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微血管病中医诊疗指南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in Chinese medicine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目次
前言... II引言. III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4病名..4.1西医病名4.2中医病名5流行病学特点6危险因素7病理生理学特点 8诊断技术,8.1无创检测技术8.2创伤性检测技术9西医诊断标准.9.1无心肌病或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原发性CMVD9.2合并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CMVD9.4医源性CMVD 9.3合并心肌病的CMVD10西医药物治疗11中医病因病机12中医诊断,12.1疾病诊断13中医辨证施治 12.2证候诊断13.1辨证论治13.2症状发作时的治疗药物13.3其他药物13.4合并用药13.5用药疗程14非药物疗法 15不良反应16预防调摄 10参考文献 1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中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提出.
本文件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按首字笔画排序):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西省中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省中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医科大学、黑龙江省中医院、福建省人民医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红旭、林谦、韩晶岩、吴永健、毛静远、安冬青.
本文件其参与起草人(按姓氏笔画排序):王肖龙、王贤良、王显、邓悦、毛静远、牛天福、卢健棋、刘文娴、刘中勇、刘红旭、刘迎午、刘建和、朱明军、安冬青、吴永健、吴肠、吴宗贵、吴剑坤、张立晶、张健、张颖、李宪伦、李博、沈珠军、陈晓虎、尚菊菊、林谦、赵明君、徐浩、徐惠梅、黄力、鲁卫星、曾玉杰、符德玉、程伟、韩晶岩、熊尚全、廖星、霍艳明、戴小华.
本文件执笔人:刘红旭、邢文龙、魏鹏路、林谦.
引言
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虽然在医学文献中出现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的报道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有 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中医药学和介入性心脏病学的迅速发展,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的临床意义关此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建议一直未形成共识.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一般指冠状动脉微血管在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其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劳力性心绞痛或心肌缺血客观证据的临床综合征.1973年,KempHG首次将此病命名为心脏X综合征(syndromeX).1985年,Cannon R0 将此病命名为微血管性心绞痛,2007年,Camici PG将此病命名为微血管功能障碍,但对此病一直没有形成指南或共识意见.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治疗指南》正式将此病列入冠心病的临床类型,并提出了初步的诊断和治疗建议.2017年,我国发布《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并建议将此病命名为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目前ICD-10编码中以“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命名.
病的中医药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我国中医药临床从业者对于此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分型、诊 大量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防治冠脉微血管病中具有一定疗效,但尚无专门针对冠状动脉微血管断、治疗和预后等诸方面仍有进一步认识空间.鉴于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刘红旭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林谦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韩晶岩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毛静远教授、新疆医科大学安冬青教授发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医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安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等单位共同参与: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世界中联介入心脏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等组织专家,着手编写本文件,旨在服务临床医师,为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的中医诊疗提供参考.
本文件的制订遵循了《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指南制定方案(试行)》的编制程序,经过成立起草组、确定指南题目、范围、目的、专家访谈、问卷设计、临床调研、确定临床问题、证据检索、筛选、提取、综合、证据评价与分级、形成推荐意见/共识建议、撰写草案等环节后又广泛征求各位专家意见,进一步完善了相关内容,最终形成本文件.
本文件为临床医生提供冠状动脉微血管病中医诊疗参考依据:临床诊疗时,医生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辨证施治:中成药使用应仔细阅读说明书及遵循国家药典.
本文件项目组成员在项目正式启动前均签署了“利益冲突声明书”并存档,在本文件的制订过程中,相关的参与者均无利益冲突.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中医诊疗指南
1范围
本文件界定了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的术语和定义,明确了病名、流行病学特点、危险因素、病理机制、诊断、中医辨证、治疗、安全性评价及预防调摄.
本文件适用于冠状动脉微血管病患者的中医临床诊疗.
本文件适合各级中医、中西医结合或西医医院从事心血管病防治工作的临床医师.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6751.1-2023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1部分:疾病GB/T16751.2-2021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2部分:证候 GB/T16751.3-2023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3部分:治法
3术语和定义
GB/T16751.1-2023、GB/T16751.2-2021、GB/T16751.3-202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coronarymicrovasculardisease;CMVD
在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冠状前小动脉和小动脉的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劳力性心绞痛或
3. 2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onary flowreserve;CFR
冠状动脉接近最大程度扩张时,冠状动脉血流量(coronary bloodflow,CBF)或心肌血流量(myocardialbloodflow,MBF)与静息状态下相应指标的比值,是测量整个冠状动脉系统储备功能的整体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