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T 149-2013 海洋执法监察事件分类与判定规范.pdf
ICS 07.060;35.040 A45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149 -2013 海洋执法监察事件分类与判定 规范 Thespecification of classification andjudgmentformarine surveillanceaffairs 2013-04-25发布 2013-05-01实施 国家海洋局 发布 HY/T149-2013 目次 前言 1范围 2术语和定义 ....... 3海洋执法监察事件分类原则 4海洋执法监察事件分类体系 5海洋执法监察事件类型 6海洋执法监察事件判定 参考文献 HY/T149-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中国海监总队、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中国海监 第二支队.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小勇、吴强、汤海荣、姜锡仁、何建苗、张相奎、刘如顺、赵玉慧、毕磊、王小丹、 许莉莉、王玉红.
HY/T149-2013 海洋执法监察事件分类与判定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洋执法监察事件的分类原则、分类体系、事件类型和判定方法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管辖海域内海洋执法监察事件的统计、分析、判定等工作.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海洋执法监察事件marinesurveillanceaffairs 违反海洋相关法律、法规,损害海洋环境、违法使用海域、破坏海岛保护、破坏海底电缆管道以及侵 犯我国海洋权益的各类违法事件.
2.2 海域使用seaareanse 持续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特定海域三个月以上的排他性用海活动,或使用特定海域不足 三个月的排他性用海活动.
注:改写HY/T123-2009,定义2.1.
2.3 海岛保护islandprotection 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保护,无居民海岛自然资源保护和特殊用途海岛的保护.
2.4 海底电缆管道submarinecableandpipeline 包括海底电缆和海底管道.
海底电缆是指铺设于海底用于通信、电力输送的电缆,包括海底光缆、 海底输电电缆;海底管道是指铺设于海底用于输水、输气、输油或输送其他物质的管状设施.
[GB/T17502-2009,定义3.1] 2.5 涉外海洋科学研究foreign-relatedmarinescientificresearch 外方单独或者与中方合作,在我国管辖海域内进行的对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等的调查研究活动.
2.6 溢油事故oilspillaccident 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工程或其他海洋工程建设、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原油及其炼制品泄漏事故.
2.7 海洋工程oceanengineering 以开发、利用、保护、恢复海洋资源为目的,并且工程主体位于海岸线向海一侧的新建、改建、扩建 工程.
2.8 海上倾倒dumpingat sea 海洋倾倒oceandumping 利用船舶、航空器、平台及其他载运工具向海洋处置废弃物和其他物质的行为.
注:海上倾倒包括向海洋弃置船舶、航空器、平台和其他海上人工构造物,以及向海洋处置由于海底矿物资源的勘 1 HY/T149-2013 探开发及相关海上加工所产生的废弃物和其他物质的行为.
但不包括船舶、航空器及其他载运工具和设施正 常操作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排放.
[GB/T15918-2010,定义5.2.5] 3海洋执法监察事件分类原则 3.1海洋执法监察事件以事件查处适用的主要法律、法规和规章为分类依据.
4海洋执法监察事件分类体系 海洋执法监察事件分类体系由五个类型、四个层级组成.
五个类型分别为:海洋环境保护执法监察 事件、海域使用执法监察事件、海岛保护执法监察事件、海底电缆管道铺设与保护执法监察事件和涉外 海洋科学研究执法监察事件.
层次是对事件类型的细化.
根据不同类型事件的具体情况,海域使用执法监察事件类型细化为二 个层次:海岛保护执法监察事件、海底电缆管道铺设与保护执法监察事件以及涉外海洋科学研究执法监 察事件细化为三个层次;海洋环境保护执法监察事件细化为四个层次.
5海洋执法监察事件类型 5.1海洋环境保护执法监察事件 5.1.1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执法监察事件 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执法监察事件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a)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具体包括: 1)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未经核准,擅白开工建设; 2)海洋工程的性质、规模、地点、生产工艺或者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发生重大改变,未重新 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核准; 3),自环境影响报告书核准之日起超过五年,海洋工程方开工建设,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未重新 报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核准.
b)海洋工程的污染防治方面,具体包括: 1)环境保护设施未经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检查批准,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即投入试运行; 2)环境保护设施未经海洋行政主管部门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即投 人生产或者使用; 3)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环境保护设施; 4)未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或者未按要求采取整改措施; 5)围填海使用的填充材料不符合有关环境保护标准; 6)造成领海基点及其周围环境被侵蚀、淤积或者损害; 7)海洋固体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未采取有效措施,造成污染物大范围悬浮扩散,破坏海洋 环境: 8)在海上爆破作业前未按规定报告海洋主管部门; 9)进行海上爆破作业时,未按规定设置明显标志、信号; 10)进行海上爆破作业时未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海洋资源; 2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HY/T 107-2017 卷式反渗透膜组件测试方法.pdf
ICS_07.060;23.100.60 J 77 HY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107 -2017 代替HY/T107-2008 卷式 反渗透膜 元件测试方法 Standardtestmethodforcharacteristics ofthespiralwoundreverse osmosismembraneelement 2017-07-20发布 2017-11-01实施 国家海洋局 发布 HY/T107-2017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测试条件 5检测设备及方法 6测试报告 附录A(规范性附录)卷式反渗透膜元件渗透性能测试条件 附录B(规范性附录)膜元件渗透性能测试装置流程示意图 参考文献 HY/T 107-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HY/T107-2008《卷式反渗透膜组件测试方法》.
与HY/T107-2008相比,除编辑 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一修改了标准名称“卷式反渗透膜组件测试方法”,改为“卷式反渗透膜元件测试方法”,标准正文 中相应修改; 删除了规范性引用文件中“GB17323瓶装饮用纯净水”(见2008年版2); 一修改了术语和定义中“卷式反渗透膜”,改为“卷式反渗透膜元件”并重新定义(见3.1,2008年 版3);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中“完整性”的定义(见3.2);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中“气密性”的定义(见3.3); 一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中“膜元件渗透性能”的定义(见3.4); 删除了卷式反渗透膜元件类型(见2008年版4); 一增加了测试试剂中“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的要求(见4.1); 一修改了渗透性能测试条件(见4.3,2008年版5.2、5.3); 修改了膜元件密封泄漏点测试为膜元件完整性测试(见5.1,2008年版6.2); 修改了膜元件气密性测试装置结构示意图(见5.2.1,2008年版6.1.1); 修改了膜元件气密性检测方法(见5.2.2,2008年版6.1.2); 一一修改了膜元件渗透性能测试前准备的要求(见5.3.2,2008年版6.3.2); 一修改了膜元件渗透性能测试中水通量的计算公式(见5.3.4.3,2008年版6.3.4.3); 修改了膜元件渗透性能测试中除(脱)盐率的计算公式(见5.3.4.5,2008年版6.3.4.5).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贵阳时代沃顿科技有限公司、伊美 特(上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碧水源膜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沁森环保高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水 处理中心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潘献辉、宋杰、于慧、李强、吴非洋、张梦、苏立永、郝军、金焱、张晓姬、李天玉、 石世业、郑宏林.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HY/T107-2008.
Ⅲ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HY/T 074-2018 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设计规范.pdf
ICS 07.060 A 45 HY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074 -2018 代替074-2003 反渗透 海水淡化工程设计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designofreverse osmosisseawater desalinationproject 2018-07-30发布 2018-1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发布 HY/T 074-2018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体设计 2 5海水取水 6海水预处理 6 7反渗透海水淡化系统 11 8水处理剂投加 15 9反渗透产水后处理 18 10排放水处理 19 11调蓄水池 .... 20 12控制和仪表 20 13供配电 22 HY/T074-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HY/T074-2003《膜法水处理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设计规范》.
本标准与 HY/T074-2003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更改为《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设计规范》; 一标准范围修改为“适用于100m"/d及以上规模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海水淡化工程设计”; 根据标准文件的需要,删减和补充了部分规范性引用文件; 设计、管道设计、生产用房、污水处理、厂区设计等内容; 取水泵站”修改为“5.4海水取水泵和泵房”,并对各节相关内容作了修改和补充; 膜元件和中空纤维反渗透膜组件进水水质指标要求,对反渗透海水淡化膜装置的部分进水水 质指标要求作了调整,删除了经预处理后的海水CODM含量指标,增加了水温(2C~40C) 指标,修改了水质pH范围(3~10);删除了平流沉淀池、化学调节和保安过滤等设计内容,增 加了浮沉池和超(微)滤膜过滤预处理工艺设计等相关内容; 2003年版“7反渗透海水脱盐处理"修改为"7反渗透海水淡化系统”,按照反渗透海水淡化 系统的主要构成装置及子系统,分别对保安过滤器、高压泵、反渗透膜装置、能量回收装置、化 学清洗和冲洗装置等设计作了规定.
2003年版“8高压泵和能量回收装置”和“9清洗装 置”的内容均并人修改后的“7反渗透海水淡化系统”,并对相关内容作了修改和补充; 一新增“8水处理剂投加”,对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各加药环节的工艺设计作了规定; -2003年版“11浓水排放和产水后处理”经修改后分为“9反渗透产水后处理”和“10排放 水处理”两章,并新增了部分设计内容; -2003年版“10水池”修改为“11调蓄水池”,并对调蓄水池的相关设计作了补充; -修改和补充了“12控制和仪表"和“13供配电”设计的相关内容.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 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波、阮国岭、谭永文、陈文松、朱力、郑宏林、赵河立、陈志善、沈炎章、白海浪、 潘献辉、戴诚怪、邵天宝、初喜章、康晓辉、李小军、余涛.
