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2 > 12月 ( 第 154 页)

ICS65.020.01
B05 DB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23/T2427-2019
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调查技术规程
201907-23发布 2019-08-22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23/T 2427-2019,有机碳碳储量调查技术规程,森林土壤,森林土壤有机碳碳储量调查技术规程,DB23/T 2427-2019 森林土壤有机碳碳储量调查技术规程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的编写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黑龙江省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中心、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林口重点国有林管理局、黑龙江省东京城重点国有林管理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魏胜利、贾炜玮、潘鹏旭、邱毅、刘莎莎、马杰、郭宏锐、宋蕾、张晖、刘强、白韫诚、李玉宝、吕达明、刘国成、王怀宇、陈庆、芦海涛、张不德、刘少军、周玮、关勇、李宏兴、马军、邢贵江、林宏、潘贵岭、张靖翊、马世利、段延国、田相宜、高忠华。

内容摘抄:

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调查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调查的土壤剖面点设置和调查取样、土壤容重、有机碳和砾石体积含量测定及土壤有机碳储量计算。
本标准适用于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调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6424-2010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LY/T2250-2014森林土壤调查技术规范
NY/T1121.4-2006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
3土壤剖面点设置和调查取样
3.1土壤剖面点设置
在调查区域内森林土壤碳储量调查与森林生物量调查同时进行,土壤削面点调查要布设在不同坡向、坡位的有代表性的乔木样地中。整个调查区域设置8个以上土壤劑面点。土壤剂面点位于乔木样地的2条对角线交点处,位置如图1所示。(略)

3.2土壤剖面点调查取样
土壤剂面点取样样品中不含森林的活生物量(细根直径大于2m的不包含),表格填写参见附录A:其余调查取样按照LY/T2250-2014中第4、5、6、7、8章的规定执行。
4土壤容重、有机碳和砾石体积含量测定
4.1土壤容重的测定
按照NY/T1121.4-2006中第4章的规定执行。
4.2有机碳测定
待土壤样品风干后,将每层土壤样品按四分法进行研磨,研磨后过100目的筛子,之后称取约100mg的样品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坩埚,用1mo1/L硝酸处理16一24后,利用碳分析仪检测土壤含碳率。
4.3土壤砾石体积含量测定
将各层次风干的土壤样品依次放入塑料或金属容器内,向容器内注入水,没过样品,搅拌土体,使得砾石和土壤分离,待砾石沉底后,倒掉泥水。如此反复几次,使土和砾石彻底分离,用干毛巾和吸水纸吸干砾石表面水分,然后用2m目的网筛将石砾直径≥2mm的石砾筛选出来。砾石体积V可使用量筒采用排水法得到。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71.080.40
G17
备案号10127—2002 H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T 3263——2001
三氯异氰尿酸
Trichloroisocyanuric acid
2002-01-24发布2002-07-01实施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发布

HG/T 3263-2001,三氯异氰尿酸,HG/T 3263-2001 三氯异氰尿酸

内容摘抄: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三氯异氰尿酸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安全等。本标准适用于由氰酸、烧碱、氯气为原料制得的三氯异氰尿酸。该产品主要用作漂白剂、杀菌消毒剂、羊毛防缩剂等。

(略)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90—1990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GB191——2000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601——1988 化学试剂 滴定分析(容量分析)用标准溶液的制备
GB/T603—1988 化学试剂 试验方法中所用制剂及制品的制备(neq ISO6353-1*1982)

GB/T1250—1989 极限数值的表示方法和判定方法

GB/T 6678——1986 化工产品采样总则

GB/T6679—1986 固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 6682—199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eqv ISO 3696∶1987)3 要求
3.1 外观∶白色结晶粉末及各种形状成型品。

(略)
4 试验方法
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为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中规定的三级水。本标准中所用标准滴定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601、GB/T603之规定制备。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31.020
Q51 DB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23/T2070-2019
石墨散热膜加工技术规程
2019-07-23发布 2019-08-22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23/T 2070-2019,石墨散热膜,石墨散热膜的加工技术规程,DB23/T 2070-2019 石墨散热膜的加工技术规程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黑龙江石墨产品标准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黑龙江奥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国家石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黑龙江)。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玉凤、吕国良、刘壮、陈瑞、陈庆、崔广宏、刘卓鑫、刘璐、马延宾、刘莉王井柱、田成野。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内容摘抄:

石墨散热膜加工技术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石墨散热膜的术语和定义、原料要求、加工工艺、检验规则、包装和标志以及运输和贮存。
本规程适用于以可膨胀石墨为原料加工成的石墨散热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227煤中氮的测定方法
JB/T8133.4电炭制品物理化学性能试验方法第4部分:肖氏硬度
B/T9141.1柔性石墨板材第1部分:密度测试方法
JB/T9141.2柔性石墨板材第2部分:抗拉强度测试方法
JB/T9141.4柔性石墨板材第4部分:压缩率、回弹率测试方法
JB/T9141.5柔性石墨板材灰分测试方法
JB/T9141.7柔性石墨板材第7部分:热失重测定方法
YB/T5291高炉炭块导热系数试验方法
3术语和定义
石墨散热膜为厚度不大于0.08m,导热系数不小于500W/mk(水平方向)并按要求覆以有机膜的石墨纸
4原料要求
可膨胀石墨

(略)

内容索引:

目次
前言.Ⅱ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原料要求1
5加工工艺.1
6检验规则.2
7包装、标志、运输、贮存..3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65.060.01
B90 DB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23/2348-2019
农用半履带作业质量评价规范
2019-04-03发布 2019-05-02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23/T 2348-2019,农业,农业半履带作业质量评价规范,半履带作业质量评价规范,DB23/T 2348-2019 农业半履带作业质量评价规范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农作物收割机械设备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农机标准化专业技术分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黑龙江农垦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黑龙江重兴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国家农作物收割机机械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黑龙江)。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范淼、柳春柱、牛文祥、闫胜民、吕峰、修德龙、杜吉山、曹春玉、王强。

内容摘抄:

农用半履带作业质量评价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用半履带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安全要求、作业质量要求、检测方法、检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配套轮式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使用的农用半履带的质量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262农业机械试验条件测定方法的一般规定
GB10396农林拖拉机和机械、草坪和园艺动力机械安全标志和危险图形总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农用半履带
由金属、橡胶或复合材料制成的环形链带,用其单独替代行走部件,以单一或混合传动形态作用于农业机械的装置。
4基本要求
4.1试验地
试验地测区长度不少于50如,两端应留有10如的稳定区,宽度应满足不少于3个往返作业幅宽。
4.1.1旱田地
应选择平坦、有代表性的田块,土壤绝对含水率在2%~3瑞之间。
4.1.2水田地
应选择泥脚深度不大于20℃m的田块.
4.2试验样机
根据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选择配套拖拉机或联合收割机,按使用说明书要求对机器进行安装、调试,并对样机进行下列检查:
a)各连接件、紧固件不应有松动现象:

b)转动灵活、平稳、可靠,无异常声响。
c)农用半履带的纵向中心线与配套机型的纵向中心线应保持平行。
d)驱动轮与履带板不应有顶齿、脱轨现象。
4.3试验条件测定
4.3.1泥脚深度
在测区内对角线上取5点,测量泥脚深度,并计算出5点的平均值。
4.3.2土壤绝对含水率
在测区内对角线上取5点,每点按0cm5cm、5cm~10cm、10cm~15cm分层测定,并分别计算出各层和全层平均值。
4.4试验仪器
检测所用仪器、量具需经检定或校准合格,并在有效的检定周期内。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备案号: J3030-20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
HG/T 20645-2022
代替 HG 20645-1998
化工装置管道机械设计规定
Design standard of piping mechanics for chemical plant
2022-04-08 发布 2022-10-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G/T 20645.2-2022,化工装置管道机械设计规定,工程设计规定,HG/T 20645.2-2022 化工装置管道机械设计规定 工程设计规定

内容摘抄:

前言
本规定是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 2015 年第四批行业标准修订计划的通知~ (工信厅
[2015J165 号文)的要求,由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为主编部门,委托全国化工工艺配管
设计技术中心站负责组织,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华陆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全国化工工艺配管
设计技术中心站为主编单位,会同参编单位,在原行业标准《化工装置管道机械设计工程规定》
HG/T 20645.2-1998 的基础上修订完成。
本规定自实施之日起代替《化工装置管道机械设计工程规定~ HG/T 20645.2-1998 0
本规定在修订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我国化工工程设计方面的
管道应力分析和管架设计、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工程质量验收工作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国
内外化工工程技术应用的大量资料,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改本规范,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定共分为 章,其主要内容包括总则、设计依据、柔性分析和应力计算的工作内容、管
道支吊架。
本规定与 HG/T 20645.2-1998 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1.增加了总则;
2. 规定名称改为"化工装置管道机械设计规定 工程设计规定",并对规定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
3. 删除了第 3, 4 , 5 , 章节内容;
4. 增加了"设计依据" "应力分析的工作内容"和"引用标准"章节;
5. 对"管道支吊架设计"进行了部分修改;
6. 修订了与相关标准不相符合的部分条款。
本规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管理,由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负责日常管理,由中国
成达工程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与中国成达工程
有限公司联系(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大道中段 279 号成达大厦;邮编: 610041; 电话:
028-65531491 ;电子邮箱: 1iuxunze@chengda.com) ,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定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
华陆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全国化工工艺配管设计技术中心站
参编单位: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刘勋泽 张西平 郭卫疆 代永清 杜光怡 刘俊 蔡晓峰
主要审查人:吴礼学 马海宾 王果俊 田德永 刘洪福 端木瑾 唐琳 单荣 邢睿 玉刚

