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ZZL 016-2024 应急指挥车.pdf
ICS T/SZZL 随州市质量协会团体标准 T/SZZL016 -2024 应急指挥车 The Emergency Communication Command Vehicle 2024-06-17发布 2024-07-01实施 随州市质量协会 发布 T/SZZL 016-2024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型号编制方法 5配置要求. 6技术要求. 6.1整车要求 6.2专用装置要求.. 7试验方法.. 6 7.1整车要求试验. 7.2专用装置要求试验(实验) 6 8检验规则 8.1定义.
错误!
未定义书签.
9标志和使用说明书及随车文件.
9.1标志... 9.2使用说明书, R 9.3随车文件 10运输及贮存, 10.1运输 10.2贮存 附录A(规范性) T/SZZL 016-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随州市质量协会提出.
本文件由随州市质量协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北应急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随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国 家专用汽车车载装置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随州市标准化与行政许可技术审查中心、湖北江 南专用特种汽车有限公司、程力专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应急智能装备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湖北 省齐星汽车车身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成龙威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湖北华一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湖北五环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过学迅、谭罡风、梁爽、李召文、宋一峰、高翌铭、吴蕾、冯相明、方克魁、 涂明扬、唐静宁、杨勇、周丽丽、甘子林、程阿罗、江正平、周艳玲、郑强、廖春杰、刘永财、陈必强、 王小华、陈兰兰、李智、加丹丹.
II T/SZZL 016-2024 应急指挥车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应急指挥车的术语和定义、型号编制方法、配置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和 使用说明书及随车文件、运输和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应急指挥车的设计、制造、改装及验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1495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 GB1589汽车及汽车列车外廊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 GB4785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 GB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9656机动车玻璃安全技术规范 GB11567汽车及挂车侧面和后下部防护要求 GB23254货车及挂车车身反光标识 GB18352.6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 GB17691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 GB12676商用车辆和挂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GB50689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GB17945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 GB/T9969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 GB/T18411机动车产品标牌 GB/T12539汽车爬陡坡试验方法 GB/T12544汽车最高车速试验方法 GB/T12673汽车主要尺寸测量方法 GB/T12674汽车质量(重量)参数测定方法 GB/T14172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静侧倾稳定性台架试验方法 QC/T252专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 QC/T476客车防南密封性限值及试验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应急指挥车 装载应急通信设备和系统的专用作业车辆,可快速灵活布置,为应急指挥提供较好的通信操作值守 工作环境和指挥环境,具备较强的防风防雨能力.
3. 2 大型应急指挥车 车辆总长度为9m以上,车内通常配备有会议室、显示设备和应急通信指挥设施的应急指挥车.
3. 3 中型应急指挥车 车辆底盘长度为6m至9m(含),配备有应急指挥通信设施的应急指挥车.
T/SZZL 016-2024 3.4 小型应急指挥车 车辆底盘长度为6m(含)以下,车辆承载人数不大于5人的应急指挥车,车内通常配备有基本通信 功能,车辆越野能力要求较高.
3.5 动中通卫星天线系统 移动过程中始终对准卫星,保证卫星通信连续不间断的车载(机载、船载)卫星通信天线系统.
3. 6 静中通卫星天线系统 车辆静止状态时可自动实时锁定卫星工作的天线系统.
3. 7 便携式卫星站 由若干小型设备箱,可拆装式天线组成,通过一般交通工具(机、火车、汽车、轮船等)或人力 搬运,快速灵活布置,实现应急通信业务远程传输、近程覆盖和无线接入功能的移动通信站.
3.8 单兵无线图传系统 适用于提升单人(单个士兵)的作战能力,为跟踪、侦查、取证等工作提供近程图像传输保障的系 统.
注:主要包括图像和语音采集设备、便携式背架、无线发射设备、业务接收设备等.
3. 9 集群通信系统 集群通信系统是按照动态信道指配的方式实现多用户共享多信道的无线电移动通信系统.
该系统一 般由终端设备、基站和中心控制站等组成,具有调度、群呼、优先呼、虚拟专用网、漫游等功能.
3.10 海事卫星 用于海上和陆地间无线电联络的通信卫星.
3. 11 卫星导航系统 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服务的卫星系统.
也称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4型号编制方法 00口 □口 □ 专用汽车分类代码:结构、用途附加 参数等代码 产品序号:企业自定数字序号 主参数代号:整车最大总质量代码 车辆识别代号:专用车为5 企业名称代码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T/SZYQGCZMXH 002-2023 半自动嫁接机瓜类断根贴接嫁接技术规程.pdf
宿州市桥区瓜菜种苗协会团体标准 T/SZYQGCZMXH 002 -2023 半自动嫁接 机瓜类断根贴接嫁接技术规程 Technialregulationforsmiatomatigrafingmachieoecotyldonslice graftinf cucurbitswith root excision 2023-11-02发布 2024-01-01实施 宿州市瑜桥区瓜菜种苗协会发布 T/SZYQGCZNXH002-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宿州市桶桥区瓜菜种苗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宿州市埔桥区瓜菜种苗协会、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合肥佳富特机器人 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永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华中农业大学、山东伟丽种苗有限公司、安徽兴大种 业有限公司、安徽新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亳州市谯城区年丰瓜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安徽徽农种苗 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朋成、林茂先、王元龙、杨积山、黄远、王希波、夏新发、刘松年、赵永利、 张建、田红梅、陶珍、李明、俞家永、刘娟、周飞、蔡奎、王永山、林晶、任怀富、刘孝东、杨积冠、 刘凯、王飞.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T/SZYQGCZMX00022023 半自动嫁接机瓜类断根贴接嫁接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半自动嫁接机瓜类断根贴接嫁接技术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半自动嫁接机、砧木 接穗育苗、嫁接、嫁接后管理、病虫害防治、嫁接成苗质量、嫁接主要指标检查和生产记录.
本文件适用于半自动嫁接机瓜类断根贴接嫁接育苗.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面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文件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8321(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16715.1瓜菜作物种子第1部分:瓜类 GB/T23416.3蔬莱病虫害安全防治技术规范第3部分:瓜类 NY/T1107大量元素水溶肥料 NY/T2118蔬菜育苗基质 NY/T5010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3术语和定义 3. 1 半自动嫁接机Semi-automaticgraftingmachine 上苗工序需要人工完成,砧木和接穗苗切割、切面对齐贴紧、用嫁接夹夹持的工序自动完成的机器.
3. 2 上苗 Load seedlings 将待嫁接的砧木和接穗苗移送到嫁接机嫁接工序位置的过程.
3. 3 断根贴接One-cotyledonsplicegraftingwithrootexcision 嫁接时将砧木苗的根部切除,然后按照常规的砧木和接穗“贴接法”进行嫁接.
4产地环境 应符合NY/T5010的要求 5半自动嫁接机 5.1性能指标要求 宜选择嫁接速率≥1200株/h,嫁接成功率≥98%,嫁接合格率≥99%,工作性能稳定,故障率≤0.001 次/h,切割刀片更换率≤1次/万株.
5.2嫁接场地 嫁接机工作场地避雨、遮阳、明亮,电力运行安全稳定,空气温度18℃-28℃,空气相对湿度 2 T/SZYQGCZMXH002-2023 60%~70%:环境整洁,器具干净,定期用2000倍次氯酸钠溶液喷雾消毒.
5.3操作人员 操作人员应详细了解嫁接机“使用说明书”,能够熟练操作.
6接穗、砧木苗质量要求 幼苗直立,子叶完整,叶绿色,无病虫害:砧木苗茎粗2.5mm~5mm、株高60mm~100mm:接穗 苗茎粗1.5mm~3mm、株高40mm~70mm.
7嫁接 7.1启动嫁接机 按嫁接机说明书要求,规范启动嫁接机.
7.2上苗 嫁接前按砧木苗长60mm~80mm、接穗苗长≥40mm断根,送入嫁接机.
7.3“砧穗嫁接组合体”收取及保湿 完成嫁接的“砧穗组合体”置入容器中,用保鲜膜覆盖后及时移送至扦插育苗场地.
7.4扦插“砧穗嫁接组合体” 扦插前将穴盘装填基质后浇透水,将“砧穗嫁接组合体”垂直扦插于穴盘基质中,砧木扦插深度为 湿.
8嫁接后管理 8.1温度 嫁接后0d~4d内,白天25℃~30℃,夜间20℃~25℃:4d~9d,白天25℃~28℃,夜间18℃~20℃: 嫁接9d后,白天20℃~25℃,夜间15℃~18℃.
8.2湿度 嫁接后将穴盘摆入苗床,覆膜保湿:密闭3d~4d,保持膜下空气湿度90%~95%:第4d起,早晨和傍 晚逐渐增加苗床通风量,嫁接苗叶片萎、叶色暗淡时及时盖上农膜.
反复多次,直至嫁接苗成活.
8.3光照 嫁接后覆盖遮阳网,1d~3d晴天全日遮阳,以后逐渐增加见光时间,直至完全不遮阳:弱光环境不 遮阳.
8.4肥水 嫁接苗成活后,视天气状况和苗情追施肥水.
肥料应符合NY/T1107规定,灌溉水应符合GB5084 的规定.
8.5其他 嫁接苗成活后及时摘除砧木萌:定植前3d~5d开始炼苗.
T/SZYQGCZMXH0022023 9病虫害防治 按照GB/T8321、GB/T23416.2的规定执行.
10成苗质量 嫁接苗具2片~5片真叶,叶色浓绿,开展度适宜,接穗和砧木子叶均未脱落:茎杆粗壮,嫁接口 愈合良好:根系白色,发达,成坨性好:幼苗长势一致,健康,不携带病虫害.
11嫁接主要指标及检查 11.1嫁接速率 宜达到1200株/小时以上,检查方法按附录A的规定执行.
11.2嫁接成功率 宜达到98%以上,检查方法按附录B的规定执行.
11.3嫁接合格率 宜达到99%以上,检查方法按附录C的规定执行.
11.4嫁接成活率 宜达到98%以上,检查方法按附录D的规定执行.
11.5嫁接壮苗率 宜达到95%以上,检查方法按附录E的规定执行.
12生产记录 应记录接穗和砧木品种及种子来源、育苗基质来源、播种日期、嫁接日期、出苗日期、育苗期间的 温室环境数据、肥料农药名称及来源等关键信息,建立生产档案,应保存不低于2年.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T/SZSMDA 2024-009 规范化创伤中心运行指南.pdf
ICS 11. 020 CCS C50 T/SZSMIDA 深圳市医师协会团体标准 T/SZSMDA 2024 -009 规范化 创伤中心运行指南 2024-06-26发布 2024-07-01实施 深圳市医师协会发布 T/SZSMDA 2024-009 目次 前言 1.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国家、省市、国际) 3. 术语和定义 4. 建立院前创伤分流制度 5. 建立提前通知制度(MIST)和创伤呼叫系统 6. 制定创伤团队启动标准 7. 建立多学科创伤团队 8. 建立创伤复苏单元 9. :掌握系统性创伤复苏技术 10.制定创伤救治技术手册 11.掌握创伤确定性手术方法和技术 12.创伤患者ICU管理和救治技术 13.成立创伤与急症外科 14.提升创伤病房管理能力和康复技术 15.建立创伤审计会议制度 16.成立医院创伤委员会 17.创伤教学和科研活动 18.建立区域性创伤救治网络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参考文献 T/SZSMIDA 2024009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规定的格式编写.
