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X/T 202-2013 表格驱动码气象数据传输文件规范.pdf
ICS07.060 A47 备案号:42175一2013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02-2013 表格驱动码气象数据传输文件规范 File specification of meteorological data in table driven code form for transmission 2013-10-14发布 2014-0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02-2013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缩略语 1 5报文格式 2 6文件封装 4 7文件命名 4 附录A(规范性附录)T1T2AA2ii代码规定 8 附录B(规范性附录)CCCC规定 .19 参考文献 I QX/T202-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湘、薛蕾、郭萍. Ⅱ QX/T202-2013 表格驱动码气象数据传输文件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表格驱动码气象数据的报文格式、文件封装和文件命名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表格驱动码气象数据的传输和交换.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MO No.306编码手册(Manual on Codes) 可以从以下网址获得: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表格驱动码table driven code form 世界气象组织规定的一系列基于通用表格定义数据、产品及相关描述的编码格式,包括:BUFR码、 CREX码和GRIB码. 3.2 公报bulletin 气象数据编报的基本单元,由简式报头(可选)和公报内容组成. 3.3 简式报头abbreviated heading 用以表示所编报气象数据的类型、格式、范围、时次等信息的公报标识符. 3.4 报文message 气象数据传输的基本单元,由起始行、公报和结束行组成. 3.5 段section 公报中,编报数据中相同属性内容的一串代码组. 3.6 字段field 标识文件属性的一个或一组代码,是文件名的基本组成单元.一个文件名由多个字段构成. [QX/T129一2011,定义2.2] 4缩路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1 QX/T202-2013 ASCII:美国信息互换标准代码(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 BUFR:气象数据的二进制通用表示格式(Binary Universal Form for Representation of meteoro- logical data). CR:ASCII码中的回车符(Carriage Return character). CREX:用于数据表示和交换的字符码格式(Character form for the Representation and EXchange of data). ETX:ASCII码中表示报文结束的控制字符(End of TeXt). GRIB:格点数据的二进制编码格式(General Regularly distributed Information in Binary form). LF:ASCII码中的换行符(Line Feed character). SOH:ASCII码中表示报文开始的控制字符(Start Of Header). SP:ASCII码中的空格符(SPace charaete TDCF:表格驱动码(T Driven Code Form). UTC:世界协调时( PRE I Time Coordinated). 5报文格式 5.1报文结构 6 表格驱动码 文 衣次由起始行、简式报头行(可选)、公报内容和结束行组成,一份报文只能包含一 份公报.含简式报头的报文结构如图1所示,不含简式报头的报文结构如图2所示. 起始行 简式报头行 公报 结束行 内容 公报 报文 图1包含简式报头行的报文结构 L3W 公报 起始行 结束行 内容 公报 VNIHO 报文 2不包含简式报头行的报文结构 5.2起始行 由报文长度、格式标识符及报文流水号等组成,格式如图3所示. 报文长度 格式标识符 报文流水号 SOH CR CR LF (...
QX/T 201-2013 气象资料拯救指南.pdf
ICS07.060 A47 备案号:421742013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01-2013 气象资料拯救指南 Guidelines on meteorological data rescue 2013-10-14发布 2014-0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01-2013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V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纸质和缩微胶片气象资料的拯救 2 5光盘和磁带气象资料的拯救 4 参考文献 6 工 QX/T201-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臧海佳、吴显中、李星玉、蔡健、兰平、张静. QX/T201-2013 引言 气象资料是开展气象业务和科研的基础.对纸张、缩微胶片、光盘和磁带等载体的气象资料进行拯 救既可以保护资料原件,维持其历史凭证价值,又能突破原有载体提供利用的局限性,极大地提高气象 资料应用效率.鉴于气象资料载体和记录状况的繁杂性,特制定本标准以明确气象资料拯救的内容和 方法,进而指导气象行业安全、科学、有效地开展资料拯救工作. QX/T201-2013 气象资料拯救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资料拯救的内容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纸质、缩微胶片、光盘和磁带等载体气象资料的拯救、保护,以及纸质和缩微胶片气象 资料的数字化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894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 DA/T15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 DA/T38电子文件归档光盘技术要求和应用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气象资料meteorological data 使用各种观测、探测手段获取的大气状态、现象及其变化过程的记录,以及各类衍生记录. [QX/T102—2009 定义3.1] 3.2资料拯救data rescue 使用各种技术维护资料载体原貌与安全,保障资料信息可用. 3.3 资料图像化data imaging 通过光学扫描仪或数码相机将纸质或缩微胶片气象资料扫描、拍摄成数字图像. 3.4 数字图像digital image 表示实物图像的整数阵列.一个二维或更高维的采样并量化的函数,由相同维数的连续图像产生. 在矩阵(或其他)网络上采样—一连续函数,并在采样点上将值最小化后的阵列. [DA/T31—2005 定义3.3] 3.5 光学字符识别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OCR 利用识别算法分析数字图像上的字符形态及版面特征,判断出字符的标准编码,并按通用格式及特 定版式存储在文本文件中. 3.6 波形图识别waveform recognition 利用模式识别中的曲线跟踪、复杂图像处理技术来完成迹线记录的提取. 1 ...
QX/T 200-2013 生态气象术语.pdf
ICS07.060 A47 备案号:413822013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00-2013 生态气象术语 Eco-meteorological terms 2013-07-11发布 2013-10-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00-2013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基础术语 .1 3大气要索术语 1 4水环境要素术语 3 5土壤要素术语 5 6生物要素术语 6 7灾害要素术语 8 参考文献 .11 中文索引 ..12 英文索引 16 I QX/T200-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9)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甘肃省气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秘晓东、王静、陶健红、史志娟、张旭东、万信. Ⅱ QX/T200-2013 生态气象术语 1范围 本标准界定了生态气象常用的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开展生态气象相关业务、服务和科研工作,其他相关部门也可参照. 2基础术语 2.1 生态气象学eco-meteorology 研究天气与气候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的科学. 2.2 生态气象要素eco-meteorological elements 用来反映和指示生态系统状况的大气、生物、土壤和水等的特征量. 2.3 生态气象观测eco-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运用生态学和气象学的观测方法,对生态气象要素进行观测,获取相关数据. 2.4 生态气象服务eco-meteorological service 通过对生态气象观测数据的加工处理和研究分析,了解不同气象条件下生态系统变化的特点和规 律,为生态系统保护、恢复、管理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提供服务. 2.5 生态气象评估eco-meteorological assessment 利用生态气象观测数据,依据生态气象指标和模型等,评价天气气候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 影响. 3大气要素术语 3.1 气温日较差daily range of temperature 一昼夜间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差. 3.2 适宜温度favorable temperature 适宜生物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 3.3 积温accumulated temperature 一定时期内逐日平均温度的总和. 3.4 活动温度active temperature 1 QX/T200-2013 高于植物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 3.5 活动积温a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一定时期内逐日活动温度之和. 3.6 有效温度effective temperature 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 3.7 有效积温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一定时期内逐日有效温度之和 3.8 干燥度aridity index ESS 干燥指数 一段时间内植被需水量超过降水量的程度,通常用潜在蒸散量与降水量之比来表示. 3.9 湿润指数wetness index 一段时间内降水盘与潜在蒸散量之比. 3.10 雪线snow line 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 3.11 蒸散量evapetranspiration 植物的蒸腾和地面的蒸发之和. 3.12 总辐射global radiation 水平面从上方立体角范围内接收到的直接日射和散射日射. [GB/T12936- 207定义3.25 3.13 直接辐射direct radiatio 测量垂直太阳表面(视约 5°)的辐射和太阳周围很窄的环形天空的散射辐射. 3.14 HO 反射辐射reflected radiation 太阳辐射被表面折回的、而不改变其单色组成的辐射. [GB/T12936一2007,定义3.30] 3.15 净全辐射net total radiation 水平面上、下两表面所接收到的半球向全辐射数量之差. [GB/T12936一2007,定义3.32] 3.16 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 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光谱区辐射. 3.17 反射率reflectance 2 ...
