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4 > 7月 ( 第 60 页)

ICS07.060 A47 备案号:39820—2013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76-2012 遥感卫星光学辐射校正场数据格式 Data format of optical radiometric calibration site for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2012-11-29发布 2013-03-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76-2012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V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总体要求 1 4文件命名 .1 5文件的结构及其说明 4 2 附录A(规范性附录)常用物理全称与缩写 .6 附录B(规范性附录)数据分级方法 7 附录C(资料性附录)文件结构示例 8 附录D(规范性附录)仪器命名规则 9 参考文献 11 I QX/T176-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7)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元、戎志国、胡秀清、刘京晶、张勇、孙凌、张立军. Ⅲ QX/T176-2012 引言 遥感卫星场地辐射校正是卫星对地观测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卫星定量遥感精度和卫 星遥感探测的地球物理参数的定量化产品处理及应用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星载遥感器的类型不同, 地面辐射校正场的观测仪器、观测内容、观测环节较多,急需制定一套可行的遥感卫星光学辐射校正场 数据格式标准,为归档数据检索、国际交流和相应系统业务化运行奠定基础. QX/T176—2012 遥感卫星光学辐射校正场数据格式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遥感卫星光学辐射校正场观测数据的总体要求、文件命名和文件结构. 本标准适用于遥感卫星光学辐射校正场观测数据的收集、存储、传输和处理等.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辐射校正场radiometric calibration site 辐射特性稳定与均匀性达到遥感器场地辐射校正精度指标要求的野外场地. 2.2 场地辐射校正site radiometric calibration 通过辐射校正场观测获得的地球物理参数,经过大气辐射传输计算获取卫星遥感器的人瞳辐射值, 并与卫星观测计数值比对,建立卫星遥感器计数值与入瞳辐射值之间的对应关系. 3总体要求 3.1符号和标点 文件和文件名中涉及的符号和标点均用半角西文字符,特别声明除外. 3.2科学计数 文件中的数值均以科学计数法表示,小数位数4位,特别声明除外. 3.3字符 标准中用字母“”表示字符,“”前加数字规定字符的长度.规定了长度的字符由数值构成(如: 月份、日期、度数等)且数值位数小于规定长度时,数值左侧补零.规定了长度的字符由字母构成(如:观 测地、数据类型等)且字母位数小于规定长度时,字母左侧补空格. 4文件命名 遥感卫星光学辐射校正场数据文件简称“J文件”,为文本文件,文件名构成为: DATE SITE TYPE LEVEL.TXT 其中: DATE一观测日期,只包含一天的观测数据,用“YYYYMMDD”表示,字符长为8C;包含多天的 观测数据,则用“YYYY1MMDD1-YYYY2MM2DD2”表示,其中“YYYY1MM1DD”为 数据起始日期,“YYYY2MM2DD2”为数据终止日期,中间用“_”相连,字符长为17C; SITE 观测地英文名,用前3个主干单词的首字母(大写)组合(不包含介词)表示字符长为 1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备案号:39819一2013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75-2012 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SSSR 数据接收系统 S-VISSR data receiving system of FY-2 geostationary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s 2012-11-29发布 2013-03-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75-2012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4系统组成 1 5技术要求 2 5.1接收系统 .2 5.2天线 3 5.3高频分机 ..4 5.4解调器 5 5.5数据摄人器 6 5.6接收存储计算机 6 6试验方法 7 6.1外观检查 7 6.2电性能测量 7 6.3电磁兼容测量 7 6.4安全性 ....7 6.5环境试验 7 6.6可靠性试验 7 7检验规则 444 8 8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8 9产品成套性 8 I QX/T175-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7)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贾树波、龙向荣. Ⅲ QX/T175-2012 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S-VISSR数据接收系统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S-VISSR数据接收系统的组成、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 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产品成套性. 本标准适用于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S-VISSR数据接收系统的设计集成、安装调试、检验和运行 维护.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8898音频、视频及类似电子设备安全要求 GB/T11298.1一1997卫星电视地球站测量方法第一部分:系统测量 GB/T11298.2一1997卫星电视地球站测量方法第二部分:天线测量 GB/T11298.3一1997卫星电视地球站测量方法第三部分:室外单元测量 GB/T11298.4一1997卫星电视地球站测量方法第四部分:室内单元测量 GB/T11442一1995卫星电视地球接收站通用技术条件 SJ/T10649一1995Ku波段卫星电视地球接收站天线通用技术条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展宽数据stretched VISSR data;S-VISSR 将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携带的扫描辐射计(VISSR)所获取的14Mbit/s原始图像数据,经数据 处理,使传递时间展宽,降低码速率至0.66Mbit/s的、数据流中加入定标、定位等信息的、并通过卫星 实时向用户转发的、用户可利用的卫星图像数据. 4系统组成 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S-VISSR数据接收系统由天线、高频分机、解调器、数据摄入器和接收存储 计算机组成.系统组成框图见图1. 天线 高频分机 电缆 解调器 数据 接收存储 摄入器 计算机 室外单元 室内单元 可 图1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S-VISSR数据接收系统组成框图 1 QX/T175-2012 5技术要求 5.1接收系统 5.1.1一般要求 5.1.1.1外观、结构和工艺 外观、结构和工艺应符合下列要求: a)设备外观应整洁、无损伤和变形,表面涂层不应有明显脱漆和锈蚀现象; b)开关、按键的操作应灵活可靠,零部件应紧固无松动; c)产品的标识和字符应正确、牢固、含义表达清晰; d)设备应具有接地连接点. 0 5.1.1.2室外和室内单元 室外单元应能在下列条件下工作 a)环境温度:30℃~55℃; b)相对湿度3%~95%; c)气压:86kPa~106kPa. 室内单元应能在下列条件下工作: a)环境温度:5℃~40℃; b)相对湿度:45%~75%; c)气压86kPa~106kPa; d)电源:电压(220士22)V 频率(502)Hz. 5.1.1.3电缆连接 电缆连接应满息下列条件: a) 阻抗:500; b)损耗:不大于25dB; c) 长度:同轴电缆不大于100m;长度大于100m时,应采取中继增强或其他措施. 5.1.2电性能要求 IHO 接收系统电性能要求见表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备案号:39818一2013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74-2012 大气成分站选址要求 Site selection for atmospheric position monitoring stations 2012-11-29发布 2013-03-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74-2012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V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站点分类 .1 4.1原则 1 4.2全球大气本底站 2 4.3区域大气本底站 2 4.4大气成分站 2 4.5环境气象站 2 5选址条件 2 5.1地理环境 2 5.2污染气象条件 3 5.3净空条件 3 5.4电磁环境 3 5.5下垫面条件 4 6选址方法 4 6.1初选 4 6.2详细调查 4 6.3可行性观测试验和评估 5 6.4站址确定 5 参考文献 6 I QX/T174-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气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晓春、周凌晞、徐晓斌、孙俊英、张小曳、石春娥、张苏、靳军莉、赵鹏. QX/T174-2012 引言 为满足我国不同区域开展温室气体、气溶胶、反应性气体等主要大气成分及相关特性观测的需求, 以保证获取的观测资料具有可比性和代表性,参照国内外有关大气成分观测对站址的要求、标准和规 范,制定本标准. QX/T174-2012 大气成分站选址要求 1范圈 本标准规定了大气成分站址选择的条件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进行大气成分的长期、连续观测的站址的选择.