本文件由深圳市医师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在国家创伤医学中心指导下制定.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创伤医学中心、深圳市医师协会、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深 圳市急救中心、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深圳市福田区交警大队、深圳市公安 局特警支队警务航空大队、深圳大学总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 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中 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深圳市龙 岗区人民医院、深圳市坪山区人民医院、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深圳市儿童医 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章桂喜、樊敬文、寇玉辉、张亚军、吴仍裕、夏旭昆、王政、 张玉、韩伟、杜波、邓哲、范昭、舒敏、潘晓华、邢鹏飞、邓雪峰、郑伟、黄勇 平、戴冠东、汪娟、付桂兵、仇威富、陈科锦、邱思远、刘照华、龚少峰、吴俊 文、邓杨、石维一、刘中辉、刘剑文、卢开林、刘春红、朱洪涛、张浩、蒋李、 史晓勇、陈晓炜、李海磊、黄健雄 顾问团队:姜保国黄德民杨卓欣王天星钟山余斌王天兵张殿英韩娜张 培训安友仲付中国朱风雪朱继红 第1页23页 T/SZSMDA 2024-009 规范化创伤中心运行指南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规范化创伤中心的运行标准,包括建立院前创伤分流制度,建 立提前通知制度和创伤呼叫系统,制定创伤团队启动标准,建立多学科创伤团队, 建立创伤复苏单元等程序.
本文件适用于深圳市范围内的医疗单位或提供创伤救治服务的单位.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 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国卫办 医函【2018】477号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广东省创伤中心创建三年行动方案 (【】)《( 广东省公安厅《关于深化道路交通事故救援救治联动机制的通知》(粤公通 字【2023】72号) 《Advanced Trauma Life Support)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10" Edition 2018) 《Resouces for Optimal Care of the Injured Patient》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2016)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创伤中心Trauma center 创伤中心指专门建设和设置,用来救治创伤患者,特别是严重创伤患者的医 院和机构.
3.2 创伤分流Trauma triage 创伤分流是指创伤惠者在院前的环境中,根据损伤严重程度的不同和医疗机 第2页23页 T/SZSMDA 2024009 构创伤救治能力分级,根据检伤分类的标准送往具备合适救治能力的医院.
医院间转诊Interhospitaltransfer 医院间转诊是指创伤患者从较低级别医院转诊到较高级别医院接受进一步 救治的过程,也包括患者救治稳定后从较高级别医院转诊到较低级别医院继续康 复的过程.
3.3 创伤团队启动标准Trauma team activation criteria 创伤团队启动标准是用来衡量严重创伤患者或者潜在严重创伤患者的指标, 只要创伤患者符合这些指标,就按照程序启动创伤团队,通常包括生理学标准、 损伤部位标准和损伤机制标准.
多学科创伤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rauma team 包括急诊科医生、普通外科医生、创伤骨科医生、麻醉科医生、ICU医生和放射 科技术员,第二梯队根据患者的损伤情况呼叫相应的专科医生.
3.5 创伤复苏单元Traumaresuscitation bay 创伤复苏单元是一个专门的隔间,进行特定的设置和配套,除了常规创伤生 命支持能力之外,还包括床边X光检查设备、床边彩超检查设备、未配型O型 卫星血库和复苏性手术救治能力,确保为严重创伤患者第一时间的创伤接诊和创 伤复苏提供最恰当的救治条件,通常是以患者为中心,各种设备和配套设施围绕 患者,以及创伤团队成员围绕思者进行救治.
3.6 创伤审计会议Trauma audit meeting 创伤审计会议是一种针对创伤死亡或者严重创伤患者救治过程的回顾程序 和机制,自的是找出救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和疏漏,并且提出改进的建议和 第3页23页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T/SZSMDA 010-2024 广角数码小儿视网膜成像系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图像采集规范.pdf
ICS11. 02 CCS C 40 T/SZSMDA 深圳市医师协会团体标准 T/SZSMDA-2024 -010 广角 数码小儿视网膜成像系统荧光素眼底 血管造影图像采集规范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collective standard for wide-field digital pediatric retinal imaging system 2024-06-26发布 2024-06-27实施 深圳市医师协会 发布 T/SZSMDA-2024-010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硬件配备, 5检查适应症. 6检查禁忌症 7准备工作, 8操作程序, 9不良反应, 10造影后患儿告知和处理 11造影报告 附录A(资料性) 小儿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同意书, 附录B(资料性)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各个分期, 附录C(资料性) 小儿眼底造影全身麻醉注意事项, T/SZSMDA-2024-010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深圳市眼科医院提出.
本文件由深圳市医师协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深圳市眼科医院、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深圳市医师协会.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国明、陈妙虹、赵东升、何红辉、谭文静、吴序一、马翔宇.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I1 T/SZSMDA-2024-010 广角数码小儿视网膜成像系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图像采集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广角数码小儿视网膜成像系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图像采集的硬件配备、检查适应症、 检查禁忌症、准备工作、操作程序、不良反应、造影后患儿告知和处理、造影报告.
本文件适用于0-3岁的要幼儿眼底病尤其是眼底血管疾病造影的图像采集,或因其他原因需要使用 广角数码小儿视网膜成像系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情形.
大于3岁但无法配合检查的大龄儿童行眼底 造影参照执行.
注: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本文件中的“广角数码小儿视网膜成像系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简称为“小儿眼底造影”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面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0145-2006灯和灯系统的光生物安全性 YY/T0634-2022眼科仪器眼底照相机 ISO15004-2-2007眼科仪器基本要求和试验方法第2部分:光危害防护(0phthalmic instruments - Fundamental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 Part 2: Light hazard protection)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广角数码小儿视网膜成像系统wildfielddigitalpediatricretinalimegingsystem 专门用于小儿眼底检查的成像系统,采用图像采集软件,配合多种镜头,可以一次眼底130°范围 直接成像并存储.
3.2 新生儿newborn 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内的要儿.
3.3 婴幼儿infant and toddler 出生满28天到3岁之间的婴儿及幼儿.
3. 4 荧光素钠fluoresceinsodium 应用于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的有机化合物.
注:荧光素钠的化学式为C2oHNaO,为橙色粉末,溶于水及乙醇,带有强的绿色荧光.
3.5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 将荧光染料荧光素钠从静脉(多为时静脉)注入人体后,使用荧光染料对应的激发光源照射眼底, 同时用特定滤光片获取发射光谱内的荧光,将眼底血管形态及其灌注记录下来的过程.
3. 6 静脉通路venousaccess 为减少药物用量和降低不良反应,在静脉建立的输液通路.
4硬件配备 4.1检查空间 T/SZSMDA-2024-010 小儿眼底造影宜在宽散、舒适及抢救设施配备齐全的检查空间内进行.
4.2检查设备 小儿眼底造影的检查空间内应完整配备以下设备: --小儿眼底彩照/造影仪器: 一一小儿麻醉设备,见附录C.3.4: 一-小儿麻醉药品,见附录C.3.5: 一急救药品: 一急救设备.
4.3造影仪器要求 4.3.1广角数码小儿视网膜成像系统应采用适用于婴幼儿全眼科并符合YY/T0634-2022和ISO 15004-2-2007相关要求的设备.
4.3.2广角数码小儿视网膜成像系统采用光源应符合GB/T20145-2006规定的无危险类.
4.4急救药品 实施小儿眼底造影配备的急救药品应包括但不限于: -0.1%肾上腺素: 一一抗组胺药(如异丙嗪、苯海拉明等): --地塞米松: --葡萄糖: --利多卡因: --生理盐水或林格液: 一一抗惊厥药(如地西洋等).
4.5人员起置 4.5.1小儿眼底造影时的全麻工作应至少配备1名检查医师,医师应符合以下要求: a)持有主治医师及以上的行医资格: b)有超过1年的小儿检查经验.
4.5.2应配备1名以上通过检查培训的医护人员配合检查医师工作.
4.6急救设备 实施小儿眼底造影应完整配备以下急救设备: a)抢救床: b)备有急教药品和器具的抢救车: c)输氧设备,应至少配备一项: 1)医用氧气管道: 2)氧气瓶: 3)氧气袋 d)简易呼吸器: e)血压计: f)气道管理器具:如气管插管、切喉管设备等: g)负压吸引装置:如吸引器: h)急教设备:如除颤仪.
4.7安全要求 案.
4.7.2实施小儿眼底造影的科室宜与院内麻醉科和新生儿科(或儿科)协作开展造影工作.
2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T/STACAES 038-2024 商场公共区域保洁服务规范.pdf
ICS13. 020.99 CCSC51 T/STACAES 038 -2024 团 体 标 准 商场公共区域保洁 服务规范 Code of practice for cleaning services in public areas of shopping malls (发布稿) 2024-08-08发布 2024-09-10实施 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行业协会 发布 T/STACAES 038-2024 目次 前 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体要求 5作业服务规范与质量要求 6评价与改进, 附录A(资料性)保洁服务上岗培训内容 附录B(资料性)考核评价指标、满意度调查项目 参考文献.. 14 T/STACAES 038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上海市市容卫生环境行业协会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古宜楼宇清洗有限公司、上海蓝云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兰升环境服务 有限公司、上海乾丞实业有限公司、上海东方保洁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顾经、曹明高、肖靖岚、陈超、陆美玲、周娴、孙建春、周伟、林祺、张铭 本文件首批承诺执行单位:上海古宜楼宇清洗有限公司、上海蓝云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兰升 环境服务有限公司、上海乾丞实业有限公司、上海东方保洁有限公司、上海申鄂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镜新保洁有限公司、上海盛旺雅洁环境管理有限公司、上海蒲公英保洁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德治 环境管理有限公司、上海锦丽楼宇清洁有限公司、上海湘中环境服务有限公司、上海久欣保洁服务有 限公司、上海佳竞清洁服务有限公司、上海楚峰清洗工程有限公司.
Ⅱ1 T/STACAES 0382024 商场公共区域保洁服务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商场公共区域保洁服务的总体要求,作业服务规范与质量要求、评价与改进.
本文件适用于保洁单位从事商场公共区域保洁(离地面2米以下),其他区域也可参考使用.
注1:保洁单位是指从事承担商场公共区域保洁(离地面2米以下)工作的单位.
