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2 > 12月 ( 第 178 页)

ICS83.140.30
G33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8997.2-2020
代替GB/T18997.2一2003
铝塑复合压力管
第2部分:铝管对接焊式铝塑管
Plastic/aluminum/plastic composite pressure pipes-Part 2:
Composite pipes butt-welded by aluminum pipe

2020-11-19发布
2021-06-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18997.2-2020,铝塑复合压力管,铝管对接焊式铝塑管,GB/T 18997.2-2020 铝塑复合压力管 第2部分:铝管对接焊式铝塑管

1范围
GB/T1899?的本部分规定了用嵌入对接焊铝管为增强金属层,通过共挤热熔黏合剂与内外层塑料复合而成的铝塑复合压力管(简称对焊铝塑管)的术语和定义、符号和缩路语,分类、使用条件和标记、材料、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部分适用于冷热水输配系统用耐热聚乙烯对焊铝塑管,交联聚乙烯对焊铝塑管和无规共聚聚丙烯对煤铝塑管,也适用于工作温度不高于40℃的冷水、燃气、压缩空气和特种流体输配系统用聚乙烯对焊铝塑管和交联聚乙烯对焊铝塑管。
注:聚乙烯对焊铝塑管、热聚乙烯对焊铝塑管交联聚乙烯对焊铝塑管采用内密封机械连接,无规共聚聚丙烯对
焊铅塑管采用双面热熔承插连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8.1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
GB/T2828.1计数抽样检脸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脸抽样计划
GB/T2918塑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
GB/T6111一2018流体输送用热塑性塑料管道系统耐内压性能的测定
GB/T8806塑料管道系统塑料部件尺寸的测定
GB/T15560流体输送用塑料管材液压瞬时爆破和耐压试验方法
GB/T17219
生活欲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
GB,T18474交联聚乙烯(PEX)管材与管件交联度的试验方法
GB/T18742.1冷热水用聚丙烯管道系统第1部分:总则
GB/T18742.2一2017冷热水用聚丙烯管道系统第2部分:管材
GB/T18991冷热水系统用热塑性塑料管材和管件
GB/T18992.2冷热水用交联聚乙烯(PE-X)管道系统第2部分,管材
GB/T18997.1一2020铝塑复合压力管第1部分:铝管搭接焊式铝塑管

3术语和定义
GB/T19278一2018和GB/T18997.1一202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铝管对接焊式铝塑管composite pipe butt-welded by aluminum pipe
一种嵌入金属层为对接焊铝合金管,内外层为共挤塑料,各层间通过热熔黏合剂形成胶黏层的复合管(见图1)。

3.2
一型铝塑管first type plastic-aluminum composite pipe
内外层均为聚乙烯塑料,嵌入金属层为对接焊铝合金的复合管。
3.3
二型铝塑管second type plastic-aluminum composite pipe
内外层均为交联聚乙烯塑料,嵌入金属层为对接焊铝合金的复合管,
3.4
三型铝p管third type plastic-aluminum comp0site pipe
内外层均为耐热聚乙烯材料,嵌入金属层为对接焊铝合金的复合管,
3.5
四型铝塑管fourth type plastic-aluminum composite pipe
内外层均为无规共聚聚丙烯材料,嵌入金属层为对接焊铝合金的复合管,
4符号和缩略语
4.1符号
GB/T18997.1一2020界定的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4.2缩略语
GB/T18997.1一2020界定的以及下列缩路语适用于本文件,
PAP1:聚乙烯/铝合金/聚乙烯对焊铝塑管,即一型铝塑管(PE/Al/PE butt~welded composite
pipe,i.e.the first type plastic-aluminum composite pipe)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招标文件,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选择咨询机构,示范文本,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选择咨询机构 招标文件示范文本

使 用 说 明
一、为了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的管理工作,规范 PPP 咨询服务的招标采购活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编制《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选择咨询机构招标文件示范文本》(以下简称《示范文本》)。
二、本《示范文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及相关法规、规章编制,适用于拟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项目选择 PPP 项目咨询机构的招标采购活动。
三、本《示范文本》适用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采用邀请招标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采用其他采购方式的可参照使用。
四、本《示范文本》第三章“评标办法”规定了综合评估(分)法的评标方法,各评审因素的评审标准、分值和权重等由招标人根据项目特点和服务需求自主确定。
五、本《示范文本》资格审查方式采用资格后审。招标人采用资格预审方式进行资格审查时,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六、本《示范文本》用相同序号标示的章、节、条、款、项、目,供招标人选择使用,招标人应根据招标项目具体特点和实际需要具体化。相关章节以空格标示的,具体内容由招标人填写,没有需要填写的,在空格中用“/”标示。相关章节条款前标示为“□”的,招标人根据实际需要加“”选择使用。相关章节中以“()”表述为提示内容的,招标人应在明确具体内容后删除。
七、招标人按照本《示范文本》第一章的格式发布招标公告或发出投标邀请书后,将实际发布的招标公告或实际发出的投标邀请书编入出售的招标文件中,作为投标邀请。
八、本《示范文本》第四章“合同条款及格式”由合同协议书、合同条款组成。
九、本《示范文本》第五章“委托人需求”由招标人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招标项目具体特点和实际需要编制,并与第二章“投标人须知”、第四章“合同条款及格式”相衔接。
十、招标人在实施过程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法律体系的,相关章节条款前标示“【A】”;招标人在实施过程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法律体系的,相关章节条款前标示“【B】”。采用非电子招标投标的,相关章节条款前标示为“【Ⅰ】”;采用电子招标投标的,相关章节条款前标示为“【Ⅱ】”。招标人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结合项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十一、招标人在使用本《示范文本》编制招标文件时,可根据招标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实际需求,对本《示范文本》中相关条款进行修改、补充、细化。但修改、补充或细化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规定,不应违反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十二、本《示范文本》将根据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改。各使用单位或个人对《示范文本》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可向中国招标投标协会(联系邮箱:1755772529@qq.com)及时反馈。

目 次
招标文件封面 ......................................................................................1
招标文件目录 ......................................................................................2
招标文件正文 ......................................................................................3
第一章 招标公告(适用于公开招标) ..........................................3
第一章 投标邀请书(适用于邀请招标) ......................................7
第二章 投标人须知 ........................................................................12
第三章【A】 评标办法(综合评估法) .....................................44
第三章【B】 评标办法(综合评分法)......................................52
第四章 合同条款及格式 ................................................................61
第五章 委托人需求 ........................................................................76
第六章 投标文件格式 ....................................................................77
第七章 项目相关资料 ....................................................................97

招标文件,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选择咨询机构,示范文本,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选择咨询机构 招标文件示范文本 招标文件,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选择咨询机构,示范文本,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选择咨询机构 招标文件示范文本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问题专业:土建 结算

所属地区:湖南

提问日期:2022-12-07 01:31:08

提问网友:123


一个个2017年的项目,施工方早在当年就已完工,但是一直到今年,甲方才同意送审。然后补了招投标程序和立项批复。

在走招投标程序时,施工方的投标报价的人工工资单价是按湘建价 2019 130号文来执行的。

然后合同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人工工资单价执行湘建价 2017 165号文,如有新的政策文件,则按新的政策文件执行”

那么我在搞审计时,这个人工工资单价我能不能调整呢?

补充:立项批复上面的日期是2020年,评审报告是2020年12月(财评报告有注明人工工资单价是按湘建价 2017 165号文),招投标程序是2021年12月,签合同是2022年1月。

解答网友:


1、合同中明确说明了合同计价按照2017文件执行,有新的政策文件按照新文件执行,就算工程干到2020年了,按照2019年文件执行的内容也是 文件颁布后完成的工程量执行新文件单价。(这是大前提,该咋审咋审核。2017年完成就按照2017年计价没毛病)。

2、工程2017年完工,2022年底才走合同,估计2023年才能付款,甲方既然不是赖账的,那么肯定有利息补偿,这个问题与业主负责沟通一下,如果他们达成协议了,出个文件,就按照协议来说,没有协议按照旧的没有任何问题,讲到天边也没问题,但是经常是乙方会与甲方沟通,口头确认,但是没有文件,这坚决不犯错误。乙方也难啊,6年才付款。

北京市地方标准

编 号DB11/383-2017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规程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of Safety Documentation For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osition

2017-10-01实施2017-06-29发布

DB11-383-2017,安全资料,建设工程,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规程,施工现场,管理规程,(PDF及word版)DB11/383-2017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规程(附条文说明)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联合发布本规程为强制性标准,其中第 2.1.5 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根据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13 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京质监标发〔2013〕136 号)的要求,由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有关单位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结合北京市建筑行业特点,参考相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完成本规程。

本规程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3、施工现场安全资料分类与编号;4、建设单位施工现场安全资料;5、监理单位施工现场安全资料;6 施工单位施工现场安全资料;7 施工现场检查评价及附录。

本规程主要修订的技术内容是:

1、取消原第 2 章“术语”章节;

2、在第 2 章“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章节中,对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应承担的安全资料管理职责进行了明确;

3、在第 4、5、6 章中分别对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应建立的安全资料进行了修订、完善和细化,章节设置进行了调整;

4、新增加了第 7 章“施工现场检查评价”,取消原第 8 章“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的编制与组卷”,将原章节内容合并至第 2 章“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中;

5、新增加了“条文说明”。

1.0.1 为加强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房屋建筑及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的管理,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绿色施工管理水平,规范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工作标准化,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特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

1.0.3 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北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1.1 施工现场安全资料是建筑工程各参建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施工安全、绿色施工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记录。包括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和绿色施工等资料。

2.1.2 各参建单位施工现场负责人应负责本单位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的全过程管理工作。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应按专业分工,由专人负责。

2.1.3 各参建单位安全资料应跟随施工生产进度形成和积累,纳入工程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并对各自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负责。

2.1.4 各参建单位应各自负责安全资料的收集、整理、组卷归档,并保存至工程竣工。

2.1.5 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应参加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家论证,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应留存施工方案、专家论证意见及验收记录等相关管理资料。

2.1.6 施工现场安全资料应真实反映工程的实际状况。

2.1.7 施工现场安全资料应使用原件,因特殊原因不能使用原件的,应在复印件上加盖单位公章。

2.1.8 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的收集、整理应随工程进度同步进行,资料应真实有效。

