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2 > 6月 ( 第 60 页)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
DB
DB37/5090-2017
J11188-2017
蒸压灰砂砖砌体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utoclave sand-line brick masonry
2017-03-21发布2017-04-01实施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

DB37/5090,DB37/5090-2017,修订版,技术规程,蒸压灰砂砖砌体,DB37/5090-2017 蒸压灰砂砖砌体技术规程(修订版)

1总则
1.0.1为了提高蒸压灰砂砖在砌休结构中的应用技术水平,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山东省行政区域内抗震设防烈度8度及8度以下地区,以蒸压灰砂砖为墙休材料的砌休结构的设计、施工及施工质量验收。
1.0.3本规程是根据砌休结构设计规范3GB5000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砌休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等技术标准编制的。
1.0.4蒸压灰砂砖应符合蒸压灰砂砖GB11945或蒸压灰砂多孔砖多JCT637行业标准及本规程的规定要求。蒸压灰砂砖不得用于长期受热(200℃以上)、受急冷急热和有酸性介质侵蚀的建筑部位。
1.0.5本规程包括使用专用砂浆和普通砂浆砌筑的砌休,凡条文中未指明为某种砂浆砌休时,对两种砂浆砌休均适用。
1.0.6蒸压灰砂砖砌休工程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本省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符号
2.1主要术语
2.1.1蒸压灰砂砖autoclaved sand-lime brick
以石灰和砂为主要原材料,经坯料制备、压制排气成型、高压蒸汽养护而制成的砖。称为蒸压灰砂砖。简称为灰砂砖。
2.1.2蒸压灰砂普通砖autoclaved sand-lime brick ordinary
实心的蒸压灰砂砖称为蒸压灰砂普通砖。简称为灰砂普通砖。
2.1.3蒸压灰砂多孔砖autoclaved sand-lime brick porous
主要用于承重部位,孔洞率不小于25%且孔的尺寸小而数量多的蒸压灰砂砖称为蒸压灰砂多孔砖。简称为灰砂多孔砖。
2.1.4蒸压灰砂砖砌筑专用砂浆mortar for autoclaved silicate brick
由胶凝材料、细集料以及掺合料和外加剂等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按规定用量加人水并经机械搅拌后,专门用于砌筑蒸压灰砂砖的砂浆。简称为砌筑专用砂浆。
2.1.5A类蒸压灰砂砖砌体class A autoclaved sand lime brick masonry
根据可靠的试验数据,蒸压灰砂砖砌体的抗剪强度不低于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砌体时,该砌体称为A类蒸压灰砂砖砌体。简称为A类砌体。
2.1.6B类蒸压灰砂砖砌体class B autoclaved sand lime brick masonry
砌体抗剪强度不低于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砌体的70%,而达不到100%的蒸压灰砂砖砌体称为B类蒸压灰砂砖砌体。简称为B类砌体。
2.1.7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组合墙combined wall of brick masonry and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column
由砖砌体与按规定要求设置的墙端及墙中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圈梁共同形成的组合墙体。称为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组合墙。简称为组合砖墙。

3材料和砌体的计算指标
3.1材料的强度等级
3.1.1灰砂砖的强度等级应按下列规定采用:MU25、MU20、MU15。
3.1.2砂浆的强度等级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砌筑砂浆强度等级:M15、M10、M7.5、M5。
2蒸压灰砂普通砖专用砌筑砂浆强度等级:Ms15、Ms10、Ms7.5、Ms5.0。
3.1.3灰砂砖的技术特性
1规格尺寸(长x宽x高)mm
1)灰砂普通砖:240×115×53;
2)灰砂多孔砖:240x115×90;配砖:180×115x90;240×115×115;配砖:180×115×115;
2抗冻性应符合《蒸压灰砂砖》GB11945或《蒸压灰砂多孔砖》JC/T637一2009行业标准的要求;
3干燥收缩率不应大于0.050mm/m;
4灰砂普通砖砌体的重力密度可按20.0kN/m3采用;

灰砂多f孔砖的砌体的重力密度可按15.4kNVm~17.5kNVm采用。当有可靠的试验数据时,重力密度按试验统计值确定。
3.1.4构造柱、圈梁、挑梁、过梁等墙体构件的混凝士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3.1.5钢筋混凝土构件中普通钢筋的强度等级:
1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HRB400级热轧钢筋;
2箍筋可选用HPB300级热轧钢筋;

3墙内拉结钢筋宜选用HPB300级热轧钢筋。
3.2砌体的计算指标
3.2.1龄期为28d的灰砂砖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B级时,应根据砖和砂浆的强度等级,按表3.2.1采用。当灰砂多孔砖的孔洞率大于30%时,应按表中数值乘以0.9后采用。

4设计基本规定
4.0.1蒸压灰砂砖砌体房屋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安全等级为二级。
4.0.2灰砂砖砌体房屋除应满足静力设计要求外,尚应按有关规定进行抗震设计。
4.0.3灰砂砖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般情况下,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4.0.2的规定;

2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应比表4.0.2的规定降低3m,层数相应减少一层;各层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还应再减少一层。
4.0.4B类灰砂砖砌体房屋,当抗震措施符合本规程8.3.2要求时,其高度与层数可按同种灰砂砖A类砌体设计。

4.0.5灰砂砖多层砌体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3.6m;B类砌体房屋层高不宜超过3.0m。
4.0.6多层灰砂砖房屋总高度与总宽度的最大比值,宜符合表4.0.6的要求。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
建筑物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规范
Code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of buildings
DB37/5057-2016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3287-2016
主编单位:山东省通信管理局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分公司
山东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施行日期:2016年7月1日
2016·济南

DB37/5057,DB37/5057-2016,建筑物,建设规范,移动通信基础设施,DB37/5057-2016 建筑物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规范

1总则
1.0.1为了规范山东省公用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推动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满足用户对通信业务的需求,促进社会信息化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各种新建民用建筑、工业建筑的移动通信基站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室内分布系统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既有建筑物的改建、扩建工程可参照执行。
1.0.3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应与建筑物“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能满足多家移动通信运营商平等接入的要求,并遵循共建共享的原则统筹考虑建设方案。
1.0.4移动通信基站站址的选取应能满足各运营商无线通信覆盖质量的要求。建筑物方案设计应充分考虑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拟建建筑物是否需要作为移动通信基站站址,由各地市铁塔公司确定并出具建筑物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意见书》(附录A)。该建设需求意见书应作为后续方案设计审批、施工图纸设计审查和酸工验收的重要依据之一。
1.0.5公共交通类重点场所(地铁、铁路、高速公路、机场、车站、码头等)、大型场馆(体育馆、展览中心、图书馆等)、多业主共同使用的商住楼和商务楼宇、建筑面积大于3千平方米的党政机关建筑以及建筑面积大于2万平方米的其他公共建筑物,应建设室内分布系统基础设施。
1.0.6绿地、路灯杆等公共设施,应能根据需要用于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使用。
1.0.7建筑、结构、电气、消防、暖通等专业,本规范未做特殊要求时,均与主体建筑物相同。
1.0.8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与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移动通信基础设施mobile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包括移动通信基站基础设施和室内分布系统基础设施两部分,移动通信基站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基站机房、电源系统、接地系统、屋面设施等,室内分布系统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室分机房、电源系统、接地系统及布线桥架等。
2.0.2移动通信基站mobile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无线电台站的一种形式,是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通常情况下,一个移动通信基站由无线电信号发射接收设备、电源设备、传输设备及天线、馈线等组成。
2.0.3室内分布系统indoor distributed system
建筑物内由无线电信号的发射、接收及传输等设施组成的系统,是无线电传输网络基站的室内设置形式,简称室内分布系统,用于为室内提供良好的无线覆盖效果。通常情况下,一套室内分布系统由无线电信号发射接收设备、电源设备、传输设备及天线、馈线等组成。
2.0.4基站机房base station room
用于安装移动通信基站所需的无线电信号发射接收设备、电源设备、传输设备、空调设备等的房间。
2.0.5室分机房indoor distribution room
用于安装室内分布系统所需的无线电信号发射接收设备、POI(多系统合路平台)设备等的房间。
2.0.6天线antenna
无线电收发系统中,向空间辐射或从空间接收电磁波的装置。

