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3 > 6月 ( 第 56 页)

ICS33.030 M2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2406—2015 移动通信网面向物流信息服务的 M2M平台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M2M platform for logistic information service in mobile network 2015-12-31发布 2016-03-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32406—2015 目 次 前言 I 1范围 .1 2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 2.1术语和定义 1 2.2缩略语 1 3架构及功能 2 3.1平台架构 小2 3.2功能描述 3 4平台的功能要求4 4.1核心功能 4 4.2其他功能9 4.3平台门户9 4.4接口管理 10 5平台的性能要求 10 6平台的可靠性要求11 6.1稳定性 .11 6.2备份和恢复11 7安全性要求 .11 7.1系统安全 .11 7.2数据安全 11 7.3网络安全1 GB/T32406-2015 前言 本标准是面向物流信息服务的M2M业务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名称及结构预计如下: 一基于M2M技术的移动通信网物流信息服务总体技术框架; 一移动通信网面向物流信息服务的M2M平台技术要求; —一移动通信网面向物流信息服务的M2M通信模块技术要求; —移动通信网面向物流信息服务的M2M协议.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8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齐飞、胡昌玮、杨贝斯、马书惠、赵军辉、刘越、彭巍、黄海昆. I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M 32 ICS33.030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2405-2015
移动通信网面向物流信息服务的 M2M协议 M2Mprotocolforlogisticinformationserviceinmobilenetwork
2015-12-31发布2016-03-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32405-2015

前言 1范围. 2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2.1术语和定义 2.2缩略语 3协议概述. 3.1总体概述 3.2物流M2M终端设备与物流M2M平台之间的通信协议 3.3物流M2M平台与物流M2M应用之间的通信协议 3.4物流M2M应用通信协议栈 4物流M2M终端设备与物流M2M平台间协议 4.1协议报文描述 4.2协议交互基本原则 4.3协议功能及其交互b 4.4协议安全机制25 5物流M2M平台与物流M2M应用间协议42 5.1协议交互机制42 5.2协议安全机制52
GB/T32405-2015
前言
本标准是面向物流信息服务的M2M业务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名称及结构预计如下: 基于M2M技术的移动通信网物流信息服务总体技术框架; 一移动通信网面向物流信息服务的M2M平台技术要求; 移动通信网面向物流信息服务的M2M通信模块技术要求; 一移动通信网面向物流信息服务的M2M协议。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SAC/TC48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军辉、刘越、彭巍、胡昌玮、杨贝斯、齐飞、马书惠、黄海昆。

GB/T 32405-2015
移动通信网面向物流信息服务的 M2M协议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移动通信网面向物流信息服务的M2M协议,对面向物流信息服务的M2M协议的 结构、定义、交互机制、安全机制等进行了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的移动通信网,也可供其他物联网业务参考使用。

2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2.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1 M2M machine to machine 机器与机器/人之间的通信。

2.1.2 M2M平台M2Mplatform M2M业务管理平台。

2.1.3 M2M应用平台M2Mapplicationplatform 提供M2M业务的应用平台。

2.2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2.5G第2.5代移动通信技术(2.5generation ofwireless technology) 3DES三重数据加密算法(triple data encryption algorithm) 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rdgenerationofwireless technology) cdma2000码分多址2000技术(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2000) EMAIL电子邮件(electronic mail) ESN电子序列号(electronic serialnumber) 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formobile munication) GPRS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 IMEI国际移动设备身份码(internationalmobileequipmentidentity) IMSI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nternationalmobile subscriberidentity) M2M机器到机器/人(machine tomachine/man) MDN移动用户号码簿号码(mobiledirectorynumber) MEID移动设备识别码(mobileequipmentidentifier) MSISDN国际移动用户识别(internationalmobile subscriberidentification number)
GB/T32405-2015 PIN个人识别号码(personalidentificationnumber) PSTN公共电话交换网(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PUK PIN 解锁密钥(PINunblocking key) SIM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ubscriberidentitymodule) SMS短消息服务(short message service) TCP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 TLV类型长度值结构(tyy...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M 21 ICS33.030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2404-2015
基于M2M技术的移动通信网物流 信息服务总体技术框架 General technological framework for logistic information service in mobile networkbased onM2M technology
2015-12-31发布2016-03-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32404-2015
目決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3.2缩略语2 4移动通信网物流信息服务 4.1概念2 4.2服务范围3 4.3面向物流信息服务的M2M业务需求 5应用架构 5.1总体框架5 5.2接口要求6 5.3物流M2M平台模块描述 5.4通信模块要求 6系统工作流程 6.1物流M2M终端/网关发起的工作流程 6.2物流M2M应用发起的工作流程8 7安全要求 7.1网络安全6 7.2系统安全6 7.3信息安全 8业务质量要求10 附录A(资料性附录)物流的分类11 附录B(资料性附录)典型应用场景13 B.1货品标识采集.13 B.2货车运输跟踪13 B.3仓储视频监控13
GB/T32404-2015
前言
本标准是面向物流信息服务的M2M业务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拟分为: -基于M2M技术的移动通信网物流信息服务总体技术框架; 移动通信网面向物流信息服务的M2M平台技术要求; 移动通信网面向物流信息服务的M2M通信模块技术要求; 移动通信网面向物流信息服务的M2M协议。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8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军辉、刘越、彭巍、胡昌玮、杨贝斯、齐飞、马书惠、黄海昆。

GB/T 32404-2015
基于M2M技术的移动通信网物流 信息服务总体技术框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基于M2M技术的移动通信网物流信息服务的总体技术框架,对服务于物流行业的 M2M系统的总体架构、各模块功能、系统工作流程、通信模块、安全体系等进行规范,为基于M2M技术 的物流信息服务的工作提供标准支撑。

本标准适用于面向物流信息服务的M2M业务系统。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354-2006物流术语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GB/T18354一200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M2Mmachine tomachine/man 机器与机器/人之间的通信。

3.1.2 M2M平台M2Mplatform M2M业务管理平台 3.1.3
提供M2M业务的应用平台。

3.1.4 物流logistics 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 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3.1.5 物流M2M感知节点logisticsM2Msensingnode 进行环境感知和数据采集的传感器等终端,它们的处理能力、存储能力和电源等资源有限,只能进 行短距离的通信。

