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1 > 8月 ( 第 62 页)

2019年,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格局,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格局和功能优化研究,李华,《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格局和功能优化研究》李华 2019年

本研究在系统地梳理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的内涵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实践和经验。通过对城市居民的生态游憩认知和行为的调查,发现大部分的被调查者认可在城市中开展生态旅游,并愿意在旅游过程中承担生态责任,但其中多数人以自身经济效用的不受影响为前提;同时他们对游憩活动内容的认可度与其消耗性成反比。研究发现上海城市生态游憩空间间规模与吸引半径、出游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呈正比,居民对各类生态游憩空间的逗留时间与生态游憩空间规模的大小基本是成正比。运用缓冲区的方法研究服务半径,发现规模、特征和位置差异均会对实际的服务半径产生影响;上海各区的服务面积比差异较大,而且整体的生态游憩服务适宜度不高。上海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的服务功能评估得到的综合指数得分低的主要原因不是由于绝对的空间数量值低,而是空间格局不合理而造成的功能受损。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格局演化动力主要源于城市发展定位与规划、区域内的地段等级因素、区域人口数量、城市游憩发展等
因素。根据20012016年以来的演化研究发现上海总体的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格局正趋于稳定,但各区的游憩空间格局及功能变化幅度呈现较大差异。据此,本研究认为上海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整合与格局优化应以人为本,立足本地居民的需求;生态优先,增强乡土元素,构建低碳游憩的生态网络系统。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城市中心生态游憩空间整合的立体化与纵深化,近郊及外圈区域生态游憩空间布局的均匀性与渗
透性,生态游憩空间建设的近自然性与软质化,重视和加强多功能的生态游憩廊道系统的构建。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2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的类型和功能
2.1概念和内涵
2.2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的类型和形态
2.3生态游憩空间的功能与格局差异
2.4小结
第三章理论基础及经验案例
3.1相关理论基础
32国内外的实践和经验
第四章城市生态游憩的主体认知度研究
4.1研究目的
4.2研究方法和数据
4.3上海居民的游行为习惯和空间偏好特征
4.4上海居民城市生态旅游的认知度研究
4.5小结和讨论…
第五章上海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系统使用现状分析
5.1研究方法
5.2空间使用现状分析
5.3小结和讨论

第六章基于服务半径的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格局研究
6.1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的服务半径及其影响因素
6.2上海生态游憩空间的服务半径的调研和分析
63上海生态游憩空间的服务范围的空间分异
6.4小结和讨论
第七章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的服务功能评估
7.1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服务功能
7.2城市生态游憩空间功能评估体系的构建
7.3上海城市生态游空间功能评估结果
7.4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城市生态游憩服务功能的空间格局演化研究
81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格局演化的动力因素
8.2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格局评估体系及方法
8.3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格局分异及演化分析
8.4小结与讨论
第九章上海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9.1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整合与格局优化的原则
9.2城市生态游想空间整合与格局优化的思路
9.3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整合与格局优化的对策建议
专题研究1上海城市公园的游憩适宜度评估及空间分异研究
专题研究2城市生态游憩系统的碳效应研究
附录A上海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服务半径图
附录B上海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核心服务面积比空间分异图
附录C上海生态游憩空间的服务功能格局空间分异(2001—2016年)
附录D上海市公园名录

2017年,城市规划及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及可持续发展的原理与方法研究,胡小静,《城市规划及可持续发展的原理与方法研究》胡小静 2017年

城市规划实施的根本目的是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城市经济、社会活动及建设活动能够高效、有序持续地按照既定规划进行,贯彻既定的公共政策,克服市场机制的缺陷,使城市空间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力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只有将环境、生态保护意识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保证、付诸实施,才能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本书共两部分内容,分为6章。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到第三章,阐述了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以及城市空间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第二部分包括第四章到第六章,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目录

第一章城市规划概论
第一节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第三节城市规划发展历史
第二章城市空间规划
第一节区域规划
第二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三节城市设计计
第四节居住区规划
第五节城市环境设计
第三章城市交通规划
第一节城市交通规划概述
第二节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第三节城市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第四节城市交通规划案例
第四章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传统的发展观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观