2.2.1 应建立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制度。

2.2.2 应监督、检查各参建单位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的建立和归档工作。

2.3.1 应对施工单位安全资料的形成、组卷、归档进行监督、审核。

2.3.2 应对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等施工现场的相关安全资料进行审核、签署意见,并留存相关记录。

2.4.1 总承包单位应督促检查分包单位编制施工现场安全资料。分包单位应编制、收集和整理其分包范围内施工现场的安全资料,并向总承包单位报送。

2.4.2 总承包单位应向监理单位提供、报送安全资料,并接受建设、监理单位的监督、检查。

1 总 则.................................................................................................................................................... 3

2 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 4

2.1 一般规定................................................................................................................................ 4

2.2 建设单位................................................................................................................................ 4

2.3 监理单位................................................................................................................................ 4

2.4 施工单位................................................................................................................................ 5

3 施工现场安全资料分类与编号.......................................................................................................... 6

4 建设单位施工现场安全资料(AQ-A 类).....................................................................................14

5 监理单位施工现场安全资料(AQ-B 类).....................................................................................15

5.1 监理单位施工现场安全资料..............................................................................................15

5.2 监理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记录......................................................................................15

6 施工单位施工现场安全资料(AQ-C 类).....................................................................................17

6.1 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资料......................................................................................17

6.2 工程项目生活区、办公区资料...........................................................................................18

6.3 工程项目绿色施工资料.......................................................................................................18

6.4 工程项目脚手架资料...........................................................................................................19

6.5 工程项目模板支撑体系资料...............................................................................................19

6.6 工程项目安全防护资料.......................................................................................................20

6.7 工程项目临时用电资料.......................................................................................................20

6.8 工程项目塔式起重机、起重吊装资料...............................................................................20

6.9 工程项目机械安全资料.......................................................................................................22

6.10 工程项目消防保卫资料.....................................................................................................23

7 施工现场检查评价............................................................................................................................24

附录 A 建设单位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用表..........................................................................................25

附录 B 监理单位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用表..........................................................................................33

附录 C 施工单位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用表..........................................................................................43

附录 D 北京市施工现场检查评分标准.............................................................................................161

本规程用词说明.................................................................................................................................. 192

引用标准名录...................................................................................................................................... 193

条文说明.............................................................................................................................................. 194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PDF及word版)DB11/383-2017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规程(附条文说明)已关闭评论

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

编号∶DB11/883-2012

备案号∶J11923-2011

建筑弱电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building weak current engineering

2012-06-12 发布2012-12-01 实施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联合发布

 

DB11 883-2012,DB11 883-2012 建筑弱电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建筑弱电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DB11/883-2012 建筑弱电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附条文说明)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文件京建发〔2012〕263号:关于发布北京市地方标准《建筑弱电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通知,各区、县住房城乡建设委,各集团、总公司,各有关单位∶

根据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 2010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质监标发【2010】53号)的要求,由北京市建筑业联合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主编的《建筑弱电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已经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共同发布,编号为DB11/883——201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为J11923—2011,自2012年12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4.4、3.5.3(4)、3.5.6(1)、3.6.2、3.6.3、3.2、4.1.3、4.1.4、4.1.5、4.1.6、6.1.3、6.1.4、7.1.2、9.1.3、9.3.10(1)、9.3.10(2)、9.4.5(6)、10.2.3、10.2.4、11.1.4、11.1.5、11.3.2(12)、11.3.4(10)、14.1.2、14.1.3、14.1.4、14.3.1(1)、14.4.9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该规范由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和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负责管理,由北京市建筑业联合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负责解释工作。

本规范是根据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文件《关于印发2010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质监标发【2010】53 号)的要求,以《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50606为依据,按照“验评分离、强化验收、完善手段、过程控制”的工程质量监控管理方针,遵照《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建标【2008】182号文),由主编单位北京市建筑业联合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北京市中电兴发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系统工程总公司,会同主要参编单位,组织北京市智能建筑行业内资深专家组成规范编写组共同完成。

本规范共分15章和2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弱电综合管网及布线工程,通信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卫星电视接收及有线电视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公共广播及会议系统,信息集成管理系统,弱电机房工程,防雷及接地工程,住宅小区弱电工程。工程实施质量控制记录(附录A),子分部工程调试、检测质量控制记录(附录B)。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1.0.1 为适应北京市建筑弱电工程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加强和规范建筑弱电工程的施工与管理、工程质量检测与验收,切实保障整体工程施工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北京地区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筑弱电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

1.0.3 建筑弱电工程所采用的工程技术文件、承包合同文件,对工程施工质量的要求应执行本规范。

1.0.4 本规范应与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50314、《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339、《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 50300、《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303、《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

GB/T50326、《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

GB/T50375和《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

GB50606配套使用。

1.0.5 建筑弱电工程的施工及验收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北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0.1 建筑弱电工程 building weak current engineering

以建筑为依托,基于弱电机房、弱电综合管网及布线和信息集成管理的基础设施平台,按需配置各弱电系统设施且实现跨系统的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节能和环保的办公与生活环境,而实施的弱电系统综合组网工程。

2.0.2 弱电综合管网及布线工程engineering of weak cur-rent synthetic network and cabling

建筑弱电系统的基础设施平台,是直接关联各弱电系统功能及其跨系统优化组合稳定、正常、可靠工作的基础通道,也是为各弱电系统综合组网与布线提供所需的公共弱电管道工程。

2.0.3 信息集成管理系统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采用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和“云计算”等技术,通过统一的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将具有不同功能的各建筑弱电系统在物理上、逻辑上和功能上进行融合与联接,为实现跨系统实时监视、监控和信息与资源共享以及优化管理等功能而构建的信息综合管理系统。

2.0.4 弱电机房工程ment room engineering of weak current equip-

主要为建筑弱电系统设备的安装、信息集成管理和系统正常、稳定运行与维护提供人机工作环境,而实施的建筑弱电系统机房工程。

2.0.5 住宅小区弱电工程engineering of residence commu-nity weak current

3.1.1 建筑弱电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包括施工管理、施工准备、产品质量检验、工程实施质量控制和系统或工程的调试与试运行、检测和竣工验收。

3.1.2 建筑弱电工程施工与验收宜作为一个分部工程进行施工与验收,各弱电系统工程施工与验收应作为子分部工程进行施工与验收,其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工程,可根据工程建设相关部门要求按消防专项分部工程进行施工与验收。分部工程质量控制记录应按本规范附录A填写,子分部工程质量控制记录应按本规范附录B填写。

3.1.3 建筑弱电工程的施工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等级和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施工单位承担。

3.2.1 施工管理应包括施工合同管理、施工开工申请与会签管理、施工现场管理、施工技术管理、施工质量管理、施工安全管理、工程调试与验收管理和工程竣工验收管理。

3.2.2 施工合同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遵守《合同法》的规定履行合同约定。

2 合同变更应经监理工程师审查同意。

3.2.3 施工开工申请与会签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工程开工前,应由施工单位提出工程的开工申请报告,开工申请报告须经建设单位、建筑总承包单位双方会审会签确认,工程方可开工。

2 施工开工所具备的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建工程项目应是施工单位已签订施工合同的工程项目

2)设计施工图已经会审会签确认;

3)安装施工单位应具有工程实施相应的资质等级;

4)安装施工单位的安装与调试上岗人员按有关规定应具有相应的资格;

5)工程监理单位的工程监理工程师应具有相应弱电的专业资格

6)开工申请报告及其申报手续应已完成,并已进行技术交底和必要的技术培训工作;

7)施工现场环境已具备工程开工的条件。

3 施工开工应具备的条件,有一条不符合应判定为不合格,不合格项必须经整改合格后,开工申请报告方有效,并应归档备查。

3.2.4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建筑弱电工程的各子系统(子分部)工程之间及与其他专业之间若有交叉作业,在施工时,各专业质检人员除应相互协调配合外,还应健全工程例会制度、资料管理制度等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制度并应做好施工日志。

2 建筑弱电工程的实施全过程应接受专业监理工程师的监督与管理。

3.2.5 施工技术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在技术负责人的主持下,项目部应建立适应本工程的施工技术交底制度。

2 施工工艺变更时,施工技术交底必须在作业前进行。

3 技术交底资料和记录应由交底人或接受交底人进行收集、整理并保存。

4 当设计施工图不符合现场实际情况时,应经相关各方协商确认,并按要求填写“设计变更通知单”,“设计变更通知单”经各相关方签认之后方可实施。

3.2.6 施工质量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确定质量目标。

2 应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控制程序。

3 工程质量控制应按"先产品,后系统;先子系统(子分部)工程,后系统(分部)工程”的质量控制程序进行。

3.2.7 施工安全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建立现场安全管理机构。

2 应建立安全生产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3 施工安全措施应符合国家及相关行业对安全生产的要求。

4 作业前应对班组进行安全生产教育。

3.2.8 工程调试与验收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根据工程设计和本规范相关规定的要求编制工程调试验收大纲,并经审核确认后组织实施。调试验收大纲应包括调试及验收程序、测试项目及方法、测试用的仪器仪表和相关的调试与检测验收技术标准等。

2 各子系统的联试联调、检测与验收应在调试大纲中统一考虑,并应明确界定。

3.2.9 工程竣工验收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竣工验收应具备下列条件∶

1)产品质量检验应合格;

2)工程安装质量及观感验收应符合本规范质量控制标准要求;

3)各子系统或工程的调试联调和工程检测应合格;

4)工程竣工验收文件资料应完整准确、经核查应合格。

2 竣工验收结论应分为合格和不合格。

3.3.1 施工准备应包括进场施工条件准备、技术准备、深化设计

施工图内容与深度复查、施工工艺实施方案编制、施工设备与材料准备、施工机具与仪器、人力准备及施工环境准备。

3.3.2 进场施工条件准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根据建筑弱电工程建设规模,应向建设单位和建筑总包单位申报并办理弱电工程施工现场用房及材料加工场地。

2 在对进场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基础上,应向建设单位和建筑总包单位申办相关入场身份识别证件。

3 在具备施工开工条件基础上,应按本规范第3.2.3条的规定办理施工开工申请与会签手续。

3.3.3 技术准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建筑弱电工程施工必须以经审批的设计文件和施工图为依据,如设计单位所提供的施工图与现场不符,施工前必须按需进行深化设计并形成深化设计施工图。

