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SN-TG032-2018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导则
RISN-TG032-2018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导则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 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前言
工程建设标准是在建设领域实行科学管理、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和手段,对规范建设市场各方主体行为、确保建设工程安全和质量、促进建设工程技术进步、提高建设工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具有重要作用。
我所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化研究与组织机构,为推进建设科技新成果的实际应用,促进工程建设标准的准确实施,引导建设技术发展方向,拓展工程建设标准化外衍成果,在长期标准化研究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实践,组织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权威机构和人员,通过严谨的研究与编制程序,将陆续推出各专业领域的系列《技术导则》,以作为指导广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建设实践活动的主要参考。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 导则》是该系列《技术导则》之一,编号RISN-TG032-2018,本导则可为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单位和从业人员更好地解决规划与设计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技术参考。《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导则 》及其内容均不能作为使用者规避或免除相关义务与责任的依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2017年12月
1 总则
1.0.1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简称为市域快线)是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和引导市域快线可持续发展,贯彻“规划、建设和运营全过程”的指导思想,引导市域快线规划与建设健康发展,引导工程建设标准统一化和规范化,制订本导则。
【1.0.1解析】明确本导则编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指导思想。
1 在指导思想上,导则倡导以“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一体化"的设计理念,重点梳理市域快线与市区城市轨道交通线的差异性,强化市域快线的功能以及特殊性,并引导市域快线规划设计技术标准化和规范化。该导则条文及条文说明尽可能量化且具有可操作性。
2 导则编制重视市域快线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作用。主要目的为适应当前城市轨道交通向市区外围发展的需要,拉近城市与市郊外围的时空距离,推动城镇化发展,促使市域快线客流效益增加,推动和支持城市建设用地发展升值,并最终取得双赢。
1.0.2 本导则适用于市域行政区或规划区(都市圈)的管辖范围,连接市区与外围组团或卫星城,串联沿线主要城镇、枢纽点或新城开发区的市域快速客运走廊的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与设计。对于既有线路改造、延伸或跨越相邻城市的市域快线可予参照应用。
【1.0.2解析】本条明确市域快线的性质、定位、属性以及适用范围。市域快线是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由市区向外围城镇的拓展。而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等事宜均属于同一城市总体规划的范畴,且市域快线是为同一城市服务的综合交通体系的组成部分,属于同一城市管辖。虽然城市间有地区和距离差异,但将市域快线和市区线共同打造为一个整体的轨道交通网络系统是必然趋势。以一个城市为主体进行管辖,有利于统一立项、有序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市域快线是城市轨道线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1.0.3 市域快线速度等级分为100km/h、120km/h、140km/h、160km/h。本导则市域快线指采用钢轮钢轨、标准轨距(1435mm)、双线右侧行车、全封闭型、电力牵引的快速轨道交通运输系统;由控制中心统一指挥调度列车,确保快速、安全、舒适、准点运行。
【1.0.3解析】本条明确了市域快线的适用制式。市域快线速度等级采用100~160km/h是综合考虑了地铁和城际铁路的速度不同适用范围,并选择了与地铁和城际铁路速度有重叠和搭接的速度等级。而实际的速度目标表现为旅行速度,且市域快线的站间距大小起到重要作用,同时速度越高能耗越大。所以速度档与站间距的合理匹配十分重要。市域快线的速度选择100~160km/h 既定了适用范围,并提供了一定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同时规定了轮轨制式和运营方式与城市轨道交通一致性。
1.0.4 市域快线的工程、设备系统构成及运营模式与市区轨道交通工程具有诸多共性,又有独特个性。本导则以现行行业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和现行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为基本依据,突出市域快线的特点和差异,以规划设计和运营为重点,以时间为目标,形成“快”的理念,提高市域快线安全、效率、舒适的规划设计意识,结合实际项目的车辆选型及线路条件等因素,形成设计标准。
【1.0.4解析】关于编制重点,强调市域快线是城市轨道交通同一体系,许多相关规范的内容均与现行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重复。本导则着力避免重复内容,突出市域快线与地铁的特点和差异性,以便进行重点引导和规范。
