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X/T 129-2011 气象数据传输文件命名.pdf
QX/T129-2011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文件命名规则 1 3.1结构 1 3.2格式 2 3.3字段 2 附录A(资料性附录)简式报头T1T2A1A2i、CCCC、BBB中的资料代号说明 6 参考文献 21 I QX/T129-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根录、李湘. Ⅲ QX/T129-2011 气象数据传输文件命名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通信系统传输文件命名的结构、格式和字段.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通信系统传输文件的命名.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文件file 在气象数据传输过程中交换的基本单位. 2.2 字段field 标识文件属性的一个或一组代码,是文件名的基本组成单元.一个文件名由多个字段构成. 2.3 强制字段mandatory field 类型、格式、顺序都无法改变的字段,在文件命名时强制执行. 2.4 自由字段free format 由数据或产品生成中心自行定义的字段. 2.5 简式报头abbreviated heading 世界气象组织规定的在全球气象通信系统中交换数据的报文指示码,每一种报文都有唯一的标识, 用以区分气象数据的类型、格式、范围、时次等信息,是气象通信系统的数据交换基本单位代码. 2.6 目的地址destination 在文件名中标识的交换目的单位的代码,指示传输系统识别文件的路由方向. 注:在气象部门,是指气象台站的区站号和部门代号. 3文件命名规则 3.1结构 气象数据传输文件名由强制字段、自由字段及字段分隔符组成. 强制字段描述文件的基本信息,强制字段间用下划线“”或小数点“.”分隔.气象数据传输文件名 应符合强制字段的要求. 自由字段描述文件的自定义信息,由数据或产品生成中心自行定义和扩展.自由字段间用减号 “一”分隔. 强制字段与自由字段间用下划线“_”分隔. 1 QX/T129-2011 3.2格式 pflag_productidentifier_oflag_originator_yyyyMMddhhmmss_ftype[_freeformat ][_destination] type[.pression] 其中,freeformat字段为自由字段,其他字段为强制字段.带有方括号“[]”的字段为可选字段. 文件名中可以使用的合法字符:英文字母“A”~“Z” 数字“0”~“9”,以及减号“一”、下划线“_”和小 数点“”. 文件名中,英文字母应大写. 文件名总长度不应超过256个字符. 3.3字段 3.3.1 pflag 指示productidentifier字段的编码方式,长度为一个字符,取值见表l. 表1 pflag字段代码表 pflag 含义 T productidentifier采用现行的世界气象组织(以下简称WMO)简式报头T1TzAA:ii数据标识符格式进行 编码(参见附录A) A productidentifier采用现行的WMO简式报头T1TA1 A:iiCCCCYYGGgg[BBB]编码(参见附录A) W 预留 不符合WMO编码格式的气象数据传输标识 3.3.2 productidentifier 数据或产品的类型标识,根据数据或产品类型的英文缩写编码,长度不超过八个字符.pflag字段 取值为“T”或“A”时,productidentifier字段用简式报头编码,T1T2AA2ii、CCCC、BBB的代码表见 附录A pflag字段取值为“Z”时,productidentifier字段取值见表2. 表2 productidentifier字段代码表 类别名称 productidentifier 说明 地面气象 SURF 人工和自动地面观测资料及其综合分析、统计产品 高空气象 UPAR 高空观测、飞机、GPS、风廓线仪、闪电探测资料及其分析、统计产品 海洋气象 OCEN 海洋船舶、浮标获得的海洋观测资料和加工产生的海洋预报产品 气象辐射 RADI 常规地面辐射台站等台站地面观测取得的辐射资料 农业气象 AGME 农业气象台站观测的资料 数值分析 NAFP 通过数值分析预报模式获得的各种分析和预报产品 大气成分 CAWN 大气成分的组成、含量、物理和化学特性等的观测资料和产品 气象灾害 DISA 各种气象灾害的观测资料和加工产品 气象雷达 RADA 各种气象雷达探测获得的资料和产品 2 ...
QX/T 128-2011 浮标气象观测数据格式.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行业标准 浮标气象观测数据格式 QX/T128-2011 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网址:.cmp.cma.gov.cn 发行部:010-68409198 北京京科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 开本:880×12301/16印张:1.25字数:37.5千字 2011年7月第一版2011年7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135029-5480定价:10.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010)68406301 QX/T128-2011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正点海洋气象要素数据文件 2 3.1文件命名 2 3.2文件结构 2 3.3文件内容 2 4分钟海洋气象要素数据文件 3 4.1文件命名 3 4.2文件结构 3 4.3文件内容 3 附录A(规范性附录)正点海洋气象要素数据文件内容 4 A.1基本参数行 ..4 A.2观测要素数据行 5 附录B(规范性附录)分钟海洋气象要素数据文件内容 8 B.1基本参数行 B.2观测要素数据组 8 参考文献 10 I QX/T128-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北省气象局、青岛市气象局、中国华云技术开发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学忠、杨志彪、侯建伟、刘钧. Ⅲ QX/T128-2011 浮标气象观测数据格式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浮标气象观测的正点海洋气象要素数据文件格式和分钟海洋气象要素数据文件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海洋错锭浮标和固定平台的自动气象观测和数据记录.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表层海水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海水表面到0.5m深处之间的海水温度. [GB/T149142006,定义3.3] 2.2 海水电导率conductivity of sea water 海水通过的电流密度与施加其上的电场强度的比. 注:电导率的国际单位制主单位为西[门子]每米(S/m) 海水电导率单位为毫西[门子]每厘米(mS/cm).西[门子] (S)是1欧姆(n)的电导,即1S=10-1. 2.3 表层海水电导率sea surface conductivity 海水表面到0.5m深处之间的海水电导率. 2.4 盐度salinity 海水中含盐量的一个标度. [GB/T12763.22007 定义3.4] 2.5 表层海水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海水表面到0.5m深处之间的海水盐度. [GB/T14914—2006 定义3.4] 2.6 波高wave height 相邻的波峰与波谷间的高度差. [GB/T15920一1995,定义4.8] 2.7 有效波significant wave 具有某时段内测得的1/3个大波波高平均值的波. [GB/T159201995 定义4.9] 1 QX/T128-2011 2.8 波周期wave period 相邻两个波峰(谷)通过同一地点的时间间隔. [GB/T159201995 定义4.10] 2.9 波向wave direction 波浪传来的方向. 2.10 海水浊度turbidity of sea water 海水中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 注:单位为度,用NTU表示,NTU为nephelometric turbidity unit的缩写.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推荐采用高 岭土单位毫克每升(mg/).我国《地质行业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手册》中规定以mg/1为浑浊度单位. 2.11 海水叶绿素浓度concentration of sea water chlorophyll 单位海水体积中光合色素及其降解产物的含量. 注: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3). 3正点海洋气象要素数据文件 3.1文件命名 “正点海洋气象要素数据文件”为文本文件,文件名为“OIliiMM.YYYY”.文件名中字符的含义如下: 一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自动气象站海洋气象观测资料; i一观测站的区站号; MM一观测资料月份,位数不足时,高位补“0”; YYYY一观测资料年份. 3.2文件结构 3.2.1文件每站月一个,由基本参数和观测数据两部分组成.文件中每条记录占一行,每条记录用回 车换行结束.第1条记录为基本参数,从第2条记录开始直至文件结束为观测数据. 3.2.2每条记录定长,为218B(不含回车换行符),由若干数据组组成...