QX/T 198-2013 杨梅冻害等级.pdf
ICS07.060 A47 备案号:41380—2013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98-2013 杨梅冻害等级 Grade of freezing injury to Myrica rubra trees 2013-07-11发布 2013-10-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98-2013 目 次 前言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杨梅冻害等级划分 1 附录A(资料性附录)杨梅树体的主干和主枝示意图 3 参考文献 4 I QX/T198-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气候中心、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仙居县气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志凤、姚益平、梁森苗、徐宗焕、李仁忠、朱寿燕. Ⅲ QX/T198-2013 杨梅冻害等级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杨梅种植区越冬期冻害和开花期冻害的等级. 本标准适用于杨梅种植区越冬期冻害和开花期冻害的监测、预报和评估等工作.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气温air temperature 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1:地面气象观测中测定的是离地面1.50m高度处百叶箱内观测的气温.单位为摄氏度(℃),数据取一位小数. 注2:改写QX/T50一2007,定义3.1. 2.2 日最低气温daily minimum air temperature 前一日20时(北京时)至当日20时之间气温的最低值. 注:单位为摄氏度(℃),数据取一位小数. 2.3 日平均气温daily mean air temperature 前一日20时(北京时)至当日20时之间02时、08时、14时和20时4次气温的平均值. 注:单位为摄氏度(℃),数据取一位小数. 2.4 越冬期冻害freezing injury to Myrica rubra trees overwintering period 杨梅树体在上一年刚停止生长到当年开始恢复生长这一基本处于休眠状态的时段内,由于气温下 降到一定范围使杨梅树体出现受冻症状. 注:杨梅越冬期冻害主要发生在上一年12月至当年2月 2.5 开花期冻害freezing injury to Myrica rubra trees during flowering stage 杨梅花序从刚露白(雌株或雄株的花枝上花芽刚裂开,有花序露出)到基本脱落(80%以上花序凋萎 脱落)这一时段内,花蕾出现受冻症状. 注:杨梅开花期冻害主要发生在3月至4月. 3杨梅冻害等级划分 3.1划分指标 在杨梅越冬期和开花期,利用日最低气温和持续天数或者日平均气温和持续天数作为冻害划分 指标. 1 QX/T198-2013 3.2等级划分 杨梅冻害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个等级,等级划分见表1.日最低气温和日平均气温2个指标中, 只要满足其中一个,即可判定为相应的冻害等级. 表1杨梅冻害等级的划分 冻害 越冬期 开花期 等级 日最低气温和持续天数 日平均气温和材续天数一 日最低气温和持续天数 日平均气温和持续天数 -9℃<Tmin≤-6℃, 2℃<Tag≤0℃, -1℃<Tin≤0℃, 2℃<Tag≤3℃, 轻度 Dmin≥2d Dnin2 D≥2d -11℃<Tmm≤- 中度 Dmin≥2d PRESS 5℃<Tm≤-2℃, -2℃<T≤-1 0℃<Tg≤2℃, Dg≥2d Dmin≥2 D≥2d 重度 Tin≤一11℃ T≤-5C D≥2d Tain≤-2℃,Dn2d Tg≤0℃,Dg≥2d 注:Tm为日最低气 为日最低气温持续天数,T为日平均气温,D为日平均气温持续天数. 不同等级杨梅冻的表现症状参见表2 表2杨梅冻害的表现症状 冻害等级 越冬期表现症状 开花期表现症状 轻度 树体 皮出现开裂 30%<P≤50% 中度 树体 的主枝(包括主干和一级主枝)树皮出现开裂 50%
80% 注:杨梅树体的 生枝示意图参见附录A.P为花蕾枯率. VNIHO 2 ...
QX/T 195-2013 电离层垂直探测规范.pdf
ICS07.060 A47 备案号:41377-2013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95-2013 电离层垂直探测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ionospheric vertical sounding 2013-07-11发布 2013-10-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95-2013 目次 前言 Ⅲ 引言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电离层观测站 1 4总体要求 .2 5日常业务运行和维护 2 附录A(规范性附录)电离层观测站标识编码规则 4 附录B(规范性附录)电离图预处理和标定 6 附录C(规范性附录)电离层垂测记录报表式样 14 附录D(规范性附录)值班日志和设备维护记录表式样17 I QX/T195-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委员会空间天气监测预警分技术委员会(SAC/TC347/ SC3)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厦门市气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帅方红、苏卫东、张立多、钟卓约、陈体廉. QX/T195—2013 引 言 电离层是空间天气监测预警的重要对象之一.针对我国地区特殊性进行局地电离层探测,是我国 开展电离层预报预警和服务的重要保障.为规范利用电离层测高仪进行电离层垂直探测的业务活动, 特制定本标准. N QX/T195-2013 电离层垂直探测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离层观测站的基本规定、垂直探测工作总体要求、日常业务运行和维护. 本标准适用于利用电离层测高仪开展电离层垂直探测的业务.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电离层ionosphere 距地球表面大约60km~1000km高度含有大量自由电子和中性成分的区域,可以显著影响无线 电波的传播. 2.2 电离层测高仪ionosonde 通过发射扫频无线电波从地面对电离层进行探测的常规设备. 2.3 电离层垂直探测ionospheric vertical sounding 用电离层测高仪从地面对电离层进行日常观测的技术. 注:这种技术垂直向上发射频率随时间变化的无线电脉冲,在同一地点接收这些脉冲的电离层反射信号,测量出电 波往返的传递时延,从而获得反射高度与频率的关系曲线. 2.4 电离图ionogram 利用电离层测高仪进行电离层垂直探测时获得的无线电波反射视在高度与无线电波频率的关 系图. 注:视在高度指利用电波反射时延和真空光速得到的高度. 3电离层观测站 3.1标识 电离层观测站应有各自标识,观测站标识编码规则见附录A. 3.2坐标 以发射天线的基座位置确定电离层观测站的地理经度、纬度,数值精确到1';由发射天线的基座高 度确定天线的海拔高度,精确到0.1m. 3.3探测环境保护要求 3.3.1应保持天线场地地面平整,不应存在影响探测质量的遮蔽物. 3.3.2应保护电离层测高仪工作电磁环境,保证仪器工作波段内不受电磁干扰. 1 ...
