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T 4415-2023 云数据中心服务器测试方法(备案版).pdf
ICS 33. 040.40 CCS M32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xXXX-XXXX 云数据中心服务器测试方法 Test specifications of cloud puting data center servers (报批稿)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YD/TXXXX-XXXX 目次 前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5信号完整性测试 5.1 PCIe信号测试 5.2 DDR信号测试. 5.3 低速信号测试 6电源完整性测试. 6.1 开关电源测试 线性电源测试 4 6.2 4 6.3 电子熔丝测试 7服务器稳定性测试.. 7.1 整机直流下电重启测试 5 7.2 整机热重启测试.. 5 7.3 整机交流下电重启测试 5 7.4 整机异常交流下电重启测试.
6 7.5 整机满负载压力测试. 6 7.6 整机空闲测试... 8服务器可靠性测试. 环境气候测试 7 8.1 环境机械测试 7 8.2 8 包装运输测试. II 8.4 安规测试 12 8.5 四角测试 16 9服务器交互测试 .17 9.1 硬盘交互测试 17 9.2 PCIE设备交互测试 19 9.3 PSU模块交互测试 20 9.4 BMC交互测试. 21 10服务器容错测试 23 10.1 CPU容错测试.. .23 10.2 内存容错测试. .24 10.3 25 10.4PCIe设备容错测试, 27 10.5网口容错测试. 28 10.6PSU容错测试, 28 10.7线缆容错测试. .30 10.8RTC电池容错测试 31 10.9风扇容错测试.. .31 10.10USB设备容错测试 33 10.11BI0S/BMC容错测试 33 11服务器散热测试, 35 YD/T XXXX-XXXX 11.1整机热测试. 35 11.2风扇调速策略验证. 37 12服务器丝印及指示灯测试 38 12.1服务器丝印确认测试 38 12.2服务器指示灯确认测试 38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XXXX-XXXX 前言 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 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 有限公司、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信 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谢丽娜,郭锐,李洁,贺永宝,郭亮,曹洪浩,唐华斌,高丛文, 王娟,杨彬彬,郭猛,李占阳,杜希,袁振涛.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 XXXX-XXXX 云数据中心服务器测试方法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云数据中心服务器的信号完整性、电源完整性、整机稳定性、整机可靠 性、服务容错测试、服务器散热测试等领域的通用测试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云数据中心服务器的引入测试.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 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 于本文件.
GB/T 349822017 云计算数据中心基本要求 YD/T AAAAAAAA 云数据中心服务器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数据中心 data center 由计算机场地、配套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硬件(物理和虚拟资源)、信息系统软件、 信息资源(数据)和人员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组成的组织.
[来源:GB/T34982-2017,定义3.3] 3.2 云数据中心 cloud conputing data center 3.3 服务器机柜serverrack 一种安放云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存储、终端交换机设备的机架,具备良好的刚度和 强度以及承载能力,满足数据中心设备的电磁隔离、接地、布线、通风散热等性能要求.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1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YD/T 4394.5-2023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产品评估方法 第5部分:智能客服系统(备案版).pdf
ICS 35. 240 CCS L67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xxxx xxxx- 自然语言 处理技术及产品评估方法 第5部分:智能客服系统 Naturallangu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product evaluation method -Part5:intelligent customer service system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报批稿) 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 -×××x 目次 引 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5智能客服系统框架. 6指标及评估方法.
6.1通则. 6.2基础功能. 6.3AI核心技术支持能力 6.4企业服务能力.
6.5系统成熟度,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给出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产品评估方法》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和名 称如下: 一一第1部分:基础服务平台: 一第2部分:对话系统; 第3部分:智能翻译机; 一第4部分:机器同传系统: 一第5部分:智能客服系统; 一第6部分:客服质检系统.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南京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 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汇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声智科技有限公司、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科大 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智臻智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 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学强、董晓飞、张丹、王浩、曹峰、陆铁文、胡嘉、王品、孙 叔琦、耿彪、吴华、李笑如、游世学、吴金妹、陈孝良、李良斌、龙梦竹、陈辉龙、缪庆亮、 包景全、李培、王建成、叶静、何永春、程鸣、陈喆、白翠琴、李强、张伟、杨阳、赵龙刚、 杨震、孙佩霞、屈少杰.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1 YD/T×××××××x 引言 0.1编制目的及标准结构 智能客服是指基于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通过单轮 或多轮对话识别用户问题的语义,并依靠所维护的后台知识库及接口组件实现智能问答的客 户服务形式.
过去近十年,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将传统呼叫 中心和客服行业带入了软件即服务和智能化时代.
一方面,全新软件即服务模式使得企业搭 建客服中心的成本大大降低,产品功能更加丰富,应用场景也从服务延伸到了销售、营销、 售后等多个环节;另一方面,智能客服通过辅助人工以及回答简单的重复性问题,大大提高 了人工客服的工作效率.
为引导智能客服产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开展智能客 服系统评估标准的制定.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产品评估方法系列标准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
一一第1部分:基础服务平台.
目的在于提供词法分析、句法分析、语义分析等NLP基 础技术,可提供情感分析、机器翻译、对话系统等NLP应用技术的服务平台,从 基础技术、应用技术、服务能力等三个维度对NLP服务平台进行评估.
一一第2部分:对话系统.
目的在于集成了对话系统功能的产品或服务,从对话类型、 对话功能、对话性能、对话体验四个维度进行评估.
一一第3部分:智能翻译机.
目的在于可实现语音输入、自动翻译和语音输出的智能翻 译机,从基础功能、AI核心技术支持能力、安全性与可靠性和附加业务功能等四 个维度对智能翻译机进行评估.
一一第4部分:机器同传系统.
目的在于提供语音输入、自动分句、机器翻译、语音输 出或译文投屏的机器同传系统,从基础功能、AI核心技术支持能力、工程实现能 力、附加业务能力等四个维度对机器同传系统进行评估.
一一第5部分:智能客服系统.
目的在于提供语音客服机器人、文本客服机器人等多种 产品形态的智能客服系统,从基础功能、AI核心技术支持能力、企业服务能力和 系统成熟度等四个维度对智能客服进行评估.
一一第6部分:客服质检系统,目的在提供人工客服和智能客服的质检系统,从智能语 音、自然语言理解、基础能力、质检能力四个维度进行评估.
为智能客服系统的研发者和选型者提供评估参考规范.
0.2相关专利情况说明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提请注意,声明符合本文件时,可能涉及到5和6.3.2中如下2项和 智能客服系统相关的专利使用.
专利名称如下: CN201911010911.1,语音合成的评估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201810713093.0,用于跨类型对话的方法、装置、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对于该专利的真实性、有效性和范围无任何立场.
该专利持有人已向本文件的发布机构承诺,他愿意同任何申请人在合理且无歧视的条款 和条件下,就专利授权许可进行谈判.
该专利持有人的声明已在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备案,相 I1I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YD/T 4397.1-2023 政务数字化成熟度评价模型 第1部分:政务平台(备案版).pdf
ICS 35. 240. 01 CCS L67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XXXX-XXXX 政务 数字化成熟度评价模型 第1部分:政务平台 Digital government maturity model-Part 1:lnfrastructure platform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报批稿) 或点击此处输入文字.
[xxxx]-[xx]-[xx]发布 [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YD/Txxxxxxxxx 目次 前 引 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5政务数字化平台成熟度框架.
6政务数字化成熟度评价模型能力域要求. 6.1机制完备化. 6.2云智平台化.
6.3支撑共性化. 6.4数据价值化. 6.5运营体系化. 6.6安全信任化. 7数字政府基础设施水平和运营效果价值域要求.
7.1智能敏捷. 7.2效益提升. 7.3质量保障. 7.4业务创新 7.5安全最优... 7.6用户满意.... 附录A(资料性)指标评定方法 附录B(资料性)成熟度评估方法 23 附录C(资料性)用户满意度评价.
息服务平台 YD/Txxxxxxxxx 前言 单击此处输入文字.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会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腾讯云计算 (北京)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浪潮云信息技术股份公 司、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数兑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栗蔚、徐恩庆、张琳琳、孙宗哲、吴宁、董恩然、罗欧、高巍、陈敏磊、王永 霞、高超、张敏、张宝玉、蒋绪升、滕颖志、章海锋、林锋、刘晓雷.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1 YD/Txxxxxxxxx 引言 随着数字政府建设进一步提速,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成为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核心 力量,如何进一步发挥数字技术和平台的赋能作用,充分发挥政府治理效能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目前, 各地数字政府建设正如火如茶的开展,但在技术能力、运营水平、支撑成效等方面参差不齐,函需相关 衡量标准.
为进一步推动数字政府健康发展,引导数字技术深度应用,赋能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我国数字 政府建设水平提供科学衡量依据,特开展政务数字化成熟度模型标准化工作.
政务数字化成熟度评价模型为系列标准,该标准的结构和名称预计如下: 第1部分:政务平台.
目的在于提出针对数字化平台建设水平和运营效果成熟度评价的指标体系, 从能力域和价值域明确指标要求.
第2部分:政务应用.
