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4/T 0100-2016 文物建筑保护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ICS 91.120
P 16
备案号:50336-2016
DB 54
西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 54/T 0100-2016
文物建筑 保护工程 设计防火规范
2016-08-03发布 2016-09-02实施
西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西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联合发布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文物建筑的分类
5一般规定
51平面布置
5.2防火间距
5.3防火处理
5.4内部装饰装修
5.5安全疏散
5.6消防扑救
5.7专家论证
6消防设施
6.1消防给水
6.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6.3灭火器
7电气
7.1电气线路及设备
7.2消防应急照明和消防疏散指示标志
本规范用词说明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文物建筑的分类,对文物建筑保护工程的平面布置、防火间距、防火处理、内部装饰
装修、安全疏散、消防扑救、专家论证,以及消防设施和电气的选用、设计、安装做了规定。
本规范适用于西藏自治区行政区域内文物建筑保护工程的消防设计。不适用于重建的仿古建筑和其
他新建建筑。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GB 3100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
GB 8624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
GB 15630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
GB 17945消防应急灯具
GB 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5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1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4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50222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 50720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
GB 50974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文物建筑
作为文物保护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迹和代表型建筑。包括古建筑、近现代建筑、革命
旧址和纪念性建筑物。
3.2保护工程
为长远保护文物建筑的需要,并遵守不改变文物建筑原状的原则,对文物建筑进行保养维护、抢险
加固、整体修缮、迁移、原址复原重建以及保护性设施建设、保护单位范围内必要的配套建设、技术防
范等工程。
3.3文物原状
文物原状系文物建筑个体或群体中一切有历史意义的遗存现状,包括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建筑材
料、工艺技术等。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DB54/T 0073-2019 建筑防雷设计评价技术规范
ICS 91.120.40
Q70
备案号:37524-2013 DB54
西 藏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
DB 54/T 0073—2013
建筑防雷设计 评价技术规范
2013 - 05 - 06 发布 2013 - 06 - 06 实施
西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目 次
前言...................................................................................................................................................... V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评价原则.................................................................................................................................................6
4.1 独立性原则.........................................................................................................................................6
4.2 权威性原则.............................................................................................................................................7 4.3 科学性原则.............................................................................................................................................7
5 评价依据.............................................................................................................................................7
5.1 国家和区内的防雷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防雷技术标准........................................................ 7
5.2 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7
6 基本规定.....................................................................................................................................7
7 评价项目和内容.........................................................................................................................8
7.1 设计依据.................................................................................................................................................8 7.2 设计深度.................................................................................................................................................9
8 建筑物防雷类别..............................................................................................................................10
8.1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原则.......................................................................................................................10 8.2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10 8.3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10 8.4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10
9 电子系统防雷等级...................................................................................................................................11 9.1 电子系统防护等级划分原则............................................................................................................11
9.2 依据系统雷击风险评估值确定防护等级.......................................................................................... 11
9.3 依据系统重要性和使用性质确定防护等级...................................................................................... 11
10 接地装置的检查.....................................................................................................................................11 10.1 接地装置的一般规定.........................................................................................................................11 10.2 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11 10.3 垂直接地装置与水平接地装置.........................................................................................................12 10.4 接地装置防雷网格.............................................................................................................................13 10.5 接地装置电阻测试端子.....................................................................................................................13 10.6 人工接地装置.....................................................................................................................................13
11 引下线的检查........................................................................................................................................14 11.1 引下线的平均间距要求.....................................................................................................................14
11.2 设置原则.............................................................................................................................................15
12 均压环的检查...............................................................................................................................15
13 接闪器的检查.............................................................................................................................................15
13.1 接闪器的一般规定.............................................................................................................................15
13.2 接闪杆.................................................................................................................................................16
13.3 避雷带.................................................................................................................................................16
13.4 避雷网.................................................................................................................................................17
13.5 避雷线.................................................................................................................................................17
13.6 自身接闪器.........................................................................................................................................18
14 侧击雷防护系统的检查.............................................................................................................................18
14.1 高于 30m 的建筑物防侧击雷.............................................................................................................18
14.2 高于 60m 的建筑物防侧击雷.............................................................................................................18
14.3 幕墙.....................................................................................................................................................18
15 等电位的检查......................................................................................................................................19
15.1 一般规定.............................................................................................................................................19
15.2 施工工艺.............................................................................................................................................19
16 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的检查.................................................................................................................19
16.1 屏蔽.....................................................................................................................................................19
16.2 电子系统及其管线安全距离.............................................................................................................20
16.3 电子信息系统的接地形式.................................................................................................................21
16.4 电子信息系统静电及磁场干扰.........................................................................................................21