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8702一19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大气成分atmospheric position 组成大气的各种物质,包括气体和微粒等. 注:主要指温室气体、气溶胶、反应性气体等. 3.2 大气本底atmosphere background 全球或区域尺度范围内大气组成及相关特性的平均状态. 3.3 大气成分站atmospheric position monitoring station 观测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特性变化的观测站. 3.4 全球大气本底站global atmosphere background monitoring station 长期观测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特性、反映全球尺度大气本底变化特征的观测站. 3.5 区域大气本底站regional atmosphere background monitoring station 长期观测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特性、反映区域尺度本底变化特征的观测站. 3.6 环境气象站environmental meteorology observation station 观测大气环境和气象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观测站. 4站点分类 4.1原则 根据观测站所代表的大气环境范围以及所具备的观测功能,分为全球大气本底站、区域大气本底 1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备案号:39817—2013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73-2012 GRIMM180测量PM10、PM25和 PM1的方法 Monitoring method of PMo/PM2s/PM with GRIMM 180 2012-11-29发布 2013-03-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73-2012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44,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工作原理、系统构成及技术指标 2 4.1工作原理 2 4.2系统构成 2 4.3技术指标 2 5安装要求 3 5.1室内环境 3 5.2室外环境 3 5.3主机 3 5.4采样管 3 6维护与检测 3 6.1日常检查 3 6.2定期维护 3 6.3性能检测 4 7校准方法 4 7.1一般原则 4 7.2方法 4 7.2.1校准前准备 4 7.2.2预校准 4 7.2.3校准 5 8数据记录和处理 5 8.1数据记录 5 8.1.1基本原则 5 8.1.2颗粒物质量浓度 5 8.1.3颗粒物数浓度 5 8.1.4仪器信息 5 8.2数据处理 5 8.2.1数据异常值处理 5 8.2.2均值与有效性 5 附录A(资料性附录)颗粒物质量浓度的计算方法 6 附录B(规范性附录)PMo、PM2:和PM1质量浓度观测日常检查记录表 7 参考文献 8 QX/T173-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晓春、赵鹏、靳军莉、孙俊英、张小曳. QX/T173-2012 引言 颗粒物是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也是引起环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当前,大气颗粒物的观 测已成为环境、气候和健康等领域的重要内容.大气中颗粒物粒径的变化范围较大,不同粒径的颗粒物 对环境、气候和健康所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为规范GRIMM180测量PM10、PM2.s和PM1质量浓度的在线观测,特制定本标准. V QX/T173-2012 GRIMM180测量PM10、PM2.5和PM1的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GRIMM180测量PM10、PM2.5和PM质量浓度的技术指标、安装要求、维护与检 测、校准以及数据记录和处理等. 本标准适用于GRIMM180对PM0、PM2s和PM1质量浓度的观测、资料分析和应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887一1989计算站场地技术条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大气气溶胶粒子atmospheric aerosol particle 大气颗粒物atmospheric particle 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和液体颗粒. 3.2 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aerodynamic equivalent diameter 与所表征的粒子具有相同的运动速度,单位密度(1g/cm3)球形粒子的直径. 3.3 PMo particulate matter less than 10 microns 空气动力学筹等效直径小于或等于10um的粒子. 3.4 PM2.s particulate matter less than 2.5 microns 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小于或等于2.5um的粒子. 3.5 PM particulate matter less than 1 microns 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小于或等于1um的粒子. 3.6 光散射light scattering 光束通过不均匀媒质时,部分光束将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从侧向也可以看到光的现象. 3.7 颗粒物质量浓度particle mass concentration 单位体积空气中颗粒物的质量. 注:常用单位为克每立方米(gm-a)、毫克每立方米(mgm-)、微克每立方米(ugm-3) 1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备案号:39816-2013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72-2012 Brewer光谱仪观测臭氧柱总量的方法 Observation method of total column ozone with Brewer spectrophotometer 2012-11-29发布 2013-03-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72-2012 目 次 前言 引言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原理、系统构成及技术指标 1 4.1原理 1 4.2系统构成 4.3技术指标 2 5观测场地及室内环境要求 2 5.1观测场地 2 5.2室内环境 2 6仪器架设及软件 3 6.1仪器架设 3 6.2软件 .3 7检查与维护 4 7.1标准传递与校准 4 7.2性能检测 4 7.3检查与维护 4 8报表填写 5 8.1一般规定 5 8.2填写规则 .5 9注意事项 5 附录A(规范性附录)Brewer臭氧总量观测月报表式样 .7 参考文献 8 QX/T172-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青海省气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晓春、郑向东、汤洁、赵玉成、刘鹏、靳军莉、赵鹏. 亚 QX/T172-2012 引言 Brewer光谱仪是世界气象组织推荐使用的臭氧柱总量观测仪器.自1990年起,我国开始使用 Brewer光谱仪进行臭氧柱总量的观测.为规范臭氧柱总量的观测,保证观测数据的质量和可比性,在 总结多年观测、维护、管理的经验和科研成果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QX/T172-2012 Brewer光谱仪观测臭氧柱总量的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使用Brewer光谱仪进行大气臭氧柱总量观测的场地与工作环境要求、仪器架设及安 装、检查与维护、报表填写、注意事项等. 本标准适用于使用Brewer光谱仪进行大气臭氧柱总量的观测.使用Brewer光谱仪观测紫外B光 谱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887一1989计算站场地技术条件 QX/T48一200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4部分:天气现象观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臭氧柱总量total column ozone 地面上单位面积垂直大气柱内所包含臭氧的含量. 3.2 臭氧垂直廓线ozone vertical profile 臭氧浓度随高度或气压的变化. 3.3 紫外B辐射ultraviolet radiation band B;UVB B波段紫外辐射 波长在280nm~315nm范围内的辐射. 4原理、系统构成及技术指标 4.1原理 Brewer光谱仪根据臭氧对UVB的吸收特性,通过准确地跟踪太阳(或月亮),采用衍射分光技术, 测量UVB五个波长(306.3nm、310.0nm、313.5nm、316.8nm、320.0nm)的光强,基于差分吸收的原 理反演大气臭氧柱总量. 4.2系统构成 Brewer光谱仪包括分光仪、控制计算机和标校系统.其中,分光仪是核心部件,主要由衍射光谱 仪、跟踪器和三角架组成;标校系统主要由标准灯及配套设施组成. 