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4 ( 第 57 页)

ICS 35. 240. 60 CCS M 21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XXXX-XXXX 基于NB-IoT的智能水表系统 终端接口技术要求 Terminal interfac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smart water meter system based on NB- IoT (报批稿)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YD/T XXXXXXXX 目次 前 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7 3 术语和定义 2 4 缩略语. 2 5 系统架构.. .3 6 终端技术要求. 3 6. 1 工作原理. m 6.2 功能接口 4 6.3 一次抄读成功率, 6.4 日抄读成功率 5 7 安全要求. 5 7.1 密钥管理, .5 7.2 通信安全, 8 通信协议. ..8 8.1 通信方式. 8′ 8.2 传输规则. 8.3 帧结构. ..8 8.3.1 终端至平台 .8 8.3.2 平台至终端 .9 9 应用协.. ..9 9.1 实时数据(上行指令) ..9 9.2 参数设置(下行指令) 11 9.3 信息查询. .12 9.4 即时告警 .12 9.5 透传指令. .13 参考文献 .19
YD/TXXXX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华东师范大学、宁波水表(集团)股份有限公 司、三川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金卡水务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紫光展锐科技有限 公司、郑州信大捷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起草人:龙容、石祚夫、邱利昌、陈昌根、刘琨、范晓晖、章玥、陈铭松、李鑫、杨磊、 陈时健、郑水云、陈坤、祝志云、舒莉丹、许洁莹、高立沔、陈定云,张伟强,李丛蓉、王宗辉、陈 富光、刘为华、刘献伦.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 XXXXXXXX 基于NB-IoT的智能水表系统终端接口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基于NB-loT的智能水表的系统架构、终端技术要求、安全要求、通信协议、应用协 议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NB-IoT智能水表系统.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2021-0260T-YD基于NB-IoT的智能水表系统总体技术要求 CJ/T224-2012电子远传水表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智能水表smartwatermeter 采用传感与信号处理等单元构成的测量装置,且具有实现水参数信号的采集、处理、信息传输与交 互、执行控制等一种或多种功能的水表终端,以下简称终端.

3.2 密钥key 控制密码算法运算的关键信息或参数.

3.3 安全单元securityelement 一种防纂改硬件模块,能够安全地执行应用程序并存储机密和加密数据.

包括但不限于硬件密码模 块或支持TEE(TrustedExecution Environment,可信执行环境)的安全逻辑功能单元.

3. 4 日抄读成功率successrate of dailyreading 在24h内,系统抄读成功的终端个数与应抄读的终端总数的百分比.

3.5 一次抄读成功率successrate ofoncereading 在一次测试中,系统抄读成功的总次数与应抄读总次数的百分比.

4缩略语
YD/T XXXXXXXX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IMEI 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 Internat 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 MAC 介质访间控制 Media Access Control IoT 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NBIoT 窄带物联网 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 RSRP 参考信号接受功率 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 5 系统架构 系统架构应符合YD/TXXXX-20XX《基于NB-IoT的智能水表系统总体技术要求》的第6章系统架 构.

6 终端技术要求 6.1工作原理 终端通过计量处理单元采集计量数据,通过主控单元实现事件分析处理、数据可靠存储、数据安全 传输,通过显示屏、蜂鸣器、按键等人机交互单元实现数据呈现、报警提醒、信息查询、现场操作等交 互功能,通过蜂窝网络实现与业务平台的数据传输、远程控制、参数设置.

终端原理结构图如图1所示.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3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33.040 CCS M11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XXXXX-XXXX 代替XX/T 基于信息中心网络和区块链的 物联网通信架构 IoT munication architecture based on information centric networking and blockchain 行业标准信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报批稿) 在提交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

服务平台 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YD/TXXXXX-XXXX 目次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5基于ICN和区块链的物联网数据通信需求概述 6基于ICN和区块链的物联网数据通信功能架构 6.1物联网数据通信功能架构 6.2ICN层....... 6.3基于区块链的服务层 7基于ICN和区块链的物联网数据通信物理架构 8接口技术要求, 附录A(资料性) ICN工作原理 附录B(资料性) 数据传输流程 B.1命名注册流程 B.2NDO发布流程, B.3公钥加密流程 B.4数据访问流程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XXXXX-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邮电大学、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郑州师范学院、国网 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河南省电力有限公司、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天元网 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万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景安云信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郭少勇、邵苏杰、芮兰兰、颜拥、杨会峰、吴双、高强、公备、王心妍、李雄、 元峰、李文萃、胡明生、庄恩贵.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I
YD/T XXXXX-XXXX 基于信息中心网络和区块链的 物联网通信架构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基于ICN和区块链的物联网数据通信架构,包括基于ICN和区块链的物联网数据共享需 求,以及数据共享网络功能架构、数据共享网络物理架构、数据共享网络接口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基于ICN和区块链的物联网数据共享网络的规划设计、建设和应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YD/T2437-2012物联网总体框架与技术要求 ISO-TC307-22739 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术语(Blockchain and 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ies -Terminology) ITUT Y. 3071 数据感知网络(以信息为中心的网络)-需求和能力(Data awarenetworking (Information centric networking) - Requirements and capabilities)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区块链blockchain 分布式账本,即已确认和验证的区块使用加密链接组织成一条仅能追加、顺序的链.

注:区块链被设计为防募改并最终不可变的记录.

[ISO-TC30722739] 3. 2 信息中心网络informationcontricnetworking 一种全新的互联网架构,以内容为中心,可实现内容与位置分离、网络内置缓存等功能,从面更好 满足大规模网络内容分发、移动内容存取,网络流量均衡等需求.

[ITUT Y. 3071] 3.3 命名数据对象name dataobject 命名数据对象是可通过名称识别的数据对象,要求通过将ND0的名称或ID附加到兴趣包来转发请求.

[ITUT Y. 3071] 3. 4 物联网Internetof things 通过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计算、执行和通信等能力的各种设备,获得物理世界的信息或对物理世界 的物体进行控制,通过网络实现信息的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人与物通信、物与物通信的网络.

[YD/T 24372012]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YD/TXXXXX-XXXX CS:内容存储表(ContentStore) FIB:转发信息表(ForwardingInformation Base) ICN:信息中心网络(Information-centricnetworking) IoT:物联网(Internetof Things) NDO:命名数据对象(Name Data Object) PIT:待定请求表(PendingInterest Table) 5基于ICN和区块链的物联网数据通信需求概述 ICN通过发布/订阅范式来提供存储和多用户通信等服务,解决了Host-to-Host的可扩展性问题,增 加网络存储信息能力,减少传输延迟,提高网络性能,提供高效的内容分发和服务交付.

ICN通信主要 包括两种包类型:Request包和Data包.

其中Request包用于请求数据,Data包是根据Request进行回应 的内容,具体介绍参见附录A.

使用ICN可以解决多用户互联网服务快速交付,但很难满足分布式场景下物联网通道及终端的可信 性.

由于ICN数据与其来源分离,所以无法适用于链路加密的安全技术,易造成缓存泄露隐私、命名标 识纂改等问题.

为了满足数据标识的唯一性、可扩展性、安全性,保证ICN高效的对等安全传输,区块 链作为一种分布式存储的对等可信网络,为构建安全的物联网数据通信提供了技术支持.

区块链技术的 共识机制适应了分布式场景下物联网终端和数据可信接入、终端和管理系统之间多对多数据直接共享、 不同业务之间数据需要隔离等需求.

本文件利用区块链分布式账本的特点,在信息中心网络基础上,建立基于区块链的内容命名、注册 等服务,为物联网应用场景提供可信的数据共享传输.