17 电涌保护器(SPD)的检查.......................................................................................................................21
17.1 电源 SPD 的一般要求.........................................................................................................................21
17.2 SPD 的保护级数及参数要求..............................................................................................................22
17.3 信号 SPD..............................................................................................................................................22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雷电电流参数..........................................................................................................24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防雷区......................................................................................................................27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全区各市地主城区及部分县城土壤电阻率数值参照表.....................................30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冲击接地电阻(Ri)与工频接地电阻(R—)换算系数(A)的查算表.........35
附录 E(资料性附录) 土壤电阻率(ρ)与接地极有效长度(Le)对照表.........................................37
附录 F(资料性附录) 钢筋表面积总和(S)与钢筋总长度(L)换算表.............................................38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筑防雷设计评价的方法,及防雷设计的评价原则、评价依据、评价项目与内容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含构筑物,下同)防雷设计评价,其他建设工程项目
也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343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45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96 住宅设计规范
GB 50169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303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311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12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GB/T 17949.1 接地系统的土壤电阻率、接地阻抗和地面电位测量导则 第1部分:常规测量
GB/T 18802.12 低压电涌保护器(SPD) 第12部分: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 选择和使用导则
GB/T 21431 建筑物防雷装置 检测技术规范
GB/T 21714.1 雷电防护 第1部分:总则
GB/T 50314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DL/T 475 接地装置特性参数测量导则
QX/T 10.1 电涌保护器 第1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QX/T 10.2 电涌保护器 第2部分:在低压电力系统中的选择和使用原则
QX/T 10.3 电涌保护器 第3部分:在电子系统信号网络中的选择和使用原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防雷装置
用于对建筑物进行雷电防护的整套装置,由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组成。
3.2接闪器
由拦截闪击的接闪杆、接闪器、接闪带、接闪网以及金属屋面、金属构件等组成。
3.3雷电流
流过雷击点的电流值。
3.4引下线
将雷电流从接闪器传导至接地装置的这部分防雷装置。
3.5接地装置
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和,用于传导雷电流并将其散入大地的这部分防雷装置。
3.6接地线
从引下线断接卡或换线处至接地体的连接导线;或从接地端子、等电位连接带至接地体或接地装置
的连接导体。
3.7自然接地装置
具有兼作接地功能的但不是为此目的而专门设置的各种金属构件、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埋地金属
管道和设备等的统称。
3.8人工接地装置
具有接地功能而专门为此设置的各种金属构件的统称。
3.9独立接地装置
系统间相互独立的直流地、交流工作地、安全保护地、防雷地和供电系统地等接地装置。
3.10接地极有效长度
特定幅值及波形的雷电冲击电流在某电阻率土壤中的接地极上流动,雷电流衰减到小于某百分数
(如1%)时在接地极上所对应的长度。
3.11防雷接地
接闪杆、避雷线、及电涌保护器等雷电防护设备与接地装置的连接。
3.12工作接地
电力系统中某些设备因运行的需要,直接或通过消弧线圈、电抗器、电阻等与接地装置的连接。
3.13工频接地电阻
冲击电流流过接地装置时,接地极与远方大地之间的电阻。其数值等于接地装置相对远方大地的电
压与通过接地极流入地中电流的比值,单位为欧姆(Ω·m)。
3.14冲击接地电阻
冲击电流流过接地装置时,接地装置对地电压的峰值与通过接地极流入地中电流的峰值的比值,单
位为欧姆(Ω)。
3.15电涌保护器 SPD
用于限制暂态过电压各分流电涌电流的装置,它至少包含一个非线性电压限制元件,也称电涌保护
器。
3.16土壤电阻率
表征土壤导电性能的参数,为单位体积土壤阻抗的流量。单位为欧姆米(Ω•m),它指的是一个土
壤方体相对两面间测得的阻抗。
3.17总等电位连接 MEB
作用于全建筑物,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建筑物内间接接触电击的接触电压和不同金属物部件间的电
位差,并消除自建筑物外经电气线路和各种金属管道引入的危险电压危害的连接方式。
3.18电子系统
由敏感电子组合部件(如通信系统、计算机、控制和仪表系统、无线电系统、电力电子装置)构成
的一个系统。
3.19间接等电位连接
将电子系统和电气系统中外露可导电部分通过电涌保护器接地。
3.20屏蔽
一个外壳、屏障或其他物体(通常具有导电性),能够消弱一侧的电场、磁场对另一侧装置或电路
的作用。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DB37/T 5211-2022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根据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 2021 年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 计划的通知》(鲁建标字〔2021〕19 号)的要求,编制组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近年来检测机构质量管 理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 机构;5 文件;6 人员;7 工作场所和环境条件; 8 设备和设施;9 检测过程;10 检测报告管理;11 自我改进;附录 A 检测设备配置表;附录 B 典型的质量 管理体系文件层次结构。
目 次
1 总 则.......................................................................................................1
2 术 语.......................................................................................................2
3 基本规定...................................................................................................3
4 机构...........................................................................................................4
4.1 一般规定...........................................................................................4
4.2 领导作用...........................................................................................5
4.3 全员参与...........................................................................................6
4.4 沟通服务...........................................................................................6
4.5 投诉处理.................................................................................7
4.6 诚信管理...........................................................................................7
4.7 风险管控...........................................................................................7
5 文件...........................................................................................................9
5.1 一般规定...........................................................................................9
5.2 文件批准与发布.............................................................................10
5.3 文件使用与更改.............................................................................10
5.4 文件保存与废止.............................................................................10
6 人员.........................................................................................................12
6.1 一般规定.........................................................................................12
6.2 培训及考核.....................................................................................13
6.3 能力确认与授权.............................................................................14
7 工作场所和环境条件............................................................................ 15
7.1 工作场所.........................................................................................15
7.2 环境条件.........................................................................................15
8 设备和设施............................................................................................ 17
8.1 设备和设施配置.............................................................................17
8.2 设备和设施管理.............................................................................17
8.3 标准物质.........................................................................................18
9 检测过程................................................................................................ 20
9.1 检测委托.........................................................................................20
9.2 检测样品.........................................................................................20
9.3 检测准备.........................................................................................21
9.4 检测试验.........................................................................................21
9.5 原始记录.........................................................................................23
9.6 检测报告.........................................................................................24
10 检测报告管理...................................................................................... 26
10.1 一般规定.......................................................................................26
10.2 检测报告发放与存档...................................................................26
10.3 检测报告更改...............................................................................26
10.4 检测档案.......................................................................................27
11 自我改进...............................................................................................28
11.1 质量控制.......................................................................................... 28
11.2 不符合和纠正措施.........................................................................29
11.3 内部审核.........................................................................................30
11.4 管理评审.........................................................................................31
11.5 持续改进.......................................................................................... 32
附录 A 检测设备配置表 .......................................................................33
附录 B 典型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层次结构 ...................................... 56
本标准用词说明.......................................................................................... 57
引用标准名录.............................................................................................. 58
附:条文说明.............................................................................................. 59
1 总 则