目的在于提出针对数字化应用建设水平和运营效果成熟度评价的指标体系, 从能力域和价值域明确指标要求.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I1 YD/TxxXxxxxxx 政务数字化成熟度评价模型第1部分:政务平台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政务数字化成熟度评价模型能力要求,包括政务数字化成熟度评价模型框架、政务数 字化成熟度评价模型能力域要求、政务数字化成熟度评价模型价值域要求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各地数字政府建设和运营主体,是对数字政府在政策、技术、成效、发展等方面成熟 度的综合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0163.3-2007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3部分:核心元数据 GB/T22239-201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数字政府基础设施digitalgovernmentinfrastructure 和政府职能相关的数字化技术体系,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改造和政府信 息技术相关的基础软硬件,数字基础设施包括云平台、网络、数据平台、公共支撑、信息安全等方面, 从而形成政府各项活动相关的数字化技术体系和多层次的IT能力,更好的服务于政府、企业和公众.
3. 2 数字政府云原生digitalgovcrnment cloudnative 是一系列云计算技术体系和数字政府管理方法的集合,既包含了实现应用云原生化的方法论,也包 含了落地实践的关键技术.
注:云原生应用利用容器、服务网格、微服务、不可变基础设施和声罚式API等代表性技术,来构建容错性好、易 于管理和便于观察的松耦合系统,结合可靠的自动化手段可对系统做出频筹、可预测的重大变更,让应用随时处于待发 布状态,云原生技术有利于各组织在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等新型动态环境中,构建和运行可弹性扩展的应用,借助 平台的全面自动化能力,跨多云构建微服务、持续交付部署业务生产系统.
3. 3 数据共享开放成效effectivenessof datasharing 基于数据共享开放平台的应用对政府内部各部门间数据共享取得的成效,以及数据开放对社会各行 业发挥的重要作用.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YD/T 4398-2023 电信行业云原生平台架构与技术要求(备案版).pdf
ICS33.030 CCS M 21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XXXXX-XXXX 电信行业云原生平台架构 与技术要求 Tele cloud native platform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specifications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报批稿)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 xXXXXX-XXXX 目次 前 言 1 引 言 III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5电信云原生概述 6电信云原生平台应用场景 7电信云原生平台参考架构 8微服务技术要求 8 8.1微服务设计原则 8 8.2PaaS微服务设计参考架构 9 CaaS 技术要求.. 9 9.1概述 6 9.2容器资源 10 9.3容器管理 10 9.4开放演进能力要求 II 10IaaS技术要求, 12 10.1基础设施资源 12 10.2基础设施资源管理 12 11云原生平台运维要录 13 11.1监控管理 13 11.2性能管理 13 11.3故障管理 13 11.4告警管理 13 11.5智能运维 附录A(资料性)微服务平台拆分规则指南. 15 YD/TXXXXX-XXXX 前言 起草.
本文件的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部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中 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安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升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云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杭州谐云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长怡,黄泽源,薛龙,栗蔚,闫丹,杨文强,梁伟,高巍,陆钢,李阳春, 胡俊,李飞,余鹏,谢宝国,李响,刘少伟,徐运元.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11 YD/TXXXXX-XXXX 引言 传统“竖井式/烟肉式”的电信网络架构是在采用产能过剩模型下以高度紧耦合的物理设备设计或 者是能更容易进行软件控制的虚拟化单元方式设计.
这种方式对于新应用部署是复杂和缓慢的,紧耦合 的应用也不能进行快速选代以适应需求变化.
因此一些电信的流程在实施与物理架构上常常成本很高.
电信网络云化不仅要延续通信行业的严谨可靠,也需要引入IT行业的敏捷和灵活.
NFV技术可有效 实现网络设备硬件的标准化和虚拟化,但在软件架构、业务开发创新、运营与运维模式上还是传统盒子 的发展方式,效率与敏捷还有提高空间,源于IT的CloudNative作为大规模分布式网络软件设计和实现 理念,被引入电信网络云化过程中,其根本目的在于吸纳IT行业的优秀实践,结合电信业务本身特点, 基于CloudNative理念对虚拟网络功能软件进行系统优化重构,构建真正高效敏捷的电信云网络.
CloudNative包含一系列IT关键技术和优秀实践,如微服务、DevOps、持续交付、敏捷基础设施等.
但CloudNative电信云网络的架构搭建和关键技术的选择不能完全照搬IT实践,在各种技术的引入和应 用时,需考虑电信业务在应用场景、服务质量要求、开发及运营模式方面的差异化诉求,围绕弹性、健 壮和敏捷,分层按需、循序渐进引入CloudNative的关键技术.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Ⅱ1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YD/T 4399.3-2023 分布式应用架构通用技术能力要求 第3部分:云原生数据库(备案版).pdf
ICS 35. 210 CCS L77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 XXXXX-XXXX 分布式应用 架构通用技术能力要求 第3部分:云原生数据库 Generic technical capability requirements for distributed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Part3:Cloud native database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发布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目次 前 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5云原生数据库框架图. 6数据库基础能力要求. 6.1数据库基本能力. 6.2数据库管理能力, 6.3数据迁移与同步. 6.4数据备份、恢复与容灾 6.5数据一致性. 6.6兼容能力. 7平台可观测能力要求. 7.1概述 7.2性能监控 7.3监控告警 8资源管理能力要求. 8.1计算资源弹性扩容能力. 8.2存储资源弹性扩容能力 8.3集群资源管理能力 8.4无服务化(可选项) 9服务可用性. 10数据可靠性. 11服务安全要求 11.1访问策略管理 11.2网络安全隔离, 11.3操作审计. 11.4用户数据安全 12按需付费能力. 13数据库性能,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 XXXX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给出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腾讯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浪潮云信息技术股份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 司、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尚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金山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栗蔚、陈屹力、刘如明、王海清、崔京、刘峰、屈道刚、朱勇、慈超云、张 连壮、程海旭、张成远、郎岳樟、张皖川.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YD/T 4400-2023 混合云平台技术要求(备案版).pdf
ICS 35. 240 CCS L67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X-2020 [代替YD/T] 混合云平台技术要求 Technicalrequirementforhybridcloudplatform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报批稿)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2022年05月01日 [××××]-[××]-[××]发布 [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YD/T 20180145T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技术要求概述, 5公有云平台技术要求, 5.1基本功能. 5.2业务迁移性 5.3安全与可靠性. 5.4资源调配能力.. 5.5计量准确性. 5.6网络接入能力... 5.7接口开放性. 6私有云平台技术要求.. 6.1基本功能.. 6.2运维管理功能. 6.3安全与可靠性, 6.4可管理性.. 6.5业务迁移性. 6.6计量准确性. 信息服务平台 6.7网络接入能力, YD/T2018-0145T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准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西安邮电大学、联通云数据有限公司、新华三技术有限公 司、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云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马飞、栗蔚、陈凯、张勇、李铭轩、万晓兰、杨恩众、张琐珺.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I YD/T 2018-0145T 混合云平台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混合云平台的技术要求,主要包括公有云平台部分和私有云平台部分.
公有云平台部 分的技术要求包括基本功能、业务迁移性、安全与可靠性、资源调配能力、计量准确性、网络接入能力、 接口开放性等.
私有云平台部分的技术要求包括基本功能、运维管理功能、安全与可靠性、可管理性、 业务迁移性、计量准确性、网络接入能力等.
本文件适用于混合云平台的质量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2400-2015信息技术云计算概览与词汇.
3术语和定义 GB/T32400-2015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云计算cloudouting 一种通过网络将可伸缩、弹性的共享物理和虚拟资源池以按需自服务的方式供应和管理的模式.
注:资源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网络、软件、应用和存储设备等.
[GB/T32400-2015定义3.2.5] 3. 2 云部署模型clouddeploymentmodel [GB/T32400-2015定义3.2.7] 3.3 私有云private cloud 云服务仅被一个云服务客户使用,且资源被该云服务客户控制的一类云部署模型.
[GB/T 32400-2015定义3.2.32] 3. 4 YD/T 2018-0145T 社区云munitycloud 云服务仅由一组特定的云服务客户使用和共享的一种云部署模型.
这组云服务客户的需求相同,彼 此相关,且由该客户成员对资源进行控制.
[GB/T324002015定义3.2.19] 3.5 公有云publiccloud 云服务可被任意云服务客户使用,且资源被云服务提供者控制的一种云部署模型.
[GB/T 32400-2015 定义3.2.33] 3.6 混合云hybridcloud 至少包含两种不同的云部署模型的云部署模型.
[GB/T 32400-2015 定义3.2.23] 3.7 虚拟私有云virtualprivatecloud 将公有云上的资源通过网络隔离的方式为客户提供私有化的云服务.
4技术要求概述 混合云平台通常包括公有云部分和私有云部分,如图1所示.
由于公有云平台和私有云平台的特性 不同,因此相应的技术要求也略有不同.
对于公有云平台,技术要求主要包括基本功能、业务迁移性、 安全与可靠性、资源调配能力、计量准确性、网络接入能力、接口开放性等指标.
对于私有云平台,技 术要求主要包括基本功能、运维管理功能、安全与可靠性、可管理性、业务迁移性、计量准确性、网络 接入能力等指标.
混合云 私有云 专线/VPN 公有云 图1混合云示例 5公有云平台技术要求 5.1基本功能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YD/T 4401.1-2023 混合云应用场景能力要求 第1部分:总体框架(备案版).pdf
ICS 35. 210 CCS L70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 XXXX.1-XXXX 混合云应用场景能力要求 第1部分:总体框架 Capacity requirements of hybrid cloud application scenarios- Part 1: Overall framework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报批稿) 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目次 前言. 引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3.2缩略语... 4总体框架. 5总体框架构成. 5.1基础设施支持能力, 5.2应用场景核心能力, 5.3应用场景辅助能力.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为YD/T××X×X-X×X×《混合云应用场景能力要求》的第1部分.
