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T 11084-2011 不锈钢和低碳钢A-TIG焊活性剂.pdf
ICS25.160.20 J33 备案号:33616—2011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1084-2011 不锈钢和低碳钢A-TIG焊活性剂 The activating fluxes for Low-carbon steel and stainless steel 2011-08-15发布 2011-1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11084—2011 目 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产品分类和型号 3.1分类 3.2型号 4技术要求 4.1活性剂. 4.2外观 4.3颗粒度 4.4含水量 4.5熔深 2 4.6包装净含量偏差 2 5检验方法 2 5.1外观 2 5.2颗粒度检验 2 5.3含水量检验 2 5.4熔深检验 2 6检验规则 3 6.1组批 3 6.2抽样 3 6.3检验分类 444 3 6.4复检 3 7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3 7.1标志 444 3 7.2包装 3 7.3运输 3 7.4贮存 3 附录A(资料性附录)不锈钢和低碳钢A-TIG焊活性剂使用说明 4 A.1粉末态活性剂的使用说明 A.2 溶液活性剂的使用说明 A.3 固态活性剂的使用说明 .4 A.4注意事项 图1试样尺寸 .2 表1试验条件 2 JB/T11084—2011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焊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兰州理工大学、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东方锅炉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华焊 科技有限公司、青海林德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瑞华、张岩、潘乾钢、王荣、裴向东.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III JB/T11084—2011 不锈钢和低碳钢A-TIG焊活性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不锈钢和低碳钢用焊接活性剂的分类和型号、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 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不锈钢和低碳钢A-TIG焊用活性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90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GB/T191包装储运图标志(GB/T191一2008,ISO780:1997 MOD) GB/T6026工业丙酮 3产品分类和型号 3.1分类 活性剂分为不锈钢A-TIG焊活性剂和低碳钢A-TIG焊活性剂两类,有粉末、溶液和固态三种形态. 3.2型号 活性剂按组成成分进行型号划分,型号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用字母“F”表示活性剂;第二部 分用一个字母表示活性剂适用的母材种类:第三部分用一个字母表示活性剂的形态;最后一部分为供方 根据生产使用情况自行标注的内容. 型号表示方法如下: FS-X-XX 供方自行标注内容 活性剂的形态(P:粉末,L:溶液,S:固态) 母材种类(S:不锈钢,C:低碳钢) 活性剂 4技术要求 4.1活性剂 活性剂的主要成分应达到工业纯指标,溶剂为满足GB/T6026规定的丙酮. 4.2外观 粉末状产品外观为精细粉末,无结块现象;溶液产品为液态,长时间静止放置会有沉淀产生:固态 产品外观疏密合适,无脱落及硬化. 4.3颗粒度 粉末状产品固体颗粒直径不大于74um. 4.4含水量 活性剂含水量不大于0.1%. 1 JB/T11084-2011 4.5熔深 在相同焊接规范下,有活性剂区的堆焊焊缝熔深应为无活性剂区的2倍以上. 4.6包装净含量偏差 符合国家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规定. 5检验方法 5.1外观 目测. 5.2颗粒度检验 活性剂颗粒100%通过孔径为74um的分样筛. 5.3含水量检验 称取25g活性剂粉末,将其放在温度为300℃±10℃的炉中烘干2h~3h 从炉中取出后立即放入 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其质量. 计算活性剂的含水量按式(1): 活性剂含水量=(mo一m)/mo×100%(1) 式中: m一烘干后粉末质量,单位为克(g): m一烘干前粉末质量,单位为克(g) 5.4熔深检验 在试板一端刷涂活性剂,在相同的焊接规范条件下一次焊接完成.对比有无活性剂区的熔深. 5.4.1试验材料、尺寸及焊接参数 试验材料、尺寸及焊接参数见表1. 表1试验条件 试样尺寸 电流 电压 焊速 弧长 焊枪倾角 气流量 试验材料 mm A V mm/min mm () L/min 不锈钢 150X60X10 200 13~15...
JB/T 11063-2010 激光焊接工艺指南.pdf
ICS25.160.01 J33 备案号:29449—2010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1063-2010 激光焊接工艺指南 Remendations for laser beam welding (ISO/TR 17671-6:2005 Welding Remendations for welding of metallic materials Part 6:Laser beam welding MOD) 2010-04-22发布 2010-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11063—2010 目次 前言 II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安全防护 5质量要求 6设备 6.1总则 6.2设备的验收检验 6.3保养、维护和校准 7焊接操作人员的资质 8焊接工艺规程 9焊接工艺评定 10焊接材料 10.1填充金属 10.2保护气体 3 11设计 3 11.1产品或结构的总体设计 3 11.2接头设计 11.3接头制备 3 12激光焊 4 12.1特性 12.2优点和缺点 12.3装配和夹具 12.4过程控制 12.5检验 12.6缺欠 附录A(资料性附录)设备 6 A.1激光工艺的描述 6 A.2 激光光源 6 A.3 激光束的传输、整形和聚焦 8 A.4 激光束和工件产生相对运动的设备 A.5 夹具 11 A.6 冷却系统 11 A.7 控制系统 11 附录B(资料性附录)激光束的特性 12 附录C(资料性附录)金属材料焊接性 13 C.1概述 13 JB/T11063-2010 13 C.2 黑色金属 14 C.3 镍合金 14 C.4铝合金和镁合金 .14 C.5铜及铜合金 C.6难熔金属和活性金属 .14 15 C.7钛及钛合金 15 C.8异种金属 15 C.9非金属 附录D(资料性附录)焊接缺欠产生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16 附录E(资料性附录)光束的控制和监测 ...18 .18 E.1概述 ..18 E.2 焦点 .18 E.3 光束对中和导引 .18 E.4光束功率 .19 E.5 光束功率分布 19 E.6喷嘴的对中 ..19 E.7脉冲激光功率数据 19 E.8操作系统 20 附录F(资料性附录)激光加工 20 F.1激光切割 21 F.2激光打孔 21 F.3激光表面处理 22 F.4 激光堆焊 22 F.5激光打标和雕刻 图1引入板和引出板 .9 图A.1双焦点透镜原理 图B.1光束传播和特征方程参数的定义 ..12 .2 表1质量标准 2 表2激光设备的验收检验 表A.1CO2激光 .6 表A.2灯泵浦Nd:YAG激光 .7 表A.3二极管泵浦Nd:YAG激光 1 表A.4高功率二极管阵列激光 .7 ..11 表A.5产生相对运动的典型解决方案 13 表C.1最小的锰硫比率 焊接缺欠产生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16 表D.1 20 表F.1 切割气体 JB/T11063-2010 前言 本标准修改采用ISO/TR17671-6:2005《焊接金属材料焊接推荐工艺第6部分:激光焊》(英文 版). 本标准与ISO/TR17671-6:2005相比,在技术内容方面存在如下主要差异: 一要求激光焊的环境条件和安全防护措施符合相关标准或法规要求; 一激光设备的维护保养按照设备供货商的应用手册进行; 一删除了ISO/TR17671-6:2005引用的焊接材料标准、气体标准和激光设备标准,考虑到我国的 实际情况,这部分内容按照我国相关标准规定要求. 为了便于使用,本标准做了下列编辑性改动: 一删除了国际标准的前言; —将标准名称改为“激光焊接工艺指南”: —对ISO/TR17671-6:2005中引用的其他国际标准,有被等同采用为我国标准的用我国标准代替 对应的国际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和附录F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焊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焊接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金合、吴毅雄、王旭友、王威、雷振.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Ⅲ JB/T11063-2010 激光焊接工艺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激光焊的推荐工艺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金属材料(包括铸件、锻件及其他成形材料)的激光焊.其他激光加工方法的工 艺指南可参见附录F.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
JB/T 11062-2010 电子束焊接工艺指南.pdf
