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2 > 10月 ( 第 67 页)

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设计
防火板组装捆扎式住宅排气道
图集号:J17J171
统一编号:DBJT02-127-2017
编制单位:石家庄市建筑设计院
协编单位:绍兴市袍江金绍住宅防火阀厂
批准部门: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批准文号:冀建工〔2017)56号
实行日期:2017年8月1日

DBJT02-127-2017,J17J171,J17J171图集,住宅排气道,河北省,烟气道图集,防火板组装捆扎式住宅排气道,防火烟道图集,高清OCR带书签 J17J171 防火板组装捆扎式住宅排气道图集.pdf

1适用范围
本图集适用于新建、改扩建的楼层数为35层及以下,且高度不超过100m的住宅厨房、卫生间排气道,既有住宅厨房、卫生间排气道改造亦可参照使用。
本专项技术图集,技术责任由提供方负责,编制单位仅对选编合理性及编制正确性负责,设计人员对使用的合理性及正确性负责。
2编制依据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
《排油烟气防火止回阀》GA/T798-2008
《住宅厨房、卫生间排气道》JG/T194-2006
《住宅室内防水工程技术规范》JGJ298-2013
《通风管道耐火试验方法》GB/T17428-2009
《纤维增强硅酸钙板第1部分:无石棉硅酸钙板》JC/T564.1-2008
《玻镁平板》JC688-2006
《吸油烟机》GB/T17713-201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3排气道系统组成及特点
3.1组成
住宅排气道分为厨房排气道和卫生间排气道,厨房、卫生间不能共用一套排气道系统。
防火板组装捆扎式住宅排气道系统由排气道、变压散热分解器、可调变压防火止回阀、风帽等组成。
排气道管体以高强度玻镁平板或纤维增强硅酸钙板等为主要材料组合拼装制作而成。排气道每节为一个楼层安装高度,并在工厂加工制作而成,每节排气道由四块高强度玻镁平板或纤维增强硅酸钙板围合而成,每节排气道的中间及两端部位内侧固定有连接加固板,并在两端的连接加固板之间设置有顶杆,顶杆为8螺杆,项杆的两端穿过连接加固板,并在端部设置螺帽。为提高产品的整体性能,沿排气道外侧设置15mm宽绑扎带三道,绑扎带采用0.5厚不锈钢带,分别对应设置连接加固板的位置,绑扎带采用机械连接。
排气道风帽采用无动力风帽,无动力风帽在微风下应能灵活旋转,产生拔气效应。
3.2特点
排气道采用捆扎方式,内侧设置加固板,每节排气道两端设置十字交叉顶杆,有效提高排气道的整体性能。十字交叉项杆同时起到防护作用,防止施工人员及物品坠落。
4产品类型及性能要求
4.1本图集排气道按照2.8~3.0m层高设计,其中以3.0m层高为例,排气道每层为一节,每节加工长度为2.994m(即层高减6mm),非标准长度构件可按设计要求另行定制。排气道分为三种类型:厨房排气道PC)、单卫生间排气道(PW)和毗连双卫生间排气道(PWW)。
4.2排气道产品性能指标要求:
4.2.1厨房排气道按照每台排油烟机排风量为300~500m3/h设计4.2.2卫生间排气道按照每台排气扇排风量为80~100m/h设计。
4.2.3排气道耐火极限不低于1.0h。
4.2.4排气道管体垂直承载力不小于90kN。抗柔性冲击:使用10kg沙袋,自1m高度自由落下,排气道宽面中央同一位置冲击5次的条件下,排气道不开裂,试验方法见《住宅厨房、卫生间排气道》JG/T194-2006中相应内容。
4.2.5排气道制品尺寸与形位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2.5的要求。
表4.2.5 尺寸与形位允许偏差(mm)

(略)

J17J171图集内容索引:

目录01
编制说明02
排气道设计选用表.…1
排气道平面布置示意图…2
排气道示意图….3
排气道详图4
眦连双卫生间排气道详图5
排气道组装示意图………6
可调变压防火止回阀详图……………7
排气道安装详图(一).8
排气道安装详图(二)….9
排气道出平屋面构造(一).10
排气道出平屋面构造(二)11
排气道出平屋面构造(三)…12
排气道出坡屋面构造.13
排气道排油(水)管布置(一).…14
排气道排油(水)管布置(二)……,5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21.060.30 J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5286-2001
idt IS0887:2000
螺栓、螺钉和螺母用平垫圈总方案
Plain washers for bolts,screws and nuts
-General plan
2001-12-17发布
2002-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GB/T 5286-2001,垫圈标准,平垫标准,总方案,螺栓平垫圈,螺母平垫圈,螺钉平垫圈,GB/T 5286-2001 螺栓、螺钉和螺母用平垫圈 总方案.pdf

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887:2000《米制普通螺栓、螺钉和螺母用平垫圈总方案》。
本标准是GB/T5286一1985的修订本,主要修改如下:
a)取消了“过渡系列”(表3);
b)增加附录A。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T5286一1985。
本标准的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紧固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机械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丁宝平。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是一个世界性的各国国家标准团体(ISO成员团体)的联合组织。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通常是通过ISO各个技术委员会进行的。每个成员团体如对某一技术委员会所进行的项目感兴趣时,也可参加该委员会。与ISO有关的政府的和非政府的国际组织也可参加此项工作。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EC)在电工标准化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国际标准的起草应按ISO/IEC指南第3部分给出的规则进行。
经技术委员会采纳的国际标准草案,分发给所有成员团体进行投票表决。国际标准的正式出版需要至少75%的成员团体投票赞成。
国际标准ISO887是由ISO/TC2紧固件技术委员会制定的。
第二版对第一版(IS0887:1983)进行了删改与补充,是技术性修订。
本国际标准的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产品等级为A和C级、螺纹直径为1~150mm的普通螺栓、螺钉和螺母用平垫圈的基本尺寸系列、公差以及尺寸的优选组合。
本标准不适用于组合件如螺钉和平垫圈组合件用垫圈的内径和厚度尺寸。
附录A(提示的附录)给出指导使用平垫圈的资料。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95一1985平垫圈C级(eqv IS07091:1983)
GB/T96一1985大垫圈A和C级(eqv IS07093:1983)
GB/T97.1一1985平垫圈A级(eqv IS07089:1983)
GB/T97.2一1985平垫圈倒角型A级(eqv IS07090:1983)
GB/T848一1985小垫圈A级(eqv ISO7092:1983)
GB/T3103.3一2000紧固件公差平垫圈(idt IS04759-3:2000)
GB/T5277一1985紧固件螺栓和螺钉通孔(eqv IS0273:1979)
GB/T5287一1985特大垫圈C级(eqv IS07094:1983)
3内径
垫圈内径d1(见图1)应按GB/T5277及以下规定进行选择:
精装配系列用于公称厚度<6mm、产品等级为A级,即公称规格<39mm的垫圈;
中等装配系列用于公称厚度≥6mm、产品等级为A级,即公称规格≥39mm的垫圈,以及产品等级为C级的垫圈。
注:GB/T5277规定的通孔公差不适用于A和C级平垫圈(见第6章)。