2 施工单位应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编制,并经会审会签确认。

3 施工人员应熟悉施工图、施工方案及有关技术文件资料,并参加工程项目现场技术交底或相应技术培训。

4 施工前应进行技术交底,明确施工工艺、方法和质量控制标准。

3.3.4 深化设计施工图内容与深度复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深化设计施工图应包括以下内容∶

1)设计说明;

2)图例;

3)用户点表;

4)系统图、控制原理图、系统接线图;

5)设备清单;

6)主要材料清单;

7)弱电机房设备平面布置图;

8)室内综合管网及布线平面图;

9)弱电机房供配电系统原理图;

10)弱电机房防雷接地系统图;

11)设备安装图;

12)室外综合管网及布线平面图。

2 设计说明应包括以下内容∶

1)工程概况;

2)用户需求分析;

3)设计依据;

4)设计指导思想;

5)设计原则;

6)建设总体框架方案;

7)系统建设规模及建设水平与目标;

8)各弱电系统实施方案;

9)系统主要设备、材料配置方案;

10)弱电综合管网建设方案;

11)施工注意事项。

3 系统图应包括以下内容∶

1)描述系统工作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用户布点数量;

2)描述系统工作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控制、传递和反馈等各类关系;

3)描述系统的主要设备选型、数量及功能;

4)其他必要的描述。

4 机房设备平面布置图应包括以下内容∶

1)设备的平面位置;

2)机房弱电间和竖井的平面布置详图,电源与接地施工方法

3)与系统中其他设备之间的连接关系,缆线的型号、规格、敷设方式和路由;

4)其他必要的描述。

5 系统接线图应包括以下内容∶

1)端子的编号和说明;

2)接线与端子编号的对应关系;

3)其他必要的描述。

6 设备安装图应包括以下内容∶

1)安装材料说明;

2)安装步骤说明;

3)安装工艺图及说明;

4)其他必要的安装图、选用标准图集及说明。

7 弱电综合管网及布线平面图应包括以下内容∶

1)设计说明和图例;

2)统筹设计综合管网的线槽、管路的走向与敷设标高和局部剖面图并表示出其空间位置;

3)引入、引出主干管网预留管孔剖面图;

4)标识管线型号、规格;

5)标注敷设方法;

6)其他必要的描述。

8 设计变更文件应包括以下内容∶

1)变更原因;

2)变更详细设计及说明;

3)其他必要的设计变更说明。

3.3.5 施工工艺实施方案编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施工工艺实施方案应结合在建弱电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节约能源、绿色安全施工的现行相关规定进行编制。实施方案经审核确认后方可实施。

2 施工工艺实施方案可按下列流程编制∶

1)用户点勘察定位;

2)支线、干线传输与控制缆线敷设;

3)用户设备和信息插座安装;

4)机房与弱电间的设备安装;

5)各弱电系统缆线端接;

6)各弱电系统调试和联调。

3.3.6 施工设备与材料准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根据工程设计文件的规定与要求,应建立准确无误的设备、材料明细表,制定设备、材料采购计划,提交样品和产品合格证明,供监理工程师和业主审核,并应做好设备、材料采购申请、进场验收等工作。

2 对不具备现场检测条件的产品,可要求工厂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

3 设备及材料的准备检查应包括安全性、可靠性及电磁兼容性等项目的相关技术资料,相关技术资料应由生产厂家提供。

3.3.7 施工机具与仪器和人力准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根据工程施工特点和不同工种要求,应分阶段制定施工机具进场计划,并按进度及时组织安排机具进场。

2 安装工具应齐备、完好,电动工具应进行绝缘检查。

3 绝缘测量、电阻测量等仪器和工具应经过标定。

4 施工人员须持证上岗,施工前应对施工人员做好技术交底,并有书面记录。

3.3.8 施工环境准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做好建筑弱电工程与建筑结构、装饰、给排水、采暖、通风与空调、电气和电梯等专业的工序交接及接口确认。

2 施工现场应具备满足正常施工所需的用水、用电条件。

3 施工用电须有安全保护装置,接地可靠,符合安全用电标准。

4 施工现场应整洁,并符合施工现场环境管理要求。

1 总 则 ……………………………………………………………………………(1)

2 术 语 ………………………………………………………(2)

3 基本规定 ……………………………………………………………(4)

3.1 一般规定 ……………………………………………………………(4)

3.2 施工管理 …………………………………………………………………(4)

3.3 施工准备 …………………………………………………………………(6)

3.4 产品质量检验……………………………………………………………(10)

3.5 工程实施质量控制………………………………………………………(12)

3.6 系统(分部)工程检测……………………………………………(15)

3.7 系统(分部)工程竣工验收 ……………………………………………(16)

3.8 安全、环保、节能措施…………………………………………………(17)

3.9 质量记录表式……………………………………………………………(18)

4 弱电综合管网及布线工程 ……………………………………(19)

4.1 一般规定 …………………………………………………………………(19)

4.2 施工准备 …………………………………………………………………(20)

4.3 工程实施与安装质量检验 …………………………………………(23)

4.4 工程布线系统调试与试运行 ………………………………………(35)

4.5 工程检测与质量控制……………………………………………(45)

4.6 工程竣工验收…………………………………………………………(48)

5 通信系统 ……………………………………………………………(51)

5.1 一般规定 ……………………………………………………………(51)

5.2 施工准备 ……………………………………………………………(52)

5.3 工程实施 ………………………………………………………………(52)

5.4 系统调试与试运行…………………………………………………(56)

5.5 系统检测与质量控制………………………………………………(59)

5.6 系统竣工验收…………………………………………………………(65)

6 信息网络系统 ………………………………………………………(66)

6.1 一般规定 ………………………………………………………………(66)

6.2 施工准备 …………………………………………………………………(66)

6.3 工程实施 …………………………………………………………………(68)

6.4 系统调试与试运行……………………………………………………(71)

6.5 系统检测与质量控制…………………………………………………(76)

6.6 系统竣工验收…………………………………………………………(85)

7 卫星电视接收及有线电视系统 ………………………………(86)

7.1 一般规定 …………………………………………………………………(86)

7.2 施工准备 …………………………………………………………………(86)

7.3 工程实施 …………………………………………………………………(88)

7.4 系统调试与试运行…………………………………………………………(97)

7.5 系统检测与质量控制………………………………………………………(99)

7.6 系统竣工验收…………………………………………………………………(102)

8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103)

8.1 一般规定 ……………………………………………………………………(103)

8.2 施工准备 ……………………………………………………………………(103)

8.3 工程实施 ……………………………………………………………………(105)

8.4 系统调试及试运行…………………………………………………………(109)

8.5 系统检测与质量控制………………………………………………………(118)

8.6 系统竣工验收………………………………………………………………(136)

9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137)

9.1 一般规定 ……………………………………………………………………(137)

9.2 施工准备 ……………………………………………………………………(137)

9.3 工程实施 …………………………………………………………………………(139)

9.4 系统调试与试运行……………………………………………………………(147)

9.5 系统检测与质量控制………………………………………………………(157)

9.6 系统竣工验收………………………………………………………………(171)

10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72)

10.1 一般规定……………………………………………………………………(172)

10.2 施工准备……………………………………………………………………(172)

10.3 工程实施………………………………………………………………………(173)

10.4 系统调试与试运行 …………………………………………………………(180)

10.5 系统检测与质量控制………………………………………………………(193)

10.6 系统竣工验收 ……………………………………………………………………(197)

11 公共广播及会议系统………………………………………………………………(198)

11.1 一般规定………………………………………………………………………(198)

11.2 施工准备……………………………………………………………………………(199)

11.3 工程实施………………………………………………………………………(200)

11.4 系统调试与试运行 …………………………………………………………(209)

11.5 系统检测与质量控制……………………………………………………………(217)

11.6 系统竣工验收 ………………………………………………………………………(223)

12 信息集成管理系统………………………………………………… (224)

12.1 一般规定……………………………………………………………………(224)

12.2 施工准备……………………………………………………………………(224)

12.3 工程实施……………………………………………………………………(225)

12.4 系统调试与试运行 ………………………………………………………………(227)

12.5 系统检测与质量控制…………………………………………………………(228)

12.6 系统竣工验收 …………………………………………………………………(233)

13 弱电机房工程………………………………………………………(235)

13.1 一般规定…………………………………………………………………………(235)

13.2 施工准备……………………………………………………………………(235)

13.3 工程实施……………………………………………………………………(236)

13.4 工程调试与试运行 …………………………………………………………(245)

13.5 工程检测与质量控制……………………………………………………(249)

13.6 工程竣工验收 ……………………………………………………………………(252)

14 防雷及接地工程………………………………………………………………(253)

14.1 一般规定…………………………………………………………………………(253)

14.2 施工准备………………………………………………………………………(253)

14.3 工程实施……………………………………………………………………………(254)

14.4 工程检测与质量控制…………………………………………………(259)

14.5 工程竣工验收 ……………………………………………………………(267)

15 住宅小区弱电工程…………………………………………………(269)

15.1 一般规定………………………………………………………………………(269)

15.2 施工准备………………………………………………………………………(270)

15.3 工程实施………………………………………………………………………(270)

15.4 工程调试与试运行 …………………………………………………………(281)

15.5 工程检测与质量控制………………………………………………………(286)

15.6 工程竣工验收 ………………………………………………………………(297)

附录A 工程实施质量控制记录…………………………………… (298)

附录B 子分部工程调试、检测质量控制记录…………… (319)

本规范用词说明………………………………………………………………………(382)

引用标准名录……………………………………………………………………………(383)

附∶条文说明 …………………………………………………………………………(387)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

编 号DB11995——2013

备案号J12322——201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urban rail transit

2013-01-01实施2013-01-01发布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联合发布

 

DB11 995-2013,DB11 995-201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DB11 995-201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为适应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和网络化发展需要,体现北京发展目标和北京地方特点,进一步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标准化工作的计划和北京市质监局《关于印发2011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质监标发〔2011)74号)的要求,经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写、认真研究、反复讨论和修改,完成了本规范的编制工作。

在本规范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广泛调查、分析和总结了近年来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积累的很多经验,吸取了以往工作中的教训,并借鉴了国(境)外城市轨道交通的有关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以多种方式,广泛征求了城市轨道交通方面有关专家和单位的意见。