I HY/T 074-2018 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设计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以反渗透技术为核心的海水淡化工程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产水量100m?/d及以上规模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设计,其他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J22厂矿道路设计规范 GB3097海水水质标准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17218饮用水化学处理剂卫生安全性评价标准 GB/T17219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卫生安全评价规范 GB/T20103-2006膜分离技术术语 GB/T30299反渗透能量回收装置通用技术规范 GB5001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34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 GB5005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3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5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60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 GB50174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GB5021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GB/T50265泵站设计规范 GB/T50619一2010火力发电厂海水淡化工程设计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20103一200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 GB/T20103一2006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反渗透reverse osmosis;RO 在高于渗透压差的压力作用下,溶液(如水)通过半透膜进人膜的低压侧,而溶液中的其他组分(如 1 HY/T 074-2018 盐)被阻挡在膜的高压侧并随浓溶液排出,从而达到有效分离的过程.
[GB/T20103-2006,定义4.2.2] 3.2 反渗透膜元件reverseosmosiselement 反渗透膜组装成能付诸实际应用的最小基本单元.
3.3 脱盐率saltrejection 表示脱除给料液盐量的能力,为单元设备进水和产水含盐量的差值与进水含盐量之比,以%表示.
[GB/T20103-2006,定义2.2.11] 3.4 产水量productivity 在规定的运行条件下,单元设备在单位时间内的产水的量,单位:m²/d.
注:改写GB/T20103-2006,定义2.2.10.
3.5 水回收率waterrecovery 产水量与给水总量之百分比,以%表示.
[GB/T 20103-2006 定义2.2.12] 3.6 淤泥密度指数silt densityindex;SDI 由堵塞0.45μm微孔滤膜的速率所计算得出的、表征水中细微悬浮固体物含量的指数.
[GB/T20103-2006,定义2.3.21] 3.7 溶解性总固体totaldissolved solids;TDS 经过过滤的水样,在规定条件下蒸干水分后留下的物质(即水中的溶盐、有机物和胶体物质的总 量).
注:当水中有机物含量较少时可近似表示总含盐量,单位:mg/L.
[GB/T20103-2006,定义2.3.7] 4总体设计 4.1原则 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设计应以市政或用户需求为依据,对现场的水资源、地质、水文、气象、环境等 状况进行全面勘察和综合调查分析,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减少土地占用,提高 资源综合利用率.
4.2选址要求 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项目的选址应考虑下列要求: a)靠近海水取水位置、供电电网、供水管网; b)在水源不受污染和保证生产安全的条件下,靠近用水群体; c)具有适宜于工程施工的水文、地质条件; d)便于浓缩海水和生活、生产废水处理、利用和排放; e)便于交通和运输.
2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HY/T 071-2017 表层漂流浮标.pdf
ICS 07.060 N 92 HY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071 -2017 代替HY/T071-2003 表层漂流浮标 Surfacedriftingbuoy 2017-02-21发布 2017-06-01实施 国家海洋局 发布 HY/T 071-2017 目 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浮标组成与型号 5要求 6试验方法 7检验规则 8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HY/T071-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HY/T071-2003《表层漂流浮标》,与HY/T071-2003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扩大了标准的适用范围; 一增加了环境适应性、电磁干扰等要求及相应的试验方法的规定; -一提高了原标准中的部分性能要求,包括温度测量准确度、定位和数据传输频次; 一一修订原标准中的部分试验方法,如温度示值误差检定方法、壳体密封测试方法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商红梅、张少永、李文彬、张文良.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HY/T071--2003.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HY/T 061-2017 中空纤维微滤膜组件.pdf
ICS07.060;67.260 A 45 HY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061 -2017 代替HY/T061-2002 中空纤维微滤膜 组件 Hollowfibermicrofiltrationmembranemodule 2017-02-21发布 2017-06-01实施 国家海洋局 发布 HY/T061-2017 目 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要求. 5检测方法 6检验规则 7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附录A(规范性附录)无壳式中空纤维微滤膜组件完整性检测装置 附录B(规范性附录)壳式中空纤维微滤膜组件通量检测装置 附录C(规范性附录)无壳式中空纤维微滤膜组件通量检测装置 HY/T 061-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HY/T061-2002《中空纤维微滤膜组件》,与HY/T061-2002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 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一删除了“起始泡点压力”和“膜孔径”共2条定义(见2002年版的3.3和3.4); 度指数”和“悬浮固体”共7条定义(见3.2、3.3、3.5、3.6、3.7、3.8和3.9); 一删除了分类与型号(见2002年版的第4章); 膜孔径计算”4项试验方法(见2002年版的6.1、6.2、6.3和6.4); (见5.1、5.2、5.3和.5.4); --修改了型式检验方法和判定规则(见6.4.2和6.5,2002年版的7.2.4); 一增加了使用说明书中应包含的参数(见7.2.2.2); 一修改了对运输和贮存的要求(见7.3和7.4 2002年版的8.3和8.4); 一删除了中空纤维微滤膜组件规格尺寸和参考资料(见2002年版的附录A和附录B); 增加了完整性检测装置和通量检测装置的示意图(见附录A、附录B和附录C).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山 东招金膜天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碧水源膜科技有限公司、三达膜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天邦膜技术国家 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天津膜天膜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浙江东大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海南立昇净 水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杭州求是膜技术有限公司、杭州天创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唐小珊、潘献辉、王乐译、刘明轩、洪昱斌、徐徜祥、赵莹、吴益尔、陈清、许振良、 张星星、丁国良、张本善、王旭亮、刘春桥、代攀、徐娅、杨虎、洪海云、赵经纬、杨燕.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HY/T061-2002.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HY/T 047-2016 工程海冰技术规范.pdf
ICS 07.030 A45 HY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047 -2016 代替HY/T047-1999 工程海冰 技术规范 The specification for engineering sea ice techniques 2016-11-07发布 2017-02-01实施 国家海洋局 发布 HY/T 047-2016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则.. 4.1工程海冰条件的确定 4.2冰荷载. 4.3工程海冰及环境数据的获取 4.4工程海冰监测系统的建立 5工程海冰条件的确定 5.1海冰环境参数 5.2海冰特征参数 5.3海冰物理参数 8 5.4海冰力学参数 6冰荷载. 6.1总体要求. 6.2总静冰力. 6.3局部冰压力. 6.4动冰力 17 7工程海冰及环境数据获取 19 7.1海冰环境数据 7.2海冰特征数据 7.3海冰物理参数数据. 7.4海冰力学参数数据 8工程海冰监测系统建立 8.1总体要求... 8.2工程海冰监测系统建立原则 21 8.3工程海冰监测内容与技术要求 8.4海冰观测数据管理. 附录A(资料性附录)冰情等级的划分依据 附录B(资料性附录)工程海冰技术资料列表 附录C(资料性附录)国内有关的海冰单轴压缩强度试验结果 附录D(资料性附录)多腿结构的总冰力推荐计算方法 附录E(规范性附录)海冰晶体结构观测方法 附录F(规范性附录)海冰力学性质测定方法 参考文献. HY/T047-2016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HY/T047-1999《工程海冰技术规范》.
本标准与HY/T047-1999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一修改了“范围”中本标准规定的内容(见第1章,1999年版第1章); “一修改了“海冰力学设计指标确定”,将题目变更为“海冰力学参数”(见5.4,1999年版第6章); 修改了“摩擦系数”的计算方法(见5.4.8,1999年版的6.9); 一修改了“冰荷载推荐做法”,将题目变更为“总静冰力”(见6.2,1999年版的第7章); 增加了“限制准则”(见6.2.1); 增加了“平整冰的劈裂荷载”(见6.2.4.4)、“多腿结构”(见6.2.4.5)、“温度荷载”(见6.2.6); -修改了“局部冰压力”(见6.3,1999年版的7.5); 一一增加了“动冰力”(见6.4); 一修改了工程海冰及环境数据的观测方法(见第7章,1999年版的5.2); -增加了“工程海冰监测系统建立”一章,明确了工程海冰监测系统的建立原则、监测内容和技术 要求、观测数据管理等内容(见第8章); 一增加了冰情等级的划分依据(见附录A); 一增加了工程海冰技术资料列表(见附录B); 增加了多腿结构的总冰力推荐计算方法(见附录D); 一修改了海冰晶体结构观测方法(见附录E,1999年版的附录A); 一修改了工程海冰力学性质测定方法(见附录F,1999年版的附录B).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大连理工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许宁、陈伟斌、袁帅、岳前进、李志军、季顺迎、刘雪琴、史文奇、张大勇、王仁树.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HY/T 047-1999.
I HY/T 047-2016 工程海冰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确定工程海冰条件、计算冰荷载、获取工程海冰及环境数据和建立工程海冰环境监测 系统的原则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渤海和黄海北部冰区涉海工程海冰条件的观测、测试与推算.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2763.2-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 GB/T14914-2006海滨观测规范 GB/T15920-2010海洋学术语物理海洋学 GB/T19721.3海洋预报和警报发布第3部分:海冰预报和警报发布 HY/T147.6一2013海洋监测技术规程第6部分:海洋水文、气象与海冰 SY/T10031一2000寒冷条件下结构和海管规划、设计和建造的推荐作法 3术语和定义 GB/T15920一201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海冰 3.1.1 海冰seaice 在海上出现的冰统称海冰,除由海水直接冻结而成的冰外,它还包括来源于陆地的河冰、湖冰 和冰川冰.
[GB/T19721.3-2006,定义2.1] 3.1.2 固定冰fastice 沿着海岸形成并与海岸牢固地冻结在一起的冰.
注:海面变化时能随之发生升降现象.
[GB/T15920-2010,定义2.6.3] 3.1.3 浮冰floatingice 漂浮在海面上的冰.
[GB/T15920-2010,定义2.6.5]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HY/T 042-2015 海洋仪器设备分类、代码与型号命名.pdf
ICS07.060;35.040 A24 HY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042 -2015 代替HY/T042-1996 海洋仪器设备 分类、代码与型号命名 Classification codes and model denominationformarine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2015-07-30发布 2015-10-01实施 国家海洋局 東发布 HY/T 042-2015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分类原则和方法 4代码编制方法 5海洋仪器设备分类与代码 6海洋仪器设备型号命名 19 6.1海洋仪器设备型号的组成 19 6.2海洋仪器设备型号命名举例, 22 参考文献 25 HY/T 042-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了HY/T042-1996《海洋仪器分类及型号命名办法》,与HY/T042-1996相比,除编 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适用范围(见第1章,1996版的第1章); 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1996版的第2章); 增加了分类原则和方法(见第3章); 增加了海洋仪器设备分类与代码(见第5章); 修改了海洋仪器设备类别、组别、列别名称及代号(见表12至表13,1996版的表1); 修改了应用举例(见6.2,1996版的第5章).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财务装备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汤海荣、张国防、粟义、许莉莉、刘日光、张冬明、王玉红、陈华、刘建成、吴平、 赵光磊、孙春季、时金玲、冯静.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HY/T042-1996.
