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2 > 7月 ( 第 152 页)

ICs03.080.99
CCS A 20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6429-2022代替GB/T28429-2010
设备工程监理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plant project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2022-04-15发布2022-08-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GB/T 26429,GB/T 26429-2022,监理规范,设备工程,GB/T 26429-2022 设备工程监理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设备工程监理服务的基本方法和通用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设备监理工程师和设备监理单位开展的设备工程监理服务和管理话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面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通用于本文件。
GB/T1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GB/T23691项目管理术语
GB/T27020合格评定各类检验机构的运作要求
3术语和定义
GB/T23691和GB/T1900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话动activity
在项目过程中实随的,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并可识别的一项工作要煮。
[来源:GB/T37507一2019,2.1
3.2过程process
利用输人实现预期结果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活动。
注1:过程的“预期结果”称为输出,还是称为产品或服务,随相关语境而定。
注2:一个过程的输入通常是其他过程的输出,而一个过程的输出又通常是其他过程的输入。
注3:两个成两个以上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连续过程也可作为一个过程。
注4:组帆通常对过程进行策划,并使其在受控条件下运行,以增加价值。
注5:不易或不能经济地确认其输出是否合格的过程,通常称之为“特殊过程”。
[来源:GB/T19000一2016,3.4,1,有修改]
3.3风险risk
一旦发生,会对项目产生不确定影响的事件或状态。
注: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来源,GB/T23691-2009,2.11.1]
3.4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
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
[来源.GB/T19000-2016,3.3.7]

3.5进度拉制schedule control
项目进度变更的控制。
[来源:GB/T23691-2009,2.6.1]
3.6.合同管理contract administration
确保供方绩效满足合同要求的活动。
[来源:GB/T23691一2009,2.8.5]
3.7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为达到项目既定目标而进行的策划,组织,实越,监测和控制的协调活动。
[来源:GB/T23691一2009,2,1.4]
3.8项目管理计划project management plan
规定满足项目目标所必需的事项的文件。
注1:项目管理计划包括或引用项目质量计划。
注2:适当时,项目管理计刻还包括或引用其他计划,例知:与组织结构,舞源,进度、预算、风险管理,环境管理、健康安全管理以及安保管理等有关的计划。
注3:在设备监理行业的应用,参见监理计划(3,20)。
[来源:GB/T19016一2021,3.5,有修改]
3.9设备工程plant project
设备工程项目以设备为主要建设内容的工程项目,位括设计、采购,制造,安装,词试,检修,再制造等过程及其结果。
注:设备主要指建设项日中的电气和机械设备,包括大型成套设备,整机设备及核心廊件,控削系统,基础材料,软件系烧等。
3.10设备监理plant projeet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设备工程监理
为保证符合法规,标准,合同等规定或要求,对设备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制造,安装,调试,检修、
再制造等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见证,检验、审核,控制等的监督管理活动。
注1:设备监理是工程咨询的重要组咸部分,在某些领蚊也习惯称为设备监造。
注2:设备监理重点关柱设备工程的质量,进皮,费用和资源等项目制的因素。
3.11设备监理单位plant project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entity
从事设备监理服务的组织。
注:设备监理单位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3.12监理委托人client
要求并授权进行设备监理的组织或人员。
注:监理委托人可以是设备工程的投魔方,业主,建设单位,项日总承包商,果购商,也可以是设备工程的管理部门,运营机构等单位或人员。
3.13被监程单位contractor:supplier
委托监理合同约定的,接受监理的设备工程合同当事人。
注:主要包括民法典中规定的买卖合同的出卖人,承揽合同的承撬人,建设工程合同的承包人等,例如,设备的设计单位,制造企业,供应商,雄修公同等,也包括合同当事人的管理体系服莹的分包方,分供商等外部供方。

3.14项目监理机构pro可ject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team
由设备监理单位委派,负责稷行委托监理合同的临时组织。
注1:项目监理机构由总监理工程师主持工作。
注2:通常配备专业监理工程师,也可以配备专业监理工程师助理等辅助人员。
3.15
设备监理工程师engineer or plant project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取得设备监理师国家职业资格或通过行业自律组织能力培训评价,从事设备监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3.16总监理工程师chief engineer for plant project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由设备监理单位任命,代表设备监理单位全面负责覆行委托监理合同,主持项目监理机构工作的设备监理工程师。
3.17专业监理工程师specialty engineer for plant project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项目监理机构中,负责特定专业,过程,杨所的设备监理工作,有权签发相应监理文件的设备监理工程师。
3.18
总监理工程师代表chief engineer's representative or plant project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项目监理机构中,由总监理工程师授权,代表总监理工程师行使其部分职权的设备监理工程师。
3.19专业监短工程师助理ssistant engineer for plant project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项目监理机构中,协助专业监理工程师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3.20监理计划pro可ject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plan
对项目监理的目标、内容,方法,时间,资源和管理等做出规定,用于指导项目监理机构和人员工作的文件。
注1:监理计划主要包括成引用设备监理单位管理体系,项目质量计划的相关内容。
注2:监理计划的详略程度与监理委托人的要求,项日监理机构的整体能力及设备工程项日的复款程度相关。可编制项目的总体计划,也可编写有关单项的计划。
注3:监理计划是项目管理计划(38)在设备监理行业的具体应用,有时也称为监理规划。
3.21监理细则project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work instruction
表述具体监理活动的作业方法和内容的作业指导文件。
3.22监理通知单project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notice
项目监理机构发现被监理单位偏离设备工程合同要求或技术文件要求,存在质量隐患或不合格时,签发的指令性,要求性文件。
注1:监理通知单由项目监理机构总监理工程师或其授权的专业监理工程师签发。
注2:项目欧理机构根据被监理单位报送的监理酒知回复单对整改情况透行验证,提出验证意见。
3.23监理联系单pro可ject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worksheet
项目监理机构根据监理工作需要,向被监理单位、监理委托方等相关方提交的,用以沟通、协调一般性事务的文件。
3.24监理控制点control point for plant project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为了实现监理工作目标而事先确定的,需要设备监理工程师采取一定的见证,检验、事核等控制措随的,设备工程中的特殊过程、重要活动或关键节点。

4设备监理原则
4.1风险思维,过程方法
采用风险思维和过程方法,对设备形成过程中的质量风险、安全风险,合同违约风险(包括进度,费用等)、公正性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策划和确定监理活动的范围,内容和方法,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
4.2诚实信用,数业专业珍视监理委托人和其他相关方对自己的信任,以被实,信用,敬业和负责任的态度进行工作,体现出科学,专业的能力与水平。
4.3客观公正,保守秘密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展工作,设备监理单位对其监理活动的公正性负责,且不允许来自商业、财务或其他方而的压力影响其公正性。设备监理单位对在实施监理活动中获得或产生的所有信息承粗管理责任,履行保密义务。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2018版,BIM,BIM技术,BIM技术导论,王茹,高清PDF《BIM技术导论》王茹 2018版

本书是土木类专业院校教授、设计院与施工单位从业人员、工程咨询专家多年BM项目研究实践的结晶。
全书结合BIM技术研究、施工项目和教学三方面的实践,介绍了BM系统知识及应用技术,是一本兼顾理论与实务的BIM技术专业图书。本书第1章~第3章全面系统地讲述BIM技术的主要内容和相关技术,第4章一第6章给出作者在工程实践中BM项目落地涉及的软硬件配置、BIM执行计划的主要内容及典型BM应用工程案例和实施方法,是建设项目不同阶段各相关专业应用BIM技术的基础,对读者后续学习和应用BIM技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BM技术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设计和施工人员学习BM技术的参考书。在本书编写过程中,作者还结合目前BIM技能考试的相关考评要求,对书稿的体系、结构、内容做了合理编排,因此本书也可作为本科、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BIM技能考试的参考书。

BM技术的应用,使建设项目能够在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期的各阶段协同共享统一的三维模型和信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是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设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随着设计、施工企业及大量工程项目对应用BM技术的快速推进,BIM应用人才的培养变得非常急迫。
本系列教材为建设项目全生命期涉及的主要专业方向提供BM应用的基本方法,系列教材包括《BIM技术导论》《BIM建模与工程应用》《BIM工程管理应用》《BIM机电应用》4个分册,是编者多年BIM项目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总结。
本书是系列教材的第一分册。其中,第1章~第3章全面系统地介绍BM技术的主要内容和相关技术,第4章~第6章介绍工程实践中BIM项目落地涉及的软硬件配置、BM执行计划的主要内容及典型BIM应用工程案例和实施方法,是建设项目不同阶段各专业应用BIM技术的基础,对读者后续学习和应用BM技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书编撰者为大专院校、设计与施工单位、工程咨询企业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具有多年的敦学和BM实践经验,书中各部分内容都是依据教学特点和工程实际的需要精心编排的。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BM技术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设计和施工人员学习BM技术的参考书。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编者结合目前BIM技能考试的相关考评要求对书稿的体系结构、内容做了合理设置,因此本书也可作为本科、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BM技能考试的参考书。

内容索引:

第1章BM与建筑业的发展..1
1.1 BIM技术……2
1.1.1 BIM的来源与定义…2
1.1.2 BIM的基本特征3
1.1.3 BIM的信息载体及实现手段…5
1.2 BIM的应用价值…6
1.2.1 BIM在建设项目各阶段的应用…7
1.2.2 BIM的应用价值……9
1.3 BIM的发展现状…10
1.3.1国外BIM的发展现状…10
1.3.2国内BIM的发展及相关政策…12
1.4 BIM相关技术…15
1.4.1 BIM与云计算、云平台.…15
1.4.2 BIM与物联网…17
1.4.3 BIM与3D扫描18
1.4.4 BIM与GIS21
1.4.5 BIM与VR/AR23
1.4.6 BIM与绿色建筑25
1.4.7 BIM与装配式建筑…26
1.4.8 BIM与智慧建筑28
1.4.9 BIM与古建筑保护30
思考与练习……32

第2章BM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33
2.1初步设计34
2.1.1方案比选34
2.1.2场地分析34
2.1.3费用预估36
2.1.4建筑性能模拟分析37
2.1.5模型创建40
2.2深化设计…41

2.2.1管线综合深化设计与分析41
2.2.2土建结构深化设计与分析41
2.2.3钢结构深化设计与分析42
2.2.4玻璃幕墙深化设计与分析42
2.3施工管理43
2.3.1虚拟施工管理43
2.3.2施工进度管理46
2.3.3成本管理51
2.3.4绿色施工管理…52
2.4物业管理53
2.4.1空间管理54
2.4.2设备管理54
2.4.3灾害模拟与管控54
2.4.4一智慧社区与管理55
思考与练习56

第3章BM标准及指南…58
3.1 BM技术标准……59
3.1.1存储标准59
3.1.2分类编码标准…66
3.1.3交付标准71
3.2 BM国家标准及指南…76
3.2.1国外BIM标准及指南…76
3.2.2我国BIM标准及指南82
3.3 BM地方行业标准及指南…84
3.3.1地方行业标准的内容…84
3.3.2上海市BIM标准及指南案例…85
3.4 BM企业及项目标准…85
3.4.1企业标准及指南的内容…85
3.4.2企业标准及指南的作用…86
3.4.3美国印第安纳大学BIM指南与标准86
思考与练习……92

第4章BM应用软硬件配置..94
4.1 BM应用软件选择…95
4.1.1软件选用的具体实施步骤…95
4.1.2 BIM常用软件…95
4.2 BM应用的硬件配置及网络环境…99
4.2.1基本配置99
4.2.2典型方案…102
4.2.3其他硬件方案…102
思考与练习…103
第5章BM项目实施指南…105
5.1 BM执行计划书及主要内容…106
5.1.1概述……106
5.1.2 BM执行计划书应包含的内容…106
5.2 BM项目启动…106
5.3建模方案…108
5.3.1模型内容及实施规划…108
5.3.2模型文件和模型构件的命名规则…114
5.3.3模型的精度和尺度…115
5.3.4模型的对象属性…121
5.3.5构件连接规则…121
5.3.6模型的管理与交付…122

5.4分析规划…122

5.4.1分析模型…122
5.4.2分析模型的实施124
5.4.3冲突检测及报告…125
5.5设计、施工各阶段的数据交互计划…125
5.5.1模型文档管理…125
5.5.2数据安全与保存…125
5.5.3 BIM数据的交换格式…126
5.5.4设计一投标一建造项目的工作流程…129
思考与练习…129
第6章BM在建设项目中的应用实例……131
6.1案例1一典型土建模型…132
6.1.1前期准备阶段132
6.1.2实施阶段133
6.2案例2一典型钢结构模型…143
6.2.1设计基本信息…143
6.2.2主要建模步骤…146
6.2.3钢结构构件进场计划和施工进度控制…152
参考文献.154

2019版,BIM,BIM项目,BIM项目管理,刘占省,孟凡贵,高清PDF《BIM项目管理》刘占省、孟凡贵 2019版

本书共分为9章,第1和第2章主要对项目管理基础知识、BM基本概念和BM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等内容做了简单介绍:第3和第4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介绍了BM的项目管理如何实施规划和落实:第5章到第8章分别介绍了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和运维方如何将BM运用到项目管理中:第9章介绍了基于M技术的项目管理信息平台及其包含的基本内容。
本书适合土木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加BM工程师、BM项目管理师和BIM高级工程师学习的考生使用,也可供从事BIM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BIM)作为一种能够通过创建并利用数字化模型实现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设计、建造及运营管理的现代信息技术,以其集成化、智能化、数字化以及模型信息关联性等特点,为参与建设工程项目的各方创建了一个便于交流的信息平台。近年来,BM技术在国内建筑业的实际应用日益广泛,并为研究和探索新的建设工程项目协同管理模式和相关制度与机制提供了有效的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5年6月16日发布了《关于印发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指导意见的通知》(建质函〔2015]159号),要求到2020年末,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到2020年末,以下新立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集成应用BM的项目比率达到90%: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各地市也出台了相关推动和规范BIM技术应用的文件。
本书共分为9章,第1、2章主要对项目管理基础知识、BIM基本概念和BM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等内容做了简单介绍;第3、4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介绍了BM的项目管理如何实施规划和落实:第5章到第8章分别介绍了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和运维方如何将BIM运用到项目管理中;第9章介绍了基于BIM技术的项目管理信息平台及其包含的基本内容。

