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4 > 7月 ( 第 52 页)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51-2020 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 土壤水分 Quality control of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Soil moisture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2020-06-16发布 2020-09-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QX/T551-2020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质量控制内容和方法 4.1质量控制内容 1 4.2质量控制方法 1 5质量控制步骤 .2 附录A(资料性录)要素界限值 .3 参考文献 .4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QX/T551-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任芝花、王佳强、余予、高静、赵煜飞.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Ⅲ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50-2020 地面气象辐射观测数据格式BUFR Data format for surface meteorological radiation observations-BUFR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2020-06-16发布 2020-09-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QX/T550-2020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缩略语 1 5编码构成 1 6编码规则 6.1指示段 .1 6.2标识段 .2 6.3选编段 .3 6.4数据描述段 .3 6.5数据段 .3 6.5.1地面气象辐射分钟观测数据段 3 6.5.2地面气象辐射小时观测数据段 13 6.6结束段 .28 附录A(规范性附录)代码表 29 参考文献 32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QX/T550-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颖、张厉、刘乖乖.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Ⅲ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49-2020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网站传播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early-warning message dissemination on website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2020-06-16发布 2020-09-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QX/T549-2020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网站功能要求 1 5信息显示要求 2 6信息一致性要求 3 附录A(资料性附录)预警信息全文显示示例 .4 参考文献 5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QX/T549-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笑、曹之玉、白静玉、崔磊、郭杰、冯宇星、陈洋、李婷婷.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Ⅲ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48-2020 太阳电池发电效率温度影响等级 Grade of solar cell temperature impact to generation efficiency 2020-04-14发布 2020-07-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548-2020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影响等级 1 附录A(规范性附录)C计算方法 3 附录B(资料性附录)全国主要辐射站C值 4 附录C(资料性附录)太阳电池发电效率温度影响等级区划示意图6 参考文献 8 I QX/T548-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风能太阳能气候资源分技术委员会(SAC/TC 540/SC2)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北京玖天气象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新天力能源 气象科技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永山、赵晓栋、王香云、郭鹏. Ⅲ QX/T548-2020 太阳电池发电效率温度影响等级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温度对太阳电池发电效率的影响等级. 本标准适用于光伏电站晶硅类太阳电池发电效率的影响评估.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太阳能]光伏电站solar photovoltaic power plant 通过太阳能电池方阵将太阳能转为电能的发电站. 注:改写QX/T397一2017,定义3.6. 2.2 [太阳电池]温度solar cell temperature T 太阳电池板表面P-N结的温度. 注:与环境气温、辐照度、风速等相关.单位为摄氏度(℃). 2.3 [太阳电池]温度系数solar cell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y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电池温度25℃,辐照度1000W/m2) 太阳电池温度每升高1℃,输出功率变 化量与温度变化前输出功率的比值. 注:单位为百分比每摄氏度(%/℃). 2.4 太阳电池年平均温度折减系数average annual solar cell reduction coefficient CT 全年白天(日出至日落时段)时次太阳电池温度变化导致的输出功率损耗. 注:用百分数(%)表示, 3影响等级 3.1划分指标 太阳电池温度对发电效率的影响,采用太阳电池年平均温度折减系数()进行等级划分. C是环境气温、辐照度和风速的函数,计算方法见附录A. 根据附录A计算的全国主要辐射站C值参见附录B的表B.1. 3.2等级划分 太阳电池温度对发电效率影响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影响很小(I级)、影响较小(Ⅱ级)、影响中等 1 QX/T548-2020 (Ⅲ级)、影响较大(N级)、影响很大(V级).各等级对应的C 值见表1. 根据全国主要辐射站C值绘制的等级区划示意图参见附录C的图C.1和图C.2. 表1太阳电池发电效率温度影响等级 指标 等级 含义 固定式光伏电站 跟踪式光伏电站 I级 C≤1% C≤3% 影响很小 Ⅱ级 1%<C≤2% 3%<C≤4% 影响较小 Ⅲ级 2%<Cr≤3% 4%<C≤5% 影响中等 N级 3%<C≤4% 5%4% CT>6% 影响很大 对于太阳电池板倾角可调的光伏电站,C值介于固定式和跟踪式光伏电站之间,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值.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47-2020 人工影响天气安全地面作业空域申请 和使用规范 Weather modification safety-Specifications for airspace application and use for ground-based operation 2020-04-14发布 2020-07-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547-2020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V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基本要求 1 5空域使用方案 2 6作业空域申请和批准 2 7作业空域使用 3 附录A(规范性附录)人工影响天气地面高炮、火箭对空射击作业年度空域使用方案表4 附录(规范性附录)人工影响天气地面高炮、火箭对空射击作业空域批准指令登记表5 参考文献 I QX/T547-202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航空经济的快速发展,空中航空器不断增多,空域使用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人工 影响天气地面高炮、火箭对空射击作业具有点多、面广、时效性强、安全风险大和实施标准高等诸多特 点.每年初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应向有关空域管理机构上报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年度空 域使用方案.