YD/T×××× X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一第1部分:总体框架 第2部分:数据分析 第3部分:负载调度 第4部分:容灾备份 第5部分:研发运营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深圳市金蝶天燕云计算股份有限公司、腾讯云计算(北 京)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京东科技信息技术有 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紫涵、洪坤贤、马飞、栗蔚、林琳、赵志月、顾智杰、王碧波、王永霞.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引言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上云进程的加深,单一的公有云或私有云已经不足以支撑日益复 杂的用云需求,企业对于跨环境、跨地域业务部署的需求更甚,采用混合云模式的企业也越来越多.
政 府“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指出要“以混合云为重点培育行业解决方案、系统集成、运维管理等云服务行 业” 随着混合云环境下业务的多样化,混合云应用场景正被进一步细分,且不同场景对于架构和能力的 要求各异需要更细致化的要求来进行能力规范:例如混合云部署下数据分析场景侧重混合部署下多源数 据的融合和分析能力、负载调度场景侧重跨混合云内各环境资源的弹性伸缩、流量分析和自动化部署等 能力.
混合云应用场景能力要求系列标准拟由五部分构成.
一一第1部分:总体框架.
目的在于确立四个核心场景均遵循的框架,包括基础设施支持能力、 应用场景核心能力、应用场景辅助能力.
一一第2部分:数据分析.
目的在于确立在数据分析的业务场景下,需要具备的基础设施能力、 混合云部署下数据从收集、分析至呈现的全流程能力要求、及辅助能力.
一一第3部分:负载调度.
目的在于确立在负载调度的业务场景下,需要具备的基础设施能力、 流量分析、负载策略的能力要求、及辅助能力.
一一第4部分:容灾备份.
目的在于确立在容灾备份的业务场景下,需要具备的混合云基础设施 能力、灾备设计、灾备实施、灾备演练、灾备监控的系列能力要求、及辅助灾备过程的辅助服务能力.
一一第5部分:研发运营.
目的在于确立在研发运营的业务场景下,需要具备的基础设施能力, 混合云部署下的核心研发能力、运维能力要求,及低代码开发、数据分析及辅助服务能力.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混合云应用场景能力要求第1部分:总体框架 范围 应用场景核心能力,三是应用场景辅助能力.
本文件适用于云服务提供者、云服务使用者、云服务合作者,依据交付形式的差异,针对不同场 景下应具备的核心要求均有不同,此标准要求为建设具备特定应用场景能力的混合云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 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2399-2015信息技术云计算参考架构 GB/T32400-2015信息技术云计算概览与词汇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GB/T32400-2015、GB/T32399-201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1 云计算cloudputing 一种通过网络将可伸缩、弹性的共享物理和虚拟资源池以按需自服务的方式供应和 管理的方式.
[来源:GB/T32400-2015.定义3.2.5] 3.1. 2 云服务cloudservice [来源:GB/T32400-2015.定义3.2.8]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YD/T 4404.1-2023 可信物联网云平台能力评估方法 第1部分:通用要求(备案版).pdf
ICS 35. 240 CCS:L67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1/0 [代替YD/T] 可信物 联网云平台能力评估方法 第1部分:通用要求 Assessment method of trusted internet of things cloud platform capability- Part 1:Trustworthiness requirements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报批稿) 此处添加本稿完成日期] [××××]-[××]-[××]发布 [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YD/Txxxxxxxxx 目次 前 III 引 言. IV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5评估方法概述.
6企业基本信息和业务基本信息披露. 7云平台基础可信要求, 7.1业务功能.. 7.2服务可用性 7.3数据持久性 7.4数据可销毁性 7.5数据可迁移性 7.6数据私密性. 7.7数据知情权... 7.8服务可审查性. 7.9资源调配能力. 7.10故障恢复能力. 7.11服务计量准确性. 8设备管理能力要求. 8.1设备管理.. 8.2设备连接协议. 8.3设备上报数据载荷解析. 8.4设备连接状态监控. 8.5设备接入认证. 8.6设备并发能力... 8.7设备接入时延要求.
9数据管理能力要求. 9.1数据推送 YD/T xxxxx 9.2数据转换. 9.3数据呈现 9.4规则引擎.
10应用API接入 10.1接口协议.
10.2身份验证 10.3接口功能.
10.4有效载荷.
10.5 权限管理. 11运营监控.. 11.1运营监控.
11.2技术支持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xxxxx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给出的规定起草.
《可信物联网云平台能力评估方法》拟分为2个部分,目前计划发布如下部分: 一一第1部分:通用要求; 一第2部分:安全要求: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腾讯云计算(北京)有 限责任公司、浪潮云信息技术股份公司、华云数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宽带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 中心、北京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栗蔚、徐恩庆、董恩然、李昂、罗欧、肖扬、胡杰、贾冠一、王峰、吕华章、 高巍、莫若、蒋晓、张宇、张瑜、王永霞、王岳、张敏、吴涛、宁岩、孙耀华、彭木根、张勇.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I1 YD/Txxxxxxxxx 引言 物联网云平台位于物联网应用层与网络层之间,主要具备设备接入、设备管理、数据管理、应用 API接入等功能,如图1所示,物联网云平台向下接入分散的网络层和感知层,汇集传感数据,向上面 向应用层,提供应用开发的基础性平台和面向底层网络的统一数据接口,支持具体的基于传感数据的 物联网应用.
为了保证云服务提供者或行业用户在建设物联网云平台产品时依据一定的行业规范和技 术要求,构建可信物联网云平台能力评估方法系列标准成为行业内共识.
本文件是“可信物联网云平台能力评估方法”系列文件第1部分,该系列文件的结构、名称和目 的如下: 一第1部分:通用要求.
目的在于为云服务提供者及企业用户在建设物联网云平台时的通用技术规 范和评估方法.
一第2部分:安全要求.
目的在于为云服务提供者及企业用户在建设物联网云平台时的安全技术规 范和评估方法.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V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YD/T 4406-2023 云边协同的承载网控制系统架构及技术要求(备案版).pdf
ICS 01. 040.33 CCS L78 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xxxx-xxxx 云边 协同的承载网控制系统架构及技术要求 Architectureandtechnicalrequirementsof carriernetworkcontrol system for the collaboration of center and edge cloud (报批稿)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XXXX-XX-XX发布 x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YD/T × 目次 前言. 11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3.2缩略语. 4云边协同的承载网控制系统架构, 4.1云边协同的系统架构, 4.2承载网控制系统的系统架构及功能模块 5承载网控制系统在云边协同中的总体要求 6云边协同中承载网控制系统的实现方式 6.1概述 6.2集中式控制技术要求. 6.3分布式控制技术要求 6.4混合式控制技术要求, 7云边协同中承载网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要求 7.1信息交互技术, 7.1.1信息交互内容, 7.1.2信息交互途径及技术要求. 7.2流量调度技术.. 附录A云边协同的应用场景(资料性) A.1直播互动应用场景, A.2智慧城市应用场景 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第1页 YD/T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公文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 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北京邮电大学,中兴通讯股 份有限公司,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何涛、曹畅、庞冉、张帅、刘莹、易昕昕、雷波、赵倩颖、姚惠娟、 陈国义、黄光平、姚民、周惠琴、陈端等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第Ⅱ页 YD/T×xxxxxxx 云边协同的承载网控制系统架构及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面向云边协同的承载网控制系统架构和技术要求,包括面向云边协同的 承载网控制系统的功能模块及其在云边协同体系架构中所处的位置、承载网控制系统在云 边协同场景中的技术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以及面向云边协同的承载网控制系统中需要的关 键技术等.
本文件适用于为云边协同提供信息交互及业务选路功能的承载网控制系统的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 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 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IETF RFC7432 基于BGP MPLS的EVPN (BGP MPLSBased Ethernet VPN) IETFRFC8571基于IGP流量工程性能度量扩展的BGP链路状态信息发布(BGP-Link State Advertisement of IGP Traffic Engineering Performance Metric Extensions) IETF RFC8665基于分段路由的0SPF扩展(0SPF Extensions for Segment Routing) IETF RFC8666基于分段路由的0SPFv3扩展(0SPFv3 Extensions for Segment Routing) IETF RFC8667基于分段路由的IS-IS扩展(IS-IS Extensions for Segment Routing) IETF RFC8754IPv6分段路由报文头(IPv6Segment Routing Header)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1 边缘云edgccloud 部署在网络边缘侧,提供实时数处理、分析决策的小规模数据中心,边缘云作为中心云 的延伸,将云的部分服务或者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存储、计算、网络、AI、大数据、安全等) 扩展到边缘基础设施之上.
3.1.2 中心云centercloud 部署在网络核心位置的大规模数据中心,为用户提供业务部署、系统托管、大数据服务、 AI服务等一系列IT服务的核心基础设施.
3.1.3 云边协同the collaboration of center andedge clcud 在业务处理时,中心云和边缘云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协作的工作机制.
3. 1. 4 应用协同the collaborationofapplication 通过边缘计算平台在云上的管理面将开发的应用通过网络远程部署到用户希望的边缘 节点上运行,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并且可以在云上进行边缘应用生命周期管理.