第三节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第四节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的提出与发展
第五章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管理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内涵与作用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管理的组织体系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管理的组织运行
第六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体系
第一节根本出路
第二节建设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2018年,张仁瑜,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分析与解读,田冠飞,韩素芳,《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分析与解读》田冠飞 张仁瑜 韩素芳 2018年

本书主要针对GB/T 50107-2010《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进行分析和解读。混凝土强度是评定和控制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指标,实践中发现因对标准理解的偏差,导致构件或结构工程评定不合格的概率很大,因此为了正确执行和使用标准,本书对标准编制的理论依据、分析计算等进行了阐述,同时本书还重点对新的混凝土强度抽样检验评定方法作出说明与解释。

目录

第一章概率论的基本知识
1.1事件与概率
1.2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3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1.4正态总体的样本均值与样本方差的分布
第二章抽样检验的原理和方法
2.1定义和分类
2.2总体、个体、样本等相关概念
2.3检验批、批量、样本单位(样品)和样本的概念
2.4两种错误判断(风险)
2.5可接收质量水平AQL和拒收(极限)质量水平QL(或LQ)
2.6以总体均值衡量产品质量情形的抽检方案原理…
2.7混凝土强度的标准差
2.8几个问题的讨论与简要说明
第三章混凝土强度的正态分布检验
3.1引言
3.2正态性检验方法简要介绍
3.3混凝土强度的正态分布检验
第四章强度数据误差的影响因素讨论
4.1误差的定义与分类等…
4.2不确定度、准确度和精(密)度辨析
4.3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
4.4强度数据误差影响因素讨论…
4.5混凝土标准养护室现状
第五章修订方案的原则、讨论和计算
5.1原标准的介绍和说明
5.2“a”已知统计评定法中的标准差计算方法
5.3“a”已知统计评定法的方差齐性检验…
5.4“a”未知统计评定法(“S”法)的确定
5.5“s”统计法的 Monte-Carlo模拟计算
第六章修订方案的解释与说明(与原标准的对比)
6.1验收界限的对比
6.2抽样特性曲线(OC曲线)对比
第七章强度验收评定示例

7.1标准差已知统计法评定示例
7.2标准差未知统计法评定示例
7.3非统计法评定示例
第八章实例验算与验证
8.1不同单位、不同等级的验算及验证
8.2同一单位不同等级的验收比较
8.3某地区质量监督站数据
第九章结论
附录A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2010
附录B《港口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强度评定及简要分析
附录C《铁路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附录D国外相关标准及译文
D.1 AC 318-05原文及译文
D.2 BS EN 206-1:2000及译文
D.3 DIN 1045-2及译文
附录E混凝土强度的统计调查及试验收
E.1混凝土强度的统计分析
E.2混凝土强度试验收结果
E.3部分国家的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条件
附录F“混凝土配合比辅助设计工具”软件说明书
F.1软件特点
F.2软件安装
F.3软件加密锁的使用
F.4界面介绍
F.5快速人门
F.6应用举例
附录G“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助手”软件说明书
G.1软件简介
G.2软件的安装、启动与卸载
G.3软件加密锁的使用
G.4运行界面
G.5快速入门
G.6应用实例
参考文献

2018年,城市营造中的设计方法,城市设计,孙宏斌,《城市设计 城市营造中的设计方法》孙宏斌 2018年

在现今的建筑师和规划师的教育中,城市设计正愈发成为一项核心技能。这一论断在教学和规划实践中得到了反复证实。这本基础理论图书,承载了我个人全部的规划实践经验,以及过去20年里在不同的建筑和规划学校中的任教经验。
在做规划、监理、实施城市营造方面的项目的时候,我一再确信:个人住房与其所在的环境语境(如一座城市
或一块居住片区的某个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多么的重要公共空间亦可成为城市支柱般重要的纽带和明信片。对于建筑物和开放空间的探查和规划应该保持同等强度,因为“高品质社区”只有在平等的“对话”中才能够出现。
城市营造、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是极其复杂的过程。不仅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工程师会参与其中,更有政界人士、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创意工作者、社会学家、气象学家、照明设计师、活动经理人,更重要的参与者是那些城市的市民。城市设计需要挑战整个复杂的城市,并且必须在城郊和市中心打造出“品质”。

