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X/T 248-2014 固定式水电解制氢设备监测系统技术要求.pdf
ICS07.060 A47 备案号:48136—2015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48-2014 固定式水电解制氢设备监测系统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monitoring systems for stationary hydrogen production plant with water electrolysis 2014-10-24发布 2015-03-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48-2014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技术要求 1 3.1组成 3.2功能 1 3.3变送器 1 3.4数据采集处理单元 .2 3.5报警装置 3 3.6通信网络 .3 3.7数据处理中心 3.8安装 .3 4检查验证 .4 4.1数据一致性检查 4.2数据存储功能检查 4 4.3报警实时性检查4 4.4气密性试验 5 5 与等电位连接着 4.6线缆绝缘检查 5 I QX/T248-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7)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气象技术装备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建明、侯玉平、梁如意、韩磊、李成杰、幺伦韬、甄树勇、郑胲泉. Ⅲ QX/T248-2014 固定式水电解制氢设备监测系统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固定式水电解制氢设备监测系统(以下简称监测系统)的技术要求与检查验证. 本标准适用于监测系统的设计、生产、安装和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836.1一2010爆炸性环境第1部分:设备通用要求 GB/T19774一2005水电解制氢系统技术要求 3技术要求 3.1组成 监测系统由变送器、数据采集处理单元、报警装置、通信网络和数据处理中心组成.见图1. 报警装置 变送 器 通信网络 数粥处理中心 数据采集处理单元 图1监测系统组成示意图 3.2功能 监测系统应能对以下参数进行监测并实现现场和远程报警: a)制氢机的工作压力、温度、电压、电流、分离器液位、氢气纯度; b)储氢罐的储氢压力; c)制氢室、储氢室的氢气泄漏浓度; d)市电供电状态. 3.3变送器 变送器应满足监测对象的工作环境和功能需求.其中压力变送器、差压变送器还应满足GB3836.1一 2010规定的ExdⅡCT6防爆等级要求.变送器的技术参数见表1. 1 QX/T248-2014 表1变送器技术参数表 序号 计量 允许误差 名称 用途 量程要求 单位 %FS 与制氢机的工作压力参数相 1 监测制氢机的工作压力 匹配 压力变送器 MPa 士0.5 与储氢罐的储氢压力参数相 2 监测储氢罐压力 匹配 3 差压变送器 监测制氢机的液位差 kPa 与制氢机的液位差参数相匹配 ±0.5 4 氢气浓度变送器 氢机生产的氧气中的气 0%~2%(体积比) 士0.5 浓度 5 温度变送器 监测制氢机的工作温度 ℃ 与制氢机的工作温度参数相匹配 士1 6 交流电压变送器 监测制氢机的交流电压 V 0~500 ±0.5 与制氢机的电解直流电压参数相 7 直流电压变送器 监测制氢机的直流电压 V ±0.5 匹配 与制氢机的电解直流电流参数相 8 直流电流变送器 监测制氢机的直流电流 A 士0.5 匹配 9 监测制氢室的氢气泄漏浓度 氢气泄漏变送器 0%一5%(体积比) ±0.5 10 监测储氢室的氢气泄漏浓度 如果制机已配的分析仪温度数字显示调节仪性能符合本表规定的技术参数要求可不再另行配置氢气 浓度变送器和温度变送器. 3.4数据采集处理单元 数据采集处理单元应满足以下要求: a)采集通道的输人电流范围为4mA~20mA 最大允许误差士0.5%FS; b)监测数据的采样频率为每秒1次; c)显示的监测数据为每分钟数据的平均值; d)具有30天分钟数据平均值的存储容量; e)具有掉电保存数据的功能; f)具有每10分钟向数据处理中心传输一次分钟数据包的功能; g)具有实时报警的功能.报警的阈值见表2; h)市电断电后能够继续工作72小时. 数据采集处理单元所需通道数见表2. 2 ...
QX/T 246-2014 建筑施工现场雷电安全技术规范.pdf
ICS07.060 A47 备案号:48134—2015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46-2014 建筑施工现场雷电安全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lightning protection of construction sites 2014-10-24发布 2015-03-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46-2014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基本规定 1 5雷电防护技术要求 2 6防雷装置维护 4 I QX/T246-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防雷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曾金全、张烨方、王颖波、杨仲江、程辉、陈少琴、陈青娇、吴健、黄榕城、林立. Ⅲ QX/T246-2014 建筑施工现场雷电安全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筑施工现场雷电安全的基本规定、雷电防护的技术要求和防雷装置维护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施工现场的雷电防护.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057一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601一2010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建筑施工现场construction site 建筑工程的施工作业区、办公区和生活区. 注:改写JGJ/T188一2009,定义2.0.1. 3.2 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temporary building of construction site 建筑施工现场使用的暂设性的办公用房、生活用房、围挡及高耸设施设备等建(构)筑物. 注:改写JGJ/T188一2009,定义2.0.2. 3.3 施工组织设计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planning 根据工程建设任务的要求,研究施工条件、制定施工方案用以指导施工的技术经济文件. 3.4 脚手架scaffold 为建筑施工而搭设的上料,堆料与施工作业用的临时结构架. [JGJ130—2001 定义2.1.1] 4基本规定 4.1防雷类别划分 4.1.1按GB50057一2010第3章的要求,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的防雷类别可按以下方法划分: 8)建筑施工现场年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25次的,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 筑物. b)建筑施工现场年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5次,且小于或等于0.25次的,施工现场临时建 1 QX/T246-2014 筑物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c)建筑施工现场年预计雷击次数小于0.05次,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为住宿、用餐等人员密集场 所,在当地平均雷暴日大于40d/a时,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在当地平均雷暴日小于或等 于40d/a 且大于或等于15d/a时,宜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d)在平均雷暴日大于15d/a的建筑施工现场,高度在15m及以上的孤立高耸设施和机械设备; 或平均雷暴日小于或等于15d/a的建筑施工现场,高度在20m及以上的孤立高耸设施和机 械设备,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施工现场临时贮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库房,宜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4.1.2建筑施工现场年预计雷击次数的计算方法见GB50057一2010附录A. 4.2一般要求 4.2.1第二类、第三类防雷类别的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设施和机械设备,应按GB50057一2010中 4.3 4.4和4.5的要求装设防直击雷的防雷装置,并应采取防闪电电涌侵入措施. 4.2.2第二类、第三类防雷类别的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设施和机械设备,应采取等电位连接或防闪络 的安全间隔距离等防护措施. 4.2.3第二类、第三类防雷类别的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设施和机械设备所在的施工现场,应按GB 50601一2010中4.1.1第三款要求采取防跨步电压措施,应按GB50601一2010中5.1.1第三款要求采 取接触电压和旁侧闪络措施. 4.2.4第一类防雷类别的施工现场临时库房应按GB50057一2010中4.2的要求采取防雷措施. 4.2.5施工单位应在施工组织设计、各分项工程施工方案、应急救援预案及工人三级安全教育中包含 建筑施工现场雷电安全内容. 注1:各分项工程施工方案包括临时用电施工方案、井字架施工方案、人货电梯施工方案、塔吊施工方案、脚手架施工 方案等. 注2:三级安全教育包括公司、项目经理部、施工班组的安全...