注2:商场公共区域是指公众共有共享的活动区域,包括室内公共区域及室外公共区域,室内公共 区域涉及前台区域及后台区域,前台区域包括大厅、电梯厅、卫生间等为公众活动而设计的区域,后 台区域包括商场员工和保洁员工的休息区域:室外公共区域又称外围,包括广场、花园、停车场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 用于本文件.
GB/T17217公共厕所卫生规范 GB/T19039顾客满意度测评通则 DB31/T524道路、公共广场保洁质量与作业规范 DB31/T525公共厕所保洁质量与作业要求 3术语和定义 GB/T17217、DB31/T524、DB31/T52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保洁Cleaning 清除污染物,清洁商场公共区域环境的平面和立面,以恢复和保持其原有状态,达到环境整洁的 清洁过程, 4总体要求 4.1保洁单位 4.1.1应依法注册且营业范围包含保洁或保洁等内容并持有行业认定的保洁服务能力证书.
4.1.2应持有行业认定的保洁服务能力证书.
4.1.3应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设置质量、培训、服务作业等专职管理部门或配备专职管理人员.
4.1.4应配备能满足服务需求的设备、工具及材料.
4.1.5应建立完备有效的管理体系,应通过管理体系认证及服务认证.
4.1.6应定期进行岗位培训(培训内容见附录A).
4.2人员要求 4.2.1管理人员 T/STACAES 0382024 4.2.1.1保洁单位负责人、安全管理员应持有有效的安全培训证书.
4.2.1.2保洁单位应配备有满足服务需求的专业职业技能人员,技术负责人应具有中级职称或同等能 力.
4.2.1.3项目负责人应具备与清洗保洁相应的业务管理能力.
4.2.1.4兼/专职质量管理人员应持有相应的培训证书或执业证书.
4.2.2作业人员 4.2.2.1作业人员年龄符合法律规定,并保证身体、心理健康.
4.2.2.2作业人员应定期进行岗位培训.
4.2.2.3应具有可满足服务所需的保洁知识和能力,应持有有效的保洁员职业技能证书或岗位证书.
4.3保洁设备、工具、材料要求 4.3.1保洁设备 4.3.1.1配置要求 保洁单位应根据服务合同及服务场所状况,配备相应的设备.
包含但不限于:洗地机、擦地机、 晶面机、地毯清洗机、吸尘器、吸尘/吸水机、鼓风机、高压水枪等.
技术性能应能满足服务工艺的需要.
4.3.1.2维护保养要求 4.3.1.2.1使用前应检查是否完好,确保设备的性能与安全状况.
4.3.1.2.2使用后应擦拭干净,停放至规定区域.
4.3.1.2.3应制定设备维保计划,按时检查和维护、标识设备状态,做好维保记录.
4.3.1.2.4应建立设备使用程序,确保设备有效作业.
4.3.2保洁工具、材料要求 4.3.2.1分类及适用范围 应依照服务方案和作业规范配备满足服务需求的保洁材料和工具,采用的工具、材料不应对保洁 对象造成损伤.
应优先选用低碳、环保、低能耗、无毒的作业工具、材料,避免影响生态环境应符合 表1要求.
包含但不限于: a)保洁剂: b)消毒剂: c)保洁工具: d)保洁服务消耗品: e)劳动防护用品: f)应急物资.
表1保洁材料、工具分类及适用范围 分类 适用范围 中性清洗剂袖面材质、易损伤材质或不确定材质的硬质、光滑表面污渍 清洁剂 碱性清洗剂 耐碱性且粘有油污的表面或有机黏结材料的表面,如花岗岩、 大理石、瓷砖、地板等 酸性清洗剂 表面粗糙及硬度高、烧结材料的饰面,如马桶、便池、水槽等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T/SSSC 006-2024 污染场地原位热处理耦合微生物修复技术指南.pdf
ICS 13.030.01 CCS Z05 T/SSSC 中国土壤学会团体标准 T/SSSC006 -2024 污染场地原位 热处理耦合微生物修复 技术指南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in-situ thermal treatment coupled with bio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ites 2024-07-26发布 2024-08-01实施 中国土壤学会发布 T/SSSC 006-2024 目 次 前 言 II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与定义 4技术路线 5技术要求, 6工艺设计 7主要工艺设备与材料 8施工与调试 9运行与维护 .9 10监测与过程控制 12 11职业健康与劳动安全 .12 附录A原位热处理耦合微生物修复过程检测参数或指标 14 T/SSSC006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会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土壤学会团体标准工作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科鼎实 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宋昕、王晴、尹立普、李彦希、闫松、杨宗帅、张转霞、杨苏才、 叶渊、杨勇.
Ⅱ T/SSSC 006-2024 污染场地原位热处理耦合微生物修复技术指南 1范围 本文件提供了污染场地原位热处理耦合微生物修复技术及工程的指导和建议,给出了工 艺设计、工艺设备与材料、施工与调试、运行与维护、监测与过程控制、职业健康与劳动安 全等需要考虑的要点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中低浓度、容易发生生物转化的单一及复合污染场地修复工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 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 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6.1 爆炸性环境第1部分:设备通用要求 GB 3836.15 爆炸性环境第15部分:电气装置的设计、选型和安装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1234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 13271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4554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5603 危险化学品仓库存储通则 GB 1629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 19517 国家电气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GB 37822 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 GB/T 50087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 GB 50058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 5018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GB 50727 工业设备及管道防腐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HJ 25.1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 HJ 25.2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 HJ 25.3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HJ 25.4 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 HJ 25.5 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 HJ 25.6 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 HJ/T 415 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环境安全评价导则 HJ 1165 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技术规范原位热脱附 DZ/T0270 地下水监测井建设规范 T/SSSC 0062024 3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原位微生物修复in-situ bioremediation 通过生物刺激、生物强化等方法提高地下环境中原位土著微生物或外源微生物对污染物 的生物转化速率,从而使得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得到修复的过程.
3.2 微生物强化修复bioaugmentation 向地下环境中注入具有特殊代谢能力的微生物来提高生物修复效率.
微生物刺激修复biostimulation 通过改善微生物的生存环境来提高生物修复速率,包括向地下环境中注入营养物质、生 物表面活性剂、共代谢基质、电子受体或供体、改善氧化还原条件等方法.
3.4 电子供体clectron donor 在微生物修复电子传递过程中供给电子和被氧化的物质.
3.5 电子受体 clectron acceptor 在微生物修复电子传递过程中接受电子和被还原的物质.
3.6 好氧微生物修复aerobicbiorcmediation 在有氧条件下污染物直接被微生物氧化代谢的过程.
3.7 厌氧微生物修复anacrobicbioremediation 在厌氧条件下污染物直接被兼性厌氧和厌氧微生物转化的过程,包括厌氧氧化和厌氧还 原.
生物修复添加剂bioremcdiation additives 能够促进污染物生物转化的营养物质/生物表面活性剂/共代谢基质/电子受体/供体等生 物修复药剂或生物修复菌剂.
3.9 热水注入加热heating with hot waterinjection 将已经加热的热水注入污染区域从而加热土壤和地下水的处理过程,其中热水可以通过 电能、燃气燃烧、太阳能等方式对自来水或者经过处理的地下水进行加热获得.
3.10 原位热处理耦合微生物修复技术in-sintreatmentcoupledwithbiorcmediation 2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T/SNEIA 5-2024 港口客滚船舶岸基6kV 供电系统运行维护技术规程.pdf
ICS 29.120 D4420 团体标准 T/SNEIA 5-2024 港口客滚 船舶岸基6kV供电系统 运行维护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theOperationandMaintenance of Shore-based 6kVPowerSupplySystemsforPassengerFerry 2024-5-28发布 2024-5-28实施 山东省新能源产业协会发布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海洋运输需求的日益增长,客滚船舶作为重要的海上交通工具,在港 口运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确保客滚船舶岸基供电系统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提高港 口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结 合国内外客滚船舶岸基供电系统的运行维护经验,对6kV供电系统的运行、维护、检修和管理等方面 进行了详细规定,旨在为港口企业和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一套科学、实用、全面的运行维护指导.
本规 程适用于客滚船舶岸基6kV供电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包括日常巡检、预防性维护、故障处理、 安全操作等内容.
规程的制定和实施,将有助于提升港口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和运营效率,保障船舶及 乘客的安全,促进港口事业的健康发展.
本标准按照GB/T1.1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新能源产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港口威海港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国网威海供电公司、威海市 交通工程建设事务服务中心、迈赫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起草人:方勇、孙慎文、王东宁、苗强、李坤、刘沐淇、张爱群、朱峰、高玉明、王志忠、 朱保军、郭亮、刘军、刘明科、邹阳、田序峰、孙润琪、孟凡琨、周旭、刘继彦、尹明立、汤耀、公 维师、王者龙、林艳、张蓉蓉、郭聊、王为帅、王建宾、曾乐宏、勇群、秦健博、陈豪、李玉午、贾 化宁、李双超、刘艳红、夏迎雪、王虹、周君民、乔学明、孟平、王超、张祥坤、姜婷、宫宝凝、张 晓军、许帅、李燕、李凯、卜令伟、林鹏远、李炜、邢凯、霍丹丹、姜斌、郑文浩、王文韶、王军波、 吕晓丽、蔡震琳、蔡宜洋、于基淼、张龙.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目次 1总则.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安全操作规定. 2 4运行管理 4.1客滚船舶岸基高压供电系统电源准备 4.2送电操作. .2 4.3停电操作. 5维护... 3 5.1日常检查.. 5.2定期维护 5.3预防性试验 5.4维修. 5.5维护记录. 附录A客滚船舶岸基高压供电记录表 附录B客滚船舶岸基高压供电系统巡检表、 附录C客滚船舶岸基高压供电系统日常检查表. 附录D客滚船舶岸基高压供电系统维护记录... 附录E客滚船舶岸基高压供电系统维修记录表. .10 港口客滚船舶岸基6kV高压供电系统 运行维护技术规程 1总则 1.1本规程旨在规范港口客滚船舶岸基高压供电系统的运行与维护工作,确保客滚船舶在停靠 期间的电力供应安全、稳定,同时保障供电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
1.2岸电设备设施的运行、维护和维修工作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电气安全技 术规定,确保人员和设备安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引用文件的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 用于本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 GB50055-2011港口工程电气设计规范 FTS-155-1-2019码头岸电设施检测技术规范 GB/T11651-2008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 JTJ162-2011港口设备电气安全规范 JT/T741-2009船舶与岸电连接使用规范 DL/T596-2005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DL/T911-2004电力变压器预防性试验规程 DL/T596.1-2005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DL/T756-2001电气设备运行记录管理规程 DL/T745-2001电气设备巡检规程 DL/T746-2001电气设备日常检查规程 DL/T747-2001电气设备维护管理规程 1 DL/T748-2001电气设备维修管理规程 3安全操作规定 3.1客滚船舶岸基高压供电系统的运行操作和维护应由具备高压电气设备操作资格,并熟悉客 滚船舶电力需求的技术人员执行.