3.1.6 物流M2M末梢网络logisticsM2Msensingnetwork 多个物流M2M感知节点组成的网络称为物流M2M末梢网络。

GB/T 32404-2015 3.1.7 物流信息logisticsinformation 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

[GB/T18354-2006,定义2.23] 3.1.8 运输transporatation 用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

3.1.9 储存storage 保护、管理、贮藏物品。

3.1.10 装卸load and unload 物品在指定地点以人力或机械装入运输设备或卸下。

3.1.11 包装packaging 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 总体名称。

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 活动。

3.1.12 配送delivery 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M 19 ICS 33.040.50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2403.2-2015 基于公用电信网的宽带客户 网络设备技术要求 第2部分:企业用宽带客户网关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equipments in broadband customer network based on telemunication network-Part 2:Enterprise gateway 2015-12-31发布 2016-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32403.2-2015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5企业用宽带客户网关的设备概述 5.1网关在宽带客户网络中的位置 5.2网关的功能参考模型 6接口要求 6.1用户侧接口 6 6.2网络侧接口 6.3USIM卡接口 7设备功能. 7.1联网功能 7.2接人功能 7.3传送功能 7.4 地址功能 7.5 QoS功能. 7.6USB功能(可选) 10 7.7以太网环路检测功能 10 8安全功能 10 8.1防攻击功能. 10 8.2网络访问的安全性 11 8.3设备访问安全性 11 8.4WLAN安全性 11 9操作管理维护.. 11 9.1 管理方式 11 9.2 日志功能 12 9.3 故障管理功能 12 9.4软件升级功能 13 9.5 配置的保存和恢复 13 9.6恢复出厂配置操作 13 10性能要求 13 10.1WAN侧性能 13 10.2LAN侧性能 14 10.3设备吞吐量 14
GB/T 32403.2-2015 前言 GB/T32403《基于公用电信网的宽带客户网络设备技术要求》由两部分组成: 一第1部分:家庭用宽带客户网关; 一第2部分:企业用宽带客户网关。

本部分为GB/T32403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部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85)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程强、侯聪、葛坚、张钦亮、陈晓。

GB/T 32403.2-2015 基于公用电信网的宽带客户 网络设备技术要求 第2部分:企业用宽带客户网关 1范围 宽带客户网关的设备分类、接口、设备功能、安全功能、操作管理维护要求、性能和环境要求、供电要 求等。

本部分适用于基于公用电信网的宽带客户网络中的企业用宽带客户网关。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7611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特性 GB/T9951信息技术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34插针DTE/DCE接口连接器的配合性 尺寸和接触件编号分配 GB15629.11(部分)信息技术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局域网和城域网特定要求 第11部分:无线局域网媒体访问控制和物理层规范 YD/T993电信终端设备防雷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YD/T1188一2008接人网技术要求一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ADSL2+)用户端设备 YD/T1475接人网技术要求一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EPON) YD/T1530接人网技术要求一频谱扩展的第二代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2十) YD/T1949.1接人网技术要求一吉比特的无源光网络(GPON)第1部分:总体要求 YD/T1965基于公用电信网的宽带客户网络设备及其辅助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 YD/T2278一2011接人网设备测试方法第二代甚高速数字用户线(VDSL2) SJ/T11363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 ITU-TV.24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之间的交换电路定义表[Listof definitions for interchange circuits between data terminal equipment (DTE) and data circuit-termina ting equipment(DCE)] ITU-TV.35-1984使用60-108kHz群带电路速率为48kbit/s的数据传输(Data transmission at 48 kbit/s using 60-108 kHz group band circuits) IE...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33.040.50 M19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2403.1-2015 基于公用电信网的 宽带客户网络设备技术要求 第1部分:家庭用宽带客户网关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equipments in broadband customer network based on telemunication network-Part 1:Residential gateway 2015-12-31发布 2016-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32403.1-2015 目 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缩略语 2 4宽带客户网关的位置和功能参考模型 4 4.1宽带客户网关在宽带客户网络中的位置4 4.2网关的功能参考模型 4 5接口 5 5.1用户侧接口 5 5.2网络侧接口 5 6设备功能 6 6.1联网功能 .6 6.2接入功能 6 6.3传送功能 .7 6.4地址功能 7 6.5QoS功能 8 7安全功能 9 7.1防攻击功能 9 7.2网络访问的安全性 9 7.3WLAN安全性 ..9 7.4设备防漫游功能 10 8操作管理维护 10 8.1日志功能 10 8.2远程管理功能 .10 8.3本地管理功能 11 8.4软件升级 11 8.5恢复出厂配置操作 11 9性能 11 9.1ADSL2传输性能11 9.2VDSL2传输性能 9.3设备转发能力 9.4 以太网业务性能 9.5 VoIP业务性能 11 9.6 WLAN性能(2层吞吐量)9911 9.7静态路由条目数 .12 I GB/T32403.1-2015 10其他 12 10.1环境要求 .12 10.2供电要求 .12 10.3过压、过流保护 12 10.4电气安全 12 10.5 兼容12 10.6环保要求 图1网关在宽带客户网络中的位置图 .4 图2网关功能框图 5 图3HGU双栈管理架构示意图10 Ⅱ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33.060.01 M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2402-2015 通信名词术语 数据通信 因特网 Terminology for munications-Data munications-Internet (IETFRFC 1983:1996,Internet Users'Glossary,NEQ) 2015-12-31发布 2016-03-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32402-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参考IETFRFC1983:1996《因特网用户术语》编制,与IETFRFC1983: 1996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与IETFRFC1983的主要差异如下: 一根据我国国家标准格式进行了编写; 删减RFC1983中涉及公司私有协议的部分内容; 增加了汉语拼音索引; 增加了近几年出现的常用因特网术语。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亮、王妮娜、聂秀英、赵锋。

