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2 > 11月 ( 第 17 页)

SL ICS93.160

P5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SL/T 804——2020替代SL289—2003、SL 302——2004

淤地坝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check dams for farmland forming

2021-02-28实施2020-11-30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

SL/T 804-2020,SL/T 804-2020 淤地坝技术规范,淤地坝技术规范,SL/T 804-2020 淤地坝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

 

根据水利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安排,按照SL1—2014《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的要求,对SL289—2003《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和SL302—2004《水坠坝技术规范》合并修订。

本标准共10章和5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勘测、坝系工程布设、水文计算、工程设计、除险加固、工程施工、工程质量管理及验收、工程运行管理等。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增加了勘测、附属设施设计、监测设计、除险加固、防汛管理等章节,增加了淤地坝溃坝洪水分析、反滤层设计、渗流计算、稳定分析、溢洪道消力池计算等附录,以及泄洪洞设计、病险淤地坝认定与处理、病险淤地坝泄洪建筑物设计、中小型淤地坝设计施工与管理等有关内容。

---完善了坝系工程布设、设计洪水过程线推算、调洪演算、工程设计和施工、质量管理及验收、工程运行管理等有关要求。

本标准所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为∶---SL 289—2003、 ---SD175—86 、---SL 302—2004、 ---SD122—81

1.0.1 为规范淤地坝建设和病险坝除险加固的勘测设计、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和运行管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的建设与管理。

1.0.3 本标准主要引用下列标准∶

GB/T50123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51224 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

SL 223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

SL274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

SL336 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规程

SL551 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1.0.4 淤地坝建设和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0.1 淤地坝 check dam for farmland forming

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干、支、毛沟内为控制侵蚀、滞洪拦泥、淤地造田、减少入黄泥沙而修建的水土保持沟道治理工程,其主要建筑物包括坝体、放水建筑物和泄洪建筑物,以及与之相关的配套工程。按坝体施工方法可分为碾压坝和水坠坝两大类,按库容可分为大型淤地坝(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中型淤地坝和小型淤地坝。

2.0.2 水坠坝 sluicing-siltation earth dam

利用水力和重力将高位土场土料冲拌成一定浓度的泥浆,引流到坝面,经脱水固结形成的土坝,又称水力冲填坝。

2.0.3 小流域坝系 small watershed dam system

以小流域为单元,通过科学布局、合理布设大、中、小型淤地坝,为提高沟道整体防御能力、实现流域水沙资源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而构建的防治水土流失的沟道工程体系。

2.0.4 总库容 total storage capacity

校核洪水位以下的库容,由拦泥库容和滞洪库容组成。

2.0.5 拦泥库容 intercepting sediment capacity

淤地坝设计淤积高程以下的库容。

2.0.6 滞洪库容 flood detention capacity

校核洪水位与设计淤积高程之间的库容。

2.0.7 均质黄土 homogeneous loess

在同一地层内,生成年代相同,理化性质、颗粒组成和结构等相近或相同的黄土。

2.0.8 非均质黄土 non-homogeneous loess

在同一地层内,生成年代、理化性质、颗粒组成或结构等具有一定差异的黄土。

3.1.1 基础图件资料应包括∶工程地理位置图,1∶10000小流域地形图及工程影响区域交通、居民点、工矿、学校分布情况等。

3.1.2 水文泥沙资料应包括∶所属水系、地表径流特征值、输沙量特征值、地下水位特征值,以及沟道地下水逸出地段、泉眼位置及分布状况,沟道常流水水质化学常规指标测验等。

3.1.3 气象资料应包括∶降雨特征值,年均蒸发量,年均气温、≥10℃的年活动积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年均日照时数,无霜期,最大冻土深度,年均风速、瞬时最大风速、主导风风向、大风日数等。

3.1.4 地形、土壤、植被资料应包括∶工程所在流域地面坡度及组成物质,土壤类型及其分布,主要植被类型、林草覆盖率和主要树(草)种等。

3.1.5 工程地质资料应包括∶工程所在区域地质构造与地震资料。

3.1.6 社会经济情况应包括∶工程所在区域行政区划、人口、劳力、产业结构、土地利用、农民人均纯收入、工矿及交通设施、水电供应条件等。

3.1.7 水土流失状况应包括∶水土流失类型、面积、强度、分布、土壤侵蚀模数,以及对当地及下游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等。

3.1.8 水土保持现状应包括∶1∶10000小流域治理现状调绘图,小流域林草保存面积、基本农田面积、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等,现有淤地坝、水库、塘坝、谷坊的数量、分布以及工程控制流域面积、库容、淤积和运行情况等。

3.2.1 淤地坝工程测量平面坐标采用CGCS2000坐标系,高程可采用小流域相对高程。

3.2.2 淤地坝库区地形图比例尺不应小于1∶2000,初步设计阶段应选择大比例尺地形图。淤地坝库区地形图测量范围宜高出坝顶高程2m以上。

3.2.3 应实测1∶500~1∶1000坝址地形图,工作底图可采用1∶5000~1∶10000地形图。

3.2.4 应实测1∶100~1∶500坝址纵、横断面图。

3.2.5 应开展坝址上下游重要地物的调查或测量,并标注位置和高程。

3.3.1 库容大于等于50万m³的淤地坝应开展地质勘察工作,库容小于50万m³的淤地坝宜根据需要开展地质勘察工作。

3.3.2 库区勘察应对建筑物与居民点有影响的滑坡、崩塌等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宜选用1∶2000~1∶5000;坝址区应对枢纽建筑物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宜选用1∶500~1∶1000;料场区应对天然建筑材料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宜选用1∶1000~1∶2000。

3.3.3 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坝址区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宜为1∶500~1∶1000,测绘范围应包括淤地坝、溢洪道及下游冲刷区。

2 非均质黄土分布区宜采用电法、地震波法探测覆盖层厚度、基岩面起伏情况。

3 勘探方法应以轻型勘探为主,除均质黄土外,其余覆盖层坝基可辅以重型勘探工作。

4 沿建(构)筑物轴线应布置主勘探剖面线,地质条件复杂时可布置辅助勘探剖面线。主勘探剖面上坑、孔间距,丘陵区不宜大于50m,阶地区不宜大于100m,可根据地质条件变化加密或放宽孔距,且勘探点不少于3个。

5 覆盖层坝基钻孔深度,当基岩埋深小于1倍坝高时,钻孔深度应进入基岩不小于5m;当基岩埋深大于等于1倍坝高时,钻孔深度应穿过对工程有不利影响的特殊性土层。溢洪道钻孔深度应进入设计建基面以下5~10m。

3.3.4 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查明坝基基岩面起伏变化情况,沟谷谷底深槽的范围、深度及形态。

2 查明坝基地层岩性,覆盖层的层次、厚度和分布。土质坝基应重点查明粉细砂、湿陷性黄土、卵石层等不良土层的分布情况;岩质坝基应重点查明坝基软弱岩体、断层、破碎带或强风化带的分布特征。

3 查明土洞、地裂缝、滑坡体等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评价其对工程的影响。

4 查明坝址区主要构造发育特征,岸坡岩体的卸荷带、风化带的分布、深度。

5 查明坝址区陷穴的发育特征及分布。

6 查明坝基水文地质结构,地下水埋深,土体与断层、破碎带或强风化带的透水性。

7 查明可能导致强烈渗透变形的集中渗漏带,提出处理的建议。

8 提出有关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渗透系数以及主要土体、断层、破碎带等的允许水力比降参数。对坝基不均匀沉陷、渗透变形、边坡稳定等问题做出评价。

4.1.1 坝系工程布设应与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其他措施相结合,兼顾生态移民、生态修复和保护。

4.1.2 坝系工程布设应重点对工程总体布局、工程规模、行洪安全、综合效益、运行管理等进行可行性研究。

4.1.3 对已达到设计淤积高程的淤地坝及坝系工程,应及时配套建设坝体泄洪设施及坝地排洪渠。

4.2.1 沟道现状分析应包括径流特征、沟壑密度、沟壑面积、沟道形状、沟道比降、沟道侵蚀状况及地质特征等内容。

4.2.2 沟道工程现状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沟道工程数量、类型、规模、分布及运行管理的成效与问题等。

2 沟道工程滞洪、拦泥、淤地、生产及水资源利用的成效与问题等。

3 沟道建坝潜力与需求分析。

4.2.3 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应采用下列方法综合确定∶

1 根据当地水文手册查算。

2 坝、库工程淤积量调查分析。

3 土壤侵蚀模数分类分级标准及流域地面坡度、下垫面条件、降雨量等因素分析。

4 多年实测径流泥沙系列资料分析。

4.3.1 坝系工程布设应遵循下列原则∶

1 因地制宜,统筹安排,优化布局,合理配置,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2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3 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大型淤地坝为控制节点,合理布设中、小型淤地坝,科学利用水沙资源,发挥坝系减蚀、滞洪、拦泥、淤地等综合效益。

4 妥善协调干支沟、上下游、左右岸生产生活和洪水关系,确保坝系安全运行。

4.3.2 坝系工程的布局和规模,应从滞洪、拦沙、淤地、生态、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方案比选综合确定。

4.3.3 坝系工程的建设顺序,应按照保证行洪安全、合理利用水沙资源、大型淤地坝和除险加固淤地坝优先的原则合理确定,宜根据流域面积、洪水泥沙等选择下列方式∶

1 水土流失严重以及坝系工程建设基础较差的流域,宜采用先支毛沟后干沟,先上游后下游的建设顺序。

2 流域面积较小、水土流失较轻、坡面治理较好,有一定的坝系工程建设基础的流域,宜采用先干沟后支毛沟,先下游后上游的建设顺序。

3 流域面积较大、水土流失较轻、坡面治理较好,宜采用以干沟分段,按支毛沟分片,段片分治的建设顺序。

4.3.4 大型淤地坝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坝控制面积应充分考虑干、支沟及上、下游淤地坝布设需要,并与流域水土流失强度相适应。

2 下游影响范围内无居民点、学校、工矿、交通等重要设施。下游影响范围可通过溃坝流量及洪水过程线估算确定,溃坝流量估算方法见附录A。

4.3.5 中、小型淤地坝宜布设在大型淤地坝控制范围内,按照快速淤地造田、延长大型淤地坝淤积年限,控制沟道下切的目标配置。中型淤地坝下游影响范围内无居民点、学校、工矿、交通等重要设施。

1总则……………………………………………………………1

2术语……………………………………………………………2

3勘测……………………………………………………………3

3.1基础资料调查与收集…………………………………………3

3.2地形测量……………………………………………………4

3.3地质勘察……………………………………………………4

4坝系工程布设…………………………………………………6

4.1一般规定……………………………………………………6

4.2沟道及工程现状分析…………………………………………6

4.3坝系工程布设………………………………………………6

5水文计算………………………………………………………8

5.1一般规定……………………………………………………8

5.2设计洪峰流量计算…………………………………………8

5.3设计洪水总量计算…………………………………………11

5.4设计洪水过程线推算………………………………………12

5.5输沙量计算…………………………………………………13

5.6调洪演算…………………………………………………14

6工程设计………………………………………………………16

6.1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16

6.2坝址选择及工程布置………………………………………17

6.3库容计算与坝体设计………………………………………18

6.4放水建筑物设计……………………………………………32

6.5泄洪建筑物设计……………………………………………39

6.6附属设施设计………………………………………………47

6.7淤地坝监测设计……………………………………………47

7除险加固………………………………………………………48

7.1病险淤地坝认定与处理……………………………………48

7.2坝体除险加固………………………………………………48

7.3放水建筑物除险加固………………………………………51

7.4溢洪道除险加固……………………………………………51

8工程施工………………………………………………………52

8.1一般规定…………………………………………………52

8.2施工组织设计………………………………………………52

8.3导流与度汛…………………………………………………53

8.4工程施工放样………………………………………………54

8.5地基处理…………………………………………………54

8.6碾压坝施工…………………………………………………55

8.7水坠坝施工…………………………………………………57

8.8放水建筑物施工……………………………………………59

8.9泄洪建筑物施工……………………………………………61

8.10安全文明施工……………………………………………62

9工程质量管理及验收…………………………………………63

9.1工程质量管理………………………………………………63

9.2工程验收…………………………………………………67

10工程运行管理………………………………………………69

10.1一般规定…………………………………………………69

10.2控制运用…………………………………………………69

10.3日常检查及运行监测………………………………………70

10.4维修养护…………………………………………………71

10.5防汛管理…………………………………………………71

附录A淤地坝溃坝洪水分析…………………………………73

A.1物理模拟数值分析法溃坝流量估算…………………73

A.2经验公式法溃坝流量估算……………………………78

A.3溃坝对下游影响分析…………………………………80

附录B反滤层设计……………………………………………82

附录C渗流计算………………………………………………84

附录D稳定分析………………………………………………87

附录E溢洪道消力池计算……………………………………93

标准用词说明……………………………………………………95

标准历次版本编写者信息………………………………………96

条文说明…………………………………………………………97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SL ICS93.160

