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PDF《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姚祖康 2011年版
内容提要
本书对国内外沥青路面 结构设计 方法、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深入的评析,并结合我国现状构建了新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的使用性能指标和设计参数体系。主要内容包括:沥青路面结构组合,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的演变,路基湿度状况、沥青路面温度状况、土和粒料的回弹模量、沥青混合料的劲度、无机结合料类材料的力学性质、沥青混合料的疲劳特性、沥青面层的低温开裂、粒料层和路基的永久变形、沥青层的永久变形、我国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的改进等。本书内容对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可供相关院校师生以及沥青路面设计与研究人员使用。
高清PDF《起重机械钢结构设计》王积永 等编著 2011年版
本书摘要
本书依据最新的《起重机设计规范》(GB/T 3811—2008)给出了工程机械金属结构的设计计算理论、计算方法,并结合作者多年来工程起重机设计、生产和教学的实践和教学的经验以工程起重机械为例给出了涵盖几乎所有金属结构构件的设计过程、设计方法的实例。
本书可供起重机设计人员、工程机械设计人员查阅和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工程机械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前言
起重机械钢结构为起重机械产品的支承体系,钢结构的重量通常占整台机械重量的60%~70%,有的机械如塔式起重机的金属结构占整机重量的90%,钢结构设计不仅肩负着安全的重任,而且其结构的优化,与产品的造型、性能及产品成本密切相关。随着计算理论、计算手段和设计方法的发展,设计规范版本不断更新,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教材需要更新,广大起重机械专业技术人员需要一本应用新的设计规范、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的专业化书籍。
本书根据高等工科院校教学基本要求,结合作者多年起重机设计、生产及租赁的实际经验和教学经验进行编写。依据最新的《起重机设计规范》给出了工程机械金属结构的设计计算理论、计算手段,并结合作者多年来工程起重机设计、生产和教学的实践和教学的经验以工程起重机械为例给出了涵盖几乎所有金属结构构件的设计过程、设计方法的实例。具有以下两大特点:
1.理论最新,依据最新的《起重机设计规范》(GB/T 3811--2008);
2.实例丰富,涵盖了塔式起重机的所有金属结构部件和流动式起重机和其他工程机械工作装置的金属结构部件。
本书第2~6章为金属结构的材料和设计计算,构件强度、刚度和整体稳定计算、板件和壳体的抗屈曲计算、金属结构的连接及结构抗疲劳强度计算,主要介绍起重机金属结构的知识和设计理论﹔第7~10章为轴心受力构件设计、实腹受弯构件设计、偏心受力构件设计、析架结构设计,结合工程实例,主要介绍起重机金属结构设计理论的应用,各类结构件的设计方法、流程及各环节注意的要点。
本书第1、4、7、8、9、10章由王积永 撰写,第3、5章由张青撰写,第2、6章由沈孝芹撰写,全书由王积永统稿和定稿,参加编写的还有山东富友公司的毛瑞年、何继红,研究生李磊等。山东建筑大学机电学院工程机械教研室的多位老师对本书的编写给予了很多帮助和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鉴于编者水平所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高清PDF《双肢冷弯薄壁C型钢房屋结构理论与设计 》陈明 赵根田 著 2015年版
本书摘要
本书共6章,主要包括绪论、双肢冷弯薄壁C型钢 组合柱受力性能、双肢冷弯薄壁C型钢节点性能、双肢冷弯薄壁C型钢节点半刚性特征、双肢冷弯薄壁C型钢组合墙体受力性能、双肢冷弯薄壁C型钢框架抗震性能等内容。详细介绍了双肢冷弯薄壁C型钢房屋结构 的构建,进行了结构构件的受力分析,通过大量试验与模型分析,得到了该类结构构件的破坏机理和受力特性,并利用所得公式进行了一定的设计计算。该书可供广大土木工程专业的师(生)阅读使用。
前言
冷弯薄壁型钢截面开展,材料利用率高,属于绿色、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它继承了钢结构的优点,又拥有自身的特色,在国外多层、低层和别墅建筑中已经广泛使用,形成了环保的装配式房屋建筑。在国内,冷弯薄壁型钢目前主要应用在机械、汽车制造和一些建筑的附属结构上,在房屋建筑领域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近年来,在国家建筑产业化、房屋预制装配化的政策环境下,强调了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的研发,建筑材料资源的再生利用,推广应用高效经济的冷弯薄壁型钢以及定型化轻钢房屋结构体系。因此,冷弯薄壁型钢房屋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和国内钢结构企业的推崇,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国家也相应出版了《低层冷弯薄壁型钢房屋建筑技术规程》JGJ 227-2011,推动了冷弯薄壁型钢房屋的应用和发展。
作者所在的内蒙古科技大学钢结构团队针对“双肢冷弯薄壁C型钢中间夹热轧钢板用高强螺栓连接”这样一种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截面,通过加人热轧钢板作为节点板来方便梁柱的连接,组成框架体系,改变了冷弯薄壁型钢单一的“盒子式”建筑结构体系。针对这一组合截面,作者通过十余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初步得到双肢冷弯薄壁C型钢房屋结构体系中关键构件及节点的抗震性能分析与设计 方法,并正在开展框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研究工作。
本书共分6章:第1章绪论,概要介绍了我国轻型钢结构房屋的种类与特点,重点介绍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在房屋建筑中的应用,并提出双肢冷弯薄壁C型钢房屋结构体系以及编写本书的宗旨;第2章双肢冷弯薄壁C型钢组合柱受力性能,针对轴心受压柱和偏心受压柱的受力性能及稳定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并参照规范提出了承载力计算修正方法;第3章双肢冷弯薄壁C型钢节点性能,针对结构体系中常用的T形节点、梁柱斜节点和梁梁斜节点的破坏形态分类、节点初始刚度及其退化、节点延性、节点耗能和节点弯矩承载力等进行分析,得到了符合抗震设计要求的节点构造参数,证明了该类节点良好的抗震性能;第4章双肢冷弯薄壁C型钢节点半刚性特征,分析节点半刚性特征的影响因素,参考经典的节点弯矩-转角关系,建立该类节点的弯矩—转角模型,并给出模型中极限弯矩承载力、初始刚度及其退化等变量指标的计算方法,提出该类节点的设计建议﹔第5章双肢冷弯薄璧C型钢组合墙体受力性能,构建组合墙体模型,分析了组合墙体的承载力及抗侧刚度的影响因素,得到了该类墙体的破坏机理。第6章双肢冷弯薄壁C型钢框架抗震性能,通过多组模型分析,了解该类组合截面形式框架结构的破坏形态和受力性能。
本书大纲的拟定和全书的统稿由陈明 负责,其中第1~4章由陈明撰写,第3章中梁柱斜节点加载分析部分由高鹏撰写,第5、6章由赵根田 撰写,本书的编排由赵根田负责。本书的研究内容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68043)、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0MS0723)、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NJzy08074)和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2009NCO38)的资助。感谢国家基金委、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和内蒙古科技大学对本书研究内容的支持。本书的研究工作也得到了内蒙古科技大学钢结构团队研究生的帮助,他们是张健、续磊、皮冰倩、赵雅丽、张晓禹、孙阳、刘凯、鉴钟、程昆、李倩、孙芳芳、邓渤凡、马晓飞、李梦祺、郑波,我们对他们为编写本书所做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我们水平和知识范围有限,书中不当与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高清PDF《特种结构》尹维新 何培玲 主编 2010年版