基于ICN和区块链的物联网数据通信需求主要包 括三个方面: a)建立IoT设备与IoT应用间的通信接入通道,具体技术实现可参照IoT领域最新相关通信技术标 准中的要求进行实施.

b) 引入ICN技术,实现以内容为中心的通信架构,基于内容与位置分离、网络内置缓存等关键技 术,可提升大规模网络内容分发效率、移动内容存取效率以及实现更优的网络流量均衡.

( 引入区块链技术,为物联网设备和应用提供数据命名、内容发布和密钥分发机制,为内容名称 驱动的路由转发提供可信支持.

6基于ICN和区块链的物联网数据通信功能架构 6.1物联网数据通信功能架构 物联网数据通信功能架构由功能实体及其关系组成,包括基于区块链的服务层和ICN层,基于区块 链的服务层包括了命名注册服务、ND0发布服务和密钥分发服务,如图1所示.

IoT设备 的服务限 基于区块链 1oT应用 (A) (A) 命名注册 明分发服务 名 IoT设备 1oT应用 (B) 命名注册、密钥分发 DOTi (B) ICX 层 IoT设备 1oT应用 (C) ICN中(A) 数据 IC%中(B) 数据 ICN中继(C) (C) 图1基于ICN和区块链的物联网数据通信功能架构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 33. 160 CCS M71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XXXX-XXXX 家用智能摄像头功能和性能评估规范 第1部分:人形检测 Specification for functio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home-level smart camera-Part 1:Humanoid detection (报批稿)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x×××-××-××发布 XXX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YD/T XXXX-XXXX 目次 前言 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3.2缩略语 4家用智能摄像头系统架构图与主要应用场景简介 5考核指标 5.1准确率 5.2响应时延 5.3有效识别距离 6测试环境及摄像头规格 6.1测试环境 6.2测试数据集 6.3摄像头规格 7评估方法 7.1评估方法概述 7.2准确率测试. 7.3响应时延测试 7.4有效识别距离测试 8家庭智能摄像头人形检测能力分级评定 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XXXX-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给出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为家用智能摄像头功能和性能评估规范系列标准,该标准的结构和名称预计如下: -第1部分:人形检测; 一一第2部分:人脸识别; 一一第3部分:看护模式; 本文件为《家用智能摄像头功能和性能评估规范》的第1部分.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南京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国移 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重庆中科云从科技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颜媚、石霖、肖慧、赖东亮、余犀、李强、许一驿、杨阳、李军、耿兆森.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1
YD/TXXXX-XXXX 引言 得益于深度学习算法的突破,面向家用场景下智能摄像头已经进入到较大规模的应用阶段.

由于技 术实力和成本等原因,市场上家用智能摄像头产品质量良不齐、安全防护技术不统一,系统安全漏洞 大量存在,个人影像数据随时面临泄露危险.

为推动人工智能更好的赋能行业,引导家用场景下智能摄像头健康持续的发展,增强用户采购和使 用家用智能摄像头产品,特此开展家用智能摄像头系列标准的制定工作.

《家用智能摄像头功能和性能评估规范》拟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1部分:人形检测.

目的在于提出家用智能摄像头人形检测能力的指标要求和评估方法,及其分 级评定的参考准则.

第2部分:人脸识别.

目的在于提出家用智能摄像头人脸识别能力的指标要求和评估方法,及其分 级评定的参考准则.

第3部分:看护模式.

目的在于提出家用智能摄像头看护模式的指标要求和评估方法,及其分级评 定的参考准则.

头在各典型应用场景下人形检测功能和性能指标要求及测试方法,及其相关智能化水平判定准则.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I1
YD/T xXXX-XXXX 家用智能摄像头功能和性能评估规范:第1部分:人形检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家庭智能摄像头在各典型应用场景下人形检测考核指标、测试环境及评估方 法,及其能力分级判定准则.

本文件适用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家庭智能摄像头在各典型应用场景下人形检测能力的评 估、验收等工作,也可用于厂商及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自我测试参考.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 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1 智能摄像头smartcamera 具备图像或者视频分析能力,并以此提供相应智能服务的摄像头.

3. 1. 2 B 家庭智能摄像头home-levelsmartcamera 信息服务 主要面向家庭或者个人使用的智能摄像头.

3.1.3 人形检测humanoid detection 利用人体成像的一定特征,通过对图形图像的处理,最终在成像空间中发现识别和定位人 形目标的技术.

3. 1.4 亮度luminance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35.240.01 CCS L 67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XXXXX-XXXX 代替XX/T 智慧社区需求与场景 Smart munity-Requirements and scenarios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报批稿)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XXXXX-XXXX 目次 前 言 I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5智慧社区概述 5.1目标及特征 5.2相关角色 2 5.3系统组成 5.3.1概述 5.3.2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 5.3.3第三方系统, 5.3.4物联网网络, 6场景与业务, 6.1公共安全保障场景 6.1.1智能消防 6.1.2智能安防 6.1.3智能巡更 5 6.2突发安全事件保障场景 6.2.1智慧防疫 6 6 6.2.2重点人员检测 6 6.3公共设施管理场景 6.3.1客井盖智能管理 6 6.3.2照明路灯智能管理 6.3.3给排水设施智能管理 6.3.4电梯智能管理. 6.3.5供电供气供暖设施智能管理 8 6.3.6充电桩智能管理 8 6.3.7智能停车管理 6.4公共环境监测场景 9 6.4.1环境智能监测 6.4.2水质智能监测 9 6.4.3能耗智能监测 10 6.4.4垃圾智能处理 10 6.5第三方应用场景 10 6.5.1智慧社区党建 10 6.5.2智慧社区治理 6.5.3智慧社区物业
YD/TXXXXX-XXXX 6.5.4智慧社区服务 1 6.5.5特殊呵护服务 7总体需求.

7.1总体架构.

12 7.2物联网感知 1 7.3综合服务平台 1 7.4数据交互与开放 12 7.5数据隐私与安全 12 7.6安全与运维 13 参考文献...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I
YD/TXXXXX-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南京邮电 大学、新华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科大国创云网科技有限公司、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宽带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广东天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罗红、马华东、杨雪梅、周丽莎、黄泽龙、郑智、卓弘扬、姜鹏、陈长怡、陆 钢、舒畅、李斌、李培、赵龙、王远庚、张俊、曾志辉、颜文锋、李兵、朱亮、宁岩、刘泰、冯强中、 彭力、李鑫、龙容.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I1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35. 240.01 CCS L 67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XXXX-XXXXX1/O人 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技术要求 Smart munity-Technology requirements for integrated service platform (报批稿)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XXXXX-XXXX 目次 前 言 IV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5总体要求... 5.1通用要求 5.2设计原则 5.2.1实用性原则 5.2.2先进性原则 5.2.3扩展性原则 5.2.4开放性原则 5.2.5可靠性原则 5.2.6经济性原则 5.2.7易用性原则 5.3平台参考架构 5.4与社区内外部系统及智慧城市平台的关系 6平台门户要求, 7业务应用功能要求 6 8平台支撑能力要求 9 8.1业务支撑服务 6 8.1.1基本要求 6 8.1.2公共通用组件要求 6 8.1.3服务能力要求 10 8.2数据管理及服务, 8.2.1基本要求 10 8.2.2数据汇聚与整合要求 10 8.2.3数据资源管理与治理要求 11 8.2.4大数据分析建模要求 11 8.2.5数据可视化要求 12 8.2.6数据应用及服务要求 12 8.3物联网接入服务, 12 8.3.1基本要求 12 8.3.2设备接入要求 12 8.3.3设备管理要求 8.3.4规则引擎要求 13 8.3.5物模型要求 13
YD/TXXXXX-XXXX 9平台接口要求 9.1基本要求.. 3 9.2用户访问及认证接口要求 9.3业务数据共享和交换接口要求 9.4物联接口要求. 10平台安全与隐私保护要求.

