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稳定碎石无侧限抗压强度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水泥稳定碎石无侧限抗压强度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陈伟东,陈伟,刘运兰
(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230)
[摘要]结合某道路堆场工程,主要研究在水泥稳定碎石 基层配合比设计阶段,影响水泥稳定碎石无侧限抗压强度 的各种因素。从骨料的颗粒级配 类型、混合料中水泥掺量、混合料的压实度 以及混合料中含水率等因素分析对水泥稳定碎石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内容摘抄:
1原材料及试验 方法
1.1原材料
所用水泥为“华润”PC32.5复合硅酸盐水泥(见表1):碎石为产自新会的级配碎石,压碎值指标为17%(见表2)。
2试验结果分析
2.1骨料级配类型对水泥稳定碎石无侧限强度的影响(见表4,5)
从表4和表5中可以看出,在水泥掺量一定的情况下,改变骨料的颗粒级配类型对水泥稳定碎石的强度影响还是较为明显,在4组骨料的配合比中,2号配合比的粗骨料掺量为40%,2号配合比的粒径比其他几组配合比粒径大,特别是19mm粒径筛余33.5%,而1号配合比只有29.3%,3号/4号配合比为25.1%,但是强度却分别低13.6%,7.5%,18.2%。对于中粒径9.5~4.75mm的影响,1号配合比中9.5~4.75mm的粒径含量为48.0%,3号配合比中9.5~4.75mm的粒径含量为52.1%,4号配合比中4.75mm的粒径含量为49.4%。在关键的筛孔19mm筛余,随着筛余量的增加,强度呈反比趋势;在关键的筛孔9.5~4.75mm筛余,随着筛余量的增加,强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
3结语
经本文分析,从沉管混凝土裂缝控制角度考虑,全断面一次性浇筑工艺优于分层浇筑工艺,试验段实际浇筑效果已经证明,分层浇筑工艺下沉管7d拆模时出现不同程度开裂,全断面浇筑未发现明显裂缝。以后沉管若采用分层浇筑工艺,需从控制浇筑第2层的入模温度、混凝土温升出发,减小混凝土温度应力:减小第1层与第2层混凝土浇筑间隔,减小混凝土自身收缩量,做到进一步减小混凝土收缩应力。
(略)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水泥稳定再生集料基层性能试验研究与工程应用
水泥稳定再生集料基层性能试验研究与工程应用
胡忠辉1,贾致荣2,张文刚2,袁中玉1,高磊1
(1.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山东淄博255049;2.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摘要]为研究再生集料 应用于高等级道路基层 的可行性,对比测试了天然集料与再生集料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再生水泥稳定碎石 路用性能试验研究,并铺筑了苏北地区某一级公路基层试验路。结果显示:再生集料满足路面基层材料的技术要求;水泥剂量4.5%、全再生集料水泥稳定碎石抗压强度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再生水泥稳定碎石干缩系数较大,工程中需注意早期养护;试验路通车3个月后调查,没有发现明显开裂。
内容摘抄:
0 引言
水泥混凝土铺装的道路在公路与城市道路中都占有一定比例,约占中国公路总里程的 39% 。 道路改扩建工程产生的废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体量巨大,每年仅国省干线公路大中修产生的废旧水泥路面材料就达3 000万 t,过去处理废旧混凝土路面板的做法主要是郊外填埋和露天堆放,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土地占用和环境破坏。
我国道路结构中绝大多数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的半刚性基层。 杨俊等对再生集料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再生集料各项主要指标都达到了路面基层对材料性能的要求[1]。刘陵庆研究结果表明,化学活化的方法可显著降低再生集料的压碎值和吸水率[2]。张超等研究发现再生集料中的结合水会在高温下散失,所以通过击实试验得到的最佳含水率应根据再生集料高温失水率进行修正[3]。扈惠敏等推荐用体积法进行混合料级配设计,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骨架密实型结构抗压强度对细集料的用量变化比较敏感[4]。顾小安等研究指出,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的长期强度增长比水泥稳定天然集料更明显,且再生集料能柔化水泥稳定混合料的刚性,可以改善半刚性基层抵抗变形的能力[5-6]。国内外开展了一些废弃水泥混凝土回收循环利用的研究侧重于实验室研究,但在苏北地区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案例还很少。
本文主要以苏北地区某国道大修工程项目为依托,进行废弃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再生集料物理指标及水泥稳定再生集料性能的研究并铺筑基层试验路,以探讨再生集料用于苏北地区道路水泥稳定基层和底基层的可行性。
(略)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水平布局对双洞穿越岩堆边坡隧道的稳定性影响
水平布局对双洞穿越岩堆边坡隧道的稳定性影响
常艳花
(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500)
[摘要]以麻柳湾一昭通高速公路老营盘隧道工程 施工为背景,在详细分析工程地质条件及断面的基础上,运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确定了岩体本构模型与力学参数,建立了双洞 隧道模型并设定了监测点,结合隧道采用上下台阶法开挖实际情况,对水平间距分别为20,25,30m3种工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工况安全系数分别为1.57,1.59,1.67,随着水平间距的增大,安全系数逐渐增大,但水平间距超过一定距离后对边坡稳定性 影响不再增加,发现双洞水平间距为25m时最优。
内容摘抄:
1工程条件分析
1.1工程地质分析
隧道双洞位于较为松散的岩堆体 ,主要穿越碎石、块石层、中风化泥灰岩,隧道轴线方向约271。位于岩堆体中部,岩堆所在斜坡坡向309~330。自然坡度约20°。岩堆体物质主要为块石,分布厚度大,结构较松散,均匀性差,抗冲刷能力弱,坡面上陡下缓,且该勘察区所属区域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烈度较高,天然状态下该岩堆体处于稳定状态,但在施工扰动、暴雨、地震等不利作用下容易崩塌、落石,甚至失稳,对隧道施工及运营安全有较大影响,岩堆体如图1所示。
2岩体本构模型与力学参数
为了对双洞隧道空间结构布局,即双洞的水平间距、竖向间距和隧道埋深3个方面展开研究,分析隧道及边坡在施工扰动下的稳定性影响,各影响因素设置3种工况进行分析。
3隧道模型与监测点设置
3.1双洞隧道模型
运用差分法建立双洞隧道模型,如图2所示。模型为充分考虑双洞也可能布置不在一个水平上,故竖向错开一定距离。在此仅对水平间距对双洞的稳定性影响进行分析。
4不同水平间距对隧道及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
结合隧道采用上下台阶法开挖实际情况,设置水平间距分别为20,25,30m 3种工况进行分析。
(略)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局部退火与振动时效复合消应力法在闸门制造中的应用
在水利水电工程闸门 制造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深水头的闸门要求整体消除应力,以提高闸门焊缝的疲劳强度,并使闻门外形尺寸更加稳定。
整体退火 是消除应力的常用方法,其一次退火可消除90%~100%的焊接 应力,但对于大型或超大型焊接件进行整体退火存在以下问题:①建设大型焖火窑耗资巨大,且建成后使用频率低;②对大型或超大型焊接件进行退火处理能耗大,且退火工艺时间较长,一般需要1~2d;③整体退火会使闸门钢材的显微结构在高温作用下出现再结晶,或晶粒持续长大等现象,从而影响闸门钢材的物理性能;④大型焊接构件在焖火窑内进行退火时,由于窑内空间大温度是“从外向内传导”,铁的导热系数为40×1.163W/(m·℃),其在加热过程中易出现外围“过烧”、局部温度不够,影响退火效果。本文以仙游抽水蓄能电站尾水事故闸门消应力 的方法为例,探讨了局部退火与振动实效这种简单高效又节约成本的复合消应力方式在闸门整体消应力中的应用。
1 仙游尾水事故闸门简介
仙游抽水蓄能电站机组尾水事故闸门为单阀式高压平面滑动闸门,门叶整体尺寸为4800mm×4950mm×980mm,总重36t。为便于安装及运输,闸门在设计时分2节制造,最大单节尺寸为4800mm×2630mm×980mm,为提高闸门在高水压负荷下的强度及防止闸门焊后应力分布不均匀而影响闸门尺寸稳定性,设计要求闸门在拼装焊接完成后进行消应力处理。从宏观上讲闸门拼装、焊接完成后其内部应力主要为焊缝的收缩,消除闸门的内应力关键要消除焊接应力。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局部外加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砌体结构试验研究
0 引言