QX/T 244-2014 太阳能光伏发电功率短期预报方法.pdf
ICS07.060 A47 备案号:48132—2015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44-2014 太阳能光伏发电功率短期预报方法 Short term forecasting methods for solar photovoltaic power 2014-10-24发布 2015-03-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行业标准 太阳能光伏发电功率短期预报方法 QX/T244-2014 米 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网址:.qxcbs 发行部:010-68409198 北京中新伟业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X12301/16印张:1.25字数:37.5千字 2015年4月第一版2015年4月第一次印刷 * 书号:135029-5701定价:12.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010)68406301 QX/T244-2014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预报方法总则 2 4光伏阵列发电功率短期预报 2 5光伏发电站发电功率短期预报 .3 附录A(资料性附录)光伏发电功率预报流程图 4 附录B(规范性附录)光伏发电功率效率计算方法 附录C(规范性附录)光伏阵列斜面总辐照度预报方法 .7 附录D(规范性附录)太阳辐射预报简化计算公式9 附录E(规范性附录)动力一统计法建模预报方案 12 参考文献 13 I QX/T244-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风能太阳能气候资源分技术委员会(SAC/TC 540/SC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正洪、成驰、李芬、白永清、申彦波、何明琼、杨宏青、许杨、王林. Ⅲ QX/T244-2014 太阳能光伏发电功率短期预报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太阳能光伏阵列、光伏发电站发电功率短期预报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光伏发电站发电功率的短期预报服务,也适用于短期太阳辐照度的简易预报服务.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短期预报short term forecasting 对未来72h内发电功率或太阳辐照度的预报. 2.2 数值天气预报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基于大气运动的初始状态,通过数值求解描述大气运动规律的动力、热力学方程组,计算未来一定 时段内不同时刻的大气状态的一种客观定量的天气预报方法. 注:改写GB/T21984—2008 定义2.21. 2.3 模式预报订正model output statistics;MOS 根据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输出的物理量与同期实测气象要素的统计关系对模式预报结果进行的有效 订正预报. 2.4 太阳辐射solar radiation 太阳以电磁波或粒子形式发射的能量. [GB/T12936-2007 定义3.12] 2.5 辐[射]照度irradiance 物体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接收到的辐射能. 2.6 [水平面]总辐射[辐照度]horizontal global solar irradiance 水平面从上方2π立体角范围内接收到的直接辐射[辐照度]和散射辐射[辐照度]之和. 2.7 斜面总辐照度inclined total solar irradiance 倾斜面接收到的直接辐射辐照度、散射辐射辐照度和反射辐射辐照度之和. 2.8 大气透明度transparency of atmosphere 地表水平面上的太阳总辐照度与地外太阳辐照度之比,取值范围为[0 1). 1 ...
QX/T 243-2014 风电场风速预报准确率评判方法.pdf
ICS07.060 A47 备案号:48131一2015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43-2014 风电场风速预报准确率评判方法 Evaluation methods of wind speed forecast accuracy in wind farm 2014-10-24发布 2015-03-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43-2014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术语、定义和符号 .1 3总则 .2 4样本的选取 3 5样本的标准化处理 .3 6预报准确率评判方法 .3 附录A(规范性附录)风速段预报准确率评判指标的样本处理方法5 附录B(规范性附录)风速值预报准确率评判指标的样本处理方法 .6 附录C(规范性附录)检验相关系数临界值表7 参考文献 8 I QX/T243-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风能太阳能气候资源分技术委员会(SAC/TC 540/SC2)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 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江滢、李忠、侯佑华、赵东、何晓凤. Ⅲ QX/T243-2014 风电场风速预报准确率评判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风电场风速预报准确率的评判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风电场风速预报准确率和误差的统计及评判. 2术语、定义和符号 下列术语、定义和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2.1术语和定义 2.1.1 风电场wind power station;wind farm 由一批风力发电机组或风力发电机组群组成的电站. [GB/T2900.53一2001,定义2.1.3] 2.1.2 风力发电机组wind turbine generator system;WTGS 风电机组 将风的动能转换为电能的系统. [GB/T2900.53一2001,定义2.1.2] 2.1.3 轮毅高度hub height 从地面到风轮扫掠面中心的高度,对垂直轴风电机组是赤道平面高度. 注:单位为米(m). [GB/T2900.53—2001 定义2.5.6] 2.1.4 切入风速cut-in wind speed 在小于规定的湍流条件下,轮毂高度处风电机组开始输出功率的最低风速. 注:单位为米每秒(m/s). 2.1.5 切出风速cut-out wind speed 在小于规定的湍流条件下,轮毂高度处风电机组可以正常输出功率的最高风速. 注:单位为米每秒(m/s) 2.1.6 额定风速(风电机组)rated wind speed for wind turbines 在稳定无湍流风速时,风电机组达到额定功率输出时轮毂高度处的最低风速. [IEC61400-1-2005 定义3.40] QX/T243-2014 2.1.7 实测风速neasured wind speed 通过风速测量仪器所获得的风速. 注:单位为米每秒(m/s). 2.1.8 预报风速forecast wind speed 对风电机组轮毂高度处未来风速的预报值. 注:单位为米每秒(m/s). 2.1.9 预报时效forecast leading time 预报内容所覆盖的时间长度. 注:单位为小时(h). [GB/T21984—2008 定义2.20] 2.2符号 e. 平均绝对误差. er 平均相对误差. e 一一平均均方根误差. f 一—准确率. fr 空报率. fm ——漏报率. N 一一评判时段内样本数. N ——正确预报次数. Na ——空报次数. Nc ——漏报次数. R 相关系数. V 一—风速. Vin ——切入风速. VM 一一实测风速. VM—一变换后k时刻的实测风速. VM ——变换后评判时段内实测风速的平均值. Vut—切出风速. V预报风速. VP.一变换后k时刻的预报风速. Vp—变换后评判时段内预报风速的平均值. Va一—额定风速. 3总则 3.1风速预报准确率评判分为日预报评判、月预报评判和年预报评判三种类型. 3.2风速预报准确率评判应根据类型建立实测风速和预报风速两个样本序列. 3.3评判风速无论是实测风速还是预报风速均应为轮毂高度处风速.如果不是轮毂高度处风速,宜按 GB/T13201一1991中式(15)和式(16)推算到轮毂高度处风速. 2 ...