(略)

4外径
垫圈外径d2(见图1)数值应从表1中选择。 表1 d2尺寸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刁训林,史常胜,塔式起重机,宋世军,结构损伤诊断,钢结构,阎玉芹,高清PDF《塔式起重机钢结构损伤诊断技术》阎玉芹、宋世军、史常胜、刁训林

本书以塔式起重机钢结构作为研究对象,以实现塔机钢结构在线损伤诊断为目的,系统研究了塔机钢结构损伤诊断方法。分析研究了正常状态、正常空载状态以及塔身钢结构损伤状态下塔机塔身顶端倾角特征模型,建立了空载状态下塔身钢结构损伤方位判断的倾角特征模型和塔机钢结构完好状态识别的时序刚度距模型;系统研究了基于支持向量机和位移变化率的塔机钢结构损伤诊断方法,将位移变化率作为支持向量机的输入量,进行训练和分类检验,对塔机的塔身钢结构损伤进行诊断,通过实验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设计开发了塔机综合监测系统,该系统具有较强数据管理功能,结果可视,界面友好。

塔式起重机作为一类典型的大型工程机械,属于建筑施工中的一种高危特种设备。塔机发生故障,不仅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维修、维护、机械停工,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一旦塔机发生倒塔事故,极有可能发生群死群伤的特大事故。塔机安全问题不仅涉及个体生命的安全与健康,而且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对塔机进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塔机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塔机运行的可靠性,减少或消除事故,已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书结合国内外钢结构损伤诊断领域的发展现状及研究热点,以实现塔式起重机钢结构在线损伤诊断为目的,对塔机钢结构损伤诊断技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本书共分七章:第一章阐述了结构损伤诊断技术的研究方法及存在问题。第二章主要研究塔机塔身顶端倾角模型,研究正常空载状态下、塔身钢结构损伤状态下的塔身顶端倾角特征模型,以及塔身钢结构损伤方位判断的倾角特征模型。第三章研究塔机钢结构完好状态的判断准则,研究了塔机钢结构完好状态、严重超载状态以及人员违规操作识别的时序刚度距模型。第四章是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塔机钢结构损伤诊断方法研究,提出了基于位移变化率和支持向量机的塔机钢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第五章是塔机钢结构损伤诊断的实验研究。第六章是塔式起重机综合监测系统设计开发,开发的塔机综合监测系统平台集结构监测、损伤诊断、管理评估于一体,能够实现塔机钢结构损伤的实时识别、塔机工作环境和使用过程各项性能指标的实时监控。第七章总结了本书的研究内容,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目录

第1章绪论…001
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001
1.2结构损伤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003
1.3结构损伤识别方法存在的问题014
1.4本书主要研究内容…014
第2章塔式起重机塔身顶端倾角模型研究016
2.1引言…016
2.2塔机钢结构完好状态定义和损伤状态分类016
2.3塔机工况017
2.4塔机正常状态力学模型及坐标系的建立…018
2.5正常状态下塔身顶端倾角特征模型的建立019
2.6塔身钢结构损伤状态下顶端倾角特征模型022
2.7塔身钢结构损伤方位判断的实现算法024
2.8实验验证…025
2.9本章小结…028
第3章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塔机钢结构完好状态诊断研究029
3.1时间序列分析理论……029
3.2时序分析法状态识别与故障诊断流程036
3.3时序模型的距离判别函数037
3.4基于时序模型的塔机钢结构完好状态诊断刚度距模型的建立…038
3.5模型验证041
3.6本章小结043

第4章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塔机钢结构损伤诊断研究…044
4.1统计学习理论044
4.2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047
4.3支持向量机核函数051
4.4基于位移变化率和支持向量机的塔机钢结构损伤
诊断研究…052
4.5本章小结…057
第5章塔式起重机钢结构损伤诊断的实验研究059
5.1塔机标准节主弦杆损伤诊断的实验研究…059
5.2塔机整机钢结构损伤诊断的实验研究…071
5.3本章小结…072
第6章塔机综合监测系统开发研制074
6.1塔机综合监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074
6.2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076
6.3塔机综合监测系统硬件系统设计…078
6.4塔机综合监测系统软件平台…080

6.5本章小结083
第7章结论与展望084
7.1结论084
7.2展望085
参考文献086

严尊湘,塔式起重机,设计手册,附着装置,高清PDF《塔式起重机附着装置设计手册》严尊湘

随着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高层建筑增多,施工现场使用的塔式起重机普遍安装为附着式工作状态。
附着装置是塔式起重机的重要结构件,起到抵抗外力、提高塔身强度、保持塔式起重机稳定的重要作用。附着装置由附着框、附着杆、附墙座3部分组成。附着框、附墙座可以多次重复使用。附着杆则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建筑物的外形、塔式起重机至建筑物的距离、附着杆受力大小设计制作,是非标准件。
目前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塔式起重机租赁安装企业普遍缺少附着装置的专业设计人员,往往由塔式起重机安装人员在现场实量尺寸,凭经验制作加工。由附着装置原因引发的事故偶有发生。
目前我国现行的塔式起重机标准、规范中,尚未对附着装置的设计计算方法做出详细规定。有关塔式起重机的技术书籍中,对附着装置设计计算方法的介绍也极其简单,因此附着装置的设计制作质量良莠不齐,其安全状况堪忧。
塔式起重机附着装置的设计涉及机械、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微机应用等多专业知识,受专业知识局限性的限制,附着装置的设计往往困惑不少设计人员。

目录

1概述1
1.1塔机附着装置的作用和结构型式1
1.2行业标准对塔机附着装置设计的规定3
1.3塔机基础位置与附着装置的关系3
1.4塔身最大自由端高度的计算3
1.5附着装置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间题5
1.6附着装置安装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0
2塔身对附着框作用荷载的计算…15
2.1水平力的计算15
2.2扭矩的计算20
2.3计算例题…20
3附着框的设计计算23
3.1构造要求23
3.2附着框钢梁强度计算....24
3.3附着框连接法兰的计算29
4附着杆轴向内力的计算…36
4.1绘制附着杆受力分析计算图36
4.23杆附着杆系最大轴向内力的计算37
4.34杆附着杆系最大轴向内力的计算42
5附着杆的设计计算…55
5.1构造要求55
5.2实腹式附着杆的设计计算…57
5.3双肢格构式附着杆的设计计算60
5.44肢格构式附着杆的设计计算65
5.5调节螺杆的设计计算…70

5.6连接耳板的设计计算72
5.7法兰连接强度的设计计算73
5.8附着杆接头焊缝的设计计算75
6附墙座的设计计算78
6.1构造要求78
6.2销轴强度计算…79