1.0.1 为加强房屋建筑 和市政基础设施 工程检测机构质量管理 ,保 证检测工作质量,实现检测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制定本 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区域内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检 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能力评价及自我评价。
1.0.3 检测机构实施质量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 行业和山东省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 语
2.0.1 现场检测 testing at construction site
检测人员在施工现场对工程项目实体质量进行的检测活动。
2.0.2 样品 sample
由委托方提供的或者由检测机构按照标准规定抽取、加工制备 的,用于检测试验,代表被检测对象整体性能的试件。
2.0.3 检测人员 testing personnel
检测机构中具体从事检测试验的人员。
2.0.4 审核人员 verificationor
检测机构中对检测过程、数据和结果进行审查和校核的人员。
2.0.5 报告批准人 report approver
检测机构法定代表人或由法定代表人授权的具有检测报告签发 资格的人员。
2.0.6 最高管理者 top manager
检测机构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授权的负责检测机构全面管 理的人员。
2.0.7 检测管理信息系统 test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检测机构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对工 程质量检测信息进行釆集、处理、存储、传输的管理系统。
2.0.8 供方 supplier
为检测机构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组织。
2.0.9 自我改进 self-improvement
检测机构主动开展的提高检测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性活动。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DB37/T 5210-2022 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标准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 DB
DB37/T 5210-2022 J 16138-2022
房屋建筑 与市政基础设施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 标准
Standard for 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 of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quality of housing
construction and municipal infrastructure
2022-1-4 发布 2022-4-1 实施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联合发布
各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场监管局,各有关单位:
《智能建筑工程技术标准》《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标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既有建筑地下增层技术规程》等 4 项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业经审定通过,批准为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现予以发布,自 2022 年 4 月 1 日起施行。原《智能建筑工程技术标准》DBJ/T14-087-2012 同时废止。
目 次
1 总则..............................................................................................................................(1)
2 术语..............................................................................................................................(2)
3 基本规定......................................................................................................................(3)
4 信息化管理要求..........................................................................................................(4)
4.1 一般规定.............................................................................................................................(4)
4.2 基础信息.............................................................................................................................(4)
4.3 过程信息.............................................................................................................................(5)
4.4 外业管理.............................................................................................................................(5)
4.5 试验管理.............................................................................................................................(6)
4.6 相关方管理.........................................................................................................................(6)
5 信息化管理成果使用..................................................................................................(8)
5.1 一般规定.............................................................................................................................(8)
5.2 内部管控.............................................................................................................................(8)
5.3 成果使用.............................................................................................................................(8)
6 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要求..........................................................................................(9)
6.1 一般规定.............................................................................................................................(9)
6.2 数据库设计要求.................................................................................................................(9)
6.3 功能设计要求.....................................................................................................................(9)
6.4 支撑环境与网络安全要求...............................................................................................(10)
附录 A 基础信息数据要求..........................................................................................(11)
附录 B 过程信息数据要求...........................................................................................(13)
附录 C 照片拍摄要求 ..................................................................................................(15)
本标准用词说明..............................................................................................................(16)
引用标准名录..................................................................................................................(17)
条文说明.................................................................................................................................(18)
1 总 则
1.0.1 为加强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强化过程质量控制,提升勘察质量管理标准化与信息化,编制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质量的信息化管理。
1.0.3 工程勘察质量监督部门应组织建立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以下简称“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对工程勘察质量行为进行信息化监管。工程勘察各相关单位,应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时采集、上传和利用相关信息。
1.0.4 山东省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 语
2.0.1 质量管理信息 informa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管理系统采集或利用的,用以评价工程勘察质量管理效果的有关外业钻探、试验阶段的人员、时间、位置和进度等信息。
2.0.2 信息化管理系统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采用“互联网+”模式,通过地理信息等技术建设的用以控制工程勘察质量的软件系统。
2.0.3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 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 of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quality
采用信息化技术,对工程勘察项目质量管理信息的合规性、真实性、完整性进行监督和评价。
2.0.4 基础信息 basic information
参与工程勘察工作的相关单位的单位、人员、设备等基本信息。
2.0.5 过程信息 information in process
工程勘察项目及其实施过程中形成或传递的信息。
2.0.6 异常警示 abnormal message alert
通过对勘察工作质量管理信息的评价,做出的对异常操作过程及结果的不符合判定或警告、提示。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DB37/T 5209-2022 智能建筑工程技术标准
为适应智能建筑 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规范我省智能建筑工程建设市场,根据山东省住 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 2021 年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计 划的通知》(鲁建标字〔2021〕 19 号)的要求,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山东大 学组织对 2012 版的《智能建筑工程技术标准 》(DBJ/T14-087-2012)进行了修订。
标准编制组 认真总结了全省智能建筑工程建设经验,参考了国家近年来新编制和修订的相关标准规范, 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山东省智能建筑工程技术标准》的修订工作。
本标准共分 11 章,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信息集成应用系统、综合布线 系统、信息网路系统、会议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安全 防范系统、机房工程。
本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是:对原标准中综合布线系统、信息网路系统、建筑设备管理 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等系统补充了新的技术内容。为适应建 筑智能化的发展,增加和补充了信息集成应用系统、会议系统和机房工程的内容。
目 次 1 总 则.............................................................................................................................................1
2 术 语.............................................................................................................................................2
3 基本规定.......................................................................................................................................3
3.1 一般规定............................................................................................................................3
3.2 工程设计............................................................................................................................3
3.3 工程实施............................................................................................................................5
3.4 检测验收............................................................................................................................7
4 信息集成应用系统.......................................................................................................................9
4.1 一般规定............................................................................................................................9
4.2 工程设计............................................................................................................................9
4.3 工程实施..........................................................................................................................12
4.4 检测验收..........................................................................................................................13
5 综合布线系统.............................................................................................................................16
5.1 一般规定..........................................................................................................................16