每次地面作业实施前,作业点所在地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向有关空域管理机构申请 作业空域,得到批准后方可实施. 目前,由于各地空域申报的内容和方式不统一,加上各级空域管理机构的审批要求差别较大,不利 于地面高炮和火箭对空射击作业的空域申请和批复,容易产生空域使用安全隐患,并影响到作业任务的 顺利完成. 按照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对空射击管理工作的相关要求,为规范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空域申请 和使用工作,提高空域使用效率和作业效果,保证空中航空器飞行安全和地面作业安全,经征求空军参 谋部和中国民用航空局意见,制定本标准.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46-2020 空间高能粒子辐射效应术语 Terminology for space energetic particle radiation effects 2020-04-14发布 2020-07-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546-2020 空间高能粒子辐射效应术语 1范围 本标准界定了空间天气保障中涉及的空间高能粒子辐射效应相关的术语. 本标准适用于空间天气保障,以及空间高能粒子辐射效应研究与应用. 2粒子辐射环境 2.1 地球辐射带radiation belts of the earth 地球空间中被地磁场捕获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高能带电粒子聚集区. 注:包括内辐射带(范艾伦带)和外辐射带. 2.2 银河宇宙线galactic cosmic rays;GCRs 源于银河系的高能带电粒子流. 2.3 太阳宇宙线solar cosmic rays;SCRs 太阳活动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流. 2.4 空间高能粒子辐射环境space energetic particle radiation environment 空间中能量高于几十千电子伏的带电粒子环境. 注1:主要包括银河宇宙线(2.2)、太阳宇宙线(2.3)和地球辐射带(2.1)高能带电粒子. 注2:改写GB/T30114.2一2014,定义7.4. 2.5 空间高能粒子辐射效应space energetic particle radiation effects 空间高能粒子辐射环境(2.4)对在轨航天系统及生物体产生的影响. 注:主要包括辐射剂量效应(3.1)、单粒子效应(4.1)、深层充电效应(5.1)和辐射生物效应(6.1)等. 3航天器辐射剂量效应 3.1 辐射剂量效应radiation dose effect 空间高能粒子造成的电离作用和原子位移作用使得航天器材料、电子器件的性能变差,甚至损坏的 现象. 注:单指对航天器材料和电子器件的影响,不包括辐射生物效应(6.1). 3.2 电离总剂量效应total ionizing dose effect 空间高能粒子通过电离(激发)过程,引起航天器材料状态改变的现象. 1 QX/T546—2020 3.3 位移效应displacement effect 当空间高能粒子辐照半导体材料时,使其原子产生位移,造成缺陷,改变其原有电学性能,导致器件 性能下降的现象. 3.4 总电离剂量total ionizing dose;TID 空间高能粒子通过电离(激发)过程,在材料中传递的能量总额. 3.5 非电离能损non-ionizing energy loss;NIEL 空间高能粒子造成半导体材料原子位移所对应的能量传递. 3.6 线性能量输送linear energy transfer;LET 带电粒子通过材料单位长度时输送的能量. 注:单位为兆电子伏特平方厘米每克(MeVcm2/g). 4航天器单粒子效应 4.1 单粒子效应single event effect;SEE 单粒子事件 由于单个高能粒子撞击微电子器件敏感区域而引起的器件异常. 4.2 单粒子翻转single event upset;SEU 由单个高能粒子引起的系统或设备中逻辑电路单元状态改变的现象. 4.3 单粒子锁定single event latch-up;SEL 由单个高能粒子引起的系统或设备中逻辑电路单元丧失功能的现象. 4.4 单粒子烧毁single event burnout;SEB 由单个高能粒子轰击引起的系统或设备中元器件损坏的现象. 4.5 单粒子门击穿single event gate rupture;SEGR 单粒子门断裂 单粒子栅击穿 单粒子栅极击穿 由单个高能粒子轰击引起的系统或设备中功率器件的破坏性失效的现象. 4.6 单粒子功能中断single event functional interrupt;SEFI 由单个高能粒子轰击引起的系统或设备中元器件丧失功能的现象. 4.7 多位翻转multiple bit upset;MBU 单个高能粒子击中微电子器件敏感部位,引发多个逻辑单元状态同时发生改变的现象. 2 QX/T546-2020 4.8 单粒子瞬变single event transient;SET 单个高能粒子轰击引起的电路中产生瞬时电流脉冲的现象. 5航天器深层充电效应 5.1 深层充电效应deep charging effect 由空间高能电子在介质内部沉积所形成的电场,影响航天器设备正常工作的现象. 5.2 深层介质充电deep dielectric charging 内部介质充电internal dielectric charging;IDC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45-2020 风云系列极轨气象卫星可见光红外扫描 辐射计在轨星上红外辐射定标方法 Calibration method for in-orbit infrared radiometry of visible and infrared radiometer of FY series polar orbiting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2020-04-14发布 2020-07-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545-2020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N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技术流程 1 4数据准备 1 5数据质量检验 2 6斜坡校准处理 3 7红外通道定标计算 ....3 附录A(资料性附录)风云系列极轨气象卫星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通道参数 .6 附录(规范性附录)风云系列极轨气象卫星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红外通道在轨星上辐射定标 技术流程 .7 附录(资料性附录)风云系列极轨气象卫星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红外通道在轨星上辐射定标 原理 8 1 QX/T545-2020 引言 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VIRR)是风云系列极轨气象卫星携带的光学遥感仪器之一,拥有覆盖可见 光、近红外、短波红外、中波红外和长波红外波谱范围(0.43m~12.5m)的10个探测波段(参见附录 A) 星下点空间分辨率为1.1km.在轨星上红外辐射定标处理实现的功能就是对扫描辐射计的零级数 据进行质量检验和红外(中波红外、长波红外)辐射定标计算,是资料处理、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的基础. 本标准根据遥感仪器技术特点,基于VIRR红外辐射在轨定标算法制订业务化技术方法,其主要设 计原则是根据数据预处理系统的业务应用要求,标准化数据处理节点,每一步均制订相应的操作规程, 使预处理红外定标结果具有良好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实效性,并且整体处理流程清晰明确,有利于用户 理解和使用. QX/T545-2020 风云系列极轨气象卫星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在 轨星上红外辐射定标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风云系列极轨气象卫星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在轨星上红外辐射定标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风云系列极轨气象卫星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数据预处理一级产品生成流程中的红 外辐射定标.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visible and infrared radiometer;VIRR 探测云参数、植被指数、射出长波辐射、云层、植被、积雪、海冰、气溶胶、地面反照率,监测多种自然 灾害和生态环境的仪器. 注:搭载在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和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前三颗)上. 2.2 发射前定标pre-launch calibration 卫星发射前遥感器在实验室或外场进行的定标. 2.3 在轨定标in-orbit calibration 卫星发射后开展的遥感器定标,包括星上定标和各种替代定标. 2.4 斜坡校准ramp calibration 电定标 遥感器每个通道的斜坡计数值和测量电压之间关系的校准. 2.5 铂丝电阻温度计platinum resistance thermometer;PRT 嵌入在星上参考黑体中,用于测量黑体温度的设备. 3技术流程 见附录B. 4数据准备 4.10级数据源 输入数据采用风云一号气象卫星(FY-1)和风云三号气象卫星(FY-3)VIRR0级数据格式. 