1总则
1. O. 1 为规范化工装置管道机械设计工程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制定本规定。
1. O. 2 本规定适用于化工装置的管道机械设计。
1. O. 3 本规定的内容仅具有通用性,在具体工程项目设计时,项目设计经理(负责人)应根据项
目特点及合同要求,对本规定作适当的补充和调整,并经批准后发布实施。
1. O. 4 工程设计中管道机械设计工作除应执行本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设计要求
2.1 基础资料
2. 1. 1 设计中所需的基础设计资料应包括设计合同、工程名称、产品及规模以及厂址水文地质概
况等。厂址及水文地质概况应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1 10m 高处的基本风压值;
2 平均最大的冰雪荷载;
3 地震基本烈度;
4 土壤的性质;
5 有关的试验参数和要求。
2.1.2 设计文件的编码规则应符合设计合同的规定。
2.1.3 设计文件中使用的计量单位应按合同规定执行。当合同无明确规定时,应采用国家现行的
法定计量单位。
2.1.4 设计文件中使用的文字应符合合同规定。当合同无明确规定时,应采用中文。
2. 2设计参数
2. 2. 1 设计温度应采用工艺系统专业确定的管道设计温度。特殊情况下,经工艺系统专业确认和
同意,可采用正常最高操作温度作为设计温度。
2.2.2 安装温度宜取 20"C ,特殊情况下,针对具体工程所在地域可另行确定安装温度。
2.2.3 设计压力应采用工艺系统专业确定的管道设计压力;特殊情况下,经工艺系统专业确认和
同意,可采用正常最高操作压力作为设计压力。
2.3 设计荷载的评估
2.3.1 评估应包括压力荷载对管道及管道组成件的强度的影响以及由压力荷载所产生的一次应力
对管系的影响。
2.3.2 评估应包括管道、流体、绝热层和附加结构的质量荷载以及可能存在的冰或雪的质量荷载
所产生的一次应力对管系的影响。
2.3.3 评估应包括下列动力荷载对管系的影响:
32
1 冲击荷载:评估由流体的相变和其他冲击对管系的影响;
2 风荷载:评估风压对室外架空敷设管系的影响;
3 地震荷载:评估由地震产生的水平力对管系的影响;
4 振动荷载:评估管系严重振动或发生共振对管系的影响;
5 流体排放反力:评估安全阀、减压阀及其他变速排放所产生的反力对管系的影响。
2.3.4 当管道受约束时,应评估热胀冷缩产生的位移应力对管系的影响。
2.4 计算程序
2.4.1 管系静力分析程序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
2.4.2 管系动力分析程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往复式压缩机管道动力分析程序应包括下
列程序:
1 复杂管系气柱固有频率计算程序;
2 气流脉动计算程序;
3 管系结构振动计算程序。
3 柔性分析和应力计算的工作内容
3. 1 柔性分析和应力计算的方法
3. 1. 1 柔性分析和应力计算的方法应根据管道的设计温度、设计压力、公称尺寸及所连接设备的
类型等因素来确定。
3.1.2 柔性分析和应力计算方法可分为日测法、简化分析法和详细柔性分析和应力计算法。
3.2 11备界管系的确定
3.2.1 柔性分析和应力计算人员应依据工艺系统专业提供的管道命名表,征询工艺系统专业负责
人、管道布置专业负责人和设计经理的意见,结合使用的柔性分析和应力计算方法,编制临界管
系表。
3. 2. 2 正式确认的临界管系表应发送给管道布置专业负责人和设计经理。
3. 3 柔性分析和应力计算方法的选择
3.3.1 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管道,应进行详细的柔性分析和应力计算:
1 与敏感机器、设备相连的以及设备管口有特殊荷载要求的管道;
2 设计温度等于或高于 350"C ,或者等于或低于-46"C 的管道;
3 预期寿命内热循环当量次数超过 7000 次的管道;
4 柔性分析和应力计算工程师认为需要进行详细柔性分析和应力计算的管道。
3. 3. 2 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管道,应选择适当的柔性分析和应力计算方法进行管道的柔性分析
和应力计算:
1 泵的进出口连接管道:
1 )公称尺寸大于 DNI00 ,且设计温度等于或高于 230"C ,或者等于或低于-20"C 的管道;
2) 接管公称尺寸比泵接口公称尺寸大(指用异径管连接)的管道。
2 与空冷器连接的管道:
1 )公称尺寸等于或大于 DN150 的连接管口的管道;
2) 设计温度等于或高于 120"C 的连接管口的管道。
3 与加热炉、蒸汽发生器及反应器连接的管道:
1 )公称尺寸等于或大于 DN150 的连接设备管口的管道;
2) 设计温度等于或高于 230"C 的连接设备管口的管道。
4 其他管道:
1 )所有与冷箱连接的低温管道;
2) 连接到压力容器的重要管道;
3 )所有由工艺/系统专业提出的重要管道和内部绝热的管道;
4) 公称尺寸大于 DN200 ,且设计温度高于 200"C 的管道;
5 )公称尺寸大于 DN400 ,且设计温度高于 100"C 的管道;
6) 所有铝及铝合金管道;
7 )所有非金属或非金属衬里的管道;
8 )所有带夹套的管道。
5 有关规范要求的管道。
6 对于上述范围以外的管道,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柔性分析和应力计算方法和详细程度。
3. 3. 3 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管道,可选用目测法或简化分析法进行管道的柔性分析和应力计算:
1 公称尺寸小于或等于 DN50 的管道;
2 设计温度高于一46"C 但低于 100"C 的管道;
3 设计温度等于或高于 100"C 但低于 200"C ,公称尺寸大于 DN50 ,但小于或等于 DN400
管道;
4 设计温度等于或高于 200"C 但低于 350"C ,公称尺寸大于 DN50 ,但小于或等于 DN200
管道。
3.4 柔性分析和应力计算及评定准则
3.4. 1 分析模型应按规则要求建立。
3.4.2 计算应按程序要求进行。
3.4.3 管道的应力强度条件及许用应力范围的评定准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压力管道规范
业管道 部分:设计和计算} GB/T 2080 1. 的相关规定。
3.4.4 管道由于自重引起的弯曲应力和弯曲挠度的评定准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管道支吊架
部分:技术规范} GB/T 17116.1 的相关规定。
3.4.5 转动机械及定型设备管口的荷载条件应符合制造商的要求;当制造商无数据时,可按相关
规定进行核算。
3.5 结果处理
3.5.1 对符合评定要求的管系,应填写管系柔性分析和应力计算一览表,并在应力计算轴测图上
标记通过标识。
3.5.2 对不符合评定要求的管系,应由管道机械专业提出修改建议后返回管道布置专业进行修
改,然后再进行计算,直至符合评定要求。
4 管道支吊架
4.1 管道跨距
4. 1. 1 管道基本跨距、考虑地震影响的管道跨距、垂直管道的导向间距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化
工装置管道机械设计规定 设计技术规定~ HG/T 20645.5 的有关规定。
4.1.2 振动管道的跨距应根据动力分析报告确定。

(略)

内容索引:

目 次
1 总则……………………………………………………………… (31)

2 设计要求…………………………………………………… (32)
2.1 基础资料…………………………………………………………………(32)

2.2 设计参数………………………………………………………………(32)

2.3 设计荷载的评估……………………………………………………………(32)

2.4 计算程序………………………………………………………… (33)

3 柔性分析和应力计算的工作内容……………………………………………… (34)

3.1 柔性分析和应力计算的方法……………………………………………………… (34)

3.2 临界管系的确定…………………………………………………(34)

3.3 柔性分析和应力计算方法的选择……………………………………… (34)

3.4 柔性分析和应力计算及评定准则………………………………………… (35)

3.5 结果处理…………………………………………………………… (35)

4 管道支吊架…………………………………………………………… (36)

4.1 管道跨距………………………………………………………………… (36)

4.2 管架设计…………………………………………………………(36)

本规定用词说明 …………………………………………………………… (37)

引用标准名录……………………………………………………… (38)
附条文说明 ………………………………………………………………… (39)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65.020
B65DB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23/T1574-2020代替DB23/T1574-2014
森林火灾林木损失调查评估技术规程
2020-08-24发布 2020-09-23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23/T 1574-2020,林木损失调查评估技术规程,森林火灾,森林火灾林木损失调查评估技术规程,DB23/T 1574-2020 森林火灾林木损失调查评估技术规程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的标准编写规则起草。
本标准是对DB23/T1574-2014的修订。
一一修改了项日标题,增加了“调查”内容:
一一确定了调查评估对象:
一一对受害森林面积进行了修订:
一一修订了统计评估方法:
一一增加了附录A部分。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森林防火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哈尔滨鑫志图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大兴安岭森林经营部技术推广站、黑河市草原服务站、逊克县防火指挥部、黑龙江省庆安国营林场管理局、泰来县应急管理局、黑龙江省应急救援保障中心、五常市林业和草原局、黑龙江省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宾西示范林场。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滑莎、刘恒旭、罗玉亮、翟甡、苏晓莉、黄鹤、石铁峰、宋晋军、刘绍卓、王大川、王丽娜、郑宏、刘桂英、宫莉、阚学权、吕爽、原雪娜、曾闯、李英明、刘广菊。

内容摘抄:

森林火灾林木损失调查评估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森林火灾林木损失的调查评估对象、森林火灾基本情况调查、林木损失调查、损失统计评估方法、评估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森林火灾林木损失调查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2407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
LY/T2408重大自然灾害林业灾损调查与评估技术规程
DB23/T1376森林火灾林木受害程度判定
3调查评估对象
3.1调查对象
为发生森林火灾林地、林木、幼树幼苗。
3.2调查评估内容
a)调查火场基本情况及火场面积:
b)调查过火区域不同调查类型标准地林木〔幼树幼苗)特征及林木受害程度:
c)评估过火区域受害森林面积、受害林木损失、受害幼树幼苗损失。
3.3调查承担单位
森林资源灾害调查应由具有林业调查资质的单位承担。
4森林火灾基本情况调查
4.1火烧边地基本情况调查
踏查整个火烧迹地确定调查区域,选择有代表性的调查点设置标准地进行调查。见附录A的A1。
4.2森林火灾面积调查
4.2.1过火区域面积<100hm的森林火灾,用罗盘仪、经纬仪或经过差分纠正的卫星定位接收机测量,测量的闭合差≤1/200.

4.2.2过火区域面积≥100m的森林火灾,可以分成小区域用罗盘仪、经纬仪和卫星定位接收机测量。特别重大森林火灾也可以借助飞机进行航空测量。
4.3受害森林面积的统计
4.3.1通过标准地调查,按DB23/T1376统计过火林分综合损失指数;
4.3.2火烧迹地内面积≥1m的过火林分综合损失指数<0.1及未烧的林分,不计入受害森林面积。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北京市地方标准

编号DB11/1310-2015

备案号48721-2016

装配式框架及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规程

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Precast Concrete Frame and Frame-Shear Wall Structure

2015-12-30发布2016-07-01实施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联合发布

 

DB11 1310-2015,剪力墙,装配式框架,装配式框架及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规程,DB11/1310-2015 装配式框架及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规程(附条文说明)

本规程是根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乡规划标准化工作规划》和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14 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质监标发[2014]36 号),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工程经验,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经专家深入论证,编制本规程。

本规程中包括的章节为:1.总则;2.术语和符号;3.材料;4.基本规定;5.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设计;6.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本规程中第 4.1.3 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1.0.1 为了在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及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和北京市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保证质量,促进建筑产业化的发展,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的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及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5g)及8度(0.20g)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及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设计;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应符合本规程的有关规定。本规程不适用于特别不规则的建筑。

1.0.3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及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和北京市有关标准的规定。

2.1.1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monolithic precast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由预制框架梁柱通过可靠的方式进行连接并与现场后浇混凝土、水泥基灌浆料形成整体的框架结构。简称装配式框架结构。

2.1.2 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monolithic precast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with shearwall

由预制框架梁柱通过采用各种可靠的方式进行连接,并与现场浇筑的混凝土剪力墙可靠连接并形成整体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简称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

2.1.3 接缝 seam between precast connponent and concrete or grout cast-in-situ

装配整体式结构中,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水泥基灌浆料之间的交接界面。

2.1.4 拼缝 gap between precast components

预制构件现场拼接时形成的预制构件之间的空隙。

3.1.1 装配式结构中,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

3.1.2 装配式结构中普通受力钢筋的选用及其各项性能指标均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钢材的各项性能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的规定。

