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X/T 29-2004 动槽水银气压表.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9-2004 动槽水银气压表 Specification for moving cistern mercury barometers 2004-11-01发布 2005-04-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9-2004 动槽水银气压表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动槽水银气压表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台站及有关部门测定大气压力的动水银气压表(以下简称动槽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远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振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2828.1一2003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 计划(ISO2859-1:1999 IT)T) GB/T2829一2002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 GB/T15464一1995仪器仪表包装道用技术条件 GB913汞 3要求 3.1材料 3.1.1动槽表的外套管应使用正直、圆滑、粗细均匀的无缝H62半硬黄铜管制造. 3.1.2水银应符合GB913的要求,并进行补充纯化处理. 3.1.3动槽表所用的其他材料应符合批准的图样和本标准规定要求. 3.1.4动槽表所用的全部材料应是合格品,并应附有合格证明. 3.2组成 动桔表由外套管、主尺、玻璃内管、水银柱、水银槽、调节机构、游尺及上下皮囊等组成. 3.3测量性能 a)测量性能:810hPu~1070hPa; b)示值修正值:士C.4hPa; c)允许误差:士0.4hPa. 3.4外套管 外套管的前窗孔应平行,上下宽度及两孔宽度应一致,两面密孔中心线与外管轴线应在一平面内. 3.5主尺 3.5.1主尺在0℃条件下,全量程内的刻度误差不得超过士0.07mm 3.5.2标度应刻在外管孔的右侧,其范围为810:P-1070hPz 分度线宽为0.1常nm. 3.5.3分度线应清晰,填色牢固,分度线间距离应一致,逢5和逢10分度线应加长,并易于分辨,每根 分度线均应刻至孔边缘并与槽孔边缘相垂直. 3.5.4各整10分度线位置,应刻有省略个位数的相应数值,数字应清楚匀称,填色牢固,分度部分 的上端应刻有最小分度值的单位“hPaX1O”. 3.6游尺 3.6.1游尺最小分辨力为0.1hPa. 3.6.2所用材料及分度线粗细应与主尺要求相同. 1 QX/T29-2004 3.6.3游尺上的分度线及数字应清晰,填色牢固,分度线间距一致,逢5和逢10分度线应加长,分 度线应刻至靠主尺一边游尺边缘,并与游尺边缘相垂直. 3.7动槽表的玻璃内管 玻璃内管应正直,无裂纹等影响强度的缺陷,在测量段内粗细均匀,内径一致,不得有结石、明显的 气丝、划痕及其他影响读数的缺陷. 3.8水银槽部玻璃圈 水银槽部玻璃圈应呈圆柱形、无裂纹,观测面应透明、无影响读数的缺陷,两端而无损伤. 3.9水银柱 3.9.1在相当1010hPa气压下,将动槽表倾斜45时,内管顶端出现的气泡其直径应不得大于1mm: 3.9.2水银与玻璃管的接融部分不应有附着的气泡及明显的异色圈点等现象. 3.9.3调节水银面时,内管中的水银面应呈洁净镜状的凸形弯月面,并对称于外管轴线,当水银面移动 时不应有粘滞及残留小滴水银. 3.10水银桔 3.10.1水银槽的基准水银面应呈洁净的镜面,在保用期内析出的杂质不得影响观测. 3.10.2水银与玻璃圈接触部分不应有明显的杂质、污迹及异色圈点等. 3 11游尺调节机构 3.11.1调节机构应能使游尺在整个测量范围内灵活平稳的移动,且能停于任意位置而不变动. 3.11.2在全程内游尺与外管表面应在同一圆柱面上,主尺与游尺的配合应严密,游尺的底沿与游尺托 的后基准面应与外管轴线相垂直,并与游尺的零分度线在同一平面上. 3.12上、下皮 3.12.1上、下皮囊应采用优质的羊皮制作. 3.12.2皮裳的厚薄应均匀、柔软,具有韧性,并不得有发毒变质等缺陷. 3.13槽部水银面调节螺丝 调节丝的顶端,应位于皮囊的中心,调节时应能灵活转动,不得有使囊扭转或磨损等缺陷. 3.14零点基准表面 零点基准的表面应光滑、洁净、无粘附物. 3.15零点基准指针 零点基淮指针的表面应光滑、洁净、无粘附物并于观测者的左、右任意一侧. 3.16槽部水银面调节机构 3.16.1调节机构的调节范围应满足测量范围的要求,在相当于1010hPa的气压下,向下调到极限位 置时,内管口应位于水银面5mm以下,向上应能使水...
QX/T 289-2015 国家基准气候站选址技术要求.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89-2015 国家基准气候站选址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n siting of national reference climatological station 2015-12-11发布 2016-04-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89-2015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站址要求 2 3.1站址稳定性技术要求 2 3.2站址代表性技术要求 2 4站址勘察 2 4.1勘察内容和方法 2 4.2勘察设备 3 5选址文档 .4 5.1图片 4 5.2选址勘察报告 5 5.3勘察材料 .5 附录A(资料性附录)勘察方法说明 附录B(资料性附录)《国家基准气候站选址勘察报告》式样及填写说明8 参考文献 .24 I QX/T289—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7)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安徽省气象局、浙江省气象局、四川省气象局、河南省 气象局、云南省气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建侠、陈挺、张建磊、冯冬霞、桑瑞星、祁生秀、汪腊宝、沈雪峰、曹铁、李莉. Ⅲ QX/T289-2015 国家基准气候站选址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国家基准气候站选址时的站址要求,站址勘察、选址文档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基准气候站的新建选址和迁移选址.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国家基准气候站national reference climatological station 根据国家气候区划,以及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要求,为获取具有充分代表性的长期、连续资料而设 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 [GB31221一2014,定义2.3] 2.2 探测环境environ for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 [GB31221—2014 定义2.2] 2.3 站址station site 气象观测站的观测场所在的地理位置. 2.4 站址代表性site representativeness 站址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地表覆盖类型等反映周边一定范围内主体状况的程度. 2.5 站址稳定性site stableness 站址位置及周边环境保持相对恒定的程度. 2.6 人为障碍物man-made object 站址周边人工建设或架设的建筑物、构筑物,或人工种植的树木、作物等植物. 2.7 影响源influencing source 对气象要素代表性或气象仪器测量性能有影响的各类源体. [GB31221—2014 定义2.13] 注:主要包括热辐射源、电磁辐射源、污染源、振动源、强光源等各类源体. QX/T289—2015 3站址要求 3.1站址稳定性技术要求 3.1.1规避以下人类活动对站址稳定性的影响: —未来20年以上城镇、交通规划的建设区域; ——未来20年以上矿产、工业等规划开发区域. 3.1.2规避以下对站址稳定性影响的区域: ——易遭受滑坡、山洪、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及河流改道影响的地区; ——易遭受龙卷风、台风等极端天气直接影响的区域; ——易因地形诱发产生局地气象条件的地区; ——对观测仪器有危害的动物经常出没、迁徙通道等区域. 3.2站址代表性技术要求 3.2.1拟选站址周围应开阔,地势平坦. 3.2.2站址所处位置的地表覆盖类型应与50km范围内主要地表覆盖类型一致. 3.2.3站址最多风向上风方10km范围内无大中型工矿区、小型露天矿、多粉尘烟雾排放的加工单位, 并规避集中居住人口大于2万人的城镇、居住区等. 3.2.4站址周围2km范围内人工建造物占地面积比例小于5%,5km范围内人工建造物占地面积比 例小于10%;无人基准气候站5km周围的人工建造物占地面积比例小于1%,10km范围内人工建造 物占地面积比例小于10%. 3.2.5站址应远离河海或其他大型水体2km以上,以海洋气候观测为目的的国家基准气候站不受此 限制. 3.2.6拟建观测场内的土壤应与周围500m范围内土壤类型保持一致. 3.3站址气象探测环境技术要求 3.3.1拟建观测场边缘500m范围内地形坡度小于19°. 3.3.2拟建观测场边缘100m范围内无建筑物、构筑物、水体. 3.3.3拟建观测场边缘100m以外无遮挡仰角大于2.86°的人为障碍物(距高比大于20).无人基准 气候站100m以外...