5.2 工程设计..........................................................................................................................16
5.3 工程实施..........................................................................................................................24
5.4 检测验收..........................................................................................................................29
6 信息网络系统.............................................................................................................................29
6.1 一般规定..........................................................................................................................29
6.2 工程设计..........................................................................................................................30
6.3 工程实施..........................................................................................................................31
6.4 检测验收..........................................................................................................................32
7 会议系统...................................................................................................................................34
7.1 一般规定.........................................................................................................................34
7.2 工程设计.........................................................................................................................34
7.3 工程实施.........................................................................................................................39
7.4 检测验收.........................................................................................................................39
8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42
8.1 一般规定..........................................................................................................................42
8.2 工程设计..........................................................................................................................42
8.3 工程实施..........................................................................................................................47
8.4 检测验收..........................................................................................................................48
9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 52
9.1 一般规定..........................................................................................................................52
9.2 工程设计..........................................................................................................................52
9.3 工程实施..........................................................................................................................63
9.4 检测验收..........................................................................................................................64
10 安全防范系统...........................................................................................................................70
10.1 一般规定........................................................................................................................70
10.2 工程设计........................................................................................................................70
10.3 工程实施........................................................................................................................76
10.4 检测验收........................................................................................................................76
11 机房工程...................................................................................................................................78
11.1 一般规定........................................................................................................................78
11.2 工程设计........................................................................................................................78
11.3 工程实施........................................................................................................................86
11.4 检测验收........................................................................................................................86
本标准用词说明...............................................................................................................................92
引用标准名录...................................................................................................................................93
条文说明...........................................................................................................................................95
1 总 则
1.0.1 为适应全省智能建筑及智能化小区建设发展的需要,切实保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建 设质量,特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扩建智能建筑与智能化小区的工程设计、工程实施、检测验收。
1.0.3 智能建筑工程设计、工程实施中采用的工程技术文件、招投标文件、承包合同文件对 系统功能和工程质量的要求,不应低于本标准的要求。工程技术文件、承包合同文件要求采 用国际标准时,应按要求采用现行的国际标准。
1.0.4 智能建筑工程设计、工程实施、检测验收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 我省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 语
2.0.1 智能建筑(IB) intelligent building
以建筑物为平台,基于对各类智能化信息的综合应用,集架构、系统、应用、管理与 控制为一体,具有感知、传输、记忆、推理、判断和决策的综合能力,形成以人、建筑、 环境互为协调的整合体,为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利及可持续发展功能环境的建筑。
2.0.2 信息集成应用系统(IIAS)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pplication system
为满足建筑物各类业务和管理功能,利用智能化子系统获取的建筑物运行数据,通过 建立优化的应用策略和子系统间的互操作,为建筑物使用者提供绿色、健康环境和高效工 作条件的综合系统。
2.0.3 机房工程(EEEP) engineering of electronic equipment plant
为建筑物本体智能化应用提供设备和装置安装条件,以确保各系统安全、稳定和可靠 运行与维护的建筑环境而实施的综合工程。
2.0.4 会议系统(CS) conference system
为满足办公、写字楼等公共建筑会议需求而实施的满足会议需求的综合工程。由电声设 备和声场组合,满足会议扩声、视频显示等要求的系统。主要包括:会议发言、同声传译、 音频扩声、视频显示、会议签到、会议表决、会议灯光、会议摄像、会议录播、集中控制系 统等。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端墙式洞门分离式隧道施工安全专项方案汇报(85页PPT)
内容摘要:
第一章 总则
一、编制目的
为切实加强隧道 施工风险因素的有效控制,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及劳动保障,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根据xx隧道工程施工特点制定本隧道施工安全 专项方案。
二、编制依据
《爆破安全规程》
《公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湖北省郧十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三、管理目标
1、安全工作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2、安全工作目标:
a、施工单位项目主要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持证上岗率100%;
b、特种作业工种人员持证率100%;
c、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减少一般安全事故,力争零死亡。
第二章 工程概况
一、工程基本概况:
xx隧道为分离式隧道,左线全长2830m、右线全长2820m,其中我部承建xx隧道左线起讫桩号为Z4K30+185~Z4K31+600,长1415m;右线起讫桩号为K30+190~K31+600,长1410m。洞门类型为端墙式 洞门。
二、隧道地质概况:
1、地质构造及底层岩性:
隧址区大地构造属于昆仑-秦岭纬向构造体系东秦岭南亚带,后期构造在此上叠加、穿切、横跨,故褶皱发育、断裂交织,构造形态复杂。隧道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冲击层洪积第四系残坡积层(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口段斜坡地带及进口冲沟中)、震旦系上统灯影组(主要分布于k30+685~k31+115、k31+250~k31+600)、陡山沱组(主要分布于k31+115~k31+250)及震旦系下统耀岭河组(分布k30+190~k301+685段)等五个工程地质层。
隧道进口浅埋段顶板厚0~64m,由强~中风石英岩、绢云钠长片岩、变粒岩组成。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完整性差,无地表水体,地表面流排泄畅通,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水量受地形条件、裂隙发育程度及补给源的控制,洞室具渗水或滴水现象。围岩稳定性差,施工易坍塌。
2、水文地质概况:
隧道区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量集中等特点,平均年降雨量800~950mm。
隧区内地表水主要为进洞口山坡两侧冲沟中的溪流,且最高洪水位低于进洞口高程,对隧道施工基本无影响,施工中应注意暴雨期间的地表面流对洞口的冲刷,宜采取截流、疏排措施。
隧道区地下水分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岩溶水三种。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分布于隧道区浅表层,易渗透流失,对施工影响较小;隧道区基岩裂隙水、构造裂隙水贫乏,在浅埋段受地表水补给条件较好,隧道开挖时滴水、渗流现象较明显,在深埋段多呈干涸状,局部有轻微渗水现象;隧道洞身段可能存在岩溶水,隧道开挖时可能会发生涌水现象,施工中应有针对性的加强预测预报工作,确保施工安全及对涌水现象的疏排、截堵处理到位。
3、隧道不良地质段:
xx隧道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有层间滑脱带、岩溶两种。层间滑脱带分别与隧道交于k29+931、z4k29+940、z4k31+483、k31+526附近,带内岩体破碎,多为片岩类岩石,隧道开挖时易产生塌方;岩溶段主要集中在z4k30+240~z4k31
+483及k30+232~k31+526段,岩性均以重结晶白云岩、白云质大理岩为主,均属可溶岩,预测山体深部岩蚀现象发育,局部存在溶隙、溶洞等,鉴于岩溶发育部位及发育规模的不确定性,隧道施工时应加强地质编录和地址超前预报工作并对岩溶管道采取注浆加固措施。
5.隧道工区临建
严格按照《标准化指导意见》在隧道进口设立隧道驻区,合理设置喷射混凝土拌合站、钢筋加工场、空压机房、高位水池、变压器、应急救援仓库等施工配套设施。
应急救援仓库应该按照规定设置,仓库内必须储备足量的型钢、方木、圆木、钢管、钢筋等应急救援物资,具体位置见下图。
第三章、xx隧道施工方案 及施工工艺流程
一、xx隧道开挖方案及流程
隧道洞身Ⅲ级围岩采用全断面法开挖,Ⅳ级围岩一般地段采用台阶法开挖,Ⅴ级围岩采用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
1.Ⅴ级围岩地段施工方法
V级围岩地段施工采用上部环形导坑预留核心土法施工,每循环进尺不超过1.5榀钢拱架间距。上台阶预留核心土,核心土高度4.5~5.0m,台阶长度控制在5m以内,采用超前小导管超前预支护(洞口段采用超前长管棚作为超前预支护),以人工风镐开挖为主,局部采用弱震松动爆破。开挖后及时喷砼封闭岩面及核心土,及时施作拱部喷锚网、钢架初期支护,喷砼采用湿喷工艺。开挖上部环形导坑时,同时开挖下台阶,循环进尺相同。开挖后立即喷砼封闭岩面,及时施作边墙喷锚网、钢架初期支护。左右侧槽不能对称开挖,须错开2~3m。每循环进尺不得大于1榀钢拱架间距的2倍。施工中必须及时进行监控量测工作,及时对监控量测数据进行分析以指导施工。采用装载机、汽车出渣。(V级围岩环形导坑预留核心掘进施工顺序见图1)。
隧道施工时应严格控制开挖掌子面与仰拱和二衬的距离。V级围岩地段仰拱距掌子面距离不得大于35m。如超过此距离,应暂停开挖。
2.Ⅳ级围岩地段施工方法
洞身Ⅳ级围岩地段采用正台阶法施工,上台阶开挖采用凿岩机钻眼,塑料导爆管非电起爆系统,毫秒微差有序起爆。每循环进尺1.5m。上下台阶由挖掘机和挖装机装碴,施工中合理调整工序,实行“钻爆、装碴、运输”各工序的高效有序作业。隧道开挖后及时施作喷锚支护,下半断面开挖后仰拱施工及时跟进。(IV级围岩正台阶法掘进施工顺序见图2)。
IV级围岩紧急停车带由于其断面较大,实际施工时按照V级围岩环形导坑预留核心土法开挖(施工顺序参见V级围岩施工顺序图1)。
隧道施工时应严格控制开挖掌子面与二衬的距离,IV级围岩地段一般控制在40~50m。如超过此距离,应放慢掌子面开挖进度或暂停掌子面开挖
3.Ⅲ级围岩地段施工方法
Ⅲ级围岩地段根据围岩状态参数采用全断面法光面爆破或正台阶法施工,塑料导爆管非电起爆系统,毫秒微差有序起爆。每循环进尺3.0m。开挖采用风动凿岩机钻眼,初期支护采用开挖台车施作锚杆,湿喷机进行喷砼作业(施工程序见图3。)
处于III级围岩段的紧急停车带由于其断面大,实际施工时按照IV级围岩正台阶法开挖(施工顺序参见IV级围岩正台阶法掘进施工顺序图2)。
隧道施工时应严格控制开挖掌子面与二衬的距离,III级围岩地段一般控制在120~150m,如超过此距离,应放慢掌子面开挖进度或暂停掌子面开挖.