ICS25.160.01 J33 备案号:29448—2010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1062—2010 电子束焊接工艺指南 Remendations for electron beam welding (ISO/TR 17671-7:2004 Welding -Remendations for welding of metallic materials Part 7:Electron beam welding MOD) 2010-04-22发布 2010-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11062-2010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质量要求 5 5母材和焊接材料的存储 6焊接设施 5 7焊接操作人员的资质 5 8焊接工艺规程 5 9焊接工艺评定 6 10接头制备 6 10.1加工. 6 10.2去磁. 6 10.3清洗 6 10.4装配.. 6 11接头设计 0 11.1纵向焊缝 11.2环形焊缝 12排气孔. 7 13定位焊及修饰焊 8 14焊前及焊后热处理 8 15文件记录 8 附录A(资料性附录)金属材料焊接性 A.1概述 9 A.2 黑色金属 9 A.3镍及镍合金 10 A.4 铝镁合金 10 A.5 铜及铜合金 10 A.6难熔金属和活性金属 10 A.7 异种金属 11 A.8非金属 11 附录B(资料性附录)金属材料电子束焊接性 12 B.1钢的分类 12 B.2 铝及铝合金的分类 13 B.3 铜及铜合金的分类 .14 B.4 镍及镍合金的分类 14 B.5 钛及钛合金的分类 15 B.6 锆及锆合金的分类 15 JB/T11062-2010 B.7铸铁的分类 15 附录C(资料性附录)焊接缺欠产生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17 附录D(资料性附录)环缝接头设计示例 .19 图1电子束流摆动术语 .2 图2工作距离和焦距的定义 12 图3环缝焊接的相关定义 3 4 图4带额外排气孔的焊件 4 图5带夹层材料的焊接 图6带过渡材料的不同金属的焊接 图7经表面处理的工件制备的例子 6 .7 图8矩形对接焊缝 图9带锁底的矩形对接焊缝 .7 图10具有独立垫板的矩形对接焊缝 .7 图11为分离焊接起始和结束的带引出板的工件 7 图12与加工有关的空腔 ..8 图A.1铝中合金含量对热裂倾向的影响 .10 图D.1具有对中功能的径向接头型式 ..19 图D.2径向接头工件,用焊接夹具对中 19 图D.3具有不好和良好焊接位置的径向焊缝 20 图D.4不同类型的轴向接头 20 图D.5熔深满足强度要求的轴向接头例子(接头未穿透) 20 图D.6减小应力集中的轴向接头设计 21 图D.7轴向接头间隙引起接头准备劣化 21 图D.8制造方法对齿轮尺寸的影响, 21 图D.9 接头位置不当的齿轮 22 图D.10与图D.9相比接头位置较好 22 22 图D.11 与图D.9相比更好的接头位置 图D.12可达性差的电子束焊缝 23 图D.13轴向和径向焊缝导致变形的相对趋势 .23 表B.1钢的分类 .12 表B.2铝及铝合金的分类 .14 表B.3铜及铜合金的分类 .14 表B.4镍及镍合金的分类 .15 表B.5钛及钛合金的分类 15 表B.6锆及锆合金的分类 .15 表B.7铸铁的分类 16 表C.1焊接缺欠产生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17 IⅡ JB/T11062-2010 前言 本标准修改采用ISO/TR17671-7:2004《焊接金属材料焊接推荐工艺第7部分:电子束焊》(英 文版). 本标准与ISO/TR17671-7:2004相比,在技术内容方面存在如下主要差异: 一质量控制的等级要求和焊接缺欠的等级要求分别按照GB/T12467和GB/T22085规定; —一材料焊接性的表述采用了我国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方法和定义. 为了便于使用,本标准做了下列编辑性改动: 一删除了国际标准的前言; —一将标准名称改为《电子束焊接工艺指南》; 一对ISO/TR17671-7:2004中引用的其他国际标准,有被等同采用为我国标准的,用我国标准代 替对应的国际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和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焊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桂林电器科学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西 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金合、王旭友、钟庆华、冯吉才、梁养民.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JB/T11062—2010 电子束焊接工艺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子束焊接的推荐工艺方法. 本...
JB 3814-1985 钢的正火与退火处理.pdf
企业标准 企标编号: 根据JB3814—85 钢的正火与退火处理 检索号:10-053-01 本标准适用于本厂(公司)的以下部门及人员: 实施日期: 实施监督部门: 应用提示:使用前先阅读“采用规定”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用于钢的正火与退火处理.但不包括感应加热、火焰加热等热处理方法. 2名词术语 2.1正火 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临界点A或A以上的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 体类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2.2退火 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随后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 艺. 2.3有效加热区 炉膛内炉温均匀性符合热处理工艺要求的装料区域.有效加热区的确定按JB2251一78《电阻炉 基本技术条件》中规定的有关试验方法进行. 2.4热处理变形 由热处理引起的工件形状或尺寸的偏差.垂直于长度方向上的变形叫弯曲. 3正火与退火工艺的分类及其应用 3.1正火的主要应用范围 3.1.1消除网状碳化物,为球化退火做准备. 3.1.2作为低中碳钢和低合金结构钢铸、锻件消除应力、细化组织、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和淬火前的预备 JB3814一85的形式特征如下: 第一资任者:机械工业部发布 1 其他责任者:机械工业部北京机电研究所提出并归口;陕西机械学院负责起草,主要起草人倪金荣、安运铮、符长璞 标准性质:推荐性标准 标准发布日期:1985-07-19 标准实施日期:1985-11-01 10-053一01共8页第2页 企标编号: 热处理. 3.1.3用于某些碳素钢、低合金钢工件在淬火返修时,消除内应力和细化组织,以防重新淬火时产生变 形或开裂. 3.1.4作为某些结构件的最终热处理. 3.2退火工艺的分类及其应用范围 3.2.1完全退火 将钢件加热到临界点A以.上的适当温度,保温后在炉内缓慢冷却的工艺方法. 应用于中碳钢和中碳合金钢铸、焊、锻、轧制件等.其目的在于细化组织、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 能、去除内应力. 3.2.2不完全退火 将钢件加热到临界点A~Ae或Acm之间的适当温度,保温后缓慢冷却的工艺方法. 应用于晶粒并未粗化的中、高碳钢和低合金钢锻轧件等.主要目的有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消除内应力.其优点是加热温度低,消耗热能少,降低工艺成本. 3.2.3等温退火 将钢件加热到怡界点Aa(或A)以上的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后,冷却到稍低于A某一温度,进 行等温转变以获得珠光体类组织,然后空冷的工艺方法. 应用于中碳合金钢、经渗碳处理的低碳合金钢和某些高合金钢的大型铸锻件及冲压件等.其目的与 完全退火相同,但等温退火能够得到更为均匀的组织和硬度. 3.2.4球化退火 将钢件加热到临界点A以下或A以上的适当温度并保持一定,而后以适当的方式冷却使钢中的 碳化物球状化的退火工艺方法. 应用于共析钢、过共析钢的锻轧件,以及结构钢的冷挤压件等.其目的在于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 性能、改善组织、提高塑性等. 3.2.5去应力退火 将钢件加热到A:以下的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后缓慢冷却的工艺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去除由于 形变加工、机械加工、铸造、锻造、热处理、焊接等所产生的残余应力. 3.2.6去氢退火 锻件在锻后尽快地冷却到氢溶解度小、扩散系数又大的温度(一般选择在曲线鼻尖附近的温 度),经长时间保温,以降低钢中的含氢量,避免形成白点的工艺方法. 3.2.7扩散退火 为了减少铸件或锻轧件的化学成分和组织的偏析,将其加热到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长时间保温, 然后进行缓慢冷即以达到均匀化目的的工艺方法. 3.2.8再结晶退火 将冷变形后的钢材或钢件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的适当温度,保持适当时间,使形变晶粒重新转变 为均匀的等轴晶粒,以消除形变强化和残余应力的工艺方法. 4待正火与退火件 4.1待正火与退火件的材料 待正火与退火件的钢材,其化学成分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部标准的规定. 4.二待正火与退火件的原始状态数据 关于待正火与退火件的原始状态数据,应根据表1规定的项目注明. 4.3待正火与退火件的外观、形状及尺寸 企标编号: 10-053一01共8页第3页 4.3.1工件的外观,不允许有裂纹和影响热处理质量的锈氧化皮及碰伤. 4.3.2工件的简图,应注明主要尺寸,准确反映工件形状. 4.3.3°工件的尺寸,在需要时应注明各部位的加1.余量, 表1 项 目 备 注 (1)待正火与退火件的材料试验数据: 钢号或化学成分 炼钢炉号 拉伸试验数据 硬度试验数据 (2)待正火与退火件的供货状态: 铸造 :经谐艺,必要时应注明金相组织 锻造 :设或热锻,必要时应注明锻造比 乳制 注乳或热轧 挤压 注明冷挤压或热挤压 冲压 注明冷热加工状态 拉拔 、游冷热加工状态 焊接 焊接部位 (3)待正火与退火件的热处理状态:...
