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X/T 651-2022 农业气象观测数据 XML格式.pdf
ICS07.060 CCS A 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51-2022 农业气象观测数据XML格式 Agro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XML format 2022-12-06发布 2023-0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651-2022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缩略语 1 5数据结构 1 6XML声明 2 7数据实体 2 8编报规则 .5 附录A(规范性)补充的三级元素和四级元素标签 7 附录B(规范性)元素字典 ..8 附录C(规范性)代码表 21 附录D(规范性)XML格式定义(XML Schema) 47 附录E(资料性)XML格式数据示例 63 参考文献 70 I QX/T651-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国家气象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颖、王佳强、李轩、庄立伟、张苈、梁剑虹. Ⅱ QX/T651-2022 农业气象观测数据XML格式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XML格式农业气象观测数据的数据结构、XML声明、数据实体及编报规则. 本文件适用于农业气象业务中人工观测的作物、土壤水分、自然物候、畜牧气象、农业气象灾害数据 的表示和交换.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QX/T118一2020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地面 QX/T292一2015农业气象观测资料传输文件格式 QX/T515一2019气象要素特征值 QX/T619一2021农业气象和生态气象资料分类与编码 3术语和定义 QX/T292一201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元素data element 通过名称、标签、数据类型、约束、出现次数、计量单位、备注等属性描述的一个数据单元. 3.2 复合元素positional data element 由多个元素组成的,用于编报单站观测数据的数据单元.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XML: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XSD:XML模式(XML Schema)定义语言(XML Schema Definition) 5数据结构 XML格式农业气象观测数据由XML声明和数据实体两部分构成,应符合图1的规定. 1 QX/T651-2022 XML声明 XML格式 农业气象观测数据 数据实体 图1XML格式数据构成 6XML声明 XML声明定义XML语言的版本和所使用的语言字符集.XML声明部分有且仅有一个,位于数 据格式的第一行,表示XML数据的开始.内容如下: 其中,version="1.0" 表示XML文档符合XML1.0规范.encoding="UTF-8" 表示所使用的文 字编码为UTF-8. 7数据实体 7.1数据实体的组成 数据实体由根元素和根元素下面的一个或多个单站观测数据组成,应符合图2的规定. 单站观测数据 ObservationData 根元素 AgrMetObservationData 单站观测数据 Observation Data 图2数据实体构成 7.2根元素 数据实体的根元素有且仅有一个,标签为:. 7.3单站观测数据 7.3.1组成 单站观测数据是复合元素,标签为:.单站观测数据由一级元素、二级元素、 三级元素、四级元素组成,应符合图3的规定. 2 ...
QX/T 650-2022 地面大气气溶胶观测数据格式 BUFR.pdf
ICS07.060 CCS A 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50-2022 地面大气气溶胶观测数据格式BUFR Data format for surface atmospheric aerosol observations-BUFR 2022-12-06发布 2023-0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650-2022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缩略语 1 5编码构成 .1 6编码规则 2 附录A(规范性)代码表 20 附录B(规范性)仪器参数序列描述符 .24 参考文献 31 I QX/T650-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湖北省气象局、北京市气象局、青 海省气象局、黑龙江省气象局、浙江省气象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韩书丽、荆俊山、贾松林、李雅楠、肖卫青、刘振、张苈、刘雯、吕珊珊、高丽娜、迟 文学、王喜、刘鹏、王剑琼、宋庆利、于大江、马千里. Ⅱ QX/T650-2022 地面大气气溶胶观测数据格式BUFR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地面大气气溶胶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和光学特性观测数据的BUFR编码构成和编码 规则. 本文件适用于地面大气气溶胶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和光学特性观测数据的表示和交换.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31159一2014大气气溶胶观测术语 QX/T427一2018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格式BUFR编码 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气象信息网络传输业务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3术语和定义 GB/T31159一2014和QX/T427一2018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BUFR:气象数据的二进制通用表示格式(Binary Universal Form for Representation of meteologi- cal date) CCITT1A5: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国际字母5号码(Consultative 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Telephone and Telegraph International Alphabet No.5) UTC:世界协调时(Universal Time Coordinated) WMO-FM94: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的第94号编码格式(Th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code form FM94 BUFR) WIGOS:世界气象组织全球综合观测系统(WMO Integrated Global Observing System) 5编码构成 编码数据由指示段、标识段、选编段、数据描述段、数据段和结束段构成,应符合图1的规定. 1 QX/T650-2022 指示段 标识段 选编段 数据 描述段 数据段 结束段 图1BUFR编码数据结构 [来源:QX/T4272018 第4章] 6编码规则 6.1指示段 由8个八位组组成,包括BUFR数据的起始标志、BUFR数据长度和BUFR版本号.具体编码及 说明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指示段编码及说明 八位组序号 含义 值 备注 1 B U BUFR数据的起始标志 固定取值,按照CCITT IA5编码 3 F 4 R 5—7 BUFR数据长度 实际取值 以八位组为单位 8 BUFR版本号 4 当前WMO发布的BUFR版本4 6.2标识段 由23个八位组组成,包括标识段段长、主表号、数据加工中心、数据加工子中心、更新序列号、选编 段指示、数据类型、数据子类型、本地数据子类型、主表版本号、本地表版本号、数据编码时间等信息.具 体编码及说明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标识段编码及说明 八位组序号 含义 值 备注 1-3 标识段段长 23 标识段段长为23个八位组 主表是WMO定义的用于表格驱动编码的科学学科分类 4 主表号 0 表.主表号O表示BUFR编码使用气象学科码表 5—6 数据加工中心 38 根据WM0规定,38表示数据加工中心为北京 7-8 数据加工子中...
QX/T 649-2022 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气象影响指数.pdf
ICS07.060 CCS A 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49-2022 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气象影响指数 Meteorological impact index of ecosystem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2022-12-06发布 2023-0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649-2022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水源涵养量 1 5水源涵养功能气象影响指数 .2 6水源涵养功能气象影响评价等级 2 附录A(资料性)地表径流量计算方法(径流系数法) .3 附录B(资料性)蒸散量计算方法 ...4 参考文献 I QX/T649-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9)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兰州区域气候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曹云、钱拴、郑华、孙应龙、延昊、方锋、吴门新、黄斌斌. Ⅲ QX/T649-2022 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气象影响指数 1范围 本文件描述了水源涵养量和水源涵养功能气象影响指数的计算方法,提供了水源涵养功能气象影 响评价等级划分. 本文件适用于开展森林、灌丛、草原等陆地自然植被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变化的气象影响监测 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水源涵养功能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生态系统通过植被层、调落物层和土壤层,在对降水截留、渗透、蓄积以及蒸发、蒸腾和地表径流等 再分配复杂过程中所形成水量调节能力. 3.2 水源涵养量amount of water conservation 以降水量作为输人量,蒸散量、地表径流量等作为输出量,二者之差值,表征水源涵养功能的高低. 3.3 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气象影响指数meteorological impact index of ecosystem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某时段气象条件影响下的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与该时段多年平均气象条件影响下的水源涵养量的 比值,表征该时段气象条件对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相对影响. 注:是无量纲量. 4水源涵养量 水源涵养量(Awc)的评估时段主要在年尺度,按照公式(1)计算. Awc P-SR-Agr (1) 式中: Awc一一水源涵养量,单位为毫米(mm); P—降水量,单位为毫米(mm); Sr—地表径流量,单位为毫米(mm) 计算方法见附录A; AEr一一蒸散量,单位为毫米(mm) 计算方法见附录B. 1 QX/T649-2022 5水源涵养功能气象影响指数 水源涵养功能气象影响指数(IMwc) 按照公式(2)计算. Awc IMWC -AWCA (2) 式中: Awc—评估时段气象条件影响下的水源涵养量,单位为毫米(mm); AwcA一一该时段在5年或以上的多年平均气象条件影响下的水源涵养量,单位为毫米(mm). 6水源涵养功能气象影响评价等级 基于水源涵养功能气象影响指数的变化特征,结合业务服务需求,按照表1等级划分要求,将水源 涵养功能气象影响划分为7个评价等级. 表1等级划分 评价等级 水源涵养功能气象影响指数(IMwc) 极好 Iwc≥3.5 很好 2.5≤IMwc<3.5 较好 1.5≤Imw<2.5 正常 0.5≤IMwc<1.5 较差 0.3≤IMwe<0.5 很差 0.1≤Imw<0.3 极差 IMwc<0.1 2 ...