3.2在进行高压操作和设备维护时,工作人员必须穿戴符合规定的高压绝缘鞋、手套等个人防 护装备,并正确使用高压检测工具.
3.3应在岸电系统控制室和码头接电箱周围设置明显的安全隔离设施和警示标识,以防止未授 权人员进入.
3.4在风力达到12米/秒或以上、雷暴雨等恶劣天气条件下,应暂停使用客滚船舶岸基高压供 电系统供电,确保人员和船舶安全.
4运行管理 4.1客滚船舶岸基高压供电系统电源准备 4.1.1港方需提前获取靠港客滚船舶的详细信息,包括船舶名称、预计停靠时间、供电需求等, 并做好相应的供电准备.
4.1.2在客滚船舶靠港前,应检查并确认船舶岸电插头与岸基供电系统的插座接口相匹配,并 确保供电能力满足船舶需求.
4.2送电操作 4.2.1在进行送电操作前,船方和港方人员应共同对设备、环境进行安全检查,并确认无安全 隐惠.
4.2.2在送电过程中,港方人员应与船方保持实时通讯,确保操作指令准确无误.
4.2.3船方人员应操作连接电缆管理系统,港方人员协助将高压插头插入高压接电箱,可靠固 定高压插头和电缆.
4.2.4港方人员与船方确认船舶电源电压、频率,并进行岸基电源相应设置.
4.2.5船方人员确认受电设备准备完毕后,通知港方人员启动岸基电源.
4.2.6港方人员分断接地开关、启动岸基电源、合上电源开关,港方、船方联合进行校核相序.
4.2.7船方人员操作船电与岸电并联运行,逐步降低辅机功率实现负载转移,最终关闭辅机, 实现岸基电源供电.
4.2.8供电期间,港方操作人员每隔两小时应对客滚船舶岸基高压供电系统进行巡视(包括岸 电系统控制室、接电箱及船岸连接部分电缆),并记录巡检情况.
4.3停电操作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T/SMSWYY 005-2024 大球盖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规程.pdf
ICS65. 020. 20 CCS B31 T/SMISWYY 三明市生物医药及生物工程学会团体标准 T/005 SMSWYY -2024 大球 盖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industrialcultivationofStrophariarugosoannulata 2024-8-19发布 2024-08-19实施 三明市生物医药及生物工程学会 发布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选址和布局.. 5设施设备.
6菌种选择.. 7生产材料, 8病虫害防治.. 9包装贮运 10菌渣处理. 11档案记录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三明市生物医药及生物工程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三明市农业局食用菌推广站、尤溪县食用菌技术推广站、 将乐县食用菌技术推广站、大田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将乐县金土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将乐茂兴 珍稀菇业有限公司、大田县升阳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严胜泽、詹美蓉、王圣销、饶永斌、谢婷、王蕾、罗情情、吴木兰、王瑞娟、 翁垂芳、严少妹、黄忠英、彭传尧、刘传森、林配隆、吴有顺、林茂年、董贵发.
大球盖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球盖菇(Strophariarugosoannulata)工厂化裁培的培养料选择,建堆发酵方法选择, 发菌管理,出菇技术管理,采收等工厂化栽培的综合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大球盖菇工厂化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JC/T619石灰术语 NY/T119饲料原料小麦麸 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528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1731食用菌菌种良好作业规范 NY/T1742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 NY/T1935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 NY/T2064秸秆裁培食用菌霉菌污染综合防控技术规范 NY/T2375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1 固体菌种solidspawn 纯菌丝体连同固体培养基质,一起培养获得的食用菌菌种.
3. 1.2 液体菌种/iquidspawn 用液体培养基,通过深层培养(液体发酵)技术生产的液体形态的食用菌菌种.
3. 1. 3 工厂化生产 industrialproduction 模拟生态环境、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机械操作、现代管理于一体的操作模式,按照食用菌生长 周期所需,利用风、光、温、湿控设备创造适宜环境,实现周年生产.
4选址和布局 4.1应选择环境清洁、有饮用水源、排灌方便、远离污染源200m、交通便利、电力有保障的场所,其 生产环境应符合NY/T2375的要求.
4.2房布局 应根据生产规模、栽培模式以及不同功能区等要求,建设相配套的厂房,合理布局厂区各功能区块, 原材料库、配拌料车间、净化接种区、培养室、出菇房、发酵隧道等.
5设施设备 5.1原材料库 应建在地势高处,地面应硬化,防尘防潮,防虫防鼠,并配有称量、物料周转、通风等设施设备.
5.2配拌料车间 场地平整、空间充足、水电方便,应配备粉碎机、过筛机、称重机、拌料机、传送带等设备.
5.3净化接种区 5.3.1由缓冲间和接种室构成,配置相应的温控、空气净化、消毒等设备设施,配备风淋室、无尘工作 服(帽)、工作靴(鞋)或防污染鞋套.
5.3.2接种区净化等级应达到万级,接种室净化等级达到千级,层流罩下区间净化等级达到百级.
5.3.3根据生产规模和接种方式配置相应的接种机或接种设备.
5.4培养室 5.4.1应配备温控、湿控、通风换气等设备,应环境清洁,有防虫防鼠设施设备等.
5.4.2层架式培养,培养室适宜面积45㎡~65㎡²,空调风机或进气扇风不可直接对着菌床吹,层架 最高处应低于空调风机和进气扇口1.0m~1.5m,层架不超过10层,层间距40cm~45cm.
5.5出菇房 5.5.1每间菇房应配置一台功率相匹配的组合式控温、加湿和通风系统,通风系统包括排气扇、空气过 滤器等通风装置.
5.5.2每间菇房安装可控调节的LED灯带,使室内光照达到100LX以上.
2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T/SMSWYY 004-2024 石斛新品种“粉佳人 ”种苗组培快繁技术规程.pdf
ICS65.020.01 CCS B38 T/SMSWYY 三明市生物医药及生物工程学会团体标准 T/004 SMSWYY-2024 石斛新品种“粉佳人”种苗组培快 繁技术 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issue culture and rapid propagation of new Dendrobium variety“Fenjiaren" (报批稿) (本草案完成时间:2024.6.20) 在提交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
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 发布 T/004 SMSWYY-2024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3.1快繁rapid propagation. 3.2接种 inoculation. 3.3外植体explant.
3.4不定芽 adventitious bud 3.5 炼苗acclimatization. 4种苗繁有条件, 4.1接种室. 4.2培养室. 5组培生产流程, 5.1母株的确定 5.2外植体消毒 5.3诱导培养 5.4增殖培养 5.5生根培养 6炼苗与移栽 6.1炼苗 6.2洗苗 6.3基质准备 6.4移栽. T/004SMSWYY-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三明市生物医药及生物工程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三明精农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颜沛沛、叶炜、江金兰、王培育、李尊文.
T/004SMSWYY-2024 石斛新品种"粉佳人"种苗组培快繁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技术方案包括石解新品种“粉佳人”种苗繁育的组培生产流程和炼苗移栽内容.
本方案可为石解 种苗组培繁育提供参考.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面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6001有苗技术规程 T/SGZX007-2022铁皮石解绿色生产技术规程 T/GXAS330-2022粉梦幻石解种苗生产技术规程 DB53/T290.2-2013紫皮石解第2部分:种苗培育 DB53/T290.2-2013紫皮石解第3部分:生产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快繁rapid propagation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种苗快速繁殖.
3.2接种inoculation 按无菌操作技术要求将目的植物材料移接到培养基质中的过程.
3.3外植体explant 用于用于组织培养启动的植物材料,包含组织、器官等.
3.4不定芽adventitious bud 凡从叶、根、茎节间等通常不形成芽的部位生出的芽.
3.5炼苗acclimatization 将试管苗连培养瓶一起移至室外近自然环境中培养,增强苗木对自然光照和温差变化适应能力的 过程.
4种苗繁育条件 4.1接种室 主要用于材料的消毒和接种、培养物的继代转移等的场所.
要求无尘、无对流空气的洁净环境.
进 入室内的工作人员应换上洁净的工作服、工作帽和拖鞋,避免带入杂菌引起空气污染.
4.2培养室 培养试管苗的场所,卫生保持清洁干净,内置多层培养架.
温度根据种苗品种、培养目的进行调控, T/004 SMSWYY-2024 培养温度25(土2)℃:光照强度1500~2000lx,每天光照时间14h,环境湿度60%~80%.
5组培生产流程 5.1母株的确定 选择品种纯正、农艺性状优良、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母株.
5.2外植体消毒 植株取回来后,剪取茎段,先用洗洁精溶液刷洗表面,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移至超净工作台上.
先 用75%的酒精消毒30秒,再用0.1%氯化汞溶液,添加两滴Tween-20灭菌10~15min后将材料取出,用 无菌水彻底冲洗4~5次.
5.3诱导培养 将冲洗好的外植体切成约2.0cm左右的切段,每一切段应至少保留1个节,接种到1/2MS6-BA3 mg/L香蕉泥100g/L白糖30g/LAC1g/L琼脂粉5.6g/L培养基上,pH5.6~5.8,每瓶接种1条单节茎 段.
培养养6个月后,可长到4-6cm,将新生茎段切下,放在培养基中继代培养,可获得更多组培材料.
5.4增殖培养 琼脂粉5.6g/L,pH5.6~5.8)中,每瓶接种20个,培养4-6个月,通过不定芽增殖可获得更多组培苗.
5.5生根培养 将增殖组培苗茎段接种到生根培养基(1/2MSNAA1mg/L香蕉泥100g/L白糖15g/L琼脂粉5.6 g/L,pH5.6~5.8)中,每瓶接种20个,培养4个月后,可获得生根组培苗.
6炼苗与移栽 6.1炼苗 将培养好的“粉佳人”石解苗不重叠放置在大棚内,遮光率60~80%,炼苗15天即可进入移栽阶段.
6.2洗苗 轻轻将苗顺瓶口取出,用清水清洗根部附着的培养基,再用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浸泡 10~15min,放于阴凉、通风、透气处晾干.
6.3基质准备 基质为松树皮与杉木皮为混合物,混合比例为2:1,用1500倍液甲基托布津浇透灭菌晾干.
将预 处理好的基质装入47.5cm*47.5cm*5cm规格的培育筐中备用.
6.4移栽 移裁时间为9月,将石解苗株行距9cm*9cm移栽,光照度为30%.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T/SMSWYY 003-2024 石斛新品种粉佳人种苗栽培技术规程.pdf
ICS65.020. 20 CCS B38 T/SMSWYY 三明市生物医药及生物工程学会团体标准 T/003 SMSWYY-2024 石斛新品种"粉佳人"种苗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eedling Cultivation of the New Dendrobium Variety "Fenjiaren" (报批稿) (本草案完成时间:2024.6.20) 在提交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
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 发布 T/003 SMSWYY-2024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3.1基质 3.2苗床. 4大棚设施搭建 4.1大棚规格 4.2排水集水 4.3苗床架设 5基质.. 6栽植.. 6.1裁种时间.