本规范共分26章和7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运营组织、车辆、限界、线路、轨道、路基、车站建筑、高架结构、地下结构、工程防水、通风空调与供暖、给水与排水、供电、通信、信号、车站运营设备、机电设备监控与火灾自动报警、乘客信息、自动售检票与门禁、车辆综合基地、控制中心、防灾、环境保护和节能等。

本规范中1.0.11、3.5.2、7.1.5、11.1.2(3)、11.7.2、 13.1.3(2、3、4)、15.1.5、16.1.5、17.1.3、17.3.8 (1)、17.3.10(1)、17.5.1、17.7.13(5)、18.2.1、19.3.16、21.1.9、21.1.41(3)、21.2.15、23.1.1、24.2.6、24.2.28(2)、24.2.30、24.2.31(4)、24.2.40、24.2.444(19)、24.2.73(1、2、3、4、5、6、7)、24.2.74 (1)、24.4.1、24.5.7(1、2)、24.5.17(1、2、3)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1.0.1 为适应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和网络化发展需要,体现北京发展目标和北京地方特点,进一步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制订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钢轮钢轨系统和全封闭线路条件下,采用A型或B型车辆,设计最高运行速度不大于100km/h的新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

1.0.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应贯彻安全可靠、以人为本、功能合理、经济适用、节能环保、技术先进、资源共享、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方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应满足线路运营、管理和养护维修等功能的需要。

1.0.4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应符合国家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近期建设规划。

1.0.5 为适应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的需要和资源共享的需求,应在立足总结网络化运营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网络化的整体效益,实现网络资源的合理配置。

1.0.6 对线网中的换乘节点,应遵循统一规划、同步设计的原则,近期线网的换乘节点宜同期建设,与远期线的换乘节点应预留工程实施条件。

1.0.7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线路设计应依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建设时序、功能定位和客流特征,确定线路走向、起终点、线间换乘点和支线的接轨点,并处理好与城市和城际其他交通方式的一体化接驳关系。

1.0.8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年限分为初期、近期和远期。初期末为建成通车后第3年,近期末为建成通车后第10年,远期末为建成通车后第25年。客流预测年限应与设计年限相一致。

1.0.9 与列车运行有关的土建、线路及相关设备系统等的设计应按行车对数不小于30对/h的能力设计。对于可分期建设的工程和可分期配置的设备,可根据不同阶段的运营要求应分期实施。

1.0.10 列车的设计载客量应根据线路高客流断面的分布特征、高峰时间客流的波动性、平均运距大小和高峰时间的乘车舒适度要求等因素确定,并预留一定的抗客流风险能力。车厢内有效空余地板面站立乘客标准宜按4.5~5人/m²设计。

1.0.1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主体结构工程、路基和道床结构以及损坏或大修会严重影响运营安全的其他结构工程的设计使用年限应为100年。

1.0.1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线路、结构及各系统设计应根据环评要求及沿线环境敏感点的情况,采取降低噪声、减少振动等措施。

1.0.1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应贯彻国家节能政策,采用有利于节约能源的设备、材料和运营模式。1.0.14 车辆与机电设备应采用满足功能要求、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的成熟产品,并应遵循标准化、系列化的整体运用策略。应鼓励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车辆与机电设备,车辆与机电设备的国产化率应满足国家的要求。

1.0.15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应具有针对火灾、水淹、风灾、地震、冰雪和雷击等灾害的安全措施。1.0.16 城市轨道交通载客运营的区间应具备纵向应急疏散条件。列车各节车厢之间应贯通;车头、车尾应设置应急疏散门;区间轨道中心道床面(或中心水沟)应作为应急疏散主通道,并不应有影响疏散的障碍物;同时应保证连接地下区间联络通道的路径无影响疏散的障碍物。高架区间应在两轨道中间设置纵向贯通的应急疏散平台,地下区间宜在设置联络通道侧设置纵向辅助疏散平台。

1.0.17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应集约利用土地,并应少占耕地和基本农田。车辆综合基地、联络线、控制中心、主变电所、抢险救援设施及各设备系统资源的设置,应从全路网整体运营的角度,根据线网资源共享规划及建设时序,合理布局,统筹建设。

1.0.18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应在确保安全可靠和不降低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采取降低工程造价和建成后的运营成本的措施。工程设计宜在满足运营安全的前提下,为提供运营增值服务创造条件。

1.0.19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北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0.1 城市轨道交通 urban rail transit,mass transit

在不同型式固定轨道上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系统的统称,其中包括地铁、轻轨、和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等。

2.0.2 设计使用年限 designed lifetime

在正常使用和一般维护条件下,保证所设计工程正常使用功能的最低时限。

2.0.3 客流预测 passenger volume forecasting

根据城市的社会经济、人口、土地使用及交通发展等条件,利用交通模型等技术手段,对城市轨道交通各目标年限的客流数据(包括全线日客运量、区间断面流量、车站乘降量、站间 OD、平均运距、客运强度等)进行的预测和分析。

2.0.4 系统运输能力 transportation capacity of system

单位时间内单方向能够运送的乘客数量。一般是指高峰时段一小时内开行的列车按定员能运送的乘客人次。

2.0.5 停站时间 train dwell time in station

运营列车在车站停留的时间。包括开、关车门,乘客上、下车及信号确认的时间。

2.0.6 旅行速度 operation speed

正常情况下一列车由起点站发车运行至终点站的平均运行速度。

2.0.7 运用列车 deployed trains

不同设计年限下,按设计最小行车间隔和最大载客能力要求,在线载客运营的列车数量。

2.0.8 列车运行交路 cross track for train movement

列车往返运行所经过的区段。

2.0.9 线路设计最高速度(vlmax) maximum running speed of the line

设计全线能够达到的最高持续行驶速度值。

2.0.10 最高运行速度(vmax) maximum running speed

列车在各种不同运营状态和线路条件下允许达到的设计最高持续行驶速度。

2.0.11 限制速度(vlim) limiting speed

为保证列车能够实际达到最高运行速度,确保列车运行安全且不影响设备设施性能而设定的短时大于最高运行速度的限制值,该速度值应结合车辆、道岔、曲线、特殊区段及列车控制系统的特点确定,在任何情况下信号系统均应控制列车运行小于该速度值。

2.0.12 限界 gauge

限界是限定车辆运行空间及轨行区周围构筑物不能向内侵入的轮廓线。限界分为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建筑限界。

2.0.13 车辆轮廓线 vehicle profile

车辆横断面外轮廓的包络线。

2.0.14 车辆限界 vehicle gauge

车辆在平直线上各种运行状态下所形成的最大动态包络线,在曲线上应加宽。任何设施和设备不准侵入该限界。

2.0.15 设备限界 equipment gauge

行车区设备安装接近的最小尺寸界限。

2.0.16 建筑限界 structure gauge

在设备限界基础上,满足设备和管线安装尺寸后的最小有效断面。沿线建筑物横断面,包括测量误差值、施工误差值及结构永久变形量均不得侵入此限界。

2.0.17 正线 main line

载客列车运营的线路。

2.0.18 配线 sidings

线路中除正线外,在运行过程中为列车提供收发车、折返、联络、安全保障、临时停车等功能服务的,通过道岔与正线或相互联络的轨道线路。配线包括:折返线、渡线、联络线、临时停车线、出入线、安全线等。

2.0.19 试车线 testing line

专门用于车辆动态性能试验及信号系统车载设备测试的线路。

2.0.20 轨道结构 track structure

路基面或结构面以上的线路部分,由钢轨、扣件、轨枕、道床等组成。

2.0.21 伸缩调节器 expansion joint

调节钢轨伸缩量大于构造轨缝的装置

2.0.22 车站公共区 public zone of station

车站内供乘客和管理人员共同使用的区域。分为站厅公共区和站台公共区。

2.0.23 安全出口 emergency exit

供乘客安全疏散能直通室内、外安全区域的车站出口、楼扶梯,以及区间隧道内的联络通道、区间风井内直通地面的楼梯间和轨道区至站台层的楼梯。

2.0.24 消防专用通道 fire passage

地下车站设备管理用房有人区连接室外,供消防队员从地面经专用楼梯间,进入车站灭火救援的通道。

2.0.25 纵向辅助疏散平台 auxiliary longitudinal emergency walkway

地上和地下区间内设于线路一侧,供乘客作为辅助疏散用的纵向连续平台(走道)。

2.0.26 无缝线路纵向力 longitudinal force of CWR

指无缝线路伸缩和桥梁挠曲产生的纵向力。伸缩力是指因温度变化长钢轨伸缩引起的与桥梁相对位移而产生的纵向力;挠曲力是指在列车荷载作用下,桥梁挠曲引起的桥梁与长钢轨相对位移产生的纵向力。

2.0.27 无缝线路断轨力 rail broken force of CWR

因长钢轨折断引起桥梁与长钢轨相对位移而产生的纵向力。

2.0.28 主体结构 main structure

指地下工程承受外围水土荷载、地震、人防作用,保障结构体系整体稳定的车站(含出入口、风道)和区间(含区间风道、联络通道)主要受力结构,包括顶板及顶板梁、底板及底板梁、中楼板及楼板梁、中间立柱、侧墙及侧墙梁、矿山法二次衬砌、盾构法管片等构件。

2.0.29 内部结构 internal structure

指地下工程主体结构内、独立承受内部荷载作用的构件,如站台板、楼梯及其他内部墙体、柱子、楼板、梁等构件。

2.0.30 基坑支护 foundation pit support

指地下结构基坑开挖过程中,用于保持周边水土稳定的支挡结构,包括围护结构(挡土桩、墙、喷锚、土钉及止水帷幕等)和撑锚结构(内支撑体系、锚索/杆体系等)。

2.0.31 初期支护 primary lining

指矿山法隧道的永久支护(即二次衬砌)按设计要求需要分期完成时,隧洞开挖后及时施作的支护结构。

2.0.32 明挖法 cut and cover method

由地面挖开的基坑中修筑地下结构的方法。包括明挖顺作法、临时路面铺盖顺作法等。

2.0.33 盖挖逆作法 cover and cut-top down method

其作业顺序与传统的明挖法相反,方法是开挖地面修筑结构顶板及其竖向支撑结构后,在顶板及竖向支撑结构的支护作用下,自上而下分层开挖土方、分层修筑结构。

2.0.34 矿山法 mining method

除采用大型专用设备开挖隧道(如盾构法、TBM 法和顶管法等)之外的暗挖修筑隧道施工方法的统称。现代矿山法包括新奥法和浅埋暗挖法等施工方法。

2.0.35 浅埋暗挖法 shallow tunneling method

浅埋暗挖法是指在浅埋和具有一定自稳能力的土层中,采用分部开挖、钢拱架+喷射混凝土及时支护方式暗挖隧道的方法。

2.0.36 盾构法 shield method

用盾构机设备修筑隧道的暗挖施工方法,是在盾构机钢壳体的保护下进行开挖、推进、衬砌和注浆等作业的施工方法。

2.0.37 变形缝 deformation joint

沉降缝与伸缩缝的统称。

2.0.38 惯性力法 inertial force method

将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及地层的惯性力作为主导因素,用以进行隧道抗震计算的方法。