内容索引:

第1章项目管理及BM技术应用
概述…1
1.1项目管理…1
1.2施工项目管理…2
1.3项目管理存在的不足…2
1,3.1我国项目管理的不足…2
1.3.2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缺点…2
1.4基于BIM的项目管理…3
1.5BIM在项目管理中的模式…4
1.6基于BIM的项目管理优势…4
1.7BM技术应用价值…6
1.7.1BM技术解决的问题·6
1.7.2BIM给业主带来的好处·7
1.7.3BM给设计单位带来的好处8
1.7.4BIM给范工单位带来的好处……8
1.7.5BIM给运营维护方带来的好处6
1.7.6BIM给软件商带来的好处·8
1.8BM技术应用目的…8
1.8.1预知结果,保证目标顺利实现……8
1,8.2虚椒施工,提高施工技术水平……8

1.8.3运维平台,提供物业管理支撑4…9
1,8.4BIM的应用给项目建设带来的改变…10
1.9基于BIM的项目精细化管理…11
1.9.1当前工程项目管理难,点和需求……11
1,9.2解决方案和关键技术…12
第2章BM技术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内容…17
2.1BIM在项目管理中内容划分…17
2.1.1按工作阶段划分…17
2.1.2按工作内容划分…17
2.1.3按工作对象划分…17
2.1.4按工作目标划分…18
2.2BIM在管理中的具体内容…18
2.2.1管理国际化…18
2.2.2实现参建各方高效沟通…18
2.2.3实现虚拟施工……19
2.2.4解决传统碰撞检查难题…19
2.2.5实现精细化的施工管理…19
2.2.6为工程后期维护提供准确数据…20
2.3BM技术在公司管理中的应用·20
2.3.1族的概念…20

2.3.2族库标准21
2.3.3族库建立21
2.3.4掌握施工及项目管理方面的BM技术…22
2.3.5组建BM技术团队…22
2.3.6提升企业及项目级管理水平…22
2.3.7提升企业综合技术实力…22
2.3.8BM私有云平台…22
2.3.9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系统…23
2.4BM在工程变更管理中的应用·23
2.4.1变更的概念23
2.4.2决定是否变更的标准…24
2.4.3工程变更的表现形式…24
2.4.4工程变更的原则…24
2.4.5工程变更因素…24
2.4.6工程变更分析…25
2.4.7工程变更对策…25

2.5BM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25
2.5.1虚拟施工…25
2.5.2建筑构件建模…26
2.5.3施工现场建模…26
2.5.4施工机械建模…26
2.5.5临时设施建模…26
2.5.6施工方法可视化…26
2.5.7施工方法验证过程·26
2.5.8项目参与者之间有效的交流工具…27
2.5.9工作空间可视化……27
2.5.10材料费用控制27
2.5.11施工组织控制…27
2.5.12可视化图样输出…27
2.5.13基于BM施工管理目标·28
2.5.14建设工程质量管理…28
2.5.15建设工程进度管理1…28
2.5.16建设工程投资(成本)管理…29
2.6BM项目管理系统架构…29
2.6.1基于BIM的工程项目管理整体实施方案…………30
2.6.2系统整体架构…30
2.6.3系统主要功能…30
2.6.4系统应用流程…31
2.6.5分布存储信息与BIM的关联及查询……31
第3章基于BM的项目管理实施规划34
3.1BM实施总体目标34
3.2BM组织机构34
3.3BM人员分工…35
3.3.1委托方团队…36
3.3.2施工方项目管理团队…36
3.3.3实施方BIM建模团队…37
3.4BM实施流程…38
3.4.1BM模型常见应用点工作流程……38
3.4.2BIM辅助公司管理流程·39
3.5BIM工作方针与思路40
3.6BM实施标准…41

3.6.1该项目BIM标准依据…41
3.6.2该项目BM实施标准…44
3.6.3BIM建模要求及建议…44
3.6.4BIM建模标准及规则…46
3.6.5对BIM模型审查、设计查错及优化的要求……48
3.6.6业主方对BIM成果(施工阶段)交付要求50
3.7该项目BM技术实现方案…50
3.7.1软件配置计划…50
3.7.2硬件配置计划…51
3.7.3应用计划…52
3.7.4BM实施依据…54
第4章BM项目管理应用措施及组织落实…63

4.1建立系统运行保障体系…63
4.2编制BIM系统运行工作计划…63
4.3建立系统运行例会制度63
4.4建立系统运行检查机制64
4.5模型维护与应用机制64
4.6BIM模型的应用计划65
4.7实施全过程规划…65
4.8BM项目管理组织落实65
4.9BIM实施资源配置67
4.9.1所需相关软件…67
4.9.2相关设备投入………67
4.9.3技术人员准备…68
4.9.4协同平台准备…68
4.10BM培训…68
4.10.1培训目的……69
4.10.2培训方式…69
4.10.3培训对象…70
4.10.4培训主题…………70
4.10.5培训方案和主要教学内容…70
4.10.6培训成果…70
4.10.7施工企业BIM培训突出现象…71
4.10.8施工企业BM培训建议·71
第5章业主方BM项目管理与应用…73
5.1应用需求73
5.2总体应用目标73
5.3具体应用内容…74
5.3.1周边环境模拟…74
5.3.2设计管理…74
5.3.3工程量计算…74
5.3.4辅助招标75
5.3.5采购管理(信息统计)…75
53.6施工管理…75
5.3.7设计变更调整…75
5.3.8物业管理…75

5.3.9推广销售…76
第6章设计方BM项目管理与应用…77
6.1设计方BIM应用需求77
6.2建筑节能设计77
6.2.1建筑节能设计现状…77
6.2.2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节能设计78
6.3协同设计79
6.43D设计…79
6.5仿真分析及健康监测80
6.6复杂节点计算83
6.7效果图及动画展示86
6.8碰撞检测86
6.8.1常见碰撞内容……86
6.8.2土建专业与设备专业模型交叉碰撞检测…87
6.8.3碰撞报告及碰撞点优化…87
6.8.4辅助设计过程质量控制…88
6.9设计变更89

6.10图样会审…90
第7章施工方BM项目管理与应用92
7.1施工方BIM应用需求…92
7.2施工方BIM应用目标92
7.3施工方BIM主要应用点93
7.4施工阶段BIM实施计划…94
7.5BM模型建立及维护95
7.5.1BM建立…95
7.5.2施工过程中的雏护…96
7.5.3BIM数据安全管理…96
7.6深化设计96
7.6.1基于BIM的深化设计主体职责…96
7.6.2施工总承包单位深化设计职责97
7.6.3深化设计组织协调…97
7.6.4基于BM的深化设计流程…98
7.6.5BIM深化设计要求…100
7.6.6深化设计的类型…100
7.6.7管线综合深化设计100
7.6.8复杂节,点深化设计103
7.6.9玻璃幕墙深化设计104
7.7施工模拟…106
7.7.1土建施工模拟……108
7.7.2钢网架施工动态模拟和管理…112
7.8方案论证…115
7.8.1场地布置方案115
7.8.2专项施工方案118
7.9关键工艺展示…118
7.10进度管理120
7.10.1进度控制定义…120
7.10.2施工进度控制的重要性·120
7.10.3影响进度管理因素…120
7.10.4传统经验管理缺陷…121

7.10.5BM技术进度控制优势·121
7.10.6BIM技术在进度管理中的具体应用124
7.11质量管理128
7.11.1质量控制定义……128
7.11.2影响质量控制的原因…128
7.11.3基于BM的质量管理优势130
7.11.4BM在质量管控中的具体应用131
7.12安全管理133
7.12.1安全控制定义…133
7.12.2安全控制的重要性…134
7.12.3安全控制难点……134
7.12.4BIM技术安全控制优势·135
7.12.5BM技术在安全控制中的具体应用…136

7.13资源和成本管理……144
7.13.1成本控制定义…144
7.13.2成本控制的重要性…144
7.13.3成本控制难点…144
7.13.4基于BIM技术成本控制优势…145
7.13.5BM技术在成本控制中的具体应用145
7.14场地与工作面管理…152
7.15BM技术在绿色施工中的应用…154
7.15.1绿色建筑的定义154
7.15.2绿色施工技术的重要性…154
7.15.3基于BIM的建筑性能化分析…155
7.15.4节地与室外环境…156
7.15.5节水与水资源利用…157
7.15.6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158
7.15.7节能与能源利用…161
7.15.8施工及运营管理162
7.16BIM移动终端管理…163

7.16.1BM移动终端软件…163
7.16.2 Luban BE(BIM浏览器)单项目数据协同管理…163
7.16.3 Luban MC(管理驾驶舱)多项目协作管理…165
7.16.4iPad版浏览器…166
7.16.5应用场景167
7.17竣工交付169
7.17.1BM模型交付质量要求…169
7.17.2BM摸型移交建议169
7.17.3BM交付成果样例…170
7.18物料跟踪管理…171
7.18.1传统材料管理特点171
7.18.2传统材料管理存在的E问题……171
7.18.3基于BIM的物料管理…172
7.19工厂预制加工专业175

7.19.1:钢筋加工…175
7.19.2构件详细信息查询…176
7.19.3构件加工详图…176
7.20协同工作…178
7.20.1BM协同工作流程…178
7.20.2BM团队协同工作平台·178
7.20.3BIM协同项目的系统管理179
7.20.4BM协同设计与质量控制180
7.20.5管线协同设计180
7.21总承包管理…183
7.21.1建立工程的模型信息平台,实现各专业协同工作的管理183
7.21.2基于BIM模型进度和工程资料变更的动态管理…184
7.21.3总包各专业工作面动态管理……185
7.21.4基于BIM的信息共享与交互管理…187

7.21.5基于BIM模型的成本进度、质量、安全风险预控…187
第8章运维方BM项目管理与应用189
8.1设施管理…189
8.2数据库…191
8.2.1BlM数据库的构建191
8.2.2构建方法的创新点192
8.2.3基于BIM数据库的构件查询192
8.2.4基于BIM数据库的工程概算功能的开发…192
8.2.5基于BIM数据库结构模型转换…193
8.2.6BM技术数据库应用展望…193

8.3物业管理…193
8.3.1传统物业管理的挑战…193
8.3.2BM与物联网结合对物业管理的价值……194
8.3.3可视化资产信息管理…195
8.3.4可视化资产监控、查询、定位管理…195
8.3.5可视化资产安保及紧急预案管理195
8.3.6智慧运维的具体应用…196
第9章基于BM技术的项目信息管理平台201
9.1基于BIM技术的建筑信息平台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201
9.2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01
9.3项目信息管理平台主要内容…202
9.4关键技术及技术路线…205
9.4.1关键技术…205
9.4.2技术路线…206
9.5项目信息管理平台构建…207

9.5.1数据层207
9.5.2图形平台层…207
9.5.3专业层…208
9.5.4基于BIM技术的建筑信息平台的数据库构造以及相应接口开发”208
9.5.5基于BM数据库的概预算等功能的开发…………208
9.5.6基于BIM数据库的多种专业软件文件类型的转换·209
9.6项目信息管理平台示例…209
附录215
附表1通风系统的工作集划分、系统命名及颜色显示…215
附表2电气系统的工作集划分、系统命名及颜色显示…215

附表3给水排水系统的工作集划分、系统命名及颜色显示…215
附表4空调水系统的工作集划分系统命名及颜色显示…216
附表5建筑专业BIM模型LOD标准…216
附表6结构专业BM模型LOD标准…217
附表7地基基础BM模型LOD标准…218
附表8给水排水专业BIM模型LOD标准219

附表9暖通专业BM模型LOD标准…219
附表10电气专业BM模型LOD标准…220
附表11BIM建模详细等级建议表·221
附表12设备专业BIM审图内容和要求223
附表13
施工阶段BIM需求梳理·225
参考文献228

2019版,寺庙建筑,赵娟,鲍希曼与承德地区的寺庙建筑,高清PDF《鲍希曼与承德地区的寺庙建筑》赵娟 2019版

承德的避暑山庄和寺庙建筑建于康乾时期,是中国园林和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瑞典地理学家和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1865一1952)在1932年考察承德,见到普陀宗乘之庙时曾说道:“端庄凝重的规划设计、气宇轩昂的建筑群所体现出来的那份精致优雅,依然历经岁月的沧桑得以流转,这使我们不禁被这个宗教建筑惊呆了,她正从中国最后的辉煌时刻中款款而来。”事实上,这一描述似乎同样适用于整个避暑山庄及其附近的寺庙建筑,甚至也适用于比他更早一些造访这里的那些西方人,契合他们的所见与所感。

内容索引:

001/Ⅰ在北京与承德之间
014/Ⅱ避暑山庄和喇嘛庙的整体布局
026/Ⅲ避暑山庄与永佑寺琉璃塔
041/Ⅳ须弥福寿庙(行宫)
067/Ⅴ普宁寺(大佛寺)
085/Ⅵ普乐寺
111/Ⅶ普陀宗乘之庙(布达拉)》
142/Ⅷ承德地区的天宁寺塔
146/附录:《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北方中国的宝塔》
174/主要参考文献
176/后记
1781索引

UDC  DBJ
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J 43/TXXX-2020
备案号XXXX-2020
湖南省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surface water-source heat pump system in Hunan Province
2020-XX-XX发布2020-XX-XX实施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DBJ43/T 369,DBJ43/T 369-2020,地表水,工程技术标准,水源热泵系统,湖南省,DBJ43/T 369-2020 湖南省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标准

