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10014-2012 铁路工程地质钻探规程 铁路规范.pdf

TB10013-2010 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范 铁路规范.pdf

TB10012-2007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铁路规范.pdf

TB10011-2012 铁路房屋建筑设计标准 铁路规范.pdf

TB10010-2008 铁路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铁路规范.pdf

TB10009-2005 铁路电力牵引设计规范 铁路规范.pdf

TB10008-2006 铁路电力设计规范 铁路规范.pdf

TB10007-2006 铁路信号设计规范 铁路规范.pdf

TB10006-2005 铁路运输通信设计规范 铁路规范.pdf

TB10005-2010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铁路规范.pdf

TB10004-2008 铁路机务设备设计规范 铁路规范.pdf

TB10003-2005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 铁路规范.pdf

TB10002-2017 铁路桥涵设计规范(含条文说明).pdf
UDC
TB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TB10002-2017 P J460-2017
铁路桥涵设计规范 CodeforDesign onRailwayBridge andCulvert
2017-01-02发布2017-05-01实施 国家铁路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铁路桥涵设计规范
CodeforDesign onRailwayBridgeand Culvert
TB 10002-2017 J460-2017
主编单位: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批准部门:国家铁路局 施行日期:2017年05月01日
版本:1951年12月第1版1958年11月第2版 1974年12月第3版1985年8月第4版 1996年5月第5版1999年10月第6版 2005年6月第7版2017年5月第1版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7年北京
前言 《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发布以来,我国铁路尤其高速铁路建设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京沪、京广、郑西、哈大等高速铁路,宜万、太中银等客 货共线铁路,山西中南部通道、蒙华等重载铁路,珠三角及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等大批 铁路项目相继建成通车,完善了路网结构,增加了铁路运输服务的有效供给。
经过十多 年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我国铁路桥梁建造技术取得历史突破,实现重大跨越,已路 身世界先进行列。
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等一批深水、大跨、特殊 地质条件、复杂结构形式桥梁的成功建设,自主研发的大吨位箱梁成套技术的广泛应用, 为进一步完善铁路桥梁技术标准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规范根据国家铁路局构建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要求,为满足铁路桥涵建设和发 展需要,统一铁路桥涵设计标准,提高铁路桥涵设计水平,保障铁路桥涵安全与质量, 在《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等规范的基础上,全面总结我国高速、城 际、客货共线和重载铁路桥涵建设、运营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全面修订而成。
本规范贯彻落实了安全优先的原则,强化了质量安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及风 险防范、防灾减灾等技术要求,并结合我国国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环境条件等因素, 合理确定了不同运输性质类型、不同速度等级铁路桥梁的主要设计标准,进一步提升了 规范的科学性和技术经济合理性。
本规范由5章组成,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桥涵布置、设计荷载、桥涵设计,另 有5个附录。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 1.修订了规范适用范围,适用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I级和Ⅱ级铁路、 重载铁路桥涵结构设计。
2.增加了桥梁结构设计的角度要求和相邻桥涵间路堤长度的原则规定。
3.删除了铁路桥和公路桥分、合建规定及温度跨度大于100m的钢梁设置温度调节 器的相关规定。
4.增加了桥梁同侧支座横向位移约束条件的相关规定。
5.增加了桥面外侧梁缝较大时梁端桥面板设置悬臂端等措施的要求。
6.删除了铁路桥上设置反向曲线的规定。
7.整合细化了桥面布置、桥上护轮轨铺设、人行道及栏杆、避车台设置的相关规定。
8.桥涵布置一章新增“铁路线路交叉跨越桥梁结构设计与安全防护”“高架车站桥 梁结构”、“系统接口设计”三节,明确了上跨或下穿公路、铁路的设计及安全防护要求, 规定了高架车站桥梁结构设计的主要原则,提出了桥梁设计的接口工作要求。
9.修订了长钢轨纵向水平力(伸缩力和挠曲力),将其由主力活载调整为特殊力。
10.修订了桥涵结构设计采用的列车荷载图式,删除了铁路标准荷载换算均布活载 的相关内容,加载规定整合至第4章“设计荷载”中。
11.补充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重载铁路横向摇摆力的计算取值,增加了气动力、 支座摩阻力、波浪力、地震力计算的原则规定。
12.修订了客货共线I级和Ⅱ级铁路、重载铁路钢筋混凝土桥跨结构动力系数计算 所采用的相关参数α取值。