QX/T 241-2014 光化学烟雾等级.pdf
ICS07.060 A47 备案号:48129—2015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41-2014 光化学烟雾等级 Grades of photochemical smog 2014-10-24发布 2015-03-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行业标准 光化学烟雾等级 QX/T241-2014 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网址:.gxcbs. 发行部:010-68409198 北京中新伟业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关 开本:880×12301/16印张:0.75字数:22.5千字 2015年4月第一版2015年4月第一次印刷 关 书号:135029-5702定价:10.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010)68406301 QX/T241-2014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V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等级 1 参考文献 3 I QX/T241-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气成分观测预报预警服务分技术委员会(SA/ TC540/SC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上海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 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兑、耿福海、张小玲、李海燕、吴蒙、廖碧婷、谭浩波、李菲、毕雪岩、邓涛、刘建、 马志强、赵辰航. Ⅲ QX/T241-2014 引言 光化学烟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规模的扩大而日趋频繁发生.为了规范光化学烟雾的等 级,制定本标准. V ...
QX/T 240-2014 光化学烟雾判识.pdf
ICS07.060 A47 备案号:48128—2015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40-2014 光化学烟雾判识 Identification of photochemical smog 2014-10-24发布 2015-03-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0606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行业标准 光化学烟雾判识 QX/T240-2014 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网址:.gxcbs. 发行部:010-68409198 北京中新伟业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关 开本:880×12301/16印张:0.75字数:22.5千字 2015年4月第一版2015年4月第一次印刷 关 书号:135029-5703定价:10.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010)68406301 QX/T240-2014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V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判识条件 1 参考文献 2 I QX/T240-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气成分观测预报预警服务分技术委员会(SA/ TC540/SC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上海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 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兑、耿福海、张小玲、李海燕、吴蒙、廖碧婷、谭浩波、李菲、毕雪岩、邓涛、刘建、 马志强、赵辰航. Ⅲ QX/T240-2014 引言 光化学烟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规模的扩大而日趋频繁发生.为了规范光化学烟雾的判 识,制定本标准. V ...
QX/T 24-2004 气象用铂电阻温度传感器.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4-2004 气象用铂电阻温度传感器 Meteorological platinum resistance temperature transducer 2004-10-20发布 2005-0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4-2004 气象用铂电阻温度传感器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观测用铂电阻温度传感器产品的适用范围、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 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观测用铂电阻湿度传感器的设计、制造和产品验收等.环保,农业等部门测温用 铂电阻温度传感器也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近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目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2423.3一1993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Ca:恒定湿热试验方法(eqv IEC 68-2-3:1984) (GB/T2828.1一2003计数袖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 计划(ISO2859-1:1999 IDI) GB/T2829一2002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 GB/T15464一1995仪器仪表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JB570.6一1988气象仪器定型试验方法可靠性试验 JB/T9329一1999仪器仪表运输、运输贮存基本环境条件及试验方法 3术语和定义 3.1 分度特性cal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本标准规定的铂电阻感温元件的电阻一温度关系. 3.2 分度表reference table 用表格形式表示的铂电阻感温元件的分度特性. 3.3 允差tolerance 铂电阻感温元件实际的电阻一温度关系偏离分度表的允许范围. 3.4 最大允许误差maxinum permissible errors 对给定的测量仪器,规范、规程等所允许的误差极限值. 4要求 4.1分度特性 4 1.1分度公式 适用于本标准的铂电阻感温元件应具有以下特性,温度值来用1990年国际温标(1TS-90)数值,其 电阻一温度关系如下: 1 QX/T24-2004 一50℃~0℃范围内: R()=R(0℃)[1AB2C(-100℃)] 0℃~80℃范围内: R()=R(0℃)(1AB3) 式中: R()一在温度为时铂电阻的电阻值(); —温度(℃); R(0℃)—在温度为0℃时铂电阻的电阻值(0); A—常数,其值为3.9083×10-3℃-1; B—常数,其值为一5.77510-℃-; C常数,其值为—4.183×10-12℃. 4.1.2分度表 根据4.1.1规定的电阻一温度关系制定的气象测量用铂电阻感温元件的分度表见表1,其0℃时公 称电阻值为100.000分度号为P1100电阻温度系数0=0.003850. 表1气象用铂电阻感温元件分度表(P1100) 单位为欧姆 ℃ 0 -1 -2 -3 一4 -5 -6 -7 -8 -9 -50 80.31 79.91 79.51 79.11 78.72 78.32 77.92 77.52 77.12 76.73 -40 84.27 83.87 83.48 83.08 82.69 82.29 81.89 81.50 81.10 80.70 -30 88.22 87.83 87.43 87.04 86.64 86.25 85.85 85.46 85.06 84.67 -20 92.16 91.77 91.37 90.98 90.59 90.19 89.80 39.40 89 01 88.62 -10 96.09 95.69 95.30 94 91 94.52 94.12 93.73 93.34 92.95 92.55 0 100.00 99.51 99.22 98.33 93.44 98.04 97.65 97.26 96.37 96.48 ℃ 0 2 3 4 5 6 7 8 9 0 100.00 100.39 100.78 101.17 101.56 101.95 102.34 102.73 103.12 103.51 10 103.90 10.29 104.58 105.07 105.16 105.85 106.24 106.63 107.02 107.10 20 107.79 108.18 108.57 108.96 109.35 109.73 110.12 110.51 110.90 111.29 30 111.67 112...
QX/T 239-2014 地磁活动水平分级.pdf
ICS07.060 A47 备案号:46700—2014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39-2014 地磁活动水平分级 Levels of geomagnetic activity 2014-07-25发布 2014-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39-2014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地磁活动水平分级 .1 参考文献 3 I QX/T239-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空间天气监测预警分技术委员会(SAC/TC 347/SC3)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博、乐贵明. QX/T239-2014 地磁活动水平分级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局地和全球地磁活动水平的分级. 本标准适用于地磁活动的监测和预报.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K指数K index 时间间隔为三小时的单个台站地磁活动性指数. 注:按格林尼治时间,从零时开始,每三小时为一个时段,每天共8个数据.每一时段的K指数大小由该时段内地磁 水平分量或磁偏角的扰动幅度确定,按地磁活动强弱分成0级~一9级,共10个等级. 2.2 Kp指数Kp index 时间间隔为三小时的全球地磁活动性指数. 注:KP指数共分为28级,即:0g 0 1- 1. 1 2-2 2 8-8 89- 9. 3地磁活动水平分级 3.1分级依据 采用K指数划分局地地磁活动水平,采用K指数划分全球地磁活动水平. 3.2局地地磁活动水平分级 表1给出了局地地磁活动水平分级和相应的K指数. 表1局地地磁活动水平分级 级别 K指数 平静 0~2 微扰 3 活跃 4 强扰 5~9 3.3全球地磁活动水平分级 表2给出了全球性地磁活动水平分级和相应的Kp指数. 1 QX/T239-2014 表2全球地磁活动水平分级 级别 Kp指数 平静 0~2 微扰 3-~3 活跃 4_~4 强扰 5_~9 2 ...