QX/T 194-2013 系留气艇气象观测系统.pdf
ICS07.060 A47 备案号:41376—2013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94-2013 系留气艇气象观测系统 Tethered balloon based meteorological observing system 2013-07-11发布 2013-10-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94-2013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系统组成 5技术要求 .2 6试验方法 4 ?标志、使用说明书 9 8包装、运输、贮存 10 I QX/T194-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7)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长春气象仪器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建凯、王勇、雷勇、丁海芳、王启万、吴展、张重明、孙宝来. Ⅱ QX/T194-2013 系留气艇气象观测系统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系留气艇气象观测系统的系统组成、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大气边界层的系留气艇观测系统.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6388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GB/T6587.6一1986电子测量仪器运输试验 GB/T9969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 GB11463一1989电子测量仪器可靠性试验 GB/T12339一2008防护用内包装材料 GB/T13384一2008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JB2072一1994维修性试验与评定 QX/T8气象仪器术语 ANSI/EIA359-A-1-1988专用颜色一颜色识别和编码的标准色(ANSI/EIA359-A-1984的补充 1)Special Colors-Standard Colors for Color Identification and Coding (addendum No.1 to ANSI/EIA 359-A-1984) 3术语和定义 QX/T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绞车winch 具有一个水平安装可卷绕绳索的卷筒或绞缆筒的机械. 注:是系留气艇观测系统的驱动部分. 3.2 绕线速度winding speed 绞车在释放气艇时放线或收线的速度. 4系统组成 系留气艇观测系统由探空部分和地面部分组成. 探空部分包括探空仪(含电池组、传感器、数据传输模块及天线、微处理器、防护包)、系留气艇、绞车 (含电机)、系留绳等. 1 QX/T194-2013 地面部分包括数据接收机(含天线)、数据处理机及软件、通信电缆、电源等. 5技术要求 5.1外观结构 应符合以下要求: a)探空仪的外观几何形状和尺寸应符合产品设计要求; b)防护包表面应光洁,无损伤和变形、开裂等现象; c)对环境敏感的部件或元器件应采取保护措施; d)可动部件,在包装运输前应加装锁定装置; e) 全部电气线路、接插化和线缆等应焊接牢固; f) 绞车各零部件表面涂、敷、镀等工艺措施; g) 各零部件应安确牢固可靠,操作部分不应有迟滞、卡死、松脱等现象; h) 气艇颜色应符合ANSI/EIA359-A1-1988中规定的橘红色,特殊环境下可以选用其他醒目 颜色; i) 气艇形状 为流线型; j) 探空仪距 气底部的距离应超过气艇尾翼的长度. 5.2系统功能 应具有以下功能 a)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风向和风速要素的采集、处理、显示及存储; b) 参数设过配套软件设置参数): c) 有实时通信、存储、打印的接口: d) 实时显示池状态; e) 温度防射; f) 绞车自动排线 g) 绞车绕线速度在规定范围内连续可调; h) 除探空仪与数据处理软件需一起更换外,其他同一型号的部件、组件和零件,不经修配或改动, 替换后应满足系统机械性能和电气性能的技术要求. 5.3测量性能 HO 5.3.1气压 气压传感器应满足: a)测量范围:500hPa~1050hPa; b)最大允许误差:士0.5hPa(任意100hPa范围内); c)分辨力:0.1hPa. 5.3.2温度 温度传感器应满足: a)测量范围:一40℃~50℃; b)最大允许误差:士0.3℃; c)分辨力:0.1℃. 2 ...
QX/T 192-2013 气象服务电视产品图形.pdf
ICS07.060 A47 备案号:41374一2013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92-2013 气象服务电视产品图形 Graphics used in TV meteorological programs 2013-07-11发布 2013-10-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92-2013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图形的基本要求 .1 4.1尺寸与分辨率 1 4.2底图 2 4.3图形要素 2 5标注信息 2 5.1标题 2 5.2时效 2 5.3气象要素单位 2 5.4图例 2 5.5发布单位 2 5.6发布时间 2 6天气区域配色 2 I QX/T192-2013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华风气象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明、李强、范晓青、章芳、丁莉莉、毋雅蓉、毛恒青、姚智. Ⅱ QX/T192—2013 气象服务电视产品图形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服务影视产品图形的基本要求、标注信息和天气区域配色等.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服务电视节目图形的制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2343.2一2008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第2部分:1:25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 GB/T22164公共气象服务天气图形符号 QX/T180一2013气象服务图形产品色域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天气现象区域weather phenomenon region 具有雨、雪、雾、霾、沙尘、大风等某一种或几种天气现象的区域. 3.2 要素等级区域weather elements region 具有相同气象要素等级、气象要素变化范围、指数等级区域. 3.3 天气区域weather region 具有相同天气现象或相同气象要素等级的区域. 注:天气区域分为天气现象区域和要素等级区域. 3.4 等值线isopleth 气象要素值相等各点的连线. 3.5 时效valid 某种天气现象出现的时间段或时间点. 4图形的基本要求 4.1尺寸与分辨率 尺寸与分辨率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一用于PAL制式播出标准的图形大小为720X576像素,分辨率为72dpi; 1 QX/T192-2013 ——用于高清播出标准的图形大小为1920×1080像素. 4.2底图 底图使用按GB/T12343.2一2008的规定. 4.3图形要素 图形要素应符合下列要求: a)图形应标注标题、时效、天气要素的单位、发布单位、发布时间、图例; b)图形的天气符号见GB/T22164 根据服务需要可给符号添加适当的动画或三维效果; c) 图形中的天气区域用具有一定透明度的颜色来标注,通过在区域颜色上叠加相应的天气符号 反映其属性; d) 图形中的要素等级 通过在区域边界上标示等值线值、在区域内标示具体数值或数值范 围、使用图例三 映其属性. 5标注信息 5.1标题 用简明扼要的示说明图形内容 5.2时效 按“开始时间 结 束时间”的规则单独标注时效信息.用“yyyy年mm月dd日hh时”的格式标注 时间,在不引起歧义的情况下可适当缩减. 在意义清楚 观更容易理解的情况下,可用“星期X”等其他标注方法. U 5.3气象要素单位 根据图形需要合适的气象要素单位. 2 5.4图例 应标注图例,图例不应重挡图上的有效信息. 5.5发布单位 图形应标注发布单位,位于图形右下角.如媒体有特殊要求,可遵照其规范执行. 产品发布单位的名称应为正式批准的产品提供方名称. 5.6发布时间 图形的发布时间,位于发布单位的下方或右侧. 6天气区域配色 天气区域配色应符合QX/T180一2013的要求. 同一幅图中,不宜出现具有相同填充色的不同天气区域,且天气区域填充色不宜超过5种. 2 ...
QX/T 188-2013 卫星遥感植被监测技术导则.pdf
ICS07.060 A47 备案号:39832—2013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88-2013 卫星遥感植被监测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s on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of vegetation monitoring 2013-01-04发布 2013-05-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88-2013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V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符号 1 4要求 2 5数据处理流程 2 6植被指数计算 2 7云检测和水体判识 3 8植被指数合成方法 .3 9植被指数时间序列平滑方法 .3 10植被监测方法 4 11监测结果分析 附录A(资料性附录)FY-1C/D极轨气象卫星多光谱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MVISR)通道参数 5 附录B(资料性附录)FY-3(01批)极轨气象卫星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VIRR)通道参数6 附录C(资料性附录)FY-3(01批)极轨气象卫星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MERSI)通道参数7 附录D(资料性附录)NOAA极轨气象卫星改进的甚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AVHRR)通道参数8 附录E(资料性附录).EOS卫星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通道参数 9 附录F(资料性附录)SPOT5/VGT的基本参数 11 附录G(资料性附录)EOS/MODIS植被指数合成方法 12 附录H(资料性附录)基于Savitzky-Golay滤波的植被指数时间序列的平滑方法13 参考文献 15 工 QX/T188-2013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7)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晔萍、张明伟、李亚君、刘诚. QX/T188-2013 引言 植被监测对于生态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化研究、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以及干旱、冻害、洪涝、森林草 原火灾等灾情评估具有重要的作用,卫星遥感尤其是气象卫星遥感具有观测范围广、时间频次高的优 势,适于大范围的植被监测. 目前,卫星遥感植被监测的方法比较成熟,该业务在气象行业内部开展较为普及,但缺乏统一的技 术标准.为满足决策部门和公众服务的需求,基于目前的卫星遥感植被监测业务,对植被监测的处理流 程和方法进行总结,本标准将有助于推进卫星遥感植被监测应用水平,提高业务服务能力. 卫星遥感植被监测结果受天气气候、地理条件、耕作水平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难以给出适 于全国范围的、具有客观代表性的分级指标,因此本标准仅给出了植被监测方法和结果等级划分原则. QX/T188-2013 卫星遥感植被监测技术导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卫星遥感植被监测处理流程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卫星遥感植被监测.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可见光波段visible band 星载仪器涵盖的0.58m~0.68gm的波长范围. 注:传感器在可见光波段所接收到的辐射主要是太阳辐射的反射. 2.2 近红外波段near infrared band 星载仪器涵盖的0.76gm~1.25um的波长范围. 注:传感器在近红外波段所接收到的辐射主要是太阳辐射的反射. 2.3 植被指数vegetation index 对卫星不同波段进行线性或非线性组合以反映植物生长状况的量化信息. 2.4 植被指数合成vegetation position 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将多天(多时次)的植被指数,根据角度信息、质量控制信息等以指定原则进 行处理. 注:植被指数合成的目的是减小云以及由太阳一目标一传感器儿何角度带来的影响. 2.5 双向反射率分布函数bio-directional reflectance distribution function;BRDF 来自方向地表辐照度的微增量与其所引起的方向上反射辐射亮度增量之间的比值. 2.6 平滑处理smoothing process 为改善遥感数据质量,减少大气、云等因素的影响进行的滤波处理. 3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RNIR:近红外波段反射率. RNIRTH:RNIR对应的网值. Rvs:可见光波段反射率. RVIS.TH:RvIs对应的阈值. 1 ...
