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PDF《建筑结构新技术发明研究及应用》 陈星 等主编 2016年版
前言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集约化利用的要求逐步提高,促进了现代工程结构的发展,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大跨度公共建筑、地下空间建筑成了现代化城市的象征。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出现了以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为主流的新型结构体系﹔大跨度公共建筑的结构形式丰富多彩,采用了许多新材料、新结构、新的施工技术;地下空间建筑呈现的大规模、大空间、超大荷载及深层化等特点,给工程结构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促进了建筑结构设计的创新与发展。
《建筑结构新技术发明 研究及应用 》列举了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部分典型的复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大跨度公共建筑及地下空间建筑的工程结构新技术发明与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概况、技术发明过程、专利说明书和点评。这些复杂工程结构设计中遇到了很多疑难问题,如按照传统的设计方法,很难满足现行规范及建筑空间美观和业主的要求,需要创新发明技术来解决结构设计中的疑难问题,其中包括新型结构体系、新型钢―混凝土组合构件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的计算方法。通过创新发明,采用了多项新技术设计,保证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满足了建筑功能、空间和美观的效果。并达到节省成本、缩短工期的要求,为业主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创新发明是指通过创造或引入新的技术、知识等新事物并将其应用于社会活动以实现其价值的过程。创新的本质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与“中介”,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深人学习我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创新解决工程设计中的疑难问题。创新是―项很具有挑战的工作,需通过严格的论证、计算分析与试验,构建配套的技术措施和施工方法,摒弃各种不利因素,以保证技术创新的应用不会造成工程质量与寿命问题。同时,创新技术成果又应用于工程设计中,提高了工程质量、满足了建筑效果、降低了成本。
为了将新技术发明成果推广应用于类似工程,使创新成果得到更好的转化,使新结构体系、新技术、新材料更容易得到应用,编著本书供设计、施工、高等院校及房地产的专业人员参考和借鉴。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用性,对提高现代建筑结构设计水平有指导意义,对促进建筑结拘科学技术发展有积榧作用。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T/JSJTQX 23-2022 废旧沥青混合料冷态活化再生技术规程
ICS 93.010
CCS P 66
团体标准
T/JSJT0X23-2022
废旧沥青混合料 冷态活化再生技术 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Cold Rejuvenating of 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
2022年1月30日发布 2022年3月1日实施
江苏省交通企业协会发布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苏省交通企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宿迁交通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宿迁市高速铁路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宿迁市综合交通运输学会、宿迁市公路学会、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中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森淼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苏交科集团检测认证有限公司、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黄雪林、吴胜坤、侯曙光、罗东志、周俊、徐雷、朱文兵、张俊、臧小双、桂佳佳、刘野、周大松、陈雷、王文韬、王芮文、邢世玲、许宏、金瑞、邵玉月、姜云、周海艳、贺富强。
内容摘抄:
废旧沥青混合料冷态活化再生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废旧沥青混合料性能、冷态活化再生混合料原材料要求、活化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活化再生混合料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废旧沥青混合料冷态活化再生路面施工的混合料设计、过程控制和质量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JTG 3450-2019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 B01-2014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E20-2011-2011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 E42-2005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 F4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T 5521-2019 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废旧沥青混合料 reclaimed aged asphalt mixture
采用铣刨、开挖等方式从路面上回收获得的已冷态老化沥青混合料。
3.2
废旧沥青混合料级配 gradation of 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
将烘干至恒重的废旧沥青混合料进行筛分试验测得的级配。
3.3
冷态活化再生剂 cold rejuvenating agent
掺加到废旧沥青混合料中,用于常温下恢复老化沥青性能的添加剂。
3.4
冷态活化再生混合料 rejuvenating mixture
将冷态活化再生剂添加到废旧沥青混合料后经活化再生形成的混合料。
3.5
冷态活化再生混合料级配 gradation of rejuvenating mixture
冷态活化再生混合料中包含新集料及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合成级配。
4 冷态活化再生路面结构
4.1 原路面调查
原路面状况调查内容和方法参照JTG/T 5521-2019的有关规定进行。
4.2 冷态活化再生混合料应用层位确定
4.2.1 冷态活化再生混合料应用层位宜根据道路等级、交通状况、废旧沥青混合料性能、旧路处治方案等综合确定。
(略)
内容索引:
目 次
前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冷态活化再生路面结构.....................................................................................................................................2
4.1 原路面调查.................................................................................................................................................2
4.2 冷态活化再生混合料应用层位确定........................................................................................................ 2
5 材料要求.............................................................................................................................................................2
5.1 一般规定.....................................................................................................................................................2
5.2 道路石油沥青.............................................................................................................................................2
5.3 乳化沥青.....................................................................................................................................................2
5.4 冷态活化再生剂.........................................................................................................................................3
5.5 废旧沥青混合料.........................................................................................................................................3
5.6 新集料.........................................................................................................................................................4
5.7 水泥和矿粉.................................................................................................................................................4
5.8 水.................................................................................................................................................................4
6 冷态活化再生混合料组成设计.........................................................................................................................4
6.1 一般规定.....................................................................................................................................................4
6.2 冷态活化再生混合料级配设计.................................................................................................................4
6.3 冷态活化再生混合料技术要求.................................................................................................................4
7 冷态活化再生混合料施工.................................................................................................................................5
7.1 一般规定.....................................................................................................................................................5
7.2 设备要求.....................................................................................................................................................5
7.3 施工准备.....................................................................................................................................................5
7.4 冷态活化再生与拌合.................................................................................................................................6
7.5 运输.............................................................................................................................................................6
7.6 摊铺.............................................................................................................................................................6
7.7 压实.............................................................................................................................................................6
7.8 养生及开放交通.........................................................................................................................................6
8 施工质量控制.....................................................................................................................................................6
8.1 一般规定.....................................................................................................................................................6
8.2 原材料质量控制.........................................................................................................................................7
8.3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7
附录 A(规范性) 冷态活化再生混合料设计参数........................................................................................... 9
附录 B(规范性) 废旧沥青混合料取样与试验分析..................................................................................... 10
B.1 现场取样...................................................................................................................................................10