QX/T 237-2014 风云极轨系列气象卫星核心元数据.pdf
ICS07.060 A47 备案号:46698—2014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37-2014 风云极轨系列气象卫星核心元数据 Core metadata for FENGYUN polar orbiting series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s 2014-07-25发布 2014-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行业标准 风云极轨系列气象卫星核心元数据 QX/T237-2014 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网址:.gxcbs. 发行部:010-68409198 北京中新伟业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关 开本:880×12301/16印张:1.75字数:52.5千字 2015年4月第一版2015年4月第一次印刷 关 书号:135029-5697定价:18.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010)68406301 QX/T237-2014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核心元数据类型 2 4.1元数据实体信息子集 2 4.2数据资源标识信息子集 2 4.3数据质量信息子集 2 4.4参照系信息子集 2 4.5存档信息子集 2 4.6分发信息子集 2 4.7覆盖信息子集 2 4.8负责方信息子集 2 5核心元数据描述方法 2 5.1名称 2 5.2英文名称 2 5.3缩写名 2 5.4定义 3 5.5约束/条件 3 5.6最大出现次数 .3 5.7数据类型 .3 5.8域 .3 附录A(规范性附录)风云极轨系列气象卫星核心元数据构成信息4 附录B(资料性附录)代码、代号和缩写表 17 参考文献 22 QX/T237-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7)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钱建梅、徐喆、孙安来、咸迪、郑旭东、高云. Ⅱ QX/T237-2014 风云极轨系列气象卫星核心元数据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风云极轨系列气象卫星核心元数据的类型和描述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风云极轨系列气象卫星数据集的生产、存档、分发、管理和应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710一2005地理信息元数据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元数据metadata 关于数据的数据.即数据的标识、覆盖范围、质量、空间和时间模式、空间参照系和分发等信息. [GB/T19710—2005 定义4.5] 3.2 数据集dataset 可以识别的数据集合. 注:通过诸如空间范围或要素类型的限制,数据集在物理上可以是更大数据集较小的部分.从理论上讲,数据集可 以小到更大数据集内的单个要素或要素属性.一张硬拷贝地图或图表均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数据集. [GB/T19710-2005 定义4.2] 3.3 核心元数据core metadata 描述数据集的最基本属性的元数据实体和元数据元素. 3.4 元数据元素metadata element 元数据的基本单元. 注:元数据元素在元数据实体中是唯一的. [GB/T19710—2005 定义4.6] 3.5 元数据实体metadata entity 一组说明数据相同特性的元数据元素. 注: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元数据实体. [GB/T19710—2005 定义4.7] ...
QX/T 236-2014 电视气象节目常用天气系统图形符号.pdf
ICS07.060 A47 备案号:46697—2014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36-2014 电视气象节目常用天气系统图形符号 Graphic symbols for synoptic system in television weather shows 2014-07-25发布 2014-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行业标准 电视气象节目常用天气系统图形符号 QX/T236-2014 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网址:.qxcbs. 发行部:010-68409198 北京中新伟业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关 开本:880X12301/16印张:1.25字数:37.5千字 2015年4月第一版2015年4月第一次印刷 关 书号:135029-5696定价:20.00元 QX/T236-2014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图形符号 1 4应用原则 5 附录A(资料性附录)HSB颜色模式转为RGB颜色模式的方法6 附录B(规范性附录)天气系统图形符号颜色系规定 7 参考文献 索引 I QX/T236-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和GB/T20001.2一2001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华风气象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定真、李强、袁东敏、庞君如、袁晓玉、张明、李嘉宾、耿慧、于群. Ⅲ QX/T236-2014 引言 随着人们对电视气象节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气象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多,仅在电视气象节目中使 用天气现象图形符号已满足不了日益发展的公共气象服务需要,而对描述天气系统的图形符号提出了 新的更加迫切的需求.为更加规范、形象地通过天气系统图形符号来传播气象信息,更好地提高电视气 象节目的服务效果,特制定本标准. ...
QX/T 235-2014 商用飞机气象观测资料 BUFR编码.pdf
ICS07.060 A47 备案号:46696—2014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35-2014 商用飞机气象观测资料BUFR编码 BUFR coding for standard AMDAR data 2014-07-25发布 2014-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35-2014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2术语和定义 3缩略语 1 4编码构成 1 5编码规则 2 5.1指示段 2 5.2标识段 2 5.3数据描述段 3 5.4数据段 4 5.5结束段 5 附录A(规范性附录)飞机飞行状态、飞机机体积冰和湍流强度代码表6 参考文献 .7 I QX/T235-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民用航空华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根录、李湘、刘乖乖、薛蕾、金山. Ⅱ QX/T235-2014 商用飞机气象观测资料BUFR编码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商用飞机气象观测资料的BUFR编码构成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商用飞机气象观测资料的表示、交换和存档.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八位组octet 计算机领域里8个比特位作为一组的单位制. 3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MDAR:商用飞机气象观测资料(Aircraft Meteorological Data Relay) BUFR:气象数据的二进制通用表示格式(Binary Universal Form for Representation of meteoro- logical data) UTC:世界协调时(Universal Time Coordinated) WMO-FM94: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的第94号编码格式(Th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nization code form FM 94 BUFR CCITT IA5: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国际字母5号码(International Telephone and Telegraph Consultative Committee International Alphabet No.5) 4编码构成 编码数据由指示段、标识段、数据描述段、数据段和结束段构成,结构见图1. 数据 指示段 标识段 插述段 据段 结末段 图1商用飞机气象观测资料BUFR编码数据结构 各个段的编码规则见5.1~5.5,编码中使用的时间编码全部为UTC. QX/T235-2014 5编码规则 5.1指示段 指示段由8个八位组组成,包括BUFR编码数据的起始标志、长度和版本号.具体编码见表1. 表1指示段编码说明 八位组序号 含义 值 备注 1 B 2 U BUFR数据的起始标志 按CC1TT1A5编码 3 F 4 R 5~7 BUFR数据长度(以八位组为单位) 实际取值 8 BUFR编码的版本号 4 5.2标识段 标识段由23个八位组组成,包括主表标识/版本、加工中心、数据类型、数据生成时间等信息.具体 编码见表2. 表2标识段编码说明 八位组序号 含义 值 备注 1~3 标识段段长(以八位组为单位) 23 主表是通用表格的科学学科分类表,每一学科在表 主表号 0 中被分配一个代码,并包含该学科下的一系列通用 表格.气象学科的主表号为0. 5~6 数据加工中心 38 加工中心为北京. 7~8 数据加工子中心 0 表示本数据没有被数据加工子中心加工过. 9 更新序列号 实际取值 取监初号为随科行次更新 10 选编段指示 表示本数据不包含选编段. 11 数据类型 4 表示本数据为非卫星探测的单层高空资料. 12 数据子类型 0 AMDAR. 13 本地数据子类型 0 表示没有定义本地数据的子类型. 14 当前使用的主表版本号 15 表示当前使用的WM0FM-94主表的版本号为15. 15 的快用的用于修订主表的本 地表版本号 0 表示没有使用数据加工中心自定义的表格. 16~17 年 实际取值 实际数据生成时间:年(4位公元年). 18 月 实际取值 实际数据生成时间:月. 2 ...