3.2.1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采用的套筒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筒》JG/T398的规定;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采用的灌浆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JG/T408的规定。

3.2.2 预制构件连接用预埋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的规定。

3.2.3 预制构件连接件的钢材以及焊接材料或螺栓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的规定。

3.2.4 上下层预制柱之间的接缝材料立方体抗压强度应高于预制柱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10MPa或以上,且不应低于40MPa,并应满足安装施工要求。

4.1.1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应符合表 4.1.1 的规定。

4.1.2 装配整体式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表 4.1.2 的规定。

4.1.3 装配整体式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根据设防类别、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抗震等级应符合表 4.1.3 规定。

4.1.4 乙类装配整体式结构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当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且抗震等级为一级时,应采取比一级更高的抗震措施;当建筑场地为I类时,仍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4.1.5结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质量、刚度分布宜均匀;竖向布置应规则、连续、均匀,并应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竖向突变,承重构件宜在竖向上下对齐。

4.1.6高层装配整体式结构宜设置地下室,地下室宜采用现浇混凝土。

4.1.7 装配整体式结构构件及节点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及施工阶段验算,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等有关规定。

4.1.8 预制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接缝受剪验算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0.85。

4.1.9 装配式结构设计应重视概念设计和预制构件的连接设计。应采用合理的结构方案和可靠的连接构造措施,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和冗余度。必要时,应进行防连续倒塌设计。

4.1.10 装配式结构的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预制构件应符合模数协调原则,优化预制构件的尺寸,减少预制构件的种类;

2预制构件应满足施工吊装要求,且应便于施工安装和进行质量控制。

3应根据预制构件的功能部位、采用的材料、加工制作等因素,确定合理的公差。在必要的精度范围内,宜选用较大的基本公差。

4.1.11 装配式结构设计应综合考虑预制构件制作和安装阶段误差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减小误差影响,防止误差累积。预制构件之间的拼缝宽度不宜小于10mm。

4.1.12装配式结构设计应进行施工图和预制构件制作详图两阶段设计,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施工图阶段,应完成装配式结构的计算分析、结构构件的截面和配筋设计、节点连接构造设计、结构构件拼装设计等;

2预制构件制作详图阶段,应根据建筑、结构和机电设备各专业以及设计、制作和施工各环节的综合要求进行深化设计,协调各专业和各阶段所用预埋部件,确定合理的制作和安装公差等,其内容和深度应满足构件制作、运输、安装的要求。

4.2.1 装配整体式结构的作用及作用效应组合应根据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确定。

4.2.2 进行后浇叠合层混凝土施工阶段验算时,叠合楼盖的施工活荷载取值应考虑实际施工情况,且不宜小于1.5kN/m²。

4.3.1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可采用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

4.3.2 装配整体式框架和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作用效应分析可采用弹性方法。

4.3.3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层层间最大水平位移与

4.3.4 当进行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时,采用装配整体式叠合楼盖的楼面中,应考虑叠合板对梁刚度的增大作用,可根据翼缘情况取1.3~2.0的增大系数。

4.4.1 预制构件应合理选择吊具和吊点的数量和位置,使其在脱模、翻转、运输及安装阶段满足设计要求。对制作、运输和堆放、安装等短暂设计状况下的预制构件验算,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的有关规定。

4.4.2 预制构件中普通钢筋及预应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要求;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50mm时,宜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

4.4.3 预制楼梯梯板上部应配置通长的构造钢筋,配筋率不宜小于 0.15%;下部钢筋应按计算确定;分布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6mm,间距不宜大于 250mm。

4.4.4 预制构件中外露预埋件凹入混凝土表面不宜小于 10mm。

4.4.5 预制构件外露金属件应进行封锚或防腐处理,其耐久性应满足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有防火要求时尚应采取防火措施。

1 总则......................................................................... 1

2 术语和符号.............................................................. 2

2.1 术语..................................................................................2

2.2 符号................................................................................. 3

3 材料..................................................................... 4

3.1 混凝土、钢筋和钢材....................................................4

3.2 连接材料.......................................................................4

4 基本规定............................................................. 5

4.1 一般规定........................................................................... 5

4.2 作用及作用效应组合 ....................................................... 7

4.3 结构分析 ......................................................................... 7

4.4 预制构件设计 ................................................................ 7

4.5 连接设计 ...................................................................... 8

4.6 楼盖设计........................................................................11

5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设计.....................................14

5.1 一般规定.......................................................................14

5.2 承载力计算..................................................................14

5.3 构造设计 ...................................................................16

6 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6

6.1 一般规定 .................................................................26

6.2 连接设计................................................................26

本规范用词说明...................................................28

引用标准名录..................................................29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B11/1310-2015 装配式框架及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规程(附条文说明)已关闭评论

北京市地方标准

编号DB11/1505—2017

备案号J14011—2017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urban utility tunnel engineering

2018-07-01实施2017-12-15发布

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联合发布

 

DB11 1505-2017,城市综合管廊工程,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设计规范,DB11/1505-2017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为科学、有效地利用北京市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统筹和规范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规划设计,协调相关行业标准,按照《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十三五”时期城乡规划标准化工作规划(2016-2020)》和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2016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质监标发【2016】22号)的要求,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吸取科研成果以及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成本规范的编制工作。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与符号;3.基本规定;4.规划;5.总体设计;6.结构设计;7.附属系统设计;8.智慧管理系统;9. 入廊管线设计。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第7.7.3条为强制性条文,以斜体字标志的第3.0.1、3.0.2、3.0.6、4.1.3、4.3.5、4.3.7、4.3.8、5.5.1、5.5.10、6.1.3、9.1.1、9.4.7、9.5.5、9.6.1条为国家(行业)相关标准强制性条文,均必须强制执行。

1.0.1 为适应北京市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建设高标准的城市综合管廊,规范城市综合管廊工程的规划、设计,统一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设计主要技术指标,确保城市综合管廊工程建设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智慧管理、便于施工和维护,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北京市新建、改扩建城市综合管廊工程的规划与设计。

1.0.3 综合管廊工程规划建设应遵循“规划先行、适度超前、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原则,充分发挥综合管廊的综合效益。

1.0.4综合管廊工程的规划、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北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1.1综合管廊 utility tunnel

建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纳两类及以上城市工程管线的构筑物及附属设施。

2.1.2干线综合管廊 trunk utility tunnel

用于容纳城市主干工程管线,采用独立分舱方式建设的综合管廊。

2.1.3支线综合管廊 branch utility tunnel

用于容纳城市配给工程管线,采用单舱或多舱方式建设的综合管廊。

2.1.4缆线管廊 cable trench

采用浅埋沟道方式建设,设有可开启盖板、其内部空间可不考虑通行的,主要用于容纳电力电缆和通信线缆的管廊。

2.1.5城市工程管线 urban engineering pipeline

城市范围内为满足生活、生产需要的给水、雨水、污水、再生水、天然气、热力、供冷、电力、通信、广播电视、气力垃圾输送管道等市政公用管线,不包含工业管线。

2.1.6通信线缆 communication cable

用于传输信息数据电信号或光信号的各种导线的总称,包括通信光缆、通信电缆以及智能弱电系统的信号传输线缆。

2.1.7气力垃圾输送管道系统 pneumatic garbage collecting pipe system

利用负压气流通过管道系统,将从建筑室内、小区及市政等分类垃圾投放设施投入的垃圾,输送至中央收集站,经固、气分离后压缩集中存储外运处置,垃圾管道内气体经除尘过滤、除臭净化达标排放的垃圾收集输送系统。

2.1.8综合管廊定测线 utility tunnel positioning line

为便于综合管廊平面定位设置的其主要结构定位基准线。

2.1.9舱室 compartment

由综合管廊结构本体或防火墙、防火门分隔的用于敷设城市工程管线的封闭空间。

2.1.10人员出入口entrance

综合管廊设置的便于管理维护人员进出的出入口。

2.1.11逃生口escapemanhole

综合管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的便于人员逃生时可直通地面的孔口。

2.1.12吊装口hoistinghole

用于将各种入廊管线和设备吊入综合管廊内而在综合管廊上开启的洞口。

2.1.13管线分支口 junction for pipe or cable

综合管廊内入廊管线和外部管线相衔接的构筑物。

2.1.14现浇混凝土综合管廊 cast-in-siteutility tunnel

采用现场整体浇筑混凝土的综合管廊结构本体。

2.1.15预制拼装综合管廊 precast utility tunnel

在工厂内分节段浇筑成型,现场采用拼装工艺施工成为整体的综合管廊结构本体。

2.1.16顶进法 jack-in method

利用顶进设备将预制的箱形构造物或圆管沿综合管廊线位逐渐顶入,以构成综合管廊本体的施工方法。

2.1.17矿山法 mining method

修筑综合管廊结构的暗挖施工方法。传统的矿山法指用钻眼爆破的施工方法,又称钻爆法;现代矿山法包括软土地层浅埋暗挖法及由此衍生的其他暗挖方法。

2.1.18盾构法 shield method

用盾构机修筑隧道的暗挖施工方法,为在盾构钢壳体的保护下进行开挖、推进、衬砌和注浆等作业的方法。

2.1.19管片结构 segment structure/segmental lining

利用工厂预制、现场拼装的管片衬砌隧道的结构形式。

2.1.20集水坑 sump pit

用来收集以便排除综合管廊结构渗漏水或入廊管道排空水等的构筑物。

2.1.21标识 mark

为便于综合管廊内部入廊管线分类管理、安全引导、警告警示等而设置的铭牌或颜色标识。

2.1.22 智慧管理系统 Intelligentmanagementsystem

对综合管廊各子系统进行集成,满足对内管理、对外通信、与城市工程管线运营公司或管理部门协调等需求,具有综合、智慧化处理能力的系统平台。

3.0.1综合管廊应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并应满足管线的使用和运营维护要求。

3.0.2综合管廊工程建设应以综合管廊规划为依据。

3.0.3 综合管廊工程应结合北京市城市集中新建区建设、旧城改造、道路新(扩、改)建、轨道交通建设、河道整治等,在城市重要地段和管线密集区规划建设。

3.0.4 城市集中新建区主要道路下市政管线宜纳入综合管廊,并应与道路同步建设。城市老(旧)城区综合管廊建设宜结合地下空间开发、旧城改造、道路改造、轨道交通建设、河道整治、地下主要管线改造、架空线入地等项目同步进行。

3.0.5 综合管廊规划与建设应与地下管线、地下空间、地下交通以及城市环境景观等相关城市基础设施衔接、协调,并兼顾人民防空需要。

3.0.6 综合管廊工程设计应包含总体设计、结构设计、附属设施设计等,纳入综合管廊的管线应进行专项管线设计。

3.0.7 综合管廊工程应同步建设消防、通风、供电、照明、监控与报警、通信、给水、排水、标识等附属设施以及“智慧管理系统”。

3.0.8 综合管廊工程应满足区域公共信息安全的相关要求。

3.0.9综合管廊附属机电设备应满足环保节能要求。

3.0.10综合管廊工程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系统进行设计,辅助施工组织、运行维护等。