QX/T 288-2015 翻斗式自动雨量站.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88-2015 翻斗式自动雨量站 Automatic tipping bucket rainfall station 2015-12-11发布 2016-04-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88-2015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组成 1 4技术要求 ] 4.1功能 1 4.2结构与外观 2 4.3测量性能 2 4.4电源适应性 2 4.5时钟误差 2 4.6可靠性 2 4.7环境条件 5试验方法 .3 6检验规则 6.1检验分类 4 6.2检验项目 4 7标志、包装、运输 5 7.1标志 7.2包装 6 7.3运输 6 I QX/T288-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7)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江苏省无线电科学研究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莫月琴、张明、花卫东、陈瑶、王柏林、陈阳、阳艳红. Ⅱ QX/T288-2015 翻斗式自动雨量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翻斗式自动雨量站的组成、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翻斗式自动雨量站的设计、生产、检验及验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2423.1一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 GB/T2423.2一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 GB/T2423.4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12h12h循 环) GB4793.1一2007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6587一2012电子测量仪器通用规范 GB/T17626.2一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17626.4一200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17626.5一200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JB6556.5一2008军用气象装备定型试验方法第5部分:可靠性和维修性 JJG(气象)005一2015自动气象站翻斗式雨量传感器检定规程 3组成 翻斗式自动雨量站由下列部分组成: a)传感器:由承水器、翻斗、翻转感应装置等组成: b)采集器:由中央处理器、时钟电路、数据存储器、接口、控制电路及采集软件等组成; c)外围组件:由供电、通信和安装结构件等组成. 4技术要求 4.1功能 翻斗式自动雨量站应具备以下功能: a)能对雨量进行采样、处理、存储、传输和质量控制; b)实时采集雨量信号,最小时间间隔为1min 可累加处理; c)存储不少于30d的雨量数据; d)设置发送模式,选择发送条件及发送时间间隔; e)提供自动雨量站的状态信息; QX/T288-2015 )能进行有线及无线方式的数据传输. 4.2结构与外观 结构与外观应符合下列要求: a)传感器承水口内径:200.6mm或1590.mm; b)传感器承水口缘为内直外斜的刀刃型,角度:40°~45°; )外观整洁,无损伤和形变.金属件无锈蚀.表面棱角光滑,涂层无气泡、开裂、脱落等现象.标 志和字符完整、清晰、醒目; d)机箱内部件、连接器及其针脚应有编号或标志,编号或标志应清晰、易读且不易脱落; )除用耐腐蚀材料制造的各零件外,其余表面应有涂、敷、镀等防腐防霉工艺措施. 4.3测量性能 分辨力为0.1mm的传感器的最大允许误差应符合以下要求: a)士0.4mm(雨量小于或等于10mm 雨强小于或等于4mm/min); b)士4%(雨量大于10mm 雨强小于或等于4mm/min). 4.4电源适应性 4.4.1电源电压和频率 在下列任何电压和频率组合情况下,仪器性能应不受影响: a)电压允许范围:220×(1士10%)V; b)频率允许范围:50X(1士5%)Hz. 4.4.2蓄电池 在无外部供电情况下,维持正常运行至少15d.蓄电池应具备充放电保护功能. 4.4.3功耗 功耗小于0.5W. 4.5时钟误差 每30d时钟误差不大于15s. 4.6可靠性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大于或等于4000h. 4.7环境条件 4.7.1气候条件 应适用于如下气候条件: a)工作温度:0℃...
QX/T 287-2015 家用太阳热水系统防雷技术规范.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87-2015 家用太阳热水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lightning protection of domestic solar water heating system 2015-07-21发布 2015-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87-2015 目 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基本规定 .2 5防雷设计 6防雷施工 3 7质量验收和维护管理 附录A(资料性附录)家用太阳热水系统防雷设计样图 5 I QX/T287-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省防雷中心、扬州市气象局、江苏太阳雨太阳能有限公司、北京四季沐歌太阳 能技术有限公司、南通桑夏太阳能有限公司、南京尚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扬州华扬太阳能有限公司、扬 州日利达太阳能有限公司、扬州超越太阳能制品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游志远、顾承华、焦雪、张洁茹、刘聪、冯民学、王尧钧、沙维茹、李加恩、秦栋、周 金芳、姜长稷、江志祥、肖红升、黄永伟、缪春燕、夏在良、陆宜荣. Ⅱ QX/T287-2015 家用太阳热水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家用太阳热水系统防雷的设计、施工、质量验收和维护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中使用贮水箱有效容积在0.6m3及以下的家用太阳热 水系统.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057一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343一201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601一2010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02D501-2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等电位联结安装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家用太阳热水系统domestic solar water heating system 民用建筑中安装的可将太阳能转化成热能以加热水的装置.通常由太阳集热器、贮水箱、管道、电 加热器及控制器等组成. 3.2 防雷装置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LPS 用于减少闪击击于建(构)筑物上或建(构)筑物附近造成的物质性损害和人身伤亡,由外部防雷装 置和内部防雷装置组成. [GB500572010,定义2.0.5] 3.3 接闪器air-termination system 由拦截闪击的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线、接闪网以及金属屋面、金属构件等组成. [GB50057—2010 定义2.0.8] 3.4 接地装置earth-termination system 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合,用于传导雷电流并将其流散入大地. [GB50057—2010 定义2.0.10] 3.5 防雷等电位连接lightning equipotential bonding;LEB 将分开的诸金属物体直接用连接导体或经电涌保护器连接到防雷装置上以减小雷电流引发的电 1 QX/T287-2015 位差. [GB50057-2010 定义2.0.19] 3.6 等电位连接带bonding bar 将金属装置、外来导电物、电力线路、电信线路及其他线路连于其上以能与防雷装置做等电位连接 的金属带. [GB50057-2010 定义2.0.20] 3.7 自然接地体natural earthing electrode 兼有接地功能、但不是为此目的而专门设置的与大地有良好接触的各种金属构件、金属井管、混凝 土中的钢筋等的统称. [GB50343-2012 定义2.0.7] 3.8 接地端子earthing terminal 将保护导体、等电位连接导体和工作接地导体与接地装置连接的端子或接地排. [GB50343—2012 定义2.0.8] 3.9 电涌保护器surge protective device;SPD 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泄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个非线性元件. [GB50057—2010 定义2.0.29] 3.10 外部防雷装置external lighting protection system 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 [GB50057-2010 定义2.0.6] 4基本规定 4.1防雷装置设计前,应分析下列条件: a)所在地的气象条件(如雷暴日)和地质条件(如土壤电阻率); b)家用太阳热水系统的结构; ...
QX/T 286-2015 15个时段年最大降水量数据文件格式.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86—2015 15个时段年最大降水量数据文件格式 Data file format of annual maximum precipitation in 15 time intervals 2015-07-21发布 2015-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86-2015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2术语和定义 1 3文件格式 1 3.1文件名 .1 3.2文件结构 2 3.3文件组成 2 3.4基本规定 2 附录A(资料性附录)15个时段年最大降水量数据文件结构示意图 4 参考文献 5 I QX/T286—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江西省气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封秀燕、张强、黄少平、吴书成、陈春晓. Ⅲ QX/T286-2015 15个时段年最大降水量数据文件格式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15个时段年最大降水量数据文件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15个时段年最大降水量数据的存储与应用.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15个时段15 time intervals 为计算最大降水量划分的持续时间段,共15个,分别为5分钟、10分钟、15分钟、20分钟、30分钟、 45分钟、60分钟、9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240分钟、360分钟、540分钟、720分钟和1440分钟. 2.2 年year 以气象日界计,北京时上一年12月31日20时起至当年12月31日20时结束为一年. 2.3 最大降水量maximum precipitation 某一时段内累计降水量的最大值. 3文件格式 3.1文件名 15个时段年最大降水量数据文件为文本文件,文件名为“SURF_CLI_MAX_PRE_YER_IIii_ Y1Y1Y1Y1Y2Y2Y2Y2.TXT” 文件名中字符含义见表1. 表1文件名中各字符含义 字符 含义 SURF 固定字符,气象资料大类分类代码,表示地面气象资料. CLI 固定字符,地面气象资料内容属性分类代码,表示地面气候资料. MAX 固定字符,表示最大值. PRE 固定字符,要素属性代码,表示降水. YER 固定字符,时间属性代码,表示年的数据. Iliii 区站号. Y Y.Y.Y.Y.Y:Y2Y: 起止年,Y1Y1Y1Y1为开始年,Y2Y2Y2Y2为终止年,分别由4位数字组成. TXT 固定字符,表示文件为文本格式. QX/T286—2015 3.2文件结构 文件由每年的15个时段最大降水量数据记录构成.每一个时段一行记录,每一行记录由区站号、 年、纬度、经度、观测站海拔高度、时段、时段内最大降水量、开始北京时间(月、日、时、分)等11组数据构 成.具体文件结构参见附录A. 3.3文件组成 3.3.1区站号(ii) 由5位字符组成. 3.3.2年(YYYY) 由4位数字组成,为资料年份. 3.3.3纬度(Q) 由7位字符组成,前6位为纬度,其中1一2位为度,3一4位为分,5一6位为秒,位数不足,高位补 “0”.最后一位为“S”或“N” 分别表示南纬、北纬. 3.3.4经度(LLLLLLLL) 由8位字符组成,前7位为经度,其中1一3位为度,4一5位为分,6一7位为秒,位数不足,高位补 “0”.最后一位为“E”或“W” 分别表示东经、西经. 3.3.5观测站海拔高度(HHHHHH) 由6位字符组成,第1位为海拔高度参数,“0”表示海拔高度为实测值,“1”表示海拔高度为约测值; 后5位为海拔高度,单位为“米(m)” 取小数一位(扩大10倍取整).若观测站位于海平面以下,第二位 用“”表示,其他位数不足,高位补“0”. 3.3.6时段(DDDD) 由4位数字组成,单位为“分钟”,共15个时段,分别为:5 10 15 20 30 45 60 90 120 180 240, 360 540 720 1440 位数不足,高位补“0”. 3.3.7时段内最大降水量(XXXXX) 由5位数字组成,单位为“毫米(mm)” 取小数一位(扩大10倍取整),位数不足,高位补“0”. 3.3.8开始时间(MM DD HH MI) “MM DD HH MI”分别表示15个时段最大降水量开始的月、日、时、分时间(北京时),各由2位数 字组成,用“空格”作为间隔符,位数不足,高位补“0”. 3.4基本规定 3.4.1数据组之间用“空格”作为间隔符. 3.4.2如某一条记录或某一组数据缺测,所缺数据按规定格式和位数用“/”表示,记录长...
