车辆模态的要求(见4.15);
修改了噪声要求(见4.17,2004年版的3.12);
修改了有害物质限量的要求(见4.19,2004年版的3.14);
增加了车辆电气隐患防护的要求(见4.21);
增加了车辆螺栓连接的要求(见4.23);
-增加了高原客车设置供氧系统的要求(见4.26);
增加了客车无障碍设施的要求(见4.27);
增加了首尾车设置安全防护装置的要求(见4.28);
-增加了最高运营速度为200km/h客车的气密性的要求(见4.29);
增加了车辆密封性能要求(见4.30);
- 修改了铝及铝合金材料应符合的标准(见5.2 ,2004年版的4.2);
-修改了车辆内装饰材料的要求(见5.4,2004年版的4.3);
增加了车頂钢结构应进行水密性试验要求(见6.1.3);
-增加了车窗应符合的标准(见6.2.1);
增加了塞拉门应符合的标准(见6.2.6);
- 修改了自动车钩缓冲装置的要求(见6.4.2,2004 年版的5.4.1.5.4.3 和5.4.4);
-增加了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的要求(见6.4.3);
修改了风挡要求(见6.4.4 .2004年版的5.4.5);
-修改了翻板.脚蹬及扶手要求(见6.4.5,2004 年版的5.4.6);
-删除了转向架静强度、疲劳强度及动力学性能的试验要求(见2004年版的5.5,2);
-修改了制动装置的要求(见6.6.2004年版的5.6);
-删除了独立温水采暖装置的要求(见2004年版的5.7.1);
-删除了北京以南冬季客室温度的要求(见2004年版的5.7.5);.
- 删除了注水口的要求(见2004年版的5.8.5);
-删除了注水试验要求(见2004年版的5.8.6);
- 删除了燃煤锅炉的要求(见2004年版的5.8.7);
- 修改了室内空气计算温度(见表4,2004年版的表4);
-修改了空调.采暇温度设计计算参数(见表5,2004年版的表5);
-增加了最高运营速度200km/h的客车应急通风要求(见6.7.9);
-增加了电热开水器.温水器要求(见6.8.1);
增加了集便装置的要求(见6.8.7);
增加了车电装置的总体要求(见6.9.1);
-增加了电气系统保护要求(见6.9.2); .
增加了车电系统的供电电压制式要求(见6.9.3);
修改了DC600 V供电应符合的标准(见6.9.4 ,2004年版的5.9.4);
增加了AC380 V供电系统电压波动范围要求(见6.9.5);
修改了AC380 V供电线路的绝緣要求(见6.9.5 ,2004年版的5.9.5);
增加了电子装置的要求(见6.9.6);
增加了电气控制柜的要求(见6.9.7);
-增加了照明装置的要求(见6.9.8);
-增加了蓄电池要求(见6.9.9);
增加了电气连接器要求(见6.9.10);
增加了列车设置播音系统、旅客信息系统及祝顿监控系统的要求(见6.9.13);
修改了密接车钩中心线高度偏差要求(见6.10.1 ,2004年版的5.10.1); .
增加了空气弹簧转向架上部与车底架下部各零部件的垂直距离要求(见6.10.5)。
本标准由国家铁路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标准计量研究所、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敏.王成涛、徐力、李瑞淳.肖孝军、徐言兵.陈萌.王立航、李国平、杨智朋、宋瑞。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2816- 1991.GB/T 12816- 2006;
一- GB/T 12817- 1999 .GB/T 12817- -2004.
铁路客车通用技术条件
本标准规定了标准轨距铁路客车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材料要求、各部结构与性能、涂装、标志、检验方法与检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最高运营速度不大于200 km/h的标准轨距一般用途 新造铁路客车。特种车.维修车.试验车.国际联运客车等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46.1标准轨距铁路 机车车辆限界
GB/T699优质碳素结构钢
GB/T 700碳素结构钢
GB/T1591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GB/T 3280不锈 钢冷轧钢板和钢带
GB/T 3880(所有部分)-般 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
GB/T 4549(所有部分)铁道 车辆词汇
GB/T5599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及试验鉴定規范
GB/T12818铁路客车组装后的检查与试验规则
GB 18045铁路车辆用安 全玻璃
GB/T 21414铁路应用机车车辆电 气隐患防护的规定
GB/T 24338.4轨道交通电磁兼容 第3-2 部分:机车车辆设备
GB/T 25022机车 车辆车端电气通信(控制)连接器
GB/T 25023机车 车辆车端动力连接器
GB/T 25119轨道交通机车车 辆电子装置
GB/T 32587旅客列车 DC600 V供电系统
GB/T 32595铁道客车及动车组用电气控制柜
GB/T37333铁道客车及动车组无障碍设施通用技术条件
TB/T 456.1机车车辆自动车钩缓冲装置 第1 部分:装车要求
TB/T 456.2机车车辆 自动车钩缓冲装置第2 部分:自动车钩及附件
TB/T 456.3机车车辆 自动车钩缓冲装置第3部分:钩尾框
TB/T 1490机车车辆转向架客 车转向架
TB/T 1720铁道客车及动 车组给水装置
TB/T 1759铁道 客车配线布线规则
TB/T1802铁道车辆水密性试验方法
TB/T 1804铁道车辆空调 空调机组
TB/T 1961铁道 车辆缓冲器
3术语和定义
GB/T4549(所有部分)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基本要求
4.1车辆及其零部件的设计制造应符合本标准、有关标准及按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与技术文件的规定。
4.2车辆的最高运营速度不大于200km/h。
4.3车辆限界应符合GB146.1的规定。
4.4车辆连挂时应能通过最小半径为145m的曲线。单车调行时应能通过最小半径为100m的曲线。
4.5非限定运用区间车辆,运用的环境温度为一40℃一十40℃。高原线特殊运用区间车辆,运用的环境温度为一45℃一+40℃。
4.6非限定运用区间车辆,海拔高度不大于2500m。高原线特殊运用区间车辆,海拔高度为2500m一5100m。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L/T 5143-2018 变电站和换流站给水排水设计规程
ICS 29.240
P62
备案号:J169一2019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P
DL/T5143-2018代替DL/T5143一2002
变电站 和换流站 给水排水设计 规程
Code for design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for substation and converter station