目录

0引言
0.1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面对的挑战
0.2城市设计具有产品和过程的双重特性
0.3定文和理解:什么是城市营造
1基本概念
1.1可持续性
1.2都市性
1.3身份
1.4美学
1.5建筑文化
1.6基本概念的综合作用
2概述:从历史到理论
2.1城市营造史
2.1.1城市的起源
2.1.2中世纪的城市
2.1.3君主专制时代的城市
2.1.4经济繁荣时期的城市
2.1.5现代主义的城市营进…
2.1.6重建与新蓝图
2.2城市营的理论
2.2.1伊尔德方索·塞尔达
2.2.2勒·柯布西耶
2.2.3文林奇
2.2.4阿尔多·罗西
2.2.5克里斯多弗·亚历山大
2.2.6葛德·阿尔伯斯
2.2.7托马斯·西弗茨
3城市的“语法
3.1理解场所和密码维也纳博物馆区的转变
3.2城市的类型和层次
3.2.1结构层面和结构模式
3.2.2城市结构

3.3城市的逻辑
3.3.1对图底关系的认知
3.3.2城市形态学
3.3.3用途结构
3.4城市营进中的结构类型
3.4.1块状街区
3.4.2院式建筑
3.4.3联排式建筑
3.4.4行列式建筑
3.4.5独栋式建筑
3.4.6集群式建筑
3.5城市结构的传统与变迁
3.5.1欧洲城市
3.5.2美国城市
3.5.3亚洲城市
4城市的构件
4.1城市构件:开放空间
4.2城市构件:公共空间
4.3城市构件:居住建筑
4.4城市构件产业和工业
4.5城市构件社会和教育的基础设施
4.6城市构件商业和给
5解读城市
5.1观察和认知一
5.2对现状的记录和分析
5.3形学分析
5.4主观分析
6城市设计
6.1层次法”及其设计步骤
6.1.1对现状的记录和分析
6.1.2蓝图一
6.1.3结构规划
6.1.4框架规划
6.1.5形态规划
6.1.6城市营的节点设计
6.2蓝图
6.3结构规划
6.4架规划总体规划
6.5形态规划
6.6城市营造的节点设计
6.7验证
6.7.1图底关系规划图

6.7.2模型
6.7.3齐柏林飞艇法
6.8附录:其他的城市营造设计手法
6.8.1网络城市法
6.8.2情景法
6.9对规划和概念设计的解读
7城市形态设计与态度
7.1城市形态和城市意象
7.1.1城市形态
7.1.2城市意象
7.2城市的多维元素
7.2.1设计品质
7.2.2城市的多维元素
7.3城市的等级层次和体记忆
7.4对于现状的态度…
7.4.1常量和变量
7.4.2前置一后置一融入
8城市营造是一个过程
8.1实现以过程为导向的城市营造
8.1.1过度用途
8.1.2时期和阶段
8.2参与
8.2.1参与方式和参与人员
8.2.2开源型规划
8.3形象和品牌战略
8.3.1形象在城市产品中的新角色
8.3.2形象体和现有的建筑形象
9精选专题
9.1太阳能利用型和高效节能型的城市营造
9.2拆除和改建
9.3棕地开发
9.4滨水规划与建设
9.5激活内城区

问题专业:土建,

提问日期:2021-08-23 08:58:29

提问网友:待续


贮水(油)池仅适用于容积在≤100m3以下的项目。容积>100m3的,池底按地面、池壁按墙、池盖按板相应项目计算。
消防水池容积大于100立方米,池底按地面,那地面应该是套什么定额?池底面积1430㎡,池底厚度500mm不是应该套满堂基础比较合适吗?