10.1基本要求..... 10.2设备接入安全要求, 14 10.3网络与通信安全要求 15 10.4应用与数据安全要求 15 10.5隐私保护要求, 15 11运维保障及性能要求 6 11.1运维保障要求 11.2性能要求 6 11.3可靠性要求 6 参考文献 17 图1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参考框架, 表1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应用功能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1
YD/TXXXXX-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邮电大学、科大国创 云网科技有限公司、新华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天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有 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上海宽带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周丽莎、黄泽龙、郑智、卓弘扬、赵龙、姜鹏、陈长怡、陆钢、李培、舒畅、 李斌、罗红、杨雪梅、李鑫、龙容、冯强中、彭力、刘泰、王远庚、张俊、曾志辉、颜文锋、李兵、唐 怀坤、宁岩.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I1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 35.240 CCS L67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xxxX-xXXx 智能空间智能化等级评估规范 第1部分:通用评估准则 Specification for intelligent grade evaluation of intelligent space -Part 1:Generalevaluation criteria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报批稿) 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YD/T XXXXXXXX 目次 前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3.2缩略语. 4智能空间系统框架及等级划分, 4.1智能空间系统基本框架. 4.2智能化等级划分.. 5智能空间系统智能化评估准则. 5.1基本信息披露.

5.2智能空间系统智能化服务能力评估准则.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 XXXX-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给出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是《智能空间智能化等级评估规范》系列标准的第1部分,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和 名称如下: 一一第1部分:通用评估准则 一第2部分:家居空间 一一第3部分:智慧园区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南京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为技 术有限公司、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董晓飞、张学强、张丹、王浩、曹峰、陆铁文、陶秋雨、符海芳、 王雄、牟勤.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I
YD/T XXXX-XXXX 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家居、社区、车载、场馆以及养老院等各个空间场景的应用,智能 化开始引领各空间场景产品消费升级浪潮.

消费者开始追求更健康、便利、体贴和人性化的 智能空间场景生活,以及更彰显个性化的科技内涵.

但目前智能空间的发展还存在着行业碎 片化、智能化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安全性等问题.

为引导智能空间产业健康发展,增强用户对智能空间的信心,保护优质服务商,营造良 好的市场环境,开展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

智能空间智能化等级评估规范,该标准的结构和名称预计如下: 一一第1部分:通用评估准则.

目的在于提出智能空间的通用评估准则,并分别从感 知能力、用户交互能力、个性化服务能力、响应时间、稳定性、安全性等维度明确技术评估 指标.

一一第2部分:家居空间.

目的在于明确不同空间类型的家居空间智能化服务能力评估 指标和评估方法.

一第3部分:智慧园区.

目的在于对智慧园区感知执行层、通信传输层、数字平台层、 智慧应用层、安全、运维等维度进行规范.

空间通用的评估准则,分别从感知能力、用户交互能力、个性化服务能力、响应时间、稳定 性、安全性等维度给出了相应的评测指标.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II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 35.240 CCS L67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xxxX-xXXx 智能空间智能化等级评估规范 第2部分:家居空间 Specification for intelligent grade evaluation of intelligent space -Part2:HomeSpace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报批稿) 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YD/T XXXX-XXXX 目次 前 引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3.2缩略语. 4家居空间智能化系统框架及等级划分.

4.1家居空间智能化系统基本框架. 4.2智能化等级划分. 5具体指标项及评估方法. 5.1基本信息披露.. 5.2家居空间智能化系统服务能力评估指标,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 XXXX-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给出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是《智能空间智能化等级评估规范》系列标准的第1部分,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和 名称如下: 一一第1部分:通用评估准则 一第2部分:家居空间 一一第3部分:智慧园区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南京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移 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董晓飞、张学强、张丹、王浩、曹峰、陆铁文、陶秋雨、李强、许 一、沈援海、符海芳、王雄、牟勤.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I
YD/T XXXX-XXXX 引言 家居空间智能化就是通过家居智能管理系统的设施来实现家庭安全、舒适、信息交互与 通信的能力.

家居空间智能化系统提供家庭安全防范、家庭设备自动化、家庭通讯等能力.

家居空间智能化系统包括信息平台和多媒体平台,注重感知、探测和能力,通过采集海 量的大数据对用户的兴趣爱好等基本信息进行分类,从而呈现有效精准的服务内容.

例如智 能灯泡不仅可以自动开关,还能根据情景设置不同的色彩、亮度,为用户提供人性化服务.

但目前家居空间智能化的发展还存在着产品间互联程度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以及市场缺乏 统一标准等问题.

为引导家居空间智能化产业健康发展,增强用户对家居空间智能化的信心,营造良好的 市场环境,开展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

智能空间指标要求和评估方法系列标准,该标准的结构和名称预计如下: 一一第1部分:通用评估准则.

目的在于提出智能空间的通用评估准则,并分别从感 知能力、用户交互能力、个性化服务能力、响应时间、稳定性、安全性等维度明确技术评估 指标.

一一第2部分:家居空间.

目的在于明确不同空间类型的家居空间智能化服务能力评估 指标和评估方法.

一一第3部分:智慧园区.

目的在于对智慧园区感知执行层、通信传输层、数字平台层、 智慧应用层、安全、运维等维度进行规范.

本文件为《智能空间智能化等级评估规范》第2部分:家居空间.

主要规定了包括门厅 空间、客厅空间、厨房空间、卫浴空间、卧室空间、餐厅空间等不同空间类型的家居空间智 能化服务能力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同时规定了安全防护能力评估指标.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II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 33.160.60 CCS M 30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xXX-XXXx 智能音箱智能化分级指标体系 Index system for smart speaker intelligent classification (报批稿)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YD/T XXXXXXXX 目次 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5指标要求和评估方法概述.

5.1智能音箱系统基本框架.

5.2智能音箱智能化等级划分 6具体指标项及评估方法, 6.1评估方法概述. 6.2智能音箱智能化评估指标.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 则》给出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小米移动软 件有限公司、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市腾讯计算机 系统有限公司、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南京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院 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董晓飞、施羽暇、李强、许一驿、沈援海、龚文全、李世聪、相非、 赵立峰、穆亚敏、郑林、汤跃忠、周正友、王瑞、牛也、慕银锁、方强、陈君宇、孟祥瑞、 张学强、张萌、孙亮、陈会.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I1
YD/TXXXX-XXXX 引言 近年来,智能音箱发展迅猛,出货数量出现井喷式增长.

智能音箱作为具有智能语音交 互系统、互联网服务内容,同时可扩展更多设备和内容接入的互联网终端产品,可为家庭消 费者提供随时享受互联网时代的便利.

然而,各种电子产品及其服务虽冠以“人工智能”的 名目,但其对于智能的定义非常模糊.

为协助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政府在审批企业项目、平 台企业管理产品准入时,对人工智能技术或产品的智能化程度有一个量化的评判标准,探索 建立智能化分级程度,进而构建智能化评价体系,对智能化产品的研发有一个促进作用,对 于规范市场,推动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 XXXXXXXX 智能音箱智能化分级指标体系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智能音箱的等级指标要求和评估准则,主要包括语音唤醒准确率、误唤醒 率、语音识别能力、智能交互能力、音箱自身的智能控制能力、语音播报能力、智能家居控 制能力、音箱技能领域、响应速度、个性化识别能力及多模态交互、个性化服务和安全防护 能力指标项评估.

本文件适用于指导第三方测评机构对智能音箱系统智能化等级的评估、验收等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 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1023-2007中文语音识别系统通用技术规范 GB/T21024-2007中文语音合成系统通用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智能音箱smartspeaker 以音箱为载体,利用计算机网络、互联网、音视频等技术,具备语音识别、语音交互、 自然语言理解、语音合成等功能,能够为用户提供信息、生活等服务的设备.

3.2 麦克风阵列microphonearray 由一定数目的麦克风组成,用来对声场的空间特性进行采样并处理的拾音技术.