3.1.5 服务协同the collaborationofservice 第3页 YD/T ×xx 通过在边缘计算平台提供用户需要的关键组件能力,以及快速灵活的服务对接机制,从 而提升用户边缘应用的构建速度,在边缘侧帮助用户服务快速接入边缘计算平台.
3.1.6 资源协同thecollaborationofresource 通过对硬件的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进行模型抽象后,实现基于策略的全局资源调度.
3.2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PI 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R 增强现实 Augmented Reality AI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GP 边界网关协议 Border Gateway Protocol CPU 中央处理器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DC 数据中心 Data Center EVPN 以太网虚拟专用网络 Ethernet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GPU 图形处理器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G 网关 Gateway IGP 内部网关协议 Interior Gateway Protoco1 LS 链路状态 Link State NFV 网络功能虚拟化 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 NPU 自然处理单元 Natural Processing Unit PaaS 平台即服务 Platform as a Service PCEP 路径计算单元通信协议 Path Computation Element Protoco1 PE 运营商边缘设备 Provider Edge SaaS 软件即服务 Software-as-a-Service SR 分段路由 Segment Routing 4云边协同的承载网控制系统架构 4.1云边协同的系统架构 缘云,将云边协同由资源协同、数据协同、智能协同、服务协同、应用管理协同、业务管理 协同六大协同关系合并为应用协词、服务协同和资源协同三大协同关系.
为实现云边的三大协同,需要通过绕一的服务编排系统,将“云”和“边”中的资源进 行统一管理与调度,并借助网络的路径选择能力,实现最优的业务应用处理.
业务应用 服务请排系统 网格控制系统 云资源管控系统 数播转发设备 资源设施 申心云 源设照 图1云边协同系统架构 第4页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YD/T 4394.3-2023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产品评估方法 第3部分:智能翻译机(备案版).pdf
ICS 35. 240 CCS L67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xxxX-xXXx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产品评估方法 第3部分:智能翻译机 Naturallangu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product evaluation method -Part3:intelligent translator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报批稿) 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 XXXXXXXX 目次 3术语和定 4缩略语 5智能翻译机基本框架.
6评估方法概述 7指标项及评估方法, 7.1智能翻译机指标体系. 7.2基础功能评估.. 7.3AI核心技术支持能力评估 7.4安全性与稳定性评估. 7.5附加业务功能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 XXXX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给出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产品评估方法》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和名 称如下: 一第1部分:基础服务平台; 一一第2部分:对话系统: 第3部分:智能翻译机: -第4部分:机器同传系统: 第5部分:智能客服系统: 一第6部分:客服质检系统.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南京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科大讯 飞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声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董晓飞、张学强、张丹、曹峰、王浩、陆铁文、刘俊华、何永春、 张睿卿、何中军、吴华、李笑如、陈孝良、李良斌、屈少杰.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I YD/T XXXXXXXX 引言 0.1编制目的及标准结构 智能翻译机是一种可自动实现由源语言向另目标语言转换的电子器件,因能消除不同文 字和语言的隔阅,近年来在旅游和教育等场景中获得了较好的应用.
智能翻译机集成了语种 识别、机器翻译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集成了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等语音处理技术,还集成 了0CR、人脸识别等图像处理技术,覆盖了人工智能算法层三大核心技术,属于多模态融合 应用的典型产品.
为规范智能翻译机的技术效果和服务形式,引导智能翻译机产业健康发展, 开展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产品评估方法系列标准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
一一第1部分:基础服务平台.
目的在于提供词法分析、句法分析、语义分析等NLP基 础技术,可提供情感分析、机器翻译、对话系统等NLP应用技术的服务平台,从基 础技术、应用技术、服务能力等三个维度对NLP服务平台进行评估.
一一第2部分:对话系统.
目的在于集成了对话系统功能的产品或服务,从对话类型、 对话功能、对话性能、对话体验四个维度进行评估.
一第3部分:智能翻译机.
目的在于可实现语音输入、自动翻译和语音输出的智能翻 译机,从基础功能、AI核心技术支持能力、安全性与可靠性和附加业务功能等四 个维度对智能翻译机进行评估.
一第4部分:机器同传系统.
目的在于提供语音输入、自动分句、机器翻译、语音输 出或译文投屏的机器同传系统,从基础功能、AI核心技术支持能力、工程实现能 力、附加业务能力等四个维度对机器同传系统进行评估.
一一第5部分:智能客服系统.
目的在于提供语音客服机器人、文本客服机器人等多种 产品形态的智能客服系统,从基础功能、AI核心技术支持能力、企业服务能力和 系统成熟度等四个维度对智能客服进行评估.
一一第6部分:客服质检系统.
目的在提供人工客服和智能客服的质检系统,从智能语 音、自然语言理解、基础能力、质检能力四个维度进行评估.
本文件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产品评估方法”系列文件第3部分:智能翻译机,是为 智能翻译机的研发者和选型者提供评估参考规范.
0.2相关专利情况说明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提请注意,声明符合本文件时,可能涉及到5、7.3.1、7.3.3和7.3.5 中如下4项和智能翻译机技术相关的专利使用.
专利名称如下: CN201911010911.1,语音合成的评估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201110307878.6,获取语料的方法及装置、生成翻译模型的方法及系统、机器翻译的方 法及系统:CN201810712539.8,用于语音翻译的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01310746678.X,翻译译文的提供方法、装置和系统.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对于该专利的真实性、有效性和范围无任何立场.
该专利持有人已向本文件的发布机构承诺,他愿意同任何申请人在合理且无歧视的条款 和条件下,就专利授权许可进行谈判.
该专利持有人的声明已在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备案,相 I11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YD/T 4394.2-2023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产品评估方法 第2部分:对话系统(备案版).pdf
ICS 35. 240 CCS L67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xxxX-Xxxx 自然语言 处理技术及产品评估方法 第2部分:对话系统 Naturallangu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product evaluation method-Part 2:dialogue system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报批稿) 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XXXXXXXX 目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定义 4对话系统评估基本框架.
4.1概述. 5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概述. 5.1指标体系概述. 5.2评估方法概述. 6指标项及评估方法.
6.1对话类型, 6.2对话功能. 6.3对话性能. 6.4对话体验, 参考文献.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 XXXX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 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产品评估方法》系列标准的一部分,该标准的结构和名称 预计如下: 一第1部分:基础服务平台; 一第2部分:对话系统: 一第3部分:智能翻译机: 一第4部分:机器同传: 第5部分:智能客服系统; 第6部分:客服质检系统.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南京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百度 网讯科技有限公司、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北京声智科技有限公司、思必驰科技股份有 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董晓飞、张学强、曹峰、张丹、王浩、陆铁文、耿彪、孙叔琦、李婷 婷、李笑如、王小璞、李二敏、杨振宇、陈孝良、李良斌、陈骏、豆家敏、赵龙刚、杨震、孙 佩霞、李强、白翠琴、张伟、杨阳、屈少杰.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I YD/T XXXX-XXXX 引言 0.1编制目的及标准结构 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高速发展,智能产品对人机对话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话系统技术逐 步在各行业中大规模应用.
目前,市场上已经衍生了一系列以对话系统为核心技术的产品或服 务,如:智能客服、智能音箱、智能家居和语音导航等.
然而对话系统在实际应用时,受到技 术瓶颈、人声发音、噪声环境、系统配置的影响,其表现效果无法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与此 同时,由于智能对话行业暂无可参考的质量检验标准,导致项目投标和交付时很难全面体现对 话系统的能力,无法有效控制用户对项目抱有的预期.
为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增强用户对对话 系统产品或服务选择的可信度,为用户采购提供优质服务提供参考,制定对话系统技术相关标 准显得尤为必要.
该系列文件的结构、名称和目的如下: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产品评估方法系列标准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
一第1部分:基础服务平台.
目的在于提供词法分析、句法分析、语义分析等NLP基础技 术,可提供情感分析、机器翻译、对话系统等NLP应用技术的服务平台,从基础技术、 应用技术、服务能力等三个维度对NLP服务平台进行评估.
一第2部分:对话系统.
目的在于集成了对话系统功能的产品或服务,从对话类型、对话 功能、对话性能、对话体验四个维度进行评估.
一一第3部分:智能翻译机.
目的在于可实现语音输入、自动翻译和语音输出的智能翻译机, 从基础功能、AI核心技术支持能力、安全性与可靠性和附加业务功能等四个维度对智 能翻译机进行评估.
一第4部分:机器同传系统.
目的在于提供语音输入、自动分句、机器翻译、语音输出或 译文投屏的机器同传系统,从基础功能、AI核心技术支持能力、工程实现能力、附加 业务能力等四个维度对机器同传系统进行评估.
一第5部分:智能客服系统.
目的在于提供语音客服机器人、文本客服机器人等多种产品 形态的智能客服系统,从基础功能、AI核心技术支持能力、企业服务能力和系统成熟 度等四个维度对智能客服进行评估.
一一第6部分:客服质检系统.
目的在提供人工客服和智能客服的质检系统,从智能语音、 自然语言理解、基础能力、质检能力四个维度进行评估.
本文件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产品评估方法”系列文件第2部分:对话系统,是为对话 系统的研发者和选型者提供评估参考规范.