1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备案号:398152013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71-2012 短消息LED屏气象信息显示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LED panel display of SMS-based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2012-11-29发布 2013-03-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71-2012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分类和组成 1 4.1分类 .1 4.2组成 2 5技术要求 2 5.1信息接收 2 5.2信息存储 2 5.3信息显示 4 2 5.4控制功能 .2 附录A(规范性附录)气象信息短消息LED屏指令及释义 4 A.1指令格式 4 A.2显示文字信息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图标 A.3 删除文字信息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图标7 A.4设定文字信息显示参数 7 A.5 控制权分级 9 A.6短消息过滤 9 A.7设定其他控制功能 -10 参考文献 12 表A.1指令格式释义 4 表A.2功能代码表 4 表A.3显示文字信息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图标指令释义5 表A.4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图标代码表 5 表A.5删除文字信息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图标指令释义 7 表A.6设定文字信息显示参数指令释义 .8 表A.7文字信息显示参数初始化指令释义 44 .8 表A.8设定主控制权号码指令释义 .9 表A.9设定白名单号码指令释义 9 表A.10删除白名单号码指令释义 9 表A.11修改验证码指令释义 10 表A.12 远程开关屏幕指令释义 10 表A.13定时开关屏幕指令释义 .10 表A.14屏幕定时调亮指令释义 11 表A.15校时指令释义 11 表A 16短消息屏初始化指令释义 11 QX/T171-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泰安市气象局、泰安市技术监督情报所、山东泰安泰山齐美显示科技发展 有限公司、沈阳市恒远电子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德力、张兴强、丁善文、张莉、刘瑞国、苗长忠、张彤、米爱娟. Ⅲ QX/T171-2012 引言 基于短消息业务(SMS)的发光二极管(LED)无线显示屏在气象服务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实 现气象信息短消息LED屏的兼容性,提高气象信息显示的规范性,制定本标准. QX/T171-2012 短消息LED屏气象信息显示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信息短消息LED显示屏(以下简称短消息屏)的分类、组成和技术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短消息屏的设计、制造及应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312文字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 SJ/T11141LED显示屏通用规范 3术语和定义 SJ/T1114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SJ/T 11141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LED显示屏LED panel 通过一定的控制方式,由发光二极管器件阵列组成的显示屏幕. [SJ/T11141一2003,定义3.2] 3.2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meteorological disaster warning signal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公众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 御指南组成. 3.3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图标meteorological disaster warning signal icon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公众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图形标志. 3.4 短消息业务short message service;SMS 通信系统提供的通信终端之间,或者通信终端与其他短消息实体之间进行的文字信息收发业务. 注:改写YD/T1775一2008,定义3. 4分类和组成 4.1分类 短消息屏按使用环境分为室内屏和室外屏;按显示颜色分为单基色屏、双基色屏(由红、绿、蓝三基 色中任意两基色LED器件组成)和...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备案号:39814一2013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70-2012 台风灾害影响评估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yphoon disaster assessment 2012-11-29发布 2013-03-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70-2012 目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台风灾害影响评估因子和指标 2 3.1台风灾害影响的评估因子2 3.2台风灾害影响的评估指标 .2 3.3指标计算 2 4台风灾害影响等级的划分 2 I QX/T170-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市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雷小途、陈佩燕、穆海振、杨玉华、回宇平、姜允迪. Ⅱ QX/T170-2012 台风灾害影响评估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台风灾害影响的评估因子、评估指标以及台风灾害影响等级的划分. 本标准适用于台风灾害影响后评估业务和科研工作.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台风灾害影响综合评估指数posite index for damage caused by typhoon;CIDT 总体上描述某次台风过程对全国或某省(区、市)的灾害影响程度的指数. 2.2 死亡人数death toll 以台风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死亡和失踪(下落不明)人口的数量. 注:单位为人. 2.3 农作物受灾面积crop area affected 因台风灾害减产1成(含1成)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 注:单位为千公顷,反映农作物受到灾害影响的范围(如果同一地块的当季农作物多次因同一台风受灾,只计算其中 受灾最重的一次). 2.4 倒塌房屋数number of collapsed houses 指因台风灾害导致房屋两面以上墙壁坍塌,或房顶坍塌,或房屋结构于崩溃、倒毁,必须进行拆除 重建的房屋数量. 注:单位为万间. 2.5 直接经济损失direct economic loss;DEL 台风灾害造成的全社会各种直接经济损失的总和(因灾停产、停运等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不统计在 内). 注:单位为亿元人民币. 2.6 直接经济损失率direct economic loss rate 台风所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 注:单位为万分之一. 1 QX/T170-2012 3台风灾害影响评估因子和指标 3.1台风灾害影响的评估因子 台风灾害影响的评估因子为死亡人数、农作物受灾面积、倒塌房屋数和直接经济损失. 3.2台风灾害影响的评估指标 取台风造成的死亡人数、农作物受灾面积、倒塌房屋数和直接经济损失这4个灾害因子的加权平 均,作为评估台风灾害影响的指数来综合描述某次台风过程对全国或某省(区、市)的灾害影响程度. 3.3指标计算 CIDT计算公式为 PRESS CDT=10X Qd (1) 式中: CIDT 台风灾影响综合评估指数 a 大害国子系数,a 的取值见表1; d 灭因子.其中;d为死亡人数;d2为农作物受灾面积;d为倒塌房屋数;d为直接经 损失率,按下式计算: d= DEL GDP ×10000 (2) 式中: 工 DEL直按经济损失 GDP一一国内生产总值. 在计算全国范围的直接经济损失率时,采用上一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某个台风对某省(区、 市)范围的直接经游损率时,采用上一年该省(区、市)区域内生产总值.台风灾害影响的评估因子系 数见表1. VMHO 表1台风灾害影响的评估因子系数 系数 范围 a2 as 全国 1.279%10-3 2.648X10-4 3619×10-2 1.974×10-2 省(区、市) 1.281×10 6.902X10- 5.143×10-2 7.137×10-4 注: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和上海台凤研究所共同整理的1984一2008年的历史台风灾害资料的计算确定, 4台风灾害影响等级的划分 根据CIDT划分台风灾害影响等级,见表2.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备案号:39813一2013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69-2012 橡胶寒害等级 Grade of chilling injury to Hevea brasiliensis trees 2012-11-29发布 2013-03-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69—2012 目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橡胶寒害等级 3 5橡胶寒害指数计算方法 4 附录A(资料性附录)我国主要橡胶种植区寒害致灾因子影响系数的参考取值7 参考文献 8 QX/T169-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云南省气象局、西双版纳州气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程建刚、陈瑶、徐远、谭志坚、凌升海、李国华、瞿意明、陈勇、周双喜. QX/T169-2012 橡胶寒害等级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橡胶寒害等级划分、表征指数及其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橡胶寒害的调查、统计和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X/T80一2007香蕉、荔枝寒害等级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橡胶Hevea braziliensis 大戟科(Euphobiaceae)橡胶树属(Hevea)的多年生热带雨林乔木树种. 