2.0.39 反应位移法 response displacement method

考虑地震时表层地基的剪切变形的影响,用以进行地铁车站和隧道等地下结构抗震计算的方法。

2.0.40 时程分析法 time-history analysis method

由结构基本运动方程输入地震加速度记录,并沿时间历程进行积分求解结构振动响应的方法。

2.0.41 开式运行 open mode operation

城市轨道交通通风与空调系统运行模式之一。开式运行时,城市轨道交通内部空气通过风机、风道、风亭等设施与外界大气进行空气交换。

2.0.42 闭式运行 close mode operation

城市轨道交通通风与空调系统运行模式之一。闭式运行时,城市轨道交通内部基本上与外界大气隔断,仅供给满足乘客所需新鲜空气量。

2.0.43 活塞通风 piston action ventilation

利用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在隧道内的高速运行所产生的活塞效应而形成的一种通风方式。

2.0.44 迂回风道 bypass flow channel

为了降低列车“活塞效应”给车站带来的气流冲击,设置于上下行隧道之间的联通风道。

2.0.45 集中式供电 centralized power supply mode

由本线路或其他线路的主变电所为本线路牵引变电所及降压变电所供电的外部供电方式。

2.0.46 分散式供电 distributed power supply mode

由沿线引入的城市中压电源为本线路牵引变电所及降压变电所供电的外部供电方式。

2.0.47 混合式供电 combined power supply mode

由主变电所和城市中压电源共同为本线路牵引变电所及降压变电所供电的外部供电方式。

2.0.48 主变电所 main substation

由城市电网引入高压电源,降压后为本线路系统提供中压电源的高压变电所。

2.0.49 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 combined substation

既为列车提供直流牵引电源,又为本线路提供交流低压电源的变电所。

2.0.50 大双边供电 over bi-traction power supply

牵引变电所故障运行模式之一。当某一牵引变电所退出运行,由两侧相邻牵引变电所对接触网构成双边供电的方式。

2.0.51 电力监控系统 power 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 system(SCADA)

电力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包括遥控、遥测、遥信、遥调四种功能。

2.0.52 杂散电流 stray current

在非指定回路上流动的电流。

2.0.53 传输系统 transmission system

为专用通信系统中的各系统、信号、电力监控、防灾、环境与设备监控和自动售检票等系统提供控制中心、车站、车辆综合基地等地之间信息传输系统。

2.0.54 视频监视系统 video monitoring system

为控制中心调度员、车站值班员、司机等提供有关列车运行、防灾、救灾及乘客疏导等方面视觉信息的设备系统总称。

2.0.55 列车自动控制 automatic train control(ATC)

自动实现列车监控、安全防护和运行控制技术的总称。

2.0.56 列车自动监控 automatic train supervision(ATS)

根据列车时刻表为列车运行自动设定进路,指挥行车,实施列车运行管理等技术的总称。

2.0.57 列车自动防护 automatic train protection(ATP)

自动实现列车运行安全间隔、超速防护、进路安全和车门等监控技术的总称。

2.0.58 列车自动运行 automatic train operation(ATO)

自动实行列车加速、调速、停车和车门开闭、提示等控制技术的总称。

2.0.59 计算机联锁 computer interlocking(CI)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自动实现进路、道岔、信号等联锁要求的实时控制技术的总称。

2.0.60 自动售检票 automatic fare collection(AFC)

基于计算机、通信、网络、自动控制等技术,实现售票、检票、计费、收费、统计、清算等全过程的自动化设备。

2.0.61 清分系统 central clearing system

用于发行和管理车票,对不同线路的票、款进行结算,并具有与城市其他公共交通卡进行清算功能的系统。

2.0.6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fire alarm system(FAS)

包含火灾报警、消防控制等监视火灾灾情及联动控制消防设备,为防火、救灾工作进行自动化管理的系统。

2.0.63 综合监控系统 integrated supervisory and control system(ISCS)

基于大型的监控软件平台,通过专用的接口设备与若干子系统接口,采集各子系统的数据,实现在同一监控工作站上监控多个专业,调度、协调和联动多系统的一个系统。

2.0.64 综合后备盘 integrated backup panel(IBP)

对多专业的重要监控对象,在紧急情况下仍可实现手动操作并显示其功能的装置。

2.0.65 门禁系统 access control system(ACS)

指出入口控制系统,它是集计算机、网络、自动识别、控制等技术和现代安全管理措施为一体的自动化安全管理控制系统。

2.0.66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 building automatic system(BAS)

对建筑物内的空气调节、通风、给排水、照明、乘客导向、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及电梯、站台门、防淹门等建筑设备和系统进行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的系统。

2.0.67 系统集成 system integration(SI)

建筑物内不同功能的子系统通过系统集成的方式,将其在物理上和逻辑上连结在一起,以实现综合信息和资源的共享。

2.0.68 乘客信息系统 passenger information system(PIS)

为站内和列车内的乘客提供有关安全、运营及服务的综合信息显示系统设备的总称。

2.0.69 站台门 platform edge doors(PED)

安装于车站站台边缘,将轨行区与站台候车区隔离,设有与列车客室门相对应、可多级控制开启与关闭的滑动门的连续屏障,称为站台门。包括全高站台门、半高站台门,全高站台门又包括封闭式、非封闭式和可调转换式等。

2.0.70 应急门 emergency escape door

站台门固定扇上设置的供乘客在紧急情况下由车内向站台的应急疏散门。

2.0.71 车辆综合基地 base for the vehicle

车辆停修和后勤保障基地,通常包括车辆段、停车场、综合维修中心、物资总库、培训中心等四大部分,以及相关的生活设施。

2.0.72 车辆段 depot

停放车辆,以及承担车辆的运用管理、整备保养、检查工作和承担定修或架修车辆检修的基本生产单位。

2.0.73 停车场 parking lot,stabling yard

停放配属车辆,以及承担车辆的运用管理、整备保养、检查工作的基本生产单位。

2.0.74 检修修程 examine and repair program

根据车辆技术状态和寿命周期所确定的车辆检查、修理的等级,包括大修、架修、定修、月检和列检五个等级,其中大修、架修和定修为定期检修,月检和列检为日常维修。

2.0.75 检修周期 examine and repair period

车辆各种检修修程中,两次检修的间隔,通常采用车辆走行公里或间隔时间作为规定。

2.0.76 联络通道 connecting bypass

上下行区间结构分离(或分隔)的线路上用于连接两个行车隧道的专用通道(或门洞)。列车在区间遇火灾等灾害停车时,供乘客由事故隧道向无事故隧道安全疏散使用。

2.0.77 临界风速 critical velocity

通过计算确定的可以防止区间隧道内烟气倒流的隧道断面最小空气流速。

2.0.78 声屏障插入损失 insertion loss of noise barriers

在保持噪声源、地形、地貌、地面和气象条件不变情况下安装声屏障前后在某特定位置上的声压级之差。

1 总则 ...........................................................................................................................................................1

2 术语 ...........................................................................................................................................................3

3 运营组织....................................................................................................................................................8

3.1 一般规定.............................................................................................................................................8

3.2 运营规模.............................................................................................................................................8

3.3 行车组织.............................................................................................................................................8

3.4 配线 ....................................................................................................................................................9

3.5 列车运行管理 ...................................................................................................................................10

3.6 运营管理...........................................................................................................................................10

4 车辆 .........................................................................................................................................................11

4.1 一般规定...........................................................................................................................................11

4.2 车辆使用条件 ...................................................................................................................................11

4.3 车辆主要技术规格及列车编组 ........................................................................................................11

4.4 车辆运行主要技术指标....................................................................................................................13

4.5 车辆各主要部件及系统....................................................................................................................14

4.6 安全与应急设施 ...............................................................................................................................15

5 限界 .........................................................................................................................................................17

5.1 一般规定...........................................................................................................................................17

5.2 制定限界的基本参数........................................................................................................................17

5.3 建筑限界...........................................................................................................................................17

5.4 轨行区管线设备布置原则................................................................................................................19

6 线路 .........................................................................................................................................................21

6.1 一般规定...........................................................................................................................................21

6.2 线路平面...........................................................................................................................................22

6.3 线路纵断面.......................................................................................................................................25

6.4 配线 ..................................................................................................................................................26

7 轨道 .........................................................................................................................................................27

7.1 一般规定...........................................................................................................................................27

7.2 基本技术要求 ...................................................................................................................................27

7.3 轨道部件...........................................................................................................................................28

7.4 道床结构...........................................................................................................................................29

7.5 无缝线路...........................................................................................................................................30

7.6 轨道减振...........................................................................................................................................31

7.7 轨道安全设备及附属设备................................................................................................................31

8 路基 .........................................................................................................................................................33

8.1 一般规定...........................................................................................................................................33

8.2 路基断面...........................................................................................................................................33

8.3 基床 ..................................................................................................................................................33

8.4 路堤 ..................................................................................................................................................34

8.5 路堑 ..................................................................................................................................................35

8.6 工后沉降...........................................................................................................................................35

8.7 地基处理...........................................................................................................................................35

8.8 过渡段...............................................................................................................................................36

8.9 路基支挡结构物 ...............................................................................................................................36

8.10 线路防护、路基防护......................................................................................................................36

8.11 路基排水系统 .................................................................................................................................36

8.12 路基变形观测 .................................................................................................................................37

9 车站建筑..................................................................................................................................................38

9.1 一般规定...........................................................................................................................................38

9.2 车站分类、分级 ...............................................................................................................................38

9.3 车站设计标准 ...................................................................................................................................39