3.0.11纳入综合管廊的工程管线设计应符合综合管廊总体设计及国家现行相关管线设计标准的规定。

4.1.1 综合管廊规划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规划年限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并应预留远景发展空间。

4.1.2 综合管廊规划应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道路规划、轨道交通规划、市政工程综合规划相衔接,坚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原则。

4.1.3 综合管摩规划应集约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统筹规划综合管廊内部空间,协调综合管廊与其他地上、地下工程的关系。

4.1.4 综合管廊专项规划应包括系统布局、入廊管线分析、断面选型、三维控制、配套设施、建设计划等内容。

4.2.1 综合管廊布局应与城市功能分区、建设用地布局和道路网、轨道交通网、市政管网规划相适应。

4.2.2 综合管廊规划应结合城市地下管线现状,在城市道路、轨道交通、给水、雨水、污水、再生水、天然气、热力、供冷、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环卫等专项规划以及地下管线综合规划的基础上,确定综合管廊的布局。

4.2.3 综合管廊布局应与地下交通、地下商业开发、地下车库、地下人防设施及其他相关建设项目相协调,宜同步规划、设计、施工,统筹利用建设条件,各种地面设施及环境景观宜统一布局。

4.2.4 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宜建设综合管廊

1 城市集中新建区

2 新建城市主要道路及道路宽度难以满足直埋敷设多种管线的路段;

3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地段;

4 棚户区改造、旧城更新;

5 架空线入地等管线更新改造项目;

6重要公共空间、广场、主要道路的交叉口、道路与铁路或河流的交叉处等。

4.2.5 历史文化街区宜结合架空线入地、基础设施改造等建设缆线管廊。

4.3.1 给水、再生水、天然气、热力、供冷、电力、通信、广播电视、气力垃圾输送及其他压力流管道宜纳入综合管廊,重力流雨水、污水管道结合具体条件可纳入综合管廊。

4.3.2综合管廊断面形式应根据其纳入管线的种类、规模、预留空间及建设方式等确定。

4.3.3综合管廊断面应满足管线安装、检修、维护作业所需要的空间要求。

4.3.4综合管廊内的管线布置应根据其纳入管线的种类、规模、分支口条件及周边用地功能确定。

4.3.5天然气管道应在独立舱室内敷设。

4.3.6 含天然气管道舱室的综合管廊不应与其他建(构)筑物合建。

4.3.7 热力管道采用蒸汽介质时应在独立舱室内敷设。

4.3.8 热力管道不应与电力电缆同舱敷设。

4.3.9 110kV及以上电力电缆,不应与通信电缆同侧布置。

4.3.10 给水管道与热力管道同侧布置时,给水管道宜布置在热力管道下方。

4.3.11 进入综合管廊的排水管道应采用分流制;雨水纳入综合管廊可利用结构本体或管道排水方式。

4.3.12污水纳入综合管廊内应采用管道排水方式;污水管道宜设置在综合管廊的底部。

4.4.1 综合管廊平面位置应根据周边用地规划、道路横断面、地下管线及地下空间利用情况等因素确定。4.4.2 干线综合管廊宜设置在机动车道、道路绿化带下。

4.4.3 支线综合管廊及缆线管廊宜设置在道路绿化带、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下。

4.4.4 综合管廊的覆土深度应根据地下空间竖向规划、上部荷载、绿化种植、设计冻深及综合管廊附属设施高度等因素综合确定。

4.4.5 综合管廊竖向布置应与重力流管道系统高程统筹协调,尽量减少与重力流管道的交叉,保证综合管廊的经济合理。

4.5.1 综合管廊工程应设置监控中心及供电系统等配套设施。

4.5.2 综合管廊监控中心宜与临近公共建筑合建。

4.5.3 综合管廊配套设施地下部分应与地下空间规划协调,地面部分应与城市环境景观协调。

1 总则............................................................................................................................ 1

2 术语与符号.................................................................................................................. 2

2.1 术语 ................................................................................................................................... 2

2.2 符号 ................................................................................................................................... 3

3 基本规定..................................................................................................................... 6

4 规划............................................................................................................................ 7

4.1 一般规定 ............................................................................................................................ 7

4.2 系统布局 ............................................................................................................................ 7

4.3 入廊管线及断面选型........................................................................................................... 7

4.4 三维控制 ............................................................................................................................ 8

4.5 配套设施 ............................................................................................................................ 8

5 总体设计..................................................................................................................... 9

5.1 一般规定 ............................................................................................................................ 9

5.2 断面设计 ............................................................................................................................ 9

5.3 平面设计 ..........................................................................................................................10

5.4 纵断设计 ..........................................................................................................................10

5.5 节点设计 .......................................................................................................................... 11

5.6 支吊架系统....................................................................................................................... 11

6 结构设计................................................................................................................... 13

6.1 一般规定 ..........................................................................................................................13

6.2 材料 .................................................................................................................................13

6.3 结构上的作用 ...................................................................................................................16

6.4 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19

6.5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 .....................................................................................................20

6.6 现浇混凝土综合管廊结构..................................................................................................21

6.7 预制拼装综合管廊结构 .....................................................................................................21

6.8 其他结构形式综合管廊 .....................................................................................................23

6.9 抗震设计 ..........................................................................................................................27

6.10 耐久性设计 ......................................................................................................................27

6.11 构造要求 ..........................................................................................................................28

7 附属系统设计 ............................................................................................................ 29

7.1 消防系统 ..........................................................................................................................29

7.2 通风系统 ..........................................................................................................................29

7.3 供电系统 ..........................................................................................................................30

7.4 照明系统 ..........................................................................................................................31

7.5 监控系统 ..........................................................................................................................32

7.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34

7.7 给排水系统.......................................................................................................................34

7.8 标识系统 ..........................................................................................................................35

8 智慧管理系统 ............................................................................................................ 36

8.1 一般规定 ..........................................................................................................................36

8.2 系统架构 ..........................................................................................................................36

8.3 系统设计 ..........................................................................................................................36

8.4 系统功能 ..........................................................................................................................36

8.5 网络安全 ..........................................................................................................................37

8.6 接口要求 ..........................................................................................................................37

9 入廊管线设计 ............................................................................................................ 38

9.1 一般规定 ..........................................................................................................................38

9.2 给水、再生水管道 ............................................................................................................38

9.3 排水管渠 ..........................................................................................................................38

9.4 天然气管道.......................................................................................................................39

9.5 热力管道 ..........................................................................................................................39

9.6 电力电缆 ..........................................................................................................................39

9.7 通信线缆 ..........................................................................................................................40

9.8 气力垃圾输送管道 ............................................................................................................40

9.9 入廊管线的监控................................................................................................................40

本规范用词说明 .............................................................................................................. 41

引用标准名录.................................................................................................................. 42

附:条文说明.................................................................................................................. 56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91.140.80

Q 81

北 京 市 地方 标准

DB11/T 053—2015代替DB11/053-1995

雨水井箅结构、安全技术规范

The structure and safety technology specification of gully grating

2016-01-01实施2015-09-23发布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11/T 053-2015,DB11/T 053-2015 雨水井箅结构,安全技术规范码,雨水井箅结构,DB11/T 053-2015 雨水井箅结构、安全技术规范码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替代DB11/053-95《雨水口井箅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与DB11/053-95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的适用范围(见1, 95版中的1);

——增加、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2,95版中的2);

——增加了过水面积、井箅斜度、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雨水井箅、钢纤维增强混凝土雨水井箅、金属雨水井箅、锚固装置的定义(见3.4、3.8、3.11、3.12、3.13、3.14)

——将井箅改为雨水井箅并更改了定义内容(见3.1,95版中的3.2);

——将箅子改为井箅并更改了定义内容(见3.2,95版中的3.4);

——将井圈改为井座并更改了定义内容(见3.3,95版中的3.3);

——将止口和止口深度合并,改为嵌入深度(见3.5,95版中的3.5、3.6);

——将井圈支承面改为井座支承面(见3.6,95版中的3.8);

——将间隙改为总间隙并更改了定义内容(见3.7,95版中的3.7);

——删除了雨水口、井箅接触面、锁定装置的定义(95版中的3.1、3.9、3.12);

——修改了分类(见4.1,95版中的4);

——增加了雨水井箅的结构形式(见5.1);

——增加了对井座净开孔尺寸的要求(见5.5.2);

——增加了用于机动车道的矩形水箅的公称尺寸的规定(见5.2);

——增加了过水面积要求(见5.6);

——增加了井座的尺寸、适配性要求和水箅防盗设计及外翻角度要求(见5.9.1—5.9.4);

——修改了雨水井箅的承载能力及残留变形要求(见6.1—6.3,95版中的5.11);

——修改了泄水能力要求(见6.4,95版中的5.12);

——修改了检验规则(见6.6,95版中的7);

——修改了试验加载系统的要求(见7.1.1,95版中的6.1.2);

——增加了试验量具的要求(见7.1.5);

——增加了对雨水井箅外观质量及尺寸偏差检验的要求(见7.2.1—7.2.5);

——修改了雨水井箅的承载能力及残留变形试验的要求(见7.2.6、7.2.11,95版中的6.1.3.2、6.1.3.3)

本标准规定了雨水井算的分类、结构与安全等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装设在地下通道、人行道、园林、绿地、广场、城市道路、公路、停车场、货场等公共场所的雨水井算。装设在其它区域内的雨水井算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700 碳素结构钢

GB/T 1040.4 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4部分∶各向同性和正交各向异性纤维增强

GB/T 1041 塑料压缩性能的测定

GB/T 1043.1 硬质塑料简支梁冲击试验方法 第1部分∶非仪器化冲击试验

GB/T 1348 球墨铸铁件

GB/T 1447 纤维增强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

GB 1499.2 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

GB/T 3854 增强塑料巴柯尔硬度试验方法

GB/T 6414 铸件尺寸公差与机械加工余量

GB/T 9341 塑料弯曲性能试验方法

GB/T 9439 灰铸铁件

GB/T 23858-2009 检查井盖

CJ/T 130-2001 再生树脂复合材料水算

CJ/T 212-2005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水算

CJ/T 328-2010 球墨铸铁复合树脂井箅

JC/T 948-2005 钢纤维混凝土水算盖

JG/T 3064 钢纤维混凝土

3.1雨水井算 gully grating

汇集路面地表径流的泄水设施,由井算和井座组成。

3.2井算 grating

可移动或可开启的格栅,用于进水、隔离杂物,遮盖雨水进口。

3.3井座 gully grating frame

雨水井箅中固定于雨水进口的部分,用于安放井箅。

3.4过水面积flow area

井算的进水面积总和。

3.5嵌入深度 inlaid depth

井座顶面至井箅底面的立面配合深度。

3.6井座支承面 supporting face of frame

支承井算的井座平面。

3.7总间隙 width of aperture

井箅与井座之间通过中心点对边的间隙总和。

3.8井算斜度 taper of grating

井算外沿上下形成的倾斜程度。

3.9泄水能力 discharging capacity

地表径流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雨水井算的排泄量。

3.10试验荷载 testing load

在测试雨水井箅承载能力时规定施加的竖向荷载。

3.11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雨水井算polymer matrix composite material gully grating