GB/T 32402-2015 通信名词术语数据通信因特网 1范围 本标准界定了因特网术语和定义以及缩略语。

本标准适用于国内数据通信领域涉及引用或使用因特网术语的各类应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住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YD/T1133一2001数据通信名词术语 IETFRFC1208-1991组网术语表 IETFRFC1983-1999Internet用户术语 IETFRFC5000-2008Internet官方协议标准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10Base2 IEEE802.3细电缆以太网标准,其传输介质为细同轴电缆,数据以基带传输,速率为10Mbit/s,每 个以太网段最长达200m。

其物理层标准为CSMA/CD。

3.1.2 10Base5 IEEE802.3粗电缆以太网标准,其传输介质为粗同轴电缆,数据以基带传输,速率为10Mbit/s,每 个以太网段最长达500m。

其物理层标准为CSMA/CD。

3.1.3 10BaseF 也叫做10Base-F,是基于曼彻斯特信号编码传输10Mbit/s以太网系统,通过编码传输的光缆。

10Base包括10BaseFL、10BaseFB和10BaseFP,它们被定义在IEEE802.3j)中。

3.1.4 10BaseT 也叫做10Base-T,适用于基带局域网的以太网标准,采用双绞线缆,在星形拓扑结构中速度为 10 Mbit/s。

节点都接至称为多端口转发器的中央集线器中。

3.1.5 10Base36 IEEE为10Mbit/s以太网制定的标准,其传输介质为宽带同轴电缆,最大传输距离为3600m。

1
GB/T32402-2015 3.1.6 100BaseT IEEE802.3为100Mbit/s以太网制定的标准。

如果它使用两对无屏蔽双绞线实现,称为 100BaseTX;也可以用4对无屏蔽双绞线实现,称为100BaseT4;若用光缆实现,称为100BaseFX。

3.1.7 100BaseTX 使用两对非屏蔽双绞线接线或者屏蔽双绞线接线的100Mbit/s基带快速以太网规范。

其中第1 对线路用于接收数据,第2对线路用于发送数据。

为了保证合适的信号计时,一个100BaseTX网段长 度不能超过100m。

3.1.8 1 000BaseCX 也叫做1000Base-CX,是通过一个特殊的短于25m的150Ω的电缆来传输的吉比特以太网。

为 了使由电压不稳造成的安全和干扰问题降到最小,发射机和接收器共享一个节点。

为了最小化传输失 真,每个连接器的回波损耗被限制在20dB之内。

3.1.9 1 000BaseLX 也叫做1000Base-LX,IEEE802.3吉比特任务组提出的吉比特以太网标准草案之一。

它采用长波 长激光收发信机,使用多模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其传输距离超过550m;若使用单模光纤,其传输距离可 达3000m,数据传输速率为1000Mbit/s。

