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2 > 1月 ( 第 49 页)

ICS 29.240
P 60
备案号:J 2916-2021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 5608-2021
电源规划设计规程
Code for design of generation planning
2021-04-26发布 2021-10-26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

DL/T 5608-2021,DL/T 5608-2021规范,发电能源,发电能源供应,电源规划设计,DL/T 5608-2021 电源规划设计规程

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6年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能科技〔2016]238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调研、总结实际工程经验,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发电能源与电源条件、电力需求预测、电力电量平衡、电源规划方案论证。

1总则
1.0.1为了更好地适应电源绿色低碳发展需要,规范电源规划设计工作,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省级及以上地区电源规划设计,以及水电流域、电源基地等电源专项规划设计,省级以下电源专项规划设计参照执行。
1.0.3电源规划是电力规划的重要支撑,是电网规划的前提和基础。电源规划分为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各规划间应有效衔接。
1.0.4电源规划设计分为五年、中期、长期三个阶段。五年规划侧重于电源建设项目优化调整;中期规划为5年~15年,侧重于电源结构和布局研究;长期规划为15年以上,侧重于电源可持续发展、能源电力合理流向等战略问题的研究。
1.0.5电源规划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发电能源与电源条件
2.1电源现况及存在问题
2.1.1说明规划区域相关电力系统现况,其中电源部分应包括电源装机容量、结构及其发电量,电源运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区外送受电情况等。
2.1.2分析规划区域目前电源运行及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内容宜包括供需、调峰、消纳、设备出力受阻等问题,以及已采取的技术和政策措施。
2.2发电能源供应
2.2.1说明与发电能源供应有关的国家政策、指导意见和发展规划等,内容应包括国家能源发展规划,对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对各类能源开发的政策或控制性规划,能源基地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能源发展与国民经济、环境约束之间的关系等。
2.2.2说明规划区域发电能源的供应现状,内容宜包括煤炭、油气和核燃料来源的总量、种类、价格和运输等情况。
2.2.3分析规划区域发电能源的种类、供应能力和开发前景,应包括下列内容:
1水电资源的蕴藏量、技术可开发量、经济可开发量、开发利用情况及开发规划;
2煤炭、油气、核燃料等能源的储量、分布、生产能力及开发利用情况,能源调人(出)总量及用于发电资源数量;
3.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资源蕴藏情况,技术可开发量,开发利用情况,开发利用前景;风能和太阳能所属资源等级和资源特性;规划期内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规划。
2.2.4电源有燃料储运需求的,还应对电力可用的铁路运输能力、航运能力、港口码头吞吐能力、天然气管线现状和发展规划等进行分析。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29.240
F 21
备案号:J 2889-2021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P
DL/T 5588-2021
电力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设计规程
Code for design of electric power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

2021-01-07发布 2021-07-01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

DL/T 5588-2021,DL/T 5588-2021规范,电力系统,视频监控系统,DL/T 5588-2021 电力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设计规程

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3年第一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能科技〔2013]235号)的要求,编制组遵照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和相关技术标准,认真总结了电力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设计实践经验,吸取了相关科研成果,并广泛征求设计、运行和管理等有关部门的意见,参考有关国际和国内其他行业视频监控系统相关标准,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缩略语、一般性规定、系统总体架构、视频监控系统功能设计、系统技术性能要求、设备配置要求、前端设备、环境和供电及抗干扰要求、网络通道带宽要求、设备编码及IP地址规划、系统安全防护要求。

1总则
1.0.1为适应行业标准化建设的需要,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规范电力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设计的原则和要求,提高电力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工程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电力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新建及改、扩建工程的设计,应用范围包括基建、调控、生产(运检)、安监、营销等业务的视频监控系统。
1.0.3电力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应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电力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1术语
2.1.1电力系统视频监控系统electric power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
基于IP网络,符合电力企业视频监控应用特点的音视频信息采集处理系统(以下简称视频监控系统)。
2.1.2视频监控系统主站video surveillance master station
对视频监控系统设备、网络、用户和图像、语音等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并为其他应用系统及多区域视频监控系统互联提供服务的软件和硬件合集。
2.1.3视频监控系统子站video surveillance slave station
部署在站端,能够实现音视频信息集中采集和编码/处理、当地存储、网络上传以及当地实时监控等功能,并可具备摄像机设备管理、视频智能分析以及与其他业务系统通信接口等扩展功能的设备合集,其为逻辑设备概念。
2.1.4视频编码/处理设备video coding/processing device
具有视频信号采集、压缩编码/转发处理、网络传输等功能的设备,并可带有音频处理、设备控制、报警信息采集传输、图像存储和回放、摄像机设备管理、实时视频智能分析等特定功能。视频编码设备也可称为视频处理单元(RVPU-Remote Video Process Unite)或者前端处理设备(SPD-Station Process Device)。
2.1.5视频解码设备video decoding device
具有对数字压缩视频进行解码还原功能的设备,并可带有音频处理、设备控制、数据交换、图像分割显示等特定功能。
2.1.6前端设备front end device