用聚合物作基体材料,加入增强、填充料等,通过一定工艺复合而成的雨水井算。

3.12钢纤维增强混凝土雨水井算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gully grating

用一定量随机分布的钢纤维增强的以水泥为主要黏结料的混凝土制成的雨水井算。

3.13金属雨水井算 metal gully grating

用金属材料铸造成的雨水井算。

3.14锚固装置 anchoring device

将井座固定在雨水进口上的装置。

4 分类

按承载能力分为3级,其代号和相对应的试验荷载以及适用范围见表1。

前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分类............................................................................... 3

5 结构要求........................................................................... 3

5.1 结构型式....................................................................... 3

5.2 公称尺寸及偏差................................................................. 5

5.3 几何尺寸....................................................................... 5

5.4 井座净开孔..................................................................... 6

5.5 总间隙......................................................................... 6

5.6 井箅格栅条间距净尺寸........................................................... 7

5.7 入座深度....................................................................... 7

5.8 锚固与连接..................................................................... 8

5.9 其他要求....................................................................... 8

6 安全要求........................................................................... 9

6.1 承载能力和残留变形............................................................. 9

6.2 泄水能力....................................................................... 9

6.3 质量控制....................................................................... 9

6.4 使用年限...................................................................... 10

6.5 其他要求...................................................................... 10

7 试验方法.......................................................................... 10

7.1 试验设备...................................................................... 10

7.2 试验项目...................................................................... 12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雨水井箅附加要求 ............................... 13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钢纤维增强混凝土雨水井箅附加要求 ............................... 15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泄水能力试验 ................................................... 16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HG 3-1008-1976 1-(2-吡啶偶氮)-2-萘酚,HG 3-1008-1976 1-(2-吡啶偶氮)-2-萘酚

内容摘抄:

一、技术条件

1.分光有效含量不少于90%。2.对铜灵敏度试验∶合格。

(略)

二、检验规则
按GB 619—77之规定进行取样及验收。

(略)

三、试验方法 ·
1.分光有效含量测定∶于50毫升容量瓶中,加入5.0毫升0.001M铜标准溶液,15毫升pH4.0缓冲溶液,10毫升二氧六环,5.0毫升0.0002M样品溶液,以pH4.0缓冲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同时按以上操作作一个不含铜的试剂空白。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13.340.01
C 75DB23
黑龙江省于地方标准
DB23/T1496.14-2020代替DB23/T1496.14-2012
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第14部分烟草及其制品加工人
2020-01-08发布 2020-02-07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23/T 1496.14-2020,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 第14部分:烟草及其制品加工人,烟草及其制品加工人,第14部分,DB23/T 1496.14-2020 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 第14部分:烟草及其制品加工人

前言
D23/T1496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分为31个部分:
一一第1部分:通用规则
—一第2部分:勘测及刊矿物开采人员
—一第3部分:金属治炼、轧制人员
一一第4部分:化工产品生产人员
一一第5部分:机械制造基础加工人员
一一第6部分:机电产品装配人员
一一第7部分:机械设备修理人员
一一第8部分:电力、热力生产及辅助人员
一一第9部分:电子元器件与设备制造、装配调试及维修人员
一一第10部分:橡胶和塑料制品生产人员
一一第1山部分:纺织、针织、印染人员
一一第12部分:裁剪缝纫和皮革、毛皮制品加工制作人员
一一第3部分:粮油、食品、饮料生产加工及饲料生产加工人员
一一第14部分:烟草及其制品加工人员
一一第15部分:药品生产人员
一一第16部分:木材加工、人造板生产及木材制品制作人员
一一第17部分:制浆、造纸和纸制品生产加工人员
一一第18部分:建筑材料生产加工人员
——第19部分:玻璃、陶瓷、搪瓷及其制品生产加工人员
一一第20部分:运输设备和通用工程机械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一一第21部分:工程施工人员
—一第22部分:种植业生产人员
一一第23部分:林业生产及野生动植物保护人员
一一第24部分:畜牧业生产人员
一一第25部分:渔业生产人员
一一第26部分:水利设施管理养护人员
——第27部分: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作人员
——第28部分:印刷和记录煤介复制人员
一一第29部分: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人员
一一第30部分:气体生产、处理和输送人员
——第31部分:水生产、输配和水处理人员
本部分为DB23/T1496的第14部分。
本部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部分替代B23/T1496.14-2012,本部分与B23/T1496.14-201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一-修改了“范围”

——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增加了GB/T11651-2008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29510个体防护装备配备基本要求和GB/T12903个体防护装备术语;
——修改了“附录”,变更了3个规范性附录的分类及内容:
——修改了“烟草及其制品加工人员”定义。
本部分由黑龙江省应急管理厅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安全生产技术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甄佳、姜丹丹、许茸、任华、郭琳、于静、王戈。
DB23/T1496.14-XXXX为首次修订。

内容摘抄:

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第14部分:烟草及其制品加工人员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烟草及其制品加工人员的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
本部分适用于烟草及其制品加工人员的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使用及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1651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
GB/T12903个体防护装备术语
GB/T29510个体防护装备配备基本要求
DB23/T1496.1劳动保护管理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第1部分:通用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
3术语和定义
GB,/T12903所界定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烟草及其制品加工人员
从事原烟调制、分级、复烤,进行卷烟及其他烟草制品制造的人员。
3.2
劳动防护用品
由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配备的、使其在劳动过程中免遭或者减轻事故伤害及职业危害的个人防护装备。
3.3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
在易发生伤害及职业危害的场合供从业人员穿嘘或使用的具有特珠防护功能的劳动防护用品。
3.4
防护性能
个体防护装备防御物理、化学、生物等有害因素,保护作业人员安全与健康的能力。
[GB/T11651-2008,定义3.2]
3.5
有效防护最低指标
个体防护装备所具有的最低防护能力。
[GB/T11651-2008,定义3.3]
3.6

有效使用期
达到有效防护功能最低指标的使用时间。
[GB/T11651-2008,定义3.4]
3.7
配备周期
个体防护装备发放的时间间隔。
3.8
工种
根据劳动管理的需要,按照生产劳动的性质、工艺技术的特征、特殊物料理化性质或者服务活动的特点而划分的工作种类。
4配备要求
4.1烟草及其制品加工人员的劳动防护用品配备的基本要求应符合GB/T29510和DB23/T1496.1的有关规定。
4.2检测检验及判废规定,均应按DB23/T1496.1的要求执行。
4.3烟叶初加工人员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及配备周期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4.4烟用材料生产人员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及配备周期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
4.5烟草制品生产人员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及配备周期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略)

内容索引:

目次
前言Ⅱ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配备要求2
附录A(规范性附录)烟叶初加工人员劳动防护用品配备2
附录B(规范性附录)烟用材料生产人员劳动防护用品配备4
附录C(规范性附录)烟草制品生产人员劳动防护用品配备5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91.140.80

P 42

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

DB11/T 147—2015代替DB11/147-2002、DB11/T 452-2007

备案号∶47594-2015

检查井盖结构安全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structure and safety for manhole cover

2016-01-01实施2015-09-23发布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11/T 147-2015,DB11/T 147-2015 检查井盖结构,安全技术规范,检查井盖结构,DB11/T 147-2015 检查井盖结构、安全技术规范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DB11/147-2002《地下设施检查井双层井盖》和DB11/T 452-2007《非金属材料检查井盖技术要求》,与DB11/147-2002、DB11/T 452-2007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的适用范围(见1,DB11/147-2002和DB11/T 452-2007中的1);

——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2,DB11/147-2002和DB11/T 452-2007中的2);

——修改了术语和定义(见3,DB11/147-2002和DB11/T 452-2007中的3);

——修改了分类(见4,DB11/T 452-2007中的4.1),分别按承载能力、适用范围和规格尺寸进行分类,细化了本市检查井盖的适用范围,并针对各适用范围重新规定井盖的选用类型;

——增加了井盖外观结构形式(见5.1.1);

——修改了井盖结构示意图(见5.1.2和5.1.3,DB11/T 452-2007中的4.1);

——增加了雨水井盖防反涌结构(见5.1.4);

——增加了通气孔(见5.1.5);

——增加了井座外壁加强肋(见5.2.1);

——增加了井座锚固形式(见5.2.2);

——修改了井盖总间隙、嵌入深度、井座支承面的宽度和斜度、井座净开孔、井座、通气孔、检查井盖防滑纹等的结构尺寸(见5.3,DB11/147-2002中的4.3和DB11/T 452-2007中的4.2~4.4);

——增加了防反涌泄水孔结构尺寸(见5.3.5);

——增加了铰接井盖的仰角(见5.4.1);

——增加了防碾压、防位移等功能要求和功能孔设计等其他要求(见5.4);

——修改了防盗设计(见6.1,DB11/147-2002中的4.2和DB11/T 452-2007中的4.4);

——增加了防坠落装置(见6.2);

——修改了承载能力,对井盖的试验荷载做了规定(见6.3,DB11/147-2002中的4.6和DB11/T452-2007中的4.1);

——增加了残留变形(见6.4);

——增加了雨水井盖防反涌(见6.5);

——修改了各类防滑纹的设计及规定样式,细化了井盖表面标志(见6.6,DB11/T 452-2007中的4.3);

——增加了井盖的制造、安装、及使用中的综合性技术措施等其他安全要求(见6.7~6.9);

——增加了非金属井盖性能(见6.10);

——增加了质量控制(见6.11);

——删除了环链拉力强度(见DB11/147-2002中的5.2);

——修改了试验设备(见7.1,DB11/147-2002中的5.1和DB11/T 452-2007中的5.2);

——修改了结构及外观试验项目及方法(见7.2.1, DB11/T 452-2007中的5.3);

——修改了尺寸偏差的试验方法(见7.2.2, DB11/T 452-2007中的5.3);

——增加了承载能力和残留变形的试验项目及方法(见7.2.3);

——增加了防反涌荷载试验项目及方法(见7.2.4);

——增加了各行业井盖防滑纹图示,(见资料性附录A)。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检查井盖的分类、结构、安全技术要求以及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装设在城市广场,居住区,园林绿地,绿化带,城市道路及城市高速路的分车带、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各等级公路、高速公路,机动车、非机动车地面停车场,农田,林地,货运站,机场等地面井座净开孔不大于900mm的检查井盖。其他大型建构筑物内装设的检查井盖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3858-2009 检查井盖