QX/T 285-2015 电离层闪烁指数数据格式.pdf
A 47 ICS 07. 060
D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 285-2015
电离层闪烁指数数据格式 The dataformat ofionosphericscintillationindex
2015-07-21发布2015-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 285-2015
目次
前言 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文件命名 5文件结构 6文件内容及格式 附录A(资料性附录)电离层闪烁指数计算公式 附录B(资料性附录)电离层闪烁指数数据文件结构示例 附录C(规范性附录)电离层闪烁指数数据内容及格式 参考文献.
QX/T285-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空间天气监测预警分技术委员会(SAC/TC 347/SC3)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江、徐杰、赵文化、曹静、黄锦渊。
QX/T285-2015
引言
电离层是空间天气监测预警的重要对象之一。
电离层闪烁指数数据是空间天气监测预警的重要基 础,对卫星通信和导航具有重要意义。
制定本标准,是为了保证电离层闪烁指数数据的适用性及可交换 性,满足空间天气业务服务的要求,为我国开展电离层预警预报、服务和科研奠定重要基础。
QX/T 285-2015
电离层闪烁指数数据格式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离层闪烁指数数据的文件命名、文件结构、文件内容及其记录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电离层观测中电离层闪烁指数数据的收集、存储、传输和处理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X/T129一2011气象数据传输文件命名。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电离层ionosphere 地球大气的一个区域,高度范围在60km~1000km,存在着大量的自由电子,足以影响无线电波的 传播。
[QX/T130-2011,定义2.1] 3.2 电离层闪烁ionospheric scintillation 无线电波经过电离层时幅度或相位发生快速起伏的现象。
3.3 电离层闪烁指数ionosphericscintillationindex 用于描述电离层闪烁强度的指数,包括幅度闪炼指数和相位闪烁指数。
3.4 幅度闪烁指数amplitudescintillationindex 穿越电离层的无线电信号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幅度变化的指数。
注:通常用S4表示,计算公式参见A.1。
3.5 相位闪炼指数phase scintillationindex 穿越电离层的无线电信号在一定时间间隔内载波相位变化的指数。
注:通常用o表示,计算公式参见A.2。
4文件命名
文件名应符合QX/T129一2011第3章规定的文件命名规则,格式如下: Z_SWGO_1_originator_yyyyMMddhhmmss_P_INST_index. txt 1...
QX/T 283-2015 枸杞炭疽病发生气象等级.pdf
ICS07.060 B18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83-2015 枸杞炭疽病发生气象等级 Meteorological classification for anthracnose occurrence of Lycium chinense 2015-07-21发布 2015-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83-2015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气象等级与指标 1 附录A(资料性附录)枸杞炭痘病发生程度等级判断指标3 参考文献 .5 I QX/T283-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9)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力文、刘静、张宗山、安巍、黄峰、张玉兰、曹彦龙. Ⅲ QX/T283-2015 引言 枸杞(Lycium chinense)是茄科枸杞属的多分枝灌木植物,果实“枸杞子”可以入药,产区主要集中在 宁夏、新疆、青海、内蒙古、甘肃等省(自治区).枸杞炭疽病又称黑果病,在国内枸杞种植区都有发生,对 枸杞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枸杞炭疽病的发生程度与气象条件关系很大,制定枸杞炭疽病发生气象等 级标准,能够为枸杞炭痘病的研究及服务提供重要支撑. QX/T283-2015 枸杞炭疽病发生气象等级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枸杞炭疽病发生的气象等级与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枸杞炭痘病的监测、预报、预警和评估. 2术语和定义 2.1 枸杞炭痘病Lycium chinense anthracnose 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引起的枸杞真菌病害,主要危害嫩枝、叶、蕾、 花、果实等,是枸杞主要的病害之一. 2.2 发病率the incidence of anthracnose 发病样本数占调查总样本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 2.3 严重度severity level of disease 枸杞果实(叶片)发生病变的程度,通过发病症状判断. 2.4 病情指数disease intensity index 全面考虑发病率与严重度的综合指标,用以表示病害发生的平均水平. 2.5 连续降水时间continuous precipitation period 降水过程从开始到结束所持续的时间. 3气象等级与指标 依据枸杞炭疽病发生程度等级(参见附录A) 将枸杞炭疽病发生的气象等级划分为五级,名称分别 为不发生、轻度发生、中度发生、偏重发生和重度发生. 枸杞炭疽病发生气象等级的确定指标为日平均气温、日降水量、连续降水时间,确定方法见表1. 表1枸杞炭疽病发生的气象等级与指标 判识指标 发生程度 等级名称 判识方法 气象等级 日平均气温(T日) 日降水量(RB) 连续降水时间(减) ℃ mm h 1 不发生 T30 R日<5.0 <6 三个指标满足一个 2 轻度发生 16.0≤T30.0 R≥5.0 1≥6 三个指标同时满足 3 中度发生 18.0≤T30 0 Ra≥10.0 ≥8 1 ...
QX/T 281-2015 枇杷冻害等级.pdf
ICS07.060 B18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81-2015 枇杷冻害等级 Grade of freezing injury to Chinese loquat 2015-07-21发布 2015-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81-2015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V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枇杷冻害等级划分 .2 参考文献 3 I QX/T281-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9)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福建省福清市气象局、福建省莆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浙 江省气候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惠、王加义、杨凯、林品、陈涛、马治国、李丽纯、金志凤、蔡宗启. Ⅲ QX/T281-2015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枇杷生产国,枇杷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3以上,主要集中于福建、四川、重 庆、浙江、江苏、安徽、台湾等地,地跨中亚热带、南亚热带. 枇杷在秋冬开花,继而坐果,其营养器官可耐一18℃低温,而花、幼果耐寒性弱,易受低温危害,因而 枇杷花期和幼果期低温是限制枇杷生产的主要气象因子.为了使枇杷冻害监测、预警、评估规范化、标 准化,特制定本标准. V QX/T281-2015 枇杷冻害等级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枇杷开花期和幼果期的冻害等级划分指标和冻害等级. 本标准适用于枇杷开花期和幼果期冻害的监测、预报和评估等工作.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日最低气温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前一日20时(北京时)至当日20时之间气温的最低值. 注:单位为摄氏度(℃),数据保留一位小数. 2.2 开花期flowering stage 枇杷花序上第一朵花开放到最后一朵花花瓣脱落之间的时段,包括初花期、盛花期、终花期. 注:单位为天(d). 2.3 幼果期young fruit stage 枇杷谢花后坐果到果皮转绿之间的时段,包括果实滞长期、细胞迅速分裂期. 注:单位为天(d). 2.4 开花期冻害freezing injury to Chinese loquat during flowering stage 在开花期内,因低温导致花朵枯萎或脱落,造成坐果率减少的现象. 注:枇杷开花期冻害主要发生在11月至翌年1月. 2.5 幼果期冻害freezing injury to Chinese loquat during young fruit stage 在幼果期内,果实种子或果肉因低温出现褐变,影响果实正常生长或停止生长,造成减产或绝收的 现象. 注:枇杷幼果期冻害主要发生在12月至翌年3月. 2.6 花朵冻害率freezing injury ratio of flowers 在开花期内,花朵因受冻枯萎和脱落数占总花朵数的百分比. 2.7 幼果褐变率browning ratio of young fruits 在幼果期内,幼果因受冻出现种子或果肉褐变数占总幼果数的百分比. 1 ...