QX/T 127-2011 气象卫星定量产品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估报告要求.pdf
CMYK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27-2011 气象卫星定量产品质量评价指标 和评估报告要求 Requirements for quality assessment index and report on quantitative products of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s 2011-04-07发布 2011-09-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行业标准 气象卫星定量产品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估报告要求 QX/T127-2011 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网址:.cmp.cma.gov.cn 发行部:010-68409198 北京京科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X12301/16印张:1字数:30千字 2011年7月第一版2011年7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135029-5476定价:8.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010)68406301 QX/T127-2011 目次 前言 Ⅲ 引言 V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评价指标 2 3.1评价指标 .2 3.2指标的应用 ....3 4评价报告要求 3 4.1评价报告内容 .3 4.2被检验产品描述 3 4.3检验源数据描述 4 4.4匹配样本数据集 4 4.5定量产品质量评价指标 4 4.6产品综合质量评价描述 4 附录A(资料性附录)统计显著性检验方法 5 A.1统计检验的基本原理 5 A.2大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一一Z检验 5 A.3小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检验 6 I QX/T127-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卫星气象和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7)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师春香、刘瑞霞、张艳、游然. Ⅲ QX/T127-2011 引言 随着我国静止和极轨气象卫星从试验应用转为业务服务,已有众多的气象卫星遥感定量产品对公 众发布,在发布这些产品时,由于质量信息对用户使用产品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同时发布其质量 信息.然而目前还没有气象卫星定量产品质量信息的评价标准,不利于气象卫星定量产品应用的效果.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卫星定量产品质量评价指标和质量评估报告形式和内容,建立了一套可行的气象卫 星定量产品质量评价标准,为建立气象卫星定量产品质量检验和评价业务化体系提供基础. V ...
QX/T 126-2011 空盒气压表(计)示值检定箱测试方法.pdf
CMYK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26-2011 空盒气压表(计)示值检定箱测试方法 Test method of calibration device for aneroid barometer(barograph) 2011-04-07发布 2011-09-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行业标准 空盒气压表(计)示值检定箱测试方法 QX/T126-2011 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网址:.cmp.cma.gov.cn 发行部:010-68409198 北京京科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 开本:880×12301/16印张:0.75字数:22.5千字 2011年7月第一版2011年7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135029-5477定价:8.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010)68406301 QX/T126-2011 目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3测试仪器、测试环境 1 4漏气率测试 2 5压力场波动度测试 2 6压力控制偏差测试 3 7测试规则及报告 3 I QX/T126-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7)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黑龙江省气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纯钧、张维、赵旭、姚爱国、周彦林、陈征、徐嘉、王海. Ⅲ QX/T126-2011 空盒气压表(计)示值检定箱测试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空盒气压表(计)示值检定箱(简称气压检定箱)技术性能的测试方法、测试规则等 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气压检定箱性能测试.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漏气率leak rate 等温等容条件下,密封容器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率. 注:单位为百帕每分钟(hPa/min). 2.2 压力波动度fluctuation range of pressure 压力稳定后,气压检定箱内压力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的正负二分之一. 注:单位为百帕(hPa). 2.3 压力控制偏差deviation of pressure control 气压检定箱内压力实测平均值与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 注:单位为百帕(hPa). 3测试仪器、测试环境 3.1测试仪器 3.1.1气压测量仪器 测量范围为500hPa~1100hPa 最大允许误差为士0.3hPa 分辨力为0.01hPa. 3.1.2温度计 测量范围为10℃~30℃,最大允许误差为士0.1℃,分辨力为0.02℃. 3.1.3计时器或秒表 3.2环境条件 3.2.1温度应在15℃~30℃.在进行漏气率测试时,10分钟内室内环境温度波动应在士0.1℃以内. 3.2.2相对湿度应小于80%. 3.2.3在进行漏气率测试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人员、机械、照明、阳光照射等其他可能使箱内气体温度 产生变化和波动的因素. 1 ...
QX/T 125-2011 温室气体本底观测术语.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25-2011 温室气体本底观测术语 Terminology for background greenhouse gases observation 2011-04-07发布 2011-09-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25-2011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V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基本术语 1 4 温室气体术语 2 5 观测方法术语 3 6 观测仪器系统 4 7系统配套设施 5 8数据单位 5 9温室气体本底观测质量控制指标 5 10标气 6 索引 8 I QX/T125-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凌晞、姚波、刘立新、张芳、温民、张晓春. Ⅲ QX/T125-2011 引言 全面掌握我国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和排放吸收状况,可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内政、外交决策提供 科学支撑.规范并统一温室气体本底观测术语,对于开展长期、定点、准确、具有地域代表性和国际可比 性的大气温室气体的观测至关重要. V QX/T125-2011 温室气体本底观测术语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温室气体本底观测的术语.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环境等行业进行温室气体本底观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JJF1001一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3基本术语 3.1 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 大气中能够吸收红外辐射的气体成分,主要包括水汽(H2O)、二氧化碳(CO2)、甲烷(CH)、氧化亚 氮(N2O)、六氟化硫(SF;)、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臭氧(O3)等. 3.2 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 温室气体等大气成分造成的增温效应. 3.3 本底大气background atmosphere 远离局地排放源、不受局地环境直接影响、基本混合均匀的大气. 3.4 大气本底站atmosphere watch station 开展大气成分本底长期、定点、联网观测的站点. 3.5 全球大气观测网global atmosphere watch;GAW 经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委员会批准而建立的全球大气观测系统.通过可靠而系统的观测, 获取大气化学组分变化及相关物理特性的信息,以便进一步了解这些变化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以及对 其进行调控的要求,使那些不良的环境趋势(如全球变暖、臭氧耗减、酸雨等)能得到减缓或制止. 3.6 GAW全球本底站GAW global station 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网(WMO/GAW)认定的侧重于监测全球尺度大气成分变化的大气本 底站. 3.7 GAW区域本底站GAW regional station 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网(WMO/GAW)认定的侧重于监测区域尺度大气成分变化的大气本 1 ...