1总则
1.0.1为了规范和指导湖南省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及验收,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高效节能、安全适用、确保工程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湖南省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应当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对工程方案进行科学论证。工程方案应根据地表水资源状况、建筑物的用途及功能、冷热负荷构成特点等,结合国家和地方有关政策,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1.0.4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地表水surface water
存在于地壳表面,暴露于大气的水。包括:江水、河水、湖水、水库水等。
2.0.2源水raw water
用于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进行热交换的地表水。
2.0.3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surface water-source heat pump system
以地表水为低温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地表水换热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制冷、供热系统。
2.0.4地表水换热系统surface water heat exchanger system
与地表水进行热能交换的换热系统,分为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和闭式地表水换热系统。
2.0.5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open-loop surface water heat exchanger system
地表水在循环泵的驱动下,经处理直接进入水源热泵机组或通过中间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的系统。
2.0.6闭式地表水换热系统closed-loop surface water heat exchange system
将封闭的换热盘管按照特定的排列方法置于一定深度的地表水体,循环传热介质通过换热盘管管壁与地表水体进行热交换的系统。
2.0.7取水构筑物intake structure
为取集源水而设置的各种构筑物的总称。
2.0.8岸边式取水构筑物riverside intake structure
设在岸边取水的构筑物,一般由进水间、泵房两部分组成。
2.0.9河床式取水构筑物riverbed intake structure

利用进水管将取水头部伸入江河、湖泊中取水的构筑物,一般由取水头部、进水管(自流管或虹吸管)、进水间(或集水井)和泵房组成。
2.0.10浮船式取水构筑物floating boat intake structure
利用置于水体中的浮船吸取河、湖或水库内水的构筑物,一般由船舱中取水设备、连络管与岸上输水管组成。
2.0.11低坝式取水构筑物low dam intake structure
设置固定式或活动式低坝以提高水位的取水构筑物。
2.0.12渗滤取水构筑物infiltration intake structure
利用河床底部天然滤床的垂直渗流和滤静功能,将地表江河水通过营造在河床下的渗滤系统将滤后的水取出地表的构筑物。
2.0.13退水discharging-water
经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进行热交换后返回水体的水。
2.0.14退水管渠及附属构筑物drain pipe and accessory structure
为将热交换后的源水退回到水源地而设置的管道及各种构筑物的总称。
2.0.15水处理water treatment
对源水或不符合用水水质要求的水,采用物理、生物等方法改善水质的过程。
2.0.16渗透试g验penetration experiment
通过试验器具测定取水滤床的渗透系数的试验。
2.0.17渗滤取水percolating water abstraction
一种利用天然地层作为滤床,直接净化高浊度、微污染的江河水的取水净水工艺技术。
2.0.18水源热泵机组water-source heat pump unit
以水或添加防冻剂的水溶液为低位热源的热泵设备,通常有水水热泵机组,水空气热泵机组等形式。
2.0.19热泵机组制热性能系数(COP)/制冷能效比EER)heating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cooling energy efficiency ratio of heat pumpunit
COP是指热泵机组总制热量与制热输入功率之比:EER是指热泵机组总制冷量与制冷输入功率之比,用kWkW表示。
2.0.20热泵系统制热性能系数(SCOP)/制冷能效比(EERsys)heating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cooling energy efficiency ratio of heat pump system
SCOP是指热泵系统的制热量与系统制热总输入功率之比;
EERs是指热泵系统的制冷量与系统制冷总输入功率。其中,输入功率包括热泵机组和源水侧所有水泵与水处理设备的输入功率之和。
2.0.21热承载能力thermal load capacity
从水生态环境的角度,在保证地表水体周平均最大温升≤1℃,周平均最大温降≤2℃的前提下,地表水体在冬季和夏季分别能够承担的最大吸(释)热能力,又称水体热容量。

3工程勘察
3.0.1方案设计前应进行地表水资源勘察,获得地表水水量、水温、水质等水文资料和类似工程资料,初步评价适宜性。
3.0.2方案设计前应对工程场地进行勘察,根据工程场地状况、输水管线路的勘察资料,初步确定取水方式。当环境条件或场地复杂时,工程勘察宜分为方案阶段和施工图勘察阶段。
3.0.3施工图勘察阶段应提供施工图设计所需的岩士物理性质指标、水文地质参数等,评价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岩土工程问题,并提供相关建议。
3.0.4江、河等流动水体,水资源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水体利用现状及规划;
2近10年的水文资料,包括洪水水位、枯水期水位,空调和采暖季流量变化及断面最低流量;
3水温在空调和采暖季随时间的分布;
4水质、含沙量在空调和采暖季的动态变化;
5航运情况;
6附近水流注入口、拦河大坝等。
3.0.5水库、湖泊等静态水体,水资源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水体利用现状及规划;
2近10年的水文资料,包括汛期水位、枯水期水位及水容量;
3水面面积、水体深度及其分布情况;
4空调和采暖季水温随时间及竖向分布规律;
5空调和采暖季水质的动态变化;
6水面3米以下的水容量。

3.0.6工程场地勘察应包括以下内容:
1取水构筑物的位置、退水排放点、输水管道走向;
2输水管沿线的地形、地下管线、构筑物分布等;
3取水点距水源热泵机房的距离及高差;
4取水构筑物区域河床或湖底的岩性、淤塞情况,分析岸边的稳定性;
5输水管道沿线的工程地质情况。
3.0.7江、河、湖、水库等地表水渗滤取水的工程勘察,应进行水文地质试验,试验包括以下内容:
1抽水试验;
2渗透试验;
3取江、河、湖、水库等钻孔水样进行水质分析;
4计算渗透系数,了解渗滤层的透水性。
3.0.8工程勘察报告应对地表水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并对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预评价。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工程勘察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
2工程勘察所采用的方法和工作布置;
3地表水分布、深度、补给,水质、水温、水量(位)及其在空调和采暖季的变化;
4拟建工程场地的地质条件;
5水体利用现状及规划和允许取水量、水体热容量评估。

4水质、水温与水容量
4.1水质与水处理
4.1.1源水水质应保持澄清、水质稳定、不腐蚀、不滋生微生物及不宜结垢等,应符合表4.1.1的要求。

4.1.2当进入机组的水质达不到表4.1.1的要求时,应根据水质条件,结合热泵机组的要求对源水进行处理。
4.1.3水处理宜采用物理方式,不宜采用加药等化学处理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处理工艺。
4.2水温
4.2.1应对拟利用的地表水体进行水温变化情况调查,主要包括冬季、夏季极端气象条件下的水温变化情况和水体低温、高温的持续时间。
4.2.2应用于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的地表水体,历年最热月平均水温不宜高于30℃,历年最冷月平均水温不宜低于8℃。当冬季地表水温较低而需采取辅助加热措施时,应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后方可采用地表水水源热泵方案。
4.2.3受纳退水的地表水体周平均最大温升不得大于1℃,周平均最大温降不得大于2℃。
4.3水量与热容量
4.3.1地表水水体热承载能力应能保证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4.3.2地表水体的水容量应满足水源热泵系统最大吸热量或释热量的需要,应根据取水量计算热承载能力,不能满足时应采用复合能源系统。
4.3.3计算热承载能力时,对于库湖等静态水体,应通过热平衡分析与计算来确定水体热容量,静态水体仅计入水体表面3米以下的水容量,水温变化同时需满足4.2.3条的要求,以维持水源热泵系统运行稳定、高效。
4.3.4在江、河等流动水体取水时,最大取水量应小于水体流量的20%,并不得影响城镇供水及其它主要用途的取水要求,水体热容量计算应同时满足4.2.3条的要求。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2019版,城市零售,谭怡恬,零售商业空间结构演变研究,高清PDF《城市零售商业空间结构演变研究》谭怡恬 2019版

本书以大型零售商业为研究对象,以翔实的数据为支撑,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各业态商业网点的规模和区位分布的合理性及演变规律,各业态商业网点的规模和区位分布与人口(住宅)分布的相互关系,以及推动大型零售商业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与作用机理。期望为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优化有所裨益。
本书可供建筑设计人员、城市设计人员以及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城市是人们工作、生活、消费的聚集地,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核心区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枢纽。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病的危害日趋严重,如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浪费严重、运转效率下降等,合理布局城市空间有利于降低城市病的危害。商业空间是城市空间中最核心的功能要素,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密切相关,本书着重研究城市大型零售商业空间结构演变规律。
本书以大型零售商业为研究对象,以翔实的数据为支撑,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各业态商业网点的规模和区位分布的合理性及演变规律,各业态商业网点的规模和区位分布与人口(住宅)分布的相互关系,以及推动大型零售商业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与作用机理。期望为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优化有所裨益。

内容索引:

第1章绪论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1
1.1.1快速城市化与城市功能转型1
1.1.2经济全球化…2
1.1.3城市道路提质改造与公共交通的发展3
1.1.4消费理念与消费方式的转变………4
1.1.5城市商业空间结构演变研究的必要性5
1.2国内外研究综述5
1.2.1同外研究综述…5
1.2.2国内研究综述8
1.3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11
1.3.1研究内容11
1.3.2商业空间结构演变表征与研究思路…12
1.3.3以长沙为实证案例的合理性…13
1.4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15

第2章主要概念与相关理论
2.1主要概念17
2.1,1城市空间结构…17
2.1,2城市商业空间结构…17
2.1.3零售商业…18
2.1.4城市商业中心…21
2.2相关理论与方法…22
2.2.1城市空间结构理论22
2.2.2商业地理学及零售地理学…25
2.2.3消费心理学及消货行为学…29
2.2.4统计分折理论…31
2.2.5分类与聚类分析理论…32
第3章长沙城市发展与零售商业发展概况…33
3.1城市发展概况…33

3.1.1城市化进程…33
3.1.2产业结构与经济…34
3.1.3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形态…37
3.1.4城市交通…39
3.2商业发展历史概况…41
3.2.1古代长沙商业状况…41
3.2.2开埠后长沙商业形势…42
3.2.3加入WTO后长沙商业的发展…44
3.3现代零售商业发展概况…44
3.3.1零售商业空间的形成…44
3.3.2零售商业发展梗概…46
第4章商业空间结构演变分析数据调查与数据处理
4.1商业空间结构演变分析的数据需求…51
4.2商业网点、人口和住宅等数据调查…52
4,3购物出行时间的数据调查…53
4.4多方式购物出行时间估计…54
4.5购物出行方式的分担率估计…56
4.6平均购物出行时间求解步骤…60

第5章商业网点规模与区位分布及其演变…61
5.1商业网点的规模及其演变…61
5.1.1商业网点的总体规模及其演变…61
5.1.2各业态类型的商业网点规模及其演变…62
5.2商业网点区位分布及其演变…66
5.2.1全体商业网,点区位分布及其演变…66
5.2.2各业态商业网点区位分布及其演变·66
5.3人口和住宅的实际分布及其演变****”74
5.4商业网点重心(中心)与人口(住宅)重心偏差及演变…75
5.5小结84
第6章商业网点规模的合理性评价…86
6.1哈夫模型的一般形式及其扩展……86
6.1.1哈夫模型的一般形式…86
6.1.2哈夫摸型的扩展形式4****”86
6.2基于扩展哈夫模型计算的网点需求规模…88
6.3实际规模与需求规模的相对偏差计算方法·89
6.4基于人口的网点实际规模与需求规模的相对偏差·91

6.5基于住宅的网点实际规模与需求规模的相对偏差94
第7章商业网点布局的合理性评价97
7.1网点布局的合理性评价方法97
7.1.1网,点布局评价思路…97
7.1.2哈夫模型的逆向扩展…97
7.1.3各居住区人均购物资源的分布公式…98
7.1.4各居住区人均购物资源的分布偏差……99
7.2基于人口的商业网点布局合理性评价100
7.3基于住宅的商业网点布局合理性评价104
第8章商业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及演变规律110
8.1影响商业空间结构演变的因素构成110
8.2商业空间结构演变的政府引导111
8.2.1城市商业网点规划111
8.2.2区城经济发展政策114
8.3商业空间结构演变的市场选择115
8.3.1零售业对业态及规模的选择116
8.3.2市场选择下的商业网点集聚效应116
8.4影响商业空间结构演变的其他因素119
8.4.1城市功能转型…119
8.4.2城市交通与购物出行时间120
8.4.3商业功能分化122
8.4.4网络零售市场兴起122

8.5城市零售商业发展趋势及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124
8.5.1零售业的发展趋势*…124
8.5.2零售商业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125
第9章结论与展望…127
9.1研究结论127
9.2研究工作展望128
附录1长沙市商业网点规模、位置和业态类型调查表…130
附录2长沙市各街道面积、人数和位置调查表…135
附录3长沙市各街道面积、住宅套数和位置调查表…137
附录4街道居民购物出行时间调查(望城坡街道)…139

附录5人口对应的零售商业网点需求规模…144
附录6住宅套数对应的零售商业网点需求规模…148
附录7常住人口对应的各商业网点相对偏差…152
附录8住宅套数对应的各商业网点相对偏差…155
参考文献…158

UDC  DBJ
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J43/TXXX-2020
备案号XXXX-2020
湖南省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ground-source heat pump system in Hunan Province
2020-X-XX发布2020-XX-XX实施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DBJ43/T 368,DBJ43/T 368-2020,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标准,湖南省,DBJ43/T 368-2020 湖南省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标准