3.3 语音前端系统speechfront-endsystem 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原始语音后,对其进行回声消除、波束形成、噪声抑制等处理,以 期更能反映语音本质特征、提升目标语音识别率的信号增强系统.

3. 4 远场语音far-fieldspeech 用户与传声器距离较大场景下的语音交互方式,通常远场语音交互系统由远场前端、语 音唤醒、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自然语言理解等部分构成.

3.5 智能语音设备intelligent voice device 具备远场语音交互能力的设备.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 33. 040. 40 CCS L78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XXXX-XXXX 终端用远场语音采集和处理模块技术要 求和测试方法 Technical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for far-field voice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modules for terminals (报批稿)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xxx×]-[x×]-[xx]发布 [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YD/T XXXX-XXXX 目次 前言 III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5总体架构... 5.1架构设计, 5.2业务交互, 6技术要求. 6.1语音采集要求 6.2语音处理模块要求 7测试方法 7.1唤醒功能测试.

7.2采集和识别功能测试, 7.3指令响应功能测试.

7.4指令响应功能测试(询问) 10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 XXXX-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深圳市兆能讯通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 信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永峰、余可曼、姜超、聂秀英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II
YD/T XXXXXXXX 终端用远场语音采集和处理模块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智能终端在实现远场语音交互功能时的业务流程、技术要求、参数要求, 及相应的测试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智能电视、智能机顶盒和智能音箱等语音终端,不对具体的控制硬件进行 限定,仅对本文件所必要的交互环节进行约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 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1023-2007中文语音识别系统通用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21023一200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语音识别 speechrecognition 将人类的声音信号转化为文字或者指令的过程.

[来源:GB/T21023-2007,3.1] 信息服 3. 2 语音交互 speech interaction 基于语音输入的交互模式,通过说话就可以得到设备理解并执行的过程.

3.3 语义理解semanticprehension 根据交互功能要求,进行语音转写文本后的指令识别过程.

4缩略语
YD/TXXXX-XXXX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EC:回声消除(Acoustic Echo Cancellation) Al: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 ASR:自动语音识别(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 ISC:指令集(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 NLP: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S:噪声抑制(Noise Suppression) TTS:语音合成(Text-To-Speech) 5总体架构 5.1架构设计 Feedbeck (TTs..) Audlo Drieer 图 请音采集 语音处理 AECNS 图1总体架构图 如图1所示,本架构通过低功耗语音芯片使CPU休眠时仍处于待工作状态,在接收到唤 醒词后立即切换为工作状态进行音频采集交互,最终得到设备的(有屏设备屏幕或语音 ,无屏设备语音),形成一个完整的交互过程.

信息服务平台 5.2业务交互 业务交互流程如图2所示.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YD/T XXXX-202X ICS 33.060.01 CCS M19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XXXX-XXXX 工业互联网基于SD-WAN的网络技术要求 Industrial Internet-SD-WAN based networking technical requirements (报批稿)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YD/T XXXX202X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 XXXX-202X 目次 前 言. 1范围... .. 2规范性引用文件.. .5 3术语和定义, .5 4缩略语... .7 5应用场景及业务需求, ..8 5.1应用场景.. .8 5.1.1分支互联, ..8 5.1.2跨区域容灾 ..9 5.1.3跨运营商组网. .. 5.2业务需. ...10 5.2.1简化网络部署难度. 10 5.2.2优化企业云业务体验.. ...10 5.2.3有效利用现有网络资源 ...1.0 5.2.4网络设备可编程 ...1.0 5.2.5资源虚拟化... ...1. 5.2.6运管维自动化, .1 5.2.7网络开放 ..11 5.2.8能够适配不同厂家的产品 ..11 5.2.9安全可靠. ..1. 5.2.10可视化监控. ...1 6网络架构.. ..1 7组网功能要求, .13 7.1基于应用的路由选择.

.... 7.2云网结合. 13 7.3网络架构开放. ..14 7.4统一管理与监控.. ...5 7.5全自动服务开通. .. 7.6WEB界面化管控.

16 7.7全周期报告生成.. .17
YD/T XXXX-202X 8组网性能要求. 17 9安全要求 18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XXXX-202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的规 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网 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齐飞、路玮、张恒升、陈洁、黄亮、刘文斌、陈平平.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 33.180.01 CCS M33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XXXXX-201X 工业互联网联网用技术无源光网络 (PON)设备技术要求 Networking technology for industrial internet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Passive Optical Network (PON)equipment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报批稿) 201X-XX-XX发布 201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 XXXX-201X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定义、术语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2 3.2缩略语... 3 4设备总体要求. 4.1设备在工业互联网中的位置.. 4.2设备类型及形态. 5物理接口要求. 5.1工业PONOLT设备物理接口要求. 5.2工业PONONU设备物理接口要求.

5 6网络功能要求.. 6 6.1以太网基本功能. .6 6.2其他以太网功能, 6.3IPv6功能. 6. 4 VXLAN 功能. 6.5网络切片功能.

6.6工业PONONU工业接口功能 6.7确定性网络能力. 7边缘计算功能要求(可选) 7.1硬件能力要求.

7.2软件能力要求. 8 8工业数据采集和解析能力要求. .8 8.1工业PONONU支持工业数据采集能力要求. 8.2工业PONONU侧开放式软件平台架构和要求, 8.3工业协议解析要求.. 9安全能力要求. 9.1系统及网络访问安全性.

8 9.2用户侧接入安全性.. 10操作维护管理功能要求 .9 10.1总体要求... 6 10.2本地管理要求.,
YD/TXXXXX-201X 10.3远程管理要求. 10.4网络性能采集功能, 11保护倒换要求. 12性能要求. 12.1以太网基本性能. 12.2网络切片性能, 12.3 VXLAN 性能, 12.4确定性网络能力. 12.5保护倒换时间性能要求. L 13其他要求. 13.1供电及接地要求: 10 13.2散热方式 13.3指示灯... 13.4工业环境要求.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I
YD/TXXXXX-201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是“工业互联网联网用技术无源光网络(PON)技术要求”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 结构和名称预计如下: 工业互联网联网用技术无源光网络(PON)总体技术要求: 工业互联网联网用技术无源光网络(PON)网络测试方法: 一工业互联网联网用技术无源光网络(PON)设备技术要求; 一工业互联网联网用技术无源光网络(PON)设备测试方法.

本文件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 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金嘉亮、张德智、曹小波、章发太、李玉峰、吕志华、周惠琴.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II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 33.060 CCS M 36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xxxx-xxxx 5G小基站网络管理系统南向接口数据模型 Data model for southbound interface of 5G small cell management system (报批稿)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202X-XX-XX发布 202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 XXXXxxxx 目次 前 言 IV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缩略语 5. 数据模型 5.1. 概述 5. 2. 结构 5.3. 数据模型结构说明 6. 管理面数据模型 6. 1. 设备信息管理参数 6.2. 软件版本管理参数 6.3. 基站管理参数 13 6.4. 告警管理参数 15 6.5. 日志管理参数 6.6. 基站能力参数 21 6.7. WAN口配置参数 21 6. 8. 时间服务器管理参数 24 6.9. GNSS信息管理参数, 26 6. 10. MR管理参数 27 6. 11. 性能管理参数 29 6. 12. SCTP管理参数. 7. 业务面数据模型, 31 7. 1. 小区服务管理参数 31 7.2. RAN协议栈参数 38 7.3. 邻区管理参数 55 7.4. 移动性管理参数 58 7.4.1. 公共切换参数 58 7.4.2. A1事件测量控制参数, 58 7.4.3. A2事件测量控制参数 60 7. 4. 4. A3事件测量控制参数 61 7. 4.5. A4事件测量控制参数 63 7. 4.6. A5事件测量控制参数 .65 7. 4. 7. B1事件测量控制参数, 67 7.4.8. B2事件测量控制参数 68 7. 4.9. 重选公共参数 70 7 4. 10. 同频重选参数 71
YD/T 202xx×xx 7.4.11.异频重选参数 7.4.12.异系统重选参数. 7.4.13.周期性测量的配置参数 7.4.14.报告CGI的测量配置参数 参考文献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XXXX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本文件与YD/TXXXX《5G小基站网络管理系统南向接口技术要求》共同构成“5G小基站网络管 理系统南向接口”的标准体系.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 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新华三技术有限公 司,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赛特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佰才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浪潮 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江苏亨鑫科技有限 公司,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有限 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响,马键,王晓婷,贾辉,王东洋,李德屹,钟期洪,李岑,郭峰,李 文祺,杨依格,任冶冰,唐锦坤,徐毅,唐雪松,李培,谢筱耸、沈,郭亮,付锦锦,赵南阳, 梁欣刚,云翔,王紫程,高娴,赵顾良,武帅,安志奇、管守领,欧文军,周江平,唐咏,崔鹏辉, 华彦平,杨框,李笑昕,李钢,王宗茹.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ⅢI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 33.040.20 CCS M33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xxxxxxxx 增强型基准主时间(ePRTC)设备技术要求 TechnicalrequirementsofenhancedPrimaryReference Time Clock(ePRTC)equipment (报批稿)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20XX-XX-XX发布 20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YD/T xxxx XXXX 目次 前 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5ePRTC设备的定义及其功能结构. 2 5.1定义... 2 5.2 功能结构.. 2 6ePRTC设备的功能要求.