QX/T 187-2013 射出长波辐射产品标定校准方法.pdf
ICS07.060 A47 备案号:39831—2013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87-2013 射出长波辐射产品标定校准方法 Method for product calibration of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2013-01-04发布 2013-05-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87-2013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N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标定和校准方法 1 3.1一般要求 1 3.2标定方法 1 3.3校准方法 .2 附录A(规范性附录)均方根误差及相关系数计算公式 3 附录B(资料性附录)FY-3卫星ERM与V1RR仪器的OLR产品回归关系图4 参考文献 QX/T187-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7)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晓、张艳. QX/T187-2013 引言 国外利用卫星资料计算生成的射出长波辐射产品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 末开始相继发射了风云一号(FY-1)、风云二号(FY-2)和风云三号(FY-3)系列气象卫星.国家卫星气 象中心利用风云业务气象卫星和OAA区域遥感数据,反演生成了各颗卫星的射出长波辐射产品.由 于各个仪器通道光谱特性不同或不尽相同,射出长波辐射反演模式和精度也会有所不同,为了进一步提 高射出长波辐射产品质量,且使各个仪器射出长波辐射产品之间具有可比性,需要对射出长波辐射产品 进行标定和校准.为了规范这项工作,制定本标准. V QX/T187-2013 射出长波辐射产品标定校准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卫星射出长波辐射产品标定和校准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卫星射出长波辐射产品的处理.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射出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 地球一大气系统从大气顶部向外发射出的、能量主要在波长4μm~120μm的长波热熟辐射. 注: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2.2 产品标定product assessment 用真实值对产品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产品的质量情况. 2.3 产品校准product calibration 对产品进行订正处理,使之接近真实值. 3标定和校准方法 3.1一般要求 用同一地区观测时间最接近的两颗卫星OLR产品的对比来进行产品标定,用作对比的产品其精度 应优于被标定产品. 用同一或近于同一观测时间的两颗卫星OLR产品来进行产品校准. 3.2标定方法 3.2.1时空匹配处理 用作对比的产品与被标定产品应在地理范围上一致,其观测时间相差应在1.5小时之内. 收集的产品应具有代表性,并处理成同一地理范围、同一空间分辨率的OLR格点场数据. 3.2.2绘图和分析 用绘图软件将OLR格点场数据绘制成等值线图和灰度图像,并进行对比分析.等值线图的等值线 间隔为10W/m2~20W/m2. 3.2.3统计分析 对OLR格点场数据进行误差统计,计算均方根误差和相关系数,计算公式见附录A.系统均方根 1 ...
QX/T 186-2013 安全防范系统雷电防护要求及检测技术规范.pdf
CMYK ICS07.060 A47 备案号:39830—2013 QX 816986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86-2013 安全防范系统雷电防护要求 及检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inspection of security and protection system 2013-01-04发布 2013-05-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行业标准 安全防范系统雷电防护要求及检测技术规范 QX/T186—2013 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网址:.cmp.cma.gov.cn 发行部:010-68409198 北京中新伟业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X12301/16印张:1字数:30千字 2013年5月第一版2013年5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135029-5580定价:8.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010)68406301 QX/T186-2013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防雷等级划分 2 5雷电防护 3 5.1基本要求 3 5.2前端设备 3 5.3传输部分 4 5.4终端设备 5 6防雷装置检测要求 2 6.1检测流程 7 6.2文件检查 7 6.3接闪器 6.4引下线 .8 6.5接地装置 6.6等电位连接 8 6.7建筑物入户线路 9 6.8雷电过电压防护 9 6.9设备抗扰度 9 附录A(资料性附录)接地装置的分类 10 I QX/T186-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防雷中心、厦门市气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隽、黄岩彬、林挺玲、程辉、曾智聪、陈毅芬、邵霖、楚光、缪希仁、柯重荣、余恩、 俞成标、王春扬、倪宁、林香民、吴灵燕. Ⅱ QX/T186-2013 安全防范系统雷电防护要求及检测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安全防范系统的防雷等级划分、雷电防护要求和防雷装置检测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安全防范系统的雷电防护和防雷装置检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802.12一2006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SPD)第12部分:选择和使用导则(1EC 61643—12:2002) GB/T18802.22一2008电信和信号网络的电涌保护器(SPD)第22部分:选择和使用导则(1EC 61643-22:2004) GB/T21431一2008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GB/T21714.2一2008雷电防护第2部分:风险管理(1EC62305一2:2005) GB50057一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311一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348一200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安全防范系统security and protection system;SPS 以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为目的,运用安全防范产品和其他相关产品构成的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 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防爆安全检查系统等;或由这些系统为子系统组成或集成的电子系统或网络. [GB50348—2004 定义2.0.2] 3.2 风险等级level of risk 存在于防护对象本身及其周围的、对其构成安全威胁的程度. [GB50348—2004 定义2.0.11] 3.3 直击雷direct lightning flash 闪击直接击在建筑物、其他物体、大地或外部防雷装置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者. 3.4 防雷区lightning protection zone;LPZ 划分雷击电磁环境的区,一个防雷区的区界面不一定要有实物界面,例如不一定要有墙壁、地板或 天花板作为区界面. 1 ...
