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2 > 5月 ( 第 74 页)

ICS29.080.10
CCS K 48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4622—2022代替GB/T24622一2009
绝缘子表面憎水性测量导则
Guidance on the measurement of hydrophobicity of insulator surfaces

2022-03-09发布 2022-10-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24622,GB/T 24622-2022,憎水性,憎水性测量,绝缘子表面,GB/T 24622-2022 绝缘子表面憎水性测量导则

绝缘子表面憎水性测量导则
1范围
本文件描述了可用于测定绝缘子憎水性的三种方法。水湿润绝缘子表面的能力的测定可用来评价在用绝缘子表面的状态,或作为试验室中绝缘子试验的一部分。
本文件适用于架空线路、变电站和电气设备用的复合绝缘子的伞和伞套材料憎水性的测量,也适用于覆盖或不覆盖涂层的瓷绝缘子憎水性的测量,测得的值代表试品测量时刻的憎水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憎水性hydrophobicity
具有低表面张力表面状态,因而对水有排斥性。
3.2
表面张力surface tension
在一定厚度(一般小于0.1μm)的层内,从本相到另一物相,其结构和能量呈连续变化。
注:界面区的压力(力场)梯度垂直于界面分界线。物质从本相转移到界面区形成界面需要一个净能量。形成单位界面(表面)所需的可逆功即为表面张力,其热力学定义如下:

GB/T 24622,GB/T 24622-2022,憎水性,憎水性测量,绝缘子表面,GB/T 24622-2022 绝缘子表面憎水性测量导则

式中:
y一表面(界面)张力或表面能;
G一系统总吉布斯(Gibbs)自由能;
A一表面(界面)积;
T—温度;
P—压力;
N—系统中物质的摩尔数。
表面张力(y)通常用mN/m表示,1mN/m=1dyn/cm。
3.3
静态接触角static contact angle
当液滴停留在固体表面,且固、液、气三相表面张力达到平衡时,气一液的界线与液一固的界线之间
的夹角。
注1:这些力由于表面张力而作用在相应表面的特定方向上。从图1中可以看出:

GB/T 24622,GB/T 24622-2022,憎水性,憎水性测量,绝缘子表面,GB/T 24622-2022 绝缘子表面憎水性测量导则

式中:
0s——液滴边缘与固体表面的静态接触角;
YGL一气体一液体界面的表面张力;
Ycs—气体一固体界面的表面张力;
ysL—固体一液体界面的表面张力。
注2:上式(杨氏公式)仅对理想和光滑的表面有效。
上面等式的右端(气体一固体界面的表面张力与固体一液体界面的表面张力间之差)定义为固体表面的表面张力。该表面张力不是该表面的基本特性,但与固体和特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当液体外的气体达到其饱和蒸汽压时,即是该液体的表面张力。如果接触角是O°,可认为液体刚好湿润
了固体表面,且在此特定的情况下(由于cos0s=1),固体表面张力等于液体的表面张力。

3.4
前接触角和后接触角advancing and receding contact angle
在倾斜的固体表面上液滴呈现的两个不同角。
注:前接触角是在倾斜表面上液滴较低部位固体表面和液体表面之间液滴的内侧夹角(见图2)。后接触角是倾斜表面上液滴的尾部(在倾斜表面的最高部位)固体表面与液滴表面间液滴的内侧夹角。如果后接触角为零,由于液滴沿着倾斜的固体表面运动(见图2),会呈完全湿润状态。通常前接触和后接触角以及在3.3中定义的静态接触角之间的关系是:0,≤0s≤0。

GB/T 24622,GB/T 24622-2022,憎水性,憎水性测量,绝缘子表面,GB/T 24622-2022 绝缘子表面憎水性测量导则

3.5
憎水性等级hydrophobicity class;HC
喷雾法(方法C)中使用的特定量度等级。
注:规定了HC1~HC7七个等级,HC1对应于最憎水的表面,HC7对应于最亲水的表面。
4憎水特性测量方法
4.1总则
本文件提出的三种测量精度、简便程度、被测面积大小及适用性不同的憎水性测量方法如下:

a)接触角法;
b)表面张力法;
c)喷雾法。
有关这三种方法的详细应用按照附录A的规定。
4.2方法A——接触角法
4.2.1总则
接触角法测量包含单一水滴边缘与固体材料表面之间形成的接触角评估。如果在水平表面上测量,可以用在水滴中添加或抽取水的方法来测量前接触角和后接触角。
接触角受表面的粗糙度影响极大,并且在污秽表面测得的接触角与在光滑、洁净、平坦表面测得的接触角显著不同。
4.2.2设备
市场销售有不同的接触角测量设备。简单测量可以使用固定在框架上的带有刻度线(测角器)的放大器件,该框架上有用来给试样滴注液滴的注射器。另一种方法是使用光投影器(在液滴后面)放大液滴,将液滴图像投影到带有刻度的背景上。一些设备还装有摄像机、显示器和计算机,以便测量分析。
4.2.3测量程序的一般推荐
测量程序的一般推荐包括以下几方面。
a)后接触角(0)比前接触角(0)和静态接触角(0s)更能反映绝缘子的憎水特性。
b)经常需要从绝缘子试品上切取试样。选取的试样宜尽可能平坦,其尺寸宜允许至少3个液滴彼此邻近但又互相分离地存在于表面上。测量宜尽快进行,测量完成前,仔细保存试样,不要触摸被测表面。
c)宜使用不含有影响水的表面张力的杂质(如表面活性剂、溶剂或残留油等)的水。建议使用去离子水。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23.060.01 J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3927—2008
代替GB/T13927一1992
工业阀门 压力试验
Industrial valves-Pressure testing
2008-12-23发布
2009-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13927-2008,GBT13927-2008,压力试验,压力试验标准,工业阀门,工业阀门压力试验,工业阀门标准,正式完整版 GB/T 13927-2008 工业阀门 压力试验.pdf

本标准修改采用ISO/DIS5208:2007《工业用阀门阀门的压力试验》(英文版)。
本标准根据ISO/DIS5208:2007重新起草。在附录B中列出了本标准章条编号与ISO/DIS5208:2007章条编号的对照一览表。
本标准与ISO/DIS5208:2007相比,主要做了如下修改:
-调整了标准的条款编写顺序,例如:“试验介质”本标准集中在4.6中,而IS0标准在4.6、4.10.1、4.11.2、4.12.2中分别叙述;
删除了ISO中的(2.7、2.8)术语;
增加了4.6.2和4.6.4。
本标准是对GB/T13927一1992《通用阀门压力试验》的修订。本标准与GB/T13927-一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一标准名称修改为《工业阀门压力试验》(按国际标准的名称);
一一增加“允许工作压差、双关双断阀门”等术语解释;
增加“试验相关规定”章节,规定买方的权限;
修改“试验要求”章节中的“试验项目、试验持续时间”等要求;
修改“试验方法和步骤”章节中的“泄漏率要求”等内容,增加了泄漏量等级;
一一修改附录的内容。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阀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8)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合肥通用机电产品检测院、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永嘉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浙江超达阀门股份有限公司、苏州纽威阀门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晓钧、黄明亚、林美、邱晓来、高开科。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3927—1992。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用金属阀门的压力试验的术语、压力试验相关情形、压力试验要求、试验方法和步骤以及试验结果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用金属阀门。本标准应与阀门的产品标准配套使用。
本标准经供需双方同意后也可适用于其他类型的阀门。
2术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壳体试验shell test
对阀体和阀盖等连接而成的整个阀门壳体进行的冷态压力试验。目的是检验阀门壳体、包括固定连接处在内的整个壳体的结构强度、耐压能力和致密性。
2.2密封试验closure test
检验阀门启闭件和阀座密封副、阀体和阀座间的密封性能的试验。
2.3试验压力test pressure
试验时,阀门内腔的显示压力。
2.4试验介质test fluid
用于阀门压力试验加压的液体或气体。
2.5试验介质温度test fluid temperature
用于阀门压力试验加压的液体或气体的温度。除另有特别的规定外,温度应在5℃~40℃范围内。
2.6弹性密封副resilient seats
非金属弹性材料、固体和半固体润滑脂类等组成的密封副。
2.7冷态工作压力cold working pressure
在一20℃~38℃介质温度时,阀门最大允许工作压力,缩写符号CWP。阀门的温度-压力等级由相关产品标准确定。
2.8允许工作压差design differential pressure
阀门在关闭状态下,阀门密封副能保证密封状态,允许进出口两端的工作压力差值。没有规定时,允许工作压差按阀门的最大允许工作压力,
2.9双截断与排放阀门double block-and-bleed valve
对有两个独立密封副的阀门,包容在两个密封副之间体腔内的介质,在腔体压力泄放时,两个密封副同时能截断密封。
3压力试验相关情形
3.1买方的检查
如在订货合同中有要求,买方检验员可在阀门制造期间到现场进行检验。买方要求检验产品时,制造厂应根据所要求的试验项目,提前5个工作日通知买方,
3.2密封试验的选择项目
当买方有要求时,可进行表中“选择”项目的密封试验。
4压力试验要求
4.1安全提示
按本标准进行的足力试验,需要对试验用气体或液体压力的安全性进行平估
4.2试验地点
每台阀门出厂前均应进行压力试验,压力试验应在阀门制造厂内进行。
4.3试验设备
进行压力试驻备,不应有施加影响阀门的外力。使用端部对夹紧试验装置时阀门制造厂应能保证该试验装置被试验阀门的密封性。对夹式止回阀和对夹式蝶阀等装配在配合法兰间的阀门,可用端部对夹置。
4.4压力测量
用于测量试验介质压力的测量仪表的精度应不低于1.6级,并经校验合格。
4.5阀门壳体表面
4.5.1在壳体压力前,不允许对阀门表面涂漆和使用其他可以防止渗漏的涂层;允许无密封作用的化学防腐处理或衬网门的衬里存在。
4.5.2买方要求进行再次压力试验时,对已涂过漆的阀门,则可以不去除涂漆。
4.6试验介质
4.6.1液体介质可用含魔锈1的水、煤油或黏度不高于水的非腐蚀性液体;气体介质可用氮气、空气或其他惰性气体;奥氏体不锈钢桃阀门进行试验时,所使用的水氯化物量应不超过100mg/L。
4.6.2上密封试验和高压密封试验应便用液体介质。
4.6.3试验介质的温度应在5℃40℃之间。
4.6.4用液体介质试验时,应保证壳体的内腔充满试验介质
4.7试验压力
4.7.1壳体试验压力
4.7.1.1试验介质是液体时,试验压力至少是阀门在20℃时允许最大工作压力的1.5倍(1.5×CWP)。
4.7.1.2试验介质是气体时,试验压力至少是阀门在20℃时允许最大工作压力的1.1倍(1.1×CWP)。
4.7.1.3如订货合同有气体介质壳体试验的要求时,试验压力应不大于4.7.1.2的规定,且必须先进行液体介质的壳体试验,在液体介质的试验合格后,才进行气体介质的壳体试验,并应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
4.7.2上密封试验压力