6.3耳板强度计算80
6.4连接焊缝的设计计算81
6.5固定螺栓承载力的计算84
7建筑结构强度的验算及加强89
7.1附墙座对建筑结构作用荷载的计算89
7.2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承载力验算91
7.3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承载力验算94
7.4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承载力验算96
7.5钢筋混凝土非框架梁的加固处理100
8非常规附着方案实例104
8.1在建筑物转角位置安装3杆附着装置104
8.2在建筑物转角位置安装4杆附着装置106
8.3附着杆支撑在2幢建筑物上107
8.4用支撑架解决超长附着杆的挠度问题109
8.5排架结构支撑加固方案110
8.6排架连系梁结构加固方案115
8.7在圆柱形构筑物上安装附着装置117
8.8在钢构架上安装附着装置119
9计算机应用及设计计算书样本121
9.1 Excel软件基本知识及使用技巧121
9.2设计计算书样本127
附录1钢材、焊缝、螺栓的强度设计值144
附录2型钢规格及截面特性表146
附录3组合截面特性表165
附录4轴心受压构件截面分类及稳定系数171

附录5螺纹连接175
附录6钢筋和混凝土强度设计值182
参考文献…183

周宗青,张孝伦,张表志,治理方法,贾伟,路为,隧道岩溶突涌水,高清PDF《隧道岩溶突涌水机理与治理方法及工程应用》路为、张孝伦、周宗青、张表志、贾伟

本书系统介绍了作者多年来在隧道岩溶突涌水机理与治理方法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隧
道岩溶重大突涌水灾害源类型及其赋存特征,强渗透弱胶结介质的渗透破坏演化规律与弱渗透强胶结介质
的防突结构破坏判据及最小安全厚度,隧道岩溶突涌水灾变机理与前兆信息演化规律,基于防突结构多物理场信息实时监测的融合预警方法,岩溶涌水灾害注浆扩散机制和基于涌水通道精细化探查与分类注浆处治的治理方法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土木、交通、水利水电等专业教师与研究生的参考用书,也可供相关工程领域的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引言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3
1.3本书的主要内容…9
第2章重大突涌水灾害源类型及其赋存规律11
2.1隧道突涌水与灾害源类型划分…11
2.2裂隙型突涌水灾害源赋存特征…12
2.3断层型突涌水灾害源赋存特征…14
2.4岩溶型突涌水灾害源赋存特征15
2.5典型突涌水灾害案例与地质分析…20
2.6本章小结…36
第3章充填介质渗透演化规律与防突结构破坏判据37
3.1充填介质渗透失稳破坏演化机理…37
3.2充填介质整体失稳破坏演化过程…42
33防突岩体破坏判据与最小安全厚度…43
3.4本章小结…45
第4章隧道岩溶突涌水机理与前兆信息演化规律46
4.1工程概i况…46
4.2新型流固拥合相似材料研制…48
4.3三维可视化组合式突涌水模型试验系统…51
4.4流固拥合模型试验设计与实施方案…56
4.5隧道开挖过程三维数值模拟…63
4.6本章小结…67
第5章隧道突涌水灾害实时监测与预警方法69
5.1突涌水灾害前兆信息监测方法…69
5.2多元前兆信息实时监测技术与方法…74
5.3多元信息远程监测及工程应用…82

5.4隧道突涌水灾害预警方法86
5.5本章小结…90
第6章岩溶涌水灾害注浆封堵机理与治理方法91
6.1岩溶涌水灾害治理中存在的难题…91
6.2岩溶涌水灾害注浆扩散机制…92
6.3岩溶涌水灾害注浆治理方法…98
6.4大坝隧道岩溶突涌水灾害注浆治理工程应用100
65本章小结106
参考文献…108
索引116

余鑫,张志新,论文集,隧道技术,高清PDF《隧道技术论文集》余鑫、张志新

论文集为《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重庆万州至湖北利川高速公路EPC项目技术创新论文集》第4
分册,收录了中交一公局重庆万州至湖北利川高速公路EP℃项目隧道建设技术方面的最新成果,共
13篇,内容涵盖了高速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超前支护技术,塌方处理、喷射混凝土施工等方面,
是国内大型高速公路隧道建设经验的总结。本论文集可供高速公路隧道管理、技术人员及有关专业
师生参考。

目录

薄板状水平岩层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施工措施 曹英鑫 杜金雷(1)
轴向不耦合切缝聚能光面爆破在瓦店子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王金钰(6)
浅谈隧道二次衬砌外观质量控制 赵立志 谭河 赵明杰(16)
浅谈隧道Ⅳ级围岩超前支护控制技术 魏征 韩家宇(21)
浅谈隧道初喷混凝土回弹量控制技术 李啸晨 魏征(26)
临近滑坡体的隧道控制爆破与变形监测 常永健 张海斌(32)
超前探孔技术在隧道不良地质段施工中的应用 朱建忠 张国梁(47)
隧道崩坡积体出洞探讨 张国梁(52)
软岩地区隧道喷射混凝土支护超耗施工控制胡文柱 杨志(60)
刘家岩隧道右洞口滑坡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施工技术…白晓宏 杨志(73)
地质复杂段隧道塌方机理分析及处治技术…杨志 李春宇 林章 林博(87)
软岩地区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及应用 桂忠鑫 杨志(99)
砂岩集料在隧道低等级非泵送混凝土中的应用 李诚 李文俊(110)

王海涛,管棚预支护技术,隧道工程,高清PDF《隧道管棚预支护技术的作用机理与工程应用》王海涛

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往往需要穿越复杂的地质地段。在浅埋地段、软弱破碎地层以及大面积淋水或涌水等不良地段施工时,常会发生开挖面围岩失稳,或由于初期支护强度不能满足围岩稳定要求或支护不及时而导致洞体围岩坍塌、冒顶等现象。在上述情况下,为增强洞室围岩的稳定性,将隧道开挖的影响控制在最小限度内,需要采用特殊的加固围岩的方法,即通常所谓的“超前预支护”。管棚预支护是一种常用的隧道超前预支护措施,它具有预支护距离长、施工快、安全性高、工期短等优点,被认为是隧道和地下工程防塌防沉最有效的辅助工法之一,在隧道、地铁和地下通道等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管棚预支护技术的基本理论、设计原理和施工技术等内容。首先,采用解析方法和数值计算方法对隧道施工过程中管棚的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并将理论和数值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分析了隧道开挖过程中管棚、隧道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受力与变形特征,并对管棚预支护条件下隧道开挖面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其次,将塑性极限分析上限定理与强度折减技术相结合,建立了管棚预支护条件下隧道开挖面三维稳定性分析模型,讨论了隧道埋深、地下水、隧道洞径及围岩条件等因素对开挖面稳定性的影响;然后,基于数值方法对隧道开挖面正面预支护及管棚预支护进行了设计参数优化分析,研究了有无管棚预支护条件下不同核心土长度、不同台阶长度、不同开挖步距、不同管棚布置方式以及在有无地下水情况下,不同管棚预支护长度、不同地下水位时,隧道开挖对管棚力学行为、地层沉降及开挖面稳定性的影响;最后,对管棚预支护条件下隧道开挖面稳定的可靠度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典型管榻预支护工程实例帮助读者应用该项技术。