内容提要
本书是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之一。
本书是按照菅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根据我国新颁布的有关土木工程特种结构 的设计规范和最新科技成果,由具有特种结构教材编写和教学经验的老师以及从事特种结构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而成。内容包括烟囱、简仓、冷却塔、贮液池、挡土墙、栈桥及铁塔的结构类型、设计原则、构造要求、作用与作用效应计算以及设计方法。全书突出实际工程应用。注重对学生工程技能的培养。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用书,还可供从事土木工程特种结构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前言
高清PDF《新型钢结构小高层住宅抗震性能研究》 郭震 著 2016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论述了作者提出的一种适用于小高层建筑的短肢组合钢板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方法,同时介绍了近年来国内钢板剪力墙结构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应用现状。全书共有7章,主要内容为:国内外钢板剪力墙结构最新研究进展;钢框架短肢组合钢板剪力墙低周往复试验研究;组合钢板的抗剪,抗屈曲及耗能性能试验研究;实腹式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抗震性能研究 ;钢框架短肢组合钢板剪力墙结构抗震耗能力学模型;钢框架短肢组合钢板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构造优化;钢框架短肢组合钢板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建议等。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以及从事钢板剪力墙结构设计与科研工作的技术人员使用。
前言
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与建筑密度的矛盾日益突出。从成本控制、建筑安全、高容积率的角度出发﹐小高层建筑将是缓解当前住房紧张的一种有效建筑形式。为适应大户型、随意分割的需要﹐适应提高建筑物安全性和结构设计可靠度的需要﹐新型住宅结构体系的研究与发展势在必行。
本书以小高层住宅建筑的抗震为研究背景,进行了新型钢框架短肢组合钢板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耗能能力探讨。研究了影响钢框架短肢组合钢板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耗能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钢框架短肢组合钢板剪力墙结构中各组成构件的合理构造形式,最终建立了钢框架短肢组合钢板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耗能力学模型。本书主要成果有:(1)组合钢板剪力墙与钢框架的抗侧刚度比应介于0.42~0.45。对于7~12层小高层建筑而言,此时结构体系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且动力响应最小。
(2〉钢框架短肢组合钢板剪力墙结构中的组合钢板剪力墙内嵌钢板宽厚比应该在400~500之间。因为对于民用住宅建筑﹐内嵌钢板宽厚比低于400时,钢板材料性能的发挥需要依赖边界约束的可靠性,对外侧防屈曲墙板强度要求也较高;当宽厚比高于500时,钢板过薄﹐初始缺陷不易控制,钢板抗侧刚度及抗剪承载力对结构整体的作用不大。
(3)基于钢框架短肢组合钢板剪力墙结构力学模型,本书提出了内嵌钢板面外约束墙板设计准则、自由边约束角钢设计公式、内嵌钢板与框架梁柱的高强螺栓设计公式、实腹式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的混凝土开裂荷载计算公式。
(4)实腹式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最小体积配箍率不能小于0.85%;
三级框架异形柱轴压比限值为0.75;混凝土等级不能小于C30;当柱的轴压比低于0.5时﹐柱腹板加劲肋间高比值可以取不大于2;当柱轴压比在0.5~0.75之间时,加劲肋间高比值对应取1~0.6。根据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在满足竖向承载力和侧向刚度的情况下﹐采用实腹式型钢混凝土柱一组合钢板剪力墙的框架结构体系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经济性能。从满足结构安全和经济方面﹐实腹式型钢混凝土柱的构造措施应满足上述要求。同时,实腹式型钢混凝土柱的截面宽度比应控制在0.4~0.5,高度比应控制在0.6~0.8。
(5)采用优化后的结构构造,低于7层结构可以提高一个抗震等级使用;高于12层的结构若要满足设防烈度级别罕遇地震的抗震要求,应相应提高底层柱的截面面积﹐或减小短肢组合钢板剪力墙中内嵌钢板的宽厚比﹐建议取350~450。根据弹塑性静力分析和动力响应分析结果,相对于7层的结构体系﹐12层结构的抗侧刚度已下降较多,结构等效周期延长,水平位移量增加。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矿业大学袁迎曙教授的悉心指导,以及研究生王永超﹑张海东、朱飞、卢楠﹑高芮等人的热情帮助﹐再次表示深深谢意。
本书得到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设计研发基地和江苏建筑节能与建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缺点或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高清PDF《预应力结构理论 第二版》房贞政 编著 2014年
本书摘要
本书讲述预应力结构的理论及其工程应用。书中的内容着重于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理论和试监研究,同时还介绍了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预应力钢结构以及FRP力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新型结构。本书的编著力求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本书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学习预应力结构的教材、亦可供土水工程领域的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的教师参考。
前言
《预应力结构理论 与应用》自2005年出版以来,得到广大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采用,也获得了读者们的宝贵意见。从第一版发行至今,预应力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在新型预应力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等方面,同时我国也颁布了新的规范。本书根据我国现行的新规范对《预应力结构理论与应用》进行了修订,并根据预应力技术新的发展,在第3章增加了预应力损失研究方法﹔在第7章增加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在第8章增加了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和预应力结构的振动台试验等内容;在第9章增加了预应力混凝土波纹钢腹板结构等。本书第二版 的修编,程浩德、张超、陈永健、黄颖等博士参与了部分章节的修改,在此一并致谢。
根据本书的使用范围,第二版增强了理论性与系统性,同时书名为《预应力结构理论》。衷心感谢使用本书的师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并诚恳地希望读者能继续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使本书更加日臻完善。
高清PDF《组合结构设计原理 》王晓初 主编 2014年
本书摘要
本书为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的培养日标和“组合结构 ”教学大纲编写。全书共6章,主要内容包括有关组合结构的材料特性,结构的优缺点,国内外发展历史及应用·材料的性质,钢-混凝土组合楼盖设计方法及计算方法v钢骨组合结构典型受力分析,钢管混凝土的力学特性、设计原理 及计算方法。