9.4 车站总平面布局 ...............................................................................................................................42

9.5 车站平面...........................................................................................................................................43

9.6 车站垂直交通设施 ...........................................................................................................................47

9.7 车站出入口.......................................................................................................................................49

9.8 风亭与冷却塔 ...................................................................................................................................50

9.9 车站无障碍设施 ...............................................................................................................................51

9.10 车站环境及导向标志......................................................................................................................52

9.11 车站管线综合 .................................................................................................................................53

9.12 换乘车站.........................................................................................................................................54

10 高架结构................................................................................................................................................56

10.1 高架桥梁结构 .................................................................................................................................56

10.2 车站高架结构 .................................................................................................................................65

11 地下结构................................................................................................................................................69

11.1 一般规定 .........................................................................................................................................69

11.2 施工方法和结构型式......................................................................................................................70

11.3 荷载.................................................................................................................................................70

11.4 明挖法、盖挖逆作法结构设计 ......................................................................................................72

11.5 矿山法结构设计 .............................................................................................................................77

11.6 盾构法结构设计 .............................................................................................................................80

11.7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83

11.8 地下结构的耐久性要求..................................................................................................................86

11.9 构造设计 .........................................................................................................................................87

11.10 工程材料 .......................................................................................................................................87

11.11 安全风险工程设计........................................................................................................................88

11.12 监控量测 .......................................................................................................................................90

12 工程防水................................................................................................................................................92

12.1 一般规定.........................................................................................................................................92

12.2 混凝土结构自防水 .........................................................................................................................92

12.3 防水层.............................................................................................................................................93

12.4 高架结构防水 .................................................................................................................................94

12.5 明挖法结构防水 .............................................................................................................................94

12.6 矿山法结构防水 .............................................................................................................................95

12.7 细部构造防水 .................................................................................................................................95

12.8 盾构法结构防水 .............................................................................................................................96

13 通风、空调与供暖 ................................................................................................................................98

13.1 一般规定.........................................................................................................................................98

13.2 地下线通风、空调与供暖..............................................................................................................98

13.3 高架、地面线通风、空调与供暖 ................................................................................................103

13.4 车辆综合基地、控制中心通风、空调与供暖 .............................................................................103

13.5 通风与空调系统控制....................................................................................................................104

14 给水与排水..........................................................................................................................................105

14.1 一般规定.......................................................................................................................................105

14.2 给水...............................................................................................................................................105

14.3 排水...............................................................................................................................................106

14.4 车辆综合基地给水与排水............................................................................................................108

14.5 给排水设备的监控 .......................................................................................................................109

15 供电 .....................................................................................................................................................110

15.1 一般规定.......................................................................................................................................110

15.2 外电源与中压供电网络................................................................................................................110

15.3 变电所........................................................................................................................................... 111

15.4 牵引网...........................................................................................................................................113

15.5 继电保护、测量及自动装置 ........................................................................................................115

15.6 电力监控系统 ............................................................................................................................... 117

15.7 动力与照明配电 ...........................................................................................................................118

15.8 供配电线路敷设 ...........................................................................................................................120

15.9 杂散电流腐蚀防护与接地............................................................................................................120

16 通信 .....................................................................................................................................................122

16.1 一般规定.......................................................................................................................................122

16.2 传输系统.......................................................................................................................................123

16.3 无线通信系统 ............................................................................................................................... 125

16.4 公务电话系统 ............................................................................................................................... 126

16.5 专用电话系统 ............................................................................................................................... 126

16.6 视频监视系统 ............................................................................................................................... 127

16.7 广播系统.......................................................................................................................................128

16.8 时钟系统.......................................................................................................................................129

16.9 办公自动化系统 ...........................................................................................................................130

16.10 通信电源系统及接地..................................................................................................................130

16.11 集中告警系统 .............................................................................................................................130

16.12 民用通信系统 .............................................................................................................................131

16.13 公安通信系统 .............................................................................................................................131

16.14 政务通信系统 .............................................................................................................................133

16.15 通信系统防雷要求......................................................................................................................133

16.16 通信用房要求 .............................................................................................................................134

17 信号 .....................................................................................................................................................135

17.1 一般规定.......................................................................................................................................135

17.2 列车自动监控子系统....................................................................................................................137

17.3 列车自动防护子系统....................................................................................................................138

17.4 列车自动运行子系统....................................................................................................................140

17.5 计算机联锁子系统 .......................................................................................................................140

17.6 车辆综合基地信号系统................................................................................................................142

17.7 其他...............................................................................................................................................144

18 车站运营设备......................................................................................................................................148

18.1 站台门...........................................................................................................................................148

18.2 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151

18.3 电梯...............................................................................................................................................152

19 机电设备监控与火灾自动报警...........................................................................................................154

19.1 综合监控系统 ............................................................................................................................... 154

19.2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158

19.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61

20 乘客信息..............................................................................................................................................165

20.1 一般规定.......................................................................................................................................165

20.2 系统构成.......................................................................................................................................165

20.3 系统功能.......................................................................................................................................165

20.4 系统接口.......................................................................................................................................166

20.5 供电、接地及防雷 .......................................................................................................................167

20.6 布线...............................................................................................................................................167

20.7 系统设备布置 ............................................................................................................................... 167

21 自动售检票与门禁 ..............................................................................................................................168

21.1 自动售检票系统 ...........................................................................................................................168

21.2 门禁系统.......................................................................................................................................173

22 车辆综合基地......................................................................................................................................177

22.1 一般规定.......................................................................................................................................177

22.2 车辆综合基地分类及功能............................................................................................................177

22.3 车辆定检标准及设施规模............................................................................................................178

22.4 车辆综合基地选址及总图设计 ....................................................................................................179

22.5 车辆运用、整备设施....................................................................................................................179

22.6 车辆检修设施 ............................................................................................................................... 181

22.7 车辆综合基地站场线路................................................................................................................184

22.8 设备维修与动力设施....................................................................................................................185

22.9 综合维修基地 ............................................................................................................................... 185

22.10 物资总库.....................................................................................................................................186

22.11 培训中心 .....................................................................................................................................186

22.12 房屋建筑.....................................................................................................................................186

22.13 资源共享.....................................................................................................................................187

22.14 配套设施规模 .............................................................................................................................188

23 控制中心..............................................................................................................................................189

23.1 一般规定.......................................................................................................................................189

23.2 控制中心设置 ............................................................................................................................... 189

23.3 控制中心的管理 ...........................................................................................................................190

23.4 控制中心布置分区及要求............................................................................................................190

23.5 建筑与结构 ...................................................................................................................................191

23.6 附属设施.......................................................................................................................................192

24 防灾 .....................................................................................................................................................193

24.1 一般规定.......................................................................................................................................193

24.2 建筑防火.......................................................................................................................................193

24.3 消防给水和灭火设施....................................................................................................................207

24.4 防烟、排烟与事故通风................................................................................................................209

24.5 电气...............................................................................................................................................211

24.6 防灾通信.......................................................................................................................................212

24.7 其他灾害预防和报警....................................................................................................................212

25 环境保护..............................................................................................................................................214

25.1 一般规定.......................................................................................................................................214

25.2 环境保护标准 ............................................................................................................................... 214

25.3 环境保护措施 ............................................................................................................................... 215

26 节能 .....................................................................................................................................................217

26.1 建筑节能.......................................................................................................................................217

26.2 设备节能.......................................................................................................................................217

附录 A A 型车限界图............................................................................................................................... 220

附录 B B1 型车限界图..............................................................................................................................226

附录 C B2 型车限界图..............................................................................................................................235

附录 D 曲线地段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计算方法....................................................................................240

附录 E 缓和曲线地段建筑限界的加宽计算公式 ....................................................................................242

附录 F 车站功能评价指标计算公式........................................................................................................244

附录 G 工程安全风险分类和分级方法 ...................................................................................................247

本规范用词说明..........................................................................................................................................250

引用标准名录..............................................................................................................................................253

附:条文说明..............................................................................................................................................255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13.340.40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7622- -2008
代替GB 17622- 1998
带电作业用绝缘手套
Live working gloves of insulating material
(IEC 60903 : 2002 , MOD)
2008-09-24发布
2009-08-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7622-2008,带电作业用绝缘手套,绝缘手套,GB/T 17622-2008  带电作业用绝缘手套

前言
本标准飾改采用IEC 60903:200%带电作业用鲍缘手套。
本标准与IEC 60903.2002相比.主要存在如下技术性差异,
一对 IEC 60903中手套的电压等级分类结合我因电压等级及电网的中性点接地方式。并考虑适当的安全格度重新做了相应的规定。如,IEC 61299中2级手套的最高适用电压为17 000 V,本标准中规定2级于套的适用电压为10 000 V;
-对IBC60908中部分条款的顺序进行T调整如1将第10章(复合绝缘于套的淋爾试验)的内容井人本标准的5.4电气试验中;将第9章(特殊机械性使试验)内容并人本标准的6. 3机械性能试验中;
- 未采用IEC 60903部分附录,如;附录B.附录C.附录G.附录H.附录I,
本标准代咎GB 17622- 19989带电作业用绝缘手套邏用技术条件).
本标准与GB 17622 - 198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修改:
标准名称修改为(带电作业用绝缘手套);
-标准的适用范围由10 kV扩展至35 kV; .
-手套的分类.适用电压等级分类曲原来的3种修改井增加至5种:
增加了手套的物理性能要求,如:手套的样式.典型手套的具体尺寸.厚度要求等,并增加了相应的试验方法相要求:
-增加了一种“复合绝缘手套”。对其特殊的机械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进行了规定.如耐磨性能。耐切割性能和抗撕裂性能要求等;对其与常规绝缘手套电气性能不同的要求和试验方法进行了规定,如琳用试验:
-增加了特殊性能手套的要求和试验方法:
-对标准中“标志包装贮存”进行了修改,如标记的耐久性.颜色,包装要求,贮存温度要求等,
- 增加了手套的使用指南,如附录C.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帮电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青解释。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网武汉商压研究院.武汉巨精机电有限公闻。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力农.徐查.胡毅、易辉、张丽华.黄铸、郑传广.肖宾。
本标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7622- -1998。

带电作业用绝缘手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T带电作业用绝缘手套的分类、要求、试验、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交流35 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电气设备上进行带电作重时使用的绝缘手套。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面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8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成惨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面,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准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4286带电作业工具设备术语(GB/T 14286- 2008,IEC 607430 2001 ,MOD)
GB/T 16927. 1高电压试验技术 第一部分:一 散试验婴求(GB/T 16927. 1-1997, eqv IEC 60060-1 1989)
GB/T 18037带电作 业用工具技术要求与设计导则
3术语和定义
GB/T 14286确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复合總缘手套compsite glores
由儿种不同制色或不同类型和台成橡胶粘贴或送合面成,具有机械保护性雠的绝緣乎套。
3, 2
长柏复合龅缘手套long coumposite glores
袖简长度到感下的复合绝缘手套。
3.3
谁指乎音mitt
少于四个手指的手套。
3.4
袖套cuff
从手套的于腕至手套开口的部分。
3.5
袖卷边cuff roll
手套的袖套的卷边成加强边。
3.6
分岔fork
手套两个手指之间的连接部分。
3.7

手腕wrist
手套袖套最狭窄的部分.