QX/T 234-2014 气象数据归档格式探空.pdf
ICS07.060 A47 备案号:46695—2014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34-2014 气象数据归档格式探空 Meteorogical data archive format-Sounding 2014-07-25发布 2014-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34-2014 目 次 前言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数据格式 2 3.1文件名 2 3.2文件结构 3.3文件内容 .2 附录A(资料性附录)G文件的文件结构示例 21 附录B(规范性附录)观测系统型号编码 .28 附录C(规范性附录)探空仪型号编码 .29 附录D(规范性附录)探空仪或观测系统生产厂家编码30 附录E(规范性附录)探空/测风终止原因编码 31 附录F(规范性附录)云属简写符号 32 附录G(规范性附录)天气现象代码 33 参考文献 34 I QX/T234-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湖北省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哲、王颖、张峻、张强、汪万林、曹丽娟、阮新、刘凤琴. Ⅱ QX/T234-2014 气象数据归档格式探空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探空全月观测数据文件(简称G文件)的归档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探空全月观测数据的归档和管理.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指示码indicator flag 数据文件中标识气象要素名称或数据类别的字符. [QX/T1192010 定义2.1] 2.2 质量控制码quality control flag 标识观测资料质量状况的数字. [QX/T119—2010 定义2.3] 2.3 订正数据adjusted data 当原始观测数据疑误或缺测时,通过一定的方法计算或估算,但不替代原始疑误或缺测数据,只需 要按规定格式在更正数据段记录其订正状况的数据. 注:改写QX/T119—2010 定义2.4. 2.4 修改数据revised data 当原始观测数据疑误或缺测时,经过审核用以代替原疑误或缺测数据的数据. [QX/T1192010,定义2.5] 2.5 不观测数据no observation data 按照观测规定不做观测而造成的数据缺失. 2.6 缺测数据missing data 按照观测规定必须观测,但因仪器问题、人为因素或天气条件等原因造成的数据缺失. 2.7 日定时数据daily regular data 数据段中某日某时次的全部观测数据. QX/T234-2014 3数据格式 3.1文件名 G文件为文本文件.文件名有如下两种命名方式: a)固定站观测数据文件名由17个字符组成,其结构为“GIli-YYYYMM.TXT”; b)固定站平行观测和移动站观测数据文件名由19个字符组成,其结构为“GIlii-YYYYMM- X.TXT”. 文件名中各字符含义见表1. 表1G文件文件名中字符的含义 字符 含义 G 固定字符,为文件类别标识符(保留字) Iliii 区站号,由五位字母或数字组成,前两位为区号,后三位为站号.移动站用与该观测点距离最 近的气象站区站号代替 YYYY 资料年份. MM 资料月份,位数不足,高位补“0” X 可选项,固定站平行观测数据文件X为0,移动站观测数据文件X为1 TXT 固定字符,表示文件为文本格式 3.2文件结构 G文件由台站参数、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信息、附加信息4个部分组成,具体要求如下: a)台站参数是数据文件的第一部分,为必选部分,占一行.其构成见3.3.1.1. )观测数据是数据文件的第二部分,为必选部分,由多个数据段构成,结束符为“??????”.其构 成见3.3.2.1. )质量控制信息是数据文件的第三部分,为可选部分,由多个数据段构成,结束符为“******”.其 构成见3.3.3.1. d)附加信息是数据文件的第四部分,为必选部分,结束符为“##井###”.其构成见3.3.4.1. G文件中每条记录为一行,每行结束时直接回车换行,在行尾不应有空格.具体结构参见附录A. G文件全部内容应采用英文半角符号. 3.3文件内容 3.3.1台站参数 3.3.1.1构成 台站参数为G文件的第一条记录,由10组数据构成,各组数据间隔符为1位空格.排列顺序为区 站号、纬度、经度、探空海拔高度、测风海拔高度、测站类别、观测项目标识、质量控制信息指示码、年份、 月份.具体结构参见附录A. 3.3.1.2格式 台站参数各...
QX/T 233-2014 气象数据库存储管理命名.pdf
ICS07.060 A47 备案号:46694—2014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33-2014 气象数据库存储管理命名 Naming for storage and management of meteorological database 2014-07-25发布 2014-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33-2014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通则 .2 4.1内容 2 4.2结构 2 5气象数据库命名 2 5.1组成和结构 2 5.2代码 .3 6气象数据存储管理代码 ......3 6.1组成和结构 3 6.2代码 3 7气象要素存储管理命名 4 7.1组成和结构 7.2代码 4 8气象数据库对象存储管理命名 .4 8.1组成和结构 8.2代码 5 9气象数据存储管理目录命名 5 9.1组成和结构 5 9.2命名 .5 10气象数据存储管理文件命名 5 10.1组成和结构 5 10.2规定 6 附录A(资料性附录)气象数据库存储管理命名示例8 附录B(规范性附录)国内气象数据管理中心规定 附录C(规范性附录)数据库对象代码规定 11 参考文献 12 I QX/T233-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芳、高峰、高华云、李德泉. Ⅲ QX/T233-2014 气象数据库存储管理命名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数据库存储管理命名的组成与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X/T102一2009气象资料分类与编码 QX/T129一2011气象数据传输文件命名 QX/T133一2011气象要素分类与编码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数据data 为进行通信、解释和处理而使用的信息的形式化表现形式. [GB/T17532一2005,定义3.2] 3.2 气象数据meteorological data 对使用各种观、探测手段获取的大气状态、现象及其变化过程的记录及各类衍生资料进行通信、解 释和处理而使用的信息的形式化表示. 3.3 气象要素meteorological element 表征大气和下垫面状态的物理量. [QX/T133一2011,定义2.1] 3.4 气象数据存储管理storage and management of meteorological data 在存储设备中存放气象数据或保持气象数据,并提供对数据的访问、执行或监视数据的存储,以及 控制输入输出操作等功能. 3.5 数据库database 按照预定结构组织成的数据集合. [GB/T17532一2005,定义7.5] 1 QX/T233—2014 3.6 数据库对象database object 数据库中的数据和对该数据进行操作的服务的封装体. 3.7 代码code 表示特定事物(或概念)的一个或一组字符. [QX/T102一2009,定义3.6] 3.8 气象数据存储管理代码storage and management code of meteorological data 在气象数据库系统中,唯一标识某类气象数据并表示其特征的一个或一组字符. 3.9 强制段mandatory segment 标识某些属性,在命名时强制执行,且类型、格式、顺序都无法改变的代码组. 3.10 自由段free segment 自行定义,标识某些属性的代码组. 4通则 4.1内容 气象数据库存储管理命名包括气象数据库命名、气象数据存储管理代码、气象要素存储管理命名、 气象数据库对象存储管理命名、气象数据存储管理目录命名、气象数据存储管理文件命名. 4.2结构 气象数据库存储管理命名一般由强制段、自由段及段分隔符组成.带有方括号“[门”的段为可选段. 强制段描述各命名规则的基本信息,可包含一组或多组.如无特别规定,组间用下划线“_”分隔. 气象数据库存储管理命名应符合各强制段的要求. 自由段描述各命名规则的自定义信息,可自行定义和扩展,可包含一组或多组.如无特别规定,组 间用减号“一”分隔. 强制段与强制段间、强制段与自由段间...
