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2 > 3月 ( 第 151 页)

美国高速公路与街道几何设计,2018版绿皮书A Policy on  Geometric Design of  Highways and Streets
TABLE OF CONTENTS
CHAPTER 1 NEW FRAMEWORK FOR GEOMETRIC DESIGN
1.1 INTRODUC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1.2 PROJECT PURPOSE AND NEE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1.3 OVERVIEW OF THE NEW FRAMEWORK FOR GEOMETRIC DESIGN. . . . . . 1-5
1.4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FOR MOTOR VEHICLES. . . . . . . . . . . . . . . 1-7
1.4.1 Hierarchy of Motor Vehicle Move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1.4.2 Access Control and Mobility Nee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0
1.4.3 Functional System Characteristic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1
1.4.3.1 Definitions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 . . . . . . . . . . . . . . . . . . . 1-11
1.4.3.2 Functional Categori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2
1.4.3.3 Functional Systems for Rural Areas. . . . . . . . . . . . . . . . . . . . . . 1-12
1.4.3.3.1 Rural Principal Arterial System. . . . . . . . . . . . . . . 1-12
1.4.3.3.2 Rural Minor Arterial System. . . . . . . . . . . . . . . . . 1-13
1.4.3.3.3 Rural Collector System. . . . . . . . . . . . . . . . . . . . . 1-13
1.4.3.3.4 Rural Local Road System. . . . . . . . . . . . . . . . . . . 1-13
1.4.3.4 Functional Systems for Urban Areas. . . . . . . . . . . . . . . . . . . . . . 1-14
1.4.3.4.1 Urban Principal Arterial System. . . . . . . . . . . . . . 1-14
1.4.3.4.2 Urban Minor Arterial Street System. . . . . . . . . . . 1-15
1.4.3.4.3 Urban Collector Street System. . . . . . . . . . . . . . . 1-15
1.4.3.4.4 Urban Local Street System. . . . . . . . . . . . . . . . . . 1-15
1.4.4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as a Design Type. . . . . . . . . . . . . . . . . . . . 1-16
1.5 CONTEXT CLASSIFICATION FOR GEOMETRIC DESIGN. . . . . . . . . . . . . . . 1-16
1.5.1 Context Classes for Roads and Streets in Rural Areas. . . . . . . . . . . 1-20
1.5.1.1 Rural Contex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0
1.5.1.2 Rural Town Contex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0
1.5.2 Context Classes for Roads and Streets in Urban Areas. . . . . . . . . . 1-21
1.5.2.1 Suburban Contex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1
1.5.2.2 Urban Contex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1
1.5.2.3 Urban Core Contex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2
1.5.3 Design Guidance for Specific Context Classes. . . . . . . . . . . . . . . . . 1-22
1.6 MULTIMODAL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3
1.6.1 Road and Street User Groups/Transportation Modes. . . . . . . . . . . . 1-23
1.6.1.1 Automobil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3
1.6.1.2 Bicyclis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3
1.6.1.3 Pedestria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4
1.6.1.4 Transi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5
1.6.1.5 Truck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5
1.6.2 Consideration of All Transportation Modes in Design. . . . . . . . . . . 1-26
1.7 DESIGN PROCESS TO ADDRESS SPECIFIC PROJECT TYPES. . . . . . . . . . . 1-28
1.7.1 New Construction Projec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8
1.7.2 Reconstruction Projec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9
1.7.3 Construction Projects on Existing Roads. . . . . . . . . . . . . . . . . . . . . . 1-30
1.8 DESIGN FLEXIBILIT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2
1.9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4
1.10 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6
CHAPTER 2 DESIGN CONTROLS AND CRITERIA
2.1 INTRODUC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2.2 DRIVER PERFORMANCE AND HUMAN FACTORS. . . . . . . . . . . . . . . . . . . . . 2-1
2.2.1 Introduc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2.2.2 Older Drivers and Older Pedestria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2.2.3 The Driving Tas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2.2.4 The Guidance Tas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2.2.4.1 Lane Placement and Road Following.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2.2.4.2 Car Followi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2.2.4.3 Passing Maneuver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2.2.4.4 Other Guidance Activiti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2.2.5 The Information Syste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2.2.5.1 Traffic Control Devi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2.2.5.2 The Roadway and Its Environ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2.2.6 Information Handli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
2.2.6.1 Reaction Tim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
2.2.6.2 Primac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8
2.2.6.3 Expectanc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8
2.2.7 Driver Error.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8
2.2.7.1 Errors Due to Driver Deficienci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
2.2.7.1.1 Older Driv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
2.2.7.2 Errors Due to Situation Deman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1
2.2.8 Speed and Desig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1
2.2.9 Design Assess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2
2.3 TRAFFIC CHARACTERISTIC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3
2.3.1 General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3
2.3.2 Volum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3
2.3.2.1 Average Daily Traffi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3
2.3.2.2 Design Hour Traffic: Rural Area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4
2.3.2.3 Design Hour Traffic: Urban Area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7
2.3.3 Directional Distribu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8
2.3.4 Composition of Traffi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9
2.3.5 Projection of Future Traffic Deman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0
2.3.6 Spee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1
2.3.6.1 Operating Spee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2
2.3.6.2 Running Spee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2
2.3.6.3 Design Spee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3
2.3.7 Traffic Flow Relationship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7
2.4 HIGHWAY CAPACIT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9
2.4.1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9
2.4.2 Applic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9
2.4.3 Capacity as a Design Contro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0
2.4.3.1 Design Service Flow Rate versus Design Volume. . . . . . . . . . . 2-30
2.4.3.2 Measures of Conges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0
2.4.3.3 Relation between Congestion and Traffic Flow Rate. . . . . . . . . 2-32
2.4.3.4 Acceptable Degrees of Conges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2-32
2.4.4 Factors Other Than Traffic Volume That Affect Operating
Condi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3
2.4.4.1 Roadway Factor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3
2.4.4.2 Align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4
2.4.4.3 Weaving Sec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4
2.4.4.4 Ramp Terminal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4
2.4.4.5 Traffic Factor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5
2.4.4.6 Peak Hour Factor.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5
2.4.5 Levels of Servi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6
2.4.6 Design Service Flow Rat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8
2.4.6.1 Weaving Sec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8
2.4.6.2 Multilane Highways without Access Control. . . . . . . . . . . . . . . 2-41
2.4.6.3 Arterial Streets and Highways in Urban Areas. . . . . . . . . . . . . . 2-41
2.4.6.4 Intersec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1
2.5 ACCESS CONTROL AND ACCESS MANAGEMENT. . . . . . . . . . . . . . . . . . . 2-41
2.5.1 General Condi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1
2.5.2 Basic Principles of Access Manage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2-43
2.5.3 Access Classific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4
2.5.4 Methods of Controlling Acces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5
2.5.5 Benefits of Controlling Acces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5
2.6 PEDESTRIA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0
2.6.1 General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0
2.6.2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0
2.6.3 Walking Spee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2
2.6.4 Walkway Level of Servi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2
2.6.5 Intersec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2
2.6.6 Reducing Pedestrian–Vehicular Conflicts. . . . . . . . . . . . . . . . . . . . . 2-53
2.6.7 Accommodating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 . . . . . . . . . . . . . . . . . . 2-53
2.6.7.1 Mobility Disabiliti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3
2.6.7.2 Vision Disabiliti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4
2.6.7.3 Cognitive Disabiliti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4
2.6.7.4 Hearing Disabiliti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4
2.7 BICYCLIS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4
2.8 DESIGN VEHICL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5
2.8.1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5
2.8.2 Minimum Turning Paths of Design Vehicles. . . . . . . . . . . . . . . . . . . 2-58
2.8.3 Vehicle Perform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86
2.8.4 Vehicular Pollu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89
2.9 SAFET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0
2.9.1 Key Factors Related to Traffic Crash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0
2.9.1.1 Roadway Desig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1
2.9.1.2 Roadside Desig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2
2.9.1.3 Traffic Control Devi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3
2.9.2 Key Safety Resour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3
2.9.3 Safety Improvement Program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4
2.9.4 Project Development Proces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4
2.10 ENVIRON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5
2.11 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5
CHAPTER 3 ELEMENTS OF DESIGN
3.1 INTRODUC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3.2 SIGHT DIST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3.2.1 General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3.2.2 Stopping Sight Dist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
3.2.2.1 Brake Reaction Tim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
3.2.2.2 Braking Dist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
3.2.2.3 Design Valu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5
3.2.2.4 Effect of Grade on Stoppi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5
3.2.2.5 Variation for Truck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
3.2.2.5.1 New Construction vs. Projects on Existing Roads. 3-7
3.2.3 Decision Sight Dist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
3.2.4 Passing Sight Distance for Two-Lane Highways. . . . . . . . . . . . . . . . 3-10
3.2.4.1 Criteria for Desig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0
3.2.4.2 Design Valu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0
3.2.4.3 Effect of Grade on Passing Sight Distance. . . . . . . . . . . . . . . . . 3-12
3.2.4.4 Frequency and Length of Passing Sections. . . . . . . . . . . . . . . . 3-12
3.2.5 Sight Distance for Multilane Highways.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4
3.2.6 Criteria for Measuring Sight Dist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5
3.2.6.1 Height of Driver’s Ey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5
3.2.6.2 Height of Objec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5
3.2.6.3 Sight Obstruc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6
3.2.6.4 Measuring Sight Dist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6
3.3 HORIZONTAL ALIGN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9
3.3.1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9
3.3.2 General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0
3.3.2.1 Superelev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0
3.3.2.2 Side Friction Factor.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1
3.3.2.3 Distribution of e and f over a Range of Curves. . . . . . . . . . . . . 3-26
3.3.3 Design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1
3.3.3.1 Normal Cross Slop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1
3.3.3.2 Maximum Superelevation Rates for Streets and Highways. . . . 3-31
3.3.3.3 Minimum Radiu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3
3.3.3.4 Effects of Grad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5
3.3.4 Design for Rural Highways, Urban Freeways, and High-Speed Urban
Stree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6
3.3.4.1 Side Friction Factor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6
3.3.4.2 Superelev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7
3.3.4.3 Procedure for Development of Method 5 Superelevation
Distribu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7
3.3.5 Design Superelevation Tabl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1
3.3.5.1 Minimum Radius of Curve for Section with Normal Crown. . . . 3-52
3.3.6 Design for Low-Speed Urban Stree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53
3.3.6.1 Side Friction Factor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53
3.3.6.2 Superelev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53
3.3.7 Turning Roadway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59
3.3.7.1 Design Spee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59
3.3.7.2 Maximum Superelevation for Turning Roadways. . . . . . . . . . . . 3-59
3.3.7.3 Use of Compound Curv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0
3.3.8 Transition Design Control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1
3.3.8.1 General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1
3.3.8.2 Tangent-to-Curve Transi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2
3.3.8.2.1 Minimum Length of Superelevation Runoff. . . . . 3-62
3.3.8.2.2 Minimum Length of Tangent Runout. . . . . . . . . . 3-70
3.3.8.2.3 Location with Respect to End of Curve. . . . . . . . 3-70
3.3.8.2.4 Limiting Superelevation Rates. . . . . . . . . . . . . . . 3-72
3.3.8.3 Spiral Curve Transi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3
3.3.8.4 Length of Spira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4
3.3.8.4.1 Length of Spira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4
3.3.8.4.2 Maximum Radius for Use of a Spiral. . . . . . . . . . . 3-75
3.3.8.4.3 Minimum Length of Spiral. . . . . . . . . . . . . . . . . . 3-76
3.3.8.4.4 Maximum Length of Spiral. . . . . . . . . . . . . . . . . . 3-76
3.3.8.4.5 Desirable Length of Spiral. . . . . . . . . . . . . . . . . . 3-77
3.3.8.4.6 Length of Superelevation Runoff. . . . . . . . . . . . . 3-78
3.3.8.4.7 Limiting Superelevation Rates. . . . . . . . . . . . . . . 3-78
3.3.8.4.8 Length of Tangent Runout. . . . . . . . . . . . . . . . . . 3-79
3.3.8.4.9 Location with Respect to End of Curve. . . . . . . . 3-81
3.3.8.5 Compound Curve Transi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81
3.3.8.6 Methods of Attaining Superelev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3-81
3.3.8.7 Design of Smooth Profiles for Traveled-Way Edges. . . . . . . . . . 3-85
3.3.8.8 Axis of Rotation with a Media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86
3.3.8.8.1 Case 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86
3.3.8.8.2 Case I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86
3.3.8.8.3 Case II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86
3.3.8.8.4 Divided Highwa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87
3.3.8.9 Minimum Transition Grades and Drainage Considerations. . . . 3-87
3.3.8.10 Transitions and Compound Curves for Turning Roadways. . . . . 3-88
3.3.8.11 Length of Spiral for Turning Roadways. . . . . . . . . . . . . . . . . . . 3-89
3.3.8.12 Compound Circular Curv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90
3.3.9 Offtracki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91
3.3.9.1 Derivation of Design Values for Widening on Horizontal
Curv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91
3.3.10 Traveled-Way Widening on Horizontal Curves. . . . . . . . . . . . . . . . . 3-97
3.3.10.1 Design Values for Traveled-Way Widening. . . . . . . . . . . . . . . 3-101
3.3.10.2 Application of Widening on Curves. . . . . . . . . . . . . . . . . . . . . 3-101
3.3.11 Widths for Turning Roadways at Intersections. . . . . . . . . . . . . . . . 3-103
3.3.11.1 Three Cas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05
3.3.11.1.1 Case 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05
3.3.11.1.2 Case I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05
3.3.11.1.3 Case II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05
3.3.11.2 Design Valu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07
3.3.11.3 Widths Outside the Traveled Way. . . . . . . . . . . . . . . . . . . . . . 3-112
3.3.12 Sight Distance on Horizontal Curv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13
3.3.12.1 Stopping Sight Dist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14
3.3.12.2 Passing Sight Dist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19
3.3.13 General Controls for Horizontal Alignment. . . . . . . . . . . . . . . . . . . 3-119
3.4 VERTICAL ALIGN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21
3.4.1 Terrai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21
3.4.2 Grad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22
3.4.2.1 Vehicl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n Grades. . . . . . . . . . . . . 3-122
3.4.2.1.1 Passenger Car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22
3.4.2.1.2 Truck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22
3.4.2.1.3 Recreational Vehicles. . . . . . . . . . . . . . . . . . . . . 3-126
3.4.2.2 Control Grades for Desig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30
3.4.2.2.1 Maximum Grad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30
3.4.2.2.2 Minimum Grad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30
3.4.2.2.3 Pedestrian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3-130
3.4.2.3 Critical Lengths of Grade for Design. . . . . . . . . . . . . . . . . . . . 3-130
3.4.3 Climbing Lan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37
3.4.3.1 Climbing Lanes for Two-Lane Highways. . . . . . . . . . . . . . . . . . 3-137
3.4.3.1.1 Genera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37
3.4.3.1.2 Truck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39
3.4.3.1.3 Summar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41
3.4.3.2 Climbing Lanes on Freeways and Multilane Highways. . . . . . 3-142
3.4.3.2.1 Genera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42
3.4.3.2.2 Truck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42
3.4.4 Methods for Increasing Passing Opportunities on Two-Lane
Roa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45
3.4.4.1 Passing Lan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45
3.4.4.2 2+1 Roadway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49
3.4.4.3 Turnou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52
3.4.4.4 Shoulder Drivi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53
3.4.4.5 Shoulder Use Sec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54
3.4.5 Emergency Escape Ramp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54
3.4.5.1 Genera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54
3.4.5.2 Need and Location for Emergency Escape Ramps. . . . . . . . . 3-156
3.4.5.3 Types of Emergency Escape Ramps. . . . . . . . . . . . . . . . . . . . . 3-157
3.4.5.4 Design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59
3.4.5.5 Brake-Check Area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64
3.4.5.6 Mainten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64
3.4.6 Vertical Curv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64
3.4.6.1 General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64
3.4.6.2 Crest Vertical Curv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66
3.4.6.2.1 Design Controls: Stopping Sight Distance. . . . . 3-167
3.4.6.2.2 Design Controls: Passing Sight Distance. . . . . . 3-171
3.4.6.3 Sag Vertical Curv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72
3.4.6.4 Sight Distance at Undercrossings.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77
3.4.6.5 General Controls for Vertical Alignment. . . . . . . . . . . . . . . . . 3-179
3.5 COMBINATIONS OF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ALIGNMENT. . . . . . 3-180
3.5.1 General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80
3.5.2 General Design Control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81
3.5.3 Alignment Coordination in Desig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82
3.6 OTHER FEATURES AFFECTING GEOMETRIC DESIGN. . . . . . . . . . . . . . . 3-186
3.6.1 Erosion Control and Landscape Development. . . . . . . . . . . . . . . . 3-186
3.6.2 Rest Areas, Information Centers, and Scenic Overlooks. . . . . . . . . 3-187
3.6.3 Lighti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88
3.6.4 Utiliti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90
3.6.4.1 Genera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91
3.6.4.2 Rural Area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92
3.6.4.3 Urban Area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92
3.6.5 Traffic Control Devi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93
3.6.5.1 Traffic Signs, Pavement Markings, and Traffic Signals. . . . . . . 3-193
3.6.5.2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 . . . . . . . . . . . . . . . . . . . . 3-194
3.6.6 Traffic Management Plans for Construction. . . . . . . . . . . . . . . . . . 3-195
3.7 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96
CHAPTER 4 CROSS-SECTION ELEMENTS
4.1 GENERA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
4.2 TRAVELED WA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
4.2.1 Surface Typ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
4.2.2 Cross Slop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2
4.2.2.1 Rate of Cross Slop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
4.2.2.2 Weather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7
4.2.2.3 Unpaved Surfa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7
4.2.3 Skid Resist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8
4.2.4 Hydroplani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8
4.3 LANE WIDTH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9
4.4 SHOULDER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0
4.4.1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0
4.4.2 Shoulder Widt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2
4.4.3 Shoulder Cross Sec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3
4.4.4 Shoulder Stabilit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4
4.4.5 Shoulder Contras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5
4.4.6 Turnou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6
4.5 RUMBLE STRIP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6
4.6 ROADSIDE DESIG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7
4.6.1 Clear Zon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7
4.6.2 Lateral Offse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8
4.7 CURB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9
4.7.1 General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9
4.7.2 Curb Configu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9
4.7.2.1 Gutter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21
4.7.3 Curb Place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22
4.8 DRAINAGE CHANNELS AND SIDESLOP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23
4.8.1 General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23
4.8.2 Drainag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23
4.8.3 Drainage Channel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26
4.8.4 Sideslop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28
4.9 ILLUSTRATIVE OUTER CROSS SEC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32
4.9.1 Normal Crown Sec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32
4.9.2 Superelevated Sec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32
4.10 TRAFFIC BARRIER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33
4.10.1 General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33
4.10.2 Longitudinal Barrier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34
4.10.2.1 Roadside Barrier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34
4.10.2.2 Median Barrier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35
4.10.3 Bridge Railing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37
4.10.4 Crash Cush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38
4.11 MEDIA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38
4.12 FRONTAGE ROA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1
4.13 OUTER SEPA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5
4.14 ROADWAY TRAFFIC NOISE ABATE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6
4.14.1 General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6
4.14.2 Noise Evaluation Procedur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7
4.14.3 Noise Reduc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8
4.15 ROADSIDE CONTRO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52
4.15.1 General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52
4.15.2 Driveway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52
4.15.3 Mailbox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56
4.15.4 Fenci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57
4.16 TUNNEL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57
4.16.1 General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57
4.16.2 Types of Tunnel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58
4.16.3 Gener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59
4.16.4 Tunnel Sec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0
4.16.5 Examples of Tunnel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3
4.17 PEDESTRIAN FACILITI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5
4.17.1 Sidewalk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5
4.17.2 Grade-Separated Pedestrian Crossings. . . . . . . . . . . . . . . . . . . . . . 4-67
4.17.3 Curb Ramp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70
4.18 BICYCLE FACILITI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77
4.19 TRANSIT FACILITI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77
4.19.1 Bus Turnouts on Freeway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79
4.19.2 Bus Turnouts on Arterial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80
4.19.3 Park-and-Ride Faciliti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82
4.19.3.1 Loc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82
4.19.3.2 Desig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82
4.20 ON-STREET PARKI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85
4.21 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88
CHAPTER 5 LOCAL ROADS AND STREETS
5.1 INTRODUC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
5.2 LOCAL ROADS IN RURAL AREA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
5.2.1 Gener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
5.2.1.1 Design Spee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
5.2.1.2 Design Traffic Volum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3
5.2.1.3 Levels of Servi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3
5.2.1.4 Align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3
5.2.1.5 Grad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3
5.2.1.6 Cross Slop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4
5.2.2 Cross-Sectional Elemen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6
5.2.2.1 Width of Roadwa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6
5.2.2.2 Number of Lan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6
5.2.2.3 Right-of-Way Widt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7
5.2.2.4 Media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7
5.2.2.5 Bicycle and Pedestrian Faciliti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8
5.2.2.6 Driveway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8
5.2.2.7 Structur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9
5.2.2.7.1 New and Reconstructed Structures. . . . . . . . . . . . 5-9
5.2.2.7.2 Vertical Clear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9
5.2.2.8 Roadside Desig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9
5.2.2.8.1 Clear Zon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0
5.2.2.8.2 Lateral Offse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0
5.2.2.8.3 Foreslop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0
5.2.2.9 Intersection Desig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1
5.2.2.10 Railroad–Highway Grade Crossings. . . . . . . . . . . . . . . . . . . . . . 5-11
5.2.2.11 Traffic Control Devi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2
5.2.2.12 Drainag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2
5.2.2.13 Erosion Control and Landscapi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2
5.2.2.14 Design of Local Streets in the Rural Town Context. . . . . . . . . . 5-12
5.3 LOCAL STREETS IN URBAN AREA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2
5.3.1 Gener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3
5.3.1.1 Design Spee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4
5.3.1.2 Design Traffic Volum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4
5.3.1.3 Levels of Servi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4
5.3.1.4 Align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4
5.3.1.5 Grad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5
5.3.1.6 Cross Slop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5
5.3.1.7 Superelev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5
5.3.1.8 Sight Dist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6
5.3.2 Cross-Sectional Elemen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6
5.3.2.1 Width of Traveled Wa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6
5.3.2.2 Number of Lan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6
5.3.2.3 Parking Lan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6
5.3.2.4 Media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7
5.3.2.5 Curb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7
5.3.2.6 Right-of-Way Widt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7
5.3.2.7 Provision for Utiliti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7
5.3.2.8 Border Are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8
5.3.2.9 Bicycle and Pedestrian Faciliti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8
5.3.2.10 Cul-de-Sacs and Turnaroun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9
5.3.2.11 Alley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0
5.3.2.12 Driveway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1
5.3.3 Structur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2
5.3.3.1 New and Reconstructed Structures. . . . . . . . . . . . . . . . . . . . . . 5-22
5.3.3.2 Vertical Clear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3
5.3.4 Roadside Desig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3
5.3.4.1 Clear Zon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3
5.3.4.2 Lateral Offse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3
5.3.5 Intersection Desig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3
5.3.6 Railroad–Highway Grade Crossing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5
5.3.7 Traffic Control Devi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5
5.3.8 Roadway Lighti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5
5.3.9 Drainag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6
5.3.10 Erosion Contro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6
5.3.11 Landscapi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7
5.4 RECREATIONAL ROA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7
5.4.1 Gener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7
5.4.1.1 Design Spee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8
5.4.1.2 Design Vehicl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9
5.4.1.3 Grad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9
5.4.1.4 Vertical Align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30
5.4.1.5 Horizontal Alignment and Superelevation. . . . . . . . . . . . . . . . . 5-31
5.4.1.6 Sight Dist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32
5.4.1.7 Passing Sight Dist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32
5.4.1.8 Cross Slop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33
5.4.2 Cross-Sectional Elemen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33
5.4.2.1 Width of Roadwa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33
5.4.2.2 Number of Lan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34
5.4.3 Structur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35
5.4.4 Roadside Desig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36
5.4.4.1 Clear Zon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36
5.4.4.2 Roadside Slop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36
5.4.4.3 Roadside Barrier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37
5.4.5 Signing and Marki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37
5.4.6 Bicycle and Pedestrian Faciliti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37
5.5 RESOURCE RECOVERY AND LOCAL SERVICE ROADS. . . . . . . . . . . . . . . . 5-37
5.6 LOW-VOLUME ROA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39
5.7 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39
CHAPTER 6 COLLECTOR ROADS AND STREETS
6.1 INTRODUC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
6.2 COLLECTORS IN RURAL AREA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
6.2.1 Gener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
6.2.1.1 Design Spee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
6.2.1.2 Design Traffic Volum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3
6.2.1.3 Level of Servi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3
6.2.1.4 Align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3
6.2.1.5 Grad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4
6.2.1.6 Cross Slop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4
6.2.1.7 Superelev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4
6.2.1.8 Sight Dist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4
6.2.2 Cross-Sectional Elemen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6
6.2.2.1 Width of Roadwa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6