QX/T 648-2022 北方植被防风固沙生态功能气象评价等级.pdf
ICS07.060 CCS A 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48-2022 北方植被防风固沙生态功能气象评价等级 Grade of meteorological assessment on vegetation wind break and sand fixation function in northern China 2022-12-06发布 2023-0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648-2022 目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评价因子与计算方法 2 5气象评价等级 3 附录A(规范性)陆地植被覆盖度计算方法 5 附录B(规范性)潜在蒸散量计算方法 .6 附录C(规范性)临界起沙风速计算方法 8 参考文献 9 I QX/T648-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9)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 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徐玲玲、钱拴、纪翠玲、延昊、刘朋涛、何延波、孙应龙、姜月清. Ⅲ QX/T648-2022 北方植被防风固沙生态功能气象评价等级 1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北方地区植被防风固沙生态功能气象评价等级,并描述了相应的计算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秦岭至淮河一线以北及青藏高原等北方地区植被防风固沙生态功能的气象等级 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防风固沙sand storm prevention 生态系统通过增加土壤抗风能力,降低风力侵蚀和风沙危害的功能. [来源:HJ1173-2021 3.4] 3.2 植被覆盖度vegetation coverage;VC 植被的冠层垂直投影面积占对应地表面积的百分比. [来源:QX/T494—2019 2.4] 3.3 相对湿润度指数relative moisture index;RMI 某时段的降水量与同期潜在蒸散量之差除以同期潜在蒸散量的值. [来源:GB/T20481-2017 3.6] 3.4 临界起沙风速threshold sand-moving wind speed 地表沙粒在风力作用下脱离静止状态开始运动时的临界风速. 注:单位为米每秒(m8-1). 3.5 易起沙尘指数sand-dust prone index 基于地表植被覆盖状况、气象条件、表层土壤湿润程度、土壤质地等因素确定,综合反映不同空间单 元地表起沙尘难易程度的数值. 3.6 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近红外、红光两个波段的反射率之差除以两者之和. [GB/T34814—2017 定义2.10] 1 QX/T648-2022 4评价因子与计算方法 4.1植被覆盖度因子 植被覆盖度因子是反映植被覆盖状况对地表起沙尘难易程度影响的因子,用F:表示,按公式(1)计 算,取值范围为[0 1]. F =e-0.045xC ) (1) 式中: F;—第i旬植被覆盖度因子; C —第i旬植被覆盖度,以百分数(%)表示,应按附录A进行计算. 4.2湿度因子 湿度因子是反映地表湿润程度对起沙尘难易程度影响的因子,用M 表示,按公式(2)计算,取值范 围为[0 1]. M:=1- Iw i一Im.min (2) Im mx一Im min 式中: M 第i旬湿度因子,若M小于0,应取值0; 1m一第i旬相对湿润度指数,按公式(3)进行计算; —最小旬相对湿润度指数,宜取值1; Im mx一最大旬相对湿润度指数,宜取值5. Io.t P-ETo. ETo.i (3) 式中: Im一一第i旬相对湿润度指数; P;一—第i旬降水量; ETo.i一一第i旬潜在蒸散量,应按附录B进行计算. 4.3风速因子 风速因子是反映风速大小对地表起沙尘难易程度影响的因子,用W:表示,按公式(4)计算,取值范 围为[0 1]. W:= 1 风”Ui 2k-0 (4) 式中: W:一一第i旬风速因子; ”—一旬内总日数,通常取值10,月末依具体情况而定; U一一第主旬第k日风速,按公式(5)计算. Ui.k (5) l vit u 式中: 1—第i旬第k日日最大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1)...
QX/T 647-2022 人工影响天气焰条运输存储要求.pdf
ICS07.060 CCS A 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47-2022 人工影响天气焰条运输存储要求 Requirements for transportation and storage of seeding flare on weather modification 2022-12-06发布 2023-0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647-2022 目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运输 1 5装卸 2 6存储 2 参考文献 3 I QX/T647-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8)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海南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陕西中天火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新余国科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山西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黄彦彬、金卫平、冯晶晶、武玉忠、裴真、敖杰、孙永涛、彭霓、毛志远、邢峰华. Ⅱ QX/T647-2022 人工影响天气焰条运输存储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人工影响天气焰条(简称焰条)运输、装卸和存储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用焰条的运输、装卸和存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50016一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 JT618一2004汽车运输、装卸危险货物作业规程 QX/T151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术语 QX/T472一2019人工影响天气炮弹运输存储要求 WJ9073一2012民用爆炸物品运输车安全技术条件 3术语和定义 QX/T15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焰条seeding flare 位置固定、电子点火燃烧、内含焰剂型催化剂的复合材料管状制品. 注:焰条分为暖云焰条(内装吸湿性焰剂)和冷云焰条(内装碘化银等焰剂). [来源:QX/T473一2019 3.2,有修改] 4运输 4.1运输人员应经过培训,掌握焰条运输要求. 4.2焰条不应与化学物品、火工品混装,不宜与其他无关的货物混运. 4.3从生产厂家到作业单位库房之间的运输应遵守WJ9073一2012第4章的规定. 4.4从作业单位库房到作业点应由专用车辆运输. 4.5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应保持安全车速,不应随意停车,在公共区域因特殊情况需较长时间停车 时,应设置警戒带,并采取符合QX/T472一2019中4.1的安全防护措施,如:车辆安全技术状态、货物 的状态、防火、防盗措施. 4.6运输车辆应配备静电释放装置. 4.7运输车辆应按指定路线、时间行驶,宜接入人工影响天气物联网系统. 4.8铁路运输规定见《铁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则》. 4.9水路运输规定见《水路包装危险货物运输规则》. 1 QX/T647-2022 4.10飞机运输规定见《民用航空危险品运输管理规定》. 5装卸 5.1装载时,焰条箱应堆码整齐,排列紧密,固定牢靠,防止窜动或坠落. 5.2装卸时,应使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小心谨慎,轻拿轻放,避免冲击、摩擦;不应投掷、拖拉、敲击、磕 碰焰条箱;并严防焰条箱坠落. 5.3装卸场所应严禁烟火. 5.4不应在雷电天气下装卸. 5.5装卸时,车辆应在露天停放、熄火、制动.驾驶员不应远离车辆;不应在装卸现场添加燃料和维修 车辆. 5.6装卸现场的道路、灯光、标志、消防设施等应符合JT618一20044.2.3.1的规定. 5.7装卸人员应注意自身防护,穿戴防护用具. 6存储 6.1库房 库房要求如下: a)建筑耐火等级应符合GB50016一2014第3章的规定,多层库房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单层 库房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三级; b)应根据当地气候和存放物品的要求,采取防潮、隔热、通凤、防啮齿动物等措施; C)焰条储存环境不应有直射阳光,且通风良好.参照GJB4385一20026.1,温度应小于30℃、相 对湿度应小于70%; d)应安装防火防盗门,且不应设置门槛; e)门口应设有人体静电泄放装置; f)应配备消防和雷电防护设施设备; g)应安装防盗及监控设备. 6.2管理 管理要求如下: a)应指定专人管理、看护,严禁无关人员进人库房; b)严禁在库房内吸烟和用火,严禁将其他容...