书中重点介绍了组合结构的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精练,重点突出,适用性强、并配有典型例题、小结、复习思考题,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本科、高职高专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供土建工程相关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前言
组合结构是在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结构,作为一种合理的结构形式,可充分利用钢材受拉和混凝土受压的优点,发挥其整体抗震性能好、承载力高、施工方便、节省能源等诸多特点。这种组合形式常见的类型有钢管混凝土、钢骨混凝土、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盖等。
本书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之一,是《钢结构设计》与《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后续课程教材.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编写而成的。在扎实的基本理论基础上,增加知识宽度,着重关注和把握新兴学科的发展动向,是每一位教学、科研工作者的紧迫任务。本书共分为6章,主要内容包括组合结构的国内外发展历史及应用,钢-混凝土组合楼盖设计方法及计算方法,钢骨组合结构典型受力分析,钢管混凝土的力学特性,组合结构的施工方法及要点。作者编写时力求内容充实精练、重点突出、讲清难点。在阐述基本原理和概念的基础上,结合规范和工程实际,注重教材的实用性。为方便学习,每章均编有思考题和习题。本书适合土木工程类的高等院校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结构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本书由沈阳大学王晓初 担任主编,沈阳大学钮鹏,沈阳工业大学王颖,沈阳大学周乐担任副主编。第1、3章由王晓初编写,第4章由钮鹏编写,第2、5章由沈阳工业大学王颖编写,第6章由周乐编写。本书大纲拟定及全书统稿和修改由王晓初负责。另外,沈阳大学梁振宇、王柳燕、张莉莉参与了部分章节的编写工作。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参编者所在学校的关心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和专家给予批评指正,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高清PDF《土木工程抗震设计 第三版》周云 张文芳 宗兰等 2013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 类实用创新型系列规划教材》之一。本书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要求,并结合U建筑抗震设计 规范GB50011-2010)等有关国家现行规范和规程编写。
全书共10章,包括概论.场地与地基基础抗震设计,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极限状态计算,砌体结构抗震设计.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钢结构抗震设计.构筑物扰震设计,桥梁抗震设计、地下空间结构抗震设计和隔震与耗能减震结构设计等内容。章后附有思考题或习题。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全日制土木工程专业的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材和成人教育,自学考试有关土建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有关土建类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并可供从事土术工程抗震与减篾研究,设计和造工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高清PDF《变电站主厂房抗震设计及减震控制研究》文波,牛荻涛 著 2013年
内容简介
本书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国内考虑主厂房与电气设备相互作用的大型变电站 主厂房的抗震设计理论及设计方法,并进行了该类工业建筑的减震控制 研究,着重介绍了作者多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考虑主厂房结构-电气设备相互作用的大型变电站主厂房计算模型的建立,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模态分析﹑地震反应分析、地震易损性分析,减震控制设计方法以及相关抗震设计建议等。
本书可供土木工程专业从事抗震性能研究的学者和电力行业土建设计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教师,研究生及相关科研人员阅读。
前言
电力系统是重要的生命线系统,电能从生产到消费一般要经过发电、输电、变电和用电四个环节,相应各个环节的子系统分别称为发电系统、输电系统、变电系统及用电系统。其中,变电系统作为电力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电网中起到了枢纽的作用,是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关键环节。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地震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国内外众多破坏性地震实例表明,强烈地震会引发整个电力系统的破坏,从而导致严重的次生灾害和惨重的经济损失,对国计民生和经济建设影响极大。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对电力系统地震灾害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大都集中在发电系统及输电系统,对变电系统的地震反应研究尚欠深入,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随着国内外电压等级的不断提升及城市土地使用率的日益紧张,电气设备的型式由重量轻、体积小分散化逐步改为重量大,体积大,模块化。而以往相关抗震设计规范中常将电气设备等效成堆聚荷载施加在楼面上,未考虑主厂房结构与电气设备的相互作用,这样计算出来的结果必然与实际情况不符。鉴于电力系统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本书首次考虑了主厂房结构-电气设备的相互作用,对我国变电站主厂房的地震反应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建立了考虑主厂房结构-电气设备相互作用的三维分析模型,分析了变电站主厂房的动力特性,研究了单向、多维地震动以及近断层地震动等不同类型地震动输入下变电站主厂房及电气设备的地震反应,进行了变电站主厂房的地震易损性分析,开展了变电站主厂房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采用隔震理论进行了变电站主厂房的减震控制研究,最后根据以上大量研究结果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和《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GB 50260—96)相关条文提出了完善建议。