6.2.2.2 Number of Lan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6
6.2.2.3 Parking Lan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7
6.2.2.4 Media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7
6.2.2.5 Right-of-Way Widt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7
6.2.2.6 Bicycle/Pedestrian Faciliti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7
6.2.3 Structur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7
6.2.3.1 New and Reconstructed Structur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6-7
6.2.3.2 Vertical Clear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8
6.2.4 Roadside Desig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8
6.2.4.1 Clear Zon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8
6.2.4.2 Lateral Offse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8
6.2.4.3 Foreslop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9
6.2.5 Intersection Desig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9
6.2.6 Railroad–Highway Grade Crossing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0
6.2.7 Traffic Control Devi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0
6.2.8 Drainag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0
6.2.9 Erosion Control and Landscapi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0
6.2.10 Speed Transitions Entering Rural Towns. . . . . . . . . . . . . . . . . . . . . . 6-10
6.2.11 Design of Collectors in the Rural Town Context. . . . . . . . . . . . . . . . 6-12
6.3 COLLECTORS IN URBAN AREA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2
6.3.1 Gener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3
6.3.1.1 Design Spee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3
6.3.1.2 Design Traffic Volum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4
6.3.1.3 Level of Servi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4
6.3.1.4 Align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4
6.3.1.5 Grad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4
6.3.1.6 Cross Slop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5
6.3.1.7 Superelev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5
6.3.1.8 Sight Dist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5
6.3.2 Cross-Sectional Elemen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6
6.3.2.1 Width of Roadwa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6
6.3.2.2 Number of Lan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6
6.3.2.3 Parking Lan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6
6.3.2.4 Media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7
6.3.2.5 Curb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8
6.3.2.6 Right-of-Way Widt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8
6.3.2.7 Provision for Utiliti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9
6.3.2.8 Border Are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9
6.3.2.9 Bicycle/Pedestrian Faciliti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9
6.3.2.10 Driveway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0
6.3.3 Structur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0
6.3.3.1 New and Reconstructed Structures. . . . . . . . . . . . . . . . . . . . . . 6-20
6.3.3.2 Vertical Clear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0
6.3.4 Roadside Desig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1
6.3.4.1 Clear Zon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1
6.3.4.2 Lateral Offse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1
6.3.5 Intersection Desig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2
6.3.6 Railroad–Highway Grade Crossing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3
6.3.7 Traffic Control Devi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3
6.3.8 Roadway Lighti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3
6.3.9 Drainag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4
6.3.10 Erosion Contro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4
6.3.11 Landscapi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4
6.4 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5
CHAPTER 7 ARTERIAL ROADS AND STREETS
7.1 INTRODUC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1
7.2 ARTERIALS IN RURAL AREA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2
7.2.1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2
7.2.2 Gener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3
7.2.2.1 Design Spee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3
7.2.2.2 Design Traffic Volum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3
7.2.2.3 Level of Servi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4
7.2.2.4 Sight Dist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4
7.2.2.5 Align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
7.2.2.6 Grad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
7.2.2.7 Cross Slop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6
7.2.2.8 Superelev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6
7.2.3 Cross-Sectional Elemen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6
7.2.3.1 Roadway Widt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6
7.2.3.2 Number of Lan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7
7.2.3.3 Cross Section and Right-of-Wa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7
7.2.4 Roadside Desig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8
7.2.4.1 Clear Zon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8
7.2.4.2 Lateral Offse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8
7.2.5 Structur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9
7.2.5.1 Vertical Cleara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9
7.2.6 Traffic Control Devi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9
7.2.7 Erosion Contro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9
7.2.8 Provision for Passi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9
7.2.9 Ultimate Development of Multilane Divided Arterials in Rural
Area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11
7.2.10 Multilane Undivided Arterials in Rural Areas. . . . . . . . . . . . . . . . . . . 7-13
7.2.11 Divided Arterials in Rural Area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15
7.2.11.1 General Featur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15
7.2.11.2 Lane Width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15
7.2.11.3 Cross Slop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15
7.2.11.4 Shoulder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16
7.2.11.5 Median Barrier Clear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17
7.2.11.6 Media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17
7.2.11.7 Alignment and Profil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18
7.2.11.8 Climbing Lanes on Multilane Arterials in Rural Areas. . . . . . . . . 7-19
7.2.11.9 Superelevated Cross Sec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20
7.2.11.10 Cross Section and Right-of-Way Widths. . . . . . . . . . . . . . . . . . 7-24
7.2.11.11 Sections with Widely Separated Roadways. . . . . . . . . . . . . . . . 7-28
7.2.12 Intersec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29
7.2.13 Access Manage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29
7.2.14 Bicycle and Pedestrian Faciliti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30
7.2.15 Bus Turnou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30
7.2.16 Railroad–Highway Grade Crossing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31
7.2.17 Lighti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31
7.2.18 Rest Area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32
7.2.19 Speed Transitions Entering Rural Towns. . . . . . . . . . . . . . . . . . . . . . 7-32
7.2.20 Design of Arterials in the Rural Town Context. . . . . . . . . . . . . . . . . 7-34
7.3 ARTERIALS IN URBAN AREA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34
7.3.1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35
7.3.2 Gener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36
7.3.2.1 Design Spee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36
7.3.2.2 Design Traffic Volum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36
7.3.2.3 Level of Servi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37
7.3.2.4 Sight Dist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37
7.3.2.5 Align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37
7.3.2.6 Grad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37
7.3.2.7 Superelev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38
7.3.2.8 Cross Slop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38
7.3.3 Cross-Sectional Elemen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39
7.3.3.1 Roadway Width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39
7.3.3.2 Lane Width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39
7.3.3.3 Curbs and Shoulder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40
7.3.3.4 Number of Lan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40
7.3.3.5 Media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40
7.3.3.6 Drainag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45
7.3.3.7 Parking Lan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45
7.3.3.8 Borders and Sidewalk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46
7.3.3.9 Right-of-Way Widt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48
7.3.4 Roadside Desig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49
7.3.4.1 Clear Zon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49
7.3.4.2 Lateral Offse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49
7.3.5 Structur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0
7.3.5.1 New and Reconstructed Structures. . . . . . . . . . . . . . . . . . . . . . 7-50
7.3.5.2 Vertical Cleara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1
7.3.6 Traffic Barrier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1
7.3.7 Railroad–Highway Grade Crossing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1
7.3.8 Access Manage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1
7.3.8.1 General Featur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1
7.3.8.2 Access Control by Statut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2
7.3.8.3 Access Control by Zoni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2
7.3.8.4 Access Control through Driveway Regulations. . . . . . . . . . . . . 7-53
7.3.8.5 Access Control through Geometric Design. . . . . . . . . . . . . . . . 7-53
7.3.9 Bicycle and Pedestrian Faciliti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4
7.3.9.1 Bicycle Faciliti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4
7.3.9.2 Pedestrian Faciliti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4
7.3.10 Provision for Utiliti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6
7.3.11 Intersection Desig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6
7.3.12 Operational Contro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6
7.3.12.1 Traffic Control Devi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7
7.3.12.2 Pro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Curb Parking. . . . . . . . . . . . . . . 7-58
7.3.13 Speed Management in Desig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8
7.3.14 Directional Lane Usag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9
7.3.14.1 One-Way Oper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9
7.3.14.2 Reverse-Flow Oper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60
7.3.15 Frontage Roads and Outer Sepa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7-62
7.3.16 Grade Separations and Interchang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63
7.3.17 Erosion Contro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64
7.3.18 Lighti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64
7.3.19 Public Transit Faciliti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65
7.3.19.1 Location of Bus Stop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66
7.3.19.2 Bus Turnou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67
7.3.19.3 Reserved Bus Lan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68
7.3.19.4 Traffic Control Measur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69
7.4 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69
CHAPTER 8 FREEWAYS
8.1 INTRODUC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1
8.2 GENER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
8.2.1 Design Spee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
8.2.2 Design Traffic Volum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
8.2.3 Levels of Servi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3
8.2.4 Traveled Way and Shoulder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3
8.2.5 Curb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4
8.2.6 Superelev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4
8.2.7 Grad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4
8.2.8 Structur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5
8.2.9 Vertical Clear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5
8.2.10 Roadside Desig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6
8.2.11 Ramps and Terminal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6
8.2.12 Outer Separations, Borders, and Frontage Roads. . . . . . . . . . . . . . . 8-6
8.3 FREEWAYS IN RURAL AREA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7
8.3.1 Alignment and Profil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7
8.3.2 Media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9
8.3.3 Sideslop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11
8.3.4 Frontage Roa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12
8.4 FREEWAYS IN URBAN AREA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12
8.4.1 General Design Characteristic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12
8.4.2 Media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13
8.4.3 Depressed Freeway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13
8.4.3.1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13
8.4.3.2 Slopes and Wall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14
8.4.3.3 Typical Cross Sec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15
8.4.3.4 Restrictive Cross Sec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15
8.4.3.5 Walled Cross Sec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16
8.4.3.6 Example of Depressed Freewa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17
8.4.4 Elevated Freeway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19
8.4.4.1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19
8.4.4.2 Media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0
8.4.4.3 Ramps and Terminal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0
8.4.4.4 Frontage Roa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0
8.4.4.5 Building Offse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0
8.4.4.6 Typical Cross Sec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1
8.4.4.7 Freeways on Earth Embank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3
8.4.4.8 Examples of Elevated Freeway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4
8.4.5 Ground-Level Freeway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6
8.4.5.1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6
8.4.5.2 Typical Cross Sec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6
8.4.5.3 Restrictive Cross Sec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7
8.4.5.4 Example of a Ground-Level Freeway. . . . . . . . . . . . . . . . . . . . . 8-28
8.4.6 Combination-Type Freeway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8
8.4.6.1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8
8.4.6.2 Profile Contro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8
8.4.6.2.1 Rolling Terrai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8
8.4.6.2.2 Level Terrai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9
8.4.6.3 Cross-Section Contro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30
8.4.7 Special Freeway Desig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33
8.4.7.1 Reverse-Flow Roadway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33
8.4.7.2 Dual-Divided Freeway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36
8.4.7.3 Freeways with Collector–Distributor Roads. . . . . . . . . . . . . . . . 8-39
8.4.8 Accommodation of Managed Lanes and Transit Facilities. . . . . . . . 8-39
8.4.8.1 General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39
8.4.8.2 Bus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41
8.4.8.2.1 Exclusive HOV Lanes. . . . . . . . . . . . . . . . . . . . . . 8-41
8.4.8.2.2 Bus Stop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41
8.4.8.2.3 Bus-Stop Arrangements. . . . . . . . . . . . . . . . . . . . 8-41
8.4.8.2.4 Bus Stops at Freeway Level. . . . . . . . . . . . . . . . . 8-41
8.4.8.2.5 Bus Stops at Street Level. . . . . . . . . . . . . . . . . . . 8-45
8.4.8.2.6 Stairs, Ramps, Escalators, and Elevators. . . . . . . . 8-46
8.4.8.3 Rail Transi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47
8.4.8.3.1 Typical Sec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48
8.4.8.3.2 St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49
8.4.8.3.3 Example of Rail Transit Combined with
a Freewa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50
8.5 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51
CHAPTER 9 INTERSECTIONS
9.1 INTRODUC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
9.2 GENER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AND OBJECTIVES. . . . . . . . . . . . . . 9-2
9.2.1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sec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2
9.2.2 Intersection Functional Are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3
9.2.3 Design Objectiv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4
9.2.4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rsection User Groups. . . . . . . . . . . . . 9-6
9.2.5 Intersection Capacit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9
9.2.6 Intersection Design Elemen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0
9.3 TYPES AND EXAMPLES OF INTERSEC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1
9.3.1 Three-Leg Intersec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4
9.3.1.1 Basic Types of Intersec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4
9.3.1.2 Channelized Three-Leg Intersec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9-15
9.3.2 Four-Leg Intersec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8
9.3.2.1 Basic Typ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8
9.3.2.2 Channelized Four-Leg Intersec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9-19
9.3.3 Multileg Intersec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24
9.3.4 Roundabou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26
9.3.4.1 Mini-Roundabou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28
9.3.4.2 Single-Lane Roundabou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29
9.3.4.3 Multilane Roundabou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30
9.4 ALIGNMENT AND PROFIL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31
9.4.1 General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31
9.4.2 Align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31
9.4.3 Profil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33
9.5 INTERSECTION SIGHT DIST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35
9.5.1 General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35
9.5.2 Sight Triangl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36
9.5.2.1 Approach Sight Triangl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36
9.5.2.2 Departure Sight Triangl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38
9.5.2.3 Identification of Sight Obstructions within Sight Triangles. . . . 9-38
9.5.3 Intersection Contro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39
9.5.3.1 Case A—Intersections with No Control. . . . . . . . . . . . . . . . . . . 9-40
9.5.3.2 Case B—Intersections with Stop Control on the Minor Road. . 9-42
9.5.3.2.1 Case B1—Left Turn from the Minor Road. . . . . . . 9-43
9.5.3.2.2 Case B2—Right Turn from the Minor Road. . . . . 9-47
9.5.3.2.3 Case B3—Crossing Maneuver from the Minor
Roa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48
9.5.3.3 Case C—Intersections with Yield Control on the Minor Road. . 9-50
9.5.3.3.1 Case C1—Crossing Maneuver from the Minor
Roa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51
9.5.3.3.2 Case C2—Left- and Right-Turn Maneuvers. . . . . 9-53
9.5.3.4 Case D—Intersections with Traffic Signal Control. . . . . . . . . . . 9-55
9.5.3.5 Case E—Intersections with All-Way Stop Control. . . . . . . . . . . 9-56
9.5.3.6 Case F—Left Turns from the Major Road. . . . . . . . . . . . . . . . . . 9-56
9.5.3.7 Case G—Roundabou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58
9.5.4 Effect of Skew.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58
9.6 TURNING ROADWAYS AND CHANNELIZ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9-59
9.6.1 Turning Roadway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60
9.6.1.1 Genera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60
9.6.1.2 Channelized Right-Turn Lan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60
9.6.1.3 Design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63
9.6.1.4 Curb Radiu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65
9.6.2 Channeliz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67
9.6.3 Islan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69
9.6.3.1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69
9.6.3.2 Channelizing Islan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70
9.6.3.3 Divisional Islan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72
9.6.3.4 Refuge Islan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74
9.6.3.5 Island Size and Design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74
9.6.3.6 Island Delineation and Approach Treatment. . . . . . . . . . . . . . . 9-75
9.6.3.7 Corner Islands for Turning Roadways. . . . . . . . . . . . . . . . . . . . . 9-82
9.6.4 Superelevation for Turning Roadways at Intersections. . . . . . . . . . . 9-83
9.6.4.1 General Design Guidelin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83
9.6.4.2 Superelevation Runoff.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83
9.6.4.3 Development of Superelevation at Turning Roadway
Terminal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84
9.6.5 Stopping Sight Distance at Intersections for Turning Roadways. . . 9-91
9.6.5.1 General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91
9.6.5.2 Vertical Contro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91
9.6.5.3 Horizontal Contro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92
9.7 AUXILIARY LAN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92
9.7.1 Gener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92
9.7.2 Deceleration Lan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94
9.7.2.1 Perception-–Reaction Dist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94
9.7.2.2 Storage Lengt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96
9.7.2.3 Taper Lengt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00
9.7.3 Design Treatments for Left-Turn Maneuvers. . . . . . . . . . . . . . . . . . 9-105
9.7.3.1 Guidelines for Provision and Design of Left-Turn and Bypass
Lan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05
9.7.3.2 Median Left-Turn Lan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10
9.7.3.3 Median End Treat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13
9.7.3.4 Offset Left-Turn Lan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13
9.7.3.5 Simultaneous Left Tur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15
9.7.3.6 Double or Triple Left-Turn Lan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16
9.8 MEDIAN OPENING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18
9.8.1 Gener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18
9.8.2 Control Radii for Minimum Turning Paths. . . . . . . . . . . . . . . . . . . . 9-119
9.8.2.1 Shape of Median En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20
9.8.3 Effect of Skew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21
9.8.4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Higher Speed Left Turns. . . . . . . . . . . . 9-122
9.9 INDIRECT LEFT TURNS AND U-TUR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24
9.9.1 Gener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24
9.9.2 Intersections with Jughandle or Loop Roadways. . . . . . . . . . . . . . 9-126
9.9.3 Displaced Left-Turn Intersec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29
9.9.4 Wide Medians with U-Turn Crossover Roadways. . . . . . . . . . . . . . 9-130
9.9.5 Location and Design of U-Turn Median Openings. . . . . . . . . . . . . 9-136
9.10 ROUNDABOUT DESIG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41
9.10.1 Geometric Elements of Roundabou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43
9.10.1.1 Size and Space Nee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44
9.10.2 Fundamental Principl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45
9.10.2.1 Slow Speeds Using Deflec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46
9.10.2.2 Lane Balance and Lane Continuity. . . . . . . . . . . . . . . . . . . . . . 9-146
9.10.2.3 Appropriate Natural Path Alignment. . . . . . . . . . . . . . . . . . . . 9-148
9.10.2.4 Design Vehicl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49
9.10.2.5 Nonmotorized User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50
9.10.2.6 Sight Distance and Visibilit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51
9.11 OTHER INTERSECTION DESIGN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9-151
9.11.1 Intersection Design Elements with Frontage Roads. . . . . . . . . . . . 9-151
9.11.2 Traffic Control Devi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55
9.11.3 Bicyclis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56
9.11.4 Pedestria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56
9.11.5 Lighti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56
9.11.6 Driveway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57
9.11.7 Left Turns at Midblock Locations and at Un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on Streets with Flush Media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58
9.12 RAILROAD–HIGHWAY GRADE CROSSING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59
9.12.1 Horizontal Align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59
9.12.2 Vertical Align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60
9.12.3 Crossing Desig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61
9.12.4 Sight Dist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62
9.13 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68
CHAPTER 10 GRADE SEPARATIONS AND INTERCHANGES
10.1 INTRODUCTION AND GENERAL TYPES OF INTERCHANGES. . . . . . . . . . 10-1
10.2 WARRANTS FOR INTERCHANGES AND GRADE SEPARATIONS. . . . . . . . 10-3
10.3 ADAPTABILITY OF HIGHWAY GRADE SEPARATIONS AND
INTERCHANG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6
10.3.1 Traffic and Oper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6
10.3.2 Site Condi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7
10.3.3 Type of Highway and Intersecting Facility. . . . . . . . . . . . . . . . . . . . . 10-7
10.4 ACCESS SEPARATIONS AND CONTROL ON THE CROSSROAD AT INTERCHANG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8
10.5 SAFET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9
10.6 STAGE DEVELOP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0
10.7 ECONOMIC FACTOR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1
10.7.1 Initial Cos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1
10.7.2 Maintenance Cos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1
10.7.3 Vehicular Operating Cos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1
10.8 GRADE SEPARATION STRUCTUR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1
10.8.1 Introduc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1
10.8.2 Types of Separation Structur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2
10.8.3 Overpass versus Underpass Roadways.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8
10.8.3.1 Gener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8
10.8.3.2 Structure Width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21
10.8.4 Underpass Roadway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22
10.8.4.1 Lateral Offse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22
10.8.4.2 Vertical Clear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24
10.8.5 Overpass Roadway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25
10.8.5.1 Bridge Railing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25
10.8.5.2 Lateral Offse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26
10.8.5.3 Media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27
10.8.6 Longitudinal Distance to Attain Grade Separation. . . . . . . . . . . . . 10-27
10.8.7 Grade Separations without Ramp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29
10.9 INTERCHANG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30
10.9.1 General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30
10.9.2 Three-Leg Desig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31
10.9.3 Four-Leg Desig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39
10.9.3.1 Ramps in One Quadra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39
10.9.3.2 Diamond Interchang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40
10.9.3.3 Roundabout Interchang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47
10.9.3.4 Single-Point Diamond Interchanges. . . . . . . . . . . . . . . . . . . . . 10-48
10.9.3.5 Diverging Diamond Interchanges. . . . . . . . . . . . . . . . . . . . . . 10-53
10.9.3.6 Cloverleaf Interchang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57
10.9.3.6.1 Partial Cloverleaf Ramp Arrangements. . . . . . . . 10-60
10.9.3.7 Directional Interchang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63
10.9.3.7.1 With Loops and Weaving. . . . . . . . . . . . . . . . . . 10-66
10.9.3.7.2 With Loops and No Weaving. . . . . . . . . . . . . . . 10-67
10.9.3.7.3 Fully Directiona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67
10.9.4 Other Interchange Configu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72
10.9.4.1 Offset Interchang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72
10.9.4.2 Combination Interchang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72
10.9.5 Gener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76
10.9.5.1 Determination of Interchange Configuration. . . . . . . . . . . . . . 10-76
10.9.5.2 Approaches to the Structu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79
10.9.5.2.1 Alignment, Profile, and Cross Section. . . . . . . . 10-79
10.9.5.2.2 Sight Dist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81
10.9.5.3 Interchange Spaci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82
10.9.5.4 Uniformity of Interchange Patterns. . . . . . . . . . . . . . . . . . . . . 10-82
10.9.5.5 Route Continuit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83
10.9.5.6 Overlapping Rout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84
10.9.5.7 Signing and Marki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86
10.9.5.8 Basic Number of Lan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86
10.9.5.9 Coordination of Lane Balance and Basic Number of Lanes. . . 10-87
10.9.5.10 Auxiliary Lan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90
10.9.5.11 Lane Reduc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93
10.9.5.12 Weaving Sec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94
10.9.5.13 Collector–Distributor Road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95
10.9.5.14 Two-Exit versus Single-Exit Interchange Design. . . . . . . . . . . 10-96
10.9.5.15 Wrong-Way Entr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98
10.9.6 Ramp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02
10.9.6.1 Types and Exampl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02
10.9.6.2 General Ramp Design Considerations. . . . . . . . . . . . . . . . . . 10-105
10.9.6.2.1 Design Spee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05
10.9.6.2.2 Portion of Ramp to Which Design Speed Is
Applicabl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05
10.9.6.2.3 Ramps for Right Turns. . . . . . . . . . . . . . . . . . . . 10-105
10.9.6.2.4 Loop Ramp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06
10.9.6.2.5 Two-Lane Loop Ramps. . . . . . . . . . . . . . . . . . . 10-106
10.9.6.2.6 Semidirect Connections. . . . . . . . . . . . . . . . . . 10-106
10.9.6.2.7 Direct Connections.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06
10.9.6.2.8 Different Design Speeds on Intersecting
Highway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06
10.9.6.2.9 At-Grade Terminals.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06
10.9.6.2.10 Curvatu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07
10.9.6.2.11 Sight Distan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09
10.9.6.2.12 Grade and Profile Design. . . . . . . . . . . . . . . . . 10-109
10.9.6.2.13 Vertical Curv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11
10.9.6.2.14 Superelevation and Cross Slope. . . . . . . . . . . . 10-111
10.9.6.2.15 Gor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14
10.9.6.3 Ramp Traveled-Way Width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21
10.9.6.3.1 Width and Cross Section. . . . . . . . . . . . . . . . . 10-121
10.9.6.3.2 Shoulder Widths and Lateral Offset. . . . . . . . . 10-121
10.9.6.3.3 Shoulders and Curbs. . . . . . . . . . . . . . . . . . . . 10-122
10.9.6.4 Ramp Terminal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23
10.9.6.4.1 Left-Side Entrances and Exits. . . . . . . . . . . . . . 10-123
10.9.6.4.2 Terminal Location and Sight Distance. . . . . . . 10-123
10.9.6.4.3 Ramp Terminal Design. . . . . . . . . . . . . . . . . . . 10-124
10.9.6.4.4 Traffic Contro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24
10.9.6.4.5 Distance between a Free-Flow Terminal and
Structur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24
10.9.6.4.6 Distance between Successive Ramp
Terminal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26
10.9.6.4.7 Speed-Change Lanes. . . . . . . . . . . . . . . . . . . . 10-128
10.9.6.5 Single-Lane Free-Flow Terminals, Entrances. . . . . . . . . . . . . 10-128
10.9.6.5.1 Taper-Type Entrances. . . . . . . . . . . . . . . . . . . . 10-128
10.9.6.5.2 Parallel-Type Entrances. . . . . . . . . . . . . . . . . . . 10-130
10.9.6.6 Single-Lane Free-Flow Terminals, Exits. . . . . . . . . . . . . . . . . 10-135
10.9.6.6.1 Taper-Type Exi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35
10.9.6.6.2 Parallel-Type Exi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36
10.9.6.6.3 Free-Flow Terminals on Curves. . . . . . . . . . . . . 10-139
10.9.6.6.4 Multilane Free-Flow Terminals. . . . . . . . . . . . . 10-143
10.9.6.6.5 Two-Lane Entra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10-143
10.9.6.6.6 Two-Lane Exi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46
10.9.6.6.7 Two-Lane Terminals on Curved Alignment. . . . 10-147
10.9.6.6.8 Major Forks and Branch Connections. . . . . . . . 10-147
10.9.7 Other Interchange Design Featur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50
10.9.7.1 Testing for Ease of Oper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50
10.9.7.2 Pedestrian and Bicycle Accommodation. . . . . . . . . . . . . . . . 10-151