Ⅲ HY/T 042-2015 海洋仪器设备分类、代码与型号命名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洋仪器设备的分类原则和方法、代码编制方法、分类与代码以及型号命名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海洋仪器设备的型号命名、管理和统计等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4885-2010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 GB/T20502-2006膜组件及装置型号命名 3分类原则和方法 3.1海洋仪器设备的分类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扩延性、兼容性和综合实用性等基本原则.
a)第一层级按照GB/T14885一2010共分为海洋水文仪器设备、海洋物理仪器设备、海洋化学仪 统(含浮标)、海洋观测通用器具(含采样设备)、海水(苦咸水)处理设备和其他海洋仪器设备等 十个类别; b)第二层级按照海洋仪器设备测量的要素或用途分类; c)第三层级为仪器设备名称.
4代码编制方法 4.1海洋仪器设备代码采用7位数字层次代码结构,共分三层(与3.2三个层级相对应),第一层、第二 层以两位阿拉伯数字表示,第三层以三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代码分类结构如图1所示: 第三层(仪器设备) 第二层(测量要素或用途) 第一层(海洋学专业) 图1 4.2各层均留有适当空码,以备增加或调整类目时使用.
4.3对于尚未列出的仪器设备,各层分类中均设有收容项,第一层、第二层以代码“99”表示,第三层以 代码“999”表示.
4.4海洋仪器设备代码示例如下: 1 HY/T 042-2015 示例: 04 003 第三层(便携式流速流量仪) 第二层(海流测量仪器) 第一层(海洋水文仪器设备) 5海洋仪器设备分类与代码 5.1海洋仪器设备分类与代码第一层见表1.
表1海洋仪器设备第一层分类与代码 代码 第一层类别名称 01 海洋水文仪器设备 02 海洋物理仪器设备 03 海洋化学仪器设备 04 海洋地质地球物理仪器设备 海洋生物仪器设备 90 海洋气象仪器设备 07 海洋综合观测系统(含浮标) 08 海洋观测通用器具(含采样设备) 21 海水(苦威水)处理设备 66 其他海洋仪器设备 5.2 海洋仪器设备分类与代码第二层、第三层见表2~表11.
表2海洋水文仪器设备 代码 名称 说明 01 00 000 海洋水文仪器设备 01 01 000 水温测量仪器 01 01 001 表层水温表 01 01 002 闭端颠倒温度表 01 01 000 热敏电阻水温计 01 01 004 铂电阻水温计 01 01 005 铜电阻水温计 01 01 006 半导体水温计 01 10 007 红外辐射测温仪 IO 008 机载红外测温仪 01 01 009 水温链 01 01 999 其他 01 02 000 盐度/电导率测量仪器 2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HY/T 037-2017 海洋资料浮标作业规范.pdf
ICS07.060 N92 HY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037 -2017 代替HY/T037.1-1994~HY/T 037.6-1994 海洋资料浮标 作业规范 The specfication for marine data buoy operation 2017-02-21发布 2017-06-01实施 国家海洋局 发布 HY/T 037-2017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则 4.1 一般规定 4.2技术规格要求 4.3站位选择 4.4观测项目和时次 4.5作业计划和组织实施 4.6作业展开程序 5组装考机. 5.1组装分类 5.2组装 5.3调试 5.4考机 6海上布放 6.1一般规定 6.2布放前要求 6.3海上运输 6.4布放 6.5现场检查 7巡视、维护与检修 7.1一般规定 7.2巡视 7.3维护和检修 8海上回收 8.1一般规定 8.2回收 8.3系统回收后检查维护 9观测资料处理 9.1一般规定 9.2质量控制 9.3内容 9.4载体形式 HY/T037-2017 9.5文件结构 附录A(资料性附录)海洋资料浮标档案 10 附录B(资料性附录)海洋资料浮标作业记录表 13 参考文献 HY/T 037-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HY/T037.1-1994《海洋资料浮标作业规范总则)、HY/T037.2-1994《海洋资料 浮标作业规范DS14》、HY/T037.3-1994《海洋资料浮标作业规范FZS1-1》、HY/T037.4-1994 《海洋资料浮标作业规范FZF2-1》、HY/T037.5-1994《海洋资料浮标作业规范FZS2-1》、 HY/T037.6-1994《海洋资料浮标作业规范资料处理》.
本标准与所代替的标准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将原6册规范合并成1册: 重新界定了规范的适用范围(HY/T037.1-1994版的第1章;本版的第1章); 将原规范的部分内容归纳到总则中(HY/T037.1-1994版的第4章、第5章、6.1、6.2、 第7章;本版的第4章): 将浮标的组装考机独立成一章(HY/T037.1-1994版的6.3;本版的第6章); 将浮标的海上布放独立成一章(HY/T037.1-1994版的6.4;本版的第7章); 将浮标的例巡、维护和检修独立成一章(HY/T037.1-1994版的6.5;本版的第8章): -将浮标的海上回收独立成一章(HY/T037.1-1994版的6.7、6.8;本版的第9章); 将浮标的资料处理和质量控制各独立成一章(HY/T037.6-1994整版;本版的第10章、第 11章); 增加了技术规格一章(见第5章); 删除了原规范中针对FZS2-1型浮标、FZS1-1型浮标、ZF2-1型浮标和DS14型浮标的4册 内容.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负贵起草,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冯月永、张建涛、建军、付晓、李林奇、周达、李永奇、邵毅、李虎林、张友权.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HY/T 037.1-1994; HY/T037.2-1994; -HY/T 037.3-1994; HY/T 037.4-1994; HY/T037.5-1994; HY/T 037.6-1994 HY/T 037-2017 海洋资料浮标作业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洋资料浮标作业的总体原则、组装、布放、巡视、维护与检修、回收及资料处理等的 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海洋资料浮标的作业运行,特殊用途的浮标及在潮泊、河流上作业运行的浮标可参照 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49电焊锚链 GB4696中国海区水上助航标志 GB/T14914-2006海滨观测规范 GB/T18674-2002渔用绳索通用技术条件 GB50174一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CB/T3855海船牺牲阳极阴极保护设计和安装 HY/T008-1992海洋仪器术语 3术语和定义 HY/T008-1992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海洋资料浮标marinedatabuoy 可错定在指定海域,浮标体漂浮于水面,对该海域的海洋环境要素进行自动测量并实时或准实时发 送观测资料的系统设备.
3.2 数据接收站datareceiver 接收海洋资料浮标发送的数据,并进行实时处理的系统软件及设备.
3.3 小型浮标small buoy 浮标体直径不大于3m的浮标.
3.4 onq中 浮标体直径介于3m~10m的浮标.
3.5 大型浮标large buoy 浮标体直径不小于10m的浮标.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HY/T 0287-2020 海洋环境监测浮标运行维护管理技术指南.pdf
ICS 07.060:13.020 N 92 HY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0287 -2020 海洋环境监测 浮标运行维护管理技术指南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marine environmentalmonitoringbuoys 2020-05-29发布 2020-09-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发布 HY/T 0287-2020 目次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运行维护流程 5运行维护要求 6海上数据比对 7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估 8维护档案 附录A(资料性附录) 浮标维护记录表格及各仪器基础信息记录表格格式 附录B(资料性附录) 水质参数例行校准操作规程 附录C(规范性附录)海洋环境监测浮标各水质参数数据比对结果和仅器性能指标的要求18 附录D(资料性附录)维护周期确定方法. 参考文献 21 表A1浮标维护前后对比记录表 表A.2浮标维护任务验收单 表A.3浮标现场维护过程记录表. 表A.4浮标传感器海上数据比对记录表 10 表A.5仪器设备基础信息记录表 11 表A.6仪器设备检定记录表 12 表A.7仪器设备检定周期和维护周期记录表 13 表B.1浮标水质传感器例行校准记录表 16 表B.2浮标营养盐分析仅例行校准记录表 17 表C.1海洋环境监测浮标各水质参数数据比对结果和仪器性能指标的要求 HY/T0287-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深圳市朗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洋环境保护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3/SC1)归口.
本标准由深圳市朗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起草,深圳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 院、天津大学、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桓清柳、冷科明、马方方、刘昌伟、周秋伶、毕玉明、徐丽君、杨建洪、郭翔宇、 翟晓辉、王凯敏、周娟、丁佳瑛、庄晓珊、刘进、蔡中华、汪光义、胡展铭、李林奇.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HY/T 0286-2020 海洋岸滩石油污染微生物修复指南.pdf
ICS07.060 :13.020.40 Z10 HY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0286 -2020 海洋岸滩 石油污染微生物修复指南 Guidelines for the microbial remediation ofpetroleum pollution on marine shorelines 2020-05-29发布 2020-09-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发布 HY/T0286-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洋环境保护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3/SC1)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樊景风、苏洁、李倩、郑立、明红霞、石婷婷、金媛.
HY/T 0286-2020 海洋岸滩石油污染微生物修复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洋岸滩石油污染微生物修复的流程、技术要求和方法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受石油污染的海洋岸滩的微生物修复.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2763.4海洋调查规范第4部分:海水化学要素调查 GB17378.3海洋监测规范第3部分:样品采集、储存与运输 GB17378.4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 GB17378.5海洋监测规范第5部分:沉积物分析 GB17378.7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 GB/T21247海面溢油鉴别系统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微生物修复microbialremediation 利用微生物的吸收降解作用清除环境中污染物的一个自发或受控的过程.