2 6.1输入功能.. 6.2本地时钟功能. 6.3本地时标处理功能. 6.4输出功能.. 6.5监控管理功能.. 4 7ePRTC设备的性能要求.

4 7.1锁定模式下的时间误差.

.4 7.2锁定模式下的漂移产生. 7.3抖动产生 5 7.4抖动容限 7.5相位瞬变.. 6 7.6相位不连续性 7.7保持特性.. .6 8ePRTC设备的接口要求.

6 8.1时间接口. 8.2频率接口.. 9ePRTC设备的可靠性与环境要求 9.1可靠性要求. 准信息服务平台 9.2环境要求..
YD/Txxxx -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深 圳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UT斯达康通讯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缪新育、胡昌军、罗彬、潘峰、吕博、李曙方、陆荣舵、张昊、杜希、吕京飞、 方友祥.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xxxxxxxx 增强型基准主时间(ePRTC)设备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增强型基准主时间(ePRTC)设备的定义、功能结构、功能要求、性能要求、接口要 求及可靠性与环境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为各种通信设备提供高精度时间同步和频率同步服务的独立型基准主时间设备的研 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7611-2016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特性 YD/T1012-1999数字同步网节点时钟系列及其定时特性 YD/T2375-2019高精度时间同步技术要求 YD/T3841-2021基准主时间(PRTC)设备技术要求 ITU-T G.703-2021数字系列接口的物理/电气特性(Physical/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ierarchical digital interfaces ) ITU-T G.810-1996同步网络的定义和术语(Definitions and terminology for synchronization networks) ITU-TG.811基准主时钟的定时特性(Timing characteristies of primary reference clocks) ITU-T G.811.1增强型基准主时钟的定时特性(Timing characteristics of enhanced primary reference clocks) ITU-TG.8264-2018 通过分组网络的定时信息分发(Distribution of timing information through packet networks) ITU-TV.11工作在最高速率10Mbit/s 的数据信令上的平衡双流接口电路的电特性(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for balanced double current interchange circuits operating at data signalling rates up to 10 Mbit/s) IEEE 802.3 以太网标准(iEEE Standard for Ethemet) 标准信息服务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DCLS:直流电平变换(DCLevel Shif) ePRTC:增强型基准主时间(enhanced Primary Reference Time Clock) 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LONA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俄罗斯)(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IRIG:(美国)靶场仪器组(Inter Range Instrumentation Group) 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eanTimeBetweenFailure) MTIE:最大时间间隔误差(MaximumTimeIntervalError)
YD/TxxXXxxxx PPS:秒脉冲(Pulse per Second) PRTC:基准主时间(Primary ReferenceTime Clock) PTP:精确时间协议(PrecisionTimeProtocol)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SSM:同步状态信息(Synchronization Status Message) TDEV:时间偏差(Time Deviation) T-GM:电信祖时钟(Tele GrandMaster) ToD:当前时刻(TimeofDay) UTC:协调世界时(CoordinatedUniversal Time) 5ePRTC设备的定义及其功能结构 5.1定义 ePRTC设备是指利用源自UTC的时间输入信号,提供一种或多种类型的时间和频率输出功能,并具 有守时功能的设备.

相比于行标YD/T3841-2021中定义的PRTC,ePRTC应接收本地自主基准主时钟(例 如绝钟等)输入,并具有更严格的输出性能要求,该自主基准主时钟性能应满足ITU-TG.811.1的要求.

本文件定义的ePRTC设备涵盖内置T-GM功能的情形,ePRTC与T-GM组合和单独ePRTC输出的性能指标 要求相同.

5.2功能结构 ePRTC设备应具有GNSS定时单元、时间参考输入功能、频率参考输入功能、本地时钟功能、本地 时标处理功能、时间输出功能、频率输出功能、监控管理单元,如图1所示,其中GNSS定时单元可外 置.

GNSS 参考输入 地面时间 时间输出 参考源 时间 GNSS 时间参考 本地时标处理功能 时间输出 定时 输入功能 功能 单元 频率参考 本地时钟功能 原率输出 频率输出 输入功能 输入 功能 (自主主 管理信息 监控管理单元 图1ePRTC设备的功能结构示意图 息服务 6ePRTC设备的功能要求 6.1输入功能 6.1.1时间参考输入功能 6.1.1.1时间参考输入基本功能 ePRTC设备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GNSS定时单元获得时间同步参考信号,或通过地面时间输入信 号获得时间同步.

6.1.1.2GNSS定时单元 GNSS定时单元输入功能要求如下: a)应至少配置两个GNSS定时单元,支持的GNSS系统包括北斗、GPS、GLONASS等,支持双 频接收方式: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33.060.99 CCS M30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XXXX-XXXX 面向蜂窝网络的畜牧物联终端技术 要求 Technology requirements of cellular network connection based on IoT terminal for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报批稿) 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YD/TXXXX-XXXX 目次 前 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缩略语.. .5 5 面向蜂窝网络的畜牧物联终端的系统技术架构及应用场景 .5 5.1系统技术架构.

..5 5.2应用场景.

.6 6 面向蜂窝网络的畜牧物联终端的联网技术要求, .6 1°9 技术框架.

6.2 蜂窝通信技术要求 9 平台交互技术要求 6.3.1数据上传. 6.3.2配置获取. .7 6.3.3OTA升级, ’9 联网安全 7 面向蜂窝网络的畜牧物联终端的通用技术要求, .8 7.1 定位模式, .8 7.2 采集间隔 7.3 上报间隔, 7.4 信息采集, 7.5 防拆除告警 7.6 定位精度, ..8 7.7 续航能力. .8 7.8 终端可靠性, .9 7.8.1 环境适应性要求,
YD/T XXXX-XXXX 7.8.2 防护级别要求 7.9 终端外观要求.

佩带外观要求.

附录A(资料性)业务数据封装参考格式,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XXXX-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 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邮电大学、 帅福得(珠海保税区)电池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国萍、冯明、付睿、云亮、全硕、陈文电、严云萍、王凯、丧浩、 任勇强、宋丹、刘雅、吴帆、吴刚、翁玮文、张聪、赵连生、蔡伟强.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 XXXX-XXXX 面向蜂窝网络的畜牧物联终端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面向蜂窝网络的畜牧物联终端的系统技术架构、应用场景、联网技术要求 和终端通用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面向蜂窝网络的畜牧物联终端的研发、生产及互联互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面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 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 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4208-2017外壳防护等级(防尘、防水) YD/T3337-2018面向物联网的蜂窝窄带接入(NB-loT)终端设备技术要求 YD/T3729-2020物联网终端原电池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终端 terminal 佩戴于牲畜身上,用于采集并通过蜂窝网络传输牲畜地理位置、温度和活动量等数据的 设备.