注:又名巴西橡胶树、三叶橡胶树.橡胶树原产于巴西亚马逊河流城马拉岳西部地区,主产巴西,其次是秘鲁、哥伦 比亚、厄瓜多尔、圭亚那、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 3.2 极端最低气温extreme minimum air temperature 一段时间内某一地区的最低空气温度. 注:单位为摄氏度(℃). 3.3 冷锋cold front 冷空气前移取代暖空气位置时的锋. 3.4 静止锋stationary front 位置静止或少动的锋. 3.5 日照时数sunshine duration 一天内太阳直射光线照射地面的时间. 注:单位为小时(h). 3.6 橡胶寒害chilling injury to Hevea braziliensis tree 在冬春期间(11月至翠年3月),因气温降低引起的橡胶树生理机能障碍,导致减产甚至死亡的农 业气象灾害. 注:橡胶受害后顶芽叶片嫩梢焦枯,树叶不正常脱落,树枝或树干爆皮流胶、干枯,根部死亡,造成严重减产甚至树木 死亡,其受害程度与树龄、树势、品种等有关.依据气象条件,橡胶寒害可分成平流型寒害、辐射型寒害和混合型 1 QX/T169-2012 寒害. 3.7 平流型低温天气advectional low-temperature weather 在冷锋或(和)静止锋控制下,日照不足、风寒交加、阴冷持久,日平均气温不高于15.0℃且日照时 数不超过2小时的天气. 3.8 平流型低温天气持续日数duration of advectional low-temperature weather 平流型低温天气从开始到结束的天数. 注:当日平均气温不高于15.0℃且日照时数不超过2小时的当日,为平流型低温天气开始;当日平均气温高于15. 0℃或者日照时数超过2小时的当日,为平流型低温天气结束. 3.9 平流型低温天气过程 adveetional low-temperature synoptic process. 平流型低温天气持续自数不少于5天的天气过程. 3.10 平流型寒害 advectional chilling injury 当一个或多个平流型低温天气过程的持续目数的累计天数不少于2天时,由其低温积累引起的橡 胶寒害. 3.11 辐射型低温天气 radiative low-temperature weather 冷锋过境后,在岭高压控制下,天气晴朗,夜间强辐射降温,日最低气温不高于50℃的天气. 3.12 辐射型低温天气持续日数duration of radiative low-temperature weather 辐射型低温天气从开始到结束的天数之和 注:当日最低气温不高于5.0℃,辐射型低温天气开始;当日最低气温高于5.0℃,辐射型低温天气结束. 3.13 辐射型低温天气过程radiative low-temperature synoptic process 辐射型低温天气持续日数不少于1天的天气过程. 3.14 辐射型寒害radiative chilling injury 由辐射...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备案号:398122013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68-2012 龙眼寒害等级 Grade of chilling injury to Dimocarpus longan trees 2012-11-29发布 2013-03-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68-2012 目次 前言 Ⅲ 引言 V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龙眼寒害等级指标 2 5龙眼寒害指数计算方法 2 6减产率的计算 4 参考文献 5 I QX/T168-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减灾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匡昭敏、容军、李莉、何燕、谭宗琨、李秀存、欧钊荣. Ⅲ QX/T168-2012 引言 龙眼属亚热带果树,在广西、广东、福建等地有较大面积种植.龙眼花芽分化期正是越冬期,花芽分 化既要求一定的相对低温,但温度又不能过低,否则易产生寒害. 目前各地进行龙眼寒害监测、评估时选择的致灾因子、采用的计算方法、确定的等级指标差异很大, 无法进行时空比较.因此,为客观、定量地评估不同产区的龙眼寒害等级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特编制本 标准,规范区域的、具有空间和时间可比性的龙眼寒害等级标准,使龙眼寒害监测、评估业务规范化、标 准化,为防灾减灾、制定救灾政策措施、调整农业布局和结构等提供科学依据. V QX/T168-2012 龙眼寒害等级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龙眼寒害等级划分、表征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龙眼产区龙眼寒害的调查、统计和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X/T80一2007香蕉、荔枝寒害等级 QX/T81-2007小麦千旱灾害等级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极端最低气温extreme minimum air temperature 一段时间内某一地区的最低空气温度. 注:单位为摄氏度(℃), 3.2 寒害chilling injury 热带、亚热带植物在冬季生育期间受到一个或多个低温天气过程(一般在0℃~10℃,有时低于 0℃)影响,造成植物生理机制障碍,导致减产、失收或植株死亡的一种灾害现象. 注:龙眼遭受寒害后,轻者末次梢叶片、枝条干枯,重者整株干枯死亡,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其受害程度与树龄、 树势及末次梢老熟状况等有关. 3.3 寒害临界温度critical temperature of chilling injury 热带、亚热带植物受低温危害的日最低气温上限值. 注:龙眼寒害的临界温度为5 0℃. 3.4 降水量precipitation amount 某一时段内的未经蒸发、渗透、流失的降水,在水平面上累积的深度. [QX/T52一2007,定义3.2] 3.5 寒害过程process of chilling injury 热带、亚热带植物遭受寒害危害的临界温度开始到结束的过程. 注1:当日最低气温小于或等于5℃时,龙眼寒害过程开始;当日最低气温大于5.0℃时,寒害过程结束. 注2:改写QX/T80—2007 定义2.6.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备案号:39811—2013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67-2012 北方春玉米冷害评估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ssessment of cold damage to spring maize in Northern China 2012-11-29发布 2013-03-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67-2012 目次 前言 Ⅲ 引言 V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符号 .1 4评估内容及指标 2 4.1北方春玉米生长季内冷害动态评估 2 4.2北方春玉米冷害影响评估 .2 附录A(规范性附录)大于或等于10℃积温距平的计算方法 4 附录B(规范性附录)5一9月逐月平均气温之和及距平的计算方法 5 参考文献 6 工 QX/T167-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吉林省气象台、湖南省气象 培训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霏云、郭建平、马树庆、龙志长、朱玉洁、赵俊芳. Ⅲ QX/T167-2012 引言 春玉米冷害是中国北方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通常可造成玉米减产、品质下降,严重冷害年可 导致玉米减产2%以上.目前北方各地在进行春玉米冷害评估时,选择的评估内容、采用的评估方法 和指标差异较大,难以进行时空比较.为规范北方春玉米冷害的评估内容和指标,客观、定量地评估春 玉米冷害的影响,特编制本标准. QX/T167-2012 北方春玉米冷害评估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北方春玉米冷害评估的内容、指标等. 本标准适用于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等地春玉米冷害评估.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大于等于10℃积温accumulated temperature≥10℃ 一段时间内大于或等于10℃的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 2.2 春玉米生长季spring maize growing season 春玉米从播种到收获的时段. 注:北方春玉米生长季通常为5一9月. 2.3 春玉米冷害chilling injury of spring maize 在春玉米生长季遇到较长时间的持续性低温,导致生育期延迟,正常成熟受到影响,引起减产的农 业气象灾害. 2.4 作物受灾面积area covered of natural disaster 作物生长季内,灾害使农作物较正常年景产量减少10%以上的种植面积. 2.5 作物成灾面积area affected of natural disaster 作物生长季内,灾害使农作物较正常年景产量减少30%以上的种植面积. 2.6 作物绝收面积area of total crop failure of natural disaster 作物生长季内,灾害使农作物较正常年景产量减少80%以上的种植面积. 3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H:出苗至当前发育期的大于或等于10℃积温距平; P:发生轻度及其以上冷害的气象站数占评估区域总站数的百分比; Q:当年春玉米产量冷害损失占春玉米近三年平均总产的百分比; T:5一9月逐月平均气温之和的多年平均值; △T:当年5一9月逐月平均气温之和的距平; △Y:单产减产率.