QX/T 185-2013 人工影响天气藏语术语.pdf
ICS07.060 A47 备案号:39829-2013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85-2013 人工影响天气藏语术语 Technical terms for weather modification operation 2013-01-04 a可 2013-05-01 2013-01-04发布 2013-05-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85-2013 目次 Ⅲ 前言 -Ⅲ V 引言 V 1 1范围 1 2同日 2基本术语1 3 可万可 3常用播云催化剂8 4 10 4作业装备10 5a7 -13 5地面作业13 6 -15 6飞机作业 15 7 am可a马 16 7作业效果评估16 8 17 8作业管理17 -23 参考文献 23 -25 藏文索引 25 27 中文索引 27 530m 29 英文索引 29 I QX/T1852013 前言 万同GB/T1.1-20095K'GB/T20001.1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和GB/T20001.1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 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西藏自治区气象局. a可可(SAC/TC345)可同大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格桑平措、徐秀玲、 洛桑扎西、桑登、土登格列、卢新江、央金 卓玛、唐洪、白玛央宗、杨刚、周少科. 同“ 可巧可可巧可可3可百 5155列5可8日5百51558 QX/T185—2013 引言 我国在西藏和四省藏区方言和术语的译 a到5下“天西万”型 法有着不同的释义,为了便于统一,制定本 标准.本标准藏文术语及释义由西藏自治区 藏文术语翻译规范委员会审定. 天西可含天天大 日买”开可可 可何 QX/T185-2013 人工影响天气藏语术语 1厚云范围 同号可可 本标准规定了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中的藏 文术语. 本标准适用我国于藏区的人工影响天气 5可a5 业务. 天 2同8”57 基本术语 2.1 zh人工影响天气 en weather modification 可aru 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 可西下月可可可 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 大气的物理过程进行人为影响,实现增雨 海可51可 (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 动. 5arx ...
QX/T 184-2013 纸质气象记录档案整理规范.pdf
ICS07.060 A47 备案号:39828-2013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84-2013 纸质气象记录档案整理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arrangement of meteorological records archives in paper form 2013-01-04发布 2013-05-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84-2013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V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组卷 2 4.1原则 2 4.1.1密级统一 2 4.1.2期限统一 2 4.1.3类别统一 2 4.1.4排列有序 2 4.1.5注重保护 2 4.2方法 2 4.2.1气象观(探)测自记(记录)纸 2 4.2.1.1高空气象探测记录纸 2 4.2.1.2地面气象观测自记纸 2 4.2.2气象观(探)测记录簿(表) 3 4.2.2.1高空气象探测记录表 3 4.2.2.2地面气象观测记录簿 3 4.2.2.3日(辐)射观测记录簿 3 4.2.2.4农业气象观测记录簿 3 4.2.2.5其他气象观测记录簿 3 4.2.3气象记录月报表(总簿) 3 4.2.3.1高空气象记录月报表 3 4.2.3.2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 3 4.2.3.3农业气象旬(月)报 3 4.2.3.4辐射记录月报表 3 4.2.3.5专业和特种气象记录月报表 3 4.2.4气象记录年报表(总簿) 4 4.2.4.1地面气象记录年报表(总簿) 4 4.2.4.2农业气象记录年报表 4 4.2.4.3专业和特种气象记录年报表 .4 4.2.5气象分析图 4 4.2.5.1高空天气图 4.2.5.2地面天气图 4 4.2.5.3其他气象分析图 4 4.2.6气象科学考察档案 4 4.2.7其他气象记录档案4 I QX/T184-2013 5卷内编目 4 5.1卷内目录 4 5.1.1内容 7 5.1.2填写要求 4 5.2卷内备考表 5 5.2.1内容 5 5.2.2填写要求 台 5.2.3备考表格式 .5 6案卷装订 6.1封皮设计 6 6.1.1材质 6 6.1.2规格 6.1.3样式 6 6.1.4内容 7 6.2装订要求 8 6.3装订方法 8 6.3.1线装 8 6.3.2胶装 9 7装盒 9 7.1档案盒设计 9 7.1.1材质 9 7.1.2样式 9 7.1.3内容 10 7.2装盒要求10 参考文献 11 Ⅱ QX/T184-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气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长军、王新堂、王立延. Ⅲ QX/T184-2013 引言 纸质气象记录档案是宝贵的气象资源,加强档案保护、规范档案管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 用.档案整理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纸质气象记录档案整理的标准化可以使档案在保管、检 索、利用、复制、鉴定、销毁、统计以及纸质档案信息化等方面工作更加规范,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开发、 利用的工作效率. V ...
QX/T 183-2013 北方草原干旱评估技术规范.pdf
ICS07.060 A47 备案号:39827一2013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83-2013 北方草原干旱评估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drought assessment in northern grassland 2013-01-04发布 2013-05-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83-2013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北方草原干旱评估内容及指标 1 4.1范围评估 1 4.2发育期评估 2 4.3牧草地上生物量评估 .3 4.4植被覆盖度的评估 4 5草原干旱评估流程 4 参考文献 5 I QX/T183-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和农业气象研 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素华、刘玲、闫伟兄、白月明、乌兰巴特尔、高素华. QX/T183-2013 北方草原干旱评估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北方草原区主要草原类型干旱评估指标及技术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北方草原区草原干早的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X/T142一2011北方草原干旱指标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草原干旱评估grassland drought assessment 通过对牧草生长状况和致灾气象要素监测,依照相关灾害发生状况及经济损失指标,对干早发生的 区域、范围和影响情况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过程. 3.2 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 单位面积地上牧草干物质总重量. 注:单位为千克每公顷(kg/hm2). 3.3 减产率yeild reduction rate 牧草最高产量与实际产量之差占最高产量的百分率(%). 3.4 植被覆盖度vegetation coverage 植被冠层垂直投影面积占对应土地面积的百分率(%). 4北方草原干旱评估内容及指标 4.1范围评估 按主要草原类型和行政范围的不同分别规定草原干旱范围评估标准,分为局部草原干旱、区域草原 干旱和大范围草原干旱3级.草原干旱范围评估采用草原干旱发生面积占所在区域草原总面积的百分 率,表述为干旱面积率1,计算方法见式(1).具体指标见表1. I.= A. A ×100 (1) 式中: 1 QX/T183-2013 I.—草原干旱面积率(%); A.—评估区域千旱面积; A一评估区域草原总面积. 草原干早发生面积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获取,一种是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方法获取的不同草原类 型或不同区域草原干早发生面积,另一种是利用各观测站的观测资料进行统计,按照QX/T142一2011 给出的方法,草原干旱等级为中早及其以上的面积计入干旱面积. 表1干旱范围评估等级 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 草原类型 评估等级 行政范围 评估等级 % % 局部 I.<20 局部 温性草甸草原区 2a 1 区域 北方草原区 20毫I.<40 区域 85 大范围 I.40 大范围 <30 局部 局部 典型草原区 1<50 区域 省级 20毫1.<50 区域 I≥50 大范围 I50 大范围 .<40 局部 25 局部 荒漠草原区 40≤1.<60 区域 地市级 251 50 区域 1.≥60 大范围 I.≥ 60 大范围 4.2发育期评估 利用牧草多年发有期(或物候)观测资料计算牧草完成某一发育期(或物候期)所需平均时间,然后 与评估时段牧草发育期(或物候期)相比较,确定千旱对牧草发育期的评估指标. 牧草发育期应梁用评估区域优势种牧草的发育期,分为正常、偏晚和严重偏晚3级.用D表示,以 日为单位,计算方法见式(2). D=P-D (2) 式中: D一评估时段牧草发育期(或物候期)与牧草多年平均发育期(或物候)的差值; P一一评估时段牧草发育期(或物候期); D一牧草多年发育期(或物候)平均值 生育期评估等级具体指标见表2.如果在某一发育期因早未能完成其发育过程,视为严重偏晚. 表2生育期评估等级 单位:日 草原类型 生育期 正常 偏晚 严重偏晚 返青期 D<10 10D<25 D≥25 温性草甸草原区 开花期 D<15 15≤D<30 D≥30 成熟期 D<15 15≤D<30 D≥30 2 ...