注:可分为原位微生物修复和异位微生物修复: a)原位微生物修复指在污染的原地点进行的微生物修复; b)异位微生物修复指移动污染物到临近地点或反应器内进行的微生物修复.
3.2 外源营养物质externalnutrients 在微生物生活环境中,为促进其生长代谢人为添加的营养盐物质.
注:可分为水溶性和缓释型两种: a)水溶性营养物质指易溶解在水中的有机或无机营养物质; b)缓释型营养物质指具有合适的释放速率,在水溶液中可缓慢释放的营养物质.
3.3 海洋岸滩marine shoreline 被岩石、沙、哥石、泥、生物遗散覆盖的海洋沿岸堆积地面,由海水的侵蚀、堆积面成.
注:海洋岸滩可分为暴露岩岸/岩进、港口区城/防冲乱石、石质海滩和沙滩等类型.
3.4 石油经降解菌petroleum-degradingbacteria 能将石油经类化合物氧化(辅氧化)成为低分子化合物或完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的细菌.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HY/T 0285-2020 海况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pdf
ICS07.060 A 45 HY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0285 -2020 海况 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 for sea state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 2020-05-29发布 2020-09-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发布 HY/T0285-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腾、林志环、藏本浩、李飞. HY/T 0285-2020 海况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况视频监控系统的总体架构组成和网络架构方式,前端监控点和视频监控平台的 建设内容和技术要求,以及传输互联、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海洋部门海况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8181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GB50174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GB50198-2011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YD/T1666-2007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安全技术要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海况视频监控系统sea state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 应用视频采集及编解码传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沿海海况视频实时采集、传输、存储、显示 的信息系统, 3.2 流媒体streamingmedia 能以一定策略控制、以稳定的码流速率连续传输,并可持续播放的数字视频和数字音频数据流.
3.3 会话初始协议sessioninitiationprotocol;SIP 通信的应用层信令控制协议.
3.4 网络摄像机IPcamera 拥有独立的IP地址和嵌人式的操作系统,可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适配器直接连接到网络上进行视 额采集的设备.
3.5 软件开发包softwaredevelopmentkit;SDK 为特定的软件包、软件框架、硬件平台、操作系统等创建应用软件的开发工具的集合.
HY/T 0285-2020 4总体架构 海况视频监控系统由前端接人层、网络传输层、系统处理层、业务应用层4个层级组成: a)前端接人层,由摄像机、视额服务器等硬件设备组成,用于完成图像和数据采集的工作; b)网络传输层,由有线、无线等数据传输技术手段构成的网络信道,用于各类数据的传输; c)系统处理层,由平台、网络硬盘录像机(DVR/NVR)等组成,通过软件开发包(SDK)对接,用于 设备管理、用户管理以及存储管理等各项业务管理; d)业务应用层,由PC等业务客户端组成,可根据用户权限完成对系统中图像浏览、控制、回放、 配置等业务管理,并可查看辖区内业务平台、网络资源的建设、运行和维护情况.
5网络架构 系统采用树形网络结构,层级式传输方式,系统网络架构示意图见图1,视频资源由前端监控点通 过有线或无线传输的方式向中心站级节点或地市级节点汇案,通过有线传输方式向海区级节点或省级 节点汇聚,通过有线传输方式汇聚至国家级节点.
前编监控点 国 海区级节点 中心站银节点 前编监控点 点 省级节点 地市级节点 前编监控点 前编监控点 有线传输方式 无线传输方式 图1网络架构示意图 6前端监控点 6.1选址要求 前端监控点的选取应考虑通讯、交通等基础保障条件,且地理环境有利于系统的业务化运行,并应 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a)选择易受海洋灾害影响,并适合观测海浪、风暴潮、海冰等要素的位置建立测点; b)选择在遵受海洋灾害影响期间浪、潮较大,拍摄画面具备视觉冲击力的位置建立测点; c)选择以沿海重点保障目标为拍摄对象的位置建立测点.
6.2设备安装要求 前端监控点设备安装除应符合GB50198-2011中4.2、4.3、4.5的要求外,还应确保视频采集设备 安装于墙体或塔架等坚固设施上.
6.3视频采集设备要求 视频采集设备应为带有云台或一体化的高清网络摄像机,基本要求如下: HY/T0285-2020 a)视频分辨率:不低于1920×1080; b)光学变焦:不低于20倍; e)编解码标准:应支持MPEG-4、H.264及H.264HighProfile技术; d)防水防尘等级支持IP66或以上: e)支持TVS6000V防雷、防浪涵、防突波; f)具备雨刷功能; g)布设于码头、港口等人造物体较多地点的摄像机应具有红外或激光等夜视技术; h)传输、交换及控制等内容应符合GB/T28181的要求, 7视频监控平台 7.1安装环境要求 平台的安装环境应符合GB50174的规定.
7.2功能要求 平台应具备各类高、标清分辨率的视频图像处理、视额实时浏览、丢包重传、视频存储及回放、云镜 控制、系统管理等功能,支持平台录像、前端录像、客户端本地录像等多种录像策略.
7.3性能要求 7.3.1图像质量 视频的量化评定指标主要分为分辨率和顿率,分辨率和帧率应满足以下要求: a)当采用H.264及H.264HighProfile编码协议时: 1)信道速率4096kbit/s时,1920×1080(1080P)分辨率下,帧额应在25帧/s~30帧/s; 2)信道速率1920kbit/s时,1280×720(720P)分辨率下,帧频应在25帧/s~30帧/s; 3)信道速率1920kbit/s时,720×576(D1)分辨率下,帧频应大于25帧/s; b)当采用MPEG4编码协议时: 1)信道速率8192kbit/s时,1920×1080(1080P)分辨率下,帧频应在25帧/s~30帧/s; 2)信道速率4096kbit/s时,1280×720(720P)分辨率下,帧频应在25帧/s~30帧/s; 3)信道速率1920kbit/s时,720×576(D1)分辨率下,帧额应大于25帧/s; 4)信道速率1920kbit/s时,704×576(4CIF)分辨率下,帧频应大于25帧/s.
7.3.2图像编码 平台系统应支持MPEG-4、H.264及H.264HighProfile技术.
7.3.3组网能力 平台应支持通过8级级联组建分级和分布式网络系统,支持单级接人5000个监控点.
7.4平台设备要求 平台设备应满足以下要求: a)支持HDMI、VGA等视频输出接口,可实现实时浏览与录像回放同时输出显示; b)支持1080P、720P、D1、4CIF等主流视频格式并向下兼容; 3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HY/T 0284-2020 海洋信息云计算服务平台资源管理与服务规范.pdf
ICS 07.060 A45 HY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0284 -2020 海洋信息云计算服务平台资源管理 与 服务规范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pecification of cloud puting services platformfor oceaninformation 2020-05-29发布 2020-09-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发布 HY/T 0284-2020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4资源管理与服务架构 5资源分类和资源描述 6资源池管理 7资源注册和目录管理 8资源调度和监控 9用户服务和用量统计 参考文. 石化 HY/T0284-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东北大学、中国海洋大 学、上海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石绥祥、钟纪文、李占斌、任兴元、谢传节、杜云艳、王国仁、王波涛、乔百友、 秦勃、徐凌宇、刘培顺、曲海鹏、魏红宇、华彦宁、张镭、郭艺峰、陈刚、刘丰、韩泽欣.
中国石化 HY/T 0284-2020 海洋信息云计算服务平台资源管理与 服务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洋信息云计算服务平台的资源分类与描述、资源池管理、资源注册和目录管理、资 源调度与监控、用户服务与用量统计等资源管理和服务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海洋信息云计算服务平台资源管理与服务系统的设计、建设、使用与维护.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HY/T237-2018海洋信息云计算服务平台系统架构规范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海洋信息云计算服务平台cloud puting services platformfor oceaninformation 运用云计算技术,发挥云计算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扩展性以及快速、按需、弹性的服务特 征,统筹利用已有的网络、存储、计算、海洋数据等信息资源,为涉海领域提供基础设施、支撑软件、应用 系统、信息资源、运行保障和信息安全等服务的海洋综合业务信息化系统, 3.1.2 资源目录resourcesdirectory 组织和存储平台中的各种资源插述信息,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模型资源与服务实例 资源信息及以上资源的虚拟化资源,是平台资源管理和服务的资源信息存储设施.
3.1.3 云端工作环境服务workbenchservice 在云端创建具备海洋数据分析工具可自动部署和自动配置的工作环境.
3.2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NoSQL非关系型数据库(Notonly StructuredQuery Language) GPU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 CPU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 4资源管理与服务架构 海洋信息云计算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云平台")资源管理与服务建立在资源池的基础上,包括资源 HY/T 0284-2020 池管理、资源注册和目录管理、资源调度与监控、用户服务与用量统计功能,架构如图1所示.
海洋信 息云计算服务平台的系统架构要求按HY/T237-2018规定, 建立在云平台资源池基础上的各种资源管理和服务功能包括: a)资源池管理:包括计算资源池、物理存储资源池、数据资源池、模型资源池、服务实例资源池和 虚拟机资源池的管理,为平台的资源服务提供底层的基本资源保障,数据资源与模型资源提供 服务调用与用量统计接口; c)资源注册和目录管理:为各种资源描述信息的写人提供统一接口,并为各种资源信息的查询和 分类浏览提供应用程序和用户接口; d)资源调度和监控:包括计算与存储资源调度、数据资源调度、模型资源调度和服务实例资源调 度;资源监控包括基础设施与环境的运行监控,数据、模型和服务实例的使用记录; e)用户服务和用量统计:包括云端工作环境服务,数据服务和模型服务及服务用量的统计分析.
用户服务和 用量统计 资源调度 资 和监控 日 资源注和 录 日录管理 资国池管理 虚拟资询 计算 存储 模型资测 数据资源 服务实例资据 资源 资源 平合资源池 图1资源管理架构示意图 5资源分类和资源描述 5.1总体要求 为提高资源管理和服务能力,云平台应建立统一的资源分类方法,并对分类后的各种资源提供统一 描述.