HY/T 146-2011 海洋主体功能区区划技术规程.pdf
ICS07.060 A45 HY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146-2011 海洋主体功能区区划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division of marine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e 2011-07-08发布 2011-12-01实施 国家海洋局发布 HY/T146—2011 目 次 前言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则 5海洋主体功能区的划分 2 5.1内水、领海海洋主体功能区划分 2 5.1.1划分原则 2 5.1.2工作流程 3 5.1.3划分方法 4 5.1.4补充说明 12 5.2海岛主体功能区划分 12 5.2.1划分原则 12 5.2.2工作流程 5.2.3划分方法 .13 5.2.4补充说明 15 5.3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主体功能区划分 ..15 5.3.1工作流程 15 5.3.2评价指标框架 16 5.3.3评价指标测算方法 16 5.3.4划分方法 17 6成果要求 .17 6.1文字说明书17 6.2编制说明 17 6.3登记表17 6.4图件 6.4.1图幅内容 18 6.4.2制图要求 .18 6.5技术报告 18 6.6信息系统 18 6.7附件材料 19 6.7.1数据资料 19 6.7 2资料来源说明 19 附录A(资料性附录)特尔菲判定法20 A.1选择专家 20 A.2设计专家意见征询表格20 I HY/T146-2011 A.3专家评估和多轮间信息 20 A.4测定结果的数据处理 21 附录B(规范性附录)海洋主体功能区划分评价指标参考权重与定性指标调查问卷表格式22 B.1海洋主体功能区划分评价指标参考权重 22 B.2海洋主体功能区划分定性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22 B.2.1海洋生态系统重要性 22 B.2.2区位条件 23 附录C《规范性附录》海洋主体功能区登记表样式 24 附录D(规范性附录)海洋主体功能区区划制图要求25 D.1地理底图要素内容及表达 25 D.2专题要素内容及表达 25 D.2.1优化开发区域 25 D.2.2重点开发区城 25 D.2.3限制开发区城 25 D.2.4禁止开发区域 25 D.3海洋主体功能区综合评价图基本要求 ...25 附录E(规范性附录)海洋主体功能区区划基础数据登记表样式28 图1内水、领海海洋主体功能区域划分工作流程 图2海岛主体功能区划分工作流程 .13 图3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洋主体功能区划分工作流程16 表1内水、领海海洋主体功能区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4 表2海水质量标准值 6 表3在不同情境下k的赋值 6 表4在不同情境下ko的赋值 .8 表5在不同情境下kc的赋值 表6内水领海海洋主体功能区类型评价标准参照表10 表7海岛主体功能区评价指标的功能和含义 14 表8海岛主体功能区类型评价标准对照表 15 表9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洋主体功能区评价指标框架16 表B.1海洋主体功能区划分评价指标参考权重 22 表B.2海洋生态系统重要性调查问卷表式 22 表B.3海岛区位条件调查问卷表式 23 表C.1海洋主体功能区登记表 24 表D.1海洋主体功能区区划制图图例 27 表E.1内水、领海海洋主体功能区区划基础数据登记表样式28 表E.2海岛主体功能区划基础数据登记表样式 30 HY/T146—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的规定进行编制.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政策法规和规划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何广顺,徐丛春,赵锐,宋维玲,朱凌,李双建,李东旭,刘佳,王江涛,李宜良, 魏婷. HY/T146-2011 海洋主体功能区...
HY/T 145-2011 坐底式声学测波仪.pdf
ICS07.060 N92 HY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145—2011 坐底式声学测波仪 Seabed based acoustic wave gauge 2011-05-09发布 2011-06-01实施 国家海洋局发布 HY/T145—2011 目 次 前言 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4产品组成和型号 2 4.1产品组成 2 4.2产品型号 2 5技术要求 2 5.1工作环境条件 2 5.2计量性能要求2 5.3功能要求 3 5.4供电要求4 5.5信号传输电缆要求 4 5.6外观要求 4 5.7安全性要求 4 5.8电磁兼容性要求 .4 6试验方法 5 6.1主要计量性能和水下装置功能试验、电源适应性试验5 6.2数据采集、处理、存储试验 6.3功能试验 6.4安全性试验 6 6.5电磁兼容性检验 6.6工作环境试验 6 6.7外观检查 7 7检验规则 7 7.1出厂检验 7 7.2型式检验 8 8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9 8.1标志 9 8.2包装 9 8.3运输 .9 8.4贮存 9 HY/T145-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立、惠力、张喜验、杨俊贤、刘勇、鲁成杰、杨英、杨书凯、付明阳、周扬、刘敏、 初士博、朱洪海. HY/T145-2011 坐底式声学测波仪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坐底式声学测波仪的产品组成、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 存的方式. 本标准适用于坐底式声学测波仪的设计、制造、出厂检验、型式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4793.1一2007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6587.8一1986电子测量仪器电源频率与电压试验 GB/T133061991标牌 GB/T13384一2008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14914—2006海滨观测规范 GB/T17626.8-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17626.9-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17626.11一200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 试验 HY/T008海洋仪器术语 HY016.2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试验 HY016.3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试验Ha:低温贮存试验 HY016.4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试验 HY016.5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试验Hb:高温贮存试验 HY016.10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试验Ka:盐雾试验 HY016.11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试验Fc:振动试验 HY016.12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试验E8:冲击试验 HY016.14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试验Ec:倾斜和摇摆试验 HY016.15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试验Q:水静压力试验 HY/T027一1993海洋仪器计数抽样检查程序和表 HY/T042海洋仪器分类及型号命名办法 JJF1182一2007计量器具软件测评指南 JJG(HY)05一2003声学测波仪 3术语和定义 HY008和GB/T1491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 HY/T145-2011 3.1 坐底式声学测波仪seabed based acoustic wave gauge 布设于水下某个位置或海底的、以声学水下测距原理测量波高和波周期的仪器. 4产品组成和型号 4.1产品组成 坐底式声学测波仪由主机、水下装置、信号传输电缆和上位计算机处理软件等部分组成. a)主机包括声学换能器的信...
HY/T 144-2011 志愿船自动测报仪.pdf
ICS07.060 N92 HY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144-2011 志愿船自动测报仪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for VOS 2011-05-09发布 2011-06-01实施 国家海洋局发布 HY/T144-2011 目次 前言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2 4产品组成和型号 2 4.1产品组成 2 4.2产品型号 2 5技术要求 2 5.1工作环境条件2 5.2性能要求 2 .3 3功能要求 5.4外观要求 4 5.5供电要求 4 5.6信号传输电缆的要求4 5.7安全性要求 4 5.8电磁兼容性要求 4 6试验方法 4 6.1工作环境试验 4 6.2性能试验 5 6.3功能试验 6 6.4外观检查 7 6.5电源适应性试验 7 6.6安全性试验 7 6.7电磁兼容性检验 7 7检验规则 8 7.1出厂检验 8 7.2型式检验 8 8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9 8.1标志 9 8.2包装 9 8.3运输 9 8.4贮存 9 HY/T144-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立、朱洪海、张喜验、杨俊贤、孟庆明、刘勇、初士博、周扬、杨书凯、鲁成杰、 杨英、刘敏、惠力、付明阳. I HY/T144-2011 志愿船自动测报仪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志愿船自动测报仪的产品组成、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 储存. 本标准适用于志愿船自动测报仪的设计、制造、出厂检验及型式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4793.1一2007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6587.8一1986电子测量仪器电源频率与电压试验 GB/T12763.3一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3部分:海洋气象观测 GB/T13306标牌 GB/T13384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14914-2006海滨观测规范 GB/T17626.8一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17626.9一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17626.11一200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 试验 GB/T17838一1999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规范 HY008海洋仪器术语 HY016.2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试验 HY016.3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试验Ha:低温贮存试验 HY016.4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试验 HY016.5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试验Hb:高温贮存试验 HY016.10-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试验Ka:盐雾试验 HY016.11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试验Fc:振动试验 HY016.12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试验Ea:冲击试验 HY016.14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试验Ec:倾斜和摇摆试验 HY/T027海洋仪器计数抽样检查程序和表 HY/T042海洋仪器分类及型号命名办法 JJG763一2002温盐深测量仪 JJG860一1994压力传感器(静态) JJG876一1994船舶气象仪 1 HY/T144-2011 3术语和定义 HY008和GB/T1491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志愿船自动测报仪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for VOS 一种安装在客船、货船、渔船、舰艇上,能够自动地测量基本的海洋水文气象数据和接受人工观测输 入的其他海洋水文气象数据,并加以处理...