1总则
1.0.1为使湖南省地源热泵系统工程勘察、可行性评估、设计、施工、验收、系统运行监测、控制与运营管理,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可靠、节能环保,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湖南省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以浅层岩土体、地下水、污水为低位热源,采用热泵技术进行供热、制冷或制备生活热水系统的工程勘察、可行性评估、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地源热泵系统工程进行工程勘察、可研、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监测、控制与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省市现行的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地源热泵系统Ground-source heat pump system
以岩土体、地下水、地表水、污水等作为浅层低位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地热能交换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供热、供冷或供应生活热水的系统。根据冷热源的不同,地源热泵系统分为土壤源(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和污水源地源热泵系统。
2.0.2水源热泵机组Vater-source heat pump unit
以水或添加防冻剂的水溶液为低位热源的热泵机组。
2.0.3地热能交换系统Geothermal exchange system
将浅层地热能资源加以利用的热交换系统。
2.0.4浅层地热能资源Shallow geothermal resources
蕴藏在浅层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中的热能资源。
2.0.5传热介质Heat-transfer fluid
地源热泵系统中,通过换热管与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进行热交换的一种液体。一般为水或添加防冻剂的水溶液。
2.0.6地埋管换热系统Ground heat exchanger system
传热介质通过竖直或水平地埋管换热器与岩土体进行热交换的地热能交换系统,又称土壤热交换系统。
2.0.7地埋管换热器Ground heat exchanger
供传热介质与岩土体换热用,由埋于地下的密闭循环管组构成的换热器,又称土壤热交换器,根据管路埋置方式不同,分为水平地埋管换热器和竖直地埋管换热器。
2.0.8水平地埋管换热器Horizontal ground heat exchanger
换热管路埋置在水平管沟内的地埋管换热器,又称水平土壤热交换器。
2.0.9竖直地埋管换热器Vertical ground heat exchanger换热管路埋置在竖直钻孔内的地埋管换热器,又称竖直土壤热交换器。

2.0.10地下水换热系统Groundwater system
与地下水进行热交换的地热能交换系统,分为直接地下水换热系统和间接地下水换热系统。
2.0.11直接地下水换热系统Direct groundwater system
由抽水井取出的地下水,经处理后直接流经水源热泵机组热交换后返回地下同一含水层的地下水换热系统。
2.0.12间接地下水换热系统ndirect groundwater system
由抽水井取出的地下水经中间换热器热交换后返回地下同一含水层的地下水换热系统。
2.0.13污水换热系统sewage heat exchanger system
与城市污水进行热交换的热能交换系统,根据热泵机组是否与污水接触可分为直接式污水换热系统和间接式污水换热系统。
2.0.14直接式污水换热系统direct sewage heat exchanger system
污水经过水处理直接进入热泵机组换热器进行换热的热交换系统。
2.0.15间接式污水换热系统Indirect sewage heat exchanger system
污水经过水处理进入中间换热器与水源热泵机组实现间接换热的换热系统。
2.0.16岩土体Rock-soil body
岩石和松散沉积物的集合体,如砂岩、砂砾石、土壤等。
2.0.17岩土热响应试验Rock-soil thermal response test
对岩土热响应试验测试井进行原始温度的测试,并在一定时间内(一股不低于48小时)对测试井内的换热管施加恒热流,获得换热管内温度变化的情况,根据土壤换热器的传热学模型,最终计算出岩土综合热物性参数。
2.0.18岩土综合热物性参数Parameter of the rock-soil thermal properties
是指不含回填材料在内的,地埋管换热器深度范围内,岩土的综合导热系数、综合比热容。
2.0.19岩土初始平均温度Initial average temperature of rock-soil
主要是指地壳浅部恒温层(一般在地表下10-20m至200m左右的深度范围内),或地表下10-20m至竖直地埋管换热器埋设深度范围内,岩土常年恒定的平均温度。

2.0.20岩土柱状图Rock-soil histogram

将工作范围内的各岩土层自下而上(即从老到新),按一定比例尺制成柱状图,并附简要文字描述各岩土层的基本岩性、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特征等基本地质信息。
2.0.21测试孔Vertical testing exchanger
按照测试要求和拟采用的成孔方案,将用于岩土热响应试验的垂直地埋管换热器称为测试孔。
2.0.22环路集管Circuit header
连接各并联环路的集合管,通常用来保证各并联环路流量相等。
2.0.23含水层Aquifer
导水的饱和岩土层。
2.0.24井身结构Vellstructure
构成钻孔柱状剖面技术要素的总称,包括钻孔结构、井壁管、过滤管、沉淀管、管外滤料及止水封井段的位置等。
2.0.25抽水井Production well(含水层)
用于从地下含水层中取水的井。
2.0.26回灌井Injection well
用于向含水层灌注回水的井。
2.0.27热源井Heat source we
用于从地下含水层中取水或向含水层灌注回水的井,是抽水井和回灌井的统称。
2.0.28抽水试验Pumping test
一种在井中进行计时计量抽取地下水,并测量水位变化的过程,目的是了解含水层富水性和渗透性,并获取水文地质参数。
2.0.30回灌试验Injection test
一种向井中连续注水,使井内保持一定水位,或计量注水、记录水位变化来测定含水层渗透性、注水量和水文地质参数的试验。
2.0.31建筑物内系统Building internal system
建筑物内的热泵机房和末端系统统称为建筑物内系统。
2.0.32能效测评Energy efficiency evaluation
能效测评是指对建筑能源消耗量及其用能系统效率等性能指标进行计算、检测,并给出其所处水平的活动,包括形式检查、性能检测、能效评估三方面内容。
2.0.33数据监测系统Data monitoring system3工程勘察
3.1一般规定
3.1.1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应进行工程场地状况调查,并应对工程场地进行浅层地热能资源勘察。应制定合理的工程勘察方案,搜集利用附近已有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表水文资料。
3.1.2工程勘察应由专业资质的队伍承担。工程勘察完成后,应提交浅层地热能工程勘察报告,并对浅层地热能资源可利用情况提出建议。
3.1.3地源热泵系统工程勘察应收集气象水文资料、拟建项目功能特征、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地及周边区域水文地质、所在地相关政策规定等资料。
3.1.4工程勘察应查明工程场地状况,包括下列内容:
(1)场地规划面积、形状、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及水文地质条件等;
(2)场地内已有建筑物和规划建筑物的占地面积及其分布、基础形式及埋深;
(3)场地内已有植被、地表水、供水排水系统及架空输电线、市政管网、交通设施、历史文化遗迹、电信电缆的分布及综合管线分布;
(4)场地内已有或计划修建的地下管线和地下构筑物的分布及其埋深;
(5)交通道路状况及施工所需的电源、水源情况;
(6)场地内及周边地下空间构筑物;
(7)场地及周围地下水开采情况,已有水井的位置、水质、水位、水温和涌水量;
(8)水源性质与条件、水源与设计建筑之间距离及水源与设计建筑之间场地内地面建筑和构筑物分布情况、地形情况。
3.1.5地源热泵工程有关水质分析与评价按照《浅层地热能勘察评价规范》DZT0225的执行。

3.2地埋管换热系统勘察
3.2.1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应对工程场区内岩土体地质条件进行勘察。
3.2.2岩土体地质条件勘察应执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9。
3.2.3在勘察施工实施之前,对所有地下设施(如上下水、电力、燃气、蒸汽、通讯等)均应由相关单位责任人共同确认并标记出位置。
3.2.4地埋管换热系统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地质构造及岩土层的结构;
(2)岩土体热物性(包括岩土体比热容、导热系数、密度);
(3)岩土体温度(原始温度、竖向温度及变化规律)及钻孔范围内岩土体的平均温度;
(4)场地内及周边地下空间构筑物;
(5)钻探及成井工艺。
3.2.5采用水平埋管时,应通过槽探、坑探、钎探或钻探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探槽等方案应根据场地形状确定,探槽等工程的控制深度应超过埋管深度1~2m。
3.2.6采用垂直埋管时,应通过钻探进行岩土工程勘察。钻探方案应根据场地条件确定,勘探孔底标高等于地埋管最低标高低1米。
3.2.7在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当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应用建筑面积在3000-5000f时,宜进行岩土热响应试验;当建筑应用面积大于等于5000时,应进行岩土热响应试验;应用建筑面积大于50000时,应进行不少于两个测试井或探槽的岩土热响应试验。热响应测试井数量参照表3-1进行。

4地埋管换热系统
4.1一般规定
4.1.1地埋管换热系统初步设计前,应根据工程勘察报告(含岩土热物性测试报告)及相关基础资料确定技术经济合理方案。
4.1.2地埋管换热系统应考虑年取热量与年释热量的平衡,不宜单一供热或供冷。如用户端只需要“冷"或“热"时,应采取热平衡措施。
4.1.3地埋管换热器安装完成后,应在埋管区域做出标志或标明管线的定位带,并应采用2个现场的永久目标进行定位。
4.2地埋管管材与传热介质
4.2.1地埋管管材及管件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应提供质量检验报告和产品合格证。
4.2.2地埋管管材及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埋管管材与管件应采用化学稳定性好、耐腐蚀、导热系数大、流动阻力小的塑料管材及管件,管材寿命不小于50年。宜采用高密度聚乙烯管(HDPE80或HDPE100)或聚丁烯管(PB),且管件与管材材质应相同。
(2)地埋管管材与管件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中的各项规定。管材的公称压力及使用温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地埋管外径及壁厚可按附录B的规定选用。
(3)地埋管应按设计长度要求定制,出厂成卷供应,中间不应有机械接口及金属接头。
4.2.3传热介质应以水为首选,可以直接使用市政供水,有条件时,可以使用软化水。特殊情况下可添加防冻剂,应满足以下条件:
(1)安全,腐蚀性弱,与地埋管管材无化学反应;
(2)较低的冰点;
(3)良好的传热特性,较低的摩擦阻力;
(4)易于购买、运输和储藏。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J  DBJ43/XXX-2020
备案号J17XXX-2020
湖南省居民住宅小区供配电设施建设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construction of electric power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facilities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in Hunan Province
2020-Xx-xx发布2020-XX-xX实施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DBJ43/T 367,DBJ43/T 367-2020,供配电设施,居住住宅小区,建设技术标准,湖南省,DBJ43/T 367-2020 湖南省居住住宅小区供配电设施建设技术标准

1总则
1.0.1《湖南省居民住宅小区供配电设施建设技术标准》(简称《标准》)依据国家、电力行业相关规程规范、标准、导则,参考其它同类型城市调研成果,结合湖南省实际情况进行编制。
1.0.2本标准适用于湖南省城镇规划区域内新建居民住宅小区供配电设施的建设,包含配电规划、设计、施工、验收送电及用电管理。改建、扩建老旧小区参照执行。
1.0.3居民住宅小区内的居民生活用电、居民自用充电设施和住宅底商(满足低压供电要求)等用电负荷由小区公用变配电室一户一表供电:公共用户服务如电梯、消防、水泵、公用设施(含专用充电设施)等用电负荷由小区专用变配电室供电,由产权人委托的物业服务企业自行负责管理。
1.0.4居民住宅小区供配电设施的建设应符合省、市州电力发展及城市发展规划,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应与住宅小区控制性详规设计同步,居民住宅小区总体规划应包含住宅小区供配电系统及电力通道的规划设计,应视住宅小区建设规模及容量大小,配套建设相适应的10kV变配电室及电力廊道(新建小区还应预留公用充电设施专用变配电室),其中电力廊道应一次建设到位。
1.0.5住宅小区供配电设计,应根据负荷性质和容量,按照安全、可靠、经济和便于管理、维护方便的原则,合理确定低压供电半径。
1.0.6住宅小区内供配电设施应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应采用安全可靠、技术先进、节能环保、高效通用、便于维护的设备:严禁使用国家明令渴汰及不合格的产品。
1.0.7居民住宅小区供配电设旄的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地方的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住宅小区residential area
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及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规模上涵盖了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2.0.2公建设施public faci1 ities
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主要为本住宅小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类生活、安保、消防等设施。
2.0.3商业服务网点commercial service facilities
指设置在住宅建筑的首层或首层及二层,每个分隔单元建筑面积不大于300平方米的商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营业性用房,简称住宅底商。
2.0.4开关站switching station
指对10千伏电能进行再分配的配电设备及土建设施的总称。
2.0.5高压配电间high voltage distributing room in community
指分配小区10千伏电源的高压配电设备及其配套建筑物。
2.0.6公用变配电室public transformer distributing room in community
指为住宅小区内终端用户提供一户一表服务的配电室,所供负荷一般为住宅居民生活、居民自用充电设施及住宅底商用电,简称公变。
2.0.7专用变配电室private transformer distributing room in community
指为住宅小区内公共用户服务,由产权人委托物业服务企业自行负责管理的配电室,所供负荷一般为公建设施〔含公用充电设施)等用电负荷,简称专变。
2.0.8电缆分支箱cable branch box
指用于电缆线路的接入和接出,作为电缆线路的多路分支,具有输入和分配电能功能的电力设备,简称分支箱。

2.0.9配电自动化distribution automation
指以一次网架和设备为基础,以自动化为核心,综合利用多种通信方式,集成各类应用,实现配电网络监测与控制的系统总称。
2.0.10低压供电半径1 ow voltage power supply radius
指配电变压器低压出口至本线路最远供电负荷点用户计量表计之间的低压线路长度。
2.0.11充电设施charging facilities for electric vehicle
指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的相关设施的总称,一般包括供电电源、集中或分散布置的充电设备以及配套设施等。
2.0.12自用充电设施self charging faci1 ities
指专为小区住宅客户私人电动车辆服务的充电设施。
2.0.13公用充电设施public charging facilities
指对社会开放,服务于社会电动车柄的充电设施。
2.0.14专用充电设施special charging facilities
指服务于住宅小区全体业主电动车辆的充电设施。
2.0.15能源控制器energy control and monitoring terminal unit
指安装在配电变压器低压侧,可实现计量与感知设备的灵活接入,具有数据采集、有序充电、用能管理等功能的智能装置
2.0.16线路负荷控制器line load control and monitoring terminal unit
指安装在10千伏开关站进线电源侧,可实现10千伏线路负荷数据采集,并与能源控制器实现互联互通等功能的智能装置。