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备案号:39809一2013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65-2012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用37mm高炮 安全操作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safety operation of 37 mm anti-aircraft gun used for weather modification activities 2012-11-29发布 2013-03-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65-2012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射击使用的高炮、炮弹和场地要求 5射前准备 2 6射击 19 7射后处理 .26 8射击中出现故障时的判断和处理 .31 9维护保养 32 10高炮牵引、运输操作 33 11炮班排除故障中换件维修 33 附录A(资料性附录)人工影响天气用37mm高炮的炮用备件、工具、附件及装具表34 附录B(资料性附录)射击前后操作流程图 40 附录C(规范性附录)射击时的常见故障及处理 41 附录D(规范性附录)其他机构的常见故障 42 QX/T165-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8)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497厂、重庆北方软件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仲斌、高仲宁、龚固宾、李再军、王志刚、马官起、李定才、高芸、孟旭、邵洋、 陈伟. Ⅱ QX/T165-2012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用37mm高炮安全操作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使用37mm高炮(简称高炮)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时操作员的安全操作规范.包 括射前准备、射击、故障排除及射后处理等安全操作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使用37mm高炮人工防雹增雨弹所进行的人工影响天气安全作业. 注:本文操作图以65式37mm高炮为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X/T17一200337mm高炮防雹增雨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QX/T18一2003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用37mm高射炮技术检测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火炮gun 用于发射人工防雹增雨弹的37mm高炮. 3.2 炮弹ammunition 人工防雹增雨弹. 3.3 底火瞎火primer failure 击发后,底火未能发火,造成高炮未能发射的故障. 4射击使用的高炮、炮弹和场地要求 4.1高炮的技术状况 应符合QX/T18一2003第3章的规定. 4.2炮弹 质量验收合格并在有效期内. 4.3场地 应符合QX/T17一2003中3.2的规定. QX/T165-2012 5射前准备 5.1高炮准备 5.1.1高炮的放列及其警示 5.1.1.1高炮的放列之一 解开炮衣绳和身管衣绳,掀开炮衣(见图1) 图1解开炮衣绳和身管衣绳 5.1.1.2高炮的放列之二 扳开手柄:解脱炮身托架驻栓,按射角分划打高炮身约35(见图2~图4) "笫C开手柄 图3解脱炮身托架驻栓图4打高炮身约35° 向外放下炮身托架并将其卡环放人后车轴的连接座内,使炮身托架与后车轴连接好(见图5~ 图7). NIHO 卡环 后车轴 图5向外放下炮身托架 图6将卡环放入后车轴的连接座图7炮身托架与后车轴连接好 5.1.1.3高炮的放列之三 取下炮脚护套,扳开炮脚固定器手柄,打开左、右炮脚直到被卡板固定(见图8~图9).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64-2012 温室气体玻璃瓶采样方法 Greenhouse gases sampling by pyrex flask 2012-08-30发布 2012-11-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64-2012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V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1 4采样系统 2 5采样条件 3 6采样流程 ..4 7信息记录 4 8样品包装、储存和运输 4 9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附录A(资料性附录)温室气体玻璃瓶采样记录单样式 6 I QX/T164-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凌晞、姚波、刘立新、张芳、温民、张晓春. QX/T164-2012 引言 研究温室气体的时空分布、变化趋势和源汇状况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制定相关政策的基础.建立 标准化的温室气体玻璃瓶采样方法,是获取长期、准确、具有地域代表性和国际可比性的温室气体观测 资料的前提和关键. V QX/T164-2012 温室气体玻璃瓶采样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温室气体硬质玻璃瓶采样系统的组成、采样环境、采样时间、采样流程、样品的包装、 储存和运输、采样瓶的前处理和后处理、信息记录格式、质量控制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环境等科研和业务部门采集本底地区的大气样品,以进行二氧化碳、甲烷、氧化 亚氮、六氟化硫、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氟氯碳化物、氢氟氯碳化物、哈龙等长寿命温室气体的高精度浓 度分析. 本标准不适用于臭氧等反应活性温室气体的采样观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 大气中能够吸收红外辐射的气体成分,主要包括水汽(H2O)、二氧化碳(CO2)、甲烷(CH)、氧化亚 氮(N2O)、六氟化硫(SF;)、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臭氧(O3)等. 3.2 采样瓶sampling flask 经超声清洗和高温灼烧等预处理,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及气密性的耐热、硬质玻璃瓶. 3.3 瓶采样flask sampling 一种以硬质玻璃瓶为容器,采集特定时间段的大气样品,并在一定储运时间内,能保持样品中温室 气体成分和浓度不变的采样技术. 3.4 采样点sampling site 监测区域内采集样品的具体位置. 3.5 本底大气background atmosphere 远离局地排放源、不受局地环境直接影响、基本混合均匀的大气. 3.6 排放源emission source 目标物质的源地,即向环境排放目标物质的场所、设备或装置.按属性可分为天然排放源和人为排 1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63-2012 空盒气压表(计)温度系数箱测试方法 Test method of temperature calibration device for aneroid barometer(barograph) 2012-08-30发布 2012-11-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63-2012 目次 前言 4 Ⅱ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测试仪器和测试环境 .1 4测试方法 2 5数据处理 2 6测试报告 3 I QX/T163-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7)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黑龙江省气象局、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树民、张纯钧、张维、王朝敏、刘长青、梁桂彦、徐嘉、王海. Ⅱ QX/T163-2012 空盒气压表(计)温度系数箱测试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空盒气压表(计)温度系数箱(简称温度系数箱)技术性能的测试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新制造、使用中的温度系数箱的性能测试.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温度系数箱temperature calibration device 用于测试空盒气压表(计)温度系数的装置. 2.2 温度波动度fluctuation range of temperature 温度系数箱内工作区域中心点位置,温度在稳定期间内最大变化量的正负二分之一. 注:单位为℃. 2.3 温度均匀度uniformity range of temperature 温度系数箱内工作区域各位置测点,温度各次测量最大差值的平均值. 注:单位为℃. 2 4 温度控制偏差deviation of temperature control 温度系数箱内工作区域中心点位置,实测温度平均值与设定温度值的差值. 注:单位为℃. 3测试仪器和测试环境 3.1测试仪器 3.1.1数字式铂电阻温度表(计),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a)测量范围:一10℃~十45℃; b)最大允许误差:士0.2℃; c)分辨力:0.01℃. 3.1.2计时器或秒表 3.2测试环境 工作室的环境温度:15℃~30℃. 温度系数箱在测试时应保持箱内气压与外部气压相通. QX/T163-2012 4测试方法 4.1测试仪器布置 在温度系数箱内工作平面设置3个测试点,其中B点位于平面中央,A点和C点距检定箱内壁应 大于箱边长的1/10(具体布点位置见图1中A、B、C).每个测试点放置一个数字式铂电阻温度表(计) 测头. Oc 08 PRESS 图1测试点位置 4.2测试点 选择0C和 作为温度测试点,0℃点应控制在0℃~5℃,30℃点应控制在25℃~30℃. 4.3测试步骤 开机并设置好测试温度,当B点温度达到设定值并稳定10分钟后,开始读记箱内各测点温度,然后 每隔5分钟再读记次,共读取12次. 一个温度测试点结束后再按上述方法进行另一个温度点的测试. 