准信息服 3.2 佩带fixing strap 用于将终端牢固地固定于牲畜身上、保持终端不会松脱或滑动的装置.

4缩略语 YD/T3337-2018界定的以及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 35. 240.50 CCS L67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XXXX-XXXX 基于物联网的雷电防护信息系统总体技术 要求 General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lightning protection information monitor system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报批稿)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目次 前 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5应用场景与业务概述 5.1基于物联网的雷电防护信息系统应用场景分析 5.2基于物联网的雷电防护信息系统业务分类 5.2.1数据类业务 5.2.1.1监测类数据业务 5.2.1.2预测类数据业务.. 5.2.1.3资产管理类数据业务 5.2.2控制类业务 5.3业务流程描述 5.4业务性能要求, 5.4.1数据类业务性能要求 5.4.2控制类业务性能要求 6基于物联网的雷电防护信息系统 8 6.1系统架构.

6.1.1概述 6.2数据采集层要求.

6.2.1总体要求 9 6.2.2雷电防护设备要求.

9 6.2.2.1雷电防护设备及接地设备要求 6.2.2.2雷电防护终端设备要求 6.2.2.3雷电防护网关设备要求 10 6.2.3技术要求 10 6.3通信网络层要求 01 6.3.1总体要求 10 6.3.2技术要求 11 6.4信息管理层要求 6.4.1功能要求, 6.4.2数据存储要求 11 6.4.3数据处理要求 6.4.4 业务要求 12 7接口技术要求, 12 7.1传感器和传感器节点, 7.2雷电防护终端和雷电防护网关之间接口 12 7.3网关和信息管理平台接口
7.4应用层接口要求, 8基于物联网的雷电防护信息系统安全性要求 8.1设备安全 8.2网络安全, 8.3应用安全.

参考文献...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邮电大学、深圳远征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海能达通信股份 有限公司、重庆邮电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帆、刘元安、张庭炎、闫文卿、张聪、赖世能、沈瑞松、范文浩、黄小红、谭 胜淋、段珂、张普宁、穆冬梅、夏玫、戴宏学、王兴春、何佳鸿、向圣银.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YD ICS 33.030 M21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xxxX-xxxx VoLTE用户网络接口配置基本要求 VoLTE User-NetworkInterface Profile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x×××-××-××发布 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目次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5 3缩略语.. 6 4通用功能及基本要求, 8" 4. 1 SIP 方法(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method)的处理 .. 4.2SIP状态码处理. .9 4.3SIP头域处理.. .. 4.3.1 SIP请求, ..9 4.3.2 SIP 响应. .9 4.3.3SIP头域支持.. . 4.4SIP消息传输 ..9 4.5码号和寻址 ..10 4.6SIP消息体. .1.. 4.7编解码 11 4.7.1音频编解码. ..1 4.7.2视频编解码.. ..11 4.7.3 DTMF ..1 4.8媒体控制... ...11 4.8.1 SDP offer/answer.... .11 4.8.2语音的RTP/RTCP配置 ..12 4.8.3视频频的RTP/RTCP配置 .. 4.8.4RTCP的使用... ..2 4.9早媒体控制(Earlymedia) ..12 4.9.1概述. .. 4.9.2分叉会话的早媒体 .12 4.10前置条件.. .1.. 4.11 SIP会话定时器.. ..13 4.12IP版本. ..13 4.13数据关闭和业务可用性 .. 4.14语音呼叫和智能拥塞缓解 .13 4.15分叉 ..13 5EPC流程, 13 5.1概述.. .13 5. 2 APN. 14 5.3EMM具体步骤, 5.3.1EMM附着/去附着过程 .14 5.3.2EMM追踪区域更新过程 ..1. 5.4身份认证.. ..15 6IMS注册. 15
6.1概述. .15 6.2初始注册. 15 6.3重注册. .. 6.4注销. ..19 6.5订阅和通知注册事件 .20 7语音呼叫.

21 7.1语音呼叫建立 .21 7.1.1概述 .21 7.1.2发起方.. .1. 7.1.3终止方(Terminating side). ..28 7.2语音呼叫修改 .1 7.2.1概述 ..31 7.2.2触发方(Trigger side) .31 7.2.3 接收方(Receive side.. ..31 7.3语音呼叫终止 .31 7.3.1概述 .31 7.3.2触发方终止 .32 7.3.3接收方终止. .32 7.4音频会话刷新. .32 7.5终止早期对话(early dialogs) .32 8视频呼叫 32 8.1视频呼叫建立 .32 8.1.1概述.. .32 8.1.2发起方.. .32 8.1.3终止方... .35 8.2视频呼叫修改 .36 8.2.1概述 36 8.2.2始发端.. ..37 8.2.3咱应端.... .37 8.2.4拒绝添加视频媒体 .37 8.3视频呼叫终止. ..7 8.3.1终止触发侧 ..37 8.3.2终止接收侧. ..37 8.3.3视频会话刷新 .38 8.3.4终止早期对话. 38 9SRVCC. 88" 10紧急呼叫.. 11消息发送, .39 附录A(资料性附录)标准消息格式. ...0 A.1注册... .40 A.2 Subscription and Notification to the Registration event. .44 Ⅱ
A.3 Mobile-originated call. 46 A.4 Mobile-terminating call. 56 附录B(资料性附录)呼叫流程 B.1注册.. 67 B.2订阅和通知. 67 B.3MO呼叫(开启precondition) .68 B.4 MT 呼叫(开启 precondition) 69 附录C(规范性附录)终端配置参数 71 附录D(规范性附录)定时器配置 72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 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东北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剑寅、吕光旭、雷为民、刘佳、郑宁、王辰.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 33.040.40 CCS M10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xxxxx]-[xxxx] 基于5G移动通信网的应用层认证和密钥 管理技术要求 Authentication and key management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applicationsin5G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报批稿) 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 XXXXXXXX 目次 前 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5应用层认证和密钥管理架构(AKMA) 5.1参考模型.

5.2AKMA参考点 5.3网络元素. 5.4 AKMA服务化接口 5.5AKMA安全要求和原则. 6密钥管理.... 6.1AKMA密钥架构 6.2AKMA密钥周期. 7AKMA流程. 7.1主认证后的AKMA锚点密钥推衍和锚定, 7.2AKMA应用密钥(KAF)推衍和获取 7.3经由NEF的AKMA应用密钥请求. 7.4AKMA密钥变化... 7.5AKMA的启动.... 7.6AAnF 的AKMA上下文删除 7.7AAnF的发现和选择.. 8安全相关的服务... 8.1 AAnF提供的服务 8.2NEF提供的服务 8.3UDM提供的服务, 附录A(规范性)密钥推衍功能, 参考文献.... 信息服务平台
YD/TXXXX-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 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高通无线通信技术(中国)有限公司、爱立信 (中国)通信有限公司、郑州信大捷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黄晓婷、票栗、杨波、邱勤、张荣、黎艳、高枫、袁琦、游世林、吴荣、李赫、 毕晓宇、陆伟、杜志敏、王江胜、徐思嘉、刘献伦、刘为华.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1
YD/T XXXXXXXX 基于5G移动通信网的应用层认证和密钥管理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基于5G移动通信网的应用层认证和密钥管理技术要求,主要包括面向5G应用的认证和 密钥管理架构、应用认证密钥管理流程和安全要求、相关服务要求等.