P 5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SL/T 805——2020

水工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iber reinforced hydraulic concrete

2021-02-28实施2020-11-30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

SL/T 805-2020,SL/T 805-2020 水工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水工纤维混凝土,水工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SL/T 805-2020 水工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

 

根据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按照SL1—2014《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的要求,编制本标准。本标准共7章、3个附录,主要内容有∶

-·-总则;

-·-术语和符号;

---原材料;

-·-配合比设计;

-·-水工纤维混凝土性能;

-·-水工纤维混凝土施工;

-·-水工纤维混凝土质量检验。

1.0.1 为规范纤维混凝土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保障工程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钢纤维、合成纤维的水工纤维混凝土的原材料要求、配合比设计、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施工、质量检验。

1.0.3 本标准主要引用下列标准

GB175 通用硅酸盐水泥

GB/T 200 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硅酸盐水泥

GB/T 1596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GB8076 混凝土外加剂

GB/T 18046 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

GB/T 21120 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合成纤维

GB/T30190 石灰石粉混凝土

GB/T35159 喷射混凝土用速凝剂

GB/T 35843 纤维增强混凝土及其制品的纤维含量试验方法

GB50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T 50082 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50086 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

GB50119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GB/T51003 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范

SL191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SL352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

SL632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混凝土工程

SL654 水利水电工程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设计规范

SL677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DL/T5207 水工建筑物抗冲磨防空蚀混凝土技术规范

DL/T5721 水工喷射混凝土试验规程

JGJ/T 10 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

JGJ 55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T 221 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JG/T472 钢纤维混凝土

JTG D40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JTS/T 236 水运工程混凝土试验检测技术规范

YB/T151 混凝土用钢纤维

1.0.4 水工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1.1 纤维混凝土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掺加钢纤维或合成纤维作为增强材料的混凝土。

2.1.2 钢纤维 steel fiber

由钢材切断、薄钢片切削、钢锭铣削或由熔钢抽取等方法制成的纤维。

2.1.3 合成纤维 synthetic fiber

以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经挤出、拉伸和改性等工艺制成的纤维。

2.1.4 单丝纤维 monofilament fiber

由合成纤维基材经截面呈圆形或异形的喷丝头细孔压出,经后处理所制成的当量直径在5~100μm的单丝和束状单丝纤维。

2.1.5 膜裂网状纤维 fibrillated fiber

由有机熔体经挤出裂膜和高倍拉伸取向后制成相互牵连的网状纤维束。

2.1.6 粗纤维 macro fiber

由合成纤维基材经成形制成的当量直径大于100μm的纤维。其中包括单根纤维和由多根细纤维粘结成束状的纤维。

2.1.7 当量直径 equivalent diameter

非圆形截面的纤维,按截面积相等原则换算成圆形截面的直径。

2.1.8 长径比 aspect ratio

纤维的长度与直径或当量直径的比值。

2.1.9 纤维掺量 dosage of fiber

纤维在混凝土中所占的体积分数或质量分数。

3.1.1 水工钢纤维混凝土可采用碳钢纤维、低合金钢纤维或不锈钢纤维等。

3.1.2 钢纤维的形状可为平直形或异形。

3.1.3 钢纤维的长度宜为12~60mm、直径宜为0.2~0.9mm、长径比宜为30~80。

3.1.4 钢纤维抗拉强度等级及其抗拉强度应符合表3.1.4的规定。

3.1.5 钢纤维的尺寸偏差、弯折性能、抗拉强度等的检验方法应符合YB/T151的规定。

3.1.6 钢纤维弯折性能的合格率不应低于90%,钢纤维应能经受一次向最易弯折方向的90°弯折而不发生折断,钢纤维尺寸偏差的合格率不应低于90%,异形钢纤维形状合格率不应低于85%。

3.1.7 样本平均根数与标称根数的允许误差应为±10%。

3.1.8 钢纤维杂质含量不应超过钢纤维质量的1.0%。

3.1.9 钢纤维表面不应有油污以及其他影响钢纤维与混凝土粘结性能的有害物质。

3.2.1 水工合成纤维混凝土可采用聚丙烯纤维、聚丙烯腈纤维、聚酰胺纤维、聚乙烯醇纤维和聚甲醛纤维等。

3.2.2 合成纤维的长度宜为3~65mm,直径宜为5~100μm、其中粗纤维的直径宜大于100μm。

3.2.3 合成纤维的性能应符合表3.2.3的规定。

3.2.4 掺合成纤维混凝土的分散性相对误差、混凝土裂缝降低系数、混凝土抗压强度比、韧性指数和抗冲击次数比等性能应符合表3.2.4的规定。

3.2.5 合成纤维的长度和当量直径偏差应在其相对量的10%以内。

3.2.6 合成纤维的含水率不得大于2.0%。

3.2.7 单丝合成纤维的密度、熔点和吸水率宜经试验确定;当无试验条件时,可按JGJ/T221的规定选用。

3.2.8 合成纤维断裂强度、初始模量、断裂伸长率、耐碱性能,以及掺合成纤维混凝土的分散性相对误差、裂缝降低系数、抗压强度比、韧性指数和抗冲击次数比性能试验方法应符合GB/T 21120的规定。

3.3.1 水工纤维混凝土应根据工程实际特点选用水泥品种,大体积水工纤维混凝土宜优先选用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混合材宜为粉煤灰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技术要求应符合GB175的规定,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硅酸盐水泥的技术要求应符合GB/T 200的规定。

3.3.2 粗、细骨料应符合SL677的规定。水工纤维混凝土宜采用级配良好的天然砂或人工砂;粗骨料宜选用连续级配且级配合理、粒形良好、质地均匀坚固的洁净天然骨料或人工骨料。

3.3.3 粉煤灰、矿渣粉、石灰石粉等掺合料应分别符合GB/T 1596、GB/T 18046和GB/T 30190的规定。磷渣粉、硅灰、钢渣粉、沸石粉等掺合料应符合GB/T51003的规定。其他新型掺合料的使用应通过试验论证。

3.3.4 外加剂应符合GB 8076和GB50119的规定。速凝剂应符合GB/T35159的规定,并宜采用无碱速凝剂。水工钢纤维混凝土不应使用含氯盐的外加剂。

3.3.5 拌和用水应符合SL677的规定。

4.1.1 水工纤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可采用绝对体积法或假定质量法。采用绝对体积法进行配合比设计时可按SL352的相关要求执行,采用假定质量法进行配合比设计时可按JGJ 55 的相关要求执行。

4.1.2 水工纤维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确定。

4.1.3 水工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混凝土拌和物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等的设计要求。

4.1.4 水工纤维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应按照工程所处气候分区以及具体施工部位确定,除应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应符合SL 654的规定。

4.1.5 水工纤维混凝土的最小胶凝材料用量宜根据工程实际最大骨料粒径、级配等情况,通过试验论证确定,水工抗冲磨混凝土的最小胶凝材料用量还应符合表4.1.5的规定,水工喷射钢纤维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不宜小于380kg/m³。

4.1.6 纤维的掺量、矿物掺合料掺量和外加剂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4.1.7 钢纤维的规格应符合表4.1.7的规定。

4.1.8 合成纤维的规格应符合表4.1.8的规定。

4.2.1 水工纤维混凝土的配制强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总则……………………………………………………………1

2术语和符号……………………………………………………3

2.1术语…………………………………………………………3

2.2符号…………………………………………………………4

3原材料…………………………………………………………5

3.1钢纤维………………………………………………………5

3.2合成纤维……………………………………………………6

3.3其他原材料…………………………………………………7

4配合比设计……………………………………………………8

4.1一般规定……………………………………………………8

4.2配制强度……………………………………………………9

4.3配合比计算、试拌、调整与确定……………………………10

5水工纤维混凝土性能…………………………………………13

5.1拌和物性能…………………………………………………13

5.2力学性能…………………………………………………13

5.3变形性能…………………………………………………14

5.4耐久性能…………………………………………………14

6水工纤维混凝土施工…………………………………………16

6.1一般规定…………………………………………………16

6.2拌和………………………………………………………16

6.3运输、浇筑与养护…………………………………………16

7水工纤维混凝土质量检验……………………………………18

7.1原材料质量检验……………………………………………18

7.2拌和物及浇筑质量检验……………………………………18

7.3混凝土质量检验……………………………………………19

附录A水工钢纤维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计算………20

附录B水工钢纤维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计算……………21

附录C水工纤维混凝土早期抗裂性对比试验………………22

标准用词说明……………………………………………………24

条文说明…………………………………………………………25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SL/T 805-2020 水工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已关闭评论

SL ICS 27.140

P6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SL/T781—2020

水利水电工程过电压保护及绝缘配合设计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design of overvoltage protection and insulation coordination of water and hydropower projects

2020-07-15实施2020-04-15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

SL/T 781-2020,SL/T 781-2020 水利水电工程过电压保护及绝缘配合设计规范,水利水电工程,水利水电工程过电压保护及绝缘配合设计规范,SL/T 781-2020 水利水电工程过电压保护及绝缘配合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根据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安排,按照SL1—2014《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的要求,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共10章和3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

——系统电压、中性点接地方式和过电压;

——暂时过电压、操作过电压及其保护;

——雷电过电压和保护装置;

——架空线路段和配电线路雷电过电压保护;

——变配电装置及建筑物雷电过电压保护;

——旋转电机雷电过电压保护;

——中性点过电压保护;

——绝缘配合。

1.0.1 为统一水利水电工程过电压保护及绝缘配合设计标准,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3~750kV电气及建筑物的过电压保护和电气装置的绝缘配合设计。

1.0.3 水利水电工程过电压保护及绝缘配合设计,应根据电网结构、雷电活动特点、地面落雷密度及运行经验,通过计算分析和技术经济比较,采用差异化设计。

1.0.4 本标准主要引用下列标准∶

GB311.1 绝缘配合 第1部分∶定义、原则和规则

GB/T 26218.1 污秽条件下使用的高压绝缘子的选择和尺寸确定 第1部分∶定义、信息和一般原则

GB/T 26218.2 污秽条件下使用的高压绝缘子的选择和尺寸确定 第2部分∶交流系统用瓷和玻璃绝缘子

GB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1.0.5 水利水电工程过电压保护及绝缘配合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0.1 地面落雷密度 ground flash density(GFD)