2018-12-25发布 2019-05-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前言
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4年第一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
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能科技〔2014)298号)的要求,编制组经
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
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变电所给水排水设计规程》
D1/T5143一2002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给水、消防给
水、排水。
本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是:
1.标准名称由“变电所给水排水设计规程”修订为“变电站和
换流站给水排水设计规程”。
2.标准适用范围由“220kV~500kV变电站”调整为
“220kV~1000kV新建(扩建)变电站、串补站、开关站和各电压等
级换流站”。
3.对用水量标准进行了调整。
4.对消防给水内容进行了补充调整。
5.增加了消防排水设计内容。
6.对雨水设计重现期进行了调整。
7.增加了雨水、污废水再利用措施。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替代《变电所给水排水设计规程》DL/
T5143-2002。
1总则
1.0.1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使变电站和换流
站给水排水设计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达到安全可靠、先进适用、经
济合理、节能环保的要求,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电压等级为220kV~1000kV的新建(扩
建)变电站、串补站、开关站和各电压等级换流站的给水排水设计。
1.0.3变电站和换流站的给水排水设计应按照规划容量统一规
划、分期建设,对于扩建工程应充分发挥原有设施的效能。
串补站与变电站合建或毗邻建设时,串补站给水排水应与变
电站的给水排水设计统筹考虑:变电站和换流站设有调相机时,调
相机区域的给水排水应与变电站和换流站的给水排水设计统筹
考虑。
1.0.4变电站和换流站的给水排水设计方案应根据当地地形条
件、气候条件、环境因素、水源条件等综合考虑,并通过技术经济比
较后确定。
1.0.5设计中应结合工程特点,积极稳妥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
新材料、新工艺,促进技术创新。
1.0.6变电站和换流站给水排水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
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
语
2.1.1生产用水
process water for equipment
由生产给水系统提供的设备循环冷却水系统所需的补充水。
2.1.2设备冲洗用水
washing water for equipment
对停电检修设备进行清洗时所需用的水。
2.1.3设备降温用水
cooling water for equipment
为防止变压器等设备发生高温报警,对设备进行喷水降温所
需用的水。
2.1.4内冷却水
inside cooling water
使用水作为热转移介质,包含去离子水或去离子水与一定比
例有机防冻液的混合液,进人电气设备吸收设备运行中产生的多
余热量,并将热量转移给外冷却系统的循环冷却水。
2.1.5外冷却水
outside cooling water
使用水作为冷却媒质,通过换热设备与内冷却水换热,并将热
量传递给大气的外冷却系统的循环冷却水。
3给水
3.1用水量、水质、水压
3.1.1用水项目宜包括以下内容:
】生活用水及淋浴用水:
2生产用水:
3设备神洗及降温川水:
+浇洒及绿化用水:
5消防用水:
6未预见用水及管网漏失水量。
3.1.2用水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站内工作人员生活用水量可采用30L/(人·班)一
501/(人·班),每班用水时间8h,小时变化系数采用3.0~2.5:
2站内工作人员淋浴用水量可采用40I/(人·班)一60I/(人·班),其延续时间为1h:
3生产用水量按照全站电气设备冷却水系统的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确定,设有调相机时·应同时考虑调相机冷却水系统用水量:
4设备冲洗及降温用水根据工程情况和运行、检修需要确定;
5浇洒及绿化用水可合并采用1.01/(m2·日)~2.01/(m2·日):
4消防给水
4.1一般规定
4,1,1变电站和换流站的规划和设计应同时设计消防给水系统。当站内建筑物满足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体积不超过3000m',且火灾危险性为戊类时,可不设消防给水。
4.1.2变电站和换流站的消防给水系统应独立设置。
4.1.3变电站和换流站消防给水设计流量应按同一时间内发生一起火灾时所需的最大设计流量确定。
4.1.4建筑物一起火灾灭火所需消防用水的设计流量应由建筑的室外消火栓系统、室内消火栓系统、固定式水灭火系统等需要同时作用的各种水灭火系统的设计流量组成,按需要同时作用的各种水灭火系统最大设计流量之和确定。
4.1.5室外变压器、电抗器采用固定式水灭火系统时,应设置室外消火栓系统,其消防用水的设计流量应由同时作用的固定式水火火系统设计流量和室外消火栓系统设计流量组成。
4.1.6变电站、换流站室内消火栓系统、室外消火栓系统、固定式水灭火系统等消防给水系统合并设置,供水管路沿水流方向应在报警阀前分开设置。
4.1,7变电站和换流站消防给水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标准GB50229及《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的规定。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NB/T 10858-2021水电站进水口设计规范
ICS 27.140
P 59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 行业标准
NB/T 10858-2021 代替 DL/T 5398-2007
水电站 进水口设计 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Hydropower Station Intakes
2021-12-22 发布 2022-06-22 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前 言