自唐山大地震后,经过30多年的研究和应用,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砌体结构 的抗震 设计规范,取得了较好效果。然而由于经济、历史等原因,我国目前还存在大量未进行抗震设防或抗震设防不足的既有砌体房屋。这些房屋抗震性能差,需要进行抗震加固 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12】。因此,我国砌体结构的抗震加固工作量大面广,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对这类砌体结构房屋进行抗震加固、改善其抗震性能,具有重大意义。
传统砌体结构整体加固方法(如夹板墙、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 加固法等)一般沿墙体两侧通长进行加固作业,这种传统做法虽然能够大幅提高墙体的抗震性能,但工作量大,湿作业时间长,对房屋外立面及内部使用会造成较大影响;此外,沿墙体通长进行加固费用较高,不适于在我国大面积的砌体结构抗震加固工作中普及推广。
本文拟进行局部外加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抗震加固砌体结构的研究,并与现行规范规定的圈梁-构造柱体系砌体结构的抗震能力进行对比,为加固设计及施工提供技术依据。相对于传统的整片墙体外加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的加固方法,该方法不仅加固量小,对房屋的外立面及内部使用影响小,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矩形管廊预制顶推施工技术重难点控制
0 引言
随着国家《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发布以及“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等一系列文件的发布,国内综合管廊的建设进入大发展时期。作为国家第一批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的建设者,通过认真分析国内综合管廊施工技术 ,分析明挖现浇法、预制拼装法、暗挖法三大主流施工工艺的安全、成本、质量、绿色施工等多种因素,结合城市道路行驶要求、城市绿道系统保护要求、城市主供水管线的保护、管廊行进范围的地质条件。在包头市经三路、经十二路综合管廊施工时采用暗挖顶推方法进行施工,确保对城市交通影响最小,在保证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绿色施工等前提下,根据地质勘察报告,认真分析砾石层地质特点,在国内综合管廊建设中首次采用矩形顶管暗挖顶推技术,顺利完成在砾砂层特殊地质条件下暗挖顶推施工。
1 工程概况
包头新都市区项目综合管廊经十二路、经三路顶管工程(见图1),截面尺寸为7m(长)×4.3m(高),壁厚50cm,每节管节长1.5m,重42t。经三路地下综合管廊顶推长度为85.6m,经十二路综合管廊顶推长度为88.5m。经三路最大顶力为2308t,经十二路最大顶力为2400t。本次综合管廊顶推施工主要在砾砂层中进行(见图2),该砾砂层砂质纯净,级配一般,颗粒不均匀,含圆砾、角砾、漂石、大孤石;直径变化在1~40cm。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巨型钢管柱圆方过渡节点加工制作工艺研究
1 工程概况
重庆瑞安“嘉陵帆影”项目总用钢量约73340t。二期塔楼地上99层,建筑总高度468m,地上主体框架结构高度为440m,为带腰桁架的外框架+核心筒(钢支撑)+伸臂桁架结构。周边裙楼钢结构主要为劲性钢骨混凝土梁柱、型钢梁、型钢柱及桁架结构。本工程所使用钢材材质主要有Q235B,Q345B,Q345GJB,Q345GJC,Q390GJC。钢结构最大板厚130mm。外框架由18根巨型钢柱组成。巨型钢柱壁厚最厚为70mm,4层以下为直径2.8m的圆形柱,5层以上为边长2.4m的正方形柱。因此,在4~5层之间设计一个巨型的圆方过渡节点 ,以下简称圆方节点。该节点设计高4m,板厚70mm,单个节点重约30t。圆方节点属于重要构件,设计年限为100年。
经统计目前国内超高层项目均没有类似本工程大截面、大板厚的圆方节点设计,即本工程的圆方节点在超高层上尚无成功加工 经验可参考借鉴。经仔细研究图纸,分析加工工艺,圆方节点可采用焊接 件、铸钢件、锻钢件3种加工方式,其中锻钢件的质量最好。但业主最终决定本工程圆方节点采用焊接件。目前,关于圆方节点已有相关的专利和实体加工报道,但是其中专利只涉及过渡节点的设计概念,并没有加工成实体。而其他加工成实体的圆方节点尺寸太小,其加工工艺无法指导本项目。本文主要阐述圆方节点焊接件的加工制作工艺。
2 焊接件加工方式
经过分析,圆方节点主体分为4部分分别加工后进行拼装 焊接。有以下2种加工方式:①加工方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巨型钢框架结构焊接残余应力控制技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大型空间结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鉴于巨型钢框架 结构格构柱截面尺寸大、钢桁架跨度大、节点构造复杂且形式多样、构件大量采用超厚钢板等因素,在焊接 过程中产生的焊接残余应力 的控制 问题显得越加突出。
巨型钢框架结构中,通常由于节点板上焊缝较集中等因素,引起连接焊缝处产生较大的焊接残余应力,其峰值有时达到甚至超过基本材料的屈服极限,从而严重降低构件的刚度和稳定性。焊接残余应力还会导致在焊接接头处产生冷、热裂纹等缺陷,在一定条件下对结构的断裂特性、疲劳强度和尺寸精度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或减小(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对提高构件在制造过程中的加工精度、保证尺寸稳定性及减少运行中疲劳强度、增强腐蚀抗力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焊接残余应力产生的原因
焊接过程中,构件在焊接时由于引起的不均匀温度场尚未消失,容易产生瞬态应力,而焊接温度场消失后就容易产生残余应力。焊件各处经受不均匀的加热和冷却过程是焊接残余应力产生的根本原因121。
2焊接残余应力的主要影响
1)对结构刚度的影响当焊接残余应力与外荷载引起的应力产生叠加,将导致局部达到屈服点而产生塑性变形,从而引发焊件刚度降低。
2)对疲劳强度的影响焊接残余应力会引起变荷载的应力循环发生偏移,导致疲劳强度降低。
3)对静载强度的影响材料如果处于脆性状态,外在应力与拉伸应力的叠加使局部区域的应力达到断裂强度,导致早期结构破坏3:。
3 焊接残余应力的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①设计上要尽量减少焊缝的数量、尺寸和拘束度,合理布置,并避免焊缝密集。②降低焊件刚度,创造自由收缩的条件。③在构件组装焊接(略)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巨型钢框架-预应力拉索支撑结构施工过程分析
1 模型及软件设置[16]
1.1 结构模型
巨型钢框架 -预应力 拉索 支撑 结构的平面尺寸为36m×36m,总高度为216m,共6个大层,每一大层均设置相连的巨型梁和巨型柱且悬挂不同层数的子结构7)。巨型柱为格构式,设置在结构的四角,平面尺寸为6m×6m,通过柱间人字形支撑相连而成。巨型梁为立体桁架式,设置在每一大层的顶部,高为1子层层高4m。1~5大层中每层均悬挂7个子层,第6大层悬挂4个子层9)。子结构通过吊杆吊挂在巨型梁层,吊杆与子结构的楼层梁刚接,与巨型梁铰接。所有楼面均采用压型钢板组合楼板,面层为80mm厚的C30混凝土。各构件之间具体连接方式及尺寸参数参见文献[8]。结构平面及一榀模型如图1所示。对上述结构设计了施工方案,如图2所示:主结构各大层逐层施工,主结构施工完毕后从底大层逐层张拉预应力拉索,待预应力拉索全部张拉完毕后开始从底大层逐层吊装子结构。
1.2 软件设置
运用SAP2000按上述施工方案对结构进行模拟分析,荷载按表1进行施加,选用静力非线性阶段施工模块,荷载工况类型为Static,分析类型选取非线性阶段施工,考虑P-△效应。阶段定义中共定义18个阶段:第1~6施工阶段的参数设置为大层框架的添加及对应恒活荷载的添加,其中恒荷载的比例系数取1,活荷载比例系数取0.5;第7~12施工阶段的参数设置为拉索的添加以及相应预拉力的施加;第13~18施工阶段的参数设置为子结构恒(略)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巨型桁架体系次结构施工过程力学分析
1 巨型桁架结构体系组成
巨型桁架结构体系由位于建筑物四角的巨型柱,以及连接巨型柱之间的巨型桁架(带状桁架)和巨型斜撑构成。巨型桁架结构体系承担了建筑物的大部分荷载。次结构 中较小的钢柱将各楼层大部分荷载传递给带状桁架,再通过带状桁架直接传递到巨型柱,此外小钢柱和巨型斜撑的交叉接点也将传递部分荷载。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的外框结构采用的就是典型的巨型桁架结构体系(见图1)。
1)巨型柱在1~5层建筑周边设置了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自6层开始剪力墙转换为建筑4个角部的型钢混凝土巨型柱,这样可以起到抵抗侧向荷载的最佳效果。巨型柱为钢骨混凝土组合结构,钢骨采用热轧型钢或焊接组合截面。巨型柱中埋置的钢结构能够承受由巨型斜撑传来的荷载,再把这些荷载扩散到巨型柱的钢筋混凝土部分。
2)巨型斜撑在三维巨型框架中设置钢管混凝土单向斜撑,其箱形截面由两块大型竖向翼缘板和两块较薄水平连接腹板组成。设计只考虑翼缘板的承载能力,所有与斜撑相连的构件只能与翼缘板连接。箱形斜撑中的混凝土增加了结构的刚度和阻尼,还能防止构件中较薄钢板的局部屈曲。当巨型柱从42层开始(略)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巨型框架结构地脚锚栓群装配整体式安装技术
0 引言
地脚锚栓 具有整体刚度大、传力途径明确、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因此在实际工程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通常情况下,采用大面积地脚锚栓群连接混凝土底板和巨型框架柱或剪力墙是巨型框架结构 基础处理的常用办法,如图1所示。