3.1.10 1 000BaseSX 也叫做1000Base-SX,IEEE802.3吉比特任务组提出的吉比特以太网标准草案之一。

它采用短波 长激光收发信机。

若使用直径为62.5μm的多模光纤作为传输介...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33.060 M36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2401-2015 VHF/UHF频段无线电监测接收机 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measurement methods for VHF/UHF frequency band radio monitoring receiver 2015-12-31发布 2016-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32401-2015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缩略语及符号1 3.1术语和定义 3.2缩略语 2 3.3符号 3 4要求 3 4.1通用要求 3 4.1.1工作频率 3 4.1.2工作模式 3 4.1.3监测模式 3 4.1.4解调模式要求 3 4.1.5工作电压及供电方式 .3 4.1.6设备辅助接口 .3 4.2电性能要求 ...3 4.2.1电性能分级要求 .3 4.2.2电性能分级评定方法 .4 4.3电磁兼容要求 .5 4.3.1电源端子骚扰电压 5 4.3.2辐射骚扰发射 5 4.4电气安全要求 5 4.5环境适应性要求 5 4.5.1低温 .5 4.5.2高温 5 4.5.3温度变化 5 4.5.4冲击 5 4.5.5振动 5 4.5.6湿热 5 4.5.7滴水 5 5电性能参数试验条件和测试方法 5 5.1电性能参数试验条件 .5 5.1.1标准试验条件 5 5.1.2极限试验条件 6 5.1.3测量设备的要求 6 5.1.4被测样品的要求 6 5.1.5电性能测试频率 6 I GB/T32401-2015 5.1.6试验信号 6 5.2电性能参数测试方法 7 5.2.1基本测试框图 5.2.2解调灵敏度 7 5.2.3监测灵敏度 5.2.4频率调谐分辨力 9 5.2.5频率准确度 10 5.2.6中频选择性 .10 5.2.7 三阶截断点 .11 5.2.8 二阶截断点 11 5.2.9中频干扰抑制比 12 5.2.10镜频千扰抑制比 12 5.2.11 接收机杂散发射 13 5.2.12 扫描速度 14 5.2.13电平测量误差 .15 5.2.14音频失真系数 .15 5.2.15电压驻波比 .15 5.2.16天线端口最大输人信号功率 16 6电磁兼容测试方法...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33.120.10 L26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雅 GB/T31723.406-2015/IEC62153-4-6:2006 金属通信电缆试验方法 第4-6部分:电磁兼容 表面转移阻抗线注入法 Metallic munication cable test methods- Part 4-6:Electromagnetic patibility (EMC)- Surface transfer impedance-Line injection method (IEC62153-4-6:2006 IDT) 2015-06-02发布 2016-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31723.406-2015/IEC62153-4-6:2006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1 4通则 1 4.1内部和外部电路 1 4.2转移阻抗ZT 1 4.3样品长度 2 5试验装置 2 5.1概述 2 5.2设备 3 5.3发射器 4 5.4阻抗匹配电路 6 6试验样品的准备 8 6.1概述 8 6.2屏蔽对称电缆 9 6.3屏蔽多芯电缆 9 7测量 9 7.1概述 9 7.2测量注意事项 9 7.3校准 10 7.4测量程序 10 7.5试验结果的评估 11 8测试结果的表示 12 8.1表示 12 8.2温度修正 12 8.3试验报告 .12 9要求 12 I GB/T31723.406-2015/IEC62153-4-6:2006 前言 GB/T31723《金属通信电缆试验方法》的电磁兼容部分已经或计划发布以下部分: —第4-0部分:电磁兼容表面转移阻抗和屏蔽衰减之间的关系推荐限值; —第4-1部分:电磁兼容屏蔽测量的介绍; 第4-2部分:电磁兼容屏蔽和耦合衰减注入钳方法; —第4-3部分:电磁兼容表面转移阻抗三同轴法; 第4-4部分:电磁兼容屏蔽衰减高达3GHz及以上频率的屏蔽衰减测量法; 第4-5部分:电磁兼容耦合或屏蔽衰减吸收钳法; 第4-6部分:电磁兼容表面转移阻抗线注入法; —第4-7部分:电磁兼容转移阻抗、屏蔽或耦合衰减管中管法; —第4-8部分:电磁兼容容性耦合导纳. 本部分为GB/T31723的第4-6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使用翻译法等同采用IEC62153-4-6:2006《金属通信电缆试验方法第4-...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33.120.10 L26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雅 GB/T31723.405-2015/IEC62153-4-5:2006 金属通信电缆试验方法 第4-5部分:电磁兼容耦合或屏蔽衰减 吸收钳法 Metallic munication cable test methods- Part 4-5:Electromagnetic patibility (EMC)- Coupling or screening attenuation-Absorbing clamp method (IEC62153-4-5:2006 IDT) 2015-06-02发布 2016-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31723.405-2015/IEC62153-4-5:2006 目 次 前言 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试验方法原理 1 5测量 2 5.1设备 ..2 5.2试验样品 4 5.3校准程序 7 5.4试验装置 9 5.5施加到电缆上的拉力 11 5.6测量程序 11 6试验结果的表示 12 6.1表示 12 6.2试验报告13 7要求 15 GB/T31723.405-2015/IEC62153-4-5:2006 前言 GB/T31723《金属通信电缆试验方法》的电磁兼容部分已经或计划发布以下部分: —第4-0部分:电磁兼容表面转移阻抗和屏蔽衰减之间的关系推荐限值; —第4-1部分:电磁兼容屏蔽测量的介绍; 第4-2部分:电磁兼容屏蔽和耦合衰减注入钳方法; —第4-3部分:电磁兼容表面转移阻抗三同轴法; 第4-4部分:电磁兼容屏蔽衰减高达3GHz及以上频率的屏蔽衰减测量法; 第4-5部分:电磁兼容耦合或屏蔽衰减吸收钳法; 第4-6部分:电磁兼容表面转移阻抗线注入法; —第4-7部分:电磁兼容转移阻抗、屏蔽或耦合衰减管中管法; —第4-8部分:电磁兼容容性耦合导纳. 本部分为GB/T31723的第4-5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使用翻译法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EC62153-4-5:2006《金属通信电缆试验方法第4-5部分: 电磁兼容(EMC)耦合或屏蔽衰减吸收钳法》. 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更正了第1章中错误的叙述,改为“IEC62153-4-3规定的三同轴法”; 一删除了第1章中对“IEC/PAS62238规定的三同轴法”的叙述; 一更正了规范性引用文...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33.060.30 M35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1263-2014 Ku频段便携式卫星通信地球站 通用技术要求 General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Ku-band portable satellite munication earth station 2014-12-05发布 2015-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31263—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南京熊猫汉达科技有限公司、南京中网卫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 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大唐电信科技产业 集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董金春、王文军、濮赞海、夏海平、郝建强、王巧棵、盛伟、宋小东、李广侠、冯少栋、 边力军、南作用、李莉莉、秦岩、郭嘉俭、王启中. I GB/T31263-2014 Ku频段便携式卫星通信地球站 通用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Ku频段便携式卫星通信地球站(以下简称便携站)的组成、基本功能、性能特性、环 境适应性、电源要求、安全性、接地要求、电磁兼容性、可靠性,还有设备的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 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在K频段、使用静止轨道卫星固定业务的便携式卫星通信地球站.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13543一1992数字通信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GB/T14013-1992移动通信设备运输包装 YD/T1312.14无线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第14部分:甚小孔径终端和交互式 卫星地面站设备(在卫星固定业务中工作频率范围为4GHz~30GHz) ITU-TG.703一2002系列数字接口的物理/电特性(Physical/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ier- archical Digital Interfaces) 3组成 3.1设备组成 典型的K频段便携式卫星通信地球站一般由天馈设备、发射机、接收机、信道设备、电源设备(含 电池)等部分组成. 3.2结构形式 便携站的结构设计应考虑便携性,同时亦须考虑便携站架设开通和撤收转移的方便性.便携站可 由单体或多个单体组成. 4基本功能 便携站应支持如下基本功能: a)卫星通信功能 1)双向通信; 1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M 35 ICS 33.060.30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1262-2014 Ku频段静止中使用的车载卫星通信 地球站通用技术要求 GeneraltechnicalrequirementsforKubandvehiclemounted- satellitemunication earthstationunderstationaryusing 2014-12-05发布 2015-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31262-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南京中网卫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熊猫汉达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 理工大学、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 究院、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郝建强、王巧棵、盛伟、宋小东、董金春、王文军、濮赞海、李广侠、冯少栋、边力军、 许家文、李莉莉、秦岩、郭嘉俭、王启中。