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 2015 年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 能科技〔2015〕283 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在 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建筑物布置、水力设计、结构设计与地基 处理、运行和监测。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增加了术语“岩塞爆破进水口”“分层取水进水口”“多层进水口”“叠梁门 式进水口”“通仓流道”“汇流竖井”“漂浮物”;
——增加了改建、扩建工程进水口布置的规定;
——增加了分层取水进水口和岩塞爆破进水口的布置及结构型式;
——增加了寒冷地区进水口最小淹没深度的取值;
——增加了分层取水进水口水力设计;
——增加了单一安全系数法进水口整体稳定和基底应力计算的要求;
——修订了进水口建筑物级别及洪水标准;
——修订了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和竖井式进/出水口水力设计要求。
本规范由国家能源局负责管理,由水电水利 规划设计总院提出并负责日常管理,由 能源行业水电勘测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NEA/TC15)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 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北 小街 2 号,邮编:100120)。
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规范参编单位: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西安理工大学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周 恒 张曼曼 吴峻峰 周邠鹏 费秉宏 刘 寅 刘昌桂
1 总则
1.0.1 为规范水电站进水口的设计,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订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岩基上的常规水电站进水口及抽水蓄能电站进/ 出水口建筑物设计。
1.0.3 水电站进水口的设计首次运用新技术和采用新结构时,应进行专门论证。
1.0.4 水电站进水口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水电站进水口 hydropower station intake
以引水发电为目的的取水建筑物。
2.0.2 开敞式进水口 open inlet
进水口流道有自由水面,且水面以上净空与外界空气保持贯通的进水口。
2.0.3 有压式进水口 pressure inlet
流道淹没于水中,并始终保持满流状态,具有一定的压力水头的进水口。
2.0.4 坝式进水口 intake incorporated in concrete dam
布置在大坝或挡水建筑物上的整体布置进水口,含水电站压力前池进水口。
2.0.5 河床式水电站进水口 intake of run-of-river hydropower station
河床式进水口 run-of-river intake
河床式水电站挡水建筑物的一部分,为厂房坝段建筑物的组成部分,与电站厂房连 为一体的整体布置进水口。
2.0.6 塔式进水口 tower intake
布置于大坝或库岸以外的独立布置的塔形进水口,可采用单面单孔进水或周圈多层 多孔径向进水。 2.0.7 岸塔式进水口 tower intake built against bank
背靠岸坡布置,闸门设在塔形结构中,可兼作岸坡支挡结构的进水口。
2.0.8 闸门竖井式进水口 intake with gate shaft
闸门布置于山体竖井中,入口与闸门井之间的流道为隧洞段的进水口。
2.0.9 岸坡式进水口 intake with inclined gate slots at bank
闸门门槽及拦污栅槽贴靠倾斜岸坡布置的进水口。
2.0.10 岩塞爆破进水口 rockplug blasting intake
将引水隧洞开挖至水库附近预定位置,预留一定厚度的岩塞,待岩塞下游隧洞具备 条件后,一次性爆除预留的岩塞,使引水隧洞与水库贯通形成的进水口。
2.0.11 抽水蓄能电站上、下水库进/出水口 intake/outlet in upper reservoir and
NB/T 10858-2021 lower reservoir of pumped storage station
抽水蓄能电站具有抽水和发电两种运行工况,水流是双向流动的,对于上水库,在 发电时为进水口,抽水时为出水口;对于下水库,在发电时为出水口,抽水时为进水口, 分别简称上、下水库进/出水口。按照水流方向分为侧式进/出水口和竖井式进/出水口。
2.0.12 侧式进/出水口 side intake/outlet
抽水蓄能电站的输水道呈水平向与水库连接的进/出水口。
2.0.13 竖井式进/出水口 shaft intake/outlet
抽水蓄能电站的输水道用竖井与水库底垂直连接的进/出水口。
2.0.14 分层取水进水口 layered water intake
针对水温分层型水库,为获取水库不同高程水体以达到控制下泄水温目的而设置的 进水口。
3 建筑物布置
3.1 一般规定
3.1.1 进水口布置应与枢纽其他建筑物的布置相协调,并便于与引水发电系统的其他建筑 物相衔接。 3.1.2 水电站进水口建筑物宜包括拦污段、入口段、闸门段、渐变段和上部结构。有压引 水系统的进水口应设有充水设施和通气孔。进水口宜设置拦污栅、闸门、启闭机和清污 等设备。
3.1.3 进水口设计应收集相应的地形地质、水文、泥沙、漂浮物、冰情、水电站及水库 运行等基本资料。
3.1.4 进水口在各种运行水位下应水流顺畅、流态平稳、进流匀称和水头损失小,并按运 行需要引进所需流量或截断水流。
3.1.5 进水口应具备可靠的电源,闸门和启闭机的操作应灵活可靠,充水和通气设施应畅 通无阻,应具有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并应有设备安装、检修及清污场地。
3.1.6 多泥沙河流上的进水口应设置防沙设施。
3.1.7 多污物河流上的进水口应设置导污、拦污和清污设施。
3.1.8 严寒地区的进水口,应采取防冰、排冰措施。
3.1.9 对有分层取水要求的进水口,应设置控制分层取水的建筑物和设备。分层取水进 水口取水方式的选择应结合库水温度分布等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分层取水 进水口取水设施应在规定运行工况下均能灵活控制取水。
3.1.10 改建、扩建工程的进水口布置,应与既有建筑物相协调,同时考虑施工条件。当 采用岩塞爆破进水口型式时,应研究开挖爆破对其他建筑物的影响。
3.2 进水口型式、体形及布置
3.2.1 进水口的型式可主要分为坝式进水口、河床式进水口、塔式进水口、岸塔式进水口、 闸门竖井式进水口、岸坡式进水口、开敞式进水口、抽水蓄能电站上下水库进/出水口、 分层取水进水口和岩塞爆破进水口等。进水口型式及其适用条件可按本规范附录 A 的规 定选取。