QX/T 646-2022 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认定现场操作考核规范.pdf
ICS07.060 CCS A 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46-2022 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认定现场操作考核 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on-site operation examination about qualification determination for inspection and testing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2022-01-07发布 2022-04-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646-2022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基本要求 1 5考核组 .2 6考核对象 2 7考核场地 2 8考核项目 2 9考核流程 .3 10考核评分 .4 附录A(规范性)现场操作考核记录表 附录B(资料性)现场操作考核报告示例 12 参考文献 14 I QX/T646-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北省气象行政技术服务中心、河北省气象局、北京市气象局、北京市气象灾害防 御中心、吉林省气象局、上海市气象行政服务技术中心、广州市防雷减灾管理办公室、中国气象局气象干 部培训学院河北分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孟震宝、李海青、何军、郅京敏、杨保东、李小龙、王凤杰、杨敏、张彦勇、冯鹤、吴 平、符琳、葛春凤、陈渊博、谢碧栋、梁景峰、陈晓光、边芳、付国振、王晓敏、崔海华、赵海江、张运芳、秦永 红、白冰、许璐、宋明. Ⅱ QX/T646-2022 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认定现场操作考核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认定现场操作考核的基本要求以及考核组、考核对象、考核场 地、考核项目、考核流程、考核评分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认定的现场操作考核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21431一2015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GB/T32937一2016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GB/T32938一2016防雷装置检测服务规范 GB50057一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T50065一2011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 DL/T475一2017接地装置特性参数测量导则 QX/T560一2020雷电防护装置检测作业安全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检测原始记录inspection original record 检测人员在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过程中获取的反映雷电防护装置现状的资料. [来源:GB/T32938一2016 3.7,有修改] 3.2 检测报告inspection report 依据检测原始记录,经综合分析处理出具的雷电防护装置安全性能报告书. [来源:GB/T329382016 3.8 有修改] 3.3 大型接地装置large grounding system 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的接地装置,装机容量在200MW以上的火电厂和水电厂的接地装 置,或者等效面积在5000m2以上的接地装置. [来源:DL/T475—2017 3.4 有修改] 4基本要求 4.1考核应遵循客观、科学、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1 QX/T646—2022 4.2考核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进行全程影音记录. 4.3考核应包含作业安全、仪器设备、现场检测、检测原始记录填写、检测报告和存在问题意见书制作 等项目. 4.4考核形式应因地制宜.对于不能进行实际操作的项目,宜采用口试形式考核. 5考核组 5.1考核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或评审委员会委派人员组成. 注:评审委员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抽取评审专家组成,其职责是按照评审原则组织评审,并向省 (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如实报告评审意见和评审结论. 5.2考核组成员应符合下列要求: a)不少于2人,至少含1名有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经验的技术人员; b)考核组成员与被考核单位无利害关系. 5.3考核组应在考核前按照本文件要求制定考核方案,考核结束后根据考核情况编制现场操作考核报 告.考核方案应包含考核时间、考核地点、考核项目、评分办法...
QX/T 645-2022 风电机组测风资料质量审核与订正.pdf
ICS07.060 CCS A 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45-2022 风电机组测风资料质量审核与订正 Quality check and correction of wind observation data from wind turbine 2022-01-07发布 2022-04-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645-2022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V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基本要求 2 5数据审核 2 6风电机组风速订正 3 附录A(资料性)风电机组片区划分及参证风电机组确立4 附录B(资料性)风电机组风速订正方法 .....5 参考文献 I QX/T645-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风能太阳能气候资源分技术委员会(SAC/TC 540/SC2)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北京玖天气象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电力(集团)有 限责任公司电力调度控制分公司、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石岚、郝玉珠、张永山、李忠、谷新波、蒿峰、张丹、吴焕波、董海萍、贾蓓西、韩 乐琼. Ⅲ QX/T645-2022 引言 风电场风电机组测风资料的质量对风功率精准预测、风电机组性能诊断具有重要作用.不同风电 机组机型的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等对故障的判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使风电机组测风数据质量参差不 齐.本文件的制定,旨在规范风电机组测风资料质量审核及订正,提升数据质量的可用性. V QX/T645-2022 风电机组测风资料质量审核与订正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风电机组测风资料的基本要求,描述了其数据审核、风速订正的技术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对风电机组测风资料的处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18451.2一2012风力发电机组功率特性测试 GB/T37523一2019风电场气象观测资料审核、插补与订正规范 NB/T31147一2018风电场工程风能资源测量与评估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风电场wind farm 由一批风力发电机组或风力发电机组群组成的电站. [来源:GB/T18710—2002 3.2] 3.2 参证测风资料reference wind observation data 采用测风塔或激光雷达等测风设备获得的风电场代表性观测数据. 3.3 风电机组wind turbine 将风的动能转换为电能的系统. [来源:GB/T2900.53-2001 2.1.2] 3.4 风电机组测风资料observation data from wind turbine 设置在风电机组本体轮毂高度上的测风设备获得的测风资料. 3.5 风电机组功率wind turbine measured power 通过发电功率测量仪器和采集系统获得给定时间内风电机组的有功功率. 注:单位为瓦(W) 3.6 参证风电机组reference wind turbine 不同季节或不同风向条件,与被订正风电机组风速相关性最高或绝对偏差最小的风电机组. 1 ...
QX/T 644-2022 气象涉氢业务设施建设要求.pdf
ICS07.060 CCS A 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44-2022 气象涉氢业务设施建设要求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for hydrogen related facilities in meteorology 2022-01-07发布 2022-04-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644-2022 目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用房 2 5装置 5 6辅助设施 5 参考文献 7 I QX/T644-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7)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北省气象技术装备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局上海物资管理 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甘肃省气象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关彦华、刘文忠、梁如意、刘宇、张春雷、马婷、王彦霏、秦三杰、余万明、邢毅、杜 康云、王银钢、张国华、孙宜军、吴宝平、侯玉平、张荣. Ⅱ QX/T644-2022 气象涉氢业务设施建设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气象涉氢业务设施建设用房、装置和辅助设施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高空气象观测涉氢业务设施的新建、改建和扩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2894一2008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4962一2008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GB12158一2006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 GB/T28054一2011钢质无缝气瓶集束装置 GB50015一2019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 GB50016一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 GB50029一2014压缩空气站设计规范 GB50052一200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4一2011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7一2010建筑物防舌设计规范 GB50058一2014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50140一2005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69一201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77一2005氢气站设计规范 GB50217一2018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 QX/T357一2016气象业务氢气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14J938抗爆、泄爆门窗及屋盖、墙体建筑构造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涉氢业务设施hydrogen related facilities 为高空气象观测涉氢业务需要而建立的一个系统. 注:包括涉氢业务用房、制氢/用氢装置和配套装置. 3.2 爆炸危险区域hazardous area 爆炸性混合物出现的或预期可能出现的数量达到足以满足要求对电气设备的结构、安装和使用采 1 QX/T644-2022 取预防措施的区域. 注:制氢室、储氢室、充球室等爆炸危险房间为1区;按房间的门窗边沿计算,半径为4.5m的地面、空间区域为2 区:按氢气排放口计算,半径为4.5m的空间和顶部距离为7.5m的区域为2区. [来源:GB/T37563一2019 3.2,有修改] 3.3 制氢室room for producing hydrogen 安装有水电解制氢主机(3.5)装置的建筑物、构筑物. [来源:QX/T357—2016 3.3] 3.4水电解制氢装置hydrogen-producing device by electrolysis of water 以蒸馏水为原料辅以电解质进行水电解制取氢气的组件. 注:包括制氢主机(3.5)、整流控制器、储氢罐、氢分析仪、压力管道、加水泵和水箱等组件. [来源:QX/T357一2016 3.4,有修改] 3.5 制氢主机hydrogen-producing main engine 在水电解制氢装置中完成水电解并进行氢、氧分离的设备. [来源:QX/T357-2016 3.5] 3.6 实瓶full cylinder 充有气体的无缝钢制气瓶. 注:水容积为40L和50L 工作压力为12.0MPa~20.0MPa. [来源:GB49622008 3.9] 3.7 空瓶empty cylinder 无内压或残余压力小于0.05MPa的气瓶. [来源:GB4962-2008 3.10] 4用房 4.1选址 涉氢业务用房...