B.2 拌合厂料堆取样.......................................................................................................................................10
B.3 试样存放...................................................................................................................................................10
B.4 试样缩分...................................................................................................................................................10
B.5 废旧沥青混合料评价...............................................................................................................................10
附录 C(规范性) 冷态活化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12
C.1 一般规定...................................................................................................................................................12
C.2 废旧沥青混合料取样与分析...................................................................................................................12
C.3 确定工程设计级配范围...........................................................................................................................12
C.4 材料选择与试验.......................................................................................................................................13
C.5 矿料配合比设计.......................................................................................................................................13
C.6 确定冷态活化再生剂用量.......................................................................................................................13
C.7 确定最佳含水率.......................................................................................................................................13
C.8 确定最佳乳化沥青用量及水泥用量...................................................................................................... 13
C.9 配合比设计检验.......................................................................................................................................14
C.10 配合比设计报告.....................................................................................................................................14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高清PDF《建筑抗震常用公式及应用》李守巨 主编 2014年
本书摘要
本书依据最新的标准规范进行编写,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建筑抗震 中的计算公式,同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 相结合,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实用性。全书共分为8章,内容主要包括建筑抗震基础知识,场地、地基与基础,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单层工业厂房抗震设计,隔震、消能减震设计和非结构构件。
本书可供建筑抗震设计人员、施工人员阅读,也可供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前言FOREHORD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各项建设工程也得到迅猛发展,一座座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而我国作为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及其施工措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为了适应当前建筑结构减震的发展需要,我国对建筑领域的一系列标准规范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因而市面上出现了很多介绍建筑抗震设计、施工的书籍,但这些书籍大多数是在介绍设计原理、设计体系的同时,将建筑抗震常用的计算公式包罗其中进行泛泛讲解,读者在遇到有关建筑抗震的计算问题时,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因此迫切需要一本囊括建筑抗震设计常用计算公式的参考书作为参考和指导。基于以上原因,我们组织相关技术人员,依据国家最新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等标准规范,编写了这本《建筑抗震常用公式 及应用》,旨在满足广大建筑抗震设计及施工技术人员的迫切需要,帮助他们快速解决一些与建筑抗震有关的计算问题,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本书依据最新的标准规范进行编写,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建筑抗震中的计算公式,使读者参考起来更加便捷,掌握更加迅速。同时,本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用实例来说话,让原本枯燥乏味的公式更加实用。
本书由李守巨 主编,由张敏、姜媛、张一帆、刘秀民、吕克顺、韩旭、危聪、邹雯、李香香、张敏、李冬云、白雅君共同完成。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有关技术人员和学者的热情帮助,在此表示感谢。由于作者时间和水平有限,尽管编者尽心尽力,反复推敲核实,但疏漏之处在所难兔,恳请有关专家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T/JSJTQX 25-2022 桥梁减振降噪曲线型伸缩装置
ICS93.040
P28
团体标准
T/JSJTQX 25-2022
桥梁减振降噪 曲线型伸缩装置
Surface vibration reduction and noise reduction expansion device
2022-03-01发布2022-04-01实施
江苏省交通企业协会发布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江苏省交通企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平山交通设施有限公司、东南大学、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鑫路交通发展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郭炳宝、王建波、梁晗宇、胥明、姚振、逯全县、李明亮、袁勇、任立军、沈新文、杜凯健、陈庆华、朱峰。
内容摘抄:
桥梁减振降噪曲线型伸缩装置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桥梁减振降噪曲线型伸缩装置的结构形式、型号和规格、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本文件适用于伸缩量 为240mm及以下的道路桥梁减振降噪曲线型伸缩装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8.1 金属材料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
GB/T 528 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 拉伸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
GB/T 700 碳素结构钢
GB/T 1184 形状和位置公差 未注公差值
GB 1495 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
GB/T 1499.1 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
GB/T 1499.2 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
GB/T 1591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GB/T 1670 增塑剂热稳定性试验
GB/T 1682 硫化橡胶 低温脆性的测定 单试样法
GB/T 1804 —般公差 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
GB/T 3274 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钢板和钢带
GB/T 3280 不锈钢冷轧钢板和钢带
GB/T 3512 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 热空气加速老化和耐热试验
GB/T 3672.1 橡胶制品的公差 第1部分:尺寸公差
GB/T 3785.1 电声学 声级计 第1部分:规范
GB/T 5210 色漆和清漆拉开法附着力试验
GB/T 6031 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 硬度的测定(10IRHD-100IRHD)
GB/T 7762 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 耐臭氧龟裂 静态拉伸试验
GB/T 15089 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
GB 50661 钢结构焊接规范
JT/T 327 公路桥梁伸缩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JT/T 722 公路桥梁钢结构防腐涂装技术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JT/T 32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减振降噪曲线型伸缩装置 surface vibration reduction and noise reduction expansion device
曲线形钢板成对耦合布置减振,橡胶降噪体吸声降噪,锚板焊接于曲线形钢板上的降噪型桥梁伸缩装置。
3.2
伸缩量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quantity
伸缩装置拉伸、压缩的总和。
注:以负号(-)表示拉伸变形,以正号(+)表示压缩变形。
[来源:JT/T 327—2016,3.3]
3.3
伸缩装置降噪声指标 the noise reduction specification of expansion joint
车辆通过伸缩装置所产生的噪声峰值与通过标准路面时噪声峰值的差值。
3.4
竖向错位 vertical stagger
伸缩装置沿桥面垂直方向发生的竖向相对位移。
[来源:JT/T 327—2016,3.7]
3.5
悬臂式伸缩装置 cantilever expansion device
又称骑缝式,伸缩装置预留间隙区域中心线与构造缝中心线重合。
3.6
简支式伸缩装置 freely expansion device
又称跨缝式,伸缩装置预留间隙区域中心线与构造缝中心线平行。
4 分类、结构形式、型号和规格
4.1 分类
减振降噪曲线型伸缩装置(以下简称“伸缩装置”)按支承方式分为:
a) 悬臂式伸缩装置,代号 C,适用于伸缩量 e≤160mm;
b) 简支式伸缩装置,代号 S,适用于伸缩量 160<e≤240mm。
(略)
内容索引: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分类、结构形式、型号和规格 ..........................................................2
5 技术要求 ............................................................................5
6 试验方法 ............................................................................9
7 检验规则 ...........................................................................10
8 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11
附录 A(规范性) 降噪指标试验..........................................................12
附录 B(资料性) 安装注意事项..........................................................14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彩色高清PDF《建筑植物配置 南方篇》 深圳市海阅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主编 2016年版
内容摘抄:
PREFACE,前言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设计师或者说是想要创造更美好、更舒适居住环境的先驱们,已经不仅仅关注建筑自身的美观,同时也希望借助其他外在的元素对建筑进行装饰,其中植物景观的设计和营造,就是丰富建筑本身,弥补建筑在某些方面的缺憾和不足以及美化环境的良好手段之一。
植物造景,简单来说,其实就是使用各种植物通过一定的设计方法营造出一个美丽的场景。在植物造景这个动态的过程中,植物扮演的角色是“材料”,它们如同盖房子时的砖石,是营造美好环境和场景的基础和根本。植物的种类繁多,散布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每一秒钟都有濒危植物面临灭绝,也有更多的新种类被人类发现,这说明植物的种类是庞大的,并且是时刻保持变化的。不同植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
认知植物,熟悉它们的生长环境、外形特征、各项属性是植物造景设计的基础。在植物运用中,其生态习性、形态特征和观赏重点等特点对植物景观设计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帮助,是景观设计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植物按照生态习性来分类,大概可以分为受阳光因子影响的阳性植物(喜光植物)、阴性植物(喜阴植物)、中性植物(喜光也耐阴的植物);受水分因子影响的耐干旱植物、耐水湿植物、水生植物;受土壤因子影响的耐盐碱植物、耐酸性土壤植物、耐钙质土壤植物等;受空气因子影响的各类抗污染植物(如抗二氧化硫的植物、抗氯气的植物、抗氟化氢的植物和抗烟尘颗粒物的植物等)。植物按照形态特征来分类,可以分为乔木(大乔木、中乔木和小乔木)、灌木(大灌木、小灌木)、花卉(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宿根花卉、多年生球根花卉)、草坪和地被植物。植物按照景观效果分类,可以分为常绿植物、半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
植物作为景观设计的重要材料之一,因具有丰富的形态、可调节的高度、绚丽的色彩以及可以随着时间变化而产生不一样生长形态等多方面的原因,对整个景观设计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植物造景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场景,增加不同的肌理层次。
2.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增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