3.2.2 坝式进水口布置应与坝体结构相适应;河床式水电站进水口布置应与厂房结构相 适应,根据变形情况可在进水口与厂房上部结构之间设置永久缝。
4 水力设计
4.0.1 进水口水力计算可按照本规范附录 C 进行,宜包括下列内容:
1 过流能力。
2 过栅流速。
3 水头损失。
4 有压式进水口最小淹没深度。
5 有压式进水口的通气孔面积。
6 闸门竖井式闸门井涌浪。
7 水击压力。
8 管道充水时间。
4.0.2 大型重要工程、条件复杂的抽水蓄能电站上下水库进/出水口、大中型工程分层 取水进水口的水力设计宜进行水工模型试验或数值模拟计算论证。
4.0.3 抽水蓄能电站进/出水口水力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水头损失应计算发电和抽水两种工况。
2 水流在两个方向流动时流速均应分布均匀、水头损失小。
3 进流时,各级运行水位下进/出水口附近不产生有害的漩涡。
4 进/出水口附近库内水流流态良好,无有害的回流或环流出现,水面波动小。
4.0.4 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水力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减少压力隧洞弯道水流对进/出水口出流带来的不利影响,靠近进/出水口压力 隧洞宜避免弯道,或将弯道布置在离进/出水口较远处。
2 扩散段的平面扩散角 应根据管道直径、布置条件、流量的大小、地形和地质条 件、电站运行要求等因素选定,宜在 25°~45°范围内选用。
3 应避免扩散段内水流在平面上产生分离,应采用分流隔墙将扩散段分成多孔流道, 其末端与拦污栅断面相接。每孔流道的平面扩张角宜小于 10°。分流隔墙的布置应使各 孔流道的过流量基本均匀,相邻边、中孔道的流量不均匀程度不宜超过 10%。
4 扩散段起始处,扩散段与直线段间平面上应采用曲线连接,其半径可选用 2 倍~ 3 倍管径。
5 扩散段的纵断面,宜采用顶板单侧扩张式,顶板扩张角 宜在 3°~5°范围选 用。当 大于 5°时,宜在扩散段末接一段平顶的调整段,其长度可取扩散段长度的 0.4 倍。
6 扩散段末端过水断面面积应以满足过栅流速和布置要求确定。
7 应避免发生贯穿吸气漩涡,在扩散段末端外部上方宜设防涡设施。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GB/T 13611-2018 城镇燃气分类和基本特性
ICS75. 160.30
P45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3611- -2018代替GB/T 13611- - 2006
城镇燃气分类 和基本特性
Classification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ity gas
2018-03-15发布
2019-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13611-20066 城镇燃气 分类和基本特性》。与GB/T 13611- 2006 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城镇燃气分类原则(见4.1,2006年版的4.1);
-修改了城镇燃气的类别及特性指标(见4.3.2006年版的4.3);
增加了液化石油气混空气、二甲醚气、招气(见4.3);
:修改了城镇燃气的试验气(见4.4,2006年版的4.4);
增加了城镇燃气燃烧器具试验气测试压力(见4.5);
增加了试验用气的配制方法(见附录B);
-删除了本标准与BS EN437:1994和EN 30-1-1:1999的对比(见2006年版的附录C)。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石油工业天然气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济南港华燃气有限公司、北京市燃气集团研究院、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昆仑能源有限公司.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尔热水器有限公司.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艾欧史密斯(中国)热水器有限公司、芜湖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广东万家乐燃气具有限公司、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菲斯曼供热技术有限公司.能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浙江帅丰电器有限公司、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中山百得厨卫有限公司.上海梦地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瑞必科净化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国家燃气用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文学、王启、周理、刘建辉、郭军、刘丽珍.高慧娜、苗永健、刘云、郑军妹、毕大岩.徐国平、余少言、张华平、邵柏桂、张坤东、邵于估.王海云,高强、金建民,白学萍.梁艳红。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一GB/T 13611- 1992、GB/T 13611- 2006。
城镇燃气分类和基本特性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镇燃气的分类原则特性指标计算方法.类别和特性指标要求城镇燃气试验气.以及城镇燃气燃烧器具试验气测试压力。
本标准适用于作为城镇燃料使用的各种燃气的分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1062天然气发热量、密度、相对密度和沃泊指数的计算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城镇燃气city gas
符合规范的燃气质量要求,供给居民生活.商业(公共建筑)和工业企业生产作燃料用的公用性质的燃气。
注;城镇燃气一般包括人工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液化石油气混空气、二甲醚气、酒气。
3.2
基准状态reference conditions
温度为15C.绝对压力为101.325kPa条件下的干燥燃气状态。
[GB/T 16411- 2008.定义 3.1]
3.3
热值heating value; calorific value
规定量的燃气完全燃烧所释放出的热量。
注:其中,释放出的包括烟气中水燕气汽化潜热在内的热量称为高热值,释放出的不包括烟气中水燕气汽化潜热的热量称为低热值。
[改写GB/T 12206- 2006,定义 3.1]
3.4
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 specific gravity
-定体积干燃气的质量与同温度同压力下等体积的干空气质量的比值。
注:相对密度为无量纲量,以符号d表示。