2.0.7馈线feeder
把电磁波以尽量小的损耗从发射机传到天线或从天线传到接收机所用的连接线。
2.0.8馈线洞feeder hole
基站机房墙面上具有一定尺寸要求的孔洞,是基站机房内各种线缆进出的通道。
2.0.9抱杆pole
建筑物顶、建筑物外墙或通信塔桅上用于安装天线的钢制构件。

3通信机房
3.1基站机房
3.1.1基站机房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新建建筑物是否需要设基站机房,由地市铁塔公司根据相关基站建设需求,通过建筑物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意见书多(附录A)确定。基站机房应建于建筑物屋面,宜与局部突出屋面的电梯机房或楼梯间、设备间等贴建;当屋面无上述附属用房时,宜建于弱电间上方;确有困难时,基站机房可设在顶层并与弱电间贴建。
2基站机房不应贴近强电磁源及震动源。
3.1.2基站机房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机房平面形状宜采用矩形。
2机房面积不应小于20m2,净宽度不应小于3m。
3机房净高不应低于2.6m。
4机房楼面活荷载不应小于6kN/m2。
5机房门应具有防火、防盗、保温隔热、耐久、隔声、防水等性能,门洞净宽不应小于0.9m,门洞净高不应小于2.1m。
6除机房门、馈线洞外,机房墙体不应开设其他门窗洞口;确有需要时,应在窗洞口内侧采用不燃建筑板材封堵。
7建于屋面的基站机房外墙应预留两个馈线洞(图3.1.2-1),洞底距机房楼面2.2m,至少有一个馈线洞面向屋面开阔处。
8建于顶层的基站机房,机房屋面应设置上线井道(图3.1.2-2),井道下板洞不应在建筑物外墙一侧(图3.1.2-3)。
9机房内严禁穿越给排水、暖气等各种有水管道,不应设置中央空调。
10机房内不应设吊顶。

4通信电源
4.1电源
4.1.1机房用电为建筑物最高负荷等级,交流基础电源标称电压为220/380V,额定频率为50Hz。
4.1.2基站机房和室分机房内均应配置交流配电箱,并将相应的引人电力电缆敷设至该配电箱。
4.1.3交流配电箱进线应引自总配电室保证电源。自建变压器时,应从低压馈电柜(一级配电)直接引电。不得与其他设备共用一个供电回路。
4.1.4每个基站机房预留用电负荷不应小于50kW,每个室分机房预留用电负荷不应小于10kW。
4.2配电设备
4.2.1交流配电箱应内置浪涌保护器(限压型SPD),标称放电电流不小于60kA。
4.2.2基站机房配电箱进线开关不应小于125A/3P,出线开关最低配置要求为:照明回路16A/1PX1,插座回路20A/2PX1,空调配电回路32A/3PX2,预留回路100A/3PX2、32A/3PX5、32A/1PX3、20A/1PX3。
4.2.3室分机房配电箱进线开关不应小于32A/3P,出线开关最低配置要求为:照明回路16A/1PX1,插座回路20A/2PX1,预留回路16A/1PX12。
4.2.4配电箱除插座回路选用漏电开关外,其他回路不得使用漏电开关。箱内开关分断能力应根据短路电流选取。
4.2.5交流配电箱应配置一台多回路交流计量智能仪表,对交流配电箱内的输人及各输出分路进行电能监控和计量。

4.2.6交流配电箱宜明装。
4.3配电电缆
4.3.1通信用交流中性线应采用与相线相等截面的导线。
4.3.2机房内的电缆应采用阻燃电缆。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25.100.70
J43
备案号:67427-2019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4165-2018代替JB/T4165一2008
涂附磨具
钢纸砂盘
技术条件
Coated abrasives-Vulcanized fibre discs-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2018-12-21发布 2019-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JB/T 4165,JB/T 4165-2018,技术条件,涂附磨具,钢纸砂盘,JB/T 4165-2018 涂附磨具 钢纸砂盘 技术条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钢纸砂盘的术语和定义、型号和尺寸、磨料代号、产品标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使用信息。
本标准适用于以合成树脂为粘结剂,将人造磨料粘结在专用钢纸表面而制成的一种涂附磨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476普通磨料代号
GB/T2493砂轮的回转试验方法
GB/T2828.1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2829一2002·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
GB/T9258.1涂附磨具用磨料粒度分析第1部分:粒度组成
GB/T9258.2涂附磨具用磨料粒度分析第2部分:粗磨粒P12~P220粒度组成的测定
GB/T20963涂附磨具钢纸砂盘
JB/T10043分离涂附磨具磨料的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砂团open grain
产品某一部分砂面高出其他部位砂面者。
3.2
胶斑spot/resin lump
砂面局部磨料被胶埋没。
3.3
分层delamination
钢纸与钢纸或钢纸与粘结剂的分离。
3.4
破裂gap
产品某部位破损或开裂。
3.5
卷曲curliness
基体变形造成产品凹凸不平。

4型号和尺寸
钢纸砂盘的型号和尺寸见GB/T20963。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21.100.20
J11
备案号:33608-2011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460-2011代替JB/T1460-2002
滚动轴承
高碳铬不锈钢轴承零件
热处理技术条件
Rolling bearings-Bearing parts made from high-carbon chromium stainless steel-Specifications for heat-treatment

2011-08-15发布 2011-1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 1460,JB/T 1460-2011,滚动轴承,热处理,高碳铬不锈钢轴承零件,JB/T 1460-2011 滚动轴承 高碳铬不锈钢轴承零件 热处理技术条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符合GB/T3086一2008规定的G95Cr18(原牌号为9Cr18)、G102Cr18Mo(原牌号为9C18Mo)、G65Cr14Mo不锈钢制滚动轴承套圈和滚动体(以下简称轴承零件)的退火、淬回火后的技术要求、检验方法和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上述材料制造的轴承零件热处理质量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230.1一2009金属材料洛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A、B、C、D、E、F、G、H、K、N、T标尺)(ISO6508-1:2005,MOD)
GB/T231.1一2009金属材料布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ISO6506-1:2005,M0D)
GB/T1172—1999黑色金属硬度及强度换算值
GB/T3086—2008高碳铬不锈轴承钢
GB/T4340.1—2009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IS06507-1:1997,MOD)
GB/T24606—2009滚动轴承无损检测磁粉检测
JB/T1255一2001高碳铬轴承钢滚动轴承零件热处理技术条件
JB/T7361—2007滚动轴承·零件硬度试验方法
JB/T7362—2007滚动轴承零件脱碳层深度测定法
3技术要求
3.1轴承零件退火后的技术要求
3.1.1硬度
轴承零件退火后的硬度应为197HBW~255HBW(压痕直径为4.3mm~3.8mm)或94HRB~100HRB。

3.1.2显微组织
轴承零件退火后的显微组织应为均匀分布的细粒状珠光体,允许存在分散的一次碳化物。不允许有李晶状碳化物组织存在,李晶状碳化物显微组织见第一级别图。
3.1.3脱碳层
轴承零件退火后的脱碳层深度不应超过淬火前单边最小加工留量的2/3。
3.2轴承零件淬回火后的技术要求
3.2.1硬度
3.2.1.1轴承零件淬回火后的硬度不应低于58HRC。
3.2.1.2需经高温回火的轴承零件,其回火后的硬度值应符合表1的规定。
3.2.1.3轴承零件淬回火后同一零件的硬度差应符合表2的规定。