5.2资源分类 在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模型资源、服务实例资源和虚拟资源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进一 步细分,具体分类如下: 2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HY/T 0283-2020 海水中镉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pdf
ICS 07.060;13.060 Z10 HY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 0283 -2020 海水中镉的测定 原子荧光 法 Determination ofcadmium in seawaterAtomic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2020-05-29发布 2020-09-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发布 HY/T0283-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国家海水及苦咸水利用产品质量监 督检验中心、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艳草、刘小骐、屠建波、王翠翠、赵剑超、郝军、潘献辉、张秋丰、何荣、徐冠球、 刘洋.
中国石化 HY/T0283-2020 海水中镉的测定原子荧光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水中辆的原子荧光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大洋、近岸、河口区海水和海水利用产生的排放水中可溶性镉含量的测定, 锡的检出限为0.012μg/L,检测下限为0.040μg/L.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17378.3海洋监测规范第3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 3原理 在酸性条件下,水样中的镉与硼氢化钾反应生成镉的挥发性物质,由载气带人石英原子化器,在特 制偏空心阴极灯的激发下产生原子荧光,其荧光强度在一定范围内与被测定溶液中锅的浓度成正比,与 标准系列比较定量.
4试剂和材料 分析方法中,除特殊规定外,均使用优级纯试剂和符合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4.1硝酸(HNO):p=1.42g/mL.
4.2硝酸溶液(11):1体积硝酸(4.1)与1体积水混匀.
4.3硝酸溶液(199):1体积硝酸(4.1)与99体积水混匀. 4.4盐酸(HC1):p=1.19 g/mL.
4.5钻溶液(0.10mg/mL-Co):称取0.4038g六水合氯化钴(CoCl6HO),溶于少量水中,并稀释 至100mL,摇匀备用,临用时稀释10倍至0.10mg/mL.
4.6硫脲溶液(10g/L):称取1.0g硫豚(CHNS),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mL.
4.7焦磷酸钠溶液:称取2.0g焦磷酸钠(NaPO,10HO),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mL.
4.8硼氢化钾溶液(40g/L):称取1.25g氢氧化钾(KOH)溶于少量水中,加人硼氢化钾(KBH)10.0 g,用水稀释至250mL,摇匀,使用前配制.
4.9载流:移取7.6mL盐酸(4.4)加人少量水,加人10mL钻溶液(4.5),用水稀释至500mL,摇匀 备用.
溶解,冷却后转人500mL容量瓶中,用硝酸溶液(4.3)稀释至标线,摇匀.也可使用国家有证标准物质 溶液.
4.11镐标准中间液(10.0mg/L):用单标线吸量管移取5mL镉标准储备液(4.10)于500mL容量瓶 1 HY/T0283-2020 中,用硝酸(4.3)稀释至标线,据匀.
瓶中,用硝酸(4.3)稀释至标线,摇匀.
4.13标准使用液Ⅱ(50.0μg/L):用单标线吸量管移取5mL锡标准使用溶液I(4.12)于50mL容 量瓶中,用硝酸(4.3)稀释至标线,摇匀.
5仪器设备 试验所用的计量器具应经过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5.1原子荧光光度计.
5.2原子荧光专用的镉空心阴极灯. 5.3高纯氩气:纯度不低于99.9%. 5.4分析天平:实际分度值0.0001g.
5.5滤膜:孔径0.45μm水系微孔滤膜.
5.6抽滤瓶:1000mL 5.7比色管:容量25mL, 国石化 5.8单标线容量瓶:容量50mL、100mL、500mL. 5.9分度吸量管:容量0.25mL、10mL, 5.10单标线吸量管:容量5mL、10mL.
5.11微量移液器.
5.12其他一般实验室常用仪器和设备.
6样品 按照GB17378.3的相关规定进行样品的采集,水样采集后尽快通过0.45μm滤膜过滤,其滤液用 硝酸(4.1)调至pH值小于2,于聚乙烯瓶中保存.
7试验步骤 7.1开机,通氢气,调节仪器的设置参数,点火后稳定30min以上,使仪器达到最佳工作状态.
7.2为了消除铜、铅对锅测定的干扰,采用标准加人法测定.取6支25mL干燥洁净的比色管,分别移 人25mL待测样品,用分度吸量管(或微量移液器)分别向前四管加人镉标准使用液Ⅱ(4.13)0.00mL、 0.05mL、0.10mL.0.25mL,分别向后两管加人标准使用溶液I(4.12)0.05mL、0.10mL,使所加人 的镉元素浓度分别为 0.00μg/L、0.10μg/L、0.20μg/L、0.50μg/L、1.0μg/L、2.0μg/L. 7.3分别向各工作曲线溶液中加人0.45mL盐酸(4.4)、0.5mL钻溶液(4.5)、2.5mL硫溶液(4.6)、 1.0mL無磷酸钠溶液(4.7),混匀.
7.4按选定的仪器工作条件,依次吸人工作曲线系列溶液,分别测定其荧光强度1,其中未加人镉标液 的样品为工作曲线的零点,测定荧光强度为I,以荧光强度1.一1.
为纵坐标,加人的镉元素浓度为横坐 标绘制工作曲线,将样品的荧光强度代人曲线方程得出样品中锡的测定值.
7.6将标准加人法工作曲线转换为外标标准曲线后,可进行批量样品的测定.
Z HY/T0283-2020 8试验数据处理 样品的测定值减去分析空白值,即为样品中镉的浓度.
9精密度与正确度 锡含量为0.194μg/L时,6个实验室6次重复测量的结果重复性(r)为0.051μg/L,重复性相对标 准偏差为9.3%;再现性(R)为0.052μg/L,再现性相对标准偏差为9.5%;回收率为73%~110%.
锡含量为0.739μg/L时,6个实验室6次重复测量的结果重复性(r)为0.092μg/L,重复性相对标 准偏差为4.4%;再现性(R)为0.097μg/L,再现性相对标准偏差为4.6%;回收率为83%~104%.
10注意事项 本标准执行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a)测试使用器皿必须用硝酸溶液(13)浸泡24h以上,使用前用水洗净; b)配制标准溶液与检测样品应使用相同盐酸; c)工作曲线的范围可根据样品浓度进行调整,若荧光值达到仪器限值,应将样品进行稀释后 测定.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HY/T 0282-2020 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划定技术导则.pdf
ICS 07.060 A45 HY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0282 -2020 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 划定技术导则 Directives for designating key defense area of storm surge disaster 2020-05-29发布 2020-09-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发布 HY/T0282-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山东省海洋预报减灾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石先武、国志兴、朱业、王其翔、郭敬、胡静雯.
HY/T 0282-2020 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划定技术导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划定的工作原则、工作程序、资料收集、划定方法以及成果管 本标准适用于以县(市、区)为工作单元的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划定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图式 HY/T058海洋调查观测监测档案业务规范 HY/T0273-2019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第1部分:风暴潮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风暴潮灾害storm surge disaster 由于热带气旋、温带天气系统、海上隐线等风暴过境所伴随的强风和气压骤变而引起的局部海面振 荡或非周期性异常升高(降低)现象.
[GB/T19721.1-2017 定义3.1] 3.2 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key defense area of storm surge disaster 受到风暴潮灾害影响,并且危险性较高、承灾体较脆弱,需要采取灾害防御措施的区城.
4原则与程序 4.1资科收集 收集和整理划定区域历史灾害、承灾体、基础地理、社会经济现状、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成果 及各类空间规划等相关资料;对资料来源、数据精度及数据质量等有明确的描述,对不同来源的资料应 该进行标准化或归一化,保证所用资料权威可靠,必要时开展补充调查.
4.2防御区划定 根据风暴潮灾害危险性分析结果,综合考虑历史灾害情况、岸段重要性、重要承灾体以及区域灾害 防御能力,划定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划定应基于县尺度风暴潮灾害风险评 HY/T 0282-2020 估和区划成果,必要时应先开展县尺度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
4.3成果图及报告编制 编制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划定报告和成果图件.
5资料收集 5.1基础地理信息资料 划定区域内水系、居民点、交通、境界线、管线以及地貌等要素,对基础数据不完整或者不能满足精 度要求的区域,应开展实地调查,最大程度保证数据的现势性和精度,补充调查的1:10000基础地理 信息应符合GB/T20257.2的要求,1:50000基础地理信息应符合GB/T20257.3的要求.
5.2风暴潮灾情资料 风暴潮灾害灾情资料,包括伤亡人口、受灾人口、转移安置人口、经济损失、倒塌房屋、沿海防护设施 损毁情况、淹没范围等.
5.3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成果 收集划定区域县尺度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成果,包括划定区域不同等级风暴潮灾害淹没范 围及水深分布, 5.4重要承灾体 包括划定区域内核电厂、石油化工园区、产业园区、港口、码头、机场、重要通信及交通线、学校、医 院、旅游娱乐区、自然保护区、海水养殖集中分布区等,属性信息包括名称、位置、规模、等级、空间分 布等.
5.5社会经济资料 收集划定区域近5年内社会经济资料,包括人口聚集区分布、乡镇级人口、GDP等.
5.6遥感影像数据 划定区域内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分辨率应达到米级.
6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划定 6.1陆域部分划定 按下面步骤确定陆域部分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 a)按照HY/T0273-2019中6.3的要求,根据所收集的县尺度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成 果,整理形成划定区城不同等级强度风暴潮灾害淹没范围及水深分布图.
b)综合考虑历史台风影响情况、区域灾害防御能力等因素,根据历史最强影响台风选定风险评估 和区划成果中对应等级的最大风暴潮淹没范围,根据不同温带系统类型的最大风速选定风险 评估和区划成果中对应等级的最大风暴潮淹没范围,选择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淹没范围 较大者为风暴潮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 HY/T 0282-2020 c)综合考虑划定区域自然灾害特点、人口和GDP分布,以选定的危险性评估结果为依据,划定风 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陆域范围.