3.能够减弱噪声污染,降低粉尘污染。
4.美化环境,提升景观美感。
建筑设计与植物造景是相辅相成的。孤立的建筑,没有背景和环境的衬托无法全面地展现它的美丽,正如有些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需要有绵延的群山作为背景,门前有河流潺潺流过。在空气、植物、土壤和水体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建筑才会显得更加完整,其中植物景观对建筑的影响尤为重要和明显。植物造景可以突出建筑物的特点、增加画面的整体色彩、适时遮挡不太美观的局部(如空调的外机、裸露的混凝土表面或者外观单调的建筑表皮等)。
本系列丛书收纳了中国北方、中部、南方三个地区的包括住宅、商业、市政和庭院在内的四种不同空间性质的景观项目,通过实际项目案例,分析了各种建筑风格环境下的我国景观植物设计的风格类型和特点。本系列丛书分为北方篇、中部篇和南方篇三本,按照中国地域进行划分,因为每个地区的经纬度不同,气温和水分亦有差异,本书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并介绍了各地区常用的乔木、灌木、地被等园林景观植物。全书以公共空间(市政公园、商业广场等)植物景观设计、半公共空间(住宅小区)植物景观设计、私密空间(庭院)植物景观设计为板块,分析介绍当下比较成熟的景观设计案例在不同建筑风格和建筑特点环境中的各个植物设计节点的乔灌草配置特点。
(略)
南方常用园林植物参考用表
建筑植物配置南方篇所介绍的南方是指中国北回归线附近及以南的省区市,主要包括:广东、广西、云南等。因为这些城市在园林造景和植物配置选择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故将其划分在一起讨论。
这一区域植物配置的主要特点是常绿树种是植物景观的主体框架,配有少量的落叶乔木,其植物景观的特色是四季常青。而且相较于北方和长江流城等地的植物配置来说,这个区域的植物选择种类更加丰富,且多以热带风情为特色,棕相科植物的广泛运用也是这一区域的特点之一。我国南方地区四季温暖,常年气候比较温和,降雨量较我国其他地区丰富,土塘也多以含水量较多的黏质土壤为主,所以考虑到气候、温度、土壤等多方面原因和要素,我国南方园林进行植物配置时要多选择当地的本土树种和乡土树种,适当地使用具有防尘、较耐水湿和具有较高美化环境的植物。
(略)
内容索引:
006南方常用园林植物参考用表
015建筑植物配置一公共景观
016希尔顿度假酒店
026三亚海韵度假酒店
036陵水红香水湾度假酒店
048保利悦都悠悦汇
055建筑植物配置-半公共景观
056厦门海沧高层展示区
066特发和平里
078中信红树湾一、二期
090正荣莆田御品世家
106心天母
116中惠·松湖城
127建筑植物配置一私家庭院
128森之丘
138如春园林
(略)
彩色高清PDF《建筑之韵 上海城市手绘新视野 》刘开海 陈奇 著 2016年版
内容摘抄:
内容简介
本书以建筑师的审美角度观察与体验都市建筑,并与画家一起记录在都市中的所见所感,用手绘语言表达与再现城市建筑艺术与生活场景。通过手绘作品带领读者体验世界旅游名城上海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建筑艺术。读者可在游历城市特色建筑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建筑师与画家的不同表达方式与思想,领略上海城市独特的人文魅力。
(略)
有温度的都市意象(代序)
影像记录的工具越来越多了,而笔尖流出的东西却越来越少了。从单纯实用的角度看绘画一尤其是西方绘画,或许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摄影取代,但一定不会被完全取代。尽管在撤下快门的一瞬,捕捉者当然也付出了充分的思考,但毫无疑问,那些思考所凝结的成果,与一笔一笔勾画于纸面上的东西,绝不是可以在同一个维度上进行比较的一一正如缓慢退火与迅速淬火会生成截然不同的产品。
拿在我手上的,是两个青年艺术工作者经历了那样退火的作品,而作品所描墓的,正是炙热的上海。这座都市每天都在发生着异乎寻常的变化,就算是时时开启着最现代的影像记录设备,也不足以记下所有的历程一一而他们却选择了最原始的画笔,以线条和色块试图追寻它的足迹这样的追寻一定不是最周全的,但可以看出,他们无意于单纯记录那一刻都市所表现出的形态,而是将无数的形态相互链接、彼此融合,通过专业的思考锻造成为一种意象,慢慢地冷却,凝成了一幅幅的作品。因为有了这样的过程,这些作品中融人了时间,它凝结起历史,也浸润着未来通过当下的呈现,带给读者有跨度的思考,因此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生命是温暖的,正如上海每天所呈现的一样。带着敏于捕捉的眼睛、勤于思考的头脑,不停地用笔尖将这一切传递于纸面,必然能让所有的观看者感受到永不消退的温度。
是以为序。
李辉 中国美术学院 博士
(略)
前言|PREFACE
上海,被称为东方魔都,充满迷幻色彩。陆家嘴高层林立,静安寺、徐家汇喧闹繁华,处处透露出现代气息,外滩“万国建筑群”高贵典雅,如千年睡美人,惹得游人醉,洋式别墅、市井弄堂,处处散发出历史文化韵味
建筑是城市灵魂的载体,是过去到现在城市文明的体现,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上海建筑代表着中国大城市的文化、生活和审美倾向,无论是高层与超高层,名人故居与洋式别墅,石库门与古塔,百年上海的建筑与空间具有丰富性、多义性以及象征性,它们也是上海文化的承载之一。上海也是文化艺术人才荟萃的地方,海派文化绚丽灿烂,层出不穷,五方杂处、中西交融,它极具现代化但又不失中国传统特色。在中国,与北京、西安等传统城市相比,上海作为一个“文化异类”存在而被认识。在西方人眼中,它却作为一种异国情调被赞美,代表着东方的魅力城市。
上海的文化是多元的,它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与碰撞,也是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衍生。所以,当站在不同的纬度与时空上认识上海时,它是多义但富有历史渊源的。随着历史时针的转动,过去曾经逗留在这个繁都中的身影都已消失在历史时空中,建筑依旧穿越时空,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视野中骄然地耸立,这就是城市建筑的精神魅力,观今日上海的城貌,老建筑日渐消失,高层如日中天,各种风格和不同色彩的建筑构成了城市绚丽多彩的画面,这也是今日城市经济建设与时尚生活追求的审美价值体现。而有百年历史的上海仍朝气蓬勃,人们对它充满期待与向往。我们慢慢走进这个迷幻的魔都,走进建筑,品读它们的故事。而我用手绘的表现方式体验城市更多的
姿态与韵味。
2013年来上海工作后,与一些建筑师与艺术家的交流,慢慢对这座城市有更多的了解,工作之余我也偶尔走访一些当地居民,了解他们对过去生活与现状的感想。早在2011年,我与青年艺术家陈奇 在外滩相遇,在交流中,知道他喜欢在平时出入老街与园林,并记录部分上海非主流的建筑与生活场景,这引发我对他画作背后故事的兴趣。从我的角度看,这是当下青年画家难得对都市、空间的体验与记录,同时这些记录今后也会是一种城市印记的记载,也是当下都市的一种文化现象的缩影,并始终与人与建筑的关系,与城市文化息息相关,他们所创作的作品与平时的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与改变着城市气质,阐释建筑空间新的活力与内涵。在业余时间我喜欢与他们交流、学习,由于专业的不同,以及我们工作与生活的差异,在对城市的认识与感受上,各自有不同的体会。陈奇喜欢上海老街景,关注普通市井生活,我喜欢参观新建筑与体验繁华街区所以我们的画面自然也呈现不同的内容与风格。总体都是在表达引起我们兴趣的场景生活。在平
(略)
1.1上海城市与建筑
1.1.1
上海城市与建筑发展简史上海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交通、科技、工业
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同时也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江南的吴越传统文化与外来的异域文化相碰撞
与融合,形成了“海纳百川”特有海派文化气质。
追溯上海城市与建筑发展源头,宋淳化二年(991)始设青龙镇,坊市繁盛,海舶辐辏,在那时期的一批老建筑部分遗迹尚留存至今。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上海置县,建筑活动渐盛,大量兴建歌楼酒肆等。历经宋、元、明3个朝代的发展,至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上海楼宇相连,店铺满街,其中私家园林、会馆建筑成为当时上海古建筑中的一大特色,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已初具繁华大都市的风貌。
上海的古代建筑,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主要代表为嘉定孔庙和龙华寺建筑群,在构图上格守着中国传统建筑
的中轴线排列,形制完整,布局严谨;南翔寺双塔和文庙魁星阁是中国木构架结构典型,体现了古代完美的结构工艺:龙华塔和真如寺的
地基处理因地制宜,坚实牢固:书隐楼的木雕和砖雕艺术精湛,形象通真。所有这些均体现了上海在古建筑造型、布局、结构、地基、装
饰以及施工工艺方面的创造性。随着上海开埠,西方的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技术渗入传统的建筑业,从而出现了一批中西合璧的折中建筑形式,也形成了特有的上海建筑文化特色。
上海近代建筑业的起步阶段,始于清道光二十年至光绪二十一年(1840-1895)。这一
(略)
内容索引:
目录CONTENTS
第1章上海印象一手绘之韵/1
1.1上海城市与建筑/2
1.1.1上海城市与建筑发展简史/2
1.1.2上海建筑风格/3
1.2上海印象/4
1.2.1上海之韵/4
1.2.2建筑乐章/4
1.2.3生活韵味/8
1.2.4误入”上海/10
1.2.5手绘上海/10
1.3手绘之韵/26
1.3.1“技”与“意”/26
1.3.2“意”与“韵”/26
第2章铅笔之韵—素雅上海/27
2.1写生体验与感想/28
2.2铅笔之韵/32
第3章钢笔之韵—黑白建筑/39
3.1写生体验与感想/40
3.2上海的黑与白/44
第4章淡彩之韵—绘话上海/53
第5章水墨之韵—城市序曲/63
5.1水墨韵味/64
5.2城市序曲之黄包车与车夫/64
5.3城市序曲之车记/66
5.4城市序曲之园记/69
第6章建筑之韵—城市视觉笔记/71
6.1外滩/72
6.2陆家嘴/75
6.3南京路步行街/77
6.4上海新世界/79
6.5上海博物馆/80
6.6上海世博建筑/81
6.7上海新天地/86
6.8田子坊/88
6.9思南公馆/92
6.10马勒别墅/94
6.11张学良故居/95
6.12王伯群故居/96
6.13孙中山故居/97
6.14康有为故居/98
6.15李鸿章故居/99
6.16上海白公馆/100
6.17蔡元培故居/101
6.18杜月笙故居/102
6.19城隍庙—豫园/103
6.20上海老街/111
6.21上海老饭店/112
6.22韩湘水博园/113
6.23朱家角/114
6.24云翔寺/116
6.25上海无名小街/118
6.26上海弄堂/120
6.27上海大剧院/122
6.28巨鹿花园/123
6.29上海会展中心/124
6.30上海武康大楼/125
6.31徐家汇天主教堂/126
6.32上海孔庙/127
6.33上海真如寺/129
6.34上海校园建筑/131
6.35老上海印象/136
第7章刘开海 建筑随笔/137
第8章陈奇艺路随笔/143
(略)
高清PDF《建筑抗震设计与工程应用 》徐至钧 主编 2012年
内容简介
本书以最新颁布或修订的有关抗震设计、鉴定,加固三本规范规程为依据,根据近年来我国建筑抗震领皱的研究成果,介绍了高层和多层建筑.单层工业厂房.特种结构等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性能.反应分析与抗震措施,并对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的技术特点作了简述;另外,还介绍了一些房屋隔震设计与应用的成功实例。本书可供从事建筑结构抗震领域教学,科研及设计的人士参考使用。
彩色高清PDF《建筑植物配置 北方篇 》深圳市海阅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主编 2016年版
内容摘抄:
PREFACE前言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设计师或者说是想要创造更美好、更舒适居住环境的先驱们,已经不仅仅关注建筑自身的美观,同时也希望借助其他外在的元素对建筑进行装饰,其中植物景观的设计和营造,就是丰富建筑本身,弥补建筑在某些方面的缺憾和不足以及美化环境的良好手段之一。
植物造景,简单来说,其实就是使用各种植物通过一定的设计方法营造出一个美丽的场景。在植物造景这个动态的过程中,植物扮演的角色是“材料”,它们如同盖房子时的砖石,是营造美好环境和场景的基础和根本。植物的种类繁多,散布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每一秒钟都有濒危植物面临灭绝,也有更多的新种类被人类发现,这说明植物的种类是庞大的,并且是时刻保持变化的。不同植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
认知植物,熟悉它们的生长环境、外形特征、各项属性是植物造景设计的基础。在植物运用中,其生态习性、形态特征和观赏重点等特点对植物景观设计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帮助,是景观设计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植物按照生态习性来分类,大概可以分为受阳光因子影响的阳性植物(喜光植物)、阴性植物(喜阴植物)、中性植物(喜光也耐阴的植物);受水分因子影响的耐干旱植物、耐水湿植物、水生植物;受土壤因子影响的耐盐碱植物、耐酸性土壤植物、耐钙质土壤植物等:受空气因子影响的各类抗污染植物(如抗二氧化硫的植物、抗氯气的植物、抗氟化氢的植物和抗烟尘颗粒物的植物等)。植物按照形态特征来分类,可以分为乔木(大乔木、中乔木和小乔木)、灌木(大灌木、小灌木)、花卉(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宿根花卉、多年生球根花卉)、草坪和地被植物。植物按照景观效果分类,可以分为常绿植物、半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
植物作为景观设计的重要材料之一,因具有丰富的形态、可调节的高度、绚丽的色彩以及可以随着时间变化而产生不一样生长形态等多方面的原因,对整个景观设计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植物造景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场景,增加不同的肌理层次。
2.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增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
3.能够减弱噪声污染,降低粉尘污染。
4.美化环境,提升景观美感。
建筑设计与植物造景是相辅相成的。孤立的建筑,没有背景和环境的衬托无法全面地展现它的美丽,正如有些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需要有绵延的群山作为背景,门前有河流潺潺流过。在空气、植物、土壤和水体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建筑才会显得更加完整,其中植物景观对建筑的影响尤为重要和明显。植物造景可以突出建筑物的特点、增加画面的整体色彩、适时遮挡不太美观的局部(如空调的外机、裸露的混凝土表面或者外观单调的建筑表皮等)。
本系列丛书收纳了中国北方、中部、南方三个地区的包括住宅、商业、市政和庭院在内的四种不同空间性质的景观项目,通过实际项目案例,分析了各种建筑风格环境下的我国景观植物设计的风格类型和特点。本系列丛书分为北方篇、中部篇和南方篇三本,按照中国地域进行划分,因为每个地区的经纬度不同,气温和水分亦有差异,本书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并介绍了各地区常用的乔木、灌木、地被等园林景观植物。全书以公共空间(市政公园、商业广场等)植物景观设计
半公共空间(住宅小区)植物景观设计、私密空间(庭院)植物景观设计为板块,分析介绍当下比较成熟的景观设计案例在不同建筑风格和建筑特点环境中的
(略)
内容索引:
目录
006北方常用园林植物参考用表
015建筑植物配置一公共景观
016艾依河
026西单文化广场
037建筑植物配置一半公共景观
038国锐密水居
058西辰原著
074原乡半岛
090塞纳春天
102招商雍景湾
111建筑植物配置-私家庭院
112龙湖滟澜山
122橘郡
136纳帕溪谷
(略)
彩色高清PDF《建筑与都市-拉丁美洲新近建筑实践 城市、社会与景观 》《建筑与都市》中文版编辑部 编 2015年版
内容摘抄:
本期将介绍 25 个近年来在拉丁美洲建成的项目,介绍将分为三个主题:“城市”“社会”与“景观”
本期我们还邀请了阿根廷建筑师和建筑史学家豪尔赫·弗朗西斯科·里埃努尔先生作为嘉宾编辑,他与我们合作,为本期设计了内容框架,并参与了项目与供稿者的筛选。作为对本期内容的介绍,我们强烈建议读者阅读他所撰写的论文“21 世纪的拉丁美洲:未来的存在与历史的责任”(6~13 页 )。
通过阅读他的论文,我们对拉丁美洲的热情与兴趣更深了。在包括本期所介绍的 25 个项目在内的近期建筑以前,曾经还存在过哪些建筑?在这些建筑背后,人们的讨论聚焦于何处?尽管这一期并不能涵盖所有方面的背景,然而,通过这一期,我们将继续加深我们对拉丁美洲的了解.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形成我们自己对这一地区的独特见解。
( 编者 )
(略)
布拉沃河南部(即俗称的“粒丁美洲”)拥有极其多样的地貌与气候:从南至北1万英里(约16000km)的土地上,至今仍说着400多种不同的语言:强大的古文明(暂且将罗马帝国忽略不计)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遗迹:22个国家聚集在这里。这种种客观因素,是否会让拉丁美洲各地区有着相似之处呢?
