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2 ( 第 70 页)

工序分包,工程项目,施工班组,管理模式,工序分包管理模式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工程分包始终依附于工程总承包的发展而发展,在建筑市场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已有相关学者应用项目管理理论研究工程分承包管理问题2)。在国内虽然已有学者对建筑业工程分包的局部问题进行了研究,但讨论和研究的焦点问题主要集中在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建设工程分包管理理论与实务分析、工程分包现象、我国工程分包制度等方面,对工程分包管理模式的研究目前并不多见。分包管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市场相比,颇显较多问题,差距甚远,如分包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市场发展新要求等)。鉴于现阶段我国分包市场的各种问题、分包管理模式研究的不足,本文拟研究一种新型工程分包管理模式一“工序分包管理”。
1 工序分包管理模式

1.1 定义
工序分包管理就是改变原来的双包、大清包等分包管理方法,走小清包的管理模式。即在工程分包过程中,总承包方避开分包商这一环节,将项目中部分工序(如钢筋绑扎、模板支护、混凝土浇筑等)的施工任务直接发包给本企业外的施工班组,各工序由相应的班组完成。此外总承包方通过增加自身的管理力量,在各工序班组各司其职的施工中,由项目部现场施工主管和技术人员对各班组直接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和技术交底工作,保证各工序合理衔接,按进度有条不紊地进行。在部分关键工序如结构构件定位放线和标高控制上等由项目部施工技术人员亲自把关、严格控制。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93.080.01
CCS P 66 DB6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标准
DB65/T4499-2022
公路设计流量计算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hydrologic design flow calculation of highway engineering
2022-05-09 发布
2022-07-01 实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65/T 4499-2022,公路设计,流量计算规范,DB65/T 4499-2022 公路设计流量计算规范.pdf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新疆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新疆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楠、胡昌涛、拜杰、赖小军、程红光、张建新、杜建科、刘长喜、高阳江、王鑫、严新江、李腾飞、李民、马世灵、张华杰、孙天天、吴帅、马山松、再努拉·库尔班、阿布来提卡德尔、吾西坤·吐尔洪、张胜杰、刘超、金郑禄。
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请咨询新疆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文件的修改意见建议,请反馈至新疆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仓房沟路12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新疆乌鲁木齐市黄河路301号)、新疆维吾尔自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新华南路167号)。
新疆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系电话:0991-5280862;邮编:83000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联系电话:0991-5281305;邮编:83009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联系电话:0991-2818750;传真:0991-2311250;邮编:830004

内容目录:

目次
前言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符号3
5水文调查与勘测3
5.1一般规定3
5.2水文资料的调查与收集3
5.3水文勘测5
5.4洪水观测5
6利用历史水文资料推算洪水流量5
6.1一般规定5
6.2利用水文站实测流量系列推算设计流量6
6.3利用历史洪水位推算设计流量6
7公路山口以上无资料流域设计流量计算7
7.1一般规定7
7.2单因素经验公式推算设计流量7
7.3多因素经验公式推算设计流量8
8公路山口以下无资料流域设计流量计算8
8.1一般规定8
8.2出山口以下公路设计流量推算9
8.3出山口以下公路设计流量经验方法9
附录A(资料性)新疆水文分区与流域水系图10
附录B(资料性)新疆流域年最大流量Cν等值线图..·12
附录C(资料性)新疆单因素分区经验公式参数取值一览表14
附录D(资料性)新疆各水文分区多因素经验公式推荐表.·15

内容摘抄:

公路设计流量计算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公路设计流量计算的术语和定义、符号、水文调查与勘测、利用历史水文资料推算洪水流量、公路山口以上和山口以下无资料流域设计流量计算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新疆各等级公路新建及改扩建公路设计流量计算,其他公路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JTGC30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JTGD30公路路基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JTGD60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附条文说明)
JTG3430公路土工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设计洪水design flood
工程正常使用条件下符合指定防洪设计标准的洪水。
3.2设计洪水频率design flood frequency
按有关技术标准规定作为设计依据的洪水统计意义上出现的频率。
3.3设计流量design flood discharge
与设计洪水频率相应的桥位断面洪峰流量。
3.4设计水位design flood surface elevation
与设计洪水相应的洪水水面高程。
3.5涉河工程structures in river affecting the bridge engineering
河流上对工程有影响的所有构造物。
3.6壅水backwater
水流受到压缩或潮水、干流水位顶托而导致的上游水位抬高现象。
3.7水文断面hydrologic cross--section

进行水文观测和水文分析计算而选定的河流横断面。
3.8基本河槽宽度basic width of river channel
多年洪水过程作用下形成的河槽平均宽度,由河相关系确定。
3.9造床流量dominant discharge
对河流形成与变化起控制作用的流量。
3.10水拱the rising of local water surface in
洪水涨水时,横断面上主流水面的局部壅高。
3.11河床粗糙系数roughness coefficient
反映河床对水流阻力作用大小的系数。
3.12中泓线midstream of channel
河流各横断面表面最大流速点的连线。
3.13深泓线thalweg
河流各横断面最大水深点的连线。

4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Q:水文计算断面的特征洪水流量(ms)。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73.080
D13 DB64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64/T1752-2020
宁夏铁合金硅质原料矿产地质勘查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geological exploration of siliceous raw materials for ferroalloys in Ningxia
2020-07-28 发布
2020-10-27 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 发布

DB64/T 1752-2020,地质勘查规程,宁夏,矿产,硅质原料,铁合金,DB64/T 1752-2020 宁夏铁合金用硅质原料矿产地质勘查规程.pdf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局提出。
本标准由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宁夏回族自冶区矿产地质调查院、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宁夏总队。
本标准起草人:柴德亮、梁利东、何伟、丁文明、赵亚、陈长虹、郭合伟、白金鹤、余路。
本标准于2020年07月28日首次发布。

内容摘抄:

宁夏铁合金用硅质原料矿产地质甚勘查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硅质原料矿产勘查的目的任务、勘查研究程度、勘查控制程度、勘查工作及质量要求、可行性评价工作、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等方面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宁夏铁合金用硅质原料矿产地质勘查及勘查成果验收、报告评审;也可作为矿业权转让、勘查开发筹资、融资、股票上市等活动中评价、估算矿产资源/储量的依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2719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GB/T13908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GB15218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
GB/T17766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T1834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
GB/T25283固体矿产综合勘查评价规范
GB/T33444固体矿产勘查工作规范
DZ/T0033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DZ/T0078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
DZ/T0079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技术要求
DZ/T0130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
DZ0141地质勘查坑探规程
DZ/T0227地质岩心钻探规程
DZ/T0275岩矿鉴定技术规范
3勘查目的任务
3.1勘查目的
查明矿床地质特征,评价矿产资源的开发价值,为矿山建设规划、设计提供矿产资源/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等必需的资料。
3.2勘查阶段
3.2.1勘查阶段划分
按GB/T13908,铁合金用硅质原料矿产勘查工作划分为普查、详查和勘探三个阶段。一般应按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合并或者跨阶段提交勘查成果时,也宜参照勘查阶段要求分步实施。
3.2.2各阶段的目的任务
3.2.2.1普查阶段
在区域地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勘查手段,寻找、检查、验证、追索矿化线索,发现矿(化)体,并通过稀疏的探矿工程控制、样品采集和测试、试验研究,初步查明矿体(床)地质特征以及矿石加工选治技术性能,初步查明开采技术条件。开展概略研究,估算推断资源量,作出是否有必要转入详查的评价,并提出可供详查的范围。
3.2.2.2详查阶段
在普查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勘查手段、系统探矿工程控制、样品采集和测试、试验研究,基本查明矿体(床)地质特征、矿石加工选治技术性能以及开采技术条件,为矿区规划、勘探区确定等提供地质依据。开展概略研究,估算推断资源量和控制资源量,作出是否具有必要转入勘探的评价,并提出可供勘探的范围:也可开展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估算可信储量,作出是否具有经济价值的评价。
3.2.2.3勘探阶段
在详查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勘查手段、加密探矿工程控制、样品采集和测试、深入试验研究,详细查明矿体(床)地质特征、矿石加工选治技术性能以及开采技术条件,为矿山建设设计确定矿山生产规模、产品方案、开采方式、开拓方案、矿石加工选治工艺,以及矿山总体布置等提供必需的地质资料。开展概略研究,估算推断、控制、探明资源量;也可开展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估算可信、证实储量。
4勘查研究程度
4.1普查阶段
4.1.1矿区地质
全面收集地质资料,在基础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矿区地质填图(简测或正测图)、遥感解译、露头检查,并结合已有工程揭露,研究成矿地质规律,初步查明勘查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化地质体特征:初步查明成矿远景。
4.1.2矿体地质
对发现的矿体,应初步查明矿体的分布范围、矿体数量、规模、形态、产状、夹石分布及影响、破坏矿体的因素。
4.1.3矿石特征
4.1.3.1通过有限的取样工程控制和样品的鉴定、测试、分析,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进行类比,
初步查明矿石的品位、物质成分、伴生组分、结构、构造并类比矿石类型,初步查明矿体在走向、倾向上矿石质量变化特征。
4.1.3.2研究矿石的化学成分,有用有益有害组分的种类、含量、赋存状态(独立矿物、类质同象、吸附状态、分散状态等)和主要有用组分的变化情况、分布规律等。

4.2详查阶段
4.2.1矿区地质
在普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与成矿有关的地质及矿产资料,通过矿区地质填图(正测图)、系统工程控制和揭露,基本查明勘查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化地质体的特征。
4.2.2矿床地质
4.2.2.1基本查明地层层序,含(控)矿岩系层位、岩性组合、厚度、标志层,研究其分布规律及控矿作用。
4.2.2.2基本查明控制和破坏矿体的较大地质构造的性质、规模、产状及分布范围。
4.2.2.3基本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变质岩岩类、岩性、时代、相带,研究变质岩的分布规律和对矿体的控制、破坏作用。
4.2.2.4基本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及近矿围岩蚀变的类型、岩性、物质组合、分布特征,研究其分布变化规律和对矿体的控制、破坏作用。
4.2.2.5阐明矿床的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

4.3勘探阶段
4.3.1矿床地质
4.3.1.1在详查的基础上,视需要修测勘查区地质图、矿床地质图,或开展更大比例尺的地质填图,结合工程加密控制和揭露情况,详细查明成矿地质条件、矿化地质体特征,深入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的研究。
4.3.1.2对沉积形成的矿床,应详细划分地层层序、岩性组合、标志层,详细研究含(控)矿岩系的岩性、岩相、厚度及分布规律及控矿作用。研究沉积环境和沉积物质组成、性质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4.3.1.3对控制、破坏和影响矿床的构造,详细查明其形态、规模、产状、性质、空间分布范围及发育先后次序,研究构造与成矿的关系及对矿床的破坏或影响程度。
4.3.1.4对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体,应研究其类型、岩相、岩性、成分、形态、产状、规模、时代、演化特点、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阐述对矿体的影响程度。对矿体影响或破坏较大的岩体,应基本查明其形态、产状及分布范围。
4.3.1.5对与变质作用有关的矿床,应研究变质作用的性质、强度、影响因素、变质岩岩性特点、变质相及其分布,研究变质作用对矿床的形成或改造的影响。
4.3.1.6应根据矿床综合研究资料,阐明成矿原岩的物质来源、成矿条件、成矿作用,总结成矿规律,明确找矿标志。
4.3.2矿体地质
4.3.2.1详细查明矿体的空间分布及其范围,查明主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夹石分布以及断层、岩浆岩对矿体的穿插、破坏情况。
4.3.2.2详细查明矿体的风化带深度和覆盖层厚度及其分布范围,并了解其物质成分,研究风化作用对矿石开采、选矿加工等方面的影响。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73.080
D47 DB64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64/T1751-2020
宁夏非金属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
Green mine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 of non-metallic mineral
2020-07-28  发布
2020-10-27  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  发布