目前关于地脚锚栓研究主要针对其承载力等力学性能,较少关注地脚锚栓的安装 方法,仅有少量文献对安装方案进行了分类:①预留孔埋设法,在混凝土底板上预留锚栓孔洞,将高强锚栓按照孔洞布置进行安装,并通过二次回填灌浆料完成锚栓固定:②直接埋设法,在底板混凝土浇筑前完成高强锚栓和底板钢筋的安装工作,并通过套架或预埋件等对锚栓进行精确定位和固定,然后完成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与预留孔埋设法相比,直接埋法避免了在混凝土底板上开设孔洞,使得混凝土的浇筑更加方便,且由于混凝土底板一次性浇筑,避免了灌浆料的回填,锚栓和混凝土的黏结更加可靠。因此,直接埋设法也是日前地脚锚栓安装的主要方法。但是由于直接埋设法在埋设锚栓的过程中缺乏混凝土的约束作用,锚栓的精确定位较为困难,且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受混凝土流动的影响,锚栓可能出现错位,因此该方法对施工精度的控制要求更加严格。
由于地脚锚栓数量较多,一些巨型结构甚至达到了千根以上的地脚锚栓,若采用传统的逐根起吊并逐一安装锚栓法(以下简称逐根安装法),不仅安装精度难以保证,且塔式起重机起吊任务繁重,严重影响施工进度。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水平荷载作用下非饱和黄土嵌岩灌注桩变形规律试验研究
水平荷载 作用下非饱和黄土嵌岩灌注桩变形规律试验研究
费利娅1,黄雪峰2
(1.中国甘肃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总公司,甘肃兰州730050;2.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以及计算模型和参数选取等原因,桩-土在水平荷载 作用下受力性状难以准确分析计算。通过对某电厂桩基工程在非饱和黄土 地层中水平荷载试验,结合桩身应力测试,得到了桩土共同作用时的工作性状及相互影响。在安全级别较高的工程中,采用原位测试方法确定桩基水平承载力,能有效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
内容摘抄:
对某些重要的建筑或构筑物桩基,必须考虑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性能。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承载性状是桩与土体共同作用的表现,即土体对桩侧产生水平抗力,取决于桩的抗弯刚度与土体抗水平位移刚度在水平位移连续的条件下互相影响和制约的非线性发展过程。目前,根据地基反力假定的不同,对水平受荷桩的分析方法大致有3类:①极限地基反力法 假定承载力极限状态完全由桩侧土的屈服引起,主要用于计算刚性短桩;②弹性地基反力法将横向受荷桩视为竖向的弹性地基梁,包括单一参数法,如张有龄法、m法、C法、K法和双参数法等;③复合地基反力法 包括长尚法、竹下法、斯奈特科法和P-Y法等。在我国目前的设计规范中,关于水平荷载作用下桩基的计算仍采用m法、C法、K法等单一参数法。但是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与计算模型及参数选取等原因,采用这些方法计算的偏差难以预计。对于安全等级要求较高的工程,采用原位测试方法确定桩基水平承载力,一般较接近实际情况。
本文通过某电厂工程在非饱和黄土桩基水平静载荷试验,并结合桩身应力测试,分析了水平荷载作用下大直径嵌岩桩桩一土共同作用的工作性状。
(略)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巨型落地圆环钢结构安装方案研究与分析
1 工程概况
圆环钢结构按照受力方式的不同分为刚性与柔性体系两大类。本文以沈抚新城的标志性建筑一生命之环为背景,详细介绍圆环结构 中柳性体系的一种全新施工方法。
生命之环(见图1)由三角形截面的立体钢管桁架构成,其根部与地面周接,由于在垂直圆环平面方向的刚度较弱,在风荷载的作用下基础与巨环连接部位会产生较大弯矩。由结构的静、动力特性分析可知,生命之环的结构设计主要由结构自重及水平风荷载的作用控制,而结构本身由于其刚度较弱,自振周期过长,故地震不起控制作用。
由于生命之环城市雕塑的体量巨大,施工方案的选择成为实现整个建筑的成败所在。若采用传统的胎架支承高空单元散装拼接法,由于胎架自身的稳定会导致施工费用过高,其高空焊接质量也难以保证;若采用分段整体提升的施工方法,也需要建造较高的提升塔架,塔架的自身稳定性以及安全性也难以保证,同样(略)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彩色高清PDF带书签《锅炉炉管泄漏检测方法及装置研究》 高清晰可复制文字版
前言
锅炉 是重要的热能动力设备,是电力行业的心脏。我国锅炉生产量和在用量均居于世界首位,且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其数量仍将持续增长。电站锅炉是火力发电站三大主力设备之一,受国家“上大压小”的政策影响,一般都有着容量大且参数高的特点。目前我国火电站的主力机组为600MW超临界锅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超超临界锅炉容量可达1000MW,这些大型供能设备的安全运行变得更加不容忽视。但是电站锅炉的炉管工作环境恶劣,长期处于腐蚀、磨损、高温的运行状况,最易出现水汽泄漏甚至爆管事故。在管道泄漏的初期,传统的水质量监测、水化学监测等方法都难以感知微小水汽泄漏,并且锅炉体积大,管道复杂,停炉检修时间周期长。面对保障锅炉这一重要特种设备安全高效运行的需求,本书作者在认真总结声发射检测技术的原理和研究电站锅炉这一应用对象的特性的基础上,结合声学、数理学、现代信号处理等知识实际测试经验完成此书。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声学检测技术基础、锅炉本体特点、锅炉管泄漏的声学及物理学特性、管道漏点定位方法及独创性的装置开发和应用成果。全书内容涉及学科广泛,不仅将锅炉管泄漏声学检测技术紧密联系实际需求,还特别对装置的研发、测试数据、使用步骤做了详尽的记录,因此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尽管本书针对锅炉进行介绍,但对包括油/气等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等大型机械设备、游乐设施在内的其他特种设备的检测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总之,作者希望能够为读者奉献一部全面、实用的著作,以此抛砖引玉,对我国的特种设备检测检验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起到促进作用。
在成书过程中,作者搜集了大量参考文献并进行整理,在此对本书参考文献及被引用文献的作者表示感谢。由于本书涉猎领域广、技术更新快,以及作者水平有限,书中出现的不当或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著者
内容索引:
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1
1.1引言1
1.2声学检测技术发展史2
1.2.1国外研究进展3
1.2.2国内研究进展4
1.3锅炉炉管泄漏检测装置中的关键技术7
1.4国内外先进声检测仪器简介9
1.5本书的主要内容11
第2章声学检测的基本概念与原理13
2.1声学检测的物理基础13
2.1.1声发射的产生13
2.1.2连续波和脉冲波15
2.1.3宽脉冲和窄脉冲16
2.1.4声波的传播18
2.1.5声源与声场的数学模型24
2.1.6影响声发射特性的因素28
2.2声信号分析与处理方法29
2.2.1声信号类型29
2.2.2信号特性参数30
2.2.3噪声的排除33
2.3声学检测原理34
第3章锅炉炉管泄漏特性研究37
3.1过热器爆管失效研究37
3.1.1过热器长期过热爆管的机理、形式与特征38
3.1.2过热器泄漏防范40
3.2再热器爆管失效研究41
3.2.1再热器爆管的直接原因41
3.2.2再热器爆管防范措施42
3.3水冷壁爆管失效研究42
3.3.1水冷壁爆管现象43
3.3.2水冷壁爆管直接原因43
3.3.3水冷壁爆管主要原因43
3.3.4防止水冷壁爆管采取的措施44
3.4省煤器爆管失效研究45
3.4.1省煤器爆管现象45
3.4.2省煤器爆管原因45
3.4.3预防省煤器泄漏的对策46
3.5判定“四管”泄漏的方法47
3.5.1“四管”泄漏后的现象47
3.5.2不同受热面爆漏后的参数变化比较48
3.5.3总述50
第4章锅炉声发射与传播特性…52
4.1锅炉炉管泄漏声音特性分析52
4.1.1泄漏发声模型52
4.1.2泄漏蒸汽流速计算54
4.1.3泄漏噪声声压级、频率计算54
4.1.4泄漏喷流实例55
4.2炉内背景噪声特性分析56
4.2.1炉内燃烧噪声56
4.2.2吹灰器噪声57
4.2.3燃烧器喷流噪声57
4.3炉内声传播特性分析58
4.3.1声音在炉内的衰减58
4.3.2声音在炉内的混响59
4.3.3管阵列对声线的影响61
第5章声信号的数字化处理与分析64
5.1声信号数字处理基础64
5.1.1信号的数字化64
5.1.2DFT(离散傅里叶变换)66
5.1.3数字化分析处理中的若干问题69
5.1.4FT(快速傅里叶变换)73
5.2时频分析与传输理论74
5.2.1声信号的时域分析75
5.2.2声信号的频域分析76
5.2.3信号传输理论基础80
5.3滤波器82
5.3.1滤波的基本原理82
5.3.2滤波器设计85
第6章锅炉炉管泄漏声源定位方法88
6.1定位方法综述88
6.1.1基于最大输出功率的可控波束形成方法88
6.1.2基于高分辨率谱估计的定位方法…92
6.1.3基于时延的声源定位方法(TD0A)98
6.1.4不同定位方法比较103
6.2基于时间延迟的定位方法103
6.2.1传感器阵列模型103
6.2.2时间延迟估计方法104
6.2.3定位方程解算方法108
6.3互相关函数求取时延的研究112
6.4定位误差的度量117
6.4.1概述117
6.4.2定位误差117
6.4.3概率定位误差119
6.4.4几何精度稀释122
6.4.5克拉美-罗界123
第7章便携式锅炉炉管泄漏噪声检测系统124
7.1系统概述124
7.2系统组成124
7.2.1声音传感器126
7.2.2电缆129
7.2.3前置放大器130
7.2.4数据采集卡130