13.桥涵设计一章中新增“一般规定”一节,规定了适用范围及高速、城际、客货 共线I级和Ⅱ级铁路车桥耦合动力响应指标及耐久性要求,修订了桥梁适用跨度,增加 了桥梁适用高度。
14.整合修订了高速、城际、客货共线1级和Ⅱ级、重载铁路梁式桥的竖向变形限 值、墩台基础沉降限值、墩台顶纵向水平线刚度限值取值。
15.明确了涵洞基础工后沉降限值按是否在过渡段范围内作不同要求的规定。
16.明确了顶进桥涵的适用范围,即无确轨道区段以及高速铁路有轨道区段有可 能破坏地基加固效果的路基地段、各种过渡段路基不应顶进桥涵。
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资料。
如发 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及有关资料寄交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 司(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10号,邮...
完整、正式版 TB 10001-2016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pdf
UDC
TB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TB 10001 - 2016 J 447-2016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Railway Earth Structure
2016-12-20发布2017-04-01实施
国家铁路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
CodeforDesignofRailwayEarthStructure
TB10001-2016 J447-2016
主编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国家铁路局 施行日期:2017年4月1日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7年北京
前言
本规范是根据国家铁路局构建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要 求,为满足铁路建设和发展需要,统一铁路路基设计标准,提高铁 路路基设计水平,保障铁路路基安全与质量,在《铁路路基设计规 范》TB10001一2005等规范的基础上,总结近年来我国高速、城 际、客货共线和重载铁路路基建设、运营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 借鉴了国内外有关标准的规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全面修 订而成。
本规范贯彻落实了安全优先的原则,强化了质量安全、节约资 源、保护环境以及防灾减灾等技术要求,结合我国国情、经济社会 发展水平,合理确定了不同运输性质类型、不同速度等级铁路路基 的主要设计标准,进一步提升了规范的科学性和技术经济合理性。
本规范共分16章,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设 计荷载、工程材料、基床、路堤、路堑、过渡段、地基处理、支挡结构、 路基防护、路基防排水、改建既有线与增建第二线铁路路基、取 (弃)土场及土石方调配、路基接口设计等,另有6个附录。
本次修编的主要内容有: 1.明确了本规范适用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工级 和Ⅱ级铁路、重载铁路的标准轨距路基设计,规定了铁路列车荷载 确定原则和采用荷载图式的要求,补充了地基处理和支挡结构的 设计原则,完善了工程材料的选择、过渡段的设置以及路基排水等 方面要求。
2.补充了路基稳定及沉降控制标准、变形观测与评估、设计 3
使用年限等内容;补充完善了路基面形状和宽度的相关规定。
3.规定了荷载分类、荷载组合,并对轨道荷载、列车荷载、结 构重力、土压力、附加力、特殊力等进行了规定。
4.修改完善了填料的分类和要求,补充了对石料、混凝土、水 泥砂浆、钢材、土工合成材料等的规定。
5.补充了基床结构计算公式,修改完善了路基基床填料的种 类和粒径要求,调整了压实控制指标的种类,修改了基床底层范围 的天然地基基本承载力标准。
6.规定了路堤边坡控制高度、浸水路基填料使用、寒冷地区 填料采用,并调整了压实控制指标的种类。
7.补充了按路堤式路堑结构形式设计的要求。
8.补充倒梯形的过渡段型式,并修改完善了过渡段设置的 要求。
9.补充了地基处理的主要技术要求和常用措施的使用条件。
10.规定了支挡结构的主要技术要求和常用措施及适用 范围。
11.补充完善了植物防护、骨架护坡、实体护坡(墙)、孔窗式 护坡(墙)、锚杆框架梁护坡、喷射混凝土(砂浆)护坡、防护网、防护 网、土工合成材料防护、风沙及雪害地区路基平面防护、路基保温 防护等防护形式的设计要求。
12.补充完善了地面水和地下水的防排水要求。
13.补充完善了改建既有线与增建第二线路基的设计原则, 明确改建既有线路基采取的措施,帮宽顶部宽度调整为不宜小于 1.0m。
14.明确了取(弃)土场的设置要求和土石方调配干扰类型, 规定了土石方调配要求。
15.补充完善了安全防护设施、电缆槽、养路机械作业平台、 4
接触网支柱基础、综合接地系统等方面的要求。
16.取消了附录A关于铁路建设用地的相关内容。
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 验、积累资料。
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和有关 资料寄交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西安市西影 路2号,邮政编码:710043),并抄送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北蜂窝路乙29号,邮政编码:100038),供今后修 订时参考。
本规范由国家铁路局科技与法制司负责解释。
主编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公 司、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 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薛增利、王应铭、张宗堂、杨常所、王向阳、姚宏乐、 王仲锦、罗一农、吴连海、周宏元、胡三喜、葛建军、田士军、曹元平、 朱莹、庞应刚、姚洪锡、朱树念、刘会娟、张劲松、王金艳。
主要审查人:李海光、顾湘生、曾会欣、刘燕、彭泽仁、周诗广、 刘珣、余雷、詹志雄、尤昌龙、张千里、李响、李成、...
SY5974-2014 钻井井场 设备 作业安全技术规程 给排水规范.pdf