解答网友:蜗牛


按地面的意思就是套用无梁板或者平板,结合实际施工图,可以套用筏板基础

2019年,以汉口原租界为例,城市日常公共空间理论,特质研究,陈立镜,《城市日常公共空间理论及特质研究 以汉口原租界为例》陈立镜 2019年

本书分为“理论”与“特质研究”两大版块内容。
城市日常公共空间理论建构部分,分为四步。首先,通过阐明公共空间相关研究产生的背景和特征,结合中国实际及当代现实,梳理、明晰、完善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其次,结合日常生活相关理论,从日常生活角度重新定义了城市日常公共空间并总结了其特征。再次,从理论上论证其概念的理论价值、意义及其特点,并就此提出相应的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方法与策略。最终,结合空间特质研究,对当前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建设现状进行了反思,并依据对城市日常公共空间的研究提出了具体的策略性建议。

目录

1 绪论
1.1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与城市更新
1.2日常生活中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
1.3公共空间相关研究综述
1.4日常生活相关研究综述
1.5汉口原租界相关研究
2 城市公共空间话语演进与日常生活基本理论
2.1城市公共空间话语演进
2.2日常生活概念辨析及其特质
3 城市日常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建构
3.1城市日常公共空间的概念及界定
3.2城市日常公共空间研究的方法建构…
4 汉口原租界城市日常公共空间城市尺度的时间特质
4.1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
4.2设计建设的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日常公共空间
5 汉口原租界城市日常公共空间城市尺度的空间特质
5.1城市日常公共空间与城市尺度建成环境间的关联性
5.2基于不同活动类别的城市日常公共空间的内部组构特征
6 汉口原租界具体城市日常公共空间案例研究
6.1具体案例的选择
6.2广场舞空间:个人身体的书写
6.3摊贩空间:流动的城市公共空间
6.4棋牌游戏空间:无处不在的城市客厅
6.5摄影活动空间:另一座城

6.6个性案例对城市日常公共空间共同特性的彰显
7 城市日常公共空间形成及演变原因
7.1自身需求作为源动力
7.2社会因素作为日常公共空间的土壤
7.3国家管控催生日常公共空间的张力
7.4城市空间管理激发空间自组织
7.5城市规划及土地制度促使空间形成
7.6多方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城市日常公共空间
8 城市日常公共空间特质与实践启示
8.1永续性与城市日常公共空间
8.2城市日常公共空间空间实践方法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问题专业:土建,市政,

提问日期:2021-08-23 08:53:54

提问网友:Lucky


开挖图上是开挖的砂砾石,回填图上写的是原土回填,麻烦问一下各位老师,这个原土回填是指的按照原来的砂砾石回填还是回填土方?


解答网友:欢乐心中飞雪


这个就是回填土方,就是回填的原来挖出来的土

2019年,城市规划虚实谈,耿毓修,《城市规划虚实谈》耿毓修 2019年

作者长期从事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即使2001年退休后,仍然不时参加相关专业活动。诸如学术论坛、讲座,
规划项目评审、咨询,专业座谈,杂志约稿,还承担了相关课题研究和规划顾问工作。2001年以来,作者结合
相关专业活动撰写了若干论文、评论、建议和纪实性文章。文集选取了其中具有参考价值和纪实意义的35篇文章,按其内容分为7个专题成集。
文集内容包括4类文体的文章。一是论述类,其内容既有对城市规划践行科学发展观、城市现代化与城市
特色、生态城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热点问题的探讨;也有规划师继续教育,城市规划依法行政和依法编制,城市规划行业协会地位的解读和户外广告发展取向的论述;还有分别就《城市规划法》修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文化博览区规划等提出的咨询意见。二是评析类,对近年来获奖的7个城市规划项目和桓台县新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等,分别进行了深入评析,指出其创新特点,给人以启示。并对居住社区和城市雕塑作品,联系实际进行了剖析,引发人们的思考。三是纪实类,其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上海住宅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规划事业的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海不同类型住宅万象纪实,以及工业遗产的利用等。从中可见上海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发展轨迹。四是研究类,则是古村落、古民宅和特色村庄的调研报告。
文集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文体有别,主题有虚有实,篇幅有长有短,故名《城市规划虚实谈》,可供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人员以及关心城市建设的读者参阅。