 

YDB 145-2014,智慧城市,智慧城市信息交互技术要求,智慧城市标准,YDB 145-2014 智慧城市信息交互技术要求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为适应信息通信业发展对通信标准文件的需要,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组织制定“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标准”,推荐有关方面参考采用。有关对本标准的建议和意见,向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反映。
本标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木标准起草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重庆邮电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涵、沈彬、邹国伟、杨贝斯、金自立、王佳佳、崔吴、王智萍、罗振、莫宏波、徐啸峰、邓光青、何晨光、付蔚。

智慧城市信息交互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智慧城市信息交互的技术要求,包括智慧城市信息交互内涵、场景分析、交互接口要求和流程。
本标准适用于智慧城市的信息交互。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YDB134-2013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和技术要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智慧城市信息交互information exchange of smart city
在智慧城市各系统间采用标准化的消息格式、控制协议和开放接口通信并互操作,从而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运作,提高城市运行和指挥智慧化程度的机制。
3.2数据资源data resource
智慧城市中存储于行业系统中的行业数据库以及城市基础数据库中的数据,以及智慧城市应用中的应用数据。
3.3事件event
一种特殊的数据,是智慧城市应用或行业系统监测到异常数据或对城市有重大影响的数据时生成的规范化报告,基于消息传递。
3.4消息message
软件对象之间直接进行交互和通信时传递的信息。
3.5智能响应intel ligent response
行业系统在接收到应用发来的异常情况事件后,依据事前的预案进行应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公共支撑平台的过程:也包括智慧应用在接收到行业系统发来的异常参数时,分析异常参数的原因并将情况发布给公众的过程。
3.6密钥key
一种参数,它是在明文转换为密文或将密文转换为明文的算法中输入的数据。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ID标识
IDentity
IP网络互连协议
Internet Protocol
TCP传输控制协议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RL统一资源定位符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5概述
智慧城市信息交互是保障智慧城市运行、完成服务功能的重要基础。智慧城市信息交互以公共支撑平台为中心,通过各行业系统(行业系统中有行业数据库)及基础数据库的接口获得数据,并面向政府、企业、市民提供安全、可靠的应用服务。智慧城市的概念、关键模块及相互关系见YDB134-2013。信息交互的对象指数据。智慧城市信息交互过程中所涉及关键模块及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YDB 145-2014,智慧城市,智慧城市信息交互技术要求,智慧城市标准,YDB 145-2014 智慧城市信息交互技术要求

内容索引: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缩略语...2
5概述..2
6智慧城市信息交互场景分析3
6.1概述3
6.2接入.3
6.3数据更新4
6.4数据获取.....4
6.5订阅/推送4
6.6事件下发4
6.7事件上报.5
7智慧城市信息交互流程5
7.1接入5
7.2数据更新6
7.3数据获取7
7.4订阅/推送8
7.5事件下发.........9
7.6事件上报........10
8智慧城市信息交互接口及接口要求11
8.1接口分类11
8.2接口要求.....1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5162-2017
通信管道横断面图集
Transect Drawing Gallery of Communication Conduit
2017-11-7发布
2018-1-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YD/T 5162-2017,通信管道断面图,通信管道横断面图集,高清正式版 YD/T 5162-2017 通信管道横断面图集

本图集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关于印发 2015年第三批 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工信厅科〔2015〕115号)的要求,依 据现行的国家和通信行业 标准,结合 当前通信管道工程建设 中设 计 、施工普遍采用的管材及铺设方式对原图集进行修订 。 本图集对通信工程中管道的铺设做出规定和要求 ,共 分 5章 。 主要技术内容包括 :总则、术 语 、管道规格 、管道组群与组合方式 、 管道横断面图。

1总则
1.0.1“通信管道横断面图集”(以下简称图集),是规范通信管道工程中管道组群和组合方式的专用图集,为通信管道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及维护等部门提供统一的管道图集,使通信管道工程图纸做到规格统一、标准一致、表述准确。
1.0.2本图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通信管道工程建设。
2术语
2.0.1单孔管(single duct conduit)
管材的最小单元为1孔。
2.0.2多孔管(multiple-duct conduit)
管材的最小单元大于1孔。
2.0.3管道组群(conduit group)
以相同规格、相同材质的管材按照一定规则组织在一起的横断面型式称为管道组群。
2.0.4管道组合(conduit combinations)
不同规格或不同材质的管材按照一定规则组织在一起的横断面型式称为管道组合。
3管道规格
3.0.1常用标准管材规格应符合表3.0.1规定。
表3.0.1常用标准管材规格表 单位:mm
(略)
4管道组群与组合方式
4.0.1管道组群应遵守以下规则:
1.水泥管宽度≤8孔,高度≤10孔,每层管孔数量均等的矩形组群;
2.钢管宽度≤8孔,高度≤10孔,每层管孔数量均等的矩形组群,或向上每层依次递减1孔的梯形组群;
3.塑料管宽度≤8孔,高度≤8孔,每层管孔数量均等的矩形组群,或向上每层依次递减1孔的梯形组群。
4.0.2管道组合遵循以下原则:
1.多孔管群组合,内孔孔数多的宜置于上层或内侧;
2.不同规格、相同材质,孔径小的宜置于上层或内侧;孔径大的置于下层或外侧;
3.不同材质,钢管应置于下层,塑料管置于上层;
4.水泥管块应置于下层,其他管材置于上层;
5.不同材质组合时,管道组合方式应符合4.0.1条规定,高度应满足层数低的要求。
4.0.3管道组群、组合的固定方式应符合以下要求:
1.双壁波纹塑料管群用管架方式固定;
2.其他塑料管群用绑扎带方式固定,进入人孔时用管架固定并将管间缝隙加大至15.0~20.0mm;
3.钢管管群用扁钢固定;
4.水泥管群用水泥砂浆砌筑方式固定。

内容索引:

1总则1
2术语3
3管道规格3
4管道组群与组合方式5
5管道横断面图6
5.1单孔塑料管组群6
5.2钢管组群17
5.3多孔管组合25
5.4水泥管组群与组合32
附录A本规范用词说明46
附录B管道材质……47
附录C命名与标示………49
附录D绘图标准52
引用标准名录56
条文说明57
修订、补充内容一览表……………67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央企交底,技术交底,标准范本,钢筋工程,钢筋工程技术交底怎么写?央企交底标准范本 央企交底,技术交底,标准范本,钢筋工程,钢筋工程技术交底怎么写?央企交底标准范本