每平方公里、每年地面落雷次数。

2.0.2 少雷区 less thunderstorm region

平均年雷暴日数不超过15d或地面落雷密度不超过0.78次/(km2·a)的地区。

2.0.3 中雷区 moderate thunderstorm region

平均年雷暴日数超过15d不超过40d或地面落雷密度超过0.78次/(km²·a)不超过2.78次/(km2·a)的地区。

2.0.4 多雷区 more thunderstorm region

平均年雷暴日数超过40d不超过90d或地面落雷密度超过2.78次/(km2·a)不超过7.98次/(km²·a)的地区。

2.0.5 强雷区 strong thunderstorm region

平均年雷暴日数超过90d或地面落雷密度超过7.98次/(km²·a)的地区。

2.0.6 线路耐雷水平 line lightning resisting level

雷击线路时不致引起线路绝缘闪络的最大雷电流值,以kA 为单位。

2.0.7 架空线路段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 section

不同布置场所开关设备、变压器之间的架空联络线路。

2.0.8 保护角 shielding angle

地线对导线的保护角指杆塔处,不考虑风偏,地线对水平面的垂线与导线或分裂导线最外侧子导线连线之间的夹角。

2.0.9 直配电机 electrical machine directly connected with overhead line

直接与架空线路连接的旋转电机。

1总则……………………………………………………………1

2术语……………………………………………………………2

3系统电压、中性点接地方式和过电压………………………3

3.1系统电压……………………………………………………3

3.2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3

3.3作用在电气装置绝缘上的电压………………………………7

4暂时过电压、操作过电压及其保护…………………………8

4.1暂时过电压及其保护…………………………………………8

4.2操作过电压及其保护………………………………………13

5雷电过电压和保护装置………………………………………16

5.1雷电过电压…………………………………………………16

5.2避雷针和避雷线……………………………………………19

5.3避雷器……………………………………………………29

6架空线路段和配电线路雷电过电压保护……………………31

6.1架空线路段过电压保护……………………………………31

6.2架空配电线路过电压保护…………………………………34

7变配电装置及建筑物雷电过电压保护………………………35

7.1直击雷过电压保护…………………………………………35

7.2感应雷过电压保护…………………………………………40

7.3雷电侵入波过电压保护……………………………………40

8旋转电机雷电过电压保护……………………………………50

8.1直配电机雷电过电压保护…………………………………50

8.2非直配电机雷电过电压保护…………………………………53

9中性点过电压保护……………………………………………54

9.1旋转电机中性点过电压保护…………………………………54

9.2变压器中性点过电压保护…………………………………54

10绝缘配合……………………………………………………56

10.1绝缘配合的原则…………………………………………56

10.2架空线路段和配电线路的绝缘配合…………………………58

10.3配电装置绝缘配合…………………………………………61

附录A中性点接地装置参数计算……………………………65

A.1中性点谐振接地方式………………………………………65

A.2中性点高电阻接地方式……………………………………66

A.3中性点低电阻接地方式……………………………………68

附录B外绝缘放电电压海拔校正……………………………69

B.1基于海拔0m的外绝缘放电电压试验数据的海拔校正………69

B.2基于海拔1000m的外绝缘放电电压试验数据的海拔校正……69

附录C电气设备承受一定幅值和时间暂时过电压要求……71

标准用词说明……………………………………………………73

条文说明…………………………………………………………75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 35.240.20
CCS L 67 DB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23/T3343-2022
电子政务外网P地址规范
2022-09-27发布 2022-10-26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23 /T 3343-2022,外网IP地址规范,电子政务外网IP地址规范,DB23/T 3343-2022 电子政务外网IP地址规范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文件由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黑龙江省政务大数据中心、黑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国脉通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建敏、臧爱英、石岩、徐鹏、郑滨、王磊、赵志刚、赵中原、历连生、董月成、武丽文、郭君、李硕、陈要武、杨大志、吕猛、李严、王艳君、刘思妤、张敬。

内容摘抄:

电子政务外网P地址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黑龙江省电子政务外网IP地址规范的总体原则、IPv4地址规范和IP6地址规范。
本文件适用于指导黑龙江省各级电子政务外网管理部门开展IP地址分配管理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1061-2007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技术和运行管理规范
GB/T25647-2010电子政务术语
GW0209-2019国家电子政务外网IPv6地址规划(试行版)
3术语和定义
GB/T21061-2007、GB/25647-2010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总体原则
4.1混合组网
黑龙江省电子政务外网采取“全局地址统筹规划、私有地址部门复用”的混合组网原则。
4.2管理方式
黑龙江省电子政务外网P地址管理方式如下:
a)省级电子政务外网管理部门负责全省电子政务外网各类地址段的规划和预分配工作:
b)市级政务外网管理部门负责市级及以下电子政务外网各类地址段的再分配和管理工作。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地下工程,地下连续墙,橡胶防水接头,防水,地下连续墙橡胶防水接头施工技术pdf

[摘要]地下连续墙作为基坑围护结构经常存在渗漏水现象,而地下连续墙渗水又主要在接缝处,围护结构渗漏水也会给地下室结构施工防水带来隐患。根据上海虹梅南路越江隧道工程实际,介绍了地下连续墙橡胶防水接头(简称GXJ)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包括施工工艺流程、关键施工技术等。监测和检测结果显示:通过地下连续墙橡胶防水接头的应用能有效提高地下连续墙防渗漏能力。[关键词]地下工程;防水;地下连续墙;橡胶防水接头

1GXJ地下连续墙橡胶防水接头简介
GXJ地下连续墙橡胶防水接头是一种新的地下连续墙接头工艺。其通过横向连续转折曲线和纵向橡胶防水带延长了可能出现的地下水渗流线路,接头的止水效果较以前的各种接头工艺有大幅改观。主要完成方式是:采用抓斗等成槽施工设备完成一期槽段的开挖,在槽壁的两端下埋入有橡胶防水带的GXJ接头箱,下人钢筋笼,浇筑混凝土,完成一期槽的施工;在成槽开挖相邻槽段时不用移动或拔起GXJ接头箱,因此也不会影响已经完成的一期槽的混凝土质量;在相邻槽段开挖完成后,待清孔后用抓斗上的扣耳或专门用于剥离GXJ接头箱的带扣耳重锤,将GXJ接头箱从侧壁上剥离下来,GX)J接头箱剥离后,原有的橡胶隔水带一端被混凝土固定在已完成的一期槽的侧壁上,突起的部分在浇筑相邻槽段的混凝土时埋入混凝土中,实现隔水密封作用,形成具有止水效果的接头。GXJ地下连续墙分幅及橡胶防水接头形式如图1所示。该接头形式在虹梅南路越江隧道部分暗埋段地下墙施工中成功应用,取得非常良好的效果。

2工程概况
虹梅南路-金海路通道越江段新建工程位于黄浦江两岸的闵行区和奉贤区,北起虹梅路、永德路交叉口,沿现状虹梅南路向南延伸,先后穿越剑川路、东川路、沪闵支线、江川东路、黄浦江,终点至西闸路以南约500m,全长5260m。
根据工程地理位置和施工工艺的不同,将整条隧道划分为4个区段:闵行段、江中段、奉贤段和管理中心,其中闵行段呈南北走向,本次应用工程为闵行段部分暗埋段,围护结构采用600mm厚地下连续墙,明挖顺作法施工,开挖深度均为14.5m。施工场区内地质情况如下:地基土主要为①,层填土;②,层褐黄色粉质黏土;②,层灰黄色粉质黏土;③层灰色淤泥质粉质黏土;④层灰色淤泥质黏土;⑤.层灰色黏土;⑥层暗绿色~草黄色粉质黏土;⑦草黄色黏质粉土夹粉质黏土。工程地质剖面如图2所示。
3GXJ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3.1地下墙设计
地下墙深度30m,采用CXJ地下连续墙橡胶防水接头,槽段分幅宽度6m。地下墙护壁采用膨润土泥浆。混凝土采用C35抗渗混凝土。
3.2施工工艺流程(见图3)
3.3GXJ接头施工流程(见图4)

4施工监测和质量检测
在周边管线布置沉降监测点,监测频率为1次/d。监测显示:施工期间周边管线最大沉降为5mm,满足设计要求。通过检测,地下连续墙各项指标满足要求,通过开挖后检验,GXJ地下连续墙接缝密封性良好,没有渗漏水现象,符合设计要求。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都市与社区
Community and the cir
中文版(韩语版第第857期)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彩色高清PDF《景观与建筑设计系列·C3建筑立场系列丛书 41 都市与社区》,韩国C3公社,彩色高清PDF《景观与建筑设计系列·C3建筑立场系列丛书 41 都市与社区》韩国C3公社

内容摘要:

社区复兴调查
Investigating the Re-birth of the Community
感知实标上不仅仅是感觉,感知是一个积极的过程,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周围的世界。
一布莱恩,劳森.《空问的语言》.2001年
本书探讨的是建筑与社区概念的关系,焦点在于从社区的规模上来感知建筑物一一也就是使用者以及居住者与周围建筑的互动,首先,简要介绍一下社区的概念以及在社区环境中的建筑设计方法,这将会建立起这种膏学科设计方法的界限,然后看一看与比主题有关的几个项目。
社区的概念在城市研究中经常出现.一般用于参照城市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上,社区这一概念被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地理学家和城市规划者使用,用来指在一定的界限.地点或地域内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关系。在关于城市和社会的研究中,社区是个最具争议的概念,虽然按照惯例,社区的概念是用来描述某一特定地点的特征的,但它也被当成一种更接近意识形态的词语,藉此来证实一种特殊的身份,或是促进一个特殊的政治项日.总体上,可以定义为四种广泛的方法,第一种认为社区是出现在明显空问化的地理环境中的一系列相会关系,从该词语的这个角度来讲,有大量的集中于这种具体社区的形式和功能的著作,第二种方法将社区的概念定义为个体或社会群体的特辣社会互动模式的产物,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假设存在不同程度的一致以及矛盾,它将社区看成了社会成员之间持续协商的产物,第三种意义上的社区用来描述个体与社会之问特殊的社会关系,这个观点和传统意义上对社区的理解最为接近,因为它唤起了社区的传统餐念,即对归属感的追求,以及想成为社会群体一员的愿望,第四种方法着眼于社区的基本性质如何随着通信系统和电脑科技使用的变革而得到了制底的转变,根据这一观点,通信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破坏了社区的传统氧念,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个人和社会群体之间建立归属关系的方式。
"Perception is actually more than just sensation.Perception is an active process through which we make sense of the worldaround us."-Bryan Lawson,Language of Space,2001。
The issue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idea of community.The focus lies on the perception ofbuildings at the scale of communities-thus the interaction of users and inhabitants with the surrounding architec-ture.Before taking a look at several projects related to this topic,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idea of community andthe means of architecture in this context will build up the scope of this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has appeared regularly throughout urban studies and is generally employed in refer-ence to all aspects of the social life of cities.Traditionally used by anthropologists,sociologists,geographers andurban planners to signify a set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operating within a specific boundary,location,or territory,community is arguably one of the most contested concepts used in the study of the city and society.Althoughconventionally evoked to describ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specific locality or area,the idea of community has alsobeen used in far more ideological terms as a means by which to substantiate a particular identity or to further aspecific political project.In general four broad approaches can be identified.The first approach conceives of com-munity as a set of social relations occurring within a distinctly spatialized and geographical setting.There exists arich body of work that has focused upon the form and function of specific communities in this sense of the term.A second approach conceptualizes community as the outcome of a particular mode of social interaction amongindividuals or social groups.Premised upon varying degrees of consensus and conflict,this approach essentiallyviews community to be the product of ongoing negotiation between social actors.Community has been used ina third sense to describe a particular type of so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society.This perspec-tive is perhaps closest to a commonsense interpretation of community,as it evokes the notion of community as asearch for belonging and desire for group membership.The fourth approach looks at how the foundational natureof community has been decisively altered by innovations in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s and computer technol-ogy.According to this view,developments in communicative technology have fundamentally undermined moretraditional conceptualizations of community and radically altered the means by which individuals and social groupsgenerate bonds of attachment。