本文件未涉及漫游相关要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3GPP TS 23. 003编号,寻址和标识(Numbering addressing and identification) 3GPP TS 23.501 5G系统架构(System Architecture for the 5G System) 3GPP TS 29.503 5G系统:统一数据管理服务 5G System;Unified Data Management Services 3GPPTS 33.220通用认证框架-通用引导架构(Generic Authentication Architecture(GAA): Generic Bootstrapping Architecture (GBA)) 3GPP TS 33.501v17.0.0 5G系统安全架构和流程(Security architecture and procedures for 5G system) IETF RFC 7542(2015.05)网络接入标识(The Network Access Identifier)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AKMA上下文AKMAcontext 存储于AAnF中的一组参数.

注:包括SUPI,K和IA-KID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AnF AKMA锚点功能 AKMA Anchor Function AF 应用功能 Application Function AKMA 应用层认证和密钥管理Authentication and Key Management for Applications AMF 接入和移动管理功能 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 AUSF 认证服务器功能 Authentication Server Function A-KID AKMA密钥标识 AKMA Key Identifier ATID AKMA临时终端标识 AKMA Temporary UE Identifier KDF 密钥推衍功能 Key Derivation Function KF AKMA应用层密钥 AKMA Application Key K AKMA锚点密钥 AKMA Anchor Key NEF 网络开放功能 Network Exposure Function RID 路由指示 Routing InDicator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 35.110 CCS M11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xxxxxxxx 路由器设备支持IP网络切片功能 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IP network slicing function supported by router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报批稿) 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YD/T xxxx XXXX 目次 前言.. II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5概述... 6物理网络层技术要求.. 6.1基本要求... 6.2FlexE端口隔离技术要求 7虚拟网络层技术要求.. 7.1基本要求.. 7.2路由协议拓扑隔离技术要求.. 7.2.1基本要求.... 7.2.2IGP协议技术要求, 7.2.3BGP协议技术要求, 7.3隧道软隔离技术要求. 7.3.1基本要求... 7.3.2 Segment Routing技术要求 7.3.3MPLSRSVP-TE技术要求 7.3.4组播技术要求. N 7.4VPN软隔离技术要求, 7.4.1基本要求.... 7.4.2L2VPN软隔离功能技术要求, 7.4.3L3VPN软隔高功能技术要求, 7.4.4EVPN软隔离功能技术要求 7.4.5MVPN软隔离功能技术要求 8QoS调度技术要求.. 8.1基本要求. 9 8.2服务等级协议(SLA) 8.3流分类和流标记. 10 8.4流量监管. 10 8.5流量整形.. 8.6 拥塞管理. 10 8.7拥塞避免. 10 9管理技术要求.. 10 9.1基本要求. 10 9.2性能检测. 9.3故障检测保护. 10 9.4故障告警管理. 11 10对外接口技术要求.,
10.1基本要求.... 10.2拓扑信息和资源通告. 10.3切片配置管理 10.4集中路径管理, 10.5性能管理. 11安全要求.

11.1基本要求.. 11.2访问控制和流量控制. 11.3抗攻击功能. 附录A(规范性)路由器设备实现拓扑隔离的技术方法 附录B(规范性)路由器设备切片示例 附录C(规范性)流量关联到切片的流程描述、 附录D(资料性)DetNet相关技术.. 参考文献......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xxxx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路由器设备支持IP网络切片功能技术要求》是IP网络切片系列标准之一.

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和名 称如下: ●2019-1191T-YD-IP网络切片总体架构及技术要求: 2019-1195T-YD-支持IP网络切片的灵活最优路径算法技术要求; 2 2019-1197T-YD-路由器设备支持IP网络切片功能技术要求: 2020-0567T-YD-支持IP网络切片的编排层技术要求; 2020-0568T-YD-IP网络切片控制器北向接口技术要求 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 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 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剑华、赵峰、龚霞、陈然、周惠琴、万晓兰、庞冉、董杰、汪俊芳、吴洋、 黄祥国、伍佑明、朱永庆、魏月华、胡志波,鲍磊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III
YD/T×x×xxxxx 路由器设备支持IP网络切片功能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支持IP网络切片功能的路由器设备技术要求,包括增强切片的物理网络 层功能、增强切片的虚拟网络层功能、增强切片的管理功能、增强切片的对外接口功能、Qo S要求,安全要求,以及路由器设备支持的切片性能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具有IP网络切片功能的路由器设备研发和测试.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 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 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2019-1190T-YDIP网络带内操作、管理和维护(IOAM)数据内容和封装方法 2019-1191T-YDIP网络切片总体架构及技术要求 2020-0552T-YD支持IPv6的位索引显式复制(BIER)组播技术要求 2020-0568T-YDIP网络切片控制器北向接口技术要求 YD/T3365-2018位索引显式复制(BIER)技术要求 YD/T 3965-2021 灵活以太网(FlexE)链路接口技术要求 IETF RFC2544 Benchmarking Methodology for Network Interconnect Devices IETF RFC5120 M-ISIS: Multi Topology (MT) Routing in Intermediate System to Intermediate Systems (IS-ISs) IETF RFC6241 Network Configuration Protocol (NETCONF) IETF RFC6242 Using the NETCONF Protocol over Secure Shell (SSH) IETF RFC7752 North-Bound Distributiou of Link-State and Traffic Engineering (TE) Information Using BGP IETF RFC8321 Alternate-Marking Method for Passive and Hybrid Performance Monitoring RFC8556 Multicast VPN Using Bit Index Explicit Replication (BIER) IETF RFC8571BGP - Link State (BGP-LS) Advertisement of IGP Traffic Engincering Performance Metric Extensions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 33.040.20 CCS L78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xxxxxxxx 基于SRv6IP承载网络总体技术要求 General technicalrequirementsforSRv6-based IPbearernetwork (报批稿)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202×-××-××发布 202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YD/Txxxx-xxxx 目次 1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3.2缩略语.... 4基于SRv6的IP承载网络总体架构 5基于SRv6的设备层技术要求 5.1段路由首部(SRH)技术要求 5.2网络可编程技术要求.

5.3业务可编程技术要求, 5.4控制面信令技术要求. 5.5业务承载技术要求.. 5.6故障保护与0AM技术要求 5.7设备侧管控接口技术要求 6基于SRv6的管控层技术要求 6.1管控系统能力要求... 6.2管控系统集成能力要求, 6.3智能化配置管控能力要求, 6.4可视化分析能力要求, 6.5智能运维能力.. 6.6管控系统南向接口要求. 附录A基于SRv6的部署场景与技术应用(资料性) A.1基于SRv6的部署场景. A.2基于SRv6的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xxxx-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公文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给出的规则起草.

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 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庞冉、王海军、彭书萍、陈达、汪俊芳、兰光华、吴洪、陈端、陈 然、刘尧、张学茹、王泽林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I
YD/T x×xxxxxx 基于SRv6的IP承载网络总体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基于SRv6的IP承载网络总体架构、基于SRv6的设备层技术要求及基于SRv6 的管控层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支持SRv6的IP承载网络的设计、研发和测试.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 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 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IETF RFC2493IPv6规范中的通用报文隧道(Generic Packet Tunneling in IPv6 Specification) IETF RFC4659IPv6 VPN场景中的BGP-MPLS IP虚拟私有网络扩展(BGP-MPLS IP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VPN) Extension for IPv6 VPN) IETF RFC5549通告带有IPv6下一跳地址的IPv4网络层可达性信息(AdvertisingIPv4 Network Layer Reachability Information with an IPv6 Next Hop) IETF RFC6437 IPv6流标签规范(IPv6Flow LabelSpecification) IETF RFC6514MPLS/BGP IP VPN中提供组播服务的BGP编码与处理(BGP Encodings and Procedures for Multicast in MPLS/BGP IP VPNs) IETF RFC7432基于BGP MPLS的EVPN (BGP MPLSBased Ethernet VPN) IETF RFC7606改进的BGP更新消息的错误处理(Revised Error Handling for BGP UPDA1 Messages) IETF RFC8200 互联网协议第六版规范(Internet Protocol,Version6(IPv6) Specification) IETF RFC8402 2分段路由架构(Segment Routing Architecure) IETF RFC8754 IPv6段路由报头(IPv6 Segment Routing Header) 标准信息服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1 分段路由segmentrouting 一种扩展的源路由技术,是入节点在数据报文中附加一个包含Segmert列表的头,在路 径后续的节点上这些Segment对应的指示被逐一执行.