5数据处理 5.1根据式(1)计算温度系数箱内某一温度测试点的温度波动度△,: △t=士 (tx-) (1) 式中: tmx一一同一温度测试点箱内B点位置12次测值中的最高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Comis一一同一温度测试点箱内B点位置12次测值中的最低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以两个温度点测得的波动度中的较大值作为该温度系数箱的温度波动度. 5.2根据式(2)计算出某温度测试点箱内的温度均匀度△: 12 15 △=12 (t Limin (2) 式中: mx—同一温度测试点箱内各位置测点在第主次测量中测得的最高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1mm—一同一温度测试点箱内各位置测点在第i次测量中测得的最低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以两个温度测试点测得的均匀度较大值作为该温度系数箱的温度均匀度. 5.3根据式(3)计算出某温度测试点温度系数箱的温度控制偏差△: △t=|tn一b (3) 式中: l —箱内B点位置在1小时内的实测温度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6—2020 代替QX/T16—2002 温湿度仪检定箱 Calibration chambers fo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strument 2020-11-05发布 2021-0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6-2020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产品组成与功能 2 5技术要求 3 6试验方法 4 7检验规则 9 8标志和随行文件 10 9包装、运输和贮存 11 参考文献 12 I QX/T16-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QX/T16一2002《DJM10型湿度检定箱》,与QX/T16一2002《DJM10型湿度检定箱》 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一修改了标准名称,由《DJM10型湿度检定箱》改为《温湿度仪检定箱》(见封面,2002年版的封 面); 一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删除了GB/T2829一2002、JB/T9329一1999、JG205一1981(见2002年版 的第2章);增加了GB/T7284一2016,GB/T154791995(见第2章); —一术语和定义中删除了湿度场、工作区域(见2002年版的3.1、3.2);增加了温湿度仪检定箱、有 效工作区、温度偏差、湿度偏差、温度均匀度、湿度均匀度、温度波动度、湿度波动度、温度平衡 时间、湿度平衡时间(见3.1一3.10); —一删除了原标准中基本参数章节(见2002年版的第4章),增加了产品组成与功能章节(见第4 章); —一重新整理了技术要求章节中的结构和层次.删除了抗震能力、使用性能(见2002年版的5.1、 5.2);将不均匀性、不稳定性替代为温湿度均匀度、温湿度波动度(见5.4、5.5 2002年版的 5.1.2、5.1.3);修改了外观和结构、绝缘电阻、电源适配性(见5.2、5.7、5.9 2002年版的5.3、 5.1.4、5.1.5);增加了温湿度偏差、温湿度平衡时间、绝缘强度(见5.3、5.6、5.8); —一增加了相关测量设备(见6.2.2);将数字式通风千湿表修改为多路温湿度测量装置(见6.2.1, 见2002年版的6.2.2);修改了温湿度检验点、布点位置(见6.3.3、6.3.4 2002年版的6.2.1、 6.2.3;增加了温湿度偏差、温湿度均匀度、温湿度波动度、温湿度平衡时间及其计算方式(见 6.3.6—6.3.13); —一修改了检验项目,并以列表形式给出(见7.2.1 2002年版的第5章); 一修改了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的章节结构与内容(见8.1、9.1、9.2、9.3 2002年版的第8章); 增加了随行文件(见8.2); ——删除了成套性章节(见2002年版的第9章); ——增加了参考文献.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7)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气象探测数据中心、河南省计量科学研究院、辽宁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 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北京市国瑞智新技术有限公司、泰安磐然测控科技有限公司、中环天仪(天津)气 象仪器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非洋、孙晓全、周光、艾艳、王同宾、赵旭、樊奇、成睿彬、徐震震、潘军、胡雪瑞.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QX/T16—2002. QX/T16-2020 温湿度仪检定箱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温湿度仪检定箱的产品组成与功能、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和随行文 件、包装、运输与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用温湿度仪检定箱的设计、生产、使用、检验和验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一2008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7284一2016框架木箱 GB/T15479一1995工业自动化仪表绝缘电阻、绝缘强度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3术语和定义 3.1 温湿度仪检定箱calibration chambers fo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strument 用于检定、校准、测试温度和湿度仪器的专用设备,根据温度、湿度等参数的设定值在其有效工作区 内产生符合要求的温湿度环境. 注:改写JJF15642016 定义3.1 3.2 有效工作区valid working zone 温湿度仪检定箱内用于检定、校准和测试温湿度仪表的区域. 注:改写JJF156420...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57-2020 代替QX/T157-2012 气象视频会商系统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eteorological video conference system 2020-12-29发布 2021-04-15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57-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QX/T157一2012《气象电视会商系统技术规范》.与QX/T157一2012相比,除编辑性 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气象视频会商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要求,改为由接入及传输子系统、信号切换控制子系 统、会议调度子系统、终端子系统、显示及扩音子系统等组成(见5.1 2012年版的4.1.1); —增加了接人及传输子系统、信号切换控制子系统、会议调度子系统、终端子系统、显示及扩音子 系统、视频点播子系统的定义及包括的主要内容(见5.2、5.3、5.4、5.5、5.6、5.7); 一删除了控制系统及终端系统组成的相关内容(见2012年版的4.1.2、4.1.3); 一删除了组网方式的相关内容(见2012年版的4.2): —增加了系统布局的相关要求(见第6章): 一增加了县级以上各级气象视频会商系统结构图(见图1); ——修改了基本要求的相关内容,改为应具有各会场间视讯信号的互动交流功能(见7.1 2012年 版的4.3、4.4.1); 一修改了接入及传输子系统的功能要求(见7.2 2012年版的4.4.2a)); 一增加了信号接口、基于网络方式传输及使用视音频电缆、网线或光纤等介质直接传输的技 术要求(见7.2.1至7.2.3); 一修改了信号切换控制子系统的功能要求(见7.3 2012年版的4.4.2b)); —增加了对于矩阵、模拟调音台、数字调音台等设备的技术要求(见7.3.1至7.3.3); 一修改了会议调度子系统的功能要求(见7.4 2012年版的4.4.2c)); 一增加了MCU会议调度、网守、视频会商云端平台的技术要求以及符合ITU-TH.239规定使 用第二视频信道进行计算机信号传输的技术要求(见7.4.1至7.4.5); 一修改了终端子系统的功能要求(见7.5.1 2012年版的4.4.3a)); —一增加了对不同类型终端支持的信号输人输出数量及接口要求(见7.5.1): —删除了终端控制方式的技术要求(见2012年版的4.4.3b)); 一修改了终端所使用的话筒的技术要求(见7.5.2 2012年版的4.4.3c); 一删除了终端镜头调整方式的技术要求(见2012年版的4.4.3d)); —修改了终端显示设备同时显示信号数量的技术要求(见7.6.1 2012年版的4.4.3)); —删除了采用大屏幕显示系统时,对拼接系统的技术要求(见2012年版的4.4.3f)); ——增加了终端子系统容错能力、拼接墙服务器信号解码和输出、使用第二视频信道进行计算机信 号传输的技术要求以及终端子系统功能应符合GB/T28499.1一2012的要求(见7.5.3、 7.5.5、7.5.6、7.5.7); —增加了显示及扩声子系统功能要求(见7.6.1至7.6.3); —增加了视频点播子系统功能要求(见7.7.1至7.7.3); 一修改了传输网络性能要求(见8.1.1、8.1.2 2012年版的4.5a)); 一修改了信号分辨率性能要求,增加视讯服务质量相关技术要求(见8.2 2012年版的4.5b)、 4.5c)、4.5d)); 一删除了MCU对于多画面、混音、级联等性能要求,修改为会议调度子系统功能要求(见7.4.1, 2012年版的4.5e)、f)、g)); Ⅲ QX/T157-2020 —修改了终端摄像头性能要求(见7.5.4 2012年版的4.5i)、4.5j)); 一修改了MCU和终端稳定运行的性能要求(见8.3.1 2012年版的4.5k)); 一增加了MCU及视频会商云端平台平均无故障时间及备份要求(见8.3.1至8.3.3); —增加了系统安全性要求(见第9章); —修改了会商环境要求,增加对会场标识的要求,对会场装修、环境温湿度、灯光、摄像头、显示设 备及音响系统布设要求符合GB50635一2010的规定(见10.1 2012年版的4.6); —增加了会商机房环境的要求,要求符合GB50635一2010的规定(见10.2).