QX/T 643-2022 气象用水电解制氢设备操作规范.pdf
ICS07.060 CCS A 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43-2022 气象用水电解制氢设备操作规范 Operational specification of hydrogen-producing device by water electrolysis in meteorology 2022-01-07发布 2022-04-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643-2022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基本要求 ...2 5操作流程 4 6应急处置 .7 7维护 7 附录A(资料性)水电解制氢工作值班记录表示例 .9 参考文献 .11 I QX/T643-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7)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北华云科技开发服务有限公司、河北省气象技术装备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 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梁如意、刘文忠、关彦华、刘宇、吴宝平、侯玉平、张春雷、王彦霏、杜康云、王银 钢、何丽华、周爽. Ⅱ QX/T643-2022 气象用水电解制氢设备操作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气象用水电解制氢设备操作的基本要求,描述了操作流程、应急处置、维护的步骤和 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气象用水电解制氢设备的操作、应急处置和维护.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23062008化学试剂氢氧化钾 GB4962一2008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GB/T29639一2013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GB/T37562一2019压力型水电解制氢系统技术条件 GB/T37563一2019压力型水电解制氢系统安全要求 QX/T248一2014固定式水电解制氢设备监测系统技术要求 QX/T357一2016气象业务氢气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QX/T420一2018气象用固定式水电解制氢系统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氢气作业hydrogen operation 气象用氢气的生产、充装、运输、储存、使用等操作过程. [来源:QX/T357-2016 3.1] 3.2 储氢装置hydrogen tank 用于储存氢气的压力容器. [来源:QX/T357—2016 3.7] 3.3 水电解制氢设备hydrogen-producing device by water electrolysis 以蒸馏水为原料辅以电解质,由制氢主机、整流控制器、储氢装置(3.2)、氢分析仪、压力管道、加水 泵和水箱等制取氢气设备的统称. [来源:QX/T357一2016 3.4,有修改] 1 QX/T643-2022 3.4 制氢主机hydrogen-producing main engine 在水电解制氢装置中完成水电解并进行氢、氧分离的设备. [来源:QX/T357-2016 3.5] 3.5 水电解槽water electrolyzer 应用水电解方法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核心装置. 注:通常为压滤式双极性结构. [来源:QX/T3572016 3.6,有修改] 3.6 爆炸危险区域hazardous area 爆炸性混合物出现的或预期可能出现的数量达到足以满足要求对电气设备的结构、安装和使用采 取预防措施的区域. 注:制氢室、储氢室、充球室等爆炸危险房间为1区:按房间的门窗边沿计算,半径为4.5m的地面、空间区域为2 区;按氢气排放口计算,半径为4.5m的空间和顶部距离为7.5m的区域为2区. [来源:GB/T37563一2019 3.2,有修改] 4基本要求 4.1登记与验收 4.1.1储氢罐等压力容器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30日内,应办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手续,取得使 用登记证书. 4.1.2新安装或大修后的水电解制氢设备在正式投入使用前,应申请业务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人 使用. 4.2人员 4.2.1氢气作业人员 应符合下列要求. ā)上岗培训:参加高空气象观测业务人员岗位能力培训且考核合格,通过3~6个月的岗位跟班 实训考核且合格. b)日常培训:定期接受或组织安全教育和操作技能培训,取得合格证书,且: 1)具有按GB/T37563一2019第4章的要求识别泄露、火灾...
QX/T 642-2022 自动标准气压发生器技术要求.pdf
ICS07.060 CCS A 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42-2022 自动标准气压发生器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automatic standard pressure generator 2022-01-07发布 2022-04-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642-2022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一般要求 1 5测量性能 2 6控制性能 .3 7环境适应性 .3 8电磁兼容性 9电源 .4 10安全 .4 11可靠性 4 附录A(资料性)数据命令格式 5 参考文献 6 I QX/T642-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7)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山东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河北省气象技术装备 中心、太原市太航压力测试科技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气象数据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 心、海南省气象探测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丁红英、于贺军、李松奎、李建英、任燕、刘宇、刘朝彤、黄清致、孙哲、温晓辉、崔 学林. Ⅱ QX/T642-2022 自动标准气压发生器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自动标准气压发生器的一般要求、测量性能、控制性能、环境适应性、电磁兼容性及电 源、安全和可靠性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绝压型自动标准气压发生器的研制、生产和验收. 注:本文件中的“自动标准气压发生器”简称为“气压发生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6587一2012电子测量仪器通用规范 GB/T17626.2一201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17626.4201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18268.1一2010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自动标准气压发生器automatic standard pressure generator 能自动控制并输出目标压力的可作为标准器使用的数字式气压计. 3.2 气压控制稳定性pressure control stability 自动标准气压发生器(3.1)的输出压力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有限边界区域内的能力. 4一般要求 4.1外观和结构 气压发生器的外观和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a)表面整洁、涂层均匀一致,无损伤、无形变; b)显示器无破裂损坏,字符显示清晰完整; )型号、编号、测量范围、负载容积、压力测量参考位置等标识清晰、正确; d)按键完好,接插件牢固可靠,操作部分无迟滞、卡死、松脱等; )整体结构便于携带、检验、包装、运输和维护等; )至少具备压力输出接口和通大气接口,气路接口均采用公制快插接头,快插接头应密封性 良好. 1 QX/T642-2022 4.2数据传输 通信接口至少包含RS-485接口和网络接口,网络通信应符合TCP/IP协议,数据命令格式见附 录A. 4.3功能 通过按键、显示器或远程通信,气压发生器应能实现下列功能: 一启动远程通信后,除通大气功能外,其他本地操作被禁用; —一设置或在控制过程中修改目标压力; —启动、停止压力控制; 一设置调压速率; —输入气头修正高度、校准范围、校准参数、校准日期和选择负载容积,并均采用密码保护; 一压力检漏、一键通大气; 一显示、输出当前压力、目标压力、稳定状态、稳定持续时间等信息; 一选择计量单位为百帕(hPa); 选择工作介质为空气和氮气. 5测量性能 5.1准确度等级 应包括0.01级、0.02级和0.03级. 5.2测量范围 可选用其一: 450hPa~1100hPa; —100hPa~1100hPa 5.3示值误差 示值误差绝对值应不大于最大允许误差绝对值,示值最大允许误差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示值最大允许误差 准确度等级 0.01 0.02 0.03 示值最大允许误差 士0.10hPa 士0.20hPa 士0.3hPa 5.4回程误差 在同一压力检测点上正行程和反行程示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大于最大允许误差绝对...