在MPLS网络中,Segment被编码为一些 MPLS标签.

在IPv6网络中,通过使用一个新的分段路由头(Segment Routing Header)来保 存这些Segment,同时Segment会被编码为IPv6地址的形式.

3. 1. 2 基于IPv6数据平面的分段路由 1segment routing over IPv6 dataplane
YD/T xxxx-xxxx 基于IPv6数据平面的分段路由,即SRv6,是分段路由技术在IPv6网络中的实现.

SRv6中 的分段被编码为IPv6地址的形式,并且使用一种新的分段路由拓展头(Segment Routing Header)来携带分段.

3.1.3 二层虚拟专用网layer2virtualprivate networks Layer2VirtualPrivateNetworks,即L2VPN,运营商可以在网络上提供基于不同数据 链路层的二层VPN服务.

EVPNL2VPN适用于SRv6技术,因此在本文件中,L2VPN指代EVPN L2VPN. 3. 1. 4 三层虚拟专用网layer 3virtualprivate networks Layer 3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即L3VPN,运营商可以在网络上提供三层VPN服务.

MPLSL3VPN、EVPNL3VPN两种L3VPN均适用于SRv6技术,因此在本文件中,L3VPN同时指代MPLS L3VPN、 EVPN L3VPN.

3.2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BGP:边界网关协议(Border Gateway Protocol)) DCN:数据通信网(Data Communication Network) DPI:深度包检测(Deep Packet Inspection) FIB:转发表(Forwarding Table) FW:防火墙(Firewall) IGP: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 IPS:入侵防御系统(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 MAC: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 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OAM:操作管理维护(Operations,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 ) SDN: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 SF:服务功能(Service Function) SFC:服务功能链(Service Function Chaining) SFF:业务功能转发器(ServiceFunctionForwarder) SFP:业务路径(Service Function Path) SID:分段标识(Segment Identifier) SLA:服务等级协议(Service-LevelAgrcement) SR:分段路由(Segment Routing) 息服务平 SRH:分段路由报头(Segment Routing Header) TE:流量工程(Traffic Engineering) VPN: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PrivateNetwork) WAF:网络应用防火墙(Web Application Firewall) 4基于SRv6的IP承载网络总体架构 SRv6技术以IPv6作为数据面,兼具SR技术特性.

基于SRv6的IP承载网络架构以端网云协 同为承载目标,支持各种业务(移动、专线等)承载.

基于SRv6的IP承载网络架构如图1所示,包括设备层与管控层: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 33.040.040 L78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xxxx-xxxx/xx IPv6技术要求代理移动IPv6区域移动锚点分配技术 IPv6 technology requirement: local mobility anchor (LMA) assignment for proxy mobile IPv6 报批稿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目次 前言... IPv6技术要求代理移动IPv6区域移动锚点分配技术 L.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 术语与定义 3.2 缩略语. 4 基本框架.. 5 主要设备技术要求 5.1 移动接入网关(MAG)设备技术要求 01 5.2 本地移动描点设备(LMA)技术要求 6 消息格式定义 1°9 移动性选项. II 代理移动IPv6域中的实时LMA分配流程 14 7.1 PMIPv6域中实时LMA分配操作(rfLMA和r2LMA同位) 14 7.2 PMIPv6域中实时LMA分配操作(rfLMA和r2LMA分离) 15 安全问题 17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是“IPv6技术要求”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名称和结构预计如下: 1.YD/T1915-2009IPv6技术要求移动IPv6快速切换 2.YD/T2168-2010IPv6技术要求IPv6反向邻居发现协议 3.YD/T2169-2010IPv6技术要求IPv6路径MTU发现协议 4.YD/T2170-2010IPv6技术要求IPv6路由器重编号协议 5.YD/T2401-2012IPv6技术要求多接口业务流切换管理 6.YD/T2730-2014IPv6技术要求基于网络的流切换移动管理 7.YD/T2815-2015IPv6技术要求代理移动IPv6路由优化 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 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煜炜、程彤、刘敏、孟伟、徐雷.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Pv6技术要求代理移动IPv6区域移动锚点分配技术 1范围 本文件基于标准PMIPv6协议,规定了PMIPv6域中区域移动锚点分配技术方法.

该方法 为PMIPv6域提供LMA实时分配、调整,移动会话中重定向等,从而更好地保障移动切换管 理服务质量.

本文件适用PMIPv6网络中的移动管理实体区域移动锚点(LMA)和移动接入网关(MAG).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 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RFC5213代理移动IPv6协议(ProxyMobileIPv6) RFC6275移动IPv6协议(Mobility Supportin IPv6) RFC6463代理移动IPv6区域移动锚点实时分配(RuntimeLocal Mobility Anchor (LMA) Assignment Support for Proxy Mobile IPv6) RFC7077代理移动 IPv6 消息更新协议(Update Notifications for Proxy Mobile IPv6 )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业标准信息服 3. 1. 1 地址address 一个或一组接口的IP层标识.

3. 1. 2 通信munication 节点之间进行的任何包交换称为通信.

要求在这种包交换过程中,每个节点进行交换时 使用的地址保持不变,例如TCP连接或UDP请求-响应.

3.1.3 数据包packet 由IP头和有效载荷构成的数据块.

3. 1. 4 PMIPv6域PMIPv6domain 使用PMIPv6实现MN移动管理的网络,区域移动锚点覆盖的区域为一个PMIPv6域.

一 个PMIPv6域包括一个或多个区域移动锚点和多个移动接入网关.

3.1.5 移动节点mobilenode 移动节点指能够从一个链路移动到另外一个链路,在移动的过程中仍然可以通过它的家 乡地址与外界保持联系的节点.

3. 1. 6 家乡代理homeagent 由MIPv6协议所定义的移动管理实体,移动节点家乡链路上的一台路由器,移动节点向 其注册当前转交地址.

当移动节点不在家乡时,家乡代理截获家乡链路上发往移动节点的数 据包,进行封装后,通过隧道发送给移动节点的转交地址.

3. 1.7 通信节点correspondentnode 与移动节点进行通信的对等节点.

通信节点可以是移动的也可以是静态的.

3.1.8 家乡地址homo address 由MIPv6协议定义,移动节点在其家乡链路上被分配的IP地址.

3. 1. 9 转交地址oarc-of-eddress 由MIPv6协议定义,当移动节点访问外地链路时获得的一个与它相关联的IP地址,这个地 址的子网前缀是“外地子网前级”.

移动节点同时可以有多个转交地址(如这些转交地址有 不同的子网前缓),向移动节点的家乡代理注册的那个转交地址称为“主转交地址”, 3. 1. 10 区域移动锚点localmobileanchor PMIPv6协议定义的移动管理实体,作用相当于是本地PMIPv6域中的家乡代理,它是本 地域内移动节点家乡网络前缓的拓扑锚点,负责管理域内移动节点的纬定信息,维持移 动节点的可达性.

区域移动锚点具有MIPv6协议中家乡代理功能,及PMIPv6协议所要求的 其它功能.

在本文件中如果提到“LMA”时,它意味着rfLMA和r2LMA的结合.

在实时LMA 分配时,若表示特定LMA的时候,本文用“rfLMA”或“r2LMA”.

3. 1. 11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