3.2.2显微组织
轴承零件淬回火后的显微组织由马氏体、一次碳化物、二次碳化物和残留奥氏体组成,不允许有严重欠热组织和过热组织、李晶状碳化物组织存在。显微组织应符合第二级别图的第2级~第5级:如硬度符合3.2.1的规定,允许有第1级欠热组织存在,不允许有第6级所示的李晶状碳化物组织存在。
第二级别图的显微组织说明参见附录E。
3.2.3裂纹
轴承零件淬回火后不应有裂纹。
3.2.4脱碳及软点
轴承零件不应有脱碳或软点。
3.2.5断口
轴承零件淬回火后的断口应为浅灰色细瓷状,应符合第三级别图的第2级,不应有第1级欠热断口和第3级过热断口存在。
3.2.6回火稳定性
轴承零件按工艺文件规定的回火工艺规范进行再次回火,在原来位置相应点的最大硬度差不应超过1 HRC.
3.2.7钢球压碎载荷
公称直径(Dw)为3mm~50.8mm的钢球淬回火后和成品的压碎载荷值不应小于附录D的规定。
Dw<3mm和Dw>50.8mm的钢球可不进行压碎载荷试验。
3.2.8耐腐蚀性
轴承零件经耐腐蚀试验后,其工作表面不应有锈蚀和点蚀,零件打字处、倒角及尖角处允许有可擦去的轻微锈蚀及点蚀。
3.2.9钢种混料
轴承零件不允许有混料。
3.3其他
用户有其他特殊要求时,可与制造厂协商确定。

4检验方法与规则
根据每批次轴承零件的型号、规格及数量等,抽取一定比例的轴承零件进行检验,检验方法按表3的规定。若制造厂能保证轴承零件断口、耐腐蚀性合格,则可不检验。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
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Building Integrated Solar Water Heating System of Mosaictype Collector
DB37/5029-2015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2979-2015
主编单位:山东省建设发展研究院
山东龙普太阳能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施行日期:2015年06月01日
2015济南

DB37/5029,DB37/5029-2015,应用技术规程,建筑一体化,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DB37/5029-2015 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规程

1总则
1.0.1为使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满足建筑的使用,更加安全可靠、性能稳定、与建筑良好结合,规范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一体化的设计、施工、安装及工程验收,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我省采用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居住建筑工程或其他适合采用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建筑工程。
1.0.3新建建筑与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统一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时投入使用。
1.0.4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一体化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及我省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居住建筑Residential building
供人们居住使用的建筑,包括住宅、集体宿舍、公寓、招待所、托幼建筑及部分旅馆建筑等。
2.0.2预留安装空间Reserve space for installation
可供镶嵌式太阳能集热器安装的预留空间,一般位于居住建筑南向阳台台面以下悬挑梁板以上的建筑实体空间。
2.0.3日照标准Insolation standards
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决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以底层窗台面为计算起点的建筑外窗获得的日照时间。
2.0.4太阳能保证率Solar fraction
太阳能热水系统中由太阳能部分提供的热量占系统总热负荷的比率。
2.0.5太阳能辐照强度Solar irradiance
太阳辐射照射到一个表面的功率密度,即单位面积上接收的太阳辐射功率,单位为W/m2。
2.0.6太阳能热水系统Solar collector system
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用来加热水的装置,通常包括太阳能集热器、辅助加热水箱、连接管道、支架、控制系统等。
2.0.7太阳能集热器Solar collector
吸收太阳辐射并将产生的热能传递到传热工质的装置。
2.0.8真空管集热器Evacuated tube collector
由若干在透明管(一般为玻璃管)和吸热体之间有真空空间的部件组成的太阳能集热器。
2.0.9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Mosaictype collector system
镶嵌在建筑物阳台或墙体内的真空管热水器,具有集热蓄热功能。
2.0.10集热器总面积Collector gross area
集热器的最大投影面积,不包括那些固定和连接传热工质管道的组成部分。
2.0.11集热器倾角Tilt angle of collector
太阳能集热器与水平面的夹角。
2.0.12太阳能集热器年平均效率Solar collector annual average efficiency
一年内由传热工质从集热器中带走的能量与一年内入射在该集热器总面积上的太阳能之比。
2.0.13辅助加热水箱Auxiliary heating tank
内设辅助加热器并具有储存部分热水功能的水箱。
2.0.14辅助加热装置Auxiliary heating device
太阳能热水系统中,为了补充太阳能系统的热输出所用的非太阳能加热装置。
2.0.15强制直流式系统Forced series-connected system
利用市政供水管网压力使传热工质一次流过集热器加热后,直接供给用热水点或进入辅助加热水箱的非循环太阳能热水系统。
2.0.16太阳能直接系统Solar direct system
在太阳能集热器中直接加热热水供给用户的太阳能热水系统。
2.0.17分散供热水系统Individual hot water supply system
采用分散的太阳能集热器和分散的辅助加热装置供给各个用户所需热水的小型系统。
2.0.18太阳高度角Solar altitude
日面中心的高度角,即从观测点地平线沿太阳所在地平经圈量至日面中心的角距离。
2.0.19透明盖板Transparent cover plate
安装在预留空间外侧用来保护镶嵌式太阳能集热器并由透明或其他符合国家有关标准透光率的材料组成的板状防火部件。
2.0.20保温构件Thermal insulation component
安装在预留空间内侧具有保温、反射功能并可承担一定强度的可拆卸构件。

3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
3.1一般规定
3.1.1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应纳入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并应符合国家及我省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3.1.2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应由建筑专业组织协调,满足热水系统要求的同时不得影响结构安全和建筑美观。
3.1.3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应适应使用者的生活方式,为用户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并应便于安装、清洁、维护和局部更换。
3.1.4在既有建筑上增设或改造已安装的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必须经建筑结构安全复核,并应满足建筑结构及其他相应的安全性要求。
3.1.5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宜配置辅助能源加热设备。
3.1.6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应安全可靠,内置加热系统必须带有保证使用安全的装置,并采取防冻、防结露、防过热、防超压、防渗漏、防雷、抗雹、抗风、抗震等技术措施。
3.2镶嵌式太阳能集热器
3.2.1镶嵌式太阳能集热器在阳台、墙面等部位应用时,宜选用与建筑模数相协调的规格。
3.2.2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有固定装置;
2应有防超压的措施,保证热水系统安全运行;
3应有防漏水保护措施。
3.2.3镶嵌式太阳能集热器的最佳安装方位应是镶嵌在朝向正南或正南偏西的阳台上;若受条件限制,在满足墙体保温隔热要求下亦可安装在建筑朝向正南或正南偏西的外墙上。
3.2.4镶嵌式太阳能集热器应从室内安装,在室内维修。

4建筑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在建筑设计时应为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设计、施工安装、管理维修等提供必要的条件,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4.1.2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管线布置应安全、隐蔽且相对集中。
4.1.3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应安装在建筑物南向阳台或外挑阳台墙体内,且不影响建筑物防护功能和所在部位的结构安全要求。
4.2建筑设计
4.2.1建筑总体规划设计时,在确定建筑的平面布局、朝向、间距及群体组合等方面,应综合考虑所在地区的地理纬度、气候条件、场地条件以及建筑功能和立面要求,为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和安装提供技术条件。
4.2.2建筑的外部体型和空间组合应与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密切结合,应避免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的部位受建筑自身及周围设施和绿化树木的遮挡,并应满足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日照时数不少于4h的要求。
4.2.3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管线应与建筑物其他管线综合设计、统筹安排,便于安装、检修、维护及管理,并应满足相应的安全要求。
4.2.4在建筑施工图中应标明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主要部件(含基础)的位置、构造做法,并满足系统安装及检修的技术要求。
4.2.5镶嵌式太阳能集热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镶嵌式太阳能集热器宜垂直安装在建筑南向阳台外墙内;
2设置太阳能集热器的外墙除应承受太阳能集热器的荷载外,还应对安装部位可能造成的墙体变形、裂缝等不利因素采取必要的技术防护措施;
3镶嵌式太阳能集热器不得降低墙体保温隔热功能;
4镶嵌式太阳能集热器应满足其刚度、强度及防雷电、抗(台)风、抗震等围护和防护安全功能要求;
5应为集热器的维护和局部更换提供必要的操作空间;
6镶嵌式太阳能集热器应与墙体连接牢固,并应在连接处做防水密封处理。
4.2.6透明盖板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透明盖板应具有优良的透光性和隔热性,且其防火等级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2透明盖板应与墙面连接牢固,并应在其周围做防水、防风的密封处理;
3透明盖板的安装位置应满足结构承载要求,玻璃盖板要保证隔热性及防腐要求,避免冷热桥的产生及腐蚀;
4应为透明盖板的安装、检修、清洁、维护和更换提供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及操作空间;
5透明盖板的外形和尺寸宜与墙面装饰材料的色彩、风格协调一致,不得降低墙体保温隔热功能。
4.2.7保温构件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保温构件应易于安装并可拆卸;
2保温构件应与墙面连接牢固,并应在其周围做防水防风的密封处理;
3保温构件的安装位置应满足结构承载要求,保温构件要保证隔热性及防腐要求,避免冷热桥的产生及腐蚀;
4保温构件的外形和尺寸宜与阳台内墙面装饰材料的色彩、风格协调一致,不得影响墙体保温隔热功能。
4.2.8泄水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泄水槽应与阳台排水口连接,并有适当的坡度;
2泄水槽安装位置应满足结构承载要求;