QX/T 124-2011 大气成分观测资料分类与编码.pdf
CMYK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24-2011 大气成分观测资料分类与编码 Data classifying and coding for atmospheric position observation 2011-04-07发布 2011-09-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行业标准 大气成分观测资料分类与编码 QX/T124-2011 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网址:.cmp.cma.gov.cn 发行部:010-68409198 北京京科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X12301/16印张:1字数:30千字 2011年7月第一版2011年7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135029-5478定价:8.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010)68406301 QX/T124-2011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V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分类与编码 2 参考文献 8 I QX/T124-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晓春、周凌晞、孙俊英、徐晓斌、张小曳、靳军莉、赵鹏. Ⅲ QX/T124-2011 引言 为了做好大气成分观测资料分类与编码工作,在QX/T102一2009《气象资料分类与编码》基础上, 参照国内外相关技术材料,对温室气体、气溶胶、反应性气体、臭氧等主要大气成分观测资料的分类与编 码进行了深入、细化和扩展,以适应大气成分观测资料的存储、质量控制、加工处理、交换、存档和服务等 要求,提高大气成分观测资料科学管理、储存交换的效率. N ...
QX/T 123-2011 无线电探空资料质量控制.pdf
CMYK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23-2011 无线电探空资料质量控制 Quality control for radiosonde data 2011-04-07发布 2011-09-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行业标准 无线电探空资料质量控制 QX/T123-2011 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网址:.cmp.cma.gov.cn 发行部:010-68409198 北京京科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12301/16印张:1.5字数:45千字 2011年7月第一版2011年7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135029-5474定价:12.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010)68406301 QX/T123-2011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质量控制流程和内容 2 4质量控制方法 3 4.1格式检查 .3 4.2缺测值检查 3 4.3界限值检查 3 4.4主要变化范围检查 .3 4.5时间一致性检查 4 4.6内部一致性检查 4 4.7质量控制综合分析 .6 4.8质量控制标识 6 附录A(资料性附录)温度、风速、厚度的气候学界限值 7 附录B(规范性附录)计算公式和判定方法 .9 参考文献 15 I QX/T123-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汪万林、王伯民、郭发辉、刘小宁. Ⅲ QX/T123-2011 无线电探空资料质量控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线电探空(压、温、湿、风)资料质量控制的内容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对无线电探空(压、温、湿、风)资料的质量控制.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无线电探空资料radiosonde data 采用气球携带探空仪以自由升空方式对自地球表面到几万米高度空间空气运动的状态和气象要素 的变化进行探测、收集、处理所得的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资料. 2.2 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 观测记录达到所要求质量的操作技术和活动. [QX/T66—2007 定义3.1] 2.3 质量控制码quality control flag 标识数据质量的数字. [QX/T93—2008 定义3.2] 2.4 格式检查format check 数据是否符合规定格式的检查. [QX/T1182010 定义2.3] 2.5 值域检查numerical range check 气象记录是否在其值域范围内的检查. [QX/T1182010 定义2.4] 2.6 气候学界限值climatic range 从气候学的角度不可能出现的气象要素的临界值. [QX/T66—2007 定义3.2] 2.7 气候极值climatic extremum 在固定地点的气象台站历史上曾出现过的最大(小)值或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出现概率很小的气象 记录. [QX/T66—2007 定义3.4] 1 ...
QX/T 122-2011 船舶自动气象观测数据格式.pdf
CMYK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22-2011 船舶自动气象观测数据格式 Data format of automatic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from ship 2011-04-07发布 2011-09-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行业标准 船舶自动气象观测数据格式 QX/T122-2011 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网址:.cmp.cma.gov.cn 发行部:010-68409198 北京京科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X12301/16印张:1字数:30千字 2011年7月第一版2011年7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135029-5479定价:8.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010)68406301 QX/T122-2011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3船舶海洋气象要素数据文件 2 3.1文件命名 2 3.2文件结构 2 3.3文件内容 3 4船舶海洋水文要素数据文件 3 4.1文件命名 3 4.2文件结构 3 4.3文件内容 3 附录A(规范性附录)船舶海洋气象要素数据文件内容 4 A.1基本参数行 A.2观测数据行 5 附录B(规范性附录)船舶海洋水文要素数据文件内容 7 B.1基本参数行 7 B.2观测数据行 2 参考文献 9 I QX/T122-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北省气象局、青岛市气象局、中国华云技术开发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志彪、刘学忠、刘钧、侯建伟. Ⅲ QX/T122-2011 船舶自动气象观测数据格式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船舶自动气象观测的海洋气象要素数据文件格式和海洋水文要素数据文件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海洋船舶自动气象观测和数据记录.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船舶自动气象观测automatic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from ship 以专用船舶或海上作业的其他船舶作为工作平台,通过自动气象观测设备对海洋气象、水文要素进 行观[察]测[量]的活动. 2.2 表层海水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海水表面到0.5m深处之间的海水温度. [GB/T14914—2006 定义3.3] 2.3 海水电导率conductivity of sea water 海水通过的电流密度与施加其上的电场强度的比. 注:电导率的国际单位制主单位为西[门子]每米(S/m) 海水电导率单位为毫西[门子]每厘米(mS/cm).西[门子] (S)是1欧姆(n)的电导,即1S=10-1. 2.4 表层海水电导率sea surface conductivity 海水表面到0.5m深处之间的海水电导率. 2.5 盐度salinity 海水中含盐量的一个标度. [GB/T12763.22007 定义3.4] 2.6 表层海水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海水表面到0.5m深处之间的海水的盐度. [GB/T14914—2006 定义3.4] 2.7 波高wave height 相邻的波峰与波谷间的高度差. [GB/T15920—1995 定义4.8] 2.8 有效波significant wave 1 ...