本书研究内容基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重大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与抗震性能评估研究”(5072582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考虑主厂房结构-电气设备相互作用的大型变电站抗震性能研究”(51008246)及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大型变电站主厂房结构及附属设施抗震性能研究”(2010JK632)等研究项目的部分成果。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西安理工大学张俊发教授给予了大量帮助,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大连理工大学杨迪雄教授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俞瑞芳研究员提供了部分地震动数据及计算程序;陕西省电力设计院及西安高压开关厂提供了部分土建图纸及电气设备资料;研究生蒋凤梅、冀珩、范俊伟参与了部分研究工作﹐曹猛﹑徐浩轩、王志浩、陈超等绘制了部分插图,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或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高清PDF《超高层建筑体系的抗震减振 理论、方案、数值与试验》 蒋庆 柳国环 2017年版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兴建超高层建筑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主要趋势,一些超高层建筑已经成为所在城市的重要标志。研发受力性能更好、使用功能更加灵活的新型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受到土木工程领域研究界和工程界的广泛关注。对于超高层建筑而言,由于层数多,高度高,水平作用(风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在设计中往往占主导地位,所以经济有效的高层结构体系,其抗侧力构件应尽可能地布置在远离结构中心处,以提供最大的抗侧刚度。显然,巨型框架结构体系最为符合该理念,该结构体系由作为主结构的巨型框架和作为次结构的常规框架组成。主结构(主框架)由巨型柱和巨型梁组成,巨型柱一般布置在结构的四角,多为剪力墙组成的角筒或格构式柱,巨型梁多由转换层的巨型转换榆架构成。巨型转换析架与巨型柱形成巨型框架,承受整体结构竖向荷载和水平作用;次结构(次框架)一般为常规框架,承受楼层内的竖向荷载及水平作用,并将其传递给主结构。
结构的振动控制方法,主要分为主动控制、被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四种。其中,主动控制是指当结构受外部激励作用而发生振动时,安装在结构上的外加能源对其施加控制力,从而迅速衰减和控制结构振动反应。半主动控制基于被动控制措施,所需要施加的外加能源较小。混合控制是一种将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组合使用的控制方法。由于超高层建筑体形巨大,振动控制机制较为复杂,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被动控制是一种不需要外部提供能源,控制过程不受结构反应和外界信息干扰的控制手段。通过改变结构自身的动力特性,对结构自身的构造或某些构件进行处理,直接在结构上安装被动控制装置或构件来达到控制效果。本书针对超高层巨型框架结构及其减振结构体系的理论 、方案 、数值 与试验 进行了介绍。
本书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第1~3章主要介绍超高层巨型框架结构研究现状和减振理论;第4~6章主要介绍了一几何相似比为1:25的超高层巨型框架结构振动台模型的设计试验,数值模拟和减震分析;第7,8章介绍了一高度为210m的超高层巨型框架结构的减振结构抗震性能及其减震效果分析。
本书的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08179,51278519)”“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5ZA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项目(90715016)”和“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SLDRCEO8-HZ-01)”的支持,特此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高清PDF《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精编本 第二版》周云 主编 2012年
【内客提要】
本书根据土木工程本科教学要求,结含《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33—2010),《高层民用建筑婀结构技术规程JG 99——1998》等国家规范和规释编写。
本书共11章,主要内容包括:高层建筑结构概述,高层建筑结构的体系与布置.概念设计,结构的荷载与作用、结构的分析方法与简化计算,结构的设计原则,高层钢觞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码层建筑钢结构设计,高层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高层建筑基魏设计,高层建筑结构隔震与耗能减震结构设计等。
本书可怍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研究生和有关技术人员参考。
前言
本教材第1版自2006年9月出版以来,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第⒉版主要依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 3—2010)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一2010)等新规范和新规程进行了修订,但依然保持了原作编写的思想.特点和风格。
本书由广州大学周云 教授制定大纲和统稿。全书共11章,第Ⅰ章,第⒉章由广西大学蓝文武副教授和广州大学汪达洋博士撰写,第3章由广州大学周云教授和广州大学汪达洋博士撰写,第4章由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王廷彦讲师撰写,第5章由广州大学吴轶教授,邓雪松副教授,吴珊瑚副教授和陈麟副教授撰写,第6章由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王廷彦讲师撰写,第﹖章由广州大学吴轶教投、邓雪松副教授、吴珊瑚副教授和广州市民用建筑科研设计院张兴富副总工撰写,第8章由广州大学陈麟副教投撰写,第9章由广州市民用建筑科研设计院蒋友良.工程师撰写,第10章由广州市民用建筑科研设计院张兴富副总工撰写,第11章由广州大学周云教授撰写。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缺点和错误,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高清PDF《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精编本 第3版》柳炳康 沈小璞 主编 2012年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依据《建筑抗震设计 规范GB50011—2010)编写,并参考了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结构抗震 设计3课程的基本要求。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地震基本知识.工程结构 抗震设计基本要求,场地,地基和基磁抗震设计,弹性体系地震反应与地震作用计算的反应谱理论,弹塑性体系地震反应分析的时程分祈法,以及多层和高层混凝土结构.多层砌体和底部框架结构,多层和高层钢结构,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为反映结构抗震新技术,介绍了结构隔震﹒减震和制振技术。主要章节后均附有计算实例。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全目制本科生或土建类咸人教育的教材,也可供土水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高清PDF《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 第二版 》李爱群 高振世 张志强 主编 2012年
内容提要
本书根据土木工程本科教学要求,并结合K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等国家新规范进行编写。
本书以结构抗震为主,同时介绍了结构抗风和抗火等方面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结构抗霞基本知识,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结构抗震计算、混凝土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结构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桥荣结构抗震设计.结构抗风计算与没计,结构抗火计算与设计等.