关于这一主题的广义范围的调查只能在这一环境中进行探讨,例如,芝加哥大学城市社会学院提出了这样一个城市研究的观点:城市是以“各种小世界拼成的一种综合的形式.对于一些特殊的社会群体邻甲之问.职业工作比如土匪,街头混混,出租车司机,及许多其他职业]方面的人类学探素研究.显示出了具有明显公共情绪的特殊的社会文化领地,对于城市增长和发展的分析重心就是人类生态学观点的应用,这一观点认为,持续不断的移民入侵使城市系统持续发展和扩大,芝加哥学院派的关键观点就是认识到了当地和社区层面上的流动性对城市的整体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另外许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型学者论证得出了全球资本主义的崛起对当代城市环境中社区的实现也有不利的影响。他们认为,正是全球资本主义的霸权才导数了城市生活中的社区被取代,这样的观点表明社区与资本世界的秩序是相对立的.这样的讨论多在关于中产阶级化和城市新兴阶级的争辩中进行,并且,国际移民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前全球城市中的社区的构成.以维持跨国的个人和经济关系网为特征的当代移民社区有利于全球的社交和科技革新,在移民的祖国和移居国之间形成了联系。
在当代的城市研究中使用社区的概念时,可以看出三个广泛的趋势,第一个趋势包含在关于公民接触的社群主义辩论中.如果对于特定社区的认同依赖于归属感的培养,那么公民结杜和当地社区网络的复兴就是必不可少的。将社区的重要性和公民权的重要性结合在一起,就很容易理解社群主义者的立场他们的立场挑战了个体自主性和个人成就实规方面的自由主义的重要性。
第二种趋势表明,随着越来越多个人因为相同的观点,品味和生活方式而聚集在一起,社区的本质已经成为更加接近难意志论心理学的社会奥约方式.在这种意义上,社区受到了特定的身份或兴矩追求的性质的严格限制,其特征是社区成员的标准具有相对流动性和暂时性的特点。
The broad range of research related to this topic can only be broached in this context.For example,the ChicagoSchool of Urban Sociology proposed a vision of urban study in which the city was revealed as a composite 'mosaicof little worlds".Ethnographic explorations of everything from particular social groups,neighborhood locales,andoccupational niches(e.g.,gangs,street corners,taxi-cab drivers,and many others)revealed distinct socio-culturalenclaves of communal sentiment.Central to that analysis of urba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was the employment
of a human ecology perspective in which the city was seen to develop and expand organically due to ongoingwaves of immigrant invasion and succession.A key insight of Chicago School scholarship was the recognition thatdynamics occurring at the local and community level had significant impact upon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city.Additionally,many critically and Marxist oriented scholars have argued that the rise of global capitalism has provendetrimental to the realization of community in contemporary urban settings.Arguing that the hegemony of global
capitalism has led to the displacement of community in city life,such perspectives suggest community to be an-tithetical to the logic of a capitalist world order.Many such discussions have been conducted within the contextof debates on gentrifcation and urban regeneration.Furthermore,international migration has also fundamentallyaltered the constitution of community in the contemporary global city.Characterized by the maintenance of trans-national personal and economic networks,contemporary immigrant communities avail of the communicative and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of globalization to forge links between homeland and host country.Three broad trends can be discerned when considering the utility of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in contemporaryurban studies.A first trend is contained in communitarian debates regarding civic engagement.If identification witha particular community is dependent upon the cultivation of a sense of belonging,the revival of civic associationsand local community networks are deemed essential.Combining an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ty
with a stress on citizenship,the communitarian position is most clearly understood when conceived of as a positionthat challenges the liberal emphasis placed upon individual autonomy and achievement of personal fulfillment A second trend suggests that the nature of community has become a far more voluntaristic means of social engage-ment as individuals come together on the basis of similarity of ideas,taste and lifestyle.In this view,community isheavily circumscribed by the nature of the particular identity or interest pursuit,and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fluidand transient criteria of membership。

第三,因为多煤体和通信科技的发展,社区的社会互动不再局限于当地的地理位置,这从根本上改变了社区构成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洪社区已经不再依赖于面对面的杜会交流,而是更依赖于互动的虚拟网络。
从这个关系上来说,建筑设计的方式和角色就必须得到仔细检查了,总体上,建筑设计即指建筑师设计的建成环境,也指这一职业的综合名称,这一基本概念因携入了很多要素而被复杂化,尤其是恰如其分的建筑分类也充满了争议和抗争,就像设计者争取被认可为建筑师的权利一样复杂,将建筑实践设置于特定的城市背景.政治体制和资本模式当中,这种研究使建筑更难于从这些过程中获得自主权,这个职业的立场介于艺术.美学与对有社会意义的形式和空间的创造之间.对后两者更为关注,也关注材料问题的功能反馈.就这一点而言,其职业的立场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例如,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学讨论主要用于重新引发对于建筑的社会意义的探讨,尤其是开启建筑和空间多重解读的潜力,展示建筑传统风格的多元化,换话说,建筑的形式对使用者和其他的市民意义重大,是城市空间的标志,也是不同范国的社会实体的反映,同时,聚焦于建筑能够支撑不同社会意义的能力的争论通常是以对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的批判为代价的,这种
权力关系支撑着建筑的社会生产,在本书中列出的项目显示出了在互动的基础上联系社区和建筑的尝试,这一系列项目包括个人规模的(例如.©nera y Ruiz建筑师事务所的埃拉索社区中心】.社区规模的(例如uBesset--Lyon建筑师事务所的隆勒索程城市煤体中心)和城市规模的(例如千秋新井城市建筑设计事务所的Akiha Ward文化中心》。
Thirdly,the dis-embedding of community from local sites of social interaction,due to developments in media andcommunicative technology,has decisively altered the means by which community is constituted.In this view,com-munity has become less dependent upon face-to-face forms of social interaction and more upon virtual networksof connectivity.
In this relation,the means and role of architecture have to be scrutinized critically.In general architecture refersboth to those parts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that are designed by architects and the collective designation of theprofession.This basic definition is complicated by a number of factors,not least of which is the fact that the typesof buildings that can 'properly"be considered architecture are of significant controversy and struggle,as are theright of designers to be recognized as architects.Research that situates architectural practice within particular urban
contexts,political regimes,and capitalist models problematizes architecture's claims to autonomy from these pro-cesses.The profession's position somewhere between an art,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aesthetics and the creationof socially meaningful forms and spaces,and as a primarily functional response to material issues,is an importantconsideration in this regard.For example,the architectural discourse of postmodernism served to reinvigorate dis-cussion of architecture's social meaning,not least by opening up the potential for multiple readings of buildings and
spaces,and by celebrating a plurality of stylistic traditions.In other words,the built forms of architecture becomemeaningful to users and other citizens as markers of urban space and as reflections of a diverse range of social reali-ties.At the same time,a primary focus onarchitecture's capacity to support diverse social meanings can often be atthe expense of a deeper critique of the unequal power relations that underpin 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architecture.The projects outlined in this issue show the attempt to link community and architecture on the basis of interaction.The range includes projects on personal scale (i.e.El Lasso Community Center from Romera y Ruiz Arquitectos),oncommunity scale (i.e.Lons-le-Saunier Mediatheque from du Besset-Lyon Architectes)and on urban scale (i.e.AkihaWard Cultural Center from Chiaki Arai Urban and Architecture Design).Andreas Marx。(略)

彩色高清PDF《景观与建筑设计系列·C3建筑立场系列丛书 41 都市与社区》韩国C3公社已关闭评论

仿生柱树杈,制作技术,树状形态,焊接节点,“树状形态”仿生柱树杈焊接节点制作技术.pdf

在建筑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仿生建筑已成为一种新时代潮流,钢结构作为仿生建筑的载体运用非常广泛,其节点设计有别于其他材料类型的建筑,既要考虑建筑美观又要兼顾承载能力。因此仿生节点构造更复杂,外观要求也更高,对钢结构制作技术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1工程概况
广州宏城广场钢结构天幕工程为“薄壳形态”的空间仿生建筑;其屋面网壳结构采用管材相贯的方式分层勾勒出双鱼戏水造型,整体效果如图1所示。其支撑结构体系采用管材组成的三维伸展“树状形态”的仿生柱,支撑体系面布置如图2所示。
本工程的仿生柱与传统的仿生树主干不同。传统的仿生柱由树干、树权铸钢节点和树枝组成。而本工程仿生柱树权采用全焊接节点,较传统的铸钢树权节点更加贴近树的形态,更加轻盈。但是为满足传力要求,全焊接树杈节点内部构造复杂,加劲板纵横交错,同时在拉应力较大区域还设置了加强板,因此,全焊接树权节点较铸钢节点的制作工艺复杂。
2仿生柱树权焊接节点构造及制作难点仿生柱树权节点为空间三维异形节点,树权节点支管根部截面351×30(径厚比11.7)、弯曲半径750mm,与十字板及中心圆棒相贯焊接连于树形主干上,支管背部加设一双曲盖板,如图3所示。

(略)
3仿生柱树权焊接节点制作关键技术
根据“由难及简”原则,仿生柱树权焊接节点的制作确定为先支管制作成型后整体拼装。
3.1小径厚比圆管中频热弯质量控制
支管弯圆成型采用中频热弯工艺,在感应圈中通入中频电流加热钢管,加热温度控制在900℃以内,当钢管温度升高到塑性状态时,在钢管后端用机械推力推进,进行弯制,弯制出的钢管用冷却剂迅速冷却。
(略)
4结语
以宏城广场天幕工程仿生柱树权节点加工制作为例,详述了仿生柱树权节点的小径厚比圆管中频热弯质量控制技术,弧形圆管相贯线切割技术和双曲相贯盖板压制技术等工艺,同时通过立体空间装配技术、相贯线全熔透焊缝实施及变形控制等形成了一套适合仿生柱树权节点的制作技术,为后续类似节点的制作和零部件的加工提供借鉴与参考。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土压平衡盾,施工关键技术,构隧道,超大直径,超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隧道施工关键技术.pdf

[摘要]现代隧道工程除具备大长深的特点之外,在城市密集区狭小空间内进行超大型隧道施工已成为当前隧道发展的新趋势,土压平衡盾构在城市核心区狭小空间内施工相对于泥水平衡盾构有较大的优势,鉴于城市化建设加快带来的城市密集区修建超大型隧道的广阔市场需求和土压平衡盾构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优势,开展超大型土压平衡盾构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超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隧道施工前沿技术,重点开展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开挖面稳定性控制、同步注浆注浆压力与注浆量双控、盾构姿态与轴线控制、长距离小曲率连续出土、快速均衡化施工等诸多关键技术的攻关,形成了一整套超大型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上海外滩通道工程和迎宾三路隧道新建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

1超大直径土压盾构进出洞关键技术
目前国内外超大直径盾构进出洞技术大多采用加固与降水的方法,加固方式主要有冻结法及三轴搅拌桩和高压旋喷桩结合的方法。
国内建造的首条超大直径隧道一上海中环上中路越江隧道(中14.87m)采用冻结法加固。冻结法具有安全性高、止水性好、环保性优异的特点。但是土层冻结过程产生的冻胀或融沉会对工程产生负面影响:解冻后土体稳定周期长;解冻时间和防止隧道变形方面施工控制雅度较大。为此对冻结法进行了技术改良,创新提出分区域强制解冻结合注浆的融沉控制技术,提高其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地面过量的不均匀变形:缩短地层稳定时间,在短时间内完成融沉的处理,缩短工期;分区域强制解冻结合注浆的融沉控制技术核心理念是待盾构完全推出冻结区,隧道壁后注浆基本稳定后,开始进行冻结加固区的强制解冻控制融沉注浆施工。
三轴搅拌桩和高压旋喷桩结合的加固方法具有工期短、成本低等优势,完全可以满足超大型盾构进出洞的要求,本文提到的上海外滩通道工程和迎宾三路隧道均采用该方法进行盾构进出洞施工,工程效果良好,但前提是保证加固的质量和良好的降水。必要时可采用气弹簧或气垫控制封堵钢板与盾构紧密结合,降低工程风险。

(略)

2超大直径土压盾构开挖面稳定控制技术
盾构施工时开挖面稳定性是影响地表沉降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国内外在超大型泥水平衡盾构和小直径土压平衡盾构开挖面稳定控制方面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超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开挖面稳定性有其自身的特点:①相对于超大型泥水平衡盾构,两者在开挖面稳定控制机理方面有本质的区别,其开挖面稳定性控制技术不适用于土压平衡盾构;②相对于小直径土压平衡盾构,超大的直径带来了开挖面支撑土体由于土仓体积大导致土压力分布差异性很大、同一断面切削土层更多等特点,土压力非直线分布和各土层在物理力学性质上的差异性导致了超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开挖面稳定控制更加困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保证开挖面稳定。

(略)

3单液浆注浆压力和注浆量双控技术
3.1同步注浆单液浆
上海早期的地铁隧道工程采用膨润土单液浆作为盾构的同步注浆浆液,这种浆液不具备可硬性,注浆的主要目的是填充盾尾间隙,但是在注入到土层中后,浆液中的水和主要骨料会发生分离,导致浆液中的水分流失,不利于隧道后期沉降的控制。之后采用的双液型浆液中包含水泥浆液以及具有速凝剂作用的水玻璃,双液型浆液是典型的可硬
性浆液,初凝时间短,早期强度以及后期强度均较大,固结后体积收缩小等特点。但施工过程控制要求较高,实际使用中注浆量偏大,对周围土体扰动较大,浆液充填均匀性难以控制。