QX/T 641-2022 称重式电线横向积冰自动观测仪.pdf
ICS07.060 CCS A 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41-2022 称重式电线横向积冰自动观测仪 Horizoutal wire icing automatic observation instrument on weighing mechanism 2022-01-07发布 2022-04-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641-2022 目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技术要求 ....2 5试验方法 .4 6检验规则 44 8 7标志、标签和随行文件 .10 8包装、运输 .11 参考文献 .12 I QX/T641-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7)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气象局、哈尔滨华凡传感技术有限公司、山西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公共 气象服务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兴丽、李亚军、高宪双、王天奇、王国贵、潘雪、冯冬霞、桂翰林、高月、张秀红、 张滨华、邱馨蕊. Ⅲ QX/T641-2022 称重式电线横向积冰自动观测仪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称重式电线横向积冰自动观测仪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 运输. 本文件适用于称重式电线横向积冰自动观测仪的设计、生产和验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191一2008包装储运图示 GB/T2423.1一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 GB/T2423.2一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 GB/T2423.4一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12h 12h循环) GB/T4208一2017外壳防护等级(1P代码) GB/T4857.23一2012包装运输包装件基本试验第23部分:随机振动试验方法 GB/T6587一2012电子测量仪器通用规范 GB/T13288.2一2011涂覆涂料前钢材表面处理喷射清理后的钢材表面粗糙度特性第2部分: 磨料喷射清理后钢材表面粗糙度等级的测定方法比较样块法 GB/T17626.2一201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17626.4一201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17626.5一2019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26497-2011电子天平 JJG(气象)004一2011自动气象站风向风速传感器 QX/T526一2019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规范通用要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积冰杆bar of icing 横向放置用于承载附着积冰的金属直杆. 3.2 积冰重量weight of icing 单位长度积冰杆上积冰冰层的质量. 注:单位为克每米(g/m). QX/T641-2022 4技术要求 4.1组成 称重式电线横向积冰自动观测仪应由积冰检测单元、加热单元、供电单元组成. 4.2一般要求 4.2.1积冰杆 积冰杆是长度为(500士0.6)mm 直径为(30士0.2)mm的金属直杆,表面粗糙度应符合GB/T 13288.2一2011中7.2表1的细等、中等粗糙度等级. 4.2.2观测要求 应能自动采集预处理并实时记录积冰重量、观测时次、起止时间、最大重量极值等. 4.3功能 4.3.1自检监测 应能输出仪器工作状态、电源状态、通信状态及其他故障信息. 4.3.2数据存储 应能存储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数据、状态信息,并留有30%以上的存储空间. 4.3.3数据传输 4.3.3.1应有数据传输接口,并支持公共陆地移动网、物联网等无线通信设备的扩展. 4.3.3.2数据传输支持被动传输和主动传输两种传输模式.被动传输模式应能每分钟完成数据采集 处理,主动传输模式应能根据预设程序进行数据传输. 4.4性能要求 称重式电线横向积冰自动观测仪性能要求见表1. 表1称重式电线横向积冰自动观测仪的性能指标 技术指标 项目 g/m 测量范围 0~20000 零位误差 士80 最大允许误差 ±100 重复性 ±100 偏载 ±100 分辨力 6 ...
QX/T 640-2022 气象业务综合监视数据要求.pdf
ICS07.060 CCS A 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40-2022 气象业务综合监视数据要求 Requirements for integrated monitoring data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 2022-01-07发布 2022-04-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640-2022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数据分类 1 5数据内容 2 附录A(资料性)综合监视数据示例 5 附录B(规范性)事件信息属性域(FIELDS) .7 附录C(规范性)名称、级别与规则 .15 附录D(规范性)事件信息属性取值格式描述常用元字符及含义18 参考文献 19 I QX/T640-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小缨、韩春阳、陈文琴、曾乐. Ⅱ QX/T640-2022 气象业务综合监视数据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气象业务综合监视数据的分类与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气象综合业务实时监控系统中气象业务综合监视数据的生成、采集和处理. 注:气象综合业务实时监控系统是对气象业务综合运行情况实施实时监视与控制的应用软件,具备性能、状态和异 常信息的实时显示、告警、查询与公共展示等功能,可实现业务性能指标统计与分析,并具有控制与操作能力.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2260一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监视对象monitored object 纳入气象综合业务监控系统实施监视的气象业务中的任一事物,可被唯一标识. 注:包括气象数据、气象业务应用、基础设施资源等. 3.2 综合监视数据integrated monitoring data 气象综合业务监控系统中实施监视所需的、反映气象业务综合运行情况的监视信息. 注:不包含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日志与调试信息. 4数据分类 气象业务综合监视数据分为事件信息、状态信息和指标数据三类,并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气象业务综合监视数据分类 分类名称 释义 事件信息 记录气象业务运行情况的详细信息 状态信息 记录气象业务运行状态的特征信息 指标数据 衡量气象业务性能的可计量统计值 QX/T640-2022 5数据内容 5.1概述 气象业务综合监视数据以表格形式进行描述,表的栏目包括:编号、属性名称、英文标识、属性含义、 数据类型、约束和取值.其中: a)编号:监视数据属性项的流水序号,顺序不分先后; b)属性名称:监视数据属性项的中文名称; )英文标识:监视数据属性项的英文名称,仅包含大写字母、小写字母、数字、下划线,应以字母 开头; d)属性含义:监视数据属性项的含义与说明; )数据类型:监视数据属性项的数据类型; )约束:监视数据属性项是否为必要属性,包括“必选”(应包含)和“可选”(可包含); g)取值:监视数据属性项取值内容、范围、规则或格式. 5.2事件信息 5.2.1事件信息由事件信息类型、事件信息名称、事件信息属性域和采样时间等属性构成,应符合表2 的规定.事件信息示例见附录A的A.1. 表2事件信息属性 编号 属性名称 英文标识 属性含义 数据类型 约束 取值 事件信息类型 TYPE 事件信息唯一标识 字符串 必选 自由文本 2 事件信息名称 NAME 事件信息名称 字符串 必选 自由文本 事件信息属性实体,由一到多组 3 事件信息属性域 FIELDS 类 包含本表4行~6行 必选 属性名、属性值组成 内容 属性名 ATTR 属性名称 字符串 必选 自由文本 自由文本或包括0一 9中的数字,可含有 字符串 属性值 VALUE 属性名对应取值 必选 小数点、正号、负号、 或数值 百分号等任意一种 符号 6 采样时间 TIME 事件信息的采集时间 数值 必选 时间截格式 5.2.2气象数据流程事件信息、气象业务应用任务运行事件信息和异常事件信息等属性域(FIELDS) 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其中: )气象数据流程事件信息:在气象数据的传输、存储、加工处理、服务、同步及归档等业务环节中 ...
QX/T 639-2022 中国雨季监测指标 东北雨季.pdf
ICS07.060 CCS A 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39-2022 中国雨季监测指标 东北雨季 Monitoring indices of rainy season in China-Rainy season in Northeast China 2022-01-07发布 2022-04-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639-2022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4监测区域 1 5监测指标及计算方法 2 6等级划分 3 附录A(资料性)东北雨季监测气象站点分布示意图 4 参考文献 5 I QX/T639-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0)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沈阳区域气候中心、国家气候中心、黑龙江省气候中心、吉林省气候中心、内蒙古 自治区气候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房一禾、龚志强、赵春雨、顾正强、林益同、于怡秋、李经纬、李多、李永生、宋丽 华、梁洪海、于秀晶、达布希拉图、邸瑞琦. Ⅲ QX/T639-2022 中国雨季监测指标东北雨季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东北雨季监测指标和降水强度等级划分的要求,描述了相应的计算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东北雨季的监测、预测、评价和服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东北雨季rainy season in Northeast China 通常每年6一9月中国东北地区降水集中的时期. 3.2 日降水量daily accumulated precipitation 前一日20时到当日20时的累积降水量. [来源:QX/T396-2017 2.4] 注:单位为毫米(mm). 3.3 5天滑动累积5-day moving accumulation 连续要素序列依次以当天及前4天共5个数据为一组求和. [来源:QX/T396—2017 2.3] 3.4 气候平均值climatological normal 气候态 常年值 最近连续3个整年代的气象要素平均值. 注:按照世界气象组织(WM0)的相关规定,每年代更新一次,即2011年一2020年期间,采用1981年一2010年的平 均值作为其气候平均值,以此类推. [来源:QX/T495—2019 2.5] 4监测区域 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具体站点分布图见附录A中图A.1. 1 QX/T639-2022 5监测指标及计算方法 5.1雨季起止日期 5.1.1单站开始日期 自6月1日起,当某5天滑动累积降水量不小于该站6月一9月平均日降水量气候平均值的8倍, 且这5日中至少有一天日降水量不小于10mm 这5日中,首个日降水量不小于10mm的日期即为该 站雨季开始日. 5.1.2单站结束日期 自8月10日或雨季开始日起,当日之前连续14天中,逐日5天滑动累积降水量均小于该站6月一 9月平均日降水量气候平均值的8倍,该14天中,日降水量第一个出现最小值的日期确定为该站雨季 的结束日. 5.1.3各省雨季起止日期 在某监测省(区),雨季已经开始(结束)的累计站数占总站数的比例达到或超过55%(70%),则将 该日定为该省(区)雨季开始(结束)日. 5.1.4东北雨季起止日期 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区域的四个监测区域中,将第二个进入雨季的省(区)的开始日 定为东北雨季开始日;将第二个结束雨季的省(区)的结束日作为东北雨季结束日. 5.2雨季长度 雨季开始日至结束日的总天数(含开始日期,不含结束日期). 5.3雨季降水量 雨季开始日至结束日(含开始日期,不含结束日期),监测台站累积降水量的区域平均值代表雨 季降水量.第j年监测区域的雨季降水量p按照公式(1)进行计算. P;= 1 (1) mi 式中: m——监测的总台站数; r一一第j年雨季期间,第i个台站的累积降水量. 5.4雨季降水强度 东北雨季降水量的标准化值Z按照公式(2)进行计算. (2) 式中: p一—第j年区域平均雨季降水量; p—一区域雨季降水量的气候平均值; .一—雨季降水量的标准偏差,按照公式(3)计算; 2 ...