技术交底
表格编号:1311
项目名称:中铁滨湖名邸项目经理部 第1页
交底编号:共页
工程名称:中铁滨湖名邸小区三期工程
设计文件图号:结构施工图1-30/30
施工部位:18#楼1~20轴/A-P轴、-0.05m~14.45m标高钢筋工程+
交底日期:年月日中
交底内容:
1.技术交底范围
本次技术交底范围为18#楼1-20/A-P轴、一层地面(-0.05m)至五层楼面(14.45m)钢筋工程。
2.设计情况
本住宅楼主体结构情况为33层,一层结构标高为-0.05m,屋面结构标高为95.65m,标准层层高为2.9m。
3.开始施工的条件及施工准备工作
3.1人员准备
本工程钢筋施工由皖西俊程劳务公司提供劳务分包。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及施工进度要求,现场所需劳动力见表1:
3.2 机具准备
现场钢筋加工小型机具,由项目物机部、安质部、工程部依据相关规定验证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具体加工、运输等机具配备数量详见表2:
3.3 材料与作业条件
3.3.1按照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图的要求,将进场钢筋堆放场地进行清理、平整,准备好垫木,按钢筋的绑扎顺序分类堆放。
3.3.2 核对钢筋的级别、型号、数量是否与物资计划相符。
3.3.3 对待绑扎的部位进行检查,确定梁底模、侧模、板模板等位置准确、标高准确、固定有效。对施工操作平台进行无遗漏检查,确保支撑架体、脚手板等操作平台稳固可靠。
3.3.4 每施工一个分区前要提前对钢筋需用量进行计算确定,然后由工程部栋号负责人制订物资计划,由物机部采购并现场对材料质量进行验收,确保现场材料能够满足施工需要。
3.3.5 对严重锈蚀的钢筋应进行除锈处理以免影响握裹力,处理要彻底并不得损伤钢筋,处理后有麻点等损伤的,不得按照原规格使用。
3.4 钢筋采用带丝水泥垫块,加工后养护28天。见表3
4.施工工艺
4.1 钢筋加工
4.1.1由技术员进行钢筋配料、计算、做料单,经工程部审核通过后,下达到钢筋加工班组,接头位置要综合考虑,要符合设计和方案要求,同时兼顾施工方便。成型的半成品钢筋必须挂牌标识,注明几何图形、尺寸、根数、使用部位,码放整齐,按使用部位发放。
4.1.2 受力钢筋的弯钩与弯折应符合下列规定:
(1)HPB235钢筋末端应作180°弯钩,其弯钩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3倍;
(2)当设计要求钢筋末端需作135°弯钩时,HPB335级、HPB400级钢筋的弯钩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4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3)钢筋作不大于90°的弯折时,弯折处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
4.1.3 箍筋末端弯钩无设计要求时,符合下列规定:
(1)箍筋弯钩的弯弧内直径除应满足受力钢筋弯钩内直径外,应不小于受力钢筋的直径;
(2)钢筋弯钩的弯折角度:对一般结构不应小于90°;对有抗震结构要求的结构,应为135°;
(3)箍筋弯后平直部分长度:对一般结构,不宜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对有抗震要求的结构,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
(4)钢筋调直后应进行力学性能和重量偏差的检验,其强度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盘卷钢筋和直条钢筋调直后的断后伸长率、重量负偏差应符合表4的规定。
注:1.断后伸长率A的量测标距为5倍钢筋公称直径; 2.重量负偏差(%)按公式(W0-Wd)/W0×100计算,其中W0为钢筋理论重量(kg/m,Wd为调直后钢筋的实际重量; 3.对直径为28mm~40mm的带肋钢筋,表中断后伸长率可降低2%。
4.2 钢筋连接
本工程直径在14mm以上,22mm以下的竖向钢筋采用电渣压力焊施工,不大于14mm的采用绑扎。
4.2.1钢筋接头位置
(1)钢筋的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同一纵向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接头末端至钢筋弯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
(2)当受力钢筋采用机械连接接头或焊接接头时,设置在同一构件内的接头宜相互错开。
纵向受力钢筋机械连接接头及焊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35倍d且不小于500mm,凡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的将诶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力钢筋机械连接接头机焊接连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为该区段内有接头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与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
同一区段内,纵向受力钢筋的接头面积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3)在受拉区不宜大于50%。
(4)接头不宜设置在有抗震设计要求的框架梁端、柱端的箍筋加密区;当无法避开时,对等强度高质量机械连接接头,不应大于50%。
(5)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构件中,不宜采用焊接接头;当采用机械连接接头时,不应大于50%。
(6)同一构件中相邻纵向受力钢筋的绑扎搭接接头宜相互错开。绑扎搭接接头中钢筋的横向净距不应小于钢筋直径,且不应小于25mm。钢筋绑扎搭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1.3Ll(Ll为搭接长度),凡搭接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的搭接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为该区段内有搭接接头的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与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
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拉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7)对梁类、板类及强类构件,不宜大于25%;
(8)对柱类构件,不宜大于50%;
(9)当工程中确定有必要增大接头面积百分率时,对梁类构件,不应大于50%;对其他构件,可根据实际情况放宽。
4.2.2 钢筋绑扎搭接
纵向受拉钢筋最小搭接长度见表5。
(1)两根直径不同钢筋的搭接长度,以较细钢筋的直径计算。
(2)纵向受拉钢筋的绑扎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大于25%时,采用上表数值。
(3)纵向受拉钢筋的绑扎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大于25%小于50%时,按上表数值倡议1.2取用。
(4)纵向受拉钢筋的绑扎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大于50%时,按上表数值乘以1.35取用。
(5)符合下列条件时,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搭接长度应按上表确定后,按下列规定进行修正:
① 当带肋钢筋的直径大于25mm时,其最小搭接长度应按相应数值乘以系数1.1取用;
② 对环氧树脂涂层的带肋钢筋,其最小搭接长度应按相应数值乘以系数1.25取用;
③ 当混凝土凝固过程中受力钢筋易受扰动时(如滑模施工),其最搭接长度应按相应数值乘以系数0.7取用;
④当带肋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搭接钢筋直径的3倍且配有箍筋时,其最小搭接长度可按相应数值乘以系数0.8取用。
(6)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结构构件,其受力钢筋的最小搭接长度对一、二级抗震等级应按相应数值乘以系数1.15采用;对三级抗震等级应按相应数值乘以系数1.05采用。
(7)在梁、柱类构件的纵向受拉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应按设计要求配置箍筋。当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 箍筋直径不应小于搭接钢筋较大直径的0.25倍;
②受拉搭接区段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应大于100mm;
③受压搭接区段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
④当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直径大于25mm时,应在搭接接头两个端面外100mm范围内各设置两个箍筋,其间距宜为50mm。
4.2.3 电渣压力焊连接
(1)电渣压力焊应用于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竖向或斜向(倾斜度不大于10°)钢筋的连接。
(2)直径12mm钢筋电渣压力焊时,应采用小型焊接夹具,上下两钢筋对正,不偏斜,多做焊接工艺试验,确保焊接质量;
(3)电渣压力焊焊机容量应根据所焊钢筋直径选定,接线端应连接紧密,确保良好导电;
(4)焊接夹具应具有足够刚度,夹具形式、型号应与焊接钢筋配套,上下钳口应同心,在最大允许荷载下应移动灵活,操作便利,电压表、时间显示器应配备齐全
(5)电渣压力焊工艺过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焊接夹具的上下钳口应夹紧于上、下钢筋上;钢筋一经夹紧,不得晃动,且两钢筋应同心;
②弧可采用直接引弧法或铁丝圈(焊条芯)间接引弧法;
③引燃电弧后,应先进行电弧过程,然后,加快上钢筋下送速度,使上钢筋端面插入液态渣池约2mm,转变为电渣过程,最后在断电的同事,迅速下压上钢筋,挤出熔化金属和熔渣;
④接头焊毕,应稍作停歇,方可回收焊剂和卸下焊接夹具;敲去渣壳后,四周焊包凸出钢筋表面的高度,当钢筋直径为25mm及以下时不得小于4mm;当钢筋直径为28mm及以上时不得小于6mm;
⑤电渣压力焊焊接参数应包括焊接电流、焊接电压和焊接通电时间;采用HJ431焊剂时,宜符合表6规定。采用专用焊剂或自动电渣压力焊机时,应根据焊剂或焊机使用说明书中推荐数据,通过试验确定。
⑥在焊接生产中焊工应进行自检,当发生偏心、弯折、烧伤等焊接缺陷时,应查找原因,采取措施,及时消除。
4.3 梁钢筋绑扎
4.3.1 工艺流程
清理梁底模→画主次梁箍筋间距线→在主次梁模板上口铺设横杆数根→在横杆上面放箍筋→穿主梁下层纵筋→穿次梁下层纵筋→穿主梁上层钢筋→按照箍筋间距线绑扎箍筋→穿次梁上层钢筋→按次梁箍筋间距线绑扎次梁。
4.3.2 检查梁底模、侧模标高、位置与加固,满足施工条件后在底模上画主次梁箍筋间距线,摆放箍筋。
4.3.3先穿主梁下部受力钢筋及弯起钢筋,将箍筋按照已经画好的间距逐个分开;再穿次梁的下部钢筋并套好箍筋。放主次梁的构造钢筋、架立钢筋,隔一定间距将架立钢筋与箍筋绑扎牢固,调整箍筋间距使其满足设计要求,绑架立筋,再绑主筋,主次梁同时配合进行。
4.4 板钢筋绑扎
4.4.1 工艺流程
检查并清理板模板→在板模板上画钢筋间距线→绑扎板下受力筋→绑负弯短钢筋
4.4.2 钢筋绑扎施工前检查板模板的标高、平整度、牢固及拼装质量,并清理模板。
4.4.3 在板模板上按设计画出钢筋间距线,并按画出的线绑扎板受力钢筋。
4.4.4绑扎支座处附加筋。
4.4.5当楼板开洞时,当洞口边长直径≤300板内钢筋可以自行绕过,300<洞口边长≤800时,应在洞口边加强钢筋上下各2根直径14mm的三级钢,具体做法见图1(单位mm)
4.5 柱钢筋绑扎
画位置线→套箍筋→纵向钢筋焊接、绑扎→箍筋定位→箍筋绑扎
4.5.1 按图纸要求间距,计算好每根箍筋数量,先将箍筋套在下层伸出的钢筋上,然后焊接柱子纵筋,绑扣要向柱中心。角部弯钩应与模板成45°,中间钢筋的弯钩应与模板成90°。
4.5.2 第一步接头距楼板面大于500mm且大于H/6,不在箍筋加密区。
4.5.3 画箍筋间距线:在立好的柱子纵向钢筋上,按图纸要求用粉笔划箍筋间距线。
4.5.4 按画好的箍筋位置线,将已套好的箍筋往上移动,由上往下绑扎。
4.5.5箍筋与主筋垂直,箍筋转角与主筋交点均绑扎,主筋与箍筋非转角部分的相交点成梅花交错绑扎。
4.6 墙体钢筋的绑扎
4.6.1墙体钢筋绑扎时,应先立竖向固定梯子,间距1.5m左右,然后立2~4根立筋,并划好水平分档线,在下部齐胸绑扎两根水平受力筋,并在墙体顶标高下300mm处加水平固定梯,根据水平间距,进行立筋,然后再绑扎水平筋,第一道水平筋距楼板面50mm,绑扎时两人对面绑扎,丝尾朝内,严禁漏扣。
4.6.2 绑扎完毕,加上塑料垫块,并排布均匀,自检,互检,隐检。
4.6.3 墙体竖向筋搭接见图2(单位:mm)
4.7 楼梯钢筋绑扎
画位置线→绑主筋→绑分布筋
在楼梯底版上画主筋、分布筋的位置,先绑扎主筋后绑扎分布筋,每个交点均应绑扎。如有楼梯梁时,先绑梁筋后绑板筋。板筋要锚固到梁内。
5.质量标准
5.1 加工方面
配料时要在满足设计、规范及本方案的前提下应有利于保证加工安装质量,应考虑附加筋;成型的钢筋形状尺寸要准确,端面上没有翘曲不平。弯曲点不得有裂纹和回弯现象。钢筋加工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要求:
5.2钢筋绑扎
5.2.1 钢筋绑扎安装必须符合《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1G1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版)、《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 107-2010)的要求。
5.2.2 本技术交底由项目部工程部组织项目管理人员及班组进行交底,由班组长做工序样板,在项目部验收合格后交底到操作层,让操作者明白施工顺序,结构尺寸标高,规范要求及质量标准。
5.2.3 定岗专业化,不随便更换操作人员,在梁板模板表面标明各部位绑扎钢筋的规格、数量等。班组长及项目技术人员要定岗到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2.4 钢筋绑扎允许偏差应符合表8要求:
5.3 钢筋接头
本工程采用电渣压力焊接头。
5.3.1 电渣压力焊接头应分批进行外观质量检查和力学性能检验。
四周焊包凸出钢筋表面,当钢筋直径为25mm及以下时,不得小于4mm;当钢筋直径为28mm及以上时,不得小于6mm。
5.3.2 钢筋与电极接触处,应无烧伤缺陷;
5.3.3 接头处的弯折角不得大于2°;
5.3.4 接头处的轴线偏移不得大于1mm。
6安全、环保、文明施工等技术措施
6.1 工程部根据现场施工进度及进度计划提出相应的材料进场计划,尽可能做到进场钢筋及时使用,减少现场钢筋堆放量,并加强钢筋标识管理,钢筋从进场到绑扎整个过程都必须按照检验情况、不同规格、不同形状、不同尺寸、不同使用部位进行分类堆放和标识,以避免出现错乱现象。
6.2 由项目部测量主管XX带领测量组对现场钢筋绑扎位置进行测量放样,并安排其他人进行复核,确保绑扎位置的准确,以保证结构受力。
6.3 屋面顶梁板钢筋采用塑料垫块,保护层厚度为XXmm,钢筋绑扎完毕之后由工程部和安质部检验,有不符合要求的,要求施工班组立即整改,保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满足要求。
6.4 技术人员及时向全体施工队操作者做书面、口头现场技术交底。通过口头形式进行的技术交底,应及时补充相关资料,经班组长检验合格后由专业工长检查,工长报验项目部质检员,由质检员报监理验收。
6.5 所有现场管理人员和施工操作人员都必须正确佩带安全帽,大于2m的高空作业人员必须正确佩带安全带。
6.6 所有现场操作人员不得酒后作业,施工现场不得嬉戏打闹。
6.7 剥肋滚轧直螺纹施工人员和操作平台脚手架施工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并持证上岗操作。
6.8 钢筋机械必须设置于项目部钢筋棚内。机械须接地,操作工须穿戴防护衣具,保证人员安全。
6.9 钢筋加工机械要设专人维护维修,定期检查各种机械的零部件,特别是易损部件,出现有磨损的必须更换。
6.10 操作人员必须站在砂轮片运转切线方向的旁侧。
6.11 现场在进行钢筋加工及成型时,要控制各种机械的噪声。将机械安放在平整度较高的平台上,下垫木板。并定期检查各种零部件,如发现零部件有松动、磨损,及时紧固或更换,以降低噪音工后的半产品堆放时要注意用苫布遮盖,防止因雨水造成钢筋的锈蚀。如果钢筋已生片状老锈,钢筋在使用前必须用铁丝刷或砂盘进行除锈。并及时将锈屑清理起来,统一清运。浇筑混凝±时不要振动钢筋,降低噪声排放强度。
6.12 钢筋原材、加到规定的垃圾集中地;直螺纹套丝的铁屑装入尼龙口袋送废品回收站。
7成品半成品保护措施
7.1 钢筋原材、半成品的吊运、储存。
7.1.1钢筋原材料进厂后,已检与未检的钢筋应分开堆放,不同规格的钢筋应分开堆放,钢筋堆放应制做专门的钢筋贮存架,钢筋贮存架的底部应离开地面20cm以上,保证钢筋原材料放放贮存架后钢筋的中部及两端不与地面接触。
7.1.2 钢筋原材料应储存在加工车间内或覆盖彩条布,防止钢筋淋雨表面发生锈蚀。
7.1.3 钢筋半成品应制做专门的料架进行存放,钢筋原材料经下料、弯曲等各道工序形成的半成品应挂牌分类存放入储存架。
7.1.4 钢筋半成品不得堆放于地面,不得与地面水或油污接触。
7.1.5钢筋成品、半成品吊运过程应使用专用吊具,吊点选取应合理,吊运过程中钢筋成品、半成品不得变形。
7.2 钢筋下料、弯弧、弯曲保护措施
7.2.1 接送料的工作台面应和切刀下部保持水平,加工过程中应有专人压住钢筋,防止钢筋发生扭曲。
7.2.2 严禁剪切直径及强度超过机械铭牌规定的钢筋,一次切断多根钢筋时,其总截面积应在规定范围内。
7.2.3 钢筋应平顺、匀速进入弯曲、弯弧机,弯芯轴直径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防止钢筋在弯制过程中产生裂纹。
7.3 成品钢筋保护措施
7.3.1 成品钢筋应按型号挂牌分类堆放储存。
7.3.2 钢筋在运输、储存运输过程使用专用吊具,吊点及支撑点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吊运需轻起轻落,防止碰撞。
7.3.3钢筋储存堆放就位后,派专人进行维护看管,储存场周边设置栏杆防护,挂好标志。
8、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8.1应保证钢筋加工机械运转正常,防止因机械运转不正常造成钢筋半成品尺寸偏差。
8.2应保持钢筋加工机械清洁,防止机械上油污污染钢筋。
附件及附图: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中建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标准模板,钢结构,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怎么写?中建方案标准模板 中建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标准模板,钢结构,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怎么写?中建方案标准模板

XX项目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
编制、审核要点
第一章 编制依据
第一节 合同(或协议):
合同(协议)名称 编号 签订日期
...... ...... ......
第二节 地质勘查报告
报告名称 编号 日期
...... ...... ......
第三节 施工图纸
图纸类别 图纸编号 出图日期
建筑 ...... ......
...... ......
...... ......
结构 ...... ......
...... ......
...... ......
第四节 主要法规、文件
注:内容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填写、要尽可能的完整
第二章 工程概况
第一节 工程简介
1.1工程简介
1.2钢结构概况
第二节 主要构件及典型节点
2.1主要构件典型截面(根据工程实际情况)
2.2典型节点(根据工程实际情况)
2.3、主要构件材质
第三章 施工部署
第一节 工程管理目标
1.1科技质量目标
1.2安全生产目标
1.3工期目标
1.4环境目标
1.5成本目标
第二节 工程重点及难点
第三节 主要施工顺序及工艺流程
3.1总体施工顺序(根据工程实际情况)
3.2流水分段施工顺序(根据工程实际情况)
3.3平面分区及安装顺序(根据工程实际情况)
3.4立面工序间顺序(根据工程实际情况)
第四节 施工准备及施工计划
4.1施工准备
4.2 现场准备
4.3构件的验收、存放及修补计划
4.4劳动力准备计划
4.5主要施工机具需用计划
4.6施工现场用电计划
第五节 四新技术推广应用计划
第四章 施工总平面布置(应包括钢结构施工各个阶段的平面图)
第五章 施工进度计划(网络图或横道图标示)
第六章 主要施工方案(根据工程实际情况)
第一节 钢结构加工、运输
第二节 测 量
第三节 埋件安装
第四节 外框十字柱安装
第五节 核芯筒钢柱安装
第六节 环带桁架安装
第七节 钢梁安装
第八节 焊接施工
第九节 主要钢构件焊接
第十节 高强度螺栓施工
第十一节 高强螺栓安装
第十二节 焊接质量检查
第十三节 压型钢板施工
第十四节 防腐补涂及防火涂料施工
第七章 季节性施工保证措施(根据不同地区指定不同季节性方案)
第一节 雨季施工措施
第二节 大风季节施工措施
第三节 高温季节施工措施
第四节 其他保证措施
第八章 技术管理措施
第九章 质量管理及保证措施(根据工程实际情况)
第一节 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第二节 质量管理制度
第三节 质量管理流程
第四节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措施
第十章 工期保证措施(根据工程实际情况)
第一节 组织机构保证措施
第二节 施工人员投入保证措施
第十一章 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根据工程实际情况)
11.1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体系
11.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11.3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制度
11.4消防措施
11.5 文明施工措施
11.6安全应急预案
第十二章 绿色施工
12.1资源节约
12.2环境保护
12.3施工废弃物管理
附件:可包括进度计划表、各种平面布置图、钢结构分段图、各种验收表格、专业分包单位资质性文件等等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中建方案,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标准模板,钢结构,钢结构安装,钢结构安装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怎么写?中建方案标准模板

XX项目钢结构安装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编制、审核要点
一、工程概况
1、项目地理位置
2、项目设计情况(总建筑面积、楼栋划分、楼层情况、单层建筑面积、建筑高度、结构形式等)
3、主要构件典型截面、典型节点
4、主要构件材质
二、编制依据
(至少应含以下依据,根据实际情况添加,需确保有效性)
序号 类别 名称 编号
1 国家标准 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GB50755-2012
2 钢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7-2013
3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5-2001
4 ....... ....
5 行业标准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 JGJ99-98
6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JGJ59-2011
7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JGJ80-2011
8 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 JGJ82-2011
9 ....... .......
10 地方标准 ....... ......
11 其它 XX项目总承包施工组织设计
12 XX项目设计院图纸和深化图纸
13 ...... ......
三、安装过程的重难点(根据项目实际情况)
序号 施工重点 重点分析 解决措施
1 ....... ....... .......
2
四、钢结构安装施工设计
1、柱、梁安装施工设计
1.1十字柱分段(根据楼层如何分段,确保现场安装)
1.2十字柱构件吊装验算(各构件进行吊装验算)
1.3柱对接连接板及吊装吊耳位置确定
1.4十字柱吊装锁具验算(对吊耳、眼板、焊缝强度、吊索具进行相应验算)
2、环带桁架安装施工设计
2.1桁架分段(根据塔吊性能进行分段)
2.2环带桁架吊装验算
3、厚板焊接施工设计
3.1高强钢的焊接(焊接性能分析)
3.2厚板焊接(焊接工艺评定和焊工资格考试、焊前预热、后热、坡口加工、焊接顺序等)
4、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施工分区、塔机(吊车)位置、构件卸车道路及位置,钢结构堆场、钢结构倒运场地等。
五、施工准备及计划
1、技述准备
2、主要材料试验及检验计划(钢材、焊材、高强螺栓等的检验与复验)
3、劳动力准备计划(现场各工种配置、投入计划)
4、主要施工机具需用计划(主要施工机具配备等)
5、进度计划
六、主要施工方法(根据项目实际情况)
1、总体施工顺序
1.1平面分区及安装顺序(现场分区及相应的安装顺序)
1.2立面工序间顺序
2、主要施工方法
2.1埋件安装(工艺流程、各工序操作方法)
2.2外框十字柱安装
2.3核心筒钢柱安装
2.4环带桁架安装
2.5钢梁安装
2.6 压型钢板的安装
七、验收规定及质量保证措施
1、构件安装允许偏差
2、质量保证措施
八、安全保证措施
1、安全生产责任制
2、安全教育
3、安全技术交底制度
4、现场安全防护措施
九、应急预案
1、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2、危险源识别分析
3、应急演练
4、安全事故应急事故处置
5、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电话及定点医院(留定点医院电话)
九、附件:
包含各种平面布置图、钢结构分段图、进度计划、专业分包单位资质性文件等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中建方案,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标准模板,爬架,爬架方案,脚手架拆除,附着升降式脚手架拆除,附着升降式脚手架拆除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怎么写?中建方案标准模板

XX项目附着升降式脚手架拆除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简短的文字描述工程概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项目地理位置、结构形式、标准层高度、建筑高度、爬架基本情况、是高空拆除还是安装位置拆除。
2、本方案的特殊点(没有可不写)
二、编制依据
编号 类型 名称 编号
1 国标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
2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 GB50018-2002
3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5-2001
4 《钢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7-2003
5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12
6 《建筑施工安全技术统一规范》 GB50870-2013
7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 GB50720-2011
8 ......
9 行标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JGJ59-2011
10 《建筑施工工具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JGJ 202-2010
11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 JGJ130-2011

12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JGJ80-91
13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JGJ46-2005
14 《建筑施工升降设备设施检验标准》 JGJ305-2013
15 ......
16 其他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 建质[2009]87号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18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19 《XX项目图纸》
20 《XX牌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操作规程》
21 ......
(编制依据不限于所列,各项目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添加,但需保证规范名称及编号准确,并确保规范是在使用的)
三、附着升降脚手架拆除设计
1、XX牌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技术参数
2、爬架设计(包括机位布置、上部架体情况)
3、爬架拆除方法(是高空拆除还是下降到安装楼层拆除)
6、劳动力计划
四、施工准备及计划
1.材料准备
2.人员准别
3.进度计划
五、施工工艺技术
1.拆除步骤
2.架体拆除
3.机位拆除
六、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1、组织保障
2、拆除安全措施
七、应急预案
1、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2、危险源识别分析
3、应急演练
4、安全事故应急事故及处置
5、应急处理流程
6、应急救援电话机路线(附地图及路线图)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中建方案,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标准模板,爬架,爬架方案,附着升降脚手架,附着升降脚手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怎么写?中建方案标准模板 中建方案,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标准模板,爬架,爬架方案,附着升降脚手架,附着升降脚手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怎么写?中建方案标准模板