本标准中,指安装在被监控现场的音视频采集设备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关设备,一般包括拾音器、摄像机及摄像机配套设备(如镜头、云台、防护罩、轨道机、支架)。
2.1.7外围辅助设备peripheral equipment
与前端设备配合使用的声光告警设备、照明控制及辅助灯光照明设备、供电设备、防雷器、接线箱、光电转换器等辅助设备。
2.1.8原始完整性original integrity
指图像信息和声音信息经过传输、处理后显示、记录、播放的图像和声音与原始场景特征保持一致的特性,即在图像色彩还原性、图像轮廓还原性、灰度级、事件后继顺序、声音特征等方面与现场场景保持最大的相似性(主观评价)的程度。
2.1.9视频图像质量video image quality
指能够为观察者分辨的光学图像质量,包括分辨率、信噪比、图像顿率、原始完整性。
2.1.10视频图像质量诊断video image quality diagnosis
采用视频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视频监控系统中存在的各种视频异常及故障。
2.1.11.智能视频监控intelligent video surveillance
采用视频图像智能分析技术实时处理视频画面中的内容,自动完成监控场景异常情况的探测、聚焦、告警。
2.1.12全景视频监控panoramic video surveillance
通过一幅大视角(水平视角通常为180或360°左右)的视频图像实时展示整个监控场景的视频监控方式。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27.100
P 60
备案号:J 2895-2021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P
DL/T 5594—2021
太阳能热发电厂仪表与控制及信息系统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instrumentation and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system of solar thermal power plant

2021-01-07发布 2021-07-01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

DL/T 5594-2021,DL/T 5594-2021规范,主控制系统,仪表,信息系统设计,太阳能热发电厂,DL/T 5594-2021 太阳能热发电厂仪表与控制及信息系统设计规范

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5年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能科技〔2015]283号)的要求,编制组在认真总结近年来太阳能热发电项目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自动化水平,控制方式、控制室及电子设备间,检测与仪表,报警,保护,模拟量控制和开关量控制,控制系统,太阳能辐射现场监测站,电源与气源,仪表管路、就地设备安装及电缆,信息系统等。

1总则
1.0.1为了规范太阳能热发电厂仪表与控制及信息系统的设计,满足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要求,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塔式、槽式及线性菲涅耳式太阳能热发电厂的仪表与控制及信息系统设计。
1.0.3太阳能热发电厂的仪表与控制及信息系统设备应积极采用经实践证明的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符合环保要求的设备,涉及安全及机组保护的新技术及新产品应在取得成功应用经验后方可在设计中采用。
1.0.4太阳能热发电厂辅助车间系统的仪表与控制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辅助车间系统仪表与控制设计规程》DL/T5227的相关规定。
1.0.5太阳能热发电厂仪表与控制试验室设计可参照现行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试验、修配设备及建筑面积配置导则》DL/T5004的相关规定执行。
1.0.6太阳能热发电厂仪表与控制及信息系统的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主控制系统master control system
采用计算机、通信和屏幕显示技术,对太阳能热发电厂中所有设备和工艺过程数据进行采集并进行数据处理及各种运算等,以实现监视、控制、保护和管理的计算机系统。
2.0.2镜场控制系统heliostat field control system
对塔式太阳能热发电定日镜场进行控制和管理的计算机系统。
2.0.3集热场控制系统collector field control system
对线聚焦太阳能热发电集热场进行控制和管理的计算机系统。
2.0.4定日镜就地控制装置heliostat local control device
控制单个定日镜的就地装置。
2.0.5集热器就地控制装置solar collector assembly local control device
控制线聚焦集热器组合的就地装置。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93.020
P10
备案号:J2854-2020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P
DL/T5570-2020
电力工程电缆勘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investigation and surveying for
cables of electric engineering