GB/T 31262-2014 Ku频段静止中使用的车载卫星通信 地球站通用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在静止中使用的车载卫星通信地球站(以下简称车载站)的系统组成、基本功能、性能 特性、车内系统管理、车辆要求、车载系统的主要集成技术要求、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的通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在Ku频段、使用静止轨道卫星固定业务的车载卫星通信地球站。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785-2007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 GB4943.1一2011信息技术设备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5920-2003汽车及挂车前位灯、后位灯、示廊灯和制动灯配光性能 GB/T7611-2001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特性 GB8410-2006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 和试验方法 GB/T18802.12一2006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SPD)第12部分:选择和使用导则 GB/T18802.21-2004低压电涌保护器第21部分:电信和信号网络的电涌保护器(SPD)- 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择和使用导则 GY/T222一2006数字电视转播车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YD/T1051-2010通信局(站)电源系统总技术要求 交互式卫星地面站设备(在卫星固定业务中工作频率范围为4GHz~30GHz) YD/T5040-2005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 YD/T5059-2005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 YD/T5098一2005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 IEEE 802.3-2012以太网IEEE标准(IEEE Standard forEthernet) ITU-TG.703-2002系列数字接口的物理/电特性(Physical/ElectricalCharacteristicsofHier- archical Digital Interfaces) 3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GB/T 31262-2014 B/S: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 BUC:上变频模块(BlockUp-Converter) C/S: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 CDMA: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 DUP:双工器(Duplexer) EIRP:等效全向辐射功率(EffectiveIsotropicRadiatedPower) IDU:室内单元(IndoorUnit) LNB:低噪声下变频模块(LowNoiseBlock-downconverter) QPSK:正交相移键控(QuadraturePhase ShiftKeying) TDMA:时分多址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UPS: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 VSAT:甚小口径天线终端(VerySmallApertureTerminal) 4系统组成 4.1系统框图 典型的车载系统除车载体外主要由应用分系统、信道分系统、天线及控制分系统和电源分系统组 成,如图1所示。

话音终端 发送 天馈单元 BUC 视音频终端 IDU dna 接收 LNB 数据终端 用户 信道分系统 _应用分系统 接口 天线控制 天线驱动 电源分系统 单元 单元 天...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33.060.30 M1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1261-2014 数字视频广播(DVB) 卫星分发系统交互信道通信协议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DVB)-Interaction channel munication protocol for satellite distribution systems 2014-12-05发布 2015-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31261—2014 目 次 前言 引言 N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符号和缩略语 3 3.1符号 3 3.2缩略语 .3 4DVB中的卫星交互网络参考模型 .6 4.1协议栈模型 6 4.2系统模型 7 4.3卫星交互网络的参考模型 7 4.4动态连接性 5前向链路 .9 5.1RCST接收数字信号范围 .9 5.2DVB-S2的模式 9 5.3ACM子域和ACM信息单元10 5.4前向链路扩频(移动选项) 10 6回传链路基带物理层规范与多址接人定义 11 6.1基带物理层的规范 11 6.2RCST同步 .11 6.3突发帧格式 .13 6.4 随机能量扩散 .18 6.5编码 19 6.6调制 34 6.7MAC消息 4 37 6.8多址接入 49 6.9容量申请分类 .52 7同步过程 53 7.1定义 53 7.2总的事件序列 53 7.3初始同步过程 55 7.4登录步骤 55 7.5粗同步过程(可选) 56 7.6精同步过程(可选) 57 7.7同步维持过程 57 7.8RCST离网过程 .58 I GB/T31261-2014 8控制与管理 58 8.1RCST登录控制与监控功能58 8.2协议栈 59 8.3RCST寻址 61 8.4前向链路信令 61 8.5 回传链路信令 .63 8.6前向链路信令的SI编码 .65 8.7移动性管理(移动选项) 126 8.8移动终端的干扰避免(移动选项) 127 9安全、识别、加密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Z 71 ICS 13.030.10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1244-2014
通信终端产品可拆卸设计规范 Specificationfordesignfordisassemblyoftelemunication terminalequipment
2014-12-05发布2015-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31244-2014
前言
本标准是通信产品回收处理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拟分为: 通信网络产品可拆卸设计规范; 通信终端产品可拆卸设计规范; 通信网络设备可回收性能评价准则; 通信终端产品可回收性能评价准则; 通信终端产品绿色包装规范; 通信网络设备可回收利用率计算方法; 通信终端产品可回收利用率计算方法; 一废弃通信产品回收处理设备要求; 通信记录媒体的回收处理要求; 通信网络设备的回收处理要求; 一通信终端设备的回收处理要求; 通信用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处理要求; 通信用铅酸蓄电池的回收处理要求; 一废弃通信产品再使用技术要求; 废弃通信产品有毒有害物质环境无害化处理技术要求。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佛山市南海讯联信息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伟祥、蒋京鑫、申许民、朱永光、万晓兰、孔令军。

GB/T 31244-2014
通信终端产品可拆卸设计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通信终端产品可拆卸设计准则和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通信终端产品。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6288塑料制品的标志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通信终端产品telemunicationterminalequipment 连接在公用通信网末端,为用户提供发送和接收信息功能的通信设备,以及设计和预定直接连接到 通信网络的信息技术设备。

3.2 可拆卸设计designfordisassembly 把产品的可拆卸性能作为设计输人要素之一,并充分考虑产品拆卸环节以及其相关的各种因素的
易的拆卸理论和方法,以利于产品的维护、升级和回收利用。

4通信终端产品可拆卸设计准则
4.1材料要求 4.1.1种类最少化原则 设计产品时应尽量减少产品组成的材料种类。

当某些材料的物理或化学特性区别不大,并均能满 足功能要求时,应尽量合并。

4.1.2相容性原则 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材料的种类,还要考虑材料的相容性。

同一零部件若使用不同材料,要尽量采用 相容性好的材料,以便于回收处理。

例如:金属和塑料之间的相容性差,不能一起回收,应对其进行分 离;塑料中的PC(聚碳酸酯)与ABS(丙烯晴-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的相容性好,则不必进一步分 类,可一起回收处理。

1
GB/T31244-2014
4.1.3材料单纯性原则 除非功能性需求,设计时应尽量避免采用以下材料或经过以下工艺处理后的材料。

一不相容材质互相嵌人紧固件、连接件和加强件; -电镀、电泳; -喷涂、滚涂; -丝印、覆涂; 非兼容性的油墨和标签。

注:这些材料只有经过破坏性拆卸才能实现两种材料的相对分离,且无法保证纯度,甚至不可分离。

4.1.4危、毒、害物质使用原则 设计时尽量少用或避免采用危、毒、害物质,确因条件所限或功能要求,无法替代时,应做以下处理: 集成(便于集中收集); -一防护(规避拆卸风险); 进行易拆解设计; 一传达充分的信息给拆卸实施者。

4.2零部件要求 4.2.1最少化原则 零部件种类和数量决定了拆卸工作量。

种类和数量越多,关联就越多,拆卸耗时就越长,效率就越 差。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实现产品零部件的种类和数量的最少化。