6.2海域部分划定 海域部分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区城应划定为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 a)近岸10km范围内有投资额百亿以上,风暴潮灾害可能导致重大人员死亡、重大经济损失或 特别恶劣社会影响的各类工程设施分布区; b)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国家级海洋公园分布区; e)近岸10km范围内海水养殖集中分布区; d)地方自然资源部门或应急管理部门建议的重要区域.
6.3划定范围修正 划定结果应进行实地踏勘和征求地方政府部门意见,在此基础上对防御区边界进行修正,具体要求 如下: a)确定的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范围面叠加在划定区域卫星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上,删除面积 较大的水系、山体,核对防御区边界线,尽量沿公路、城市道路、镇界等; b)向陆一侧重点防御区边界优先沿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堤坝、行政边界等已有边界划定,应避免 割裂人口聚集区、房屋、厂区、农田等承灾体.
7成果管理 7.1划定成果 7.1.1文本 划定报告应全面、系统地反映划定工作成果,文本应采用条文形式表达,文字表达应规范、准确、简 明扼要,文本编写格式要求见附录A. 7.1.2图件 应编制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划定成果图件,成果图件要求见附录B. 7.1.3表格 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界址点信息以表格形式列出,界址点信息包括坐标、高程及其他需要备注的 信息. 7.2审查与验收 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划定成果应通过专家组的技术审查和验收,专家组应由相关领域技术专家 和涉灾部门管理人员组成.
7.3成果汇总与管理 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划定工作成果通过技术审查和验收后,全过程中的原始资料、分析结果、技 术报告与风险图等成果资料应进行汇总整编,并按照HY/T058的要求归档.
3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HY/T 240-2018 海洋信息云计算服务平台安全规范.pdf
ICS 07.060 A 45 HY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240 -2018 海洋信息云计算服务平台 安全规范 Security specifications ofcloud putingservices platformforoceaninformation 2018-07-09发布 2018-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发布 HY/T 240-2018 目次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4体系框架 5云平台基础环境安全保障 6云平台业务和数据安全保障 7云平台安全服务 HY/T240-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海洋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石绥祥、李占斌、秦勃、王波涛、徐凌宇、刘培顺、曲海鹏、林喜军、魏红宇、 蔡仁翰、钟纪文、张镭、程义远、周雪、张延德.
HY/T240-2018 海洋信息云计算服务平台安全规范 1范围 境安全保障、业务和数据支撑安全保障、安全服务.
本标准适用于海洋信息云计算服务平台的安全使用,也可以作为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海洋信息云 计算服务平台安全保障服务的指导.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239一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海洋信息云计算服务平台cloudputingservicesplatformfor oceaninformation 统筹利用已有的网络、存储、计算、数据等信息资源,为涉海领域提供基础设施、支撑软件、应用系 统、数据资源、运行保障和信息安全等服务的海洋综合业务信息化系统.
3.2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aService) P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 SaaS: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aService) VPN: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PrivateNetworks) VLAN:虚拟局域网(VirtualLocalAreaNetwork) IP:网络协议(InternetProtocol) USB: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SerialBus) CPU: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Unit) API: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 4体系框架 4.1安全架构 海洋信息云计算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云平台”)的安全保障范畴涵盖IaaS安全、PaaS安全、SaaS安 1 HY/T240-2018 全,其安全架构见图1.
具体内容如下: a)IaaS安全指云平台的物理环境、网络、主机(物理主机和虚拟主机)、云平台所承载数据和云平 台支撑业务软件等安全; b)PaaS安全指云平台内存储的数据、计算模型、计算资源以及海洋数据产品等资源的安全和云 平台内海洋业务的安全; c)SaaS安全指云平台的安全服务,包括网络安全服务、业务支撑安全服务、系统安全服务、认证 服务和数据安全服务等.
网络安全服务 身份认证服务 业务支撑按服务 数据安全服务 系统安全服务 海洋业务安全 海洋资源安全 接口安全 访 份 及 鉴 控 密 虚拟化安全 别 钥 安 全 连 管 性 主机安全 网络安全 物理与环境安全 图1云平台安全架构示意图 4.2安全要求 云平台安全的总体要求应根据平台内业务和数据的安全等级,平台的建设安全标准与平台服务的 最高安全标准一致,按照GB/T22239一2008安全要求进行建设和运维.
5云平台基础环境安全保障 5.1网络资源安全 5.1.1网络身份标识和认证 网络身份标识和认证应符合以下要求: a)应对云服务用户进行标识,确保所标识用户在云平台系统生存周期内的唯一性,并将用户标识 与安全审计相关联; b)应在云用户实施动作之前,先对提出该动作要求的用户成功进行鉴别.
2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HY/T 239-2018 海水制取氢氧化镁工艺设计规范.pdf
ICS 07.060;71.020 G04 HY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239 -2018 海水制取氢氧化镁 工艺设计规范 Design specificationfor process of magnesium hydroxide from seawater 2018-06-13发布 2018-09-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发布 HY/T239-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春娟、张琦、王玉琪、刘骆峰、张雨山、黄西平、董泽亮、张文燕.
HY/T239-2018 海水制取氢氧化镁工艺设计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水制取氢氧化镁工艺设计的总则、厂址选择、总图布置、生产工艺以及主要设备设 计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海水钙法制取氢氧化镁的工艺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83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 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160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GB50483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HG/T20519化工工艺施工图设计内容和深度统一规定 HG/T20546化工装置设备布置设计规定 HG/T20549化工装置管道布置设计规定 HG/T20688化工工厂初步设计深度规定 HG20571化工企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 HY/T111料浆状及滤饼状氢氧化镁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脱碳淡水decarburizedfreshwater 对淡水进行酸化处理,除去其中碳酸根后得到的淡水.
3.2 脱碳石灰乳decarburizedlimemilk 用脱碳淡水化灰,得到的乳浊液.
3.3 精制石灰乳refinedlimemilk 脱碳石灰乳进行两次旋流,除去其中不溶性杂质后得到的浆料.
3.4 脱硫海水desulfurated seawater 海水经过脱硫处理,除去硫酸根后得到的料液.
HY/T239-2018 3.5 脱碳脱硫海水decarburizedanddesulfurated seawater 对脱硫海水进行酸化处理,去除其中碳酸根后得到的料液.
3.6 反应完成液post-reactivedliquor 精制石灰乳和脱碳脱硫海水在合成反应器中充分反应后,所得的固液混合浆料.
3.7 氢氧化镁料浆magnesiumhydroxide slurry 从沉降器中沉降得到的夹带母液的氢氧化镁.
3.8 粗氢氧化镁crudemagnesiumhydroxide 经首次分离后得到的滤饼状氢氧化镁.
3.9 反应母液motherliquor 在沉降器中沉降氢氧化镁后得到的上清液,以及氢氧化镁浆料经首次分离后,得到的滤液.
4总则 4.1海水制取氢氧化镁工艺设计,应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按工程特点、工艺设备和地区电力负荷条 件,合理确定设计方案.
4.2海水制取氢氧化镁工艺设计过程中的安全卫生应符合HG20571的要求,环境保护应符合 GB50483的要求.
4.3产品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能、产品形态等,应符合HY/T111的要求.
4.4工厂产生的废水、废渣、噪声等应按照GB50483的要求进行处理.
5厂址选择 5.1厂址宜选择接近海水淡化厂或海盐企业.
5.2厂址选择应综合电力和水负荷,考虑能源供应的便利性和经济型.
5.3厂址选择应结合地形、地貌及工程地质条件确定,进行工程地址勘探,并按照GB50021的要求,提 供岩土工程地址勘探评价报告.
5.4厂址的选择应综合考虑交通运输、施工、管理和环境保护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择优确定.
6总图布置 6.1根据氢氧化镁制取生产工艺、运输、防火、防爆、环境保护、卫生、施工和生活等方面的要求,结合厂 区地形、地质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合理布置,总图布置应符合GB50160的要求.
6.2按照规划容量,分期实施的工程以近期为主,对厂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管线及运输线路等进行细 致安排,近期集中布置,远期预留发展.
6.3生产设备布置应符合HG/T20546的要求.
6.4管道布置应符合HG/T20549的要求.
2 HY/T239-2018 7生产工艺 7.1工艺设计要求 7.1.1初步设计应符合HG/T20688的要求.
7.1.2施工图设计应符合HG/T20519的要求.
7.2工艺流程 海水制取氢氧化镁工艺主要包括原料预处理、合成、沉降、洗涤与分离过程.
工艺流程见图1.
淡水- 盐酸 脱碳 石灰 化灰 精制 氢氧 氢氧 化锁 化镁 首次 分离 盐酸 合成 沉降 分离 洗涤 海水 过滤 脱殖 脱碳 预处理 氢氧化锁 反应母液 硫酸钙 图1工艺流程图 7.3原料预处理 7.3.1新建与改建氢氧化镁生产工厂,应设原料水预处理装置,对淡水和海水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后的 淡水用于配制石灰乳.
7.3.2利用盐酸进行淡水脱碳,经曝气脱除淡水中的碳酸根,制得脱碳淡水.
7.3.3利用脱碳淡水配制脱碳石灰乳,经分离制得精制石灰乳.
7.3.4对于浊度值大于10NTU的海水,应在进料管路上安装过滤器除去进料海水中夹带的杂物,降 低浊度.
7.3.5海水中硫酸根浓度大于40g/L时,宜先脱除其中的硫酸根.
脱硫过程中,控制硫酸钙的过饱和 度,制得大颗粒的硫酸钙.
7.3.6利用盐酸进行脱硫海水脱碳,经曝气脱除脱硫海水中的碳酸根,制得脱碳脱硫海水.
7.4合成工艺 反应器中料液的pH值9~11.
7.5沉降、洗涤与分离工艺 7.5.1反应完成液进人沉降器,沉降得到氢氧化镁料浆.