QX/T 638-2022 气候预测检验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pdf
ICS07.060 CCS A 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38-2022 气候预测检验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 Climate prediction verification-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2022-01-07发布 2022-04-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638-2022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4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指数计算 1 4.1监测指数 1 4.2预测指数 2 5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预测检验 2 5.1历史检验 .2 5.2实时检验 .2 附录A(资料性)历史检验最小样本量参考值 .4 A.1计算资料和方法 4 A.2样本量参考值 4 参考文献 I QX/T638-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0)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捷、任宏利、贾小龙、张培群、赵崇博、刘景鹏. Ⅲ QX/T638-2022 气候预测检验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 1范围 本文件描述了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指数计算及预测检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天气气候监测预测业务与科研.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QX/T541一2020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事件判别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 热带行星尺度对流和环流相互耦合并向东传播的30d~80d准周期振荡现象. [来源:QX/T541—2020 2.1] 3.2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指数MJO index 表征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位相和振幅的实时多变量MJO指数. 3.3 气候平均值climatological normal 气候态 常年值 最近连续3个整年代的气象要素平均值. 注:按照世界气象组织(WM0)的相关规定,每个年代更新一次,即2011年一2020年期间,采用1981年一2010年的 平均值作为其气候平均值,依此类推. [来源:QX/T541—2020 2.2] 3.4 距平anomaly 气象要素序列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其气候平均值的差,分正距平与负距平. 4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指数计算 4.1监测指数 将观测的热带地区逐日850hPa纬向风、200hPa纬向风和向外长波辐射的距平场经标准化后投影 1 QX/T638-2022 到它们多变量经验正交分解(EOF)的前两个模态上,即可得到监测的两个实时多变量MJO指数(IRMMI 和IRMM),具体应按照QX/T541一2020 3.3进行计算. 4.2预测指数 将预测的热带地区逐日850hPa纬向风、200hPa纬向风和向外长波辐射的距平场采用观测的标准 差进行标准化,之后投影到观测得到的多变量经验正交分解(EOF)的前两个模态上,得到预测的IRMM 和IRMM2指数. 5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预测检验 5.1历史检验 5.1.1检验对象 以预测的逐日IRMM和IRMM2指数作为检验变量,对多次历史回报结果或者长时间预测结果的总体 预测技巧进行检验. 5.1.2检验指标 利用双变量历史检验相关系数指标IcoRh.对MJO指数的预测进行历史检验. 按照公式(1) 进行计算: IOORh./= [Y1.XG1 Y2.XG2 ( [Y1.Y2]× [G1G2] (1) 式中: Iook.一一提前l天MJO指数预测的历史检验相关系数指标; 一—预测的超前天数; i 一一第i个预测样本; n 一一历史检验的总样本数,检验样本的有效自由度应大于50,所需最小样本量参考值见附 录A; Y1;.一一G1:提前l天的预测值; G1; 一一IRMM指数的第i个样本的监测值; Y2.一一G2:提前天的预测值; G2;一一IRMM2指数的第i个样本的监测值. 5.1.3检验判定 当Iokh.大于或等于0.5时,表示总体预测技巧较好;取IcoRh.首次下降到0.5之前持续的天数作 为历史检验的技巧时效. 5.2实时检验 5.2.1检验对象 以预测的逐日IRMM1和IRM指数作为检验变量,对...
QX/T 637-2022 气候预测检验 热带气旋.pdf
ICS07.060 CCS A 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37-2022 气候预测检验 热带气旋 Climate prediction verification-Tropical cyclone 2022-01-07发布 2022-04-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637-2022 目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检验内容 1 5检验方法 2 参考文献 4 I QX/T637-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0)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气候中心、福建省气候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孙林海、何芬、杨明珠、李想. Ⅲ QX/T637-2022 气候预测检验热带气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生成和登陆热带气旋个数气候预测的检验内容和检验方法,给出了距平预测评分的 数值. 本文件适用于热带气旋气候预测的检验业务与科研.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 生成于热带洋面上,具有有组织对流和气旋性环流的涡旋. 3.2 生成热带气旋generated tropical cyclone 在西北太平洋或中国南海生成并由中央气象台正式编号命名的热带气旋(3.1). 3.3 登陆热带气旋landed tropical cyclone 在中国登陆并由中央气象台正式编号命名的热带气旋(3.1). 3.4 距平anomaly 气象要素值与其气候平均值(最近连续3个整年代的平均值)的差值. 3.5 检验verification 定量化评定预测与实况的接近程度. 4检验内容 4.1年热带气旋个数 4.1.1检验某个自然年内(以下简称“年”)生成热带气旋个数距平. 4.1.2检验某个年登陆热带气旋个数距平. 4.2月热带气旋个数 4.2.1检验6一10月期间某个自然月内(以下简称“月”)生成热带气旋个数距平. 4.2.2检验6一10月期间某个月登陆热带气旋个数距平. 1 QX/T637-2022 5检验方法 5.1年生成和年登陆热带气旋个数距平等级阈值 年生成和年登陆热带气旋个数距平(预测和实况)等级应分别按表1和表2的阈值划分和表述. 表1年生成热带气旋个数(AG)距平等级阈值 单位为个 等级 个数距平 异常偏少 4G -4 偏少 -4<△G<-1 接近常年 -1≤4G ≤1 偏多 1<△G<5 异常偏多 △G≥5 表2年登陆热带气旋个数距平(L)等级阈值 单位为个 等级 个数距平 异常偏少 4Ly≤-3 偏少 -3<4Ly≤-1 接近常年 -1<4Ly<1 偏多 14Ly<3 异常偏多 △L ≥3 5.2月生成和月登陆热带气旋个数距平等级闽值 月生成和月登陆热带气旋个数距平(预测和实况)等级应分别按表3和表4的值划分和表述. 表3月生成热带气旋个数距平(△G)等级阈值 单位为个 等级 个数距平 异常偏少 △G-2 偏少 -2<4G≤-1 接近常年 -1<△G<1 偏多 1≤4G<2 异常偏多 △Gm≥2 2 ...