6.2种苗要求 6.3栽种方法 7管理... 7.1光照.. 2 7.2温度与湿度 7.3水分管理 7.4施肥. 7.5除草.. 8病虫害防治.
8.1防治方法 8.2采收 附录A(规范性) “粉佳人”主要病虫害防治 T/003SMSWYY-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三明市生物医药及生物工程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三明精农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颜沛沛、叶炜、江金兰、王培育、李尊文.
T/003SMSWYY-2024 石斛新品种"粉佳人"种苗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技术方案包括石解新品种“粉佳人”种苗裁培及管理方法,可为石解种苗栽培管理提供参考.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42484-2023霍山石解人工栽培技术规程 DB53/T290.2-2013紫皮石斛第2部分:种苗培育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基质 供给植物生长繁殖的,由不同营养物质组合配制而成的营养物质.
3.2苗床 苗床是用于培育植物秧苗的小块土地,分露天苗床和室内苗床.
4大棚设施搭建 4.1大棚规格 配备遮阳网、喷灌的玻璃温室或塑料大棚等设施,宜采用标准化大棚.
4.2排水集水 大棚内的四周挖排水沟,做到棚内无积水,可将水沟的积水收集过滤后循环利用.
4.3苗床架设 棚内搭建架空苗床,苗床宽1.2m、高约0.8m、长度根据实际需求设定:宜选择镀锌管架设床架,包 塑铁丝网铺设苗床,保障通风透气.
5基质 基质为松树皮与杉木皮为混合物,混合比例为2:1,用1500倍液甲基托布津浇透灭菌晾干.
将预 处理好的基质装入47.5cm*47.5cm*5cm规格的培育筐中,含水量40%~60%,厚度5cm~8cm,均匀铺 开备用.
6栽植 6.1栽种时间 时间为9月.
6.2种苗要求 T/003SMSWYY-2024 应健壮无病虫害,叶片4片以上,正常展开,叶色嫩绿或翠绿色.
6.3栽种方法 宜采用丛栽方式裁种,3~5株为一丛,按株距9cm*9cm栽种.
7管理 7.1光照 夏秋季宜采用30%光照,在冬季和春季应酌情减少遮阴,保证适宜的光照.
7.2温度与湿度 湿度控制在60%~80%.
棚内白天温度保持在20℃~30℃、夜晚保持在0℃~20℃,低温不宜低于- 5℃,高温不宜高于40℃.
7.3水分管理 采用喷灌系统,夏天浇水天/次,每次8~10min,冬天5~7天/次,每次5min,春秋天按照实际温度与 湿度增减浇水频次.
7.4施肥 使用水溶性复合肥,稀释2000~3000倍进行喷施,生长期5天/次,每次1~2min,非生长期参照实际 需求增减喷施频次.
7.5除草 及时人工除草、清菌:控制青苔的生长,过盛时需人工去除.
8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绿色防控.
以竹醋液、石灰、黑光灯诱杀等综合防治技术措施预防病虫害.
8.1防治方法 “粉佳人”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见附录A.
8.2采收 采收时间为11月至次年3月,采收通过采老留新货整丛采收的方式,剪取茎秆或连根挖取,清洗备 用.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T/SMA 0047-2024 轨道交通高压屏蔽线缆及连接器表面转移阻抗测试方法.pdf
ICS 29.020 CCS S 35 T/SMA 团 体 标 准 T/SMA 0047 -2024 轨道交通高压屏蔽线缆 及连接器 表面 转移阻抗测试方法 Test Method for Surface Transfer Impedance of High Voltage Shielded Cables and Connectors in Railway Applications 2024-08-30发布 2024-09-15实施 上海市计量协会 发布 T/SMA00472024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三同轴法测量高压屏蔽线缆的表面转移阻抗. 3 5管中管法测量高压屏蔽连接器或者屏蔽线缆组件转移阻抗 6测试报告 6 15 附录A(规范性)阻抗匹配器. 16 附录B(资料性)不同负载条件对截止频率的影响 61 附录C(资料性)散射参数S与表面转移阻抗Z的转换, 06 附录D(资料性)表面转移阻抗的推荐限值与等级, 34 T/SMA 0047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上海市计量协会电磁兼容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文件由上海市计量协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凌世电磁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中车奇宏散热技术有 限公司、特灵顿(上海)检测认证服务有限公司、奥尔托射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苏州信科检测技 术有限公司、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南京纳特通信电子有限公司、上海欣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 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润泽、马士平、赵大勇、田禾箐、杨天矾、周益华、黄敏昌、王绎维、叶东 辉、贾孟军、金善益、乐玉平、陈倩、姜世玲.
本文件2024年8月首次发布.
T/SMA 00472024 轨道交通高压屏蔽线缆及连接器表面转移阻抗测试方法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轨道交通高压屏蔽线续及连接器的屏蔽效能测试程序和技术方法,测试频率范围为 9kHz~30MHz(可根据被测线缆长度和测试装置进行扩展).
本文件规定的测试方法适用于GB/T2900.36-2021中定义的类型的车辆,如高速列车、机车、 客车、地铁、轻轨车辆、有轨电车和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T-CSAE189-2021电动汽车高压屏蔽线缆及连接器表面转移阻抗测试方法 IEC62153-4-1金属通信线缆试验方法第4-1部分:电磁兼容电磁屏蔽测量的介绍(Metallic munication cable test methods-Part 4-1:Electromagnetic patibility (EMC)Introduction to electromagnetic screening measurements ) IEC62153-4-3金属通信线缆试验方法第4-3部分:电磁兼容表面转移阻抗三同轴法(Metallic munication cable test methodsPart 4-3:Electromagnetic patibility (EMC)Surface transfer impedanceTriaxial method ) IEC62153-4-7金属线缆和其他无源器件试验方法第4-7部分:电磁兼容转移阻抗、屏蔽、耦合 衰减管中管法( Metallic cable and other passive ponents test methodsPart 4-7:Electromagnetic patibility(EMC)Test method for measuring of transfer impedance Z and screening attenuation α or coupling attenuation α. of connectors and assembliesTriaxial tube in tube method ) IEC62153-4-15金属线缆和其他无源器件试验方法第4-15部分:电磁兼容转移阻抗、屏蔽、 耦合衰减三同轴室法(Metallic cables and other passive ponents test methods-Part attenuation)or coupling attenuation with triaxial cell) IEC61196-1同轴通信线缆第1部分:总规范:总则、定义、要求和试验方法(Coaxialmunication cables-Part 1: Generic specificationGeneral definition and requirements ) 3术语和定义 GB/T4365-200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T/SMA 00472024 3.1 内回路(Inner circuit) 由线缆屏蔽层和内导体组成.
3.2 外回路(Outer circuit) 由线缆屏蔽层和测试管的内表面组成.
3.3 表面转移阻抗(Surface transfer impedance) 外回路(由测试管和屏蔽层构成)单位长度感应的纵向感应电压与内回路馈入的电流之比,反之亦 然.
U Loc (1) 其中: Z Z 一分别为内回路和外回路的特征阻抗: U U 分别为内回路和外回路的电压(下角标:n:近端,f:远端): 内回路的电流(下角标:n:近端,f:远端): 线缆长度,特指被测屏蔽层长度: 一自由空间中的波长.
Z 表面转移阻抗.
图1Z定义 3.4 耦合长度(Coupling length) 测试管中的线缆长度.
3.5 截止频率(Cut-off frequency)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T/SMA 0046-2024 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能力要求.pdf
ICS11. 100 CCS C 52 T/SMA 团 体 标 准 T/SMA 0046 -2024 生物 安全二级实验室人员 生物安全能力要求 Requirements of biosafety petency for biosafety level2laboratorypersonnel SMA 2024-08-10发布 2024-08-25实施 上海市计量协会 发布 T/SMA 0046-2024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人员分类, 5能力要求. 2 5.1危险识别能力 2 5.1.1生物因素 5.1.2化学因素 2 5.1.3物理因素 2 5.2风险控制能力. 5.2.1良好工作行为, 5.2.2个体防护, 2 5.2.3设施设备的控制 5.2.4菌(毒)种及感染性样本的控制. 5.2.5消毒和灭菌 5.2.6废物处置 5.3管理能力及执行力. 5.3.1法规、标准的遵从性 5.3.2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 5.3.3安全体系的管理 5.3.4标识的使用 5.3.5培训及监督 5.3.6健康监测 5.4应急能力. 5.4.1应急响应和应对 5.4.2沟通与合作 5.4.3应急演练 6分类要求 附录A(资料性) BSL-2实验室工作岗位职责 附录B(规范性) 生物安全能力分类要求 参考文献 T/SMA 0046-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上海市计量协会公共卫生专委会提出.
本文件由上海市计量协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市徐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 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上海市黄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市场监督 管理局行政服务中心、上海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通标标 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组成.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志勇、邵晶、刘富强、沈小明、施建华、熊彦红、宋黎黎、钱子煜、黎、 李梦、陶艳琳、戴潇瀚、黄佳琪、李晓虹、范一灵、朱万江.
本文件2024年8月首次发布.
I1 T/SMA 0046-2024 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人员 生物安全能力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BSL-2实验室)人员分类、生物安全能力和分类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从事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实验活动的BSL-2实验室.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19082医用一次性防护服 GB19083医用防护口罩 GB41918生物安全柜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BSL-2实验室)biosafetylevel2laboratory 通过防护屏障和管理措施,能够避免或控制被操作的有害生物因子危害,达到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 二级的生物实验室.
3.2 能力petence 应用知识和技能实现预期结果的本领.
[来源:GB/T 27024-2014 3.6] 3.3 健康监测health monitoring 根据工作场所的具体风险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
3. 4 危险化学品hazardouschemicals 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 学品.
[来源:GB 18218-2018 3.1] 3.5 个体防护装备personalprotectiveequipment:PPE 为防御物理、化学、生物等外界因素伤害所穿戴、配备和使用的护品的总称.
[来源:GB/T 41205.1-2021 3. 4] 3.6 风险risk 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
[来源:RB/T 040-2020 3.2] 3.7 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 T/SMA 0046-2024 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的全过程.
[来源:GB/T23694-2013 4.4.1] 4人员分类 按照工作职责,将BSL-2实验室人员划分为管理人员、实验操作人员和辅助人员三个类别.
a)管理人员负责实验室的整体运行和安全、技术及质量规程的制定与执行,如实验室生物安全 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生物安全委员会成员、实验室部门负责人等.
b)实验操作人员主要执行实验室内的实验或技术操作,包括从事样品制备、实验处理、仪器操 作、数据记录、菌毒种使用和管理等,如检测人员、菌(毒)种(生物样本)管理员等.
c)辅助人员负责提供必要的技术、后勤和安保支持,包括但不限于进行培养基配制、器Ⅲ清洗、 环境保洁、消毒、医疗废物处置、设备维保、安保等人员.