0.2相关专利情况说明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提请注意,声明符合本文件时,可能涉及到6.3.2和6.3.3中如下2项和 对话系统技术相关的专利使用.
专利名称如下: CN202110723052.1,评估咨询对话质量的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201810713093.0,用于跨类型对话的方法、装置、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对于该专利的真实性、有效性和范围无任何立场.
II1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YD/T 4394.1-2023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产品评估方法 第1部分:基础服务平台(备案版).pdf
ICS 35.240 CCS L67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xXXX-XXXx 自然语言 处理技术及产品评估方法 第1部分:基础服务平台 Naturallangu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product evaluation method -Part 1:basic service platform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报批稿) 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YD/T XXXXXXXX 目次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5系统基本技术要求, 6指标项及评估方法 6.1通则 6.2词法分析. 6.3句法分析. 6.4语义分析. 6.5应用技术. 6.6服务能力. 附录A(资料性)NLP服务平台基础技术服务能力评价指标, 附录B(资料性)863词性标注集词性及其含义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 XXXX-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给出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产品评估方法》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和名 称如下: 一第1部分:基础服务平台: 一第2部分:对话系统: 一第3部分:智能翻译机; 第4部分:机器同传系统: 一第5部分:智能客服系统: 第6部分:客服质检系统.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南京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百 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声智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 有限公司、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智臻智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董晓飞、张学强、张丹、王浩、曹峰、陆铁文、刘凯、吴华、李笑 如、何永春、陈孝良、李良斌、李强、杨阳、张伟、周叶林、龙梦竹、陈辉龙、陈喆、屈少 杰.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I YD/T XXXXXXXX 引言 0.1编制目的及标准结构 作为认知智能的核心,人工智能与行业融合过程中对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产生了迫切需求, 以NLP技术为核心的产品开始呈现实用化的发展趋势.
通常,NLP技术以服务平台的形式对外 开放,包含词法分析、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等基础技术,以及情感分析、对话系统和机器翻 译等应用技术.
为规范NLP技术和产品服务的技术性能和服务形式,引导NLP产业健康发展, 开展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产品评估方法系列标准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
一第1部分基础服务平台.
目的在于提供词法分析、句法分析、语义分析等NLP基础 技术,可提供情感分析、机器翻译、对话系统等NLP应用技术的服务平台,从基础 技术、应用技术、服务能力等三个维度对NLP服务平台进行评估.
一一第2部分:对话系统.
目的在于集成了对话系统功能的产品或服务,从对话类型、 对话功能、对话性能、对话体验四个维度进行评估.
一第3部分:智能翻译机.
目的在于可实现语音输入、自动翻译和语音输出的智能翻 译机,从基础功能、AI核心技术支持能力、安全性与可靠性和附加业务功能等四个 维度对智能翻译机进行评估.
一第4部分:机器同传系统.
目的在于提供语音输入、自动分句、机器翻译、语音输 出或译文投屏的机器同传系统,从基础功能、AI核心技术支持能力、工程实现能力、 附加业务能力等四个维度对机器同传系统进行评估.
一第5部分:智能客服系统.
目的在于提供语音客服机器人、文本客服机器人等多种 产品形态的智能客服系统,从基础功能、AI核心技术支持能力、企业服务能力和系 统成熟度等四个维度对智能客服进行评估.
一第6部分:客服质检系统.
目的在提供人工客服和智能客服的质检系统,从智能语 音、自然语言理解、基础能力、质检能力四个维度进行评估.
0.2相关专利情况说明 本文件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产品评估方法”系列文件第1部分:基础服务平台,是 为自然语言处理基础技术和应用技术服务平台的研发者和选型者提供评估参考规范.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提请注意,声明符合本文件时,可能涉及到6.2.2和6.3.2中如下2 项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相关的专利使用.
专利名称如下: CN202211414756.1,用于处理文本的神经网络的训练方法和处理文本的方法: CN202010643107.3,文本的表达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介质.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对于该专利的真实性、有效性和范围无任何立场.
该专利持有人已向本文件的发布机构承诺,他愿意同任何申请人在合理且无歧视的条款 和条件下,就专利授权许可进行谈判.
该专利持有人的声明已在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备案,相 关信息可以通过以下联系方式获得: 专利持有人姓名: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十街10号百度大厦2层 请注意除上述专利外,本文件的某些内容仍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 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III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YD/T 4388-2023 区块链系统性能测试方法(备案版).pdf
ICS 33. 160. 60 CCS M30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XXXX-XXXX 区块 链系统性能测试方法 Blockchain system performance testing methods (报批稿) [点击此处添加本稿完成日期]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发布 [×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蚂蚊科技集团股份有 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杭州趣链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京东尚科信 息技术有限公司、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树根 格致科技(湖南)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何宝宏、魏凯、程阳、庞伟伟、张立锋、杨白雪、邵兵、李克鹏、秦江星、 王磊、邓福喜、张晓蒙、张子怡、张璐、韩梦薇、樊冰新、王义、杜澎、董宁、孙奥、曾鸣、王锦霞、 郭剑南.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 XXXX-XXXX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3 5概述 3 6准备测前环境 3 6.1硬件运行环境 .3 6.2受测区块链系统 3 6.3性能测试工具 3 6.4系统资源监控工具 3 7执行测试过程 .4 7.1交易类型 7.2测试场景. .5 8生成测试报告.. .5 8.1硬件测试环境, .5 8.2软件测试环境 .6 8.3系统资源监控. .6 8.4性能测试结果. .7 9测试方法 .f 9.1系统基本情况. 9.2高并发压力测试场景 8 9.3尖峰冲击测试场景 10 9.4长时间稳定运行场景 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12 9.5查询测试场景 12 YD/T XXXX-XXXX 区块链系统性能测试方法 1范围 本文件主要规定了区块链系统性能测试所需准备的测前环境、测试类型和场景,测试完成后测试 报告中所需包含的内容,以及相关测试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面向行业的私有链、联盟链等区块链系统的性能测试.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面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 用于本文件.
GB/T38634.1-2020系统与软件工程软件测试第1部分:概念和定义 GB/T39788-2021系统与软件工程性能测试方法 3术语和定义 GB/T38634.1-2020和GB/T39788-202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区块链blockchain 一种由多方共同维护,使用密码学保证传输和访问安全,能够实现数据一致存储、防纂改、防抵 赖的技术体系.
典型的区块链是以块链结构实现数据存储的.
3. 2 性能performance 在稳定、可重复的环境下,软件的请求处理能力、稳定性与消耗资源量的一组属性.
3. 3 性能测试performance testing 用于评价测试项在给定时间或其他资源约束下,完成其指定功能程度的一种测试.
[来源:GB/T38634.1-2020,定义3.27] 3. 4 压力测试 stress testing 用于评估系统与软件在高于预期或指定容量负载需求:或低于最少需求资源的条件下的性能表现.
YD/T XXXX-XXXX [来源:GB/T39788-2021,定义3.2] 3.5 尖峰冲击测试 spike testing 短时间内将极端负载交易请求发送到链上,并查看系统稳定运行情况.
3.6 稳定性测试soaktesting 受测系统在特定硬件、软件、网络环境条件下,给系统加载一定业务压力,使系统运行一段较长 时间,以此检测系统是否稳定.
3.7 每秒确认交易数confirmed transaction per second 每秒钟确认上链的交易数量,通常为特定区块间隔内,区块包含的总交易数除以区块生成总 耗时.
对于先生成区块再由各区块链节点单独验证区块有效性的系统,应以特定范围内区块链节点验 证区块结束时间为准.
3.8 上链交易成功率confirmedtransaction successrate 区块链系统接收到的交易中,成功上链交易所占的比例.
3. 9 每秒查询数queriesper second 查询区块链系统上存储数据的过程中,每秒钟可正确查询到结果的数量.
3.10 响应时间responsetime 从客户端向区块链系统发送交易开始,到客户端接收到区块链系统响应的耗时.
3. 11 每秒接收交易数receivedtransactionpersecond 区块链系统每秒接收到客户端发送过来的交易请求数.
3. 12 交易延迟时间transaction delaytime 客户端向区块链系统发送交易开始,到客户端可以成功从区块链系统查询到该笔交易执行结果的 耗时.
3. 13 有关联交易relatedtransactions 互相之间有依赖关系的交易,当交易执行前后顺序变化时,一笔交易的执行结果可能会对另一笔 交易的执行结果造成影响.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YD/T 4306.6-2023 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技术要求 第6部分:管理数据采集(备案版).pdf
ICS 33.040 CCS M 21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XXXX.6-XXXX 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 技术要求 第6部分:管理数据采集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 of mobile Internet 行业标准息服务平台 Part6:Management data collection XXXX-XX-XX发布 XXXX-XX-XX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XX/TXXXX.6xXXX 目次 前言 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5管理数据采集方式概述. 6网络管理数据采集. 6.1无线网管理数据采集, 6.2核心网管理数据采集. 7客户关系管理数据采集.
8客服数据采集. 9运维工单数据采集.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XX/TXXXX.6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YD/TXXXX《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技术要求》的第6部分.