QX/T 121-2010 高空压、温、湿、风探测报告编码规范.pdf
CMYK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21-2010 高空压、温、湿、风探测报告编码规范 Coding specifications for upper-level pressure 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wind report 2010-01-20发布 2010-06-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行业标准 高空压、温、湿、风探测报告编码规范 QX/T121-2010 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网址:.cmp.cma.gov.cn 发行部:010-68409198 北京京科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 开本:880×12301/16印张:1.75字数:52.5千字 2010年5月第一版2010年5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135029-5468定价:14.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010)68406301 QX/T121-2010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V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编码格式 2 5编码规则 5 6编码方法 I QX/T121-2010 前言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李湘、孙修贵、黄炳勋、胡德云、应显勋. Ⅲ QX/T121-2010 引言 高空气象探测数据是气象预报业务和科研使用的基础数据.为规范我国高空压、温、湿、风探测数 据的传输编码,满足数据交换和使用需求,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依据的国内文件是中国气象局《高空压、温、湿、风报告电码》(GD-04III) 参考的国际文件是 世界气象组织《Manual on Codes》(WMO-No.306 VOLUME I.1 FM35-XI Ext.TEMP). V ...
QX/T 120-2010 高空风探测报告编码规范.pdf
CMYK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20-2010 高空风探测报告编码规范 Coding specifications for upper-wind report 2010-01-20发布 2010-06-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行业标准 高空风探测报告编码规范 QX/T120-2010 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网址:.cmp.cma.gov.cn 发行部:010-68409198 北京京科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 开本:880×12301/16印张:1.25字数:37.5千字 2010年5月第一版2010年5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135029-5467定价:10.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010)68406301 QX/T120-2010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V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编码格式 2 5编码规则 5 6编码方法 6 I QX/T120-2010 前言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李湘、孙修贵、黄炳勋、胡德云、应显勋. Ⅲ QX/T120-2010 引言 高空气象探测数据是气象预报业务和科研使用的基础数据.为规范我国高空风探测数据的传输编 码,满足数据交换和使用需求,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依据的国内文件是中国气象局《高空风报告电码》(GD一031I) 参考的国际文件是世界气象 组织《Manual on Codes》(WMO-No.306 VOLUME I.1 FM32-XI Ext.PILOT). V ...
QX/T 12-2023 冻土器.pdf
ICS07.060 CCS N 95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2-2023 代替QX/T12一2002 冻土器 Frozen soil apparatus 2023-10-18发布 2024-0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2-2023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产品组成 1 5要求 2 6检验方法 3 7检验规则 5 8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6 9产品成套性 .....7 附录A(资料性)冻土器结构示意图 8 参考文献 9 I QX/T12-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QX/T12一2002《TB1-1型冻土器》,与QX/T12一2002相比,除结构性调整和编辑性 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更改了文件名称,由《TB1-1型冻土器》改为《冻土器》(见封面,2002版的封面); ——增加了产品组成部分(见第4章); 修改了材料要求(见5.2 2002年版的4.2); 一删除了外观的要求(见2002年版的4.3); —增加了部件要求(见5.3); —增加了内管灌注介质要求(见5.4); —增加了工作环境条件(见5.5); —修改了试验方法(见第6章,2002年版的第5章); ——增加了试验用仪器仪表要求(见6.1); —增加了检验规则(见第7章); —删除了原标准中包装要求中纸箱装箱要求(见2002年版的8.1.4); 一增加了冻土器结构示意图(见附录A).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7)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辽宁省气象装备保障中心、辽宁省气象局、中环天仪(天津)气象仪器有限公司、克 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气象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孙艳云、苗传海、丛郁、王龙、关惠戈、马林、王若男、李琳、陈冲、钱玉、吴建宾、 侯畅. 本文件于2002年首次发布,本次是第一次修订. Ⅲ QX/T12-2023 冻土器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冻土器的组成和技术要求,描述了对应的试验方法,确立了检验规则,规定了包装、标 志、贮存和成套性等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冻土器的设计、生产、检验和验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191一2008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2423.1一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 GB/T2423.2一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 GB/T2423.4一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12h 12h循环) GB/T2423.17一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a:盐雾 GB/T2829一2002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 GB/T35234一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冻土 GB/T37467一2019气象仪器术语 JB/T5750一2014气象仪器防盐雾、防潮湿、防霉菌工艺技术要求 3术语和定义 GB/T35234一2017和GB/T37467一201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冻土器frozen soil apparatus 通过水柱冻结部位模拟土壤冻结状态,用于人工判断冻结层次及其上、下限深度的仪器. 4产品组成 冻土器由外管和内管组成.外管为一根标有0cm刻度线的硬管;内管为一根有0.5cm刻度、长度 为50cm~350cm的软橡胶管或乳胶管(管内有固定冰用的链条),底端封闭,顶端与短金属管、木棒及 铁盖相连.冻土器结构示意图见附录A的图A.1. 1 QX/T12-2023 5要求 5.1技术指标 5.1.1冻土器的测量范围为0cm~350cm 设备应至少包括0cm~50cm、0cm~100cm、0cm~ 150cm、0cm~200cm、0cm~250cm、0cm~300cm、0cm~350cm共7种规格,分辨力为1cm. 5.1.2内管总长度最大允许误差为:士0.5cm. 5.1.3外管外露长度为:50cm 最大允许误差为:士0.5cm. 5.1.4外管内径为:30mm 最大允许误差为:士1mm. 5.1.5内管内径为:8mm 最大允许误差为:士0.3mm;内管外径为:12mm 最大允许误差为...