QX/T 636-2022 气候资源评价 气候生态环境.pdf
ICS07.060 CCS A 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36-2022 气候资源评价气候生态环境 Climate resource assessment-Climatic ecological environment 2022-01-07发布 2022-04-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636-2022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资料要求 2 5评价指标 2 5.1大气指标 2 5.2水指标 5.3土壤指标 2 5.4生物指标 .2 6等级划分 .3 附录A(规范性)部分统计值和指标值计算方法 4 A.1多年平均值 .4 A.2大气自净能力 4 A.3人均降水资源量 附录B(规范性)气候生态环境评价指标、闽值和评价等级表 ..5 参考文献 8 I QX/T636-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0)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珊珊、艾婉秀、肖潺、刘秋锋、王凌、曾红玲、姜允迪、石帅、贾小芳. Ⅲ QX/T636-2022 气候资源评价气候生态环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气候生态环境的资料要求、评价指标和等级划分. 本文件适用于气候资源、生态环境的评价、服务等相关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34299一2017大气自净能力等级 QX/T372一2017酸雨和酸雨区等级 QX/T494一2019陆地植被气象与生态质量监测评价等级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气候生态环境climatic ecological environment 受气候条件影响的生态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等. [来源:QX/T593一2020 3.5,有修改] 3.2 大气自净能力atmospheric self-purification capability 大气通风稀释及湿清除过程对大气污染物的清除能力. [来源:GB/T34299-2017 2.11] 3.3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指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 生态综合体等,这包含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来源:HJ623一2011 3.1] 3.4 酸雨acid rain pH值小于5.60的大气降水. 注:大气降水的形式包括液态降水、固态降水和混合降水. [来源:GB/T19117-2017 3.1] 3.5 陆地植被覆盖度vegetation coverage 植被的冠层垂直投影面积占对应地表面积的百分比. QX/T636-2022 [来源:QX/T494—2019 2.4] 4资料要求 评价地域应具有最近5年及以上的资料,其中沙尘、大气自净能力、大气含氧量资料长度不少于10 年.当该区域无气象观测时,可使用能够代表该地域气候特征的参证气象站资料代替. 5评价指标 5.1大气指标 5.1.1大气指标由9项二级指标构成,分别为: a)年空气质量优良率; b)负氧离子平均浓度; c)大气含氧量; d)大气自净能力; e)平均降水pH值; f)酸雨频率; g)霾日数比例; h)臭氧超标日数比例; i)沙尘日数比例. 5.1.2酸雨频率和平均降水H值应按照QX/T372一2017的5.2和6.2计算.大气自净能力和以 多年平均值作为指标值的评价指标应分别按照附录A中的A.2和A.1的方法计算. 5.2水指标 5.2.1非沿海地区水指标由4项二级指标构成,分别为: a)年人均降水资源量; b)年人均水资源量; c)辖区内主要河流、流域水质; d)辖区内主要湖泊(水库)水质. 5.2.2沿海地区除了上述4个二级指标外,还包括近岸海域海水水质. 5.2.3人均降水资源量应按照A.3方法计算. 5.3土壤指标 土壤指标由4项二级指标构成,分别为: a)土壤pH值; b)表层(0m~0.2m)土壤含盐量; c)土壤综合污染指数; d)土壤侵蚀程度. 5.4生物指标 5.4.1生物指标由...
QX/T 635-2021 防雷安全标志.pdf
ICS07.060 CCS A 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35-2021 防雷安全标志 Safety signs for lightning protection 2021-10-14发布 2022-01-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635-2021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一般规定 2 5图形标志 2 6辅助标志 .5 7组合标志 6 8集合标志 .6 9标志牌要求 7 附录A(规范性)标志牌的尺寸 8 附录B(资料性)组合标志制作示例 9 参考文献 12 I QX/T635-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合肥炜娃电气有限公司、亳州 市气象局、江苏天安防雷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 中心、杭州易造科技有限公司、安徽鸿安检测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岩、李征、曾明剑、姜翠宏、刘端阳、王尧钧、宋佳军、王宏斌、慕熙昱、周俊驰、 徐芬、吴泓、王凯、刘艳、钱玮、鞠晓雨、邱阳阳、金明达、冯慧、戴灿星、李学耕、汪钟秀. Ⅲ QX/T635-2021 防雷安全标志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防雷安全标志的图形标志、辅助标志、组合标志、集合标志及标志牌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防雷安全标志的制作及设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1732一2020漆膜耐冲击测定法 GA480.1一2004消防安全标志通用技术条件第1部分:通用要求和试验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安全标志safety sign 用以表达特定安全信息的标志,由图形符号、安全色、几何形状(边框)或文字构成. [来源:GB2894—2008 3.1] 3.2 安全色safety colour 被赋予安全含义而具有特殊属性的颜色. 注:安全色包括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规定的红色、蓝色、黄色和绿色. [来源:GB/T155652020 3.4.1.5] 3.3 警告标志warning sign 提醒人们对周围环境引起注意,以避免可能发生危险的图形标志. [来源:GB2894—2008 3.4] 3.4 提示标志information sign 向人们提供某种信息(如标明安全设施或场所等)的图形标志. [来源:GB2894—2008 3.6] 3.5 标志载体sign carrier 承载和显示标志内容的材料. [来源:GB/T155652020 3.3.1] QX/T635-2021 4一般规定 4.1防雷安全标志仅用于传递涉及防雷安全有关的信息. 4.2防雷安全标志内容应规范、清晰. 4.3防雷安全标志按表现形式分为图形标志、辅助标志、组合标志和集合标志,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使用. 5图形标志 5.1基本要求 图形标志的几何形状、安全色、对比色及图形符号色的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图形标志的基本要求 安全色 标志类别 几何形状 安全色的对比色 图形符号色 含义 (红色值R 绿色值G 蓝色值B) 警告标志 等边三角形 黄色(236 198 9) 黑色 黑色 表示警告 提示标志 正方形 绿色(0 173 43) 白色 白色 提示防雷装置、避雷场所 5.2警告标志 5.2.1警告标志的基本型式为带有弧形的等边三角形,见图1. 边 内边l1警 外边2警 衬边13要 边框外角圆弧半径r 长度关系 0.700l2警 0.034L 0.025l1警 0.0801警 观察距离L与标志牌对应尺寸应符合附录A表A.1的规定: 图1警告标志基本型式 5.2.2警告标志的安全色为黄色,安全色黄色至少占标志总面积的50%.三角形边框和图形符号为 黑色. 2 ...