4出碴装运施工方法
本标段一般隧道出碴及材料运输采取无轨运输方式,挖机或侧翻装载机装碴,自缷车运输至碴场弃碴。
1.设备配置
装碴设备: 4台ZL50侧卸式轮胎装载机。
出碴运输设备:6台大型红岩双桥自缷车等。
2.运输组织
经过平整,修筑简易路面,并保持平整畅通,行车速度:作业地段不宜大于10 Km/h,成洞地段不宜大于20 Km/h。
5弃渣场方案
根据设计及安全环保的理念,合理选择弃渣场的位置,做好弃渣场的防排水工作,防止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等地质灾害的发生,现在对弃渣场设置要求如下:
弃渣场弃渣前清除原植被以及软土层,斜坡地段要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m。弃渣场弃渣前应该做好排水系统。
弃渣要分层进行,分层厚度不得大于2m,弃渣场底部填筑硬质石渣,填筑厚度大于2m。边界坡率不得大于1:1.25,填筑分级高度不得大于6m,分级平台不得小于3m,填筑最大边坡高度不得大于30m。
弃渣场弃渣完毕后,施工弃渣场顶部排水系统。
弃渣场表面和边坡采用清淤弃土或者清除的地表种植土、表土覆盖,覆盖层厚度不小于0.5m,复耕或撒播草籽、乔灌结合绿化
施工中产生有毒废渣、废液需经过处理后并符合环保部门要求,方可弃入渣场内。
xx隧道二次衬砌施工方案
xx隧道明洞衬砌采用整体式衬砌,其余地段均采用复合式衬砌。拱部、边墙、仰拱素砼型号为C25;仰拱填充砼型号C15。
1.钢筋施工
(1)施工准备
原材料检验:每批钢筋进场时均应有钢筋出厂质量证明书或试验报告单;钢筋进场后进行复检,并将检测报告报监理工程师审查;钢筋现场堆放必须采取下垫上盖等措施防止钢筋锈蚀。
技术准备:为保证钢筋工程的及时性、准确性,根据图纸、规范要求,及时技术交底,做到放样及时、准确,能指导施工;钢筋工必须持证上岗,保证钢筋加工质量。
(2)钢筋加工
开工前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提交加工方案、加工材料明细表。加工时钢筋应平直,无局部曲折。如遇有死弯时,应将其切除。
钢筋表面应洁净,无损伤、油漆和锈蚀。钢筋级别和直径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室内装修污染检测与控制技术手册》李继业 张峰 张旭
本书根据我国最新规范、标准和方法,较系统地介绍了室内空气污染、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与检测、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中主要污染物质检测与控制、室内空气净化技术、室内空气品质评价与控制、室内环境检测仪器的应用、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应用实例等内容。
本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先进性,可供环境科学与工程等领域室内空气检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工程和建筑材料等专业的师生参阅。
目录
第一章室内空气污染概述
第一节室内空气污染的简单介绍
第二节室内空气污染源和污染物
一,室内空气污染物质的种类
二、室内空气污染来源及特征
三、装饰装修材料引发室内空气污染
四、装饰装修材料引发的室内空气污染新特点
五、装饰装修材料引发的室内空气污染的防治
第三节目前我国室内环境污染情况
一、由于建筑工程材料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
二、由于室内装饰装修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
三、由于室内各种家具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
第四节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与室内环境污染关系
第五节室内环境污染控制体系与现行标准
一、国外室内装饰装修污染法规建设概述
二、国外室内环境标准与相关产品认证制度
三、我国室内空气污染控制与监管保障体系
第二章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与检测
第一节室内空气的质量检测
一、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性
二、室内空气质量的概念
三、室内空气质量检测
第二节室内空气的质量标准
一、标准的基本概念
二、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第三节室内空气检测的质量保证
一、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二、室内空气检测数据处理与表达
第四节室内空气污染物种类与性质
一、有机行染物
二,无机污染物
三、颗粒物和生物污染物
第五节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检测方法
一、室内空气中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方法
二,室内空气中无机污染物的检测方法
第三章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中主要污染物质检测与控制
第一节人造板的污染物质检测与控制
一,人造板材的主要类型
二、人造板及其制品有害物质国家控制标准
三人造板及其制晶中甲醛释放量检测方法
第二节溶剂型木器涂料的污染物质检测与控制
一,溶剂型木器涂料的用途和分类
二,溶剂型木器涂料的有害物质及危害”
三溶剂型木器涂料选购注意事顶
四、溶剂型木器涂料有害物控制标准
五、溶剂型木器涂料有害物检测方法
第三节内墙涂料的污染物质检测与控制
一、内境徐料的分类与要求
一二,内墙徐料中有害物质限量
三内墙徐料的污染物质检测与控制
第四节胶翰剂的行染物质检测与控制
,一、胶黏剂的组成与分类
二、胶黏剂的主要有害物质及其危害
三、室内装修用胶黏剂有害物质限量
四,胶黏剂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
第五节壁纸的污染物质检测与控制
一、壁纸的用途与分类
二,壁纸主要有害物质及危害
三壁纸有害物质及控制标准
四、壁纸有害物质检测方法
第六节聚氯乙烯卷材地板的污染物质检测与控制
一,聚氯乙烯卷材地板的分类与特点
二、聚氯乙烯卷材地板的主要有害物质及危害
三,亲氯乙烯卷材地板的有害物质控制标准
四、聚氧乙烯卷材地板的有害物质检测方法
五选择聚氧乙婚卷材地板时的正确方法
第七节地毯、地毯衬垫及地毯胶黏剂污染物质与控制
一,地毯的分类方法
二地毯的主要技术性能
三,地毯、地毯衬垫及地毯胶黏剂的有害物质及危害
四,地毯,地毯衬垫及地毯胶黏剂的有害物质的标准
五、地毯,地毯衬垫及地毯胶黏剂的有害物质的检测
六,地毯,地毯衬垫及地毯胶黏剂的有害物质的控制
第八节混凝土外加剂的污染物质检测与控制
一、混凝土外加剂的分类和用途
二,混凝土外加剂的主要有害物质及危害
三、混凝土外加剂的有害物质控制标准
四、混凝土外加剂的有害物质检测方法
五、混凝土外加剂有害物质的控制
第九节天然石材的污染物质检测与控制
一,岩石的形成与分类
二,天然石材的技术性质
三、建筑装饰饰面石材
四、天然石材的主要有害物质及危害
五、天然石材有害物质国家控制标准
六、天然石材有害物质检测方法
七、天然石材有害物质控制措族
第十节室内纺织品的污柒物质检测与控制
一、纺织品的用途与分类
二、室内纺织品的主要有害物质及危害
三、室内纺织品有害物质国家控制标准