GB 26537 钢纤维混凝土检查井盖

CJ/T 121-2000 再生树脂复合材料检查井盖

CJ/T 211-2005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检查井盖

CJ/T 3012-1993 铸铁检查井盖

JC/T 1009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复合检查井盖

97S501-1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3.1检查井 manhole

地下设施中用于连接、检查、维护管线和安装设备的竖向构筑物。

3.2检查井盖 manhole cover

检查井口可开启的封闭物,由井盖和井座组成。

3.3井盖 cover

检查井盖中可开启的部分,用于封闭检查井口。

3.4井座 manhole frame

检查井盖中固定于检查井口的部分,用于安放井盖。

3.5嵌入深度 inlaid depth

井座顶面至井盖底面的立面配合深度。

3.6总间隙 width of aperture

井座与井盖之间的间隙总和。【GB/T 23858-2009,定义3.6】

3.7井座支承面 supporting face of frame

支承井盖的井座平面。

3.8斜度 taper of cover

井盖外沿上下形成的角度。

3.9井座净开孔 clear opening

检查井井座孔口的最大内切圆直径。

3.10金属井盖 the ferrous metal manhole cover

由金属材料制成的井盖。

3.11金属材料 metal material

主要由一种金属元素并添加一种或几种少量其他金属、非金属元素构成的材料。

3.12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检查井盖 the polymer matrix composites manhole cover

用聚合物作基体材料,加入增强材料、填充料、添加剂等,通过一定工艺复合而成的检查井盖。

3.13钢纤维混凝土检查井盖 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manhole cover

用一定量随机分布的钢纤维增强的、以水泥为主要黏结料的混凝土制成的检查井盖。

3.14通气孔 manhole cover vent

井盖上用于扩散检查井内气体的孔洞。

3.15井盖锁具预留孔 the reserved hole of manhole cover lock

井盖上用于加装锁具预留的孔洞。

3.16防坠落装置 anti-dropping device

为防止人、物坠入检查井内所设的装置。

3.17双层井盖 double manhole cover

由主盖和子盖两层井盖组成的井盖。

3.18双层井盖的主盖 the main cover of double manhole cover

承重、封闭检查井口的井盖。

3.19双层井盖的子盖 the lower cover of double manhole cover

位于主盖下,用于防止人、物坠入检查井内的井盖。

3.20防反涌泄水孔 anti-surge drain holes

井盖上用于减少泄水压力而设计的孔洞。

4.1 按承载能力分类分为五级,各级代号和与其承载能力相对应的试验荷载见表1。

前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分类............................................................................... 3

4.1 按承载能力分类................................................................. 3

4.2 按适用范围分类................................................................. 4

4.3 按规格尺寸分类................................................................. 4

5 结构............................................................................... 5

5.1 井盖........................................................................... 5

5.2 井座........................................................................... 7

5.3 几何尺寸....................................................................... 7

5.4 其他要求...................................................................... 11

6 安全.............................................................................. 11

6.1 防盗.......................................................................... 11

6.2 防坠落........................................................................ 11

6.3 承载能力...................................................................... 12

6.4 残留变形...................................................................... 12

6.5 雨水井盖防反涌................................................................ 12

6.6 防滑纹及标志.................................................................. 12

6.7 安全性能...................................................................... 13

6.8 适用区域...................................................................... 13

6.9 开启点标志.................................................................... 13

6.10 非金属井盖性能............................................................... 13

6.11 质量控制..................................................................... 13

7 试验方法.......................................................................... 15

7.1 试验设备...................................................................... 15

7.2 试验项目及方法................................................................ 16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井盖防滑纹样式 ................................................. 19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91.040

P 53

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

DB11/T 190—2016代替DB11/T 190-2003

公共厕所建设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public toilets

2016-12-01实施2016-08-10发布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11/T 190-2016,DB11/T 190-2016 公共厕所建设规范,公共厕所建设规范,DB11/T 190-2016 公共厕所建设规范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DB11/T 190—2003《公共厕所建设标准》。本标准与 DB11/T 190—2003 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由《公共厕所建设标准》改为《公共厕所建设规范》;

——修改和增减了术语及其定义(修改见 3.1、3.2、3.3、3.4、3.5、3.6、3.8、3.9、3.11、3.12,2003年版 3.1、3.2、3.7、3.3、3.4、3.6 、3.18、3.5、3.17 和 3.12;增加见 3.7 和 3.10;删除 2003 年版 3.8、3.9、3.10、3.11、3.13、3.14、3.15 和 3.16);

——修改了厕位比例和厕位数量的计算内容(见 8.1,2003 年版 5.1.5);

——增加了对有毒、有害及易燃易爆气体(沼气)进行有效处理的安全要求(见 5.1.8);

——增加了第三卫生间的设置要求及设施布置内容(见 5.1.10 和 5.2.7);

——增加了卫生器具节水、防臭和防冻的具体要求(见 5.2.4 和 5.2.6);

——修改了化粪池和贮粪池有效容积的确定方法(见 6.2.2.6,2003 年版 6.14 和 6.15);

——增加了旱厕改造的原则要求(见 6.2.5);

——增加了卫生设施的安装与验收的具体要求(见第 9 章);

——删除了公共厕所无障碍设施和设计(2003 年版第 9 章和附录 A)。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共厕所的规划、设计、卫生设施设置和安装与验收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城镇化管理地区的新建及改、扩建公共厕所,其它地区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6952 卫生陶瓷

GB/T 17217 城市公共厕所卫生标准

GB/T 18920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

GB 50015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226 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

GB 50242-2002 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337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

GB/T 50353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

GB 50736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763 无障碍设计规范

CJ164 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

CJJ 14 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

CJJ 27 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

CJJ/T 125环境卫生图形符号标准

JGJ 16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 50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 57 剧场建筑设计规范

JGJ 66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DB11/T 147 检查井盖结构、安全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厕所 toilets

用于大小便并安装了相应卫生器具的场所。

3.2公共厕所 public toilets

在道路两旁或公共场所等处设置的供公众使用的厕所。

3.3固定式公共厕所 fixed public toilets

不能移动使用的公共厕所,包括独立式和附属式公共厕所。

3.4独立式公共厕所 detached public toilets

独立于其它建筑物的公共厕所。

3.5附属式公共厕所 attached public toilets

设置在公众活动的建筑场所内的公共厕所。

3.6活动式公共厕所portable public toilets

能移动使用的公共厕所。

3.7旱厕 pit toilets

无给水、排水设施的公共厕所。

3.8厕所间 cubicles

用于大小便、洗漱并安装了相应卫生洁具的房间。

3.9无障碍专用厕所间toilets for disabled individuals

供老年人、残疾人等行动不方便的人使用的厕所间。

3.10第三卫生间 family toilets

单独设置的无性别限定、方便需要协助的人(如父母带异性的孩子,子女带异性的父母或异性服伺的体弱病残等人士)使用的厕所间。

3.11厕位 position

如厕的位置,根据便器的类别分为蹲位、坐位和站位。

3.12水冲便器 flushing toilet bowls

用水冲洗的便器。

4.1.1 公共厕所的建设规划应以独立式公共厕所或附属式公共厕所为主,社会公共场所对外开放公共厕所为辅,活动式公共厕所作为应急补缺。

4.1.2 在举办大型活动的场所应预留放置活动式公共厕所的空间。

前 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公共厕所规划....................................................................... 3

4.1 规划原则....................................................................... 3

4.2 设置要求....................................................................... 3

5 公共厕所设计....................................................................... 3

5.1 一般要求....................................................................... 3

5.2 具体要求....................................................................... 4

6 固定式公共厕所..................................................................... 7

6.1 设置要求....................................................................... 7

6.2 设计要求....................................................................... 8

7 活动式公共厕所.................................................................... 11

7.1 一般要求...................................................................... 11

7.2 设计要求...................................................................... 11

8 卫生设施设置...................................................................... 11

8.1 厕位比例和数量................................................................ 11

8.2 其他卫生设施设置.............................................................. 13

8.3 卫生洁具布置.................................................................. 14

9 安装与验收........................................................................ 18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13.340.01
C73 DB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23/T1496.11-2020代替B23/T1496.11-2012
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第11部分纺织针织印染人
2020-01-08发布 2020-02-07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23/T 1496.11-2020,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 第11部分:纺织,印染人,第11部分,纺织,针织,DB23/T 1496.11-2020 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 第11部分:纺织、针织、印染人

前言
D23/T1496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分为31个部分:
一一第1部分:通用规则
一一第2部分:勘测及矿物开采人员
一一第3部分:金属治炼、轧制人员
一一第4部分:化工产品生产人员
一一第5部分:机械制造基础加工人员
一一第6部分:机电产品装配人员
一一第7部分:机械设备修理人员
一一第8部分:电力、热力生产及辅助人员
——第9部分:电子元器件与设备制造、装配调试及维修人员
一一第10部分:橡胶和塑料制品生产人员
—一第11部分:纺织、针织、印染人员
一一第12部分:裁剪缝纫和皮革、毛皮制品加工制作人员
一一第3部分:粮油、食品、饮料生产加工及饲料生产加工人员
一一第14部分:烟草及其制品加工人员
一一第15部分:药品生产人员
一一第16部分:木材加工、人造板生产及木材制品制作人员
一一第17部分:制浆、造纸和纸制品生产加工人员
一一第18部分:建筑材料生产加工人员
——第19部分:玻璃、陶瓷、搪瓷及其制品生产加工人员
一一第20部分:运输设备和通用工程机械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一第21部分:工程施工人员
—一第22部分:种植业生产人员
一一第3部分:林业生产及野生动植物保护人员
一一第24部分:畜牧业生产人员
—一第25部分:渔业生产人员
一—一第26部分:水利设施管理养护人员
一一第27部分: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作人员
一一第28部分:印刷和记录煤介复制人员
一一第9部分:皮弃资源综合利用人员
一一第30部分:气体生产、处理和输送人员
一一第31部分:水生产、输配和水处理人员
本部分为DB23/T1496的第11部分。
本部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部分替代DB23/T1496.11-2012,本部分与D23/T1496.11-201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一一修改了“范围”;
一一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修改了《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第1部分:通用规则》(DB23T1496.1一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使用版本;增加了《个体防护装备配备基本要求》(GB/T29510):
一一修改了附录A、B、C、D、F中纺织、针织、印染行业各类人员定义及各工种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周期;
一一增加了非织造布制造人员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配备周期规范性附录E。
本部分由黑龙江省应急管理厅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安全生产技术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赵蕊、于静、侯雨含、岳强、杨颖、庞金福、许茸。
DB23/T1496.11-XXXX为首次修订.