7.2.5便携式工控机132
7.3功能133
7.3.1信号采集133
7.3.2频谱分析133
7.3.3滤波134
7.3.4互相关分析135
7.3.5定位136
第8章系统检测实例137
8.1传感器支架设计137
8.2区域定位试验138
8.2.1系统校准138
8.2.2系统定位精度实验139
8.2.3定位精度影响因素分析141
8.2.4试验结论151
第9章锅炉炉管泄漏声学检测规程153
9.1声学检测程序153
9.2设置与校准154
9.2.1检测门槛设置154
9.2.2传感器一致性校准154
9.2.3传感器间距155
9.3传感器的安装布置155
9.4预检测155
9.5检测方法155
9.5.1噪声的控制与抑制155
9.5.2现场校准156
9.5.3正式检测156
9.6数据解释与评价157
9.7检测标准与规范158
9.7.1GB/T12604.4一2005《无损检测术语声发射检测》158
9.7.2GB2044一1994《钛合金压力容器声发射检测方法》158
9.7.3QJ2914一1997《复合材料结构件声发射检测方法》161
9.7.4JB/T7667一1995《在役压力容器声发射检测评定方法》162
9.7.5其他国内外标准方法目录163
参考文献165
高清PDF带书签《IECEE-CB体系文件译文集》 高清晰可复制文字版
前言
ECEE的各种文件是ECEE-CB体系正常运作的基础,也是各国国家认证机构(NCB)和CB实验室日常工作的重要依据。同时,ECEE-CB体系作为一个运作非常成功的电工产品安全测试报告互认的国际体系,也为我国国内相关认证及测试业务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为了满足我国从事认证及测试人员深人研究IECEE-CB 体系规则的要求,同时为了帮助我国机电制造商深入了解产品标准和认证、测试要求,为政府相关部门、行业组织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我们选择了ECEE-CB体系中的基础性及重要性文件进行了翻译,
本译文集 依照ECEE对文件的分类分为操作及规则文件、ECEE实验室委员会(CTL)操作程序及ECEE CTL决议3个部分。第一部分文件根据其适用范围分为程序文件、实验室申请及评审相关文件和CB测试及CB报告相关文件,其中程序文件提供了EC-EE-CB体系组织结构、运作方式和基本规则等信息。实验室申请及评审相关文件可为第三方测试实验室和制造商实验室申请加人ECEE-CB体系及了解相关要求提供信息,CB测试及CB报告相关文件则沙及了ECEE-CB体系对测试实验室进行CB测试和出具CB报告的基本要求。第二部分文件包括了由IECEE实验室委员会制定的对实验室日常测试活动的规范,沙及了对测试、校准及CB报告出具的具体技术要求。第三部分则收人了ECEE实验室委员自2008年以来针对多类电气产品形成的决议。这些决议是ECEE实验室委员会根据测试实验室、制造商等在日常测试过程中产生的对IEC标准和测试方法的疑间和分歧,经过专家讨论而形成的对这些问题的统一解释和规定。
由于译文集的翻译不仅要求译者了解ECEE-CB体系的基本运作,还需要译者熟悉机电产品的标准和测试,因此我们特地组织了我国NCB及CB实验室了解ECEE-CB体系运作、熟悉机电产品标准及测试的专家对文件进行翻译和校核。参加译文集的缩写单位有:广州威凯检测技术研究所、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电子电器质量检验所、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电器检测室、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广播电视产品检测中心、中国家用电器研究所、广州电气安全检验所、上海电气器具检验测试所、信息产业部电子五所、电子工业安全与电磁兼容检测中心、上海电器设备检测所低压电器检测站、福建省中心检验所、广东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电气安全实验室、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电气安全实验室、浙江方圆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香港标准与检定中心,
同时,在确定重点文件、组织翻译和最终校核的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ECEE-CB体系中国国家成员机构国家认监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由于ECEE的规则及程序文件会随着ECEE-CB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而进行修订和完善,我们今后也会根据我国CB认证的实际需求适时地对此译文集进行增补和修订。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2010年7月16日
内容索引: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ECEE-CB体系程序文件
1.Basic Rules……………………2
基水规则……3
2.Rules of Procedure……60
程序规则…………………61
3.Process Elements Related to Infringements of the Rules .............................98
与违反规则相关的程序要素…………………………99
4.Finances………118
财务.....119
第二章ECEE-CB体系实验室申请及评审相关文件
5.Documentation[or applications………………132
6.Guidelines and information for IECEE Assessors related to
IECEE Peer Assessment………………l58
IECEE同行评审中针对ECEE评审员的指南和信息…………159
7.Associated CB Testing Laboratories (ACTLs)to Operate withaccepted CBTLs…………………192
关联CB测试实验室(ACTL,)与被认可的CB实验室的运作………193
8.Use of Manufacturers'Testing Laboratories:General Principles…214
制造商测试实验室的使用:通用原则……………………215
9.Operation of Testing at Manufacturers'Premises (TMP)...........................230
在制造商场所测试的(TP)操作程序…………………231
10.Operation of Witnessed Manufacturers'Testing (WMT)Laboratories Procedure……………242
目击制造商测试(WMT)实验室的操作程序…………243
第三章CB测试及CB报告相关文件
11.Common Understanding of ISO/IEC17025………256
对IS0/EC17025的共同理解………257
12.Sub-Contracting of Testing Activities.......270
测试活动的分包………………271
13.Guide on Product Families,Family Ranges or Series of Products.........274
产品族、系列范围、产品系列指南………………………275
14.Operation of Component Recognition Program (CRP)................................296
零部件认可计划(CRP)操作文件………………297
15.Acceptance of Components within the IECEE-CB Scheme andComponent Acceptance Matrix......328
ECEE-CB体系中对零部件的认可和零部件认可矩阵表………329
16.TRF-Development,maintenance and use………352
TRF-缩制、维护和使用…………………353
第四章ECEE CTL操作程序
17.Rules of Operation for CTL Proficiency Test Program ................484
CTL能力验证计划操作规则………………485
l8.Guide on use of Photographs in CB Test Reports………500
CB测试报告照片使用指南…………………501
19.Laboratory Procedure for Preparation.Attachment.Extensionand Use of Therm0 couples…………506
关于热电码的制备、安装、延伸和使用的实验室程序………………507
20.Laboratory Procedure For Acceptance of Thermocouple Wire ....................518
验收热电吗线的实验室程序……………………………519
21.Procedure for Measuring Laboratory Power Source Characteristics ............522
实验室电源特性的测量程序……………………………523
22.Requirements for Traceability of Calibrations and Calibration Intervals ..........542
校准潮源性和校准周期的要求……………………………543
第五章ECEE CTL决议
1.CABL电线电缆……555
2.C0八NT家用电器的自动控制器……………573
3.H0US家用及类似用途设备………………………581
4.NST安装附件及连接器材………677
5.LASR微光设备…………687
6.ITE照明设备……691
7.OFF信息技术及办公设备………713
8.SAFE安全变压器及类似设备723
9.TRON电子娱乐设备……727
10.POW低压电器设备737
11.VARIOUS其他………747
高清PDF带书签《LED照明工程设计与施工 》第二版 [周志敏 纪爱华 等编著] 高清晰可复制文字版