四,室内幼织品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
五,室内纺织品有害物质的控制措施
第十一节木家具的污染物质检测与控制…………
一,木家其的用途与分类………
二木家其的主要有害物质及其危害
三,木家具中有害物质国家控制标准
四,木家具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
五,木家具中有害物质的控制持
第四章室内空气净化技术
第一节室内空气污染净化概述
一,室内空气污染净化的重要性
二,室内空气污染的特点
第二节室内空气净化技术
一,室内空气的通风净化
二、室内空气的过滤净化
三,室内空气的吸附净化
四,室内空气的催化净化
五,室内空气的紫外消毒
六、室内空气的臭氧消毒
七、空气二氧化氧氧化法
八、室内空气负离子净化
九室内空气的生物净化
十、室内空气的植物净化
第三节纳米光化技术的应用
一、纳米光催化技术概述
二、纳米光催化技术在室内环境中的应用
第五章室内空气品质评价与控制
第一节室内空气品质的概述
一、室内空气品质的定义
二,污柒物种类及研究概况
三,室内空气品质的控制方法
四,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措施
五、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展望
第二节室内空气品质评价方法
一、室内空气品质的主观评价方法
二,室内空气品质的客观评价方法
三,室内空气晶质的综合评价方法
四,国外的综合评价方法
五,室内空气品质评价方法的完善
第三节室内空气品质影响因素
一、建筑室外环境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
二、暖通空调系统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
三、建筑装饰材料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
四。室内设施及人员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
第四节室内空气品质控制方法
一、项目选址与规划技术
二、建筑通凤换气策略
三、室内防潮与除湿方法
四、空调系统污染控制技术
五、室内空气污染源控制方法
六,微生物污染控制指施
第六章室内环境检测仪器的应用
第一节室内环境检测仅器概论”
一、现场检测仪器的发展概况和分类
二,环境检测中所用仪器的分类方法
三,《建筑工程室内环境现场检测仪器》简介
四,我国环境检测仪器技术发展进展
五,我国在环境检测仅器方面的差距
第二节室内空气污染物采样仪器
一,气体污染物采样器
二,颗粒物采样器
三,双相多组分空气采样器
四、空气微生物采样器
第三节室内空气中无机气体污染物检测仅器
一,二氧化硫检测仪器
二,二氧化氮检测仪器
三、一氧化碳检测仪器
四、二氧化碳检测仪器
五臭氧检测仪器
六.氨检测仪器
七、硫化氢检测仅器
第四节室内空气中有机气体污染物检测仅器
一,有机气体行柒:物分析常用检测器
二,便携式气相色谱仅和挥发性有机物检测器
三,苯,甲苯。二甲苯自动分析仪
四,甲醛检测仪器
第五节室内空气中颗粒物测定仅器
一、光散射法颗粒物测定仅器
二、射线吸收法颗粒物测定仪器
三,压电晶体差频法颗粒物测定仪器
第六节室内环境与建材放射性检测仪器
一、环境与建材放射性检测的特点
二。环境辐射空气吸收剂量检测仅器
三。y辐射空气吸收剂量检测仪器
四、室内空气中氧的测量仪器
第七节室内热环境参数测定仪器
一、空气温度测量仪器
二、空气湿度测量仅器
三、空气风速测量仪器
四、辐射热的测量仪器
五、室内的新风量和换气量测定方法
六、热环境综合参数测定方法和仪器
第八节室内环境噪声及空气离子测量仪器
一、室内噪声测量仪器
二、空气离子测量仪器
第七章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应用实例
第一节居室环境空气质量检测与评价
一、居室环境空气质量检测与评价实例
二、居室环境空气质量检测与评价实例
第二节办公楼环境空气质量检测与评价
一、二氧化碳的连续检测
二、新风量的测定
三、测定结果汇总
第三节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检测
一、标准曲线的绘制
二、气压及标准体积计算
三、浓度计算
四、测定结果汇总
问题专业: 安装 ,
提问日期: 2022-02-24 13:56:15
提问网友: 山静
解答网友: xagcc
可以
问题专业: 土建 ,预算 ,钢筋算量GGJ2013 ,
提问日期: 2022-02-24 13:53:26
提问网友: 学造价的小手
解答网友: pudding
左支座输入2c25+2c20即可
问题专业: 土建 土建计量GTJ
所属地区: 广东
提问日期: 2022-02-24 13:53:08
提问网友: Hey
解答网友: 重新再来
用板、圈梁、挑檐都可以
问题专业: 安装 ,
提问日期: 2022-02-24 13:52:50
提问网友: 小白
解答网友:
在清单或定额组价的时候单独生成:
按清单名称生成主材、设备、或按定额名称生成主材、设备,然后在人材机汇总表中进行调整价格。
问题专业: 土建 ,
提问日期: 2022-02-24 13:52:36
提问网友: 赵宇琪
解答网友: pudding
线性构件都可以绘制
DBJ04/T382-2019 现浇混凝土内置保温体系(SD)应用技术标准(结构一体板内置保温)
山西省工程建设标准
现浇混凝土内置保温体系(SD)应用技术标准
Applic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ast-in-place concrete built-in insulation system (SD)
DBJ04/T382-2019
批准部门: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主编单位: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施行日期:2019年6月1日
根据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8 年山西省工程 建设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晋建标字〔2018〕146 号)要求,标准编制组参照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在深入调查 研究、认真总结工程经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共分 7 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 材料、设计、施工、验收。 本标准由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山西省工程建设 标准定额站负责日常管理,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 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1总则
1.0.1为规范现浇混凝土内置保温 体系(SD)的应用,保证工程质量,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结合本省实际条件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山西省行政区域内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及8度以下,建筑高度不大于100,采用现浇混凝土内置保温体系(SD)的新建、扩建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工程设计、施工和验收。