3泄水槽应在其周围做防水、防渗的密封处理。
4.2.9建筑设计宜考虑辅助加热水箱、辅助加热装置、泄水槽及控制系统等所占空间。
4.3结构设计
4.3.1建筑物阳台外墙或其他部位安装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时,应预留安装空间,且预留空间尺寸应符合相应安装要求。
4.3.2安装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建筑物阳台外墙或其他部位应能承受太阳能热水系统传递的荷载和作用,具有相应的承载力以确保安全。
4.3.3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结构设计应计算下列作用效应:
1非抗震设计时,应计算重力荷载和风荷载效应;
2抗震设计时,应计算重力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效应。
4.3.4在既有建筑物上增设或改造已安装的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时,符合相关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要求,必须经结构计算、复核,并应满足其它相关的使用及安全性要求。
4.3.5承受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结构及其构件的自重、荷载(按最不利荷载时考虑)均应满足建筑结构及其构件的承载力设计允许值,并应能抵御强(台)风、雷电、暴雨及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4.3.6安装在建筑物阳台外墙其他部位的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主体结构通过预埋件连接时,预埋件应在主体结构施工时埋人,预埋件的位置应准确;当没有条件采用预埋件连接时,应采用其他可靠的连接措施,并通过试验确定其承载力。
4.3.7轻质填充墙不应作为太阳能热水器和辅助加热水箱的支承结构。当采用砌体结构支承太阳能热水器和辅助加热水箱时,应增设梁或构造柱。
4.4给水排水系统设计
4.4.1太阳能集热器面积应根据热水用量、建筑允许的安装面积、当地的气象条件、供水水温等因素综合确定。当太阳辐射热不能满足要求时,用辅助能源补充热量。
4.4.2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给水水质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或地方现行标准。
4.4.3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管线布置应组织有序,做到安全、隐蔽、易于检修。在既有建筑上增设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或改造太阳能热水系统时其管线布置应做到走向合理,不影响建筑使用功能及外观。
4.4.4在太阳能集热器附近宜设置用于清洁集热器的给水点。
4.4.5设置辅助加热水箱的房间内应设置给水点和排水设施。
4.4.6镶嵌式太阳热水系统应能及时、迅速的排除意外漏水。
4.5电气设计
4.5.1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电气设计应满足太阳能热水系统用电负荷和运行安全要求。
4.5.2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中使用的电器设备应有剩余电流保护、接地和断电等安全措施。
4.5.3系统应设专用供电回路,内置加热系统回路应设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保护动作电流值不得超过30mA。
4.5.4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中使用的金属材质的管道、连接部件应有防雷接地保护等安全措施。
4.5.5镶嵌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电器控制线路应穿管暗敷。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71.040.30
CCS G 66 H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T5928—2021
生物化学试剂
L-胱氨酸

Biochemical reagent-L-Cystine
2021-12-02发布 2022-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G/T 5928,HG/T 5928-2021,L-胱氨酸,生物化学试剂,HG/T 5928-2021 生物化学试剂 L-胱氨酸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生物化学试剂-胱氨酸的性状、规格、试验、检验规则、包装及标志。
本文件适用于生物化学试剂L胱氨酸的检验。
分子式:C6H12N2O4S2
相对分子质量:240.30(根据2018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CAS号:56-89-3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01化学试剂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
GB/T602化学试剂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的制备
GB/T603化学试剂试验方法中所用制剂及制品的制备
GB/T610一2008化学试剂砷测定通用方法
GB/T 613化学试剂比旋光本领(比旋光度)测定通用方法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9728化学试剂硫酸盐测定通用方法
GB/T9729化学试剂氯化物测定通用方法
GB/T9735化学试剂重金属测定通用方法
GB/T9739化学试剂铁测定通用方法
GB/T9741一2008化学试剂灼烧残渣测定通用方法
GB15346化学试剂包装及标志
HG/T3921化学试剂采样及验收规则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性状
本试剂为白色结晶,溶于酸及碱,微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乙醚、苯和三氯甲烷。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71.040.30
CCS G66 H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T5927~5928-2021
生物化学试剂
L-白氨酸(L-亮氨酸)和L-胱氨酸
(2021)

2021-12-02发布 2022-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G/T 5927,HG/T 5927-2021,L-亮氨酸,L-白氨酸,生物化学试剂,HG/T 5927-2021 生物化学试剂 L-白氨酸 (L-亮氨酸)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生物化学试剂L-白氨酸(L亮氨酸)的性状、规格、试验、检验规则、包装及标志。
本文件适用于生物化学试剂L-白氨酸(L亮氨酸)的检验。
分子式:CH13NO2
相对分子质量:131.17(根据2018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CAS号:61-90-5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01化学试剂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
GB/T602化学试剂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的制备
GB/T 603化学试剂试验方法中所用制剂及制品的制备
GB/T610一2008化学试剂神测定通用方法
GB/T613化学试剂比旋光本领(比旋光度)测定通用方法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9728化学试剂硫酸盐测定通用方法
GB/T9729化学试剂氯化物测定通用方法
GB/T9735化学试剂重金属测定通用方法
GB/T9739化学试剂铁测定通用方法
GB/T9741一2008化学试剂灼烧残渣测定通用方法
GB15346化学试剂包装及标志

HG/T3921化学试剂采样及验收规则
HG/T4103一2009化学试剂有机氮化合物测定通用方法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性状
本试剂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易溶于甲酸,微溶于水,不溶于乙醇或乙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77.140.01
H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3304.2—2008部分代替GB/T13304-1991
钢分类1
第2部分:按主要质量等级
主要性能或使用特性的分类
Steels classification-Part 2:Classification of according to main quality classes and main property or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ISO4948-2:1981,MOD)
2008-08-05发布 2009-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13304.2,GB/T 13304.2-2008,主要性能,主要质量等级,使用特性分类,钢分类,GB/T 13304.2-2008 钢分类 第2部分:按主要质量等级和主要性能或使用特性的分类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非合金钢、低合金钢和合金钢按主要质量等级和主要性能或使用特性分类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按主要质量等级和主要性能或使用特性对非合金钢、低合金钢和合金钢进行分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13304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见附录A。
3术语及定义
GB/T13304.1确立的术语及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4非合金钢的主要分类
非合金钢的主要分类如下:
a)按钢的主要质量等级分类(见4.1);
b)按钢的主要性能或使用特性分类(见4.2)。
4.1按主要质量等级分类
非合金钢按主要质量等级可分为:
a)普通质量非合金钢(见4.1.1);
b)优质非合金钢(见4.1.2);
c)特殊质量非合金钢(见4.1.3)。
4.1.1普通质量非合金钢
4.1.1.1概述
普通质量非合金钢是指生产过程中不规定需要特别控制质量要求的钢。