1.0.5 市域快线的规划和设计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 Metropolitan rapid transit
在市域行政管辖区域内或规划区(都市圈)范围内,连接市区与外围组团或卫星城,串联沿线主要城镇、枢纽点或新城开发区,采用大站距、全封闭、最高运行速度为100~160km/h,全程运行控制时间目标宜为1h的线路,并融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网络,基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模式,以服务城市客运为主,舒适度较高的快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简称市域快线。2.0.2 城际铁路 Intercity railway
专门服务于相邻城市间或城市群,旅客列车设计速度为200km/h及以下、融入国家铁路系统网络、基于铁路运营管理模式,以服务城际客运为主的快速、便捷的客运专线铁路。2.0.3 车辆最高运行速度 Maximum running speed
车辆在额定荷载、额定供电电压、车轮半磨耗状态下,运行在平直、干燥的轨道上允许持续运行的最高速度。2.0.4 车辆构造速度 Construction speed of vehicle
根据车辆的制造材料、动力配置和结构强度,允许的最高运行速度。一般要求车辆构造速度应大于或等于最高运行速度的10%。
2.0.5 巡航速度 Cruise speed
根据车站间距和区间线路条件,在列车牵引计算中,确定列车加速运行达到规定的速度目标后,保持持续稳定的速度运行,但允许有少量波动。
2.0.6 旅行速度 Traveling speed
列车从起点站发车到终点站停车的单程运行距离与时间(包括各个中间站停站时分)的比值。
3 基 本 规 定
3.0.1 市域快线应依据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含城镇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理顺城际铁路规划定位,分清不同轨道交通规划层次,明确功能目标,以市域(或都市圈)行政管辖规划范围为重点,串联沿线重要枢纽点和主要城镇,控制合理站距,合理选择车辆及速度目标,细化运营组织,提高速度效率,优化市域快线与市区轨网的衔接关系。
【3.0.1解析】本条明确市域快线规划的总体思路:
1 市域快线规划应明确规划依据、层次,明确市域快线服务客流及对象,以及与中心城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客流等的衔接关系。
2 市域快线规划应明确市域快线规划范围——市域(或都市圈)行政管辖范围内。这体现了充分尊重地方政府管辖权,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方自主管理和决策权力,有利于落实线路和车站选择,也有利于今后运营管理和经济核算。
3 市域快线规划要依托中心城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理顺城际铁路的布局背景,分清市域快线、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三个规划层次。
3.0.2 市域快线是中心城与外围城镇、组团、机场、铁路枢纽之间长大运距为主导的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当市域快线进入市区线网覆盖范围,应体现市域快线与市区线网之间的客流换乘功能;当市域线处于外围地段时,应体现市域快线的客流快速送达功能。
【3.0.2解析】本条阐述了市域快线的功能定位。当市域快线进入市区时,在市区内应体现“换乘与吸纳”功能,在市区外应体现“快速送达”功能。市域快线在市区和市区外,在服务目的和功能上是有区别的,既要保证较好的客流吸纳和运输,又要保证一定时间和速度,体现综合运营效益。市域快线不一定成为独立线网,应包含在城市轨道线网中。
3.0.3 市域快线的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明确层次布局。应从规划层面理顺市域快线、市区线、城际铁路的层次功能,统筹规划。
2 明确出行目标。市域快线从外围起点选择进入市区的目标,一种是集结点的目标(枢纽、商旅中心);另一种是分散面的目标(多线多点),并以一次换乘可达范围来评价覆盖效果,确定出行方向和终点。
3 明确时间目标。应明确目标距离内的运营时间,以全程或最长交路运行时间不宜大于1h为时间目标。
4 明确运营规模。对线路长度、合理站距、速度目标、发车间隔、运行规则、车辆选型与供电制式等参数进行合理配置,线路长度宜为30~80km。
5 明确衔接关系。根据线网规划、城市规划和客流特征,明确线网内各层次线路的衔接关系、线网外的交通接驳关系,提升网络整体运营综合效益。
【3.0.3解析】本条阐述了市域快线规划要点:
1 明确层次布局。理顺市域快线、轨道交通与城际铁路的层次功能的共性和差异性,从规划层面统筹布局。
2 明确出行目标。针对市域快线出行时间目标,可以为集结点——集结点(枢纽、商旅中心等)的时间目标,也可以为分散面—分散面之间的时间目标,但当以分散面为单元确定时间目标时,要重视一次换乘覆盖效果。
3 明确时间目标。针对时间不一定是线路全程距离,可能是某一段距离有时间上的特殊要求或分段时间目标,应组织不同运营方式,并提出速度目标要求。从而体现市域快线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要求。
关于“全程或最长交路运行时间不宜大于1h”是基于:首先,在居民通勤时间感受和城市交通出行目标上对运行时间有要求;其次,市域快线列车与市区轨道交通车辆列车均无厕所;此外,驾驶员在快速运行的工作环境下,需要保护眼睛,避免过度疲劳,保障运营安全。因此,控制单程运行时间不大于1h是适宜的。
4 明确运营规模。在理清服务对象(不同地段、客流特征不同)、线路长度(超长线路和适用范围)、速度目标(速度选择范围)、合理站距(满足较高的速度效率)、发车间隔(不等时间隔)、运行规则(行车方向和快慢车)、车辆选型(速度、拥挤度和舒适度)与供电制式(交流与直流,或双流制)等方面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制式,判断兼容性与可能性,进一步合理确定规模。
线路应依据主要服务城镇、区域等重要客流集散点选择走廊,以此确定合理的线路长度和时间目标。关于线路全长“宜为30~80km",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1)从城市结构和有效发展效益上,从合理交通有效半径上分析,30km为最佳距离。2)从现实城市发展布局上分析,新建大型交通枢纽(机场与高铁)和新城距中心城区的距离一般在50~70km 以内。3)从轨道交通车辆最高速度与速度效率评价上分析,全程控制距离与车辆速度(140~160km/h)的选择配合,长度宜控制在70~80km。