(略)

内容索引:

前言Ⅲ
1范围1
2术语1
3压力试验相关情形2
3.1买方的检查2
3.2密封试验的选择项目2
4压力试验要求2
4.1安全提示2
4.2试验地点2
4.3试验设备2
4.4压力测量装置2
4.5阀门壳体表面2
4.6试验介质2
4.7试验压力2
4.8压力试验项目3
4.9试验持续时间3
5试验方法和步骤4
5.1壳体试验4
5.2上密封试验4
5.3密封试验方法4
6试验结果要求5
6.1壳体试验5
6.2上密封试验5
6.3密封试验5
6.4合格证明书5
附录A(规范性附录)等同的规格6
附录B(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章条编号与ISO/DIS5208:2007章条编号对照7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2021年版,GB51143-2015,修订条文,局部,局部修订条文,规范,设计规范,防灾避难场所,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43-2015局部修订条文(2021年版)

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43-2015局部修订条文(2021年版)
说明:1.下划线标记的文字为新增内容,方框标记的文字为删除的原内容,无标记的文字为原内容。
2.本次修订的条文应与《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43-2015中其他条文一并实施。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防灾避难场所的设计建设、管理与维护。
1.0.2A防火避难场所建设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按相应工程建设标准进行质量控制与施工质量验收,并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
1.0.2B防灾避难场所管理与维护应以保障其预定应急功能为目标,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灾避难场所竣工验收前应按本规范进行专项功能校验,对不符合功能要求的不能验收;避难场所平时应定期进行专项功能校验。
2专项功能校验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整改,并对整改完成部分重新进行校验。
3防灾避难场所应急启用前应进行应急评估,并根据评估结论确定应急转换要求并实施应急功能转换。
4避难结束后,防灾避难场所应及时进行使用效果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进行安全修复。
2.0.20专项功能校验verifying the special function
为确保防灾避难场所灾时预定应急功能发挥效用,在防灾避难场所竣工验收前和平时运营管理过程中,对其预定应急功能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检验与校核。
3.1.10避难场所应满足其责任区范围内避难人员的避难需求以及城市级应急功能配置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紧急、固定避难场所责任区范围应根据其避难容量确定,且其有效避难面积、避难疏散距离、短期避难容量、责任区建设用地和应急服务总人口等控制指标宜符合表3.1.10的规定;居住区生活圈防灾避难场所可纳人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筹配置和管理;
表3.1.10紧急、固定避难场所责任区范围的控制指标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51143-2015
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disasters mitigation emergency congregate shelter
(2021年版)
2015-12-03发布
2016-08-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联合发布

2021版,GB 51143-2015,GB 51143-2021,避难场所设计规范,避难设计规范,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无水印正式版 GB 51143-2015(2021版) 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8]102号)文件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避难场所设置;总体设计;避难场地设计;避难建筑设计;避难设施设计。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1总则
1.0.1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使防灾避难场所设计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防灾避难场所的建设、管理与维护。
1.0.2A防灾避难场所建设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按相应工程建设标准进行质量控制与施工质量验收,并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
1.0.2B防灾避难场所管理与维护应以保障其预定应急功能为目标,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灾避难场所竣工验收前应按本规范进行专项功能校验,对不符合功能要求的不能验收;避难场所平时应定期进行专项功能校验。
2专项功能校验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整改,并对整改完成部分重新进行校验。
3防灾避难场所应急启用前应进行应急评估,并根据评估结论确定应急转换要求并实施应急功能转换。
4避难结束后,防灾避难场所应及时进行使用效果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进行安全修复。
1.0.3防灾避难场所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防灾避难场所disaster mitigation emergency congregate shelter
配置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应急辅助设施及应急保障设备和物资,用于因灾害产生的避难人员生活保障及集中救援的避难场地及避难建筑。简称避难场所。
2.0.2紧急避难场所emergency evacuation and embarkation shelter
用于避难人员就近紧急或临时避难的场所,也是避难人员集合并转移到固定避难场所的过渡性场所。
2.0.3固定避难场所resident emergency congregate shelter
具备避难宿住功能和相应配套设施,用于避难人员固定避难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避难场所。
2.0.4中心避难场所central emergency congregate shelter
具备服务于城镇或城镇分区的城市级救灾指挥、应急物资储备分发、综合应急医疗卫生救护、专业救灾队伍驻扎等功能的固定避难场所。
2.0.5避难场所责任区area of emergency congregate sheltering service
避难场所的应急避难宿住功能指定服务范围,该服务范围内的避难人员被指定使用场所内的应急避难宿住设施和相应的配套应急设施。
2.0.6避难单元sheltering space unit
避难场所中,根据避难人数、设施配置、自然分隔和避难功能等要素所划分的独立成体系的空间单元。
2.0.7避难场地emergency congregate sheltering site
避难场所内可供应急避难或临时搭建工程设施的空旷场地。
2.0.8避难建筑emergency congregate sheltering structure
避难场所内为避难人员提供宿住或休息和其他应急保障及使用功能的建筑。
2.0.9应急设施emergency facilities
避难场所配置的,用于保障抢险救援和避难人员生活的工程设施,包括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和应急辅助设施。
2.0.10应急保障基础设施emergency function一ensuring infrastructures for disaster response
在灾害发生前,避难场所已经设置的,能保障应急救援和抢险避难的应急供电、供水、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
2.0.11应急辅助设施supplementary facilities for emergency response
为避难单元配置的,用于保障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和避难单元运行的配套工程设施,以及满足避难人员基本生活需要的公共卫生间、盥洗室、医疗卫生室、办公室、值班室、会议室、开水间等应急公共服务设施。
2.0.12应急保障设备和物资equipment and commodities for emergency response
用于保障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和应急辅助设施运行以及避难人员基本生活的相关设备和物资。
2.0.13避难场所开放时间open-up phase of disasters emergency congregate shelter
避难场所的避难功能自启用至关闭所经历的时间。
2.0.14有效避难面积effective and safe area for emergency congregate sheltering
避难场所内除服务于城镇或城镇分区的城市级应急指挥、医疗卫生救护、物资储备及分发、专业救灾队伍驻扎等应急功能占用的面积之外,用于人员安全避难的避难宿住区及其配套应急设施的面积。
2.0.15单人平均净使用面积per capita net sheltering area
供单个避难人员宿住或休息的空间在水平地面的人均投影面积。
2.0.16设定防御标准criteria for scenario disaster prevention
避难场所设计所需依据的高于一般工程抗灾设防标准的设防水准或灾害影响水平。用于确定防灾布局、防护措施和用地避让措施以及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和应急辅助设施的规模、布局及相应防灾措施。
2.0.17避难容量sheltering accommodation capacity
与各种设施的容量、数量、用地面积相匹配的可容纳责任区避难人员的数量。
2.0.18避难宿住区sheltering accommodation area
固定避难场所中,用于避难人员宿住、由避难宿住单元和配套设施组成的功能片区,简称宿住区。
2.0.19避难宿住单元sheltering accommodation unit
固定避难场所中,采用常态设施和缓冲区分割、用于避难人员宿住的避难单元,简称宿住单元。
2.0.20专项功能校验verifying the special function
为确保防灾避难场所灾时预定应急功能发挥效用,在防灾避难场所竣工验收前和平时运营管理过程中,对其预定应急功能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检验与校核。
3基本规定
3.1一般规定
3.1.1防灾避难场所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安全可靠、因地制宜、平灾结合、易于通达、便于管理”的原则。
3.1.2避难场所设计时,应根据城乡规划、防灾规划和应急预案的避难要求以及现状条件分析评估结果,复核避难容量,确定空间布局,设置应急保障基础设施,进行各类功能区设计,配置应急辅助设施及应急保障设备和物资,并应制定建设时序及应急启用转换方案。
3.1.3避难场所设计应包括总体设计、避难场地设计、避难建筑设计、避难设施设计、应急转换设计等。
3.1.4避难场所按照其配置功能级别、避难规模和开放时间,可划分为紧急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和中心避难场所三类。固定避难场所按预定开放时间和配置应急设施的完善程度可划分为短期固定避难场所、中期固定避难场所和长期固定避难场所三类。
3.1.5避难场所应与应急保障基础设施以及应急医疗卫生救护、物资储备分发等应急服务设施布局相协调,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略)
4避难场所设置
4.1场地选择
4.1.1避难场所应优先选择场地地形较平坦、地势较高、有利于排水、空气流通、具备一定基础设施的公共建筑与公共设施,其周边应道路畅通、交通便利,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中心避难场所宜选择在与城镇外部有可靠交通连接、易于伤员转运和物资运送、并与周边避难场所有疏散道路联系的地段;
2固定避难场所宜选择在交通便利、有效避难面积充足、能与责任区内居住区建立安全避难联系、便于人员进入和疏散的地段;
3紧急避难场所可选择居住小区内的花园、广场、空地和街头绿地等;
4固定避难场所和中心避难场所可利用相邻或相近的且抗灾设防标准高、抗灾能力好的各类公共设施,按充分发挥平灾结合效益的原则整合而成。
4.1.2防风避难场所应选择避难建筑。防洪避难场所可根据淹没水深度、人口密度等条件,通过经济技术比较选用避洪房屋、安全堤防、安全庄台和避水台等形式。
4.1.3避难场所场址选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略)