DB64/T 1751-2020,宁夏,建设规范,矿山,矿绿色,非金属,DB64/T 1751-2020 宁夏非金属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pdf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
本标准起草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资源调查监测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震宇、金学强、李鹏、李银冰、王小龙、马中吉、高宇、杨朔鹏、张玲燕、姚舜、罗小平、赵赟。
本标准为首次制定。

内容目录: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则2
5矿区环境2
5.1刊矿容矿貌2
5.2矿区绿化3
6资源开发方式3
6.1基本要求3
6.2绿色开发3
6.3装备技术与工艺4
7资源综合利用4
7.1共伴生资源利用4
7.2固体废弃物利用5
7.3矿山废水利用5
7.4表土和渣土利用5
8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5
8.1基本要求5
8.2环境治理与监测5
9节能减排6
9.1节能降耗6
9.2污染物排放6
10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6
10.1科技创新6
10.2数字化矿山6
11企业管理和企业形象7
11.1基本要求7
11.2企业文化7
11.3企业管理7
11.4企业诚信7
11.5企地和谐7
附录A(规范性附录)部分矿种“三率”指标要求9

内容摘抄:

宁夏非金属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非金属行业(石墨、滑石、高岭土、陶瓷土、膨润土、化工灰岩、溶剂灰岩、岩盐、芒硝、石膏、石棉、硅灰石、重晶石、叶腊石、硅质原料、石英岩、贺兰石等非金属矿)绿色矿山矿区环境、资源开发方式、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等方面绿色矿山建设的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内非金属矿的新建、改扩建和生产矿山的绿色矿山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234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4161矿山安全标志
GB162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8452破碎设备安全要求
GB18597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9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GB50187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GB50863尾矿设施设计规范
GB51016非煤露天矿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T13306标牌
GBZ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元素章节)
GBZ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章节)
HJ651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
TD/T1036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
TD/T1048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绿色矿山green mine
在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中,实施科学有序开采,对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扰动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实

现矿区环境生态化、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数字化和矿区社区和谐化的矿山。
3.2矿区绿化覆盖率green coverage ratio of the mining area
矿区土地绿化面积占可绿化面积的百分比。
3.3研发及技改投入inpu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企业开展研发和技改活动的资金投入。研发和技改活动包括科研开发,技术和知识产权引进,技术创新、改造和推广,设备更新,以及科技培训、信息交流、科技协作等。
4总则
4.1矿山企业应当依法办矿、依法纳税、依规缴费、诚信经营,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相关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条件以及强制性标准、规范等要求,及时、准确填报矿业权人勘查开采公示信息。
4.2矿山应做到证照齐全,科学合理编制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方案并实施,大中型新建矿山宜编制绿色矿山发展规划。
4.3矿山企业应当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因矿制宜的原则,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的资源利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土地复垦、企业文化和刊矿地和谐等统筹兼顾、全面发展。
4.4矿山企业应当以人为本,保护职工身体健康,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并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4.5矿山企业应当依靠科技进步、鼓励科技创新、建设环境友好型矿山,推行清洁生产、推进绿色刊山建设高质量发展。
4.6新建(含改建、扩建)矿山应当根据本标准建设;生产刊矿山应当根据本标准进行升级改造;绿色矿山建设应当贯穿设计、建设、生产和闭坑全过程。
4.7新建(含改建、扩建)刊矿旷山在技术经济评价时应当将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土地复垦等费用纳入矿山建设投资和生产成本。

(略)

内容摘抄: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73.080
D53 DB64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64/T1750—2020
宁夏砂石土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
Green mine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 of sand and clay mine
2020-07-28 发布
2020-10-27 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 发布

DB64/T 1750-2020,宁夏,建设规范,矿山,矿绿色,砂石土,DB64/T 1750-2020 宁夏砂石土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pdf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
本标准起草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资源调查监测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小龙、赵震宇、金学强、李银冰、李鹏、马中吉、刘建宁、姚舜、张玲燕、杨朔鹏、罗小平、赵赟、宋晨。
本标准为首次制定。

内容摘抄:

宁夏砂石土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砂石土矿绿色矿山矿区环境、资源开发方式、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方面的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筑用砂、建筑用砂岩、建筑石料用灰岩、建筑石料用花岗岩、建筑石料用白云岩、砖瓦用黏土等砂石土刊矿的新建、改扩建和生产矿山的绿色矿山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234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T13306标牌
GB14161矿山安全标志
GB/T14684建设用砂
GB/T14685建设用卵石、碎石
GB162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8452破碎设备安全要求
GB18599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GB50187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GB51016非煤露天矿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1186机制砂石骨料工厂设计规范
GBZ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一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二部分:物理有害因素
HJ651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
JC/T2299机制砂石生产技术规程
TD/T1036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
TD/T1048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绿色矿山green mine
在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中,实施科学有序的开采,对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扰动控制在可控制范围内,实现环境生态化、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和矿区社区和谐化的矿山。
3.2矿区绿化覆盖率green coverage ratio of the mining area
矿区土地绿化面积占可绿化面积的百分比。
3.3研发及技改投入inpu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企业开展研发和技改活动的资金投入。研发和技改活动包括科研开发,技术和知识产权引进,技术创新、改造和推广,设备更新,以及科技培训、信息交流、科技协作等。
3.4机制砂石manufactured aggregate
机制砂石是由原生矿产资源经机械破碎、筛分、整形等工艺加工制成的砂石颗粒,其中粒径大于4.75mm的称为机制碎石,也称粗骨料;粒径小于4.75mm的称为机制砂,也称细骨料。
3.5绿色生产green production
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实现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高,产品质量好。
4总则
4.1矿山企业应当依法办矿、依法纳税、依规缴费、诚信经营,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相关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条件以及强制性标准、规范等要求,及时、准确填报矿业权人勘查开采公示信息。
4.2矿山应做到证照齐全,科学合理编制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方案并实施,大中型新建矿山宜编制绿色矿山发展规划。
4.3矿山企业应当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因矿制宜的原则,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的资源利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土地复垦、企业文化和矿地和谐等统筹兼顾、全面发展。
4.4山企业应当以人为本,保护职工身体健康,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并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4.5矿山企业应当依靠科技进步、鼓励科技创新、建设环境友好型矿山,推行清洁生产、推进绿色刊山建设高质量发展。
4.6新建(含改建、扩建)矿山应当根据本标准建设;生产矿山应根据本标准进行升级改造。绿色矿山建设应贯穿设计、建设、生产和闭坑全过程。
4.7新建(含改建、扩建)矿旷山在技术经济评价时应当将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土地复垦等费用纳入矿山建设投资和生产成本。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73.080
D53
DB64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64/T1749-2020
宁夏水泥灰岩绿色矿山建设规范
Green mine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 of cement limestone
2020-07-28 发布
2020-10-27 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 发布

DB64/T 1749-2020,宁夏,建设规范,水泥灰岩,绿色矿山,DB64/T 1749-2020 宁夏水泥灰岩绿色矿山建设规范.pdf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
本标准起草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资源调查监测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银冰、赵震宇、李鹏、金学强、王小龙、马中吉、刘春虎、罗小平、张玲燕、姚舜、杨朔鹏、赵赟、宋晨。
本标准为首次制定。

内容目录: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则2
5矿区环境2
5.1矿容矿貌2
5.2矿区绿化3
6资源开发方式3
6.1基本要求3
6.2绿色开发3
6.3采、选矿(加工)工艺和设备4
7资源综合利用7
7.1基本要求4
7.2合规开采5
7.3综合利用5
8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5
8.1基本要求5
8.2环境治理与监测5
9节能减排6
9.1节能降耗6
9.2污染物排放6
10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6
10.1科技创新6
10.2数字化矿山6
11企业管理和企业形象7
11.1基本要求7
11.2企业文化7
11.3企业管理7
11.4企业诚信7
11.5企地和谐7
参考文献8

内容摘抄:

宁夏水泥灰岩绿色矿山建设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泥灰岩绿色矿山矿区环境、资源开发方式、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方面的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内水泥灰岩的新建、改扩建和生产矿山的绿色矿山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4915水泥工业大气污染排放标准
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234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T13306标牌
GB14161矿山安全标志
GB18152选矿安全规程
GB18452破碎设备安全要求
GB18599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GB50187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GB50598水泥原料矿山工程设计规范
GB51016非煤露天矿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J22厂矿道路设计规范
GBZ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因素章节)
GBZ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章节)
DZ/T0213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HJ651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
TD/T1036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
TD/T1048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绿色矿山green mine

在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中,实施科学有序的开采,对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扰动控制在可控制范围内,实现环境生态化、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和矿区社区和谐化的矿山。
3.2矿区绿化覆盖率green coverage ratio of the mining area
矿区土地绿化面积占可绿化面积的百分比。
3.3研发及技改投入inpu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企业开展研发和技改活动的资金投入。研发和技改活动包括科研开发,技术和知识产权引进,技术创新、改造和推广,设备更新,以及科技培训、信息交流、科技协作等。
4总则
4.1矿山企业应当依法办矿、依法纳税、依规缴费、诚信经营,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相关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条件以及强制性标准、规范等要求,及时、准确填报矿旷业权人勘查开采公示信息。
4.2矿山应做到证照齐全,科学合理编制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方案并实施,大中型新建刊矿山宜编制绿色矿山发展规划。
4.3矿山企业应当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因矿制宜的原则,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的资源利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土地复垦、企业文化和矿地和谐等统筹兼顾、全面发展。
4.4矿山企业应当以人为本,保护职工身体健康,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并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4.5矿山企业应当依靠科技进步、鼓励科技创新、建设环境友好型刊矿山,推行清洁生产、推进绿色刊矿山建设高质量发展。
4.6新建(含改建、扩建)矿山应当根据本标准建设;生产矿山应根据本标准进行升级改造。绿色矿山建设应贯穿设计、建设、生产和闭坑全过程。
4.7新建(含改建、扩建)矿山在技术经济评价时应当将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土地复垦等费用纳入矿山建设投资和生产成本。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73.040
D20
DB64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64/T1748-2020
宁夏煤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
Green mine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 of coal mine
2020-07-28 发布
2020-10-27 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 发布

DB64/T 1748-2020,宁夏,建设规范,煤矿,绿色矿山,DB64/T 1748-2020 宁夏煤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pdf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
本标准起草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资源调查监测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学强、赵震宇、李鹏、马中吉、李银冰、王小龙、王树军、张玲燕、杨朔鹏、姚舜、罗小平、赵赟、房正荣。
本标准为首次制定。

内容摘抄:

宁夏煤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煤刊矿绿色矿山矿区环境、资源开发方式、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方面的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内煤矿的新建、改扩建和生产矿山的绿色矿山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234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4161矿山安全标志
GB162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8599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GB20426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21522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
GB/T13306标牌
GB/T28754煤层气(煤矿瓦斯)利用导则
GB/T29162煤矸石分类
GB/T29163煤矸石利用技术原则
GB/T29444煤矿井工开采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T29445煤炭露天开采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T31356商品煤质量评价与控制技术指南
GB50187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GB50197煤炭工业露天矿设计规范
GB50215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GB51214煤炭工业露天矿边坡工程监测规范
GB51289煤炭工业露天矿边坡工程设计标准
GBZ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章节)
HJ446清洁生产标准(煤炭采选业)
HJ651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
TD/T1036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
TD/T1048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绿色矿山green mine
在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中,实施科学有序的开采,对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扰动控制在可控制范围内,实现环境生态化、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和矿区社区和谐化的矿山。
3.2矿区绿化覆盖率green coverage ratio of the mining area
利矿区土地绿化面积占可绿化面积的百分比。
3.3研发及技改投入inpu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企业开展研发和技改活动的资金投入。研发和技改活动包括科研开发,技术和知识产权引进,技术创新、改造和推广,设备更新,以及科技培训、信息交流、科技协作等。
4总则
4.1矿山企业应当依法办刊矿、依法纳税、依规缴费、诚信经营,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相关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条件以及强制性标准、规范等要求,及时、准确填报矿业权人勘查开采公示信息。
4.2矿山应做到证照齐全,科学合理编制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方案并实施,大中型新建矿山宜编制绿色矿山发展规划。
4.3矿山企业应当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因矿制宜的原则,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的资源利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土地复垦、企业文化和刊矿地和谐等统筹兼顾、全面发展。
4.4矿山企业应当以人为本,保护职工身体健康,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并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4.5矿山企业应当依靠科技进步、鼓励科技创新、建设环境友好型矿山,推行清洁生产、推进绿色矿山建设高质量发展。
4.6新建(含改建、扩建)矿山应当根据本标准建设:生产矿山应根据本标准进行升级改造。绿色矿山建设应贯穿设计、建设、生产和闭坑全过程。
4.7新建(含改建、扩建)矿山在技术经济评价时应当将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土地复垦等费用纳入矿山建设投资和生产成本。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65.020.20
B.05
DB64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64/T1736-2020
装配式双层膜拱棚建造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fabricated double-layer membrane arch shed
2020-05-18 发布
2020-08-18 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 发布

DB64/T 1736-2020,双层膜,技术规程,拱棚建造,装配式,DB64/T 1736-2020 装配式双层膜拱棚建造技术规程.pdf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测起草。
本标准由宁夏农林科学院提出。
本标准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归口并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宁夏农林科学院种质资源研究所、宁夏新起点现代农业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云霞、高晶霞、裴红霞、杨冬艳、桑婷、冯海萍、金鑫、谢华、王学梅、祁娟霞、李伟。

内容摘抄:

装配式双层膜拱棚建造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装配式双层拱棚的术语和定义、设计要求、结构参数、产地选择、安装建造标准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装配式双层拱棚的建造。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455-2006农业用聚乙烯吹塑棚膜
GB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13912一2002金属覆盖层钢铁制品热镀锌层技术要求
GB/T51057一2015种植塑料大棚工程技术规范
GB/T51183一2016农业温室结构荷载规范
JB/T10594一2006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结构与性能要求
DB64/T1278—2016设施农业多功能组装式卡槽型钢骨架生产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装配式双层膜拱棚fabricated double-layer membrane arch shed
拱棚南北方向延长,装配式热镀锌椭圆钢管骨架为主骨架,外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内层安装拉索式棚膜,根据地形建设,以日光为主要能源并进行园艺作物生产的拱棚。
4设计要求与参数
4.1设计要求
装配式双层拱棚技术条件按照GB/T51057一2015规定执行,结构域性能要求应按照JB/T10594一2006规定执行。设计示意图见附录A。
4.2承载能力
符合GB/T51183一2016的规定。
4.3结构参数

4.3.1拱棚方位
拱棚为南北方向延长。
4.3.2拱棚规格
拱棚长度以70m一100m为宜,跨度以6m~10m为宜,脊高3.0m~3.5m。
4.4骨架
骨架材料质量应符合GB/T13912一2002的规定;骨架构件中设施农业多功能组装式卡槽型钢骨架(图a)应符合DB64/T12782016的规定,热镀锌椭圆钢骨架(图b)规格为长60mm、宽30mm、厚度1.5mm或者长80mm、宽30mm、厚度2.0mm。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2012年,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技术,袁春,高清PDF带书签《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技术》 [袁春 等编著] 2012年

前 言
微型燃气轮机技术是 21 世纪能源与动力系统的核心关键技术, 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基础先迸程度的重要标志。 发展微型燃气轮机技术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广阔的产业化前景, 对于我国在相关领域中的高新技术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微型燃气轮机(Microturbine, 简称 MT)是一种以超小型燃气轮机为原动机驱动发电机发电的设备, 是内燃机发电设备的最佳替代产品。 微型燃气轮机的容量一般在几十千瓦到 300kW 之间(美国学者认为 25 ~ 500kW 之间)。 主要性能指标包括输出功率、 电压、 频率、 效率、 燃料消耗率、 迸排气温度及回热度等。 与传统内燃机发电设备比较, 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机具有体积小、 重量轻、振动小、 噪声低、 起动较快、 运动部件少、 可靠性高、 使用寿命长达 45000h(约为柴油机的十倍)、 环境友好、 燃料适应性广、 可遥控和自诊断等优点。 目前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的最大特点是可以长期连续工作, 基本免维护, 运行费用和维护费用远远低于柴油机发电机组, 已广泛应用于分布式供电系统、 热电联供(效率高于 80% )及混合动力电动车辆等。
微型燃气轮机将在未来我国电力和动力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可以用作备份电源( Stand-by Power)、 优质可靠电源( Power Qualityand Reliability)和联合发电(Cogeneration, 简称 CHP), 可以广泛应用于航天、能源、 交通、 化工、 邮电、 通信、 财政金融等领域。 在军事领域, 既可用作边防、 海防地区和重要国防设施的常备电源, 又可用作军事通信和导弹发射等装备的备用电源。 微型燃气轮机可以使用多种燃料, 包括使用可再生资源和垃圾气体。 在民用方面, 它可以直接用于 25 ~ 500kW 的商场、 饭店、 宾馆、 酒店和小型写字楼等, 以及重要部门、 涉及民生安全的电力保障与热电联供系统。 此外, 微型燃气轮机还可用于车辆混合动力, 特别是作为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蓄电池充电, 比如, 中美联合研制、 已在北京奥运会上示范运用的微型燃气轮机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MTG-HEV, 将成为 21 世纪混合动力汽车的新模式。
本书是作者在2000 年以来先后承担多项军队和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的基础上, 根据自编研究生教学讲义, 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编著的。 在编著过程中, 得到清华大学蔡宁生教授、 酉安交通大学丰镇平教授、 清华泰豪微电机公司刘建平总工、 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涂孟黑高工、 哈尔滨新能源公司(东安动力)吴文峰高工, 以及美国康奈尔大学 Albert R. George 教授的关心和帮助。 本书得到重庆通信学院雷斌教授及图书编审委员会、 后勤工程学院研究生处等领导和专家的关心支持, 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由重庆通信学院军用特种电源军队重点实验室袁春教授、 陈兆海教授、 钱希森教授,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陈彬兵教授、 后勤工程学院雍歧东教授等编著。 其中袁春教授提出编写提纲, 并负责编写第 1 章、 第 2 章和第 3 章,张军刚工程师参加第 1 章编写, 张传富参加第 2 章编写; 潘小兵参加第 3 章编写; 陈彬兵教授负责编写第 4 章, 魏克银博士、 金刽讲师参加编写; 钱希森教授负责编写第 5 章, 张瑞伟讲师参加编写; 陈兆海教授负责编写第 6 章, 贾武元工程师参加编著; 雍歧东教授负责编写第 7 章, 龚利红讲师参加编写。 研究生薄冲、 申新楼、 原林、 赵钢、 郭立滨、 王济乾、 冯利刚、 刘洋、 苏红春、 恰嘉参、 程松参加了本书的资料分析、 指标计算、 文字录入、 图形处理及书稿校对工作。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 编著过程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妥之处, 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内容索引:

前言
第 1 章 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与分布式供电系统 …………… 1
1. 1 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的概况 …… 1
1. 2 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与内燃机发电机组的比较 …………………… 4
1. 2. 1 内燃机发电机组特点 ………… 4
1. 2. 2 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的特点 …………………………… 7
1. 3 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的研发与应用现状 ………………………… 10
1. 3. 1 国外研发与应用现状 ……… 10
1. 3. 2 国内研发与应用现状 ……… 12
参考文献 …………………………………12
第 2 章 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结构及工作原理 ……………… 14
2. 1 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的结构 … 14
2. 1. 1 微型燃气轮机 ……………… 15
2. 1. 2 永磁同步发电机 …………… 16
2. 1. 3 电能变换单元 ……………… 18
2. 1. 4 智能控制单元 ……………… 23
2. 1. 5 能量存储技术 ……………… 28
2. 2 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工作原理 ………………………………… 31
2. 2. 1 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的起动 ………………………… 31
2. 2. 2 正常运行 …………………… 32
参考文献………………………………… 37
第 3 章 微型燃气轮机 ………………38
3. 1 微型燃气轮机关键部件 ………… 39
3. 1. 1 压缩机 ……………………… 39
3. 1. 2 回热器 ……………………… 41
3. 1. 3 燃烧室 ……………………… 45

3. 1. 4 涡轮机 ……………………… 49
3. 1. 5 转子与轴承 ………………… 50
3. 1. 6 波转子 ……………………… 53
3. 1. 7 辅助系统…………………… 54
3. 2 微型燃气轮机热力循环………… 57
3. 2. 1 微型燃气轮机等压理想简单循环 ……………………… 58
3. 2. 2 微型燃气轮机等压理想回热循环 ……………………… 59
3. 2. 3 回热循环过程计算 ………… 60
3. 2. 4 工质在大气中自然放热过程 …………………………… 70
3. 2. 5 微型燃气轮机有无回热装置的性能比较……………… 71
3. 2. 6 微型燃气轮机特性循环计算 71 ……………………………
3. 2. 7 微型燃气轮机与波转子顶层循环 ……………………… 73
3. 2. 8 外燃式微型燃气轮机循环 … 74
3. 3 压缩机结构设计 ………………… 76
3. 3. 1 压缩机叶轮设计 …………… 76
3. 3. 2 压缩机扩压器设计 ………… 82
3. 4 压缩机的能量损失 ……………… 86
3. 4. 1 摩擦损失…………………… 86
3. 4. 2 分离损失 ……………………87
3. 4. 3 二次流损失………………… 87
3. 4. 4 尾迹损失 ……………………89
3. 4. 5 流通损失计算 ………………89
3. 5 微型燃气轮机向心涡轮机的结构设计 ……………………………91
3. 5. 1 向心涡轮机的热力设计 …… 91
3. 5. 2 向心涡轮机叶轮的结构设计 …………………………… 93
参考文献 ……………………………… 103