3供配电系统
3.1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
3.1.1负荷分级
居民住宅小区内电力负荷根据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及中断供电对人身安全、经济损失上所造成的影利程度分为三级(附录),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
3.1.2供配电设施基本要求:应按《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的有关规定,为各级负荷配置供电电源。双电源、双回路配置应符合《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技术规范》GB/T29328规定。
1一级负荷应采用双电源供电,每个电源应能承受100%的负荷:当一个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个电源不应同时受到损坏。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负荷,应增设应急电源,并严禁将其他负荷接入应急供电系统。应急电源应与小区的市电电源有可靠的闭锁,同时应避免与市电电源网络的计费混淆。
2二级负荷宜采用双回路供电,每回线路应能承受100%的负荷。
3建筑高度为100或35层及以上住宅建筑的消防用电负荷、应急照明、航空障碍照明、生活水泵等应按《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242的规定,宜设自备电源作为应急备用电源。
3.2电能质量与电压等级选择
3.2.1居民住宅小区计量表计的进线端供电电压的偏差允许值,应符合下列要求:10kV及以下三相供电电压允许偏差为标称系统电压的士7%:220W单相供电电压允许偏差为标称系统电压的+7%、-10%。
3.2.2户住宅用电容量大于12kW时,宜采用三相供电:户住宅用电容量不大于1k丽时,宜采用单相供电。单相用电设备接入三相系统时应均衡分配,宜使三相负荷平衡。

3.3负荷及配电容量计算
3.3.1居民住宅小区用电负荷及配电容量用电设备负荷容量(kW)=建筑面积X单位面积负荷密度×综合同时率其中:综合同时率是指用电设备考虑需用系数、同时系数后的综合值配置的配电变压器容量(kVA)=用电设备负荷容量(kW)/配变负载率/功率因数(其中配变负载率=80%,功率因数=0.9)。

3.3.2小区公用变配电室变压器容量按居民住宅小区用电负荷配置的配电变压器容量和本标准第8.1.5条的居民住宅小区充电设备负荷容量的总和进行配置,配套的导体、开关设备等应按上限值再放大一级配置。配电室低压出线开关额定电流不宜小于400A。
3.3.3居民住宅小区专用变配电室变压器容量计算应按断开一台变压器时,另一台变压器应能满足不小于65%公建设施用电负荷的需要,并应能保证小区的一、二级负荷:公建设施用电负荷原则上不分远近期,以实际设备装接容量计算。当消防用电设备的计算负荷小于火灾时切除的非消防设备的计算负荷时,消防负荷不计入容量计算。

4开关站及变配电童
4.1开关站
4.1.1开关站宜配置双回路供电电源,分别取自不同变电站或同一座变电站的不同母线。开关站接线宜简化,一般采取两路电缆进线,单母线或单母线分段带母联,出线断路器带保护。
4.1.2开关站宜采用独立建筑布置;当条件受限时,在满足电气、防火相关要求的情况下,可设于小区建筑物的首层或地下室,但应有可靠的防洪及防内涝措施。
4.1.3开关站布置应兼项规划、建设、运行维护等方面的要求:站址标高应高于100年一遇洪水位,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选址应设置在地面以上:站址标高高于100年一遇洪水位时,可布置在地下室(二层及以上地下室时不应设置在最底层)。
4.1.4开关站配参考表。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根据2017-2021年项目网审施工图,建筑专业强条样本统计,汇总消防和非消防两类的强制性条文高频TOP50,进行解析~~独家资料~

建筑,强制性条文,施工图审查,湖南,湖南施工图审图系统-建筑专业高频强条解析 建筑,强制性条文,施工图审查,湖南,湖南施工图审图系统-建筑专业高频强条解析 建筑,强制性条文,施工图审查,湖南,湖南施工图审图系统-建筑专业高频强条解析 建筑,强制性条文,施工图审查,湖南,湖南施工图审图系统-建筑专业高频强条解析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2018版,传统民居,地基基础加固施工,宋建学,高清PDF《传统民居地基基础加固施工技术参考图集》宋建学 2018版

本书系统总结了传统民居地基基础加固施工技术,并以图集的形式展现出来,主要内容包括传统民居地基加固的技术特征、主要技术手段、材料、设备、施工及验收措施,相应的平面图、剖面图、工艺流程图、局部详图等。
本书适合从事传统民居地基基础加固的农村工匠及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本图集中推荐的各类加固方法基于以下原则:
(1)传统民居保护是为了利用,只有在利用中才能体现保护的价值。
(2)传统民居结构安全性能提升的同时,应尽可能保持原有的建筑风格、风貌,对有些规格较高的古民居应能保存现状或恢复原状,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保存原来的建筑结构。
(3)传统民居安全性提升技术的实施主体是基层农村建筑工匠,这就要求加固施工的设备、技术应切合实际,对房屋加固改造的经济投人也不能过高,不能照搬通常应用于现代建筑结构的加固技术手段,成果的表达方法应尽可能通俗易懂、简便易行,·可操作强,易被农村工匠掌握和学习。

本书第1章由宋建学编写,第2章由卢群芳、李力剑编写,第3章由张瑞鑫、刘清编写,第4章由李晓健编写,第5章由刘清、董科伟编写,第6章由王一中编写,第7章由李力剑、郑仁清编写;全书图式由杨海荣完成审核、校对,文稿由宋建学统稿并最终定稿。

内容索引:

1引言1
2基础扩大加固法3
2.1基本规定3
2.2,扩大基础加固施工前准备4
2.3加固设计6
2.4施工工艺7
2.5验收方法8
3石灰桩加固…15
3.1基本规定…15
3.2设计要求…16
3.3材料…16
3.4设备…17
3.5施工工艺18
3.6质量检验和工程验收…19
4注浆加固法…23
4.1基本规定…23
4.2注浆加固施工准备…23
4.3注浆加固设计…25
4.4注浆加固施工工艺26
4,5验收方法……27
5静压钢管桩加固…33
5,1基本规定…33
5,2施工机具及材料…34
5.3静压钢管桩设计…35
5,4静压钢管桩施工工艺…35

5.5验收方法…36
5.6静压钢管桩加固示范……37
6钢筋混凝土小桩加固42
6.1基本规定…42
6.2加固材料42
6.3施工设备…43
6.4加固施工…43
6.5加固施工流程图44
6.6小桩成孔施工…44
6.7注浆施工…45
6.8质量检验45
6.9验收方法…45
7窑洞加固…50
7.1一窑洞顶面防水加固…50
7.2窑洞洞身加固53

UDC  DBJ
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I 43/T XXX-2020
备案号JXXXXX-2020
湖南省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green retrofittion of existing building in Hunan Province
2020-XX-XX发布2020-XX-XX实施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DBJ43/T 355,DBJ43/T 355-2020,技术标准,既有建筑,湖南省,绿色改造,DBJ43/T 355-2020 湖南省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标准

1总则
1.0.1为规范湖南省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推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湖南省既有民用建筑绿色改造评估与策划、设计、施工与验收和运行管理。
1.0.3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类型、使用功能及地域特点,通过改造,使其更好地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供更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1.0.4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及湖南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绿色改造green retrofitting
以节约资源、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使用功能等为目标,对既有建筑进行维护、更新、加固等活动。
2.0.2改造前评估pre-assessment for retrofitting
采用现场查勘、问卷调研、资料审阅、现场检测、软件模拟等方法,对既有建筑性能现状进行全面了解,确定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潜力和可行性,为改造规划、技术设计及改造目标的确定提供依据的活动。
2.0.3改造策划retrofitting planning
依据改造前评估结论,结合业主改造意愿,研究确定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模式、改造目标及技术路线等活动。
2.0.4绿色改造设计green retrofitting design
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3改造前评估与策划
3.1一般规定
3.1.1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应进行改造前评估,并根据评估结论,在综合考虑项目现状、改造模式、功能需求等基础上进行改造策划。
3.1.2改造前评估与策划可根据实际需求,按规划与建筑、结构与材料、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电气等专业,开展局部或全面的评估与策划。
3.1.3改造前评估可采用现场查勘、问卷调研、资料审阅、现场检测、软件模拟等方法,确定改造技术路线和实施策略。
3.1.4改造前评估和改造策划应形成评估与策划报告,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1评估报告
1)项目概况;
2)评估内容及方法;
3)评估过程和结果;
4)评估结论与改造建议。
2策划报告
1)项目现状与改造功能需求;
2)项目定位与改造目标;
3)绿色改造技术方案;
4)改造策划结论。
3.1.5既有建筑相关竣工图纸不全时,宜结合现场查勘进行补充完善,为既有建筑改造提供支撑。

3.2改造前评估
I规划与建筑
3.2.1既有建筑场地安全性的评估应包括下列内容:
1场地安全性及稳定性情况,包括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影响,场地及周边存在的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电磁辐射、污染土壤等的现状;
2场地无障碍设施的设置是否完善,包括场地内道路、组团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建筑物内无障碍设施的设置情况等。
3.2.2应对既有建筑场地内是否存在未达标排放或者超标排放的气态、液态或固态的污染源进行评估。
3.2.3既有建筑场地规划与布局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
1场地及周边生态环境,包括场地及周边园林绿地、河道水系和道路,既有构筑物、构件、设施和保护性建筑等现状;
2建筑环境,包括建筑室内外日照、风、声环境质量;
3场地交通及停车设施,包括场地内车行、人行路线、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设施的设置等;
4场地绿化用地,包括场地内绿地率、集中绿化的现状,复层绿化的布置等。
3.2.4应对场地的生物资源情况进行评估,保持场地及周边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3.2.5应对场地雨洪控制利用情况进行评估,控制并减少场地雨水径流量及非点源污染物排放。
3.2.6既有建筑功能与布局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
1建筑功能空间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2地下空间的利用现状。
3.2.7既有建筑围护结构性能的评估应包括下列内容:
1外墙构造形式、传热系数及热惰性指标等;
2屋面构造形式、传热系数及热惰性指标等;

3外窗、透光幕墙、屋顶透光部分传热系数、可见光透射比、太阳得热系数及气密性等;
4地下室、外墙、室内、屋面防水的安全性及可靠性等;
5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围护结构(外墙、隔墙、门窗、楼板)空气声隔声性能、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
3.2.8既有建筑加装电梯评估应包括下列内容:
1建筑使用者改造意愿调查;
2加装电梯对建筑结构、消防、日照、楼间距、外部使用空间等的影响;
3既有建筑场地的供电资源条件。
Ⅱ结构与材料
3.2.9应由有资质的单位对既有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材料力学性能,以及抗震性能等进行检测鉴定。
3.2.10当绿色改造涉及结构荷载增加或上部结构受力性能改变时,应对既有建筑地基基础进行鉴定,鉴定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既有建筑地基基础的承载力、变形、稳定性和耐久性;
2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的必要性,以及采用的加固方法。
3.2.11既有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鉴定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结构构件和非结构构件的完损状况、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构造及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可靠程度检测;
2结构构件材料力学性能检测及主体结构和构件的变形检测;
3根据既有建筑结构的现状和改造目的及后续使用年限,依据相应的标准,分析验算综合评估结构的安全性、抗震性能及结构体系的合理性;
4引起既有建筑开裂、差异沉降、倾斜的原因;
5邻近新建建筑、深基坑开挖和降水、新建地下工程或自然灾害等,对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已造成的影响或仍然存在的影响。

4绿色改造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应根据评估报告,在设计时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被改造的建筑场地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氢土壤等危害,并满足以下要求:
1建筑场地与各类危险源的距高应满足相应危险源的安全防护距离控制要求;
2对场地中的不利地段或潜在危险源应采取必要的避让、防护或控制、治理等措施。
4.1.2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设计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日照标准的相关要求,且不应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4.1.3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内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GB/T50357以及《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等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
4.1.4既有建筑改造设计应按照被动式技术优先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采用围护结构保温、隔热、遮阳等措施,降低建筑的采暖、空调和照明系统的负荷,提高室内舒适度。
4.1.5既有建筑外立面改造应简约且建筑风格协调统一,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筑功能、技术、结构及构造合理;
2不宜采用纯装饰性构件;
3太阳能集热器、光伏组件及具有装饰、遮阳、导光、导风、载物、辅助绿化等功能的室外构(部)件应与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

4.1.6根据改造评估报告,建筑物的窗墙面积比、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外门窗的气密性能、屋顶透明部分面积比等,应符合国家和湖南省现行有关建筑节能改造标准的规定。有条件的建筑宜提高围护结构的节能标准。
4.1.7室内改造设计应进行声环境、自然通风、天然采光等专项分析,改造后的既有建筑室内物理环境应满足国家和地方相关现行标准的规定。
4.1.8应根据评估结果,结合现行湖南省地方标准有关规定,编制水系统改造专项方案,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
4.2规划与建筑
4.2.1应根据评估报告,在设计时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场地内不存在未达标排放或者超标排放的气态、液态或固态的污染源,若存在以上污染源,应采取下列措施:
1说明污染源类型,并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以达到无超标污染物排放的要求;
2在进行场地设计时,应合理设置污染源的区位,以避免污染源对主要功能区域和周边环境产生影响。
4.2.2根据改造评估报告,保护既有建筑的周边生态环境,保持场地及周边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4.2.3保护场地内可利用既有构筑物、构件和设施,可根据其功能特点加以利用,或改造后进行再利用。
4.2.4场地交通流线设计流畅,使用方便:
1宜采用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分行的原则合理组织场地的交通流线,避免相互交叉、干扰,交通流线顺畅,满足交通需求;
2场地内无障碍设施完善,且与场地外人行通道无障碍连接,并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要求。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2019版,体育建筑建设,复合功能体育建筑建设,胡新赞,运营管理,高清PDF《复合功能体育建筑建设与运营管理》胡新赞 2019版