QX/T 280-2015 极端高温监测指标.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80-2015 极端高温监测指标 Monitoring indices of high temperature extremes 2015-07-21发布 2015-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80-2015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极端高温监测指标 2 4资料与计算方法 .2 附录A(规范性附录)广义极值分布(GEV)方法 3 参考文献 4 I QX/T280-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0)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气候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荣、邹旭恺、王遵娅、陈鲜艳. Ⅲ QX/T280-2015 极端高温监测指标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单站极端高温监测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极端高温的监测、评估和服务工作.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气候标准期climatological standard period 用于计算局地气候状态的最近三个连续整年代. 示例:1981一2010年为2011一2020年所使用的气候标准期. 2.2 百分位数percentile 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并计算相应的累计百分位,某一百分位所对应数据的值即为这一百分位 的百分位数. 2.3 极端阈值extreme threshold value 某统计量达到极端状况的临界值.极端高温采用第95百分位数作为极端值. 2.4 极值extremum 某一时间段内统计量或监测指标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2.5 高温high temperature 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某一限定值的现象,本标准限定值采用35℃. 2.6 连续高温consecutive high temperatures 连续多日(≥2天)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的现象. 2.7 连续高温日数consecutive days of high temperature 连续高温持续出现的天数. 2.8 重现期recurrence interval 统计量的特定值重复出现的时间间隔,以年(a)计. QX/T280-2015 3极端高温监测指标 3.1极端日高温 大于或等于极端阈值的日最高气温. 3.2极端连续高温日数 大于或等于极端阈值的连续高温日数. 3.3极端高温重现期 大于或等于极端阈值的极端高温指标的重现期. 4资料与计算方法 4.1使用资料 任意单点气象台站最高气温日观测资料(北京时间20一20时). 4.2计算方法 4.2.1极端阈值的确定 采用百分位数确定极端值,即取气候标准期(如1981一2010年)内任一高温指标每年的极值和次 极值,构建一个包含60个样本的序列;对序列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取第95百分位数(即排位第58的数 值)作为偏多(大)的极端阈值,大于或等于该阈值的事件为极端偏多(大)事件. 4.2.2极端高温重现期的计算 采用广义极值分布(GEV)理论概率模型计算各极端高温指标的重现期,见附录A. 2 ...
QX/T 28-2004 双金属温度计.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8-2004 双金属温度计 Bimetallic thermograph 2004-11-01发布 2005-04-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8-2004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中国气象局下达的编制《双金属温度计(日记、周记)行业标准的通知及双金属温度 计技术条件和试验要求进行编写的,其主要部分有: a)本标准第3章中明确规定了双金属温度计的要求. )本标准3 9中规定“笔挡应能平稳地移动于规定的任意位置,其极限位置是:向外能使笔尖离 开白记纸不小于4m”. )根据储存与运输环境温度的适用性,本标准3.14.1中规定温度计工作环境“温度:一35℃-→ 45℃”,湿度:90%RH” 3.14.2中储运环境为“温度:一35℃-45℃”.“湿度:80%RH (35℃)”. d)明确了第4章试验方法和第5章检验规则.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长春气象仪器厂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朴明俊、张和盛. QX/T28-2004 双金属温度计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双金属温度计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自记型(日记和周记)双金属温度计(以下简称温度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远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振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191一2000 9vISO780:1997) (GB/T2828.1一2003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 计划(IS2859-1:1999 IDT) GB/T2829一2002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 (GB/T15464一1995仪器仪表包装道用技术条件 (GB/T4857.3包装运输包装件静载荷准码试验方法(GB/T4857.3一1992,C4vISO2234:1985) JB/T9329一1999仪器仪表运输、运输贮存基本环境条件及试验方法 JB/T9452气象仪器用机械式钟机旋转自记钟 3要求 3.1材料 温度计所用的材料应符合批准的图样要求. 3.2组成 温度计由外壳、温度感应元件、传动部件、笔杆、笔尖、自记钟等组成. 3.3外观 )温度计外壳的几何形状、尺寸应符合图样要求.外壳表面应光洁、无损伤、无变型、涂层无 脱落; )零、部件的安装应正硝、牢固、不得有松动、变形及其他影响使用的缺陷; )温度计的各部件、零件焊接应牢固、表面无毛刺、无锈蚀、电镀层应光滑无划伤. 3.4测量性能 3.4.1测量范围 温度:-35℃~-45℃. 3.4.2允许误差 )温度计的示值,当℃点的示值误差为.℃时,其测量范围上限和下限的示值误差不应超过 1.0℃; b)温度计正常工作时,其示位与当时的实际温度值的误差不应超过士1.0℃. 3.5感应元件(双金属片) 3.5.1感应元件(双金属片)表面应平滑光洁、四周平整,两种金属的接合处应无缝隙,层应均匀,不 得有斑点、气孔、划痕等缺陷. 3.5.2感应元件两端与其连接零件的固定要牢固,不应有问隙和松动. 1 QX/T28-2004 3.6传动部件 3.6.1传动部件应灵活,当温度变化时,笔尖在自记纸上应能平稳的移动. 3.6.2由于传动部件的间隙和摩擦而引起的笔尖在自记纸上的最大阶梯差不得超过0.5℃. 3.7笔杆、笔尖 3.7.1笔杆应平直、光洁,具有弹性. 3.7.2笔尖划线应流利,不刮纸,不断线,划线宽度应不超过0.3mm. 3.8笔位调节螺钉 笔位调节螺钉应转动灵活,能使笔尖在自记纸的全程范内平稳移动,并可固定笔尖于任意位置而 不松动. 3.9笔挡 笔挡应能平稳地移动于规定的任意位置,其极限位置是:向外能使笔尖离开自记纸不小于4m 且不碰外壳;向内能使笔挡离开笔杆不小于2mm 并不能碰钟筒底沿. 3.10自记钟的中心轴 自记钟的中心轴应与底板垂直,当笔尖在自记纸的全程范围内划弧线时,弧线应与时间标线吻合或 平行,其最大偏差不得超过相邻两时间标线间距的1/3(日记型)或1/4(周记型). 3 11外壳稳定性 在打开温度计的外壳取下白记钟后,整机不得翻倒,或自动扣上,外壳闭锁装置应能正常工作. 3.12自记钟 温度计所用的自记钟,应符合JB/T9452的规定. 3.13时问记号按扭 时间记号按扭应灵活自如. 3.14环境适应性 3.14.1工作环境 温度:一35℃45℃; 湿度:90%RH 3.14.2储运环境 温度:一35℃~45℃...
QX/T 279-2015 电视气象新闻素材交换文件规范.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79-2015 电视气象新闻素材交换文件规范 File specification for meteorological TV news material exchange 2015-07-21发布 2015-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79-2015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2术语和定义 1 3交换文件的组成 1 4文件命名规则 1 5视音频文件技术要求 2 6XML文件要求 附录A(资料性附录)XML.文件格式举例 3 附录B(规范性附录)素材分类 .4 参考文献 5 I QX/T279-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气象影视分技术委员会(SAC/TC345/SC1)提出 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玉真、王新、李孟頔. Ⅲ QX/T279-2015 电视气象新闻素材交换文件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视气象新闻素材交换文件的组成、文件命名规则和视音频文件的技术要求、封装格 式以及文件元数据描述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电视气象新闻素材文件的交换.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电视气象新闻素材meteorological TV news material 在气象类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和播出中所使用的视音频素材成片和素材片断等. 2.2 XML文件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file 用于标记电子文件使其具有结构性的标记语言文件,可以用来标记数据、定义数据类型,是一种允 许用户对自己的标记语言进行定义的源语言文件. 3交换文件的组成 电视气象新闻素材的交换文件应包含视音频文件和XM文件.视音频文件应符合第5章的技术 要求,XML文件为供交换的视音频文件的元数据信息,描述要求见第6章. 4文件命名规则 4.1结构 电视气象新闻素材的交换文件名由字段及字段分隔符组成. 字段描述文件的基本信息.文件名有三个字段字,第一个为日期,第二个为内容摘要,第三个为扩展名. 字段分隔符用来区分不同字段.用下划线“_”或小数点“”作为分隔符,其中日期字段与内容摘要 字段间用“_”分割,内容摘要字段与扩展名字段用“.”分割. 视音频文件名和XML文件名结构应一致.除扩展名字段外,文件名其他字段内容应相同. 4.2格式 电视气象新闻素材的交换文件名的格式为:日期_内容摘要,扩展名. 日期格式为yyyymmdd 用数字“0”~“9”表示年月日.年月日的值应是规范的公元纪年取值,用四 位数字表示“年”,两位数字表示“月”,两位数字表示日,当“月”、“日”取值不足两位时,高位以数字“”填 充,共8位数字,长度固定. 示例: 2014年1月1日的日期格式为:20140101. 1 QX/T279-2015 内容摘要可使用的合法字符有:简体中文、大写字母“A”~“Z”、小写字母“a”~“z”、数字“0”~“9”. 扩展名视文件类型而定,视音频文件扩展名为mp4 XML文件扩展名为xml.扩展名字母宜为小写. 文件名总长度不应超过128字节. 5视音频文件技术要求 5.1标清视频 标清视音频文件的视频图像分辨率为720×576像素,色度格式4:2:0,扫描格式为625/50隔行,压 缩编码方式为H.264 压缩编码率宜为2.5Mbit/s. 5.2高清视频 高清视音频文件的视频图像分辨率为1920×1080像素,色度格式4:2:0,扫描格式为1125/50隔 行,压缩编码方式为H.264 压缩编码率宜为9Mbit/s. 5.3音频 标清、高清视音频文件的音频采集编码格式为AAC(高级音频编码,Advanced Audio Coding) 压 缩编码率宜为384kbit/s 采样频率为48kHz 量化精度为16bit或20bit 采集声道数为2个. 5.4视音频封装 用于交换使用的视音频文件应进行格式封装,封装格式为MP4(MPEG-4Pat14). 6XML文件要求 用XML文件对电视气象新闻素材的元数据信息进行描述,XML.文件中的中文字符为UTF-8编 码,英文字符、数字等为半角小写.XML描述项内容和最大字节数见表1. XML文件格式示例参见附录A. 表1XML文件内容组成定义表 描述项标记 描述项 限制最大字节数 ClipName 素材名称 128 Content 素材内容概述 2048 Provider 素材发送单位 128 Sender 素材发送人员 128 Date 素材拍摄发布时间(yyyy/mm/dd) 16 Log 素材场记 512 Keyw...