4.1.1.2定义
同时满足下列四种条件的钢为普通质量非合金钢。
a)钢为非合金化的(符合本标准第1部分对非合金钢的合金元素规定含量界限值的规定);
b)不规定热处理;
注:退火、正火、消除应力及软化处理不作为热处理对待。
c)如产品标准或技术条件中有规定,其特性值应符合下列条件:
1)碳含量最高值≥0.10%;
2)硫或磷含量最高值≥0.040%;
3)氮含量最高值≥0.007%;

4)抗拉强度最低值≤690N/mm2;
5)屈服强度最低值≤360N/mm2;
6)断后伸长率最低值(L=5.56/S)≤33%;
7)弯心直径最低值≥0.5X试件厚度;
8)冲击吸收能量最低值(20℃,V型,纵向标准试样)≤27J;
9)洛氏硬度最高值(HRB)≥60。
注:力学性能的规定值指用公称厚度为3mm~16mm钢材做的纵向或横向试样测定的性能,
d)未规定其他质量要求。
4.1.1.3普通质量非合金钢主要分类及举例
普通质量非合金钢主要分类及举例见表1第1栏
4.1.2优质非合金钢
4.1.2.1概述
优质非合金钢是指在上产过中需要特别控制质量(例如控制晶粒度,降低硫、磷含量,改善表面质量或增加工艺控制等),以达到比普通质量非合金钢特殊的质量要求(例如良好的抗脆断性能,良好的冷成型性等),但这种钢的生产至制不如特殊质量非合金钢严格(如不控制淬透性)。
4.1.2.2定义
除在4.1.1.2中足义的普通质量非合金钢和4.1.3.2中定义的特殊质量非合金钢以外的钢为优质非合金钢。
4.1.2.3
优质非合会钢主要分类及举例
优质非合金钢分类及举例见表1第2栏。
4.1.3特殊质量非合金钢
4.1.3.1概述
特殊质量非合益钢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特别严格控制质量和性能(例如,挂制淬透性和纯洁度)的非合金钢。
4.1.3.2定义
符合下列条件之的钢为特殊质量非合金钢

a)钢材要经热并至少具有下列一种特殊要求的非合金钢(包括易切削钢和工具钢):
1)要求淬火和口火或模拟表面硬化状态下的冲击性能
2)要求淬火或水和回火后的淬硬层深度或表面硬度;
3)要求限制表面缺,比对冷镦和冷挤压用钢的规定更严格
4)要求限制非金属物含量和(或)要求内部材质均匀性。
b)钢材不进行热处理并至少应具有下述一种特殊要求的非合金钢
1)要求限制非金属夹杂物含量和(或)内部材质均匀性,例如钢板抗层状撕裂性能;
2)要求限制磷含量和(或)硫含量最高值,并符合如下规定:
熔炼分析值≤0.020%;
成品分析值≤0.025%;
3)要求残余元素的含量同时作如下限制:
Cu熔炼分析最高含量≤0.10%:
Co熔炼分析最高含量≤0.05%;
V熔炼分析最高含量≤0.05%。
4)表面质量的要求比GB/T6478冷镦和冷挤压用钢的规定更严格。
c)具有规定的电导性能(不小于9s/m)或具有规定的磁性能(对于只规定最大比总损耗和最小磁极化强度而不规定磁导率的磁性薄板和带除外)的钢。

4.1.3.3特殊质量非合金钢主要分类及举例
特殊质量非合金钢主要分类及举例见表1中第3栏。
4.2按主要性能或使用特性分类
4.2.1本部分所指的主要性能或使用特性是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在编制体系或对钢进行分类时要优先考虑的特性。
4.2.2表1中非合金钢按其主要性能或使用特性分类如下:
a)以规定最高强度(或硬度)为主要特性的非合金钢,例如冷成型用薄钢板;
b)以规定最低强度为主要特性的非合金钢,例如造船、压力容器、管道等用的结构钢;
c)以限制碳含量为主要特性的非合金钢(但下述d、e项包括的钢除外),例如线材、调质用钢等;
d)非合金易切削钢,钢中硫含量最低值、熔炼分析值不小于0.070%,并(或)加人Pb、Bi、Te、Se、
Sn、Ca或P等元素;
e)非合金工具钢;
f)具有专门规定磁性或电性能的非合金钢,例如电磁纯铁;
g)其他非合金钢,例如原料纯铁等。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
DB
DB37/5056-2016
J13286-2016
民用建筑电线电缆防火设计规范
Code for fireproofing design of wires and cables used in civil buildings
2016-05-04发布2016-07-01实施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

DB37/5056,DB37/5056-2016,民用建筑,电线电缆,防火设计规范,DB37/5056-2016 民用建筑电线电缆防火设计规范

1总则
1.0.1为规范民用建筑物内电线电缆防火的设计和使用,使电线电缆的选择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防止电线电缆引起的火灾,减少电线电缆在火灾中造成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保证消防设备电源线路在火灾中仍能适时维持其完整性,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及改建的民用建筑内20kV及以下供配电线路、控制线路的电线电缆设计,信息传输线路电线电缆设计可参照执行。
1.0.3建筑物内的电线电缆设计,除应遵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山东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阻燃电线电缆flame retardant wires and cables
在规定试验条件下,电线电缆被燃烧,在撤去火源后,火焰在电线电缆上的蔓延仅在限定范围内并且自行熄灭的特性,即具有阻止或延缓火焰发生或蔓延的能力的电线电缆。
2.o.2耐火电线电缆fire resistant wires and cables
在规定试验条件下,电线电缆在火焰中被燃烧而在一定时间内仍能保持正常运行的特性,即具有耐火性能的电线电缆。
2.0.3无卤低烟阻燃电线电缆halogen free low smoke flame retardant wires and cables
材料不含卤素,燃烧产物的腐蚀性较低,燃烧时产生的烟尘较少即透光率(能见度)较高并且具有阻止或延缓火焰蔓延的阻燃电线电缆。
2.0.4无卤低烟阻燃耐火电线电缆halogen free lo w smoke fire resistant wires and cables
材料不含卤素,燃烧产物的腐蚀性较低,燃烧时产生的烟尘较少即透光率(能见度)较高并且具有保持线路完整性能力的耐火电线电缆。
2.0.5电缆桥架cable tray
由电缆槽盒、电缆托盘或电缆梯架的直线段、弯通、附件以及支、吊架等构成,用于支撑电线电缆的连续刚性结构系统的总称。
2.0.6电缆槽盒cable trunking
用于将绝缘导线、电缆、软电线完全包围起来且带有可移动盖子的底座组成的封闭外壳。
2.0.7电缆托盘cable tray
带有连续底盘和侧边,没有盖子的电缆支撑物。
2.0.8电缆梯架cable ladder
带有牢固地固定在纵向主支撑组件上的一系列横向支撑构件的电缆支撑物。

3电线电缆的分类
3.1一般规定
3.1.1电线电缆根据其本身具有的燃烧特性,主要有普通电线电缆、阻燃电线电缆、耐火电线电缆、无卤低烟阻燃电线电缆、无卤低烟阻燃耐火电线电缆及矿物绝缘电缆。
3.1.2电力电缆、控制电缆、信息传输电缆等电缆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其他电性能和机械物理性能等有关性能均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3.1.3阻燃或耐火电线电缆型号的表示方法见附录A,其主要种类见附录B。
3.2普通电线电缆
3.2.1普通电线电缆不具有阻燃、耐火、无卤及低烟特性。
3.3阻燃电线电缆
3.3.1阻燃电线电缆应具有阻燃特性,单根电线电缆的阻燃性能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3.3.2阻燃电线电缆按阻燃级别可分为A、B、C、D四级,成束阻燃性能应符合表3.3.2的规定。

3.4耐火电线电缆
3.4.1耐火电线电缆应具有耐火的特性。
3.4.2电线电缆耐火性能应符合表3.4.2的规定。

3.4.3耐火电线电缆根据其非金属材料的阻燃性能,可分为阻燃耐火电线电缆和非阻燃耐火电线电缆。
3.5无卤低烟阻燃电线电缆
3.5.1无卤低烟阻燃电线电缆除满足阻燃特性外还应具有无卤特性及低烟特性。
3.5.2无卤性能应符合表3.5.2的规定。