GB/T 17622-2008,带电作业用绝缘手套,绝缘手套,GB/T 17622-2008  带电作业用绝缘手套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59.080.70
W 04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7633- -2019
代替GB/T 17633- 1998
土工布及其有关产品
平面内水流量的测定
Geotextiles and geotextile-related products- Determination of water
flow capacity in their plane
(ISO 12958 :2010. MOD)
2019-08-30发布
2020-03-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GB/T 17633-2019,土工布,平面内水流量的测定,GB/T 17633-2019  土工布及其有关产品 平面内水流量的测定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 2000 治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17633- 1998(土工布及其有关产品 平画内 水流量的测定).与GB/T 17633-1998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的适用范围.并将原标准前言和第4章注中的内容调整为范围中的注1和注2(见第1章,1998年版的第1章、前言第4章的注):
更新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1908年版的第2章)
“术语和定义"的3.3"平面内遗水流量"修改为平面水流量“(见第3章.1998年版的第3章)1將原标准5.1中图1调整为图2.井增加图2b)、2e)的仅器示例;原图2调整为图1(见第5章图1.图2.1998年版的第5章图1.图2);
. 调整原标准5,1a),5.1d)的往为标准正文[见5.1b),5.1e),1998 年版的5. la),5. ld)的注];
增加图2b),2c)的仪器说明"为了确定水头压的损失,建设在園2b)和2c)的设备上.在样品两端设置两个压力计.问隔至少0.3 m"C见5.1g),1998年版的5.10]
-修改表述仅规定仪器精度。将“Am载机构能对试样旌加20kPa.100kPu.200kPa的想定法向压力,精确到士5%”修改为仪器应包括加u载装置。加载装置能够对试样旌加恒定的法向压力,
压力值精确到土5%"[见5.1d),1998年版的5.1c)];
“量杯“修改为“水镇量测定装置";同时修改表述使条款更加清晰明了.将”当调定小巍量时,应使用天平测定水的质量.精确到1%。換算到体积。如果采用流量计直接测定流量.则值量计的精度应不低于5%"修改为“如果通过水的体积来计算水流量,所使用的量简精度应达到1%:如u果采用流量it直接测定水流量,则流量计的精度应不低于5%.测量表要校正准确到其读数的5% ;如果酒过术的质量来计算本镇量,应精确到1%"(见5.6.1998年版的5.6);
增加"6.1取放要求“内容.原6.1 .6.2.6.3圆正为6.2.6.3.6.4见6.1)1 .
数量及尺寸中,将“试样宽度至少2 mm”更正为“试样宽度至少0.2 m" i为便于密封,防止水值从加载台与接触材料中间流走。增加了对于不同结构的产品的制试要求.将“试样长度应与加载台的长度的相等[同时考虑5.1d)]"修改为“对于采用刚性如压的设备[见图2)]。试样的长度应与加载台的长度相等[同时专虑5.1d)].对f采用隔膜加压的设备[兒團2b)和图2e)],
试样的长度可能大于加载台的长度。“(见6.3,1998年版的6.2):
将“湿润剂用0.1%的烧基辈确酸钠(体积比)"修改为“湿润剂采用烷基辈黃酸钠,与水的体积比为0.1%"(见7.2.1998年版的7.2);
-增tu“如果木流量小于成等于0.3 L./(m.8).符合5.2的要求使用脱气术。或储水罐水。如果水流量大于0.a L/(m.),可直接使用自索水,应记录温度并在报告中体现“(见7.7.1998年版的7.7);
将“对于一般材料收集量至少0.5 L。对于高遗水材料.收集时间至少5 n。对于低透水材料,收集时间可以限制在600 e以内“修改为“应收集水量至少0.5 L.且收集时间至少58.若6008内收集水量小于0.5 L..则记录600 s时的收集水量"(见7.9.1998年服的7.9);
计算及结果表达中平面内水流量明国力,课瘦改为qe。单恒由“m/*-调整为“I./(m. s)”,增ho .
“对于多种结构的产品。宜确定重复单元,然后将其转换为每来宽的值"(见第8章1998年版的第8章)1
:导水率指标在国内应用较为广"泛.增加导水率的计算及与平面内水流量的换算公式(见8.1);

一试验报 告中增加“测试中土工布及其有关产晶木力特性的任何异常情况”内容(见第9章);
附录A中修正系数Rr的计算公式。0.37"更正为“0.083 7"<见附录A,1998年版的附录A)。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 12958:20106土工布及其有关产品平面内本 流量的测定》。
本标准与IS0 12598 :2010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如下:
一关于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做了具有技术性差异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的技术条件,调整的情况集中反映在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具体调整如下;
●用修改采用国际 标准的GB/T 4889代替了ISO 2854;
●用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的GB/T 7489代替了1SO 5813;
●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 13760代替了ISO 9862;
用修改采用国际 标准的GB/T 13761.1 代替了ISO 9863-1
●用等间采用国际标准的GB/T 14798代替了IS0 10320;
将“温度计,精确到0.5心“修改为“温度计。精确到0,2 C”.使结果记录更为精准(见5.5);
增加导水率的计算及与平百内水流量的换算公式(见8.1)。
本标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按照GB/T 1.1- 2009 要求规花了范團- -章。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际在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09)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坊标检验认证股份有限公司潍坊驼王实业有限公司.招建长庾新材料股份有
限公司.山东路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同.浙江省水利河0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涛.美迎秋、张鹏程,郑海刚、廖长庚、陆诗德、王肖、刘飞飞,徐悦.黄志平,
梁训美,曹敏,黄文涛。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7633- 1998.

土工布及其有关产品
平面内水流量的测定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土工布及其有关产品的平面内水流量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土工布及其有关产品.其他平面内造水材料参照本标准执行。
佳11如梁土工布及其有关产晶总体的平面水誼量特鉦已經顾先确定。则为T粒制材料的质量.只需测定在两个法向压力和两个水力梯度下的水流址。
注2:由于对产品的长时间施压将对平国本面量产生实圈性影响。评定土工布股其有关产品的压缩蠕在性能的方法参见1S0 2619-1.
土工布及其有关产品的长期平面水流最,结合其长时间压缩蠕交性能试验一同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往日期的服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4889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 正态分 布均值和方差的估计与检验(GB/T 4889- 2008,1s0 2854: 1976 , MOD)
GB/T 7480水圆溶解氧的测定 碘量法(GB/T 7480- 1987 oevr I80 5813:1983)
GB/T 18760土工合成材料取样 和试样准备(GB/T 18760- 2009 ,1S0 9862 12005 ,IDTD)
GB/T 13761.1土 工合成材料规定压力下厚度的测定 第 1部分:单层产品厚度的测定方法
(GB/T 13761.1- -2009. ISO 0863-1 :2005.MOD)
GB/T 14798土工合成材料現场鑒 别标识(GB/T 14798- 2008,1S0 1020 199,1DT)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文适用于本文件。
3.1
法向压力normal coumpresive stress
垂直于土工布及其有关产品的平面压力分量。
注。法向压力以F帕(kPa)表示。
3.2
平面内流动in-plane flow
在土工布及其有关产品内部并且平行于其平面的液体流动。
3.3
平面水流量in-plane water flow capadty
在一定的法向压力和水力梯度下通过单位寬度试样水和(或)其他液体的体积液量{以开每米秒[L/<m. x)]表示)。
建:本酒“导本率”仅与层蜜状志相关。等同于单位本力梯度下的平图内本值量。因为事层流值动情况可能发生。优先采用术请“军面水流量”。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75.200:77.040.20
E16,N70
备案号:65503-2018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P  SY/T 4127-2018
代替SY/T 4127-2014
钢质管道冷弯管制作及验收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fabrication and acceptance
of steel cold bending pipe
2018-10-29发布   2019-03-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 4127-2018,钢制管道冷弯管制作及验收规范,SY/T 4127-2018 钢制管道冷弯管制作及验收规范

前言
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6年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能科技〔2016)238号)的要求,本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规范。
本规范共分为9章和3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冷弯管制作准备、原料管的检查验收与堆放、冷弯管制作、冷弯管质量检验、标识、冷弯管的保管与运输、安全与环境等。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修改了“冷弯管”的定义。
2修改了制作冷弯管的原料管要求。
3修改了冷弯管制作的顺序。
4增加了外径711mm及以上规格的螺旋焊缝以及外径1422mm冷弯管的技术参数。
5增加了冷弯管露天堆放的时间要求。
6修改了标识的具体内容。
7增加了对安全与环境的要求。
8增加了附录A“角度测量仪的使用方法”和附录C“冷弯管质量检查记录表”。
本规范由国家能源局负责管理,由石油工程建设专业标准化委员会负责日常管理,由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地址:河北省廊坊市广道87号,
邮编:065000),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略)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冷弯管制作准备3
3.1设备及人员要求3
3.2制作条件3
4原料管的检查验收与堆放4
4.1一般规定4
4.2原料管的堆放4
5冷弯管制作6
6冷弯管质量检验9
6.1一般规定9
6.2防腐层9
6.3椭圆度9
6.4冷弯管角度9
6.5起波高度和波峰间距10
7标识11
8冷弯管的保管与运输12
9安全与环境13
附录A角度测量仪的使用方法14
附录B冷弯管制作记录表16
附录C冷弯管质量检查记录表17
标准用词说明18
引用标准名录19
附:条文说明20(略)

内容摘要:

1 总则
1.0.1为了统一钢质管道冷弯管制作工艺和检验标准,保证冷弯管制作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外径219.1mm~1422mm、钢级为L245(B)
L555(X80)钢质管道冷弯管制作及验收。
1.0.3钢质管道冷弯管制作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原料管raw steel pipe
用于制作冷弯管的成品防腐钢管或裸管。
2.0.2冷弯管cold bends
在不加热条件下,对原料管在预定的长度范围和方向上施加外力,使之产生连续的塑性变形,形成一定弯曲角度的钢管。
2.0.3步距the length of each pace
冷弯管弯制过程中钢管每次的进尺长度。

3 冷弯管制作准备
3.1设备及人员要求
3.11冷弯管机性能应满足冷弯管制作工艺要求,具有良好的工作状态。工作压力、起升高度等数值显示应准确。
3.1.2冷弯管机及外模、胎芯等配套设备的性能参数和指标应满足冷弯管制作工艺要求,工作应正常。
3.1.3所用测量仪器应校验或检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内。
3.1.4冷弯管机操作人员应经过培训,考试合格上岗,作业中应执行操作规程。
3.2制作条件
3.2.1冷弯管制作场地应平整、坚实,并有满足要求的操作空间。
3.2.2
弯制前弯管机应安装稳固,胎具应完好、无杂物。
3.2.3在下列任何一种情况下,如无有效防护与保证措施,不应进行冷弯管作业:
1环境温度低于-20℃;
2管体温度高于+50℃;
3风速大于10m/s
4雨雪天气。

4 原料管的检查验收与堆放
4.1一般规定
4.1.1制作冷弯管的原料管材质及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原料管可采用带三层结构聚乙烯或环氧粉末外防腐层的钢管,亦可采用无防腐层的钢管,宜采用与工程施工相同的干线管。
4.12用于制作冷弯管的原料管质量证明文件应齐全,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69或《油气田集输管道施工规范》GB50819的相关规定。
4.1.3原料管的规格、防腐等级应与冷弯管委托单一致。
4.1.4每根原料管标识应完整、清晰、可辨认。
4.2 原料管的堆放
4.21原料管应按规格、防腐层等级分别堆放,底部应采用不伤防腐层的软质材料进行支垫,支垫最小宽度应为100mm,防腐管离地面不应小于200mm。
4.2.2底层原料管的外侧应设防止钢管滚动的楔形物,楔形物不应损坏防腐层。
4.2.3聚乙烯
(3PE)原料管的堆放应符合表4.2.3-1的规定,环氧粉末(FBE)原料管及裸管的堆放应符合表4.2.3-2的规定。
4.2.4有防腐层的原料管现场露天堆放不宜超过3个月,超过3个月时应用不透明遮盖物覆盖。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43140   Y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7761-2018
代替GB 17761- 1999
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
Safety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lectric bicycle
2018-05- 15发布
2019-04-15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 17761-2018,电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电动自行车安全标准,电动自行车标准,GB 17761-2018  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pdf

前言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的。
本标准按照GB/T 1.1- 2009始出的规則起草。
本标准代咎GB 17761- 99(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
本标准.与GB 17761- 1999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第4章总则 第5章整车标志,
删除了原标准第4章产品分类.第7章检验规则: .
一增加了 6.1.7 车建提示音.6.1.8琳水涉水性館.6.4防火性館.6.5團燃性館.6.6无线电骚扰特性等条款。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国家轻型电动车及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北京市轻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北京理工大学.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中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四川省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中国轻工业联台会。上海协津自行车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消费者协会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浙江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江苏新日电动车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大纪.郝文建.叶震博.孙巍舒强.罗跃.李传和.陈剑罗刚.聂博余世光.螺文泉。杨跃翔。张英.孟凯.王续.倪捷越学忠。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17761-1999 .

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动自行车的整车安全.机械安全电气安全.防火性館圆燃性館.无线电骚扰特性和使用说明书的主要技术要求及相应的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电动自行车。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往日期的引用文件。仪往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往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话用于本文件。
GB/T755- 2008旋转电机定额和性館(IEC 60034-1 :2004 ,IDI)
GB 3565- 2005自 行车安全要求(1S04210:1996.1D1)
GB/T 4208- -2017外壳防护等级(1P 代码)(IEC 60529:2013. IDI)
GB/T5169.11电工电 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第 11部分:均热丝/热丝基本试验方法成 品的灼热丝可燃性试脸方法(GWEPTI)(GB/T 5169.11- 2017 ,IEC 60695-2-11 :2014.ID1)
GB/T5169.16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 第 16部分:试验火焰50 w水平与重直火焰试脸力法(GB/T 5169.16- 2017 ,IEC 60695-11-10.2013.1D0T)
GB/T5296.1消费品使用说明 第1 部分:总则(GB/T 5296.1- -2012.1S0/1EC指南37.1995. .MOD)
GB8410- 2006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
GB/T 12742自行车检测 设备和器具技术条件
GB14023车辆.船和内燃机 无线电骚扰特性 用于保护车外接 收机的限值和测量力法
(GB 14023- 2011 .1EC/CISPR 12:2009.1DT)
GB/T 16842- -2016 外壳对人和设备的防护检验用试具(IEC 61032 : 1997。1DT)
GB/T22791自行车 照明设备(GB/T 22791- 2008,1S0 6742-1 :1987.ID1)
GB/T 31887自行车 反 射装置(GB/T 31887 - 2015,180 6742-2:1985, IDT)
QB/ 1880自行车 车架
3术语和定义
GB 3565- 2005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文适用于本文件。
3.1
电动白行车tetrie bige
以车载蓄电池作为辅助館源。具有脚睛骑行館力.館实现电助动或/和电驱动功館的两轮自行车。
3.2
装配完整的电动自行车fully asembled electric bicycle
为达到使用目的。配备有所必雷的全部部件(含蓄电池及使用说明书中明示的所有配件。但不含非车载充电器)的电动自行车(3.1).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65.020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DB
DB23/T 3004-2021
B 10 备案号:J XXXX-2021
农村有机生活垃圾户用堆肥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Centralized Composting of RuralOrganic Domestic Waste
2021-10-22 发布 2021-11-21 实施
黑 龙 江 省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厅
黑龙 江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联合发布

DB23/T 3004-2021,农村有机生活垃圾户用,堆肥技术标准,DB23/T 3004-2021 农村有机生活垃圾户用堆肥技术标准

内容摘抄:

前言
本标准根据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年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中办发〔2018〕5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
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26 号)等文件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和定义;3 基本规定;4 堆肥原料;5 堆肥设施;6 场地选择;7 堆肥工艺;8 运行管理。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归口并负责组织实施,由东北林业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请各有关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至东北林业大学(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兴路26号;邮编:150040;
联系电话:0451- 82190820;邮箱:nefuGIS@163.com),以供修订时参考。
本标 准主编 单位: 黑龙江省城乡建设研究所
本标 准参编 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黑龙江省乡村环境建设发展研究中心
黑龙江省自然资源管理发展研究中心
黑 龙 江 省 寒 地 建 筑 科 学 研 究 院
黑 龙 江 建 筑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黑 龙 江 东 林 地 理 信 息 技 术 有 限 公 司
黑 龙 江 省 建 设 教 育 协 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李继红 郑国香 孟凡旭 唐超然 韩宏伟
冯庆祥 张钧誌 刘 杰 范金霞 金礼学
江 星 杜 蕾 熊俣虹 张 悦 田 诚

(略)

1 总 则
1. 0. 1 为实现农村有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使户用堆肥规范、合理,统一技术要求,特制定本标准。
1. 0. 2 本标准适用于全省县(市、区)行政管辖范围内所有行政村、自然屯的有机生活垃圾户用堆肥处理。
1. 0. 3 农村有机生活垃圾户用堆肥技术除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定义
2. 0. 1 农村有机生活垃圾 Rural Organic Domestic Waste
农村日常生活中或为农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可生物降解的有机固体废物。
2. 0. 2 户用堆肥 Home Composting
是指单个农户产生的有机生活垃圾可在田间、屋外分散式开展就地堆肥的方式。
2. 0. 3 好氧堆肥 Aerobic Composting
在有氧条件下,经微生物作用,使生活垃圾等有机物温度达到50℃及以上并能维持一定时间的堆肥方法。
2.0. 4 预处理 Pre-treatment
堆肥处理前对原料的分选、破碎和混合等处理过程。
2. 0. 5 一次发酵 One Stage Fermentation
好氧堆肥的中温与高温两个阶段的微生物代谢过程。
2. 0. 6 腐熟 Rotten
有机垃圾经发酵腐烂成有效肥分和腐殖质的过程。
2. 0. 7 堆肥接种剂 Composting Inoculant
能加速固体有机废物堆肥化进程的微生物活体制剂。

3 基 本 规 定
3. 0. 1 应根据农村每户的庭院条件和经济情况,确定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堆肥利用方式:
1 利用户用堆肥槽堆肥;
2 利用户用堆肥箱/桶堆肥。
3. 0. 2 农村户用有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应遵循以农民可接受、易操作、布局合理、经济适用、符合环保各项要求的原则。
3. 0. 3 居住偏远、分散且交通不便的村庄适宜以农户为单位进行有机生活垃圾堆肥处理。

4 堆 肥 原 料
4. 0. 1 堆肥原料及辅料一般包括:
1 主料:厨余垃圾;
2 辅料: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
4. 0. 2 堆肥过程中宜添加腐熟的堆肥土,添加量为 10%~15%为宜;可添加 1%~5%灰渣。
4. 0. 3 农药包装物及包装器皿、电池等有害垃圾不得掺入堆肥原料中。

(略)

内容索引:

目 次
1 总则.....................................................................................................1
2 术语和定义........................................................................................ 2
3 基本规定.............................................................................................3
4 堆肥原料.............................................................................................4
5 堆肥设施.............................................................................................5
6 场地选择.............................................................................................6
7 堆肥工艺.............................................................................................7
7. 1 堆肥工艺.......................................................................................................7
7. 2 堆肥接种菌剂...............................................................................................7
7. 3 堆肥卫生.......................................................................................................8
7. 4 堆肥还田标准...............................................................................................8
8 运行管理.............................................................................................9
本标准用词说明.................................................................................... 10
引用标准名录.........................................................................................11
附:条文说明........................................................................................ 1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