QX/T 278-2015 中国气象频道安全播出规范.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78-2015 中国气象频道安全播出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safety broadcast of china weather TV 2015-07-21发布 2015-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78-2015 目 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技术指标要求 1 5播前管理 4 6运行维护 附录A(规范性附录)运维与技术文档体系 6 参考文献 7 I QX/T278-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气象影视分技术委员会(SAC/TC345/SC1)提出 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玉真、司志超、张洁. QX/T278-2015 中国气象频道安全播出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国气象频道安全播出的技术指标、播前管理和运行维护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国气象频道安全播出的基础建设及业务运行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79534:2:2数字分量图像信号的接口 GB50174一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GA586一2005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重点单位重要部位的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 GY/T157演播室高清晰度电视数字视频信号接口 GY/T164一2000演播室串行数字光纤传输系统 GY/T165电视中心播控系统数字播出通路技术指标和测量方法 GY/T212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编码器、解码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GY/T223一2007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录像磁带录制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本地化节目local program 运用本地化播出系统,按照规定的时长和相对统一的节目标准和要求,在中国气象频道特定的节目 时段内播出的由本地制作的气象节目. 3.2 本地化播出业务中心local broadcast operation center 承担中国气象频道本地化节目制作播出及本地地面有线信号传送的机构. 3.3 国家级播出业务中心national broadcast operation center 承担中国气象频道国家级节目制作播出及播出信号上星传送的机构. 4技术指标要求 4.1机房环境 4.1.1机房布局 机房按照系统运行特点及业务具体需要应至少由设备机房及控制机房组成.设备机房及控制机房 1 QX/T278—2015 应保持空间上的相对独立.设备机房用于播出设备的集中安装摆放,控制机房用于信号监控、人员值守 及业务操作. 4.1.2机房面积 4.1.2.1设备机房面积可按GB50174一2008中4.2.2的规定计算. 4.1.2.2控制机房面积可按GB50174一2008中4.2.4的规定计算. 4.1.3机房净高度 4.1.3.1设备机房采用2.2m机架时机房净高度应为2.8m~3m 采用2.6m机架时机房净高度应 不低于3.4m. 4.1.3.2控制机房净高应不低于2.8m. 4.1.4机房照度 机房应设置一般照明和备用照明.以距地面高度0.75m的水平面为基准平面测量,机房照度应满 足: —使用一般照明时:设备机房照度大于3001x 控制机房照度大于5001x; ——使用备用照明时:设备机房照度大于301x 控制机房照度大于2501x. 注:备用照明可为一般照明的一部分. 4.1.5机房供电 机房高、低压供配电应满足下列要求: —本地化播出业务中心宜接入两路外电,如只有一路外电,应配置自备电源;应设两个以上独立 低压回路:主要播出负荷应采用UPS供电,UPS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设计负荷工作30分钟 以上;主备播出设备、双电源播出设备应分别接入不同的供电回路. —国家级播出业务中心应接入两路外电,其中至少一路为专线,当一路外电发生故障时,另一路 外电不应同时受到损坏;应设对应于不同外电的、互为备用的工艺专用变压器,单母线分段供 电并具备自动或手动互投功能;播出负荷供电应设两个以上引自不同工艺专用变压器的独立 低压回路;主要播出负荷应采用不间断电源(UPS)供电,UPS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设计负 荷工作60分钟以上;应配置自备电源,保证播出负荷、机房空调等相关负荷连续运行;主备播 出设备、双电源播出设备应分别接入不同的UPS供电回路. 4.1.6机房消防 4.1.6.1本地化播出业务中心设...
QX/T 277-2015 气象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范.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77-2015 气象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piling feasibility study report of meteorological engineering projects 2015-07-21发布 2015-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77-2015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基本规则 1 3.1命名 1 3.2组成 1 3.3编制深度 2 3.4其他 2 4内容 2 4.1前引部分 2 4.2正文部分 .3 4.3补充部分 5 5格式 5 附录A(资料性附录)编制大纲示例 附录B(资料性附录)编排格式 .8 附录C(资料性附录)封面格式 附录D(资料性附录)编制人员名单格式 11 附录E(资料性附录)目录格式示例 12 附录F(资料性附录)正文格式示例 13 附录G(资料性附录)附录(附件)封面格式 15 参考文献 16 I QX/T277-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资产管理事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陆楠、李峰、顾青峰、冷春香、朱川海、齐小夏、陈超、王胜杰、彭勇刚. Ⅲ QX/T277-2015 气象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基本规则、内容和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气象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气象工程项目meteorological engineering projects 用于综合气象观测、气象预报预测、气象服务和气象信息网络等系统建设的工程项目. 3基本规则 3.1命名 可行性研究报告应统一命名为:“×X××可行性研究报告”(××××为项目名称).项目名称应 与批准的项目建议书一致. 3.2组成 可行性研究报告应由前引部分、正文部分和补充部分组成,包括以下内容. a)前引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 1)封面; 2)编制单位资质; 3)编制人员名单; 4)目录. b)正文部分应按下列顺序和内容编写: 1)总论; 2)现状、需求与建设必要性分析; 3)建设目标、原则、内容与规模; 4)总体设计方案; 5)分系统设计方案; 6)节能分析; 7)环境影响分析; 8)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9)组织机构、人力资源配置与招标投标; 10)项目实施进度; 11)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2)效益分析; QX/T277-2015 13)风险分析; 14)结论与建议. c)补充部分可包括以下内容: 1)附录; 2)附件. 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参见附录A. 3.3编制深度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深度应达到如下要求: a)应能充分反映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的成果,内容齐全,结论明确,数据准确,论据充分,满足项 目方案决策和投资决策的要求; b)选用主要设备的规格、参数应能满足预订货的要求; c)重大技术、设备等方案应有两个以上方案的比选; d)确定的主要工程技术数据,应能满足编制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的要求; e)投资估算误差率应在士10%之内; f)应附有评估、决策(审批)所必需的政府批件、合同、协议、意向书等. 3.4其他 3.4.1可行性研究报告应依据相关发展规划、项目建议书等进行编制. 3.4.2工程项目涉及土建或其他行业建设内容的部分,应按照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要求编制. 3.4.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时使用的基本术语应参照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际标准以及国际、国 内的惯用术语.对理解报告有重要影响的术语,应做出必要的定义. 3.4.4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词语应使用汉语词语,必要时可在汉语词语后加注相应的外文词语并放在 圆括号内(在确需使用无相应汉语词语的外文词语时,应在第一次出现时加以说明).若使用的外文词 语较多,宜集中汇集为外文词语清单,必要时可作为附录置于补充部分中. 3.4.5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使用缩略词语或简称时,应在第一次出现的地方在圆括号内注明非缩略词语 或全称. 4内容 4.1前引部分 4.1.1封面 封面内容应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名称、编制单位和编制日期,需要时应按规定标注相应的密级. 如果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多个单位合作完成,应在封面中依次列出编制单位的全称. 4.1.2编制单位资质 编制单位资质应使用该单位工程咨询资质证书的复印件,有多个编制单位时,应按封面中编制单位 的...