2020-10-23发布
2021-02-01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

DL/T 5570-2020,DL/T 5570-2020规范,电力工程,电缆勘测技术,DL/T 5570-2020 电力工程电缆勘测技术规程

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4年第二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能科技〔2015]12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陆域电力电缆和海
底电力电缆的勘测工程实践,吸取了相关科研应用成果,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符号、缩略语、基本规定,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测,初步设计阶段勘测,施工图设计阶段勘测,勘测方法,测量成果,岩土工程勘察成果,水文气象分析计算与成果等。

1总则
1.0.1为贯彻执行国家的基本建设方针和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可靠、先进适用、经济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电力工程中电压等级为110kV~500kV电缆勘测。
1.0.3电力电缆勘测应按照国家基本建设工作程序分阶段进行,可划分为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测、初步设计阶段勘测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勘测三个阶段。
1.0.4电力电缆勘测应广泛收集资料、采用先进技术和综合勘测方法,在明确工程建设和设计要求的基础上,认真策划、精心实施、保障安全,做到设备可靠、数据准确、评价合理。
1.0.5电力电缆勘测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1术语
2.1.1工作井work shaft
用于敷设电缆及人员进出隧道,结合隧道施工要求而修建的有盖坑式构筑物。
2.1.2路由routing
·海底电力电缆路径。
2.1.3登陆段landing section
海底电力电缆登陆点附近水深小于5m的路由走廊带。
2.1.4近岸段inshore section
岸线至水深20m的路由海区。
2.1.5浅海段shallow sea section
水深20m~1000m的路由海区。
2.1.6深海段deep sea section
水深大于1000m的路由海区。
2.1.7海底微地貌seabed microrelief
海底规模相对比较微小的地貌形态,也是最小的地貌形态单元,包括各种海洋活动形成的波痕、潮水沟、沙带、沙川、断岩、沟槽及各种混合形成的地貌。
2.1.8星站差分star station difference
结合了地面的差分增强与卫星广播,向卫星定位移动站发送差分改正数据,提升移动站相对定位精度的模式。
2.1.9超短基线super short base line
小于10cm的声学基线。
2.1.10扫测sweeping survey

对一定水域范围内的水底地形与沉没物体或对某一深度中的障碍物进行全面探测的工作。
2.1.11海床静力触探seabed cone penetration test
以设备自重作为反力,将圆锥形探头从海底面按一定速率匀速压人土中,量测其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和贯入时的孔隙水压力等的过程。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DG/TJ 08-2128-2021
J 12444-2021
轨道交通隧道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施工技术标准
Standard for durability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concrete structures in rail transport and tunnel engineering

2021-05-31发布 2021-11-01实施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发布

DG/TJ 08-2128-2021,DG/TJ 08-2128-2021 规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轨道交通,隧道工程,DG/TJ 08-2128-2021 轨道交通及隧道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施工技术标准

根据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2018年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标准设计编制计划》的通知》(沪建交〔2017898号)的要求,本标准编制组在深人调研、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外先进标准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轨道交通及隧道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施工技术规范》DG/TJ08一2128一2013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共7章,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基本规定;材料技术要求;耐久性设计及构造要求;生产、施工及验收;使用阶段维护与检测要求。
本标准主要结合轨道交通及隧道工程应用现状、原材料情况、现行技术措施及与现行标准的协调性等方面进行修订,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修改了混凝土原材料的技术要求。
2.修改了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指标。
3.补充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求。
4.增加了混凝土抗裂技术措施。
5.增加了混凝土生产和施工的技术要求。
6.修改了验收批次要求。
7.更新了原材料和混凝土性能参数及其测试方法。