XX项目XX楼附着升降脚手架
安全专项方案编制、审核要点
一、工程概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简短的文字描述工程概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项目地理位置
2、项目设计情况(占地面积、总建筑面积、楼栋划分、层高、单层建筑面积、建筑高度、结构形式等)
3、本方案涉及楼栋基本情况、方案编制目的
4、本方案的特殊点(没有可不写)
二、编制依据
(至少应含以下依据,根据实际情况添加,需确保有效性)
国标
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10
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09-2012
3 《重要用途钢丝绳》 GB 8918-2006
4 《钢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7-2003
5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 GB 50018-2002
...
行标
6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JGJ 130-2011
7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JGJ 59-2011
8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JGJ 46-2005
9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JGJ 80-91
10 《建筑施工工具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JGJ 202-2010
11 建质[2009]87号关于印发《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
12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升降及同步控制系统应用技术规程》 CECS 373-2014
...
地标 ...
其他
13 XX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14 XX楼设计图纸
15 XX项目附着升降脚手架说明书
...
三、附着升降脚手架设计
1、附着升降脚手架机位设计
(必须包含机位个数、位置、间距;卸料平台位置;塔吊位置,以附图形式表示)
2、参数设计(参考表)
3、托架设计
(锚环埋设方式、直径、数量;托架钢管规格;托架搭设方式)
4、竖向主框架设计
5、水平支承桁架
6、附着装置
7、上部架体设计
(架体高度、立杆间距、步距、剪刀撑、安全网、上人走道、水平防护、挡脚板等)
8、拉结钢丝绳设计
(钢丝绳直径、设置位置、拉结方式)
四、施工准备及计划
1、技术准备
2、人员计划
3、材料计划
4、器械、设备计划
5、进度计划
(包含材料进场、地面组装、首次安装、爬升、下降、拆除)
五、施工方法
1、施工工艺流程
2、材料进场验收
(包括爬架组成构件及上部架体材料(钢管、扣件、安全网、脚手板)的进场质量验收,明确由谁组织,谁参与)
3、附着升降脚手架安装
(每一个安装流程都要详细描述,至少包括托架安装、竖向主框架安装、水平支撑桁架安装、上部架体搭设、剪刀撑、安全网、脚手板、踢脚板、上人通道设置;要有特殊部位处理(塔吊附着位置、卸料平台、施工电梯、转角处架体加固措施、飘窗位置等))
4、附着升降脚手架上升
(每一个步骤都要详细描述)
5、附着升降脚手架验收及备案
(按照中国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手册表格进行验收,有地方标准的做两套表格)
6、附着升降脚手架下降
(每一个步骤都要详细描述)
7、附着升降脚手架拆除
(特别注意描述高空解体拆除方法)
六、设备检查、维护
1、电控系统的维护
2、提升系统的维护及保养
3、其它设备的维护及保养
七、质量保证措施
八、安全保证措施
九、应急预案
1、应急组织机构
(是专业分包的,要建立两套应急组织机构)
2、应急救援职责
3、危险源识别分析
(采用中国建筑安全管理手册表格)
4、应急演练
5、应急处理流程
6、应急处理方法
7、应急救援电话机路线
7.1 应急指挥部电话
7.2 应急救援医院医院电话
7.3 应急救援路线图
十、计算书及附图
1、水平支承桁架受力分析
2、竖向主框架设计计算(考虑自重和施工荷载)
3、竖向主框架设计计算(同时考虑自重、施工荷载及风荷载)
4、附着装置及防倾防坠装置
5、重要焊缝计算
6、受力钢丝绳计算
7、结构梁校核
8、托架受力计算
9、附表
9.1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首次安装完毕及使用前检查验收表
92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提升、下降作业检查验收表
10、附图
10.1 XX楼附着升降脚手架机位布置图
10.2 节点参考图
十一、企业及人员资质
(营业执照、安全生产许可证、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资质证书;设备相关证书;特殊工种证件;机械设备证件。以上证件均使用复印件,盖分包单位红章)
十二、强制性条文要求
(说明:本章节仅作为检查方案时,对方案是否违反国家强制性规定进行检查,编制方案时不列次章。方案编制人员在方案中涉及到强制性条文时,应在方案内相应位置后面用括号标出所使用的强制性条文)
4.4.2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结构构造的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架体高度不得大于5倍楼层高;
2 架体宽度不得大于1.2m;
3 直线布置的架体支承跨度不得大于7m,折线或曲线布置的架体,相邻两主框架支撑点处的架体外侧距离不得大于5.4m;
4 架体的水平悬挑长度不得大于2m,且不得大于跨度的1/2;
5 架体全高与支承跨度的乘积不得大于110m2
4.4.5 附着支承结构应包括附墙支座、悬臂梁及斜拉杆,其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竖向主框架所覆盖的每个楼层处应设置一道附墙支座;
2 在使用工况时,应将竖向主框架固定于附墙支座上;
3 在升降工况时,附墙支座上应设有防倾、导向的结构装置;
4 附墙支座应采用锚固螺栓与建筑物连接,受拉螺栓的螺母不得少于两个或应采用弹簧垫圈加单螺母,螺杆露出螺母端部的长度不应少于3扣,并不得小于10mm,垫板尺寸应由设计确定,且不得小于100mm×100mm×10mm;
5 附墙支座支承在建筑物上连接处混凝土的强度应按设计要求确定,且不得小于C10。
4.4.10 物料平台不得与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各部位和各结构构件相连,其荷载应直接传递给建筑工程结构。
4.5.1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必须具有防倾覆、防坠落和同步升降控制的安全装置。
4.5.3 防坠落装置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1 防坠落装置应设置在竖向主框架处并附着在建筑结构上,每一升降点不得少于一个防坠落装置,防坠落装置在使用和升降工况下都必须起作用;
2 防坠落装置必须采用机械式的全自动装置,严禁使用每次升降都需重组的手动装置;
3 防坠落装置技术性能除应满足承载能力要求外,还应符合表4.5.3的规定。
表4.5.3 防坠落装置技术性能
4 防坠落装置应具有防尘、防污染的措施,并应灵敏可靠和运转自如;
5 防坠落装置与升降设备必须分别独立固定在建筑结构上;
6 钢吊杆式防坠落装置,钢吊杆规格应由计算确定,且不应小于Φ25mm。
5.2.11 悬挂吊篮的支架支撑点处结构的承载能力,应大于所选择吊篮各工况的荷载最大值。
5.4.7 悬挂机构前支架严禁支撑在女儿墙上、女儿墙外或建筑物挑檐边缘。
5.4.10 配重件应稳定可靠地安放在配重架上,并应有防止随意移动的措施。严禁使用破损的配重件或其他替代物。配重件的重量应符合设计规定。
5.4.13 悬挂机构前支架应与支撑面保持垂直,脚轮不得受力。
5.5.8 吊篮内的作业人员不应超过2个。
6.3.1 在提升状况下,三角臂应能绕竖向桁架自由转动;在工作状况下,三角臂与竖向桁架之间应采用定位装置防止三角臂转动。
6.3.4 每一处连墙件应至少有2套杆件,每一套杆件应能够独立承受架体上的全部荷载。
6.5.1 防护架的提升索具应使用现行国家标《重要用途钢丝绳》GB 8918规定的钢丝绳。钢丝绳直径不应小于12.5mm。
6.5.7 当防护架提升、下降时,操作人员必须站在建筑物内或相邻的架体上,严禁站在防护架上操作;架体安装完毕前,严禁上人。
6.5.10 防护架在提升时,必须按照“提升一片、固定一片、封闭一片”的原则进行,严禁提前拆除两片以上的架体、分片处的连接杆、立面及底部封闭设施。
6.5.11 在每次防护架提升后,必须逐一检查扣件紧固程度;所有连接扣件拧紧力矩必须达到40N•m~65N•m。
7.0.1 工具式脚手架安装前,应根据工程结构、施工环境等特点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应经总承包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批、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审核后实施。
7.0.3 总承包单位必须将工具式脚手架专业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专业队伍,并应签订专业承包合同,明确总包、分包或租赁等各方的安全生产责任。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中建方案,标准模板,防水,防水施工方案,防水施工方案怎么写?中建方案标准模板

XX项目防水施工方案编制、审核要点
一、工程概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工程地点、建筑组成、数量、高度、总建筑面积、地下室面积、防水材料等)
特殊点及重难点(如有)
二、编制依据
(含以下依据,根据实际情况添加,需确保有效性)
国家标准
1《地下室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
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版)
4《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统一验收标准》(GB50300-2013)
......
地方标准
5西南图集 11J201
......
行标
6 建设部建质2009第87号文
7《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JGJ59-2011
8《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JGJ80-2011
9 ......
10
其它
11 XX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12 XX项目施工图纸
13 XX项目地勘报告及防水构造
14
15 ......
三、防水施工设计
1、防水设计
(各部位防水设计情况:防水材料厚度、型号、施工层数、抗渗混凝土等级、附加层处理等)
2、施工方法
(地下室根据后浇带分布情况分区流水施工,屋面及楼层防水分层分楼栋流水施工)
四、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熟悉图纸,防水构造节点做法,合理安排施工,做好技术交底)
2、劳动力准备
3、主要材料准备
(材料型号、规格)
4、主要机具材料准备
5、进度计划
五、防水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
1.地下室底板防水施工
(施工顺序、阴阳角及转角部位附加层处理、底板后浇带处理、防水卷材大面施工要求、工序检查及验收后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2 地下室外墙防水施工
(地下室外墙防水操作架搭设、特殊部位加强层防水处理、防水卷材大面施工要求、工序检查及验收后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3 地下室顶板防水施工
(卷材收头处理、卷材上翻高度保证、层层施工质量控制及验收合格后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4 厨卫间、阳台防水施工
(防水材料确定、细部做法、蓄水试验)
5 屋面防水施工
(注意施工顺序,卷材上翻收口,蓄水试验)
6 施工注意事项
六、成品保护及质量保证措施
1.成品保护
2.质量保证措施(先做样板,验收合格后方能大面施工,
七、安全保证措施
1. 安全保证体系及措施
2. 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消防器材设置、气瓶正确放置)
3.文明施工保证措施及环境保护
八、应急预案
1. 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2. 危险源识别分析及应急措施
3. 应急演练
4. 安全事故应急流程
5. 安全事故应急事故及处置
6. 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电话及定点医院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吊篮工程,央企交底,技术交底,标准范本,吊篮工程技术交底怎么写?央企交底标准范本 吊篮工程,央企交底,技术交底,标准范本,吊篮工程技术交底怎么写?央企交底标准范本

技术交底
表格编号:1311
项目名称:合福铁路站房巢湖东站及相关工程·第1页
交底编号:共8页
工程名称:合福铁路站房巢湖东站及相关工程·
设计文件图号:结施、建施
施工部位:外墙幕墙
交底日期:2013年6月28日
交底内容:
1.技术交底范围
本交底适用于合福铁路站房巢湖东站及相关工程,外墙幕墙的安装、拆除及过程使用。
2.设计情况
站房建筑面积9965m2,南北方向42.4m,东西方向119.2m,主体框架结构,屋面钢网架结构,主体结构两层,一层标高7.5m,二层标高12.5m,室内外高差0.15m,建筑高度12.5m,女儿墙高度13.2米,檐口高度16.3m,屋顶高度19.1m。本工程东、南、北侧幕墙面板施工采用外装饰架进行施工,西侧因场地限制,采用吊篮施工,型号为ZLP630。根据现场施工的实际需要,限制使用载荷为500kg。篮框外形尺寸:70mmx 高1100mm,单元长度有1米、1.5米、2米、2.5米四种尺寸,然后按需要进行安装,最大长度为6米,最小长度为1米,西侧安排了4台吊篮进行现场施工,通过计算每台吊篮配置25KG配重36块。
3.开始施工的条件及施工准备工作
吊篮安装前应具备如下条件:
(1)外架拆除完毕;
(2)现场在建筑物顶预备380V电源;
(3)建筑物顶部具备基本平整条件,已做防水保护层的,准备木板若干,以加强成品的保护;
(4)建筑物顶部有其它杂物的应清理干净,便于安装或移动。由于电动吊篮移动方便、灵活、使用效率高,没有其他特殊要求;
(5)搬运:水平搬运包括平台、绳坠铁、电器系统;垂直搬运包括屋面悬挂装置、钢丝绳、配重铁;
(6)个别部位采取非标准安装,不用楼顶悬挂机构;
(7)为了减少往楼顶搬运吊篮配件的强度,提高安装速度,采用塔吊或者升降机设备予以配合。
4.施工工艺
4.1吊篮运抵施工现场后,将支架、钢丝绳和配重用施工电梯或塔吊分别运到顶层楼面,将篮体部分搬运至相应位置的地面;
4.2悬挂机构的安装、调试:
(1)安装地面选择水平面,遇有斜面时,应该修整铺平,如安装面是防水保温层时,前、后座下加垫5厘米厚木板,防止压坏防水保温层。
(2)将插杆插入三角形的前支架内,根据女儿墙(或其它障碍物)的高度调整插杆的高度,用螺栓固定。将插杆插入后支架套管内,插杆的高度与前支架高度等高,用螺栓固定,前、后支架完成安装。
(3)将前梁、后梁分别装入前、后支架的插杆内,用中梁连接,前、后座间距离在场地的允许下,尽量调整至最大距离。将上支柱安装在前支架插杆上。
(4)安装加强钢丝绳,调节螺旋扣的螺杆,使加强钢丝绳绷紧,使前梁略微上翘3-5厘米,产生预应力,提高前梁刚度。再将工作钢丝绳、安全钢丝绳分别固定在前梁的悬挂机构架上,在安全钢丝绳适当处安装上限位块。
(5)检查上述各部件安装是否正确,确认无误后,将悬挂机构安放在工作位置,前梁伸出端悬伸长度为1.5米。两套悬挂机构内侧之间的距离应等于悬吊平台的长度。配重均匀放置在后支架底座上,上紧防盗螺栓,将工作钢丝绳、安全钢丝绳从端部放下,此过程中注意钢丝绳的缠绕现象。
安装图示:
4.3悬吊平台的安装、调试:
(1)将底板垫高200mm以上平放,各基本节对接处对齐,装上篮片,低的篮片放于工作面一侧,用螺栓联接,预紧后保证整个平台框架平直。
(2)将提升机安装在侧篮两端,安装时注意使安全锁支架朝向平台外侧。 (3)装成后均匀紧固全部联接螺栓。
安装图示:
4.4提升机、安全锁、电器箱的安装:
(1)将提升机安装在悬吊平台的安装架上,用手柄、锁销、螺栓固定。
(2)将安全锁安装在安装架的安全锁安装板上,用螺栓紧固(安全锁滚轮朝平台内侧)。
(3)拧下安全锁上的六角螺母,将提升机的上限位行程开关安装在该处。
(4)将电器箱挂在工作平台后篮片的中间空挡处,将电动机插头、手握开关插头分别插入电器箱下部相应的插座内(下限位行程开关安装在提升机安装架下部的安装板上)。
(5)各航空插头分别插入电器箱下面对应的插座内,所有航空插头在接插过程中必须对准槽口,保证插接到位,以防止虚接损坏。确认无误后连接电源。
4.5穿绳检查:
将电器箱面板上的转换开关拨至待穿钢丝绳的提升机一侧,工作钢丝绳从安全锁的限位轮与挡环中穿过后插入提升机上端孔内,启动上行按钮,提升机即可自动卷绕完成工作钢丝绳的穿绳进位(穿绳过程中要密切注意有无异常现象,若有异常,应立即停止穿绳)。工作钢丝绳到位后,将自动打开安全锁,然后安全钢丝绳从安全锁的上端孔插入。(另一侧提升机操作过程相同)
注意:必须先将工作钢丝绳和安全钢丝绳理顺后才能分别插入提升机和安全锁,以免钢丝绳产生扭曲。
4.6重锤的安装:
重锤是固定在钢丝绳下端用来拉紧和稳定钢丝绳,防止悬吊平台在提升时将钢丝绳随同拉起而影响悬吊平台正常运行。安装时,将两个半片夹在钢丝绳下端离开地面15厘米,然后用螺栓紧固于钢丝绳上,且钢丝绳垂直绷紧。
4.7安全绳和绳卡的安装:
在吊篮安装完毕使用以前,必须从屋面垂下一根独立的安全绳,安全绳在楼顶的攀挂点必须牢固,切不可将安全绳攀挂在悬挂机构上面,顶部挂完后安全绳放置于吊篮的中间,自锁器直接安装在安全绳上面,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必须将安全带挂在安全绳上的自锁器上。
工作钢丝绳、安全钢丝绳不得弯曲,不得沾有油污、杂物,不得有焊渣和烧蚀现象,严禁将工作钢丝绳、安全锁钢丝绳作为电焊低压通电回路。
4.8通电、检查:
(1)通电前检查:
①电源是380V三相接地电源,电源电缆接出处可靠固定。
②顶面悬挂机构安放平稳,固定可靠,连接螺栓无松动,平衡配重块安装可靠。
③钢丝绳连接处的绳扣装夹正确,螺母拧紧可靠。
④悬垂钢丝绳应分开,无绞结、缠绕和折弯。
⑤提升机、安全锁及悬吊平台安装正确、连接可靠,连接螺栓无松动或虚紧,连接处构件无变形或开裂现象。
⑥电缆接插件正确无松动,保险锁扣可靠锁紧。
⑦电缆施工立面上无明显突出物或其它障碍物。
(2)通电后检查及要求:
①闭合电箱内开关,电气系统通电。
②将转换开关置于左位置,分别点动电箱门及操纵开关的上升和下降按钮,左提升机电机正反运转。
③将转换开关置于右位置,分别点动电箱门及操纵开关的上升和下降按钮,右提升机电机正反运转。
④将转换开关置于中间位置,分别点动电箱门及操纵开关的上升和下降按钮,左、右提升机电机同时正反运转。
⑤将转换开关置于中间位置,启动左右提升机电机后,按下电箱门上紧停按钮(红色),电机停止转动。旋动紧停按钮使其复位后,可继续启动。
⑥将转换开关置于中间位置,启动左右提升机电机后,分别按下各行程开关触头,警铃报警,同时电机停止运转。放开触头后,可继续启动。
⑦然后上下运动吊篮3-5次,每次的升高高度约为3米。最后再次检查各连接点的安装情况。
注意:
(1)吊篮安装过程中,必须注意工作中的自检和互检,并重点检查与吊臂连接处每根钢丝绳有4个卡扣,要特别注意各连接点的螺栓和弹垫及平垫是否齐全和牢固。
(2)在施工完毕后必须断开电源总开关。
4.9验收、交接
安装完毕后,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验收检查,双方确认,签署验收确认单,由相关人员签字方可投入使用。
4.10移位
将钢丝绳从提升机和安全锁内抽出,并抽回屋面;再将支架、钢丝绳和配重用施工电梯或塔吊运到目的楼面,并相应移动吊篮篮体;
4.11拆除
(1)拆除前对吊篮进行全面检查,记录损坏情况。
(2)吊篮的拆除步骤:
①将平台停放在平整的地面上,拆下绳坠铁;
②切断电源;
③将电缆从临时配电箱和吊篮上拆下,并卷成圆盘;
④将钢丝绳卸下拉到上方,并卷成圆盘扎紧;
⑤最后卸屋面悬挂装置,并做好保护工作。
5.全操作规程:
吊篮是高处载人作业设备,要特别重视其安全操作和使用。使用时,应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颁布的高处作业、劳动安全、安全施工、安全用电及其它有关的法规、标准。
5.1电动吊篮在使用过程中,严禁空中上下人员及物料,以防坠人、坠物,上下人员及物料必须在吊篮降至地面后进行。
5.2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操作证在贵司员工经我司技术人员培训后颁发)。
5.3严禁酒后、过度疲劳、情绪异常者操作吊篮。
5.4严禁在吊篮内打闹和向下抛洒杂物。
5.5不准将吊篮作为载物和乘人的垂直运输工具,不允许在吊篮上另设吊具。
5.6操作人员必须带好安全帽,系牢安全带。安全带要通过安全钩固定在从屋面上垂下的安全绳上的不锈钢自锁器上。
5.7吊篮不宜在粉尘、腐蚀性物质或雷雨、五级(含五级)以上大风等环境中使用。
5.8吊篮在每天开始使用前,必须要认真检查。
5.9不准光脚、穿拖鞋(或其它易打滑的鞋)上岗。
5.10平台内施工人员最少两个,最多三个,严禁单人及三人以上操作。
5.11吊篮平台内施焊时,应对钢丝绳、电缆进行适当的防护。
5.12在正常工作中,严禁触动滑降装置或用安全锁刹车。
5.13操作人员在悬吊平台内使用其它电器设备时,低于500W的电器设备可以接在吊篮的备用电源端子上,但高于500W的电器设备严禁接在备用电源端子上,必须用独立电源供电。
5.14在高压线周围作业时,吊篮应与高压线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并应按当地电器规程实施,采取防范监护措施后,方可使用。
5.15吊篮未着地不允许进行位置移动。
5.16吊篮的负载不得超过1176N/m2(120Kg/m2)严禁集中堆载、偏载、超载。
5.17插、拔电源线的航空插头之前,必须先切断电源线的电源。
5.18钢丝绳不得弯曲,不得沾有油污、杂物,不得有焊渣和烧蚀现象,严禁将工作钢丝绳、安全钢丝绳作为电焊的低压通电回路。
5.19不允许在悬吊平台内使用梯子、凳子、垫脚物等进行作业。
5.20悬吊平台两侧倾斜超过15厘米时应及时调平,否则将严重影响安全锁的使用,甚至损坏内部零件。
5.21悬吊平台栏杆四周严禁用布或其它不透风的材料围住,以免增加风阻系数及安全隐患。
5.22配重块必须均匀码放,以保证负载平衡。
5.23一旦发生故障,必须立即停止使用并通知检修人员;待检修合格后才可以继续使用。
5.24吊篮下方地面为行人禁入区域,需要做好隔离措施并设有明显的警告标志。
5.25作业结束后,吊篮应与建筑物固定,并切断电源,锁好电气控制箱。
5.26吊篮的安装、升降、拆除、维修必须由持证操作人员进行。
5.27支架安装处用厚度为50mm的木板进行地板保护,并分散载荷。
5.28安全带不得挂在吊篮升降用的钢丝绳上。
5.29吊篮内铺设跳板时,脚手板材质应符合要求,满铺,棒牢,不得有探头板。
5.30吊篮外侧要用密目式安全网封闭,多层作业要设置防护顶板隔离层,作业时吊篮要与建筑物连接牢固。
5.31架体升降时,非操作人员不得在吊篮内停留。
5.32作业前要向操作人员进行安全交底,每次升降后要经施工、技术、安全等人员检查验收合格,方可使用。
5.33按JGJ59-9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规定,非工作一侧的篮片设置2道防护栏杆,高度分别为0.6m,1.2m;必须设置踢脚板,踢脚板高度180mm。采用定型生产的吊篮不能满足此要求时,应按要求增设防护设施。
6.安全、环保、文明施工等技术措施
6.1在雨季,应将吊篮的左右提升机用防水油布包裹住,并在电缆的接口处用防水胶布密封住以便尽可能的防止雨水进入电机内。
6.2电缆的所有接头都用防水胶布缠绕,电控箱的各个承插接口在雨季施工中也必须用防水胶布黏结。
6.3吊篮内的操作人员必须穿防滑和绝缘电工鞋。
6.4雷雨天及大风天绝对禁止施工,并在雷雨到来之前彻底检查吊篮的接地情况。
6.5五级以上大风天气里,必须将吊篮下降到地面或施工面的最低点。
6.6冬季施工应注意不可以将施工用水到处飞溅,以免结冰而导致施工人员摔倒而出现事故。
6.7在冬季雾天施工时,应等大雾散去并在日照比较充足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电动吊篮,否则,容易出现打滑并可能出现设备事故。
6.8冬季施工人员必须穿防滑绝缘鞋,并将棉衣和棉裤穿好并系好袖口和裤脚。
7.其他注意事项
7.1及时清除提升机表面及工作钢丝绳上的污物,避免提升机进、出绳口进入杂物,损伤机内零件。注意检查有无异响或异味,作业后进行遮盖,避免雨水、杂物等侵入。安装、运输、使用中避免碰撞,以免造成机壳损伤。
7.2及时清除安全锁表面和安全钢丝绳上的杂物,注意安全锁的防护措施,避免杂物进入锁内,造成安全锁失灵和失效。作业中避免碰撞安全锁,作业后做好防护工作,防止雨、雪等杂物进入安全锁内。
7.3经常检查钢丝绳表面,及时清理附着的污物,及时发现和排除出现局部缺陷的趋势。
7.4经常检查联接件和紧固件,发现松动要及时拧紧。出现焊缝裂纹或构件变形,应及时和我方技术员联系进行检修。作业后要及时清理表面污物,注意保护表面漆层,出现漆层脱落,应及时补漆,避免锈蚀。
附件及附图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中建方案,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标准模板,电梯井,电梯井提升架搭设,电梯井整体提升架搭设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怎么写?中建方案标准模板