QX/T 231-2014 古树名木防雷技术规范.pdf
ICS07.060 A47 备案号:46692一2014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31-2014 古树名木防雷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tication for lightning protection of ancient and rare trees 2014-07-25发布 2014-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31-2014 目 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一般规定 .2 5单株古树名木防雷装置的设置与安装 2 6多株古树名木防雷装置的设置与安装 .4 7警示标志及护栏 4 8防雷装置的维护 .4 附录A(资料性附录)古树名木防雷装置安装示意图 6 参考文献 7 I QX/T231-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云南省雷电中心、山西省雷电防护监测中心、河南省防雷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兆华、王成业、李溯、冯武、芮希攀、庄嘉、苗连杰、殷娴、陈珍珍、张华明. Ⅱ QX/T231-2014 古树名木防雷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古树名木防雷装置的设置、安装和维护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古树名木的雷电防护.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894一2008安全标志及使用导则 GB/T21431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古树ancient tree 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 3.2 名木rare tree 珍贵稀有或具有历史、科学、文化价值以及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3.3 防雷装置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LPS 用于减少闪击击于建(构)筑物上或建(构)筑物附近造成的物质性损害和人身伤亡,由外部防雷装 置和内部防雷装置组成. [GB50057—2010 定义2.0.5] 3.4 接闪器air-termination system 由拦截闪击的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线、接闪网以及金属屋面、金属构件等组成. [GB50057—2010 定义2.0.8] 3.5 引下线down-conductor system 用于将雷电流从接闪器传导至接地装置的导体. [GB50057—2010 定义2.0.9] 3.6 接地装置earth-termination system 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和,用于传导雷电流并将其流散入大地. [GB50057—2010 定义2.0.10] QX/T231-2014 4一般规定 4.1古树名木的防雷应根据古树名木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雷击概率、雷击后果以及被保护物的 特点等综合因素,采用不同的雷电防护措施. 4.2防雷装置宜与古树名木、自然景观相协调. 4.3古树名木的防雷设计安装,应尽可能减少对树体和根系的影响. 4.4古树名木防雷装置的设置不应影响行人的正常活动.在人行通道或人员聚集场所附近时,宜距离 人行通道边缘不小于3,并设置警示标志、安全护栏等设施.当无法满足要求时,接地装置的埋设深 度不应低于1m. 4.5在环境条件允许时,接地装置的设置应尽量远离树体的主根系. 4.6对遭受过雷击、树干存在裂缝或枝体受损的古树名木,应先进行恢复性抢救,填平封堵后,再进行 防雷保护. 4.7当古树名木附近的建(构)筑物已安装防雷装置且其保护范围覆盖古树名木的,可不再对古树名木 单设防雷装置. 5单株古树名木防雷装置的设置与安装 5.1接闪器 5.1.1接闪器的设置 5.1.1.1保护单株古树名木的接闪器,可选择以下一种或其组合: a)设置于树体主干或粗壮枝干上; b)设置于古树名木附近. 5.1.1.2设置于树体上的接闪杆,应考虑树木的生长变化且宜高于树冠最高点不小于1.0m 必要时 应采用多支接闪杆组合保护. 5.1.1.3设置于树体上的接闪杆的支撑杆宜采用轻质、抗老化的材料,其机械强度应考虑当地最大风 力、树体摆动和疲劳程度等因素. 5.1.1.4设置于树体上的接闪杆应使用抱箍固定,抱箍宜选择非金属抗老化的柔性材料.若选择金属 材料,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抱箍宜选用宽度不小于40mm 厚度不小于4mm的片状弧形金属带,松紧可调; ——应选用非金属抗老化的柔性材料做抱箍内衬,柔性材料的宽度应大于抱箍宽度,且抱箍长度应 留有余量. 5.1.1.5当古树名木附近存在建(构)筑物时,宜...
QX/T 230-2014 中小学校雷电防护技术规范.pdf
ICS07.060 A47 备案号:46691—2014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30-2014 中小学校雷电防护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lightning protection of primary schools and middle schools 2014-07-25发布 2014-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30-2014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基本要求 .2 5设计要求 3 6施工要求 .6 7管理和维护 附录A(规范性附录)防雷装置的材料、规格和试验要求 .9 附录B(规范性附录)学校电子系统的雷电防护措施 15 参考文献 17 I QX/T230-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深圳市防雷中心、吉林省防雷减灾中心、贵州省防雷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余立平、孙丹波、高继才、甘文强、杨悦新、安文、王建国、周道刚、刘敦训、唐宝 均、王羽飞、郭宏博. Ⅲ QX/T230-2014 中小学校雷电防护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小学校(简称学校)雷电防护的基本要求、设计要求、施工要求、管理和维护.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学校的雷电防护,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儿童福利院的雷电防护可 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1714.3一2008舌电防护第3部分:建筑物的物理损坏和生命危险(1EC62305-3:2006 IDT) GB50054一2011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7一2010建筑物防舌设计规范 GB50169一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311一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601一2010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QX4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规范 QX/T10.2一2007电涌保护器第2部分:低压电气系统中的选择和使用原则 QX/T10.3一2007电涌保护器第3部分:在电子系统信号网络中的选择和使用原则 QX30一2004自动气象站场室防雷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50057一2010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GB50057一 2010中的一些术语和定义. 3.1 直击雷direct lightning flash 闪击直接击于建(构)筑物、其他物体、大地或外部防雷装置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者. [GB50057—2010 定义2.0.13] 3.2 雷击电磁脉冲lightning electromagnetic impulse;LEMP 雷电流经电阻、电感、电容耦合产生的电磁效应,包含闪电电涌和辐射电磁场. [GB50057—2010 定义2.0.25] 3.3 防雷装置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LPS 用于减少闪击击于建(构)筑物上或建(构)筑物附近造成的物质性损害和人身伤亡,由外部防雷装 1 QX/T230-2014 置和内部防雷装置组成. [GB500572010 定义2.0.5] 3.4 外部防雷装置external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 [GB50057-2010 定义2.0.6] 3.5 内部防雷装置internal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由防雷等电位连接和与外部防雷装置的间隔距离组成. [GB50057-2010 定义2.0.7] 3.6 接闪器air-termination system 由拦截闪击的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线、接闪网以及金属屋面、金属构件等组成. 注:以前接闪杆称为避雷针、接闪带称为避雷带、接闪线称为避雷线、接闪网称为避雷网. [GB500572010,定义2.0.8] 3.7 引下线down-conductor system 用于将雷电流从接闪器传导至接地装置的导体. [GB50057-2010 定义2.0.9] 3.8 接地装置earth-termination system 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合,用于传导雷电流并将其流散入大地. [GB50057-2010 定义2.0.10] 3.9 电涌保护器surge prote...