5 明确衔接关系。衔接关系分为两个层面,即市域快线间的衔接关系,以及市域快线与市区轨道交通网间的衔接关系。此两种衔接关系,直接体现在对乘客的服务水平上,好的衔接利于吸引客流,提高运营效益。
第一部分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导则…………………1
1总则…………………………………………………………2
2术语…………………………………………………………5
3基本规定……………………………………………………8
4车辆与限界…………………………………………………23
4.1车辆……………………………………………………23
4.2限界……………………………………………………28
5线路与轨道…………………………………………………35
5.1一般规定………………………………………………35
5.2线路平面………………………………………………37
5.3线路纵断面………………………………………………44
5.4轨道与路基………………………………………………45
6接驳换乘……………………………………………………48
7客流预测……………………………………………………57
8运营组织……………………………………………………63
8.1一般规定………………………………………………63
8.2运营设计与运营组织……………………………………65
9配线设置……………………………………………………77
10车站建筑…………………………………………………83
11桥隧结构…………………………………………………97
11.1桥梁结构………………………………………………97
11.2隧道结构………………………………………………99
11.3其他规定……………………………………………100
12供电………………………………………………………102
13通信与信号系统…………………………………………109
13.1通信系统………………………………………………109
13.2信号系统………………………………………………110
14通风、空调与压力波……………………………………113
15机电设备监控、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车站运营
设备………………………………………………………118
16车辆基地…………………………………………………120
17安全疏散与救援…………………………………………124
18节能与环保………………………………………………131
附录A市域A型车(SK-A)限界图……………………134
附录B市域B型车(SK-B)限界图……………………138
附录C车站功能评价指标计算公式………………………141
附录D车站站台紧急疏散计算公式………………………144
引用标准名录…………………………………………………147
第二部分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国内外发展现状………………149
1国外发展现状……………………………………………150
1.1东京JR线………………………………………………150
1.2巴黎RER线………………………………………………152
1.3纽约快车线……………………………………………153
2国内发展现状……………………………………………154
2.1上海地铁16号线………………………………………154
2.2广州地铁3号线………………………………………156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RISN-TG031-2017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
RISN-TG031-2017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 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前言
工程建设标准是在建设领域实行科学管理、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和手段,对规范建设市场各方主体行为、确保建设工程安全和质量、促进建设工程技术进步、提高建设工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实际需要,作为工程建设标准化的直接成果,已发布数千项工程建设标准,基本覆盖了工程建设各领域、各环节,规范并指导着建设活动各方的技术行为和管理行为。但同时,由于建设领域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建设经验的不断累积、建设活动的复杂性以及标准制定的限制,现行标准还不能及时并全面地为建设活动各方尤其是广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提供指导。
我所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化研究与组织机构,在长期标准化研究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实践,组织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权威机构和人员,通过严谨的研究与编制程序,为推进建设科技新成果的实际应用,促进工程建设标准的准确实施,引导建设技术发展方向,拓展工程建设标准化外衍成果,将陆续推出各专业领域的系列《技术导则 》,以作为指导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建设实践活动的重要参考。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设施运行与维护 技术导则》是该系列《技术导则》之一,编号RISN-TG031-2017,内容主要包括运行工艺、污水处理设备运行与维护、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与维护、物联网运行与维护、应急措施、运行与维护管理等。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时间的推移,本导则还将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及其内容均不能作为使用者规避或免除相关义务与责任的依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2017年6月
第一部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
1 总则
1.0.1 为规范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运行、维护和管理,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使用质量,确保农村污水治理能发挥最大程度效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编制本导则。