本书可用作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研究生和有关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前言
本书是在东南大学编著的高等学校推荐教材《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础上,为适应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教学要求而组织编写的。本书的编写突出了以下特点:
(1)由通常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拓展至“工程结构 抗震与防灾 ”,新增了结构隔震和消能减振.桥梁结构抗震、结构抗风和结构抗火等内容,较大程度地拓宽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更好地满足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教学需要;
(2)以各类结构抗震为重点,同时介绍结构抗风和抗火等方面的内容;(3)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等国家新规范进行编写;
(4)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先进性,注重理论和工程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启发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学习和参考了大量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出版的教材和论著,在此谨向原编著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书由李爱群 教授,高振世 教授主编,李爱群教授.高振世教授,梁书亭教授、王修信教授、陈忠范教授,叶继红教授.刘钊副教授等共同编著。具体分工如下:
第1章(除系1一5),第3章憬3一1和至3—2,第4章,第7章由李爱群编写,第1章ü1一5由高报世编写,第⒉章(除系2—6)、第3章¥3—3由梁书亭编写,第2章憬2一6 由王修信编写,第6章由陈忠范编写,第3章憬3—4由叶继红编写,第5章由刘钊,王修信、徐文平编写。全书由李爱群负责统稿。
编写过程中,博士生毛利军、叶正强和硕士生丁幼亮等协助做了大量工作,在此深表谢意。限于时间和水平,书中的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高清PDF《建筑隔震减震优秀设计案例详解 》苏经宇 曾德民 著 2017年版
内容提要
本书通过将获奖的工程设计实例进行汇编、能够让工程师们从中有所借鉴,对减隔震工程的设计、施工有所帮助。工程实例涉及办公、学校、医院、住宅、商业综合体、机场等类型的建筑。书中每项工程均从工程概况、减隔震装置布置、结构计算结果及分析、减隔震部件检测、构造要求与施工维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本书可供设计院结构设计人员、减隔震技术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供建筑专业有关师生参考。
前言
根据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关于评选2015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的通知》(中设协字[2015] 24号),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抗震防灾分会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的领导下,组织了“2015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优秀抗震防灾专业奖”(以下简称“抗震防灾奖”)的评选工作。
鉴于当前我国建筑减隔震工程应用日趋广泛,为促进其更好更快地发展,特将首届“抗震防灾奖”评选范围集中在建筑隔震减震 工程中。
按照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对评审专家条件的要求,组成了首届“优秀抗震防灾奖”评审专家组,专家组成员9名,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全国勘察设计大师2名。专家组认真评审,共评出了24项获奖项目,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1项。
本次获奖工程项目代表了我国建筑减隔震技术发展的先进水平,在新装置应用、减隔震工程设计方法、抗震措施和施工工艺等方面多有技术创新,对减隔震建筑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获奖项目各具特点,或是针对建筑工程功能要求或特殊工程条件发挥了减隔震技术的优势,解决了抗震领域重大技术问题;或是对城乡建设特定防灾救灾功能保障及减轻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具有重大作用,包括要求灾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承担灾后应急救灾功能的医院、指挥中心、重要生命线等工程项目;或是在经济水平不高但设防烈度较高的地区,应用规模大、抗震减灾效益突出。
本书根据申报材料,将获奖的减隔震工程进行一一整理,内容十分丰富,为真实反映各个工程自身特点,在体例上仅做大致统一。文中对每项工程从工程概况、减隔震装置选型和布置、结构分析、减隔震部件检测、构造要求与施工维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特别适合结构工程师们在设计减隔震工程时参考使用,对施工、监理人员或其他关注减隔震技术的人员也将有所帮助。
高清PDF《21世纪技术与工程著作系列·土木工程 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抗震分析与设计》薛建阳、刘祖强 著 2013年
内容简介
本书在型钢混凝土 异形柱 及其框架节点的研究基础上,系统研究和阐述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的抗震性能及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 方法。全书共分8章,主要包括:第1章阐述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研究意义及异形柱结构体系的研究现状,第2章介绍型钢混凝土异形柱及其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第3一5章阐述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的拟静力试验、静力弹塑性分析、滞回性能及动力反应分析;第6章阐述损伤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的拟动力试验;第7章闱述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抗震性态水平及性能指标的量化;第8章介绍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
本书可供从事土木工程 领域研究的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参考。