第2版前言
LED是一种可将电能转变为光能的半导体发光器件,属于固态光源。LED优点众多,除了寿命长、耗能低,而且控制也极为方便,属于典型的绿色照明光源。随着LED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得LED在照明领域得以推广应用,也使照明技术面临一场新的革命。LED照明灯具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方向性好、节能、寿命长、适用于各种恶劣环境条件等特点,LED这一绿色照明必将对传统照明光源市场带来冲击,成为一种很有竞争力的新型照明光源。
LED作为一种新型的照明技术,其应用前景举世瞩目,LED被誉为21世纪照明最有价值的光源,必将引起照明领域一场新的革命。自从LED出现,无论是其发光原理还是功能等方面都具有其他传统光源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LED照明已成为21世纪照明领域的一种趋势。LED新型光源促使照明灯具设计开发的创新,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照明的观念,使ED照明灯具将向着节能化、健康化、艺术化和人性化方向发展。
在21世纪,照明设计将会是以LED光源为主流,LED照明技术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光源界的普遍关注,现已成为最具有发展前景和影响力的一项高新技术。ED产品的开发研制生产已成为发展前景十分诱人的朝阳产业。目前,随着LD照明技术的广泛应用及潜在的市场,ED照明显示出了强大的发展潜力,并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照明产业链。
本书第1版于2011年出版以来,以其内容通俗、具体、实用而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但是,由于LED应用技术的高速发展,第1版在一些章节上已不能很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鉴于此,本书第2版结合目前国内外ED应用技术的发展动向,在第1版的基础上,对第2章、第3章、第4章的部分内容做了一定的删减和补充,使本书的第2版具有技术前沿、内容实用等特点,使其更加贴近从事现代LED技术开发、设计、应用的技术人员。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同志有周志敏 、纪爱华 、周纪海、纪达奇、刘建秀、顾发娥、刘淑芬、纪达安、纪和平、陈爱华等,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无论从资料的收集和技术信息交流,都得到了国内外的专业学者和同行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内容索引:
目录
第 2 版前言
第 1 版前言
第 1 章 照明设计基础知识……………… 1
1. 1 照明灯具及照明设计 …………… 1
1. 1. 1 照明灯具 ……………………… 1
1. 1. 2 照明设计基础 ………………… 6
1. 1. 3 照明质量 ……………………… 12
1. 2 城市灯光环境与景观照明……… 17
1. 2. 1 城市灯光环境 ………………… 17
1. 2. 2 城市景观照明 ………………… 22
1. 3 城市景观照明规划设计………… 26
1. 3. 1 景观照明规划设计的原则……… 26
1. 3. 2 城市景观照明规划设计的要点 ………………………… 29
1. 3. 3 景观照明设计方案 …………… 31
1. 3. 4 景观照明规划设计方法 ……… 33
第 2 章 LED 道路照明设计与施工 …… 39
2. 1 道路 LED 照明的方案设计 …… 39
2. 1. 1 道路照明要素 ………………… 39
2. 1. 2 道路照明规划设计 …………… 43
2. 1. 3 城市 LED 路灯照明工程设计实例 ………………………… 55
2. 2 公路隧道 LED 照明设计 ……… 62
2. 2. 1 公路隧道照明设计 …………… 62
2. 2. 2 隧道 LED 照明工程设计实例 … 71
2. 3 太阳能 LED 路灯施工技术 …… 79
2. 3. 1 太阳能 LED 路灯施工流程与安装规定 ………………………… 79
2. 3. 2 太阳能路灯地基施工 ………… 80
2. 3. 3 太阳能路灯的安装 …………… 84
2. 3. 4 太阳能 LED 路灯的调试 ……… 88
2. 3. 5 太阳能 LED 路灯照明工程设计实例 ………………………… 96
第 3 章 LED 景观照明设计与施工 … 101
3. 1 桥梁 LED 景观照明设计 ……… 101
3. 1. 1 桥梁景观 …………………… 101
3. 1. 2 桥梁景观照明……………… 103
3. 1. 3 桥梁景观照明设计…………… 105
3. 1. 4 城市立交桥景观照明设计 …… 114
3. 1. 5 桥梁 LED 景观照明设计及工程实例 …………………………118
3. 2 城市广场 LED 景观照明设计 122
3. 2. 1 城市广场 …………………… 122
3. 2. 2 城市广场灯光环境 …………… 125
3. 2. 3 城市广场 LED 景观照明设计方法 ………………………… 130
3. 2. 4 城市广场景观 LED 照明工程设计实例………………………… 136
3. 3 建筑物景观照明的规划设计 139 …
3. 3. 1 建筑物景观照明……………… 139
3. 3. 2 建筑物照明的设计方法 ……… 143
3. 3. 3 建筑物 LED 照明工程设计实例 ………………………… 148
3. 4 园林景观照明规划设计 ……… 150
3. 4. 1 园林照明要素 ……………… 150
3. 4. 2 园林景观照明设计 …………… 157
3. 4. 3 园林景观 LED 照明工程设计实例 ………………………… 162
第 4 章 LED 照明工程电气设计 …… 167
4. 1 LED 照明工程配电系统 ……… 167
4. 1. 1 低压配电系统 ………………167
4. 1. 2 低压配电系统 N 线的电流及电压 ………………………… 172
4. 1. 3 照明配电系统设计要点 ……… 175
4. 1. 4 MCB 断路器的应用…………… 176
4. 2 照明配电线路设计与电气连接 …………………………… 179
4. 2. 1 照明配电线路设计 …………… 179
4. 2. 2 照明配电线路电气连接 ……… 185
4. 3 LED 照明控制系统设计 ……… 187
4. 3. 1 LED 照明控制新技术 ………… 187
4. 3. 2 城市道路智能 LED 照明能源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 193
4. 3. 3 LED 景观照明远程控制解决方案 ………………………… 196
4. 4 LED 照明工程的防雷接地设计 …………………………… 201
4. 4. 1 低压供电系统的防雷技术 …… 201
4. 4. 2 浪涌防护器及其应用 ………… 204
4. 4. 3 LED 照明工程的接地设计 …… 212
第 5 章 LED 照明工程施工管理与施工技术……………………… 225
5. 1 工程造价与施工管理 ………… 225
5. 1. 1 工程造价管理 ……………… 225
5. 1. 2 LED 照明工程施工管理 ……… 236
5. 1. 3 LED 照明工程安全管理 ……… 244
5. 1. 4 LED 照明工程质量管理 ……… 248
5. 2 LED 照明工程施工技术 ……… 255
5. 2. 1 LED 照明工程施工准备与工艺流程 ……………………255
5. 2. 2 LED 照明工程管路敷设 256 ………
5. 2. 3 LED 照明工程管内穿线 ……… 261
5. 2. 4 LED 照明工程电缆敷设 263 ………
5. 2. 5 LED 照明工程配电箱安装 270 ……
5. 2. 6 LED 照明工程灯具的安装 …… 272
5. 2. 7 LED 照明工程接地和等电位连接 ………………………… 274
参考文献………………………………… 276
高清PDF带书签《大家小书 新建筑与流派 》童寯 著 2016年版
前言
本书对各建筑流派的叙述,以近代、现代的西方建筑为主。在我国建筑事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西方建筑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参考。
在我国,最早出现的“洋房”是西洋教堂。1299年西方天主教士在元大都(今北京)建教堂三座。1602年澳门“大三巴”教堂建成,今天虽只余残壁石级,却是亚洲大陆仍然存在的巴洛克式最早的建筑遗物。西式工业建筑始自清末“洋务运动”。鸦片战争以后,在租界由外国居民兴造西式公共、工商与居住建筑。1865年清政府在上海设江南制造局,在南京设南京机器局;生产性工业厂房开始用承重砖墙、人字屋架结构。同时,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也兴建洋房,摒弃传统木构架而采用砖墙人字屋架。但日本从此一直向西方一面倒而中国则除通商口岸以外,建筑仍以大木作平房为主。全国大规模用钢材水泥建设只不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二三十年的事,但迄未打破建筑技术的落后局面,建筑风格上有些模仿西方建筑也只能追随西方。有些曾以大屋顶作为民族形式的尝试,但也难以为继,以致尽管有些建筑物建在中国,但与国外建筑面统看起来没什么两样,这就提出了我国新建筑向何处去的问题。
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对建筑工程的设计和风格起无可避免的影响。由于用相同技术、相同材料,服从于相同功能,建筑物很自然会出现类似面貌;但另一方面,全世界划分为许多不同国家,处于不同气候地带、各具不同经济条件这一事实,难道对建筑风格不发生一点影响吗?西方仍然有用木、石、砖、瓦传统材料设计成为具有新建筑风格的实例,日本近30年来更不乏通过钢筋水泥表达传统精神的设计创作,为什么我们不能用秦砖汉瓦产生中华民族自己风格?西方建筑家有的能引用老庄哲学、宋画理论打开设计思路,我们就不能利用固有传统文化充实自己的建筑哲学吗?