第 4 章 高速永磁同步发电机 …… 105
4. 1 高速永磁同步发电机的原理与特点 ……………………………… 105
4. 1. 1 高速永磁同步电机的原理 …………………………… 105
4. 1. 2 高速永磁同步电机的特点 …………………………… 107
4. 2 高速永磁同步电机技术现状 …… 108
4. 2. 1 国外高速永磁中频同步发电机技术现状 ……………… 108
4. 2. 2 国内高速永磁中频同步发电机技术现状 ……………… 109
4. 2. 3 研发高速永磁中频同步发电机的必要性 ……………… 109
4. 3 高速永磁中频同步发电机的关键技术 …………………………… 111
4. 3. 1 高速永磁中频同步发电机的结构与材料 ……………… 111
4. 3. 2 高速永磁中频同步发电机关键技术分析 ……………… 116
4. 3. 3 高速永磁同步电机技术性能指标分析 ………………… 122
4. 4 高速永磁中频同步发电机的电磁设计 …………………………… 127
4. 4. 1 设计过程 …………………… 127
4. 4. 2 设计任务 …………………… 128
4. 4. 3 永磁体材料的体积 ………… 128
4. 4. 4 转子的结构 ………………… 129
4. 4. 5 电枢绕组与定子结构 ……… 130
4. 4. 6 参数计算与校核 …………… 132
4. 4. 7 仿真设计 …………………… 136
参考文献 ………………………………139
第 5 章 电能变换与系统控制 …… 141
5. 1 MTG 系统电能变换单元………… 141
5. 2 AC-DC 双向变换器 ……………… 142
5. 2. 1 双向变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 142
5. 2. 2 双向变换器主电路结构 …… 144
5. 2. 3 双向变换器的基本工作模式 …………………………… 147
5. 2. 4 双向变换器的控制方案 …… 147
5. 3 DC-AC 逆变器 …………………… 149
5. 3. 1 基本电路结构 ……………… 150
5. 3. 2 基本工作模式 ……………… 151
5. 3. 3 驱动与控制 ………………… 153
5. 4 蓄电池 …………………………… 160
5. 4. 1 阀控铅酸蓄电池的基本结构 …………………………… 161
5. 4. 2 阀控铅蓄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 ………………………… 161
5. 4. 3 阀控型密封铅酸蓄电池的端电压 ……………………… 163
5. 4. 4 蓄电池的充电方法 ………… 165
5. 5 充电器 …………………………… 165
5. 5. 1 半桥式隔离充电器 ………… 166
5. 5. 2 全桥式变换电路 …………… 168
5. 6 控制单元 ………………………… 171
5. 6. 1 控制单元的主要作用 ……… 171
5. 6. 2 控制单元的组成 …………… 172
参考文献……………………………… 172
第 6 章 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的开发与应用 ……………… 173
6. 1 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的主要开发制造商 ……………………… 173
6. 1. 1 Bowman 公司 ……………… 173
6. 1. 2 Capstone 燃气轮机公司 …… 175
6. 1. 3 Elliott 能源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178
6. 1. 4 Ingersoll-Rand 能源系统公司 …………………………… 178
6. 1. 5 Turbec 公司………………… 181
6. 2 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的设计目标与应用领域 ………………… 183
6. 2. 1 微型燃气轮机的应用方式 …………………………… 186
6. 2. 2 分布式供电与热电联供 …… 192
6. 2. 3 混合动力汽车 ……………… 197
6. 2. 4 MTG 与电网的互连和供电 …………………………… 201
6. 3 微型燃气轮机的国内外应用案例 ………………………………… 204
6. 3. 1 国外应用案例 ……………… 204
6. 3. 2 国内应用案例 ……………… 215
参考文献……………………………… 222
第 7 章 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的性能指标 ………………… 224
7. 1 主要电气性能 …………………… 224
7. 1. 1 额定电气指标 ……………… 224
7. 1. 2 负荷性能 …………………… 224
7. 2 动力性能 ………………………… 225
7. 2. 1 运行特性 …………………… 225
7. 2. 2 起动特性 …………………… 229
7. 2. 3 燃油消耗率 ………………… 230
7. 2. 4 热效率 ……………………… 232
7. 2. 5 输出功率 …………………… 236

7. 3 安全与保护 ……………………… 236
7. 3. 1 超速保护 …………………… 236
7. 3. 2 接地保护 …………………… 237
7. 3. 3 熄火保护 …………………… 238
7. 3. 4 润滑不良保护 ……………… 238
7. 3. 5 超温保护…………………… 238
7. 3. 6 过载、 过压和短路保护 …… 238
7. 4 可靠性与环境特性 ……………… 238
7. 4. 1 可靠性、 维修性及可用性 …………………………… 238
7. 4. 2 环境特性 …………………… 242
7. 5 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的技术认证 ……………………………… 247
7. 5. 1 互联认证 …………………… 248
7. 5. 2 质量认证 …………………… 249
7. 5. 3 环境认证 …………………… 249
参考文献 ……………………………… 251

2017年版,供配电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王志国,高清pdf,高清PDF《供配电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王志国 主编 2017年版

前言
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要求培养出实际动手能力强,岗位技能水平高,具有现场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本教材立足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遵循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本着“以能力为本位,以实际工程任务为导向,按照工学结合的项目化教学模式"而编写。将工厂供配电技术与实用技能训练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传统的供配电技术与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技术相结合。打破了传统学科体系的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在任务的引领下学习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岗位职业能力。学习项目选取的基本依据是本门课程所涉及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同时在各个知识点上有机地融入了行业运行和管理的规则、规范,在传统供配电技术的基础上,加入了新设备、新技术及其使用方法。
1.本书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以培养具备从事工厂供配电技术和变电所电气设备安装、操作和维护的专业技能。
2.本书在知识点的分布上,力求覆盖工厂供电所要求的全部重点内容,以任务引领、项目驱动为课程开发思路。按照高职学生认知过程和接受能力,把烦琐、难以理解的学科理论知识通过一个个实践项目分解开来,使学生易于理解与掌握。
3.本书将传统的供配电技术与变电所自动化技术相结合,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4.本书内容重点突出企业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工程实用的设计计算方法和电力系统维护与操作,同时将电力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融入教材。
本书共有11个项目,包括供配电系统认知,供配电系统的主要电气设备,供配电一次系统的接线、结构及安装、电力负荷及其计算、短路电流及其计算,供配电系统的设备选择,供配电系统的继电保护,供配电系统的二次回路及自动装置,电气照明,变压器的运行与供配电系统的维护及电气设备的防雷、接地与电气安全。通过项目任务的完成,熟悉企业供配电系统相关知识,掌握其运行维护、安装检修及设计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供配电系统的初步设计、安装和检修能力。
本书由辽宁建筑职业学院王志国主编并统稿,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唐静担任副主编,张静、王文魁和刘新月参编。其中王志国编写了项目2、项目3、项目6、项目10、唐静编写了项目4、项目8和项目11,张静编写了项目1和项目5,王文魁编写了项目7,刘新月编写了项目9。在本书编写过程中,辽阳供电公司高工李骥给予了大力支持,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能力有限,书中难免不妥乃至错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和同行批评指正。
编 者

内容索引:

目录
项目1 供配电系统认知 …………………………………………………………………… 1
任务1.1 电能及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 …………………………………………………… 1

任务1.2 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指标及电压调整………………………………………… 4

任务1.3 电力系统的额定电压及工厂供配电电压的选择…………………………………… 6

任务1.4 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 9

项目2 供配电系统的主要电气设备…………………………………………………… 13
任务 2.1 电力变压器 …………………………………………………………………… 13

任务 2.2 互感器 …………………………………………………………………………… 19

任务2.3 高压开关电器…………………………………………………………………… 24

任务 2.4 低压开关电器 …………………………………………………………………… 33

任务 2.5 熔断器(FU)………………………………………………………………… 40

任务2.6 避雷器 …………………………………………………………………………… 45

任务2.7 母线(W或WB)………………………………………………………………… 47

任务 2.8 成套配电装置 ……………………………………………………………………… 49

项目3 供配电一次系统的接线、结构及安装 ……………………………………………… 56
任务3.1 变配电所的主接线方案 ………………………………………………………… 56

任务3.2 供配电线路的接线与结构……………………………………………………… 63

任务3.3 供配电系统的电气安装图的识读……………………………………………………… 77

任务3.4 变配电所的类型、选址及其布置与结构…………………………………………… 82

项目4 电力负荷及其计算 ……………………………………………………………… 96

任务4.1 电力负荷与负荷曲线…………………………………………………………… 96

任务 4.2 负荷计算 …………………………………………………………………………… 99

任务 4.3 供配电系统的功率损耗…………………………………………………………… 107

任务4.4 功率因数的提高及全厂负荷的计算 …………………………………………… 108

任务4.5 用户供配电系统的电能损耗计算 ……………………………………………… 111

任务 4.6 尖峰电流的计算 …………………………………………………………………… 113

项目5 短路电流及其计算 ……………………………………………………………… 115
任务5.1 短路故障的原因、危害及类型………………………………………………… 115

任务5.2 三相短路的过程分析……………………………………………………………117

任务5.3 计算短路电流 ……………………………………………………………………… 119

任务5.4 短路电流的效应……………………………………………………………………… 123

项目6 供配电系统的设备选择 ………………………………………………………… 128

任务6.1 供配电线路导线和电缆的选择计算………………………………………………………… 128

任务6.2 变配电所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与校验……………………………………………………… 135

项目7供配电系统的继电保护146

任务7.1 继电保护基础知识………………………………………………………………146

任务7.2 高压供电线路的继电保护……………………………………………………… 156

任务7.3 电力变压器的继电保护 ………………………………………………………… 165

项目8 供配电系统的二次回路及自动装置 …………………………………………… 172
任务8.1 二次回路概述 ………………………………………………………………………… 172

任务8.2 高压断路器的控制和信号回路 ………………………………………………………… 178

任务8.3 电测量仪表与绝缘监视装置……………………………………………………………… 183

任务8.4供配电系统的自动装置187

项目9 电气照明 ……………………………………………………………………… 193

任务9.1 照明电光源和灯具…………………………………………………………… 193

任务9.2 照度计算………………………………………………………………………… 206

任务9.3 照明供配电系统及电气安装图 ………………………………………………… 208

项目10 变压器的运行与供配电系统的维护 ………………………………………………………216
任务10.1 变压器的运行 ………………………………………………………………… 216

任务10.2 供配电系统的维护 …………………………………………………………… 221

任务10.3 变配电所主要电气设备的检修试验……………………………………………………… 226

项目11 电气设备的防雷、接地与电气安全 ………………………………………………………………………………………………………………233

任务11.1 电气设备的防雷 ……………………………………………………………… 233

任务11.2 电气装置的接地与接零 ………………………………………………………… 241

任务11.3 低压配电系统的漏电保护与等电位连接……………………………………………… 245

任务 11.4 电气安全与急救 ……………………………………………………………… 250

附 录 …………………………………………………………………………………… 256
参考文献 …………………………………………………………………………………… 278

(略)

锅炉,锅炉炉管泄漏检测方法,锅炉炉管泄漏检测方法及装置研究,锅炉炉管装置研究,高清PDF带书签《锅炉炉管泄漏检测方法及装置研究 》高清晰可复制文字版

前言

锅炉是重要的热能动力设备, 是电力行业的心脏。 我国锅炉生产量和在用量均居于世界首位, 且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 其数量仍将持续增长。 电站锅炉是火力发电站三大主力设备之一, 受国家 “上大压小” 的政策影响, 一般都有着容量大且参数高的特点。 目前我国火电站的主力机组为 600MW 超临界锅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超超临界锅炉容量可达 1000MW, 这些大型供能设备的安全运行变得更加不容忽视。 但是电站锅炉的炉管工作环境恶劣, 长期处于腐蚀、磨损、 高温的运行状况, 最易出现水汽泄漏甚至爆管事故。 在管道泄漏的初期,传统的水质量监测、 水化学监测等方法都难以感知微小水汽泄漏, 并且锅炉体积大, 管道复杂, 停炉检修时间周期长。 面对保障锅炉这一重要特种设备安全高效运行的需求, 本书作者在认真总结声发射检测技术的原理和研究电站锅炉这一应用对象的特性的基础上, 结合声学、 数理学、 现代信号处理等知识实际测试经验完成此书。
本书全面、 系统地介绍了声学检测技术基础、 锅炉本体特点、 锅炉管泄漏的声学及物理学特性、 管道漏点定位方法及独创性的装置开发和应用成果。 全书内容涉及学科广泛, 不仅将锅炉管泄漏声学检测技术紧密联系实际需求, 还特别对装置的研发、 测试数据、 使用步骤做了详尽的记录, 因此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尽管本书针对锅炉进行介绍, 但对包括油/ 气等压力管道、 电梯/ 起重机等大型机械设备、 游乐设施在内的其他特种设备的检测同样具有参考价值。总之, 作者希望能够为读者奉献一部全面、 实用的著作, 以此抛砖引玉,对我国的特种设备检测检验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起到促进作用。
在成书过程中, 作者搜集了大量参考文献并进行整理, 在此对本书参考文献及被引用文献的作者表示感谢。 由于本书涉猎领域广、 技术更新快, 以及作者水平有限, 书中出现的不当或错误之处, 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内容索引:

目录

前言
第 1 章 绪论 …………………………………………………………………… 1
1. 1 引言 ……………………………………………………………… 1
1. 2 声学检测技术发展史 …………………………………………… 2
1. 2. 1 国外研究进展 ………………………………………… 3
1. 2. 2 国内研究进展 ………………………………………… 4
1. 3 锅炉炉管泄漏检测装置中的关键技术 ………………………… 7
1. 4 国内外先进声检测仪器简介 …………………………………… 9
1. 5 本书的主要内容 ……………………………………………… 11
第 2 章 声学检测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 13
2. 1 声学检测的物理基础 ………………………………………… 13
2. 1. 1 声发射的产生 ………………………………………… 13
2. 1. 2 连续波和脉冲波 ……………………………………… 15
2. 1. 3 宽脉冲和窄脉冲 ……………………………………… 16
2. 1. 4 声波的传播 …………………………………………… 18
2. 1. 5 声源与声场的数学模型 ……………………………… 24
2. 1. 6 影响声发射特性的因素 ……………………………… 28
2. 2 声信号分析与处理方法 ……………………………………… 29
2. 2. 1 声信号类型 …………………………………………… 29
2. 2. 2 信号特性参数 ………………………………………… 30
2. 2. 3 噪声的排除 …………………………………………… 33
2. 3 声学检测原理 ………………………………………………… 34
第 3 章 锅炉炉管泄漏特性研究…………………………………………… 37
3. 1 过热器爆管失效研究 ………………………………………… 37

3. 1. 1 过热器长期过热爆管的机理、 形式与特征 ………… 38
3. 1. 2 过热器泄漏防范 ……………………………………… 40
3. 2 再热器爆管失效研究 ………………………………………… 41
3. 2. 1 再热器爆管的直接原因 ……………………………… 41
3. 2. 2 再热器爆管防范措施 ………………………………… 42
3. 3 水冷壁爆管失效研究 ………………………………………… 42
3. 3. 1 水冷壁爆管现象 ……………………………………… 43
3. 3. 2 水冷壁爆管直接原因 ………………………………… 43
3. 3. 3 水冷壁爆管主要原因 ………………………………… 43
3. 3. 4 防止水冷壁爆管采取的措施 ………………………… 44
3. 4 省煤器爆管失效研究 ………………………………………… 45
3. 4. 1 省煤器爆管现象 ……………………………………… 45
3. 4. 2 省煤器爆管原因 ……………………………………… 45
3. 4. 3 预防省煤器泄漏的对策 ……………………………… 46
3. 5 判定 “四管” 泄漏的方法 …………………………………… 47
3. 5. 1 “四管” 泄漏后的现象 ……………………………… 47
3. 5. 2 不同受热面爆漏后的参数变化比较 ………………… 48
3. 5. 3 总述 …………………………………………………… 50
第 4 章 锅炉声发射与传播特性…………………………………………… 52
4. 1 锅炉炉管泄漏声音特性分析 ………………………………… 52
4. 1. 1 泄漏发声模型 ………………………………………… 52
4. 1. 2 泄漏蒸汽流速计算 …………………………………… 54
4. 1. 3 泄漏噪声声压级、 频率计算 ………………………… 54
4. 1. 4 泄漏喷流实例 ………………………………………… 55
4. 2 炉内背景噪声特性分析 ……………………………………… 56
4. 2. 1 炉内燃烧噪声 ………………………………………… 56
4. 2. 2 吹灰器噪声 …………………………………………… 57
4. 2. 3 燃烧器喷流噪声 ……………………………………… 57
4. 3 炉内声传播特性分析 ………………………………………… 58
4. 3. 1 声音在炉内的衰减 …………………………………… 58
4. 3. 2 声音在炉内的混响 …………………………………… 59
4. 3. 3 管阵列对声线的影响 ………………………………… 61
第 5 章 声信号的数字化处理与分析 …………………………………… 64
5. 1 声信号数字处理基础 ………………………………………… 64

5. 1. 1 信号的数字化 ………………………………………… 64
5. 1. 2 DFT (离散傅里叶变换) …………………………… 66
5. 1. 3 数字化分析处理中的若干问题 ……………………… 69
5. 1. 4 FFT (快速傅里叶变换) …………………………… 73
5. 2 时频分析与传输理论 ………………………………………… 74
5. 2. 1 声信号的时域分析 …………………………………… 75
5. 2. 2 声信号的频域分析 …………………………………… 76
5. 2. 3 信号传输理论基础 …………………………………… 80
5. 3 滤波器 ………………………………………………………… 82
5. 3. 1 滤波的基本原理 ……………………………………… 82
5. 3. 2 滤波器设计 …………………………………………… 85
第 6 章 锅炉炉管泄漏声源定位方法 …………………………………… 88
6. 1 定位方法综述 ………………………………………………… 88
6. 1. 1 基于最大输出功率的可控波束形成方法 …………… 88
6. 1. 2 基于高分辨率谱估计的定位方法 …………………… 92
6. 1. 3 基于时延的声源定位方法 (TDOA) ……………… 98
6. 1. 4 不同定位方法比较 ………………………………… 103
6. 2 基于时间延迟的定位方法 …………………………………… 103
6. 2. 1 传感器阵列模型 …………………………………… 103
6. 2. 2 时间延迟估计方法 ………………………………… 104
6. 2. 3 定位方程解算方法 ………………………………… 108
6. 3 互相关函数求取时延的研究 ………………………………… 112
6. 4 定位误差的度量 ……………………………………………… 117
6. 4. 1 概述 ………………………………………………… 117
6. 4. 2 定位误差 …………………………………………… 117
6. 4. 3 概率定位误差 ……………………………………… 119
6. 4. 4 几何精度稀释 ……………………………………… 122
6. 4. 5 克拉美 - 罗界 ……………………………………… 123
第 7 章 便携式锅炉炉管泄漏噪声检测系统 ………………………… 124
7. 1 系统概述 ……………………………………………………… 124
7. 2 系统组成 ……………………………………………………… 124
7. 2. 1 声音传感器 ………………………………………… 126
7. 2. 2 电缆 ………………………………………………… 129

7. 2. 3 前置放大器 ………………………………………… 130
7. 2. 4 数据采集卡 ………………………………………… 130
7. 2. 5 便携式工控机 ……………………………………… 132
7. 3 功能 …………………………………………………………… 133
7. 3. 1 信号采集 …………………………………………… 133
7. 3. 2 频谱分析 …………………………………………… 133
7. 3. 3 滤波 ………………………………………………… 134
7. 3. 4 互相关分析 ………………………………………… 135
7. 3. 5 定位 ………………………………………………… 136
第 8 章 系统检测实例……………………………………………………… 137
8. 1 传感器支架设计 ……………………………………………… 137
8. 2 区域定位试验 ………………………………………………… 138
8. 2. 1 系统校准 …………………………………………… 138
8. 2. 2 系统定位精度实验 ………………………………… 139
8. 2. 3 定位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 141
8. 2. 4 试验结论 …………………………………………… 151
第9 章 锅炉炉管泄漏声学检测规程 …………………………………… 153
9. 1 声学检测程序 ………………………………………………… 153
9. 2 设置与校准 …………………………………………………… 154
9. 2. 1 检测门槛设置 ……………………………………… 154
9. 2. 2 传感器一致性校准 ………………………………… 154
9. 2. 3 传感器间距 ………………………………………… 155
9. 3 传感器的安装布置 …………………………………………… 155
9. 4 预检测 ………………………………………………………… 155
9. 5 检测方法 ……………………………………………………… 155
9. 5. 1 噪声的控制与抑制 ………………………………… 155
9. 5. 2 现场校准 …………………………………………… 156
9. 5. 3 正式检测 …………………………………………… 156
9. 6 数据解释与评价 ……………………………………………… 157
9. 7 检测标准与规范 ……………………………………………… 158
9. 7. 1 GB / T 12604. 4 —2005 《无损检测 术语 声发射检测》 ……………………………………………… 158
9. 7. 2 GJB 2044—1994 《钛合金压力容器声发射检测方法》 ………………………………………… 158

9. 7. 3 QJ 2914—1997 《复合材料结构件声发射检测方法》 ………………………………………… 161
9. 7. 4 JB / T 7667—1995 《在役压力容器声发射检测评定方法》 …………………………………… 162
9. 7. 5 其他国内外标准方法目录 ………………………… 163参考文献 …………………………………………………………… 165

ICS35.240.60
R86
DB64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64/T1693-2020
宁夏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建设技术规范
2020-02-28 发布
2020-05-28 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 发布

DB64/T 1693-2020,公路交通,宁夏,建设技术规范,气象观测站,DB64/T 1693-2020 宁夏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建设技术规范.pdf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局提出、归口并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宁夏交通信息监控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海波、张德卫、郝承志、张晶、张红英、胡斌、蔡江涛、王少辉、左湘文、肖艳红、沈元德、王雯卉、陈佳迪、武万里、范彥芳。本标准首次制定。

内容摘抄:

宁夏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建设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确定了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建设的站网布局、设备技术和建设的一般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区域内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上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的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9517国家电气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GB/T33703自动气象站观测规范
JTGF80/2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二册机电工程
QX4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规范
QX/T111高速公路气象条件等级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
布设在公路沿线开展公路交通气象监测的场所。注:分为局地站、普通站。
3.2局地站
布设在恶劣交通气象条件多发特定路段的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
注:包括公路能见度观测局地站、公路路面状况观测局地站、公路大风观测局地站。
3.3普通站
在局地站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公路交通气象服务拓展和气象预报预警需求建设的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
4站网布局

4.1总体布局
4.1.1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的布局应符合《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暂行技术要求》。
4.1.2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的布局应符合宁夏交通气象观测站网总体布局,并兼顾宁夏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布局,满足交通气象服务需求。
4.1.3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应优先在气象条件恶劣路段布设局地站,在此基础上适当布设普通站。公路气象条件恶劣路段的判别原则,详见附录A。
4.2局地站
4.2.1公路能见度观测局地站
4.2.1.1对于季节性浓雾多发路段,局地站按15km一20km间距布设。
4.2.1.2对于浓雾多发的山区和水网路段,局地站按不大于10km间距布设。
4.2.2公路路面状况观测局地站
4.2.2.1应布设在路面状况影响行车安全,尤其是冬季路面凝霜、覆冰多发路段。站点布设的典型路段包括:低洼路段、高海拔路段、背阴路段、大型桥梁、隧道进出口,或其它易出现黑冰、凝霜、吹雪、冰冻的路段等。
4.2.2.2对于长度小于15km易出现低温冰冻湿滑路面状况的路段,可在适当位置布设1一2处局地站;对于长度大于15km的路段,局地站按平均不大于15km间距布设。
4.2.2.3对于个别路面易于出现覆冰现象的桥梁,视具体情况可单独布设局地站。
4.2.3公路大风观测局地站
4.2.3.1应布设在易出现7级以上大风,且大风对行车安全影响严重的路段。
4.2.3.2应考虑将风传感器安装在风进口或出口的位置,不应布置在背风的位置,如桥梁、标志、树木或建筑物的下风侧。
4.3普通站
4.3.1对于平原或微丘地区,在公路沿线按30km一50km间距布设。
4.3.2对于山岭或重丘等地形较为复杂的地区,应充分考虑海拔高度、地形、地貌的影响,在公路沿线按20km~40km间距布设。
4.3.3在路网相对密集地区,普通站的布设需要对区域公路网沿线的气象站进行统筹考虑。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2012年版,供配电实用技术,胡孔忠,高清pdf,高清PDF《供配电实用技术 》胡孔忠 编 2012年版