YD/TXXXX已经发布 了以下部分: 一第1部分:基本原则: 一第2部分:系统功能: 一第3部分:数据模型; 第4部分:终端数据采集; 第5部分:网络数据采集: 一第6部分:管理数据采集.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亿阳信通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武汉绿色 网络信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珂、姜松、王晴、刘丽、刘霖筠、叶玉剑、李文云.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1 XX/TXXXX.6XXXX 引言 为了不断为广大客户提供新的、高质量的业务,增强竞争能力,使网络和业务产生巨大的经济效 益,各大电信运营商一方面在不断扩大其网络规模,另一方面需要改进客户体验,推广和管理新的增 值业务.
这就要求电信业务运营商不仅需要具备有效的管理网络设备和资源,更要关注用户端到端体 验评价,具备对移动互联网用户实际体验的采集、分析能力.
本标准旨在从用户业务体验角度出发, 对4G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端到端感知质量数据采集、分析进行规范,为业务感知评价及优化、精细 化运营等提供支持,对于实现移动互联网全业务端到端管理,提高面向客户的维护效率,提升客户服 务水平,降低移动用户感知分析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接口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转变维护模式都将 具有重要的意义.
《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技术要求》拟由六个部分构成.
一第1部分:基本原则.
主要内容包括: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应用场景:移动互联网客户体 验评价方法: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功能结构: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物理结构.
一第2部分:系统功能.
规定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数据预处理、分析呈现以及系统管理的各 项功能需求.
第3部分:数据模型.
规定基础数据的信息模型.
一第4部分:终端数据采集.
规定从终端侧采集、存储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数据的功能需求.
第5部分:网络数据采集.
规定从网络侧采集、存储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数据的功能需求.
一第6部分:管理数据采集.
规定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系统与专业网管、CRM系统、工单系 统、客服系统的接口功能需求.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I1 XX/TXXXX.6xXXX 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技术要求 第6部分:管理数据采集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系统与网管系统、CRM系统、客服系统、运维工单系统的 接口功能需求.
本文件适用于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YD/TXXXX.3-XXXX移动互联客户体验管理技术第3部分:数据模型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PP 手机应用程序 Application BBU 基带单元 Base Band Unit CP 内容提供方 Cotent Provider CPU 中央处理器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RM 客户关系管理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DPI 深度报文检测 Deep Packet Inspection 增强型接入网节点 Enianced Node B ERAB 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 Evolvei Radio AccessBearer FTP 文件传输协议 File Transfer Protocol KPI 关键性能指标 Key Perfomance Indicator MDN 移动用户号码薄号码 Mobile Directory Number OS 操作系统 Operating System PCI 物理小区标识 Physical Cell Identifier PRB 物理资源块 Physical Resource Block RRC 无线资源控制 Radio Resource Control 安全文件传输协议 Secure File Transfer Protocol SGW 服务网关 Serving Gateway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YD/T 4306.5-2023 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技术要求 第5部分:网络数据采集(备案版).pdf
ICS 33.040 CCS M 21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XXXX.5-XXXX 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 技术要求 第5部分:网络数据采集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 of mobile Internet Part 5:Network data collection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批稿) XXXX-XX-XX发布 XXXX-XX-XX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XX/TxXXX.5xXXX 目次 前言 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5网络数据采集范围. 6网络数据采集子系统功能结构. 7网络数据采集子系统功能要求. 7.1数据采集.... 7.2数据预处理.... 8网络数据采集子系统服务接口, 9网络数据采集子系统性能要求. 9.1采集和解析性能指标. 9.2可靠性要求... 参考文献.....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XX/TXXXX.5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YD/TXXXX《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技术要求》的第5部分.
YD/TXXXX已经发布 了以下部分: 一第1部分:基本原则: 一第2部分:系统功能: 一第3部分:数据模型; 第4部分:终端数据采集; 第5部分:网络数据采集: 第6部分:管理数据采集.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亿阳信通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武汉绿色 网络信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霖筠、姜松、王晴、张珂、刘丽、叶玉剑、李文云.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1 XX/TXXXX.5XXXX 引言 为了不断为广大客户提供新的、高质量的业务,增强竞争能力,使网络和业务产生巨大的经济效 益,各大电信运营商一方面在不断扩大其网络规模,另一方面需要改进客户体验,推广和管理新的增 值业务.
这就要求电信业务运营商不仅需要具备有效的管理网络设备和资源,更要关注用户端到端体 验评价,具备对移动互联网用户实际体验的采集、分析能力.
本标准旨在从用户业务体验角度出发, 对4G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端到端感知质量数据采集、分析进行规范,为业务感知评价及优化、精细 化运营等提供支持,对于实现移动互联网全业务端到端管理,提高面向客户的维护效率,提升客户服 务水平,降低移动用户感知分析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接口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转变维护模式都将 具有重要的意义.
《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技术要求》拟由六个部分构成.
一第1部分:基本原则.
主要内容包括: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应用场景:移动互联网客户体 验评价方法: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功能结构: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物理结构.
一第2部分:系统功能.
规定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数据预处理、分析呈现以及系统管理的各 项功能需求.
第3部分:数据模型.
规定基础数据的信息模型.
一第4部分:终端数据采集.
规定从终端侧采集、存储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数据的功能需求.
第5部分:网络数据采集.
规定从网络侧采集、存储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数据的功能需求.
一第6部分:管理数据采集.
规定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系统与专业网管、CRM系统、工单系 统、客服系统的接口功能需求.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I1 XX/TxXXX.5xXXX 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技术要求 第5部分:网络数据采集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系统网络数据采集子系统相关功能要求,包括网络数据采集 子系统功能要求、网络数据采集子系统服务接口及网络数据采集子系统性能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YD/TXXXX.3-XXXX移动互联客户体验管理技术第3部分:数据模型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PN 接入点名称 Access Point Name DNS 域名解析服务 Domain Name Service DPI 深度报文检测 Deep Packet Inspection DW 数据仓库 Data Warehouse ECGI 演进的通用移动通信系统地EvolvedUniversal Mobile 面广播无线接入网络小区全 Telemunications System Terrestrial 局标识符 Radio Access Network Cell Global ldentifier FTP 文件传输协议 File Teansfer Protocol 通用无线分组业务隧道协议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TunnelingProtocol HSGW 高速率分组数据服务网关 High Rate Packet Datt Serving Gateway HSS 高速交换机 High Speed Switching IMEI 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 Interm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 IMSI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 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 IP 互联网协议 Internet Protocol KPI 关键性能指标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MME 移动管理实体 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YD/T 4306.4-2023 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技术要求 第4部分:终端数据采集(备案版).pdf
ICS 33.040 CCS M 21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XXXX.4XXXX 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 技术要求 第4部分:终端数据采集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 of mobile Internet Part4:Terminal data collection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批稿) XXXX-XX-XX发布 XXXX-XX-XX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YD/T XXXX.4XXXX 目次 前 引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5终编数据采集APP业务功能要求 5.1概述 5.2数据采集.
5.3业务测试. 5.4辅助诊断 5.5网络异常监测功能.
5.6测试目标选择. 5.7数据上传 6终端数据采集APP管理功能要求. 6.1概述.... 6.2终编数据采集APP版本升级管理 6.3终端设备配置管理. 6.4风险和隐私管理. 7终端数据采集APP接口要求, 7.1接口功能.... 7.2接口协议..... 7.3接口数据模型.... 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XXXX.4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YD/TXXXX《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技术要求》的第3部分.
YD/TXXXX已经发布 了以下部分: 一第1部分:基本原则: 一第2部分:系统功能: 一第3部分:数据模型; 第4部分:终端数据采集; 第5部分:网络数据采集: 一第6部分:管理数据采集.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亿阳信通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武汉绿色 网络信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丽、姜松、王晴、张珂、刘霖筠、李文云、叶玉剑.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1 YD/TXXXX.4XXXX 引言 为了不断为广大客户提供新的、高质量的业务,增强竞争能力,使网络和业务产生巨大的经济效 益,各大电信运营商一方面在不断扩大其网络规模,另一方面需要改进客户体验,推广和管理新的增 值业务.
这就要求电信业务运营商不仅需要具备有效的管理网络设备和资源,更要关注用户端到端体 验评价,具备对移动互联网用户实际体验的采集、分析能力.
本标准旨在从用户业务体验角度出发, 对4G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端到端感知质量数据采集、分析进行规范,为业务感知评价及优化、精细 化运营等提供支持,对于实现移动互联网全业务端到端管理,提高面向客户的维护效率,提升客户服 务水平,降低移动用户感知分析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接口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转变维护模式都将 具有重要的意义.
《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技术要求》拟由六个部分构成.
一第1部分:基本原则.
主要内容包括: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应用场景:移动互联网客户体 验评价方法: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功能结构: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物理结构.
一第2部分:系统功能.
规定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数据预处理、分析呈现以及系统管理的各 项功能需求.
第3部分:数据模型.
规定基础数据的信息模型.
一第4部分:终端数据采集.
规定从终端侧采集、存储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数据的功能需求.
第5部分:网络数据采集.
规定从网络侧采集、存储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数据的功能需求.
一第6部分:管理数据采集.
规定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系统与专业网管、CRM系统、工单 系统、客服系统的接口功能需求.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I1 YD/TXXXX.4XXXX 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技术要求 第4部分:终端数据采集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系统中终端数据采集APP的相关功能要求,包括业务功能要 求、管理功能要求以及接口功能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YD/TXXXX.3-XXXX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技术要求第3部分:数据模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终端数据采集APPterminaldatacollectionAPP 安装在手机终编的应用软件,该软件从客户终端侧采集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数据并上传至移动互联 网客户体验管理系统,供客户体验质量分析使用.