7.5.2氢氧化镁料浆经首次分离后得到粗氢氧化镁;粗氢氧化镁经洗涤、固液分离,得到氢氧化镁 产品.
7.5.3粗氢氧化镁洗涤时宜选用脱碳淡水为洗涤水.
7.5.4氢氧化镁沉降和首次分离后得到的反应母液应集中到储料池中进行后处理.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HY/T 238-2018 海洋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划定.pdf
ICS 07.060 Z 06 HY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238 -2018 海洋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划定 Extentofprotection delimits ofmarine observation environment 2018-06-13发布 2018-09-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发布 HY/T238-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进行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成方林、贾后磊、李燕、张翼飞、英晓明、张翠萍、舒俊、李博、胡轶群、黄翠、 王鹏、叶颖、目秦.
HY/T238-2018 海洋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划定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洋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划定的原则和基本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 其他海域海洋观测环境的保护.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918一2010海洋学综合术语 GB/T15920-2010海洋学术语物理海洋学 3术语和定义 GB/T15918一2010和GB/T15920一201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海洋观测环境marineobservationenvironment 为保证海洋观测活动正常进行,以海洋观测站(点)为中心,以获取连续、准确和具有代表性的海洋 观测数据为目标所必需的最小立体空间.
3.2 岸基海洋观测站shore-basedmarine observation station 在海滨或海岛设立的对沿岸海域海洋水文、气象要素进行长期连续观测的固定海洋观测场所.
3.3 志愿船voluntaryobservation ship 按计划和统一要求志愿承担海洋观测的船舶.
3.4 观测平台marineobservationplatform 提供海洋观测仪器设备长期工作环境的海上固定平台.
3.5 锚系浮标mooringbuoy 通过锚系固定在海面上,搭载或悬挂传感器以及其他仪器设备,能够定点、自动、长期、连续地采集、 处理、存储和无线传输海洋环境要素的测量系统.
3.6 潜标submerged buoy 锚泊于海面以下,搭载或悬挂传感器以及其他仪器设备,能够定点、自动、长期、连续地采集、处理、 存储和无线传输海洋环境要素的测量系统.
HY/T238-2018 3.7 海床基seabed monitoring system 布放在海底长期观测海洋环境要素的测量系统.
3.8 雷达站radar observation station 利用雷达长期进行海洋环境要素观测的固定场所.
3.9 通信设施municationfacility 海洋观测资料传输所使用的通信设备及其附属设施.
3.10 障碍物obstacle 影响海洋观测和通信的建筑、设施、山体、植物等物体.
3.11 障碍物高度obstacleheight 障碍物最高点至观测场地面的垂直距离.
3.12 干扰源interference source 影响海洋观测数据准确性或海洋观测活动正常进行的物体和行为.
3.13 海洋观测站(点)marineobservation station(spot) 岸基海洋观测站、观测平台、锚系浮标、潜标、海床基和雷达站的统称.
4划定原则 4.1海洋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划定以海洋观测站(点)为中心.
4.2海洋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划定保证海洋观测资料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连续性.
4.3海洋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划定保证海洋观测环境满足观测仪器设备的正常工作要求和观测设施的 安全性.
5基本技术要求 5.1岸基海洋观测站 5.1.1气象观测环境 气象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划定技术要求见表1.
表1气象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划定技术要求 各类情况 技术要求 障碍物 孤立障碍物与气象观测场围栏近点距离大于3倍障碍物的高度, 成排障碍物与气象观测场围栏近点距离大于8倍障碍物的高度 公路 公路路基与气象观测场围栏近点距离大于30m 爆破、采砂(石)、取土、焚烧等 爆破、采砂(石)、取土、荧烧点与气象观测场围栏近点距离大于500m 2 HY/T238-2018 5.1.2潮汐和温盐观测环境 潮汐和温盐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划定技术要求见表2.
表2潮汐和温盐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划定技术要求 各类情况 技术要求 排污和排水 排污和排水点与潮汐和温盐观测点距离大于1000m, 温排水点与潮汐和温盐观测点距离大于3000m 爆破作业或影响海岸沉降的海岸工程 与潮汐观测点距离大于500m 海水养殖 海水养殖区与潮汐和温盐观测点距离大于1000m 5.1.3水准点观测环境 水准点受国家保护,其保护范围划定技术要求见表3.
表3水准点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划定技术要求 各类情况 技术要求 烧荒、耕作、取土、挖沙 与水准点距离大于50m 采石、爆破、射击、架设高压电线 与水准点距离大于50m 影响测量标志使用效能的建筑物 与水准点距离大于50m 架设通讯设施、设置观望台、搭帐篷、栓牲畜或者设置其他有可能损毁测量 与水准点距离大于50m 标志的行为 5.1.4波浪浮标观测环境 波浪浮标属于锚系浮标的一类,其保护范围划定技术要求应符合5.4的要求.
5.1.5声学波浪观测环境 声学测波设备安装在海底,其保护范围划定技术要求应符合5.5的要求.
5.2志愿船 志愿船海洋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划定技术要求见表4.
表4志愿船海洋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划定技术要求 各类情况 技术要求 与风传感器水平方向距离大于3倍障碍物直径, 障碍物 红外水温传感器轴线20°立体角内无障碍物, GPS天线仰角45°范围内无障碍物 烟筒、厨房、机房等热水、热气排放源 与温湿度传感器安装位置水平距离大于5m 3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HY/T 237-2018 海洋信息云计算服务平台系统架构规范.pdf
ICS 07.060 A 45 HY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237 -2018 海洋信息云计算服务平台 系统架构规范 Architecture specifications of cloud puting services platform for ocean information 2017-06-13发布 2018-09-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发布 HY/T237-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东北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石绥祥、李占斌、杜云艳、王国仁、华彦宁、谢传杰、乔百友、魏红字、蔡仁输、 钟纪文、张端、东韩、程义远、周雪、张延德、王蕾.
HY/T 237-2018 海洋信息云计算服务平台系统架构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洋信息云计算服务平台的系统架构,包括资源架构、运行架构、管理架构、保障架构 与安全架构等五个方面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海洋信息云计算服务平台的设计、建设、运行、服务和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8827.1-2012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28827.3-2012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3部分:应急响应规范 HY/T240海洋信息云计算服务平台安全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海洋信息云计算服务平台cloud puting services platformfor ocean information 运用云计算技术,发挥云计算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扩展性以及快速、按需、弹性的服务特 征,统筹利用已有的网络、存储、计算、海洋数据等信息资源,为涉海领域提供基础设施、支撑软件、应用 系统、信息资源、运行保障和信息安全等服务的海洋综合业务信息化系统.
3.2 架构architecture 通过系统元素、元素间的关系,以及系统设计和进化原则体现出来的一个系统在其环境中的基本额 念或属性.
[GB/T 32399-2015,定义3.1.1] 3.3 云计算cloud puting 通过网络访间可扩展的、灵活的物理或虚拟共享资源池,并可按需自助获取和管理资源的模式.
[GB/T 31167-2014,定义3.1] 3.4 云平台cloud puting platform 云基础设施及其上服务的集合.
3.5 应用模型applicationmodel 确定构成应用的定义、规则及关系的概念.
HY/T 237-2018 4系统架构组成 海洋信息云计算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云平台")系统架构包括云平台资源架构、云平台运行架构、云 平台管理架构、云平台保障架构与云平台安全架构等五个子架构,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资源架构是 云平台的基础,为云平台提供各种资源服务;运行架构是云平台的应用核心,通过调用资源架构提供的 资源服务为各类用户提供不同类型的应用服务;管理架构是云平台的管理核心,对资源架构提供的各类 资源及运行架构提供的各类应用服务进行运行及容灾管理:保障架构为云平台提供运维机制保障:安全 架构为云平台提供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架构的五个子架构功能如下: a)云平台资源架构:规定云平台中资源的类型、组织形式与服务方式: b)云平台运行架构:规定云平台中应用服务运行的范围、功能和服务方式; c)云平台管理架构:规定云平台的各种系统运行及容灾管理行为: d)云平台保障架构:规定云平台的保障机制; e)云平台安全架构:规定云平台的安全防护措施,具体见HY/T240.
营通用户 资供者 资警者 系统管理者 0 用户开发 订单服务 服务安全 服务 服务管理 用户管理 人员保障 奖口服务 客灾服务 系统运行管理 资管理 制度保障 平台安全 系统版服务 应急保障 虚拟资源 基础设施安全 资国 模型资据 数据资额 资 推管面 云平合资跟架构 图1系统架构图 5云平台资源架构 5.1计算资源 计算资源包含为云平台提供计算能力的硬件资源.
云平台资源架构中的计算资源管理应满足 如下性能要求: 2 HY/T237-2018 a)应具备识别多种型号硬件计算设备的能力; b)应具备异构条件下同时使用多型号硬件计算设备的能力: c)应具备计算资源的可扩展能力,能够添加新的计算资源: d)应具备计算资源的容错能力,能够自动屏蔽损坏的硬件计算设备.
5.2存储资源 存储资源包含为海洋信息云计算服务平台提供存储能力的硬件资源,云平台资源架构中的存 储资源管理应满足如下能力要求: a)应具备识别多种型号硬件存储设备的能力: b)应具备异构条件下多种型号硬件存储设备的无差别使用能力; :( d)应具备存储资源的容错能力,能够自动屏蔽损坏的硬件存储设备.
5.3数据资源 数据资源包含云平台提供的海洋信息数据.
云平台资源架构中的数据资源管理应满足如下能 力要求: a)应具备提供多种格式海洋信息数据的能力,包括文件形式、流形式和数据库形式: b)应具备加载多种格式海洋信息数据的能力,包括能够以文件形式或数据库形式批量导人现有 的各类海洋信息数据: e)应具备海量数据维护能力,能够实现数据资源的快速响应.
5.4模型资源 模型资源包含云平台提供的应用模型.