QX/T 182-2013 水稻冷害评估技术规范.pdf
ICS07.060 A47 备案号:39826-2013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82-2013 水稻冷害评估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evaluation of rice cold damage 2013-01-04发布 2013-05-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82-2013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水稻冷害评估 .2 4水稻冷害评估流程 ..4 参考文献 6 QX/T182-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气象台、湖北省气候中心、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 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树庆、陈正洪、王琪、杜春英、万素琴. QX/T182—2013 水稻冷害评估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冷害主要评估内容、评估方法和业务流程. 本标准适用于东北地区水稻冷害和南方晚稻寒露风灾害的评估.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活动积温a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作物生长季节的某一段时间内,大于(含等于)作物生长发育下限的日平均气温的累积. 注:活动积温以“度日”(℃d)为单位. 2.2 活动积温差值different of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水稻生长某阶段大于(含等于)10℃活动积温与水稻同期所需要的活动积温的差值. 2.3 冷害cold damage 水稻生长发育期间(日最低气温在0℃以上,甚至是在日平均气温20℃左右的夏季)出现持续低温 天气,使水稻生长环境温度明显低于水稻生长适宜温度,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和结实,并引起减产的农 业自然灾害. 2.4 延迟型冷害delayed growth-type cold damage 水稻生长发育期间出现较长时间的持续性低温天气,导致水稻主要生长季活动积温短缺,生长发育 进程明显推迟,秋霜前不能成熟,从而导致明显减产的农业自然灾害. 2.5 障碍型冷害sterile-type cold damage 在水稻生殖生长的关键时期(孕穗至开花期间)出现短期的强低温天气过程,抑制水稻生殖生长活 动,导致作物结实率下降,引起明显减产的农业自然灾害.水稻孕穗期和开花期发生的冷害分别称为孕 穗期障碍型冷害和开花期障碍型冷害. 2.6 寒露风autumn low temperature 双季晚稻抽穗杨花期间,因低温造成抽穗杨花受阻、空壳率增加的一种灾害性天气. [QX/T94一2008,定义2.1] 2.7 冷害发生概率probability of cold damage 水稻冷害发生的可能程度. 注:水稻生长进程在不同时期内有互补作用,后一阶段的高温可以不同程度地弥补前一时段的低温影响.因此,前 一阶段积温达到冷害指标并不意味若最终一定会发生冷害,只是有一定的发生概率,用%表示. 1 QX/T182-2013 2.8 冷害发生面积比率area rate of cold damage 冷害发生面积占评估范围内水稻总面积的百分比. 3水稻冷害评估 3.1水稻冷窖等级划分 冷害导致减产5%以上(含5%)视为灾害 水稻冷害按减产幅度分轻度、中度和严重三个级别: a)轻度冷害:导致水稻单产比趋势单产降低5%-10%的冷害 b)中度冷害:导致水稻单比趋势单产降低10.1%~5%的冷害: c)严重冷害:导致永稻单彦比趋势单产降低15.1%以上的冷害. 3.2水稻冷害评估指極 3.2.1东北地区水稻延迟型冷害年指标 3.2.1.1全生育期指标 3.2.1.1.1总积温距平指标 水稻播种至成熟期间稳定通过10C的活动积温比历年平均值少70℃d~100℃d为轻度冷害 年;少100℃d120℃d为中度冷害年;少120℃d以上为严重冷害年 3.2.1.1.25 一9月平均气温之和的距平指标 东北地区不同区域水稻冷害年59月平均气温之和的距平指标见表1. 表1东北地区不同热量区域的水稻冷年气象指标 单位:℃ ≤83 83.1--88 88.1~93 93.1~98 98.1~103 >103 轻度冷害指标 -1.0 1.1~1.8 -1.3~-2.0 -1.7-2.5 -2.4--3.0 -2.8~-3.5 AT5-9 中度冷害指标 -1.5~-2.0 -1.8~-2.2 2.0--2.6 -2.5-3.2 -3.0--3.8 -3.5--4.2 △T6- 严重冷害指标 <-2.0 <-2.2 <-2.6 <-3.2 <-...
QX/T 181-2013 行业气象服务效益专家评估法.pdf
ICS07.060 A47 备案号:39825-2013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81-2013 行业气象服务效益专家评估法 Industry meteorological service benefit assessment using Delphi method 2013-01-04发布 2013-05-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81-2013 目次 前言 引言 V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评估步骤和方法 41选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行业 1 4.2成立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专家组 .1 4.3开展典型单位气象服务效益评估 2 4.4评估行业气象服务效益 3 附录A(资料性附录)典型单位主要生产环节气象服务效益调查表式样4 附录B(资料性附录)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调查评估表式样 5 参考文献 6 I QX/T181-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划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薛建军、李佳英、吕明辉、王昕. QX/T181-2013 引言 随若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民经济各行业对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大,气象服务在国 民经济各行业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显著. 本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将规范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有助于各级政府对气象事业现代化建设 的投入作出科学决策,有助于针对各行业特点和需求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推动气象服务工作的发展. QX/T181-2013 行业气象服务效益专家评估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行业气象服务效益专家评估法的评估步骤和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行业气象服务效益专家评估业务及科研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4754一20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行业气象服务效益benefit of industry meteorological service 相关行业使用气象服务产生的效益. 3.2 气象服务敏感行业sensitive industry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 对气象条件比较敏感或气象服务效益明显的行业. 3.3 专家评估法Delphi method 一种综合多名有代表性专家经验与主观判断的分阶段、交互式的评估方法.通过两轮以上的问卷 调查,专家们根据上一轮调查汇总信息调整自己的意见,最终形成比较一致、相对稳定的意见和答案作 为评估的最终依据. 4评估步骤和方法 4.1选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行业 根据行业气象服务开展情况和评估需求,按照GB/T4754一2011,选定开展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行 业. 4.2成立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专家组 由管理专家、技术专家、财务专家组成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专家组,总数不少于25人. 1 ...
QX/T 180-2013 气象服务图形产品色域.pdf
ICS07.060 A47 备案号:39824一2013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80-2013 气象服务图形产品色域 Colour gamut for graphics used in meteorological service 2013-01-04发布 2013-05-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80-2013 目 次 前言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总色域 1 4图形产品色域 .3 4.1温度类图形 .3 4.1.1温度分布图 3 4.1.2变温分布图 3 4.1.3气温距平分布图 3 4.2降水类图形 4.2.1降水量分布图 4 4.2.2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图 4 4.3沙尘天气等级分布图 4 4.4雾等级分布图 4 4.5相对湿度分布图 5 4.6风力等级分布图 5 4.7积雪深度分布图 5 4.8气象干旱等级分布图 5 4.9强对流分布图 6 4.10冻雨分布图 6 4.11电线覆冰厚度分布图 6 4.12热带气旋路径图 6 4.13霜冻分布图 6 4.14次生气象灾害条件等级分布图7 附录A(规范性附录)主要色相RGB值 .8 参考文献 11 I QX/T180-2013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华风气象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领先空间商用色彩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明、吕光、李嘉宾、姬丹、毋雅蓉、毛恒青. Ⅱ QX/T180-2013 气象服务图形产品色域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服务图形产品的色域.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气象监测、分析及预报服务产品的图形.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 2、1 色域colour gamut PRI 能够满足一定条件的颜色的集合在色品图或色空间内的范围 [GB/T5698一2001定义4.58] 2.2 RGB值RGB value 红(R)、绿(G)、蓝(B)3种基色取值范围从0(黑色)到255(白色》. 2.3 色相hue 表示红、黄、绿、蓝、紫等颜色特性. 注:改写GB/T5698一2091,定义5.7. 2.4 色相环hue cirele 用以表示色相变化排成环形的色卡 注:改写GB/T5698-200底义5.20. 2.5 冷色cool colour 给予凉爽感觉的颜色. VNI 注:包括色相环中绿色、青色、蓝色蓝紫色、紫色的色相 [GB/T5698一2001,定义5.47 2.6 暖色warm colour 给予暖和感觉的颜色. 注:包括色相环中紫红、红色、橙色、黄色、黄绿色的色相. [GB/T5698一2001,定义5.48] 3总色域 气象服务图形产品色域的基本颜色由红、橙、黄、薇、绿、青、蓝、紫等颜色组成,见图1,图中主要色 相的RGB值见附录A.使用时,根据气象服务图形产品所要表现的天气现象或气象要素的特点,从图 中按照顺时针的顺序选取. 1 QX/T180-2013 当图1中的颜色仍无法满足需求时,图1中的每种色相均可通过加白、加黑衍生得到更多的色相, 红色加白、加黑衍生出的各种色相见图2、图3. 图1色相环中的各种色相与其加白、加黑衍生出的色相共同构成了气象服务图形产品总色域. 橙 0 850050 R40O60 R20010 220080 R10090 100 0LAD6O R60040 R70O30 060Y40 050Y50 R80020 O40Y60 100 R90010 O30Y70 O20Y30 O10Y90 P10R90 100 P20R80 Y90K10 P30R70 Y80K20 P40R60 Y70K30 Y60K40 P50R50 Y50K50 P60R40 暖 Y40K60 P70R30 Y30K70 P80R20 Y20K80 P80R10 Y10K80 紫P100 100K B10P90 K90G10 B20P80 K80G20 B30P70 冷 K70G30 B40P60 K60G40 B50P50 K50G50 860P4 K40G60 870P30 B80P20 K30G70 B90P10 K20G80 100 K10G90 100 T10B90 T20B80 G90T10 T30870 T4...