目录

1隧道工程概述1
1.1隧道工程的概念1
1.2隧道工程的分类1
1.3隧道工程建设的特点3
1.4隧道围岩压力…6
1.5隧道工程的设计理论与方法…13
1.6隧道工程施工方法…21
1.7本章小结…26
2隧道工程辅助工法…27
2.1超前锚杆…27
2.2水平旋喷注浆…28
2.3机械预切槽法…29
2.4冻结法30
2.5预衬砌法…31
2.6超前注浆小导管…31
2.7插板法…33
2.8管幕法33
2.9管棚预支护法…35
2.10本章小结36
3管棚预支护技术…37
3.1管棚预支护概述37

3.2管棚预支护的构造形式…40
3.3管棚预支护的布置形式…41
3.4管棚预支护参数的选择…44
3.5管棚预支护技术的研究现状…47
36本章小结…53
4隧道开挖过程中管棚的力学行为分析…54
4.1管棚力学模型建立的基本观点…54
4.2管棚受力荷载的确定55
4.3管棚Pasternak弹性地基梁力学模型62
4.4管棚的力学行为分析…67
4.5管棚设计参数分析及优化设计…69
4.6本章小结…73
5管棚预支护条件下隧道施工过程的数值模拟及现场测试…74
51依托工程简介……74
5.2管棚及隧道施工过程的数值模拟…77

5.3数值模拟结果分析…79
5.4隧道现场量测试验…90
5.5本章小结100
6管棚预支护条件下隧道开挖面三维稳定性塑性极限分析101
6.1塑性极限分析的基本理论101
6.2基于强度折减技术的隧道开挖面三维稳定性分析上限解法102
6.3管棚预支护条件下隧道开挖面三维稳定性分析上限解法107
6.4考虑渗流力的管棚预支护条件下隧道开挖面三维稳定性极限分析113
6.5本章小结118
7管棚预支护条件下隧道开挖面稳定的可靠度研究119
7.1管棚预支护条件下隧道开挖面稳定的极限状态方程119
7.2管棚预支护条件下隧道开挖面稳定的可靠度计算方法124
7.3算例127
7.4本章小结132
8管棚预支护设计参数优化…133
8.1管棚预支护条件下隧道开挖面正面预支护参数分析133
8.2管棚预支护体系的参数分析139
8.3考虑渗流压力的管棚预支护参数分析142
8.4本章小结..147
9管棚预支护的施工技术148

9.1施工方法概述148
9.2钻孔法150
9.3夯管法157
9.4顶管法164
9.5施工方法的选择165
9.6施工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165
9.7本章小结168
10管棚预支护工程应用实例…169
10.1工程实例1一管棚在隧道洞口浅埋段的应用169
10.2工程实例2—管棚在下穿既有地铁车站工程中的应用173
10.3工程实例3—管棚在双连拱隧道下穿公路中的应用178
10.4工程实例4管棚在隧道塌方地段的应用189
10.5本章小结…192
参考文献…193

刘红岐,原理,应用,张元中,随钻测井,高清PDF《随钻测井原理与应用》刘红岐、张元中

本书按照随钻测井及地质导向技术发展的自身特点,系统、详细地介绍了地质导向和随钻测井的基本原理和现场应用技术,包括各种地质导向工具与地质导向技术,随钻电法测井原理与应用实例,随钻声波测井原理与应用实例,随钻自然伽马、随钻密度中子测井原理与应用实例,随钻核磁共振测井原理与应用实例。考虑到知识的完整性,本书首先介绍了井身结构与井轨控制,以便于非钻井专业学生的学习。
本书可以作为石油高校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在油田从事地质、钻井、录井、测井等方面工作的科研人员和现场操作人员参考。

目录

绪论…(1)
第一节国外随钻测井技术发展现状…(1)
第二节国内随钻测井技术发展现状…(3)
第三节随钻技术的优势…(4)
第一章井身结构与井轨控制…(6)
第一节钻具及钻井液…(6)
第二节井眼轨迹(12)
第三节井身结构(18)
第四节水平井钻井(20)
第五节井眼轨迹控制(23)
第二章导向钻井技术与随钻数据传输(29)
第一节旋转导向钻井技术概述(29)
第二节地质导向钻井技术(34)
第三节随钻数据传输技术(45)
第三章随钻测量与随钻测井概述(48)
第一节斯伦贝谢随钻测量技术(48)
第二节斯伦贝谢随钻测井技术(52)
第三节哈里伯顿随钻测井技术(59)

第四节贝克休斯随钻测井技术(61)
第四章随钻电法测井(66)
第一节斯伦贝谢随钻电阻率测井仪(66)
第二节其他随钻电阻率测井(73)
第三节随钻电阻率影响因素分析(76)
第四节随钻电阻率测井应用(78)
第五章随钻声波测井(90)
第一节随钻测井中的机械运动与噪声(90)
第二节随钻声波测井仪器的结构与组成(92)
第三节随钻声波测井仪器工作原理(96)
第四节sonicVISION随钻声波测井应用(99)
第六章随钻放射性测井…(104)
第一节随钻自然伽马测井(104)
第二节随钻密度中子测井…(107)

第三节EcoScope多功能随钻测井(109)
第四节随钻核磁共振测井…(120)
参考文献…(127)

分析,施工,朱明亮,索网结构,罗斌,苏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郭正兴,高清PDF《苏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索网结构分析与施工》朱明亮、罗斌、郭正兴

本书在对索网结构特征和研究现状总结和概括的基础上,以苏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及游泳馆为工程实例,对这种马鞍形索网结构分析施工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全书共分为上下两篇13章,分别介绍了苏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和游泳馆索网结构的分析与施工关键技术。上篇共7章,详细介绍了体育场轮辐式马鞍形单层索网结构的分析与施工关键技术,下篇共6章,详细介绍了游泳馆马鞍形正交单层索网结构的分析与施工关键技术,
本书可供土木工程领域科研、设计和施工相关科技人员使用,也可作为类似工程项目设计施工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上篇 苏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轮辐式马鞍形单层索网结构分析与施工
第1章轮辐式索网结构概述…3
1.1轮辐式索网结构形式及分类3
1.1.1轮辐式索网结构形式3
1.1.2轮辐式索网结构分类…5
1.2轮辐式索网结构工程应用7
1.2.1国外工程实践7
1.2.2国内工程实践9
1.3国内外研究现状…10
1.3.1索网结构的找形分析研究11
1.3.2轮辐式索网结构的性能研究与设计…12
1.4苏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工程简介15
第2章体育场轮辐式索网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案简介18
2.1设计方案简介…18
2.1.1结构几何尺寸…18
2.1.2构件材料和规格18
2.1.3结构关键节点20
2.1.4设计荷载条件…25
2.2施工方案简介27
2.2.1整体结构施工顺序28
2.2.2索网结构施工方案…28