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然、陈永涛、路鸿、陈文琴、李小汝、刘红梅、梁小雨、宋之光、郭栋、贺俊彦、朱 玲玲.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CCS A 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49-2021 代替QX149-2011 新建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报告编制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pilation of new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inspection reports 2021-10-14发布 2022-01-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49-2021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2 4符号和缩略语 .3 4.1符号 4.2缩略语 3 5通用要求 3 5.1编制依据 .3 5.2报告构成 .4 5.3编制格式 .4 5.4审核流程 6 6加油加气站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报告表的编制 6 6.1适用范围 6.2内容和样式 6 6.3检测项目分类 6.4主要技术要素及判据 7 7石油库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报告表的编制 8 7.1适用范围 8 7.2内容和样式 .8 7.3检测项目分类 8 7.4主要技术要素及判据 8液化石油气瓶装供应站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报告表的编制 9 8.1适用范围 9 8.2内容和样式 8.3检测项目分类 9 8.4主要技术要素及判据 10 9石油化工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报告表的编制 10 9.1适用范围 10 9.2内容和样式 .10 9.3检测项目分类 .11 9.4主要技术要素及判据 11 10烟花爆竹工程场所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报告表的编制 13 10.1适用范围 13 10.2内容和样式 13 10.3检测项目分类 14 10.4主要技术要素及判据 .14 11建(构)筑物和设施雷电防护整改工程检测报告表的编制 15 I QX/T149-2021 11.1适用范围 15 11.2内容和样式15 11.3检测项目分类 15 11.4主要技术要素及判据 15 12煤炭矿区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报告表的编制 16 12.1适用范围 16 12.2内容和样式 16 12.3检测项目分类 16 12.4主要技术要素及判据 16 13旅游景点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报告表的编制 18 13.1适用范围 18 13.2内容和样式 .18 13.3检测项目分类 18 13.4主要技术要素及判据 18 附录A(规范性)新建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报告封面和声明2O 附录B(资料性)平面示意图样式 23 附录C(资料性)雷电防护装置隐蔽工程记录样式 25 附录D(资料性)新建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报告表样式 28 参考文献 65 Ⅱ QX/T149-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QX/T149一2011《新建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报告编制规范》,与QX/T149一2011相 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一文件名称修改为“新建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报告编制规范”; —修改了文件适用范围(见第1章,2011年版的第1章); 增加了“编制依据”(见5.1); 一修改了“报告构成”的内容(见5.2 2011年版的4.1); 修改了检测报告档案号的编码规则(见5.3.5.1 2011年版的4.2.1); 一合并“检测报告的一般要求”和“检测报告的符号、用词要求”为“编制格式”,并进行了部分条文 修改(见5.3 2011年版的4.2、4.3); —增加了“平面示意图”和“隐蔽工程记录”的要求(见5.3.6一5.3.7); 一修改了“审核流程”和“新建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报告审核流程图”(见5.4和图1 2011年版的 4.4和图1); —删除了“检测报告书的编制”(见2011年版的第5章); 一增加了“加油加气站雷电防护装置、石油库雷电防护装置、液化石油气瓶装供应站雷电防护装 置、石油化工雷电防护装置、烟花爆竹工程场所雷电防护装置、建(构)筑物和设施雷电防护整 改工程、煤炭矿区雷电防护装置、旅游景点雷电防护装置”等八类检测报告表编制要求(见第6 章一第13章); —一删除了“《防雷装置施工质量监督与验收手册》式样”“《新建建筑物防雷装置综合质量检测报告 书》式样”和“...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48-2020 代替QX/T148一2011 气象领域高性能计算机系统 测试与评估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high performance puter system test and evaluation in the meteorological field 2020-07-31发布 2020-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48-2020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测试规范 1 3.1测试要求 1 3.2测试内容 2 3.3测试准备 3 3.4测试结果 4 3.5测试说明 4 4评估规范 .5 4.1定性评估 5 4.2定量评估 6 4.3测试评估报告 8 附录A(资料性附录)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总体测试说明 9 附录B(资料性附录)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分项测试说明21 附录C(资料性附录)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测试评分示例 ....25 附录D(资料性附录)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测试评估报告大纲 28 I QX/T148-2020 引言 QX/T148一2011《气象领域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测试与评估规范》规定了气象领域高性能计算机在 采购过程中的测试要求、内容和方法,以及对测试结果的评估方法.随着气象数值模式及高性能计算技 术的发展,气象数值模式对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需求不断变化,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展,系 统复杂性不断增加,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测试结果评估需求进一步精细化. 为更全面、规范地对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进行测试与评估,特对QX/T148一2011《气象领域高性能 计算机系统测试与评估规范》进行修订. N QX/T148-2020 气象领域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测试与评估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行业运行气象数值模式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测试与评估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行业采购或租用运行气象数值模式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测试与评估.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高性能计算机系统high performance puter system;HPCS 由一定数量高性能计算节点、高速低延迟互联网络和大容量存储子系统及配套软件构成的,以科学 与工程计算为主要应用目标的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 2.2 峰值性能peak performance 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最高理论性能值. 2.3 加速比speedup ratio 给定气象数值模式程序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单节点或处理器核(CPU核)上的运行时间与在多个 这种节点或处理器核(CPU核)上的运行时间之比. 2.4 应用测试application test 使用实际业务或科研气象数值模式程序对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进行的测试. 2.5 基准测试benchmark test 选择国际上通用、公开的基准测试程序,测试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相关性能. 2.6 非优化测试un-optimized test 不对程序源代码进行运算性能优化型修改,并可得到合理结果的测试. 2.7 优化测试optimized test 对程序源代码进行运算性能优化型修改,并可得到合理结果的测试. 