XX项目电梯井整体提升架搭设
安全专项方案编制、审核要点
一、工程概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工程概况
简短的文字描述工程概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1 项目地理位置
1.2 项目设计情况(占地面积、总建筑面积、楼栋划分、层高、单层建筑面积、建筑高度、结构形式等)
1.3 本方案涉及楼栋基本情况、方案编制目的
1.4 本方案的特殊点(没有可不写)
2、设计概况
二、编制依据
国标
1《钢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7-2003
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09-2012
3《热轧型钢》 GB/T 706-2008
4《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 GB 50018-2002
...
行标
5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JGJ 130-2011
6《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JGJ 59-2011
7《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 JGJ33-2012
8《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JGJ 80-91
9《建质[2009]87号关于印发《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
...
地标 ...
其他
10 XX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11 XX楼设计图纸
...
(编制依据不限于表中所列,各项目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添加,但需保证规范名称及编号准确,并确保规范是在使用的)
三、电梯井提升架设计
1、提升架(即方案中的三角架)大样图
2、铁栅栏防护图
3、电梯井水平防护图
以上三图必须包含,根据自身情况相应增加
四、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2、物资准备
3、机具准备
五、电梯井整体提升架搭设施工工艺
1、施工工艺
2、型钢三角架制作
3、型钢三角架吊装
4、架体搭设
5、电梯井操作架提升
六、电梯井安全防护
1、电梯井道安全防护
2、电梯井防护门制作
七、质量保证措施
1、材料质量要求
2、质量验收
3、质量保证措施
八、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九、应急预案
1、应急组织机构
2、指挥领导小组职责
3救援专业组分工
4、危险源识别分析
5、应急演练
6、应急处理流程
7、应急救援电话机路线
十、计算书
1、钢管架计算书
2、型钢三脚架计算书(见下图中的1、2、3三条型钢都需要计算)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中建方案,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标准模板,电动吊篮,电动吊篮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怎么写?中建方案标准模板 中建方案,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标准模板,电动吊篮,电动吊篮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怎么写?中建方案标准模板

电动吊篮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编制、审核要点
一、工程概况
至少介绍如下内容:
1.常规建筑概况:包括工程地理位置,建筑面积,栋号数等;
2.拟安装吊篮楼栋的基本信息:楼栋用途(办公、住宅)、建筑面积、层高、建筑总高度等;
3.拟安装吊篮楼栋现阶段形象进度、周边道路及环境、机械设备、安装楼层基本情况;
4.其它需说明的情况:如悬挑梁搁置在梁上、前支架或后支架高度高度过高等;
二、编制依据(至少应包括以下依据)
国家标准
1 高处作业吊篮 GB19155-2003
2 ....... ....
行业标准
3 建筑施工工具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 JGJ202-2010
4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JGJ59-2011
5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JGJ80-2011
6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JGJ46-2005
7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JGJ 80-91
8 地方标准 ....... ......
其它
9 Xx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10 Xx项目施工图纸
11 电动吊篮使用说明书
12 ...... ......
(注:编制依据应不限于以上内容,请查阅资料尽可能收集齐全)
三、设计概况
1.所选用电动吊篮的简介
1.1、xx型电动吊篮整体结构组成(至少应包括悬吊平台、提升机、安全锁、电气控制系统、悬挂机构、钢丝绳等)
1.2、主要技术参数(应为本工程所选用吊篮厂家提供的吊篮参数,仅保留本工程所用吊篮即可)
2.电动施工吊篮布置(必须分楼栋设计)
2.1、1#楼电动施工吊篮布置
本工程1#楼共布置电动施工吊篮xx台,吊篮上部支架安装在屋面位置(高度125.4米),悬挑梁长xx米、后梁长xx米。局部架设在xx层位置(高度130米),悬挑梁长xx米、后梁长xx米。电源设置在xx层(高度xx米),电动吊篮用于外立面幕墙施工。布置如下图:
电动施工吊篮布置图
(必须要有,图中应包含吊篮布置位置、长度、编号、支架等情况)
吊篮布置时:严禁将悬挂机构前支架架设在女儿墙上、女儿墙外或建筑物挑檐缘。
配重应稳定可靠的安装在配重架上,并应有防止随意移动的措施,严禁使用破损的配重件或其他物品代替,配重的重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吊篮布置剖面图
(必须要有)
特殊位置吊篮布置剖面图
(必须要有)
特殊位置吊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序号 特殊情况
1 转角位置
2 女儿墙高度高于前支架的情况
3 后支架杆件高度超过出厂时支架高度
4 钢丝绳穿楼板的情况
5 不采用后支架的情况
6 前支架支设于悬挑结构板的
7 不采用前、后支架的
8 搭设吊篮梁支撑架、配重支撑架的情况
9 ......
2.2、2#楼电动施工吊篮布置
......
2.3、3#楼电动施工吊篮布置
......
四、施工准备及计划(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技术准备
2、人员准备
3、材料计划
4、器械、设备计划
6、进度计划
至少包括的内容:各栋楼的材料进场时间、安装时间、使用时间、拆除时间
五、施工方法
1.工艺流程:(根据现场情况编制)
构件进场及验收→构件转运→吊篮安装→吊篮安装→使用及维护→吊篮拆除
2.施工方法(应对流程的施工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2.1、构件进场及验收
2.2、构件转运
2.3、吊篮安装
(1).....
(2).....
(3).....
2.4、吊篮检查及验收
2.5、使用及维护
2.6、吊篮拆除
(安装时:悬挂机构前支架应与支撑面保持垂直,脚轮不得受力)
3.特殊位置吊篮安装方法(详细阐述)
六、安全保证措施(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安装拆除措施(必须包含安装、拆除交底)
2.使用安全措施(必须包含使用前的交底)(吊篮内同时作业人员不应超过2人)
3.安全监督措施
4.季节性施工措施
七、应急预案(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3、危险源识别分析
4、应急演练
5、安全事故应急流程
6、安全事故应急事故及处置
7、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电话及定点医院
八、计算书及附件
1.计算:至少应计算抗倾覆性、钢丝绳安全性、压杆稳定性、钢丝绳悬挂架销轴的强度校核等;特殊情况必须进行相应计算。
2.附件:可包含各种附件
备注:蓝色字体为施工方案编制的基本要求和审核要点;红色字体为规范强制性要求
5.2.11 悬挂吊篮的支架支撑点处结构的承载能力,应大于所选择吊篮各工况的荷载最大值。
5.5.8 吊篮内的作业人员不应超过2个。
8.2.1 高处作业吊篮在使用前必须经过施工、安装、监理等单位的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吊篮不得使用。
6.11.4 吊篮的安全锁应灵敏可靠,当吊篮平台下滑速度大于25m/min时,安全锁应在不超过100mm距离内自动锁住悬吊平台的钢丝绳;安全锁应在有效检定期内。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地砖地面,地砖地面技术交底,央企交底,标准范本,地砖地面技术交底 怎么写?央企交底标准范本 地砖地面,地砖地面技术交底,央企交底,标准范本,地砖地面技术交底 怎么写?央企交底标准范本

技术交底书
表格编号:1311
项目名称:淮南山南剧院项目经理部 第1页
交底编号 共页
工程名称:淮南山南剧院工程
设计文件图号:A-1F-4-003
施工部位:准南山南剧院A区一层餐厅地砖地面施工
交底日期:2013年3月18日
1.技术交底范围
本次技术交底范围为淮南山南剧院A区一层餐厅地砖地面施工。
2.设计情况
根据工程设计图纸要求,地砖采用800*800浅色玻化砖,分隔采用800*200深色玻化砖。
3.开始施工的条件及施工准备工作
3.1人员准备
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及施工进度要求,现场所需劳动力人员安排见表1。
3.2机具准备
3.2.1各种带电的施工机械和开关、插座箱,必须做好防护,防止发生漏电事故。
3.2.2施工前,对各种机械设备进行一次检修、调试,确保能够正常使用。
3.2.3小水桶、半截桶、笤帚、方尺、平锹、铁抹子、筛子、推车、钢丝刷、喷壶、橡皮锤、小线、云石机、水平尺等。
3.3材料准备
3.3.1统筹安排所用的各种主材及辅助材料,各种材料必须有合格证、质量证明书、检测报告等质量保证资料。
3.3.2每施工一个分区前要提前对各种材料需用量进行计算确定,然后由工程部制订物资计划,由物机部采购并现场对材料质量进行验收,确保现场材料能够满足施工需要。
3.3.3水泥:32.5级以上普通硅酸盐水泥,需经有资质的单位复检合格。
3.3.4砂:粗砂或中砂,含泥量不大于3%,过8mm孔径的筛子。
3.3.5地砖:进场验收合格后,在施工前应进行挑选,将有质量缺陷的先剔除,然后将面砖按大中小三类挑选后分别码放在垫木上。色号不同的严禁混用,选砖用木条钉方框模子,拆包后块块进行套选,长、宽、厚不得超过±lmm,平整度用直尺检查。大理石:材料符合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天然大理石建筑板材》(JC79)、《天然花岗石建筑石材》(JC205)、《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并按规定检验石材的放射性是否符合要求。
3.4技术准备
3.4.1施工前各种试验和检测、计量仪器必须经过有资质的单位检验合格后,且在有效期内方可使用。
3.4.2施工前,施工方案、技术交底、安全交底等交底已交底到位,施工图纸已熟悉且经审核合格,验收规范、技术规程、施工图集等齐全有效。
3.4.3分格排版图已通过审批。
3.5施工条件
3.5.1结构经验收合格,水、电及地面上预留、预埋件等已安装完成,穿楼地面的管洞已堵严塞实。
3.5.2检查地砖的质量、规格、品种、数量、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已进行表面处理。
3.5.3地面防水层已施工完成,室内墙面湿作业已经完成。
3.5.4楼地面垫层已施工完成,外门、窗已安装完毕,安装质量符合要求。
3.5.5施工工作面已交接,坐标、标高控制线已交接。
4.施工工艺
4.1工艺流程:基层处理→找标高、弹线→铺找平层→弹铺砖控制线→铺砖→勾缝、擦缝→养护→踢脚板安装→地面清理→验收
4.2施工方法
4.2.1基层处理、定标高
(1)将基层表面的浮土或砂浆铲掉,清扫干净,有油污时,应用10%火碱水刷净,并用清水冲洗干净。
(2)根据+0.5m水平控制线和设计图纸找出板面标高。
4.2.2弹放控制线
(1)先根据分格排版图确定铺砌的缝隙宽度。
(2)根据分格排版图及缝宽在地面上弹纵、横控制线。注意该十字线与墙面抹灰时控制房间方正的十字线是否对应平行,同时注意开间方向的控制线是否与走廊的纵向控制线平行,不平行时应调整至平行,以避免在门口位置的门槛石出现大小头。
(3)排砖原则:开间方向要对称(垂直门口方向分中);破活尽量排在远离门口及隐蔽处;为了排整砖,可以用分色砖调整;与走廊的砖缝尽量对上,对不上时可以在门口处用门槛石分隔;根据排砖原则画出分格排版图,有地漏的房间应注意坡度、坡向。
4.2.3铺砖
为了找好位置和标高,应从门口开始,纵向先铺2~3行砖,以此为标标拉纵横水平标高线,铺时应从里面向外退着操作,人不得踏在刚铺好的砖面上,每块砖应跟线,操作程序是:
(1)铺砌前将砖板块放入半截水桶中浸水润湿,晾干后表面无明水时,方可使用。
(2)找平层上洒水润湿,均匀涂刷素水泥浆(水灰比为0.4~0.5)涂刷面积不要过大,铺多少刷多少;
(3)结合层的厚度:一般采用水泥砂浆结合层,厚度为10~25mm;铺设厚度以放上面砖时高出面层标高线3~4mm为宜,铺好后用大杠尺刮平,再用抹子拍实找平(铺设面积不得过大)。
(4)结合层拌和:干硬性砂浆,配合比为1:3(体积比),应随拌随用,初凝前用完,防止影响粘结质量。干硬性程度以手捏成团,落地即散为宜。
(5)铺贴时,砖的背面朝上抹粘结砂浆,铺砌到已刷好水泥浆的找平层上,砖上楞略高出水平标高线,找正、找直、找方后,砖上面垫木板,用橡皮锤拍实,顺序从内退着往外铺贴,做到面砖砂浆饱满、相接紧密、结实,与地漏相接处,用云石机将砖加工与地漏相吻合。铺地砖时最好一次铺一间,大面积施工时,应采取分段、分部位铺贴。
(6)拨缝、修整:铺完2~3行,应随时拉线检查缝格的平直度,如超出规定应立即修整,将缝拨直,并用橡皮锤拍实。此项工作应在结合层凝结之前完成。
4.2.4勾缝、擦缝
面层铺贴应在24h后进行勾缝、擦缝的工作,并应采用同一品种、同强度等级、同颜色的水泥,或用专门的嵌缝材料。
(1)勾缝:用l:l水泥细砂浆勾缝,缝内深度宜为砖厚的1/3,要求缝内砂浆密实、平整、光滑。勾缝的同时将剩余水泥砂浆清走、擦净。
(2)擦缝:如设计要求缝隙很小时,则要求接缝平直,在铺实修好的面层上用浆壶往缝内浇水泥浆,然后用干水泥撒在缝上,再用棉纱团擦揉,将缝隙擦满。最后将面层上的水泥浆擦干净。
4.2.5养护
铺完砖24h后,洒水养护,时间不应少于7d。
4.2.6镶贴踢脚板
踢脚板用砖,一般采用与地面块材同品种、同规格、不同颜色的材料,踢脚板的缝与地面缝形成骑马缝,铺设时应在房间的两端头阴角处各镶贴一块砖,出墙厚度和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以此砖上楞为标准挂线,开始铺贴,砖背面朝上抹粘结砂浆(配合比1:2水泥砂浆),使砂浆粘满整块砖为宜,及时粘贴在墙上,砖上楞要跟线井立即拍实,随之将挤出的砂浆刮撑,将面层清洗干净(在粘贴前,砖块要浸水晒干,墙面刷水润湿)。
5.质量标准
5.1主控项目
5.1.1砖面层所用板块产品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5.1.2砖面层所用板块产品进入施工现场时,应有放射性限量合格的检测报告。
5.1.3面层与下一层的结合(粘结)应牢固,无空鼓(单块砖边角允许有局部空鼓,但每自然间或标准间的空鼓不应超过总数的5%)
5.2一般项目
5.2.1砖面层的表面应洁净、图案清晰,色泽应一致,接缝应平整,深浅应一致,周边应顺直。板块应无裂纹、掉角和缺楞等缺陷。
5.2.2砖面层邻接处的镶边用料及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边角应整齐、光滑。
5.2.3踢脚线表面应洁净,与柱、墙面的结合应牢固。踢脚线高度及出柱、墙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均匀一致。
5.2.4楼梯、台阶踏步的宽度、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踏步板块的缝隙宽度应一致;楼层梯段相邻踏步高度差不应大于10mm;每踏步两端宽度差不应大于10mm,旋转楼梯梯段的每踏步两端宽度的允许偏差不应大于5mm。踏步面层应做防滑处理,齿角应整齐,防滑条应顺直、牢固。
5.2.5面层表面的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倒泛水、无积水;与地漏、管道结合处应严密牢固,无渗漏。
5.2.6砖面层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的规定。
6.安全、环保、文明施工等技术措施
6.1安全措施
6.1.1施工人员进场前必须进行岗前安全教育和入场三级教育及安全技能培训。
6.1.2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在高度超过2m高空或临边作业时,必须戴好安全带。
6.1.3施工现场严禁追打、嬉戏、打架斗殴;严禁酒后作业;现场严禁穿拖鞋、硬底鞋、无跟鞋,衣着应符合本工种工作。
6.1.4采用井字架、龙门架、外用电梯垂直运输材料时,卸料平台通道的两侧边安全防护必须齐全、牢固,吊盘(笼)内小推车必须加挡车掩,不得向井内张望。
6.1.5持证上岗制:特殊工种必须持有上岗操作证,严禁无证上岗。
6.1.6施工用电,要认真执行三相五线用电制,每台用电设备,要做到“一机、一闸、一漏”的保护原则,严禁“一闸多用”;作业时应按规定穿戴绝缘鞋、绝缘手套及其它防护用品;现场施工用电要定期进行检查,检查主要包括施工用电缆、闸箱等,防止电缆老化、脱皮、闸箱漏雨、开关破损等安全隐患的存在,对有问题的电缆配电箱、开关等应及时进行更换和维护。
6.1.7中小型机具必须经检验合格,履行验收手续后方可使用。同时应由专门人员使用操作并负责维修保养。必须建立中小型机具的安全操作制度,并将安全操作制度牌挂在机具旁明显处。
6.1.8中小型机具的安全防护装置必须保持齐全、完好、灵敏有效。
6.1.9夜间施工时,必须做好现场的照明,保证现场有足够的照度且不存在盲区。
6.2文明施工
6.2.1加强施工现场和料库的管理,应符合消防治安防范要求,并配备必要的防范措施。
6.2.2加强对外施工队的管理,掌握人员底数,签订消防及治安防范协议。
6.3环境保护
6.3.1对施工现场和生活垃圾,及时清运出场,保证当天垃圾当天运。
6.3.2夜间施工,作业人员不能大声喧哗,以免扰民。
7.成品的保护
7.1要及时清擦干净残留在地面上的污物,手印、砂浆、水等杂物。
7.2认真贯彻合理施工顺序,少数工种(水、电等)的施工应做在前面,防止损坏、污染地面。
7.3在铺贴板块操作过程中,对以安装好的门框、管道都要加以保护,如门框钉装保护铁皮,运灰车采用窄车等。
7.4切割地砖、石材时,不得在刚铺贴好的砖面层上操作。
7.5刚铺贴的砂浆抗压强度达1.2MPa时,方可上人进行操作,但必须注意油漆、砂浆不得存放在板块上,铁管等硬器不得碰坏砖面层。喷浆时要对面层进行覆盖保护。
8.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8.1板块空鼓:基层清理不净、洒水湿润不均、砖未浸水、水泥浆结合层刷的面积过大、风干后起隔离作用、上人过早影响粘结层强度等因素都是导致空鼓的原因。
8.2踢脚板空鼓原因,除与地面相同外,还因为踢脚板背面粘结砂浆挤不到边角,造成边角空鼓。
8.3踢脚板出墙厚度不一致:由于墙体抹灰垂直度、平整度超出允许偏差,踢脚板镶贴时按水平线控制,所以出墙厚度不一致。因此在镶贴前,先检查墙面平整度,进行处理后再进行镶贴。
8.4板块表面不洁净:主要是做完面层之后,成品保护不够,油漆桶放在地砖上、在地砖上拌合砂浆、刷浆时不覆盖等,都造成层面被污染。
8.5有地漏的房间倒坡:做找平层砂浆时,没有按设计要求的泛水坡度进行弹线找坡。因此必须在找标高、弹线时找好坡度,抹灰饼和标筋时,抹出泛水。
8.6地面铺贴不平,出现高低差:对地砖未进行预先选挑,砖的厚度不一致造成高低差,或铺贴时未严格按水平标高线进行控制。
8.7地面标高错误:多出现在厕浴间。原因是防水层过厚或结合层过厚。
8.8厕浴间泛水过小或局部倒坡:地漏安装过高或+0.5m水平控制线不准。
附件及附图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中建方案,单侧支模,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标准模板,单侧支模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怎么写?中建方案标准模板