QX/T 276-2015 气象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范.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76—2015 气象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piling preliminary design report of meteorological engineering projects 2015-07-21发布 2015-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76-2015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基本规则 1 3.1命名 1 3.2组成 1 3.3编制深度 2 3.4其他 2 4内容 2 4.1前引部分 2 4.2正文部分 3 4.3补充部分 5 5格式 5 附录A(资料性附录)初步设计报告大纲示例 6 附录B(资料性附录)编排格式 .8 附录C(资料性附录)封面格式 10 附录D(资料性附录)编制人员名单格式 .11 附录E(资料性附录)目录格式示例 12 附录F(资料性附录)正文格式示例 13 附录G(资料性附录)附录(附件)封面格式 16 参考文献 17 I QX/T276-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资产管理事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川海、顾青峰、齐小夏、陈超、陆楠、冷春香、王胜杰、翟薇. Ⅲ QX/T276-2015 气象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的基本规则、内容和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气象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制.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气象工程项目meteorological engineering projects 用于综合气象观测、气象预报预测、气象服务和气象信息网络等系统建设的工程项目. 3基本规则 3.1命名 初步设计报告应统一命名为:“××X×初步设计报告”(××××为项目名称).项目名称应与批 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一致. 3.2组成 初步设计报告应由前引部分、正文部分和补充部分组成,包括以下内容: a)前引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 1)封面; 2)编制单位资质; 3)编制人员名单; 4)目录; 5)前言(可选). b)正文部分应按下列顺序和内容编写: 1)总体设计; 2)分系统设计; 3)项目实施进度与管理; 4)技术培训; 5)初步设计概算; 6)有关问题说明. c)补充部分可包括以下内容: 1)附录; 2)附件. 初步设计报告大纲参见附录A. 1 QX/T276—2015 3.3编制深度 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制深度应达到如下要求: a)应能满足招标文件的编制、主要设备和材料的订货、技术设计(实施方案)文件的编制的需要; b)重大技术、设备等方案应有两个以上方案的比选; c)建设场地应明确具体的地点,涉及土地征用时应确定征用范围; d)设备配置应细化到可单独采购的设备或配件,应用软件设计应细化到功能模块; e)应附有与项目建设相关的批复文件. 3.4其他 3.4.1初步设计报告应依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编制. 3.4.2初步设计报告编制时使用的基本术语应参照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际标准以及国际、国内 的惯用术语.对理解报告有重要影响的术语,应做出必要的定义,并汇集为术语清单,必要时可作为附 录置于补充部分中. 3.4.3初步设计报告中的词语应使用汉语词语,必要时可在汉语词语后加注相应的外文词语并放在圆 括号内(在确需使用无相应汉语词语的外文词语时,应在第一次出现时加以说明).若使用的外文词语 较多,宜集中汇集为外文词语清单,必要时可作为附录置于补充部分中. 3.4.4初步设计报告中使用缩略词语或简称时,应在第一次出现的地方在圆括号内注明非缩略词语或 全称. 4内容 4.1前引部分 4.1.1封面 封面内容应包括:报告名称、编制单位和编制日期,需要时应按规定标注相应的密级. 如果初步设计报告由多个单位合作完成,应在封面中依次列出编制单位的全称. 4.1.2编制单位资质 编制单位资质应使用该单位相关资质证书的复印件,有多个编制单位时,应按封面中编制单位的顺 序依次给出各单位的资质证书复印件. 4.1.3编制人员名单 应依次列出编制人员名单,顺序为:审定、审核、校核、编写人员、参编人员. 4.1.4目录 目录按初步设计报告的内容顺序编排,包括:前言(报告有前言时)、正文部分、补充部分(报告有补 充部分时).正文部分的目录应包括章、节编号和完整的标题,根据报告的框架结构,给出至二级或三级 ...
QX/T 275-2015 气象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规范.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75-2015 气象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piling proposal of meteorological engineering projects 2015-07-21发布 2015-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75-2015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基本规则 1 3.1命名 1 3.2组成 1 3.3编制深度 .1 3.4其他 2 4内容 4.1前引部分 2 4.2正文部分 2 4.3补充部分 3 5格式 .4 附录A(资料性附录)编制大纲示例 5 附录B(资料性附录)编排格式 6 附录C(资料性附录)封面格式 .8 附录D(资料性附录)编制人员名单格式 9 附录E(资料性附录)目录格式示例 10 附录F(资料性附录)正文格式示例11 附录G(资料性附录)附录(附件)封面格式 13 I QX/T275-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资产管理事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峰、冷春香、陈超、陆楠、齐小夏、顾青峰、朱川海、陈昭艳. Ⅲ QX/T275-2015 气象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的基本规则、内容和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气象工程项目建议书的编制.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气象工程项目meteorological engineering projects 用于综合气象观测、气象预报预测、气象服务和气象信息网络等系统建设的工程项目. 3基本规则 3.1命名 项目建议书应统一命名为:“×X×X项目建议书”(X×X×为项目名称). 3.2组成 项目建议书应由前引部分、正文部分和补充部分组成,包括以下内容: a)前引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 1)封面; 2)编制单位资质; 3)编制人员名单; 4)目录. b)正文部分应按下列顺序和内容编写: 1)总论; 2)背景分析、建设依据与必要性分析; 3)项目建设方案初步设想; 4)组织机构、人力资源配置与实施进度; 5)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效益分析. c)补充部分可包括以下内容: 1)附录; 2)附件. 项目建议书大纲参见附录A. 3.3编制深度 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深度应达到如下要求: 1 QX/T275-2015 a)应充分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b)应对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拟建地点、拟建规模、投资估算、资金筹措以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 进行初步分析; c)投资估算误差率应在士20%之内. 3.4其他 3.4.1项目建议书中的词语应使用汉语词语,必要时可在汉语词语后加注相应的外文词语并放在圆括 号内.在确需使用无相应汉语词语的外文词语时,应在第一次出现时加以说明.若使用的外文词语较 多,应集中汇集为词汇表. 3.4.2项目建议书中使用缩略词语或简称时,应在第一次出现的地方在圆括号内注明非缩略词语或 全称. 4内容 4.1前引部分 4.1.1封面 封面内容应包括项目建议书名称、编制单位和编制日期,需要时应按规定标注相应的密级. 如果项目建议书由多个单位合作完成,应在封面中依次列出编制单位的全称. 4.1.2编制单位资质 编制单位资质应使用该单位工程咨询相关资质证书的复印件,有多个编制单位时,应按封面中编制 单位的顺序依次给出各单位相关资质证书复印件. 4.1.3编制人员名单 应依次列出编制人员名单,列出顺序为:审定、审核、校核、编写人员、参编人员. 4.1.4目录 目录按项目建议书的内容顺序编排,包括:前言(有前言时)、正文部分、补充部分(有补充部分时). 正文部分的目录应包括章、节编号和完整的标题,根据项目建议书的框架结构,给出至二级或三级标题 的目录.补充部分的目录应包括附录、附件的编号和标题. 4.2正文部分 4.2.1总论 综述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名称、承办单位概况、建设内容、总投资及效益情况,以及主要结论. 4.2.2背景分析、建设依据与必要性分析 应按下列顺序和内容编写: )背景分析:应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出发,简述与项目相关的实际业务情况,分析项目建设的有 利或限制条件、现有系统的缺陷或不足. b)建设依据:应从科学理论、实践情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发展规划和批复文件等方面提 出项目建设的依据. 2 ...