任何创作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一段时间探测摸索的准备才能得来。如果认为看完一些资料就能下笔,乃是天真想法。若读毕这份刍荛之献以后,仍觉夙夜彷徨,走投无路,感到所做方案,实非理想,比未读之前提出更多疑问,尚待进一步钻研,那这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我校建筑系摄影师朱家宝、图书室周玉华两同志,供给写作资料,志此致意。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童騫
1978年12月
内容索引:
目录
前言(1)
I工业革命后的欧洲(1)
1.水晶宫(2)
2.拉斯金(5)
3.森佩尔(5)
4.科尔(6)
5.莫里斯(6)
6.红屋(7)
7.工艺美术运动(7)
8.二十人社(9)
9.霍塔(10)
10.新艺术运动(11)
11.芝加哥学派(11)
12.詹尼(12)
13.沙利文(14)
14.有机建筑(15)
Ⅱ20世纪新建筑早期(19)
15.凡·德·维尔德(19)
16.格拉斯哥学派(20)
17.麦金陶什(21)
18.高迪(22)
19.贝尔拉格(23)
20.阿姆斯特丹学派(25)
21.瓦格纳(25)
22.维也纳学派(26)
23.奥尔布里希(27)
24.分离派(27)
25.翟夫曼(29)
26.路斯(30)
27.赖特(32)
28.草原式(33)
29.罗比住宅(36)
30.流水别墅(37)
31.古根海姆博物馆(41)
32.雷蒙德(42)
33.诺伊特拉(43)
34.德意志制造联盟(45)
35.AEG透平机制造车间(46)
36.表现主义(48)
37.立体主义(48)
38.柏林学派(49)
39.造型社(49)
40.柏林圈(49)
41.法古斯鞋楦厂(49)
42.格罗皮乌斯(53)
43.包豪斯(53)
44.密斯(59)
45.未来主义(70)
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74)
46风格派(74)
47.鹿特丹学派(76)
48.贾柏(78)
49.构成主义(78)
50.李西茨基(79)
51.日内瓦国联总部建筑方案(90)
52.国际新建筑会议CIAM(96)
53.《雅典宪章》(98)
54.新建筑研究组MARS(99)
55.泰克敦技术团(100)
56.新艺术家协会…(101)
57.萨沃伊别墅…(102)
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06)
58.联合国总部(107)
59.马赛居住单位…(109)
60.昌油加尔(113)
61.尼迈耶(123)
62.巴西利亚(123)
63.阿基格拉姆(125)
64.斯特林(125)
V城市规划(130)
65.奥斯曼(130)
66.霍华德(131)
67.花园城(131)
68.魏林比(133)
69.盖迪斯(135)
70.恩温(135)
71.阿伯克隆比(135)
72.邻里单位(137)
73.广亩城市(139)
74.埃那尔…(139)
75.戛涅(140)
76.赫伯布菜特(141)
77.荷兰城建…(141)
78.西德城建(142)
79.苏联城建(143)
80.线型城市(143)
81.莫斯科总图(144)
82.英国城建(146)
83.新城(146)
84.卫星城…(147)
85.法国城建(148)
86.道萨迪亚斯…(151)
Ⅵ国际建筑代表者(153)
87.阿尔托(153)
88.门德尔森(157)
89.夏隆(161)
90.艾尔受(161)
91.莱斯卡兹(163)
92.斯东(165)
93.布劳耶(166)
94.路易斯.康…(169)
95.费城学派…(169)
96.文丘里(169)
97.史欧姆(172)
98.新建筑后期(173)
99.约翰逊…(174)
100.沙里宁(176)
101.山崎实(176)
102.鲁道夫(179)
103.贝聿铭(181)
104.玻璃幕墙(181)
105.丹下健三(183)
106.新陈代谢派(183)
107.“代谢后期”(185)
108.承重幕墙(187))
109.薄壳(191)
110.托罗佳(191)
111.坎迪拉(192)
112.富勒球体网架(196)
Ⅶ新建筑后期(200)
113.纯洁主义…(200)
114.新塑型主义(201)
115.新建筑后期(202)
116.新历史主义(204)
117.新纯洁主义(204)
118.新方言派(205)
119.新朴野主义(205)
120.建筑期刊(207)
121.“国际建协”(207))
122.“蓬皮杜中心”(209)
创造者的颂歌一读《新建筑与流派 》…郭湖生(215)
高清PDF带书签《电机及拖动基础》 第2版 汤天浩 主编 2016年版
前言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书包括了原“电机学”和“电力拖动基础”两门课程的主要内容,适用于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本科生学习电机原理与电力拖动基础之用,也可供有关专业师生、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人员参考。全书共13章,其中有些较深内容的章节上加了“*”号,主要内容的教学时数为54~72学时,各学校可根据各自教学大纲的需要选择内容和安排教学。
为适应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本书的编写始终贯彻以电机基本原理和电力拖动基础知识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其特色就是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按照由电机模型得到等效电路,然后推出电机方程,再分析电机特性这样的思路组织课程内容和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常用电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运行特性以及电力拖动的基础知识,并侧重于总结电机的共性问题和一般规律。
本书保留了第1版教材的体系结构,同时与时俱进,充分关注新的科学技术发展和新的理论方法应用,主要做了如下补充与修改:
1.重新组织第7章变压器的内容,增加节能变压器、高频变压器、直流变压器与固态变压器等方面的新知识,使学生对变压器在柔性直流输电等新技术中的应用有所了解。
2.在第9章增加利用MATLAB软件完成电机运行特性计算的内容,给出基于等效电路计算异步电动机工作特性与机械特性的程序,使学生掌握利用软件编程分析电机运行特性的方法。
3.对第10章永磁式同步电动机的内容做了较多补充,包括永磁材料的基本特性和永磁电机的主要结构,以及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和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区别与联系,突出永磁电机在现代电力拖动控制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4.在第11章增加异步电动机减压起动的仿真算例,给出额定电压和减压起动两种情况下异步电动机起动电流和起动转矩的曲线,说明空载或轻载减压起动的可行性,增强学生对电机起动方法的感性认识。
5.在第12章增加电机设计的基本知识,并给出一个基于Ansoft的永磁同步电机电磁设计与磁场分析的算例,使学生对电机设计与分析的基本过程和主要内容有所认识。
6.第13章特种电动机部分删除了与电力施动无直接关系的旋转变压器、测速发电机等内容,增加了开关磁阻电动机等较新颖的内容。
编者
内容索引:
前言
常用符号表
绪论
第1篇电机及拖动的基础理论
第1章电磁感应原理与磁路分析7
1.1电磁感应原理7
1.2导磁材料及其特性9
1.3磁路与磁路分析13
小结21
思考题与习题21
第2章机电能量转换原理22
2.1机电能量的转换装置…22
2.2磁场中的能量关系…24
2.3机电能量转换26
2.4电磁力与电磁转矩27
小结29
思考题与习题29
第3章电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30
3.1模型电机的结构30
3.2感应电动势的产生32
3.3电磁转矩的产生32
3.4电机的能量损耗与发热34
3.5电机的研究内容与分析步骤…36
小结…37
思考题与习题38
第4章电力拖动系统的动力学基础…39
4.1电力拖动系统的运动方程…39
4.2生产机械的负载转矩特性…41
4.3电力拖动系统的稳态分析稳定运行的条件…42
4.4电力拖动系统的动态分析过被过程分析…46
4.5多轴电力拖动系统的化简49
小结…56
思考题与习题56
第2篇直流电机及拖动
第5章直流电机59
5.1直流电机的基本原理与结构59
5.2直流电机的电枢绕组和磁场64
5.3电枢绕组感应电动势和电磁转矩68
5.4直流电机的基本方程和工作特性70
小结78
思考题与习题79
第6章直流电动机的电力拖动80
6.1他励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80
6.2他励直流电动机的起动82
6.3他励直流电动机的调速86
6.4他励直流电动机的制动94
6.5串励和复励直流电动机的电力拖动108
小结…113
思考题与习题113
第3篇交流电机及拖动
第7章变压器117
7.1变压器的工作原理与结构117
7.2变压器的运行方式121
7.3变压器的等效电路126
7.4变压器的参数测定128
7.5变压器的运行特性132
7.6三相变压器134
7.7其他用途的变压器140
7.8变压器的新技术…144
小结…147
思考题与习题148
第8章交流电机的共性问题150
8.1交流电机的电枢绕组…150
8.2电枢绕组的感应电动势153
8.3电枢绕组的磁动势和旋转磁场158
8.4交流电机的磁场分析163
小结…165
思考题与习题…165
第9章交流异步电机166
9.1异步电机的结构与运行方式166
9.2异步电动机的电磁关系…171
9.3异步电动机的功率与转矩179
9.4异步电动机的工作特性182
9.5单相异步电动机186
小结…190
思考题与习题…190
第10章交流同步电机192
10.1同步电机的结构与运行方式192
10.2同步电动机的电磁关系195
10.3同步电动机的功率与转矩…198
10.4同步电动机的工作特性204
10.5永磁式同步电动机…206
小结…214
思考题与习题…215
第11章交流电动机的电力拖动…216
11.1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216