业标准信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PP 手机应用程序 Application AR 增强现实 Augmented Reality BSID 基站识别码 Base Station Identity Code CDMA 码分多址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I 小区ID Cell Identities CP 内容提供方 Content Provider CPU 中央处理器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RM 客户关系管理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DNS 域名解析服务 Domain Name Service DPI 深度报文检测 Deep Packet Inspection FTP 文件传输协议 File Transfer Protocol S 全球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YD/T 4306.3-2023 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技术要求 第3部分:数据模型(备案版).pdf
ICS 33.040 CCS M 21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XXXX.3-XXXX 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 技术要求 第3部分:数据模型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 of mobile Internet Part 3: Data model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YD/TXXXX.3XXXX 目次 前 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5基础数据. 6客户体验数据. 6.1概述... 6.2客户体验相关KPI数据 6.3终端采集客户体验数据.
6.4网络采集客户体验数据.
6.5数据. 6.6专家数据.. 7管理数据.
7.1概述... 7.2无线网管理数据.. 7.3核心网络管理数据.
7.4运维工单数据. 7.5客户关系管理数据. 7.6客服数据..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10 YD/TXXXX.3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YD/TXXXX《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技术要求》的第3部分.
YD/TXXXX已经发布 了以下部分: 一第1部分:基本原则: 一第2部分:系统功能: 一第3部分:数据模型; 第4部分:终端数据采集; 第5部分:网络数据采集: 一第6部分:管理数据采集.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亿阳信通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武汉绿色 网络信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丽、姜松、王晴、张珂、刘霖筠、李文云、叶玉剑.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1 YD/TXXXX.3XXXX 引言 为了不断为广大客户提供新的、高质量的业务,增强竞争能力,使网络和业务产生巨大的经济效 益,各大电信运营商一方面在不断扩大其网络规模,另一方面需要改进客户体验,推广和管理新的增 值业务.
这就要求电信业务运营商不仅需要具备有效的管理网络设备和资源,更要关注用户端到端体 验评价,具备对移动互联网用户实际体验的采集、分析能力.
本标准旨在从用户业务体验角度出发, 对4G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端到端感知质量数据采集、分析进行规范,为业务感知评价及优化、精细 化运营等提供支持,对于实现移动互联网全业务端到端管理,提高面向客户的维护效率,提升客户服 务水平,降低移动用户感知分析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接口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转变维护模式都将 具有重要的意义.
《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技术要求》拟由六个部分构成: 一第1部分:基本原则.
主要内容包括: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应用场景:移动互联网客户体 验评价方法: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功能结构: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物理结构.
一第2部分:系统功能.
规定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数据预处理、分析呈现以及系统管理的各 项功能需求.
第3部分:数据模型.
规定基础数据的信息模型.
一第4部分:终端数据采集.
规定从终端侧采集、存储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数据的功能需求.
第5部分:网络数据采集.
规定从网络侧采集、存储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数据的功能需求.
一第6部分:管理数据采集.
规定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系统与专业网管、CRM系统、工单 系统、客服系统的接口功能需求.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I1 YD/TXXXX.3XXXX 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技术要求 第3部分:数据模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数据模型,包括基础数据、客户体验数据及管理数据.
本文件适用于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YD/TXXXX.2-202X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技术要求第2部分:系统功能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关键性能指标keyperformance indicator,KP1 支撑移动互联网客户体验管理所需的测量数据,包括网络性能、客户体验、业务质量三类数据,能 够反映特定种类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单项指标性能质量.
3.2 关键质量指标key quality indicator,KQI 反映客户使用特定种类移动互联网业务的体验质量.
3. 3 体验质量指标qualityofexperienceindicator,QoEl 反映客户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整体体验质量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MBR 总最大比特率 Aggregate Maximum Bit Rate APN 接入点名称 Access Point Name APP 手机应用程序 Application BSID 基站识别码 Base Station Identity Code 信用控制应答 Credit Control Answer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YD/T 3888.7-2023 通信网智能维护技术要求 第7部分:基于机器人的通信网智能巡检(备案版).pdf
ICS 33.020 CCS M11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3888.7-xxxx 通信网 智能 维护技术要求 第7部分:基于机器人的通信网智能巡检 Requirements for telemunications smart maintenance - Part 7:Robot based telemunications smart inspection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报批稿) 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YD/T ×xxx- -XXXX 目次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5巡检对象及巡检内容. 6机器人智能巡检系统体系结构. 6.1功能体系结构 6.2物理体系结构.
.5 6.2.1AI智能运检机器人.. 6 6.2.2人机交互系统 6.2.3巡检机器人充电桩. 6.2.4机器人智能巡检应用软件.
7机器人智能巡检系统.. 7.1概述. .6 7.2系统构成 7.3机器人智能巡检系统功能要求. 7.3.1机器人智能巡检系统操控功能.
7.3.2图像识别及实时交互功能.
8 7.3.3人机交互功能. 7.3.4巡检线路网络质量检测 7.3.5资源管理功能. 8系统接口要求. .9 8.1机器人智能巡检系统与通信网智能维护系统之间的接口, 8.2机器人智能巡检系统与巡检对象接口 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3888.7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YD/T3888《通信网智能维护技术要求》计划发布以下部分: 一第1部分:基本原则: 一第2部分:智能维护支撑系统; 一第3部分:智能维护信息模型: 一第4部分:智能维护通用流程; 一第5部分:基于可穿戴设备的通信网智能维护: 一第6部分:基于无人机的通信网智能巡检: 一第7部分:基于机器人的通信网智能巡检.
本文件是YD/T3888的第7部分.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市天元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万可信息技术有限公 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芮兰兰、高志鹏、郭少勇、元峰、杨杨、李文璟、廖建新、林巍、高娴、葡 鹏、王佳星、于家傲、王苗苗、陈世优.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3888.7XXXX 引言 受制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的不充分,长期以来,对构成网络的非智能属性部分(设备、 线路等哑资源)的现场维护工作需要大量人力的现场参与,维护流程难以形成有效闭环,智能化程度 低,哑资源信息难以保证一致性和完备性,严重影响了网络管理的质量.
随着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智能可穿戴技术的实用化,以及人机交互能力的友好 性不断提升,基于智能可穿戴技术的维护设备、智能巡检设备(如机器人)等已经在通信网络维护领 域进行了示范应用.
YD/T3888《通信网智能维护技术要求》旨在确定通信网智能维护的架构、支撑系统、维护设备及 维护流程,分为以下部分: 一一第1部分:基本原则.
目的在于确定通信网络智能维护的应用场景、智能维护功能结构、智能维 护物理结构、智能维护信息模型框架、智能维护流程框架.
一一第2部分:智能维护支撑系统.
目的在于确定通信网智能维护支撑系统的体系结构、功能要求、 接口技术要求.
一一第3部分:智能维护信息模型.
目的在于确定通信网智能维护系统的通用信息模型,具体包括与 技术无关的通用信息模型对象、属性以及对象之间关系的定义与描述.
一一第4部分:智能维护通用流程.
目的在于确定通信网智能维护各类通用流程的目标、范围、设计、 关系、角色和相应的职责,包括现场巡视、现场检修、现场故障处理、业务开通现场施工、维护工作 评价和维护知识库管理等典型流程.
一-第5部分:基于可穿戴设备的通信网智能维护.
目的在于确定通信网智能维护系统中用于维护工 作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的主要功能、接口要求、性能指标和软硬件要求.
一一第6部分:基于无人机的通信网智能巡检.
目的在于确定通信网无人机智能维护系统的系统结构、 功能要求和流程、维护目标、内外部系统接口要求、与智能维护相关的无人机关键参数要求.
一一第7部分:基于机器人的通信网智能巡检.
目的在于确定基于机器人的通信网智能巡检技术要求, 主要包括巡检对象、基于机器人的巡检功能以及相关接口技术要求.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I YD/T 3888.7XXXX 通信网智能维护技术要求 第7部分:基于机器人的通信网智能巡检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基于机器人的通信网智能巡检技术要求,主要包括巡检对象、机器人智 能巡检系统以及相关接口技术要求等.
本文件适用于采用基于机器人的智能巡检技术对室内通信设备、动力环境以及户外通 信基础设施进行巡检所需设备及系统的设计、研发和应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 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642-2013 工业机器人:性能规范及其试验方法 GB/T 36008-2018 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协作机器人 YD/T 3888.1-2021 通信网智能维护技术要求第1部分:基本原则 YD/T 3888.2-2021 通信网智能维护技术要求第2部分:智能维护支撑系统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机器人robot 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可编程的轴,以及一定程度的自主能力,可在其环境内运动以执行 预期任务的执行机构.