QX/T 12-2002 TB1-1型冻土器.pdf
ICS07.060 N95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2-2002 TB1-1型冻土器 TB1-1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frozen ground deep 2003-02-11发布 2003-09-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2-2002 TB1-1型冻土器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冻土器的产品规格、基本参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包装、标志、贮存等项 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TB1-1型冻土器的设计、生产、检验和验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1一2000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2829一2002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 3定义 下列定义适合本标准. 3.1 冻土器apparatus for measuring frozen ground deep 测量土壤冻结深度或解冻深度的仪器. 4要求 4.1冻土器的规格应符合表1规定: 表1冻土器规格表 单位为毫米 胶管刻度允差 编号 测量范围 最小分度 外管总长 外管外露长度 总长 任意500 1 0-500 10 1060±2 500 ±10 2 (0-1C0) 10 15752 5(00 ±10 3 0~1500 10 2075士2 500 士10 4 0-2000 10 2575±3 500 ±10 5 0--2500 10 3075士3 500 士[刻度总长(3/1000)3] 士10 6 0-3000 10 3575±4 500 ±10 7 (0-3500) 10 4075±4 500 ±10 8 0~4000 10 4575士5 500 士10 9 (0~450) 10 50755 500 ±10 4.2材料 4 2.1所用材料必须保证在大气温度为一40℃时能正常工作. 4.2.2外管用料为有足够强度的环氧酚醛玻璃布管. 4.2.3内管用料为硅橡胶管(以下简称胶管),内径:8mm 外径;12mm 壁厚要求均匀. 4 2.4连接杆应用导热不良,不易变形断裂、腐蚀和相对密度小的材料制造. 4.2.5连接杆要求光洁、圆直、粗细均匀,无影响强度的疤节和裂纹,表面应涂有防潮物. 1 QX/T12-2002 4.3外观 4.3.1铜底盖与外管连接应密合、端正. 4.3.2外管连接后要平直,不得变形,不得有渗水现象. 4.3.3外管埋入地下部分和外露部分,分别喷草绿色漆和白色漆,分界处为红色标志线在外露部分 45cm范围内,以1cm为单位印红色刻度线.刻度线及漆层应鲜明、牢固清断、不易褪色. 4.3.4联接杆、垫圈、防水盖及提环装配应平顺、端正、紧窖、无变形、断裂、破碎. 4.3.5胶管部件装满水并拧紧两端压紧螺钉后,不得有渗水现象和白然下垂时应无过分弯曲. 4.3.6胶管部件和连接杆部件装配后,应能顺利放人外管中.胶管零刻线和外管零刻线应位于同一高 度.下铜接头底面与底盖内管面的距离不得小于10mn. 43.7胶管外观必须圆直,厚度均匀,不得有杂质颗粒、斑痕、诱点、油清、小孔及其他影响使用的缺陷. 4 3.8冻土器零部件均应有涂层保护,上、下铜接头必须镀铬. 5试验方法 5.1冻土器规格和胶管的试验(4.1和4.2.3) 5.1.1用盒尺测量外管总长,应符合第4.1条中的要求. 5.1.2胶管内、外径用卡尺检验,长度用盒尺检杏,应符合第4 1和4.2.3条的要求. 5、1.3壁厚用卡尺测量,测量时应将胶管剖开. 5.1.4内管注满水(不加压),在其白然下垂状态下,用盒尺测量内管总长和任意50m. 5.2冻土器所用材料大气温度试验(4.2.1) 在低温箱中,将装配好的冻土器按规定做低温试验,以外管和内管不破损为合格. 5.3冻土器外管用材强度试验(4.2.2) 采用目测方式检杏. 5.4冻土器连接杆及外观试验 用目测、试装、手感和借助一般计量工具检查上述各项,应符合第4.2.4、4.2.5、4.3.1、4.3.2、 4.3.3、4.3.4、4.3.6、4.3.7、4.3.8条的要求. 将各产品系列的外管及带底盖的那一节外管涂703胶后连在一起,竖直放置后灌满水,24不得有 渗水现象,应符合第4.3.2条的要求. 在内管内注满水,(不加压)将两端封闭后让其自然下垂,应符合4.3.5条的要求并要满足下述 要求: )无过分弯曲; b)2h后不得有水渗出. 6检验规则 6.1产品出厂前,必须逐台按本标准第4章的要求检验,合格后方能出厂. ...
QX/T 115-2010 酸雨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数据文件格式.pdf
CMYK ICS07.060 A47 QX 616907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15-2010 酸雨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数据文件格式 File format of acid rain meteorological station history 2010-01-20发布 2010-06-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行业标准 酸雨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数据文件格式 QX/T115-2010 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网址:.cmp.cma.gov.cn 发行部:010-68409198 北京京科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12301/16印张:1.5字数:45千字 2010年5月第一版2010年5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135029-5462定价:12.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010)68406301 QX/T115-2010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V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文件名 1 4文件结构 2 5文件格式 2 6文件项目表 4 参考文献 11 I QX/T115-2010 前言 本标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国家标准《酸雨观测规范》(GB/ T19117一2003)所规定的有关内容相一致.本标准参考了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 标准《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数据文件格式》(QX/T37一2005).《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数据文件格式》仅适用 于地面、高空、辐射气象台站的历史沿革资料的编报、存档和应用,本标准适用于酸雨气象台站历史沿革 资料的编报、存档和应用.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归口. 本标准由山东省气象局负责起草,大连市气象局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长军、薛德强、宋军、李怀刚. Ⅲ QX/T115-2010 引言 完整的酸雨气象台站历史沿革信息是酸雨观测数据的重要背景信息,是反映我国酸雨观测业务、酸 雨观测资料情况的历史记录,是研究酸雨资料序列非均一性检验、订正的科学依据,也是永久保存的气 象记录档案. 2000年以后,我国酸雨气象台站数量大大增加,而酸雨气象台站历史沿革信息的编报、存档和应用 仍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和连续性.有些酸雨气象台站并没有与地面气象观测台站建设在一起,且观测项 目和使用仪器与地面气象观测台站差别很大,《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数据文件格式》(QX/T37一2005)无 法包含酸雨气象台站历史沿革信息的内容.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适应酸雨数据管理现代化建设和酸雨 数据共享服务的需要,统一规范酸雨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数据文件格式,为酸雨气象台站历史沿革信息的 整理、归档和应用提供必要的依据. V ...