目录

城市规划热点
关于修改《城市规划法》两点建议
营造城市特色应把握的几个关系读书、读报、读城的思辨
城市规划要以科学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
城市规划“以人为本”探析
实施《物权法》涉及城市规划的两个问题
把握当今时代脉搏提高规划创新能力
城乡规划编制
务实、创新,求是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一点认识
30年,见证上海规划设计事业的巨变
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回顾和建议
“后世博·文化博览区规划”之我见
乡村规划教学的良好开端
城乡规划项目评析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评“上海市区大型变电站选址规划
改革创新突破评都江堰“壹街区”详细规划
三分规划七分研究—评“三亚市海棠湾A5、A8、A9片区
控制性详细规划
开创性的探索—“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新课题,新成就——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
提升规划效能的范例—评“上海宝山美罗家园大型居住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规划研究—评“湖北省小城镇发展的微观动力机制研究

城乡规划实务讲座
规划师继续教育要讲求实效
城市规划依法行政(提纲)
城市规划管理案例解析(提纲)
漫谈建筑(提纲)
城市住宅建设
上海城市住宅百年录(1840-1949年)
六个“第一”六十年发展
居住社区若干问题的思考
简议住区生态建设的几个问题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从两座博物馆的困境说开去
青浦古村落、古民宅、特色村庄调研报告
工业历史遗产为发展创意产业提供了广阔天地
桓台县新城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解析与实施建议
其他
新形势下解读城市规划行业协会的地位、作用和发展
“雕塑与城市对话”的启示
业余收藏断想
户外广告的功能、现状及其发展取向
上海传统工业技术改造要与城市改造相结合
后记

问题专业:土建,

提问日期:2021-08-23 08:51:05

提问网友:丫头


如图土建,山东,答疑:GTJ2021中采用标准双跑楼梯画图,楼梯段厚度不一致时,如何套定额-山东土建

图中所示梯板厚度分别为140/120,在标准双跑中梯板厚度分别按照140/120布置,这样的在套定额时如何套?能否按照总的水平投影面积除以2来计算梯板厚度140或者梯板厚度120的工程量?


解答网友:欢乐心中飞雪


不能这样的,遇到这样情况就手工计算不同的厚度的梯板工程量吧,毕竟休息平台的厚度也是不同的

问题专业:土建,预算,土建计量GTJ,

提问日期:2021-08-23 08:51:02

提问网友:旦生


各位前辈好,想请教一个问题,车库的空心楼盖板顶标高需要三点变斜布置

土建,土建计量GTJ,山东,预算,答疑:请教各位前辈可否用现浇板和框架主次梁代替空心楼盖板和密肋主次梁?-山东土建预算土建计量GTJ

但广联达空心楼盖板没有三点变斜这个功能,我可不可以用现浇板代替布置?因为如果用现浇板代替布置的画主次密肋梁也需要用框架梁代画,所以想请教各位大佬可不可以用现浇板和框架主次梁代替空心楼盖板和密肋主次梁?


解答网友:小老百姓


可以用现浇板和框架主次梁代替空心楼盖板和密肋主次梁,软件只是辅助工具,目的是工程量,怎么都行。

2019年,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高分辨率遥感应用技术,郭理桥,高分辨率遥感应用技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高分辨率遥感应用技术》郭理桥 2019年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其中第二章对常用的遥感卫星及其获取的影像进行简要介绍,在实际应用中以国产系列卫星为主,一些国外卫星可作为特殊需求下的补充;第三章对高分城市精细化管理遥感应用系统的构成、业务流程和功能进行了详细介绍,该系统是遥感技术支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项业务的重要载体;第四章介绍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信息产品生产的技术要求,这些技术要求是在总结高分项目研究成果基础上提炼形成的,具备行业普适性,可作为各地开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遥感应用的具体指导;最后一章详细介绍了遥感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应用中遇到的技术难点和解决思路,这些技术是高分项目的技术攻关成果,对于相关领域技术研发具有借鉴意义。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常用卫星遥感数据介绍
2.1高分一号星座
2.1.1简介
2.1.2数据时间
2.1.3主要参数
2.1.4遥感影像
2.2高分二号
2.2.1简介
2.2.2数据时间
2.2.3主要参数
2.2.4遥感影像
2.3高分三号
2.3.1简介
2.3.2数据时间
2.3.3主要参数
2.3.4遥感影像
2.4高分四号
2.4.1简介
2.4.2数据时间
2.4.3主要参数
2.4.4遥感影像
2.5高分五号
2.5.1简介
2.5.2数据时间
2.5.3主要参数