3.5.3低烟性能应符合表3.5.3的规定。

3.6无卤低烟阻燃耐火电线电缆
3.6.1无卤低烟阻燃耐火电线电缆除具有无卤、低烟及阻燃性能外,还应具有耐火性能。
3.6.2无卤低烟阻燃耐火电线电缆性能应符合GB/T19666的有关规定。
3.7矿物绝缘电缆
3.7.1矿物绝缘电缆具有不燃、无烟、无毒和耐火的特性,通常由铜导体、氧化镁绝缘材料、铜或铜合金护套构成,性能符合国家标准额定电压75V及以下矿物绝缘电缆及终端3GB/T13033有关规定的电缆。
3.7.2矿物绝缘电缆可采用有机材料包覆作为外护套,其外护套应满足无卤、低烟、阻燃的要求。

4电线电缆使用场所的分级
4.0.1电线电缆使用场所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扑救难度等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并宜符合表4.0.1的规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77.140.01
H40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3304.1—2008部分代替GB/T13304一1991
钢分类第1部分
按化学成分分类
Steels classification-Part 1:Classification of according to chemical composition
(ISO4948-1:1982,MOD)

2008-08-05发布 2009-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13304.1,GB/T 13304.1-2008,按化学成分分类,钢分类,GB/T 13304.1-2008 钢分类 第1部分:按化学成分分类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按照化学成分对钢进行分类的基本准则,并规定了非合金钢、低合金钢与合金钢中合金元素含量的基本界限值。
本部分适用于按照化学成分对钢进行分类。
2术语及定义
本部分采用下列术语及定义。
2.1
钢steel
以铁为主要元素、含碳量一般在2%以下,并含有其他元索的材料。
注:在铬钢中含碳量可能大于2%,但2%通常是钢和铸铁的分界线。
3分类
钢按化学成分分类:
a)非合金钢;
b)低合金钢;
c)合金钢。
3.1基本原则
3.1.1当标准、技术条件或订货单对钢的熔炼分析化学成分规定最小值或范围时,应以最小值作为规定含量进行分类。
3.1.2当标准、技术条件或订货单对钢的熔炼分析化学成分规定最大值时,应以最大值的0.7倍作为规定含量进行分类。
3.1.3在没有标准、技术条件或订货合同规定钢的化学成分时,应按生产厂报出的熔炼分析值作为规定含量进行分类;在特殊情况下,只有钢的成品分析值时,可按成品分析值作为规定含量进行分类,但当处在两类临界情况下,要考虑化学成分允许偏差的影响,对钢的原来预定的类别应准确地予以证明。
3.1.4标准、技术条件或订货单中规定的或在钢中实际存在的不作为合金化元素有意加入钢中的残余元素含量,不应作为规定含量对钢进行分类。
3.1.5对每一种合金元索,规定的、计算的或实际的熔炼分析值(以质量分数表示),均应表示到与表1
所示界限值的小数点相同位数。
3.2分类方法
3.2.1表1中所列的任一元索,按3.1确定的每个元素规定含量的质量分数,处于表1中所列非合金钢、低合金钢或合金钢相应元素的界限值范围内时,这些钢分别为非合金钢、低合金钢或合金钢。
3.2.2当Cr、Cu、Mo、Ni四种元素,有其中两种、三种或四种元素同时规定在钢中时,对于低合金钢,
应同时考虑这些元索中每种元素的规定含量;所有这些元素的规定含量总和,应不大于表1中规定的两
种、三种或四种元素中每种元素最高界限值总和的70%。如果这些元素的规定含量总和大于表1中规
定的元素中每种元索最高界限值总和的7%,即使这些元素每种元素的规定含量低于规定的最高界限值,也应划入合金钢。
示例:
某一产品标准中规定某一牌号的熔炼分析化学成分(质量分数)分别为:C:0.40%~0.49%Ni:0.40%~0.49%、Mo:0.05%~0.08%、Cu:0.35%~0.45%;其余为残余元素。
首先,该牌号C、Ni、Mo、Cu四种元素的“规定含量(质量分数)”分别为:Cr0.40%、Ni0.40%、Mo0.05%、Cu0.35%,均在表1规定的“低合金钢”范围内,应划为低合金钢。
其次,按照Cr、Ni、Mo、Cu“规定含量总和”与“每种元素最高界限值总和的70%”比较(以质量分数表示)。
该牌号Cr、Ni、Mo、Cu“规定含量总和”为:
0.40%+0.40%+0.05%+0.35%=1.20%
表1中低合金钢Cr、Ni、Mo、Cu“最高界限值总和的70%”为:
(0.50%+0.50%+0.10%+0.50%)×70%=1.12%
显然,Cr、Ni、Mo、C四种元素的“规定含量总和”(1.20%)大于该四种元素“最高界限值总和的70%”(1.12%)。从这方面讲,该牌号已超出“低合金钢”的规定范围,应列入“合金钢”。
3.2.3本部分3.2.2的原则也适用于Nb、Ti、V、Zr四种元素。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19.120
CCS A 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1316-2022/ISO/TR13097:2013
分散体系稳定性表征指导原则
Guidelines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dispersion stability

(ISO/TR13097:2013,IDT)
2022-03-09发布 2022-10-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41316,GB/T 41316-2022,分散体系,稳定性,GB/T 41316-2022 分散体系稳定性表征指导原则

1范围
本文件给出了液态分散体系(如悬浊液、乳浊液、泡沫以及其混合物)稳定性表征应用的指导原则,包括:稳定性原理、分散体系状态变化的表征和预测分散体系货架期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液相分散体系不稳定性的排序、鉴别和量化等方法的选择。
本文件可应用于新产品设计、现有产品优化、产品生产及使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本文件中分散体系稳定性用一定时间内一个或多个物理性质的变化来定义。稳定性可以实时观测和测定,也可以通过稳定性相关的物理量变化来预测。对于特别稳定的分散体系,可用合理地加速物理变化或加速老化的方法来缩短测定时间。估算产品的货架期,既要观测产品物理性质的变化速率,还要考虑用户对产品的要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团聚agglomeration
分散体系里颗粒在弱物理作用力相互作用下聚在一起,形成松散的内聚结构。
注1:团聚是一个可逆过程,
注2:与凝聚和絮凝词义相近。
[来源:ISO14887:2000,3.1,有修改英文术语变更;IUPAC Gold Book,有修改]

3.2
聚合aggregation
颗粒聚集成坚固的结构。
注1:聚合是不可逆过程,
注2:形成聚合体的聚集力是强大的,比如共价键或由烧结或聚合物物理缠绕形成的力。
注3:“聚合”和“团聚”常被混用,
[来源:ISO14887:2000,3.2,有修改—英文术语变更;ISO26824]
3.3
聚并coalescence
两个颗粒接触时边界的消失(通常是液滴或气泡),或者一个颗粒融入颗粒群发生形状改变导致总面积减少的现象。
注:聚并导致乳浊液的絮凝,也就是聚合体的形成。
[来源:IUPAC Gold Book2]

3.4
乳析creaming
由分散相(液滴)的密度低于连续相的密度而造成的乳浊液中分散相的上升(分离)。
注:因为颗粒运动方向和作用力方向相反,乳析速度带负号,
3.5
分散体系dispersion
任何不连续相(固体、液体或气体)分散在不同成分或状态的连续相中形成的微观多相体系。
注:固体分散在液体里的分散体系称为悬浊液,分散体系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液相称为乳浊液,既有固体也有液体分散在液态连续相里称为悬乳液。
[来源:Hackley et al.[好;IUPAC Gold Book[],有修改]
3.6
分散体系稳定性dispersion stability
分散体系保持其初始性质或状态不随时间改变的能力。换言之,分散体系的品质在一定时间内不发生改变。
注:在此定义下,团聚或乳析代表分散体系稳定性的丧失。
[来源:IUPAC Gold Book2]
3.7
絮凝flocculation
分散体系里的颖粒由弱物理作用力聚集在一起,形成松散的内聚结构。
注1:絮凝经常用于表述加人絮凝剂(聚合物、电解质)促使团聚形成的现象。
注2:见3.1,
3.8
上浮flotation
当分散体系中颗粒密度低于连续相密度时,固体分散相向液态连续相顶端迁移的过程。
注:促进上浮可采用粘附气泡(如溶气浮选)或选用亲脂性表面活性剂(如选矿),