11.2异步电动机的起动…222
11.3异步电动机的调速…235
11.4异步电动机的制动…247
11.5同步电动机的电力拖动”256
小结…262
思考题与习题……263
第4篇电动机的选择与特种电动机
第12章电力拖动系统电动机的选择、校验和设计…267
12.1电动机的分类及额定参数267
12.2电动机的绝缘等级与工作制分类…270
12.3不同工作制下电动机的功率选择…274
12.4电动机额定数据的选择278
12.5电机的设计281
小结…286
思考题与习题287
第13章特种电动机288
13.1伺服电动机288
13.2磁阻电动机291
13.3磁滞电动机293
13.4步进电动机294
13.5开关磁阻电动机297
13.6直线电动机300
13.7超导电动机303
13.8超声波电动机304
小结…306
参考文献307
高清PDF带书签《电气信息工程丛书 防爆电气概论》 第2版 [张显力,张海鸥 编著] 2015年 高清晰可复制文字版
第 2 版前言
在本书再版之际, 作者在这里试图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供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参考。
1. 第 2 版与第 1 版在结构和内容方面的差异
本书的第 2 版与第 1 版, 在框架结构上没有大的差异, 仅增加第 12 章 (爆炸性气体环境中电气设备的运行与维护), 章数由原来的 11 章变为现在的 12 章; 在具体内容上略有变化, 除订正了第 1 版中的技术瑕疵和印刷讹误外, 还增加和补充了一些必要的内容。
(1) 增加第 12 章
爆炸性气体环境中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与日常维护依然是爆炸性气体环境中防爆安全的重要保证。 它涉及运行人员的操作方法和维护技能, 当然还有一些管理层面的问题 (这不属于本书的讨论范围)。 因而, 本书第 2 版给予简单而原则性的介绍。至于防爆电气设备的修理, 本书不作讨论, 尽管它与防爆安全有关。 因为防爆电气设备的修理不是必须进行的, 有一些可以修复再用, 有一些就未必可以进行修理; 这是一种两可的事情, 这里没有必要进行过多的考究。 读者如有需要, 可参阅国家标准 GB 3836. 13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 13 部分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的检修》 和相关文献。
(2) 增加一些知识难点的解释和例题
尽管防爆电气技术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 但是它却是一个多门学科基本知识的综合体,对于涉此不深的人们来说, 仍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而, 根据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作者根据长期从事防爆电气理论研究和防爆电气技术应用的体会, 以及多年从事 “防爆技术” 工业现场培训教学的经验, 对本书第 1 版中的一些知识难点给予简单的解释, 并在合适的地方配以例题, 企图把问题说得明白一些。
(3) 增加电气设备防爆结构的部分设计内容
在本书第 1 版的应用中, 有不少读者询问有关电气设备防爆结构的设计问题。 根据读者的意见, 作者在适当的章节中增加防爆结构的一般设计原则, 供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参考。这里的所谓 “设计”, 主要是指电气设备防爆结构的一般设计原则。 由于防爆电气设备的性能和结构千差万别, 不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进行详细的讨论, 至于设备基本性能的设计, 则是相关专业人员的专业职责。尽管如此, 有一点还是必须指出的: 不管情况如何, 在设计中防爆安全性能和基本性能出现矛盾时基本性能必须服从防爆安全性能。 这是一个原则。除此之外, 本书的第 2 版与第 1 版的异同或许还向人们表示, 第 2 版更适用于工程专业人员, 而第 1 版则较适用于非工程专业人员。 显然, 这里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2. 有关气体防爆及其他
本书所涉及的内容范围正如书名所说的那样, 是讨论 “可燃性气体电气防爆” 的, 没有牵扯到 “可燃性粉尘防爆” 和 “非电气防爆” 及一些其他问题。 但是, 不管是什么样情况的 “防爆”, 燃烧与爆炸的基本概念是一致的, 同样都是 “可燃性物质、 空气 (氧气) 和点燃源同时同地存在” 才能够导致燃烧与爆炸发生, 同样是采取一切必要的技术手段和安全措施来破坏燃烧与爆炸的这些发生条件才能够实现 “防爆”。
因此, 只要把 “可燃性气体电气防爆” 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了, 其他什么样的 “防爆”就都可较为容易地理解和掌握了。
(1) 可燃性粉尘防爆问题
可燃性粉尘, 与可燃性气体相比, 在物理特性上, 有着十分不同的特征。 可燃性粉尘具有可以看得见的形态, 是一种固态物质, 而可燃性气体则不同, 它是一种气态物质, 无法以一般视觉觉察到; 而且, 气体是无孔不入的, 而粉尘则不然。正是根据可燃性粉尘的这些特征, 人们在处理可燃性粉尘防爆时常常采用 “隔离” 的措施, 使用具有一定防护等级 (IP 保护) 的外壳把粉尘和内装的电气元器件隔离开, 只要外壳的外部表面温度不大于堆积在它上面的粉尘和周围粉尘云的最小点燃温度, 燃烧与爆炸便不可能发生。
在实际的粉尘防爆技术中, 人们常常就是采用这种简单而有效的技术手段和安全措施来实现粉尘防爆的, 至于其他的过多的解读, 则没有实质性意义。
至于粉尘云在外力作用下可能产生的静电积累和静电放电引起的点燃, 也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 消除静电有多种方法, 例如, 空间加湿就可以消除粉尘云的静电, 如此等等。
(2) 非电气防爆问题
非电气防爆是近年来提出的防爆技术。 它的本质是可燃性物质的热点燃 (危险温度)和如何遏制出现有效热点燃源 (危险温度)。 在电气防爆中, 可燃性物质的点燃源, 一般认为是 “电气火花 (包括静电火花)、 电弧和危险温度”。 这里的危险温度, 就是热点燃源,对于电气防爆和非电气防爆来说, 只是产生和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 另外, 机械火花, 对于电气防爆和非电气防爆来说, 都是认可的点燃源。
控制热点燃源 (无论是热表面、 火焰、 炽热流体, 还是摩擦热、 绝热压缩热、 化学反应热), 只要它的发热温度不能成为危险温度, 就不能发生点燃。 采取各种必要的技术手段和安全措施就可以控制和隔离这种热点燃源, 于是就 “防爆” 了。
(3) 其他点燃源问题
作为可燃性物质的点燃源, 除电气火花、 电弧和危险温度外, 还有一些其他的点燃源,例如, 光辐射、 冲击波 (包括超声波、 电磁波)、 雷电、 太阳磁暴和异常高温等。 这些异常的点燃源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爆炸性环境的安全; 一些无名的爆炸皆源于此。 因此, 人们应该时刻对这些情况予以关注。
(4) 特殊环境条件下的防爆问题
本书所讨论的 “可燃性气体电气防爆”, 是指在大气环境, 即大气的温度为 - 20 ~60℃ 、 压力为 80 ~ 110kPa 和氧气标准含量为 21% 条件下的防爆, 而事实上有很多异常环境也需要防爆, 例如, 高温、 高压或 (和) 富氧环境。异常环境对可燃性气体的燃烧与爆炸有着不同寻常的影响。 有文献指出, 异常环境可以导致某些可燃性气体发生 “跳级” 现象, 即从危险性低的级别 “跳到” 危险性高的级别。这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 应该引起研究人员和应用人员足够的注意。
3. 引用标准文献问题
本书第 2 版参考和引用一些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内容和图表 (参见 “后记”)。所有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都会被修订, 因此, 读者在使用本书时应该随时注意这些标准的最新版本。
由于本书仅仅是讨论防爆电气理论和防爆电气技术的基本概念的, 因此, 人们在处理防爆电气技术 (例如, 设计和检验等) 问题时应该以有关的现行标准文本为依据。另外, 在本书修订时, 作者参阅和采用一些散见于各种技术文献中的著作和论文的论点; 在这里, 向相关著作和论文的作者致以谢意。
本书由张显力 主编, 参与本书修订工作的还有张海鸥 (第 2 章、 第 5 章、 第 7 章、 第 8章和第 12 章、 全书插图)。
由于作者学术水平有限, 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 诚请读者批评指正。
内容索引:
第 2 版前言
第 1 版前言
第 1 章 可燃性气体燃烧与爆炸的一般概念 1
1. 1 概述 1
1. 2 燃烧与爆炸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 2
1. 3 可燃性气体 5
1. 4 点燃源 9
1. 4. 1 电气放电 9
1. 4. 2 静电放电 14
1. 4. 3 碰撞与摩擦 17
1. 4. 4 固体热表面 21
1. 4. 5 激光辐射 22
1. 5 可燃性气体的分级分组 26
1. 5. 1 可燃性气体的分级 26
1. 5. 2 可燃性气体的分组 33
1. 5. 3 可燃性气体分级分组举例 34
第 2 章 防爆电气设备 37
2. 1 概述 37
2. 2 防爆电气设备的通用技术要求 37
2. 2. 1 防爆电气设备运行的环境条件 37
2. 2. 2 防爆电气设备的分类、 分级及分组 39
2. 2. 3 防爆电气设备的设备保护级别 41
2. 2. 4 防爆电气设备的制造材料 43
2. 2. 5 防爆电气设备的通用结构 47
2. 2. 6 Ex 元件的通用要求 56
2. 2. 7 防爆标志 58
2. 3 防爆电气设备设计与制作的一般原则 59
2. 3. 1 设计原则 60
2. 3. 2 制作原则 62
2. 4 防爆电气设备的检查与试验 63
2. 4. 1 机械性能检查与试验 63
2. 4. 2 电气性能检查与试验 64
2. 4. 3 外壳的防护性能试验 66
2. 4. 4 设备的发热试验 66