1 QX/T545-2020 用于预处理的扫描辐射计0级数据应大于15条扫描线. 4.2发射前定标 应提供如下参数: a)PRT温度转换系数和权重系数; b)红外通道冷空辐射值; c)红外通道中心波数和带宽订正系数; d)红外通道辐射非线性订正系数. 红外通道发射前定标原理参见附录C的C.1. 5数据质量检验 5.1扫描线筛选 满足定标要求的扫描线筛选规则如下: a)前后两顿时间差的实际值与理论值(六分之一秒)相差不超过5ms; b)前后两顿的帧序号连续; c)顿同步码正确. 5.2定标数据提取 星上定标数据提取规则如下: a)每5条连续的扫描线为1个定标周期,定标系数每个定标周期计算1次; b)从1个定标周期中可提取30个参考黑体观测计数值(CB)和50个冷空间观测计数值(Cs); c)两个铂丝电阻温度计计数值(Cn和C)从3个连续的定标周期中提取,由本定标周期和前后 各1个定标周期组成,每个铂丝温度计各有30个测值. 5.3定标数据检验 定标数据计数值C(包括CBB、Cs、Cn和C2)应按照以下步骤检验: a)粗筛选: Cmin≤C≤Cmax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44-2020 气象数据发现元数据 Discovery metadata for meteorological data 2020-04-14发布 2020-07-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544-2020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缩略语 2 5描述方法 2 5.1组成 2 5.2性质 2 5.3属性 2 6内容与结构 3 6.1内容 .3 6.2结构 ..4 7XML格式元数据编码规则 .8 7.1说明 .8 7.2XML格式定义 8 7.3XML格式示例 8 8扩展原则与方法 .8 8.1说明 8 8.2扩展类型 8 8.3扩展原则 8 8.4扩展方法 9 附录A(规范性附录)气象数据元数据字典 10 附录B(规范性附录)气象数据发现元数据一一XML格式定义(XML_SCHEMA.xsd)28 附录C(资料性附录)使用XML格式实现气象数据发现元数据的示例 38 附录D(资料性附录)代码表 .43 参考文献 ..47 QX/T544-2020 气象数据发现元数据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数据发现元数据的描述方法、内容与结构、XM格式元数据编码规则以及扩展 原则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数据服务与交换、气象数据集汇编与管理. 注:使用本标准对气象数据进行描述,便于数据的发现、访问和获取.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710一2005地理信息元数据 GB/T33674一2017气象数据集核心元数据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气象数据meteorological data 为开展气象业务布设的各类气象台站(含气象卫星)观测、积累的,以及利用各种途径收集、存档的 各种载体形式的气象资料及其整编、分析成果等. 3.2 元数据metadata 关于数据的数据. 注1:即数据的标识、覆盖范围、质量、空间和时间模式、空间参照系和分发等信息. 注2:改写GB/T19710—2005 定义4.5, 3.3 发现元数据discovery metadata 用于支撑数据发现、访问、获取功能的元数据. 3.4 元数据元素metadata element 元数据的基本单元. 注1:元数据元素在元数据实体中是唯一的. 注2:与UML术语中的属性同义. [GB/T19710一2005,定义4.6] 3.5 元数据实体metadata entity 一组说明数据相同特性的元数据元素. 注1:可以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元数据元素. QX/T544-2020 注2:与UML.术语中的类同义. [GB/T19710—2005 定义4.7] 3.6 UML模型UML model 使用统一建模语言描述出的某个对象的结构和基础.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UML: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URI:统一资源标识符(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 URL:统一资源定位符(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UTF:Unicode转换格式(Unicode Transformation Format) XML: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XSD:XML.Schema定义语言(XML.Schema Definition) 5描述方法 5.1组成 5.1.1发现元数据包含两个层次:元数据实体和元数据元素.元数据实体是同类元数据元素的集合. 元数据元素是元数据最基本的信息单元;实体包含简单实体和复合实体,简单实体只包含元素,复合实 体既包含简单实体又包含元素. 5.1.2发现元数据由一个或多个元数据实体构成. 5.2性质 定义了两种性质的元数据实体和元数据元素如下: a)必选(M):适用于各种被描述对象,元数据中应包含的实体或元素. b)可选(O):由用户决定是否采用,元数据中可以包含也可以不包含的实体或元素. 5.3属性 5.3.1属性描述 通过中文名称/角色名称、英文名称/角色名称、短名、定义、约束/条件、最大出现次数、数据类型、 域/域值八个属性对元数据实体和元数据元素的特征进行描述. 5.3.2中文名称/角色名称 5.3.2.1中文名称/角色名称是元数...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QX/T543-2020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元数据描述方法 2 4.1概述 2 4.2中文名称 4.3英文名称 2 4.4短名 2 4.5定义 2 4.6约束/条件 2 4.7最大出现次数 4.8数据类型 3 4.9域 3 5元数据内容 .3 附录A(规范性附录)气象台站元数据元素和实体 4 附录B(规范性附录)代码表 15 参考文献 22 QX/T543-2020 气象台站元数据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台站元数据的描述方法和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地面、高空、气象辐射、农业气象、大气成分、酸雨等气象台站元数据的采集、存储、服 务和交换.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60一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2659一2000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 GB/T4880.3一2009语种名称代码第3部分:语种的3字母代码 QX/T37一2005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数据文件格式 QX/T115一2010酸雨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数据文件格式 QX/T485一2019气象观测站分类及命名规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元数据metadata 关于数据的数据. [GB/T33674—2017 定义3.2] 3.2 气象台站meteorological station 为开展气象观测而设立的观测设施及场所的总称. [QX/T485—2019 定义3.1] 3.3 台站元数据station metadata 描述气象台站属性的数据. 注:即台站标识、地理位置、周边环境、所属站网、观测要素和设备、建站和撤站时间等数据. 3.4 元数据元素metadata element 元数据的基本单元. 注:元数据元素在元数据实体中是唯一的. [GB/T33674一2017,定义3.3] QX/T543-2020 3.5 元数据实体metadata entity 一组说明数据相同特征的元数据元素. 注:可以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元数据元素. [GB/T33674一2017,定义3.4] 3.6 类class 对拥有相同的属性、操作、方法、关系和语义的一组对象的描述. [GB/T33674一2017,定义3.6] 4元数据描述方法 4.1概述 采用规范化方式定义和描述气象台站元数据实体和元数据元素,包括中文名称、英文名称、短名、定 义、约束/条件、最大出现次数、数据类型和域. 4.2中文名称 元数据实体或元数据元素的中文名称. 4.3英文名称 元数据实体或元数据元素的英文名称,宜用英文全称组合. 4.4短名 元数据实体或元数据元素的英文缩写名称,命名规则: ——短名在本标准范围内应唯一. —长度一般不超过20个英文字符. 一采用与国际标准类似的英文名称作为短名. 一如果元数据实体或元数据元素的英文名称不超过8个英文字符,短名直接采用英文名称. ——对于元数据实体或元数据元素英文名称超过8个英文字符的,如果英文名称由单个单词组成, 则取该单词的各音节缩写作为英文短名:如果英文名称由多个单词组成,则取每个单词的第一 音节缩写作为英文短名. 4.5定义 描述元数据实体或元数据元素的基本内容. 4.6约束/条件 元数据实体或元数据元素是否应选取的属性.包括必选(M)、条件必选(C)和可选(O). 4.7最大出现次数 元数据实体或元数据元素可以具有的最大实例数目.只出现一次的用“1”表示,重复出现的用“” 表示.允许不为1的固定出现次数用相应的数字表示,如“2”“3”“4”等. 2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气象台站元数据元素和实体 2X/T543-2020 A.1元数据实体信息 元数据实体信息见表A.1. 