2.2.3施工难点及对策…29
第3章体育场轮辐式索网结构形态研究34
3.1零状态找形理论………35
3.1.1全结构零状态找形分析36
3.1.2索杆结构找力分析37
3.2体育场轮辐式索网结构零状态找形分析38
3.2.1分析模型参数38
3.2.2分析结果…43
第4章轮辐式索网结构静力性能参数化分析47
4.1引言47
4.2简化八索模型的刚度影响因素48
4.3索网结构形状对静力性能影响52
4.3.1内环平面投影形状的影响53
4.3.2内环平面投影面积的影响62
4.3.3外环马鞍形曲面高差的影响68
4.3.4小结…78
4.4拉索预应力和截面积对静力性能的影响78
4.4.1拉索初始预应力的影响78

4.4.2拉索截面积的影响83
4.4.3小结…88
第5章体育场轮辐式索网结构分析89
5.1结构分析模型…89
5.1,1分析软件及单元类型89
5.1.2材料特性…89
5.1.3分析荷载工况89
5.2柱脚滑动机制研究及侧向刚度影响分析91
5.2.1柱脚支座滑动机制对结构性能的影响91
5.2.2整体结构侧向刚度的影响因素研究…97
5.3外环梁刚度对结构的影响分析101
5.3.1受压外环梁刚度分析101
5.3.2外环梁刚度对静力性能影响102
5.3.3小结106
5.4结构自振特性研究106
5.4.1自振特性求解的基本理论106
5.4.2体育场整体结构自振特性分析107
5:4.3屋盖周边支承体系对自振特性影响109
5.4.4小结…111
第6章体育场轮辐式索网结构施工全过程分析112
6.1引言112
6.2基于非线性动力有限元的索杆系静力平衡态找形分析理论113
6.2.1分析方法…113
6.2.2关键技术措施115
6.3体育场轮辐式索网结构施工全过程分析117

6.3.1分析模型117
6.3.2分析参数…117
6.3.3施工全过程索网位形变化…118
6.3.4施工全过程索力变化…123
6.3.5施工全过程钢结构应力变化126
6.3.6施工全过程钢环梁变形分析129
6.3.7施工全过程支撑胎架受力分析…137
第7章体育场索长和外联节点坐标随机误差组合影响分析139
7.1索长和外联节点坐标随机误差影响分析方法139
7.1,1误差分布模型…141
7.1.2误差组合142
7.2体育场轮辐式索网结构误差影响分析结果144
7.2.1不同分布模型下索长误差影响对比分析144
7.2.2径向索和环索索长误差影响对比分析145
7.2.3索长和外联节点坐标组合随机误差影响分析…146
下篇  苏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游泳馆马鞍形正交单层索网结构设计与施工

第8章正交单层索网结构概述…151
8.1正交单层索网结构形式及工程应用151
8.1.1正交单层索网结构形式…151
8.1.2正交单层索网结构工程应用152
8.2国内外研究现状154
8.2.1索网结构找形研究……154
8.2.2索网结构静动力性能研究…155
8.3苏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游泳馆工程简介156
8.3.1工程概况…156
8.3.2结构特点157
第9章游泳馆正交单层索网结构设计与施工方案简介158
9.1设计方案简介…158
9.1.1结构构成与几何尺寸…158
9.1.2构件材料与规格159
9.1.3构件连接160
9.1.4荷载条件162
9.1.5特殊设计要求…163
9.2施工方案简介164
9.2.1游泳馆总体施工方案164
9.2.2正交单层索网结构施工的整体提升法165
9.2.3正交单层索网结构施工的高空组装法170
9.2.4施工方案对比…172
第10章游泳馆正交单层索网结构零状态找形分析174
10.1索网结构零状态找形方法175
10.1,1全结构零状态找形分析……175

10.1.2索杆系子结构零状态找形分析175
10.2索网结构找力方法…176
10.2.1拉索等效预张力找力分析176
10.2.2找力分析实施步骤177
10.3游泳馆正交单层索网结构零状态找形分析178
10.3.1分析模型参数…179
10.3.2正交单层索网结构零状态找形分析结果179
第11章游泳馆正交单层索网结构施工过程模拟分析182
11.1整体牵引提升施工过程模拟182
11.2索网高空组装施工过程模拟193
第12章游泳馆正交单层索网结构索长误差影响分析195
12.1误差分析方法…195
12.2游泳馆索长误差影响分析197
12.2.1误差模拟…197
12.2.2误差条件…198
12.2.3误差分析…198
12.2.4小结202
第13章游泳馆正交单层索网结构设计优化分析203
13.1马鞍形索网V形钢结构柱研究203
13.1.1V形柱激活批次分析研究203
13.1.2V形柱倾角分析…211
13.2环梁刚度对比分析217
13.2.1工况设置及对比217
13.2.2小结222

姜瑛,李志刚,水下油气生产系统基础,水下生产系统,王立权,高清PDF《水下油气生产系统基础》李志刚、姜瑛、王立权

本书包括海洋油气田水下生产系统相关知识条目共151条,内容涵盖水下生产系统、水下生产设施、流动保障、水下工艺设备、水下连接设备、水下井口和采油树、水下控制系统和安装/修井控制系统,水下脐带缆、水下安装作业工机具等九大部分。每个部分均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知识条目,力求简洁、全面,具有针对性。
本书主要面向海洋油气田水下生产系统开发及相关行业的研发、设计和工程技术人员,旨在介绍水下油气生产系统的相关基础知识,为海洋油气行业科研和技术人员了解水下油气生产系统、开发水下油气田提供参考。

近年来,深海油气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受到关注,对深海开发知识了解的需求越来越多。作为深海油气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何谓水下油气生产系统?其应用前景如何?在海洋油气田开发,特别是深水油气田开发中有什么重要作用?为更好地让社会各界了解深海开发,了解水下油气生产系统以及其中的关键设备和技术,更好地推进该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应用,我们撰写了《水下油气生产系统基础》一书。
全书主要介绍海洋油气田开发的水下生产系统总体、水下生产设施、流动保障、水下工艺设备、水下连接设备、水下井口和采油树、水下控制系统和安装/修井控制系统、水下脐带缆、水下安装作业工机具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每个知识条目,我们都力求既体现科学性、专业性,又体现知识性、通俗性,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生动形象的配图来阐述。书中所讲解的151个知识条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目录