2.6高分六号
2.6.1简介
2.6.2数据时间
2.6.3主要参数
2.7北京二号星座
2.7.1简介
2.7.2数据时间
2.7.3主要参数
2.7遥感影像
2.8吉林号星座
2.8简介
2.8.2数据时间
2.8.3主要参数
2.8.4感影像
2.9高景一号星座
2.9.1简介
2.9.2数据时间
2.9.3主要参数
2.9.4感影像
2.10一号
2.10.1简介
2.10.2数据时间
2.10.3主要参数
2.10.4遥感影像
2.11 Pleiades星座
2.11.1简介
2.11.2数据时间
2.11.3主要参数
2.11.4遥感影像
212 WorldView星座
2.12.1简介
2.12.2数据时间
2.12.3主要参数
2.12遥感影像

第三章高分城市精细化管理遥感应用系统
3.1总体框架
3.2公共支撑平台
3.2.1行业节点数据库管理软件
3.2.2遥感数据综合管理软件
3.2.3遥感应用管理服务平台
3.3基础生产系统
3.3.1系统构成
3.3.2业务流程
3.3.3系统功能
3.4业务应用系统
3.4.1应用系统共性模块
3.4.2城乡规划监测评价子系统
3.4.3小城镇发展监测评价子系统
3.4.4世界自然遗产及风景名胜区资源环境监测评价子系统
3.4.5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监测评价子系统
3.4.6城市园林绿化监测评价子系统
3.4.7城镇减排监测评价子系统
3.4.8保障房建设过程监管和违章房屋建筑判别子系统
3.4.9市政桥梁和雨水监测评估子系统
第四章城乡规划建设管理遥感应用技术要求
4.1乡规划监测评价遥感应用技术要求
4.1.1术语
4.1.2数据源
4.1.3数据预处理
4.1.4专题产品生产
4.1.5质量检验
4.1.6成果应用
4.2小城镇发展监测评价遥感应用技术要求
4.2.1术语
4.2.2数据源
4.2.3数据预处理
4.2.4专题产品生产

4.2.5质量检验
4.2.6成果应用
4.3世界自然产及风景名胜区资源环境监测评价遥感应用技术要求
4.3.1术语
4.3.2数据源
4.3.3数据预处理
4.3.4专题产品生产
4.3.5质量检验
4.3.6成果应用
4.4城市园林绿化监测评价遥感应用技术要求
4.4.1术语
4.4.2数据源
4.4.3数据预处理
4.4.4专题产品生产
4.4.5质量检验
4.4.6成果应用
4.5城镇减排监测评价遥应用技术要求
4.5.1术语
4.5.2数据源
4.5.3数据预处理
4.5.4专题产品生产
4.5.5质量检
4.5.6成果应用
4.6可再生能源建筑监测评价遥感应用技术要求
4.6.1术语
4.6.2数据源
4.6.3数据预处理
4.6.4专题产品生产
4.6.5质量检验
4.6.6成果应用
4.7保障房建设过程监管及违章房屋建筑判别遥感应用技术要求
4.7.1术语
4.7.2数据源
4.7.3数据预处理

4.7.4专题产品生产
4.7.5质量检验
4.7.6成果应用
4.8市政桥梁监测评估遥感应用技术要求
48.1术语
4.82数据源
4.8.3数据预处理
4.8.4专题产品生产
4.8.5质量检验
4.8.6成果应用
4.9市政南水监测评估遥感应用技术要求
4.9.1术语
4.9.2数据源
4.9.3数据预处理
4.9.4专题产品生产
4.9.5质量检验
4.9.6成果应用
第五章城乡规划建设管理遥感应用关键技术
5.1基于多光谱高分遥感影像的城市外轮廓提取
5.1.1城市外轮廓定义
5.1.2研究现状
5.1.3研究内容
5.1.4试验验证
5.1.5结论
5.2基于国产高分卫星的城市地表覆盖提取方法
5.2.1引言
5.2.2数据及方法
5.2.3结果及分析
5.2.4结语
5.3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城市用地现状信息提取
5.3.1引言
5.3.2面向对象分类技术
5.3.3研究区域光谱特性分析
53.4城市用地现状分类