HY/T 143-2011 小型海洋环境监测浮标.pdf
ICS07.060 N92 HY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143-2011 小型海洋环境监测浮标 Small mooring buoy system for ocean observing 2011-05-09发布 2011-06-01实施 国家海洋局发布 HY/T143-2011 目 次 前言 1范围 444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2 4产品组成和型号 2 4.1产品组成 2 4.2产品型号 5技术要求 2 5.1工作环境条件 2 5.2浮标体基本要求 3 5.3外观要求 4 5.4安全标志要求4 5.5错系要求 4 5.6供电要求 5 5.7数据采集传输要求 5 5.8浮标接收岸站要求 5 5.9测量参数、测量范围和最大允许误差5 5.10环境试验要求 6 5.11实验室考机及岸边考机要求6 6试验方法 6 6.1浮标体检查 6 6.2浮标体的密性试验 6.3浮标姿态试验 6.4错系检查 7 6.5外观及标志检查 7 6.6供电系统试验 7 6.7数据采集及传输试验 6.8浮标接收岸站试验 6.9计量性能指标检验 8 6.10环境试验 10 6.11考机试验 11 7检验规则 .11 7.1出厂检验 11 7.2型式检验11 7.3合格判定 11 8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12 I HY/T143—2011 8.1标志 12 8.2包装 12 8.3运输 .12 8.4贮存 13 参考文献 Ⅱ HY/T143-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付晓、李民、赵力、刘世萱、范秀涛、孟庆明、刘勇、齐勇、陈世哲、邢国辉、李惠卿. HY/T143-2011 小型海洋环境监测浮标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型海洋环境监测浮标(以下简称小型浮标)的产品组成、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 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小型浮标的设计、生产、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49电焊锚链 GB4696一1999中国海区水上助航标志 GB/T11373热喷涂金属件表面预处理通则 GB/T11374热喷涂涂层厚度的无损测量方法 GB/T13384一2008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19638.2一2005固定型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 CB/T3855海船牺牲阳极阴极保护设计和安装 CB/T4000-2005中国造船质量标准 CH/T8016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 HY008海洋仪器术语 HY016.2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试验 HY016.3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试验Ha:低温贮存试验 HY016.4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试验 HY016.5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试验Hb:高温贮存试验 HY016.6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试验N:温度变化试验 HY016.7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试验Ca:恒定湿热试验 HY016.11-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试验Fc:振动试验 HY016.12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试验E8:冲击试验 HY016.14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试验Ec:倾斜和摇摆试验 HY016.15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试验Q:水静压力试验 HY/T042海洋仪器分类及型号命名办法 JJF1076一2001湿度传感器校准规范 JJG763一2002温盐深测量仪 JJG(海洋)01一1994FZF2.FZS1型海洋资料浮标传感器 JJG(海洋)04一2003重力加速度式波浪浮标 JT/T219船用通信、导航设备的安装、使用、维护、修理技术...
HY/T 142-2011 大型海洋环境监测浮标.pdf
ICS07.060 N92 HY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142—2011 大型海洋环境监测浮标 Large mooring buoy system for ocean observing 2011-05-09发布 2011-06-01实施 国家海洋局发布 HY/T142-2011 目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2 4产品组成与型号 2 4.1产品组成 2 4 2产品型号2 5技术要求 .2 5.1工作环境条件 2 5.2浮标体基本要求 2 5.3错系要求 4 5.4供电系统要求 5 5.5测量参数、范围和最大允许误差5 5.6数据采集要求 6 5.7数据传输要求 ..6 5.8浮标接收岸站要求 6 5.9海上安全标志要求* 6 5.10外观要求 7 5.11环境试验要求 7 5.12实验室考机及岸边考机要求 7 6试验方法 .7 6.1浮标体及锚系检查 ..7 6.2计量性能指标检验 9 6.3数据采集及数据传输试验 11 6.4浮标接收岸站试验 11 6.5外观及专用标志、安全标志检查 11 6.6环境试验 12 6.7考机试验 13 7检验规则 .13 7.1出厂检验 13 7.2型式检验 .14 7.3合格判定 .14 8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14 8.1标志 * 14 I HY/T142-2011 8.2包装 14 8.3运输 14 8.4贮存 15 参考文献 16 、 HY/T142-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由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负责起草,国家海洋局北海标准计量中心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力、李民、范秀涛、刘世萱、付晓、陈世哲、齐勇、孟庆明、刘勇、王沛云、李惠卿. HY/T142—2011 大型海洋环境监测浮标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型海洋环境监测浮标(以下简称“大型浮标”)的产品组成、技术要求、检验及试验方 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大型浮标的设计、生产、出厂检验、型式检验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49—2008电焊锚链 GB4696一1999中国海区水上助航标志 GB/T11373热喷涂金属件表面预处理通则 GB/T11374热喷涂涂层厚度的无损测量方法 GB/T13384一2008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19638.2一2005固定型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 CB/T3855海船牺牲阳极保护阴极设计和安装 CB/T4000一2005中国造船质量标准 CH/T8016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 HY008海洋仪器术语 HY016.2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低温试验 HY016.3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低温贮存试验 HY016.4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高温试验 HY016.5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高温贮存试验 HY016.6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溢度变化试验 HY016.7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恒定恒热试验 HY016.11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振动试验 HY016.12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冲击试验 HY016.14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倾斜和摇摆试验 HY016.15一1992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水静压力试验 HY/T042海洋仪器分类及型号命名办法 JJF10762001湿度传感器校准规范 JJG763一2002温盐深测量仪 JJG(海洋)01一1994FZF:、FZS 型海洋资料浮标传感器 JJG(海洋)04一2003重力加速度式波浪浮标 JT/T219船用通信、导航设备的安装、使用、维护、...
HY/T 141-2011 海洋仪器海上试验规范.pdf
ICS07.060 A92 HY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141-2011 海洋仪器海上试验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sea test of oceanographic instruments 2011-02-16发布 2011-03-01实施 国家海洋局 发布 HY/T141-2011 目 次 前言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4海上试验基本程序 2 4.1合同签订阶段 2 4.2准备阶段 2 4.3实施阶段 2 4.4报告编写阶段 4.5结果评价与验收阶段2 5合同签订阶段 3 5.1项目委托 5.2合同签订 3 5.3合同修改 3 6海上试验准备阶段3 6.1海上试验大纲编制 6.2海上试验计划编制 4 6.3海上试验人员 4 6.4海上试验船舶 5 6.5海上试验组织与管理 6 7海上试验阶段 6 7.1海上试验组织实施 6 7.2试验工作内容 7.3质量控制 8 8海上试验报告编写阶段 9 8.1资料整理与样品分析 8.2报告编写 9 8.3资料和成果归档 9 9试验结果评价与验收阶段10 9.1结果评价 10 9.2成果验收 10 附录A(规范性附录)参试仪器海上试验大纲格式11 附录B(规范性附录)海上试验计划格式 16 附录C(规范性附录)海上试验质量控制表格式20 附录D(规范性附录)海上试验航次数据获取情况汇总表格式30 I HY/T141-2011 附录E(规范性附录)参试仪器海上试验报告格式31 附录F(规范性附录)海上试验结果评价表格式 .34 参考文献 35 HY/T141—2011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一2009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海洋大学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德星、郭心顺、陈学恩、钱洪宝、向长生、赵忠生、杨世民、李延刚、袁志伟、 陈永兴、于胜、韩雪双、杨宝起、高占科、雷军. HY/T141—2011 海洋仪器海上试验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洋仪器研制过程中进行的海上试验的基本程序、合同签订、试验前的准备、试验的 实施、试验报告编写、试验结果评价与验收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研制阶段的海洋仪器海上试验的组织和实施.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2763.1海洋调查规范第1部分:总则 GB/T12763.2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 GB/T12763.3海洋调查规范第3部分:海洋气象观测 GB/T12763.4海洋调查规范第4部分:海水化学要素调查 GB/T12763.5海洋调查规范第5部分:海洋声、光要索调查 GB/T12763.6海洋调查规范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 GB/T12763.7海洋调查规范第7部分:海洋调查资料交换 GB/T12763.8海洋调查规范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GB/T12763.9海洋调查规范第9部分:海洋生态调查指南 GB/T12763.10海洋调查规范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 GB/T12763.11海洋调查规范第11部分:海洋工程地质调查 GB/T2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HY/T058海洋调查观测监测档案业务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海洋仪器oceanographic instruments 用于海洋观测、取样、测试的仪器. [HY/T008一1992,定义01-004] 3.2 海上试验sea test 以调查船为载体,对研制阶段的海洋仪器进行的试验. 3.3 参试仪器instruments under test 处于研制阶段参加海上试验的各种海洋仪器、设备、装置、软件、系统及部件的统称. ...