[GB/T 12206- 2006,定 义3.5]
3.5
华白数Wobbe number; Wobbe index
燃气的热值与其相对密度平方根的比值。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GB/T 13693-2017 道路硅酸盐水泥
ICS 91.100.10
G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3693- -2017
代替GB/T 13693- 2005
道路硅酸盐水泥
Road portland cement
2017-11-01发布
2018-09-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13693- -2005<道 路硅酸盐水泥 》。与GB/T 13693- 2005 相比.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
由强制性标准改为推荐性标准;
一增加了 混合材料的种类(见4.4,2005年版的4.3);
一修改了道路硅酸盐水泥的分级方式(见第5章.2005年版的5);
-增加了水泥中氣离子含量的要求(见6.1.4)。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科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水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4>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河南省同力水泥有限公司、广西鱼峰水泥有限公司、宁波科环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嘉华特种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峨胜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雅碧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国家水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华润水泥技术研发有限公司.祥云县建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抚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萬洲坝石门特种水泥有限公司.淄博崇正水泥有限责任公司.青州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内蒙古自治区建材产品质量检验院、西南交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云、孙明伦、张广峰、黄小青、俞枢根、许毅刚、王为华.万凯洪、崔健、冯晓东、刘圣忠、林永权.黄明辉、张丽梅、陈曦、袁亮国、覃爱平.王成利、于光民、任粉梅、谢任芝、张顺、曾辉、
霍慢慢、杨茂鑫、马国宁,钟文、张晓明,王英军王显斌、王敏、马忠诚,高显束、张坤悦。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一GB 13693- 1992 ,GB/T 13693- 2005。
道路硅酸盐水泥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道路硅酸盐水泥的术语和定义、组分与材料、分级.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运输与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道路路面.机场道面及对耐靡、抗干縮等性能要求较高的其他工程用道路硅酸盐水泥的生产与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B期的引用文件,仅注F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76水泥化学 分析方法
GB/T203用于水泥中的粒化高炉矿渣
GB/T 750水泥压蒸 安定性试验方法
GB/T 1346水泥 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
GB/T 159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GB/T 5483天然石膏
GB/T 6645用于 水泥中的粒化电炉磷渣
GB/T 8074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勃氏法
GB/T 9774水泥包装袋
GB/T 12573水泥取样 方法
GB/T 17671水泥胶 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
GB/T 1804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
GB/T20491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钢渣粉
GB/T 21371用于水泥中的工业副产石膏
GB/T 26748水泥助磨剂
JC/T421水泥胶砂耐磨性试验方法
JC/T603水泥胶砂干縮试验方法
YB/T 022用于水泥中的钢渣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道路硅酸盐水泥road portland cement
由道路硅酸盐水泥熟料.适量石膏和混合材料.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GB 13851-2019 内河交通安全标志
ICS 03.220.40
GB
R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3851- -2019
代替GB 13851- 2008
内河交通安全标志
Traffic safety signs on inland waterways
2019-10-14发布
2020-05-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前言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 13851- -2008(内河 交通安全标志》,与GB 13851- -2008 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 增加了可变信息标志的术语和定义(见3.2);
-修改了内河交通安全标志字体要求(见4.5,2008年版的4.5);
-修改了内河交通安全标志分类(见第5章,2008年版的第5章);
--修改了 主标志形状和尺寸中的航道等级分类(见表1,2008年版的表1);
--增加了I、I级航道主标志尺寸的规定(见6.2);
增加了涉水施工标志(见7.3.12);
-修改了注意危险标志的表述内容(见7.3.13,2008年版的7.2.12);
--- 修改了禁止掉头标志、解除禁止掉头标志和掉头区标志的图示(见8.3.4.8.3.17和10.3.3,
2008年版的8.2.4.8.2.17和11.2.3);