高清PDF《老帕讲低压电器技术 》张白帆 编著 2017年版
作者的话
这本书是写给刚离开校园的职场新人看的。职场,对学生来说,一切都是新的。职场需要我们补充新生力量,而我们也需要通过职场来历练自己,期望尽快掌握工作所必需的技术知识。本书为职场新人们尽快掌握有关低压电器的理论和技术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
低压电器是开关电器的一大门类,是使用最多的一类电器产品。低压电器不但大量应用在社会各行各业的配电和控制中,甚至在居家配电中,低压电器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职场的学习和校园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最突出的就表现在规范和标准上。在校园,我们学习了各种理论分析方法,但在职场,为了便于使用,各种理论和知识都以规范和标准的形式出现。而标准和规范,恰恰是校园学习中的弱项。
本书的写作特点是:以各种技术规范和标准为准绳来展开有关低压电器的讨论。同时,对重要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规范做了较为深人的介绍。
本书共分为8章。
第1章的内容是低压电器的基础知识与标准,阐述了有关低压电器的结构和使用参数,讨论了低压电器的电网条件、使用条件和人身安全防护等。
第2章对应用在主电路中的低压电器进行系统性概述,并给出了具体范例。
第3章对应用在辅助电路中的低压电器进行系统概述,并对测控仪表及低压电动机测控装置给予了较为详尽的说明。
第4章对低压配电和控制电器的应用及配置方法做了详尽介绍,并且给出了具体的设计范例。
第5章阐述了低压电器的控制原理,同时对配电电器的控制技术和控制电器的应用技术做了详尽探讨。
第6章阐述了低压电器的数据交换技术,并以RS485/MODBUS现场总线为基础,以电动机控制中心(MCC)为范例做了详尽解析。
第7章介绍了低压电器在居家配电中的应用,内容包括交流电如何送到家里来,居家配电的设计方法等,并给出了设计范例。
第8章以低压电器故障解析为实例,通过解析故障,让读者了解低压电器故障发生的前因后果,学会全面地分析问题。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部分章节内容在知乎网上做了一定程度的披露,由此了解了网友们的看法和需求。因此,这本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网友们共同策划,由我来具体执笔编写而成。
Patrick Zhang这个名字是我在知乎网的网名,也是我在公司上班的英文名,还是我在旺点电气网担任技术探讨板块版主的网名“帕特里克“的音译,也有网友在留言中直呼我为老帕 ,于是就把《老帕讲低压电器技术 》作为书名吧。
这本书与我写的另外一本书《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的原理及其控制技术(第2版)》是姐妹篇,本书以低压电器技术为主,而《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的原理及其控制技术(第2版)》则以低压开关柜技术为主。
读者若对本书有任何看法,或者需要了解更多的知识,可以直接和我联系。我的邮箱地址是:baifan_zhang(@l63.com。另外,也可以在知乎网和我交流。
真诚地欢迎读者们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我将在今后的修订工作中进行补充和完善。
对于参与本书的编辑和出版的朋友们,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张白帆
2016年底于厦门
内容索引:
目录
作者的话
第1章低压电器的基础知识与标准1
1.1低压电器的结构和原理概述……2
1.1.1低压电器的电磁机构…3
1.1.2低压电器的触头系统概述…6
1.1.3低压电器的灭孤系统概述12
1.2低压电器的电网条件和使用条件20
1.2.1低压电器的电网条件20
1.2.2低压电器的温升…23
1.3低压电器的主要应用参数26
1.3.1低压电器的通断任务26
1.3.2有关低压电器的特性参数27
1.4有关低压电器的国家标准和应用规范……33
1.5低压配电网的各类接地系统36
1.5.1低压配电网的系统接地和保护接地36
1.5.2各类低压接地系统…39
1.5.3低压电器对接地故障的线路保护和人体电击防护…48
1.5.4低压电器中接地故障电流的测量方法54
1.5.5低压电器和低压开关控制设备中的人身安全防护措施…56
1.6电气制图图符和低压电器中的电气标识…61
第2章低压配电主电路中的低压电器65
2.1用于主电路的低压电器分类65
2.2熔新器…67
2.3隔离开关和开关熔断器组合74
2.3.1隔离开关及其组合电器概述74
2.3.2开关和熔断器的组合及选用78
2.4双电源互投开关ATSE…81
2.4.1ATSE开关概述81
2.4.2ATSE开关产品83
2.5低压断路器…86
2.5.1概述…86
2.5.2断路器的主要技术术语和参数设置方法93
2.5.3框架断路器ACB的实用技术数据…109
2.5.4塑壳断路器MCCB的实用技术数据…113
2.5.5微型断路器MCB的实用数据120
2.5.6剩余电流保护器概述123
2.6交流接触器和热继电器概述…129
2.6.1交流接触器…129
2.6.2热继电器133
2.7软起动器…139
2.8若干种低压开关电器的型式试验142
2.8.1断路器短路接通和分断能力型式试验…142
2.8.2断路器短时耐受电流的型式试验…144
2.8.3接触器过载耐受能力试验的型式试验…147
2.8.4接触器与短路保护低压电器间的协调配合型式试验…148
第3章辅助电路的低压电器和测控仪表…152
3.1辅助电路低压电器的分类与特性152
3.2继电器的分类与特性153
3.3电磁式继电器155
3.4时间继电器…159
3.5主令电幂…162
3.6低压电流互感器165
3.7低压多功能电力仪表和测控模块167
3.8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中的接线端子…183
第4章低压电器在配电系统中的应用和配置方法…185
4.1低压配电系统设计要点…185
4.1.1负荷分级和配电系统分级……185
4.1.2负荷计算的几个原则和方法188
4.1.3三相和单相混合配电方式线路损耗的影响和计算195
4.2低压配电电器的配置方法…196
4.2.1低压进线和母联主电路的设计及低压电器配置方法……196
4.2.2低压接地系统与进线、母联主电路断路器的极数问题…204
4.2.3低压配电系统双电源互投主电路的设计和配置方案209
4.2.4馈电回路设计要点…210
4.2.5电动机控制主电路…220
4.2.6无功功率补偿主电路…228
4.3低压配电电器设计范例……236
第5章低压电器的基本控制原理…248
5.1低压电器的基本控制原理………248
5.1.1若干逻辑关系和基本逻辑运算定理248
5.1.2继电逻辑函数表达式…251
5.1.3辅助电路的分类和工作条件252
5.1.4低压电器的基本控制接线…258
5.2低压配电电器的控制方法…260
5.2.1利用分立元件构建两进线单母联手控投退电路原理261
5.2.2利用分立元件构建两进线单母联自控投退电路原理…265
5.2.3利用分立元件构建馈电电路原理…271
5.2.4无功补偿电路的原理…273
5.3低压控制电器的应用技术…274
5.3.1基本电路分析…275
5.3.2MCC电动机控制中心中的电动机控制原理278
5.3.3利用MCU电动机综保装置实现电动机控制的原理…286
第6章低压电器的数据交换原理和方法…290
6.1低压电器的数据通信…291
61.1现场总线的定义及物理层接口规约…291
6.1.2现场总线的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接口规约…297