【1.0.1解析】我国农村所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数量已经占全国的一半。在生活污水处理方面,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80多亿吨,而96%的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肆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农村的生态环境,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农村的经济发展。
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运行维护,促进养护作业的规范化、标准化,确保农村污水治理能发挥最大程度效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村庄整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因此编制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运行、维护和管理。
1.0.3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与管理,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0.3解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与维护工作除水处理专业外还涉及许多工种和岗位,如电气、机械等,这些专业都有许多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例如《电业安全工作规程》DL 408等,水处理专业相关的国家现行标准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等。
2 术语
2.0.1 农村生活污水 Rural domestic sewage
农村居民生活和经营非工业活动产生的污水,包括炊事、洗衣、洗澡、冲厕等活动产生的污水。
2.0.2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 Rural sewage treatment facili-ties
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构筑物及设备。
2.0.3 活性污泥 Activated sludge
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依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是一种好氧微生物处理方法。
2.0.4 水质指标 Water quality index
水中杂质的具体衡量尺度,一般以某一种或某一类杂质在单位水体中含量表示,由此判断水质的好坏及是否满足要求。
2.0.5 生化需氧量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
在一定期间内,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中的某些可被氧化物质,特别是有机物质,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以mg/L表示。它是反映水中有机污染物含量的一个综合指标。一般指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2.0.6 化学需氧量 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
在一定严格的条件下,水中的还原性物质在外加强氧化剂的作用下,被氧化分解时所消耗氧化剂的数量,以氧的 mg/L表示。化学需氧量反映了水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是作为有机物质相对含量的一项综合性指标。
2.0.7 总氮 Total nitrogen(TN)
水中各种形态无机和有机氮的总量。包括NOT、NO和
NH等无机氮和蛋白质、氨基酸和有机胺等有机氮,以每升水含氮毫克数计算。常被用来表示水体受营养物质污染的程度。
2.0.8 总磷 Total phosphorus(TP)
水中的含磷化合物主要可以分为三类:正磷酸盐、缩聚磷酸盐、有机磷。将水中各种形态的磷通过消解转化为正磷酸盐,测得的数据为总磷。
2.0.9 生物膜 Biomembrane
由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组成的膜状生物群落,构成的食物链可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同活性污泥相比,生物膜的食物链长而复杂,因此产生的污泥少而抗冲击负荷的能力强。
2.0.10 好氧生物 Aerobic organisms
生活在有氧气中的生物。
2.0.11 厌氧生物 Anaerobe
不需要氧气生长的生物。
2.0.12 一体化设备 Integrated equipment
一种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各种污水处理工艺合理组合在一起的一体式的污水处理设备,材质一般采用玻璃钢、碳钢、PE等。
2.0.13 厌氧生物处理 Anaerobic biological treatment
利用厌氧微生物对废水处理的方法。又称厌氧消化(俗称沼气处理)。
2.0.14 好氧生物处理 Aerobic biological treatment
利用好氧微生物进行的废水处理方法。在有氧条件下,利用好氧微生物(包括兼性微生物)的作用,把复杂的有机物转化、降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使污水得到净化。
2.0.15 格栅 Grille
用金属栅条制成的金属框架,斜置在废水流经的管道上或泵站集水池的进口处,用以截阻大块的呈悬浮或漂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以免堵塞水泵和沉淀池的排泥管。截留效果取决于缝隙宽度和水的性质。
3 运 行 工 艺
3.1 污水收集系统
3.1.1 农村生活污水可包括家庭厨房污水、洗衣和家庭清洁污水、洗浴污水、人排泄及冲洗粪便产生的污水等。
3.1.2 根据自然村落基本情况与地理状况,生活污水收集可分为分散系统和集中收集系统。