3.9
颗粒particle
有明确物理边界的微小物质。
注1:物理边界也可以看成为界面。
注2:颗粒可作为整体移动,
[来源:ISO14644-5:2004,3.1.7,有修改—注1不同,新增注2;ISO/TS27687:2008,有修改——注1和注2有变化,删除注3]
3.10
奥氏熟化Ostwald ripening
小颗粒溶解并在较大颗粒的表面重新沉积的过程。
注:此过程发生的原因是较小颗粒有较高的表面能和较高的总吉布斯自由能,因而有明显的较高的溶解度。
[来源:IUPAC Gold Book]
3.11
相转化phase inversion
由体系的特性、体积比及能量输入所导致的液-液分散体系(乳浊液)相互换的现象,即分散相自发地变成了连续相,反之亦然。
[来源:Yeo et al.]

3.12
相分离phase separation
宏观均齐的悬浮液、乳浊液或泡沫分离成两个或多个新相的过程。
[来源:Yeo et al.]
3.13
沉降sedimentation
由于分散相密度高于连续相密度产生的分散相的向下移动沉淀(分离)的现象。分散相在容器底部
的累积证明沉降发生。
注:如果液态分散相(乳浊液)的密度大于连续相的密度,液滴会沉降,如油包水乳剂。
[来源:IUPAC Gold Book[]
3.14
货架期shelf life
产品(分散体)贮存推荐时长。此期间内,产品在预期(或指定)的分销、储存、展示和使用条件下,其
特定品质特性保持可接受状态。
[来源:Gyeszly]
4稳定性原理
4.1概述
稳定性是指分散体系在指定条件或类似条件下贮存和使用一段时间后,稳定性指标保持值范围内的能力。因此,稳定性指标取决于其应用。例如,化妆品乳液三年内如没有可以观察到的油相出现便可认为是稳定的,而天然果汁有果肉沉淀并不影响品质。由于与稳定性相关现象的复杂性,没有一个通用的方法或技术可以量化所有体系的稳定性。因此,稳定性有必要确定以下定义:
a)稳定性指标:根据产品特定品质要求确定的用于表征稳定性的分散体系的状态属性或行为;
b)稳定性判据:与产品初始状态相比较,可接受的偏差。
货架期依据稳定性指标的变化来确定。通常来说,指标变化快意味着货架期短。
对于特别稳定的产品,为了获取预定的稳定性判据,需要使用高分辨率或敏感的分析技术,也可以使用加速变化的方法。由于液体分散体系的物理性质、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化学性质相互关联,不同产品选择不同的、经过验证的加速方法。
4.2分散体系稳定性的特性表征
一般而言,分散体系是热力学不稳定的。如果一个分散体系状态变化率足够低,它呈现出的是动力学稳定。动力学稳定性的提升可通过静电稳定、空间位阻、静电空间阻碍或颗粒包覆等方法实现,也可以通过向连续相添加超细固体颗粒乳化剂或流变添加剂来实现。
分散体系稳定性取决于诸多相互关联的物理、物理化学及化学参数,其属性非常复杂。稳定性参数可分类如下:
a)分散相的质量浓度或体积浓度(如:空间均一性,稀释或浓缩);
b)连续相的状态(如:密度、黏度、表面张力、化学势、溶剂质量);
c)分散相的状态(如:粒径、粒形和密度分布,液滴的黏度、颗粒形变、颗粒表面结构);
d)颗粒/液滴间相互作用力(如:静电力和范德华力、空间阻力和耗散力);
e)分散相和连续相间相互作用(如:润湿性、界面张力、表面和体积流变学、溶解性、可溶性、网状结构形成)。
分散体系中分散相的体积浓度是所有产品设计的一个基本要素,在整个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体积浓度保持均一。总而言之,体积浓度越高其物理稳定性就越高(例如:相分离很少)。
配方设计师要根据应用或客户对产品技术参数及分散体系稳定性的要求研发产品,为此需确定分散相状态(如:粒度分布、粒形、密度匹配、大尺寸颗粒限制、表面电荷和表面包覆)和连续相适合的行为。
传统上,主要采用静电空间阻碍的方法。现在,创新产品中常用聚合物添加剂以使连续相适应其产品要
求。分散体系稳定性两个本质的问题是颗粒颗粒间以及分散相连续相间的相互作用。调节颗粒间相互作用是稳定分散体系的重要手段。静电空间位阻、空间位阻和空位稳定等方法或这些方法的组合都是常用方法。这些方法的理论基础是经典的DLVO理论(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k)和近来扩展的DLVO理论。一般而言,两颗粒间特定的相互作用能(如:双层相互作用、范德华引力、空间相互作用力)是颗粒间距的函数。颗粒相互作用的特定性质取决于其间的距离。不同的相互作用能可相互叠加,因此,能量-距离曲线可用来对稳定性进行评估。强调:时下产品(如:油漆、营养悬乳液、多功能化妆品乳液)常含有数种分散相,其连续相也可能含有数种成分。
分散体系的复杂结构决定了由单一参数来表征和预测分散体系状态稳定性通常是不充分的。
4.3分散体系状态的变化
图1和图2分别是分散相状态和/或分散体系均一性随时间变化的一级不稳定现象和二级不稳定现象机理图。这些都是稳定性丧失的标志,而且只要时间足够长,分散体系都可能出现肉眼即可以观察到的相分离。列出这些不稳定机理图只为简明扼要地说明现象,实际中并不容易区分。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27.140
CCS P 56  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4288—2022
城市防洪规划编制规程
Code for the formulation of urban flood control planning
2022-06-10发布2022-07-10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2/T 4288,DB32/T 4288-2022,城市防洪规划,编制规程,DB32/T 4288-2022 城市防洪规划编制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城市防洪规划的总体要求、城市概况、形势分析、规划总体布局、城市防护区划分与治理标准、水文水利计算、工程措施规划、非工程措施规划、投资估算与实施、综合评价、保障措施等内容编制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设区市、县(市、区)级城市防洪规划的编制,城镇、开发区和园区等防洪规划的编制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0095水文基本术语和符号标准
GB50201防洪标准
GB50265泵站设计规范
GB5028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50318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GB50707河道整治设计规范
GB/T50805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
SL26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术语
SL44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
SL104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
SL252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
SL265水闸设计规范
SLT278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
SL483洪水风险图编制导则
SL570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技术术语
SL723治标准
SL754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D32/T4177水早灾害防御调度方案编制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50095、SL26、SL57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城市防洪规划urban f lood control planning
统筹安排各种预防和减轻洪满水对城市造成灾害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规划