表A.1元数据实体信息 最大出 行号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短名 定义 约束/条件 数据类型 域 现次数 1 元数据实体信息 metadataEntity Metadata 定义有关台站信息的元数据的根实体 类 2行一8行 2 元数据标识符 fileldentifier mdFilelD 元数据文件的唯一标识 0 1 字符串 自由文本 3 元数据语种 language mdLang 元数据采用的语种 M 按照GB/T4880.3一 1 字符串 2009中第5章 4 元数据字符集 characterSet MdChar 元数据采用的字符编码标准 M 1 类 见附录B的表B.1 5 元数据创建日期 date...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42-2020 中小河流洪水山洪致灾阈值雨量等级 Levels of disaster-causing critical rainfall for flood i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river basin and flash flood 2020-04-14发布 2020-07-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542-2020 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致灾阈值雨量等级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致灾值雨量等级的划分. 本标准适用于暴雨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灾害的监测、风险预警、风险评估及风险区划等气象 业务、服务和科研工作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中小河流small and medium-sized river basin 流域面积大于或等于200km2且小于3000km2的河流. [QX/T4282018,定义3.1] 2.2 山洪flash flood 因暴雨造成历时很短而洪峰流量较大的山区骤发性洪水. 注:改写GB/T500952014 定义2.3.24.5. 2.3 山洪沟flash-flood-prone valley 山丘区小流域溪河洪水通道.流域面积一般小于200km2 汇流历时一般小于12h. [SL/T778—2019 定义2.0.1] 2.4 水位stage 自由水面相对于某一基面的高程. [GB/T50095一2014,定义2.6.13] 2.5 警戒水位warning stage 可能造成防洪工程或防护区出现险情的河流和其他水体的水位. [GB/T500952014 定义6.1.16] 2.6 保证水位highest safety stage 能保证防洪工程或防护区安全运行的最高洪水位. [GB/T500952014,定义6.1.17] 2.7 防洪高水位upper water level for flood control 水库或其他水工建筑物遇到下游防护对象设防洪水时,在坝前或建筑物前达到的最高水位. [GB/T500952014 定义2.9.17.4] QX/T542-2020 2.8 设计洪水位design flood level 水库或其他水工建筑物遇到设计洪水时,在坝前或建筑物前达到的最高水位. [GB/T50095一2014,定义2.9.17.5] 2.9 校核洪水位check flood level 水库或其他水工建筑物遇到校核洪水时,在坝前或建筑物前达到的最高水位. [GB/T500952014,定义2.9.17.6] 2.10 淹没水深depth of submergence 洪水淹没区域,水体的自由水面到下垫面的垂直距离. 3中小河流洪水致灾阈值雨量等级 3.1河道上有堤防情况 有堤防的中小河流洪水致灾阈值雨量,由流域降雨导致的水文控制站水位达到可能致灾水位时所 对应的雨量来确定.致灾阈值雨量划分为3级,分别为:极度危险(1级)、重度危险(2级)、中度危险(3 级)三个等级,见表1. 表1中小河流洪水致灾阈值雨量等级(有堤防) 等级 名称 划分指标 可能影响 导致水位 1级 极度危险 达到堤顶高程的雨量 导水位上洪水没是提频袍造成网边区 受淹 导致水位 降雨导致水位上涨,达到保证水位,易对堤防及其附属工 2级 重度危险 达到保证水位的雨量 程安全运行造成威胁,堤内区域出现内涝 导致水位 降雨导致水位上涨,达到警戒水位,水浸堤脚,堤防开始 3级 中度危险 达到警戒水位的雨量 出现险情,排水不畅的堤内区域易出现内涝 注:致灾阔值雨量确定的具体技术方法参见参考文献[4]. 3.2河道上有水库情况 有水库的中小河流洪水致灾阈值雨量,由流域降雨导致的水库水位达到的可能致灾水位所对应的 雨量来确定.致灾阈值雨量划分为4级,分别为:极度危险(1级)、重度危险(2级)、中度危险(3级)、轻 度危险(4级),见表2. 表2中小河流洪水致灾阈值雨量等级(有水库) 等级 名称 划分指标 可能影响 1级 导致水库水位 极度危险 降雨导致水位上涨,洪水漫过水库大坝,造成周边及其下 达到坝顶高程的雨量 游区域被淹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41-2020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事件判别 Identification for the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2020-01-21发布 2020-05-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541-2020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MJO事件监测方法 .1 3.1监测关键区 .1 3.2监测指标 1 3.3计算方法 1 3.4位相判别 2 3.5强度指数 3 4MJO事件判别 .3 4.1判别条件 3 4.2持续时间 3 4.3强度等级 4 附录A(资料性附录)特征量参考值 5 参考文献 7 QX/T541-2020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事件判别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0)的监测方法和事件判别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监测、预测及其影响等工作.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 热带行星尺度对流和环流相互耦合并向东传播的30d~80d准周期振荡现象. 2.2 气候平均值climatological normal 气候态 常年值 最近连续3个整年代的气象要素平均值. 注:按照世界气象组织(WM0)的相关规定,每个年代更新一次,即2011年一2020年期间,采用1981年一2010年的 平均值作为其气候平均值,依次类推. 2.3 向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 地球-大气系统从大气顶部向外发射出的、能量主要在波长4um~120m的长波热辐射. 注: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3MJ0事件监测方法 3.1监测关键区 全球热带地区,即经度0°一360°,纬度15S一15N. 3.2监测指标 将850hPa纬向风、200hPa纬向风和向外长波辐射计算得到的两个实时多变量MJO指数(IrMM) 和(IRMM2)作为MJO的监测指标. 3.3计算方法 3.3.1将850hPa纬向风场(U8)、200hPa纬向风场(U2)和向外长波辐射(OLR)场三个变量的气候 态进行谐波分析,按式(1)展开,再按式(2)计算其逐日气候态的0波~3波. X(1)=ao (a cos(mot b.sin(not ) (1) -1 X3()=ao (a cos(nmot b sin() (2) 1 QX/T541-2020 式中: X(t)一—U5o、U2n和OLR中某一变量的逐日气候平均值; 一一时间变量,单位为天(d); ao 一一常数,为时间序列X()的平均值; ——第n波的余弦函数系数; n ——谐波数; 0 一一圆频率,单位为每天(d-i); b ——第n波的正弦函数系数. X3(t)一—U50、U2和OLR中某一变量的逐日气候平均值的0波~3波; 3.3.2对每个要素按式(3)减去其逐日气候态谐波分析的0波~3波,并按式(4)减去之前120d的平 均值. X(t)=X(t)-X3(t) (3) 120 X'(t)=X(t)-(X4(t-i))/120 (4) m 式中: XA()——U850、U20o和OLR中某一变量的去掉气候态0波~3波的异常场; X()—U85o、U2o和OLR中某一变量的逐日值; X'()—U8o、U2o和OLR中某一变量的去掉气候态0波~3波和年际变率后的异常场. 3.3.3将U850、U20和OLR三个要素进行经向平均(15S一15N) 按式(5)进行标准化. X'(t)=X'(t)/d (5) 式中: X'*(t)——U、U2和OLR中某一变量标准化后的逐日值; sd一—U50、U2和OLR的标准差,参见附录A的表A.1. 3.3.4标准化的U、U2和OLR三个要素逐日值X’的组成数组M.按式(6)和式(7)投影到两 个联合经验正交分解(EOF)模态上(参见附录A的图A.1) 即可得到IRMM和IRMM2. I RMMI=M'V1/√A (6) IRMM2=M'V2/√入2 (7) 式中: M”一—标准化的U850、U2o和OLR三个要素逐日值的组合数组; V1一一EOF分解得到的第一个特征向量,参见附录A的图A.1; V2一EOF分解得到的第二个特征向量,参见附录A的图A.1: 入1一一EOF分解得到的第一个特征向量的特征值,参见附录A的表A.2; 入2—一EOF分解得到的第二个特征向量的特征值,参见附录A的表A.2. 3.4位相判别...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40-2020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陆地水体面积变 化监测技术导则 Technical directive for the area change monitoring of inland water body by using China High-Resolution Earth Observation System satellite 2020-01-21发布 2020-05-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540-2020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陆地水体面积变化监测技术导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以下简称“高分”)卫星陆地水体面积变化监测的数据准备、陆地 水体信息提取方法、监测方法及流程. 