HY/T 140-2011 海洋微型底栖生物调查规范.pdf
ICS07.060 A45 HY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140-2011 海洋微型底栖生物调查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the survey of marine microbenthos 2011-05-09发布 2011-06-01实施 国家海洋局发布 HY/T140—2011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N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基本要求 1 4.1主要观测量 4.2辅助观测量 4.3观测站点与层次设计 4.4文档与图件 2 4.5调查的技术要求和程序步骤2 4.6质量计划和质量控制措施 2 5采样和固定1 2 5.1海上采样 2 5.2潮间带采样 3 5.3活体样品采集 5.4采样管 5.5样品处理 3 5.6环境因子的测定 3 6活体微型底栖生物调查 6.1方法概述 4 6.2设备材料 6.3样品分离和培养 4 6.4观察和记录分析 5 7底栖微藻和底栖细菌调查 7.1方法概述 5 7.2用于实验室操作的荧光染色5 7.3用于船上操作的荧光染色 .7 8底栖原生动物调查 8 8.1方法概述 8 8.2工具和试剂 8 8.3 Percoll离心分离技术8 8.4 Ludox离心分离技术 8.5定量蛋白银染色技术 .10 9微型底栖生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13 I HY/T140-2011 9.1显微镜检分析 13 9.2常用群落参数的计算. 13 9.3填写报表 14 9.4统计分析和绘图 14 10调查成果内容及要求 .14 10.1原始记录 14 10.2文档 15 10.3元数据 .16 10.4图件 .17 10.5调查结论 17 10.6成果的质量评估 17 附录A(规范性附录)微型底栖生物的几个主要类群图18 附录B(资料性附录)微型底栖生物采样和镜检记录表 19 附录C(规范性附录)微型底栖生物调查的几种仪器设备图21 附录D(规范性附录)微型底栖生物的生物量转换系数表 22 附录E(规范性附录)微型底栖生物调查的几个关键技术流程图 23 附录F(规范性附录)微型底栖生物的生物体积计算公式 25 附录G(规范性附录)各种溶液的配方和配制 27 参考文献 29 图A.1微型底栖生物的几个主要类群图 18 图C.1真空过滤系统图 21 图C.2滤膜筐图 21 图E.1底栖微藻和细菌萤光染色技术流程图 23 图E.2 Percoll离心分离技术流程图 23 图E.3 Ludox离心分离技术流程图 24 图E.4定量蛋白银染色(QPS)技术流程图 ....24 图F.1微型底栖生物的生物体积计算公式图25 表B.1微型底栖生物采样记录表 19 表B.2微型底栖生物镜检记录表 20 表D.1微型底栖生物的生物量转换系数表22 Ⅱ HY/T140-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推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类彦立、徐奎栋. HY/T140—2011 引言 本标准的制定是为了填补GB/T12763.6海洋调查规范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中缺乏有关微 型底栖生物调查的规定. 为了完善我国海洋调查内容,为海洋微型底栖生物调查工作提供准确、先进、实用的研究方法,实现 大型、小型和微型底栖生物的系统集成研究,国家海洋局“908专项办公室”组织开展了本标准的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潮间带、浅海和深海等不同生境的海洋微型底栖生物调查,对于保障、支撑调查工作 的顺利开展,统一调查程序、操作要求和数据处理方法等具有重要作用. ...
HY/T 139-2011 海洋行政执法档案业务规范.pdf
ICS01.140.20;07.060 A14 HY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139-2011 海洋行政执法档案业务规范 Operational norms for archives on the oceanographic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2011-02-16发布 2011-03-01实施 国家海洋局发布 HY/T139—2011 目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总体要求 2 4.1齐全性 2 4.2完整性 2 4.3准确性 2 4.4系统性 2 4.5真实有效性 2 4.6安全性 2 5收集积累 3 6整理组卷3 6.1文件整理 3 6.1.1纸质文件整理 3 6.1.2照片文件整理 3 6.1.3电子文件整理 3 6.2案卷整理 4 6.3装订 4 6.4案卷排列 7著录编目 4 7.1页号编制 7.2档号编制 5 7.3案卷封面编制 5 7.4案卷卷脊编制 6 7.5卷内目录编制 7.6备考表编制 6 7.7加盖档号章 6 7.8案卷目录编制 6 7.9文件目录编制 石 7.10电子文档编目 .....7 8归档 7 9保管利用 7 10鉴定移交 .7 附录A(规范性附录)海洋行政执法文件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 9 附录B(规范性附录)海洋行政执法档案案卷封面、卷脊、档案业务用表格式图示10 I HY/T139-2011 参考文献 23 表A.1海洋行政执法文件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 9 图B.1处罚案件案卷封面格式 10 图B.2处罚案件案卷脊背格式11 图B.3卷内目录格式 12 图B.4卷内备考表格式 13 图B.5档号章格式 图B.6案卷目录格式 .14 图B.7文件目录格式 15 图B.8电子文档登记表格式 16 图B.9电子文件目录格式 17 图B.10电子文件载体装具封面格式 18 图B.11归档移交记录表格式19 图B.12档案借阅登记表格式 20 图B.13销毁档案登记表格式 图B.14档案交接文据格式22 HY/T139—2011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一2009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办公室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北海信息中心、中国海监总队.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邱力、周玲、杜继鹏、金海琴、李杰、杨柳、李亮、国小雨、钟晓丽. HY/T139-2011 海洋行政执法档案业务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洋行政执法档案文件的收集积累、整理组卷、著录编目、归档、保管利用、鉴定移交 的方法及档案业务用表的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海洋行政执法专项、处罚案件档案业务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 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HY/T057海洋管理机关档案业务规范 海洋行政执法法律文书基本格式,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海洋行政执法文件records of oceanographic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在海洋行政执法工作中形成的,真实记录执法工作活动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记录. 3.2 海洋行政执法档案archives of oceanographic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在海洋行政执法工作中形成的,真实记录执法工作活动以及具有证据和证明作用,并有保存价值的 各种载体形式的历史记录. 3.3 执法专项law enforcement activities on special projects 各级海洋行政执法机构针对特定事项或者在特定海域组织的执法活动,包括专项检查、专项行动. 注:活动周期一般超过一天,有方案、过程记录、总结等,不包括以登记为主的日常执法活动. 3.4 正卷ma...
HY/T 138-2011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执法检查规范.pdf
ICS07.060;13.060.01;75.020 Z04 HY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138-2011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执法检查规范 The spec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for marine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2011-02-16发布 2011-03-01实施 国家海洋局发布 HY/T138—2011 目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1 4总则 3 4.1目的 3 4.2工作原则 3 4.3基本要求 .3 5检查项目、方法与内容 ....4 5.1基础数据检查 4 5.2文件证书检查 4 5.3资料检查 5 5.4环境保护设施检查 5 5.5生产作业区域检查6 5.6溢油应急能力检查 6 5.7污染物处置检查 6 5.8化学消油剂使用检查 .7 5.9试油检查 .7 5.10平台(海上设施及构筑物)弃置作业检查 7 5.11其他海上作业检查 .8 5.12溢油事故现场检查 .8 6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执法检查一般程序9 7检查方式与手段 10 7.1现场检查 10 7.2管理检查 10 7.3巡航监视检查 10 8报告编写 11 8.1报告种类 11 8.2报告编写内容 11 8.3报告编写格式 11 9相关技术应用 11 9.1样品采集、贮存和运输 .11 9.2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 12 9.3海上溢油漂移观测、分析与判断 13 9.4原油登岸观测 14 HY/T138-2011 附录A(规范性附录)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建设项目基础信息登记表15 附录B(规范性附录)报告编写格式 18 附录C(规范性附录)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工程检查情况登记表21 参考文献 25 HY/T138-2011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一-2009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海监总队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中国海监总队、中国海监北海总队、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 监测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书贤、吴强、谢弘阳、何建苗、姜锡仁、邹洁、汤海荣、郭小勇. HY/T138—2011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执法检查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执法检查的项目、内容、程序、方式、方法、报告编写和相 关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国管辖海域内从事的海洋石油探开发环境保护执法检查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914一2008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 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7378.3海洋监测规范第3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 GB18420.1-2009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物生物毒性第1部分:分级 GB18486污水海洋处置工程污染控制标准 海洋监察员守则.国家海洋局 海洋行政执法法律文书格式.国家海洋局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化学消油剂的使用规定.国家海洋局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marine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企业、事业单位、作业者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从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储存和 管线输送等作业活动,包括所使用的固定平台和移动平台及其他有关设施的作业活动. 注1:作业者指实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作业的实体. 注2:生产,指海底石油被开采后,在海上进行的一系列生产、加工过程. 注3:固定式和移动式平台指钻井平台和采油平台,并包括其他平台. 3.2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物pollutants from offshore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作业中使用或生成后向海排放并可能影响海...