第1部分水下生产系统
1水下生产系统的定义及组成…1
2“深水”等级的定义2
3水下生产系统的开发模式2
4常用的水下生产系统总体布置方案5
5油气田水下生产系统总体布置的影响因素…10
6深水水下生产系统设计时的注意事项…11
7水下生产系统的可靠性…12
8水下设备基于风险的检验技术…17
9深水油气田水下生产项目开发成本的组成及比例…18
10深水油气田开发面临的挑战19
第2部分水下生产设施
11常用的水下生产设施21
12海管终端设施、海管终端管汇、在线三通21
13水下管汇的功能和组成27
14水下管汇管道设计的常用规范…31
15水下设施的基础形式32
16海底管道的“屈曲”“压溃”“扩展屈曲”的概念及区别35
17水下隔离阀系统37
18水下阀门与陆上阀门的主要区别…39
19水下设施的安装方式…41
20水下管汇在海底运行期间需要进行的操作·46

第3部分流动保障
21深水油气流动保障的定义及其分析的主要目的…48
22深水油气流动保障的主要挑战48
23深水油气流动保障的主要工作49
24深水油气流动保障的主要设计流程49
25深水油气流动保障需考虑的主要因素51
26深水油气流动保障分析的主要工具软件51
27深水油气流动保障与水下生产系统之间的联系55
28水合物的形成机理和条件57
29预防水合物堵塞主要采用的方法…58
30水下注人化学药剂的种类和作用60
31热力学抑制剂的作用机理…60
32水合物抑制剂甲醇和乙二醇的对比…61
33动力学抑制剂的作用机理…61
34防聚剂的作用机理62
35气田开发中的焦耳-汤姆孙效应62
36管道中的结蜡63
37结垢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因素65

38结垢的主要机理66
39油气田结垢的主要类型和影响因素67
40防垢的主要方法68
41出砂及其危害69
42出砂的主要影响因素70
43水下生产系统中防砂及除砂的方法…71
44水下砂检测器的主要类型73
45水下生产系统的清管方式及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74
46防腐剂的作用机理…77
47段寨的定义…78
48水下生产系统中形成的气液段塞的主要类型78
49立管段塞的形成过程79
50水下人工举升的方式80
第4部分水下工艺设备
51水下增压设备…82
52电驱水下增压泵的应用类型和组成84
53水下湿气压缩机的适用范围…86
54水下段塞流捕集器的定义及主要特点87
55水下分离器的定义及其优势…90
56水下分离器的主要类型及工作原理90

第5部分水下连接设备
57海底管道的种类及与水下设备的连接方式…93
58与海底管道连接相关的专用连接设备…96
59水下跨接管的定义和类型96
60跨接管的连接方式及其优缺点…98
61刚性跨接管与柔性跨接管的区别99
62跨接管设计阶段必需的计算分析…100
63跨接管设计阶段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100
64跨接管的海上安装程序…101
65用于连接水下设备的遥控式水下机器人工具的分类…101
66水下连接器的定义及类型…103
67当前水下生产系统应用最广泛的专用连接器…105
68卡爪式连接器与卡箍式连接器的对比…107
69水下连接器海上安装的精度…107
70影响水下连接作业时间的主要因素…107
第6部分水下井口和采油树
71采油树的分类…109
72不同类型采油树的优缺点…113
73水下立式采油树和水下卧式采油树各自的特点及适用范围…114
74油管悬挂器及其下人工具的功能和构造…115
75采油树的连接设备…116
76采油树的主要阀门…117
77采油树保护帽的主要功能和构造…118
78采油树的液压/电气控制接口…119
79采油树下人工具的设计要求…119

80采油树测试程序……119
81采油树安装方法及过程…120
82水下井口的定义及设计目的…121
83水下井口系统组件…123
84水下井口系统的操作要求…126
85套管悬挂器的结构、功能及特征,…126
86井口导向盘及永久导向基座的基本要求…127
87典型的水下井口安装程序…127
88井口和采油树性能验证试验的要求…128
89井口和采油树的性能要求……130
90井口和采油树的工作条件…131
91井口和采油树的材料要求…134
第7部分水下控制系统和安装/修井控制系统
92水下控制系统的定义…135
93水下控制系统典型的控制部件和监视参数…136
94水下控制系统的类型…137
95直接液压控制系统…137
96先导液压控制系统…139
97顺序液压控制系统…140

98直接电液控制系统…142
99复合电液控制系统…143
100全电控制系统145
101水下自治控制系统147
102集成浮漂控制系统148
103影响水下控制系统选择的因素149
104水下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151
105主控站153
106主控站的控制对象154
107水下控制系统的通信方式154
108电力单元155
109液压动力单元…157
110水下控制系统蓄能器的主要作用158
111上部、水下脐带缆终端总成和水下分配单元…159
112水下控制模块............160
113水下控制模块安装基座…163
114水下控制模块内外压差的平衡方法163
115水下控制模块的对接、锁紧及解脱功能…164
116水下控制模块引导对接的技术难点165
117水下控制模块的锁紧方式分类…165
118水下控制模块下放工具…167
119多模式下放工具的工作原理167
120水下控制模块与水下设备的对接安装方法168
121水下控制模块下放工具的选择169
122多接头快速连接器的定义…169

123多接头快速连接器的组成170
124水下电飞头和液飞头…172
125安装/修井控制系统简介…173
126安装/修井控制系统的功能…174
127安装/修井控制系统的组成…174
128完井/修井立管系统的组成及其他功能要求…177
129安装/修井控制系统的供应商…178
130安装/修井控制系统国内应用情况…179
131安装/修井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179
第8部分水下脐带缆
132水下脐带缆的定义和功能181
133脐带缆的类型…182
134脐带缆的主要附属部件185
135主要的脐带缆供应商187
136应用水下生产系统中的水下输配电模式…187
137水下生产系统中的长距离输电方式…189
第9部分水下安装作业工机具
138水下安装作业工机具简介…190
139遥控式水下机器人的定义及分类…191
140遥控式水下机器人系统的组成192
141遥控式水下机器人固定方式的要求193
142遥控式水下机器人的接口形式194
143遥控式水下机器人操作面板的要求196
144典型的遥控式水下机器人的干预任务197
145水下安装作业对安装船舶的资源要求201

146遥控式水下机器人操纵连接系统201
147下放和回收系统201
148工具释放装置202
149遥控式水下机器人接口布置的具体形式202
150遥控式水下机器人进入通道的基本要求203
151水下检查、安装、维护和维修的作业内容及作业工具204
参考文献……206