1总则
1.0.1为规范本市轨道交通及隧道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和施工要求,保证轨道交通及隧道工程混凝土结构质量,特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本市轨道交通及隧道工程混凝土结构在一般环境或氯化物环境作用下的耐久性设计和施工。
1.0.3本标准规定的耐久性设计和施工要求,为结构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并具有必要保证率的最低要求。
1.0.4轨道交通及隧道工程混凝上结构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混凝土结构耐久性durability of concrete structure
在环境作用和正常维护、使用条件下,混凝土结构或构件在设计使用年限内保持其适用性和安全性的能力。
2.0.2环境作用environmental action
温、湿度及其变化及二氧化碳、氧、盐、酸等环境因素对结构的作用。
2.0.3一般环境atmospheric environment
无冻融、氯化物和其他化学腐蚀物质作用的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的暴露环境。
2.0.4氯化物环境chloride environment
混凝土结构或构件受到氯盐侵入作用并引起内部钢筋锈蚀的暴露环境,具体包括海洋氯化物环境和除冰盐等其他氯化物环境。
2.0.5设计使用年限design working life
设计规定的结构或结构构件不需要进行大修即可按预定目的使用的年限。
2.0.6混凝土保护层厚度concrete cover to reinforcement
从混凝土表面到钢筋(包括纵向钢筋、箍筋和分布钢筋)公称直径外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对后张法预应力筋,为套管或孔道外边缘到混凝土表面的距离。
2.0.7氯离子扩散系数chloride diffusion coefficient
表示氯离子在混凝土中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速率的

2.0.8附加防腐蚀措施additional protective measures
在改善混凝土密实性、增加保护层厚度和利用防排水措施等常规手段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所采取的补充措施,包括混凝土表面涂层、环氧涂层钢筋、钢筋阻锈剂和阴极保护等其他措施。
2.0.9抗裂专项设计special anti-cracking design
针对易开裂、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结构,从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构造、施工等环节开展的混凝土抗裂性能提升专项举措。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DG/TJ 08-2029-2021
J 11102-2021
多高层钢结构住宅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multi-story and high-rise steel residential buildings

2021-05-31发布 2021-11-01实施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发布

DG/TJ 08-2029-2021,DG/TJ 08-2029-2021规范,多高层钢结构住宅,建筑系统设计,钢结构,DG/TJ 08-2029-2021 多高层钢结构住宅技术标准

根据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2017年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编制计划》的通知》(沪建标定〔2016]1076号)的要求,由同济大学、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上海宝钢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多高层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DG/TJ08一2029一2007进行全面修订。在修订过程中,编制组开展了专题研究,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后经有关部门及专家审查定稿。
本标准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建筑设备;制作安装与验收;使用与维护及附录A~C。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1.名称更改为“多高层钢结构住宅技术标准”。
2.围绕建筑工业化和装配式、围护体系、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隔声、结构抗震、集成厨卫、协同设计与信息化、验收、运营与维护等方面,对本标准进行了扩充和完善。
3.对章节目录进行了调整。新增“3基本规定”“8使用与维护”两章,将“6工厂制作与施工安装”修改为“7制作安装与验收”。
4.调整了附录内容。