HY/T 137-2011 中国海监执法标准体系.pdf
ICS01.120;07.060 A00 HY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137-2011 中国海监执法标准体系 Standard system for law enforcement of China Marine Surveillance 2011-02-16发布 2011-03-01实施 国家海洋局发布 HY/T137-2011 目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1 4中国海监执法标准体系结构 】 4.1层次划分和编号 1 4.2中国海监执法标准体系结构图 2 5中国海监执法标准体系明细表 4 5.1中国海监执法通用基础标准 4 5.2执法业务门类通用和组类标准4 5.3执法装备门类通用和组类标准 7 5.4执法技术门类通用和组类标准8 5.5执法队伍门类通用和组类标准 10 6中国海监执法标准统计表 10 参考文献 12 HY/T137—2011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一2009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海监总队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中国海监总队、中国海监北海总队,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强、谢弘阳、汤海荣、郭小勇、宋霞、徐春红、汤钰婧、何建苗. 面 HY/T137-2011 中国海监执法标准体系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国海监执法标准体系的结构图、标准明细表和统计表. 本标准适用于制定中国海监执法标准的规划和计划,也适用于标准的制定过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3016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 3术语和定义 GB/T13016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中国海监执法标准体系standard system for law enforcement of China Marine Surveillance 中国海监执法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 3.2 中国海监执法标准体系表diagram of standard system for law enforcement of China Marine Sur- veillance 中国海监执法标准体系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排列起来的图表. 注:中国海监执法标准体系表包括标准体系结构图、标准明细表和标准统计表. 3.3 中国海监执法相关标准relative standards for law enforcement of China Marine Surveillance 属于其他体系(专业),但与中国海监执法关系密切,且被本体系直接采用的标准. 4中国海监执法标准体系结构 4.1层次划分和编号 4.1.1层次划分 4.1.1.1按照GB/T13016的规定,结合中国海监执法工作的特点,中国海监执法标准体系表分为三 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中国海监执法通用标准,即专业通用标准; —一第二层次是第一层次的下位类即门类通用标准,也称标准分体系; ——第三层次是第二层次的下位类即组类通用标准,也称为各分体系的通用标准. 1 HY/T137-2011 4.1.1.2中国海监执法标准体系划分为以下四个门类: a)执法业务; b)执法装备; c)执法技术; d)执法队伍. 4.1.2编号 中国海监执法标准体系的层次及顺序编号采用二节式(XXX-XX) 中间以短横线分开,短横线 前面是层次代号: —第一层专业代号,以个位阿拉伯数字“1”表示; 一第二层门类代号,以十位阿拉伯数字“21~24”表示; 一第三层组类代号,以百位阿拉伯数字“311~342”表示. 短横线后面是标准的排列顺序号,以十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4.2中国海监执法标准体系结构图 中国海监执法标准体系结构图见图1, 2 ...
HY/T 057-2011 海洋管理机关档案业务规范.pdf
ICS01.140.20;07.060 A14 HY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057-2011 代替HY/T057—2001 海洋管理机关档案业务规范 Operational norms for institutional archives of oceanic administration 2011-07-08发布 2011-12-01实施 国家海洋局发布 HY/T057-2011 目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1 4总体质量要求 2 5文件材料的收集积累 5.1收集积累范围 .2 5.2收集积累种类 2 5.3收集积累方式 2 5.4收集积累要求 2 6文件材料的整理 3 6.1纸质文件材料整理 3 6.2电子文件整理 6 7文件材料的归档 7 7.1纸质文件材料的归档 7.2电子文件的归档 8档案整理 8 8.1档案盒排列 8 8.2编辑档案盒信息表 9 8.3建立全宗管理档案 9 9档案的保管、统计与利用10 9.1保管 10 9.2统计 10 9.3利用 11 10档案的鉴定、移交与销毁 11 10.1鉴定 11 10.2移交 12 10.3销毁 12 附录A(规范性附录)文件材料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表14 附录B(规范性附录)不归档文件材料范围与处理 25 附录C(规范性附录)档案盒与常用表格格式 26 I HY/T057-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修订. 本标准代替HY/T057一2001《海洋管理机关档案业务规范》.本标准在原HY/T057一2001基础 上,按照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 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国家档案局令第8号)和DA/T22《归档文件整理规则3,对结构及相关内容进行 了调整修改,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的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新的规范性引用文件,GB/T11821《照片档案管理规范》、GB/T18894一2002《电子文 件归档与管理规范》、DA/TI《档案工作基本术语》; 一增加了关键术语“电子文件”、“件”、“归档电子文件”、“逻辑归档”、“物理归档”、“全宗”,修改了 “文件材料”的定义(见3.2、3.3、3.4、3.5、3.6、3.8、3.1); 一删除了“立档单位与全宗”(见原HY/T057一2001的第4章); -一增加了“总体质量要求”(见第4章); 一一修改了文件材料收集、整理、归档的过程,将原标准的“归档”与“档案系统整理”修改调整为“文 件材料的收集积累”、“文件材料的整理”、“文件材料的归档”、“档案整理”(见第5章、第6章、 第7章、第8章,原HY/T057一2001的第5章第6章); 一一修改了原标准“档案的利用”,将档案保管、统计相关内容移入该章节,修改后为“档案的保管、 统计与利用”(见第9章,原HY/T057一2001的第8章); -一一修改了原标准“档案的统计、鉴定与移交、销毁”,将档案统计的内容移至“档案的保管、统计与 利用”章节,修改后为“档案的鉴定、移交与销级”(见第10章,原HY/T057一2001的第9章); 一修改了“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明确界定归档文件“定期”的保管年限(见附录A 原HY/T057一2001的附录B); 一修改了“不归档文件材料范围”(见附录B 原HY/T057一2001的附录C); 一一删除了“档号章”格式,增加了“归档章”格式(见附录C图C.1 原HY/T057一2001的附录A 图A.18); —以“归档文件目录”与“归档文件目录封面”替代了“案卷目录封面”、“案卷目录”、“卷内文件目 录”(见附录C图C.2、图C.3 原HY/T057一2001的附录A图A.4、图A.5、图A.6); 一修改了“备考表”的格式(见附录C图C.4 原HY/T057一2001的附录A图A.7); 一一明确了以“盒”为保管方式的档案装具,副除了“案卷卷盒”、“案卷盒封面”、“案卷卷脊”,增加了 “档案盒封面”与“档案盒脊”(见附录C图C.5、图C.6 原HY/T057一2001的附录A 图A.1、图A.2、图A.3); 一一增加了“归档电子文件目录”、“归档电子文件移交、接收检验登记表”的格式(见附录C图C.7、 图C.9); 一删除了“案卷交接...
HG/T 4862-2015 甲醇制低碳烯烃催化剂反应性能试验方法.pdf
ICS71.100.99 G74 备案号:50902—2015 H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T4862—2015 甲醇制低碳烯烃催化剂 反应性能试验方法 Reaction performance test methods of catalyst for methanol to light olefins 2015-07-29发布 2016-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G/T4862-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工催化剂分技术委员会(SAC/TC63/SC10)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正大能源材料(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南化集团 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中民、田鹏、袁龙、王风、周君梦、王莹、周海燕、陈延浩. HG/T4862-2015 甲醇制低碳烯烃催化剂反应性能试验方法 警告:本标准所涉及的试验用原料和尾气(含H2、CO、CO2、CH3OH、CH4、C2H4、C2H6、C3H6、 C3H8 以及C4、C5、C6的烯烃)对人体健康和安全具有中毒、易燃、易爆的危害,必须严防系统漏气, 现场严禁有明火,并且应配有必要的灭火器材和排风设备等预防设施.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甲醇制低碳烯烃催化剂反应性能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甲醇制低碳烯烃(M℉O)工艺流程中的甲醇制低碳烯烃用周体催化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003.1试验筛技术要求和检验第1部分:金属丝编织网试验筛 GB/T6679周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3原理 甲醇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催化剂的作用转化生成乙烯和丙烯、少量的丁烯、烷烃、碳五以上组分 和少量的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其主要的反应方程式如下: CH3OH→C2H:C3HCH2n(n≥4)CnH2?H2O 用气相色谱仪分析反应前后甲醇、乙烯和丙烯的质量分数,计算出甲醇的转化率、乙烯加丙烯的 选择性,以此表征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4试验装置 4.1流程 甲醇制低碳烯烃催化剂反应性能试验装置示意图见图. 1 HG/T4862-2015 2-1 2-2 11 1-1 1.2 13 10 8 9 12 说明: 1-1~1-2 调节阀; 2-1~2-2一一质量流量计(0mm~80mm 以Hc计); 3 反应器; 4-过滤器; 分流控制阀; 6一气相色谐《FID、TCD双通道检测器); 7反应器加热炉; 8-四通阀; 9一-加热带; 10 汽化器; 11汽化器加热炉; 12甲醇水溶液; 13 高压恒流泵, 图1甲醇制低碳烯烃催化剂反应性能试验装置示意图 4.2装置参数 甲醇制低碳烯烃催化剂反应性能试验装置主要参数见表1. 2 HG/T4862-2015 表1反应性能试验装置主要参数 项日 参数 反应2器规格/mm 27×350 反应器等温区长度/mm 70 系统压力/MPa 常压 温度/℃ 450 空速/h 1.5 复现性(绝对差值) 0.6%(选择性),20min(寿命) a反应器等温区长度的测定按附录A的规定. b空速对应的高压恒流泵流量的标定按附录B的规定. 4.3校验 正常情况下,试验装置的复现性每季度用参考样或保留样至少测定一次,其测定方法按第6章和 第7章的规定. 5采样 5.1实验室样品 按GB/T6679的规定,其中每袋的采样量不低于50g 每批采样总量不低于600g.以四分法分 取约150g 待用. 5.2试样 取适量实验室样品,用孔径为75μm和380μm的试验筛(符合GB/T6003.1中R40/3系列) 筛分.取粒度为75am~380m的试样,置于烘箱中,150℃干燥2h.取出,放入干燥器内,冷却 至室温,待用. 5.3试料 称取10g试样,精确至0.001g. 6试验步骤 6.1原料 原料(以质量分数计)由甲醇(40%)、去离子水(60%)组成,其中甲醇为分析纯. 6.2试料的装填 将处理好的粒径为3mm~5mm的石英砂装人反应器内,并敲实,填至测定等温区时所确定的 位置.再在石英砂上加一个气体分布板,将催化剂试料小心倒人反应器内,轻轻敲打管壁将附着在反 应器内壁上的催化剂震荡下来,拧紧反应器端头螺母. 6.3系统试漏 将装填好的反应器接人试验装置系统,通人氨气,在螺纹连接处涂抹发泡液,检查是否有气泡. 如有漏气处需进行处理,试漏合格后方可进行试验. 将测温热电偶插入反应器热电偶套管内,使其顶端位于分布板上方2cm处. 6.4升温活化 将四通阀处于活化状态,打开氨...