(略)

4超大型土压盾构推进对周围土体扰动规律
目前国内外有大量关于小直径盾构推进对周边土体影响规律的研究,取得了非常有价值的成果,但是对于超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推进对周边土体的扰动规律研究却没有找到相关文献。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一槽两笼,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隧道工程,隧道工程的应用,“一槽两笼”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在某隧道工程的应用.pdf

[摘要]结合上海市军工路隧道工程暗埋段地下连续墙施工实际工况,介绍了“一槽两笼”的施工技术,实现了管线在不搬迁情况下完成地下连续墙施工。对该技术的施工步骤、成槽工艺、管线加固、钢筋笼吊装等进行了介绍,并结合深基坑开挖后现场情况及监测数据对其应用后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1工程概况
军T路越江隧道工程全长约3.05km,起点位于周家嘴路、长阳路之间的军工路上,终点位于栖山路南侧的金桥路上,其间穿越复兴岛运河及黄浦江,设计等级为城市快速路,工程主线的建设规模为机动车双向八车道,其中岸上暗埋段采用明挖法施工,以地下连续墙作为主要深基坑围护形式,在浦西暗埋段封堵墙处的地下连续墙(厚0.8m、深35m)有1根1万V地下电缆侵人其施工范围,影响工程开展。此电缆埋深约0.8m,直径为25cm,经实量,其中PX76的地下墙中,原已施工的槽壁(PX75,PX7-7)的老接头至管线内边缘为3.2m;DF1-2的地下墙中,原已施工的槽壁(DF1-1,DF1-3)的老接头至管线内边缘分别为3.2m和3.4m,如图1所示。
2地质条件
工程沿线在标高-76.67m以上范围内地基土由第四系全新统至上更新统沉积的地层组成。根据地基土的成因类型、土层结构、性状特征可划分为9层,各土层分布稳定,层面起伏较小,分布特征如表1所示。

(略)

3“一槽两笼”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由于上述1万V电力电缆无法及时搬迁,为确保工程开展,必须采取措施,既要完成地下连续墙施工,也要对该电力管线予以有效保护。在本工程中,由于管线穿越槽段,但考虑到宽度不大,确定采用“一槽两笼”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即在常规地下连续墙技术的基础上,在泥浆护壁的情况下,在槽内放置2片钢筋笼并浇筑混凝土的方式进行地下连续墙施工。

(略)

4应用效果分析
基坑开挖后,从现场实际情况看:采用“一槽两笼”施工的地下连续墙未发生渗砂、渗水等现象,效果良好。
另外,综合现场监测数据发现:在施工过程中,墙体变化形态随基坑开挖深度的变化而变化,开挖期间变化速率较大,结构回筑后趋于稳定,底板浇筑完成后墙体最大侧向变形累计为+26.76mm,这与其他位置采用常规工艺施工的地下连续墙变形情况并无明显差别;而墙顶位移基坑开挖期间变化量主要以上升为主(最大值为8mm),底板完成后,趋于平稳。地表及房屋沉降监测点位布置如图5所示,开挖完成后不同时间地表及房屋监测点累计沉降值统计如表2所示,图6为J74及F18点累计沉降随时间变化曲线。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东港,吊装,地下工程,地下连续墙,埃及塞得,异形结构,抬架垂直转体法,港口工程,超长超重,钢筋笼,钢筋笼的制作与吊装,埃及塞得东港超长超重异形结构钢筋笼的制作与吊装.pdf

[摘要]结合埃及塞得东港集装箱码头二期工程地下连续墙的施工,介绍了超长超重异形钢筋笼的制作与吊装。工程中采用抬架垂直转体法进行钢筋笼吊装。介绍了抬架垂直转体法的工艺原理,钢桁架的计算与加工过程以及钢筋笼的吊装。工程实践证明,该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钢筋笼吊装的效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关键词]港口工程地下工程;地下连续墙;钢筋笼;吊装;抬架垂直转体法

我国目前施工的地下连续墙,最深的超过110m,主要应用于建筑物的地下室、地铁、码头等项目,其结构形式多为一字形,深度也较浅。异形结构的地下连续墙施工,国内目前较为少见,超长T形结构地下连续墙施工在码头的成功应用,是基础工程承重结构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T形结构的地下连续墙难度大,尤其是钢筋笼的制作运输及起吊变形控制,是地下连续墙成功实施的一个关键点,其施工工艺正在不断地摸索改进。
1工程概况
埃及塞得东港二期水工工程位于埃及苏伊士运河的北端,北临地中海,主要是建设一个基础桩加连续墙式码头,能停靠4艘新一代超级后巴拿马型集装箱船。工程内容主要包括长1200m的码头结构,其中地下连续墙分项工程包括前后T形桩、地下连续墙及中桩矩形桩,最大桩长约为60m。
考虑到工程临海环境下的复杂地质情况,设计采用了前、后排T形桩与中间矩形桩的结构形式,中间采用连续墙连接挡土,大量的T形桩作为很好的码头承重基础,但也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T形槽段结构异形,深度很大,部分钢筋笼质量偏大,尤其是翼墙,地质条件复杂及超长、超重的钢筋笼制作、运输与吊装是工程的难点,对项目实施的安全和质量控制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目前,国内的地下连续墙钢筋笼吊装工艺多采用“双机抬吊法”,又叫“平吊法”,即经过计算起重量,选择合适的2台起重机(通常为一主一副),双机直接抬吊,多点吊装钢筋笼,然后整体回植人槽的吊装方案[2)。本工程地下连续墙典型截面如图1所示。

(略)

2施工工艺
2.1施工工艺流程
桁架计算加工一→施工场地准备+钢筋半成品加工+钢筋笼制作→钢筋笼检查验收→钢筋笼吊装下放-+浇筑混凝土。
2.2工艺原理
本工程采用抬架垂直转体法吊装钢筋笼。其原理是通过型钢桁架辅助运输、吊装钢筋笼,避免了钢筋笼变形,减少了钢筋笼加强筋的使用量。利用型钢桁架刚度大、质量小的特点,为钢筋笼制作及吊装提供一个临时拾架,使T形钢筋笼在由平转直的过程中不产生变形,实现钢筋笼快速而顺利地入槽。根据本项目的设计图纸,地下连续墙槽段厚度为80cm,钢筋笼保护层厚为9cm,具体尺寸如表1所示。

(略)

3结语
与双机抬吊法相比,抬架垂直转体法吊装工艺适用范围更广。实践证明,通过对本工程超过900副钢筋笼的起吊,特别是T形钢筋笼的成功起吊,抬架垂直转体法在钢筋笼的垂直度控制、安全控制、成本节约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倒锥壳,倒锥壳水塔,安哥拉,悬挑斜桁架,施工技术,水塔,混凝土,现浇水箱,高空,高空现浇,安哥拉某倒锥壳水塔高空现浇水箱施工技术.pdf

[摘要]安哥拉国内的倒锥壳水塔水箱多采用预制提升工艺安装,渗漏情况比较严重。为了改善不足,参照水箱提升工艺,经过计算不同工况荷载,设计出可整体提升的悬挑斜桁架支撑体系,从而实现了某倒锥壳水塔水箱高空现浇施工。详细介绍了该项目的桁架系统设计、桁架提升准备、桁架整体提升、桁架固定、高空现浇、桁架拆除等施工步骤。通过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悬挑斜桁架支撑体系下高空现浇倒锥壳水塔施工技术,达到提高施工安全性、质量易控制、提高可操作性的目标。[关键词]混凝土;倒锥壳水塔;悬挑斜桁架;高空现浇;施工技术

安哥拉国内的倒锥壳水塔水箱多采用预制提升工艺安装,根据调查,水箱渗水、漏水现象比较普遍。在安哥拉罗安达供水系统改造增补项目工程中的一个有效容量500m3的水塔中,为解决此类问题,业主方和监理方提出水塔水箱必须采用现浇混凝土施工,为了充分利用原有提升器具,设计出整体提升悬挑斜桁架支撑体系,从而实现现浇倒锥壳水塔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
安哥拉罗安达供水系统某水塔的有效容量为500m3,支简总高度为30m,水箱高度为9.14m,建筑全高39.14m(不含避雷针),支筒内径为2.69m,壁厚350mm,支筒为C40混凝土;环板为600mm厚,水箱下壳为300mm厚,水箱上壳厚250mm,水箱采用C40P6抗渗混凝土,水塔外装饰面采用涂料。
2现浇倒锥壳水塔水箱施工难点
现浇倒锥壳水塔水箱具有位置高、自重大、安全隐患多、悬挑大及施工工期短等难点。
3悬挑斜桁架系统设计
鉴于该项目的特点,该倒锥壳水塔水箱若采用落地式脚手架,施工难度大,安全性差,不能满足要求;而普通悬挑架由于水箱自重大且悬挑大,也不能满足要求;考虑到在该国的施工情况,可充分利用原有提升设备,最终设计出整体提升悬挑斜桁架支撑体系

(略)

4悬挑斜桁架提升准备
4.1组装顺序
立柱+下斜面撑杆+水平支撑→斜牛腿+水平拉板→下钢圈梁+液压千斤顶→上钢梁→油泵、油管→锚具→钢绞线。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1号高炉,安全检测,安全检测与评定,宝钢,数值模拟,整体拆除,整体移动,炉顶,宝钢1号高炉炉顶整体拆除安全检测与评定.pdf

宝钢1号高炉炉顶整体拆除安全检测与评定
[摘要]宝钢1号高炉大修工程采用整体切割更换炉体的施工方法。施工过程的特殊性决定了结构在移动过程中边界条件及荷载的变化特征,结构的力学形态与使用状态完全不同,施工过程中存在构件失效的可能,如强度及失稳破坏。常规的检测评定方法不能完全适用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安全性评定。笔者将1号高炉整体大修移动过程阶段性静态化,对炉体框架结构的安全性进行检测与评定,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关健词]整体拆除;整体移动安全检测数值模拟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和改造进程的不断深入,建筑物整体移位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型建筑物分模块移位技术在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工程实例,但目前的设计与施工主要依靠经验,在部分工程中会出现建筑物扭转、倾斜,甚至倾覆倒塌的现象。因此,对大型建筑物分模块移位过程中结构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确保移位过程中结构的安全性,成为移位技术的重要课题
宝钢1号高炉整体大修过程采用整体切割、高空滑移与安装的方法进行新旧炉体的更换。在施工过程中,结构不断由静到动再由动到静。由于边界条件及荷载的阶段性演变,常规的检测评定方法不能完全适用结构在移动过程中的安全性评定。本文对1号高炉更换框架移动过程中的关键性位置进行分解,用一系 列静态工况模拟结构的移动过程,通过确定不同关键位置的边界条件及受荷情况,建立结构有限元模型,根据现行设计规范,计算结构构件的强度及稳定应力比。对结构重要节点进行精细有限元分析,获取节点的应力云图,为施工过程设计提供了可靠的计算数据,确保了结构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1工程概况
宝钢1号高炉(容积4063m)钢框架为由4根立柱组成的单跨多层钢框架结构,框架底部柱脚中线尺28.0m×28.0m,总高79.7m,框架顶部设有230t检修吊车。该框架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高承台短柱基础,钢管桩桩基。主要框架柱采用SM50B钢材,框架梁采用SM41钢材。高炉炉体位于炉体框架中,炉体框架与高炉本体不连接,煤气上升管的重量、各层平台及水平管重量,完全由框架直接传给基础。高炉框架结构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

(略)

2检测内容
既有大型钢结构作为已经存在的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环境的侵蚀、材料的老化、地基的不均匀沉降等不可避免地导致结构系统抵抗力衰减,结构现状不同于初始设计阶段。因此,要对既有结构的安全性进行合理评定,必须对结构的现状进行检测。结合1号高炉框架结构形式及现场环境,并参照国家现行检测规范11对高炉框架的以下内容进行检测。
1)轴网及尺寸复核根据设计图纸使用锅卷尺、钢直尺及超声测厚仪等对结构柱网及主要承重钢构件截面尺寸进行复核,抽样原则应符合抽样检测样本容量要求。经现场检测,结构柱网及构件尺寸均符合设计要求。