--修改了禁止会船标志、禁止停泊标志和禁止明火标志的表述内容(见8.3.6.8.3.11和8.3. 16,
2008年版的8.2.6.8.2.11和8.2.16);
-修改了限制船舶寬度标志的名称(见8.3.24,2008年版的8.2.24);
一修改了警示标志的内容、图示和类别(见8.2和8.3.30,2008年版的第9章);
-修改了导向标志的类别和图示颜色(见9.3.1,2008年版的9.2.2);
-修改了场所距离标志的图示和表述内容(见10.3.10,2008年版的11.2.10) ;
删除了桥名标志、通航孔编号标志(见2008年版的11.2.11.11.2.12);
修改了通航净高标尺和闸门槛水深标志的尺寸、制作要求和图示(见10.3.11,2008年版的11.2.13);
-修改了主标志附加辅助标志示例的图示(见图102,2008年版的图100);
修改了可变信息标志的内容(见第12章,2008年版的第13章);
-修改了标志设置适当位置的距离要求(见13.2,2008年版的14.2);
增加了内河交通安全标志的亮化(见第15章);
---删除了内河交通安全标志汉字示例、阿拉伯数字示例和拉丁字母大小写示例(见2008年版的附录B.附录C和附录D);
-修改了标志制作图示例(见附录C.2,2008年版的附录G.2);
--修改了内河交通安全标志的支持(安装)方式的附录属性(见附录D,2008年版的附录H)。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上海市地方海事局、上海中交水运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程海峰、陆东飞、刘杰、周树高、袁顺才、袁志杰、刘国栋、吴华林、欧阳龙山、童志华。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 GB 13851.1- 1992;
-- GB 13851.2- 1992;
-- GB/T 13851.3- 1992;
-- GB 13851- 2008 。
引言
内河交通安全标志是为内河水运服务的交通设施,从交通管理的角度,用图形符号、颜色和文字,标示交通管理内容,传递与交通有关的信息。
GB 13851- -2008 已经实施了近十年,在水网地区水上水下活动的通航安全管理中已得到广泛实施,并且在规范内河交通行为、促进内河交通安全管理现代化和减少内河交通事故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次修订保留了原版本中经实践证明适用的部分,针对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不足,并博采道路交通标志和国外水上交通标志之长,结合我国内河水域的特点,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补充,使之更趋完善。
内河交通安全标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内河交通安全标志的颜色、字体、分类、形状.尺寸、图案、设置、构造及亮化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内河通航水域设置的交通安全标志。我国与其他国家订有协议的国境河流、国际通
航河流设置交通安全标志时,经协商一致,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893- 2008安全 色
GB 5768.2- 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
GB/T 8416视觉信号表面 色
GB50139内河通航标准
JT376内河通航水域桥梁警示标志
3术语和定义 .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告示性标志notice signs
以文字为主,捕以或不输以图形符号,按文字告示的内容确定类别归属的主标志。
3.2
可变信息标志changeable-message signs
一种因交通、航道、气候等状况的变化而改变显示内容的标志。
4-般规定
4.1内河交通安全标志是一种用图形 、符号.颜色和文字向内河交通参与者传递与交通安全有关信息,.
用于管理内河交通的设施。
4.2内河交通 安全标志的颜色按GB 2893- -2008 中4.1.4.2规定执行。
4.3内河交通安全标志的颜色范围按GB/T8416的有关规定执行,见附录A.
4.4内河交通安全标志(警示桩标志除外)的边框外缘应有与该标志底色相同颜色的衬边.
4.5内河交通安全标志的汉 字.拼音字母.拉丁字母数字等按GB 5768.2- 2009 中3.7.8规定执行。
根据需要可并用汉字少数民族文字或其他文字。当采用中外两种文字时,地名用汉语拼音,专用名词
用外文。
4.6内河交通安 全标志构成图案的文字,除表示时间.频道、频率的以外.均应标明其计量单位。计量
单位采用国际单位制(SD单位的国际代号表示,其中,航速单位应为千米每小时(km/h),时间采用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GB/T 13911-2008 金属镀覆和化学处理标识方法
ICS 25. 220. 40
A 29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3911-2008
代替GB/T 13911 -1992
金属镀覆 和化学处理标识方法
Designation for metallic coating and chemical treatment
2008-07-01发布
2009-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前言
本标准是对GB/T 13911--1992的修订,主要技术内容与GB/T 13911- 1992{金属镀覆和化学处理表示方法》相比有如下改变。
一按照国际标准和我国标准惯例,将标准名称“金属镀覆和化学处理表示方法”修改为“金属镀覆和化学处理标识方法";
根据GB/T 1.1- -2000要求增加了前言部分;
-修改了适用范围,本标准不适用于铝及铝合金化学处理标识;
- -增加了引用标准部分;
修改了原标准中的应用示例,采用了现行标准的示例说明;
一根 据镀覆应用范围,删除了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化学处理内容。
本标准中中国机城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金属与非金属覆盖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7)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贾建新毛祖国.张德忠.何杰.邓日智.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3911- -1992。
金属镀覆和化学处理标识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I金属镀援和化学处理的标识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金属和非金属制件上进行电镀、化学镀以及化学处理的标识。
铝及铝合金表面化学处理的标识方法可参照本标准规定的通用标识方法.