GB51143-2015 2021版规范内容索引: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5
3.1一般规定5
3.2设防要求11
3.3应急保障要求12
4避难场所设置…20
4.1场地选择20
4.2紧急避难场所21
4.3固定避难场所…22
4.4中心避难场所…23
5总体设计……24
5.1一般规定24
5.2责任区设计…25
5.3总体布局设计26
5.4应急交通28
5.5消防与疏散…30
6避难场地设计……31
6.1避难宿住区……31
6.2专业救灾队伍场地33
6.3应急医疗卫生救护33
6.4直升机使用区34
7避难建筑设计……36
7.1一般规定36
7.2建筑设计37
7.3结构设计38
7.4建筑设备与环境40
8避难设施设计……41
8.1电气41
8.2给水与排水44
8.3标识45
附录A避难场所项目分类要求47
附录B避难场所项目设置要求50
附录C避难场所应急启用转换评估…58
附录D应急避难标识……61
本规范用词说明……65
引用标准名录…66
附:条文说明……67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27.140 P55
备案号:J1382—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5173—2012
代替DL/T5173一2003
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Specification of construction survey in hydroelectric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12-01-04发布
2012-03-01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

DL/T 5173-2012,DLT5173-2012,施工测量规范,水电水利工程,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正式版 DL/T 5173-2012 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附条文说明).pdf

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09年第一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能科技(2009)163号)的要求制定的。
本规范是在DL/T5173一2003《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以下简称原规范)的基础上,依据国家和相关行业规范的技术要求,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的先进技术修订的。
本规范与原规范比较有以下一些主要变化:
增加了全站仪、数字水准仪、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隔点设站、GPS拟合高程测量、GPS-RTK测量、数字近景摄影测量、TBM施工测量等新技术应用的技术要求。
修改了地面三角形网、导线网等观测的技术要求。
补充了相向开挖长度为10km~20km的地下工程控制测量技术内容。
对原规范“金属结构与机电安装测量”、“附属工程测量”“施工期变形监测”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将原规范的第十五章“竣工测量”和第十六章“资料整理”合并为“竣工测量”,并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删除了原规范中平板测图、地下工程联系测量等已不适用的技术内容。
本规范修订后的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测量放样准备、开挖填筑及混凝土工程测量、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安装测量、地下工程测量、疏浚及渠堤测量、附属工程测量、施工期变形监测和竣工测量。
本规范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1总则
1.0.1为统一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的技术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遵循安全适用、质量可靠的原则,满足水电水利工程施工的需要,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大、中型水电水利工程的施工测量工作。
1.0.3本规范以中误差或限差作为衡量施工测量精度的标准,以两倍的中误差作为限差。
1.0.4施工测量所使用的仪器和量具应定期送交具有计量检测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检定,并在其检定有效期内使用。要求在测前或测后应进行检校的仪器、量具,按相关规定进行自检。加强维护保养、定期检修。
1.0.5测量单位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按照体系文件要求开展测量作业。
1.0.6施工测量人员应遵守的准则:
1遵守国家有关测绘的法律法规。
2在施工测量工作开始之前,应熟悉设计图纸,了解相关规范、标准及合同文件规定的测量技术要求,选择作业方法,制定测量实施方案。
3施工测量成果资料应进行检查、校核、整理、编号,分类归档,妥善保管。
4现场作业,应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注意人身和仪器安全,不得违章作业。
5对观测数据,按规定要求记录。手工记录力求清晰、整齐、美观,不得任意撕页,记录中不得无故留下空页;采用电子记录作业应遵守CH/T2004《测量作业电子记录基本规定》、CH/T2005《三角测量电子记录规定》和CH/T2006《水准测量电子记录规定》的规定。对取用的数据应由两人独立进行检查。
1.0.7施工测量工作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三角形网triangular network
以三角形为基本图形组成的测量控制网,是地面测角网、测边网和边角网的统称。
2.1.2数字地形图digital topographicmap
将地形信息按一定的规则和方法采用计算机生成和计算机数据格式存储的地形图。
2.1.3放样测站点setting out station
测量放样时架设仪器的点。
2.1.4放样点setting out point
将建筑物设计轴线、特征点或轮廓点测设到实地上的点。
2.1.5隔点设站法setting station between two points
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时,将仪器设置在两高程控制点中间分别对两点进行观测的方法。
2.1.6贯通测量误差error of holing through survey
测量贯通点在贯通面上产生的横向、纵向和高程方向上的差值。
2.1.7施工放样setting out;construction layout
工程施工时,把设计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平面位置、高程测设到实地的测量工作。
2.1.8安装测量installation survey
为建筑工程中的构件或机电设备的安装所进行的测量工作。
2.1.9竣工测量finish construction survey
工程竣工时,对建筑物建基面、过流部位或隐蔽工程的形体等的实地平面位置、高程进行的测量工作。
2.1.10变形监测deformation monitoring
对建(构)筑物及其地基、建筑基坑或一定范围内岩(土)体的位移、沉降、倾斜、挠度、裂缝等进行监测,并提供变形分析和预报的工作。
2.1.115mm级仪器5 mm class instrument
测距长度为1km时,由仪器标称精度公式计算的测距中误差为5mm的仪器。
2.2符号
(略)
3平面控制测量
3.1一般规定
3.1.1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宜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面边角等测量方法。
3.1.2平面控制网等级划分。GPS网和地面三角形网按二、三、四等划分,地面导线(网)按三、四等和一级划分。在特殊情况下,高于上述等级要求时,需进行专门技术设计。
3.1.3平面控制网设计等级的选用,应满足工程设计、施工精度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3.1.4首级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宜与规划勘测设计阶段的坐标系统一致。起算点可与邻近的国家三角点进行联测,其联测精度不低于国家四等网的精度要求。
3.1.5平面控制网宜分1~2级布设,末级控制网点相对于首级控制网的点位中误差不应超过±10mm。
3.1.6平面控制网的观测数据可不作高斯投影改正和方向改化应将边长投影到设计要求的高程面上。
3.1.7平面控制网布设前,宜对多种网形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可靠性分析,确定最佳布网方案。
3.2平面控制网选点和埋设
3.2.1平面控制网点宜选在通视良好、地基稳定且能长期保存的地方。测线离障碍物的距离不宜小于1.5m,并避免视线通过吸热、散热快的地方。
3.2.2首级平面控制网点宜埋设强制归心的混凝土标墩。加密网(略)
4高程控制测量
4.1一般规定
4.1.1高程控制网等级可划分为二、三、四等及等外。高于上述要求的工程,可布设一等水准高程控制网。
4.1.2高程控制测量可采用几何水准、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和GPS拟合高程等测量方法。
4.1.3施工高程系统宜与规划勘测设计阶段的高程系统相一致,如果采用地方高程系统或独立的高程系统时,可与国家高程系统联测,其联测精度不宜低于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
4.1.4高程控制测量的精度应满足最末级高程控制点相对于首级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对混凝土建筑物应不超过±10mm;对土石建筑物应不超过士20mm。
4.1.5首级网应布设成闭合环线;加密网可布设成闭合环线、附合路线或节点网,不得布设水准支线。
4.1.6高程控制点的选点和埋设应遵守下列规定:
1网点应选在质地坚硬、稳固的地方,且便于寻找、保存和引测:当采用数字水准仪作业时,水准路线还应避开电磁场的干扰。每一个单项工程的部位至少有2~3个高程控制点。
2可现浇混凝土标石或埋设预制标石,也可在基岩上或混凝土墙体上钻孔埋设金属标志。
3埋设在施工区域外的水准点完成后,应绘制点之记。
4.1.7高程控制点标石应沉降稳定后,才能进行水准测量。各等级高程控制点宜统一编号。
(略)