(略)

3计算分析
3.1模型建立
宝钢1号高炉大修过程需经历旧炉顶系统顶升、旧炉顶系统滑移以及旧炉壳移出3个不同阶段,结构不断由静到动再由动到静。边界条件及荷载的阶段性演变,使某些构件或节点存在失稳及破坏的可能,甚至导致结构整体发生倾覆或倒塌。因此,应对建筑物移位过程中受力形态进行合理分析,获取结构内力分布,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保证建筑物移位过程中的安全性。

(略)

结语
4本文对宝钢1号高炉大修过程结构安全性检测与评定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以此总结了结构在移动过程中安全性检测与评定具体流程:①根据结构的使用环境及功能确定需检测的内容及手段;②确定既有大型钢结构移动过程中的关键位置与重要工况;③确定各关键位置的边界条件;④确定各重要工况下结构荷载情况;⑤根据结构实际检测数据,建立结构有限元模型,进行强度与稳定性分析;⑥根据计算结果给出合理处理建议。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同步开挖,基础工程,支护,施工技术,深大基坑,滨海软土,软土,非对称,非对称基坑,滨海软土非对称深大基坑同步开挖施工技术.pdf

[摘要]以上海长风生态商务区内某非对称深大基坑工程为背景,针对其在同步开挖设计理念下的方案选型、工况流程及数值计算等技术要点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对支护方案分析确定了“同步开挖,整体顺作”的施工方案及支护结构选型。有限元分析及施工现场监测结果表明,本工程的设计方案较好地控制了基坑变形,保护了基坑周边的管线。[关键词]基础工程软土非对称基坑;同步开挖;支护;施工技术

1工程概况
上海某大型商业住宅综合项目位于普陀区长风生态商务区内,占地面积约46300m,主体建筑单体类型繁多,包括12栋多高层住宅及商业配套等,整体设1~2层地下车库,采用承台/筏板+桩基础。基坑平面形状不规则,基底高低落差复杂,开挖深度各异,主要由主体结构相连的地下1层区(南侧,23100m2,普遍挖深5.75m)和地下2层区(北侧,11430m,普遍挖深10.05m)组成。建设方要求该项目的地下2层区和地下1层区的东南侧高层先期交付。基坑平面及其周边环境如图1所示。

(略)

2支护设计方案
支护设计方案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对基坑特点的分析,采用最优的设计方法解决基坑支护体系受力问题,并采取可靠的工程措施使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同时尽可能地缩短工期、降低施工造价。

3实施与监测
3.1实施情况
为了控制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掌握同步开挖过程中基坑各区域的变形性状,在本工程实施中,对支护体系及其周边保护对象进行了详细的布点监测,确保基坑全程信息化施工。
3.2监测成果分析
1)围护结构侧向位移图8为地下1,2层区具有代表性的测斜点在基坑不同施工工况下的侧向位移。可以看出,随着挖深的增大,各测点的侧向位移逐步加大,并在底板浇筑完成时达到最大值。围护结构侧向位移均呈两端小、中间大的形态,说明水平内支撑已经发挥作用;开挖至基底时,围护结构侧向位移迅速增大,最大变形点出现在坑底周围;底板浇筑完成后,虽然基坑挖深没有增加,但围护结构侧向变形仍有少量发展,这说明软土地层的流变特性对基坑变形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地下1,2层区的围护结构侧移最大值分别为21.23mm及25.11mm,实测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吻合得较好,两者均表明,采用本工程设计方案可将基坑变形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

(略)

4结语
本项目中的非对称深大基坑工程地处滨海软土地区,周边环境复杂,设计中以加快施工进度和节约工程投资为目标,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了“深、浅区同步开挖,整体顺作”的总体方案。与常规做法相比,该方案能有效缩短工期,降低工程造价,且交界处主体结构能一次成型,结构整体性较好;但交界处预留土台的范围和挖除时机尚需结合更多的分析方法与工程实例进一步研究完善。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倾斜格构柱,安装,安装技术,悬挑牛腿,施工技术,格构柱,步进式,超大超高,钢结构,超大超高倾斜格构柱步进式安装技术.pdf

[摘要]某会展中心钢结构工程入口大厅门柱为大截面、大倾角、超高的三肢组合钢结构格构柱,通过对格构柱临时支撑塔架设计与施工变形模拟分析,采用步进式法将格构柱安装分为2步,并设计格构柱倾角调节固定装置,创新性地研发了超大超高倾斜格构柱步进式安装技术。该技术安全性高、操作简便、精度高、速度快,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保证了钢结构工程顺利施工。[关键词]钢结构;格构柱;悬挑牛腿;步进式;安装;施工技术

1工程概况
某会展中心钢结构用量约2000t,建筑面积约1.8万m2,最大高度56.685m,中央区最大跨度约99m,主要由屋顶钢结构及入口大厅格构柱组成,格构柱共有4根,均为等边三角圆管格构式结构,中心边长距离3m,高42m,重114t,安装倾角为9°,主分肢最大截面规格为中700×50。如图1,2所示。
2施工难点分析及对策
2.1难点分析
目前国内对这种超大超高倾斜格构柱还没有成熟可靠的安装方法,如何保证格构柱施工安全与精度是工程的难点。传统的倾斜钢柱安装一般是采用搭设临时直立式或倾斜式胎架支撑,抑或直接用缆绳沿倾斜方向反向拉紧,然后使用缆风绳、手拉葫芦等人工方法调节倾斜精度。以上安装方法有以下缺点:①直立式支撑胎架多用于较短斜柱安装,对于超大超高倾斜柱安装,则需设置多个胎架,既浪费材料,又容易失稳,安全性差:②倾斜式支撑胎架,安全性稍好,但对空间及场地要求大,使用材料更多,费用更大,且胎架本身安装就有难度;③缆风绳对空间及场地要求更大,对超大超高倾斜格构柱不太适用,调节倾角精度及保证稳定难度非常大。3种方法倾角精度调节能力差,操作繁琐,花费时间长。

3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3.1施工工艺流程
3.1.1格构柱安装工艺流程
塔架设计与施工变形模拟分析→第1节塔架安装→第1节格构柱安装→测量校正→第2节塔架安装→第2节格构柱安装→测量校正固定。
3.1.2倾角调节固定工艺流程
设计调节板→安装调节板→设置千斤顶支座→测量角度偏差→凋节柱倾斜精度→焊接固定形成稳定框架。
3.2操作要点
本工艺操作关键点主要包括:塔架设计与变形模拟分析、格构柱步进式稳定安装、格构柱倾角调节等。具体操作要点如下。

(略)

4施工效果分析
1)安全性能高
设计带悬挑牛腿塔架,并进行施工受力变形模拟分析,安装时与格构柱连接,形成稳定框架单元,使施工安全性大大提高。
2)倾角调节操作简便,精度控制高设计倾角调节固定装置,降低了格构柱倾角调节难度,操作简便,利用全站仪测量控制点,计算机放样转换成竖直偏差,通过千斤顶伸缩调节倾角,极大地提高了格构柱安装精度。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土压,平衡盾,施工技术研究,构穿越,液化,盾构,砂土,砂性地层,超大型,超大型土压平衡盾构,隧道工程,超大型土压平衡盾构穿越砂性地层施工技术研究.pdf

[摘要]用砂土液化的观点研究盾构穿越饱和砂质粉土引起的地表沉降机理进而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以迎宾三路超大型土压平衡盾构隧道为工程背景,在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并证明了超大型土压平衡盾构穿越砂性土层会引起砂土液化的观点,且针对性地采取了相应的工程措施,解决了超大型土压平衡盾构穿越砂性土层中遇到的开挖面失稳、注浆量失准、地表沉降失控的工程难题。[关键词]隧道工程;盾构;超大型土压平衡盾构;砂土;液化;施工技术

1工程概况
迎宾三路隧道是上海虹桥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横穿整个虹桥机场核心区域,是继外难通道工程之后都市核心区建造大型地下快速通道的典型工程。隧道采用国内直径最大的14.27m土压平衡盾构施工,沿线有航空输油管、机场跑道、铁路、高架等重要建(构)筑物,特别是航空输油管和机场跑道对沉降极其敏感,微小的沉降就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为此虹桥机场制定了最大沉降1cm的保护策略。
在盾构进入机场前的工程初期,沿用在上海外难通道工程中成功的推进参数,但地表发生了较大沉降,地表典型的沉降历时曲线如图1所示,可以看到盾构切口到达前地表就发生了10mm沉降,在盾尾脱出后达到了30mm,工后沉降达到了50mm,盾构不得不在进入机场前停下来。如果不找出引起地表发生较大沉降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成功穿越机场已不可能。

2灰色砂质粉土特性研究
④层饱和灰色砂质粉土为第四纪全新世Q,沉积层,上海地区土层中绝大部分都缺失④、层,只有虹桥枢纽地区和苏州河北岸有该土层,但苏州河北岸的该土层分布比较薄,对工程的影响相对较小。在虹桥枢纽地区却大量分布,埋藏深度为8.717.6m,厚度为4.1~12.9m。本工程隧道全线约2
3长度范围内隧道断面上均分布有④,层。室内试验结果表明该土层摇振反应迅速、干强度低、韧性低、渗透性强。在上海地下水丰富地区总处于饱和状态甚至处于承压水条件下。饱和灰色砂质粉土开挖揭露时,在一定的水头动水压力作用下易产生流砂、管涌现象,导致开挖面失稳;在地震等循环剪应力条件下有液化的可能。所有的这些特性都对盾构施工沉降控制十分不利。④,层饱和灰色砂质粉土物理力学性质室内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略)

4盾构掘进引起砂土液化的危害
1)开挖面局部失稳
盾构推进过程中开挖面的稳定是靠土仓压力的平衡来实现的,土仓压力的设定以开挖面土体的埋深、密度、侧向土压力系数为依据。如果开挖面局部土体发生液化,其物理力学性质将发生质的变化,特别是侧向土压力系数将接近1,那么在不考虑土体液化时设定的土仓压力取侧向土压力系数0.6~0.7和实际相比就明显偏小,这时开挖面就会局部失稳,表现在盾构在到达前地面就开始发生较大沉降(见图1)。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彩色高清PDF《景观与建筑设计系列·C3建筑立场系列丛书 47 传统与现代》,韩国C3公社,彩色高清PDF《景观与建筑设计系列·C3建筑立场系列丛书 47 传统与现代》韩国C3公社

城市交通的转变
004 城市交通的转变 Andrew Tang
008 双子车站 Spora Architects
022 鹿特丹中心火车站 Team CS
034 洛格罗尼奥高速列车站 Abalos+Sentkiewicz Arquitectos
O44 加里波第广场  Dominique Perrault Architecture
052白湾游轮码头Johnson Pilton Walker
公共空间与城市规模项目
066 公共空间与城市规模项目 Hed5 Barinen
072 巴拉卡度Pormetxeta广场 MTM Arquitectos+Xpiral Arquitectura
086 辛特拉论坛 ARX
100 曼福综合馆 TSM As0 ciados
日式城市住宅传统与现代
108 日式城市住宅一传统与现代 Michele Stramez
114 K住宅 Hiroyuki Shinozaki Architects
122 长廊住宅 FORM/Kouichi Kimura Architects
132 白砂住宅 ARAY Architecture
142  Okusawa住宅  Hiroyuki lto Architects +O.F.D.A.
150 山外小屋 acaa/Kazuhiko Kishimoto
160 雪松住宅 Suga Atelier
168 螺旋之家 Hideaki Takayanagi Architects
176 阳台之家 Ryo Matsui Architects

内容摘要:

城市交通的转变
Transforming Urban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运输速度的提高,车站和运输枢纽的角色变得越发复杂,亟待改善它们的需求客观上创造了机会,让人们重新思考车站的分类以及车站与城市和公共区域的关系,公共休息室,零售区,交流区,城市的标志区和重大活动的举办场地在过去的交通枢纽中都体现得不太明显,现在的交通急等实现与其他交通模式的有效连接,随着迈向信息时代社会的速度的加快,更好地建设基魂设施的要求也在增长,而随着预计的人口增长和全新规划的运输网络,城市交通建筑经历了变革,一方面需要升级它的功能性,另一方面需要以21世纪的新精神来重新建立,城市交通新建筑如何展示自己,对改变城市的形象,加强城市的连接功能以及未来的发展方面有很大的彩响。
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是如何定义我们的城市结构的?公路.自行车道和人行道是最基本的公共区域,它们支撑着我们的运输方式,同时定文着城市的总体格局,在宏观水平上,公略。航道和领空决定着城市区域如何连接彼此的空间.城市规划观点中认为宏观和微观的结合点是交通枢纽.港口和火车站,它们将不同的交通模式结合在起,机场通常被规划在城市核心之外而游轮码头可以靠近城市中心,重要的火车站或地铁站通常规划在城市肌理的腹地,即使不是在中心,也要决定着城市的重要中心和发展。
As technology and the speed of transportation improve,the role of the stationsand transportation hubs has become more complex,and the need to improvethem creates opportunities in rethinking the typology of the station and itsrelationship with the city and the public realm.Lounges,retail,communication,branding of cities and even event spaces are programs that were less evidentin the historic transportation hubs.Better efficiency to connect to other modes of transport is desired,and thus a need for better infrastructure is growing asthe speed of our information age society increases.As projected populationunfold and the new transport network is proposed,the architecture of urbantransportation is going through an evolution to upgrade its functionality whileat the same time reestablishing itself in the spirit of the 21st century.How the new architecture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manifests itself is having effect in thetransforming of the city's image,urban connectivity and future development。
近几年,出现了一种葡求,即重建日的车站来演足人口增长的需要或者建立新的车站来满足新的路线和科技的灣要,像穿过欧洲的高迪列车网络,这舞要建立更有玻引力和有效的文通柜纽,而这个交通板组成者建在原来城市的腹地或者形减一个新的交通区伍.来创透一个额的机会,这样不仅建造了一座新的建筑,重建城市受欢迎的形象,而目能在再次促进增长的同时改造周边的公共领域.这个交通枢纽在地区水平和当地水平之间重新建立了连接性和城市连贯性,重新思考车姑的类别,这一机调解决了处理大型建筑物的问题然而具有汉刺性意味的是,在很多地方.大型历史建筑物都被用来区分街区:设置边界且氧国不受欢迎且不安全,今天,科技允许我们在传统的车站上面和下面建酒分层.我们看见埋入地下或拾离地面的火车轨道.增加的多功能窃务项目,重新连接的城市,新的车站是多层次的,有清浙的视线和明亮的日光效果,是公共空间的延伸,用作交通枢纽的新建筑是城市改造的催化剂.相对于过去.这展现了今天的数字时代。
How does infrastructure of transportation define our city structure?Roads,bicycle lanes,and sidewalks are on the very basicevel of the public realm that supports our transportation meth-ods while defining the general layout of our city.On a macro levelRailroads,Waterways,and Airspace are spaces that defined howone urban region connects to another.The coming together ofthe micro and macro on an urban planning perspective is oftentransport hubs.ports or stations that bring these various modesof transport together.While airports have traditionally beenplanned outside the urban core,crulse terminals can be placedcloser to the center,and major train or subway stations are oftenplanned deeper into the city fabric and define an important focusan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if not in the center.There is a need in recent years to renew older stations to ac-commodate growth in population or build new ones to cater fornew routes or technology such as the high-speed trains networkthroughout Europe.This needs to create a more attractive andeffclent transportation hub,either deep in the original urbancontext or to establish a new one,offering an opportunity to notonly create a new building and reestablish the city's welcomingimage,but regenerate growth,and transform the public realmaround it.It reestablishes the connectivity and urban coherencybetween the regional level and the local-level.The opportunityto rethink the station typology addresses the challenges of thelarge footprint of a building that ironically in many places have。
位于尼泊尔的由Dominiqu   perrault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加里波第广场是一个基出设施案例.它重新定义了公共空间,这个项目改善了尼润尔中央车站前原有的主要广场.同时为建造一座全新的地下地铁站回出空问,这处新型代表性公共空间连接着两个车站,国合了有轨电车线路,且建造了停车场,重新规划了交通流线,使广场成为尼泊尔运输系统中最复杂的运输枢短,在一系列八棵金属制成的人工树下地下的商坐长麻展现了阴影的交织,同时遮盖了连接原有中心车站的几何结构天篷的穿孔金属板创造不断改空的外观,即三种变化的图案,公共雕修和火车站中问的道路作为主触将广场分开.围饶地铁站的公共空问具备城市人行道的特征,主路的另一边是带有池塘和其他最现特征的软景花园其他城市的交通枢细通过与水的连接发挥了作用,位于悉尼海,由的翰进·皮尔领·沃克设计的白湾部轮妈头是一个使利设施.成为澳大利亚休闲游船项日的廷伸,这个设计利用了现存的,占老的桥式起重制。
historically divided neighborhoods,set borders,and establshedan unwelcoming and unsafe atmosphere.Today,as technologyallows us to create layers above and below the traditional stationwe see train tracks buried or lilted,mic-use commercial programsedded,and urban continuity relinked.The new station is multieveled,with clear sightlines and daylight,and is an extension ofthe public space.The new architecture of the transportation hub is a catalyst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that is expressive of the digi tal era of today with respect to the historical one. The Garibaldi Square in Naples by Dominique Perrault Architec-ture is an example of infrastructure redefining the public space The project improves the existing main square in front of CentralStation of Naples,while providing a new address to the under-ground metro station.The new representative public space links the two stations,borders a tramline and includes car parking and he rearrangement of traffic,making the square one of the most
complex transport hub in Naples transport system.Under the seies of eight metallic 'trees,the commercial gallery below groundevel enjoys the shadow-play and shading of the geometric struc ture that relates to the existing central station.The perforated etal on the canopy provides an ever-changing appearance in rariations of three pattems.A road as a main axis between the oublic statue and the train station divides the piazza however.While the public space surrounding the metro station is of an uroan pedestrian character,the other side of the main road is made

结构来支撑优雅的泼浪形天篷,这个结构原来是0世纪0年代悉尼和欧洲国家之问的集装箱船运流程的一部分,它允许建筑师创造出内部的空河,用灯光来支撑白由.通风.流动的内部空间.勾勒出城市天际线的全景.建筑拥有工业特征.将一个老化的工业场地变成一次有纪念意义的体验,并给城市和广调的航道网增漆了一个迎宾大门。

通过重塑城市交通枢纽来进行的另一个大型城市特征改造在最近于鹿特丹开放的中心火车站得到体现,CS团队,即Berthem Crouwe建筑师事务所VSA建筑师事务所以及W阳财8城市设计与景观建筑事务所合作设计了这一项目.最近十年.这个项目一直都在建设当中,同时每天火车都在正常运行,富有意义的古老车站被重新开发,来满足2025年即将增长到323000人的客流量,这一增长不但代表重要的交通延纽室化的需要,而且还是饮为高速铁路线网的一部分,这个项日的北部是19世纪的住宅区,南都是繁荣的当代或市中心,该建筑将它们与一个育业长意和一个地丽白行车隧道连接起来,同时铁路和贴台被提高了一个层次,从实用性方面来看,这个项目解决了多层次交通枢细的功能复杂性。
up of softer green garden spaces with ponds and other landscape features.Other cities'transportation hubs are leveraged through its con-nectivity to water.The White Bay Cruise Terminal in Sydney Har-bour by Johnson Pilton Walker is a facility that serves the expand-ing lelsure cruise industry in Australia.The design utilizes theexisting historic gantry crane structure to support an elegantwavy canopy roof.The structure was once a part of the contain-er shipping operations between Sydney and Europe in the late1960's.The use of this structure allows the architects to create aninterior space that appears to support a free and hence airy,flex-ible use of space with daylight framing a panorama of the cityskyline.The architecture embraces the industrial character andtransforms the fading industrial site into a memorable experiencewhile adding an iconic welcoming gateway to the city and it's ex-tensive waterway network. Another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 of a city's character throughthe remaking of its transportation hub can be seen in Rotterdamwith its recent opening of the Central Station.Team CS,a collabo-ration of Benthem Crouwel Architects,MVSA Architects and West8,designed the project that has been in the making for the last tenyears whille daily use of the trains was in operation.The previoushistorically meaningful station had to be redeveloped to cater forthe growth of daily travelers of 323,000 by 2025.This growth rep-resents not only a need for a signifcant transportation hub of theregion but also a part of the European High Speed Line network. Located between a 19th Century residential area to the north。
主要通过清晰且有序连贾的运输序列来完成:火车,地铁,电车道.公交车,出相车和汽车车站.停车场.以及5200个地下白行车车位,从建筑学方读来说,这个项目以北部覆盖了全部轨道的玻璃屋顶为特征,这一特征与精致的居住特征相区配.南部设有一座大厅,带有闪光的摩塑型顶,契合了周图环境中的现代摩天大极。为了和城市的历史相连接,来自战后车站的装饰品融入新设计中,包括旧时钟,宽虹字,慎杆以及两个标志着白行车隧道入口的花岗者摩塑.鹿特丹中心火车站在城市中的影响可以在周图的公共空间中感受到,尤其是车站广场将人行情道引入城市中心,接受来白两边都是形人工树的步行大道的人们的致意。人工树与车站内部的铜铁结构相映村,车站北驱的公共区城将现行隧道改道使其好像仍处在过去的场景中,具靠近入口处,将水,树和绿化带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受欢迎的城市形象。一条温暖的.红色花岗岩铺成的车站公共空问像显子一样从北到南。从内到外地覆盖了车站的公共区域将原菜的港口小镇变成一座友好的世界级港口城市。
Abdl0的+Sentkiewicz建筑事务所设计了一个类似的但是更大的城市and a contemporary thriving city-center to the south,the projectbridges the two worlds with a commercial passage and a bicycletunnel on ground level while the rails and platforms are lifted onelevel above.The project pragmatically addresses the functionalcomplexity of a multilevel transport hub with a dear,coherentlyorganizing array of transportation:trains,an underground metro,trams,buses,taxis and car drop-offs,car park and an undergroundbicycle parking of 5,200 stalls.Architecturally,the project featureson the north a glass roof that covers all the train tracks,matching the delicate residentlal character,and on the south,it showcases
a grand hall with a glimmering sculptural roof that correspondsto the contemporary skyscrapers in its surrounding.To connect with the city's history,omnamentation from the previous post-war station is re-integrated into the new design,such as the old clock. neon letters,flag posts,and two granite sculptures marking the entrances of the bicycle tunnel.I he urban impact of Rotterdam Central Station can be felt in the public space surrounding the building,especially with the station square leading the pedestrian into the city center.greeted by people from the promenade onboth side rows of Y-shape trees,which correspond to Y-form steelcolumns inside the station.The public realm to the north of thestation will reroute the existing canal closer to the entrance as itwere in its history,bringing water,trees and green to the welcom-ing image of the city.A warm reddish-granite carpet'"like stationpublic space from north to south,inside and out,transforms theonce harbor town into a frlendly world-class port city.
In a similar kind of program but of a larger urban transtormation(略)

彩色高清PDF《景观与建筑设计系列·C3建筑立场系列丛书 47 传统与现代》韩国C3公社已关闭评论

复合板,外墙,大跨度,安装,岩棉夹芯,平钢板,施工技术,无檩体系,装饰工程,超厚,大跨度超厚无檩体系平钢板岩棉夹芯复合板外墙施工技术.pdf

[摘要]某厂房工程外墙板施工采用大跨度超厚无檩体系平钢板岩棉夹芯复合板外墙施工技术。详细介绍了平钢板岩棉夹芯复合外墙板的成品运输、吊装工艺、施工要点、墙板细部节点处理及成品保护。通过实践证明该施工技术解决了墙板施工时操作难度大、施工精度要求高、细部节点复杂、安全措施实施难等难题。[关键词]安装装饰工程;复合板;施工技术