云平台资源架构中的模型资源管理应满足如下能力 要求: a)应具备用户应用模型导人能力,用户能够创建或导入外部的应用模型; b)模型应具有格式化的输人输出,能够进行流程化应用; e)应具备模型重复利用能力,同一模型能够被不同用户复用, 5.5虚拟资源 虚拟资源是通过虚拟化系统对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模型资源虚拟化后形成的虚拟化资 源,包括虚拟计算资源和虚拟存储资源.
云平台资源架构中的虚拟资源管理应满足如下能力要求: a)应具备将计算资源虚拟为虚拟计算资源、将存储资源虚拟为虚拟存储资源、将数据资源虚拟为 虚拟数据资源、将模型资源虚拟为虚拟模型资源的能力: b)应具备虚拟资源的动态部署与回收能力,用户能够动态申请和注销虚拟计算资源和虚拟存储 资源: c)应具备虚拟资源的实时迁移能力,能够将正在运行的虚拟机从一台物理实体迁移到另一物理 实体,并保持零停机时间、连续的服务可用性和事务处理完整性: d)虚拟资源应具备与实体资源同等的网络通信能力. 6云平台运行架构 6.1系统级服务 系统级服务的功能与服务方式要求如下: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HY/T 236-2018 极地考察队员岗前体格检查要求.pdf
ICS 07.060 A 45 HY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236 -2018 极地考察队员 岗前 体格检查要求 The requirements of pre-departure physical examination for polar expeditioners 2018-02-13发布 2018-05-01实施 国家海洋局 发布 HY/T236-2018 目次 前言 引言 IV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一般要求 4极地考察队员岗前体格检查 5赴长城站、中山站越冬队员增加检查项目 6赴昆仑站、泰山站队员增加检查项目 附录A(规范性附录)极地考察队员岗前体格检查表 参考文献. HY/T236-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第二军医大学、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国 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成丽、蒋澄宇、熊艳蕾、陈楠、孙金海、赵萍、李春雷、司建文、陈华、陈永祥.
HY/T236-2018 引言 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历经30多年的发展,已先后建成了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和北极 黄河站,南极考察范围已从大陆的边缘地区深人到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海拔4093m).
由于 不同考察站和区域存在特有的恶劣环境因子(如低氧、寒冷、极昼、极夜、隔绝等),考察队员对这些环境 因子适应不良,会产生应激性疾病.
为了保障我国极地考察队员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和有效工作,国家海洋局对赴极地考察的人员提 出了健康要求,并针对派往极地不同区域考察的队员,进行分层岗前体检,筛选出赴不同考察站和地区 的度夏考察队员、越冬考察队员、内陆冰盖考察队员.
本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筛选出身体健康的极地考察队员提供基础性技术支撑,使岗前考察队员的 健康体检规范化,具有科学性、稳定性,最大程度地降低潜在的健康风险,保障极地考察任务的顺利 完成.
HY/T 236-2018 极地考察队员岗前体格检查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国南北极考察队员赴南北极考察地区岗前体格检查和健康评定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国南北极考察队员岗前体格检查.
其他赴极地人员体格检查可参照此标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1533标准对数视力表 3一般要求 3.1极地考察队员岗前体格检查应按附录A《极地考察队员岗前体格检查表》的要求进行.
3.2年龄18周岁(含)以上,越冬人员55周岁(含)以下,度夏人员60周岁(含)以下,合格.
4极地考察队员岗前体格检查 4.1一般检查 4.1.1身高 男性,1.60m(含)以上,合格;女性,1.50m(含)以上,合格.
4.1.2体重 体重指数(Bodymass index,BMI)18.5~28.0,合格.
应按式(1)计算BMI: BMI= W H² -(1) 式中: BMI-体重指数,单位为千克每平方米(kg/m²); W-体重,单位为千克(kg); H一身高,单位为米(m).
4.1.3血压 收缩压90mmHg~139mmHg和舒张压60mmHg~89mmHg,合格.
4.1.4心率 平原静息状态,心率每分钟50次~100次,合格.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HY/T 235-2018 海洋环境放射性核素监测技术规程.pdf
ICS07.060;13.020 Z33 HY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235 -2018 海洋环境放射性核素监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marineenvironmentalradionuclidemonitoring 2018-02-13发布 2018-05-01实施 国家海洋局 发布 HY/T 235-2018 目次 前言 1范围 ....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样品. 5海水中色-137、-134、银-110m、钻-60、钻-58、锰-54、锌-65、铈-144、镭-226的联合测定-Y能 6海洋沉积物中绝-134、银-110m、钻-60、钻-58、锰-54、锌-65、铺-144的联合测定-y能谱法. 7海水和沉积物中怀-239,240的测定-α能谱法 8海水和沉积物中总铀的测定-激光荧光法 8 9海水和沉积物中总β的测定. 10海水和沉积物中补-210的测定-α能谱法. 12 11海水和沉积物中锶-90的测定-HDEHP直接萃取-3计数法 12核事故状态下海水中绝-137、艳-134、银-110m、钻-60、钻-58、锰-54、锌-65、铈-144的快速测 13核事故状态下气溶胶中艳-137、艳-134、碘-131、银-110m的快速测定-Y能谱 19 14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附录A(资料性附录)Y核素测量的活度校正 21 参考文献. HY/T235-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3/SC6) 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清华大学、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何建华、于涛、黄德坤、邓芳芳、林静、曾文义、门武、余雯、李奕良、林武辉、尹明端、 林峰、王芬芬、曾志、马豪、苏健、刘伟容、李冬梅、周鹏.
HY/T235-2018 海洋环境放射性核素监测技术规程 警示一使用本标准的人员应有正规实验室工作的实践经验.
本标准并未指出可能的安全问 题.
使用者有责任采取适当的安全和健康措施,并保证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的条件.
1范围 放射性核素的测量方法,包括样品采集、处理、仪器分析和结果计算的方法和程序.
本标准涉及的方法 包括海水中绝-137、色-134、银-110m、钴-60、钻-58、锰-54、锌-65、铈-144、镭-226的联合测定-Y能谱法; 海洋沉积物中艳-134、银-110m、钴-60、钻-58、锰-54、锌-65、铈-144的联合测定-y能谱法;海水和沉积物 中环-239,240的测定-a能谱法;海水和沉积物中总铀的测定-激光荧光法;海水和沉积物中总B的测定; 海水和沉积物中补-210的测定-α能谱法;海水和沉积物中锶-90的测定-HDEHP直接萃取-β计数法; 核事故状态下海水中-137、艳-134、银-110m、钻-60、钻-58、锰-54、锌-65、铈-144的快速测定-Y能谱;核 事故状态下气溶胶中-137、艳-134、碘-131、银-110m的快速测定-Y能谱.
本标准适用于日常海洋放射性调查以及核事故状态下海洋放射性应急监测中相关海洋环境样品的 放射性核素检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7378.2-2007海洋监测规范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GB17378.3-2007海洋监测规范第3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探测效率detectionefficiency 在一定的探测条件下,测到的粒子数与在同一时间间隔内辐射源发射出的该种粒子总数的比值.
3.2 载体carrier 以适当的数量载带某种微量物质共同参与某化学或物理过程的一种物质.
3.3 衰变常数decay constant 放射性核素在单位时间内进行自发衰变的机率.
3.4 化学回收率chemicalyield 对放射性核素进行放化分析时,分离纯化后得到的载体量与分析开始时加人的载体量之比.
1 HY/T 235-2018 4样品 4.1采样准备 用于贮存海水样品的聚乙烯塑料桶应彻底清洗,先用1mol/L的盐酸溶液清洗,再用自来水淋洗 3次.
使用过的聚乙烯塑料桶,在桶壁和底部多有吸附和附着的油分、沉淀物等,重复使用时,应充分洗 净后方可使用.
4.2常规状态下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4.2.1海水样品 表层海水:将与水泵连接的管子放到海面以下0.1m~1m,每次抽水时先空放1min~3min,除去 泵和管道存水,然后注人干净的25L聚乙烯塑料桶.
塑料桶采样前用水样洗涤3次.
注水完毕后,水 样加入盐酸至pH<2进行酸化处理. 海水采集后应立即加酸. 深层海水:通常用梅花采水器在预定深度采集;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可用绞车将潜水泵放到指 定的深度,启动潜水泵,空放3min~5min,后续步骤同“表层海水"的取样方法. 水样采集完毕后,用记号笔在桶侧注明测站编号,同时贴上标签,标签上用透明胶纸覆盖. 并做好 相关记录,包括采样站位经纬度、采样日期时间、潮位、水温和盐度. 4.2.2沉积物样品 沉积物的采集按照GB17378.3一2007的相关规定进行. 采用抓斗采泥器或箱式采泥器采集海底 表层沉积物,每个样品采集湿样2kg~3kg,装入塑料袋中,做好相关记录,包括采样站位经纬度、采样 日期时间、表观性状(颜色等)、气味,表面浅色薄层的厚度,沉积物类型和生物现象(贝壳含量及破碎程 度,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生物活动的遗迹)等. 如果遇到采样点系沙质沉积,则采样位置稍作移动后再进 行取样. 4.3核事故状态下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4.3.1海水样品 用容量为3L~5L的水桶采集表层海水,转入5L的聚乙烯塑料桶. 水样采集完毕后,用记号笔 在桶侧注明测站编号,同时贴上标签,标签上用透明胶纸覆盖. 并做好相关记录,包括采样站位经纬度、 采样时间、潮位、温度和盐度. 4.3.2气溶胶样品 将已称重的滤膜用镊子放入采样滤网上,并置于气溶胶采样器中,牢固压紧至不漏气,开始收集. 采样结束后,用镊子取出. 将有尘面两次对折,放入样品盒或袋子中,并做好采样记录. 采样口离地面的高度应在1.5m~15m,采样点位于监测对象的下风方向60°扇区内,采样时间控 制6 h~24 h. 4.3.3样品运输 核事故状态下采集的海水、气溶胶样品运输过程中应单独放置于运输车辆角落处. 运输中的样品 要有专人负责,以防发生破损和洒漏,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安全送至实验室. 2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1
…
45
46
47
…
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