【3.1.2解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管网分散,跨度较大,终端池数量较多,位置分散,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合理的收集系统。
3.1.3 农村生活污水的水质宜以实测值为基础分析确定,污水处理设施内生物处理构筑物进水的水温宜为10℃~37℃。【3.1.3解析】温度变化会影响细菌的数量发变化,农村生活污水的水质宜以实测值为基础分析确定,污水处理设施内生物处理构筑物进水的水温宜控制在10℃~37℃。
3.1.4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有餐饮废水接入管网前,应在前段设立隔油池。
【3.1.4解析】餐饮废水为含油污水,应先通过隔离池进行除油。
3.2 工 艺 模 式
3.2.1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可分为下列方式:1 厌氧生物处理十自然处理(图3.2.1-1)2 沼气池+厌氧生物处理+人工湿地(图3.2.1-2)3 厌氧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自然处理(图3.2.1-3)
3.2.2 按水质状况及处理后水的去向,可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三级处理。
3.2.3 一级处理宜采用物理处理方法,应由格栅、筛网、沉砂池、沉淀池、隔油池等构筑物组成处理单元。
【3.2.3解析】由格栅、筛网、沉砂池、沉淀池、隔油池等构筑物组成处理单元,用以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浮油等,以减轻废水的腐化程度。
3.2.4 二级处理宜采用生物处理方法或化学方法。
【3.2.4解析】采用生物处理方法或化学方法,用以去除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和部分胶体污染物。
3.2.5 三级处理宜采用生物处理方法或化学方法,经三级处理后的污水中,BODs、COD、TN、TP水体中的细菌重金属等含量有效降低。
3.3 污 泥 处 置
3.3.1 污泥应定期抽吸,并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3.3.1解析】污泥的含水率高、易腐败、有恶臭,含有重金属,如果不能恰当处理,直接填埋,会污染水源,损害土壤,污染大气,而进入给水源、土壤、大气造成二次污染,对环境造成破坏,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3.3.2 污泥脱水时应采用污泥干化床自然渗透、风干等方式. 【3.3.2解析】污泥脱水是将流态的原生、浓缩或消化污泥脱除水分,转化为半固态或固态泥块,应采用污泥干化床自然渗透、风干等方式。
3.3.3 当污泥作为农田肥料使用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 4284的相关规定。
【3.3.3解析】污泥含有重金属和病原菌,作为农田肥料使用时,应符合《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 4284的相关规定。
3.3.4 当污泥送至填埋场用于混合填埋时,污泥含水率宜小于60%,并应满足运输的要求。
第一部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1
1总则…………………………………………………………2
2术语…………………………………………………………3
3运行工艺……………………………………………………7
3.1污水收集系统……………………………………………7
3.2工艺模式……………………………………………………7
3.3污泥处置……………………………………………………9
4污水处理设备运行与维护…………………………………10
4.1阀类……………………………………………………10
4.2泵类……………………………………………………11
4.3风机……………………………………………………13
4.4除砂机…………………………………………………14
4.5高低压配电柜……………………………………………15
4.6高压隔离开关……………………………………………16
4.7动力配电柜(箱)………………………………………17
4.8电动机…………………………………………………18
4.9发电机…………………………………………………20
4.10线路……………………………………………………20
4.11照明……………………………………………………22
4.12报警……………………………………………………23
4.13静电……………………………………………………24
4.14接地……………………………………………………25
4.15防雷……………………………………………………26
4.16自控执行机构(PLC)…………………………………26
4.17继电器…………………………………………………27
4.18监测系统………………………………………………28
5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与维护…………………………………29
5.1格栅、筛网…………………………………………………29
5.2沉淀池……………………………………………………30
5.3沉砂池……………………………………………………30
5.4隔油池…………………………………………………32
5.5化粪池…………………………………………………32
5.6调节池…………………………………………………33
5.7曝气池…………………………………………………34
5.8滴滤池…………………………………………………35
5.9厌氧池……………………………………………………36
5.10稳定塘……………………………………………………37
5.11人工湿地………………………………………………38
5.12一体化设备……………………………………………39
5.13沼气池…………………………………………………40
5.14附属设施………………………………………………41
6物联网运行与维护…………………………………………43
7应急措施………………………………………………………46
8运行与维护管理……………………………………………48
8.1一般规定…………………………………………………48
8.2运行管理………………………………………………49
8.3安全管理……………………………………………………50
8.4考核制度………………………………………………51
第二部分相关标准规范………………………………………53
《镇(乡)村排水工程技术规程》CJJ 124-2008(摘录)………54
《村庄污水处理设施技术规程》CJJ/T 163-2011(摘录)……70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 50445-2008(摘录)………………81