本标准适用于利用国产高分一号、高分二号或具有类似通道设计的高分卫星数据,开展陆地水体面 积变化遥感监测和评价工作.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归一化差值水体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body index;NDWI 绿光波段与近红外波段反射率之差与这两个波段反射率之和的比值. 2.2 阴影水体指数shade water body index;SWI 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小于某一阈值时的蓝光波段反射率与绿光波段反射率之和减去近红外波段反射 率的值. 2.3 太阳高度角solar elevation 太阳所在方向与地平线方向间的夹角. 注:改写GB/T31163一2014.定义3.18. 2.4 陆地水体inland water body 陆地表面的江河、湖泊、水库等天然或人工水体. 3数据准备 3.1时相要求 按评价目的选择适当年份、适当季节或丰枯水季的高分卫星遥感数据,应确保影像中水体最大限度 出露,保证监测评价的延续性和可比性. 3.2数据要求 应选择满足时相要求的晴空多光谱(蓝光波段、绿光波段、近红外波段)数据,确保监测评价使用高 分卫星数据空间分辨率的一致性.高分一号主要参数参见附录A 高分二号主要参数参见附录B. 3.3数据处理 对高分卫星数据进行大气校正、几何校正、正射校正、太阳高度角订正、配准、拼接、裁剪等处理.其 中,太阳高度角订正见式(1): 1 QX/T540-2020 R'=R/sinZ (1) 式中: R'—太阳高度角订正后的反射率; R—太阳高度角订正前的反射率; Z—成像时刻的太阳高度角,单位为度(). 4陆地水体信息提取方法 4.1一般原则 地势平坦区的水体信息宜利用归一化差值水体指数提取,丘陵区、山区的水体信息宜利用阴影水体 指数提取. 4.2地势平坦区水体 依式(2)计算归一化差值水体指数: NDWI= Rgreen -Rnir Rgneen Rnir (2) 式中: NDWI一—归一化差值水体指数; R—绿光波段反射率; Rn—一近红外波段反射率. 归一化差值水体指数参考阈值为0,当NDWI≥0时,则为水体. 4.3丘陵区、山区水体 4.3.1依式(3)提取水体和阴影混合体信息: R'i≤C1 (3) 式中: R'—太阳高度角订正后的近红外波段反射率; C1一一经验阙值,参考取值为0.17. 4.3.2在水体和阴影混合体背景上,依式(4)计算阴影水体指数,区分水体和阴影信息: SWI R'Mlue R'gen-R'i (4) 式中: SWI—阴影水体指数; R'ue一太阳高度角订正后的蓝光波段反射率; R'—太阳高度角订正后的绿光波段反射率. 4.3.3当满足式(5)判识条件标示为水体,满足式(6)判识条件标示为阴影: SWI≥C2 (5) SWI<C2 (6) 式中: C2—经验阙值,参考取值为0.015. 2 QX/T540-2020 5陆地水体面积变化监测方法 5.1一般要求 5.1.1应选择评价期和对照期开展陆地水体面积变化监测,包括陆地水体面积计算、陆地水体面积绝 对变化和相对变化、陆地水体面积绝对变化占评价区域面积比例. 5.1.2评价期为当年适当季节或丰枯水季.对照期为往年适当季节或丰枯水季. 5.1.3陆地水体面积评价时,应采用相近时相数据比较. 5.2陆地水体面积计算 依式(7)计算陆地水体面积: S= Es (7) 式中: S—陆地水体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2); i一—陆地水体区内像元序号; ”—陆地水体区内像元总数; S—第i像元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2). 5.3陆地水体面积变化评价 5.3.1依式(8)计算陆地水体面积绝对变化: △S=Sm-S (8) 式中: △S一一陆地水体面积绝对变化,单位为平方千米(km2); S—一评价期陆地水体面积,单位为...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39-2020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沙地面积变化监 测技术导则 Technical directive for the area change monitoring of sand land by using China High-Resolution Earth Observation System satellite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2020-01-21发布 2020-05-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QX/T539-2020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数据准备 1 4沙地判识方法 ....2 5沙地面积变化监测方法 3 6沙地面积变化监测流程 .3 附录A(资料性附录)高分一号主要参数 5 附录B(资料性附录)高分二号主要参数 .6 附录C(规范性附录)基于边缘检测的对象分割方法 ......7 附录D(规范性附录)基于全局优化的对象合并方法 8 附录E(规范性附录)沙地判识规则各项指标阈值参考值9 参考文献 10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 QX/T539-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7)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辽宁省气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冯锐、张玉书、武晋雯、李贵才、于文颖、纪瑞鹏、陈凯奇、沈秋宇、关惠戈、陈 洪伟.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Ⅱ QX/T539-2020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沙地面积变化监测技术导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以下简称“高分”)卫星沙地面积变化监测的数据准备、沙地判识 方法、监测方法及流程. 本标准适用于利用国产高分一号、高分二号或具有类似通道设计的高分卫星数据,开展沙地面积变 化遥感监测和评价工作.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沙地sand land 分布在半干旱区及部分亚湿润区的沙质土地. 注:代表性的地貌为固定程度不同的沙丘和沙片. 2.2 形状指数shape index;Sl 影像中特征地物的4π倍面积与地物边界总长度平方的比值. 2.3 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近红外、红光两个波段的反射率之差除以二者之和. [GB/T34814—2017 定义2.10] 3数据准备 3.1时相要求 行业标 根据评价目的、监测区域宜筛选晴空少云的高分卫星数据. 3.2数据要求 应选择满足时相要求的晴空多光谱数据,高分一号主要参数和高分二号主要参数分别参见附录A 和附录B 空间分辨率应保持评价序列前后一致. 3.3数据处理 务平 应对高分卫星数据进行大气校正、几何校正、正射校正、太阳高度角订正、拼接等处理. 1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38-2020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森林覆盖面积变 化监测技术导则 Technical directive for the area change monitoring of forest cover by using China High-Resolution Earth Observation System satellite 2020-01-21发布 2020-05-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538-2020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数据准备 1 4森林覆盖判识方法 1 5森林覆盖面积变化监测方法 .3 6森林覆盖面积变化监测流程 .4 附录A(资料性附录)高分一号主要参数5 附录B(资料性附录)高分二号主要参数 .6 附录C(规范性附录)基于边缘检测的对象分割方法 7 附录D(规范性附录)基于全局优化的对象合并方法 8 附录E(资料性附录)森林覆盖提取参考阈值季节变化9 参考文献 10 I QX/T538-2020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森林覆盖面积变化监测技术导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以下简称“高分”)卫星森林覆盖面积变化监测的数据准备、森林 覆盖判识方法、监测方法及流程. 本标准适用于利用高分一号、高分二号或具有类似通道设计的高分卫星数据,开展森林覆盖面积变 化遥感监测和评价工作.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近红外、红光两个波段的反射率之差除以二者之和. [GB/T34814一2017,定义2.10] 2.2 纹理texture 遥感影像地物轮廓内色调变化的频率. 2.3 森林覆盖度forest coverage 区域内森林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区域面积的百分比. 3数据准备 3.1时相要求 根据森林覆盖监测区域的不同,选择森林生长季的高分卫星数据. 