HG/T 4861-2015 甲醇制低碳烯烃催化剂物理性能试验方法.pdf
ICS71.100.99 G74 备案号:50901-2015 H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T4861-2015 甲醇制低碳烯烃催化剂 物理性能试验方法 Physical performance test methods of catalyst for methanol to light olefins 2015-07-29发布 2016-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G/T4861-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T催化剂分技术委员会(SAC/TC63/SC10)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正大能源材料(大连)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南化集团 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中民、田鹏、袁龙、王凤、周君梦、王莹、周海燕、邱爱玲. HG/T4861-2015 甲醇制低碳烯烃催化剂物理性能试验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甲醇制低碳烯烃催化剂的粒度、磨损指数、ET比表面积和总孔容、振实密度、 沉降密度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甲醇制低碳烯烃(MTO)工艺流程中的甲醇制低碳烯烃用周体催化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678化T产品采样总则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检验方法 GB/T16913粉尘物性试验方法 GB/T21354粉末产品振实密度测定通用方法 3采样 3.1实验室样品 按GB/T6678的规定,其中每袋的采样量不低于50g 每批采样总量不低于600g. 3.2试样 将实验室样品混合均匀,用四分法分取约250g 待用. 4试验方法 4.1粒度的测定 4.1.1原理 当光束遇到颗粒阻挡时,一部分光将发生散射现象,散射光的传播方向将与主光束的传播方向形 成一个夹角,0角的大小与颗粒的大小有关,散射光的强度代表该粒径颗粒的数量.通过测量不同 角度上的散射光的强度,得到样品的粒度分布. 4.1.2仪器 激光粒度仪包括光学系统、样品分析系统、信号采集系统等具体参数见表1.激光粒度仪每2 个月或维修后均需采用国际颗粒级标准样品[GBW(E)120021-120031]进行校验.校验的粒径点不 少于3个,对应颗粒百分含量的测量值与标准值的绝对误差应小于3%. 1 HG/T4861-2015 表1激光粒度仪测试参数表 项日 参数 泵转速/(r/min) 2700~3000 分散剂 水 折射率 1.78(YAl-02) 遮光度/% 10~20 模型 通用 颗粒形状 不规则(颗粒为不光滑颗粒) 4.1.3试验步骤 4.1.3.1开机 打开激光粒度仪电源,预热仪器20min以上. 4.1.3.2背景测量 样品池中放入满足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开启循环水泵搅拌速度调至2700r/min. 点击操作软件,进人粒度分析操作系统. 仪器进行自动对光,然后开始测量背景. 4.1.3.3测试 向烧杯中加入约20g试样,调节仪器遮光比在10%~20%范围内,然后开始测量. 测量结束后,抬起样品池上方盖子,将测量液体排出,用去离子水反复清洗仪器,使背景达到待 测状态. 4.1.4结果计算 仪器分析后,可以直接得到催化剂≤20m、20m~40um、40m~80m、80m~110um、 110μm~150m、≥150m的粒度分级数值. 取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粒度测定结果的允许绝对差值 粒度/m 允许绝对差值/% ≤20 ≤0.16 20~40 ≤0.53 40-80 ≤0.86 80~110 ≤0.60 110~130 0.56 2150 ≤0.48 4.2磨损指数的测定 4.2.1原理 在高速空气流的喷射作用下微球催化剂呈流化态,催化剂颗粒间及催化剂与器壁间因摩擦碰撞产 生破损,细粉会被气流带离流化室、收集在过滤袋内,通过计算单位时间内损失的固体量得到催化剂 的磨损指数. 4.2.2仪器 4.2.2.1磨损测定仪:射流孔板上有3个内径0.5mm的孔口. 2 HG/T4861-2015 4.2.2.2分析天平:精确至0.01g. 4.2.3试验步骤 4.2.3.1打开气源阀门,检查仪器面板上的各项参数是否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充分敲击沉降管、磨 损管和出口玻璃管、不使物料残留. 4.2.3.2将两套安装好粉末收集袋的收集管依次安装到仪器的上方空气出口,通入湿空气30min. 4.2.3.3称取约50g试样两个,精确至0.01g.分别加到沉降室中,将两个加湿后的粉末收集袋称 量后...
HG/T 4859-2015 常温氧硫化碳水解催化剂化学成分分析方法.pdf
ICS71.100.99 G75 备案号:50899—2015 H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T4859-2015 常温氧硫化碳水解催化剂 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Analytical method of chemical position for carbonyl sulfide hydrolyzed catalysts at room temperature 2015-07-29发布 2016-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G/T4859—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和GB/T20001.4一2001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工催化剂分技术委员会(SAC/TC63/SC10)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南化集团研究院、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华烁科技股份有限公 司、西安向阳航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迅达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邱爱玲、倪雪梅、魏华、贾元山、胡文宾、孙国双、封超. HG/T4859-2015 常温氧硫化碳水解催化剂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警告:本标准中使用的部分试剂具有毒性或腐蚀性,部分操作具有危险性.本标准并未揭示 可能的安全问题,使用者操作时应小心谨慎并有责任采取适当的安全和健康措施.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常温氧硫化碳水解催化剂中氧化钾(K2O)、氧化铝(Al2O3)、氧化钠(Na2O)以 及烧失量质量分数的分析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以氧化铝为载体、钾为主要活性组分的常温氧硫化碳水解催化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01化学试剂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 GB/T603化学试剂试验方法中所用制剂及制品的制备 GB/T6003.1试验筛技术要求和检验第1部分:金属丝编织网试验筛 GB/T6679周体化T产品采样通则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3一般规定 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试验中所用的标准滴定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601、GB/T603的 规定制备. 4采样 4.1实验室样品 按GB/T6679的规定取得. 4.2试样 将实验室样品混合均匀,用四分法分取约40g 在瓷研钵中破碎研细.再用四分法分取约20g 继续研细至试样全部通过75m试验筛(符合GB/T6003.1中R40/3系列).置于称量瓶中,于 120℃士5℃干燥至恒量.取出,放入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备用. 5氧化钾(K20)质量分数的测定 5.1原理 在弱碱性溶液中,加人四苯硼酸钠、使钾离子生成四苯硼酸钾沉淀.加人入适量的乙二胺四乙酸二 钠(EDTA)以排除阳离子的干扰. 5.2试剂 5.2.1四苯硼酸钠溶液:15g/1.. 5.2.2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溶液:40g/L. 5.2.3氢氧化钠溶液:400g/1. HG/T4859-2015 5.2.4四苯硼酸钠洗涤液:1.5g/L. 5.2.5酚酞指示液:5g/1.乙醇溶液. 5.3分析步骤 5.3.1试料溶液的制备 称取2g~5g试样,精确至0.0001g.置于250mL烧杯中,加人约150mL.水,水浴加热煮沸 30min.冷却至室温后,转移到25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干过滤,弃去最初 50mL滤液. 5.3.2试料溶液的处理 量取25mL.试料溶液,置于250mL.烧瓶中,加人20m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溶液(含 阳离子较多时可加入40mL) 加人2滴~3滴酚酞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红色出现时,再过量 1mL.于通风橱中缓慢加热煮沸15min后,放置冷却或用流水冷却至室温.若红色消失再用氢氧 化钠溶液调至红色. 5.3.3沉淀及过滤 在不断搅拌下,逐滴加入四苯硼酸钠溶液,加人量为每含1mg氧化钾加四苯硼酸钠溶液 0.5mL 并过量约7mL 继续搅拌1min 静置15min以上.用倾滤法将沉淀过滤于120℃±5℃下 预先恒重的G4玻璃坩埚式滤器内,用四苯硼酸钠洗涤液洗涤沉淀5次~7次,每次用量约5mL 最 后用水洗涤2次,每次用量约5mL. 5.3.4干燥 将盛有沉淀的坩埚置于120℃士5℃的烘箱中,干燥1.5h后,放人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 称重. 5.3.5空白试验 除不加试样外,测定步骤及试剂用量均与上述步骤相同. 5.3.6结果计算 氧化钾(K2O)质量分数w1 按公式(1)计算: (m2-m1)X0.1314 一×100%= 1.314×...