内容摘抄:

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第11部分:纺织、针织、印染人员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纺织、针织、印染人员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
本部分适用纺织、针织、印染人员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使用及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9510个体防护装备配备基本要求
DB23/T1496.1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第1部分:通用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纺织、针织、印染人员
从事纤维预处理及纺织、针织、非织造布、印染产品生产的人员。
3.2
劳动防护用品
由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配备的、使其在劳动过程中免遭或者减轻事故伤害及职业危害的个人防护装备。
3.3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
在易发生伤害及职业病危害的场合供从业人员穿饿或使用的具有特珠防护功能的劳动防护用品。
3.4
防护性能
防御物理、化学、生物等有害因素,保护作业人员安全与健康的能力。
3.5
有效防护最低指标

个体防护装备所具有的最低防护能力。
注:引自[GB/T11651-2008,3.3]
3.6
有效使用期
达到有效防护功能最低指标的使用时间。
注:引自[GB/T11651-2008,3.4]
3.7
配备周期
劳动防护用品发放的时间间隔。
3.8
工种
根据劳动管理的需要,按照生产劳动的性质、工艺技术的特征、特殊物料理化性质或者服务活动的特点而划分的工作种类。
4要求
4.1从事纺织、针织、印染人员的用人单位,劳动防护用品配备的基本要求、检测检验及判废规定,均应按GB/T29510和DB23/T1496.1的要求执行。
4.2通用工种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及配备周期应符合DB23T1496.1的规定。
4.3纤维预处理人员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配备周期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4.4纺纱人员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配备周期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
4.5织造人员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配备周期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4.6针织人员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配备周期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
4.7非织造布制造人员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配备周期应符合附录E的规定。
4.8印染人员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配备周期应符合附录F的规定。

(略)

内容索引:

目次
前言Ⅱ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要求2
附录A(规范性附录)纤维预处理人员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配备周期3
附录B(规范性附录)纺纱人员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配备周期4
附录C(规范性附录)织造人员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配备周期5
附录D(规范性附录)针织人员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配备周期6
附录E(规范性附录)非织造布制造人员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配备周期.7
附录F(规范性附录)印染人员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配备周期8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65.020.40

P 53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 214—2016 代替 DB11/T 214——2003

居住区绿地设计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design of greenland in resident areas

2016-08-10发布2016-12-01实施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11/T 214-2016,DB11/T 214-2016 居住区绿地设计规范,居住区绿地设计规范,DB11/T 214-2016 居住区绿地设计规范

 

本标准代替并废止 DB11/T 214—2003《居住区绿地设计规范》。

本标准与DB11/T 214—2003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按构成要素对居住区绿地设计中的内容进行了规定;

——增加了对居住区绿地雨水控制与利用的设计规定。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11/T 214—2003。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居住区绿地设计原则、总体设计、竖向设计、种植设计、园路及铺装场地、园林构筑物及设施小品、水体、给排水、电气及防雷、雨水控制与利用的设计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新建和改建居住区绿地的规划设计和工程验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921——2002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

GB 50180—93(2002年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CJJ 48 公园设计规范

CJJ 75—97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JGJ 155 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

DB11/T 281 屋顶绿化规范

DB11/T 672 再生水灌溉绿地技术规范

DB11/685—2013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DB11/T 864 园林绿化种植土壤

DB11/1222 居住区无障碍设计规程

3.1居住区绿地 green space in resident areas

在城市(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用地范围内的绿地,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以及城市(镇)规划中零散居住用地内的绿地。

3.2种植屋面 green roof

铺以种植土或设置容器种植植物的建筑屋面或地下建筑顶板。

3.3雨水控制与利用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harvest

消减径流总量、峰值及降低径流污染和收集回用雨水的总称,包括雨水滞蓄、收集回用和调节等。

3.4弃流 removal

对降雨初期污染程度比较严重的雨水作放弃处理。

3.5设计降雨重现期 designed recurrence interval of rainfall

某一预期强度的降雨重复出现的平均周期。

4.1.1 居住用地内的各类绿地应在居住区规划中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配套布置,并在居住区规划指导下进行规划设计。

4.1.2 新建居住用地的居住区绿地应首先进行绿地总体规划,确定居住用地内不同绿地的功能和使用性质。

4.1.3 居住区绿地内的地下设施建设应从属于绿地建设的要求。地上和地下应统一规划设计,确保绿地性质及功能不变。

4.2.1 居住区规划确定的绿化用地应作为永久性绿地进行建设,并应满足居住区绿地相应功能,布局合理。

4.2.2 应划分出绿地各种功能区,确定绿地出入口位置等,并协调相关市政设施。

4.2.3 居住区绿地内的道路铺装、小品以及各种构筑物应方便居民使用。

4.3.1 居住区绿地设计应符合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对安全的要求。

4.3.2 居住区绿地设计应符合用水、用电方面的相关安全规定。

4.3.3 居住区绿地设计应处理好与地上、地下管线、管网的关系。

4.3.4 居住区种植屋面应满足结构安全,地下设施的建设和使用管理应保障其上部人员活动的安全;规划有屋顶绿化时,应符合DB11/T 281中的安全要求。

4.4.1 居住区绿地设计应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

4.4.2 居住区绿地设计应以人体活动占用的空间尺度和需要出发,并注意景观的均好性。

4.4.3 居住区绿地设计应根据不同居住区特点,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使用需求。

4.5.1 居住区绿地设计应以改善居住区生态环境为目标,注重隔离、防尘、降噪等防护功能,并宜选用节能、生态、环保技术和材料。

4.5.2 居住区绿地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应根据居住区内外的环境特征、立地条件,结合景观规划、防护功能等,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植物设计,重视植物的地域性。

4.5.3 应保护和利用绿地内的现状树木,古树、大树不应移植。

4.5.4 可绿化的用地均应绿化,并宜进行垂直绿化;具备绿化条件的屋顶宜进行屋顶绿化。

4.5.5 在地下建、构筑物上实施覆土绿化的部分,且不被建、构筑物封闭围合,其开放边长(即覆土断面与实土相接的边长)应不小于覆土绿地边长的1/3。

4.5.6 绿地规划应采取雨水集、蓄和利用技术和措施。

4.6.1 居住区绿地设计应根据不同的建设需要确定投资。

4.6.2 居住区绿地设计应在节约成本、方便管理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5.1 居住区绿地设计应根据使用要求进行整体构思、平面布局、功能分区、景观节点设置、出入口布置、交通设计。

5.2 整体构思应结合建筑形式、建筑布局、绿地使用特点、地域文化等,定位景观风格,设计景观结构。

5.3 平面布局应结合建筑、市政道路、场地竖向、地勘资料、地下设施、地下管线等进行综合考虑。应控制好园路、铺装场地、绿化、水体的用地比例及相互关系,结合观赏及活动需要布置各类园林设施小品。

5.4 应根据绿地的规模、位置等条件,对场地进行功能分区,确定各分区的规模及特色;应为老人和儿童设置其适用的活动场地及配套设施;儿童活动场、健身场地等应远离住宅建筑。

5.5 应根据景观结构中对主次景区的定位及功能划分,进行景观节点的设置。

5.6 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对主、次和专用出入口的定位,合理确定出入口内外广场、大门围墙、管理设施等的风格、形式和尺度,并满足标志性及引导性等要求。

5.7 允许居民进入活动的绿地出入口设置应方便居民出入,且不少于2个。

5.8 应根据场地规模、功能分区等要求,确定园路的等级。

5.9 绿地应进行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应符合DB11/1222中的规定。

5.10 绿地中的地下设施覆土绿化设计应符合JGJ 155的规定,种植屋面设计应符合DB11/T 281的规定。

5.11 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的设计应符合CJJ 48的规定。

6.1.1 应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等立地条件,减少土方量。土方宜场地内平衡,不宜大规模进土或外运土。

6.1.2 应根据居住区内建筑、道路的设计标高,提出场地内主要节点的高程和对地形设计的要求,确保地表水的排放。

6.1.3 应有利于居住区绿地的雨水控制与利用。

6.1.4 场地内原地表层适宜栽植的土壤,应加以保护并有效利用。

6.2.1 应结合场地情况、功能及景观需要设计地形。

6.2.2 设计地形相对高度大于4.00m或附近存在河道及需保护的地上、地下设施时,需对堆土下的地基进行结构计算,保证山体稳定及设施安全。

6.2.3 在地下设施上堆筑地形时,应核对地下设施的平均承载力及最大允许承载力,根据地下设施承载力要求进行合理的地形设计。

6.2.4 地形需机械轧实时,应考虑种植、土建、设施安装等对地基的不同要求,并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6.2.5 新堆地形及改造地形的坡度应考虑土壤的安息角,避免出现自然滑坡,必要时采取护坡、固土或防冲刷等工程措施。

6.3.1 场地的坡度、坡向应符合排水要求,避免场地内积水和水土流失。

6.3.2 园路纵坡不应小于0.2%;活动广场、停车场的坡度不应小于0.3%,不宜大于2%;绿地坡度不应小于0.5%。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设计原则........................................................................... 2

5 总体设计........................................................................... 3

6 竖向设计........................................................................... 3

7 种植设计........................................................................... 4

8 园路及铺装场地..................................................................... 6

9 园林构筑物及设施小品............................................................... 7

10 水体.............................................................................. 8

11 给排水............................................................................ 9

12 电气及防雷........................................................................ 9

13 雨水控制与利用.................................................................... 9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乔灌木距地下管线外缘最小水平距离 ............................... 11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乔灌木距其他基础设施外缘最小水平距离。 ......................... 12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北京地区居住区绿化常用园林植物种类 ............................. 13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北京地区居住区绿化常用攀缘植物 ................................. 17

参考文献............................................................................. 19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13.340.01
C75 DB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23/T1496.10-2020代替D23/T1496.10-2012
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第10部分橡胶和塑料制品生产人员
2020-01-08发布 2020-02-07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23/T 1496.10-2020,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 第10部分:橡胶和塑料制品生产,橡胶和塑料制品生产,第10部分,DB23/T 1496.10-2020 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 第10部分:橡胶和塑料制品生产

前言
D23/T1496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分为31个部分:
——第1部分:通用规则
一一第2部分:勘测及刊矿物开采人员
一一第3部分:金属治炼、轧制人员
一一第4部分:化工产品生产人员
一一第5部分:机械制造基础加工人员
一一第6部分:机电产品装配人员
一一第7部分:机械设备修理人员
一一第8部分:电力、热力生产及辅助人员
——第9部分:电子元器件与设备制造、装配调试及维修人员
一一第10部分:橡胶和塑料制品生产人员
一一第11部分:纺织、针织、印染人员
一一第2部分:裁剪缝纫和皮革、毛皮制品加工制作人员
一一第13部分:粮油、食品、饮料生产加工及饲料生产加工人员
一一第14部分:烟草及其制品加工人员
一一第15部分:药品生产人员
——第16部分:木材加工、人造板生产及木材制品制作人员
一一第17部分:制浆、造纸和纸制品生产加工人员
一一第18部分:建筑材料生产加工人员
一一第9部分:玻璃、陶瓷、搪瓷及其制品生产加工人员
一一第20部分:运输设备和通用工程机械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一一第21部分:工程施工人员
一一第22部分:种植业生产人员
一一第23部分:林业生产及野生动植物保护人员
一一第24部分:畜牧业生产人员
—一第25部分:渔业生产人员
—一第26部分:水利设施管理养护人员
一一第27部分: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作人员
一一第28部分: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人员
一一第29部分: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人员
一一第30部分:气体生产、处理和输送人员
一一第31部分:水生产、输配和水处理人员
本部分为DB23/T1496的第10部分。
本部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部分替代B23/T1496.10-2012,本部分与B23/T1496.10-201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范围”

——修改了“规范引用文件”;增加了GB/T11651-2008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29510个体防护装备配备基本要求和GB/T12903个体防护装备术语。
——增加了“橡胶和塑料制品生产人员”定义;
本部分由黑龙江省应急管理厅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安全生产技术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姜海雷、吕天玲、侯雨含、李长宏、王建国。
DB23/T1496.10-XXXX为首次修订。

内容摘抄:

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第10部分:橡胶和塑料制品生产人员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橡胶和塑料制品生产人员的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
本部分适用于橡胶和塑料制品生产人员的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使用及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1651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
GB/T12903个体防护装备术语
GB/T29510个体防护装备配备基本要求
D23/T1496.1劳动保护管理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第1部分:通用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
3术语和定义
GBT1203所界定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橡胶和塑料制品生产人员
从事橡胶、塑料制品加工制造的人员。
3.2
劳动防护用品
由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配备的、使其在劳动过程中免遭或者减轻事故伤害及职业危害的个人防护装备。
3.3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
在易发生伤害及职业危害的场合供从业人员穿饿或使用的具有特珠防护功能的劳动防护用品。
3.4
防护性能
防御物理、化学、生物等有害因素,保护作业人员安全与健康的能力。
注:引自[GB/T11651-2008,3.2]
3.5
有效防护最低指标
个体防护装备所具有的最低防护能力。
注:引自[GB/T11651-2008,3.3]
3.6

有效使用期
达到有效防护功能最低指标的使用时间。
注:引自[GB/T11651-2008,3.4]
3.7
配备周期
劳动防护用品发放的时间间隔。
3.8
工种
根据劳动管理的需要,按照生产劳动的性质、工艺技术的特征、特殊物料理化性质或者服务活动的特点而划分的工作种类。
4配备要求
4.1橡胶和塑料制品生产人员的劳动防护用品配备的基本要求应符合GB/T29510和DB23/T1496.1的有关规定。
4.2检测检验及判废规定,均应按DB23/T1496.1的要求执行。
4.3橡胶制品生产人员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及配备周期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4.4塑料制品加工人员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及配备周期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

(略)

内容索引: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配备要求.…2
附录A(规范性附录)橡胶制品生产人员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及配备周期3
附录B(规范性附录)塑料制品加工人员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配备周期3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13.080
Z50 DB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23/1257-2008
城市绿地土壤养分测定技术规程
2008-08-10发布 2008-04-10实施
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23/T1257-2008,城市绿地土壤养分测定,城市绿地土壤养分测定技术规程,DB23/T1257-2008城市绿地土壤养分测定技术规程

前言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林业研究所、哈尔滨瑞特科技有限公司、北华人学、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哈尔滨市林业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上要起草人:干庆货、邢亚娟:单延龙、白卉、李养明、徐凯宏、庄倩、关成平、翁国胜、韩岩。

内容摘抄: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绿地土壤养分测定术语和定义、土壤样品采集前的准备工作、土壤样品采集、城市绿地土壤养分测定。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绿地土壤养分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本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T 395-2000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GB 7121土壤中水分的测定方法
LY/T 1239-1999 森林土壤pH值的测定
NY/T 85-1988 上壤有机质测定法
NY/T 53-1987 上壤全氮测定法(半微地开氏法)
LY/T 1229-1999森林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
LY/T 1230-1999 森林土壤硝态氮的测定
LY/T 1231-1999森林土壤铵态氮的测定
NY/T 88-1988土壤全磷测定法。
NY/T 149-1990 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
LY/T 1234-1999 森林土壤全钾的测定
LY/T 1235-1999森林土壤缓效钾的测定

LY/T 1236-1999 森林土壤速效钾的测定
NY/T 295-1995 中性土壤陶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的测定
NY/T 296-1995 土壤全地钙、钙、钙的测定
LY/T 1258-1999森林土壤有效硼的测定
LY/T 1259-1999 森林土壤有效钼的测定
LY/T 1260-1999 森林土壤有效铜的测定
LY/T 1261-1999 森林土壤有效锌的测定
LY/T 1262-1999 森林土壤有效铁的测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川下本标准。
3.1
城市绿地
以植被为上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3.2
绿地土壤

既指绿地植被覆盖下的土壤,又指园林绿化部门或绿化经营者的经营活动所涉及的土壤。
3.3
土壤养分
土壤中各种植物营养物质的统称。
4 土壤样品采集前的准备工作
在明确生排养分测究的目的和任务的基础上,首先拟定非工作计切,确定上境调查方法、时间和开程,细织人力,配好装备和相应的工作图件,并作出经费预算。
4.1 拟定工作计划
根据任务要求,制定详细的切合实际的工作计切保证调查任务顺利完成。计划内容包括:任务师求及完成时间:完成任务采取的方法措施;所需人员、物资、经费;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等。
4.2 组织调查队伍及统一工作方法
人员应做到分工明确,任务量较大时要培训技术骨干。方法上做到“五统一”即统一底图、统记载、统·分类命名、统取样方法、统一化验方法。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93.020
P22 DB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23/T902-2019替代号:DB23/902一2005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程
code for design of building foundation
2019-12-13发布2020-01-12实施
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联合 发布

DB23/T 902-2019,建筑地基基础,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程,DB23/T 902-2019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程(附条文说明)

前言
根据黑龙江省地方标准2018年编制计划要求,由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在原《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23/T902-2005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
本规程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险,琴考国外先进标准,与国内相关标准协调,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程共分14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设计规定、4地基岩土的分类及工程特性指标、5地基计算、6季节冻土地基、7多年冻土地基、8山区地基、9软弱地基、10地基处理、11天然地基基础、12桩基础、13基坑工程、14检验与监测。
本规程悠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增加了多年冻土地基章节:
2.修订了地基岩土的分类及工程特性指标相关内容:
3.修订了基坑工程相关内容:
4.修订了地基检验与监测的相关内容:
5.对相关章节进行了完善及补苑。
本规程由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和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由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程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哈尔滨南岗区清滨路60号,邮政编码:150080)。
本规程主编单位: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
本规程参编单位:黑龙江省四方建设工程设计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黑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
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建筑设计院
佳木斯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齐齐哈尔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牡丹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黑龙江省桩基础工程公司

黑龙江省华岩桩工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黑龙江龙华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龙岩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内容摘抄:

总则
1.0.1为了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黑龙江省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对于湿陷性黄土、膨胀土以及在地震和机械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基础设计,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应专业标准的规定。
1.0.3地基基础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情沉与施工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
1.0.4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地基ground,foundation soils
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2.1.2基础foundation
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
2.l.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 value of subsoil bearing capacity
由荷载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
2.1.4岩土工程勘察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查明、分析、评价建设场地地质、水文、环境特征和岩土性能,编制勘察文件的活动。

3基本设计规定
3.0.1地基基础设计应根据地基复杂程度、建筑物规模和功能特征以及由于地基问题可能造成建筑物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程度分为三个设计等级,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表3.0.1选用。

4地基岩土的分类及工程特性指标
4.1详细勘察
4.1.1详细勘察应按单体建筑物或建筑群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做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主要应进行下列工作:
1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
2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3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略)

内容索引:

目次
1总则1
2术语和符号3
2.1术语3
2.2符号
3本设升视定8
4地基岩土的分类及工程特性指标…12
41详细拗察12
4.2岩土分类…14
4.3岩土工程特性指标18
4.4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0
5地堪计算24
5.1基础埋置深度…24
5.2承载力计算…24
5.3变形计算.30
5.4稳定性计算…34
6季节冻土地基.36
6.1基础的埋置深度…36
6.2地基土的冻胀性分类.37
6.3基础防冻害措施…39
7多年冻土地基…42
7.1一般规定…42
7.2基础的理置深度42
7.3多年冻土地基的设计…44
7.4多年冻土地基的计算…46
8山区地基…51
8.1一般规定.51
8.2岩石地基51
8.3土岩组合地基52
8.4压实坑土地基53
8.5土质边坡…55
8.6重力式挡墙.58
8.7岩石边坡与岩石锚杆挡墙…60
8.8滑坡防治。62
8.9危岩和崩矧防治64
9软弱地基66
9.1一发现定66
9.2利用与处理66

9.3建筑措施.68
9.4结构措施70
9.5大面积地面荷载71
10地基处理…74
10.1砂石换填地基…74
10.2砂石桩、碎石桩地基75
10.3石灰加固地基….78
10.4强分地基.…80
10.5CFG桩复合地基…82
11天然地基基础…87
11.1无筋扩展基础…87
11.2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88
11.3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93
11.4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95
11.5高层建筑筏形基础.…96
12桩基础…102
12.1一般规定…102
12.2桩身构造……104
12.3桩基承载力计算…106
12.4桩基础沉降计算.114
12.5桩基承台设计115
13基坑工程…123
13.1一般规定..123
13.2基坑工程拗察与环境调查.125
13.3设计计算…126
13.4支护结构内支撑……130
13.5土层锚杆…132
13.6基坑工得逆作法..136
13.7地下水控制…137
14检验与监测….140
14.1一般规定140
14.2检验140
143监则143
附录A浅层平板载荷试验要点…146
附录B深层平板载荷试验要点…147
附录C抗剪强度指标C印标准值…148
附录D岩石地基载荷试验要点…149
附录E岩石饱和单抽抗压强度试验要点…151
附录F附加应力系数以、平均附加应力系数…152

附录G黑龙江省季节冻土标准冻深线图170
附录H冲切临界截面周长及极惯性矩计算公式171
附录J挡土墙主动土压力系数kn174
附录K岩石锚杆抗拔试验要点179
附录L大面积地面荷载作用下地基附加沉降量计算180
附录M阶梯形承台及锥形承台斜截面受剪的截面宽度.181
附录N单柱竖向静载荷试验要点.183
附录P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要点.185
附录Q桩基础最终沉降量计算188
附录R基岩内桩侧摩阻力试验要点…193
附录S单桩水平荷载试验要点…195
附录T支护结构稳定性验算…199
附录U基坑抗渗流稳定性计算204
附录X土层锚杆试验要点…205
本规程用词说明.207
引用标准名录…208
条文说明194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HG 3-959-1976 化学试剂 苯酚红,HG 3-959-1976 化学试剂 苯酚红

内容摘抄:

一、技术条件
1.C.H.OSS含量∶98.0~101.0%。

2.pH值变色范围6.8(黄)~8.4(红)。

3.杂质最高含量(指标以%计)∶

(略)

二、检验规则
按GB 619—77之规定进行取样及验收。
三、试验方法
测定中所需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按GB601—77、GB 603—77之规定制备。
1.CTH∶OS含量测定∶称取0.18~0.20克干燥恒重的样品,称准至0.0002 克,置于碘量瓶中,溶于30毫升0.1N氢氧化钠中,加250毫升水,50.00毫升0.1 N澳标准溶液及10毫升盐酸,立即密封振摇。暗处放置20分钟,于冰浴中冷却,加1克碘化钾,暗处放置10分钟,用0.1N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近终点时,加3毫升0.5%淀粉指示液,继续滴定至溶液呈砖红色。同时作空白试验。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HG 3-961-1976 化学试剂 丁二酮肟,HG 3-961-1976 化学试剂 丁二酮肟

内容摘抄:

一、技术条件
1.CHON含量不少于98.0%。2.熔点范围(℃)239.0~241.0。3.杂质最高含量(指标以%计)∶

二、检验规则
按GB 619——77之规定进行取样及验收。
三、试 验 方 法
测定中所需制剂及制品按GB 603-77之规定制备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