6.1.3RS485/MODBUS通信规约和通信协议的应用举例304
6.2建立低压配电网信息交换的方法305
6.3在低压进线回路中对断路器实施测控和数据交换的范例…308
第7章低压电器在家居配电中的应用…312
7.1交流电是怎么送到家里来的…312
7.2家居配电系统的设计方法…314
7.2.1家居中的负荷类型及耗电量表315
7.22家居配电设计方法318
7.2.3家居配电设计范例…318
7.3智能家居配电系统中的低压电器…322
第8章低压电器常见应用问题解析……325
8.1若低压断路器的进出线方向接反,会有什么影响…325
8.2这台低压电动机为何烧毁了…330
8.3低压继电器的长控制线带来的问题336
8.4低压电气设备是如何满足现场条件和工况的…341
参考文献…346
高清PDF《建筑工程常用图例符号速查手册 第二版》 2015年
本书摘要
本书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8月发布的《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等9项国家最新标准,按照总图、建筑、结构、水暖、电气、燃气、室内装修的顺序,将工程施工图中常用的一些图例和符号一一列出、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快速查阅工程图例和符号,加快施工图的阅读速度。
本书可作为建筑施工人员的随身手册和自学读物,也可作为大中专建筑相关专业的参考教材,同时可供设计、监理、预算及建设单位人员参考查阅,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前言
图例、符号是工程技术的工作语言基础,是工程技术人员读懂工程图纸的前提。为了方便广大读者快速查阅工程图例和符号,本书按照总图、建筑、结构、水暖、电气、燃气、室内装修的顺序,将工程施工图中常用的一些图例和符号一一列出,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大大加快了工程施工图的阅读速度。
自本书第一版出版后,国家有关部门又陆续对部分规范和标准进行了修订,为了使本书与时俱进,方便读者查阅,编者对本书的第一版适时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力求使之实时跟上国家最新规范及标准图集,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本次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按国家标准设计图集11G10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与构造详图》对6.2.4节平法施工图常用符号进行更新;
(2)根据 2015年 出版的国家标准设计图集15G107-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表示方法及示例》(剪力墙结构)对本书第六章结构施工图常用图例进行补充,补充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剪力墙结构)的施工图常用图例符号 。
高清PDF《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与应用 》徐至钧 主编 2014年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根据建筑结构 隔震技术 的要求,介绍建筑抗震到建筑隔震,隔震建筑的计算分析.隔震建筑设计与构造.隔震橡胶支座施工与维护.隔震技术在加固和重建工程中的应用 .隔震工程应用案例.隔震与抗震建筑工程造价对比分析.建筑的隔震设备,隔震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前景等。
本书可供从事隔震.减震设计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教师和研究生阅读使用。
高清PDF《建筑结构金属消能器减震设计》 黄镇 李爱群 2015年版
本书摘要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建筑结构 在地震作用下的金属阻尼器消能减震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施工和检测要求以及工程应用,共分6章,主要内容包括:金属消能器 的类型、构造、基本性能、减震原理、分析方法、设置金属消能器减震结构的设计方法和工程实例等。
本书内容涉及建筑结构金属消能减震设计 的基本内容和关键技术,可供从事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设计和施工搜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土木工程结构、防灾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参考用书。
前言
地震是地壳和地慢上部的岩层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的一种过程。由于其随机性和突发性,地震难以准确预测,往往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我国地处欧亚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之间,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较为频繁,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损失最为惨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最大限度地减轻震灾所造成的损失,是人类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结构消能减震技术已经成为抵御地震灾害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比较成熟的技术。在被动控制装置中金属消能器由于其耗能能力强、性能稳定、受激励频率和温度的影响较小以及具有良好的耐久性等优点,成为工程师进行消能减震设计的重要选择。
本书是在总结东南大学建筑工程抗震和减震研究中心近二十年相关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本书的编写突出了以下特点:第一,体系的完整性,介绍了各种被动减震装置及其减震机理,同时介绍了金属消能减震结构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工程应用等;第二,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本书在叙述金属消能器的减震原理和力学性能的同时,给出了工程实用设计计算方法和金属消能器的检测方法,并辅以适当的设计例题作为示范,还详细介绍了消能减震控制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学习和参考了国内外大量的论著,在此谨向原著者致以诚挚的谢意和敬意。
本书由黄镇 和李爱群 编著。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本书作者的研究生李宗京、吴鹏、杨林志、陈伟、李芮秋、草作伟等协助做了大量的辅助工作,在此深表谢意。