QX/T 18-2020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用37mm高炮检测规范.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8-2020 代替QX/T18-2003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用37mm高炮检测规范 Checkout specifications for 37 mm antiaircraft gun used for weather modification operation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2020-06-16发布 2020-09-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QX/T18-2020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技术要求 .2 4检验方法与检测项目分类 17 附录A(规范性附录)身管外表面压坑允许深度表 28 附录B(资料性附录)圆柱螺旋压缩弹簧检测数据一览表29 附录C(资料性附录)高炮专用检测工具 31 附录D(资料性附录)高炮通用检查工具、仪表一览表36 附录E(规范性附录)各类检测项目的检测内容37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 QX/T18-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QX/T18一2003.与QX/T18一2003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名称(见封面); 修改了术语和定义“炮身”的英文对应词(见2.1 2003年版的2.1); 一删除了术语和定义“人工开门”(见2003年版的2.9);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供弹机”“电磁铁”“自动控制系统”(见2.17 2.18 2.19); 一删除了灭火罩、垫圈与身管的间隙要求(见2003年版的3.1); 一删除了阳线剥落的长度要求(见2003年版的3.5); 修改了炮膛膨胀要求(见3.6 2003年版的3.6); 修改了炮膛药室增长量(见3.9 2003年版的3.9); —修改了门体下垂量及击痕外缘尺寸(见3.11 2003年版的3.11); 增加了输弹机弹簧自由长度要求及检查方法(见3.24 4.1.24); 一修改了输弹机左、右卡板突出高度(见3.26 2003年版的3.24); 一删除了退壳筒与退壳槽的间隙要求(见2003年版的3.31); 增加了同步击发装置的要求及检查方法(见3.33 4.1.33); 一增加了复进簧预压力要求及检查方法(见3.35中g) 4.1.35.4); 修改了炮身的标准后坐长度(见3.37 2003年版的3.34); —增加了高低机、方向机转轮启动力及空回量要求及检查方法(见3.40 4.1.40); 一-增加了瞄准具拆除后配重要求及检查方法(见3.44 4.1.44); —增加了圆柱螺旋压缩弹簧要求及检查方法(见3.46 4.1.46); —增加了水准气泡要求及检查方法(见3.48 4.1.48); —增加了履钣固定座要求及检查方法(见3.49 4.1.49); ——增加了自动化改造后要求及检查方法(见3.50 4.1.50); —增加了加装供弹机高炮对供弹机的检测要求及检查方法(见3.51 4.1.51); 一删除了附录A(见2003年版的附录A); —增加了附录E(见附录E).VV 本标准由全国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58)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上海物资管理处随州大方精密机电工程有限公司、金都集团(江西强 能科技有限公司)、兰州北方机电有限公司、齐齐哈尔北方机器有限责任公司、西藏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 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曹烤、张霖、董克非、侯正俊、赵洋、刘存中、孙建、佟胜欣、刘树峰.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QX/T18—2003. Ⅱ QX/T18-2020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用37mm高炮检测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37mm高炮(含自动化改造的高炮)主要部件检测的技术 要求、检验方法以及检测项目的分类. 本标准适用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用1965年式及自动化改造的双管37mm高炮检测,其他年式 37mm高炮可参照使用.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炮身barrel assembly 高炮用以发射弹丸的部件. 注:一般包括身管、炮尾、炮门、炮口等零部件. 2.2 身管barrel 高炮炮身中用于发射时赋予弹丸初速和射向的管状部件. 注:脖内通常制有药室和导向部. 2.3 炮膛gun bore 身管的内部空间. 注:包括药室、坡腾和导向部. 2.4 药室chamber V 炮膛中放置药筒或装药的空间 2.5 膛线rifling 标准怎 2.6 阳线rifling land 炮膛内膛线的凸起部分. 2.7 阴线rif...
QX/T 179-2013 船舶气象导航服务.pdf
ICS07.060 A47 备案号:39823一2013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79-2013 船舶气象导航服务 Meteorological service for ship routing 2013-01-04发布 2013-05-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79-2013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产品和内容 3 3.1推荐航线报告 3 3.2跟踪导航报告 .3 3.3航次分析报告 .3 3.4船舶报告 4 参考文献 6 I QX/T179-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尹尽勇、刘涛. Ⅱ QX/T179-2013 船舶气象导航服务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船舶气象导航服务的产品及其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海上船舶气象导航服务.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船舶气象导航ship weather routing 根据中短期天气与海况预报,结合船舶性能、技术条件与航行任务来选择最佳航线,确定航向,调整 航速,指导航行方法. 2.2 推荐航线报告remended route report 船舶起航前,气象导航服务机构根据船舶特性结合天气及气候特点,为船舶提供的起始港到目的港 的航行建议,以及沿航线的气象、海况及可能对航行造成影响的原因分析报告. 2.3 跟踪导航报告route report 船舶航行途中,气象导航服务机构根据最新船舶报告船位,预计航行前方出现可能构成航行安全的 恶劣天气,为船舶提供最新航行建议,以及沿航线的气象、海况及可能对航行造成影响的原因分析报告. 2.4 航次分析报告post voyage analysis report 航行结束后,为船舶及其船舶所属公司提供本航次航行的综合性总结分析报告. 2.5 船舶报告ship report 船舶向气象导航服务机构发送的报告. 2.6 午时船位报告ship noon report 船舶向气象导航服务机构发送的当地正午时刻的船位报告. 2.7 抵港报告arriving report 船舶抵港后向气象导航服务机构发送的抵港信息. 2.8 合同航速charter party speed 船东与租船人签订的航行速度. 2.9 静水航速calm sea speed 船舶在无风、无浪、无流条件下所能够达到的航行速度. 1 QX/T179-2013 2.10 平均航速average speed 船舶在两点之间实际航行距离与航行所用时间的比值. 2.11 实际航速actual sailing speed 船舶实际航行在两点间的平均航速. 2.12 执行航速performance speed 扣除天气、海况条件对船舶航速的影响,船舶在海上实际航行中所能达到的平均航速. 2.13 船舶失速ship speed loss 实际航速与静水航速的差或实际航速与合同航速的差. 2.14 允许的合同航速 allowable charter party speed 依据合同航速消除天气、海况条件对船前航行的影响,船舶沿推荐航线航行所应达到的航速. 2.15 允许的合同航时allowable charter party time on sea 依据合同航速消除天气、海况条件对船舶航行的影响,船舶沿推荐航线航行所用时间. 2.16 实际航行距离actually distance 起始点至终煮之间船舶实际航行的距离. 2.17 工 实际航行时间actually time 船舶完成实际航行距离所用的时间. 2.18 天气影响因素weather factor 天气条件对船航行速度的影响(增加或减少). 2.19 洋流影响因素ocean current factor 洋流条件对船舶航速度的影响(增加或减少). 2.20 航行时间的损失与节约lost and save time 实际航行时间与准许海上航行时间的时间差. 2.21 实际耗油量actually bunker consumed 起始港到目的港,船舶航行实际消耗的燃油量. 2.22 允许耗油量bunker allowed 起始港到目的港,按允许海上航行时间计算的船舶航行燃油消耗量. 2.23 耗油超出量bunker over consumed 船舶航行实际耗油量与允许耗油量的燃油消耗差. 2 ...