QX/T 274-2015 大型活动气象服务指南 工作流程.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74-2015 大型活动气象服务指南工作流程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guideline for events-Workflow 2015-07-21发布 2015-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74-2015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2术语和定义 1 3工作流程 1 3.1筹备期 1 3.2运行保障期 2 3.3评估总结期 .3 3.4流程图 3 附录A(资料性附录)大型活动气象服务工作流程 .4 参考文献 5 I QX/T274-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气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崔继良、初子莹、杨洁、赵现平、曲晓波、尤凤春. Ⅲ QX/T274-2015 大型活动气象服务指南工作流程 1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大型活动气象服务工作流程. 本标准适用于大型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工作.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大型活动event 单场次参加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由国家、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政治、经济、体 育、文化等活动. 2.2 跟进式气象服务progressiv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密切跟踪用户需求及天气变化,滚动提供气象预报、预警、实况服务及对策建议等信息,逐步加密信 息发布频次及时空精细化程度的服务方式. 2.3 关键时间节点time of keynotes 大型活动开(闭)幕式或活动主办方强调的其他重要活动举办的时间节点. 3工作流程 3.1筹备期 3.1.1需求分析 3.1.1.1通过实地考察、会议讨论、访谈或电话咨询等方式,了解大型活动概况、关键时间节点和对气 象服务的具体要求,确立气象服务的内容及重点. 3.1.1.2需求分析在大型活动气象服务筹备初期开展,随筹备工作深入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 3.1.2气候背景分析与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3.1.2.1分析活动举办地(宜到县级)在活动举办期间基本气象要素的历史平均情况、极端情况以及可 能出现的高影响天气情况. 3.1.2.2对于气象敏感度较高的大型活动,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评估可能对大型活动产生较大影响的 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可能造成的后果,提出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3.1.3气象服务方案编制 3.1.3.1根据3.1.1和3.1.2的结果制定大型活动气象服务方案,报备活动主办方,并在筹备及服务 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气象服务方案. 1 QX/T274-2015 3.1.3.2气象服务方案编制内容包括大型活动气象服务目标、组织运行机构、工作机制、服务内容、服 务方式、经费预算及保障措施等内容. 3.1.3.3根据活动特殊性质和需求,制定应急服务、媒体服务等专项方案. 3.1.4人员技术准备 根据大型活动具体要求,规划部署必要的气象观测设备和网络环境,改进气象预报、服务业务平台, 组织气象服务队伍、落实岗位职责,开展专项培训. 3.1.5测试演练 3.1.5.1测试演练内容主要包括内部工作流程、对外服务接口和应急保障措施等.测试演练结束后, 应及时根据测试演练情况对服务方案进行调整完善,补充人员技术准备. 3.1.5.2测试演练可结合大型活动演练、彩排开展,也可在活动正式开始前在气象服务机构内部组织. 3.2运行保障期 3.2.1加密气象观测 根据服务方案,可适时启动加密气象观测. 3.2.2预报预警与天气会商 3.2.2.1根据服务方案,制作基础预报预警产品. 3.2.2.2在规定时段的天气会商中增加大型活动气象服务会商内容,并根据需要适时组织与上级或周 边地区气象台站等的联合天气会商. 3.2.2.3会商关注重点包括活动期间天气过程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强度、影响范围、对大型活动的可能 影响等,以及高影响天气对户外活动、交通、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3.2.3跟进式气象服务 3.2.3.1大型活动开始前,根据服务方案,适时提供活动举办城市延伸期和中、短期天气预报等预报服 务产品以及主要天气过程对大型活动的可能影响及应对建议. 3.2.3.2大型活动期间,根据服务方案,逐日提供活动所在县或活动地短期天气预报、空气质量预报、 活动主办方关注的各类生活气象指数预报,以及近期天气展望、出行参考等提示内容. 3.2.3.3大型活动关键时间节点,根据天气形势和活动需求,滚动加密提供活动举办地点精细化天气 预报. 3.2.3.4如遇雨、雪、雷电、大风、雾、霾等对活动产生影响的天气,及时通过约定方式向活动主办方滚 动...
QX/T 273-2015 大气一氧化碳监测方法 红外气体滤光相关法.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73-2015 大气一氧化碳监测方法 红外气体滤光 相关法 Monitoring method for atmospheric carbon monoxide concentration-Gas filter correlation 2015-07-21发布 2015-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73-2015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测量原理 2 5试剂、材料和设备 2 5.1零气 2 5.2标准气 2 5.3稀释设备 3 6测量系统结构 .....3 6.1进气管路 3 6.2颗粒物过滤器 .3 6.3分析仪 7测量系统安装 4 7.1地点和高度 .4 7.2安装环境 4 7.3进气管 5 8日常运行和维护 5 8.1每日巡视检查 5 8.2零检查和跨检查 .5 8.3更换颗粒物过滤膜 6 8.4年度检查与维护 6 9多点校准与量值传递 6 9.1多点校准 6 9.2量值传递 10数据记录和处理 .7 10.1数据记录 ..7 10.2数据处理 8 附录A(资料性附录)一氧化碳观测检查记录 9 附录B(资料性附录)一氧化碳观测元数据 10 附录C(资料性附录)多点校准数据记录格式12 附录D(规范性附录)标准气间量值关系建立 14 附录E(规范性附录)一氧化碳观测数据格式 15 参考文献 .17 I QX/T273-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气成分观测预报预警服务分技术委员会(SA/ TC540/SC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晓斌、林伟立、汤洁、张晓春、王瑛. Ⅲ QX/T273-2015 引言 气候、生态和人体健康与大气一氧化碳浓度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对不同地区一氧化碳浓度进行长 期、准确的观测,以掌握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 世界气象组织的全球大气观测(WMO/GAW)网中的许多区域本底站和全球本底站已将一氧化碳 浓度作为常规观测项目,许多国家的一些城市和乡村站点也将其列为重要观测内容. 红外气体滤光相关法具有易于校准、准确和成本较低的特点,因此常被用于在线连续观测. QX/T273-2015 大气一氧化碳监测方法红外气体滤光相关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红外气体滤光相关法测量近地层大气一氧化碳(O)的原理、试剂、材料和设备、 测量系统结构、测量系统安装、日常运行和维护、多点校准与量值传递、数据记录与处理等. 本标准适用于在地面固定站点进行一氧化碳的连续观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ISO4224:2000环境空气一氧化碳测定非色散红外光谱法(Ambient air一Determination of carbon monoxide-Non-dispersive infrared spectrometric method) ISO6l42气体分析校准混合气的配制重量法(Gas analysis一Preparation of calibration gas mixtures-Gravimetric method) ISO6144气体分析校准混合气的配制静态体积法(Gas analysis-一Preparation of calibration gas mixtures-Static volumetric method)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气体滤光相关gas filter correlation 利用充有高浓度被测气体的滤光片,周期性地切割穿过测量池的光束,从而产生周期的参比光束和 测量光束,对比测量光束和参比光束产生的信号强度,以检出测量池中被测气体浓度的技术. 3.2 零气zero air 由气体净化设备产生的干洁的空气,其中待测气体和可产生干扰信号的其他气体含量不高于仪器 检测下限. 3.3 跨气span gas 在零气中加入一定量的标准气,用于对测量仪器响应状况进行检查的气体. 3.4 零检查zer...
QX/T 272-2015 大气二氧化硫监测方法 紫外荧光法.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72-2015 大气二氧化硫监测方法紫外荧光法 Monitoring method for atmospheric sulfur dioxide-Ultraviolet fluorescence method (ISO10498:2004 Ambient air-Determination of sulfur dioxide-Ultraviolet fluorescence method NEQ) 2015-07-21发布 2015-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72-2015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测量原理 2 5试剂与材料 3 5.1零气 5.2标准气 3 6测量系统结构 ...3 6.1采样管路 3 6.2颗粒物过滤器 4 6.3分析仪 .4 6.4抽气泵 7仪器安装 5 7.1地点和高度 5 7.2安装环境 5 7.3进气管和排气管 6 8日常运行和维护 7 8.1每日巡视检查 8.2零检查和跨检查 .7 8.3更换颗粒物过滤膜 8 8.4年度检查与维护 8 9多点校准与量值传递 9 9.1多点校准 9 9.2量值传递 .9 10数据记录和处理 .10 10.1数据记录 .10 10.2数据处理 10 附录A(资料性附录)商业紫外荧光二氧化硫分析仪的典型工作性能12 附录B(资料性附录)二氧化硫观测日检查记录 13 附录C(资料性附录)二氧化硫观测元数据 .14 附录D(资料性附录)多点校准数据记录格式 16 附录E(规范性附录)标准气间量值关系建立 18 附录F(规范性附录)二氧化硫观测数据格式 19 参考文献 21 I QX/T272-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和GB/T20000.2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参考ISO10498:2004《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紫外荧光法》编制,与 ISO10498:2004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气成分观测预报预警服务分技术委员会(SAC/ TC540/SC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晓斌、林伟立、张晓春、汤洁、孟昭阳. Ⅲ QX/T272—2015 引言 二氧化硫是大气中最重要的酸性气体之一,主要来自燃煤等人为排放源.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导致 了许多地区大气二氧化硫浓度显著升高,造成部分地区严重的酸雨污染.二氧化硫转化生成的硫酸盐 细颗粒不但是重要的云凝结核,其具有强烈的光散射作用,同时也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大气二氧化硫 浓度的变化与天气、气候、生态、雾霾和人体健康等密切相关,需要对不同地区二氧化硫浓度进行长期、 准确的观测,以掌握其时空变化规律. 由于二氧化硫浓度的时空变化很大,要掌握其时空分布需要在代表不同空间尺度的站点上开展长 期观测.世界气象组织的全球大气观测(WMO/GAW)网中的许多区域本底站和部分全球本底站已将 二氧化硫作为日常观测项目,许多国家的一些城市和乡村站点也将二氧化硫列为重要观测内容,并坚持 长期观测. 二氧化硫的测量方法较多,其中紫外荧光法和火焰光度法较适合在线监测.紫外荧光法具有灵敏 度高、可连续测量、易于校准、可靠、准确和选择性高的特点,因此是大气二氧化硫监测中最常用的方法, 也是世界气象组织推荐的方法之一.本标准仅对利用紫外荧光法在地面固定站点测量大气二氧化硫进 行规范. V QX/T272-2015 大气二氧化硫监测方法紫外荧光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紫外荧光法测量近地层大气二氧化硫($O2)的原理、试剂、材料、测量系统结构、 仪器安装、日常运行和维护、多点校准与量值传递、数据记录与处理等. 本标准适用于在地面固定站点进行二氧化硫的连续观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ISO6142气体分析校准混合气的配制重量法(Gas analysis-一Preparation of calibration gas mixtures-Gravimetric method) ISO6144气体分析校准混合气的配制静态体积法...