QX/T 111-2010 高速公路交通气象条件等级.pdf
CMYK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11-2010 高速公路交通气象条件等级 Grade of weather conditions for freeway transportation 2010-01-20发布 2010-06-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行业标准 高速公路交通气象条件等级 QX/T111-2010 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网址:.cmp.cma.gov.cn 发行部:010-68409198 北京京科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 开本:880×12301/16印张:0.75字数:22.5千字 2010年5月第一版2010年5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135029-5458定价:8.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010)68406301 QX/T111-2010 目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3影响高速公路交通的气象条件等级划分 3.1能见度影响等级划分 3.2降雨强度影响等级划分 1 3.3路面高温影响等级划分 2 3.4风力影响等级划分 2 3.5降雪影响等级划分 2 3.6积雪影响等级划分 3.7沙尘暴影响等级划分 3 3.8高速公路综合交通气象条件等级划分原则 3 I QX/T111-2010 前言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归口. 本标准由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南京交通气象研究所)负责起草,江苏宁沪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 司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卞光辉、袁成松、周曾奎、焦圣明、武金岗、严明良. Ⅲ QX/T111-2010 高速公路交通气象条件等级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影响高速公路交通运行的气象条件的等级. 本标准适用于交通部门的高速公路安全和运营管理工作、气象部门开展高速公路气象监测和预报 服务;也适用于媒体及交通信息发布.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降雨强度rain strength 一小时(1h)降雨量或一分钟(1min)降雨量.单位为毫米每小时(mm/h)或毫米每分钟(mm/ min). 2.2 路面温度road surface temperature 公路路面(含桥面)的温度. 2.3 能见度visibility 白天指视力正常(对比阈值为0.05)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认的 目标物(黑色、大小适度)的最大水平距离;夜间指中等强度的发光体能被看到和识别的最大水平距离. 单位为米(m). 3影响高速公路交通的气象条件等级划分 3.1能见度影响等级划分 依据因雾引起的对高速公路影响的能见度(L)的等级划分,见表1. 表1因雾引起的对高速公路影响的能见度()的等级划分 等级 划分标准 对高速公路交通运行的影响 1级 200m<L≤500m 稍有影响 2级 100m<L≤200m 有一定影响 3级 50m<1≤100m 有较大影响 4级 L≤50m 有严重影响 3.2降雨强度影响等级划分 依据降雨强度对高速公路影响的等级划分,见表2. 表2降雨强度对高速公路影响的等级划分 等级 划分标准 对高速公路交通运行的影响 一小时(1h)降雨强度10.0mm/h~14.9mm/h 或一分 1级 钟(1min)降雨强度0.8mm/min~1.2mm/min且能见 稍有影响 度降到500m左右. 1 ...
QX/T 11-2023 电动通风干湿表 玻璃液体式.pdf
ICS07.060 CCS N 95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1-2023 代替QX/T11一2002 电动通风干湿表 玻璃液体式 Electric aspirated psychrometer-Glass liquid type 2023-10-18发布 2024-0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1-2023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产品组成 1 5技术要求 2 5.1结构与外观 2 5.2附件要求 2 5.3测量性能 2 5.4温度表组合 2 5.5通风速度 2 5.6绝缘电阻和绝缘强度 3 5.7环境条件 3 5.8可靠性 3 6试验方法 3 6.1试验环境条件 3 6.2试验仪器仪表 3 6.3结构与外观 .4 6.4附件要求 .4 6.5测量性能 4 6.6温度表组合 5 6.7通风速度试验 5 6.8绝缘电阻和绝缘强度 .6 6.9环境条件 6 6.10可靠性 .6 7检验规则 6 7.1检验分类 6 7.2检验项目 6 7.3出厂检验 2 7.4型式检验 .7 8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7 8.1标志 7 8.2包装 8 8.3运输 8 8.4贮存 .8 9产品成套性 8 参考文献 9 I QX/T11-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QX/T11一2002《HM4型电动通风干湿表》.与QX/T112002相比,除结构调整和 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一更改了文件名称,由《HM4型电动通风干湿表》改为《电动通风干湿表玻璃液体式》(见封面, 2002年版的封面); 一删除了原文件中基本参数章节(见2002年版的第3章),增加了产品组成章节(见第4章); 一删除了欠电指示、运输环境条件(见2002年版的4.5、4.9); —更改了测量空气湿度的环境条件、测量范围与误差、通风速度、两支温度表的要求、外观、附件 要求(见5.7.1、5.3、5.5、5.4、5.1、5.2 2002年版的4.1、4.2、4.3、4.4、4.6、4.7、4.8); —增加了绝缘电阻和绝缘强度、机械条件、可靠性(见5.6、5.7.2、5.8); —更改了测量性能测试所需要的试验仪器仪表:删除了“高温箱、低温箱、静压管、微压计、秒表、 可调式稳压电源、三位半数字式万用表”(见2002年版的5.1.1、5.3.1、5.4.1),将“湿度箱、数 字式标准干湿表”更改为“温湿度箱、精密露点仪”(见6.2 2002年版的5.2.1),增加了“恒温 槽、数字温度计、热球式风速计”(见6.2),更改了湿度测试点(见6.5.1 2002版的5.2.3.1), 增加了电动通风干湿表湿度、示值误差的计算方式(见6.5.1); ——更改了检验项目(见7.2 2002年版的第6章); —更改了成套性章节(见第9章,2002年版的第8章).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7)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上海物资管理处、中环天仪(天津)气象仪器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褚进华、卢怡、耿慧、张瑶、奚松勤、陆建君、刘存毅、闵浩、马剑哲、赵旭. 本文件于2002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Ⅲ QX/T11-2023 电动通风干湿表玻璃液体式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玻璃液体式电动通风干湿表(以下简称电动通风干湿表)的产品组成、技术要求,描述 了相应的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产品成套性等. 本文件适用于采用玻璃液体温度表感温的电动通风干湿表的设计、生产和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191一2008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2829一2002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 GB/T6587一2012电子测量仪器通用规范 GB/T8747一2010气象用玻璃液体温度表 GB/T15479一1995工业自动化仪表绝缘电阻、绝缘强度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JJG993一2018电动通风干湿表 QX/T35一2005气象用湿球纱布 QX/T526一2019气象...