1总则
1.0.1为顺应建筑工业化发展,规范多高层钢结构住宅的设计、建造、验收和维护,使多高层钢结构住宅符合适用、安全、经济、绿色、美观等要求,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本市建筑高度100m以下新建多高层钢结构住宅的设计、建造、验收及维护
1.0.3多高层钢结构住宅层数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多层钢结构住宅:4层~6层。
2中高层钢结构住宅:7层9层,具建筑高度不大于27。
3高层钢结构住宅10层及以上,或建筑高度大于27m。
1.0.4多高层钢结构住宅应充分体现标准化、定型化、多样化及通用化的原则,做到体系合理、构造简单、施工方便。
1.0.5多高层钢结构住宅宜采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并应符合建筑全寿命期的可持续性原则,在建筑的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安装、验收和运营维中贯彻执行国家和本市技术经济政策,加强工业化生产全过程、全专业的管理和质量控制。
1.0.6新建多高层钢结构住宅应实施全装修,建筑设计与装修设计应同步进行。
1.0.7多高层钢结构住宅的设计、建造、验收和维护,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1术语
2.1.1多高层钢结构住宅multi-story and high-rise steel residential building
以钢结构系统作为主要受力结构体系,外围护系统、设备管线系统和内装系统的主要部分采用部品部(构)件集成设计建造的多高层住宅。
2.1.2建筑系统设计和集成integration and design of building system
以装配化建造方式为基础,统筹策划、设计、生产和施工等,实现住宅的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一体化的设计和生产建造过程。
2.1.3协同设计collaborative design
多高层钢结构住宅设计中通过建筑、结构、设备、装修等专业相互配合,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满足建筑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安装等要求的一体化设计方法和过程。
2.1.4设计模数planning module
设计模数指在建筑体系化的设计过程中指定某个基本模数,体系内的主要构件,除厚度(或断面尺寸)之外的标志尺寸,应为该设计模数的整数倍。在建筑物的平面和垂直两个向度,可以根据需要选取不同的设计模数。模数表达方式采用1M(100mm)的形式。
2.1.5设计分模数infra-modularize
设计分模数指以体系内所确定的设计模数的1/2,1/3或1/5等取值来作为辅助的度量单位,但也要符合100mm的整数倍。设计分模数用以局部调整体系中构配件的尺寸和品种,使之有利于优化设计。
2.1.6模数网格线modular grid line
模数网格线是以设计模数为间距,在平面和垂直两个向度所形成的网格线,是设计和构配件定位的基本依据。
2.1.7构件的标志尺寸coordinating size
构件的标志尺寸指保证构件在组成建筑物时达到闭合要求所应有的尺寸,也是划分构件之间界限的理论尺寸。一般情况下,构件的标志尺寸减去构件间的连接和施工间隙即为构件的构造尺寸。
2.1.8适调间距neutral zone
适调间距指当建筑物全部按照设计模数网格定位因技术原因或基地状况问题,通过在局部区域内将设计模数网格错位排列或者插人非设计模数化的尺寸来进行适当调节。插人适调间距时应注意其周边尽量与设计模数网格线取得协调,不影响主要构件的模数化设计及定位。
2.1.9钢-混凝土混合结构steel-concrete hybrid structure
由钢框架/组合框架(或支撑钢框架/支撑组合框架)与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或钢筋混凝土筒体)共同工作所构成的结构体系。
2.1.10减震钢结构energy dissipation steel structure
设置消能减震构件的钢结构。减震钢结构包括主体钢结构和消能减震部件。
2.1.11屈曲约束支撑buckling restrained brace
亦称“防屈曲支撑”,是采用约束单元防止核心单元受压屈曲、使其可以充分实现受压屈服的一种支撑构件,可作为结构体系的水平抗侧力构件和消能减震构件使用。
2.1.12屈曲约束钢板剪力墙buckling-restrained steel plate shear wall
在内嵌钢板面外设置约束构件以抑制平面外屈曲的钢板剪力墙。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
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trict centralized cooling and heating system
DBJ 50/T-403-2021
主编单位: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技术发展中心
重庆现代建筑产业发展研究院
批准部门: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施行日期:2022年01月01日
2021重庆

DBJ50/T-403-2021,DBJ50/T-403-2021规范,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可再生能源,DBJ50/T-403-2021 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技术标准

根据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下达2019年度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项目立项计划(第一批)的通知》(渝建标〔2019]11号)文件要求,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技术发展中心(重庆市建筑节能中心)会同有关单位经广泛调查研究,参考国家与地方相关标准,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建筑应用项目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结合重庆市地方特点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1.总则,2.术语,3.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规划,4.冷热负荷,5.工程勘察,6.能源站设计,7.冷热源系统设计,8.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管网设计,9.换热站,10.智慧监控与系统集成,11.施工与验收,12.运行管理,13.检测和能效评估。

1总则
1.0.1为贯彻执行国家实现碳中和及温室气体零排放的长期战略,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提倡节约能源,并提高能源效率,推动重庆市能源利用方式转型升级,改善城市环境,促进重庆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结合重庆市的能源结构特点和建筑节能的具体情況,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区域集中供冷供热项目新建、改建和扩建的能源站房及系统管路设计、施工、验收、检测和运行管理。
1.0.3采用集中能源站为多栋建筑物集中供冷供热的项目,供冷量大于20MW或供暖空调建筑面积大于30万㎡时,应依据本标准论证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的可行性。
1.0.4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技术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或重庆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
经使用、消耗、加工、燃烧、废弃等程序后,能在一定可预见的周期内重复形成的、具有自我更新和复原特性,并可持续被利用的自然能源。
2.0.2负荷率load ratio
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的运行负荷与设计负荷之比。
2.0.3复合式能源系统combined energy system
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能源形式,进行联合供冷、供热的能源系统。
2.0.4蓄能空调系统thermal storag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将冷量或热量以显热或潜热的形式储存在某种介质中,并在需要时释放出冷量或热量的空调系统。其中,储存、释放冷量的系统称为蓄冷空调系统;储存、释放热量的系统称为蓄热空调系统。
2.0.5智慧施工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指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三维设计平台对工程项目进行精确设计和施工模拟,围绕施工过程管理,建立互联协同、智能生产、科学管理的施工项目信息化生态圈,并将此数据在虚拟现实环境下与物联网采集到的工程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提供过程趋势预测及专家预案,实现工程施工可视化智能管理。
2.0.6区域集中供冷供热District centralized cooling and heating
从集中能源站,经供冷供热管网向某一区域的建筑物集中供应空调供暖用冷热水(包括卫生热水),以实现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
导光管采光系统应用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application of daylighting
system with light guide tube
DBJ50/T-395-2021
主编单位:重庆渝发建设有限公司
重庆大学
批准部门: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施行日期:2021年12月1日
2021重庆