5.3.5实验与结果分析
5.3.6结论
5.4基于改进形态学标记分水岭算法的高分辨率感影像违章建筑识别
5.4.1改进形态学标记分水岭算法
5.4.2实验与分析
5.4.3结论
5.5基于高分二号卫星数据的减市建筑物高度估算应用评价
5.5.1数据准备
5.5.2建筑物高度估算
5.5.3结语
5.6城市绿地空间异质性与热环境分析
5.6.1研究区域与数据源
5.6.2研究方法
5.6.3城市热环境分析
5.6.4结论
5.7基于高分遥感的风景名胜区资源环境评价
5.7.1研究区域与数据源
5.7.2研究方法
5.7.3黄山资源环境现状评价
5.7.4结论
5.8高分二号卫星数据在风景名胜区中的应用评价
5.8.1测试数据准备
5.8.2几何定位精度评价
5.8.3土地覆盖分类应用评价
5.8.4结语
5.9基于国产高分遥感影像的城镇生活垃圾监管
5.9.1引
5.9.2数据准备
5.9.3分析方法
5.9.4结论
5.10基于感数据与PS-inSAR的城市桥梁形变量的监测
5.10.1桥梁提取的关键技术
5.10.2 ps- -InSAR数据处理流程
5.10.3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
5.10.4结果分析

5.10.5结束语
5.11 应 PSInSAR用技术分析上海道路网沉降时空特性
5.11.1PS -InSAR城市道路网沉降探测方法
5.11.2实验区概况及实验数据
5.11.3上海沉降结果的空间分析
5.11.4上海沉降结果的时间分析
5.11.5结语
5.12基于高分一号与高分二号联合平差精度验证
5.12.1区域网联合平差
5.12.2实验与分析
5.12.3总结
5.13基于影像重叠程度的初始接缝线网络生成方法
5.13.1基于影像重叠程度的镰嵌
5.13.2复杂多边形重叠区的处理
5.13.3实验
5.13.4结论
5.14基于多源信息的镶嵌线自动提取算法
5.14.1研究现状
5.14.2镶嵌线自动提取算法
5.14.3实验与结果
5.14.4结束语
5.15单机模式下的高分遥感影像并行镶嵌
5.15.1申行镶嵌算法分析
5.15.2基于生产者消费者模式的并行镶嵌
5.15.3实验
5.15.4结束语
5.16面向应急响应的卫星影像自动快速处理流程设计与平台构建
5.16.1遥感灾害应急现状
5.16.2面向应急响应的卫星影像快速处理工作流
5.16.3面向应急响应的集群处理平台
5.16.4应用
5.16.5结束语
附录彩图版)

2018年,中国景观教育,周林,城市化视野下的中国景观教育三十年,《城市化视野下的中国景观教育三十年》周林 2018年

本书尝试系统勾画我国进入城市化发展阶段以来,景观教育多元并存格局的形成路径。具体以教育活动、学科思潮、专业演变等时间线索为纵轴;院系建制、学科设置、专业分布等教育现状为横轴,统筹研究我国景观教育在1978~2008年三十年间的发展全貌。
全书通过多种渠道广泛获取了全国景观教育资源的第一手资料。以此为依据,从学校、院系、学科、专业四个层面分析了景观教育现状。通过对现状的全面了解,得以明确景观教育的发展定位,从而为解决学科与专业范畴争议提供了事实依据。此外,本书还对景观艺术设计教育的规模和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丰富了景观教育研究体系。

以宏观社会背景视角对我国景观教育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总结是本书的研究基础。全书因循了景观教育现状研究的体会,并通过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对景观教育三十年作了阶段划分,阐述了教育现象背后的历史规律。研究表明,我国多元并存景观教育格局的成因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直接结果,深层根源于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充分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景观教育的需求变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景观学科内涵在各种学说流派西学东渐的影响下始终未能统一。为此本研究对改开放30年来景观学科思潮更迭的现象进行了分析,追溯了各思潮流派产生的渊源。研究认为,我国独特的园林文化及学者们各自不同的学术立场,造成了对国际景观学科体系的认识差异,是当前风景园林学、景观建筑学和景观设计学等学科分歧产生的原因。
与此同时,我国景观专业也在国家三次专业目录调整的影响下逐渐分化,名称多次更替。这些名称是政治意识形态的体现,也受到各方利益博弈的影响。本研究对景观专业的形成、发展及演化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指出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专业分化的局面仍将维持。