1.0.3现浇混凝土内置保温体系(SD)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山西省现行有关标准规定。
2术语
2.0.1现浇混凝土内置保温体系(SD)cast-in-place concrete built-in insulation system (SD)
采用结构连接件将焊接钢丝网架保温板与主体结构连接,通过浇筑焊接钢丝网架保温板内外侧混凝土形成的保温与结构一体化体系。
2.0.2焊接钢丝网架保温板welding wire grid insulation board
保温板一侧(两侧)用钢丝网作为支撑架,采用专用连接件与保温板连接而成,简称网架板。
2.0.3钢丝网片steel wire mesh
采用冷拔低碳钢丝焊接形成的钢丝网片,网片按具体功能分为保护层防裂网片和保温板固定网片。
2.0.4网架板专用连接件connecting piece for welding wire grid insulation board
用于连接网架板中保温板和钢丝网的连接件,包括可型连接件和插丝。
2.0.5模板顶丝template top wire
连接网架板中保温板外侧两层钢丝网片起控制保护层厚度的镀锌钢丝。
2.0.6结构连接件structural connecting piece
用于连接网架板与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钢筋,此钢筋可以是在与现浇混凝土相连的一端设有塑料圆盘和防腐帽的钢筋,也可以是L型钢筋。
2..7现浇混凝土保护层cast-in-place concrete protective layer
现浇混凝土内置保温体系(SD)中处于保温板外侧,主要起防火、抗冲击等作用的混凝土构造层。
2.0.8抹面层rendering coat
以聚合物水泥砂浆为主要材料,现浇混凝土内置保温体系(SD)施工时用于现浇混凝土内置保温体系(SD)外表面,起抗裂和保护作用的构造层。
2.0.9饰面层finish coat
用于现浇混凝土内置保温体系(SD)外侧,起装饰和保护作用的构造层。
3基本规定
3.0.1现浇混凝土内置保温体系(SD)应能适应主体结构的正常变形,在自重荷载、风荷载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不应出现裂缝、空鼓或脱落等破坏现象,在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范围内不应从基层上脱落。
3.0.2现浇混凝土内置保温体系(SD)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渗透性和透气性,各组成部分应具有物理-化学稳定性,所有组成材料应彼此相容并应具有防腐耐腐性。
3.0.3在正确使用和正常维护的条件下,现浇混凝土内置保温体系(SD)的使用年限不应少于主体结构设计年限。
3.0.4现浇混凝土内置保温体系(SD)的防火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规定。
3.0.5现浇混凝土内置保温体系(SD)的产品应通过型式检验,体系的主要组成材料应由体系产品制造商配套供应。
3.0.6现浇混凝土内置保温体系(SD)属于建筑保温与结构一体化体系,体系的主要组成材料应满足本标准的相关规定。
4材料
4.1现浇混凝土内置保温体系(SD)
4.1.1现浇混凝土内置保温体系(SD)由现浇混凝土基层墙体、焊接钢丝网架保温板、现浇混凝疑土保护层、结构连接件、抹面层和饰面层组成(图4.1.1)。
图4.1.1现浇混凝土内置保温体系(SD)构造图
4.1.2现浇混凝土内置保温体系(SD)性能指标,应符合表4.1.2的规定。
表4.1.2现浇混凝土内置保温体系(SD)性能指标
4.2焊接钢丝网架保温板
4.2.1焊接钢丝网架保温板由保温板、单/双层钢丝网片、模板顶丝、专用连接件等部分构成,按使用部位分为剪力墙用焊接钢丝网架保温板和填充墙用焊接钢丝网架保温板,根据不同的连接方式,可分为A型剪力墙用焊接钢丝网架保温板(图4.2.1-1)、B型剪力墙用焊接钢丝网架保温板(图4.2.1-2)、A型填充墙用焊接钢丝网架保温板(图4.2.1-3)和B型填充墙用焊接钢丝网架保温板(图4.2.1-4)。
内容索引:
1 总则......··········1
2 术语......··········2
3 基本规定......····4
4 材料......··········5
4.1 现浇混凝土内置保温体系(SD)..········5
4.2 焊接钢丝网架保温板....·· 6
4.3 配套材料.....·····10
5 设计......········ 12
5.1 一般要求.....·····12
5.2 节能设计.....·····12
5.3 构造设计.....·····12
6 施工......········ 15
6.1 一般规定.....·····15
6.2 施工要点.....·····15
7 验收......········ 18
7.1 一般规定.....·····18
7.2 主控项目.....·····19
7.3 一般项目.....·····21
附录 A 热工计算参考选用表....· 23
本标准用词说明.....········ 27
引用标准名录...... 28
附:条文说明...... 30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高清无水印 Q/321183JH002-2020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抗拔管桩(JH抱箍式连接)
江苏省 工程建设企业技术标准设计
321183-R048—2020 Q/321183JH002-2020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抗拔管桩 (JH抱箍式连接 )
建华建材(中国)有限公司 发布
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站 公告
1编制依据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一2011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一2008
《冷拔低碳钢丝应用技术规程》JGJ19一2010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13476一2009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GB/T5223.3一2017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一2010(2015年版)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一201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一2010(2016年版)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GJ32/TJ109一2010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一2015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一2001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一2018