QX/T 634-2021 气候资源评价 山岳旅游度假.pdf
ICS07.060 CCS A 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34—2021 气候资源评价山岳旅游度假 Climate resource assessment-Tourism and vacation in mountain 2021-10-14发布 2022-01-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634-2021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资料收集 2 5评价分类 2 6丰富型山岳评价 2 7单一型山岳评价 6 附录A(规范性)气象景观潜势指标 .8 附录B(规范性)山岳旅游度假气候资源评价表 .9 附录C(规范性)气候舒适度指数计算方法 11 参考文献 .12 I QX/T634-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0)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省气候中心、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安徽省气象台、黄山气象管理处.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田红、王胜、丁小俊、卢燕宇、王东勇、唐为安、刘安平. Ⅲ QX/T634-2021 气候资源评价山岳旅游度假 1范围 本文件描述了山岳旅游度假气候资源评价的资料收集、评价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山岳旅游度假气候资源评价、开发、保护和管理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山岳mountain resort 具有旅游度假潜力的、主峰相对高差大于200m的自然山体. [来源:HJ/T6一1994 3.1,有修改] 3.2 旅游度假气候资源climate resource for tourism and vacation 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具有观赏功能或康养价值的气候资源. 注:包括气象景观资源和康养气候资源. [来源:QX/T593一2020 3.3,有修改] 3.3 气象景观meteorological landscape 由特定气象条件形成的自然景观. 注:包括云海、积雪、雨、雾淞、日出、晚霞、彩虹、宝光等. 3.4 康养气候rehabilitation and health climate 有利于康复、养生等活动的气候环境条件. 注:包括气候舒适度、空气负(氧)离子、森林覆盖及夏季避暑等. 3.5 空气负(氧)离子浓度air negative(oxygen)ion concentration 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离子迁移率大于或等于0.4cm2/(Vs)的离子数目. [来源:QX/T380—2017 2.2] 1 QX/T634-2021 4资料收集 4.1资料种类 4.1.1气象景观资源评价资料 评价资料包括山岳气象站(国家气象站或区域气象站)逐日及定时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资料以及用 于气象景观观赏价值评价的气象景观图片、视频等影像和文献资料.其中: 气象要素资料,包括用于气象景观潜势计算的平均、最高及最低气温、降水量、平均风速、相对 湿度、云量、能见度等; ——天气现象资料,包括用于气象景观观赏日数和气象景观潜势计算的积雪、雨淞、雾淞、雾等,有 云海、宝光观测记录的气象站,可直接利用其观测资料. 4.1.2康养气候资源评价资料 包括逐日平均及最高气温、平均风速、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以及逐日或逐时空气负(氧)离子浓度、 统计年鉴或卫星遥感资料中山岳森林覆盖率等资料. 4.1.3气象灾害负面影响评价资料 包括暴雨、大风、雷暴、冰雹、道路结冰等灾害性天气出现日数. 4.2资料要求 4.2.1代表性 选择的山岳气象站应能代表旅游度假活动区气候特点;森林覆盖率应为最新资料. 4.2.2时间长度 4.2.2.1气象资料及气象灾害资料应为建站以来至少最近10年的;对气象资料不足10年的山岳,可 采用气象站已有的资料或临近的参证气象站资料代替,推算得到至少10年长度的资料序列. 4.2.2.2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资料长度至少为最近1年. 5评价分类 按照气象景观种类的多寡,将山岳气象景观资源评价分为丰富型(有两种及以上气象景观)和单一 型两类.其中,丰富型山岳主要有云海、积雪、雨淞、雾淞、日出、晚霞、彩虹、宝光8种气象景观. 6丰富型山岳评价 6.1评价内容与要求 6.1.1评价内容 丰富型山岳,既可单独评价气象景观资源或康养气候资源,也可综合两种资源进行总体评价. 6.1.2评价要求 6.1.2.1单独评价要求如下: 2 ...
QX/T 633-2021 南海夏季风监测指标.pdf
ICS07.060 CCS A 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33-2021 南海夏季风监测指标 Monitoring indicators of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2021-10-14发布 2022-01-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633-2021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V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南海夏季风活动判定指标 2 5南海夏季风强度等级划分 .3 附录A(资料性)850hPa假相当位温的计算 4 参考文献 5 I QX/T633-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0)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气候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邵勰、柳艳菊、袁媛、高辉、朱艳峰、张秀芝. Ⅲ QX/T633-2021 引言 长期以来,对南海夏季风的表述侧重点不同,使得目前尚无统一的行业监测指标,不利于开展南海 夏季风监测、预测业务.因此,本文件的制定对实现南海夏季风的监测、预测、影响评估等业务工作的规 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QX/T633-2021 南海夏季风监测指标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南海夏季风活动判定指标及南海夏季风强度等级划分. 本文件适用于对南海夏季风的监测、预测、影响评估等业务和相关科研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南海夏季风South China Sea(SCS)summer monsoon 5一10月中国南海地区低层盛行的来自热带地区的西南风. 注:低层以850hPa层表征. 3.2 南海夏季风爆发onset of SCS summer monsoon 由冬向夏季节转换过程中850hPa西南风开始稳定在南海季风区大部,并伴有对流性降水发展和 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发生突变的状态. 3.3 南海夏季风撤退withdraw of SCS summer monsoon 低层西南风撤退,由东北风稳定地占据南海季风区大部的状态. 3.4 南海夏季风活动季节active season of SCS summer monsoon 从南海夏季风爆发到撤退的时间段. 3.5 南海夏季风活动中断break of SCS summer monsoon 南海夏季风活动季节内,南海季风区低层由阶段性偏东风控制的状态. 注:低层以850hPa层表征. 3.6 850hPa纬向风zonal wind at850hPa 850hPa等压面上东西方向的风,大于零时为西风,小于零时为东风. 注:单位为米每秒(m/s). 3.7 850hPa假相当位温potential pseudo-equivalent temperature at850hPa 850hPa等压面上的空气绝热上升,将所含的水汽全部凝结释放,再干绝热下降到1000hPa时的温 度. 注:单位为开尔文(K). 1 ...
QX/T 632-2021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 茶树.pdf
ICS07.060 CCS B 18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32-2021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茶树 Specifications for agro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Tea tree 2021-10-14发布 2022-01-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632-2021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观测原则和观测地段 2 5发育期观测 3 6生长状况测定 7产量结构分析 7 8品质要素分析 .8 9农业气象灾害观测 .8 10病虫害观测 .9 11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调查 .10 12主要田间工作记载 10 13生育期间农业气象条件鉴定 11 14观测簿表填写 .11 附录A(规范性)农气观测簿表的填写 12 附录B(规范性)茶树农业气象观测记录簿样式 附录C(规范性)茶树农业气象观测记录年报表样式 26 参考文献 30 I QX/T632-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9)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浙江省气候中心、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贵州省山地 气候研究所、宜城市气象局、信阳市农业气象试验站、江西省农业气象中心、安徽省农业气象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金志凤、黄海涛、王治海、李时睿、高亮、俞燎远、姚益平、徐永灵、孙秀邦、赵辉、 陆德彪、郭锐鸽、岳伟、左晋. Ⅱ QX/T632-2021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茶树 1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茶树农业气象的观测原则,规定了地段选择、发育期观测、生长状况测定、产量要素分 析、品质要素分析、气象灾害和病虫害观测、气象灾害和病虫害调查、田间工作记载、生育期间农业气象 条件鉴定的要求,给出了相应的证实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灌木中小叶型茶树的茶叶气象业务、服务和相关研究的农业气象观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8305茶水浸出物测定 GB/T8312茶咖啡碱测定 GB/T8313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 GB/T8314茶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 GB500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定芽normal bud 生长在枝上有一定位置的芽. 注:其中,生长在茎或枝顶端的称为顶芽:生长在叶腋的称为腋芽或侧芽. 3.2 真叶true leaf 有明显的叶柄、叶脉和锯齿状裂刻的叶缘,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叶片. 3.3 驻芽inert bud 茶树枝梢顶端处于休眠的营养芽. 3.4 鱼叶fish leaf 春季温度回升,当气温达到一定温度后,茶树休眠芽开始萌动生长,鳞片张开,芽头露出,接着就萌 发出的第一片小叶. 3.5 百芽重weight of one hundred shoots 田间刚刚采摘下来的100个茶芽的重量. 1 QX/T632-2021 注:单位为克(g) 保留一位小数. 3.6 覆盖率coverage rate 茶树冠层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区面积的百分比. 3.7 平行观测parallel observation 观测作物发育进程、生长状况和产量构成要素的同时,观测作物生长环境的物理要素. [来源:QX/T299—2015 3.1] 4观测原则和观测地段 4.1观测原则 4.1.1平行观测原则 茶树田间小气候的观测在观测地段的农田中进行. 当地气象观测站的基本气象观测,一般可作为平行观测的气象部分,茶树观测地段的气象条件应与 气象观测场保持基本一致. 4.1.2点与面结合原则 既要有相对固定的观测地段进行系统观测,同时在茶树生育的关键时期以及在重大农业气象灾害、 主要病虫害发生时,根据当地服务需求进行较大范围的农业气象调查,增强观测的代表性. 4.2观测地段 4.2.1选择要求 观测地段满足下列要求. ā)具有代表性,是能代表当地气候、土壤、地形、地势、种植管理方式和生产水平的茶园. 1)观测品种应为当地的主栽品种. 2)面积宜大于1hm2 不小于0.1hm2 确有困难,可选择在同一种作物成片种植的较小田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