DBJ50/T-395-2021,DBJ50/T-395-2021规范,导光管,导光管采光系统,导光管采光系统应用技术,DBJ50/T-395-2021 导光管采光系统应用技术标准

为规范重庆市导光管采光技术的应用和评价工作,根据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下达2016年度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制定修订项目计划(第二批)的通知》(渝建[2016]378号)的有关要求,依据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结合重庆市的地方特点,参考近年来国内外导光管采光系统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性能要求;5.设计;6.安装;7.验收;8.运维。

1总则
1.0.1为贯彻国家新发展理念等技术经济政策,有效节约能源,促进绿色施工,充分利用自然光,规范重庆市工程建设导光管采光系统的设计、安装、验收、运维,达到节能和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各类新建建设工程中导光管采光系统的设计、安装、验收、运维,仅限于屋面、地下车库等结构。
1.0.3导光管采光系统的采光设计、安装、验收、运维除满足本标准要求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导光管采光系统技术规程》JGJ/T 374、《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以及重庆市《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 50-052等规范有关规定。

2.1术语
2.1.1导光管采光系统tubular daylighting system
采集天然光,并经管道传输到室内,进行天然光照明的采光系统。通常由集光器、导光管和漫射器等部件组成。
2.1.2集光器light collection system
导光管采光系统中用于采集天然光的部件,由采光罩及其附
件组成。
2.1.3导光管lightpipe
导光管采光系统中用于传输天然光的管状部件。
2.1.4漫射器diffuser
导光管采光系统中用于将光线均匀漫射至室内的部件。
2.1.5调光器dimmer
导光管采光系统中,用于调节光输出的部件。
2.1.6参考平面reference surface
测量或规定照度的平面(T.业建筑取距地面1.00m;民用建筑取距地面0.75m;公用场所取地面)。
2.1.7光气候daylight climate
由太阳直射光、天空漫射光和地面反射光形成的天然光状况。
2.1.8年平均总照度average annual illuminance
按全年规定时间统计的室外天然光总照度。
2.1.9光气候系数daylight climate coefficient
根据光气候特点,按年平均总照度值确定的分区系数。
2.1.10室外照度exterior illuminance

在天空漫射光照射下,室外无遮挡水平面上的照度。
2.1.11室外天然光设计照度design illuninance of exterior day-light
室内全部利用天然光时的室外天然光最低照度。
2.1.12室内照度interior illuminance
在天空漫射光的照射下,室内给定平面上某一点的照度。
2.1.13采光系数daylight factor
在室内参考平面上的一点,由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来自假定和已知天空亮度分布的天空漫射光而产生的照度与同一时刻该天空半球在室外无遮挡水平面上产生的天空漫射光照度之比。
2.1.14采光均匀度uniformity of daylighting
参考平面上的采光系数最低值与平均值之比。
2.1.15采光利用系数daylight utilization factor
被照面接受到的光通量与集光器接受到来自天空的光通量之比。
2.1.16太阳得热系数solar heat gain coefficient
透过导光管采光系统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与入射辐射的能量之比,也称太阳能总透射比。
2.1.17光热比light to solar gain coefficient
材料的可见光透射比与太阳能总透射比的比值。
2.1.18透光折减系数transmitting rebate factor
投射的漫射光照度与人射的漫射光照度之比。
2.1.19导光管传输效率tube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在给定的入射光分布条件下,通过导光管的出射光通量与入射光通量之比。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