BSL-2实验室工作岗位人员职责参见附录A.
5能力要求 5.1危险识别能力 5.1.1生物因素 5.1.1.1熟悉病原微生物分类要求,并掌握从事实验的病原微生物分类.
5.1.1.2熟悉实验室从事的生物危害因子及其潜在危害.
5.1.1.3根据从事的实验活动,建立实验室的生物危害因子清单.
5.1.1.4了解从事实验的病原微生物的预防、治疗和诊断措施,包括疫苗、治疗药物与感染检测用诊 断试剂等.
5.1.1.5了解生物气溶胶或感染性气溶胶的危害和易产生气溶胶的操作.
注:实验室中会引起气溶胶的操作包括但不限于离心、研磨、振荡、匀浆、超声、接种、冷冻干燥等.
5.1.1.6如实验活动涉及到遗传修饰生物体(GM0s)时,了解重组体引起的危害.
5.1.2化学因素 5.1.2.1熟悉实验活动涉及的危险化学品,了解其危害.
注:危险化学品的危害包括但不限于有毒、易燃、易爆、易腐蚀性等.
5.1.2.2根据从事的实验活动,建立实验室危险化学品清单.
5.1.3物理因素 5.1.3.1了解实验室中存在的物理危害.
注:物理危害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室锐器、压缩气体、压力和真空、高温、低温、重物压伤、紫外线、滑倒、绊倒和 掉倒等.
5.1.3.2根据从事的实验活动,建立实验室物理危害清单.
5.2风险控制能力 5.2.1良好工作行为 5.2.1.1建立生物安全实验室良好工作行为操作规程.
5.2.1.2掌握生物安全实验室良好工作行为.
5.2.2个体防护 5.2.2.1根据实验室危险因素和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配备符合GB19082、GB19083等标准要求的个 体防护装备,必要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
5.2.2.2建立个体防护装备选择、检查、穿戴脱卸、清洁、消毒和处置规程.
5.2.2.3正确选择、穿戴和脱卸个体防护装备,并对其进行检查、清洁、消毒和处置.
5.2.3设施设备的控制 2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T/SISTB 011-2024 CCHC认知障碍专业护理员培训体系1.0.pdf
ICS 03. 080.99 团体标准 T/SISTB 011 -2024 CCHC 认知障碍 专业护理员 培训体系 1.0 CCHCCognitiveImpairmentProfessional Carers TrainingSystem1.0 2024-8-1发布 2024-8-1实施 上海市楼宇科技研究会发布 目次 前 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5培训目的 6基本规定. 7培训要求 8培训机构的考核监督. 10 参考文献.. 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 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 任.
本文件由上海爱可尔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上海市楼宇科技研究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上海市楼宇科技研究会、上海爱可尔养老 服务有限公司、上海海阳医疗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市苏康养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杭州甲子养老服务有限公司.
本文件参与专家:上海养老科技学会联盟发起人钱平雷、上海市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兼 秘书长度焱、上海市康复协会理事长兼秘书长郑洁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护 士长阮征、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陈冬勤.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薛赢硕、王煜石、刘宇、范达伟、郭际冬、徐超.
CCHC认知障碍专业护理员培训体系标准1.0 1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认知障碍症专业护理员培训,以及承担认知障碍症患者照护服务的单位 与专业养老护理员及其培训机构的考核和监督,本文件适用于CCHC(持续照料社区)居家 养老模式的服务质量控制及管理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 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是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 用于本文件.
DB31/T1402-2023养老机构认知障碍照护单元设置和服务要求 DB31/T1428-2023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指南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认知障碍cognitiveimpairment 记忆、语言、视觉空间、执行、计算和理解判断等几项认知功能中的一项或多项受损, 并影响个体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的症状.
3.2专业护理员Professionalcaregivers 养老护理员是在养老机构、护理中心、医院等场所从事老年人生活照料、护理服务的 专业人员.
他们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疾病护理、康复训练、心理 关爱等.
养老护理员是养老服务行业中非常重要的职业之一,他们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 量、维护老年人的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专业护理员按照专业养老护理员技术职称系列可分为高、中、初三级.
中、高级养老 护理专业职称的人员,宜具备经过认知障碍症专业护理的培训的知识和技能.
初级养老护 理职称的人员,宜接受认知障碍症专业护理一般应知应会性质的培训.
3.3培训体系Trainingsystem 养老护理机构人员培训体系是为了提高养老护理机构服务质量和养老护理人员的专 业能力而设计的一套培训计划和体系.
主要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3.1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培训,使养老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能够 提供安全、有效、人性化的养老护理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3.3.2保障老年人权益:培养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使其能够合法、 合规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3.3.3提升养老护理行业形象:通过培训,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树立养 老护理行业的良好形象,提升社会对养老护理行业的认可度和信任度: 3.3.4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 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促进养老护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3.3.5为探索全面建立养老护理专业职称提供依据:为巩固养老护理员队伍,鼓励更 多有志者投身养老事业,促使养老事业发展.
4缩略语 CCHC (Continuing Care Home-based Community 持续照料社区) CCHC,是“持续照料社区”的英文缩写.
其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 务为依靠,形成了一种带有社会性的养老方式.
5培训目的 本文件旨在由社会科技和现代服务专业团体与专业培训机构相结合,共同建立为居家、 社区和养老机构等各种场合提供专业化照护服务的护理员,以及在家庭环境中为认知障码 患者提供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照护技能的亲属,进行高新科技专业培训体系的标准.
6基本规定 6.1诊断认知障碍的机构和人员 认知障碍依托于专业的评估机构或者具备诊断条件的专业医疗机构,通过对该患者进 行全面检查后,确诊认知障碍或认知障碍的程度水平.
普通养老护理员经过系统化培训后,具备识别患者早期症状或者识别照顾过程中患者 病程进展加重,可及时向家属或者服务机构,寻求转介流程,找专业医疗机构或者评 估机构对患者进行评估诊断,以便患者得到及时的照护服务,延缓疾病进展.
6.1.1评估机构 评估机构为依法独立登记的社会服务机构或企事业单位,宜具有稳定的评估人员、办 公场所、良好的财务资金状况,具备完善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评估业务管 理、质量控制管理等制度.
评估机构不得提供养老护理服务,评估机构出资人不得开办或 参与开办养老服务机构.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T/SILA 016-2024 智能照明射频识别(RFID)芯片应用技术规范.pdf
ICS29.140.99 CCS K 70 T/SIL 上海浦东智能照明联合会团体标准 T/SILA 016 -2024 智能照明射频识别(RFID)芯片应用 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lighting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chips 2024-08-22发布 2024-08-22实施 上海浦东智能照明联合会 发布 T/SILA 016-2024 目次 前言 引言. III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5RFID芯片应用场景, 2 5.1RFID芯片控制智能照明产品 5.2RFID芯片搭配其他微控制器等模块控制智能照明产品.
2 5.3RFID芯片批量配置智能照明产品. 6要求.. 2 6.1RFID芯片. 2 6.2智能照明产品移动设备端APP. 3 6.3RFID智能照明产品批量配置系统 7测试方法 5 7.1RFID芯片. 5 7.2智能照明产品移动设备端APP. 5 7.3RFID智能照明产品批量配置系统.
附录A(资料性) RFID智能照明驱动结构框图 附录B(资料性) RFID芯片示例, 附录C(资料性) RFID读写器示例 12 附录D(规范性) API指令集, 13 参考文献, 14 T/SILA016-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上海浦东智能照明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意法半导体(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复 旦大学、锐高照明电子(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时代之光照明电器检测有限公司、德凯质量认证(上海) 有限公司、联通(上海)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广州安的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三思电子工程有限公 司、珠海市圣昌电子有限公司、惠州市元盛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市驱驰电子有限公司、广州易而达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易探科技有限公司、广东艾迪明电子有限公司、深圳市晟瑞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志茂、李志君、张善端、罗静强、庄晓波、王磊、李斌、吴旋凯、厉梁、代 照亮、李振松、孙超、黄峰、王鹏飞、施金金、吕亚平、俞孝军、赵显云、王文、贾存玉、余亚利、宋 哲、卫建强、李祖冕、赵清泉、申雪娇、顾大鹏、袁德英、洪艳君.
I1 T/S1LA 016-2024 引言 随着照明产品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射频识别(RFID)芯片逐渐成为实现智能化的核心部件,使用RFID 芯片的智能照明产品近些年越来越多.
本文件规定的RFID芯片,十分贴合智能照明产品的应用需求,将RFID技术与传统智能照明技术深度 结合,给终端用户带来更为智能便捷的用户体验,给智能照明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件规定的 RFID芯片,可以搭配例如微控制器等模块,实现移动设备端APP智能灯控功能.
而且,带有RFID芯片的 智能照明产品,还能实现产品的批量配置,包括出厂功能参数配置、产品配置错误定位、库存盘点、产 品重新配置等,极大提升智能照明产品的生产效率.
本文件符合市场发展和应用前景,通过本文件的制定,可以为智能照明行业提供更加智能、高效的 RFID芯片应用方案,行业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选用相应RFID芯片产品,从而快速开发出更符合市场需求 的智能化的智能照明产品.
I】I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T/SIGA 003-2024 智能制造联邦学习应用指南.pdf
ICS 35. 240. 50 CCS L67 T/SIGA 团 体 标 准 T/SIGA003 --2024 智能制造联邦学习应用指南 Guidance for federatedlearning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2024-08-27发布 2024-08-28实施 上海市图像图形学学会 发布 T/SIGA 003-2024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5架构. 6分类. 7参与方角色 8实现过程. 9软件系统. 附录A(资料性)智能制造联邦学习实现过程流程图 附录B(资料性)评价指标计算公式 参考文献. T/S1GA003-2024 前言 本文件依据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上海市图像图形学学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富数科技有限公司、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上 海交通大学、上海保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晋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晓丽、方志军、罗光圣、王国中、李高健、卡阳、杨天雅、李倩、姚晨、周 军、黄军林、吴天磊、张东、韩乔.
T/SIGA 003-2024 智能制造联邦学习应用指南 1范围 本文件给出了面向智能制造的联邦学习架构、分类、参与方角色、实现过程和软件系统等应用指南.
本文件适用于智能制造的联邦学习系统部署、开发和应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联邦学习federatedlearning 一种分布式机器学习技术,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在多个拥有本地数据的数据源之间进行分布式模型训 练,在不需要交换本地个体或样本数据的前提下,仅通过交换模型参数或中间结果的方式,构建基于虚 据不动模型动”的应用新模式.