2. 4. 5 塑料外壳的有关试验 69
2. 4. 6 机械火花点燃性能试验 73
2. 4. 7 电缆引入装置的有关试验 75
第 3 章 隔爆型电气设备 77
3. 1 概述 77
3. 2 隔爆外壳的隔爆机理 77
3. 2. 1 耐爆性能 77
3. 2. 2 隔爆性能 82
3. 3 隔爆外壳的典型结构和结构参数 86
3. 3. 1 间隙式隔爆结构 86
3. 3. 2 其他形式的隔爆结构 90
3. 4 隔爆型电气设备防爆结构的一般设计原则 94
3. 4. 1 设计方案的确定 94
3. 4. 2 隔爆外壳的相关计算 97
3. 4. 3 隔爆外壳上的特殊结构 104
3. 4. 4 隔爆接合面的防锈处理和外壳内表面的涂覆 108
3. 4. 5 隔爆型电缆引入装置 108
3. 4. 6 工程图样标注的特殊性 110
3. 4. 7 隔爆型旋转电机的最小径向间隙 k和最大径向间隙 m 计算 110
3. 4. 8 常用隔爆结构示例 117
3. 4. 9 几种特殊隔爆结构的分析与思考 … 125
3. 4. 10 隔爆型电气设备设计时的禁忌结构 132
3. 5 隔爆型电气设备防爆结构的一般制造原则 133
3. 6 隔爆安全性能试验 135
3. 6. 1 隔爆外壳的耐爆性能试验 135
3. 6. 2 隔爆外壳的隔爆性能试验 137
第 4 章 增安型电气设备 143
4. 1 概述 143
4. 2 增安型电气设备的通用防爆结构和安全要求 144
4. 2. 1 外壳防护 144
4. 2. 2 导线连接 144
4. 2. 3 极限温度 146
4. 2. 4 固体绝缘材料 147
4. 2. 5 绕组 147
4. 2. 6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148
4. 3 增安型电气设备的防爆型式通用试验 150
4. 3. 1 接线端子热试验 150
4. 3. 2 介电强度试验 151
4. 4 增安型交流电动机 152
4. 4. 1 专用结构和特殊要求 152
4. 4. 2 堵转温升与 tE时间 155
4. 4. 3 笼型电动机放电火花危险性的评价 162
4. 4. 4 试验 164
4. 5 增安型照明灯具 167
4. 5. 1 专用结构和特殊要求 167
4. 5. 2 温度限制 171
4. 5. 3 增安型发光二极管照明灯具防爆结构的一般设计原则 171
4. 5. 4 试验 172
4. 6 增安型电阻加热器 174
4. 6. 1 专用结构和特殊要求 174
4. 6. 2 漏电和温度保护系统 175
4. 6. 3 防爆型电阻加热器防爆结构的一般设计原则 177
4. 6. 4 试验 179
第 5 章 正压型电气设备 181
5. 1 概述 181
5. 2 正压型电气设备的通用防爆结构和安全要求 182
5. 2. 1 通用结构和安全要求 182
5. 2. 2 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和极限温度 183 …
5. 2. 3 正压保护系统中自动安全装置的防爆型式 184
5. 3 保护性气体和正压保护技术 185
5. 3. 1 保护性气体 185
5. 3. 2 正压保护技术 185
5. 4 静态正压型电气设备的安全措施和安全要求 186
5. 5 非静态正压型电气设备的安全措施和安全要求 186
5. 5. 1 正压外壳内压力变化状态示意图 187
5. 5. 2 保护系统和保护功能的描述 189
5. 5. 3 检测最低正压和气体流量 190
5. 5. 4 检测吹扫时间 191
5. 6 内含释放源的正压型电气设备的安全
(略)
高清PDF带书签《电站锅炉受热面防护热喷涂技术》 张恒祥 主编 2016年版
前言
热喷涂技术已有近百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末引进我国,政府管理部门将热喷涂技术列为“六五”到“九五”计划国家科技推广项目。在“六五”到“九五”这个计划期间,热喷涂技术在许多工业行业中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创造直接效益近200亿元。其中,重要成果之一就是电站锅炉受热面防护热喷涂技术 的应用。该技术消除了电站锅炉 “四管”爆漏事故的发生,保证锅炉的安全运行,解决了国内数百台锅炉“四管”的腐蚀磨损这一重大技术难题。这项技术从工业试验到全面推广应用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到目前尚无一本专著介绍这项技术的发展情况。为弥补这个不足,我们几个较早从事锅炉“四管”热喷涂研究应用的工程师收集整理了国内锅炉受热面高温腐蚀机理研究资料,锅炉“四管”热喷涂设备、热喷涂材料、热喷涂工艺的研究成果,电站锅炉“四管”工业试验和热喷涂应用案例等方面的资料,执笔编写本书,以期对锅炉受热面防护热喷涂技术的推广应用科学的发展有所帮助。
由1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12位专家联合提出的《绿色再制造工程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前景》报告,被列入“十五”计划先进制造技术关键项目。热喷涂技术是绿色再制造技术的基础之一,目前,国内缺少绿色再制造技术的专业人才,这要依托高等院校、专业技术学校的培养,热能动力工程专业、金属材料专业、机械制造专业等均应学习绿色再制造技术的课程,这样才能与国际新技术的发展接轨。在国内几百家火电厂中,绿色再制造人才的缺乏,企业在组织锅炉四管喷涂工程中深感力不从心,迫切希望掌握一些喷涂知识。在热喷涂行业中有许多施工单位对电厂锅炉设备运行情况不了解,对自己设计的设备、研制的材料、使用的地方、工作的条件不清楚,也需要学习了解电厂的相关知识,这些需求也是编者编写本书的初衷之一。
本书共10章,由陕西恒源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恒祥 任主编,负责全书的统稿;北京廊桥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贾永昌任副主编,负责各章编辑与改编;陕西恒源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技术部主任张凯与杨忠亮任参编,负责书稿的纠错、校对、标准核查等工作。本书由《热喷涂技术》副总编宋希建教授、原全国热喷涂协作组主任刘广海高级工程师主审。编者对两位主审为本书付出的辛劳深表感谢。本书汇集了多位电力专家研究锅炉受热面高温腐蚀机理和防护技术的文献,热喷涂行业多位专家研究热喷涂设备、喷涂材料、喷涂工艺方面的研究成果资料,在此编者对各位专家的创新精神及对本书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本书介绍的电站锅炉受热面防护热喷涂技术,经过20世纪80~90年代的快速发展,到目前已有30多年的历史,时间跨度比较长,在此历程中,经过许多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创新,我国的锅炉受热面防护热喷涂技术已取得长足的进
步,在电弧喷涂设备的研究方面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希望这项技术能更深入的发展和更广泛的应用。
限于编者水平,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请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编者
2015年8月于西安
内容索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概述…1
第一节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概况…1
第二节火力发电锅炉的分类…2
第三节电煤质量对火电厂锅炉设备的影响…7
第二章锅炉受热面的作用及结构设置12
第一节锅炉受热面的总体结构设置12
第二节水冷壁的作用及结构设置…13
第三节过(再)热器管的作用及结构设置18
第四节省煤器的作用及结构设置24
第五节空气预热器的作用及结构设置…26
第三章锅炉受热面腐蚀磨损的原因和危害30
第一节国外锅炉受热面高温腐蚀和磨损机理的研究30
第二节国内锅炉受热面高温腐蚀和磨损机理的研究44
第三节循环流化床锅炉受热面磨损的原因分析…112
第四节锅炉受热面高温腐蚀磨损的危害…118
第四章国内锅炉受热面防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125
第一节水冷壁管渗铝技术的应用…125
第二节省煤器防磨护瓦导流板的应用…130
第三节低温空气预热器搪瓷管的应用…132
第五章锅炉“四管”防护热喷涂技术的研究和应用…134
第一节国外锅炉水冷壁管热喷涂技术的研究和应用…134
第二节我国锅炉“四管”防护热喷涂技术的研究和应用…141
第三节锅炉“四管”防护热喷涂技术在陕西火电厂推广应用…155
第四节锅炉“四管”防护热喷涂技术在河北火电厂推广应用…158
第五节陕西、河北火电厂锅炉“四管”应用热喷涂技术实践的意义…163
第六章我国锅炉“四管”喷涂设备的发展和应用…168
第一节电弧喷涂设备的研制和发展…168
第二节超音速电弧喷涂设备的研究和应用…170
第三节亚音速火焰喷枪的研究和应用…190
第七章锅炉受热面喷涂材料的研究和应用…197
第一节喷涂材料研究的基本原则…197
第二节主要元素对喷涂材料性能的影响199
第三节金属喷涂丝材的研究和应用…205
第四节粉末材料的研究和应用…227
第五节粉芯丝材的研究和应用…240
第六节纳米陶瓷涂料的研究和应用…268
第七节锅炉受热面喷涂材料的选择…271
第八章锅炉“四管”喷涂工艺选择和技术规范276
第一节锅炉受热面喷涂工艺的选择…276
第二节锅炉受热面喷涂前的预处理279
第三节锅炉受热面喷涂工艺技术规范290
第四节涂层封孔剂的应用…296
第九章锅炉受热面防护喷涂工程的科学管理…299
第一节锅炉受热面防护喷涂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299
第二节科学制定招标文件…300
第三节锅炉“四管”防护喷涂工程的科学管理…301
第四节推广锅炉“四管”防护喷涂工程的先进经验·307
第十章促进锅炉受热面防护热喷涂技术的深入发展…309
第一节大中型火电厂建立热喷涂技术中心…309
第二节发电集团公司建立地区热喷涂技术服务公司…312
第三节组建大型集团公司推动热喷涂技术深入发展…313
第四节充分发挥热喷涂协会的主导作用…319
参考文献…323
1
…
66
67
68
…
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