本书得到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A Project Funded by the Priori-ty Aeademic Program Development of Jiangsu Higher Frncation Institutions)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438002)资助。
限于时间和水平,书中的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T/CREA 018-2022 工程信息模型数据存储标准(附条文说明)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标准 CREA
T/CREA018-2022
工程信息模型 数据存储标准
Standard for data storage of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model
2022-08-23发布2022-12-01实施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发布
前言
根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关于印发〈2021年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第二批标准制订计划〉的通知》(中国房协〔2021〕179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过深人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工程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技术标准,进行了必要的理论研究和验证试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缩略语;3数据存储框架;4.数据结构;5.数据扩展。
本标准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数字科技地产分会负责管理,由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反馈至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主路555号,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邮政编码:430060)。
主编单位: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铁路BM联盟
中设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建工程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孙子宇 刘伯莹 马军海 王炜正
程凯 文曦 刘松 李国杰
秦宏磊 陈青红 刘向阳 王欣南
李毅 陈富强 杨绪坤 张震
王迪军 邱奎宁 张峰 白宇
刘清 刘维佳 田悦丰 陈中治
杨名冠 李银发 田仲 刘兰兰
刘莉 王雪 王博望 开潘
王刚童 钟望毅 韩亮亮 索宁
孟炜 赵峰 侯黎明 欧阳鹏
李腾飞 沈志军 张德育 王炜薄
海青 苏林 齐春雨 孙绍磊
马晓彤 王晓剑 王自超 王万齐
卢文龙 刘北胜 贺晓玲 路芳
李子龙 刘彦明 魏方华 刘厚强
谢先当 张俊毅 黄波 张忠良
李纯 聂锐敏 王爱华 曾文驱
谢特赐 焦方亮 叶贤海 邓卓平
刘霄 霍伟亮 罗兰
主要审查人:李铮 高承勇 盛黎明 张建平
刘哲 孟凡贵 赵雪锋
内容摘抄:
1总则
1.0.1为贯彻执行工程建设技术经济政策,规范和统一信息模型在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期存储的数据模式 架构、数据结构、数据扩展等,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建筑、水运、道路、铁路、轨道交通等领域全生命期各阶段信息模型数据的存储组织和扩展。
1.0.3工程信息模型的数据表达,应采用面向对象的数据建模语言。
1.0.4各领域应在本标准规定的数据存储模式架构基础上,根据模型信息的创建、运用和管理等需求,扩展定义本领域的数据对象和属性集。
1.0.5工程信息模型数据的存储,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缩略语
2.1术语
2.1.1数据模式schema
建筑信息模型数据的结构、属性、联系和约束的描述。
2.1.2空间元素 spatial element
所有可用于定义空间结构或空间区域的元素的集合。
2.1.3实体entity
根据通用属性和约束定义的信息类,是指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并可以相互区分的对象或事物,是某类事物的集合。
2.1.4对象object
可以感知的物体,或者可以想象出明显存在的非物质性的东西。
2.1.5类型type
由基本元素、枚举或实体选择派生的基本信息构成。
2.1.6对象类型object type
多个对象实例共享的公共特性。
2.l.7预定义类型predefined type
对象类型的枚举值定义。
3数据存储框架
3.1数据模式架构
3.1.1工程信息模型的数据模式架构从下向上应由资源层、核心层、共享层和领域层四个层级组成,如图3.1.1所示,各层级对象的数据定义应符合下列规定:
1被重复引用的最基础数据,应在资源层进行定义和描述:
2工程信息模型的核心框架和核心扩展数据对象,应在核心层进行定义和描述;
3各工程领域所共用的数据对象,应在共享层进行定义和描述;
4工程领域所特有的数据对象,应在领域层进行定义和描述。
4数据结构
4.1一般规定
4.1.1工程信息模型的数据结构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
4.1.2工程领域中的实体、属性和关系等的数据结构,应以IfcRoot作为抽象根类,继承并向下组织核心层、共享层或领域层的实体、属性集,以及核心层、共享层的预定义属性集和关系等。
4.1.3空间元素的结构应按4.1.1条的规定,基于设施(IfcFacility)对工程领域的空间元素进行组织,并应符合附录B.0.1的规定。
4.1.4元素的结构应按4.1.1条的规定,基于元素(IfcElement)对工程领域的元素进行组织,并应符合附录B.0.2的规定。
4.1.5系统的结构应按4.1.1条的规定,基于系统(IfcSystem)对系统进行组织,并应符合附录B.0.3的规定。
4.1.6元素类型的结构应按4.1.1条的规定,基于元素类型(IfcElementType)对元素的类型进行组织,并应符合附录B.0.4的规定。
(略)
内容索引:
目次
1总则…1
2术语和缩略语…2
2.1术语…2
2.2缩略语……3
3数据存储框架…4
3.1数据模式架构…4
3.2数据要求…5
3.3数据组织……9
4数据结构…11
4.1一般规定…11
4.2空间元素组织结构…11
4.3物理元素组织结构…12
4.4系统组织结构……12
4.5类型组织结构…12
5数据扩展……14
5.1一般规定…14
5.2空间元素扩展……15
5.3元素扩展……15
5.4系统扩展……15
5.5类型扩展…16
5.6属性集扩展……17
附录A数据层级结构表…18
附录B数据组织结构图…54
附录C工程数据扩展关系图…59
附录D工程领域典型实体数据描述…65
附录E属性度量类型和符号表…82
本标准用词说明……108
引用标准名录…09
附:条文说明111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1
…
42
43
44
…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