内容索引:

前言Ⅰ
1总则1
2术语和符号3
2.1术语3
2.2符号4
3:平面控制测量5
3.1一般规定5
3.2平面控制网选点和埋设5
3.3地面三角形网测量6
3.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11
3.5导线测量14
3.6平面控制网的维护管理……15
4高程控制测量17
4.1一般规定17
4.2几何水准测量18
4.3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21
4.4GPS拟合高程测量23
4.5外业成果整理与平差计算…23
5地形测量27
5.1一般规定27
5.2图根控制测量28
5.3数据采集方法及技术要求29
5.4水下地形测量……31
5.5数字地形图成图软件及编辑处理32
6测量放样准备34
6.1一般规定34
6.2收集测量相关资料34
6.3图纸读审及放样数据准备34
6.4仪器及测具的检验35
7开挖、填筑及混凝土工程测量36
7.1一般规定36
7.2开挖工程测量37
7.3填筑工程测量38
7.4:混凝土工程测量38
7.5放样方法和放样点的检查40
7.6计量测量和工程量计算41
7.7资料整理43
8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安装测量……44
8.1一般规定44
8.2安装专用控制网及安装点放样…44
8.3引水管道安装施工测量……46
8.4拦污栅安装施工测量…46
8.5闸门安装施工测量………47
8.6机组安装施工测量49
8.7精密施工测量50
8.8资料整理51
9地下工程测量53
9.1一般规定53
9.2洞外控制测量54
9.3洞内控制测量55
9.4施工放样56
9.5断面测量及工程计量58
9.6资料整理58
10疏浚及渠堤测量60
10.1疏浚测量60
10.2渠堤测量61
10.3资料整理62
11附属工程测量63
11.1一般规定63
11.2场内道路测量63
11.3输电线路测量64
11.4围堰、戗堤测量66
11.5砂石系统测量67
11.6拌和系统测量68
11.7运输系统测量68
12施工期变形监测70
12.1一般规定70
12.2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71
12.3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73
12.4基本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75
12.5数据处理与变形分析79
13竣工测量81
13.1一般规定81
13.2土石方工程81
13.3混凝土工程82
13.4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安装工程82
13.5资料整编83
本规范用词说明85
引用标准名录86
附:条文说明87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正式版 DL/T 5173-2012 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附条文说明).pdf已关闭评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2015-2012
水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s on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2-03-19发布
2012-06-01实施
环境保护部发布

HJ 2015-2012,水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HJ 2015-2012 水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范水污染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改善水环境质量,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水污染治理工程在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中的通用技术要求。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2年3月19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2年6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内容索引:

前言II
1适用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与定义..…6
水量和水质....….6
5总体要求......7
6污(废)水收集系统...9
7工艺单元.......9
8工艺组合..24
9设备与材料........,25
10检测与控制..........32
11主要辅助工程........33
12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34
13施工与验收............34
14运行与维护..............39
附录A(资料性附录)常见恶臭气体洗涤液....…........................41
附录B(资料性附录)水污染治理工程中主要构筑物的工艺过程检测项目和控制对象·.4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27.140 P5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SL654—2014
水利水电工程合理使用年限
及耐久性设计规范
Code for rational service life and durability desig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projects
2014-01-26发布
2014-04-26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

SL 654-2014,SL654,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设计规范,水利水电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设计规范,正式版 SL 654-2014 水利水电工程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根据水利部水利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按照《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一2002)的要求,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共4章和1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水利水电工程及其水工建筑物的合理使用年限、水工建筑物耐久性设计要求。
本标准为全文推荐。

1总则
1.0.1为了适应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的需要,明确水利水电工程及其水工建筑物的合理使用年限,规范耐久性设计,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的水利水电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确定和耐久性设计。对于特别重要的工程或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其合理使用年限和耐久性要求应进行专门论证,经主管部门批准确定。对已建水利水电工程进行改建、扩建,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1.0.3水利水电工程各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中应注明工程及其水工建筑物的合理使用年限
1.0.4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运行管理应满足工程耐久性设计要求。
1.0.5当水利水电工程及其水工建筑物达到合理使用年限后,如需继续使用,应进行全面安全鉴定,必要时应采取补强加固措施,重新确定继续使用年限
1.0.6本标准规定的耐久性设计要求是工程达到合理使用年限的基本要求,设计中可根据工程的具体特点、当地的环境条件与实践经验以及具体的施工条件等适当提高
1.0.7本标准的引用标准主要有以下标准: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
《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GB/T50662)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
《调水工程设计导则》(SL430)
1.0.8水利水电工程及其水工建筑物的合理使用年限和耐久性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水利水电工程及其水工建筑物合理使用年限rational service lif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projects,and their hydraulic structures
水利水电工程及其水工建筑物建成投入运行后,在正常运行使用和规定的维修条件下,能按设计功能安全使用的最低要求年限。
2.0.2建筑物耐久性structure durability
在设计确定的环境作用和规定的维修、使用条件下,建筑物在合理使用年限内保持其适用性和安全性的能力。
2.0.3混凝土结构和构件·concrete structure and component
以混凝土为主制成的结构,包括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抗冲磨混凝土、纤维混凝土等结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统称为配筋混凝土结构。
组成混凝土结构的单元为混凝土构件。
2.0.4维修maintenance
为维持结构或其构件在使用年限内所需功能而采取的各种技术和管理活动,包括维护和修复。
2.0.5修复restoration
通过修补、更换或加固,使受到损伤的结构或其构件恢复到满足正常使用所进行的活动。按修复的规模、费用及其对结构正常使用的影响,可分为大修和小修。需在一定期限内停止结构的正常使用,或需大面积置换结构构件中的受损材料或更换结构的主要构件的修复活动为大修。
2.0.6混凝土水溶性氯离子含量water-soluble chlorine ion content in concrete
由拌和水、水泥、骨料、掺合料及外加剂等各种材料带进混凝土的水溶氯离子总含量。
2.0.7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系数chlorine ion diffusion coefficient in concrete
描述混凝土孔隙水中氯离子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过程的参数。
2.0.8碱含量alkali content
混凝土碱含量是指混凝土中等当量氧化钠的含量,以kg/m计。混凝土原材料的碱含量是指原材料中等当量氧化钠的含量,以质量百分率计。等当量氧化钠含量是指氧化钠与0.658倍的氧化钾之和。
2.0.9水胶比water to binder ratio
混凝土拌和物中用水量与胶凝材料总量的质量比。
2.0.10胶凝材料cementitious material,or binder
混凝土原材料中水泥与粉煤灰、硅灰、磨细矿渣等活性矿物掺合料的混合料总称。
2.0.11大掺量矿物掺合料混凝土concrete with high-volume supplementary cementitious materials
胶凝材料中含有较大比例的粉煤灰、硅灰、磨细矿渣等矿物掺合料和混合料,需要采取较低水胶比的混凝土。
2.0.12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concrete cover to reinforcement
从混凝土表面到钢筋(包括纵向钢筋、箍筋和分布钢筋)公称直径外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对后张法预应力筋,为套管或孔道外边缘到混凝土表面的距离。
2.0.13防腐蚀附加措施additional protective measures
在改善混凝土密实性、增加保护层厚度和利用防排水措施等常规手段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所采取的补充措施,包括混凝土表面涂层、防腐蚀面层、环氧涂层钢筋、钢筋阻锈剂和电化学防腐保护等。
3工程合理使用年限
3.0.1水利水电工程等别和建筑物级别划分应根据工程的规模、效益及其重要性分别按SL252、GB50288和SL430等相关标准的规定执行。
3.0.2水利水电工程合理使用年限,应根据工程类别和等别按表3.0.2确定。对综合利用的水利水电工程,当按各综合利用项目确定的合理使用年限不同时,其合理使用年限应按其中最高的年限确定。
表3,0.2水利水电工程合理使用年限 单位:年
(略)
4耐久性设计要求
4.1一般规定
4.1.1水利水电工程及其水工建筑物耐久性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明确工程及其水工建筑物的合理使用年限。
2确定建筑物所处的环境条件。
3提出有利于减轻环境影响的结构构造措施及材料的耐久性要求。
4明确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混凝土裂缝控制等要求。
5提出结构的防冰冻、防腐蚀等措施。
6提出解决水库泥沙淤积的措施。
7提出耐久性所需的施工技术要求和施工质量验收要求。
8提出正常使用运行原则和管理过程中需要进行正常维修、检测的要求。
4.1.2水工建筑物的耐久性设计应根据其合理使用年限和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对同一建筑物中的不同部位,如所处的局部环境条件不同,可分别进行耐久性设计。
4.1.3水工建筑物耐久性设计应有利于减轻环境对其侵蚀破坏,减轻高速水流、风沙对建筑物表面的冲刷、气蚀、磨损作用以及振动、疲劳等因素对结构的影响。
4.1.4水工建筑物设计应控制泥沙淤积引起的对工程功能、安全、效益和环境的影响,根据其合理使用年限、河道来沙情况采取预留必要的沉沙容积、设置必要的排(冲)沙设施等措施,并制定相应的调度运行方式。
4.1.5工程地质勘察的内容和深度应满足建筑物耐久性设计所需的地质基本资料要求。