XX项目单侧支模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编制、审核要点
一、工程概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工程概况
(只需写明项目地点、周边情况及交通情况,建筑面积,楼栋组成,建筑层数及高度,有误特殊建筑构造)。
2、结构设计概况
(写明编制范围、施工部位现场工况、对选用的支模体系进行说明,并根据87号文判断,是否需要进行专家论证。
3、单侧支模的情况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填写为何选用单侧支模体系)
4、施工重点、难点及措施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填写,没有则不要)
二、编制依据
(至少应包含以下依据,根据实际情况添加,需确保有效性)
国家标准
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4-2015
行业标准
2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JGJ59-2011
3 建筑工程大模板技术规程 JGJ74-2003
4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 JGJ162-2008
5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程 JGJ80-91
地方标准
其他
6 XX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7 XX项目施工图纸
8 建筑施工手册 第五版
9 钢结构设计手册
三、单侧支模设计
(写明单侧支模模板体系模板材料、规格、竖肋、横肋材料以及间距等)
四、施工准备及计划
1、技术准备
2、现场准备
3、劳动力计划
4、材料计划
5、施工进度计划
五、单侧支模施工
1、施工原理
(对选用的单侧支模体系原理进行分析)
2、施工部署
(结合现场情况,采用图文介绍总体施工顺序)
3、工艺流程
基坑腰梁之间空隙施工→地下室外墙防水施工→埋设地脚螺栓→安装模板体系→按设计间距吊放单侧支架,并进行加固→浇筑混凝土→拆除支撑体系
4、操作要点
(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单侧支模施工要点进行描述)
5、地锚系统安装
(地锚系统埋件选用形式、细部节点;预埋状态,至少包括底板预埋,楼板预埋,预埋节点以及埋件间距以及保护等)
6、安装模板体系
(模板选用体系、拼装流程;模板安装节点做法:至少包括模板槽钢的连接、模板接高及吊钩节点、阳角连接节点、阴角连接节点)
7、安装单侧支架
{单侧支架选用体系、施工部位各层单侧支架构造图;模板背楞与单侧支架连接节点、单侧支架布置(包括特殊部位单侧支架布置图,例如后浇带);对于特殊部位、为便于施工、对单侧支模进行的改良(没有可不写)}
8、支撑系统拆除
松支架→用橇棍在模板下部的一端,将模板松动→将模板推离墙面。
(支撑体系拆除配图说明以及拆除过程中操作要点)
9、单侧模板施工缝留设位置
(外墙施工缝节点处理)
六、质量保证措施
七、模板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八、文明、环保施工措施
九、应急救援预案
1、应急组织领导机构
2、应急救援职责
3、应备救援物资
4、危险源识别分析
(用表格形式分析)
5、应急救援流程及方法
6、事故发生后的报告
7、应急路线选择
应急救援路线图
应急救援电话
医疗急救:XX市XXXX医院电话或120 火险报警:119 紧急报警:110 电话查询台:114
十、计算书及附图
1、面板、木梁、背楞验算
2、单侧支架计算书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中建方案,大体积,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标准模板,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怎么写?中建方案标准模板 中建方案,大体积,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标准模板,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怎么写?中建方案标准模板

XX项目大体积混凝土
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核要点
一、工程概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常规建筑概况
(工程地点、建筑组成、数量、高度、总建筑面积等)
2、大体积混凝土概况
(厚度(判断是否需要进行专家论证)、混凝土等级、计算混凝土数量、混凝土特殊要求)
3、特殊点及重难点(如有)
二、编制依据
(至少应含以下依据,根据实际情况添加,需确保有效性)

国标
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1版) GB50204-2002
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13
3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 GB50496-2009
4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12
行标
5  建设部建质2009第87号文 GB3096-2008
地标
6 XX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7 XX项目设计图纸
三、大体积混凝土设计
1、施工顺序
(浇筑顺序,先浇哪里,后浇哪里,如何衔接。需要两张图,一张平面布置图,一张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顺序图)
2、施工方法
(全面分层、分段分层、斜面分层采用哪种,每层浇筑厚度多少,每层间隔时间设计,振捣设计、预防裂缝采取的措施、试块留置)
3、车辆和设备
(采用多少台泵车,多少辆运输车,如何摆放,场内行车路线)
4.保温和测温设计
(保温层采用哪种、规格是什么;测温采用哪种方法、测温点如何布置)
四、施工准备及计划
1、基础筏板大体积混凝土技术指标
(对塌落度、水泥、砂石、碱骨料反应、和易性、初凝时间、终凝时间、配合比的要求)
2、劳动力准备
3、主要材料准备
4、主要机具材料准备
5、夜间施工准备
五、施工方法
1、混凝土输送泵、泵管布置及浇筑
2、底板混凝土防裂及养护措施
3、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温度监测
(测温设备、测温工作、测温点布置、测温结果处理)
4、混凝土浇筑现场管理
六、质量保证措施
1、混凝土布料
2、混凝土振捣
3、混凝土的压面
4、底板混凝土防裂措施
七、安全保证措施
八、应急预案
1、应急组织机构
2、应急救援职责
3、危险源识别分析
(用表格形式分析)
4、应急演练
5、应急处理流程
6、应急处理方法
7、应急救援电话机路线
7.1 应急指挥小组电话
7.2 应急救援医院医院电话
7.3 应急救援路线图
九、计算书及附图
1、混凝土浇筑能力计算
2、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计算
3、保温层计算
3.1 XX项目大体积混凝土平面布置图
十、强制性条文
(说明:本章节仅作为检查方案时,对方案是否违反国家强制性规定进行检查,编制方案时不列次章。方案编制人员在方案中涉及到强制性条文时,应在方案内相应位置后面用括号标出所使用的强制性条文)
4.2.2 水泥进场时应对水泥品种、强度等级、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凝结时间、水化热等性能指标及其他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检。
5.1.2 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宜采用整体分层连续浇筑施工(图5.1.2-1)或推移式连续浇筑施工。
5.1.3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设置水平施工缝时,除应符合设计要求外,尚应根据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温度裂缝控制的要求、混凝土的供应能力、钢筋工程的施工、预埋管件安装等因素确定其间隙时间。
5.1.4 超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选用下列方法控制结构不出现有害裂缝:
1 留置变形缝:变形缝的设置和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2 后浇带施工:后浇带的设置和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3 跳仓法施工:跳仓的最大分块尺寸不宜大于40m,跳仓间隔施工的时间不宜小于7d,跳仓接缝处按施工缝的要求设置和处理。
5.1.5 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宜规定合理的工期,在不利气候条件下应采取确保工程质量的措施。
5.2.2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在混凝土的模板和支架、钢筋工程、预埋管件等工作完成并验收合格的基础上进行。
5.2.3 施工现场设施应按施工总平面布置图的要求按时完成,场区内道路应坚实平坦,必要时,应与政、交管等部门协调,制订场外交通临时疏导方案。 5.2.4 施工现场的供水、供电应满足混凝土连续施工的需要,当有断电可能时,应有双路供电或自备电源等措施。
5.2.5 大体积混凝土的供应能力应满足混凝土连续施工的需要,不宜低于单位时间所需量的1.2倍。
5.2.6 用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设备,在浇筑混凝土前应进行全面的检修和试运转,其性能和数量应满足大体积混凝土连续浇筑的需要。
5.2.7 混凝土的测温监控设备宜按本规范的有关规定配置和布设,标定调试应正常,保温用材料应齐备,并应派专人负责测温作业管理。
5.2.8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对工人进行专业培训,并应逐级进行技术交底,同时应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和交接班制度。
5.3.4 大体积混凝土的拆模时间,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对混凝土的强度要求,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应大于20℃;当模板作为保温养护措施的一部分时,其拆模时间应根据本规范规定的温控要求确定。
5.4.1 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工艺应并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的浇筑厚度应根据所用振捣器的作用深度及混凝土的和易性确定,整体连续浇筑时宜为300~500mm。
2 整体分层连续浇筑或推移式连续浇筑,应缩短间歇时间,并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层间最长的间歇时间不应大于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应通过试验确定。当层间间隔时间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时,层面应按施工缝处理。
3 混凝土浇筑宜从低处开始,沿长边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进行。当混凝土供应量有保证时,亦可多点同时浇筑。
4 混凝土宜采用二次振捣工艺。
5.4.2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采取分层间歇浇筑混凝土时,水平施工缝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清除浇筑表面的浮浆、软弱混凝土层及松动的石子,并均匀的露出粗骨料; 2 在上层混凝土浇筑前,应用压力水冲洗混凝土表面的污物,充分润湿,但
不得有积水;
3 对非泵送及低流动度混凝土,在浇筑上层混凝土时,应采取接浆措施。
5.4.3 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受力钢筋、定位筋、预埋件等移位和变形,并及时清除混凝土表面的泌水。
5.4.5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面应及时进行二次抹压处理。
5.5.1 大体积混凝土应进行保温保湿养护,在每次混凝土浇筑完毕后,除应按普通混凝土进行常规养护外,尚应及时按温控技术措施的要求进行保温养护,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专人负责保温养护工作,并应按本规范的有关规定操作,同时应做好测试记录;
2 保湿养护的持续时间不得少于14d,应经常检查塑料薄膜或养护剂涂层的完整情况,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3 保温覆盖层的拆除应分层逐步进行,当混凝土的表面温度与环境最大温差小于20℃时,可全部拆除。
5.5.2 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初凝前,宜立即进行喷雾养护工作。
5.5.3 塑料薄膜、麻袋、阻燃保温被等,可作为保温材料覆盖混凝土和模板,必要时,可搭设挡风保温棚或遮阳降温棚。在保温养护过程中,应对混凝土浇筑体的里表温差和降温速率进行现场监测,当实测结果不满足温控指标的要求时,应及时调整保温养护措施。
5.5.4 高层建筑转换层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加强进行养护,其侧模、底模的保温构造应在支模设计时确定。
5.5.5 大体积混凝土拆模后,地下结构应及时回填土;地上结构应尽早进行装饰,不宜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
5.6.2 炎热天气浇筑混凝土时,宜采用遮盖、洒水、拌冰屑等降低混凝土原材料温度的措施,混凝土入模温度宜控制在30℃以下。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保湿保温养护;条件许可时,应避开高温时段浇筑混凝土。
5.6.3 冬期浇筑混凝土,宜采用热水拌和、加热骨料等提高混凝土原材料温度的措施,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宜低于5℃。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保湿保温养护。 5.6.4 大风天气浇筑混凝土,在作业面应采取挡风措施,并增加混凝土表面的抹压次数,应及时覆盖塑料薄膜和保温材料。
5.6.5 雨雪天不宜露天浇筑混凝土,当需施工时,应采取确保混凝土质量的措施。浇筑过程中突遇大雨或大雪天气时,应及时在结构合理部位留置施工缝,并应尽快中止混凝土浇筑;对已浇筑还未硬化的混凝土应立即进行覆盖,严禁雨水直接冲刷新浇筑的混凝土。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中建方案,施工方案,标准模板,泵送,混凝土,超高层,超高层混凝土泵送施工方案怎么写?中建方案标准模板

XX项目超高层泵送混凝土施工方案
编制、审核要点
一、工程概况
1、工程概况
2、超高层混凝土强度等级高度分部概况
二、编制依据
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13
2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 GB50496-2009
3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12
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15
5 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 JGJ/T10-2011
6 通用硅酸盐水泥 GB175-2007
7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GB50119-2013
8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JGJ52-2006
9 混凝土用水标准 JGJ63-2006
10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13
11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B50164-2011
1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
13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JGJ59-2011
14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JGJ46-2005
15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JGJ80-91
行标
16 建设部建质2009第87号文
其它
17 XX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18 XX项目施工图纸
19 局452号文
20 输送泵性能参数
21 布料杆性能参数
(不限于上述方案,项目根据实际情况添加,需保证标准规范有效性)
三、机械选型设计
1、混凝土输送泵选择
2、布料杆选型
3、输送管的规格选择
四、施工部署
1、施工准备
1.1、组织准备
1.2、技术准备
1.3、劳动力准备
1.4、施工机械准备
1.5、材料、设备等供应计划
1.6、工期安排及保证措施
1.7、泵机位置与首层地面管道布置原则
2、平面布置图
2.1、输送泵及输送管平面布置图
2.2、布料杆平面布置图
3、混凝土配合比
五、施工办法及应急处理
1 、施工办法
1.1 一般规定
2、管道安装
2.1、管道固定
2.2、水平管道固定
2.3、垂直管道固定
2.4、管道加节
2.5、管道接管
3、超高泵送混凝土方法
3.1管道清洗
3.2常见水洗法在超高层工程中的说明
3.3根据超高泵送实际情况采用的洗管及余量控制措施
3.4泵送结束后废物利用及注意事项
4、施工应急措施
4.1混凝土管道更换说明
4.2堵管预防及处理措施
4.3混凝土泵故障应急方案
六、质量保证及保证措施
1、 主控项目
2、一般项目
3、保证措施
4、成品保护
七、安全防护和保护环境措施
1、安全防护措施
2、环境措施
八、计算书及附图
1、混凝土泵送压力计算
2、最小壁厚与爆破压力的计算
3、搅拌车配置计算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中建方案,施工方案,标准模板,核心筒布料机,超高层,超高层核心筒布料机施工方案怎么写?中建方案标准模板

XX项目核心筒布料机
施工方案编制、审核要点
一、工程概况
1、常规建筑概况
(工程地点、建筑总高度、标注层高、结构形式等)
二、编制依据
(至少应含以下依据,根据实际情况添加,需确保有效性)
国标
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1版) GB50204-2002
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100-2010
3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B50205-2001
4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12
行标
5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JGJ59-2011
6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程 JGJ46-2012
7 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 JGJ10-2011
8 建筑施工高空作业安全技术规程 JGJ80-2011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JGJ33-2012
混凝土布料机 JBT10704-2007
地标
9 XX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10 XX项目设计图纸
三、设计概况
所选用布料机简介及楼栋布料机布置情况(平面布置图),布料机详细技术参数。
四、施工准备
3.1、技术准备
3.1.1认真熟悉施工图纸及规范,确保泵管行走路径满足工程的施工要求。
3.1.2给各部门及给施工队进行详细交底,使得各方对施工内容及施工工艺了解清晰。
3.1.3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并经过各方审批。
3.1.4编制安全作业指导书,对操作工人进行岗前培训及安全教育。
3.2、机具准备
注:备注中主要显示材料型号、类型等
3.3、人员准备
五、混凝土输送泵、泵管、布料机选型设计
4.1、混凝土输送泵设计
本工程输送泵选型根据混凝土总量、输送距离及高度、混凝土工作性及工程现状特点等进行选型设计。
4.1.1混凝土实际平均输出量
混凝土泵或泵车输出量与泵送距离有关,泵送距离越大,实际的输出量就要降低,混凝土的实际平均输出量按照下列进行计算:

中建方案,施工方案,标准模板,核心筒布料机,超高层,超高层核心筒布料机施工方案怎么写?中建方案标准模板

 

中建方案,施工方案,标准模板,核心筒布料机,超高层,超高层核心筒布料机施工方案怎么写?中建方案标准模板

 

 

 

 

 

 

 

4.1.2混凝土输送泵的选择时,泵送出口压力是决定混凝土泵送高度的重要因素。
混凝土输送泵采用三一重工HBT-90CH-2135D(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此为示意)型混凝土输送泵,技术参数如下:

 

中建方案,施工方案,标准模板,核心筒布料机,超高层,超高层核心筒布料机施工方案怎么写?中建方案标准模板

混凝土输送泵在选择时,需同时考虑整个塔楼超高泵送,本工程浇筑最高点为 xx m,按此高度所需压力进行计算:
计算依据:JGJ/T10-2011《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
混凝土泵送所需压力P包含三部分:混凝土在管道内流动的沿程阻力造成的压力损失P1、混凝土经过弯管的局部压力损失P2以及混凝土在垂直高度方向因重力产生的压力P3。
(1) 水平管压力损失:

中建方案,施工方案,标准模板,核心筒布料机,超高层,超高层核心筒布料机施工方案怎么写?中建方案标准模板

式中:
▲pl—单位长度的沿程压力损失,经以往经验xx混凝土在单位长度管道内压力损失为:▲pl =xx MPa/m。
l—管道总长度,垂直高度按xx m,加上布料机长度及水平管道部分,总长约按xx m计。
k1—粘着系数,取k1=(3.0-0.10S)×102 (Pa),S为塌落度,本工程S=xx mm,则k1=xx Pa
d—混凝土输送管直径为xx mm。
k2—速度系数,取 =(4.0-0.10S)×102 (Pa/m/s),则
k2=(4.0-0.10S)×102 =200Pa
t2//t1—混凝土泵分配阀切换时间与活塞推压混凝时间之比,其值约0.3。
V2—混凝土在管道内的流速,当排量达40m3 /h时,流速约0.65m/s。
α2—径向压力与轴向压力之比,其值约0.95。
计算得: P1 = xx MPa
(2) 弯管压力损失
90º弯管,含地面水平弯管、竖管缓冲弯管及布料机弯管,约xx 个;45º弯管,约xx 个,每套管道设置xx 个截止阀。每个90º弯管压力损失0.1 MPa;每个45º弯管和截止阀压力损失0.05 MPa;分配阀压力损失0.2 MPa。
P2=xx MPa。
(3) 竖管中混凝土自重压力损失:
P3 =ρg H = xx MPa。式中:
ρ—混凝土密度,取2500kg/m3
g—重力加速度9.8m/S2
H—泵送高度,按xx m计算
计算结果:泵送混凝土高度xx m时理论计算所需要的压力
P = P1+P2+P3 =xx MPa
4.1.3在一般的泵送施工经验中,混凝土泵的最大出口压力应比实际所需压力高20%左右,多出的压力储备用来应付混凝土变化引起的异常现象,避免堵管。而对于本工程这种特高层建筑的混凝土泵送,其意外的因素更多,要求的可靠性更高,应该有足够的压力储备。因此,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我们将泵的最大出口压力设定为xx MPa,此状态下泵机工作稳定性、可靠性更高,xx 台使用一台备用。
4.2、泵管选型设计
4.2.1根据混凝土输送泵选型,对泵管选用xx mm泵管,具体参数如下表格:
注:查规范或者建筑施工手册(第五版)946页。
4.2.2地面水平管道的长度一般为垂直泵送高度的1/5-1/4,即地面管道长度为90米-113米。
4.3、混凝土泵设置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写明采用何种布料机、型号为多少、最大回转半径、布置台数等。
六、主要施工工艺及方法
5.1、施工工艺流程
输送泵安放→泵管辅助混凝土结构浇筑(有则写)→泵管支设→布料机安装→布料机与泵管连接→布料机随层增高→泵管随层增高并与布料机连接
5.2、施工方法
5.2.1输送泵安放
1)混凝土布置应根据工程轮廓形状、工程量分布、地形及场地内交通等而定。
2)输送泵设置的位置应满足场地平整、坚实、道路畅通。
3)输送泵的作业范围内不得有阻碍物且有防高空坠物措施。
4)输送泵放置位置直接关系到泵管布设距离长短和弯头数量,影响混凝土输送能力。
5)在输送泵安放位置要预留足够场地,最少够停放两辆罐车,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
6)输送泵位置要便于清洗,靠近供水及排水位置,供电方便。
5.2.2泵管辅助混凝土结构浇筑(有则写、并附上施工图)
5.2.3泵管支设
1)输送管道布设总原则
(1)泵管布置根据工程特点、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和制定的混凝土浇筑方案进行配管布设,配管应满足施工要求,便于混凝土浇筑和管段装拆,尽量缩短管线长度,少用弯管和软管。
(2)管道经过路线应较为安全,不得使用有损伤裂纹或壁厚不达标准的泵管。
(3)输送管道尽可能短,弯头尽可能少,以减少输送阻力,为管卡一定要禁锢到位,保证接头位置密封牢固,不漏浆。应定期检查管道,特别是弯管等部位的磨损情况,以防爆管。
(4)管道只能用软性材料与管件接触支撑,每个管件都应有两个固定点,管件不得与岩石、混凝土等硬物质直接接触摩擦,各管路要有可靠支撑,泵送时不得有大的振动和滑移。
(5)管道布设要考虑布料机布设,配合布料机使混凝土浇筑能够覆盖整个结构平面,能均匀、迅速的布料。
(6)夏季要用湿草袋覆盖输送管并经常淋水,防止混凝土因高湿而造成塌落度损失太大,造成堵管;在严寒季节要用保温材料包扎输送管,防止混凝土受冻,并保证混凝土拌合物的入模温度。
(7)布料机端头处软管在混凝土浇筑前垂直放置。
(8)本工程输送泵出口与泵管连接采用直线连接,直线连接混凝土从输送泵分配阀直接泵入输送管,泵送阻力较小。
2)输送管布设方式
(1)水平布置一般要求
管线应遵守输送管道布置的总原则并尽可能平直,通常需要对已连接好的管道的高、低加以调整,使混凝土泵处于稍低的位置,略微向上则泵送最有利。
(2)向高处泵送混凝土
向高处泵送混凝土本工程均采用垂直向上的方式,混凝土在向高处泵送时,混凝土泵不仅要克服混凝土拌合物在关中流时的粘着力和摩擦阻力,还要克服混凝土拌合物在输送高度范围内的重力,混凝土拌合物的重力将对混凝土泵产生一个逆流压力,该逆流压力与配管高度成正比,此逆流压力会降低混凝土泵的容积效率吗,为此,需要在混凝土泵与垂直段下端配置一定长度的水平管来减小逆流压力,一般水平管长度为垂直管长度的1/4,故水平段长度不得小于xx m。
单泵送高度超过20m时,仅仅依靠水平管是不足以平衡逆流压力,需要在混凝土泵Y型管出料口3~6m处的输送管根部设置截止阀,防止混凝土拌合物的回流。
(3)垂直段泵管固定
泵管采用垂直支设时,需要对泵管随层进行结构固定,主要方式为在楼板预留孔洞处进行固定来减少泵管振动,在泵管与固定物之间放置缓冲物(木垫块或其他软性物质)。在首层90°转角处采用U型卡环固定,地上各层采用拉撑及U型卡环固定。垂直管下端弯管处不得作为直接受力点,采用钢支撑承受垂直管重量。可以有效的避免在泵送时产生的轴向振动和压力,防止垂直管的横向摆动。(固定方式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当板薄且采用拼装木模板支设时,可采用混凝土后浇筑(间隔一层),后期破除取出泵管。)
5.2.4布料机的安装
1)布料设备的选择和布置原则
(1)布料设备的选择应与泵送泵相匹配,布料设备的混凝土输送管内径宜与混凝土输送泵管内劲相同。
(2)布料设备的数量及位置应根据布料设备半径、施工作业面大小及施工要求确定。
(3)布料设备必须安装牢固,采取抗倾覆稳定措施。
(4)应经常对布料设备的弯管进行检查,磨损较大的弯管及时更换。
(5)布料设备作业范围内不得有阻碍物,并应有防范高空坠物的设施。
(6)布料设备布置位置尽可能设置在一些留洞井道内,减少结构遗留工作,本工程将选择布置于核心筒电梯井道内。
(7)布料设备的爬升工程应结合整个结构施工工况,回转范围内尽量减少其他高于臂架的设施、设备。
2)布料机选型及参数
根据布料机采用井道内爬模架体作为布料机提升设备及工程核心筒作业面,选择xx 型布料机,具体参数如下(网上查找,截取图片说明即可):
3)布料机现场安装加固措施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并附上加固施工图。
5.3 布料机爬升
布料机爬升应根据现场实际工况进行编制,包括基础加固形式、布料机爬升细节等
七、布料机的使用与维护
6.1、安全操作规定及注意事项
为了确保布料机的作业安全,必须严格遵守下列规定和要求,否则可能造成人身或设备事故,同时应严格遵守塔式起重机有关安全规则。
1)当风速超过13.8m/s(6级风)时,严禁布料机工作。当风速超过7.78m/s时(4级风)时,严禁布料机装拆。
2)布料机应与高压线及电器保持一定距离。
3)端部浇筑软管必须系好安全绳,不得将软管插入浇筑的混凝土中,严格按照布料机范围工作。
4)布料机工作时臂架下方不准站人。
5)操作人员必须听从指挥人员指挥,严禁盲目布料,以免发生意外。
6)液压系统压力不得超过25Mpa.
7)严禁在输送管及油管内有压力时打开管接头。
8)严禁将端部软管拆掉、让臂架和另一刚性输送管路连接。
9)严禁布料机带病工作。
10)操作人员需经过有关技术学校培训,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熟悉本机工作原理,掌握工作要领,身体健康,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
11)操作人员应树立安全意识,操作过程中一旦发现设备有异常现象或故障,应立即停机检查,待查明原因消除故障后才可操作施工。
12)操作人员每班操作前,应检查金属构件,各焊接部位是否有开焊现象,底座支撑钢梁与爬模工字钢焊接位置是否牢固可靠。
13)每周对各接点螺栓逐一检查,是否松动,各限位开关、制动装置是否灵敏可靠,对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整改,直至达到良好状态为止。
14)严格按润滑要求做好润滑工作,在各方面工作就绪后,经空载试运转无误后方可投入使用。
15)操作人员上机后必须思想集中,注意前方布料及回转方向,精心操作。
16)回转过程中,严禁在整机未停稳时刹车或做反向运转。回转处接头管箍不可固定太紧,保证运转灵活,每班次必须清理、润滑回转接头管密封一次。
17)布料结束后要做好布料机混凝土管道中的残余混凝土的清洗工作,防止管内残余混凝土结块,造成堵管、爆管,影响正常使用。
18)认真做好清洁、紧固、润滑、调整工作。
19)检修或保养时,应切断地面电源,不准带电检修保养。
20)工作结束时必须将臂架收合、挂号安全钩、大臂水平放置、切断地面电源。
21)泵送设备放置离结构边缘保持一定距离。在布料杆动作范围内无障碍物,无高压线,设置布料杆动作的地方必须具有足够的支承力。
22)泵管的质量应符合要求,对已经磨损严重及局部穿孔现象的泵管不准使用,以防爆管伤人。
23)泵管架设的支架要牢固,转弯处必须设置井字式固定架。泵管转弯宜缓,接头密封要严。
24)水平泵送的管道敷设线路接近直线,少弯曲,管道及管道支撑必须牢固可靠,且能承受输送过程产生的水平推力;管道接头处密封可靠。
25)泵送设备的各部螺栓紧固,管道接头紧固密封,防护装置齐全可靠。各部位操纵开关、调整手柄、手轮、控制杆、旋塞等均在正确位置,液压系统正常无泄漏。
6.2、定期检查
6.3、常见故障分析
八、应急预案
布料机安装和拆卸或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应立即向单位领导和分管领导汇报,同时组织救治伤员,保护好现场。
7.1、设立抢险组织机构
抢险总指挥长:项目经理
抢险副指挥:项目总工
抢救组组长:安全部经理
人员疏散组:机电部
排障组:机械部
7.2、各机构人员职责和执行任务
7.2.1指挥长:主要负责事故发生后现场指挥工作,负责调集人员、物资等立即抢险,把人员和物质损失控制在最小限度。调查事故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7.2.2抢救组:事故发生后立即开展救护工作,在医疗人员到来前对伤员进行初步医疗护理并运离事故现场,对伤员妥善安置并在医疗人员抵达后帮助医疗人员了解现场伤亡情况,以利抢险并辅助搬运伤员。
7.2.3人员疏散组:主要负责事故发生后疏散与抢险、抢救工作无关人员,指引人员到指定安全地带。
7.2.4排障组:负责事故现场的清理工作,为抢救伤员工作扫清障碍,负责搜救伤员和防止连锁事故。
7.2.5车辆引导员(门卫):负责引导场内车辆为抢救腾出有效空间,同时引导消防和救护车辆进入场地合理布局、有效作业。
7.3、应急和响应措施
7.3.1事故发生后,最先发现者要立即报告直接领导、主管领导或值班领导,领导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对伤亡人员的抢救,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扩大,并逐级向上报告。
7.3.2抢救组首先要了解事故情况及伤亡地点、数量和轻重,然后依情况分组携带必要器械组织抢救。
7.3.3人员疏散组立即在组长指挥下奔赴通往事故地点的通道,指挥人员有序行动,并为方便医疗和抢险人员及时进入事故现场维持人员撤离秩序。
7.3.4排障组得到事故信息立即组织人员携带器械赶赴现场,搜救被物体压住、掩盖的伤员,同时清理事故现场障碍物,为投入更多抢险人员进行有效工作提供方便。同时观察事故现场情况,对于潜在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防护或排除。
7.3.5车辆引导员要时刻注意场内抢险部署,及时引导对抢险和人员撤离有影响的车辆转移到妥善地点,在消防车和救护车赶到现场时引导员指挥车辆进入现场。需要车辆、大型机械辅助抢险时及时联系相关人员。
7.3.6保安组自始至终要维持好现场秩序,禁止无关人员靠近事故现场及消防场地,保护消防设施,制止一切对抢险活动起消极作用的行为。
7.3.7每个抢险小组人员都要明确自己在事故发生时的职责,还应进行预演来检查应急的组织、人员、设施、工具是否能满足抢险的要求。如有不符合抢险要求的环节和措施应予以纠正。
7.4、应急预案的装备、防护用具
7.4.1基本装备
7.4.2特种防护品
如绝缘鞋、绝缘手套、千斤顶等。
7.4.3一般性防救护品
注:写出离工程地址最近且路程通畅的医院,注明医院电话,并附图(可从百度地图上截取,标明工程地址及医院位置)
九、布料机平面布置图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中建方案,布料机,施工方案,标准模板,布料机施工方案怎么写? 中建方案标准模板

xx项目布料机施工方案
编制、审核要点
一、工程概况
至少介绍如下内容:
1、常规建筑概况:包括工程地理位置,建筑面积,栋号数等;
2、拟使用布料机楼栋的基本信息:楼栋用途(办公、住宅)、建筑面积、层高、建筑总高度、周边道路及环境、机械设备、地泵接入点基本情况等;
3.拟使用布料机楼栋现阶段形象进度及使用布料机阶段安排;
4.其它需说明的情况:
二、编制依据(至少应包括以下依据)
国家标准
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12
2 ....... ....
行业标准
3 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 JGJT10-2011
4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JGJ33-2012
5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JGJ46-2005
6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JGJ59-2011
7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JGJ80-1991
8 混凝土布料机 JB/T 10704-2007
9 地方标准 ....... ......
其它
10 Xx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11 Xx项目施工图纸
12 Xx型布料机使用说明书
13 ...... ......
三、设计概况
1、所选用布料机的简介
1.1、工作原理:(简述所用布料机类型及施工应用原理)
1.2、xx型电动布料机整体结构组成:(至少应包括主梁架、旋转平衡架、支撑架、输送管路等)
1.3、xx型混凝土布料机主要技术参数(应为本工程所选用布料机厂家提供的布料机设计参数,仅保留本工程所用布料机即可)
2、各楼号布料机布布置
1、4#楼布料机布置
根据1#楼平面长、宽尺寸和现场的施工环境,裙楼及主楼1-3层结构混凝土施工时采用汽车泵浇筑。 主楼4-18 层结构混凝土采用地泵配以布料机进行浇筑。
1#楼设置布料机共 2 台,布料机布置位置满足使用要求,布料范围基本满足对该楼栋全覆盖,避免出现布料盲区。
1#楼布料机布置
(必须要有,图中应包含楼栋结构轮廓、布料机编号、布料机位置、布料覆盖范围等情况)
布料机布置时:严禁将布料机置于出挑结构模板上,严禁布料机四个支腿置于不同标高的板面上。布料机支腿应尽量置于同标高结构梁上。
2、2#楼布料机布置
3、加固措施
(1)、模板加固:为保证模板支撑架体安全,支设布料机的部位,对底部模板支撑架进行加固处理。加固范围比布料机支腿覆盖范围向四周延伸1.0m。(减小梁、板模板满堂支撑架立杆间距,增设剪刀撑,板底纵横向水平杆满搭,梁底确保增加扣件防止失滑)
模板加固部位平面示意图
(必须要有,图中应明确模板加固范围平面部位及尺寸)
模板加固支撑示意图
(必须要有,图中应包含模板满堂支撑架立杆间距、剪刀撑设置要求,梁底防滑扣要求等)
(2)、为保证布料机稳定性,同时保证混凝土结构质量,避免损坏钢筋,布料机四个支座,应尽量置于结构主梁及柱上;并在布料机支座部位,设置木垫板(一般采用250*50*4000mm木跳板)以分散及传递力量,待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取出木垫板,并对垫板造成的钢筋保护层不足的部位,进行修补抹平。
布料机支腿部位示意图
(必须要有,图中应明确支腿放置部位)
(3)、若因条件限制,布料机xxx情况,须采取xxx措施。
xx情况支腿垫块平面示意图
(必须要有)
xx情况板上支腿剖面示意图
(必须要有)
四:施工准备及计划(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技术准备
2、人员准备
3、材料、设备计划
五、布料机的安装及使用
布料机安装及使用流程(结合工程实际及布料机出厂安装说明书编写)
1、支模架加固
2、布料机组装(应对流程的施工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3、布料机吊运(吊运过程须注意:布料机机身及配重分开吊运;调离配重时须紧锁钢丝绳;吊运过程全程监督)
布料机吊运过程示意图
(必须要有,图中应明确吊点部位)
4、布料机的加固(钢丝绳端部不得固定在竖向钢筋上)
5、泵管架设
6、布料机验收(生产经理组织;验收内容详附表)
7、布料机使用过程管理(堵管时,须先固定布料机,再拆除堵塞泵管)
8、布料机移动或拆除
六、安全保证措施(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布料机安装、吊运过程中的安全事项(必须包含安装、吊运施工前交底)
2、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安全事项(必须包含使用前验收内容)
七、应急预案(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2、险源识别分析
3、安全事故应急流程
4、安全事故应急事故及处置
5、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电话及定点医院
八、计算书及附件
1、计算:至少应计算纵横向支撑钢管强度及挠度验收、扣件抗滑移验算、立杆稳定性验算等;特殊情况必须进行相应计算。
2、附件:可包含各种附件
A、产品检验报告
B、混凝土布料机安装验收表
C、混凝土布料机移位检查表
备注:蓝色字体为施工方案编制的基本要求和审核要点;红色字体为规范强制性要求
三、3、(2)、为保证布料机稳定性,同时保证混凝土结构质量,避免损坏钢筋,布料机四个支座,应尽量置于结构主梁及柱上
五、3、(4)、先用塔吊把配重调离,再把布料机调运到指定位置。当塔吊调离配重时不得放开锚固的4根钢丝绳,且塔吊吊装布料机吊勾拉紧后方可放开钢丝绳,以防止布料机倾覆;用塔吊调离配重和布料机时,应确保布料机下面和周围闲杂人员离开,保证无任何安全隐患后才能开始调离及布料机。
五、3、(6)布料机吊运过程中由专职安全员全程监督吊运。
五、4、钢丝绳端部用花木螺栓(或卡环)与板内梁筋拉紧(锁牢),不得固定在竖向钢筋上。
五、7、(4)、施工过程中,若出现堵管情况,须将布料机吊至地面安全部位,并对布料机进行固定后,方可拆除并疏通堵塞泵管,不得在屋面上直接拆除泵管。
七、1、(3)遇有视线不清、雷雨、浓雾和风速超过6级风(含6级)的天气不得进行安装、顶升和拆卸作业。
七、2、(13)布料机应与高压线及电器保持一定距离(不得小于6m)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中建方案,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标准模板,玻璃圆柱,玻璃圆柱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怎么写?中建方案标准模板

XX项目玻璃圆柱模板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核要点
一、工程概况
至少介绍如下内容:
1.常规建筑概况:包括工程地理位置,建筑面积,栋号数等;
2.拟安装玻璃钢圆柱模板楼栋的基本信息:楼栋用途(办公、住宅)、建筑面积、层高、建筑总高度等;
3.拟安装玻璃钢圆柱模板楼栋现阶段形象进度、周边道路及环境、机械设备(塔吊)等基本情况;
4.其它需说明的情况:圆柱模板尺寸、数量、高度、楼层等(以表格形式表现);
二、编制依据(至少应包括以下依据)
国家标准
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12
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201版)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 50300-201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GB50666
行业标准
3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 JGJ162-2008
4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JGJ46-2005
5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JGJ59-2011
6 ...... ......
7 地方标准 ...... ......
其它
8 Xx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9 Xx项目施工图纸
10 ...... ......
(注:编制依据应不限于以上内容,请查阅资料尽可能收集齐全)
三、玻璃钢圆柱模板的施工要点及技术参数
1.本工程所选用玻璃钢圆柱模板的简介(请修改)
1.1、主要技术参数(至少应包括其结构形式及主要构件连接方式,结合图说明)
2.施工要点
具体说明玻璃钢圆柱模板组成片数,柱梁板节点位置的特殊构造,配模高度,模板加固措施等,可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表达。
四、施工准备及计划(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技术准备
2、材料准备
3、人员准备
6、现场准备
至少包含内容:现场地锚预埋、圆柱根部处理、和防漏措施等。
五、施工方法
1.工艺流程:(根据现场情况编制)
埋设锚环→柱根清理、地面找平→刷隔离剂→柱模就位→安装上下法兰钢圈→闭合柱模并固定接口螺栓→安装缆风绳并调整垂直度→底模缝隙处砂浆封闭→浇筑混凝土→拆模并清理模板
2.玻璃钢圆柱模工艺流程(应对流程的施工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2.1、埋设锚环
2.2、柱根清理、地面找平
2.3、刷隔离剂
六、质量验收标准(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质量技术措施(必须包含圆柱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控制及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防范措施)
2.检查验收(必须包含使用前的交底)
1)玻璃钢圆柱模板控制标准
3.雨季施工
4.冬季施工
七、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1.纵横向安全管理措施(简要叙述安全管理组织结构及职责)
2.模板安拆安全管理(至少包括人员安全教育、材料安全堆放等要求)
3.安全施工管理(主要叙述施工顺序及荷载堆放等要求)
八、应急预案(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3、危险源识别分析
4、应急演练
5、安全事故应急流程
6、安全事故应急事故及处置
7、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电话及定点医院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