QX/T 23-2004 旋转式测风传感器.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3-2004 旋转式测风传感器 Revolving wind sensor 2004-10-20发布 2005-0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3-2004 旋转式测风传感器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旋转式测风传感器(以下简称测风传感器)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包装、 标志等. 本标准适用于数字式输出、自动观测的数字测风仪所用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产品验收等.其他用 途的旋转式测风传感器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近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目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刷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2828.1一2003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 计划(ISO2859-1:1999 1DT) GB/T2829一2002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 (GB/T4857.3一1992包装运输包装件静载荷堆码试验方法(yv1SO2234:1985) G3/T15464一1995仪器仪表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570.6一1988气象仪器定型试验方法可靠性试验 JB/T9329一1999仪器仪表运输、运输贮存基本环境条件及试验方法 QX/T8气象仪器术语 3术语和定义 QX/T8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要求 4.1分类 按风速传感器结构形式分为: a)风杯式; b)媒旋浆式, c)叶轮式. 4 2可靠性和维修性 平均故障问隔时间(MTBF)应不少于200h. 平均修复时间(MTTR)应不多于0.5h. 4.3互换性 同一型号的部件、组件和零件,不经修配或改动原传感器主体,应能在机械性能和电气性能上互换. 4.4组成 44.1风杯式风速部分的旋转器主要包括风杯、臂杆、直轴等,转换器主要包括光电组件或磁电组 件;风向部分的风向标主要包括尾翼、水平杆、平衡锤、直轴等,转换器主要包括光电组件或电位器、同 步电机等. 4.4.2螺旋桨式风速部分的旋转器主要包括浆叶、水平轴等,转换器主要包括光电或磁电组件:风向部 1 QX/T23-2004 分的风向标主要包括尾翼、水平风向标体、外套筒、支架等,转换器主要包括光电组件或电位器、同步电 机等. 44.3叶轮式风速部分的旋转器主要包括叶片、水平轴等,转换器主要包括光电组件或磁电组件等. 4 4.4用于便携式数字测风仪的风向传感器应有自动定向(定北)装置. 4.5结构与外观 4.5.1测风传感器应有防尘、防雨雪,防盐雾指施,特殊地区使用的测风传感器,应配置防雨和积冰 的防护罩. 4.5.2风杯式风向传感器与风速传感器分离时,应架设在同一水平面上,其横杆长度宜在1.0m~- 1.5m之间. 4.5.3测风传感器外观几何形状、尺寸应符合机械图样要求.几何平面应光洁,无损伤、无变形、涂层 无脱落. 4.5.4各组件、部件、零件焊接或指接应牢固,机械零件表面无毛刘、无锈蚀,弯曲部位不应有裂纹或 褶皱. 4.5.5产品商标、印记、字符和代码应完整、清吁、美观、牢固. 4.6测量性能 4 6.1风速传感器测量性能应符合以下要求: a)起动风速:风杯式分为0.5tm/s1.0m/s;1.5m/s 螺旋桨式分为1.5m/s;2.0m/s; 叶轮式为0.8m/s; h)测量范四:风杯式分为0~-20m/s;0~30m/8;0~-60m/s; 螺旋桨式分为0~-60m/s;0-90m/3: 叶轮式为0~-20m/5 c)最大允许误差:风杯式分为5m/s及以下不超过士0.5m/s;5/s以上不超过士5%; 5m/s.及以下不超过士0.5m/s;5m/s以上不超过士10%; 螺旋奖式分为10m/s及以下不超过1.0m/s:10m/s以上不超过士10%; 叶轮式为5m/s及以下不超过士0.5m/s;5m/s以上不超过±10%; d)距离常数:2.0m~5.0m(在5m/s风速条件下), 4 6.2风向传感器测量性能应符合以下要求; a)起动风速:风向的起动风速应不大于配套风速的起动风速; h)测量范围:0-360; c)最大允许误差:风杯式不超过士3; 螺旋奖式不超过士10°; d)阻尼比:在用于天气学和气候学时,应为0.3m0.7m(在5m/s风速条件下),其他用途时 另行规定; e)距离常数:2.0~5.0m(在5m/s风速条件下,释放前指示偏离实际风向士10°); )动态偏移角:应不超过最大允许误差的三分之一(在风向标三倍起动风速条件下). 4.7电源适应性 供电电压宜采用直流5V或1...
QX/T 228-2014 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等级划分.pdf
ICS07.060 A47 备案号:46689—2014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28-2014 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等级划分 Classification of regional high temperature weather process 2014-07-25发布 2014-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28-2014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2术语和定义 .1 3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的判识 1 4等级划分 1 附录A(资料性附录)百分位数 3 参考文献 4 I QX/T228-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立生、王秀荣、王维国、王莉萍、孙瑾、杨琨. Ⅲ QX/T228-2014 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等级划分 1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的等级及划分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的监测、评估及预报服务.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高温天气high temperature weather 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的天气. 2.2 区域高温日regional high temperature weather day 设定区域内某天有2成或以上的面积范围出现高温天气. 2.3 高温天气过程high temperature weather process 出现连续两天或以上的高温天气. 3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的判识 根据国家气象观测站资料,从满足一个区域高温日标准开始,至不满足区域高温日标准的前一天结 束,且须持续两天或以上,期间至少有一天高温天气范围达到设定区域的5成或以上的,可判定该设定 区域出现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 4等级划分 4.1等级 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特强、强、中等、弱. 4.2划分方法 4.2.1划分指标 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等级根据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等级指标(RI)进行划分,见表1. 1 QX/T228-2014 表1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等级划分方法 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等级 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等级指标 特强 1≤RI<2 强 2RI<3 中等 3≤RI<4 弱 RI≥4 4.2.2RI的计算方法 RI计算公式见式(1): RI=GXW (1) 式中: RI一一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等级指标; G一一区域内单站高温天气综合强度等级值,值的确定见4.2.3; W一一区域内G对应的站点数占总站点数的比例. 4.2.3G计算方法 根据单站的高温天气综合强度指标(SI)确定.S1计算公式见式(2): SI= 21T (2) 式中: SI一一单站高温天气综合强度指标; 1一单站高温强度,即日最高气温的分级,取值分别为1 2 3,对应[35℃,37℃),[37℃,40℃), [40℃,∞)三个温度区间; T 一一与I;相应的高温日数. 利用式(2)计算设定区域内历史上(可取1981一2010年或者更长时段)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中每 个站点的SI值,并统计每个SI值所出现的频次,然后对SI作升序排列,采用百分位数法(参见附录A)将 SI进行划分,确定每个等级的S1的取值区间,由此确定出单站高温天气综合强度等级值G 见表2. 表2区域内单站高温天气综合强度等级值判别方法 单站高温天气综合强度等级值G 取值条件 G1=1 SI值所对应的百分位数达95%以上 G2=2 SI值所对应的百分位数达[85%,95%) G3=3 SI值所对应的百分位数达[60%,85%) G=4 SI值所对应的百分位数在60%以下 G=5 无高温 2 ...