4.2.2模块化设计原则 对零部件尽可能采用模块化设计,使各部分功能相对独立,以尽量实现零部件的非破坏性拆卸。

4.2.3标准化原则 为简化拆卸工作,应尽量采用标准化零部件。

4.3连接要求 4.3.1采用易于拆卸的连接方法原则 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拆卸的使利性,尽可能设计或采用最易于拆卸的连接方法,如插拔卡位等;尽量 减少或避免采用焊、粘、螺丝和永久扣位等连接方法。

4.3.2紧固件和连接件最少化原则 为使拆卸容易且省时省力,拆卸部位的紧固件和连接件数量和种类应尽可能...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Z 71 ICS 13.030.10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1243-2014
通信网络产品可拆卸设计规范 Specification of design for disassembly of telemunication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2014-12-05发布2015-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31243-2014
前言
本标准是通信产品回收处理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拟分为: 一通信网络产品可拆卸设计规范; 通信终端产品可拆卸设计规范; 通信网络设备可回收性能评价准则; 通信终端产品可回收性能评价准则; 通信终端产品绿色包装规范; 通信网络设备可回收利用率计算方法; 通信终端产品可回收利用率计算方法; 废弃通信产品回收处理设备要求; 通信记录媒体的回收处理要求; 通信网络设备的回收处理要求; 通信终端设备的回收处理要求; 通信用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处理要求; 一通信用铅酸蓄电池的回收处理要求; 废弃通信产品再使用技术要求; 一废弃通信产品有毒有害物质环境无害化处理技术要求。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佛山市南海讯联信息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伟祥、蒋京鑫、申许民、朱永光、万晓兰、王敏、高健、彭军。

GB/T 31243-2014
通信网络产品可拆卸设计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通信网络产品可拆卸设计准则和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通信网络产品。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6288塑料制品的标志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通信网络设备telemunicationinfrastructureequipment 通信网络运营机构用以提供网络通信服务的设备。

通信网络运营机构包括公网运营商和专网运 营商。

3.2 可拆卸设计designfordisassembly 把产品的可拆卸性能作为设计输人要素之一,并充分考虑产品拆卸环节以及其相关的各种因素的 影响,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如建模、分析、评价、规划、仿真等,在保证产品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提供一套简 易的拆卸理论和方法,以利于产品的维护、升级和回收利用。

4可拆卸设计准则
4.1材料要求 4.1.1种类最少化原则 设计产品时应尽量减少产品组成的材料种类。

当某些材料的物理或化学特性区别不大,并均能满 足功能要求时,应尽量合并。

4.1.2相容性原则 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材料的种类,还要考虑材料的相容性。

同一零部件若使用不同材料,应尽量采用 相容性好的材料,以便于回收处理。

例如:金属和塑料之间的相容性差,不能一起回收,应对其进行分 离;塑料中的PC(聚碳酸酯)与ABS(丙烯睛-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的相容性好,则不必进一步分 类,可一起回收处理。

1
GB/T 31243-2014
4.1.3材料单纯性原则 除非功能性需求,设计时应尽量避免采用以下材料或经过以下工艺处理后的材料: 不相容材质互相嵌入紧固件、连接件和加强件; 电镀、电泳; 喷涂、滚涂; 丝印、覆涂; "非兼容性的油墨和标签。

注:这些材料只有经过破坏性拆卸才能实现两种材料的相对分离,且无法保证纯度,甚至不可分离。

4.1.4危、毒、害物质使用原则 设计时尽量少用或避免采用危、毒、害物质(例如,卤化物),确因条件所限或功能要求,无法替代时, 应做以下处理: -集成(便于集中收集); 一防护(规避拆卸风险); 进行易拆解设计; 传达充分的信息给拆卸实施者。

4.2零部件要求 4.2.1最少化原则 零部件种类和数量决定了拆卸工作量。

种类和数量越多,关联就越多,拆卸耗时就越长,效率就越 差。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实现产品零部件的种类和数量的最少化。

4.2.2模块化设计原则 对零部件尽可能采用模块化设计,使各部分功能相对独立,以尽量实现零部件的非破坏性拆卸。

4.2.3标准化原则 为简化拆卸工作,应尽量采用标准化零部件。

4.3连接要求 4.3.1采用易于拆卸的连接方法原则 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拆卸的便利性,尽可能设计或采用最易于拆卸的连接方法,如插拔卡位等;尽量 减少或避免采用焊...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33.180.22 M3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31242-2014 设备互连用单模光纤特性 Characteristics of single-mode optical fibresfor equipment intraconnection (IEC 60793-2-60:2008,Optical fibres-Part 2-60:Product specifications- Sectional specification for category C singlemode intraconnection fibres,NEQ) 2014-12-05发布 2015-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31242-2014 设备互连用单模光纤特性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设备互连用单模光纤(C类单模光纤)的几何、光学、传输、机械、环境性能的要求和测 量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光通信系统中设备内部或设备之间连接用的单模光纤。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972(部分)光纤试验方法规范[IEC60793-1(allparts),MOD] ITU-TG.650.1:2010单模光纤光缆的具有线性和确定性特性的参数定义和试验方法 (Definitions and test methods for linear, deterministic attributes of single-mode fibre and cable) ITU-TG.650.2:2007单模光纤光缆的具有统计和非线性特性的参数定义和试验方法 (Definitions and test methods for statistical and non-linear related attributes of single mode fibre and cable) 3术语和定义 GB/T15972、ITU-TG.650.1:2010和ITU-TG.650.2:2007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符号和缩略语 下列符号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MFD:模场直径(ModeFieldDiameter) F:涂覆层剥离力(均值)(AverageStripForce) Fpk:涂覆层剥离力(峰值)(PeakStripForce) ng:动态疲劳参数(stresscorrosionparameter-dynamic) 5分类 C类单模光纤根据典型传输波长和模场直径分为C1、C2、C3、C4四个基本子类,如表1所示。