1工程概况
中国商飞大型客机研制保障条件建设项目二期部装厂房由主厂房及附楼组成,建筑面积37659m2,厂房建筑高32m。主厂房为钢结构,屋面结构为焊接球网架,钢柱采用2根热轧H800×300×14×26组成,附楼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主厂房屋面网架跨度96m,长297m。
部装厂房大厅外墙采用平钢板岩棉夹芯复合板,局部为聚碳酸酯板和玻璃幕墙,岩棉夹芯复合板采用无檩体系,横向排板,板跨9000mm,板宽1000mm,板厚200mm。内外层钢板均为镀锌基材,镀锌量≥275g/m2。外层钢板厚度0.60mm(纯平),外表面为银灰色PVDF涂层(2涂2烤),涂层标称厚度≥25um。内层钢板厚0.50mm,其外表面为白色PE聚酯涂层(2涂2烤),涂层标称厚度≥20μm。岩棉芯材标称密度≥135kg/m,憎水率≥99%,燃烧等级为A1级不燃。
2工程重点与难点
1)工程外墙板采用大跨度超厚结构岩棉复合板,墙板跨度9000mm,厚200mm,单块质量0.32t,厚度为国内首例。
2)外墙板施工时利用自攻螺栓进行两端固定,中间未设置横竖檩条,为无檩体系墙板。
3)由于复合板单板长度大,安装高度高,如何保证运输到位,防止运输过程中对材料的损伤,是施工运输过程中控制的重点。
4)外墙板厚200mm,采用自攻螺栓固定于墙板端头竖向龙骨(槽钢或工字钢)上,施工难度较大。

3施工范围
厂房外墙板施工范围具体如图1所示。

(略)

4主要施工方法
4.1运输及堆放
4.1.1成品包装、编号构配件在工厂加工制作,均以成品的形式运到现场。发运前所有构件均进行打包捆扎。在包装时应设标记牌,标明构件名称、按施工区域和位置编号、数量、质量、重心和吊点位置。
4.1.2成品运输管理
因本工程的材料运输量较大,为保证材料的不间断供应,确保运输的实效性及合理性,采取工地现场人员与供货厂家发货信息互动的方式。
4.1.3成品现场卸货
待材料发运到施工现场后,在准备好场地上的垫块后进行卸货,卸货时如采用人工进行,装卸工人应戴好手套,以防止墙板割破手指。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制作,制作技术,剪力墙,加劲型,超厚板,钢板,钢板剪力墙,钢结构,超厚板加劲型钢板剪力墙制作技术.pdf

[摘要]超厚板加劲型钢板剪力墙是一种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高层抗侧力结构体系,其具有良好的抗震延性和耗散地震能量的能力,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超高层建筑中。结合天津117大厦工程,针对超厚板加劲型钢板剪力墙的结构特点,从下料、组装、焊接等各工序详细阐述其制作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工期效益和经济效益。[关键词]高层建筑;钢结构;钢板剪力墙;制作

1工程概况
天津117大厦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西南部,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本项目为天津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基地综合配套区中央商务区的一期工程(简称CBD一期)。117大厦是一幢以甲级写字楼为主,并且附有六星级豪华商务酒店及相关设施的大型超高层建筑。总建筑面积约37万m2,建筑物高度约为597m,共117层,有6层地下室,为目前中国在建第四高楼(见图1)。
2结构体系
1)天津117大厦地下室钢结构主要包括位于大楼4个角部的4根巨型钢柱、8根箱形柱、钢板剪力墙、H形劲性钢柱、H型钢梁等。地下室钢结构总用钢量约1.3万t。塔楼地下室结构平面尺寸为51.3m×63.8m;核心筒钢板剪力墙平面尺寸为 34m×31.8m。

(略)

3超厚板加劲型钢板剪力墙制作重点及难点
1)超厚板加劲型钢板剪力墙柱脚底板采用穿地脚锚栓方式进行固定,其首节单个剪力墙柱脚底板锚栓孔数最多达36个,直径90mm。保证墙板整体与底板焊接成型后底板锚栓孔距的精度是制作重点、难点。
2)超厚板加劲型钢板剪力墙墙身多处设有边缘暗柱、中间暗柱,暗柱间通过加劲型暗梁连接,保证上、下节钢板剪力墙边缘暗柱、中间暗柱现场的
对接精度是制作重点、难点。
3)超厚板加劲型钢板剪力墙单片尺寸长×宽=12m×3.3m,墙身多处设有暗柱、加劲型暗梁,首节柱底板上布满加劲板。截面复杂,如何控制焊接变形,保证焊接质量及构件几何尺寸精度,是本工程重点、难点。焊接中易产生扭曲变形、局部以及整体变形,从而影响构件的外形尺寸精度,会给现场安装带来难度。

(略)

4超厚板加劲型钢板剪力墙制作技术
4.1下料
采用全自动数控火焰切割机对超厚板加劲型钢板剪力墙墙板、底板进行下料,下料应对墙身中180mm灌浆孔、底板中90mm锚栓孔同时切割。对于此类超厚板,数控火焰切割时应注意考虑割缝补偿。零件上需用油漆笔标识材质、炉批号、零部件编号、工程编号等信息。
4.2零部件过焊孔、坡口开设
超厚板加劲型钢板剪力墙零部件过焊孔、坡口预先划线,采用半自动仿形切割机进行切割,其尺寸大小应符合工艺性要求。切割后的过焊孔、坡口表面要光滑平整,割纹深度符合要求,表面毛刺应打磨干净。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体系施工技术,支撑体系,筏板,脚手架,超厚筏板,钢管,马凳,马凳支撑,超厚筏板钢管脚手架马凳支撑体系施工技术.pdf

[摘要]结合和合国际中心项目的工程概况,对工程采用的钢管脚手架马凳支撑体系代替常用的钢筋马凳和型钢马凳支撑的施工技术进行研究,从支撑架材料性能与支撑方案2方面分析比较钢管、钢筋、型钢作筏板钢筋支撑架的优势与不足,并对超厚筏板钢管脚手架马凳支撑体系的施工工艺流程做详细论述。实践证明,该技术措施既能满足超厚筏板钢筋的支撑要求,同时又能有效控制大体积混凝土内部降温,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关键词]高层建筑;筏板;脚手架;马凳;支撑体系;施工技术

1工程概况
和合国际中心为“第三批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并且获得了美国LEED金奖认证,项目位于太原市长风商务区谐园路与集阜西路交叉处,地下3层,地上为33层(170m)和29层(150m)的2栋超高层塔楼(见图1),分别位于基坑的西北角和东南角。项目占地面积约1.1万m2,总建筑面积15万m。南、北塔楼的核心筒筏板厚度均达到3m,筏板配筋为上下层钢筋,均为三级32@150×150的钢筋网片,中层配筋为三级中14@150×150钢筋网片,拟采用钢管脚手架作为钢筋支撑。

2不同筏板钢筋支撑架比较
2.1支撑架材料性能比较
在超厚筏板施工中,钢管脚手架作为钢筋支撑架的钢管一般采用b48×3.0钢管,钢筋支撑架一般采用32钢筋,型钢支撑架一般采用「8,3种材料性能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2,3种材料中,b48×3.0钢管截面面积、单位质量最小,轴向压杆的强度最好;[8截面惯性矩最大,根据欧拉公式计算杆件受压承载力极限值,「8稳定性最好,Φ48×3.0钢管次之,钢筋稳定性最差。

3钢管脚手架马凳施工技术
3.1施工工艺流程(见图2)
3.2施工操作要点
3.2.1弹钢筋位置线
将防水混凝土保护层清扫干净后,用墨线在上面放出钢筋位置线,但要注意底板钢筋底层及侧向钢筋保护层的厚度要求,在底板上将电梯井、集水坑投影线弹出墨线,并用红油漆进行标识。中、上层钢筋的位置弹线需提前在横向钢管上弹出,注意避开立柱钢管位置,以保证钢筋间距。
3.2.2按线布置筏板钢筋
1)筏板钢筋绑扎前,需按照1m×1m的梅花形放置混凝土垫块(100mm×100mm×100mm),局部阴阳角部位根据现场实际情沉进行调整,混凝土垫块筏板一般都要求在混凝土搅拌站提前制作,并在标准条件下养护7d后方可使用。

4结语
和合国际中心工程在北塔楼超厚筏板钢筋支撑采用型钢马凳支撑体系,但施工速度太慢,而且造价太高。综合考虑后,在南塔楼超厚筏板钢筋支撑采用钢管脚手架马凳支撑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以本工程南、北塔楼为核算依据,采用钢管脚手架马凳支撑体系较传统型钢马凳支撑体系节约造价约35%,节约工期约40%。结合本工程超厚筏板钢管脚手架支撑体系的施工得出以下结论。
1)钢管脚手架马凳支撑体系较型钢马凳支撑体系节约造价,且超厚筏板厚度越厚,钢筋排布越复杂,工期与造价节省的越明显。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小间距隧道,施工技术,暗挖技术,浅埋,浅埋暗挖,超前支护,超前支护浅埋暗挖技术在小间距隧道中的应用.pdf

[摘要]结合工程实际,对超前支护浅埋暗挖施工技术包括原理、施工难点、关键技术和效果评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前支护浅埋暗挖技术克服了偏压、浅埋软弱地层小间距隧道安全施工的难题,施工对地表忧动小。具有施工速度快,工程成本低,对周边环境破坏小,进洞安全等优点;与传统的明挖法相比,对洞口及明洞开挖土石方量少,且不需要回填,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关键词]隧道工程;超前支护;浅埋暗挖;小间距隧道;施工技术

1工程概况
云南永武高速公路波支隧道全长763m,隧道设计净跨11.2m,净高7.1m,为左右幅分离的单向双车道隧道。隧道位于元谋大断裂带区域,进口右幅K98+760一K98+856段有一崩塌体发育,厚度9.8~13.9m,由亚黏土、块石土组成,稳定性较差。出口左幅K99+040一K99+100段和右幅K99+070一K99+140段隧道埋深浅(最薄处覆盖层仅为1.7m),围岩稳定性差,拱顶、侧壁极易坍塌冒顶。武定端隧道左右幅间距较近(武定端洞口净距仅为15.9m),为小间距隧道。该隧道属于典型的偏压、浅埋软弱地层小间距隧道,为云南永武高速公路重、难点控制性工程。

2超前支护浅埋暗挖技术原理
浅埋暗挖技术主要用于第四纪软弱地层且围岩自承载能力相对较差的隧道工程,其技术上沿用了新奥法的基本原理,采用复合衬砌方式施工。波支隧道为偏压、浅埋软弱地层小间距隧道,隧道开挖前通过砌筑套拱,在洞口段外缘布设一环纵向钢管,通过钢管注浆和辅助施工措施加固围岩,提高围岩的自承载能力;采用超前支护浅埋暗挖技术开挖洞室,并通过架设钢支撑、挂网喷锚,形成柔性支护控制围岩变形,最终形成隧道结构。
3小间距隧道施工难点
1)中间岩(土)柱承载力大,施工安全要求高小间距隧道中间岩(土)柱的临空面受力最大,特别是在临近进、出隧道洞口处的岩(土)柱。为确保两侧隧道的安全,中间岩(土)柱承载力最大值小于设
计可控量值。
2)埋深浅,环境影响大,施工要求高偏压、浅埋软弱地层小间距隧道施工,受地层位移和地表沉降效应明显,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对开挖、初期支护、二次衬砌、排水、注浆等提出了较高要求。

(略)

4小间距隧道施工关键技术
4.1浅埋暗挖施工方法比较
偏压、浅埋软弱地层小间距隧道常用的施工方法主要有:明挖法(盖挖法)和浅埋暗挖法。基于特殊地层、地形地貌和围岩类型情况,采用浅埋暗挖施工的情况较多。浅埋暗挖施工方法经工程实践,现已衍生出了多种施工方法,不同施工方法的比较12]如表1所示。本隧道地层较差部分采用正台阶法施工,地层差部分采用正台阶环形开挖法施工。
4.2施工方法和支护参数的选择
1)根据地质超前预报和监控量测成果,及时掌握围岩在开挖过程中的动态参数和支护结构稳定状态。以现场量测资料分析围岩稳定性,确定适合的开挖方法。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