前言
本教材是体现“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材;教学方法是倡导“做中学、学中做”的工学结合模式;课程设计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因此,本书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引导、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在编写本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规程和规范,还参考了许多新近出版的同类教材,力求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适当地探索:
(1)在课程的“项目”和“任务”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保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兼顾学生的职业发展。
(2)在教材的编写思路上,积极配合新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结合企业现场设备,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知识应用为目的,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在新旧教学模式的过渡期,有的学校可能由于硬件条件不具备,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因此可仍然按书中的“相关知识”部分授课,同时还可使用与本教材配套的课件加以弥补。
(3)在内容的选择上,突出课程内容的实践性,淡化课程内容的理论性;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去除课程内容的陈旧性;注重反映新技术、新规范、新符号、新设备等新的内容,从而加强了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别的教材上所没有的。本教材内容的知识点多,内容丰富,可选性较强,各校可视具体需要加以选择。
(4)在内容的编排上,摒弃过去教材的文字、公式的编排格式。采用图形、表格、原理图与实物对照的方式,做到图、表、文并茂。内容的描述采用条目化,力求用最简短的语言,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知识。如测量仪表的接线,采用原理图与实际接线图对照的方式;负荷计算和短路电流计算部分,采用表格的方法,既简单又一目了然。

内容索引:

目录

导学…(1)

相关知识……………(1)
一、电力系统的组成(1)
二、电力系统的电压…(2)
技能训练………(5)
项目一变配电所的认知…(6)
任务一变配电所电气主接线图的识读与绘制…(6)
相关知识…(8)
一、几种常见电气主接线的认知…(9)
二、电气主接线图图例……(11)
技能训练(13)
任务二变配电所总体布置的认知(13)
相关知识(14)
一、变配电所总体布置(14)
二、组合式变电所……………(17)
技能训练………………………(20)
项目二高低压电气设备的认知及选择(21)
任务一高低压电气设备的认知(21)
相关知识……………。(22)
一、电孤……………………(22)
二、高压断路器(24)
三、高压隔离开关(26)
四、高压负荷开关(27)
五、高低压熔断器(27)
六、互感器(32)
七、闸刀开关(37)
八、低压断路器(38)
技能训练(43)
任务二电气设备的选择(43)
相关知识…………(45)
一、电力负荷计算(45)
二、短路电流计算(54)

(略)

2020年版,文贤尴,火力发电,火力发电技术,火力发电节能关键技术,高清PDF带书签《火力发电节能关键技术》 2020年版 文贤尴 等著

前 言
受能源禀赋影响,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煤电仍将在我国电源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火力发电厂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仍然是电力生产中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节能方面,以往的专著多聚焦于经济运行、燃烧调整,视角较为单一。作者所在的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紧扣节能减排的主题,组织跨企业、跨专业协作,开展了贵州火力发电节能关键技术与应用的技术攻关。历经 10余年的探索,以降低火力发电机组发电成本为目标,以火力发电生产工艺流程为导向,诊断电能生产过程中能源损失的分布,从锅炉侧、汽轮机侧、控制及管理等多个层面寻找节能降耗突破点,提出了火力发电节能关键技术。
本书提出的火力发电节能关键技术已经得到成功应用,在提高机组运行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同时,有效减少了包括 SOx、NOx、PM2.5等各类污染物的排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与国内外已出版的图书比较,本书视角全面、立意新颖,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入炉煤质在线辨识技术和燃烧无烟煤 W 型火焰锅炉燃烧优化调整技术,在国内有相当大的借鉴作用。
本书共八章,第一章和第八章对本书涉及的火力发电节能关键技术及应用情况进行整体介绍,建立其内在联系,力图向读者呈现一个全景视角,由文贤馗主持撰写。第二章介绍火力发电机组入炉煤质在线辨识技术,由张锐锋、陈宇主持撰写。第三章介绍基于低挥发分煤燃烧特性的 W 型火焰锅炉燃烧系统改造与优化调整,由石践主持撰写。第四章介绍大容量高参数锅炉启动节能关键技术,由罗小鹏主持撰写。第五章介绍火力发电机组实时性能监测及优化指导技术,由钟晶亮、邓彤天主持撰写。第六章介绍基于节能发电调度的火力发电厂厂级自动发电控制技术,由张锐锋、何洪流主持撰写。第七章介绍电网侧远程在线监测煤耗指标准确性保障技术,由文贤馗主持撰写。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相关高校、企业及诸多同仁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文贤馗
2020 年 8 月

内容索引:

目 录
序 ··································································································································· i
前言 ····························································································································· iii
第一章 概述 ·············································································································· 1
第一节 火力发电节能技术的意义 ······································································· 1
第二节 技术路线 ·································································································· 2
第二章 火力发电机组入炉煤质在线辨识技术 ························································ 7
第一节 概述 ·········································································································· 7
第二节 锅炉侧宏观质量/能量衡算模型 ······························································ 7
一、锅炉侧宏观能量衡算模型建模方法 ···························································· 8
二、锅炉侧宏观能量衡算模型验证 ································································· 11
第三节 锅炉侧机理建模及燃煤放热量估计 ······················································ 12
一、水冷壁吸热量估计模型 ············································································· 13
二、高温烟气能量衡算模型 ············································································· 16
三、燃煤放热量估计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 19
第四节 入炉煤低位发热量估计模型 ································································· 20
第五节 支持并行调用的工质和烟气物性参数数据库 ······································ 24
一、工质物性参数数据库 ················································································· 24
二、烟气物性参数数据库 ················································································· 30
第六节 空预器漏风率实时监测模型 ································································· 30
一、空预器漏风率的实时监测——基于烟气含氧量测量的方法 ··················· 30
二、空预器漏风率的实时监测——基于空预器出、入口温度的方法 ··········· 32
第三章 基于低挥发分煤燃烧特性的 W 型火焰锅炉燃烧系统改造与优化调整 ···· 36
第一节 几种主流 W 型火焰锅炉的技术特点 ···················································· 36
一、FW 公司 W 型火焰锅炉燃烧技术特点 ····················································· 37
二、B&W 公司 W 型火焰锅炉燃烧技术特点 ················································· 38
三、MBEL 公司 W 型火焰锅炉燃烧技术特点 ················································ 39
第二节 W 型火焰锅炉存在的主要问题 ····························································· 40
一、燃尽性能差 ································································································ 40
二、燃烧稳定性差 ····························································································· 41

三、炉壁结渣 ···································································································· 41
四、氮氧化物排放量高 ····················································································· 41
第三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42
第四节 低挥发分煤燃烧特性的实验室研究 ······················································ 42
一、高海拔条件下煤粉燃烧特性的热重试验研究及计算 ······························ 42
二、平面火焰携带流反应系统试验(煤粉的着火延迟试验) ··························· 46
三、金属丝网反应器试验(煤的着火温度测试试验) ······································ 47
第五节 低挥发分煤 W 型火焰锅炉燃烧数值模拟研究 ····································· 47
一、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 ················································································· 47
二、FW 公司 W 型火焰锅炉炉内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 ·································· 54
三、B&W 公司 W 型火焰锅炉炉内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 ······························ 57
四、缝隙式燃烧器 W 型火焰锅炉炉内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及技术改造 ····· 59
第六节 W 型火焰锅炉稳燃、燃尽准则的建立 ················································· 63
第七节 W 型火焰锅炉燃烧系统改造及优化燃烧调整试验 ······························ 65
一、FW 公司 W 型火焰锅炉燃烧系统改造 ····················································· 66
二、MBEL 公司缝隙式燃烧器 W 型火焰锅炉燃烧系统改造 ························· 73
三、B&W 公司双调风旋流燃烧器 W 型火焰锅炉燃烧特性试验 ·················· 79
第四章 大容量高参数锅炉启动节能关键技术 ······················································ 86
第一节 分系统启动阶段 ····················································································· 86
一、超临界直流锅炉热力系统清洗技术优化 ·················································· 86
二、超临界直流锅炉吹管技术 ········································································· 93
第二节 整组启动阶段 ······················································································· 104
一、锅炉启动带负荷优化措施 ······································································· 104
二、机、炉协调配合的优化技术 ··································································· 112
第五章 火力发电机组实时性能监测及优化指导技术 ········································ 114
第一节 基础平台及网络构架 ··········································································· 114
第二节 热力学模型的建立及完善 ··································································· 118
第三节 基于流量平衡和热量平衡的数据调和技术 ········································ 119
第四节 虚拟传感器技术 ··················································································· 120
第五节 火力发电机组热力性能分析的期望值指标体系 ································ 121
第六节 影响因素分析 ······················································································· 123
第六章 基于节能发电调度的火力发电厂厂级自动发电控制技术 ····················· 125
第一节 厂级负荷优化分配系统功能确定与总体结构设计 ···························· 125
一、厂级负荷优化分配系统主要功能 ···························································· 125
二、厂级负荷优化分配系统总体结构 ···························································· 126
三、硬接线及数据通信并行数据采集 ···························································· 127

四、采集软件系统 ··························································································· 128
第二节 高精度发电机组性能计算方法 ··························································· 129
一、热力系统拓扑结构矩阵分析法 ······························································· 130
二、机组性能稳定判定条件 ··········································································· 133
第三节 多约束负荷分配算法 ··········································································· 134
一、问题描述 ·································································································· 134
二、优化算法 ·································································································· 134
第四节 参数在线修正技术 ··············································································· 135
第五节 多执行回路控制系统限幅方法 ··························································· 136
第七章 电网侧远程在线监测煤耗指标准确性保障技术 ···································· 139
第一节 立足解决的问题 ··················································································· 139
一、系统组成 ·································································································· 139
二、突出的问题 ······························································································ 141
第二节 煤耗在线监测系统计算模型确定 ························································ 142
第三节 检测煤耗在线监测系统监测准确性的测试方法 ································ 144
第四节 煤耗在线监测系统中异常数据的判定及替换系统 ···························· 145
第五节 确保煤耗在线监测系统公平、公正、公开运行的方法 ····················· 146
第六节 汽轮机阀门流量特性试验及管理曲线优化 ········································ 147
一、测试依据 ·································································································· 148
二、数据的补偿计算 ······················································································· 148
三、测试内容、测试条件及测试步骤和具体方法 ········································ 149
第八章 总结 ·········································································································· 152
参考文献 ·················································································································· 154

ICS27.010
F01
DB64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64/T1662—2019
水泥能耗限额贯标评价监督考核体系
2019-11-01  发布
2020-02-01  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  发布

DB64/T 1662-2019,水泥,监督考核体系,能耗限额,贯标评价,DB64/T 1662-2019 水泥能耗限额贯标评价监督考核体系.pdf

内容目录: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评价监督考核范围1
5评价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及指标要求3
6评价监督考核方法15
7评价报告18
附录A(资料性附录)水泥企业能耗限额贯标自评价报告模板20
附录B(资料性附录)第三方及行政部门评价监督考核报告模板27
附录C(资料性附录)水泥企业能效对标管理评价考核表35

内容摘抄:

水泥能耗限额贯标评价监督考核体系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泥企业能耗限额贯标管理过程中评价监督考核的术语和定义、评价监督考核范围、评价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及指标要求、评价监督考核方法和评价报告。本标准适用于工业企业节能管理部门开展水泥行业对标活动、节能监察和评价监督考核、也适用于指导通用硅酸盐水泥生产企业开展节能管理自查活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6780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能耗限额贯标管理体系
用于建立能耗限额贯标方针、能耗限额目标、过程和程序以实现能源绩效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集合。
3.2能效对标管理
能效对标管理是运用科学、系统、规范的企业能源管理方法,与国际、国内、同行业先进企业能效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确定能效标杆指标,通过节能管理和技术措施,达到能效标杆指标或更高能效指标水平的能源管理活动。
4评价监督考核范围
依据水泥企业能耗限额贯标管理体系,对水泥企业进行能效对标管理、能耗贯标管理工作进行评价监督考核。评价监督考核范围见图1。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2017年版,周胜,建筑工程,简明建筑工程施工手册,高清PDF带书签《简明建筑工程施工手册 》周胜 2017年版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工程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规模逐渐扩大,如何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降低工程建设的成本,这些问题成了贯穿建设工程的核心问题。
简明建筑工程施工手册》从施工准备工作,施工测量开始讲起,先后介绍了土方工程、爆破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脚手架与垂直运输工程、砌体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钢结构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防水工程、防腐蚀工程、保温隔热工程、装饰装修工程的具体施工方法、施工技术,最后还详细地介绍了施工管理。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全面性。内容全面,包括施工准备、施工工艺、质量标准、成品保护、应注意的质量问题等内容。
2.针对性。针对设备安装的特点,运用最有效的施工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文明施工。
3.可操作性。工艺流程严格按照施工工序编写,操作工艺简明扼要,满足材料、机具、人员等资源和施工条件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可直接引用。
4.知识性。在编写过程中,对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尽量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淘汰已经落后的、不常用的施工工艺和方法。
本书与其他施工手册相比,优点是根据现行的施工标准、规范进行编写。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承蒙有关高等院校、建设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工程咨询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方面的领导和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以及对本书提供宝贵意见和建议的学者、专家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书中参考了许多相关教材、规范、图集等文献资料,在此谨向这些文献的作者致以诚挚的儆意。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若出现疏漏或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改进。
编者

内容索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施工准备…1
第一节施工准备工作计划的编制1
一、施工准备工作的意义和要求1
二、施工准备工作的内容2
第二节建筑工地临时设施的准备2
一、工地临时房屋设施…2
二、临时道路…2
第三节施工技术资料的准备2
一、熟悉和审查施工图纸2
二、原始资料的调查分析4
三、编制施工图预算和施工预算4
四、编制施工组织设计5
第四节施工现场准备5
一、施工现场准备工作的范国5
二、施工现场准备工作的主要内容5
第五节资源准备7
一、劳动力组织准备7
二、物资准备7
第六节季节性施工准备7
一、冬期的施工准备7
二、雨期的施工准备8
三、夏季的施工准备8
第二章施工测量…9
第一节测量的基本工作9

一、点位的测设9
二、水平距离、水平角度和高程的测设…12
三、已知坡度直线的测设……15
第二节定位和放线16
一、建筑物定位16
二、建筑物的放线19
三、基础施工测量22
第三节控制测量…23
一、概述…23
二、平面控制测量24
三、高程控制测量31
四、交会法测量35
第四节地上主体结构施工测量37
一、混凝土结构施工测量…37
二、钢结构安装测量…40
第五节装饰施工测量42
一、室内装饰测量42
二、幕墙结构施工测量44
第三章土方工程47
第一节土方工程概述47
一、土方工程的施工特点47
二、土的工程分类和性质47
第二节土方工程量计算50
一、基坑与基槽土方量计算50
二、场地平整的土方量计算51
第三节土方施工57
一、施工前的准备…57
二、土方开挖与运输58
三、土方回填与压实61
第四节施工注意事项66
一、坑基开挖66
二、机械挖土…67
三、土方回填68

第四章爆破工程69
第一节爆破器材与起爆方式…69
一、炸药及其分类…69
二、起爆器材…72
三、起螺方式75
第二节建、构筑物拆除爆破76
一、拆除爆破的特点及范围76
二、砖混结构楼房拆除爆破77
三、姻自爆玻77
四、桥粱拆除爆破79
五、水压爆破79
六、静态破碎80
第三节爆破工程施工作业…81
一、爆玻施工工艺流程…81
二、爆破工程的施工准备84
三、爆破工程的现场安全技术85
第五章地基与基础工程…91
第一节地基基础91
一、地基土的工程特性91
二、地基基础的类型93
第二节地基处理…94
一、地基局部处理94
二、换填垫层96
三、预压地基102
四、振冲地基104
五、强夯地基108
六、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112
第三节浅基础115
一、刚性基础115
二、条形基础117
三、杯形基础117
四、筏形基础118

五、箱形基础119
六、壳体基础120
七、板式基础122
第四节桩基础122
一、桩与桩型的分类122
二、混凝土预制桩124
三、静力压桩126
四、混凝土灌注桩127
五、钢桩130
六、先张法预应力管桩131
第六章脚手架与垂直运输工程133
第一节脚手架的分类和基本要求133
一、脚手架的分类133
二、脚手架的基本要求134
第二节常用落地式脚手架简介135
一、扣件式钢管脚手架135
二、木脚手架139
三、门式组合钢管脚手架140
四、碗扣式钢管脚手架142
第三节常用非落地式脚手架简介144
一、悬挑式脚手架144
二、附着式升降脚手架145
三、吊篮148
第四节垂直运输工程151
一、垂直运输架151
二、垂直运输设备157
第七章砌体工程164
第一节砌体结构特性164
一、砌体结构材料强度等级和应用范围164
二、影响砌体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165
第二节砌筑砂浆166
一、原材料要求166

2016年版,建筑识图,建筑识图与构造,王鹏,第2版,高清PDF带书签《建筑识图与构造 》第2版 王鹏 等主编 2016年版

前言

建筑识图与构造》自发行以来,已使用三年多的时间,现在本书第1版的基础上,根据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一培养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对本书进行了全面修订,内容上作了一些删减,对局部文字或插图进行调整或更新,改正了第一版的错误和遗漏之处。
本书第2版仍由王鹏、郑楷、尹茜主编。参加修订工作的除了原来第1版编写人员之外,还有中国建筑第八工程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王照图和王琪、山东省人防办设计院总工程师杨芳。
限于编者水平,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内容索引:

绪论1
一、本课程的基本内容…1
二、本课程的任务和学习方法…1
项目一建筑制图基础…3
任务一制图基本知识…3
一、绘图工具和用品3
二、建筑制图标准…6
任务二几何制图…15
一、等分直线段与斜度…15
二、角的等分…17
三、多边形及圆内接正多边形…18
四、线的连接和曲线的画法…19
项目二投影…21
任务一投影基本知识…21
一、投形的概念和分类…21
二、三面正投影及其特性…22
任务二点、直线、平面的投影规律25
一、点的投影…25
二、直线的投影…30
三、平面的投影……34
任务三立体的投影…41
一、平面立体和曲面体的投影…41
二、组合体的投彩…49
三、投影图的尺寸标注…54
四、同坡屋面…55
任务四轴测投影…57
一、轴测投影的形成、分类和特性·58

二、正等测投影…59
三、正面斜轴测投影…63
四、轴测图类型的选择…64
任务五剖面图与断面图…65
一、剖面图66
二、断面图…69
项目三建筑构造…70
任务一民用建筑构造概述…70
一、建筑发展历程…70
二、建筑的构成要素…71
三、建筑的分类…72
四、民用建筑的等级…73
五、民用建筑的构造组成……74
六、影响建筑构造的主要因素和设计原则…75
七、建筑标准化与建筑模数制…76
八、住宅建筑的定位轴线…78
任务二基础与地下室…83
一、基础和地基概述…83
二、基础…84
三、地下室…89
任务三墙体92
一、墙体概述…92
二、砖墙…95
三、砌块墙105
四、隔墙108
五、幕墙112
六、墙面装修…112

任务四楼板与楼地面…116
一、楼板的设计要求、组成和分类…117
二、钢筋混凝土楼板…118
三、楼地面…125
四、顶棚…131
五、阳台和雨篷…135
任务五楼梯…139
一、楼梯的分类与组成…139
二、楼梯的尺度和设计…141
三、钢筋混凝土楼梯…145
四、楼梯的细部构造…147
五、其他垂直交通联系设施…151
任务六屋顶…153
一、屋顶概述…153
二、平屋顶的组成和排水构造…155
三、平屋顶柔性防水屋面…160
四、平屋顶刚性防水屋面…163
五、平屋顶的保温与隔热…165
六、坡屋顶…167
任务七窗与门…175
一、窗的构造…175

二、门的构造…178
三、遮阳设施…183
任务八变形缝…183
一、变形缝的作用、类型及设置原则184
二、变形缝的构造…186
任务九工业建筑…189
一、工业建筑的分类与特点…190
二、单层工业厂房的组成…193
三、厂房外墙、大门、侧窗与天窗…211
四、屋面、地面及其他设施…238
项日四工程施工图基础…255
任务一建筑施工图…255
一、建筑工程施工图的分类和编排顺序…255
二、房屋建筑施工图识读…261
任务二结构施工图…271
一、房屋结构施工图…271
二、房屋结构施工图识读…274
参考文献…288

图说家庭用电安全,杨兰云,杨清德,用电安全,高清PDF带书签《图说家庭用电安全》杨清德,杨兰云 主编

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生活中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了。 如果不注意用电安全, 就会带来灾害。 例如, 触电可造成人身伤亡, 电气故障可能造成火灾。 很多时候, 人们都会谈 “电” 色变, 称其为 “电老虎”。 而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却离不开电, 时时刻刻都在使用电。 其实, 具备了基本的电气知识和安全用电常识, 学会了 “驯养” 电的技巧, “电老虎” 就会成为我们有力的助手和最便利的工具。
安全意味着没有危险及损失, 且尽善尽美。 安全用电的主体是人, 客体是电, 载体是电器和电路。 其中, 占据主动的永远是人。 安全用电的最基本原则是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可从一些小事做起, 养成安全用电的好习惯。 例如, 人走断电, 用毕断电, 停电时也要临时切断电源; 晚上去完洗手间, 先把手擦干后才关灯出去。 安全用电的细节很多, 一旦做得不对,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各种用电事故多源于人们安全意识薄弱, 敬请大家用电时小心谨慎, 高度重视用电安全, 特别是注意各项安全用电的细节。