本期正是由此展开了探索与挖掘,以下是一些简要介绍。
由于受到布拉沃河北部欧洲人残暴行为的影响,美洲大陆南部的原始部落终被收服而走向衰落,而灿烂的城市文明也一同被迫消亡然而在今天的本土文化中,我们依然能够找到那个时代对伟大文化的赞颂或对文化断绝的咒骂的蛛丝马迹南美洲在面临种族灭绝的同时,还被卷入了一场以伊比利亚世界为中心的新风暴。伊比利亚的特性蔓延到了整个地区:拉丁语系的语种(葡萄牙语发展到了巴西,法语延伸到了海地与圭亚那,剩下的则都使用西班牙语):天主教(包括标准、传统、价值观、行为方式与
社会组织):管理方式、行政体系以及贵族所有权:以开采矿物资源为首要方向的经济,以及后期根植于奴隶制度的经济。300多年来,这股强劲的力量为这里的城市(组织形态接近葡萄牙而在外观形式上又偏向西班牙)留下了不朽的杰作、高超的建造技艺,甚至还留下了不同于其他帝国主义集团的混血文化
19世纪资本主义的扩张导致其他欧洲国家涌入拉丁美洲,尤其是法英德三国。彼此影响之下,新的政治经济体系开始出现。不仅如此,数百万来自意大利、瑞士、黎巴嫩、日本、西班牙、葡萄牙的平民百姓的移民还使得混血类型变得愈发多样。由于拉丁美洲与各欧洲势力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外来资本也随之增加,加速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本地产业也破土而出:如巴西的咖啡业、墨西哥的冶金业、阿根廷的建造业等。而在政治上,这一现代化进程推动了前殖民地的再次瓦解与整合,新的独立国家纷纷涌现20世纪初美国的迅速崛起成为了继印第安与欧洲世界之后的第三支介入力量,这一新态势致使拉丁美洲各国文化特征又有了新变化以墨西哥为例,它与美国这一世界最强国的共有边境长达3000km,因此很显然墨西哥不可能用对待远在美国佛罗里达州8000k以外的阿根廷的方式来与它的北方邻居相处。至于一个由乔治·华盛顿的后人建立的国家与一个像巴西这样近乎大陆规模的国家之间的关系,也不可能等同于加勒比海沿岸与美国人民之间的关系
20世纪,拉丁美洲的成长速度可谓全球首屈一指,但人均收入却几乎毫无变化,不均等加剧。直到如今的21世纪,作为全球化进程的
(略)
内容索引:
内容目录
6论文:21世纪的拉丁美洲:未来的存在与历史的责任
豪尔赫·弗朗西斯科·里埃努尔14
拉丁美洲的地图16
拉丁美洲城市景观现状21
1.城市22
论文:大城市的需求
阿德里亚·戈列利克
拉斐尔·伊格莱西亚,阿尔塔米拉住宅 26
安东·加西亚-阿布里尔与恩桑博尔建筑工作室,墨西哥移动通信(Telcel)剧院 32
保罗·门德斯·达·洛查,帕特里亚尔卡广场 36
巴西建筑事务所,艺术广场 42
罗金德建筑师事务所,雀巢集团大厦 48
Una建筑师事务所,坎皮纳斯的学校 52
亚历杭德罗·阿拉维那|ELEMENTAL建筑事务所,智利大学创新中心一阿纳克莱托·安吉利尼54
研究:作为驱动力的基础设施57
2.社会67
(略)
高清PDF《建筑抗震设计常见问题解析 》张彬 主编 2014年
本书摘要
本书根据最新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 规范》(CB 50OL1—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CB S0010—20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彻体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03—2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挠术规程》《JGJ3—2010)等标准规范,针对抗震设计串营见的一-些问题来编写。主要内容包括建筑抗震设计基础,建筑场地、地基和基础,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多层彻体房屋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抗震设计,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单层箫筋混凝土柱厂房抗震设计,建筑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等。
本书可供从事建筑抗震结构的设计人员、管理人员及租关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也可供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前言·
具有极强破坏性和突发性的地震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在地震中,建筑物的倒塌和破坏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防,提高其抗震性,能成为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有效措施。
随着时代的进步,建筑的样式也在不断地变化,越来越多的多层、高层建筑出现在我们身边。建筑越高,其结构抗震设防的难度就越大,也就需要我们更好地了解建筑抗震中更多的细节问题,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规定的要求执行。
本书根据最新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03—201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等标准规范,针对抗震设计中常见的一些问题来编写。本书参照规范的内容,对问题进行逐一讲解,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有助于设计人员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新的规范、规程,提高设计质量及效率。
本书可供从事建筑抗震结构的设计人员、管理人员及相关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也可供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由于内容涉及的专业技术广泛,限于编者学识和经验有限,书中的不当或错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热心指正。
T/JSJTQX 26-2022 冲击弹性波法预应力孔道压浆密实度检测技术规程
ICS 93.040
CCS P 66
团体标准
T/JSJT0X26-2022
冲击弹性波法 预应力 孔道压浆密实度检测技术 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esting compactness of prestressed duct grouting by impact elastic wave method
2022-04-15发布2022-05-01实施
江苏省交通企业协会发布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 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苏省交通企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省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常州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江苏兆信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四川升拓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南京工业大学、苏交科集团检测认证有限公司、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交通建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森淼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光林、薛华、薛翔、俞科峰、孙明祥、李瑞民、陈中杰、汤勤、雷松、封明祥、王柳、赵飞、陈先锋、程学文、顾曦辰、欧定福、张远军、宋建强、朱振杰、黄伯太、吴波涛、李晓辉、唐光臣、侯曙光、邢世玲、顾冕、姜云、王磊、李岩、张占宇、张玮、雍骅、陈彦之、刘新新、朱中文、王晖、曹妍、王芮文。
本文件由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教授级高级讲师曹妍、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王芮文担任主审。
内容摘抄:
冲击弹性波法预应力孔道压浆密实度检测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冲击弹性波法测试预应力孔道压浆密实度检测的基本要求、检测仪器、检测准备、定性检测、定量检测、检测报告。
本文件适用于后张法预应力预制和现浇构件孔道压浆密实度无损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JB/T 6822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
JGJ/T 411 冲击回波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
JJG 338 电荷放大器
T/JSJTQX 22—2021 后张法预制构件孔道压浆施工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JGJ/T 41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冲击弹性波法 impact elastic wave
根据介质对冲击弹性波传播、反射等特性,在时域或者频域上对信号特征分析,进而检测结构材质、尺寸、内部缺陷等的方法。
3.2
定性检测 qualitative detecting
利用梁体两端锚具外露预应力筋进行冲击弹性波信号激发和接收,通过分析传感器采集的信号在检测对象中传播时能量、频率、波速等特征变化,定性判定桥梁预应力孔道压浆密实度的检测方法。
3.3
定量检测 positioning detecting
通过检测冲击弹性波在预应力孔道处有无反射信号或信号在检测对侧界面反射时间长短,即可判定压浆缺陷范围大小及位置。当孔道压浆存在缺陷时,反射时刻提前或因传播距离增加,时间延长。
4 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Ar ——接收端信号振幅;
As ——激振端信号振幅;
De ——定量检测时,修正压浆密实度指数;
Dk ——单条孔道各检测区段中,压浆质量较好的连续区段压浆密实度指数;
(略)
内容索引:
目 次
前 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符号..................................................................................................................................................................... 3
5 基本要求............................................................................................................................................................. 4
5.1 一般规定.................................................................................................................................................. 4
5.2 检测频率.................................................................................................................................................. 4
6 检测仪器............................................................................................................................................................. 5
6.1 一般规定.................................................................................................................................................. 5
6.2 激振锤...................................................................................................................................................... 5
6.3 拾振器...................................................................................................................................................... 5
6.4 信号采集及软件系统..............................................................................................................................5
7 检测准备............................................................................................................................................................. 6
7.1 一般规定.................................................................................................................................................. 6
7.2 方案和资料准备...................................................................................................................................... 6
7.3 仪器准备.................................................................................................................................................. 6
7.4 现场准备.................................................................................................................................................. 7
8 定性检测............................................................................................................................................................. 7
8.1 定性检测、解析方法选择......................................................................................................................7
8.2 仪器安设.................................................................................................................................................. 7
8.3 基准波速测试.......................................................................................................................................... 8
8.4 基准振幅与频率特征测试......................................................................................................................8
8.5 基准卓越周期及持续时间......................................................................................................................9
8.6 数据采集.................................................................................................................................................. 9
8.7 数据分析................................................................................................................................................ 10
8.8 竖向、单端孔道定性检测.................................................................................................................... 11
9 定量检测........................................................................................................................................................... 12
9.1 一般规定................................................................................................................................................ 12
9.2 仪器安设................................................................................................................................................ 12
9.3 孔道位置确定........................................................................................................................................ 13
9.4 混凝土波速标定.................................................................................................................................... 13
9.5 检测和解析方法的选择........................................................................................................................13
9.6 数据采集................................................................................................................................................ 15
9.7 数据分析................................................................................................................................................ 16
10 检测报告......................................................................................................................................................... 18