李智广,水土保持,水土保持监测,高清PDF《水土保持监测》李智广

本书在厘清水土保持监测的概念、分析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与原则、概述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历程的基础上,按照水土保持监测的主要对象及其主要应用,全面阐述了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与重力侵蚀的监测指标、方法、设施设备及监测数据整(汇)编与成果制作,介绍了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监测指标与方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特监测的主要任务与程序、监测点布设、监测评价指标与监测成果等。
全书共分为6章,包括水土保持监测概论、水力侵蚀监测、风力侵蚀监测、重力与冻融侵蚀监测、水土保持措施监测及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对开展坡面(地块)、小流域、风蚀观测场和区域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及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评价等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本书系统、实用,可操作性强,可供各级水土保持监测机构和各类水土保持监测点使用,也可供水文、生态和环境保护监测工作、行业管理与技术培训等使用,并可作为相关科研和教学单位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概论……1
1.1水土保持监测的概念……1
1.1,1水土保持调查2
1.1.2水土保持实验研究…3
1.1.3水土保持动态监测……3
1.2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与作用4
1.2.1监测目的4
1.2.2水土保持监测的作用……6
1.3水土保持监测的原则………7
1.3.1宏观监测与微观监测相结合……7
1.3.2系统性与专题性相结合8
1.3.3完整性与代表性相结合8
1.3.4持续性与时效性相结合9
1.3.5连续定位观测、周期性普查和即时性监测相结合9
1.3.6常规方法和先进技术相结合10
1,4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历程和监测网络建设现状…10
1.4.1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历程10
1.4.2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现状14
1.5水土保持监测内容与成果管理16
1.5.1监测内容16
1.5.2水土保持监测成果管理17
1.6本书主要内容………20
本章参考文献21

第2章水力侵蚀监测24
2.1坡面侵蚀监测24
2.1.1径流小区类型与监测目的25
2.1.2径流小区的布设与设施27
2.1.3主要监测指标与方法29
2.1.4常见问题45
2.2小流域侵蚀监测47
2.2.1小流域水土流失调查…47
2.2.2小流域监测点布设56
2.2.3主要监测指标及监测方法62
2.3区域侵蚀监测…68
2.3.1监测方法概述68
2.3.2区域土壤侵蚀强度制图68
2.3.3抽样调查69
2.3.4谣感调查…72
2.3.5网格估算73
2.4本章附录74
附录1小流域调查表填表说明74
附录2小流域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77
附录3小流域调查水土保持措施分类78
附录4小流域调查水土保持措施分类(全国轮作制度区划及轮作措施的三级分类)84
附录5植被郁闭度(盖度)参考图片87
本章参考文献90

第3章风力侵蚀监测92
3.1观测场侵蚀监测92
3.1,1主要监测指标92
3.1.2主要指标的监测方法96
3.1,3风蚀量监测与计算…111
3.2地块风蚀监测114
3.2.1主要监测指标115
3.2.2主要指标的监测方法………115
3.2.3侵蚀量预报方法……116
3.3区域风蚀监测119
3.3.1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风蚀监测方法与预报模型119
3.3.2RWEQ升尺度监测与预报方法125
本章参考文献……127

第4章重力与冻融侵蚀监测…130
4.1重力侵蚀监测130
4.1.1区域重力侵蚀监测…130
4.1.2典型重力侵蚀体监测133
4.2冻融侵蚀监测148
4.2.1坡面冻融侵蚀监测……148
4.2.2小流域冻融侵蚀监测150
4.2.3区域冻融侵蚀监测…150
4.2.4我国冻融侵蚀特征154
本章参考文献…………155
第5章水土保持措施监测…157
5.1主要水土保持措施及监测指标157
5.1.1水土保持工程措施……157
5.1.2水土保持林草措施……160
5.1,3水土保持耕作措施…161
5.1.4其他治理措施162
5.1.5水土保持措施分类系统………163
5.2水土保持措施监测方法…167
5.2.1资料收集分析法…168
5.2.2野外调查法168
5.2.3遥感调查法169
5.2.4抽样调查法172
5.2.5新技术在水土保持措施监测中的应用175

5.3水土保持措施监测案例……176
5.3.1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措施普查176
5.3.2黄河流域重点支流水土保持措施遥感监测183
5.3.3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措施调查185
本章参考文献193
第6章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195
6.1监测的主要任务与程序195
6.1.1监测的目的与任务195
6.1.2监测的基本程序197
6.2监测分区与监测点布设198
6.2.1监测分区198
6.2.2监测点布设200
6.3监测指标及评价209
6.3.1水土流失影响因素监测及评价209
6.3.2水土流失状况监测及评价210
6.3.3水土保持措施监测215
6.3.4水土流失危害监测…215

6.3.5监测结果评价216
6.4监测成果220
6.4.1监测成果形式220
6.4.2监测成果要求220
6.4.3监测成果报送要求…221
6.5本章附录………221
附录1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特监测实施方案提纲…221
附录2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提纲222
本章参考文献223

水土保持,王治国,规划,设计,高清PDF《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王治国、中国水土保持学会

作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设重要前期工作与基础,水土保持规划设计随着水土保持基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人、综合治理实践的持续发展、规划设计领域标准体系的逐渐完善,以及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应用水平的稳步提高等等,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本书除了介绍水土保持通识性技术,还系统总结和归纳了近十多年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实践经验,着力将新知识、新标准、新技术和新方法融会其中。本书可以促进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在水土保持行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适合水土保持行业从业人员阅读和参考。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涉及水利、农业、林业、环保等多学科、多行业多部门,其规模较小、形式多样,且相互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在某一流域或某一区域内各类工程呈整体分散和局部统一的特点,因此,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是在水土保持规划的基础上,以小流域(片区)为单元进行措施配置和设计的。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是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设的重要前期工作与基础,随着水土保持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综合治理实践的发展,规划设计领域标准体系也不断得以完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应用水平稳步提高,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为便于广大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人员更好地掌握该领域科学技术知识,本书除介绍水土保持通识性技术外,在系统总结和归纳近10多年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实践经验,着力将新知识、新标准、新技术和新方法融会其中。

目录

第1篇规划篇
第1章规划概述3
1.1规划的定义、性质与作用3
1.2水土保持规划类型与体系3
1.3规划的基本要求………4
1.4基本资料15
第2章水土保持区划18
2.1水土保持区划概念与主要任务18
2.2水土保持区划概要22
第3章水土保持规划……………58
3.1水土保持综合规划58
3.2水土保持专项规划68
第2篇设计篇
第4章设计概述77
4.1设计基本要求77
4.2水土保持各设计阶段的要求80
4.3工程级别与设计标准84
4.4设计计算94
第5章水土保持调查与勘测…125
5.1调查125
5.2水土保持勘测135

5.3工程地质墈测方法与应用范围137
5.4水土保持勘察的重点和要求138
第6章工程总体配置…143
6.1基本要求和措施体系143
6.2总体布置146
6.3案例150
第7章耕作与工程措施设计…153
7.1耕作措施153
7.2梯田工程156
7.3淤地坝工程……162
7.4拦沙(砂)坝工程182
7.5滚水坝和塘坝工程186
7.6沟道滩岸防护工程188
7.7支毛沟治理工程192
7.8蓄水利用工程196
7.9土地整治工程201
7.10防风固沙工程203
7.11截排水工程206
第8章林草工程设计…209
8.1林草工程设计基础209
8.2总体配置与设计的原则和要求242
8.3林草工程设计内容与要求248

第9章施工组织设计278
9.1施工布置278
9.2施工工艺和方法279
9.3施工进度安排290
第10章水土保持制图292
10.1水土保持制图方法及软件292
10.2水土保持制图内容与要求295
参考文献……308