注:对金属镀覆和化学处理有本标准米子规定的要求时,允许在有关的技术文件中加以说明。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酒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3138佥 属镀覆和化学处理与有关过程术语(GB/T 3138-1995 ,neq ISO 2079 :1981)
GB/T 9797金属覆盖层镍+铬 和铜+镍+铬电镀层(GB/T 9797- -2005 ,ISO 1456:2003,IDT)
GB/T 9798金属覆盖层镍电机积层(GB/T 9798- -2005 ,ISO 1458 :2002 ,IDT)
GB/T 9799金属覆盖层 钢佚 上的锌电镀层(GB/T 9799- - 1997 ,eqv ISO 2081 :1986)
GB/T 11379金属覆盖层 工程用铬电镀层(GB/T 11379--2008 , ISO 6158:2004 ,IDT)
GB/T 12332金属覆首层工程用镍电镀层(GB/T 12332 2008 ,ISO 4526:2004 ,IDT)
GB/T 12599金属覆盖层锡电镀层 技术规范 和试验方法(GB/T 12599- 2002, ISO 2093:1986,MOD)
GB/T 12600金属覆盖层 塑料上锦+铬电镀层(GB/T 12600--2005 ,ISO 4525 ,2003 ,IDT)
GB/T 13913金属覆盖层 化学镀(自 催化)镍-磷合金镀层规 范和试验方法(GB/T 13913-2008, ISO 4527 2003,IDT)
GB/T 13346金属覆盖层 钢铁 上的锱电镀层(GB/T 13346-1992 ,idt ISO 2082:1986)
GB/T 17461金属覆盖层 锡-铅合金电镀层 (GB/T 17461- -1998 ,eqv ISO 7587 ;1986)
GB/T 17462金属覆益层锡-镍 合金电镀层(GB/T 17402- 1998 ,eqv ISO 2179 :1986)
ISO 4521金属覆 盖层工程用银 和银合金电镀层
ISO 4523金属覆盖层工程用金和金合金 电镀层
3术语和定义
GB/T 3138中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金属镀覆及化学处理标识方法
4.1金属 镀覆及化学处理的标识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1部分包括镀覆方法,该部分为组成标识的必要元素;
第2部分包括执行的标准和基体材料,该部分为组成标识的必要元素;
第3部分包括镀层材料、镀层要求和镀层特征,该部分构成了镀覆层的主要工艺特性,组成的标识随工艺特性变化而变化;
第4部分包括每部分的详细说明,如,化学处理的方式、应力消除的要求和合金元素的标注。该部分为组成标识的可选择元素(见第5章)。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GB/T 14408-2014 一般工程与结构用低合金钢铸件
ICS 77.140.80
J 3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4408- -2014代替GB/T 14408- 1993
一般工程与结构用低合金钢铸件
Low alloy steel castings for general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purposes
2014-05-06发布
2014-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14408--1993《- -般工程与结构用低合金钢铸件 》。本标准与GB/T 14408-1993相比,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
--结构上做了 大的调整,取消了原标准附录A.附录A中部分条款内容移人标准正文.删除了原标准附录中的Al询价和定贷、A3化学成分报告单。A15检验文件条款内容;
--增加了化学成分光谱分析法;
- 增加了2GD1030-1240 、2GD1240-1450两个材料牌号; .
作为可选项,增加了对冲击吸收能量的要求:
-引用标准根据各标准更新变化情况.对原17个引用标准保留了11个,删除了6个,并增加了
13个引用标准;
本标准由全国铸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贵起草单位,沈阳铸造研究所,中国-拖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浙江裕融实业有限公司、安徽省宁国耐磨配件总厂、安徽省宁国新宁实业有限公司、兰州兰石铸造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韶铸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峰军,于波、李来龙、韩建普、李成虎、周道宏、赵子文.蒋春宏、刘启平、郭亚辉。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4408- 1993。
一般工程与结构用低合金钢铸件.
1范團
本标准规定了一般工程(除高温承压耐蚀耐磨材料以外)与结构用低合金钢铸件的材料牌号.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贮运等。
本标准适用于- - 般工程与结构用低合金钢铸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2钢的 成品化学成分允许偏差
GB/T 223.3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二安 替比林甲烷磷钼酸重量法测定磷量
GB/T 223.4钢铁及合金锰含 量的测定电 位滴定或可视滴定法
GB/T 223.60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高氯酸脱水重量法测定硅含量
GB/T 223.68钢铁及 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管式炉内燃饶后碘酸钾滴定法测定碗含量
GB/T 223.69钢铁及合金 碳含 量的测定管式 炉内燃烧后气体容量法
GB/T 228.1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
GB/T 229金属材料 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
GB/T 230.1金属材料 洛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A.B.C.D.E.F.G.H、K、N,T标尺
GB/T231.1金属材料布氏硬度试验 第1 部分:试验方法
GB/T4336碳素钢和中低合金钢火花源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方法(常规法)
GB/T 4338金属材料高温 拉伸试验方法
GB/T 5613铸钢牌 号表示方法
GB/T5677铸钢件射线照相检测
GB/T 5678铸造合 金光谱分析取样方法
GB/T 6060.1表 面粗糙度比较样块铸造表面
GB/T 6414铸件尺寸 公差与机械加工余量
GB/T 7233.1铸钢件超声检测 第1 部分。一般用途铸钢件
GB/T 9443铸钢件 渗逃检测
GB/T 9444铸钢件磁粉检测
GB/T 11351铸件重量公差
GB/T 16923钢件的正火 与退火
GB/T 16924钢件 的淬火与回火.