[来源:IEEEP3652.1-2020,1.1,有修改] 3. 2 联邦簇federated cluster 以相同数据方案在资产数据上训练的模型的学习任务.
3.3 联邦学习任务federated learning task 需要用算法训练的机器学习模型,简称任务.
3.4 对应一个联邦学习任务,表示联邦学习服务器和相关联邦学习客户端的联邦执行指令.
3.5 联邦学习软件系统federated learning system 一套完整的、严密的用于实现联邦学习功能的软件.
3.6 元数据metadata 数据集的字段信息,如字段名、字段类型、字段信息等.
3.7 局部模型localmodel 各个客户端的模型.
3.8 T/SIGA 003-2024 全局模型globalmodel 各个客户端联邦聚合后的模型.
3.9 参与方participant 一个或一组自然人或法人,指参与联邦学习互联互通任务的主体,包含发起方、数据方、算法方、 计算方、结果方、协调方等多种角色.
3.10 算法组件algorithmponent 用于执行计算任务的一种可代替、可组合的部件,封装了算法功能的实现并提供一系列可用的接口.
3. 11 同构homogeneity 多个相同类型的样本参与完成一件事情.
3.12 异构heterogeneity 多个不同类型的样本参与完成一件事情.
3.13 资产assets 数据的来源,包括各种传感器、加工设备、机器人等.
3.14 客户端end 位于联邦学习模型的最底层,能执行简单的计算来训练和评价模型,简称端.
3.15 诚实客户端honestend 遵循协议规定、诚实地提供数据或执行计算任务的客户端.
3.16 半诚实客户端semi-honestend 按照协议规定进行操作,但同时会尝试从其他方的输入或计算过程中获取更多信息的客户端.
3.17 恶意客户端maliciousend 试图挖掘其他参与方隐私信息的客户端.
3.18 边edge 边缘设备,位于联邦学习模型的中间,常边缘设备比客户端有更强的计算能力,一般位于工厂的不 同部门或不同的工厂.
3.19 云cloud 中心服务器,位于联邦学习模型的最高层,具有更大的计算能力.
3. 20 键值key-value 根据关键字取值,具有极高的并发读写性能.
3.21 节点node 互联互通网络的基本组成单元,对外提供交互接口.
2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T/SIEATA 000005.1-2024 天空光环境模拟系统 第1部分:设计规范.pdf
ICS29.140. 99 CCS K 70 T/SIEATA 上海照明电器行业协会团体标准 T/S1EATA 000005.1 -2024 天空光 环境模拟系统 第1部分:设计规范 Skylight environment simulation system Partl:Design specifications 2024-06-01发布 2024-07-01实施 上海照明电器行业协会 发布 T/SIEATA 000005.1-2024 目次 前言 II 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系统构成.. 5硬件系统技术要求.. 5.1天空光模拟子系统. 5.2日光模拟子系统. 5.3月光模拟子系统.. 5.4云雾及闪电模拟子系统 5.5水面反射模拟子系统. 5.6光照姿态模拟子系统 t 6光环境场景设计技术要求.. 4 7综合控制系统技术要求. 5 8测试方法. b 8.1照度及亮度测试方法 8.2发光单元亮度均匀度测试方法 8.3发光单元间亮度均匀度测试方法 8.4照度均匀度测试方法 参考文献. T/SIEATA 000005.1-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本文件是T/SIEATA000005《天空光环境模拟系统》的第1部分.
T/SIEATA000005已经发布了以下 部分: 第1部分:设计规范.
本文件由上海照明电器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IEATA)制定发布,归SIEATA, 未经SIEATA许可不得随意复制:其他机构采用本文件技术内容制定标准需经SIEATA允许:任何单位 或个人引用本文件的内容需指明本文件的标准号.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上海照明电器行业协会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秀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上海时代之光照明电器检测有限 公司、上海航空电器有限公司、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郭玮宏、王鸿鑫、谢姝鸽、居家奇、季春海、李涛、张万路、杨樾、李正强、 江磊、蒋仕强、郑磊、金妍、王哗、李梦寻、张清泉、张泉清、王玮、卜伟理.
本文件首批承诺执行单位: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 司、上海秀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航空电器有限公司、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 上海时代之光照明电器检测有限公司、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II T/SIEATA 000005.1-2024 引言 T/SIEATA000005《天空光环境模拟系统》首次确立了天空光环境模拟系统设计、制造和分级的技 术规范,将提高天空光环境模拟系统装置的设计与制造水平.
T/SIEATA000005拟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1部分:设计规范.
第2部分:亮度分布与色温分布模拟技术规范.
第3部分:标准场景设计技术规范.
第4部分:模拟系统分级评价.
II1 T/SIEATA 000005.1-2024 天空光环境模拟系统 第1部分:设计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天空光环境模拟系统的系统构成、硬件系统技术要求、光环境场景设计技术要求和综 合控制系统技术要求,描述了对应的测试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天空光环境模拟系统的设计、测试.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面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5700照明测量方法 GB/T20148-2006日光的空间分布CIE一般标准天空 3术语和定义 GB/T570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天空光环境skylightenvironment 半球天空中亮度和色温的特定分布所形成的具备不同光学特征的环境条件,典型天空光环境包括晴 天、阴天、朝阳、夕阳、夜空、多云天空、雷暴天空等.
3.2 天空光环境模拟系统skylightenvironmentsimulationsystem 通过人造光源、机械装置、控制系统等模拟设备对天空光环境进行模拟的综合装置.
3.3 发光单元lightemittingunit 天空光环境模拟系统中的基本发光部件,结构上不可再分.
3.4 发光单元亮度均匀度luminanceuniformityof lightemittingunit 表示单一发光单元表面不同测试点之间的亮度均匀度,符号为ULaL,用规定表面各测试点亮度中的 最小值与各测试点亮度平均值之比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Uo = m (1) 式中: Lmi--单一发光单元各测试点亮度中的最小值,单位为坎德拉每平方米(cd/m²): L 一单一发光单元各测试点亮度平均值,单位为坎德拉每平方米(cd/m²).
3.5 发光单元间亮度均匀度luminance uniformitybetweenlightemittingunits 表示多块发光单元整体的亮度均匀度,符号为Uubt,用多块发光单元各自中心亮度的最小值与最大 值之比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Uuot = n LA (2)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T/SIA 043-2024 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运行环境服务保障要求.pdf
ICS 35.020 T/SIA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团体标准 T/S1A043 -2024 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运行 环境服务保障要求 Requirements for service assurance of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for mobileinternet applications 2024-08-08发布 2024-08-08实施 中 国 软件行业协 会 发布 T/S1A043-2024 目次 前 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概述 4.1 App运行环境服务保障的原则. 4.2App运行环境服务保障的过程.
4.3App运行保障的角色. 5App运行环境对App的启动保障. 6 App运行环境对App的执行保障. 7App运行环境对App的退出保障. 参考文献.
T/S1A043-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本文件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邮电大学、中国联合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翼安全科技有限公司、哈尔 滨工业大学(深圳)、华中科技大学、中关村实验室、联通云数据有限公司、宏盟媒体集团、厦门海缺 链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如果技术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徐国爱、徐国胜、李朝霞、康和、王晨宇、王浩字、高翠芸、花忠云、聂煜晴、 董自勘、赵彦杰、奚锦文、崔栋、刘金春、刘懿、曹然、张继红、王超博、朴宁.
T/S1A043-2024 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运行环境服务保障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运行环境服务保障的要求,包括App启动、执行、退出 等运行过程中的服务保障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指导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运行环境的研发、部署与运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面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5069-2022信息安全技术术语 GB/T42884-2023信息安全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指南 3术语和定义 GB/T25069-2022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mobileinternetapplication 运行在移动智能终端上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应用软件.
注:简称App. [来源:GB/T 42884-2023 3.2,有修改] 3. 2 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运行环境mobile internet application operating environment 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提供服务的运行环境,具有能够提供应用软件开发接口的操作系统和信息 系统,具有安装、加载和执行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的能力.
注:简称App运行环境.
4概述 4.1App运行环境服务保障的原则 App运行环境在对App提供运行保障服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如下的原则: a)权益保障:应保障用户体验,避免对用户造成干扰,避免影响App的正常运行: b)科学规范:应提供规范化的服务环境,满足App运行的业务需求和高效协同: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T/SIA 039-2024 数据服务商能力评估规范.pdf
ICS 35.020 T/ SIA 1653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团体标准 T/SIA 039 -2024 数据服务商 能力评估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capability assessment of data service provider 2024-6-15发布 2024-6-15实施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发布 目录 前言. 引言... 数据服务商能力评估规范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术语和定义 3.1数据清洗. 3.2数据整合. 3.3数据分析. 3.4数据优化. 3.5态势感知. 3.6数据加密. 3 3.7数据脱敏. 3.8软件项目管理能力评估 4数据服务商能力评估要素 5数据服务商能力评估模型 5.1数据服务商基础 5 5.1.1稳定性 5 5.1.2人员规模 5 5.1.3服务链 5 5.2技术创新能力 6 5.2.1研发投入 5.2.2研发人员 5.2.3研发成果 5.2.4行业认可 5.3项目管理与质量管理能力 6 5.3.1项目级管理能力 5.3.2组织级管理能力 6 5.3.3质量管理能力 5.4财务与信用状况 5.4.1收入情况 5.4.2成长性 5.4.3信用状况 5.5数据服务能力 5.5.1数据采集能力 5.5.2数据处理能力 5.5.3数据管理能力 8 6评价标准等级划分 7数据服务商能力评估模型应用场景 T/SIA039-2024 数据服务商能力评估规范 前言 本标准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上海市软件行业协会、重庆市软件行业 协会、山西软件行业协会、吉林省软件行业协会、辽宁省软件行业协会、山东省软件行业协 会、福建省软件行业协会、浙江省软件行业协会、河南省软件服务业协会、湖南省软件行业 协会、江苏省软件行业协会、安徽省软件行业协会、广东软件行业协会、广西软件行业协会、 海南省软件行业协会、四川省软件行业协会、贵州省信息技术服务业协会、云南省软件行业 协会、深圳市软件行业协会、大连软件行业协会、厦门市软件行业协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 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
本标准起草人:陈宝国、龙飞、姚宝敬、刘谦、赵原、吕彦伟、吴开宇、李倩、刘灿军、 范为民、王小号、陈云贺、于洋、喻晖、夏冰莹、董先权、吕晖、林明广、邓月琴、邓小华、 杨兵、李巡生、郑飞、秦健、吴戈、黄曼、孙志信、鹿麟、张劲明、张然.