普及触电急救常识是安全用电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旦触电事故发生后, 我们在向医疗部门告急求援的同时, 如果有更多的人能立即投入现场,共同配合, 进行急救, 这对挽救现场触电人员的生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们不仅需要用电安全, 更需要关注用电健康。 科学研究证明, 电在悄悄地危及人的健康。 这种危害不是立刻显现, 正因为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忙忙碌碌的许多现代人就很少去关注用电的健康。 近年来, 出现了许多新的疾病的名称: “电磁辐射病”、 “鼠标手”、 “电视病”、 “空调病” ……举不胜举。 这些病, 我们该如何科学预防?
本书是一本关于用电安全、 用电健康的大众科普读物, 主要内容包括用电基本常识、 安全用电基本技术规定、 正确使用家用电器、 家用电器与家人健康、防止电磁辐射、 触电急救常识等内容。
本书立足于为在校中学生、 小学高年级学生编写, 在介绍电及电器、 健康医学等方面的知识时, 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也不可能很专业, 一些专业知识只是点到为止, 没有做进一步的说明, 有兴趣的读者可阅读相关书籍做深入的探讨。 本书的宗旨是提醒大家科学用电、 健康用电, 为自己及家人的生命与健康筑起一道 “防护墙”!
本书采用文字叙述、 口诀归纳、 插图配合的编写形式。 内容简明扼要, 生动形象, 针对性强。 本书适合于在校中学生、 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 也可供广大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阅读。
本书由高级讲师杨清德杨兰云任主编, 万国军任副主编。 第 1 章由万国军编写, 第 2 章由胡世胜编写, 第 3 章由杨鸿编写, 第 4 章由杨兰云编写,杨清德负责全书提纲编写及统稿。 参加编写的还有辜小兵、 陈东、 林安全、 张川等同志。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 得到了重庆龙湖医院的鼎力支持, 彭联瑜院长、杨骐玮主任担任本书的医学知识顾问; 还得到重庆市垫江县第一职业中学的支持和帮助, 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 加之时间仓促, 书中难免存在不足, 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多提意见, 盼赐教至电子邮箱 yqd611@ 163. com, 以期再版时修改。
编 者

内容索引:

目录

第 1 章 用电必须讲安全………………………………………………………… 1
1. 1 安全用电警钟鸣 …………………………………………………………… 2
1. 2 家庭电路的组成 …………………………………………………………… 4
1. 3 安全电压五等级 …………………………………………………………… 5
1. 4 电流伤害人身体 …………………………………………………………… 6
1. 5 家中容易触电人 …………………………………………………………… 8
1. 6 家中容易触电处 …………………………………………………………… 9
1. 7 电线破皮不能用 …………………………………………………………… 11
1. 8 普通胶带不绝缘 …………………………………………………………… 12
1. 9 铜丝岂能代熔丝 …………………………………………………………… 13
1. 10 开关接在相线上 ………………………………………………………… 14
1. 11 超龄电器应报废 ………………………………………………………… 15
1. 12 安全卫士请到家 ………………………………………………………… 16
1. 13 不能带电移电器 ………………………………………………………… 17
1. 14 水管不能做地线 ………………………………………………………… 18
1. 15 电线截面有规定 ………………………………………………………… 19
1. 16 门缝穿线留隐患 ………………………………………………………… 20
1. 17 移动插座要减负 ………………………………………………………… 21
1. 18 有小孩电器咋办 ………………………………………………………… 22
1. 19 山寨家电隐患大 ………………………………………………………… 23
1. 20 电源插头正确用 ………………………………………………………… 24
1. 21 劣质器材害死人 ………………………………………………………… 25

1. 22 打雷不要看电视 ………………………………………………………… 27
1. 23 电笔判断有无电 ………………………………………………………… 28
1. 24 突然停电该咋办 ………………………………………………………… 29
1. 25 电气火灾怎么办 ………………………………………………………… 31
1. 26 零线也有触电时 ………………………………………………………… 33
1. 27 年久器材应报废 ………………………………………………………… 34
1. 28 防水开关和插座 ………………………………………………………… 35
1. 29 插座离地不太近 ………………………………………………………… 36
1. 30 安全标志安全色 …………………………………………………………37
第 2 章 家用电器安全与健康 …………………………………………………39
2. 1 安全使用电视机 …………………………………………………………… 40
2. 2 久看电视损健康 …………………………………………………………… 45
2. 3 安全使用 DVD …………………………………………………………… 48
2. 4 电脑使用与维护 …………………………………………………………… 50
2. 5 巧用电脑利健康 …………………………………………………………… 55
2. 6 安全使用电冰箱 …………………………………………………………… 59
2. 7 使用冰箱与健康 …………………………………………………………… 64
2. 8 安全使用洗衣机 …………………………………………………………… 67
2. 9 洗衣机使用与健康 ………………………………………………………… 70
2. 10 安全使用空调器 ………………………………………………………… 71
2. 11 空调使用与健康 ………………………………………………………… 74
2. 12 安全使用电饭煲 ………………………………………………………… 75
2. 13 安全使用电磁炉 ………………………………………………………… 77
2. 14 用电磁炉防辐射 ………………………………………………………… 79
2. 15 安全使用微波炉 ………………………………………………………… 80
2. 16 防止微波炉辐射 ………………………………………………………… 82
2. 17 安全用电热水器 ………………………………………………………… 83
2. 18 安全使用电热毯 …………………………………………………………86
第 3 章 电磁辐射与健康……………………………………………………… 88
3. 1 电磁辐射时时有 …………………………………………………………… 89
3. 2 电磁辐射六宗罪 …………………………………………………………… 90
3. 3 常用电器辐射量 …………………………………………………………… 92
3. 4 注意防护不恐慌 …………………………………………………………… 93
3. 5 电器扎堆辐射大 …………………………………………………………… 94
3. 6 电器待机有辐射 …………………………………………………………… 95
3. 7 小心辐射隔墙来 …………………………………………………………… 96
3. 8 家电除尘辐射减 …………………………………………………………… 97
3. 9 老人儿童防辐射 …………………………………………………………… 98
3. 10 台式电脑防辐射 ………………………………………………………… 99
3. 11 看电视与防辐射 ………………………………………………………… 101
3. 12 手机辐射七宗罪 ………………………………………………………… 102
3. 13 手机辐射要避免 ………………………………………………………… 104
3. 14 3G 手机应少玩 ………………………………………………………… 105
3. 15 无线座机辐射大 ………………………………………………………… 106
3. 16 居室布线防辐射 …………………………………………………………107
第 4 章 学会触电急救法 ………………………………………………………108
4. 1 触电急救八字诀 ………………………………………………………… 109
4. 2 切断单相电源法 ………………………………………………………… 111
4. 3 切断高压电源法 ………………………………………………………… 112
4. 4 脱离电源后咋办 ………………………………………………………… 114
4. 5 自主呼吸检查法 ………………………………………………………… 116
4. 6 有无心跳检查法 ………………………………………………………… 117
4. 7 清除口腔异物法 ………………………………………………………… 118
4. 8 医生来前做什么 ………………………………………………………… 119
4. 9 实施人工呼吸法 ………………………………………………………… 120
4. 10 心肺复苏实施术 ………………………………………………………… 121
4. 11 胸外心脏按压法 ………………………………………………………… 122

2013年版,刘迪,建筑室内外手绘表现,手绘,高清PDF带书签《建筑室内外手绘表现》 刘迪 主编 2013年版

前言
建筑室内外手绘表现”是建筑装饰专业、建筑设计专业和室内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这门课程结合职业技术专业教学特点,渗透人文教育,并把主要任务确立为培养学生的设计审美和表现能力。学习该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通过具体的图形、图画语言或手段、途径形象快速地展示和体现家居、办公、酒店、商业等不同类型建筑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能力,掌握设计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最终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让学生了解、掌握手绘表现技法,能应用适宜的绘图技法表现设计思想,表现设计方案,完成设计交流,并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视觉审美与创造能力,使学生在艺术和技术两个层面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准,并具有从事建筑装饰设计行业所必需的职业素质。
本书的理论讲解细致、严谨,条理清晰,语言朴实,图文并茂,并以岗位需要为出发点,培养目标明确,能保证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保证对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高职教育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具有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本书所收录的大量精美图片资料具备较高的参考和收藏价值,保证了教材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可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课程的学习要点。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作者得到了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作者的学术水平有限,书中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3.1

内容索引:

目录
第一章家居空间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1
第一节客餐厅设计1
一、家庭聚谈会客区1
二、视听区3
三、就餐区3
第二节卧室设计14
一、主卧室14
二、次卧室16
第三节儿童房设计26
一、幼儿期26
二、青年期27
第四节书房设计35
一、收藏区35
二、读书区36
三、休息区37
第五节厨房设计42
一、厨房的功能布局42
二、厨房的色彩43
第六节卫生间设计50
一、卫生间的功能布局50
二、卫生间的色调51
第二章办公空间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58
第一节经理办公室设计58
一、经理办公室的类型特点59
二、经理办公室的功能布局59
第二节开敞办公室设计64
一、开敞办公室的类型特点64
二、开敞办公室的功能布局65
第三节会议室设计71
一、会议室的类型特点71

二、会议室的功能布局71
第四节多功能厅设计77
一、多功能厅的类型特点77
二、多功能厅的功能布局77
第五节接待厅设计81
一、接待厅的类型特点81
二、接待厅的功能布局81
第三童酒店空间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88
第一节大堂设计88
一、酒店大堂的类型特点88
二、酒店大堂的功能布局89
三,酒店大堂空间环境气氛的营造90
第二节餐厅设计98
一、餐厅的类型特点98
二、餐厅的功能布局98
三、餐厅空间环境气氛的营造99
第三节客房设计109
一、客房的类型特点109
二、客房的功能布局109
三、客房空间环境气氛的营造110
第四节景观花园设计116
一、景观花园的功能布局…116
二、景观花园环境气氛的营造117
第五节建筑外观设计122
一、建筑外观的功能布局…122
二、建筑外观环境气氛的营透122
第四章商业空间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128
第一节店面橱窗设计128
一、店面橱窗的功能布局…128
二、店面橱窗环境气氛的营造129
第二节店内设计…132
一、店内设计的功能布局…132
二、店内设计的环境气氛营造133
第五章优秀学生手绘创作方案欣赏140
参考文献160

2017年版,建筑速写,李广,李慧君,李文成,高清PDF带书签《建筑速写》 李广,李慧君,李文成 主编 2017年版

前言
速写一直以来都是建筑师、设计师及艺术家进行艺术设计与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大多数高校建筑设计、艺术设计、美术等专业重要的基础训练课程。该课程通过绘画语言来提高学生的手绘表达、设计与创作能力;通过绘画的手段,将所要表达的建筑设计、艺术设计、艺术创作快速地绘制完成,为将来的设计构思、深入研究完善设计方案与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速写作为设计交流与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能够很好地将作画者的设计思维与创作灵感以图形的形式准确地表达出来,具有直观、灵活、无障碍交流的特点,是建筑设计、艺术设计、艺术创作等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速写涵盖的范畴比较广,由于专业方向的差异而衍生出绘画速写、设计速写、建筑速写、景观速写等。本书主要从设计表现与写生的视角,展现了以建筑速写、景观速写为主,植物绿化、交通工具、公共设施速写为辅,风格各异的速写手法。编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分别讲述了建筑速写、景观速写的表现方法、学习方法、构图、线的运用及各种配景等方面的内容,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优秀作品。书中作品既有现场写生,也有课堂习作手稿,多层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建筑、景观速写的风格和特点,以此来体现作画者对场景描绘的情感及作品的审美价值。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各位同人的大力支持,同时得到了馨广手绘工作室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馨广手绘工作室为本书提供了精彩的作品。罗子杰、苏杭、沈婧、李思涤、陈宏伟、鄢诗杰等人提供了相关作品,他们的作品为本书增添了不少亮点,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希望本书能给广大学生和爱好者在专业学习上带来信心、启迪与快乐。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希望广大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正!
编者

内容索引:

目录
第一章建筑速写概述001
第一节建筑速写的概念与特点001
第二节建筑速写的目的与意义004
第三节建筑速写的表现方法006
第四节建筑速写的学习方法011
第二章建筑速写基础015
第一节建筑速写常用材料与工具016
第二节建筑速写构图…017
第三节建筑速写透视023
第四节建筑速写线的运用…027
第三章建筑速写与景观速写表现029
第一节建筑速写与景观速写作画步骤030
第二节建筑速写配景表现039
第三节建筑速写表现050
第四节景观速写表现058

第四章优秀作品欣赏064
第一节建筑作品欣赏064
第二节景观作品欣赏125
参考文献146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