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赵院,高清PDF《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赵院

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业已到来,信息无孔不人,数据已成资源。信息技术成为影响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竟争力的关键因素,信息化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水土保持信息化作为水利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本书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应运而生。本书系统全面地总结了2002年以来全国水土保持信息化成果,尤其是水土保持管理系统方面的成果。
本书可以促进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在水土保特行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适合水土保持、环境保护、林业等行业从业人员阅读和参考。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基本概念1
1.2国内外水土保持相关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状况6
1.3我国水土保持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8
1,4我国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形势10
1.5我国水土保持信息化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12
第2章系统总体结构18
2.1总体思路…………18
2.2设计原则…………………19
2.3系统架构……………19
第3章水土保持数据资源与数据库24
3.1总体结构24
3.2数据库分类24
3.3基础信息数据库…28
3.4业务数据库29
3.5元数据库34
第4章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系统36
4.1系统概述36
4.2用户类别及业务流程…36
4.3功能模块…38
4,4系统功能示例……44
第5章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系统59
5.1系统概述…59
5.2用户类别及业务流程60

5.3功能模块………62
5.4系统功能示例…………66
第6章水土保持监测管理系统…82
6.1系统概述………82
6.2用户类别及业务流程……83
6.3系统功能示例……84
第7章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信息移动采集系统……114
7.1系统概述114
7,2系统总体架构………114
7.3系统功能115
7.4系统功能示例119
第8章发布与服务系统……136
8.1系统概述136
8.2系统功能136
8.3系统功能示例140
第9章系统运行管理…154
9.1运行环境管理维护…154
9.2系统维护…………155
9.3系统安全管理158
9.4数据更新……159
第10章展望…………161
10.1构建水土保持综合管理与决策应用平台161
10.2构建高分遥感业务化融合应用体系161
10.3建立统一水土保持基础空间管理单元162
10.4推进大数据技术应用与信息资源挖掘163

杨涛,段国荣,水泥基材料,表面活性剂,高清PDF《水泥基材料用表面活性剂》段国荣、杨涛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质的有机化合物,能明显地改变两相间的界面张力或液体(一般为水)的表面张力,具有润湿、起泡、乳化、洗涤等性能。就结构而言,表面活性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其分子中含有亲水基和疏水基两种不同性质的基团,因而它们至少能溶于液相中的某一相。表面活性剂的这种既亲水又亲油的性质为其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应用奠定了结构基础,搞清楚水泥基材料用表面活性剂的相关问题正是本书的立意所在。
本书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为水泥基材料概述,简单阐述了水泥和水泥基材料等。第二章系统介绍表面活性剂,包括表面活性剂概述、表面活性剂分析表征、表面活性剂的性能、表面活性剂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应用。第三章阐述了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行为特征,包括在溶液中的聚集行为、胶束的形成及其特性、反胶团、囊泡、液晶、双水相、微乳液等;重点阐述了表面活性剂对水分子的电离极化现象研究,这部分是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拿出来与广大读者共享;本章还讨论了离子环境对水溶液中表面活性剂自组装行为的影响,这部分也是作者的研究体验,视角较新,也拿出来请广大读者参详。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水泥基材料概述…1
第一节水泥…1
1.1.1水泥的发展历史1
1.1.2水泥的化学成分与矿物组成
10
1.1.3水泥的水化、凝结和硬化…15
第二节水泥基材料…17
1.2.1水泥基材料分类及发展历史17
1.2.2制备水泥基材料原理及方法…23
1.2.3表面活性剂在水泥基材料中应用概况25
参考文献…27
第二章表面活性剂…28
第一节表面活性剂概述28
2.1.1表面活性剂及其发展历程…28
2.1.2儿个重要的发现和公式…33
2.1.3表面张力和比表面自由能36

2.1.4表面活性剂分子基本结构及性能37
第二节表面活性剂分析表征…40
2.2.1表面活性剂的基本分析技术40
2.2.2现代分析手段在表面活性剂中的应用44
2.2.3与表面活性剂有关的一些其它测定方法48
第三节表面活性剂的性能49
2.3.1润湿作用49
2.3.2乳化作用52
2.3.3分散作用55
2.3.4洗涤作用55
2.3.5增溶作用63
2.3.6发泡与消泡作用64
2.3.7表面活性剂的其它作用65
第四节表面活性剂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应用66
2.4.1表面活性剂对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67
2.4.2用于水泥混凝土的表面活性剂68
2.4.3表面活性剂在水泥混凝土中的作用机理70
参考文献…72

第三章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行为特征74
第一节在溶液中的聚集行为…74
3.1.1自聚和分子有序组合体概述75
3.1.2分子有序组合体的作用76
3.1.3自聚及分子有序组合体的形成机制77
第二节胶束的形成及其性质79
3.2.1胶束的形成…79
3.2.2胶团化作用和胶团80
3.2.3胶团形成的理论模型89

第三节反胶团91
3.3.1反胶团的特点91
3.3.2反胶团的组成92
3.3.3反胶团技术…93
第四节囊泡…97
3.4.1囊泡的类型与性质98
3.4.2形成囊泡的机制及影响因素100
3.4.3囊泡制备和稳定性102
3.4.4囊泡的表征……104
3.4.5囊泡的应用进展…104
第五节液晶…106
3.5.1液晶的形成与分类107
3.5.2表面活性剂液晶及其结构特性…108
3.5.3表面活性剂液晶的形成机制110
3.5.4液晶结构的分析方法及应用…110
第六节表面活性剂双水相及其萃取功能112
3.6.1双水相技术的发展概况和特点112
3.6.2双水相的类型…114
3.6.3双水相的形成机制和结构特性116

第七节微乳液…118
3.7.1微乳液的定义和分类118
3.7.2微乳液的形成与性质…119
3.7.3高聚物水基微乳液…120
3.7.4微乳液的结构和形成机理…122
第八节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电离极化现象…123
3.8.1聚乙二醇水溶液的超分子极化现象研究·124
3.8.2聚氧乙烯结构大分子-水二元体系的超分子极化现象研究127

3.8.3梳形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超分子极化现象研究…134
第九节离子环境对溶液中表面活性剂行为的影响…141
参考文献…152

问题专业:市政 施工 计价软件GCCP

所属地区:广东

提问日期:2022-10-18 08:57:17

提问网友:乔治没有来


市政,广东,施工,计价软件GCCP,答疑:请教这个绿色施工安全防护措施费是如何算的?-广东

想重新按定额计算规则算绿色施工安全防护措施费,但是只有导出的EXCEL报表,看不出分部分项的人工费和机具费,没办法计算。想知道原来的这个数是怎么来的,如何计算?

解答网友:林旋耀


软件比较方便看,单独excle没有导出所有人材机数据比较难。市政,广东,施工,计价软件GCCP,答疑:请教这个绿色施工安全防护措施费是如何算的?-广东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