QX/T 11-2002 HM4型电动通风干湿表.pdf
ICS07.060 N95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1-2002 HM4型电动通风干湿表 HM4 Electric aspirated psychrometer 2003-02-11发布 2003-09-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1-2002 HM4型电动通风干湿表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HM4型电动通风干湿表的基本参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与 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HM4型电动通风干湿表(以下简称干湿表)设计、生产、检验和验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目期的引用文件,其后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刷板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1一2000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2829一2002周期检验计数油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 GB/T8747一1988气象用玻璃液体温度表 JB/T9329一1999仪器仪表运输、运输贮存基本环境条件及试验方法 JJG204一1980气象用通风干湿表 3基本参数 3.1供电电压:2V-~2.5V(DC). 3.2重量:0.8kg. 4要求 4.1月于测量空气湿度时,应能在一10℃一45℃环境下正常工作. 4.2测量范围: 相对湿度:10%~100%; 相对温度:-36℃~46℃;-26℃~51℃. 4.3相对湿度允许误差:士2%;温度允许误差:士0.2℃. 4 4通风速度:≥2.5m/s. 4.5低于2V时,应有欠电指示. 4.6电动通风干湿表所用的两支温度表应符合GB/T8747规定的通风干湿表用温度表的要求,经检 定合格并附有证明质量合格的检定证. 4.7外观 4.7.1温度表装入表架中应紧密,不得松动,其球部应位于内护管的中夹,球底端距内护管底端距离为 13mm~15mm 4.7.2干湿表的内外护管应同心,并应相互绝缘.两管间的通风速度不得小于温度表球部周围通风速 度之一半. 4 7.3干湿表的各零部件安装应正确牢固,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不得有摩擦声和撞击声. 4 7.4全部金属外壳和内护管应电镀抛光,且不得有脱层、锈蚀等现象. 4.8附件要求 4.8.1风挡应稳图地夹住通风器外壳,使用便利. 1 QX/T11-2002 4.8.2干湿表的玻璃加水管应大小适宜,橡皮囊与弹簧夹应能使玻璃加水管内的水面保持在一定的位 置上. 4.8.3专用脱脂细棉纱套(布)应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当一端浸入蒸榴水中15mm后,水的渗透高度 应大于70mm. 4.9运输环境条件 用于仪器运输的包装应符合JB/T9329的要求.其中高温选用40℃士2℃;低温选一25℃士2℃; 恒定湿热选用相对湿度95%(25℃);跌落高度选用100mm 跌落次数4次. 5试验方法 5.1空气湿度试验(4.1) 5.1.1试验设各:高温箱一台、低温箱一台. 5.1.2将干湿表置于45℃士2℃的高温箱内,在通电状况下保持4h. 5.1.3将干湿表置于一10℃2℃的低温箱内,在通电状况下保持4h 5.2温湿度试验(4.2和4.3) 5.2.1试验设备 )湿度箱一台: b)数字式标准干湿表一台. 5.2.2试验要求 a)湿度箱应避免阳光直射; h)试验时周园空气稳定. 5.2.3测试方法 5.2.3.1将干湿表与数字式标准干湿表悬挂于湿度箱内,分别将湿度点设定为相对湿度10% 和100%. 5.2.3.2分别读取10%和100%两个湿度点的干球相对温度和湿球相对温度,通过查算表查出相应的 湿度值. 5.2.3.3温度测量范围和允许误差应符合G3/T8747的规定. 5.3通风速度试验(4.4和4.7.2) 5 3.1试验设备 a)静压管:内径0.8mm-1mm弯成90*一对: h)微压计:补偿式或倾斜式一台: c)秒表:一块. 5.3.2试验要求 a)试验时周围空气稳定; b)环境温度为(20士5)℃,温度波动不超过士1℃; c)试验时不带通风罩,球部不包纱布. 5.3.3测试方法 5.3.3.1置干湿表呈悬拉状态.先将静压管用夹具夹在内护管与温度表球部之间,然后再将静压管安 装在内外护管的夹层间,并且与微压表负压嘴乳胶管相连接,接通电源. 5.3.3.2先读微压计零位,补偿式微压计准确到0.01mm 倾斜式微压计准确到0.1格. 5 3.4记录整理 5.3.4.1计算微压计始末零位读取的算术平均值; 5.3.4.2计算水柱高度; 5.3.4.3用水柱高度查JG204中附录2.得出柏应的风速值. 2 QX/T11-2002 5.4电压试验(4.5) 5.4.1试验设备 a)可调式稳压电源一台; ...
QX/T 107-2009 冬小麦、油菜涝渍等级.pdf
ICS07.060 A47 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07-2009 冬小麦、油菜涝渍等级 Grade of waterlogging for winter wheat and rape 2009-06-07发布 2009-11-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行业标准 冬小麦、油菜涝渍等级 QX/T107-2009 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网址:.cmp.cma.gov.cn 发行部:010-68409198 北京京科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12301/16印张:1字数:22.5千字 2009年8月第一版2009年8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135029-5448定价:8.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010)68406301 QX/T107—2009 目次 前言 Ⅲ 引言 V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冬小麦、油菜涝渍的致灾因子及其量值计算 2 4冬小麦、油菜涝渍等级 2 附录A(资料性附录)作物趋势产量计算方法4 参考文献 6 I QX/T107—2009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负责起草,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参加.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霍治国、盛绍学、贺楠、柏秦凤. Ⅲ QX/T107-2009 引言 冬小麦、油菜涝渍是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常造成冬小麦、油菜减产或品质降低. 目前各地在进行冬小麦、油菜涝渍监测、评估时,选择的致灾因子、采用的计算方法、确定的等级指标差 异很大,无法进行时空比较,也不利于国家农业防灾减灾及农业结构调整对策的制定和实施. 编制本标准,旨在确定冬小麦、油菜涝渍致灾等级标准,规范冬小麦、油菜涝渍监测、评估工作,为国 家农业防灾减灾、调整农业布局和结构等提供科学依据. 本标准依据最新研究成果,选取降水量、降水日数、日照时数等因子,采用综合相对变化指标,构建 涝渍指数,将冬小麦、油菜涝渍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 V ...
QX/T 104-2009 接地降阻剂.pdf
ICS07.060 A47 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04-2009 接地降阻剂 Grounding resistance reduction agent 2009-06-07发布 2009-11-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行业标准 接地降阻剂 QX/T104-2009 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网址:.cmp.cma.gov.cn 发行部:010-68409198 北京京科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12301/16印张:1字数:22.5千字 2009年8月第一版2009年8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135029-5445定价:8.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010)68406301 QX/T104—2009 目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接地降阻剂的主要技术要求 1 5检验方法 2 6检验规则 7 7接地降阻剂包装与贮存 8 I QX/T104—2009 前言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重庆市防雷中心、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良福、李家启、覃彬全、李航、袁涛、陈宏、任艳. Ⅲ QX/T104—2009 接地降阻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接地降阻剂的主要技术要求、检验方法及检验规则和包装、贮存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降低接地电阻值的接地降阻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5618一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NY5010一2002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接地降阻剂the grounding resistance reduction agent 改善接地装置附近土壤电导性能,降低接地电阻、适应接地装置的专用产品. 3.2 电阻率resistivity 表征物质导电性能的参数,单位为欧姆米(nm). 注:改写GB/T17949.12000 定义4 19. 3.3 模型系数model coefficient 在特定的接地降阻剂试品结构及尺寸下,试品长度与截面积的比值. 3.4 年平均腐蚀率average corrosion rate per year 表征金属相对均匀腐蚀的程度,单位为毫米每年(mm/a). 3.5 土壤墒情soil moisture content 土壤的含水量情况. 4接地降阻剂的技术要求 4.1外观 接地降阻剂颜色应均匀一致,无异物. 4.2电阻率 接地降阻剂干态电阻率值应低于5m 湿态电阻率值应低于20m. 4.3酸碱度 接地降阻剂应呈现中性或弱碱性,其H值应在7~12范围内,宜为7.8. 4.4腐蚀率 1 ...