表1C类单模光纤的分类 典型传输波长 MFD标称值范围 基本子类 nm μm C1 1 260、1550和1625 1 310 nm处:8.6~9.5
GB/T 31242-2014 表1(续) 典型传输波长 MFD标称值范围 基本子类 nm μm C2 1 310 1 310 nm处:5.0~7.0 1550和1 625 1550nm处:5.5~7.5 980 980 nm 处 :4.0~7.0 每一个基本子类都可包含包层直径为125μm或80μm两种型号,在子类代号后用“125"和“80"来 表示。

代号之间用“_"分隔。

例如:C1_125。

除C1类外,每一个基本子类还应根据模场直径的大小进一步细分,在子类代号后用"a"和“b"来表 示“小模场直径"和“大模场直径”。

代号之间用“_"分隔。

例如:C2_125_a。

6要求 6.1尺寸参数 6.1.1尺寸参数指标 C类单模光纤的尺寸参数应符合表2规定。

表2C类单模光纤的尺寸参数要求 技术指标 项目 单位 C1.125C2_125C3_125C4_125C1_80C2_80 C3_80 C4_80 包层直径 μm 125±0.7 125±1.0 80±1.0 包层不圆度 % 0.7 1.0 从1.0 芯/包层同心度误差 μm ≤0.5 涂覆层直径(未着色) μm 235~255 155~175 6.1.2尺寸参数的测量方法 相关尺寸参数的测量方法见表3。

表3相关尺寸参数的测量方法 项目 测量方法 包层直径 GB/T 15972.20 包层不圆度 GB/T 15972.20 芯/包层同心度误差 GB/T 15972.20 涂覆层直径 GB/T 15972.21 2
GB/T 31242-2014 6.2光学特性和传输特性 6.2.1C1类单模光纤的光学特性和传输特性 C1类单模光纤的光学特性和传输特性应符合表4规定。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13.030.10 Z7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0963—2014 通信终端产品绿色包装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green package of telemunication terminal equipment 2014-07-08发布 2014-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30963—2014 前言 本标准是通信产品回收处理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拟分为: 一通信网络设备可回收性能评价准则; 一通信终端产品可回收性能评价准则; 一通信终端产品绿色包装规范; 一—通信网络设备可回收利用率计算方法; 通信终端产品可回收利用率计算方法; —废弃通信产品回收处理设备要求; 通信记录媒体的回收处理要求; —通信网络设备的回收处理要求; 通信终端设备的回收处理要求; —通信用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处理要求; —通信用铅酸蓄电池的回收处理要求; 一废弃通信产品再使用技术要求; —一废弃通信产品有毒有害物质环境无害化处理技术要求,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佛山市南海迅联信息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未来宽带技术 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厦门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伟祥、蒋京鑫、申许民、安石妍、朱永光、万晓兰、孔令军、胡松、陆肖元、 沈小娟. I GB/T30963-2014 通信终端产品绿色包装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通信终端产品绿色包装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通信终端产品的各种包装物,该通信终端产品包括电话机、手机、传真机、调制解调 器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一2008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4122.1一2008包装术语第1部分:基础 GB/T18455一2010包装回收标志 GB/T22423一2008通信终端设备的回收处理要求 GB23350一2009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 GB/T24040一2008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原则与框架 3术语和定义 GB/T4122.1-2008、GB/T224232008、GB23350—2009、GB/T24040-2008界定的以及下列 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通信终端产品telemunication terminal equipment 连接在公用通信网末端,为用户提...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21.100.10 CCS J 1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04.3-2023 代替GB/T304.3一2002 关节轴承第3部分:配合 Spherical plain bearings-Part 3:Fits 2023-05-23发布 2023-12-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304.3-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GB/T304《关节轴承》的第3部分.GB/T304已发布以下部分: ——GB/T304.1一2017关节轴承分类; —GB/T304.22015关节轴承代号方法; —GB/T304.3一2023关节轴承第3部分:配合; —GB/T304.9一2021关节轴承第9部分:通用技术规则. 本文件代替GB/T304.3一2002《关节轴承配合》,与GB/T304.3一2002相比,除编辑性改动外, 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增加了“术语和定义”和“符号”两章(见第3章和第4章); b)删除了配合类别的说明(见2002年版的3.1和3.2); c)增加了大尺寸段轴承配合要求(见表3、表4、表A.1和表A.2); d)更改了配合选择总体原则的表述(见第5章,2002年版的4.1~4.4); e)增加了与轴承连接的螺纹公差带要求(见6.2); f)整合了几何公差表(见表3 2002年版的表4和表5).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滚动轴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8)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洛阳轴承研究限公司、福建龙溪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台州科锦轴承有 限公司、河南科技大学、浙江精久轴承工业有限公司、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宋豫聪、杨炳华、林志埙、占松华、邱明、赖盛花、贾连辉.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304.3—1981、GB304.3-1990、GB/T304.3—2002; ——本次为第三次修订. I GB/T304.3-2023 引言 关节轴承是球面滑动轴承,主要适用于摆动运动、倾斜运动和低速旋转运动.GB/T304《关节轴 承》是指导我国关节轴承生产的基础性和通用性标准,由四个部分构成. —一第1部分:分类.旨在明确关节轴承产品类型和分类管理. 一一第2部分:代号方法.旨在规范关节轴承代号的编制方法. —一第3部分:配合.旨在指导轴承用户根据工况条件正确选择与轴承配合的轴和轴承座孔的公 差带,保证轴承在使用中正常运转. —第9部分:通用技术规则.旨在指导轴承的生产、选用、采购、检验和验收. Ⅱ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21.100.20 CCS J 1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00-2023 代替GB/T3002008 滚动轴承四列圆锥滚子轴承 外形尺寸 Rolling bearings-Four-row tapered roller bearings-Boundary dimensions 2023-05-23发布 2023-12-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300—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300一2008《滚动轴承四列圆锥滚子轴承外形尺寸》,与GB/T300一2008相 比,除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一章(见第3章); b)增加了轴承的接触角符号及其数值(见第4章、见表1~表6); c)增加了“代号方法”一章(见第5章).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滚动轴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8)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洛阳轴承研究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董汉杰、丁建强、范强、张博文.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300—1964、GB300—1987、GB/T300—1995、GB/T300—2008; —本次为第四次修订. I GB/T300—2023 滚动轴承四列圆锥滚子轴承外形尺寸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四列圆锥滚子轴承的外形尺寸. 本文件适用于四列圆锥滚子轴承的设计和用户选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272滚动轴承代号方法 GB/T274一2023滚动轴承倒角尺寸最大值 GB/T6930滚动轴承词汇 3术语和定义 GB/T6930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除另有说明外,图1中所示符号和表1~表6中所示数值均表示公称尺寸. B:轴承内圈总宽度 B1:双滚道内圈宽度 b:外隔圈宽度 C:轴承外圈总宽度 D:轴承外径 d:轴承内径 r:内圈前面倒角尺寸 rs min:内圈前面最小单一倒角尺寸 r1:外圈背面倒角尺寸 ris min:外圈背面最小单一倒角尺寸 a:接触角 1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CCS J11 ICS 21.10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99-2023 代替GB/T299-2008
滚动轴承双列圆锥滚子轴承 外形尺寸
RollingbearingsDouble-row tapered roller bearings- Boundary dimensions
2023-05-23发布2023-12-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299-2023
前言
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299一2008《滚动轴承双列圆锥滚子轴承外形尺寸》,与GB/T299一2008相 比,除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 b)增加了轴承的接触角符号及其数值(见第4章、表1~表8、表A.1~表A.4); c)增加了代号方法(见第5章); d)增加了22系列轴承对应的ISO尺寸系列代号(见表7); e)增加了部分轴承内圈背面最小单一倒角尺寸rsmin(见表A.1~表A.4)。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滚动轴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8)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洛阳轴承研究限公司、重庆长江轴承股份有限 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庞碧涛、潘隆、张博文、赵兴新、王金成。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299-1964、GB/T299-1985、GB/T299-1995、GB/T299-2008; 本次为第四次修订。