10.1 数据储存.............................................................................................................................................. 18
10.2 报告组成.............................................................................................................................................. 18
附 录 A (资料性) 压浆密实度检测现场记录表......................................................................................20
附 录 B (资料性) 冲击弹性波法孔道压浆检测方法应用相关说明......................................................22
附 录 C (资料性) 孔道压浆密实度缺陷处理.......................................................................................... 24
参考文献................................................................................................................................................................. 25
条文说明................................................................................................................................................................. 26
1 范围................................................................................................................................................................... 27
3 术语和定义....................................................................................................................................................... 27
5 基本要求........................................................................................................................................................... 29
5.1 一般规定................................................................................................................................................ 29
6 检测仪器........................................................................................................................................................... 29
6.2 激振锤.................................................................................................................................................... 29
7 检测准备........................................................................................................................................................... 30
7.4 现场准备................................................................................................................................................ 30
8 定性检测........................................................................................................................................................... 30
8.1 定性检测、解析方法选择....................................................................................................................30
8.2 仪器安设................................................................................................................................................ 30
8.3 基准波速测试........................................................................................................................................ 30
8.4 基准振幅与频率特征测试....................................................................................................................32
8.6 数据采集................................................................................................................................................ 32
8.7 数据分析................................................................................................................................................ 32
9 定量检测........................................................................................................................................................... 33
9.1 一般规定................................................................................................................................................ 33
9.3 孔道位置确定........................................................................................................................................ 33
9.4 混凝土波速的标定................................................................................................................................ 3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彩色高清PDF《建筑与都市 67专辑 柏林建筑与城市背景(中文版) 》[日]吉田信之,马卫东 主编 2016年版
内容摘抄:
柏林一建筑·城市·国家的背景
柏林,曾经沉睡的普鲁士王国的首都之城,在20世纪初一跃成为一
座大都市。既留有过去亦光辉亦悲苦的城市记忆,又存有复杂历史中积极与消极的城市遗产,且不忘与时俱进,这即是柏林的魅力所在。本辑将通过全新的图片,展现柏林这座城市的“当下”以及在当代与历史背景下的柏林建筑 。
1815年起,普鲁士的城市规划师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在新古典主义典范的启发下,完成了一系列国家建设工程。这些后米都成为柏
林城市空间设计的典范。而同时,申克尔的建筑作品呈现出如画的结构构成,比如位于波茨坦的夏洛膝霍夫宫,它们同时还带有一种浪漫主义的表现。这些建筑作为起源参考,对建筑师彼得·贝伦斯和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活跃在今天的21世纪的建筑师们也深受其影响。
进入20世纪,柏林作为德意志帝国的首都迅猛发展为一座现代化
大都市。赫尔曼·穆特修斯考察了当时欧洲工业和建筑都极为发达的英
国,并发表了调查结果,这进而促成了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建立。建筑业在政府的鼓励下开始追求工业化和标准化。同期,彼得·贝伦斯作为
新兴近代企业A正G的设计顾问,承担了从海报、图表到工厂建筑设计的所有工作。结构与建筑材料钢、混凝土和玻璃,成为建筑师们的研究主题,同时还出现了表现主义建筑。这一时期的柏林,是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前线、一个多元实验场的发祥地。我们从留存至今的汉斯·珀尔齐格和埃里希·门德尔松的建筑以及布鲁诺·陶特等人的集合住宅中即可窥一斑
帝国时期的柏林,其城市中心主要位于东柏林。东、西德分裂时
期,柏林诀定在陆上孤岛的西柏林建造闻名世界的柏林文化广场。靠近柏林墙的城市边缘,出现了代表现代建筑的两大对比性建筑:汉斯·夏隆的“柏林爱乐音乐厅”和密斯的“新国家美术馆”。夏隆建筑创造出有机的空间联系,规避了为满足几何透视而特意为之的正交直线,这体现了夏隆对钠粹时期空间设计中的儿何构图、权力和控制欲的空间演举的强烈抵制。
1989年,柏林墙倒塌,东、西德统一,首都柏林迎来了再次繁荣的
时代。二战前的市中心、柏林墙边缘的被茨坦广场和腓特烈大街成为城市复兴的起始中心,并展开了二次开发。箭格尔斯和麦克勒的建筑以及科尔霍夫设计的莱布尼茨柱廊,形态规整简洁,不仅仅呈现新古典主义的特点,还呈现出一种街道与广场的景观。此外,列柱所形成的内外空间的关系性也参考了申克尔的建筑
今天的柏林,正在重新修复那些在战争中失去的地标建筑和城市空
间,城市更新回应着跨越时代剧变的旧有建筑背景,建筑设计回归到有关“秩序”与“自由”的恒远主题,并将营造一个新的城市环境
客座编辑寺松康裕
(吴瑞香译自日文)
(略)
高清PDF《建筑抗震设计新技术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与工程应用 》徐至钧 主编 2013年
前言
地震作为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在目前还不能准确预掇地震的情况下,认真搞好工程抗震,从而使各种建筑物以及工程设施和设备在地震时不遭受重大破坏,并避免由此带来的重大次生灾害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瞬间将一座经营了几百年的工业城市毁于一旦、成为近代史上震惊世界的人类大灾难。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这是唐山大地震时隔32年后,发生在我国的又一次毁灭性地震,造成了几十万人伤亡,直接经济掇失达8400多亿元人民币。
灾难发生后,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以无此坚强的意志和勇气开展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饰大斗争。但应该看到的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一系列大地震袭击了世界各地的城市和农村,使这些国家和地区蒙受了巨大损失。如:1990年的伊朗地震,死亡4万人﹔1993年的印度地震,死亡3万人﹔1994 年的美国洛杉矶地震,经济损失达200亿美元;1995年的日本阪神地震、造成l000 忆美元的巨大损失,2011年3月1l日在日本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了迄今为止震级最高的地震,里氏9.0级地震,整个日本东北部海岸遭遇不冏程度的海啸袭击,死亡14 704人,失踪10 969人,直接经济损失达 2 350忆美元。
严酷的地震事实再次证明,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人口的高度集中,都市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地震灾害正呈现加速增长之势,这种趋势已引起多地震国家的高度关注。
我国抗震设计现状其结构抗震的设防目标是﹔
—-—小震不坏。在遭遇小震时(50年内发生的概率是63%,对于四川为6.5度),建筑处于正常使用状态﹔
——中震可修:在遭遇中震时(50年内发生的概率是10%,对于四川为8度),结构体系的损坏控制在可修复的范围内﹔
——大震不倒:在遭遏罕遏地震时〔50年内发生的概率是2%,对于舀川为》度>,结构发生较大破坏,但结构不倒塌。
我国四川汶川地震震害使结构倒塌造成了人员伤亡,房屋严重破坏必须拆除,房屋发生了破坏,需要进行加固处理结构完好,但发生了很多隔墙开裂、家具倾倒、设备损坏的情况,造成了人员的心理恐慌、生产的停顿,也造成了很大的投失。
我国目前的抗震设计是以保证生命安全为主要目标的,这一目标在不超过设防烈度的地区得到了保证,但其他损失越来越大甚至无法避免。“大震不倒”的房屋无法使用,只能加固或拆除,损失难以承受,即使结构没有破坏,但仍面临着重新装修、物品损坏、生产停顿等损失。因此必须采取新的技术提高结构在地震中的表现。
目前世界各国在地震中采取的新举措有:
(1)抗震结构
利用结构各构件的承毅力和变形能力抵御地震作用,吸收地震能量。立足于“抗”。(2隔震 结构
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阃设置滑移层。阻止地震能量向上传递。立足于“隔"。(3》消能减震结构
把结构物中的某些构件设计成消能部件,在小震作用下,消能部件和阻尼器处于弹性状态,结构体系具有足够的抗侧移刚度以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在强烈地震作用下,消能*件先进入非弹性状态,大量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使主体结构避免进入非弹性状态,从而保证主体结构在强震中免遭损杯。
地震灾害实践表明,对于特大地震,单纯采取“抗”的办法是抗不住的,建筑工程还是免不了要遭破坏,于是这几年出现了一种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它的技术思路和抗震不同,它不是着眼于工程本身的强度、刚度、柔性,而是企圈利用一种设备或装置把建筑物和基础隔开,以“隔”和“消能”的方法达到使建筑物不被破坏的目的。新西兰、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这几年都增加了一些隔震建筑物,尤以日本发展最快。
建筑结构减轻地震灾害的新方法新思路值酹推广应用。
本书主要根据规范对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的要求,介绍概述,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隔震概念设计与隔震结构的原理和方法、隔震建筑与消能减震结构的设计准则、隔震设备的材料与结构、建筑结构隔震设计与构造,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高层建筑腊震与减震技术、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工程应用 实例、隔震设备的试验研究及隔震、减震与抗震的工程造价分析等内容。可供从事抗震加固设计施工工程技术人员在抗震设计和加固改造中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教师和研完生在工作中参考。
本书选用的实例系从《工业建筑》、《建筑技术》、《建筑结构》、《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建筑施工》、《施工技术》、《特种结构》等刊物2000年以来刊载的有关文章及其他各专业会议上出版的论文集进行筛选、加工而成。力求做到典型真实、通用性强、适用面广、技术先进,且编写形式统一,内容完整,便于比较和应用。但由于时阿短,加之编者水平所限,本书仍有不少缺点和疏漏之处,在此热诚期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广大作者的通力合作和各编辑部的热情支持,在此谨表衷心的感谢。
本书由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徐至钧 主编和李景博士等编著,陈祥福教授主审。另外,在编写过程中还有杨瑞清、陈月娓、赵尧钟、张勇、付细臬、陈静、易亚东、林婷、全科政等参加了部分编写和校对等工作。
T/JSJTQX 27-2022 高速公路桥梁混凝土构件 冬期施工技术指南
ICS 93.010.01
CCS P 66
团体标准
T/JSJT0X27-2022
高速公路 桥梁混凝土构件 冬期施工 技术指南
Guide for winter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expressway bridge component concrete
2022-04-15发布2022-05-01实施
江苏省交通企业协会发布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文件由江苏省交通企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省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常州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江苏兆信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南京工业大学、苏交科集团检测认证有限公司、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交通建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森淼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光林、俞科峰、薛翔、薛华、孙明祥、李瑞民、陈中杰、汤勤、雷松、封明祥、王柳、赵飞、欧定福、程学文、李培培、陈先锋、顾曦辰、侯曙光、邢世玲、雍骅、李晓辉、唐光臣、张玮、顾冕、姜云、王磊、李岩、张占宇、陈彦之、刘新新、朱中文、王晖、曹妍、王芮文。
本文件由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教授级高级讲师曹妍、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王芮文任主审。
内容摘抄:
高速公路桥梁混凝土构件冬期施工技术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高速公路桥梁混凝土构件冬期施工的技术准备、资源准备、生产准备、温度测量、混凝土的施工、模板的拆除和混凝土的养生、钢筋与预应力工程、质量检查与评定以及质量缺陷处理。
本文件适用于高速公路桥梁混凝土构件冬期施工,其他等级的公路与水运工程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JGJ/T 104 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
JTG F80/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 土建工程
JTG/T 3650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TB 10426 铁路工程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冬期施工 winter construction
在江苏地区每年进入冬季后对混凝土构件按冬期施工要求组织的施工工作,或者虽不满足冬期施工条件,但由于较低温度对混凝土强度增长产生影响,建设单位或者监理单位认为必须采取必要的养生措施,在这段时间内组织的混凝土施工。江苏地区宜在每年11月20日至次年的3月5日这段时间按冬期施工规则进行施工组织。
3.2
电伴热带模板加热法 electric tracing band template heating method
将电伴热带按其供热能效,以一定间距布设在结构模板外侧裸露面,通过温控器加温至恒温,从而使模板温度升高并保持恒定,以保证混凝土保持在正温条件下养生。
3.3
受冻临界强度 frozen critical strength