3.2数据要求 应选择满足时相要求的晴空多光谱数据,高分一号主要参数和高分二号主要参数分别参见附录A 和附录B 空间分辨率应保持评价序列前后一致. 3.3数据处理 对高分卫星数据进行大气校正、正射校正、镶嵌、裁剪等处理. 4森林覆盖判识方法 4.1影像分割、合并 影像分割应采用基于边缘检测的对象分割方法,见附录;影像合并应采用基于全局优化的对象合 1 QX/T538-2020 并方法,见附录D 根据监测区域及时相选择分割和合并阈值. 4.2特征提取 4.2.1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计算 依式(1)计算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 NDVI= Rnir -Rred RnirRred (1) 式中: NDVI—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 Rn—近红外波段反射率; R—红光波段反射率. 4.2.2纹理计算 依式(2)计算纹理: p(i j)Xi (2) 式中: G—纹理平均值; (i )一以主为始点,出现灰度级j的概率; N—矩阵阶数; ij一矩阵坐标. 4.3判识规则 北方和南方地区像元分别符合式(3)、式(4)规则的逻辑关系判识为森林覆盖: 北方地区:NDVI≥NDVI且G.min≤G≤Gh.max且Rb.min≤R≤Rbmax (3) 南方地区:NDVI≥NDVI且.Gr.ainGGmx且R.minR Rx (4) 式中: NDVI一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 NDVI一一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对应的参考阈值; G ——可见光蓝光波段纹理平均值; Gb.min 一G对应的下限阙值; Gb.max —G对应的上限阈值; R ——可见光蓝光波段反射率平均值; Rb.min R对应的下限阈值; Rb.max R对应的上限阈值; G. ——可见光红光波段纹理平均值; Ge min —G对应的下限阈值; Gr.max —G 对应的上限阈值; R ——可见光红光波段反射率平均值; Rr.min R.对应的下限阈值; R .mas R.对应的上限阈值; 根据监测区域及时相选择阈值,森林覆盖提取参考阈值季节变化参见附录E. 2 QX/T538-2020 4.4森林覆盖等级划分与森林覆盖面积计算 4.4.1森林覆盖等级划分 依式(5)计算森林覆盖度: NDVI-NDVIminX 100% f.NDIV-NDVI min (5) 式中: f. —一森林覆盖度; 一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的最大值; NDVImin一一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的最小值. 依据森林覆盖度数值大小将森林覆盖等级划分为3级...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37-2020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草地面积变化监 测技术导则 Technical directive for the area change monitoring of grassland by using China High-Resolution Earth Observation System satellite 2020-01-21发布 2020-05-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537-2020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数据准备 1 4草地信息提取方法 2 5草地面积变化监测方法 .3 6草地面积变化监测流程 .4 附录A(资料性附录)高分一号主要参数5 附录B(资料性附录)高分二号主要参数 .6 附录C(规范性附录)基于边缘检测的对象分割方法 .7 附录D(规范性附录)基于全局优化的对象合并方法8 附录E(规范性附录)基于概率统计的纹理滤波计算方法9 附录F(规范性附录)主要草地类型信息提取参考阈值 10 参考文献 11 I QX/T537-2020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草地面积变化监测技术导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以下简称“高分”)卫星草地面积变化监测的数据准备、草地信息 提取方法、监测方法及流程. 本标准适用于利用国产高分一号、高分二号或具有类似通道设计的高分卫星数据,开展草地面积变 化遥感监测和评价工作.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近红外、红光两个波段的反射率之差除以二者之和. [GB/T348142017 定义2.10] 2.2 纹理texture 遥感影像地物轮廓内色调变化的频率. 2.3 草地覆盖度grassland coverage 某一区域内草地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该区域面积的百分比. 2.4 面向对象法object oriented method 通过对影像的分割,使同质像元组成大小不同对象的方法. 3数据准备 3.1时相要求 按不同区域草地生长季节确定数据时相,应选择草地生长最旺盛时期评价草地面积变化,一般选择 7月—8月. 3.2数据要求 应利用最新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对草地覆盖区域进行空间属性的判断.高分一号主要参数参见 附录A、高分二号主要参数参见附录B. 3.3数据处理 应对高分卫星数据进行大气校正、几何校正、正射校正、太阳高度角订正、拼接等处理. 1 QX/T537-2020 4草地信息提取方法 4.1一般原则 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和处理后的高分卫星遥感数据,应对草地信息进行提取后,计算归一化差值植被 指数、草地覆盖度和草地面积. 4.2草地信息提取 应采用面向对象法对处理后的高分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分割、合并,并根据草地的光谱和纹理等特 征,提取草地类型信息.卫星影像分割应采用基于边缘检测的对象分割方法,见附录;卫星影像合并 应采用基于全局优化的对象合并方法,见附录D;纹理均值应采用基于概率统计的纹理滤波计算方法, 见附录E;主要草地类型信息提取参考阈值见附录F. 4.3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 依式(1)计算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 NDVI Rnir-Rred Ri Rred (1) 式中: NDVI—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 R——近红外波段反射率; Rred一红光波段反射率. 4.4草地覆盖度 依式(2)计算监测区内各像元草地覆盖度: f.= NDVI-NDVIminX 100% NDVI-NDVI min (2) 式中: f——草地覆盖度,以百分率(%)表示; NDVImax——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的最大值; NDVImin—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的最小值. 将草地覆盖度分为5个等级:高覆盖度(f≥80%)、较高覆盖度(60%≤f<80%)、中覆盖度(40% ≤f<60%)、较低覆盖度(20%≤f<40%)、低覆盖度(0≤f<20%). 4.5草地面积计算 依式(3)计算草地面积: S= SSi (3) 式中: S一草地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2); i—草地区内像元序号; n——草地区内像元总数; S;一第i像元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2). 2 QX/T537-2020 5草地面积变化监测方法 5.1一般要求 5.1.1应选择评价期和对照期开展草地面积变化监测,包括草地面积绝对变化和相对变化、不同草地 覆盖等级面积绝对变化和相对变化. 5.1.2评价期为草地生长季,...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36—2020 前向散射式能见度仪测试方法 Test method for foreword scattering visibility meter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2020-01-21发布 2020-05-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QX/T536-2020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测试项目 .1 4测试条件 2 5仪器设备 2 6测试步骤 7数据处理 4 8测试报告 5 参考文献 .6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QX/T536-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7)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中国气象局上海物资管理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敏、张世国、方海涛、褚进华、汪玮、王毛翠、吕刚、葛雪萍.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Ⅱ QX/T536-2020 前向散射式能见度仪测试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前向散射式能见度仪的测试项目、测试条件、仪器设备、测试步骤、数据处理及测试报 告等. 本标准适用于前向散射式能见度仪的实验室测试.