针对多年来中国国内体育场馆高投入、低效益问题,本书从体育建筑建设管理实践出发,选择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进行剖析,以此为基础,通过与国内外具有先进管理水平和运营模式的体育场馆对比,分析总结出体育建筑复合功能的建设与管理要求,逐步形成复合功能体育建筑的工程建设与运营管理思路,提出复合功能体育建筑作为目前和今后体育设施发展的方向,建议体育建筑的建设管理和运营管理需要重点抓住三个主要内容,即技术与经济的结合、管理模式创新和实现长期持续运营能力。本书是一本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关于复合功能体育建筑建设与运营管理的研究类书籍,内容共分7章,分别介绍了我国体育设施建设与运营现状及前景、基础理论分析、场馆功能技术经济特点分析、功能复合型体育场馆建造评析、场馆长期运营能力分析、场馆运营管理模式创新,最后给出了建设复合功能体有建筑需要的保障措施。本书可供各类体育场馆经理人、管理人员、体育产业管理人员、学习体育产业和体育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和参考,同时也可以作为与体育相关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参考用书。

随着经济发展,全球产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体育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体育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经济重要产业门类。世界体育产业诞生至今虽然不足百年历史,但其发展迅速,增长速度远超其他产业。中国的体育事业的产业化发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已经初步具备较为完整的产业形态和较为完善的行业制度,中国的体育建筑业、体育广告业、体育博彩业、体育旅游业等与体育相关的具体行业在这个时期逐渐发展壮大,但产业化的进程还有待提速。近年来,国内的体育场馆多是为了申办各类赛事而建,由于运营模式、运营体制不够灵活,多数场馆成了一次性投资巨大、赛事成功、运营失败、城市背债的案例。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以及全民健身纲要及理念的发展,还有一大批体育场馆将会在各级城市兴建,场馆的规划、建设、运营还会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必须在规划布局、规模定位、功能复合性、广泛实用性、长远运营等方面认真考虑,而对与体育建筑长远发展息息相关的体育产业态势分析则尤为重要。

内容索引:

第1章绪论001
1.1体育建筑的发展沿革001
1.2体育产业化的发展…003
1.3体育设施与体育产业相关概念…005
1.4体育事业与城市发展006
1.4.1国内情况…006
1.4.2因际情况…008
1.5复合功能体育建筑建设与运营010
1.5.1体育建筑的功能复合…010
1.5.2案例选取说明………011
1.5.3案例分析方法……014
第2章基础理论分析…016
2.1公共产品理论016
2.1.1基础设施公共物品理论……016
2.1.2基础设施经济理论………017
2.1.3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2.2技术适用性理论……020
2.2.1场馆规划建设与城市需求适用性020
2.2.2体育场馆专业技术适用性…020
2.2.3绿色节能环保理论…025

2.2.4绿色建筑评价体系…028
2.2.5体有建筑中新技术适用性…031
2.3社会技术经济理论…038
2.3.1投入产出分析…038
2.3.2经济效益评价…040
2.3.3社会效益评价…041
2.4可持续发展理论042
2.4.1城市可持续发展042
2.4.2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043
2.5复合体理论044
2.5.1功能复合理论…044
2.5.2空间复合理论…047
第3章场馆功能技术经济特点分析…051
3.1浙江省黄龙体育中心复合型技术经济特点分析………051

3.1.1体育场馆功能复合…052
3.1.2体育加商业复合经济体053
3.1.3体有加旅游复合经济体…053
3.1.4体有加休闲健身复合经济体…053
3.1.5体有加培训复合经济体…054
3.1.6体有加协会孵化复合经济体054
3.1.7体育加互联网复合经济体…055
3.1.8体有+人工智能复合经济体…056
3.1.9竞赛加运营技术复合经济体056
3.1.10建筑材料评析058
3.2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复合体特点062
3.2.1功能复合技术经济体……………064
3.2.2竞赛与运营技术…068
3.2.3模块功能技术转化…069
3.2.4建筑材料评析…070
3.3徐州市奥体中心功能特点075
3.3.1功能复合技术…076
3.3.2功能与场地技术…。076
3.3.3竞赛与运营技术…078
3.3.4模块技术功能转化…079
3.3.5建筑材料评析…079
3.4三个案例建筑风格技术特点综合评析080
3.4.1浙江省黄龙体育中心技术评析………080

3.4.2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技术评析……………083
3.4.3徐州市奥体中心技术评析………093
第4章功能复合型体育场馆建造评析…098
4.1建设资金筹划与管理098
41.1投资规模确定…098
4.1.2资金筹措方案…100
4.1.3资金计划管理与控制…103
4.2运营模式评析…105
4.2.1立足体有文化,带动场馆运营106
4.2.2改革场馆运营机制…109
4.2.3创新运营模式…112
4.3运营成效评析116
4.3.1运营期目标预测116
4.3.2效益对比分析…118

第5章场馆长期运营能力分析…122
5.1科学选址122
5.1.1浙江省黄龙体育中心选址城乡接合部…123
5.1,2南京奥林匹克体有中心选址主城区…124
5.1.3徐州市奥体中心选址商住区…124
5.2扩张场馆使用功能…126
5.2.1浙江省黄龙体有中心延续综合场馆设施126
5.2.2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确立大型赛事综合体127
5.2.3徐州市奥体中心综合景观集合体…127
5.3节能环保技术应用…128
5.3.1利用地热源技术…129
5.32使用环保建筑材料……129
5.3.3综合利用太阳光资源技术…130
5.3.4科学使用材料设备与建筑技术…131
5.3.5智慧体育搭建运营平台…133
5.4运用社会资源延续场馆使用功能135
5.4.1中等收入群体对场馆使用率的影响135
5.4.2国家政策支持…135
5.4.3综合配套设施支撑…137
5.5科学筹划、精细管理,扩大场馆使用功能137
5.5.1多种经营…138
5.5.2创新管理模式…138

5.5.3公司化运作……139
5.6体育场馆基本公共服务与运营考核140
第6章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创新…141
6.1技术管理体系创新…142
6.1.1场馆功能组织优化142
6.1.2场馆应用时效均衡…152
6.1.3设备材料技术环保…168
6.1.4智能化系统集成…178
6.1.5低能耗技术组合应用…180
6.1.6组织管理体系现代化…………………185
6.2设施运营管理体系创新188
6.2.1基本设施应用联动性组合……188
6.2.2设备应用联动性组合…192
6.2.3体有设施总体维护联动性组合…193

6.3持续运营支持系统创新193
6.3.1运营和资金优化组合193
6.3.2收入来源互补性组合197
6.3.3成本和收入综合控制组合…197
6.3.4运营模式联动性组合198
6.4开展项目后评估,以期监督体系创新200
6.4.1项目后评估的体系…200
6.4.2项目后评估结论和主要经验教训……202
第7章体育建筑实现复合功能的保障205
7.1理论与实践的结合205
7.2政策保障207
7.3体系保障208
附录…210
附录1210
附录2…212
附录3…216
附录4218
参考文献…222

包含文件:

公共建筑-《湖南省绿色建筑工程技术设计要点》2021版.pdf

公共建筑-《湖南省绿色建筑工程技术审查要点》2021版.pdf

居住建筑-《湖南省绿色建筑工程技术审查要点》2021版.pdf

居住建筑-《湖南省绿色建筑工程设计要点》2021版.pdf

 

根据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湖南省绿色建筑闭合管理体系政策研究及湖南省绿色建筑中长期发展规划(2019-2025)》的要求,课题编制组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湖南省绿色建筑标准实施情况和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有关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要点。
本要点指《湖南省绿色建筑工程设计要点》,共涵盖公共建筑设计要点、居住建筑设计要点两个部分。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规划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附录。
本要点由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归口管理,由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质量部(地址:长沙市岳麓区坪塘大道福祥路 65号;邮政编码:410012)

2021版,湖南省,绿色建筑审查,2021版 湖南省绿色建筑工程技术设计要点、审查要点 2021版,湖南省,绿色建筑审查,2021版 湖南省绿色建筑工程技术设计要点、审查要点 2021版,湖南省,绿色建筑审查,2021版 湖南省绿色建筑工程技术设计要点、审查要点 2021版,湖南省,绿色建筑审查,2021版 湖南省绿色建筑工程技术设计要点、审查要点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钢铁厂,钢铁厂设计,雅库谢夫,高清PDF《钢铁厂设计》(苏)雅库谢夫 Якушев

本书阐述了钢铁厂设计的工艺基础,叙述了一些炼钢和炼铁车间设备配备及布置图,指明了设计案选择的多样性,给出了供料、装料及产品设备的简明特性,详述了各类设备需要数量的计算方法。本书为冶金院校及综合大学黑色冶金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钢铁厂设计、生产、管理工程技才人员参考。

苏联近期经济和社会发展总方针中,为冶金工作者规定了明确的任务:努力改善质量、扩大品种、增加高效钢材产量、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生产技术经济指标。为了完成这些任务,除建设新的工厂以外,还必须对现有企业进行广泛的技术改造。要顺利地完成规定的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或车间建设和改造设计质量,因为设计不仅决定着建设和改造的工期和投资,而且决定着设计工程在工艺上所采用的科技进步成果、工程投产后的技术经济效果和工人的劳动条件。
建立和健全设计文件,在苏联具有重要的意义。苏联国家建设委员会对基建设计实行总的指导性领导。为了设计冶金企业和车间,苏联黑色冶金工业部系统建立了七个专业设计院所。它们的职能是协调部门的专业化管理一黑色冶金设计。为了实现技术政策的一致性和保证设计方案的先进性和经济性,制定了许多全苏的和地方性的指导性文件和设计标准。这些为进行各类设计打下了基础。制定和采用必须遵守的设计、检查和审批制度可以促进设计质量的提高。
本教材可以促进和提高工程师和冶金工作者在设计方面的水平。,教材的内容符合黑色冶金专业本科生            《车间设计》教学大纲的要求。各章的叙述方法及结构和范围的选择是根据作者在莫斯科冶金夜大多年讲授本课程的教学经验确定的。

内容索引:

第一篇钢铁厂设计基础
第1章钢铁厂设计原则及设计程序
1.1设计原则(1)
1.2设计的原始数据…(2)
1.3设计方案(3)
1.4方案制定的程序(4)
第2章钢铁厂设计内容
2.1工艺(6)
2.2建筑(6)
2.3动力(7)
2.4运输(8)
2.5生产组织…(9)
2.6自动化…(9)
2.7劳动保护与安全技术…(10)
2.8环境保护…(12)
2.9工业美学…(14)
2.10基建组织(14)
2.11经济…(14)
2.12生产技术指标(15)

第二篇炼钢厂
第3章炼钢车间的一般特征
3.1生产率……(16)
3.2车间组成……(16)
3.3车间布置……(17)
3.4物流和运输…(17)
3.5冶炼设备及其布置的规范化………(18)
3.6钢水的炉外处理…(18)
第4章炼钢车间原料工段
4.1一般特征…(19)
4.2磁性原料间…(19)
4.3散状材料间…(21)
4.4主要设备(24)
4.5主要设备计算……(26)

第5章炼钢车间铁水供应
5.1固定混铁炉的采用…(28)
5.2混铁罐车的采用…(29)
5.3铁水合理供应流程的选择…(31)
5.4主要设备需要量计算…(31)
第6章平炉炼钢车间
6.1平炉及其车间生产率…(33)
6.2车间一般特征(33)
6.3车间主厂房…(34)
6.4炉子工段设备需要量计算…(37)
6.5平炉车间改造…(38)
第7章转炉炼钢车间
7.1转炉车间设计决策…(40)
7.2生产流程和车间平面布置*……(42)
7.3几种类型转炉车间的装备……(42)
7,4生产组织和主要设备(48)
7.5主厂房配置特点…(58)
7.6,车间设计的合理规范…(60)
7.7底吹转炉车间特点……(60)

7.8设备需要量计算…………(61)
第8章电炉炼钢车间
8.1电炉及其生产的设计规范…(63)
8.2电炉炼钢车间的一般特征…(65)
8.3几个电炉炼钢车间介绍……(65)
8.4电炉炼钢车间主要作业组织……(71)
8.5电炉炼钢车间主厂房配置…(77)
8.6车间设计的合理规范……(79)
8.7主要设备需要量计算…………(80)
第9章炼钢车间模铸工段
9.1工段的主要特征…(82)
9.2浇铸跨的主要装备与设备……(83)
9.3脱模间…(85)
9.4钢锭模冷却工段…(87)
9.5钢锭棋清理和涂油工段…(87)
9.6整模间…(88)
9.7主要设备计算…(89)
第10章连铸车间

10.1连铸机型号及数量的选择(92)
10.2连铸机在车间内的布置(93)
10.3钢水罐更换设备……(94)
10.4铸机呈区段布置的连铸间(94)
10.5铸机呈线型布置的连俦间(96)
10.6连铸间的一般特征(96)
第三篇炼铁厂
第11章炼铁车间和出铁场的一般特征
11.1高炉及其生产的设计决策(98)
11.2车间平面布置…(100)
11.3出铁场的装置…(106)

第12章供料系统
12.1料槽栈桥供料……(111)
12.2料槽栈桥……………(111)
12.3向炉顶供料………(113)
12.4向炉顶上料装置供料…………(114)
第13章炼铁车间各工段及其生产组织
13.1出铁(118)
13.2出渣…(119)
13.3除(122)
13.4热风炉及其布置…(122)
13.5鼓风机房…(123)
13.6高炉煤气净化及煤气余压透平…(123)
13.7铸铁工段……(124)
13.8耐火泥准备工段…(126)
13.9铁水罐修理间…(126)
13.10车间主要设备需要量计算(126)

DBJ
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J 43/002-XXX
备案号XXX
湖南省城镇二次供水设施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Urban Secondary Water Supply Facilities in Hunan Province(发布稿)
2020年X月X日发布2020年X月X日实施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DBJ43/T 353,DBJ43/T 353-2020,城镇二次供水设施,技术标准,湖南省,DBJ43/T 353-2020 湖南省城镇二次供水设施技术标准