T/SIA039-2024 数据服务商能力评估规范 引言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快速融入生产、消费、流通、分配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 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
在此背景下,国家数据局、中央网信办、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数 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中指出,发挥数据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构建以数据为 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顺应大数据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维护市场秩序,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数据服 务商能力的不断进步,增强数据服务商的技术创新及深化拓展能力,规范大数据领域的产品 质量与服务,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结合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和企业的发展实践,对数据服务商的基本能力、技术创新 能力、项目管理及质量管理能力、财务与信用状况、数据服务能力五个方面的要素提出了要 求.
本标准是由相关软件行业协会、企业、评估机构基于市场和行业发展需要而共同制定, 有利于发挥行业自律和示范作用,促进数据服务商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T/SIA039-2024 数据服务商能力评估规范 数据服务商能力评估规范 1范围 数据服务商均适用于本标准,以对数据服务商的整体水平及数据服务能力进行客观 评价.
本标准可作为第三方机构的评估、认证依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 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 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900-2009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 GB/T40147-2021《科技评估通则》 GB/T40148-2021《科技评估基本术语》 GB/T11457-2006信息技术软件工程术语 3术语和定义 3.1数据清洗Data Cleaning 数据清洗又称为数据净化或数据整理,是对数据集进行预处理的一个关键步骤,旨在提 升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3.2数据整合 Data Integration 数据整合是指将来自不同源头、格式各异的数据集汇聚在一起,并通过一系列处理步骤, 转换成一致的、有组织的、易于访间的形式,以便进行高效分析和利用的过程.
这一过程通 常包括数据的提取(Extract)、转换(Transform)和加载(Load),即ETL过程,但也可 能涵盖更广泛的技术和方法,如数据联邦、数据虚拟化等.
3.3数据分析Data Analysis 数据分析是指运用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收集到的大量 数据进行详细检查、整理、加工和解析的过程,旨在从数据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提炼知识、 揭示规律、验证假设或为特定问题提供解答.
3.4数据优化Data Optimization 数据优化是指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改进的一系列操作,旨在提升数据的质量、效率和价值.
这个过程包括数据预处理、存储优化、处理效率改进、安全增强等多个方面,确保数据在分 析、应用或决策支持中发挥最大效用.
3.5态势感知SituationalAwareness 在网络安全领域中,态势感知是指一种基于环境的、动态的、全面洞察安全威胁的能力.
这种能力以安全大数据为基础,从全局视角出发,旨在提升对安全威胁的发现、识别、理解、 分析和响应处理能力.
3.6数据加密 Data Encryption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T/SIA 038-2024 人工智能企业能力评估规范.pdf
ICS 35.020 T/ SIA 1653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团体标准 T/SIA 038 -2024 人工智能 企业能力评估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capability assess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nterprises 2024-6-15发布 2024-6-15实施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发布 目录 前言. 引言. 人工智能企业能力评估规范,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3.1人工智能. 3.2精确率. 3.3召回率, 3. 4 F1 值 3.5混淆矩阵. 3.6 ROC 曲线 3.7 AUC值 3.8交叉损失.. 3.9鲁棒性.... 3.10软件项目管理能力评估, 4人工智能企业能力评估要素 5人工智能企业能力评估模型. 5.1企业基础.... 5.1.1稳定性 5.1.2人员规模 5.1.3服务链, 6 5.2技术创新能力, 5.2.1研发投入 5.2.2研发人员. 5.2.3研发成果 5.2.4行业认可 5.3项目管理与质量管理能力 5.3.1项目级管理能力 6 5.3.2组织级管理能力 5.3.3质量管理能力, 5.4财务与信用状况, 5.4.1收入情况, 5.4.2成长性 5.4.3信用状况 5.5产品技术能力.. 5.5.1人工智能企业通用产品能力 5.5.2人工智能企业个性产品能力 6评价标准等级划分... 7人工智能企业能力评估模型应用场景. T/S1A038- 2024 人工智能企业能力评估规范 前言 本标准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上海市软件行业协会、重庆市软件行业 协会、山西软件行业协会、吉林省软件行业协会、辽宁省软件行业协会、山东省软件行业协 会、福建省软件行业协会、浙江省软件行业协会、河南省软件服务业协会、湖南省软件行业 协会、江苏省软件行业协会、安徽省软件行业协会、广东软件行业协会、广西软件行业协会、 海南省软件行业协会、四川省软件行业协会、贵州省信息技术服务业协会、云南省软件行业 协会、深圳市软件行业协会、大连软件行业协会、厦门市软件行业协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 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
本标准起草人:陈宝国、龙飞、姚宝敬、刘谦、赵原、吕彦伟、吴开宇、李倩、刘灿军、 范为民、王小号、陈云贺、于洋、喻晖、夏冰莹、董先权、吕晖、林明广、邓月琴、邓小华、 杨兵、李巡生、郑飞、秦健、吴戈、黄曼、孙志信、鹿麟、张劲明、张然.
T/SIA038- 2024 人工智能企业能力评估规范 引言 人工智能是当前全球最受关注的新兴科技.
近年来,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 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创新发展,进入成果爆发期,不断催生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新市场, 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 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AI)以其强大的计算能力、自动化 迈进.
为顺应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维护市场秩序,加强行业自律,促进人工 智能企业能力的不断进步,增强人工智能企业的技术创新及深化拓展能力,规范人工智能领 域的产品质量与服务,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结合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趋势和企业的发展实践,对人工智能企业的基本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项目管理及质量管理能力、财务与信用状况、产品技术能力五个方面的要素 提出了要求.
本标准是由相关软件行业协会、企业、评估机构基于市场和行业发展需要而共同制定, 有利于发挥行业自律和示范作用,促进人工智能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T/SIA038- 2024 人工智能企业能力评估规范 人工智能企业能力评估规范 1范围 正在开展人工智能业务的企业均适用于本标准,以对企业的整体水平及开展人工智能业 务的能力进行客观评价.
本标准可作为第三方机构的评估、认证依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 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 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900-2009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 GB/T40147-2021《科技评估通则》 GB/T40148-2021《科技评估基本术语》 GB/T11457-2006信息技术软件工程术语 3术语和定义 3.1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是一门研究如何使计算机以及机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行为的学科.
它 涉及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暂学、神经科学、心理学、数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
人工智 能的核心目标是创造能够理解环境、学习新知识、解决间题、作出决策,并以类似于或超越 人类智能的方式进行有效沟通的智能体.
3.2精确率Precision 精确率(Precision)是一种衡量分类模型或信息检索系统性能的指标,它专注于所检 索或预测为正例的样本中真正为正例的比例.
3.3召回率Recall 在机器学习和统计学中,特别是在评估分类模型性能时,是一个重要指标.
它衡量的是 模型识别出的真正正类占实际正类的比例.
3.4 F1值 F1-score F1值是评估分类模型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尤其适用于那些关注精确率和召回率平衡的 场景.
它是精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数.
3.5混淆矩阵Confusion Matrix 混淆矩阵又称为误差矩阵,是一种用于评估和可视化分类模型性能的标准工具,特别是 在监督学习任务中.
它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用来总结分类器预测结果与实际类别标记之间的 对应关系.
混淆矩阵的大小通常是n行n列,其中n代表类别的数量.
3.6 ROC曲线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是一种在二分类模型中评估其性能的图形表示方法.
ROC曲线通过绘制真阳性率 (True Positive Rate,TPR)对假阳性率(False Positive Rate,FPR)的图形,展现了 分类器在不同阅值设置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平衡.
3.7 AUC值 Area Under the Curve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T/SIA 011-2024 信息系统服务商交付能力评估要求.pdf
T/ SIA ICS35.020 1651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团体标准 T/SIA011 -2024 (替代T/SIA011-2019) 信息系统服务商 交付能力评估要求 Information System Provider Delivery Capacity Assessment Requirements 2024-06-01发布 2024-06-01实施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发布 T/SIA 011-2024 目录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交付能力模型 5交付能力 5.1基本能力 5.2技术能力 5.3人员能力 5.4财务能力 5.5管理能力 6 5.6项目实施交付能力 6 6交付能力模型评估 7交付能力模型应用场景 参考文献 T/S1A 011-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 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软件行业协会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北京赛迪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亚信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北京航天长峰科技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卫宁健康科技集团股份 有限公司、北京南天软件有限公司、云南南天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科大国创软件股 份有限公司、科大国创云网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中煤科工集团重庆 研究院有限公司、石化盈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宝国、陈信祥、强茂山、付晓宇、李白休、张然、李立实、刘冰、 杨满荣、王瑞鹏、刘学成、柳芳、范亚琼、马连轶、白冬梅、曾莉、高蓓、王娟、苗静、陈 正平、曹玉龙、张舰、张海鹏、刘秀荣、李媛、许致远.
本文件代替T/SIA011-2019《信息系统服务商交付能力评估要求》,与T/SIA011- 201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a)3.1信息系统服务商定义中增加了“软件开发”: b)本文对第6部分“交付能力模型评估”内容进行了调整,增加了“能力要求和能力 水平由四级到一级逐级升高”、“评分项的评估适用于一、二、三级评估”.
删除 “评分项的评估适用于一、二级评估”内容: c)对《附录A(规范性附录)交付能力评估要素及要求》进行了调整,增设了三级打分项, 增加了二级、一级的打分项科目,修改了“评分说明”.
T/S1A011-2024 引言 为顺应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维护市场秩序,加强行业自律,促进信息 系统服务商交付能力的不断提高,增强信息系统服务商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支撑信息系 统服务商转型提升,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结合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和企业的发展实践,对信息系统服务商的基本能 力、技术能力、人员能力、财务能力、管理能力和项目实施交付能力六个方面的要素提出了 要求,并对信息系统服务商的交付能力评估过程提出了规范性要求.
本标准是由相关软件行业协会、企业、评估机构基于市场和行业发展需要而共同制定, 有利于发挥行业自律和示范作用,促进信息系统服务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T/S1A 011-2024 信息系统服务商交付能力评估要求 1范围 本标准用于指导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信息系统使用用户或招标中介机构选 择信息系统服务商.
同时也适用于为信息系统服务商开展自我能力评价提供参考.
本标准可作为第三方机构的评估、认证依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 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3016标准体系构建原则和要求 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GB/Z31102软件工程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指南 ISO/IEC20000-1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 ISO21500项目管理指南 T/SIA009-2019软件服务商交付能力评估标准 3术语和定义 3.1信息系统服务商Information system Provider 可承接使用用户发布的信息系统服务需求并提供信息系统设计、软件设计开发、信息系 统集成实施和运行维护服务的企业.
3.2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 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信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 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
3.3信息系统交付Information systemDelivery 信息系统服务商依据使用用户的需求和合同约定完成信息系统,并将信息系统相关控 制、管理、资料等转移给使用用户.
3.4信息系统交付能力Information SystemDelivery Capability 信息系统服务商在整个信息系统交付活动过程中,通过基本能力、技术能力、人员能 力、财务能力、管理能力和项目实施交付能力要素反映出来的交付水平.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1
…
74
75
76
…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