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气象光学视程meteorological optical range 白炽灯发出色温为2700K的平行光束的光通量在大气中削弱至初始值的5%时所通过的路径长度. [GB/T374672019 定义3.1.7.3] 注1:单位为米(m). 注2:在本标准中又叫能见度. 2.2 前向散射式能见度仪forward scatter visibility meter 应用测量大气中气溶胶和微粒对入射光的前向散射能量原理制成的测量能见度的仪器. [GB/T37467-2019 定义3.1.7.11] 2.3 透射仪transmissometer 透射式能见度仪 通过测量光束在穿过已知长度的路径后透过或衰减的程度来测定气象能见度的仪器. [GB/T37467-2019 定义3.1.7.13] 3测试项目 标准信 前向散射式能见度仪测试项目见表1. 表1前向散射式能见度仪测试项目 序号 测试项目 技术要求 1 测量范围 10m~30000m 2 响应时间 / 士50m(能见度≤500m) 3 示值误差 士10%(500m1500m) 4 分辨力 1m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35—2020 气候资料统计方法: 地面气象辐射 Statistical method for climate data-Surface radiation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2020-01-21发布 2020-05-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QX/T535-2020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观测数据 2 5统计时段 2 6统计项目 2 7统计方法 2 8不完整记录的统计规定 附录A(资料性附录)统计项目 ......5 参考文献 6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 QX/T535-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江慧、杨溯、曹丽娟.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Ⅱ QX/T535-2020 气候资料统计方法地面气象辐射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面气象辐射气候资料统计采用的观测数据、统计时段、统计项目、统计方法以及不 完整记录的统计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地面气象辐射历年值和累年值的统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4412一2017地面标准气候值统计方法 GB/T35231一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辐射 QX/T37一2005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数据文件格式 QX/T93一2017气象数据归档格式地面气象辐射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累年统计值multi-year statistics 基于历年观测和统计资料计算的统计值. 注1:包括多年平均值、极值等. 注2:改写GB/T34412一2017,定义3.1. 3.2 气候值climate normals 至少包含连续30年期间的气象要素累年统计值. [GB/T344122017 定义3.2] 3.3 标准气候值standard climate normals 信息服务平 世界气象组织规定的30年期间的气象要素累年统计值 注:30年通常指1901年一1930年、1931年一1960年、1961年一1990 [GB/T344122017 定义3.3] 3.4 临时气候值provisional climate normals 在不满足标准气候值和气候值的统计要求时,连续10年及其以上的气象要素累年统计值. 注:改写GB/T344122017,定义3.4. 3.5 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 观测记录达到所要求质量的操作技术和活动. 1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34-2020 气象数据元总则 Data element for meteorology-General 2020-01-21发布 2020-05-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534-2020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气象数据元确定规则 1 5气象数据元类型与描述方法 .2 5.1类型 5.2描述方法 .3 6气象数据元属性 .3 6.1属性分类 .3 6.2描述方法 .....4 6.3标识类属性描述 .4 6.4定义类属性描述 5 6.5关系类属性描述 5 6.6表示类属性描述 6 6.7管理类属性描述 .7 6.8备注类属性描述 .8 7气象数据元属性编制规则 8 7.1中文名称 8 7.2编码 9 7.3英文名称 9 7.4简称 .9 7.5版本 9 7.6定义 10 附录A(资料性附录)气象数据元示例 11 参考文献 15 QX/T534-2020 气象数据元总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数据元的确定规则、类型和描述方法、属性以及编制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规范气象数据元的编制、注册和维护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7408一2005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 GB/T19488.1一2004电子政务数据元第1部分:设计和管理规范 QX/T133一2011气象要素分类与编码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数据元data element;DE 由一组属性规定其定义、标识、表示和允许值的数据单元. [GB/T18391.1一2009,定义3.3.8] 3.2 气象数据元meteorological data element 气象领域中涉及的数据元. 3.3 对象object 可感知或可想象的任何事物. 3.4 特性property 一个对象类成员所共有的特征. [GB/T18391.1一2009,定义3.3.29] 3.5 表示representation 值域、数据类型的组合. 注:必要时也包含计量单位或字符集. 4气象数据元确定规则 气象数据元由三部分组成: QX/T534-2020 ā)对象:气象领域研究和业务中、采集和存储相关数据的事物和概念,如气温、气压、降水、风、台 风、气象测站、观测设备等; b)特性:用来描述一类对象的特征,如速度、方向、总量等; )表示:包括值域和数据类型.表示与数据元的值域关系密切,一个数据元的值域指数据元的所 有允许值的集合.对象和特性相同,但表示不同,就是两个不同的数据元. 气象数据元的划分粒度由上述三部分确定,当对象、特性和表示相同时,定义为一个数据元.计量 单位、数据精度、空间位置、时间属性等不用于区分数据元. 示例: “风向度数”和“风向方位”数据元,“风”是对象,“向(即方向)”是特性,“度数”和“方位”是表示.同样是风向,由于表 示方式不同形成两个数据元,各自有不同的值域.“风向度数”用度数表示,值域是0至359的非负整数;“风向方位”用 十六个方位表示,值域是1至17的非负整数. 5气象数据元类型与描述方法 5.1类型 气象数据元类型见表1. 表1气象数据元类型 数据元类型 类型码 说明 识别 01 与数据来源和标识相关的数据元,应符合QX/T133一2011中的表3. 与观测设备相关的数据元,应符合WMO发布的23版BUFR码表和QX/T 仪器 02—03 133—2011中的表4. 时间 与标识时间位置和时间要素相关的数据元,应符合QX/T133一2011中的 04、26 表5和表22. 位置 与标识空间位置和空间位置要素相关的数据元,应符合QX/T133一2011 05—07、27-28 中的表6、表7、表8、表23、表24. 垂直要素与气压 10 与垂直高度、气压相关的数据元,应符合QX/T133一2011中的表10. 风与端流 11 包括风向、风速、风分量、最大风向、最大风速等与风相关的数据元,应符合 QX/T133一2011中的表11. 温度 12 与温度相关的数据元,应符合QX/T133一2011中的表12. 湿度/降水/蒸发 13 与湿度、降水、蒸发等相关的数据元,应符合QX/T133一2011...