内容索引:

1总则1
2术语2
3工程合理使用年限4
耐久性设计要求6
4.1一般规定6
4.2构造要求9
4.3材料要求11
4.4不同侵蚀环境条件下设计要求……14
附录A原材料的选用…19
A.1水泥19
A.2矿物掺合料19
A.3细骨料20
A.4粗骨料20
A.5外加剂21
A.6水21
A.7当地材料22
标准用词说明23
条文说明…25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正式版 SL 654-2014 水利水电工程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已关闭评论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珍珠岩轻质复合保温板系统建筑构造
图集号:20QJ709
统一编号:CABRQ048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卉原建材有限公司
施行日期:2021年10月11日

20QJ709,20QJ709图集,CABRQ048,复合板保温图集,标准设计图集,珍珠岩,珍珠岩轻质复合板,珍珠岩轻质复合板保温系统建筑构造,高清无水印 20QJ709 珍珠岩轻质复合板保温系统建筑构造图集(建筑标准设计CABRQ048).pdf

1概述
1.1珍珠岩轻质复合保温板(以下简称“复合保温板”)为工厂标准化预制的由珍珠岩保温板与其他保温板无空腔复合,并通过复合板内斜穿的金属腹丝与复合板外单侧或双侧钢丝网片焊接形成的三维钢丝网架加强的复合板材,以下简称复合保温板。
1.2采用复合保温板外侧机械喷涂水泥砂浆抹面,并和各种结构复合到一起的系统,称为珍珠岩轻质复合保温板系统,以下简称复合保温板系统。
1.3本图集介绍河北卉原建材有限公司生产的珍珠岩轻质复合保温板系列产品的应用和构造做法。
1.4复合保温板分为A型板、B型板和C型板三种类型。
1.4.1A型板
在保温板单侧贴合珍珠岩板的板材内斜插金属腹丝,腹丝插透珍珠岩板不插透保温板,腹丝与珍珠岩板外侧钢丝网片焊接形成三维钢丝网架的复合板材。
1.4.2B型板
在保温板两侧贴合珍珠岩板的板材两侧斜插金属腹丝,腹丝插透珍珠岩板不穿透保温板,腹丝与珍珠岩板外侧钢丝网片焊接形成三维钢丝网架,板材内设有非金属拉结件与两侧的钢丝网片相连的复合板材。
1.4.3C型板
在保温板单侧贴合珍珠岩板的板材内斜插金属腹丝,腹丝由保温板一侧插入但不插透保温板,腹丝与保温板外侧钢丝网片焊接形成三维钢丝网架,板材内设有非金属拉接件使珍珠岩板与保温板外侧的钢丝网片相连形成的复合板材。因用在屋面上也被称为屋面板。
1.5组合型板
在工厂将A型板和B型板组合,形成具体工程需要的转角包柱板、包柱板、转角板等预制构件。
2适用范围
2.1本图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及以下地区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及钢结构的建筑保温工程。
2.2适用于建筑高度小于100m的建筑(建筑高度大于等于100m的建筑,需经专家论证后方可使用)。
2.3不适用下列情况:
(1)建筑物防潮层以下墙体;
(2)长期浸水环境;
(3)受化学环境侵蚀如强酸、强碱或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
(4)有放射线防护要求的房间;
(5)墙体表面温度处于80℃以上的部位。
3编制依据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年版)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9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2019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411-2019
《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GB50574-2010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2019
《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8624-2012
《绝热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GB/T10801.1-2002
《膨胀珍珠岩绝热制品》GB/T10303-2015
《镀锌电焊网》GB/T33281-2016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5
《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标准》JGJ144-2019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13
《抹灰砂浆技术规程》JGJ/T220-2010
《预拌砂浆应用技术规程》JGJ/T223-2010
《建筑用混凝土复合聚苯板外墙外保温材料》JG/T228-2015
《保温防火复合板应用规程》JGJ/T350-2015
《外墙保温复合板通用技术要求》JG/T480-2015
《外墙保温用锚栓》JG/T366-2012
《预制保温墙体用纤维增强塑料连接件》JG/T561-2019
《耐碱玻璃纤维网布》JC841-2007
《建筑用膨胀珍珠岩保温板》JC/T2298-2014
《建筑绝热用石墨改性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JCT2441-2018
《机械喷涂砂浆》JC/T2476-2018
《一般用途低碳钢丝》YB/T5294-2009
《珍珠岩轻质复合保温板应用技术规程》T/CECS858-2021
4材料性能及质量要求
4.1珍珠岩板除应符合《膨胀珍珠岩绝热制品》GB/T10303和《建筑用膨胀珍珠岩保温板》JCJ/T2298的规定外,还应符合表4.1的规定。
表4.1珍珠岩板性能指标
4.2模塑聚苯乙烯泡沫板、石墨聚苯乙烯泡沫板性能指标除应满足现行国家及行业标准的规定外,还应符合表4.2的规定。
表4.2EPS、GEPS保温板性能指标4.3抹灰砂浆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预拌砂浆》GB/T25181、《抹灰砂浆技术规程》JGJ/T220和《预拌砂浆应用技术规程》JGJ/T223的规定,且抗压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20级。当采用机喷砂浆时,机喷砂浆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机械喷涂砂浆》JC/T2476的有关规定,且抗压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20级。
4.4抗裂砂浆性能应符合表4.4的规定。
表4.4抗裂砂浆性能指标
4.5抗裂砂浆中使用的玻纤网的性能应符合《建筑用混凝土复合聚苯板外墙外保温材料》JG/T228中玻纤网的有关规定,并符合表4.5的要求。
表4.5玻纤网性能指标
4.6钢丝网架性能应符合表4.6的规定。
表4.6钢丝网架性能要求
注:聚苯板厚度用字母L表示;钢丝网片的镀锌钢丝抗拉强度不应小于550MPa,抗拉强度设计值取320MPa。
4.7所有连接件、锚固件和预埋件中塑料件应采用原生材料制造;铝合金件应经阳极氧化处理;钢制作应采用不锈钢或表面防锈防腐。预埋在混凝土中的单个非金属连接件的抗拔承载力不应小于1.5kN。
4.8转角、门窗、洞口部位用钢丝网片加强,加强网类型见表4.8。
4.9锚固件主要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膨胀型、扩孔型建筑锚栓》JG160和《外墙保温用锚栓》JG/T366的规定,且拉拔力不得小于0.8kN。
4.10预埋件和连接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相关规定。板材与基层墙体连接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的规定。
4.11涂料外饰面层中使用的柔性腻子其性能指标应符合《外墙柔性腻子》GB/T23455的有关要求。
4.12复合保温板的规格尺寸应符合表4.12的规定。
表4.12复合保温板规格尺寸要求(mm)
4.13复合保温板的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13的规定。
表4.13复合保温板尺寸允许偏差(mm)
4.14复合保温板的外观质量应符合表4.14的规定。
表4.14复合保温板的外观质量
5复合保温板系统
5.1复合保温板系统分为五个子系统,包括现浇混凝土系统、梁柱系统、填充墙系统、屋面板系统、近零能耗建筑系统,具体构造见表5.2。
5.1.1现浇混凝土系统:复合保温外墙板A型板与连接件绑扎完毕后,置于钢筋混凝土外模板内侧,混凝土现浇成型后与复合保温外墙板结合成一体,在复合保温外墙板外侧做抹面层、饰面层的系统。
5.1.2梁柱系统:
(1)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系统:
将复合保温板A型板置于混凝土框架结构梁和柱外侧,与梁、柱采用锚固方式连接,在复合保温外墙板外侧做抹面层、饰面层的系统。
(2)钢结构梁柱系统:
把复合保温板A型板和B型板形成的组合板由外向内套在钢结构梁柱上,内外侧均用钢丝网片,使其与钢结构梁柱有效连接。在复合保温外墙板内外侧做抹面层、饰面层的系统。
5.1.3填充墙系统:
以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主体承重构件为支承,通过插筋或专用角件连接方式,将复合保温板B型板与建筑主体连接组合,在复合保温板两侧做抹面层、饰面层的系统。
5.1.4屋面板系统:
把复合保温板型板安放在钢结构屋面主次梁(檩条)上,错缝搭接。檩条间距控制在100cm以内,所有复合保温板之间都通过钢丝网片连接,边缘部分在钢丝网片上绑扎6~12mm钢筋骨架加强连接,在钢丝网架上喷抹3~5cm强度等级不低于M20水泥砂浆或C20细石混凝土,然后进行防水、挂瓦等屋面施工,此规定坡屋面及平屋面都适用。