I
GB/T299-2023
滚动轴承双列圆锥滚子轴承外形尺寸
1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双滚道外圈的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的设计和用户选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本文件。

GB/T272滚动轴承代号方法
GB/T274一2023滚动轴承倒角尺寸最大值 GB/T6930滚动轴承词汇
3术语和定义
GB/T6930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除另有说明外,图1中所示符号和表1~表8及表A.1~表A.4中所示数值均表示公称尺寸。

B:单个内圈宽度; B1:轴承宽度; C2:双滚道外圈宽度; D:轴承外径; d:轴承内径; r:内圈背面倒角尺寸; smin:内圈背面最小单一倒角尺寸; 1:外圈前面倒角尺寸; r1smin:外圈前面最小单一倒角尺寸; α:接触角。

GB/T299-2023
注:外圈能有或无润滑油槽、油孔。

图1双列圆锥滚子轴承
5代号方法
代号方法应符合GB/T272的规定。

6标记
双列圆锥滚子轴承以“滚动轴承”、轴承代号及标准编号顺序进行标记。

示例: 符合GB/T299一2023规定的尺寸系列21、公称内径180mm的双列圆锥滚子轴承标记为: 滚动轴承352136GB/T299-2023
7外形尺寸
轴承的外形尺寸应符合表1~表8的规定。

ISO尺寸系列代号的含义应符合GB/T273.1一2023的规定。

与表1~表8中的rsmin和rlsmin对应的最大单一倒角尺寸应符合GB/T274一2023的规定。

GB/T273.1一2023规定的其他尺寸系列轴承的外形尺寸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GB/T299-2023
表129系列
尺寸单位为毫米 外形尺寸ISO尺寸 轴承型号
p D B C B s min F1s min系列代号 20.612°45′2CC 20.613°30′2CC 2.50.612° 20′2DC 2.50.613°2DC 2.50.614°20′3DC 52.50.617° 45′4DC 52.50.617°39′4DC 13114° 45'3EC 1115°50′3EC 1117°4EC 63.58115°10′3EC 63.5116°05'4EC 764114° 45'3FD 764115° 30′3FD 764116° 15′4FD
764117°4FD
表219系列
尺寸单位为毫米 外形尺寸 轴承型号
p D B, C B s min r'1s min 6541.115°50′ 6541.116° 31′ 6541.111°50′ 7441.114°25′ 7441.114°55'
7851.515°35′ 3519/1.516° 10′ 3519/1.515°20′ 3519/1.516° 10′ 3519/1.512°20′
3519/62.514°55′ 3519/62.516° 10′ 3519/62.517° 3519/262.515°0...

ICS77.080.10 CCS J 31 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6656-2023 代替GB/T26656—2011 蠕墨铸铁金相检验 Metallographic test for pacted (vermicular)graphite cast irons 2023-05-23发布 2023-05-23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6656-2023 目 次 前言 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金相试样的制备 1 5检验项目和评级 .1 附录A(资料性)石墨分类 10 附录B(资料性)蠕虫状石墨形态 12 附录C(资料性)蠕墨铸铁蠕化率的测定16 参考文献 18 GB/T26656—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26656一2011《蠕墨铸铁金相检验》,与GB/T26656一2011相比,除结构调整和 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更改了适用范围(见第1章,2011年版的第1章); b)增加了“最大佛雷德圆直径”和“颗粒圆整度”术语和定义(见3.1、3.2); c)更改了蠕化率计算公式(见5.1.2 2011年版的4.1.2); d)更改了蠕化率值范围的表示方法,并更换了蠕化率分级图(见5.1.4 2011年版的4.1.6); )更改了珠光体含量的表示方法及相应的珠光体含量分级评定参照图谱(见5.2 2011年版的 4.2.2); f)更改了磷共晶含量的表示方法及相应的磷共晶含量分级评定参照图谱(见5.3 2011年版的 4.3.2); g)更改了碳化物含量的表示方法及相应的碳化物含量分级评定参照图谱(见5.4 2011年版的 4.4.2).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铸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限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溧阳市新力 机械铸造有限公司、广西玉柴机器配件制造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为尚机械有限公司、 山东隆基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西峡县内燃机进排气管有限责任公司、山西三联顺驰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河北安迪模具有限公司、西峡县众德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凯特汽车部件有 限公司、芜湖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河海大学、烟台市标准计量检验检测中 心、襄阳金耐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通裕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