HG/T 4858-2015 精制对苯二甲酸用钯碳催化剂化学成分分析方法.pdf
ICS71.100.99 G74 备案号:50898一2015 H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T4858-2015 精制对苯二甲酸用钯碳催化剂 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Analytical method of chemical position in palladium-carbon catalyst for purified terephthalic acid 2015-07-29发布 2016-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G/T4858-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工催化剂分技术委员会(SAC/TC63/SC10)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南化集团研究院、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淮安市产品质量监督检 验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雪玲、王莉、赵接红、张晓强、姚业峰. HG/T4858-2015 精制对苯二甲酸用钯碳催化剂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警告:本标准中使用的部分试剂具有毒性或腐蚀性,部分操作具有危险性.本标准并未揭示 可能的安全问题,使用者操作时应小心谨慎并有责任采取适当的安全和健康措施.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精制对苯二甲酸用钯碳催化剂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精制对苯二甲酸用钯碳催化剂中钯、铜、铁、硫质量分数的测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01化学试剂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 GB/T602化学试剂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的制备 GB/T603化学试剂试验方法中所用制剂及制品的制备 GB/T6003.1试验筛技术要求和检验金属丝编织网试验筛 GB/T6679固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3一般规定 本标准离子色谱法和ICP法所用水为电阻率值不小于18Mcm的纯水,其他所用试剂和水在 没有注明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试验中所用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 其他要求时,均按GB/T601、GB/T602和GB/T603的规定制备. 4采样 4.1实验室样品 按GB/T6679的规定取得. 4.2试样 将实验室样品混合均匀,用四分法分取约40g在瓷研钵中破碎研细.再用四分法分取约20g 继续研细至试样全部通过150μm试验筛(符合GB/T6003.1中R40/3系列).置于称量瓶中,于 130℃干燥至恒量.取出,放入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备用. 5试料溶液的制备 5.1试剂 5.1.1高氯酸:优级纯. 5.1.2硝酸:优级纯. 5.1.3盐酸:优级纯. 5.2操作步骤 称取约0.15g试样(见4.2),精确至0.0001g.置于250mL.烧杯中,在通风橱内加入7mL高 氯酸、7mL硝酸和10mL盐酸,盖上表面皿,缓慢加热(保持微沸)至试料溶解成完全透明状.取 下烧杯,稍冷却后,沿杯壁补加5.盐酸,继续蒸至白烟消失.取下,冷却至室温.加水溶解盐 1 HG/T4858-2015 类,移入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必要时干过滤. 6钯、铜、铁质量分数的测定 6.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仲裁法) 6.1.1钯质量分数的测定 6.1.1.1原理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使用空气-乙炔火焰,于波长244.8m处测定试料溶液中的钯,用T作 曲线法定量.加入消电离剂氧化镧消除钯基态原子的电离. 6.1.1.2试剂 6.1.1.2.1盐酸溶液:11. 6.1.1.2.2氧化镧溶液:100mg/mL. 称取10g氧化镧,加人20mL.盐酸溶液加热使之完全溶解,稀释至100mL备用. 6.1.1.2.3钯标准溶液:1mg/m. 6.1.1.2.4钯标准溶液:100μg/mL 量取10.00mL钯标准溶液(见6.1.1.2.3),置于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6.1.1.3仪器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附有钯空心阴极灯. 6.1.1.4分析步骤 6.1.1.4.1工作曲线的绘制 取5个100mL.容量瓶,分别加入钯标准溶液(见6.1.1.2.4)0.00mL、0.50mL.、1.00mL、 1.50mL、2.00mL.在每个容量瓶中各加入1mL.氧化镧溶液、4mL.盐酸溶液用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 按仪器T作条件,用空气-乙炔火焰,以不加人钯标准溶液的空白溶液调零,于波长244.8m处 测定溶液的吸光度. 以上述溶液中钯的浓度(单位为微克每毫升)为横坐标、对应的吸光度值为纵坐标,绘制工作曲 线;或根据所得吸光度值计算出线性回归方程. 6.1.1.4...
HG/T 4857-2015 预还原型氨合成催化剂活性试验方法.pdf
ICS71.100.99 G74 备案号:50897-2015 H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T4857—2015 预还原型氨合成催化剂活性试验方法 Test method of activity for pre-reduced ammonia synthesis catalyst 2015-07-29发布 2016-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G/T4857-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T催化剂分技术委员会(SAC/TC63/SC10)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南化集团研究院、湖南安淳高新技术有限公司、鲁西催化剂有限公司、湖北双 雄催化剂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薛永震、戴丰育、郭喜文、周志斌、陈延浩. HG/T4857-2015 预还原型氨合成催化剂活性试验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预还原型氨合成催化剂的活性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氢和氮反应制取氨的预还原型氨合成催化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01化学试剂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 GB/T603化学试剂试验方法中所用制剂及制品的制备 GB/T6003.1试验筛技术要求和检验第1部分:金属丝编织网试验筛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HG/T3550氨合成催化剂 3原理 一定配比的氢氮混合气体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预还原型氨合成催化剂的作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 氨,其化学反应方程式见下式.用硫酸标准滴定溶液吸收并计算出口气中氨气体积分数,以此表征催 化剂活性. 3H2N2:2NH3 4试验装置 4.1流程 预还原型氨合成催化剂活性试验装置示意图见图1. HG/T4857-2015 放空 4D4 1-1 1-2 放空 43DX4 D43K4H 1-5 说明: 1-1~1-5过滤器; 2精制炉; 3缓冲罐; 4五槽反应器; 5湿式气体流量计, 图1预还原型氨合成催化剂活性试验装置示意图 4.2主要性能 预还原型氨合成催化剂活性试验装置主要性能参数见表1. 表1活性试验装置主要性能参数 项日 性能参数 五槽反应器中反应管规格/mm 16×2 五槽反应器中反应管数量/根 五槽反应器等温区长度/mm 10 系统压力/MPa 20 温度/ 550 原料气空速/h 30000 平行性(极差值)/% 0.3 复现性(极差值)/% 0.5 五槽反应器等温区长度的测定按附录A的规定. 4.3校验 正常情况下,试验装置的平行性、复现性每年用参考样或保留样至少测定一次.其测定方法按第 6章和第7章的规定. 2 HG/T4857-2015 5采样 5.1实验室样品 按HG/T3550的规定取得. 5.2试样 取适量实验室样品,置于钢臼内破碎研细,用孔径为1.0mm和1.4mm的试验筛(符合GB/T 6003.1中R40/3系列)筛分.取粒度为1.0mm~1.4mm的试样,按附录B的规定测定其堆积 密度. 5.3试料 根据试样的堆积密度,称取2.0mL.对应质量的试样,精确至0.01g 待用. 6试验步骤 警告:本标准所涉及的试验用原料气和尾气(含H2、N2、NH3)对人体健康和安全具有中毒、 易燃、易爆危害,必须严防系统漏气,现场严禁有明火,并且应配有必要的灭火器材和排风设备等预 防设施. 6.1原料气 原料气宜为氨裂解气.原料气的氢氮体积比为(2.8~3.1):1. 原料气中杂质含量应符合以下要求:水蒸气体积分数小于30×10,氧气体积分数小于10× 106 硫(以H2S计)体积分数小于5人10. 6.2试料的填装 在五槽反应器各反应管底部的筛板上垫一层干净细铜网,将处理好的粒度为1.0mm~1.4mm 的石英砂装人反应管内并敲实,填至测定等温区时所确定的位置.再在石英砂层面上加一层细铜网, 将催化剂试料小心倒人反应管内,轻轻敲打管壁使催化剂床层装填紧密,并测量其催化剂床层装填高 度.然后加一层细铜网再装人适量的粒度为1.0mm~1.4mm的石英砂,轻轻敲实.最后用细铜 网封口,拧紧封头螺母后,接人系统. 6.3系统试漏 打开原料气总阀,向系统内通入原料气,并稳定在15MPa 关闭系统进出口阀和放空阀,如在 0.5h内压力下降小于0.1MPa则视为系统密封.试漏符合要求后,将五槽反应器内气体泄至常压. 将热电偶插人五槽反应器中心管内,使其热端位于气体出催化剂床层临界面处. 6.4升温还原 预还原型氨合成催化剂升温还原操作条件见表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