20QJ709图集内容索引:

目录………1
说明……………3
外墙热工性能表
A型EPS板外墙热工性能表22
A型GEPS板外墙热工性能表23
B型EPS板外墙热工性能表···24
B型GEPS板外墙热工性能表…·····25
C型EPS板外墙热工性能表··26
C型GEPS板外墙热工性能表……27
现浇混凝土系统
现浇混凝土系统平、立面索引图……28
现浇混凝土系统墙身构造……29
现浇混凝土系统墙身阴、阳角构造……30
现浇混凝土系统窗口构造……31
现浇混凝土系统勒角构造……34
现浇混凝土系统女儿墙构造…······35
现浇混凝土系统变形缝构造……36
现浇混凝土系统装饰线构造……37
混凝土框架结构和钢结构梁柱系统
混凝土框架梁、柱热桥处理构造……38
钢结构框架梁、柱热桥处理构造……40
填充墙系统
填充墙系统平、剖面索引图…47
钢结构与填充墙安装构造……48
混凝土框架与填充墙连接构造…49
填充墙勒脚构造……50
外挑阳台保温构造51
填充墙窗口构造……52
填充墙安装变形缝构造54
屋面板系统
屋面板与梁连接构造…………55
屋面板天沟、屋脊构造·····56
近零能耗建筑系统
近零能耗建筑系统索引、墙身……58
近零能耗建筑系统主要预制墙板59
近零能耗建筑系统墙身构造……60
近零能耗建筑墙身与钢结构安装构造61
近零能耗建筑墙身窗口构造……63
近零能耗建筑檐口构造……64
近零能耗建筑天沟、屋脊构造……···65
近零能耗建筑混凝土结构转角构造66
近零能耗建筑混凝土结构窗口构造…68
近零能耗排气道出屋面、管道穿外墙69
近零能耗屋面变形缝……70
近零能耗女儿墙……71
近零能耗空调支架……72
近零能耗线管穿墙建筑构造……73
通用节点构造
混凝土结构凸窗构造……75
金属窗台板构造……76
水落管、管道穿墙构造···77
空调室外机钢筋混凝土搁板78
塑料滴水线、分格缝、转角件79
吊挂件、暖气片安装构造80
面砖饰面外墙窗口构造……81
老建筑外保温墙的维修、改造构造…82
非透明幕墙安装构造……83
外墙与内墙连接构造……87
近零能耗、非近零能耗建筑勒角保温做法……88
连接件(一)……89
连接件(二)90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高清无水印 20QJ709 珍珠岩轻质复合板保温系统建筑构造图集(建筑标准设计CABRQ048).pdf已关闭评论

ICS27.010
CCS F 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雅
GB/T41013—2021
电机系统能效评价
Evaluation of energy performance of motor system

2021-12-31发布 2022-07-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41013,GB/T 41013-2021,电机系统,能效评价,GB/T 41013-2021 电机系统能效评价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电机系统能效的评价等级、评价程序。
本文件适用于中小型电动机(1000kW以下)、单个拖动设备(风机、泵、空气压缩机)及其控制装置、传动装置和管网等组成的稳定运行的电机系统(以下简称:系统)能效的评价。其他复杂电机系统、电机系统站房等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SAC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2497三相异步电动机经济运行
GB/T13466交流电气传动风机(泵类、空气压缩机)系统经济运行通则
GB/T13469离心泵、混流泵与轴流泵系统经济运行
GB/T13470通风机系统经济运行
GB/T15913风机机组与管网系统节能监测
GB/T16665空气压缩机组及供气系统节能监测
GB/T16666泵类液体输送系统节能监测
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18613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19153容积式空气压缩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19761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19762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
GB/T21056风机、泵类负载变频调速节电传动系统及其应用技术条件
GB/T26921电机系统(风机、泵、空气压缩机)优化设计指南

GB/T27883容积式空气压缩机系统经济运行
GB28381离心鼓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
GB/T29314电动机系统节能改造规范
GB30253永磁同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30254高压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T30256节能量测量和验证技术要求泵类液体输送系统
GB/T30257节能量测量和验证技术要求通风机系统
GB32029小型潜水电泵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32030井用潜水电泵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32031污水污物潜水电泵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32284石油化工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能效等级
电机系统能效等级分为3级。其中1级最高,为领跑者等级。各等级电机系统能效评价综合得分不应低于表1的规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27.010
CCS F 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雅
GB/T41014—2021
照明系统能效评价
Evaluation of the energy performance of lighting systems

2021-12-31发布 2022-07-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41014,GB/T 41014-2021,照明系统,能效评价,GB/T 41014-2021 照明系统能效评价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照明系统能效的评价等级和评价程序。
本文件适用于稳定运行的城市道路、公路隧道、公共建筑、室外作业场地等照明系统能效评价。其他照明系统的能效评价,可参照执行。
本文件不适用于照明系统验收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7625.1电磁兼容限值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A)
GB/T17743电气照明和类似设备的无线电骚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
GB17896管形荧光灯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T18595一般照明用设备电兼容抗扰度要求
GB19573高压钠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19574高压钠灯用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
GB20053金属卤化物灯用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20054金属卤化物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T24826普通照明用LED产品和相关设备术语和定义
GB29142单端无极荧光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29143单端无极荧光灯用交流电子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30255室内照明用LED产品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37478道路和隧道照明用LED灯具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38450普通照明用LED平板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T39022照明系统和相关设备术语和定义
GB5003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582室外作业场地照明设计标准
GB/T51268绿色照明检测及评价标准
CJ45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JGJ153体育场馆照明设计及检测标准
JTG/TD70/2-01公路隧道照明设计细则
3术语和定义
GB/T24826和GB/T39022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能效评价等级
照明系统能效等级分为3级。其中1级最高,为领跑者等级。各等级照明系统能效评价总得分不应低于表1的规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29.240
CCS K 45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2248.1~2248.2—2021
移动车载式储能电站并网与运行
Mobile vehicle-mounted energy storage station grid-connection and operation

2021-01-07发布 2021-07-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DL/T 2248.1,DL/T 2248.1-2021,并网与运行,并网技术条件,移动车载式储能电站,DL/T 2248.1-2021 移动车载式储能电站并网与运行 第1部分:并网技术条件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移动车载式储能电站在并网/离网控制、有功功率控制、无功电压调节、电网异常响应、电能质量监测、通信与自动化、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防雷接地等并网运行技术条件。
本文件适用于接入380V~35kV电压等级电网的移动车载式储能电站,其他电压等级接入的移动车载式储能电站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2325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
GB/T12326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
GB14050系统接地的型式及安全技术要求
GB/T14549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
GB26859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电力线路部分
GB26860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站电气部分
GB/T36547电化学储能系统接入电网技术规定
GB/T50064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设计规范
GB/T50065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移动车载式储能电站mobile vehicle-mounted energy storage station
预装的以电化学电池为储能载体,通过储能变流器可循环电能存储、释放的具备可移动特性的储能电站。包括电池系统、储能变流器、监控设备、厢体及相关辅助设施等。10(6)kV及以上接口电压等级的移动式电化学储能系统通常还包括汇集线路、升压变压器等。
3.2
并网点point of interconnection
对于通过变压器接入电网的储能电站,指变压器电网侧的母线或节点。对于不通过变压器接入电网的储能电站,指储能电站与公共电网的连接处。
3.3
公共连接点point of common coupling
用户接入公用电网的连接处。