QX/T 271-2015 光学衰减法大气颗粒物吸收光度仪维护与校准周期.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71-2015 光学衰减法大气颗粒物吸收光度仪维护 与校准周期 Interval of maintenance and interparison for Aethalometer based on optical attenuation method 2015-07-21发布 2015-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71-2015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2维护周期 1 2.1仪器巡视 1 2.2仪器清洁 ] 2.3滤带(膜)更换 1 2.4过滤器更换 1 2.5采样泵维护 2.6光源检查 2 2.7光学测试 2 2.8流量测试 2 2.9零点检测 3校准周期 2 3.1流量校准 2 3.2比对 2 参考文献 3 I QX/T271-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气成分观测预报预警服务分技术委员会(SA/ TC540/SC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气象局、北京市气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晓春、靳军莉、贾小芳、周怀刚、苏永亮、赵鹏、孙俊英、王亚强. Ⅱ QX/T271-2015 光学衰减法大气颗粒物吸收光度仪维护与校准周期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光学衰减法大气颗粒物吸收光度仪的巡视、清洁、滤带(膜)更换、过滤器更换、采样泵 维护、光源检查、光学测试、流量测试、零点检测等维护周期和流量校准、仪器比对的周期.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及相关行业正确维护及校准光学衰减法大气颗粒物吸收光度仪测定大气中气溶 胶光学吸收特性参数. 2维护周期 2.1仪器巡视 2.1.1每日应对仪器的运行时间、流量、运行状态、滤带余量和采样斑点等进行至少一次巡视,每次巡 视的时间应相对固定; 2.1.2仪器运行时间与标准时间偏差应小于30s; 2.1.3仪器流量应与实际设定的流量一致,正常范围为士10%; 2.1.4仪器存储介质余量小于24h的应更换; 2.1.5仪器有错误信息提示时,应及时对仪器进行检查和处理; 2.1.6滤带余量不足5%时应及时更换; 2.1.7滤带上的采样斑点边缘应清晰、无重叠、间距适中相等,且色泽均匀. 2.2仪器清洁 2.2.1每1个月应对仪器内、外部表面进行一次除尘; 2.2.2每3个月应对仪器散热风扇、进气口处的防虫罩、防水帽或切割头进行一次清洁; 2.2.3每3个月应对光学测量腔室进行一次清洁; 2.2.4每6个月应对进气管路内部进行一次清洁; 2.2.5在有扬沙、浮尘、沙尘暴或重污染等过程时,应在过程结束后6内对2.2.1至2.2.4进行 清洁. 2.3滤带(膜)更换 2.3.1滤带(膜)出现破损、污染时应及时更换.同一滤带的最长连续使用时间不宜超过3个月. 2.3.2当仪器测量结果持续出现负值且持续时间超过6h 应更换较为干燥的滤带(膜);或对滤带进行 进带操作,使滤带前进至较为干燥的采样区. 2.4过滤器更换 同一过滤器的最长连续使用时间不宜超过4个月.当过滤器颜色由白色变为灰黑色时,应及时更 换;当仪器流量出现不稳定或波动时,应检查过滤器,必要时进行更换. 2.5采样泵维护 每6个月应对采样泵和泵膜等进行保养维护.仪器流量波动超过10%及采样泵出现声音异常时, 1 QX/T271-2015 应及时检查、维护;泵膜破损时应及时进行更换. 2.6光源检查 每6个月应对不同波长光源在接通和关闭状态下的输出电压信号进行一次检查,输出电压信号异 常时应调整或更换. 2.7光学测试 每6个月应使用专用光学测试条进行一次光学性能测试.光学测量腔室清洁后和仪器光学部件维 修后应进行光学测试. 2.8流量测试 每3个月应使用标准流量计对仪器的流量进行一次测试.当仪器流量与标准流量计流量偏差超过 10%时,应及时进行流量校准. 2.9零点检测 每2个月应使用高效过滤器对仪器零点进行一次检测.每次零点检测时间不宜超过3h. 3校准周期 3.1流量校准 每12个月应使用量程为5L/min的标准流量计对仪器进行一次流量校准.在仪器的流量控制单 元、采样泵、主电路板等相关部件更换后,应进行流量校准. 3.2比对 每24个月应将仪器与实验室传递标准仪器进行一次同步比对.在仪器的光学测量单元、流量控制 单元、主电路板等部件更换后,应进行比对. 2 ...
QX/T 270-2015 CE318太阳光度计观测规程.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70-2015 CE318太阳光度计观测规程 Regulation of CE318 sunphotometer measurement 2015-07-21发布 2015-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70-2015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V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代号 1 4观测仪器构成 2 5技术指标 2 5.1视场角 2 5.2波长范围 2 5.3太阳自动跟踪精度 2 5.4观测频率 2 5.5测量误差 2 5.6电源 2 5.7仪器观测环境要求 2 6仪器安装与校验 3 6.1安装前检查 ......3 6.2控制箱设置 6.3三脚架安装 3 6.4机器人臂安装 3 6.5仪器光学头固定 3 6.6仪器系统定位 3 6.7数据下载 .3 6.8自动观测模式设置 .4 6.9仪器拆卸 .4 7仪器运行维护 A 7.1每日运行维护事项 4 7.2每周运行维护事项 ....4 7.3每月运行维护事项 5 7.4每年运行维护事项 5 8仪器校准及滤光片更换 5 8.1室内标定 5 8.2室外标定 5 8.3滤光片更换 5 9数据记录及审核 5 9.1数据记录 5 9.2数据质量检查 5 9.3数据处理 444 .5 参考文献 6 I QX/T270-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气成分观测预报预警服务分技术委员会(SA/ TC540/SC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车慧正、张晓春、孙俊英、张小曳. Ⅲ QX/T270-2015 引言 CE318太阳光度计是一种测量太阳和天空在可见光和近红外的不同波段、不同方向、不同时间的辐 射变化的高精度仪器,可实时测量大气气溶胶、水汽、臭氧等成分的特性,可用于大气环境监测、卫星观 测大气结果校正等.为了规范CE318太阳光度计观测规程,特制定本标准. V QX/T270-2015 CE318太阳光度计观测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利用CE318型多波段太阳光度计测量太阳直接辐射和天空散射辐射的观测规程,包 括技术要求指标、安装方法、维护与校准要求、数据记录及审核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及相关行业台站观测人员利用CE318型多波段太阳光度计,进行大气气溶胶光 学厚度、水汽、臭氧等的长期测定.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大气气溶胶aerosol 大气与悬浮在其中的固体和液体微粒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粒径大小通常在0.01m~100m. 2.2 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 大气气溶胶粒子消光系数在垂直方向上的积分,表示气溶胶对光的衰减作用大小. 2.3 多波段太阳光度计multi-wavelength sunphotometer 通过测量从可见光到近红外不同波段、不同天顶角、不同时刻太阳和天空的辐射信号强度,反演大 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等特性的仪器. 2.4 大气质量数air mass 太阳在任何位置与在天顶时直射光通过大气到达观测点的路径之比. 3代号 下列代号适用于本文件. ASTPWin软件:仪器观测数据显示软件. AZ:机器人臂水平转动方向. GOSUN指令:使仪器指向太阳所在位置的操作指令. LINK PC指令:使仪器自动连接计算机的操作指令. PARK指令:使仪器回到初始位置的操作指令. PC指令:手动将仪器观测数据传输至计算机的操作指令. SBY:仪器处于待机状态. SCN菜单:仪器控制箱内手动调试仪器的各项指令均在此菜单下面. TRACK指令:使仪器进行微调整,最终精确对准太阳的操作指令. ZN:机器人臂垂直转动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