3测试规范 3.1测试要求 3.1.1筛选气象数值模式 应从已有的业务或科研气象数值模式中筛选出稳定运行的具有计算、访存、通信及/等特点的 1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44-2011 东亚冬季风指数 Index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2011-08-16发布 2012-03-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44-2011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IV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符号 1 3指数计算方法 2 4等级 3 参考文献 4 I QX/T144-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实、王启祎、朱艳峰、孙力、隋波、王静达、李昕. Ⅲ QX/T144-2011 引言 中国受东亚冬季风的直接影响,长期以来,与“东亚冬季风指数”有关的大量研究对开展东亚冬季风 的相关业务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由于不同的研究对东亚冬季风的表述侧重不同,目前尚无统一的 业务监测指数.因此,有必要编制“东亚冬季风指数”气象行业标准,使得东亚冬季风的监测、预测、影响 评估等业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本标准采用海陆气压差和西伯利亚高压强度两个指标作为东亚冬季风指数,并据此提出东亚冬季 风指数的强度分级标准. V QX/T144-2011 东亚冬季风指数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强度等级的划分. 本标准适用于对东亚冬季风的监测、预测、影响评估等业务. 2术语和定义、符号 2.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1 海平面气压sea-level pressure 由本站气压推算得出的海平面高度上的气压值. 注:单位为百帕(hPa). 2.1.2 气候平均值climatological normal 最近3个年代资料序列的平均值. 2.1.3 样本长度sample length 统计样本中个体的序列长度. 2.1.4 冬季winter 当年12月至翌年2月这一时间段. 2.1.5 东亚冬季风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冬季出现在东亚大陆及沿岸附近近地面层的偏北干冷气流,它不仅与西伯利亚冷高压密切相关,而 且与海陆热力差异造成的海陆气压梯度力密切相关. 2.1.6 东亚冬季风指数index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用于描述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指标. 2.1.7 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index of intensity of Siberian high 用西伯利亚高压表征、反映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指数. 2.1.8 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index of intensity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用东亚海陆气压差表征、反映东亚冬季风在亚洲大陆东岸附近的影响程度的指数. 2.2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1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39-2020 代替QX/T1392011 极轨气象卫星大气垂直探测资料L1C数 据格式 辐射率 Level 1C data format of polar orbiting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atmospheric vertical sounding data-Radiance 2020-01-21发布 2020-05-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39-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QX/T139一2011《卫星大气垂直探测资料的格式和文件命名》.与QX/T139一2011 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名称,限定标准适用的资料类型为极轨气象卫星大气垂直探测L1C数据格式中的 辐射率(见标准名称和第1章,2011年版的标准名称和第1章); 一删除了文件命名的内容(见2011年版的标准名称和第1章,第3章,第4章的)项,附录A和附录B); —修改了范围(见第1章,2011年版的第1章); —增加了以下的术语和定义:卫星大气垂直探测、辐射率、L1C数据和八位组(见第2章); 一修改了术语亮度温度的定义(见2.3 2011年版的2.1): 一删除了EUMETSAT、EUMETCast、NPOSESS(见2011年版的2.2),修改了除NOAA以外 的其他缩略语的中文解释(见第3章,2011年版的2.2),增加了仪器缩略语ATMS、CIS、 MWHSⅡ、MWRI、MWTSⅡ、MWTS-Ⅲ,增加了气象卫星相关的组织机构和气象卫星计划 缩略语EOS-Aqua、SNPP 增加了预报系统缩略语GRAPES 增加了卫星缩略语MetOp、 MetOP-SG、FY-3RM、NOAA-N 增加了BUFR编码相关的缩略语BUFR、CCITT IA5、 UTC、WMO和WMO FM-94(见第3章); —修改“文件内容”为“数据内容”(见第4章,2011年版的第4章); 一删除了数据格式说明中的数据内容的文字,修改合并到数据内容部分(见第4章,2011年版的6.1); 删除了原文件内容a)中的“一条”(见第4章的a)项,2011年版第4章的a)项); 一修改了原文件内容中的记录描述方式,并将其分为基本信息和扩展信息分别加以说明(见第4 章的b)c)、d)项,2011年版第4章的b)、c)项); 增加了扩展信息内容和相应的数据格式(见第4章的d)项,5.1的表1); 一修改了数据格式中的卫星大气垂直探测数据格式,增加了备注列,并与记录数据质量标记合并 (见5.1表1 2011年版第5章的表4和6.1.2); 删除了数据格式中的仪器标识(见2011年版第5章的表5); 一删除了数据格式说明中的观测时间,并合并数据格式(见5.1表1 2011年版的6.1.4); 一增加极轨气象卫星大气垂直探测辐射率L1C数据BUFR编码(见5.2,附录C); 删除了数据格式说明中的扫描点质量标识(见2011年版的6.1.3的表7); —修改了数据格式中的仪器标识,增加内容并移入附录(见附录A的表A.1 2011年版的第5章); ——删除了数据格式说明中的记录长度和通道数,将卫星标识、仪器标识、通道及扫描点数作增补 后移入附录(见附录A 2011版的6.1.1); 一增加了一部分卫星仪器的卫星标识、仪器标识、通道数及扫描点数(见附录A); —增加了L1C数据部分要素含义(见附录B); —增加了L1C数据BUFR编码代码表含义(见附录C). 本标准由全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7)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希爽、贾松林、马刚、薛蕾.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QX/T139—2011. QX/T139-2020 引言 为规范应用于数值预报资料同化的极轨气象卫星大气垂直探测辐射率L1C数据的处理、交换和应 用,制定统一和规范的极轨气象卫星L1C数据的格式至关重要. QX/T139一2011《卫星大气垂直探测资料的格式和文件命名》参考NESDIS在同化系统中使用的 ATOVS Level1b数据结构,规范了二进制L1C数据的信息格式、信息内容. 随着SNPP、FY-3等极轨气象卫星的发射及其辐射率资料在数值预报上的业务应用,本标准扩展 了标准QX/T139一2011中适用的卫星范围和数据内容,并补充卫星大气垂直探测辐射率L1C数据 BUFR编码. QX/T139-2020 极轨气象卫星大气垂直探测资料L1C数据格式辐射率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极轨气象卫星大气垂直探测的辐射率L1C数据的数据内容和数据...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35-2011 太阳活动水平分级 Classification for solar activity level 2011-06-07发布 2011-11-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35-2011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V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太阳黑子相对数计算 1 4太阳活动水平分级 1 I QX/T135-2011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空间天气监测预警分技术委员会(SAC/TC 347/SC3)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预警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乐贵明、赵海娟、毛田、赵明现、张杨. Ⅲ QX/T135-2011 引言 在不同的太阳活动阶段,太阳活动对地球中高层大气密度、电离层环境和地磁场变化可能产生影 响.为了满足空间天气监测和预警业务的需求,特制定本标准. QX/T135-2011 太阳活动水平分级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太阳活动水平的分级. 本标准适用于空间天气监测和顶警业务.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太阳活动solar activity 太阳大气中出现的局部异常现象. 2.2 太阳10.7cm射电流量指数index of10.7 cm solar radio flux 每日地方时12时,在频率为2800MHz测量并订正到距离太阳为1个天文单位处的太阳射电的流 量密度. 注:单位为sfu 用F1a.y表示.1sfu=10-2W/(m2Hz).国际上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彭蒂克顿的射电天文 台(Dominion Radio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Penticton B.C. Canada)测量为准, 2.3 太阳黑子相对数relative sunspot number 定量描述日面上可见黑子多少的指标. 3太阳黑子相对数计算 太阳黑子相对数R按式(1)计算. R=K(10gf) (1) 式中: R—太阳黑子相对数; K——换算因子; g一黑子群的数目; f——当天观测到的日面上出现的黑子个数. 4太阳活动水平分级 4.1按F10.7指数进行的太阳活动水平分级(见表1). 1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