4基本规定
4.1移动车载式储能电站应具备由相应资质单位出具的测试报告,测试项目和测试方法应符合GB/T36548的规定,测试结果应满足GB/T36547的要求。
4.2移动车载式储能电站接入电网前,其运行管理方与电网企业应按照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的原则,签订并网调度协议和/或发用电合同。
4.3移动车载式储能电站并网开断设备应满足GB/T36547的规定,且在运行过程中,不能随意改变并网开断设备的配置和参数。
4.4移动车载式储能电站接入电网应采用三相平衡方式,不宜出现三相功率不平衡情况。
4.5移动车载式储能电站中性点接地方式应与所接入电网的接地方式相适应。
4.6移动车载式储能电站接入电网运行应根据GB26860、GB26859的规定,根据现场实际,制定相应的现场安全规程和运行维护规程。
4.7直接接入公共电网的移动车载式储能电站,涉网设备发生故障或出现异常情况时,其运营管理方应收集相关信息并报送电网运行管理部门。接入10(6)kV~35kV电网的移动车载式储能电站,应有专责设备的运行维护。
4.8已报停运的移动车载式储能电站不得自行并网。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29.240
CCS K45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2248.2—2021
移动车载式储能电站并网与运行
第2部分:运行规程

Mobile vehicle-mounted energy storage station grid-connection and operation
Part 2:Operation procedures
2021-01-07发布 2021-07-01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

DL/T 2248.2,DL/T 2248.2-2021,并网与运行,移动车载式储能电站,DL/T 2248.2-2021 移动车载式储能电站并网与运行 第2部分:运行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移动车载式储能电站操作运行人员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移动车载式储能电站的接入、运行、储备、转移的规程。
本文件适用于接入380V~35kV电压等级电网的移动车载式电化学储能电站,其他电压等级接入的储能电站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0065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
QC/T911电源车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移动车载式储能电站mobile vehicle-mounted energy storage station
预装的以电化学电池为储能载体,通过变流器进行可循环电能存储、释放的具备可移动特性的系统。一般包含储能系统、变流器、监控设备、厢体及相关辅助设施等。对于10(6)kV及以上接口电压等级的移动车载式储能电站通常还包括汇集线路、升压变压器等。
3.2
变流器converter
用于将电功率变换成适合于电网或用户使用的一种或多种形式的电功率的电气设备。注:变流器包括整流器、逆变器、交流变流器和直流变流器。

3.3
储备reserves
移动车载式储能电站处于备用的状态。
3.4
承载车trailer
设计和技术特性需由汽车或拖拉机牵引才能正常使用的一种无动力、用于移动车载式储能电站承载的车辆。
4总则
4.1移动车载式储能电站应根据本文件编制相应的运行规程。
4.2移动车载式储能电站分为接入、运行、储备、转移状态。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29.045
CCS H 83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2310—2021
电力系统高压功率器件碳化硅外延片使用条件

Acceptance specification for silicon carbide epitaxial wafer of high voltage power devices in the grid system
2021-04-26发布 2021-10-26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

DL/T 2310,DL/T 2310-2021,电力系统,碳化硅外延片使用,高压功率器件,DL/T 2310-2021 电力系统高压功率器件用碳化硅外延片使用条件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电力系统高压功率器件用碳化硅外延材料的各项技术指标。
本文件适用于高电压功率器件应用的碳化硅外延材料,适用于电力系统高压功率器件应用的,直径为100mm和150mm的碳化硅外延材料。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4264半导体材料术语
GB/T30656碳化硅单晶抛光片
GB/T30866碳化硅单晶片直径测试方法
GB/T32278碳化硅单晶片平整度测试方法
EC63068-1:2019半导体器件功率器件用碳化硅同质外延片缺陷非破坏性检查判据第1部分:缺陷分类(Semiconductor devices-Non-destructive recognition criteria of defects in silicon carbide
homoepitaxial wafer for power devices-Part 1:Classification of defects)
EC63068-2:2019半导体器件功率器件用碳化硅同质外延片缺陷非破坏性检查判据第2部
分:缺陷的光学检查方法(Semiconductor devices-Non-destructive recognition criteria of defects in silicon carbide homoepitaxial wafer for power devices -Part 2:Test method for defects using optical inspection)
3术语和定义
GB/T14264、EC63068-1:201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掉落物downfall
一种小颗粒物,一般为从生长室内壁上掉落下来的3C-SiC颗粒,外延生长过程中被外延层包裹,通常会以颗粒物为起点,诱发三角形(3.2)缺陷。

[来源:EC63068-1:2019,4.2.12]
3.2
三角形triangle
呈现三角形形状,含有两条及以上的边线,具有方向性,第三条边与主参考边几近成90°。三角形
头部有时有明显的小三角形凹痕,内含3C-SiC晶型层。
[来源:EC63068-1:2019,4.2.11]
3.3胡萝卜carrot
呈胡萝卜形状,长条形线状缺陷,其中一端较粗。胡萝卜缺陷具有方向性,与主参考边几近平行。
[来源:IEC63068-1:2019,4.2.10]

3.4
长三角形large triangle
呈三角形(3.2)形状,其中第三条边较长,形成大钝角。长三角形有方向性,第三条边与主参考边几近垂直。
[来源:EC63068-1:2019,4.2.13]
3.5
台阶聚集step bunching
台阶具有方向性,沿竖直方向,与主参考边几近垂直。碳化硅外延生长过程中,表面原子级台阶容易发生聚集的现象,严重时在表面形成细长型的三角形(3.2)凸起,凸起高度可达数微米。另外,晶片划伤处台阶聚集现象往往更加严重,形成细长型三角形(3.2)的密集排列。
[来源:EC63068-1:2019,3.18]
4技术要求
4.1规格
本文件规定外延片的直径尺寸可分为100mm和150mm,直径尺寸应符合GB/T30656、GB/T30866的规定。
4.2晶向
外延片晶向为<0001>士0.5,偏(<1120>士0.5°)方向4°。
4.3导电类型
外延片按导电类型可分为n型和p型。
4.4衬底参数
衬底电阻率、翘曲度、厚度、弯曲度、微管密度应符合表1的规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59.100.20
CCSQ52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2311—2021
复合芯导线碳纤维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carbon fibers of composite core conductors

2021-04-26发布 2021-10-26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DL/T 2311,DL/T 2311-2021,复合芯导线,碳纤维技术,DL/T 2311-2021 复合芯导线用碳纤维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复合芯导线用碳纤维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方法,以及包装、标志、产品交付、运输和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复合芯导线用碳纤维长丝。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1446纤维增强塑料性能试验方法总则
GB/T3362碳纤维复丝拉伸性能试验方法
GB/T26752聚丙烯腈基碳纤维
3术语和定义
GB/T2675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复合芯导线composite core conductors
由铝(或铝合金)线与复合材料芯同心绞合而成的导线。
3.2
碳纤维束起毛量fuzz mass of carbon fiber tow
一定长度碳纤维绕辊摩擦通过后的毛丝质量。

4技术要求
4.1外观
复合芯导线用碳纤维颜色为黑色,有光泽,外观均匀,无接头,纤维束间无粘连,无明显毛丝、毛团、异物。
4.2技术指标
复合芯导线用碳纤维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25.220.40
CCS K 47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2312—2021
输变电工程钢构件热浸镀锌铝镁稀土合金镀层技术条件

Specification of hot dip zinc-aluminum-magnesium rare-earth alloy coatings on steel structure of power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project
2021-04-26发布 2021-10-26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DL/T 2312,DL/T 2312-2021,热浸镀锌铝镁稀土合金镀层,输变电工程,钢构件,DL/T 2312-2021 输变电工程钢构件热浸镀锌铝镁稀土合金镀层技术条件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输变电工程钢构件热浸镀锌铝镁稀土合金镀层的一般规定、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记。
本文件适用于输变电工程钢制杆塔、变电站构支架及其紧固件等钢构件热浸镀锌铝镁稀土合金镀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694一2018输电线路铁塔制造技术条件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T4956磁性基体上非磁性覆盖层覆盖层厚度测量磁性法
GB/T5267.3—2008紧固件热浸镀锌层
GB/T10125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
GB/T12689.12锌及锌合金化学分析方法铅、镉、铁、铜、锡、铝、砷、锑、镁、钢、铺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GB/T13825金属覆盖层黑色金属材料热镀锌层单位面积质量称量法
GB/T13912一2020金属覆盖层钢铁制件热浸镀锌层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GB/T14203火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通则
GB/T19292.1金属和合金的腐蚀大气腐蚀性第1部分:分类、测定和评估
GB/T19292.4金属和合金的腐蚀大气腐蚀性第4部分:用于评估腐蚀性的标准试样的腐蚀速率的测定
GB/T20967无损检测目视检测总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热浸镀锌铝镁稀土合金镀层hot dip zinc-aluminum-magnesium rare-earth alloy coatings
将经过前处理的钢构件浸入熔融的锌铝镁稀土合金液中,在钢构件表面形成的耐腐蚀性镀层。
3.2
大气腐蚀性等级category of corrosivity of atmosphere
依据GB/T19292.1以标准金属材料的一年期腐蚀速率划分大气腐蚀性等级,依次为C1、C2、C3、C4、C5和CX,腐蚀严酷程度逐级增大。大气腐蚀性分级可参照附录A的规定执行。
4一般规定
4.1分类
按照合金镀层成分中铝元素的含量,输变电工程钢构件热浸镀锌铝镁稀土合金镀层分为两类:

a)I型:铝元素含量为1%~3%的镀层;
b)Ⅱ型:铝元素含量为3%~6%的镀层。
4.2命名规则
热浸镀锌铝镁稀土合金镀层命名规则为ZAMR X。其中:
a)ZAMR代表锌和铝、镁、稀土合金元素符号的字头:
b)X代表镀层的类型。
示例:铝元素含量为2.6%的锌铝镁稀土合金镀层表示为ZAMR I,
4.3镀层适用的环境
当输变电工程钢构件处于以下自然大气环境条件之一时,宜采用热浸镀锌铝镁稀土合金镀层:
a)大气腐蚀性等级为C3及以上。大气腐蚀性等级应按GB/T19292.1的规定划分(见附录A),大气腐蚀性等级可参照政府有关部门或相关行业发布的大气腐蚀性地图数据确定,也可按照GB/T19292.4的规定开展标准锌试样的暴露试验获得。
b)年平均相对湿度大于70%。
c)依照GB3095规定的分析方法,检测空气中24h二氧化硫浓度高于300μg/m3,或当地环境部门公布的大气环境质量中年平均二氧化硫浓度高于200μg/m3。
d)输变电工程地址与海岸线距离小于10km或与盐湖距离小于3km。
4.4镀层类型的选用
应根据输变电工程钢构件服役的大气腐蚀性等级选用热浸镀锌铝镁稀土合金镀层类型:
a)对应用于大气环境腐蚀性为C3和C4等级的构件,宜选用I型镀层;
b)C5及以上大气环境宜选用Ⅱ型镀层:
c)用于组装钢结构的紧固件应选用Ⅱ型镀层。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27.180
CCS F19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2313—2021
参与辅助调频电厂侧储能系统并网管理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integration management of energy storage system of power
plant providing frequency regulation ancillary service
2021-04-26发布 2021-10-26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

DL/T 2313,DL/T 2313-2021,并网管理,电厂侧储能系统,辅助调频,DL/T 2313-2021 参与辅助调频的电厂侧储能系统并网管理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参与辅助调频的电厂侧储能系统接入电力系统的工程备案、接入系统方案设计、并网准备、并网调试和试运行的并网管理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以辅助调频为主要应用模式的电厂侧电化学储能系统的并网管理。应用于系统调峰、稳定控制等其他模式或其他储能形式的电厂侧储能系统的并网管理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4285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GB/T30370火力发电机组一次调频试验及性能验收导则
GB/T31464电网运行准则
GB/T34120电化学储能系统储能变流器技术规范
GB/T34131电化学储能电站用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GB/T36276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
GB/T36547电化学储能系统接入电网技术规定
GB/T36548电化学储能系统接入电网测试规范
GB/T36558电力系统电化学储能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B38755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
GB50229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标准
GB51048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规范
DL/T1210火力发电厂自动发电控制性能测试验收规程
DL/T1231电力系统稳定器整定试验导则
NB/T10315风电机组一次调频技术要求与测试规程
NB/T10317风电场功率控制系统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
NB/T42090电化学储能电站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3655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电厂侧储能系统energy storage system of power plant
在发电厂关口计量点以内接入电网,与电厂作为同一调度对象、接受电网调度管理,可循环电能存储、转换及释放的系统。
3.2
辅助调频frequency regulation ancillary service
利用储能等辅助手段响应电网一次调频或二次调频控制需求,以提高发电机组的调节性能。

4基本规定
4.1电厂侧储能系统接入电网,作为电力系统直接或间接调度对象,应遵守GB/T31464和电力系统的相关规定。
4.2电厂侧储能系统设计应满足GB51048和GB50229的要求,并具备不低于电厂的防风、防汛和抗震的能力。
4.3电厂侧储能系统原则上应具备直接或间接接受调度指令的能力。
4.4电厂应负责电厂侧储能的日常设备运行维护工作,应制定储能系统现场运行维护和安全操作规程。
4.5调度机构应按调度规程及市场规则提供并网服务,并对电厂侧储能进行规范调度管理。
4.6电厂侧储能系统并网期间不应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未经电网调度机构允许,不应擅自并网。
4.7电厂侧储能系统并网管理包括工程备案、接入系统方案设计、并网准备、并网调试、试运行五个环节,具体并网流程见附录A。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27.180
CCS F 19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2314—2021
电厂侧储能系统调度运行管理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grid dispatching and operating management of energy storage system of power plant

2021-04-26发布 2021-10-26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DL/T 2314,DL/T 2314-2021,电厂侧储能系统,调度运行管理,DL/T 2314-2021 电厂侧储能系统调度运行管理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电厂侧储能系统在调度、继电保护、通信、调度自动化等方面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在发电厂关口计量点以内接入电网,与电厂作为同一调度对象、接受电网调度管理的储能系统的调度运行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4285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GB/T31464电网运行准则
GB/T36547电化学储能系统接入电网技术规定
GB38755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
NB/T42090电化学储能电站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DL/T5843kV~110kV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整定规程
DL/T634.5104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104部分:传输规约采用标准传输协议集的EC60870-5-101网络访问
3术语和定义
GB/T36547、GB/T3146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电厂侧储能系统energy storage system of power plant
在发电厂关口计量点以内接入电网,与电厂作为同一调度对象、接受电网调度管理,可循环电能存储、转换及释放的系统。

4基本规定
4.1电厂侧储能系统接入电网,作为电力系统直接或间接调度对象,应遵守GB/T36547、GB38755及电力系统的相关规定。
4.2电厂侧储能系统原则上应具备直接或间接接受调度指令的能力。
4.3电厂应负责电厂侧储能的日常设备运行维护工作,制定电厂侧储能系统现场运行维护和安全操作规程,设立专业运行维护人员和值班人员,并按要求定期开展应急事故演练。
4.4调度机构应按调度规程及市场规则提供并网服务,对电厂侧储能进行规范调度管理。
4.5电厂侧储能接入电网前应满足并网条件,并与电网调度机构签订并网调度协议或补充协议。
4.6电厂应委托具备资质的测试机构,每年对电化学储能系统有效容量、系统效率、系统响应时间等基本参数进行测试及核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27.180
CCS F 19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2315—2021
电力储能梯次利用锂离子电池系统
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 for reused lithium ion battery system for 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
2021-04-26发布 2021-10-26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DL/T 2315,DL/T 2315-2021,梯次利用,电力储能,锂离子电池系统,DL/T 2315-2021 电力储能用梯次利用锂离子电池系统技术导则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电力储能用梯次利用锂离子电池系统的技术要求、系统配置、运行维护及检验规则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电力储能用梯次利用锂离子电池系统。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828.1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34131电化学储能电站用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GB/T36276一2018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
GB/T40090储能电站运行维护规程
GB51048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规范
DL/T2082电化学储能系统溯源编码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36276一201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梯次利用reuse of batteries
电池退役或改变用途后,在电力储能应用场景内继续使用的过程。
3.2
容量衰减率capacity degradation rate
在规定试验条件和试验方法下,测得的退役电池容量衰减值与新电池出厂标定容量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3.3
电压组合一致性consistency of voltage
在规定条件下,同一电池模块内电池单体开路电压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与其标称电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4基本规定
4.1锂离子电池梯次利用前应进行筛选检测,并进行评价分级。
4.2梯次利用锂离子电池应根据来源和电池系统应用工况需求确定筛选检测项目。
4.3梯次利用锂离子电池应根据容量衰减率进行评价分级。
4.4电池集成宜优先选用同一厂家、同一型号、同一材料体系的梯次利用锂离子电池。
4.5梯次利用锂离子电池应标定其额定充电能量、额定放电能量、额定充电功率和额定放电功率。
4.6梯次利用锂离子电池集成为储能电站,应符合GB51048的要求,运行维护应符合GB/T40090的要求。
4.7梯次利用锂离子电池应具有安全性,并兼顾可靠性、可维护性和经济性。
4.8梯次利用锂离子电池应保留原有电池的标识信息,梯次利用标识及编码应按DL/T2082的规定执行,标识应直观、清晰可见,标识内容宜包括额定充电能量、额定放电能量、额定充电功率、额定放电功率、标称电压、梯次利用企业、梯次利用标签等。
4.9梯次利用锂离子电池宜在外壳侧面中间位置或上方等易于观察,且不影响使用功能的位置粘贴梯次利用标签。标签样式见附录A中图A.1。
4.10经判断不能进行梯次利用的锂离子电池应按照有关要求进行处理。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