1总则
1.0.1为保障社会公众利益,确保二次供水水质、水量、水压和提高供水安全可靠性,降低前损率,提高湖南省二次供水设施的建设管理水平,提升湖南省城镇居民的健康生活品质,特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湖南省行政区域内城镇新建、扩建、改建的民用与工业建筑二次供水设施的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调试验收、设施维护和运行管理。
1.0.3二次供水设施的设计、建设与管理,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和定义
2.0.1二次供水secondary water supply
当民用与工业建筑生活饮用水对水压、水量的要求超出城镇公共供水管网能力时,通过储存、加压等设施经管道供给用户的供水方式。
2.0.2二次供水设施s2 condary water supply facilities
为二次供水设置的进水管、水箱(池)、水泵、阀门、电控装置、消毒设备、压力水容器、出水管道等设施。
2.0.3消毒disinfection
使病原体灭活的过程。
2.0.4空气间隙a血p
1给水管道出口或水嘴出口最低点与用水设备泾流水位间的垂直空间距离。
2间接排水设备或容器的排出管口最低点与受水器溢流水位间的垂直空间距离。
2.0.5倒流防I止器backflow prevent
一种采用止回部件组成的可防止给水管道水流倒流的装置。
2.0.6生活饮用水drinking water
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用于日常饮用、洗涤等生活用水。
2.0.7最大时用水量max imum hourly water consumption
最高日最大用水时段内的小时用水量。
2.0.8引入管service pipe
将室外给水管引入建筑物或由市政管道引入至小区给水管网的管段。
2.0.9入户管(进户管)inlet pipe
建筑物内生活给水管道水表后至进入住户前的管段。
2.0.10竖向分区vertical division zone
建筑给水系统中在垂直高度分成若干供水区。
2.0.11并联供水parallel water supply
建筑物各竖向给水分区有独立增(成)压系统供水的方式。
2.0.12串联供水series water supply

建筑物各给水分区逐区串级增(成)压供水的方式。
2.0.13分水器manifold
集中控制多支路供水的管道附件。
2.0.14叠压(无负压)供水pressure superposed water supply
供水设备从有压的供水管网中直接吸水增压的供水方式,
2.0.15水表water-meter
在测量条件下,用于连续测量、记录和显示流经测量传感器的水体积的仪表。
注:水表至少包括测量传感器、计算器(含调整和修正装置)和指示装置,三者可置于不同的外壳内。
2.0.16智能水表intellectualized water-meter
用带有发信装置的水表为计量基表,可实现计量数据采集、分析和远距离传送,或通过微功耗大规模集成电路加装控制器等实现计量、结算、控制功能的水量计量仪表。
2.0.17一户一表one meter per householder
一个用水户设置一只结算水表。

3基本规定
3.0.1当民用与工业建筑生活饮用水用户对水压、水量要求超过供水管网的供水能力时,均应增加二次供水设施。
3.0.2二次供水不得影响城镇供水管网正常供水。
3.0.3新建二次供水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
3.0.4二次供水工程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设计、施工和监理。
3.0.5二次供水工程应采取稳定可靠的消毒、防污染及运行安全保障措施。
3.0.6二次供水设施应独立设置,并具备相应安全防范措施。
3.0.7二次供水工程应采用节能型供水设备和供水方式,设备应有铭牌标识和产品质量相关资料。
3.0.8二次供水系统中涉水设备及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GBT17219的规定。
3.0.9二次供水系统应配置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可与其他类型控制值班室共用。宜与城镇公共供水企业调度系统相连接。
3.0.10监控中心应建设综合管理平台,平台应接入泵房内全部远传数据,实现泵房运行、安全、节能及维护管理的要求,亦应满足多级管理需求。
3.0.11二次供水设施建设完成后,应提供工程相关竣工验收资料和供水企业相关意见,并由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供水企业等相关部门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的二次供水设施不得接入城镇供水管网。

4水质、水量与水压
4.0.1二次供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有关规定。
4.0.2二次供水设计水量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卫生器具和用水设备的完善程度计算确定,用水定额及计算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T50331、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和湖南省地方标准《用水定额DB43T388的有关规定,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后确定。
4.0.3二次供水系统未预见水量和漏损水量应计算确定,当没有相关资料时未预见水量和漏损水量之和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8%12%计。
4.0.4不同用水性质的建筑共用同一套叠压(无负压)供水系统时,设计流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的有关规定,当地有实测数据时,可按其确定系统的设计流量。
4.0.5二次供水水压应由最不利点用水器具的最低工作压力确定,最低工作压力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的有关规定。
4.0.6叠压(无负压)供水系统的设计扬程应考虑城镇供水管网的可利用水压。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BJ
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J43T307-2014
J12816-2014
烧结装饰砖夹芯保温外墙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pplication of cavity wall filled with thermal insulation and fired facing bricks
2014年9月23日发布2014年12月1日实施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DBJ43/T 307,DBJ43/T 307-2014,夹芯保温外墙,应用技术规程,烧结装饰砖,DBJ43/T 307-2014 烧结装饰砖夹芯保温外墙应用技术规程

1总则
1.0.1为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与土地资源,适应湖南省发展烧结装饰砖夹芯保温外墙建筑的需要,并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工程质量,制订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南省非抗震设防区和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及以下的地区,以烧结装饰砖为外叶墙的夹芯保温外墙建筑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烧结装饰砖夹芯保温外墙建筑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烧结装饰砖fired facing brick
以页岩、煤矸石、黏土或粉煤灰等为主要原料,经焙烧而成用于清水墙或带有装饰面用于墙体装饰的砖。
2.1.2饰面砖tapestry brick
用于夹芯墙构造中圈梁等混凝土构件外露面装饰的砖。
2.1.3配砖auxiliary brick
砌筑时与主规格砖配合使用的砖。
2.1.4夹芯保温材料thermal insulating material
填充在内、外叶墙中间,用于提高墙体保温性能的板状类、憎水性颗粒类材料。
2.1.5夹芯墙cavity wall with insulation
墙体中预留的连续空腔内填充(或不填充)保温隔热材料,空腔内留有空气间层,并在墙的内叶墙和外叶墙之间用拉结件连接形成的复合墙体。
2.1.6拉结件tie
两端分别锚固在内、外叶墙灰缝中,用于连接内、外叶墙的防锈金属连接件或与钢材等强度的耐腐蚀材料连接件。
2.1.7控制缝control joint
把外叶培体分割成若干个独立墙肢的缝,使墙肢在其平面内可自由变形且对其平面外的作用有较高的抵抗能力。

2.1.8建筑物体形系数shape coefficient of building,
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外表面积中不包括地面、不采暖楼梯间隔墙和户门的面积。
2.1.9热桥thermal bridge
围护结构中包含混凝土粱或柱等结构性部位,在室内、外温度作用下,形成热流密集、内表面温度较低的部位。
2.1.10夹芯墙的高厚比ratio of height to thickness of cavity wall with insulation
夹芯墙的计算高度(H)与有效厚度(h)之比。
2.1.11非组合作用non-composite action
两叶墙之间由拉结件连接,内叶墙承重、外叶墙自承重的组合体系。

3材料
3.1一般规定
3.1.1外叶墙应采用烧结装饰砖;内叶墙可采用各类砖、砌块或混凝土墙。
3.1.2内叶墙用块体材料性能应符合相应技术标准的要求,其强度等级与最低强度等级要求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和《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GB50574)的规定采用。内叶墙为混凝土墙时,其材料性能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等相应技术标准的要求。
3.1.3外叶墙烧结装饰砖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5,其耐久性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烧结多孔砖和多孔砌块》(GB13544)中的规定。
3.2块体
3.2.1根据抗压强度,烧结装饰砖分为MU15、MU20、MU25、MU30四个强度等级,并应符合表3.2.1的规定。

4建筑与建筑节能设计
4.1建筑设计
4.1.1夹芯保温墙商体建筑的平面尺寸宜采用3M或2M,竖向尺寸宜采用1M,墙体分段净长应为1M,门窗洞口的平面和竖向尺寸宜符合1M。
4.1.2夹芯保温墙体的排块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外叶墙按建筑效果图进行排块设计弘。
2内叶墙为块体时,宜采用主规格块材,细部构造尺寸宜使用辅助块材,并按设计要求进行芯柱布置。
3各种管道的主管、支管设立宜事先预留孔洞,并应在夹芯墙排块图上详细标注,施工时应采用混凝士填实各预留孔洞。
4.1.3夹芯保温墙的夹层厚度不宜大于100mm;夹芯保温墙的两侧内、外叶墙应由拉结件拉结。
4.1.4夹芯保温墙建筑的防水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夹芯墙建筑的室内地面以下和室外散水坡顶而以上应设置水平和竖向防湖层;
2窗洞口四周应有防雨水的构造措施;
3首层外叶墙宜采用烧结装饰实心砖。
4.1.5夹芯保温墙建筑的屋面应设保祖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置挑檐时,屋面保温层应覆盖整个挑檐;
2设置女儿墙时,保温层应贯通女儿墙直至女儿墙压顶;
3屋面刚性防水层应设置分隔缝,并应与周边女儿墙断开。
4.1.6承重夹芯保温墙的耐火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中规定的四级要求。4.1.7夹芯保温墙建筑墙体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可根据墙厚和空气间层设计在45dB~50dB范围内选用,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4.1.8夹芯保温墙防潮设计可不进行内部冷凝受潮验算。但外叶墙应进行防水、抗渗设计。
4.1.9保温层与外叶墙间应设置空气间层,其间距宜为20m,并应在楼层处采取排湿构造措施。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曹阳,李松涛 2018版,空间形态,规划策略,高铁站区,高清PDF《高铁站区空间形态与规划策略》曹阳、李松涛 2018版

高速铁路作为目前国际上蓬勃发展的交通系统,以高效率、低能耗、大运量的特点决定了其将在未来交通运输部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高速铁路客运站区作为面向低碳城市的一种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引导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高铁站区空间形态与规划策略》是一项涉及高铁站对不同层级背景下的城市空间影响和高铁站点周边地区空间规划的综合研究。随着我国高铁时代的来临,城市规划该如何应对高铁这类新生事物,成为值得关注的课题。作为当代的城市规划师,不仅应该认识现代快速交通带给人类的进步,而且还需要关注高铁新城建设开发背景下呈现的城市问题高铁站点通常被视为城市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的催化剂,因此当今依托高铁新城的开发建设拉大城市发展框架的开发模式十分普遍。然而,高铁站点是否可以为设站城市发展带来契机,高铁站点周边地区是否可以成为城市空间拓展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的高铁站点地区空间演化呈现怎样的规律特征,是不是所有城市的高铁站周边地区都适合大量地开发商务区等,都成为城乡规划领域中值得关注的热点议题。

本书一共分为6章。第1章绪论介绍了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高铁站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本次研究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章对高铁站区和城市空间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总结了目前国内高铁站区的空间发展趋势,从站点周边地区、城市空间和区域三个层级探讨基于高铁影响的城市空间变化特征,重点研究了站区布局方式对城市空间的影响以及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第3章是本次研究的重点,首先以河南省境内14座设站城市的高铁站点地区为实证案例,详细探讨了各个站区空间形态变化特征并依据空间演化特征将站区进行分类;其次从站城空间关系的视角分析高铁站区的空间变化,以及各种站城关系相互转化的一般规律;最后从设站城市、站城空间关系和站区自身论述了站区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第4章结合低碳城市的发展趋势论述了高铁站区空间形态和低碳城市形成的关系,从站区空间形态的适应性、弹性成长、生态性和经济性探讨了站区的合理空间形态。第5章重点提出了现阶段我国高铁站点地区空间优化的规划思路和规划策略,针对不同站城关系特征的站区提出相应的规划措施。第6章为结论与展望。

内容索引:

序3
导言5
第1章绪论001
1.1研究背景…001
1.2研究对象选取001
1.3研究目的和意义002
13.1开展高铁站点地区空间系统研究的紧迫性002
1.3.2拓展对站区和既有城市空间关系的整体性认识003
1.3.3为指导高铁站点地区规划编制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003
1.4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004
1.4.1国外研究现状004
1.4.2国内研究现状006
1.4.3研究现状评述007
1.5研究方法…008
1.6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009

第2章高铁客运站区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011
2.1相关概念界定011
2.2国内高铁站区的空间发展趋势013
2.2.1建设规模大型化014
2.2.2开发目标雷同化014
2.2.3空间总体布局标准化014
2.3高铁影响的城市空间变化特征015
2.3.1高铁站区对城市空间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分析015
2.3.2城市空间变化分析…015
2.4高铁客运站布局方式对城市空间的影响024
2.4.1强化既有城市中心025
2.4.2形成新的发展源、新的城市中心027

第2章高铁客运站区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011
2.1相关概念界定011
2.2国内高铁站区的空间发展趋势013
2.2.1建设规模大型化014
2.2.2开发目标雷同化014
2.2.3空间总体布局标准化014
2.3高铁影响的城市空间变化特征015
2.3.1高铁站区对城市空间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分析015
2.3.2城市空间变化分析…015
2.4高铁客运站布局方式对城市空间的影响024
2.4.1强化既有城市中心025
2.4.2形成新的发展源、新的城市中心027

第5章现阶段我国高铁站点地区空间优化的规划思路和规划策略探讨108
5.1高铁站区空间优化规划思路108
5.1.1加强城市规划与铁路规划之间的关系协调…108
5.1.2评估设站城市在区域层级中的定位和分工…109
5.13多元化、差异化的空间发展思路…109
5.1.4协调站区与既有城市空间关系110
5.15提升站点周边地区公共交通的可达性…110
5.1.6站点周边土地的混合利用…111
5.2站城关系视角下的高铁站点地区空间应对策略…112
5.2.1基础设施的完善与预留113
5.2.2“弹性”的站区空间规划113
5.2.3协调站区与既有城市中心的关系113
5.3不同形态关系类型站区的空间发展思路114
5.3.1融合型站区…114
5.3.2嵌人型站区4…114
53.3分离型站区…115