目录

第1章绪论
1.1引言
1.2既有研究与缺位
1.3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2章全国景观教育现状调查及分析
2.1我国景观教育办学层次
2.2全国景观教育现状分析
2.2.1教育规模逐年递增
2.2.2院系命名的复杂
2.2.3学科设置的多样化
2.2.4专业名称变更频繁
2.3景观艺术设计教育之管窥
2.3.1艺术设计教育
2.3.2景观艺术设计
2.3.3景观设计课程
2.3.4主要院系评介
2.4典型景观教育模式比较
2.4.1基本情况
2.4.2培养计划
2.4.3入学考试
2.5小结

第3章1978-2008年我国景观教育发展历程纵览
3.1景观教育多元化历程的开端(1978-1991年)
3.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园林教育的沿革
3.1.2国林教育复苏的内外因
3.1.3林专业的重启与整
3.1.4从园林学到风景园林学
3.1.5工艺美术走向艺术设计
3.2景观教育的高速增长时期(1992~2002年)
3.2.1南方话带动大发展
3.2.2土地与住房制度改革
3.2.3教育规模的速扩大
3.2.4学科统一性逐步瓦解
3.2.5艺术设教育的调整
3.3景观教育多元化格局的形成(2003-2008年)
3.3.1中国经济逐渐融入全球化
3.3.2风景园林专业的重新设立
3.3.3景观教育研究机构的初建
3.3.4景观艺术设计教育的合流
3.4景现教育格局的形成机制
3.4.1社会经济的转型
3.4.2消费观念的转变
3.4.3行业发展的响
3.4.4景观学界的分歧
3.5小结
第4章改革开放后我国景观学科的思潮脉络
4.1景观学科范畴的拓展
4. 1.1 Landscape在L.学科中含义的演变
4.1.2中文语境下景观学科建义日趋多
4.1.3东西方景观学科内涵的比较与辨
4.1.4我国景观学科花的宏观决定因素
4.2景观学科的西学东渐
4.2.1景观季科的形成

4.2.2生态思想的影响
4.2.3现代艺术的启迪
4.2.4环境行为的关注
4.3景观学派的分歧与确立
4.3.1学科的正名之争
4.3.2生存艺术的定位
4.3.3两种景观学思路
4.4景观学派争论的评价
4.4.1我国景观学科的发端与分化
4.4.2学科的核心分歧与研究差异
4.4.3学界对新名词的坚持与推动
4.4.4风景园林学的“时态”取向
4.5小结
第5章景观专业的起源、发展与演变
5.1发于农:中国早期景观专业的探索
5.1.1庭园学与造园学课程,
5.1.2观赏组系列课程实践
5.1.3从造园组到造园专业
5.1.4城市居民区绿化专业
5.2由农转工:景观专业从一体走向分化
5.2.1都市计划与经营专业
5.2.2城市规划专业的触媒
5.2.3分设园林规划专门化
5.2.4探索时期的园林专业
5.2.5风景园林专业的调整
5.3文理并蓄:景观专业多元化的新实践
53.1专业设置政策导向
5.3.2景观建筑设计专业
53.3景观学的生态倾向
5.3.4景观艺术设计方向
5.4小结

第6章景观学科与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6.1若干景观学科体系及其评价
6.1.1园林学三层次的理论体系
6.1.2地球表层规划学科的构想
6.1.3寻求解决人地矛盾的途径
6.2景观学科的定位与专业领域
6.2.1景观学科与行业的核心领域
6.2.2人居环境科学体系作为基石
6.2.3绿色空间学科下的专业系统
6.3以课程为中心的景观教育模式
6.3.1跨专业的景观学院思路
6.3.2跨院系的教学组织设置
6.4小结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