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工程设计中的高程系
原创 五四设计2025年10月15日浙江
1 前言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高程的概念,包括高程、海拔、高程基准点等,并解释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同时简介了中国常见的几种高程系统,如1956年黄海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吴淞高程基准和珠江高程基准等,并给出了这些高程系统之间的换算关系.
2几个基本概念
高程
以大地水准面作为基准面,并作零点(水准原点)起算地面各测量点的垂直高度.
高程基准点
地面点高程的统一起算面,水准测量测定的高程都以这个面为零起算,也就是以高程基准面作为零高程面.由于大地水准面所形成的体形一一大地
体是与整个地球最为接近的体形,因此通常采用大地水准面作为高程基准面.
海拔
面的垂直距离,是海拔高度的简称.它与相对高度相对,计算海拔的参考基点是确认一个共同认可的海平面进行测算.这个海平面相当于标尺中的0刻度,因此,海拔高度又称之为绝对高度或者绝对高程.而相对高度是两点之间相比较产生的海拔高度之差.但海面潮起潮落,大浪小浪不停,可以说没有一刻风平浪静的时候,而且每月每日涨潮与落潮的海面高度也是有明显差别的,因此,人们就想到只能用一个确定的平均海水面来作为海拔的起算面.海拔也就定义为高出或者低于平均海水面的高度,即通常人们所说的高程或绝对高程.
海拔基准点
我国1987年规定将青岛验潮站1952年1月1日~1979年12月31日所测定的黄海平均海水面作为全国高程的起算面.并推测得青岛观象山上国家水准原
点高程为72.260m.根据该高程起算面建立起来的高程系统,称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我国各地面点的海拔,均指由黄海平均海平面起算的高度.
海拔和高程的区别:高程相对大地水准面,海拔相对平均海水面.
3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
高程基准是推算国家统一高程控制网中水准高程的起算依据,它包括一个水准基面和一个永久性水准原点.国家高程基准是根据验潮资料确定的水准原点高程及其起算面.目前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主要包括“1956年黄海高种.
3.11956年黄海高程
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因此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该高程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
青岛观象山水准原点
3.21985国家高程基准
由于“1956年黄海高程”计算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准”,并用精密水准测量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习惯说法是“新的比旧的低0.029m”,黄海平均海平面是“新的比旧的高”.
位于青岛市银海大世界内
3.3吴淞高程基准
吴淞零点是中国确立最早的高程基准面,由海关巡工司于1900年根据张华浜水位站1871~1900年观测数据制定,初称“吴淞海关零点”,后改现名.基准面位于吴淞口长江与黄浦江交汇处,以比平均最低水位低0.49米的水位面作为起算零点,最初用于黄浦江整治工程测量,后扩展至上海港及长江流域1883年在张华浜信号站旁埋设普通水准标石作为基准标石,高程为当时测得最低水位以上5.18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