QX/T 227-2014 雾的预警等级.pdf
ICS07.060 A47 备案号:46688—2014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27-2014 雾的预警等级 Grade of fog warning 2014-07-25发布 2014-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227-2014 目 次 前言 1范围 2术语和定义 1 3雾的预警等级 1 3.1预警分类 1 3.2预警信号等级 1 3.3预警等级 2 参考文献 3 I QX/T227-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荣花、马学款、杨贵名、毛冬艳. Ⅱ QX/T227-2014 雾的预警等级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雾的预警等级. 本标准适用于雾的监测、预警和服务.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雾fog 悬浮在近地层大气中的大量微细乳白色水滴或冰晶的可见集合体. [GB/T27964—2011 定义2.1] 2.2 能见度visibility 根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视力正常(对比感阈为0.05)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 看到和辨认的目标物(黑色、大小适度)的最大距离.单位为米(m). [GB/T27964—2011 定义2.2] 2.3 国家基本气象站national basic synoptic station 根据全国气候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需要所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 注:改写GB/T20480一2006,定义2.6. 2.4 国家基准气候站national reference climatological station 根据国家气候区划及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要求,为获取具有充分代表性的长期、连续资料而设置的 地面气象观测站. 注:改写GB/T20480一2006,定义2.7. 3雾的预警等级 3.1预警分类 3.1.1雾的预警分为预警信号和预警. 3.1.2雾的预警信号由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发布. 3.1.3雾的预警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发布,也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 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发布. 3.2预警信号等级 雾的预警信号分为三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为黄色预警信号、橙色预警信号和红色预警信号.发布 标准为: 1 QX/T227-2014 a)黄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12h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500m的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大于 或等于200m且小于500m的雾并可能持续. b)橙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6h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200m的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大于或 等于50m且小于200m的雾并可能持续. c)红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2h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50m的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50 m的雾并可能持续. 3.3预警等级 3.3.1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发布的雾的预警分为三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为黄色预 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发布标准为: a)黄色预警:预计未来24h内有3个及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大部地区可能出现能见度不 足1000m的雾,且有成片的(覆盖5个及以上相邻的国家基本气象站或国家基准气候站)能见 度小于200m的雾;或者已经出现并可能持续. b)橙色预警:预计未来24h内有3个及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大部地区可能出现能见度不 足500m的雾,且有成片的(覆盖5个及以上相邻的国家基本气象站或国家基准气候站)能见 度小于50m的雾;或者已经出现并可能持续. c)红色预警:预计未来24h内有3个及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地区可能出现能见度不 足200m的雾,且有成片的(覆盖5个及以上相邻的国家基本气象站或国家基准气候站)能见 度小于50m的雾;或者已经出现并可能持续. 3.3.2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发布的雾的预警等级及发布标准遵循所在省、 自治区、直辖市的预警发布规定. 2 ...
QX/T 226-2013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防雷技术规范.pdf
CMYK ICS07.060 A47 备案号:45941一2014 QX 811696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26-2013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防雷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lightning protection of weather modification operating spot 2013-12-22发布 2014-05-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行业标准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防雷技术规范 QX/T226-2013 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网址:.cmp.cma.gov.cn 发行部:010-68409198 北京中新伟业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关 开本:880×12301/16印张:0.75字数:22.5千字 2014年11月第一版2014年11月第一次印刷 关 书号:135029-5647定价:10.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010)68406301 QX/T226-2013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基本规定 .2 5营房 2 6人影弹药库房 .4 7作业平台 4 8监控系统 4 9防雷装置的管理与维护 5 参考文献 .6 I QX/T226-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省防雷减灾中心、贵州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湖南省防雷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甘文强、周道刚、丁曼、任达盛、沈克鑫、田楠、李玮、刘凤娇、邵莉丽. Ⅱ QX/T226-2013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防雷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营房、人影弹药库房、作业平台、监控系统的雷电防护措施及防 雷装置的管理与维护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防雷装置的设计、施工、验收和定期维护.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057一2010建筑物防舌设计规范 GB50601一2010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作业点operating spot 用于地面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地点. [QX/T151一2012,定义8.13] 3.2 人影弹药库房ammunition warehouse for weather modification 存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弹药的建筑. 3.3 营房barrack 作业人员值班、生活的建筑. 3.4 作业平台platform of operation 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场所及设施. 3.5 防雷装置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LPS 用于减少闪击击于建(构)筑物上或建(构)筑物附近造成的物质性损害和人身伤亡,由外部防雷装 置和内部防雷装置组成. [GB50057—2010 定义2.0.5] 3.6 外部防雷装置external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 [GB50057—2010 定义2.0.6] 1 ...
QX/T 225-2013 索道工程防雷技术规范.pdf
CMYK ICS07.060 A47 备案号:45940—2014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25-2013 索道工程防雷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lightning protection of ropeway system 2013-12-22发布 2014-05-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行业标准 索道工程防雷技术规范 QX/T225-2013 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网址:.emp.cma.gov.cn 发行部:010-68409198 北京中新伟业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关 开本:880×12301/16印张:1.5字数:45千字 2014年11月第一版2014年11月第一次印刷 关 书号:135029-5648定价:15.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010)68406301 QX/T225-2013 目 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防雷类别划分 5防雷措施 3 6验收规定 .10 7管理与维护 10 附录A(规范性附录)索道年预计雷击次数 .11 附录B(资料性附录)索道防雷装置安装示意图 .13 附录C(规范性附录)外部防雷装置和等电位连接导体的材料规格15 参考文献 19 I QX/T225-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防雷中心、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卢广建、苗连杰、杨渤海、李鹏、王玮、张永刚、郭红晨、李中有、李武强、程丽丹. Ⅱ QX/T225-2013 索道工程防雷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索道工程防雷的类别划分、措施、验收规定、管理与维护等.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的架空索道,其他地轨缆车和架空缆车等运输工具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1431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GB50057一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601一2010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索道ropeway 由动力驱动,利用柔性绳索牵引运载工具运送人员或物料的运输系统. 注1:包括架空索道、缆车和拖牵索道等. 注2:改写GB/T12738一2006,定义2.1. 3.2 索道工程ropeway system 由站房和附属建筑物、索道、支架、连接站房之间的电力和信号线路及动力和控制设备组成. 3.3 运载索carrying-hauling rope 在单线架空索道中既承载又牵引运载工具的运动索. [GB/T12738—2006 定义3.2.1] 3.4 站房station 线路起至站和分段相衔接的设施. [GB/T127382006,定义6.1] 3.5 支架trestle 在索道线路上用以支承绳索的构筑物. [GB/T12738—2006 定义6.3.1] 3.6 运载工具carrier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