低温浇筑的混凝土在受冻之前必须达到的最低强度。
4 技术准备
4.1 一般要求
4.1.1 冬期施工技术准备应满足JTG/T 3650和JTG F80/1对混凝土构件施工及混凝土质量控制要求。
4.1.2 冬期施工技术措施应可靠完备,保证生产过程中人员与设备安全。
4.1.3 冬期施工专项方案应技术可靠,经济合理,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破坏。对没有冬期施工专项方案,以及冬期施工准备工作不完善和不适合冬期施工的分项分部工程,不应在冬期组织施工。
4.1.4 施工方法和保温、加温措施应简单可靠,安全环保。
4.1.5 冬期施工中,宜采用统计技术对施工质量分析、判断和总结。
(略)
内容索引:
目 次
前 言...................................................................................................................................................... IV
引 言........................................................................................................................................................V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技术准备.................................................................................................................................................. 2
4.1 一般要求....................................................................................................................................... 2
4.2 施工专项方案............................................................................................................................... 3
4.3 施工方法选择条件....................................................................................................................... 4
4.4 构件混凝土养生方法的选择.......................................................................................................4
5 资源准备.................................................................................................................................................. 7
5.1 水泥及砂石材料........................................................................................................................... 7
5.2 外加剂........................................................................................................................................... 7
5.3 保温加热材料、仪器仪表及资料...............................................................................................7
6 生产准备.................................................................................................................................................. 7
6.1 施工任务安排............................................................................................................................... 7
6.2 现场准备....................................................................................................................................... 8
7 温度测量.................................................................................................................................................. 8
7.1 一般要求....................................................................................................................................... 8
7.2 测温孔设置................................................................................................................................... 8
7.3 测温项目及测温频率................................................................................................................... 9
8 混凝土的施工.......................................................................................................................................... 9
8.1 混凝土的搅拌............................................................................................................................... 9
8.2 混凝土运输................................................................................................................................... 9
8.3 构件浇筑..................................................................................................................................... 10
9 模板拆除和混凝土养生........................................................................................................................ 11
9.1 模板拆除..................................................................................................................................... 11
9.2 养生要求..................................................................................................................................... 11
10 钢筋与预应力工程.............................................................................................................................. 11
10.1 钢筋工程................................................................................................................................... 11
10.2 预应力工程............................................................................................................................... 12
11 质量检查与评价.................................................................................................................................. 12
11.1 一般要求................................................................................................................................... 12
11.2 等效龄期与强度估算............................................................................................................... 13
11.3 构件受冻判断........................................................................................................................... 13
12 质量缺陷处理...................................................................................................................................... 13
12.1 新拌混凝土缺陷....................................................................................................................... 13
12.2 成型混凝土缺陷....................................................................................................................... 13
附 录 A (规范性) 混凝土的热工计算方法................................................................................... 15
附 录 B (资料性) 冬期施工温度测量用表................................................................................... 20
附 录 C (规范性) 成熟度法混凝土强度估算............................................................................... 21
附 录 D (资料性) 支座垫石冬期施工养生装置...........................................................................23
参考文献...................................................................................................................................................... 29
条文说明...................................................................................................................................................... 30
1 范 围...................................................................................................................................................... 3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1
3 术语和定义............................................................................................................................................ 31
4 施工技术准备........................................................................................................................................ 32
4.1 一般要求..................................................................................................................................... 32
4.2 施工专项方案............................................................................................................................. 33
4.4 构件混凝土养生方法的选择.....................................................................................................33
5 资源准备................................................................................................................................................ 35
5.1 水泥及砂石材料......................................................................................................................... 35
5.3 保温加热材料、仪器仪表及资料.............................................................................................35
6 生产准备................................................................................................................................................ 35
6.1 施工任务安排............................................................................................................................. 35
7 温度测量................................................................................................................................................ 36
7.2 测温孔设置................................................................................................................................. 36
8 混凝土施工............................................................................................................................................ 36
8.1 混凝土搅拌................................................................................................................................. 36
8.2 混凝土运输................................................................................................................................. 37
8.3 构件浇筑..................................................................................................................................... 37
9 模板拆除和混凝土养生........................................................................................................................ 39
10.2 预应力工程............................................................................................................................... 12
11 质量检查与评价.................................................................................................................................. 12
11.1 一般要求................................................................................................................................... 12
11.2 等效龄期与强度估算............................................................................................................... 13
11.3 构件受冻判断........................................................................................................................... 13
12 质量缺陷处理...................................................................................................................................... 13
12.1 新拌混凝土缺陷....................................................................................................................... 13
12.2 成型混凝土缺陷....................................................................................................................... 13
附 录 A (规范性) 混凝土的热工计算方法................................................................................... 15
附 录 B (资料性) 冬期施工温度测量用表................................................................................... 20