QX/T 103-2017 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03-2017 代替QX/T103一2009 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lightning disaster investigation 2017-10-30发布 2018-03-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03-2017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基本规定 1 5雷电灾害等级 2 6调查组织 2 7调查流程 2 8调查取证 3 9资料整理与分析判定 .5 10资料上报与归档 .6 附录A(资料性附录)雷电灾害调查常用表格样式 7 附录B(资料性附录)雷电灾害调查的仪器、设备主要性能和技术指标11 附录C(资料性附录)剩磁检测 13 附录D(资料性附录)雷电痕迹和症状 16 附录E(资料性附录)雷电灾害损失统计 17 附录F(资料性附录)雷电灾害调查报告式样 18 参考文献 25 I QX/T103-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了QX/T103一2009,与QX/T103一2009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本标准规定的内容和适用范围(见第1章,2009年版的第1章); 一在规范性引用文件的规定中,修改了引导语,删除了正文中未引用的标准文件,增加了正文中 已引用的文件(见第2章,2009年版的第2章); —删除了正文中未使用的术语(见2009年版的3.4 3.5 3.6 3.7 3.8 3.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修改了部分术语(见3.2 3.3 2009年版的3.2 3.3); —增加了术语(见3.4): —重新构建了章结构(见第4章,第5章,第6章,第7章,第8章,第9章,第10章,2009年版的 第4章,第5章,第6章); —增加了基本规定,修改了部分内容(见4.2 4.3 2009年版的4.2.3); —一修改了雷电灾害等级的划分(见第5章,2009年版的6.2.3); —修改了调查组织的内容(见第6章,2009年版的4.2.1 4.2.2); 一修改了调查流程的内容(见第7章,2009年版的4.2.1 4.2.2); —重新归纳、梳理了调查取证的内容(见第8章,2009年版的第5章); —重新归纳、梳理了资料整理与分析判定(见第9章,2009年版的第6章); —增加了资料上报与归档(见第10章); 一修改了调查常用表格样式(见附录A 2009年版的附录D); 一修改了调查用仪器设备及要求(见附录B 2009年版的附录A); 删除了金相法的使用规定(见2009年版的附录B); —修改了剩磁检测的部分内容(见附录C 2009年版的附录C); —增加了雷电痕迹、损失统计内容(见附录D、附录E); ——修改了调查报告式样(见附录F 2009年版的附录E); 一一增加了参考文献(见参考文献). 本标准由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气象安全技术中心、天津市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河北省气象行政技术 服务中心、北京市避雷装置安全检测中心、上海市防雷中心、重庆市气象安全技术中心、云南省雷电中 心、深圳市气象服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卫斌、刘邕、李剑、张彦勇、宋平建、陈华晖、覃彬全、郑文佳、黄晓虹、王芳、张 祎、胡易生、杨悦新、扈勇.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QX/T103—2009. Ⅲ QX/T103-2017 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雷电灾害调查的基本规定、雷电灾害等级、组织、流程、取证、资料整理与分析判定、资 料上报与归档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雷电灾害调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1431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雷击lightning stroke 对地闪击的一次放电. [GB/T19663一2005,定义3.41] 3.2 雷电灾害lightning disaster 因雷电对生命体、建(构)筑物、电气和电子系统等所造成的损害. 3.3 雷电灾害调查investigation of lightning disaster 雷电灾害的现场勘察和取证、资料收集、技术鉴定和分析、...
GB/T 43238-2023 中国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外场试验要求 通则.pdf
ICS07.060 CCS A 47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3238-2023 中国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 外场试验要求通则 Test requirements for satellite field experiments of China radiometric calibration sites-General rule 2023-09-07发布 2024-01-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43238-2023 目次 前言 I 引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试验原则 2 5试验场地要求 2 6试验准备 3 7试验条件 4 8测量要素 4 9数据测量要求 5 10数据处理与归档 5 附录A(资料性)常见辐射传输模型7 附录B(资料性)不确定度分析 8 参考文献 GB/T43238—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气象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7)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61646 部队、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生态环境部 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 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61741部队.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勇、张立军、王富、巩欣亚、司一丹、李元、戎志国、孙通、刘李、宋庆君、肖晨超、 王中挺、李盛阳、郝小鹏、高海亮、李新、李红林. 1 GB/T43238-2023 引言 中国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是我国依靠自主技术力量建立,旨在为我国气象、资源、海洋、测绘、地震、 高分、军事等多用途遥感卫星提供辐射定标技术支撑的大型基础设施,由敦煌戈壁、青海湖水体、普洱雨 林组成的多尺度、全谱段辐射定标场,对确保遥感卫星定量化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件是为了明确中国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外场试验开展的总体要求而制定的,明确从紫外波段、 可见光近红外波段、红外波段和微波波段全波长范围对地观测卫星遥感器的在轨场地辐射定标、真实性 检验、在轨性能分析和卫星状态监测外场试验的总体技术要求,从而保证中国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外场 试验工作的规范化开展. GB/T43238-2023 中国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 外场试验要求通则 1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中国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外场试验的试验原则,规定了其试验场地要求、试验准备、 试验条件、测量要素、数据测量要求、数据处理与归档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紫外波段、可见光近红外波段、红外波段和微波波段的对地观测卫星遥感器的在轨场 地辐射定标、真实性检验、在轨性能分析和卫星状态监测外场试验,其他类型载荷外场试验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35221一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总则 GB/T35222一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云 GB/T35223一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象能见度 GB/T35225一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压 GB/T35226一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空气温度和湿度 GB/T35227一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风向和风速 GB/T35237一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自动观测 QX/T69一2007大气浑浊度观测太阳光度计方法 QX/T587一2020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规范高空气象观测仪器 中国气象局.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波段band 为有效地达到预期探测(或遥感)目的所使用的电磁波波长范围. 3.2 入瞳entrance pupil 限制人射光束的有效孔径. 注:在这里一般指卫星光学系统对地观测的人口. 3.3 紫外波段ultraviolet band 波长在4nm~380nm之间的电磁波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