SY4210-2009 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道路工程 路桥规范.pdf

SY4200-2007 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通则 施工规范.pdf

SL75-2014 水闸技术管理规程(附条文说明).pdf

根据水利部水利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按照《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1.1-2002)的要求,修订本标准。
本标准共6章和3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控制运用、检查观测、维修养护、安全管理、资料整编与归档等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调整和补充了水闸维修养护内容:
-增加了水闸自动化控制运用相关条款:
增加了水闸安全管理章节;
增加了资料整编章节:
--增加了3个附录。
本标准为全文推荐。
本标准所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为:
Sl.75-94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
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
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
本标准参编单位:河北省水利水电第二勘测设计研究院
1 总则
1.0.1 为科学管理水闸,使其得到合理控制运用,延长使用年限,充分发挥效益,保证工程安全可靠运行,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大型、中型水闸,小型水闸可参照执行。1.0.3 水闸管理单位应贯彻执行有关法、法规、标准和制度,做好管护工作,保证工程安全。
1.0.4 水闸管理单位应根据本标准,结合工程的设计和实际情况,编制技术管理施细则,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并根据工程运用情况,适时进行修订。
1.0.5 水闸管理单位应按程序实程维修,水闸工程的运行及维修养护应积极采用先进、实用、可靠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提高信息化和自动化监测水
1.0.6水闸管理单位应建立并严格执理制度。
1.0.7水闸管理单位应建立完整的技术档案,定期进行资料
整编。
1.0.8 本标准的引用标准主要有标准
《起重机钢丝绳保检验和报废》(GB/T 5972)维打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
《岩土锚周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
《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SL62)
水工金属结构防腐蚀规范》(SI.105)
土石坝养护修理规程》(Sl210)
《水闸安全鉴定规定》(S1214)
《水利水电工程金属结构报废标准》(S1226)
《混凝土坝养护修理规程》(S1.230)
《水利水电工程锚喷支护技术规范》(SL377)
《水利水电工程启闭机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SL381)
《水利水电起重机械安全规程》(SL425)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 5144)
《混凝土结构加固用聚合物砂浆》(JG/T289)
1.0.9水闸技术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控制运用
2.1 -般规定
2.1.1 水闸管理单位应根据工程设计特征值,结合水闸承担的任务和工程条件,确定下列指标,作为控制运用的依据:
1上、下游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
最大过闸流量,相应单宽流量及上、下游水位。
最大水位差及相应的上、下游水位。
4 上、下游河道的安全运行水位和流量。2. 1.2水闸控制运用应遵循下列原则:
统筹兼顾兴利与除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综合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各行业、各部门的要求,
2综合利用水资源。
马服从流域或区域防洪调度。
2.1.3水闸管理单位应根据水闸规划设计要求、所承担的任务和所在流域或区域防汛抗早调度方案,按年度或分阶段制定控制运用计划,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2.1.4水闸运用应按批准的控制运用计划或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进行。对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应详细记录、复核,执行完毕后,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留存水闸操作运行记录。2.1.5水闸超过设计控制指标运用时,应进行分析论证和安全复核,提出可行的运用方案和改造措施,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施行。
2.1.6 在保证工程安全,不影响防洪、引水等效益的前提下,宜满足下列要求:
SL677-2014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混凝土规范.pdf

SL656-2014 泵站拍门技术规程 给排水规范.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