《海港工程钢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S153-3一2007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一2018
《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一2007
《建设用砂》GB/T14684一2011
《建设用卵石、碎石》GB/T14685一2011
《混凝土外加剂》GB8076一2008
《碳素结构钢》GB/T700一2006
《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104一2011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一2010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用端板》JG/T947一2014
《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一2006
《低碳钢热轧圆盘条》GB/T701一2008
《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一2010
《钢筋机械连接用套筒》JG/T163一2013
《内六角平圆头螺钉》GB/T70.2一2000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标准》JGJ/T406一2017
《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一2018
2主要内容
本图集主要包括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抗拔管桩(PHA)选用表,各尺寸抗拔管桩配筋图,PHA抗拔管桩端板、桩套箍、锚固筋、张拉机械套筒、机械连接卡、承台详图及参数表,PHA抗拔管桩生产、质量及施工要求,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抗拔管桩(PHA)选用表计算说明。
3适用范围
3.1本图集采用先张法离心工艺成型的预应力混凝土抗拔管桩(代号PHA),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低承台桩基础。构筑物等工程的基础设计也可参考使用。
3.2本图集PHA桩主要考虑承受竖向抗拉荷载,也能承受相应的抗压荷载。当承受水平荷载时,应结合工程相关影响因素,经计算分析后选用或进行专门设计。
3.3本图集PHA桩适用于微腐蚀性、弱腐蚀性场地;具有中等腐蚀性及以上场地若需采用抗拔管桩基础,应进行专门防腐设计,并在设计文件中注明。
3.4不宜和不应使用抗拔管桩的条件应符合《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GJ32/TJ109的规定。
4材料分类及编号
4.1材料分类:
4.1.1PHA桩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80。
4.1.2PHA桩按桩身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值或其抗拉性能分为A型、AB型、B型三种类型,其力学性能应符合本图集的规定。
4.1.3抗拔管桩按其外径分为400mm、500mm、600mm、800mm。
4.2选用:
4.2.1PHA桩的配筋及力学性能详见本图集第8~18页。
4.2.2设计人员应结合工程地质情况、上部结构特点、荷载大小及性质、施工条件、周边环境、沉桩设备等因素,综合分析后选用。
4.2.3工程中选用PHA桩做抗拔桩,当采用多节桩时,PHA桩身接头数不宜超过1个,桩身接头应采用机械连接加连续焊接连接,上下节桩间的机械连接接头应位于桩顶10以下。特殊情况下,若需多于1个接头,应经专门论证。
4.2.4抗拔桩与承台连接分不截桩、接桩、截桩三种方式。不截桩和接桩方式采用HRB400热轧带肋钢筋通过预埋入桩头的张拉机械连接套筒与预应力钢棒直接连接,截桩方式采用桩身预应力钢棒和桩头填芯内内插钢筋共同连接或填芯内内插钢筋进行连接。
4.2.5抗拔管桩桩尖可参考抗压管桩图集,设计时也可根据工程地质情况,选用其他类型的桩尖。
4.3标记:
内容索引:
目录…1
编制说明·2~7
预应力混凝土抗拔管桩(PHA)选用表·8~9
上节(与承台连接端)抗拔管桩构造图……10
夕400×95(PHA)抗拔管桩配筋图·11
500×100(PHA)抗拔管桩配筋图·12
夕500×110(PHA)抗拔管桩配筋图·13
500×125(PHA)抗拔管桩配筋图·14
夕600×110(PHA)抗拔管桩配筋图·15
中600×130(PHA)抗拔管桩配筋图.16
800×110(PHA)抗拔管桩配筋图….17
800×130(PHA)抗拔管桩配筋图·18
PHA抗拔管桩接桩处端板详图…19
PHA抗拔管桩接桩处端板参数表·20
PHA抗拔管桩非接桩处端板详图…21
PHA抗拔管桩非接桩处端板参数表…22
PHA抗拔管桩桩身接桩处桩套箍详图及参数表·23
锤击法施工时PHA抗拔管桩接桩处端板锚固筋详图…24
PHA抗拔管桩非接桩处张拉机械连接套筒组合详图…25
PHA抗拔管桩400机械连接卡详图·26
PHA抗拔管桩夕500机械连接卡详图27
PHA抗拔管桩600机械连接卡详图·28
PHA抗拔管桩夕800机械连接卡详图·29
PHA抗拔管桩桩身接桩处机械连接详图·30
PHA抗拔管桩与承台连接详图31~34
PHA抗拔管桩张拉机械套筒结构详图及尺寸表………35
PHA抗拔管桩桩顶与承台锚固参数表…36
附录APHA抗拔管桩生产及质量要求·37~40
附录BPHA抗拔管桩施工要求41~42
附录C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抗拔管桩(PHA)选用表………43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答疑:锚索:3-7Ф5 s15.2@1200 L=26m Lf=7m 如何计算?-河南土建
问题专业: 土建 ,
提问日期: 2022-02-24 10:29:04
提问网友: 小龙女201314
锚索:3-7Ф5 s15.2@1200 L=26m Lf=7m 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怎么计算重量?
解答网友:
锚索由3束15.2的钢绞线组成,锚索间距1.2m,锚索长26m,自由段长7m,每根锚索重量为:3*1.101*26/1000(t)
问题专业: 安装 ,安装算量GQI ,
提问日期: 2022-02-24 10:27:28
提问网友: 小卢
解答网友: 幸福像花一样
是的
两个插座垂直布置
问题专业: 安装 ,
提问日期: 2022-02-24 10:26:06
提问网友: 刚发芽的树
解答网友: 张年春
与配电箱连接的,不是共用水泵电缆的
答疑:请教结构面标高跟建筑面标高该怎么理解?有什么区别-广东安装资料
问题专业: 安装 ,资料 ,
提问日期: 2022-02-24 10:26:03
提问网友: 你好
解答网友: 最后的西红柿
结构面就是钢筋混凝土的标高,建筑面就是在结构的基础上,加了建筑做法的,比如地面、楼面做法厚度是0.1m,建筑就会比结构错0.1
问题专业: 土建 ,
提问日期: 2022-02-24 10:24:53
提问网友: yok。
途中红色圈是钢梁,绿色方框是角钢吗?
解答网友: 小老百姓
红色圈是钢梁,绿色方框是角钢
GKL表示钢框梁的简称,GCL表示钢次梁
问题专业: 土建计量GTJ ,
提问日期: 2022-02-24 10:24:49
提问网友: 黄工
解答网友: 钢筋撑起半边天
剪力墙的竖筋起步定义为50,就好了
1
…
17
18
19
…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