附 录 C (规范性) 成熟度法混凝土强度估算............................................................................... 21
附 录 D (资料性) 支座垫石冬期施工养生装置...........................................................................23
参考文献...................................................................................................................................................... 29
条文说明...................................................................................................................................................... 30
1 范 围...................................................................................................................................................... 3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1
3 术语和定义............................................................................................................................................ 31
4 施工技术准备........................................................................................................................................ 32
4.1 一般要求..................................................................................................................................... 32
4.2 施工专项方案............................................................................................................................. 33
4.4 构件混凝土养生方法的选择.....................................................................................................33
5 资源准备................................................................................................................................................ 35
5.1 水泥及砂石材料......................................................................................................................... 35
5.3 保温加热材料、仪器仪表及资料.............................................................................................35
6 生产准备................................................................................................................................................ 35
6.1 施工任务安排............................................................................................................................. 35
7 温度测量................................................................................................................................................ 36
7.2 测温孔设置................................................................................................................................. 36
8 混凝土施工............................................................................................................................................ 36
8.1 混凝土搅拌................................................................................................................................. 36
8.2 混凝土运输................................................................................................................................. 37
8.3 构件浇筑..................................................................................................................................... 37
9 模板拆除和混凝土养生........................................................................................................................ 39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T/JSJTQX 28-2022 公路桥涵结构混凝土外观质量分级评定规范
ICS93.040.01
CCS P 66
团体标准
T/JS JTQX 28-2022
公路 桥涵结构 混凝土外观质量分级评定 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grading evaluation of appearance quality of highway bridge and culvert concrete structures
2022一10一20发布2022一11一01实施
江苏省交通企业协会发布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苏省交通企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宿迁市铁路事业发展中心、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斯宁、谢培倩、顾惠明、李前景、程伟、胡久如、杨绪兵、顾冕、孙洋、张宁、尤正标、杨泽亚、孟晓明、吴义龙、张荣维、崔明明、薛明成、邰彦雄、吴磊、顾曦辰、陈国军、李津海、陈飞。
内容摘抄:
公路桥涵结构混凝土外观质量分级评定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公路桥涵结构混凝土外观质量评定的方法和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各等级公路桥梁及箱形结构混凝土施工期外观质量的评定;不适用于独立特大桥梁外观质量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204—2015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JTG F80/1—2017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检验 inspection
对被检验项目的特征、性能进行量测、检查、试验等,并将结果与标准规定的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项目质量和性能是否合格的活动。
[来源:GB 50204—2015,2.0.8]
3.2
外观质量 quality of appearance
通过观察和必要的量测所反映的工程外在质量及功能状态。
[来源:JTG F80/1—2017,2.0.5]
3.3
外观缺陷 appearance defect
混凝土构件有影响使用功能或装饰效果的外形缺陷。
3.4
轻微缺陷 common defect
对结构构件的受力能力、耐久性或安装、使用功能无明显影响的缺陷。
3.5
较重缺陷 larger defect
对结构构件的受力能力、耐久性或安装、使用功能有影响的缺陷。
3.6
限制缺陷 limitation defect
对结构构件的受力能力、耐久性或安装、使用功能有严重影响的缺陷。
4 基本规定
4.1 结构混凝土外观质量等级分为 A 级(优)、B 级(良)、C 级(中)、D 级(差)四个级别。
4.2 结构混凝土外观质量应按检验批逐个检查。
4.3 结构混凝土外观质量的验收应在拆模后、混凝土表面未作修整前进行。
4.4 经修整结构混凝土外观质量的检验批,应重新进行验收,修整的结构混凝土外观质量评分值按其评分值的 95%计算。
4.5 修整的构件应有修整前后的文字及图片记录。
4.6 结构混凝土外观质量不应有 5.3 规定的限制缺陷。
(略)
内容索引: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基本规定 ........................................................................... 2
5 外观缺陷检查 ....................................................................... 2
6 构件等级评定 ....................................................................... 6
附录 A(资料性) 结构混凝土外观质量验收评定表格式 ..................................... 8
附录 B(资料性) 结构混凝土外观质量检查表格式 ......................................... 9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彩色高清PDF《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丛书 BIM应用、设计》 许蓁 主编 2016年版
内容摘抄:
总序
BIM作为建筑业的一个新生事物,出现在我国已经有十年了。在这十年中,通过不断的推广与实践,BM技术的应用在不断发展,在近两三年,更出现井喷之势。目前,BM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成果越来越多。人们通过理论探索和应用实践,逐步认识到:
(1)BM不仅限于在设计 工作中的应用,它的应用领域涉及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即包括建设项目决策期(前期论证分析)、实施期(设计阶段、施工阶段、采购活动等)与运维(运行维护)期:
(2)BIM技术可为建设项目各参与方(投资方、开发方、政府管理方、设计方、施工方、工程管理咨询方、材料设备供货方、设施运行管理方等)服务,并为其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协同工作平台:
(3)BIM技术的应用可减少由于项目各方参与工作的不协同而引起的投资损失,并通过强化协同工作,有利于加快建设进度和提高工程质量:
(4)BIM模型是建设项目信息的载体,BIM模型的数据库是分布式的,是动态变化的,在应用过程中将不断更新、丰富和充实:
(5)工程建设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基于BM的数字化建造,在此基础上建筑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将会发生与此趋势相匹配的巨大变革。
通过十年BIM的实践应用,人们取得了一个共识:BM已经并将继续引领建设领域的信息革命。随着BM应用的逐步深入,建筑业的传统架构将被打破,一种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架构将取而代之。BM的应用完全突破了技术范畴,将成为主导建筑业进行变革的强大推动力。这对于整个建筑行业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
(略)
从BIM的应用和普及过程来看,建筑设计环节无疑是应用BIM最早也是最深入的。当前国内外已经完成的BM设计案例不胜枚举。许多设计企业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BIM的内涵,优化企业的BM设计标准,使BIM应用的成熟度越来越高:已经完成的BIM设计案例得到了施工过程的验证。随着BIM设计经验的积累,BIM设计的效率和附加值将会逐渐彰显。本书的内容策划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
由于BIM设计的实施过程相较以往CAD的变革更加复杂,使许多设计企业望而却步,无从下手。希望通过本书对BM设计流程组织与实践的整体性描述以及对BM设计中应用要点的讨论为设计企业的管理者和设计师提供当下应对BIM设计实施的解决方案。在筹划本书章节结构时曾有两种选择,其一是以不同的专业分类为主线进行论述,其二是以设计流程为主线进行论述。这就如同写史中的纪传体和编年体,只能二者取其一。最终决定以现有的一般设计流程作为时间轴组织全书内容,主要理由是BM设计强调专业之间的协同设计,这样可以更清晰地展示每个时间剖面上专业协作的情况:此外,设计企业对于传统的设计流程非常熟悉,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阶段性地实施BM设计,可操作性比较强。
本书的章节结构基本按照上述思路进行,共6章,分别是概论,BIM在设计前期阶段的应用,BIM在方案设计阶段的应用,BM在初步设计阶段的应用,BIM在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应用和BIM设计的延伸应用。第1章概论部分对BIM设计应用的要点进行了综述,重点阐释了企业级和项目级BIM设计的具体
(略)
1.1 建筑设计信息化的升级
信息技术是指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主要手段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等功能的技术总和。人类进入 21 世纪之后,信息的互通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由互联网编织成的信息网络中,每天都有大量数据信息被储存下来.进入各自的传递和处理的流程中。在这些信息中,有一些是具有明确的逻辑性和目的性,形成可追溯的“信息流”;另一些则是人们在使用电子设备时有意或无意留下的痕迹,我们称之为“数字化排放”。前者对于一个企业的信息化运营和管理的方式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本书所要论述的核心内容;后者则对于城市及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通常称之为“大数据”研究或“数据挖掘”
1.1.1 信息技术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不管是信息的生产者、接收者还是信息的处理者,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总是处于信息的某个环节中,并承担着相应角色。随着个人计算机、移动终端、GPS 等数字信息设备的集成化使用,整个世界正走向一个信息高度碎片化和高度互联化并存的状态,这种状态的不确定性催生了各种市场创新,也成为推动整个社会和行业变革的重要引擎。在此大背景下,传统的 AEC 行业也正处于一个信息化变革的十字路口。
1)设计信息化的总体趋势
作为建筑工程行业的前端,建筑设计的信息化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已经初现端倪。此后信息技术在设计业的发展大致走过了一条从简单绘图到复杂设计,从文件孤岛到信息互通,最终整个行业逐步走向精益化和集成化发展的技术轨迹。
内容索引:
总序
前言
1概论
1.1建筑设计信息化的升级1
1.1.1信息技术对建筑设计的影响1
1.1.2BIM设计的发展过程和应用前景3
1.2BM设计的实施价值与目标…7
1.2.1高质量集成化的设计与交付…7
1.2.2基于三维空间的协同设计…8
1.2.3高性能与低耗损的绿色建筑设计9
1.3BIM设计在企业中的实施11
1.3.1企业级BIM设计的实施11
1.3.2项目级BM设计的实施22
1.4BIM设计协同的实施26
1.4.1不同阶段的协同设计要点27
1.4.2BIM设计的协同手段30
1.4.3BIM设计协同的实施方法……34
2BIM在设计前期阶段的应用…37
2.1概述37
2.2场地建模…39
2.2.1现状地形建模41
(略)
T/JSJTQX 29-2022 公路桥梁工程施工信息模型 应用与交付规范
ICS93.040.01
CCS P 28
团体标准
T/JS JTQX 29-2022
公路桥梁工程 施工信息模型 应用与交付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application and delivery of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model for highway and bridge engineering
2022-10一22发布2022一11一01实施
江苏省交通企业协会发布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苏省交通企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宿迁市铁路事业发展中心、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建安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斯宁、高永吉、谢培倩、邢小雷、程伟、李前景、党宝文、胡久如、杨绪兵、孙洋、张宁、尤正标、桑伟浪、王永峰、任亚军、冯强、户飞、赵嘉健、章博、王陈、王敏、刘兴、左 天、冯秸根、刘凌、李卓林、陈飞、王灿、陈功、陈云飞。
内容摘抄:
公路桥梁工程 施工信息模型应用与交付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江苏省公路桥梁施工信息模型的创建、应用、交付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新建、改扩建公路桥梁施工信息模型技术的应用及交付。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51269—2017 建筑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
JTG/T 2420—2021 公路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桥梁工程信息模型 bridge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model
以三维图形和数据库信息集成技术为基础,创建并利用数据对桥梁工程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信息模型。
3.2
桥梁工程信息模型交付 delivery of bridge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model
在桥梁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合法的形式,把工程各阶段的信息模型按照一定要求处理,向下游单位传递。
[来源:DB36/T 1137—2019,2.6,有改写]
3.3
模型精细度 level of model definition
信息模型中所容纳信息的丰富程度,简称L。模型精细度分为5级,L1.0~ L5.0。
[来源:JTG/T 2420—2021,2.0.4]
3.4
协同应用 based collaboration application
使用信息模型进行信息共享、交互及协调的工作过程。
3.5
几何信息 geometricai information
反映信息模型内部和外部空间中的形状、大小及位置的信息统称。
4 基本规定
桥梁施工信息模型应符合以下要求:
a) 能反映真实的工程状态;