QX/T 178-2013 城市雪灾气象等级.pdf
ICS07.060 A47 备案号:39822一2013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78-2013 城市雪灾气象等级 Meteorological grades of urban snow hazards 2013-01-04发布 2013-05-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78-2013 目次 前言 Ⅲ 引言 V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符号 .2 4城市雪灾气象等级 2 5城市雪灾气象指数计算 3 5.1城市雪灾气象指数的计算方法 3 5.2累积降雪量对应的城市雪灾气象指数的分量(1)3 5.3最大日降雪量对应的城市雪灾指数的分量(I) 3 5.4积雪深度对应的城市雪灾气象指数的分量(1) 3 5.5连续降雪日数对应的城市雪灾气象指数的分量(In)4 5.6日最低气温对应的城市雪灾气象指数的分量()4 5.7日最大风速对应的城市雪灾气象指数的分量(Iw) 4 5.8日最小相对湿度对应的城市雪灾气象指数的分量(1RH)4 附录A(规范性附录)区域划分 6 参考文献 .7 QX/T178-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黑龙江省气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国忠、赵广娜、孙永罡、高玉中、那济海、钟幼军、张桂华、张志秀. Ⅲ QX/T178-2013 引言 雪灾是因降雪造成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并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在城市因雪灾造 成的影响更加明显. 制定城市雪灾气象等级,为预防雪灾对城市交通、生产等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危害,采取有利措施避 免雪灾带来的损失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政府部门启动灾害应急预案提供指导. QX/T178-2013 城市雪灾气象等级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雪灾气象等级. 本标准适用于对城市雪灾气象等级的划分.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降雪量snowfall amount 某一时段内的未蒸发、渗透、流失的降雪,经融化后在平面上累计的深度. 注:以毫米(mm)为单位,取1位小数. 2.2 日降雪量daily snowfall amount 一日内的累计降雪量. 注:以毫米(mm)为单位,取1位小数. 2.3 连续降雪日数number of consecutive days with snowfall 自上一个降雪日(日降雪量≥0.1mm)后发生降雪的连续日数. 2.4 最大日降雪量daily maximum snowfall amount 连续降雪日数中,日降雪量最大值. 注:以毫米(mm)为单位,取1位小数. 2.5 累积降雪量accumulated snowfall amount 连续降雪日数中,逐日日降雪量累加值. 注:以毫米(mm)为单位,取1位小数. 2.6 积雪深度depth of snow cover 在雪尚未融化时,一定时间内积雪面到地面的垂直深度. 注:以厘米(cm)为单位., 2.7 风速wind speed 单位时间内空气移动的水平距离. 注:单位为米每秒(m/s) 取1位小数. 2.8 日最大风速daily maximum wind speed 一日内任意10分钟内平均风速的最大值. 注:单位为米每秒(m/s) 取1位小数. 1 ...
QX/T 177-2012 中尺度对流系统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导则.pdf
ICS07.060 A47 备案号:39821一2013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77-2012 中尺度对流系统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导则 Technical directives for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weather systems 2012-11-29发布 2013-03-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77-2012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V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 .1 3数据源要求 .1 4中尺度对流系统监测方法 2 附录A(规范性附录)黑体亮度温度的计算公式3 附录B(规范性附录)特征区面积的计算公式 4 附录C(规范性附录)重心的计算公式 5 附录D(规范性附录)偏心率的计算 6 附录E(规范性附录)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分类7 参考文献 8 I QX/T177-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委员会(SAC/TC347)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蒋建莹、王瑾、刘年庆、吴晓京. Ⅲ QX/T177-2012 引言 由于中尺度对流系统很难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监测,所以在监测、临近/短时预报等业务中,高 时空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成为十分重要的监测手段.目前,依据星载仪器观测的时空分辨率,卫星对中尺 度云团适宜的监测对象是空间尺度在20km以上、生命史在几小时以上的对流云团(方宗义等,2006), 即日中尺度系统和中尺度系统.现阶段,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卫星遥感监测主要是分析地球同步轨道 气象卫星图像中的诸多云系和水汽场特征,同时兼顾极轨气象卫星图像和卫星遥感物理量探测信息,包 括温度和湿度的反演信息、风场资料和微波资料等的分析. 目前,在气象行业内利用卫星遥感监测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工作已普遍展开.但由于国内许多专家 提出了多种不同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普查标准,不利于普查结果的对比和特征分析.为了更好地发挥卫 星遥感信息在中尺度对流系统监测中的作用,有必要在现有遥感监测技术的基础上,统一规定中尺度对 流系统的定义和普查标准. N QX/T177-2012 中尺度对流系统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导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尺度对流系统卫星红外遥感监测的数据处理和分类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卫星遥感监测与信息提取.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黑体亮度温度temperature of brightness blackbody;Tbb 由卫星通过扫描辐射观测仪测得的不同辐射体表面红外窗区通道(10m~12.5μm)发射的辐射 率,根据普朗克定律,计算出的辐射体表面温度. 2.2 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 卫星红外云图上,有组织、有相当范围的冷云盖、水平尺度在20km~500km的有对流活动的天气 系统. 2.3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esoscale convective plex;MCC 红外云图上Tbb不大于一52℃的冷云区,其面积大于50000km2 偏心率(冷云区的短、长轴之比 值,下同)不小于0.7,持续时间不小于6h的对流系统. 2.4 p中尺度圆形对流系统meso-B circular convective system;MCCS 红外云图上Tbb不大于一52℃的冷云区,其面积大于30000km2且小于或等于50000km2 偏心 率不小于0.7,持续时间不小于3h的对流系统. 2.5 持续扁状对流系统persistent elongated convective system;PECS 红外云图上Tbb不大于一52℃的冷云区,其面积大于50000km2 偏心率介于0.2(含)与0.7(不 含)之间,持续时间不小于6h的对流系统. 2.6 p中尺度的扁状对流系统meso-B elongated convective system(MECS) 红外云图上Tbb不大于一52℃的冷云区,其面积大于30000km2且小于或等于50000km2 偏心 率介于0.2(含)与0.7(不含)之间,持续时间不小于3h的对流系统. 3数据源要求 中尺度对流系统遥感监测的数据源应来自装载有红外窗区通道扫描辐射计获取的、经过定位、定标 等预处理的静止气象卫星数据.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