3.2
流域洪水watershed flood
城市所在流坡因降雨形成的流城性河湖高水位,对城市安全造成威助的洪水。
3.3
区域水利分区regional water zoning
江苏全境被流域分界线、流城性行洪河道和调蓄湖泊等分割形成的片区。
3.4
区域洪水regional flood
城市所在区坡因降雨形成的区域性骨干河湖高水位,对城市安全造成威胁的洪水。
3.5
城市涝水waterlogging
城市规划范围内因降雨而形成的危害生产生活的积水。
3.6
城市防护区urban flood protection area
城市规划范围内因流域洪水、区域洪水、山洪或海潮泛滥可能流没且需要防洪工程设施保护的区域。
3.7
防洪治涝工程structural plann ing of flood control and water logging control
用于防御或减轻洪涉水对城市造成灾害的工程措施。
4总体要求
4.1城市防洪规划应综合评价城市防洪治涝形势,确定治理目标任务、总体布局、主要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构建或完善防洪治涉体系。
4.2城市防洪规划应服从所在流城防洪规划和区城水利治理规划,统筹考虑与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其他相关行业规划的相互协调性。
4.3城市防洪规划范围、近期与远期规划水平年应与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相一致。
4.4城市防洪规划应明确城市防洪治涉工程建设需要的规划保留区和用地需求。
4.5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应了解和掌握相关区城的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概况,收集整理相关区城的防洪治涝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资料,各类规划成果资料,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基础资料等,评价资料合理性和可靠性。
4.6城市防洪规划报告编制典型提纲参见附录A。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93.020
CCS P22  DB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23/T3200-202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for groundtreatment of buildings
2022-05-09发布2022-08-09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23/T 3200,DB23/T 3200-2022,处理技术规程,建筑地基,DB23/T 3200-202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黑龙江省换填垫层、多年冻土地基、压实地基和实地基、复合地基、注浆加固、微型桩加固的设计、施工、质量检验。
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建筑工程地基处理设计、施工和质量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50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11抗震设计规范
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5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
GB50046工业建筑防腐设计规范
GB502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GB/T5012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JG79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9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GJ118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J123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基处理ground treatment,gr ound improvement
提高地基承载力,改善其变形性能或海透性能而采取的技术措施。
3.2
复合地基composi te ground,compos ite foundation
部分士体被增强或被置换,形成由地基土和竖向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人工地基。
3.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 value of subsoil bearing capacity
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3.4
换填垫层repl acement layer of compacted fill
挖除基础底面下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士层或不均匀士层,回填其他性能稳定、无侵性、强度较高的材料,并旁压密实形成的垫层。
3.5
多年冻士地基permafrost Foundation
利用多年冻土作为地基土的地基。
3.6
热棒thermal probe
利用制冷工质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汽液双相转换循环,将高温端热量迁移至低温端的装置。
3.7
填士通风管基础fi lI venti lati on pipe foundation
在建筑物底板下用非冻胀性填料垫高,并在其中理设通风管的下部结构。
3.8
蒸汽融化法steam melting method
将带有喷气孔的钢管插入预钻好的多年冻土孔中,通过蒸汽融化冻土。
3.9
水融化法water me Iting method
将水注入的多年冻土注水钻孔中,通过水土热交换融化冻土。
3.10
电融化法electric melting method
在多年冻土中插入电阻装置,利用电阻装置通电后的热效应融化冻土。
3.11
地表热量改造法surface heat trans formation method
通过减小地面反射率而增加地面热通量,利用太阳能自然融化下伏多年冻土。
3.12
压实地基compacted gr ound,compacted fill
利用平强、振动强、冲击强或其他强压设备将填土分层密实处理的地基。
3.13
夯实地基rammed ground,rammed earth
反复将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将地基土密实处理或置换形成密实墩体的地基。
3.14
砂石桩复合地基compos ite foundati on with sand-gravel columns
将碎石、砂或砂石混合料挤压入已成的孔中,形成密实砂石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
3.15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composite foundation with cement-fly ash-gravel piles
由水泥、粉媒灰、碎石等混合料加水拌合在士中灌注形成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
3.16
夯实水泥士桩复合地基composite foundation with rammed soi l-cement columns

将水泥和土按设计比例拌合均匀,在孔内分层实形成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
3.17
混凝士灌注桩复合地基composi te foundation with Concrete cast-in-place pile
以摩擦型混凝土灌注桩作为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
3.18
旋喷桩复合地基compos ite foundat ion with jet grouting
通过钻杆的旋转、提升,高压水泥浆由水平方向的喷脂喷出,形成喷射流,以此切割土体并与土拌合形成水泥土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
3.19
灰士桩复合地基compos ite foundat ion with compacted soil--I ime columns
用灰土填入孔内分层实形成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
3.20
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compos ite foundat ion with impact displ acement columns
用柱锤冲击方法成孔并分层扩填料形成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
3.21
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compos ite Foundat ion with prestressed tube pile
以摩擦型预应力管桩作为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
3.22
多桩型复合地基compos ite foundation with multiple reinforcement of different materials or lengths
采用两种及两种以上不同材料增强体,或采用同一材料、不同长度增强体加固形成的复合地基。
3.23
注浆固ground improvement by permeation and hi gh hydrof racture grouting
将水泥浆或其他化学浆液注入地基土层中,增强土颗粒间的联结,使土体强度提高、变形减少、透性降低的地基处理方法。
3.24
微型桩micropile
用桩工机械或其他小型设备在土中形成直径不大于300mm的树根桩、预制混凝土桩或钢管桩。

4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E一一强或强置换击能。
Pc一一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
Pcz一一垫层底面处士的自重压力值。
Pk一一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
Pz一一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垫层底面处的附加压力值。
Dr一一砂土相对密实度。
Dr1一一地基挤密后要求砂土达到的相对密实度。
Ds一一土粒相对密度(比重)。
e——孔隙比。
e0一一地基处理前的孔隙比。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30
CCS C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1309-2022/ISOO 29701:2010
纳米技术
纳米材料内毒素
体外测试
鲎试剂法

Nanotechnologies-Endotoxin test on nanomaterial samples for in vitro
systems-Limulus amebocyte lysate (LAL)test
(ISO29701:2010,IDT)
2022-03-09发布 2022-10-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41309,GB/T 41309-2022,体外测试,内毒素,纳米技术,纳米材料,鲎试剂法,GB/T 41309-2022 纳米技术 纳米材料的内毒素体外测试 鲎试剂法

1范围
本文件描述了应用鲨试剂法(LAL)评价体外生物系统应用的纳米材料的内毒素水平。该测试方法适用于检测分散在水、血清或反应液等水性溶液中的纳米材料,这些介质可与纳米材料在37℃孵育一定时间。
本文件适用于体外样品的检测,同时这些方法也适用于通过非胃肠道途径应用到动物体内的纳米材料。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凝固蛋白原coagulogen
LAL试剂中可凝固的蛋白,在内毒素引起的凝胶形成中发挥首要作用。
注来源于日本徽(Tachypleus tridentatus)凝固蛋白原含有175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9723(见参考文献[7])。
3.2
凝固蛋白coagulin
凝固蛋白原被LAL试剂中的凝固蛋白酶酶解后的产物。
注:来源于日本鲨(Tachypleus tridentatus)凝固蛋白含有N末端片段(丙氨酸1-精氨酸18)和C末端片段(甘氨酸47-苯丙氨酸175)(见参考文献[7])。

3.3
内毒素endotoxin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部成分的一部分。
注:主要的活性成分是脂多糖(LPS)。
3.4
内毒素单位endotoxin unit
EU
内毒素活性的标准单位。
注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生物标准化专家委员会(ECBS)1996年制定的内毒素单位定义,0.1g大肠杆菌0113:HK10:K(一)来源的WHO内毒素参考标准品(RSE)的活性为10EU/ng(见参考文献[8]),
注2:EU等同于内毒素的国际单位(IU)。
3.5
拉姆达lambda

标识凝胶LAL法鲨试剂的灵敏度或者显色鲨试剂法、浊度鲨试剂法标准曲线以EU/mL为单位的
最低内毒素浓度。
3.6
鲨试剂Limulus amebocyte lysate;LAL
从美洲鲨或东方鲨血细胞中提取的裂解物,
3.7
鲨试剂测试Limulus amebocyte lysate test;LAL test
利用LAL检测细菌内毒素的测试。
注:在药典中LAL测试被称为细菌内毒素试验(BET),
3.8
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
特定波长单位距离内光学元件的光吸收。
3.9
测试样品test sample
需要测试的纳米材料的分散液或浸提液。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BET:细菌内毒素检测(bacterial endotoxin test)
CSE:对照标准内毒素(control standard endotoxin)
ECBS:生物标准化专家委员会(expert committee on biological standardization)
EF:无内毒素(endotoxin-free)
EU:内毒素单位(endotoxin unit)
I/EC:抑制/增强对照(inhibition./enhancement control)
LAL:鲨试剂(Limulus amebocyte lysate)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