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28-2019 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架空输电线路抗冰 设计气象参数计算 Specifications for climatic feasibility demonstration-Meteorological parameter statistics for anti-icing design of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 2019-12-26发布 2020-04-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528-2019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符号 2 5抗冰设计资料收集 .2 6临时覆冰观测 3 7输电线路抗冰设计气象参数计算 3 8冰区等级划分 .5 附录A(资料性附录)标准冰厚高度和线径订正 .7 附录B(资料性附录)重现期冰厚微地形订正 8 参考文献 QX/T528-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0)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陕西省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武汉区域气候中心、西安市公共 气象服务中心、广东省气象防灾技术服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娴、宋丽莉、雷杨娜、周月华、徐军昶、王丙兰、黄浩辉、何晓媛. QX/T528-2019 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架空输电线路抗冰设计气象参数计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候可行性论证中架空输电线路抗冰设计气象参数的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架空输电线路抗冰设计气象参数计算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5235一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电线积冰 DL/T5462一2012架空输电线路覆冰观测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架空输电线路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 用绝缘子和杆塔将导线架设于地面上的电力线路. 注:在本标准中简称输电线路. 3.2 雨淞glaze 过冷却液态降水碰到地面物体后直接冻结而成的坚硬冰层,呈透明或毛玻璃状,外表光滑或略有 隆突. 注:参照GB/T35224一2017的附录A的A.14. 3.3 雾淞rime 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却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物,常呈毛茸茸的针状或表面 起伏不平的粒状,多附在细长的物体或物体的迎风面上,有时结构较松脆,受震易塌落. 注:参照GB/T35224一2017的附录A的A.15. 3.4 导线覆冰conductor icing 雨淞、雾淞、雨雾淞混合冻结物和湿雪凝附在导线上的天气现象. [Q/GDW11004-2013 定义3.1] 注:在本标准中简称覆冰. 3.5 标准冰厚standard ice thickness 将不同密度、不同形状的覆冰厚度统一换算为密度0.9g/cm3的均匀裹覆在导线周围的覆冰厚度. [Q/GDW110042013 定义3.2] 1 QX/T528-2019 3.6 重现期冰厚return period ice thickness 将标准冰厚按线路设计规定的重现期计算得到的冰厚. 3.7 覆冰期icing season 从当年7月第一次覆冰过程开始,至下一年6月最后一次覆冰过程结束的时间. 3.8 参证气象站reference meteorological station 气象分析计算所参照或引用的具有长年代气象观测数据的国家气象观测站. 注1:长年代一般不少于30年. 注2:国家气象观测站包括GB31221一2014中定义的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国家一般气象站. [QX/T469—2018 定义3.2] 4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A:覆冰横截面积(包括导线),单位为平方毫米(mm2); a:覆冰长径(包括导线),单位为毫米(mm); B:电力线标准冰厚,单位为毫米(mm); B:标准冰厚,单位为毫米(mm); c:覆冰短径(包括导线),单位为毫米(mm); G:覆冰重量,单位为克(g); I:覆冰周长,单位为毫米(mm); K:微地形订正系数; K:高度订正系数; K :覆冰形状系数; K.:线径订正系数; L:覆冰体长度,单位为米(m); R:覆冰半径(包括导线),单位为毫米(mm); r:导线半径,单位为毫米(mm); z:设计导线离地高度,单位为...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26-2019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规范通用 要求 Specifications for tests of technical equipment specialized for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General requirements 2019-12-26发布 2020-04-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526-2019 目 次 前言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2 4基本要求 3 5测试条件 4 6测试方案 .5 7测试流程 .5 8测试项目及要求 .6 9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11 10测试结果与评定 11 11测试报告 .11 12资料的整理和归档 .12 附录A(规范性附录)可靠性试验 .13 附录B(规范性附录)环境试验的要求和方法 .17 附录C(规范性附录)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0 参考文献 26 1 QX/T526-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7)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莫月琴、王小兰、张雪芬、陈瑶、张明、任晓毓、王天天、郭启云、巩娜. QX/T526-2019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规范通用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的基本要求、测试条件、测试方案、测试流程、测试项目及 要求、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测试结果与评定、测试报告及资料的整理和归档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的测试和评定,不适用于气象卫星相关装备及人工影响天气 作业的技术装备的测试与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423.1一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 GB/T2423.2一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 GB/T2423.3一2016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 GB/T2423.4一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12h 12h循环) GB/T2423.17一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a:盐雾 GB/T2423.21一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M:低气压 GB/T2423.24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Sa:模拟地面上的太阳辐射及其试验导则 GB/T2423.25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Z/AM:低温低气压综合 试验 GB/T2423.37一2006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L:沙尘 GB/T2423.38一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R:水试验方法和 导则 GB5080.7一1986设备可靠性试验恒定失效假设下的失效率与平均无故障时间的验证试验 方案 GB/T6587一2012电子测量仪器通用规范 GB/T9414.3一2012维修性第3部分:验证和数据的收集、分析与表示 GB/T11463一1989电子测量仪器可靠性试验 GB/T13983仪器仪表基本术语 GB/T17626.2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要求 GB/T17626.3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17626.4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17626.5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17626.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 GB/T17626.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17626.11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 GB31221一2014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地面气象观测站 1 QX/T526-2019 GB/T37467气象仪器术语 GJB899A一2009可靠性鉴定和验收试验 JJF1059.1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3术语和定义 GB/T13983和GB/T3746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pecial technical equipment 专门用于气象观测领域的装备、仪器、仪表、消...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