[来源:GB/T 12643-2013,2.6] 3.2 机器人智能巡检系统robotsmart inspeetionsystem 装载了智能巡检功能的机器人设备,能够与通信网智能维护系统协作,对通信资源实施 智能巡检.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R 增强现实 Augmented Reality OS 运营系统功能块 Operations Systems Function RFID 射频识别技术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MAT 智能维护辅助工具箱 Smart Maintenance Assistant Toolkit SMATF 智能维护辅助工具箱功能块 Smart Maintenance Assistant Toolkit Function TSMS 通信网智能维护系统 Telemunications Smart Maintenance System TSMSF 通信网智能维护系统功能块 Telemunications Smart Maintenance System Function 3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YD/T 3866.6-2023 IPTV数字版权管理系统技术要求 第6部分:终端处理及显示(备案版).pdf
ICS 33. 160. 99 CCS M60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xxXXxXxx IPTV 数字管理系统技术要求 第6部分:终端处理及显示 Technical requirement for IPTV digital right management system-Part 6:Terminal processing and display (报批稿)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20××-××-××发布 20××-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YD/T XXXXXXXXX 目次 前言 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及定义. 4缩略语. 5终端应用功能要求. 5.1DRM应用. 5.2DRM业务层, 5.3可信执行环境 5.4视频输出保护, 5.5视频水印. 5.6侧信道攻击防御 6终端播放安全要求. 7终端处理流程... 7.1终端业务流程要求..
7.2软件级别DRM播放流程 7.3硬件级别和增强硬件级别DRM播放流程.
8终端显示要求..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XXXXX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IPTV数字管理系统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和名称预计如下: -IPTV数字管理系统技术要求第1部分总体架构 -IPTV数字管理系统技术要求第2部分安全保护等级要求 -IPTV数字管理系统技术要求第3部分接口和通信流程 -IPTV数字管理系统技术要求第4部分加密系统 -IPTV数字管理系统技术要求第5部分接口消息和参数 -IPTV数字管理系统技术要求第6部分终端处理及显示 -IPTV数字管理系统技术要求第7部分DRM客户端 本文件为该标准的第6部分终端处理及显示.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宇、梁博、张沛、李洁、刘雨涵、聂秀英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I YD/T XXXXXXXXX 引 言 数字管理是防止对数字内容的非法复制和非法使用的重要方式.
IPTV数字管理系列标准便 是为规范IPTV系统的数字管理系统技术应用面起草的,拟由七个部分构成.
结构和名称预计如下: 第1部分总体架构.
目的在于提出IPTV数字管理平台的逻辑架构,明确IPTV数字管理平台 与IPTV业务系统其他组成部分的关系.
第2部分安全保护等级要求.
目的在于规定IPTV数字管理平台安全等级的划分.
第3部分接口和通信流程.
目的在于明确IPTV数字管理平台的接口和提供业务的通信流程.
第4部分加密系统.
目的在于明确加密系统的要求.
第5部分接口消息及参数.
目的在于规定IPTV数字管理平台的接口消息及参数.
第6部分终端处理及显示.
目的在于明确IPTV数字管理平台的终端安全组件要求和安全性能要 求.
第7部分DRM客户端.
目的在于目前DRM客户端功能要求和对接要求.
本文件为该标准的第6部分DRM客户端,主要规定IPTV数字管理平台的终端安全组件要求和安全 性能要求.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II YD/T XXXXXXXXX IPTV数字管理系统技术要求第6部分:终端处理及显示 1范围 本文件主要规定了IPTV数字管理系统在终端处理及显示方面的技术要求,终端形态包括IPTV机 顶盒、融合终端、IPTV一体机.
本文件适用于IPTV数字管理系统.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及定义 本文件没有术语及定义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DRM:数字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HDCP:高带宽数字内容保护技术(High Bandwidth Digital Content Protection) OTP:一次性可编程(OneTime Programmable) TA:可信应用(Trusted Application) TEE:可信执行环境(TrustedExecution Environment 5终端应用功能要求 5.1DRM应用 DRM应用将DRM功能与媒体播放集成,实现媒体播放对DRM的功能支持.
5.2DRM业务层 DRM业务层各级别要求如下: a)DRM业务层在软件级别时,要求负责媒体流的解密、DRM信息的解析 b)DRM业务层在硬件级别时,要求将解析后需要做解密或者签名校验的数据传递给TEE侧 的 DRMTA. c)DRM业务层在增强硬件级别,要求将解析后需要做解密或者签名校验的数据传递给TEE 侧的DRMTA,支持安全水印、防止侧信道攻击等.
5.3可信执行环境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YD/T 3252-2023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终端支持IPv6技术要求(备案版).pdf
ICS 33. 060. 99 CCS M36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3252 -XXXX 代替YD/T3252-2017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终端支持IPv6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digital cellular mobile terminals supporting 1Pv6 (报批稿)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XXXX-XX-XX发布 XX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3252-XXXX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3.2缩略语. 4总体技术要求 5终端技术要求.
5.1协议栈. 5.2DNS客户端. 5.3DHCP客户端 5.4IPv4/IPv6协议翻译技术 6移动终端获取IPv6地址过程. 6.1基于3GPP接入的移动终端获取IPv6地址过程与连接激活策略. 6.2基于CDMA接入的移动终端获取IPv6地址过程. 7DNS解析.. 7.1概述.... 7.2终端DNS解析流程. 7.3DNS服务器地址的获取 7.4DNS解析承载类型的选择, 7.5DNS解析目的地址类型的选择 8终端软件系统..... 9IP头压缩技术要求.. 10安全....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YD/T3252-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指导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则起草.
本文件是“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终端支持IPv6”系列标准之一.
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和名称如下: --YD/T3252《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终端支持IPv6技术要求》; -YD/T3269《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终端支持IPv6测试方法》.
随着技术的发展,还将制定后续相关标准.
本文件代替YD/T3252-2017《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终端支持IPv6技术要求》,与YD/T3252-2017相比, 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删除了术语和定义中的“Pre-release 8版本”“Realease 8版本”和“A和AAAA”(见2017年 版3. 1. 2、3.1.3和3. 1. 4) ; b)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中的对应英文词(见3.1.1): c)更改了总体技术要求的构成和表述形式(见第4章,2017年版第4章); d)更改了基于TD-SCDMA/WCDMA/GSM接入的移动终端获取IPv6地址过程的注网流程图和注网过 程(见6.1.3,2017年版6.1.3); e)更改了基于LTE接入的移动终端获取IPv6地址过程注网流程图(见6.1.4,2017年版 6. 1. 4); f)增加了基于NB-IoT接入的移动终端获取IPv6的过程(见6.1.5); g)增加了基于NR接入的移动终端获取IPv6的过程(见6.1.6): h)更改了基于cdma2000eHPRD接入的IPv6移动终端地址分配和连接建立方式的描述和注网流程 图(见6.2.2,2017年版6.2.2);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博鼎实华(北京)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 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诺基亚 贝尔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通无线通信技术(中国)有 限公司、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聊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北京紫光展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0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联发博动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四川 天邑康和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浪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深圳信息通信研究 院、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华为终端有限公司、中国广播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马凡、张晶、胡刚礼、郑海霞、邓建国、王征、薛祎凡、张宏伟、王错、李维 成、高鹏、张元、陆松鹤、孔露婷、徐志昆、师延山、薛凯心、陈平辉、陈淑珍、李翔、陈书平、开元、 师瑜、丁志东、吴越.
本文件于2017年4月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11 YD/T3252-XXXX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终端支持IPv6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终端(以下简称“终端”)在支持IPv6时的技术要求,包括总体技 术要求、终端支持IPv6基础协议的技术要求、以及终端IPv6地址获取、IPv4/IPv6双栈连接的选择与建 立过程、DNS解析、终端软件系统、IP头压缩、安全性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科研院所、检测机构、运营企业和终端厂家对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终端支持IPv6能力的 研究、测试、生产和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3GPPTS 24.008移动无线接口第三层规范核心网协议第三阶段(Mobile radiointerfaceLayer 3 specification; Core network protocols; Stage 3) 3GPPTS 25.3233GPP无线接入网分组数据聚合协议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PDCP) specification) 3GPP TS 29.061支持分组业务的PLMN与PDN之间的互通(Interworking between the 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 (PLIN) supporting packet based services and Packet Data Networks (PDN) ) 3GPPTS36.3233GPP演进的通用陆基无线接入(E-UTRA)分组数据聚合协议技术规范(Evo1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PDCP) specification) 3GPPTS36.508演进通用地面无线接入和演进分组核心用户设备一致性测试的通用测试环境 (Evolved Universe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and Evolved Packet Core (EPC) : Common test environments for User Equipnent (UE) conformance testing) 3GPPTS38.5085G无线接入网技术规范用户设备一致性规范第1部分:通用测试环境(5GS:User Equipment (UE) conformance specification: Part 1: Common test environment) IETF RFC1034域名:概念与设备(DOMAINNAMES-CONCEPTS AND FACILITIES) IETF RFC 1035域名:实施与规范(Domain NamesImplementation And Specification) IETF RFC 1144用于低速串行链路的TCP/IP头压缩(Compressing TCP/IPHeaders) IETF RFC2460网际协议版本6(IPv6)规范(Internet Protocol,Version 6(IPv6) Specification) IETF RFC 2472PP承载IPv6 (IP Version 6 over PPP) IETF RFC 2507IP头压缩(IP Header Compression) IETFRFC3095健壮头压缩(ROHC):框架以及四种配置算法:RTP、UDP、ESP与未压缩(RObust Header Compression (ROHC) : Framework and four profiles: RTP UDP ESP and unpressed) IETF RFC 3315IPv6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v6)(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for IPv6 (DHCPv6)) IETF RFC3363在域名系统(DNS)中表示网际协议版本6(IPv6)地址(Representing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 (IPv6) Addresses in the Domain Name System (DNS))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1
…
60
61
62
…
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