GB/T20066锵和铁化学成分测定用试样的取样和制样方法
3材料牌号
低合金铸钢材料牌号共包含10种,按GB/T 5613的规定分为: ZGD270-480; ZGD290-5101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大空间吊顶加强型反支撑体系设计
大空间 吊顶在负风压作用下,若吊顶支撑承载力和刚度不足,整个吊顶系统会产生向上变形,形成“穹顶”,导致吊顶系统失稳出现事故。《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一2001要求:当吊杆长度>1.5m时,应设置反支撑。”2至于如何设置反支撑没有具体说明,规范要求过于笼统。
1大空间吊顶反支撑概念
在一般吊顶装饰工程中,吊杆主要是承受垂直吊挂在其上的龙骨、面板及灯具设备等的重力作用,而对于空间较大的吊顶装饰,还需考虑顶棚受到向上的负风压作用,因吊筋过长刚度不足产生的弯曲变形,导致整个吊顶系统向上变形,形成“穹顶”,埋下安全隐患等问题。反支撑即吊顶的反向支撑体系,就是为解决上述中变形而采取的构造措施。加强型反支撑是将角钢和钢筋吊杆焊接而成
(略)
2大空间吊顶反支撑设置影响因素
大空间吊顶反支撑设置影响因素包括:负风压(吊顶完成面高度处的室内最大风荷载);支撑构件及装饰面板材料自重;相关设备管线自重及其布置;吊顶支撑型号、支撑布置间距、支撑高度等,如图2所示。
3加强型反支撑试验及分析
3.1加强型反支撑试验
加强型反支撑取一个完整的受力结构单元,支撑间距为1.0m×1.0m,总长4.0m×4.0m,隔二设
(略)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盾构刀盘施工现场优化改造技术
盾构刀盘施工现场优化改造技术
张斌1,胡鹏2,温法庆1,杨惠源2,李庆斌2
(1.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300222;2.东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盾构的类型确定后,刀盘结构形式与掘进地质的适应性是关系到盾构能否顺利掘进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地质条件确定后的刀盘结构形式在施工现场不容易进行很大改变。本研究根据盾构施工地区地质环境及施工现场情况验证,针对原刀盘在施工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优化 改造 方案,随后,在满足刀盘结构强度与刚度验算的条件下,对刀盘的局部进行现场改造。结果证明,刀盘的现场改造能够进一步提高刀盘对地质的适应性,同时提高盾构施工的效率。
内容摘抄:
1工程概况
1.1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南昌市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六标包括彭家桥站、彭家桥站一师大南路站区间,师大南路站、师大南路站一丁公路北站区间,丁公路北站、丁公路北站一八一广场站区间。其中,彭家桥站一师大南路站区间(区间长度661m,隧道主要穿越粗砂、砂砾、圆砾、部分卵石层),师大南路站一丁公路北站区间(区间长度857m,隧道主要穿越粗砂、砂砾、圆砾层、部分卵石层),丁公路北站一八一广场站区间(区间长度873,隧道主要穿越砾砂、圆砾和强风化、全风化、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层),地下水位在隧道顶部6~11m,具有承压性;该区间约一半的长度含黏性颗粒较多,易发生刀盘结泥饼风险,丁公路北站一八一广场站区间地质纵剖面如图1所示。
2原配刀盘应用情况分析
2.1应用情况
根据南昌市轨道交通1号线六标的地质条件,盾构掘进彭家桥站一师大南路站区间、师大南路站一丁公路北站区间刀盘先行刀具齿刀,彭家桥站一师大南路站区间中心刀具为中心齿刀,师大南路站一丁公路北站区间中心刀具为鱼尾刀。丁公路北站一八一广场站区间盾构穿越上软下硬地层,泥质粉砂岩最大厚度为2.8m,刀盘外周布置部分滚刀。由于刀盘中心部位开口率相对较小,刀盘中心部位结泥饼严重,尤其在丁公路北站一八一广场站区间刀盘中心结泥饼严重,造成推力、扭矩增大,推进速度缓慢,尤其在最后30环掘进期间,推力达到24800kN,推进速度5~15mm/min,盾构接收后刀盘泥饼直径达到2.8m。
3刀盘改造
刀盘改造目的在于,在满足刀盘强度、刚度的条件下对刀盘进行了优化改造,增大刀盘中心部位开口率,降低刀盘中心部位结泥饼的风险,刀盘改造前后对比如图4所示,刀盘中心开口率提高到40%,将刀盘中心部位的小开口改为大开口,以利于提高刀盘中心部位渣土的流动性,达到降低刀盘中心部位结泥饼的风险。
4刀盘改造后的工程验证
刀盘改造后,刀盘中心部位开口率增大到42%,尤其是由原来的小开口变为大开口,渣土能更顺利地进入土仓,有效控制了刀盘中心部位结泥饼的风险,对提高推进速度、减小推力、降低刀盘扭矩起到重要作用。
(略)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1
2
3
4
…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