b) 能满足全生命期或各阶段的应用要求;
c) 信息能有效传递,共享信息能被唯一识别;
d) 信息模型在全生命期应用时,能保障信息安全;
e) 满足各专业模型等级深度;
f) 交付包含变更前、变更后的模型,模型精细度按 L5.0 提交。
(略)
内容索引: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基本规定 ........................................................................... 2
5 信息模型创建 ....................................................................... 2
6 信息模型应用 ....................................................................... 2
7 交付 ............................................................................... 8
附录 A(资料性) 信息模型拆分 ........................................................ 10
附录 B(资料性) 构件颜色设置 ........................................................ 13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T/JSJTQX 30-2022 公路桥梁水泥混凝土桥面3D摊铺施工技术指南
ICS 93.040
CCS P 28
团体标准
T/JSJT0X30-2022
公路桥梁 水泥混凝土桥面 3D 摊铺施工技术 指南
Technical guide for 3D paving construction of highway bridge cement concrete deck
2022-11-10发布2022-12-01实施
江苏省交通企业协会发布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苏省交通企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宿迁市铁路事业发展中心、江苏润通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中交二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江苏森淼工程质量有限公司、苏交科集团检测认证有限公司、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元浩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天宏华信工程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孙引浩、邢小雷、党宝文、陈斯宁、侯爵、谢培倩、李前景、王永峰、程伟、胡久如、杨绪兵、任亚军、冯强、户飞、罗军、韩依潞、何克亮、冯秸根、程学文、王陈、曹小平、吴紫寒、刘凌、刘兴、步齐俊、章博、王敏、左天、姜云、邹文军、陆云涛、侯曙光、路星、李文朋、雍骅、张玮、刘新新、王磊、张强、李岩、张占宇、陈加富、王芮文。
本文件由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陈加富、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王芮文主审。
内容摘抄:
公路桥梁水泥混凝土桥面 3D 摊铺施工技术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公路桥梁混凝土桥面3D摊铺施工技术的基本要求、摊铺系统、施工准备、摊铺施工等。
本文件适用于公路桥梁水泥混凝土桥面3D摊铺施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内容通过文中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条款。其中,注日期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766 液压传动系统及其元件的通用规则和安全要求
GB/T 7935 液压元件 通用技术条件
GB/T 17989.1 控制图 第1部分: 通用指南
GB/T 17989.2 控制图 第2部分:常规控制图
JTG/T F30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
JTGF80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JTG/T 3650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T/JSJTQX 19-2021 高速公路路面3D摊铺施工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3D 摊铺 three dimensions paving technology
在摊铺阶段使用3D数字化智能控制技术,通过现场三维空间定位、数据采集建模、自动施工控制等步骤来实现摊铺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准化。
[来源:T/JSJTQX 19-2021,3.1]
3.2
基站式摊铺系统 base station paving system
通过架设控制摊铺机操作的控制基站,从而更加精确地使桥面摊铺高程、横坡和平整度满足设计要求的摊铺系统。
3.3
激光摊铺系统 laser paving system
通过将激光发射器作为摊铺基准,激光接收器接收到激光信号后将信息传递给主控制器,从而实现对摊铺参数调整控制的摊铺系统。
3.4
反光标 reflector
用反光材料制成的、张贴于摊铺设备及桥面明显部位用于反射激光的标志。
4 基本要求
4.1 水泥混凝土桥面采用3D摊铺前应编制施工技术方案,明确设备选型和设备参数。
4.2 大规模施工前应进行试验段摊铺施工,确定摊铺机行走速度、振捣频率、行走路线、摊铺厚度、单位时间最佳摊铺量等技术参数。
4.3 摊铺机应由通过培训合格、熟悉设备使用说明的专人操作。
4.4 下列条件下宜采用基站式摊铺系统,除此外可使用激光摊铺系统,并宜根据实际情况加装横坡传感器:
a) 高速公路桥梁;
b) 独立特大桥;
c) 平曲线半径小于200m的桥梁;
d) 桥面为双向坡度或为曲面;
e) 桥面存在超高或纵断坡度变化较大;
f) 竖曲线变化超过2%。
4.5 采用本文件要求的施工系统,应具备摊铺完成后高程、横坡、平整度等数据自动采集功能。
4.6 大风、雨天、雷电以及能见度低于100m等恶劣天气时,不宜施工。
4.7 施工现场附近存在高压线、变电站等强磁环境,宜进行人工校准或人工干预摊铺。
(略)
内容索引:
目 次
前 言........................................................................................................................................................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基本要求.................................................................................................................................................. 2
5 摊铺系统.................................................................................................................................................. 2
5.1 系统分类....................................................................................................................................... 2
5.2 系统组成....................................................................................................................................... 4
5.3 功能要求....................................................................................................................................... 4
5.4 技术参数....................................................................................................................................... 5
6 施工准备.................................................................................................................................................. 6
6.1 系统安装....................................................................................................................................... 6
6.2 系统校准....................................................................................................................................... 6
6.3 系统调试与试运行....................................................................................................................... 6
6.4 数据建模....................................................................................................................................... 6
7 摊铺施工.................................................................................................................................................. 7
7.1 水泥混凝土拌制、运输、浇筑与养生.......................................................................................7
7.2 控制要点....................................................................................................................................... 7
7.3 质量检验评定............................................................................................................................... 7
附 录 A (资料性) 质量分析方法..................................................................................................... 9
A.1 一般规定...................................................................................................................................... 9
A.2 均值波动法.................................................................................................................................. 9
A.3 容许偏差法................................................................................................................................ 10
A.4 质量检测记录............................................................................................................................ 11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T/JSTJXH 15-2022 装配式劲性柱-钢梁框架结构设计规程(附条文说明)
ICS91.200
E47
团体标准
T/JSTJXH 15-2022
装配式劲性柱 -钢梁框架结构 设计规程
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assembly frame structure with SRC column and steel beam
2022-10-08发布2022-11-15实施
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发布
前言
劲性柱 -钢梁组合框架结构在《组合结构设计规范》JGJ138-2016已有涉及,但没有具体展开,特别是没有考虑预制劲性柱的情况。编制组在已有工程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参考相关国内国际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装配式劲性柱-钢梁框架结构设计规程》。
本规程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和符号:3.材料;4.基本规定;5.预制劲性柱;6.连接构造;7.装配式楼承板;8.生产、运输、安装与验收;附录A;附录B。
本规程由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归口管理,无锡同济钢构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负责解释。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如有修改意见或建议,请反馈至无锡同济钢构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地址:无锡市滨湖区滴翠路100号5-502,邮政编码:214072,联系电话:0510-85161761)。
本规程主编单位:无锡同济钢构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本规程参编单位:东南大学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无锡轻大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无锡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苏远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江苏天舜金属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丁永红 丁新中 王鸿斌 许丹
孙浩 刘浩晋 阮林旺 邹昀
苏华 张敏 杨丽梅 杨律磊
胥智剑 徐明 殷诗宝 唐雁
曹云飞 彭勤 舒赣平 雷文江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刘加平 金如元 朱宁 陶建岳
侯善民 夏长春 孙逊 孙正华 卢红标
内容摘抄:
1总则
1.0.1为在结构设计中规范装配式劲性柱-钢梁框架结构的合理应用,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施工便利及绿色环保,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6度至8度地区的多高层装配式劲性柱-钢梁框架结构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装配式劲性柱-钢梁框架结构的设计、制作、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l.1组合结构composite structures
由组合结构构件组成的结构,以及由组合结构构件与钢构件、钢筋混凝土构件共同组成的结构。
2.l.2劲性柱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
混凝土内配置型钢和钢筋的柱,亦称型钢混凝土柱。本规程所述均为工厂内制作的预制劲性柱。
2.1.3装配式劲性柱-钢梁框架结构assembly frame structure with SRC column and steel beam
预制劲性柱和钢梁组合而成的框架结构。
2.1.4装配式楼承板assembly floor
施工时无需另设支撑及模板,由楼承板底板自承施工荷载,并在其上现场浇筑混凝土组合而成的楼承板。
3材料
3.1钢材
3.1.1装配式劲性柱-钢梁框架结构中的钢框架梁、柱内型钢构件宜采用Q355、Q390、Q420钢及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中允许的更高级别的建筑用钢材,其他构件可以采用Q235及以上级别钢材,其质量等级均不宜低于B级,且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和《碳素结构钢》GB/T700的规定。当采用较厚的钢板时,可选用材质、材性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用钢板》GB/T19879的各牌号钢板,其质量等级不宜低于B级。当采用其他牌号的钢材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4基本规定
4.1一般规定
4.1.1装配式劲性柱-钢梁框架结构中柱为预制劲性柱,梁为钢梁,楼板为装配式楼承板。
4.1.2装配式劲性柱-钢梁框架结构单体建筑最大伸缩缝区段长度不宜超过90m,当结构计算考虑温度作用效应影响并采取了可靠措施时可以适当增加。
现浇楼面长度超过55m时须按混凝土结构采取相应措施。
(略)
内容索引:
目次
1总则1
2术语和符号…2
2.1术语…2
2.2符号2
3材料4
3.1钢材4
3.2钢筋…5
3.3混凝土5
4基本规定6
4.1一般规定6
4.2设计计算原则7
5预制劲性柱9
5.1一般规定9
5.2承载力计算11
5.3柱脚设计及构造…11
6连接构造…16
6.1梁柱连接节点形式…16
6.2节点承载力计算21
7装配式楼承板…25
7.1一般规定25
7.2结构计算26
8生产、运输、安装与验收…27
8.1构件生产27
8.2包装、运输与堆放……27
8.3施工安装28
8.4验收29
附录A预制劲性柱标准截面型号及参数30
附录BYLB装配式楼承板的型号及参数31
本规程用词说明33
引用标准名录34
附:条文说明35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彩色高清PDF《建筑脸谱 建筑材料运用手册 3 混合材料》 HKPIP·深圳理工 主编 2015年版
内容摘抄:
序言
Handel 建筑师事务所有限合作公司于 1994 年创办于纽约,是一家建筑、室内设计与规划公司。如今,该公司由创始合伙人 Gary Handel 和合伙人 Blake Middleton、GlennRescalvo、Frank Fusar0、Michael Arad 领导。Handel建筑师事务所有限合作公司着手的项目横跨北美、南美、中东和亚洲,拥有超过 150 名建筑师、室内设计师、规划师,以及来自纽约市、旧金山、香港和阿布扎比办公点的后勤人员。公司已凭借其作品获得了国家和国际上的认可,如纽约市的梦想中心酒店、世界贸易中心纪念馆,旧金山的千年塔以及华盛顿和其邻居乔治敦的丽思卡尔顿酒店。Handel 建筑师事务所有限合作公司荣获了许多设计大奖,并且定期出现在建筑学术期刊和设计出版物上。该公司的客户包括私人开发商、公共赞助组织、机构性非营利团体。
建筑表皮充当着建筑表现和视觉表现的媒介角色。表皮反映着功能、物质、环境、经济、文化和历史上的影响,这些影响塑造着建筑物的建筑风格。对建筑个性和独特性的渴望为设计师们提供了一个推动新材料和新科技应用的机会,而同时可持续方面不断增加的挑战也需要更巧妙机智的解决方案。
(略)
内容索引:
目录
P20玛雅大世界博物馆
P30拉努西亚行政楼扩建
P38米兰达科弗艺术之家
P46数字博物馆
P54Abedian 建筑学院
P62综合建筑
P70PGE GiEK Concern总部
P80弧形屋
P90深圳证券交易所
(略)
1
…
44
45
46
…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