5.4本章小结115
第6章结论与展望117
参考文献…119

DBI
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J43/T305-2014
J12711-2014
地下工程混凝土耐久性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conerete durability for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2014-05-22发布2014-09-01实施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DBJ43/T 305,DBJ43/T 305-2014,地下工程,技术规程,混凝土耐久性,DBJ43/T 305-2014 地下工程混凝土耐久性技术规程

1总则
1.0.1为保证地下工程混凝土的质量,加强地下工程混凝土生产和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满足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要求以及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促进技术进步,特制定本技术规程。
1.0.2本技术规程适用于湖南省地下工程混凝士结构和预应力混疑士结构(包括永久性结构受力桩)。
1.0.3严重腐蚀性环境条件下的地下工程结构以及与地下工程结构相关联的高架结构、道床结构、地面建筑结构的现浇混凝土和预制构件混凝土应参照GBT50476《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执行。
1.0.4湖南省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除应符合本技术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湖南省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和要求。

2术语
2.0.1混疑土结构concrete structure
以混凝土为主制成的结构,包括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2.0.2结构耐久性structural durability
在设计确定的环境作用和维修、使用条件下,结构构件在设计使用年限内保持其适用性和安全性的能力。
2.0.3结构使用年限service life of structure
结构各种性能都满足使用要求的年限。
2.0.4胶凝材料cementitious material,or binder
混凝土原材料中具有胶结作用的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硅灰、磨细矿渣等矿物摻合料和混合料的总称。
2.0.5水j胶比water to binder ratio
混凝土拌合物中用水量与胶凝材料总量的质量比。
2.0.6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系数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chlorideion in concrete
描述混凝土中孔隙水中氯离子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迁移过程的参数。
2.0.7钢筋混疑土保护层concrete cover for reinforcement
从混凝土表面到钢筋(包括纵向钢筋、箍筋和分布钢筋)公称直径外边缘的最小距离:对后张法预应力筋,为套管或孔道外边缘到混凝土表面的距离。
2.0.8大体积混凝土mass concrete
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尺寸不小于1的大体量混凝土,或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而导致有害裂缝产生的混凝土。
2.0.9跳仓法施工alternative bay construction method
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将超长的混凝土块体分为若干小块体间隔施工,经过短期的应力释放,再将若干小块体连成整体,依靠混凝土抗拉强度抵抗下一段的温度收缩应力的施工方法。
2.0.10温度应力thermal stress
混凝土的温度变形受到约束时,混凝土内部所产生的应力。
2.0.11收缩应力shrinkage stress
混凝士的收缩变形受到约束时,混凝土内部所产生的应力。
2.0.12温升峰值peak temperature
混凝士浇筑体内部的最高温升值。
2.0.13里表温差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core and surface concrete
混凝土浇筑体中心与混凝土浇筑体表层温度之差。
2.0.14降温速度descending rate of temperature
散热条件下,混凝土浇筑体内部温度达到温升峰值后,单位时间内温度下降的值。
2.0.15入模温度temperature of mixture placed to mold
混凝土拌合物浇筑入模时的温度。

3原材料
3.0.1地下工程混凝土采用的原材料包括水泥、矿物摻合料、骨料、外加剂、水和合成纤维。
3.1水泥
3.1.1应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要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要求。
3.1.2水泥熟料中铝酸三钙(C3A)的含量不大于8%,水泥中不得摻加窑灰。水泥出)厂合格证和水泥出厂质量检验报告单中应注明铝酸三钙的含量以及混合材料的品种和参加量。
3.1.3水泥比表面积应大于300m2g,小于350m2kg,碱含量应小于0.6%.
3.1.4水泥应按不同生产厂家、品种、强度等级分别存储。厂家、品种和强度等级不同的水泥不得混用。
3.1.5水泥使用日期离出厂日期不应超过三个月,否则,应进行复验,并按复验结果使用。不得使用有结块的水泥。
3.1.6不宜使用温度高于60℃的水泥拌制混凝土。
3.2矿物摻合料
3.2.1粉煤灰应符合国家标准GBT159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和GBT18736《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中Ⅱ级粉煤灰的规定,且需水量比不大于100%,烧失量小于5%。严禁采用高钙粉煤灰。
3.2.2矿渣粉应符合国家标准GBT1804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中S95级的规定,且比表面积应小于450kg。
3.2.3糁合料在运输与存储过程中,应有明显标志。严禁与水泥等其他粉状材料混装、混储。
3.2.4使用其他矿物掺合料应通过试验并充分论证后确定。
3.3骨料
3.3.1粗骨料应选用级配合理、粒形良好、质地坚固的洁净碎石或卵石,不得采用砂岩碎石。应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工程部位选择粗骨料的种类,配制C45(含C45)以上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预应力结构混凝土以及易开裂部位的混凝土,宜选用碎石。
3.3.2粗骨料的最大公称粒径不得超过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23:严重腐蚀环境条件下不宜超过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12:且不得超过钢筋最小间距的34。配制C50及以上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时,粗骨料的最大公称粒径不应大于25mm。
3.3.3优先采用二级或多级级配粗骨料,粗骨料的松散堆积密度应大于1500kgm3,紧密堆积空隙率不宜大于40%。
3.3.4粗骨料的各项技术指标除应满足JG)52《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外,还应满足以下的规定:
(1)粗骨料的压碎指标不大于10%,吸水率不大于2%,针、片状颗粒含量不超过5%。
(2)含泥量不大于0.5%。(3)水溶性氯化物折合氯离子含量不超过骨料质量的0.02%,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折算成S03)不超过骨料质量的0.5%。
3.3.5细骨料应优先选用中砂,不得单独使用细砂和特细砂。使用天然砂时,砂中有害物质含量除应满足JGJ52《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外,还应满足以下的规定:
(1)含泥量不大于1%。
(2)水溶性氯化物折合氯离子含量不超过骨料质量的0.02%。
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折算成S0)不超过骨料质量的0.5%。
3.3.6骨料的碱活性检验,应参考附录C进行。
3.3.7骨料中严禁混入影响混凝土性能的有害物质,不得含有冰、雪和烧结物等,也不得混入粉煤灰、水泥和外加剂等粉状材料。
3.3.8骨料应分级堆放、分级计量,不应直接露天堆放、暴晒,堆场上方应设罩棚。高温季节,骨料使用温度不宜大于28℃。
3.4外加剂
3.4.1配制地下工程主体结构混凝土,使用主要组分为聚羧酸系的外加剂,严禁聚羧酸系减水剂与其他类型减水剂混用。摻外加剂的混凝土的性能应符合表3.4.1的规定。

4混凝土配合比及耐久性指标
4.1混凝土配合比
4.1.1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混凝土耐久性以及施工工艺对工作性的要求,通过计算、试拌、调整等步躁选定。
4.1.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单位体积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和水胶比应满足表4.1.2中的规定。

4.1.3矿渣粉和粉煤灰应复合摻加使用。混凝土中矿物摻合料(包括水泥中的混合材)总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50%,粉煤灰摻量不得大于总矿物摻合料量的50%。
4.1.4钢筋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10%,预应力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06%。
4.1.5单位体积混凝土中三氧化硫的最大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4%。
4.1.6混凝土中总碱含量不得大于3.0kgm,同时参照附录C《长沙地区混凝土碱骨料反应预防技术暂行规定》进行试验以确定因碱骨料反应而产生的膨胀小于规定的值。
4.1.7非引气混凝土中含气量应小于4%。
4.2混凝土的耐久性指标
4.2.1硬化混凝土应满足表4.2.1中规定的耐久性指标要求。
4.2.2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应符合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8.2.1条的规定。
4.2.3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对混凝土的耐久性进行检测评价。混凝土出现裂纹等耐久性问题后应及时进行修复。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2019版,周静敏,工业化住宅,工业化住宅概念研究,方案设计,高清PDF《工业化住宅概念研究与方案设计》周静敏 2019版

本书《工业化住宅概念研究方案设计》,包括理论概述和方案设计两个部分,分别对应着近年来理论研究和教学的总结。理论研究部分针对住宅工业化的历史脉络和理论内涵进行阐述,对国内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研究了典型案例,制析了各个阶段的特点。方案设计部分精选历年8个研究型设计方案,运用工业化建筑设计理念,对适老化住区、极限住宅、商住综合、智能建造等社会重,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思考。从实践的角度看未免有不完善之处,但从出发点到落脚点都将住宅工业化的原理贯穿始终,且对住宅供给、住宅二次改造、产品生产方面均有诸多考虑,可谓稚嫩与闪光并存。
本书造合于高校师生、科研人员、相关政府部门等各界人士,尤其可对思考住宅工业化的原理、内福和外延有所助益。在本书相关的研究、书稿酝酿和成稿的过程中,有赖诸位前辈、同事、朋友的帮助。窦以德、开彦诸位前辈给予了多方面指教;黄一如作为系列课程策划,对教学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刘东卫等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进行了极大的帮助:李振宇等在课题研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贺永、曹秭杰、佐野裕一、吉田雅德、国吉泰士、姜延达、间英俊、毛安娜等对学生予以了设计指导。特别感谢徐纺在出版选题策划及编辑上的有力指导和帮助,篇幅受限,更多专家学者在顾问、成员名单中一一列出,感思付出和帮助!

内容索引:

序V
序二…VII
前言…IX
理论概述1
方案设计43
1十W宅45
乐活谷L0HAS…75
商住进化论………101

碎片整理127
EH0USE…151
多核生长…179
W&L户型融合199
生长的家…219

2018版,张斌,徐娅,环境场地设计,高清PDF《环境场地设计》徐娅、张斌 2018版

《高等学校环境设计专业系列教材》(以下简称“系列教材”)是环境设计教学体系的重要支撑,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多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在科研水平、教学经验等方面均具有独到的优势。本着对环境设计专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宗旨,编委会全体成员经过紧密筹划,高起点、高水平地编撰完成了这一系列教材,并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陆续出版。《系列教材》主要包括三个模块,由十余本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教材组成,整套丛书题材新颖、深入浅出,理论结合实际,可以作为环境设计、风景园林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以作为广大教师、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系列教材以特色求发展为宗旨,以建筑与环境相结合、文脉的继承与发展为基础,以中尺度城乡环境设计为主题,以生态环境保护与设计为重点,主要分为专业基础、专业能力和专业方向三个模块,全面覆盖了初级到高级,理论到实践的相关专业知识。

内容索引:

第一章概论/002
1.1场地设计的概念/002
1.2场地设计的目的/002
1.3场地设计的内容/003
1.4场地设计思想的历史起源及东西方差异/004
1.4.1场地设计思想的起源/004
1.4.2东西方场地设计思想的差异/005
1.5场地设计优秀实例鉴赏/008
1.5.1安藤忠雌(Tadao Ando)水之教堂/008
1.5.2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布里昂家族墓园设计Brion Family Cemetery )/009
1.5.3玛莎·施瓦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联邦法院广场)/009
1.5.4斯腾·霍耶作品(丹麦“大地与光之雕塑”城市入口景观)/011

第二章基础知识/014
2.1地形/014
2.1.1地形图阅读/015
2.1.2等高线/016
2.2气候/020
2.2.1风象/020
2.2.2降水/022
2.2.3日照/023
2.2.4气温/024
2.2.5生态微气候/025
2.3水体/026

2.3.1分水线和汇水线/026
2.3.2地表径流/027
2.4土壤/028
2.4.1透水性/028
2.4.2土壤环境承载压力/028
2.5植被/029
2.5.1场地设计中植物的作用/029
2.5.2植物与场地设计/030
2.6道路/032
2.6.1道路景观要素/032
2.6.2道路景观设计/033
2.7技术指标/036
2.8底图/038
2.9航片判读/039

第三章场地调查与场地分析/042
3.1场地调查/042
3.1.1物理属性/043
3.1.2生物属性/058
3.1.3人文属性/063
3.2场地分析/071
3.2.1可持续发展/071
3.2.2适宜性分析/072
3.2.3集成与整合/075
第四章场地设计/082
4.1概念设计/082
4.1.1特殊场地环境设计/082
4.1.2设计决定因素/083
4.1.3创造力和概念设计/084
4.1.4概念设计过程/085

4.1.5概念设计剖析/086
4.1.6概念设计制图/088
4.1.7概念评估和提炼/091
4.1.8小结/092
4.2场地布局/092
4.2.1场地分区/092
4.2.2实体布局/096
4.2.3交通安排/104
4.2.4绿地配置/108
4.3场地处理(详细设计)/111
4.3.1道路/111
4.3.2停车场设计/113
4.3.3竖向设计/117
4.4场地平整(土方平衡)/125
4.4.1影响土方工程量的因素/125
4.4.2土方工程量的计算/126
4.5场地给排水/130
4.5.1给水工程/130
4.5.2排水工程/132

第五章场地分类/138
5.1城市场地/138
5.1.1城市广场/139
5.1.2儿童游戏场地/143
5.1.3老年人活动场地/149
5.2乡村场地/152
5.2.1各种各样的环境单位呈马赛克状分布/152
5.2.2各种各样的环境单位以一定的规模存在/154
5.2.3富含变化的地形/155
5.2.4具有多孔质的表面/155
5.2.5在各种各样的场所存在缝隙/156

5.2.6具有多阴影的空间/156
5.2.7由曲线和曲面构成的复杂状况/157
5.2.8灵活运用原有地形/157
5.2.9必要的最小限度的改造地形/157
5.3自然景观场地/158
5.3.1陡坡地/158
5.3.2滨河场地/159
5.3.3池塘、湿地/163
5.3.4湖泊、水库/165
5.3.5海滩、沙丘/168

第六章习题集/174
6.1最大可建范围/174
案例1/174
案例2/175
6.2调整等高线/177
案例1/177
案例2/179
案例3/182
6.3路径选择/184
案例1/184
6.4场地地形/185
案例1/185
6.5场地绿化/187
案例1/187
案例2/189
6.6小型场地设计/191
案例1/191
案例2/193
附录1基地与影响检测表/195
附录2数据/200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