第三部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与维护技术实例……101
专题一“智慧管理”助力“柯桥模式”治理城乡生活污水…………………………102
专题二绍兴市上虞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中控信息化平台………………121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RISN-TG030-2017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技术导则
RISN-TG030-2017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cological control of urban river courses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 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前言
工程建设标准是在建设领域实行科学管理、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和手段,对规范建设市场各方主体行为、确保建设工程安全和质量、促进建设工程技术进步、提高建设工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实际需要,作为工程建设标准化的直接成果,已发布数千项工程建设标准,基本覆盖了工程建设各个领域、各环节,规范并指导着建设活动各方的技术行为和管理行为。但同时,由于建设领域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建设经验的不断累积、建设活动的复杂性以及标准制定的限制,现行标准还不能及时并全面地为建设活动各方尤其是广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提供指导。
我所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化研究与组织机构,在长期标准化研究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实践,组织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权威机构和人员,通过严谨的研究与编制程序,为推进建设科技新成果的实际应用,促进工程建设标准的准确实施,引导工程技术发展方向,拓展工程建设标准化外衍成果,将陆续推出各专业领域的系列《技术导则 》,以作为指导广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建设实践活动的重要参考。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 技术导则》是该系列《技术导则》之一,编号RISN-TG030-2017。本导则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城市河道生态治理 技术导则;第二部分,国内外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实例。内容主要包括城市河道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诊断、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技术、城市河道生态治理设施养护和应急处理等。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时间的推移,本导则还将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技术导则》及其内容均不能作为使用者规避或免除相关义务与责任的依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2017年6月
第一部分: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技术导则
1 总则
1.0.1 为不断改善城市河道的水环境,推进人与环境的和谐,保障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水平和质量,促进城市河道生态治理规范化、标准化,以适应现代城市河道治理的需要,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调查与诊断、生态治理方法、生态治理设施养护和生态治理应急处理。
1.0.3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技术,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生态治理 ecological control
包括任何对于生态系统的重建、改良、改进、修补、更新、再植等过程,这些过程应符合生态系统的基本法则或者要求。
2.0.2 城市河道 urban river
位于市区,直接为市民服务,其管理维护亦为城市建设的组成部分,主要具有景观文化、防洪排涝、休闲娱乐、雨洪利用及生态环境等功能。
2.0.3 生境 environment
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中主要包括影响城市河道生物生长的水质、水文、流速、水深、底质、城市河道形态、断面形式及断面材料等环境要素。
2.0.4 城市河道缓冲带 river buffer strip
城市河道两侧由乔木、灌木及其他植被组成的,为保持城市河道生态环境健康而划定的,具有一定宽度范围,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表径流、废水排放、地下径流等所携带的养分、沉积物、有机质、杀虫剂及其他污染物进入城市河道的功能区域。
2.0.5 生态护岸 ecological revetment
在具备岸坡防护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具有河水与土壤相互渗透、一定的植物生长条件和生态恢复功能,以及一定程度上增强城市河道自净能力和自然景观效果的护岸结构形式。
2.0.6 生态护岸材料 ecological revetment material
用于河道护岸,人工或天然的、生态亲和性较佳、较为适宜生物栖息和生长的材料。
2.0.7 硬质护岸 hard revetment
主要用石料、混凝土等硬质材料建成,结构稳定、安全,对外界自然条件的破坏有较强抵抗力的护岸结构形式。
2.0.8 陆域植物群落恢复 land plant community restoration
运用生态学原理,以当地自然发育、未受到人为干扰的原有河流滨岸带植物群落为参照对象,对城市河道两侧常水位线至陆域控制线之间的陆域进行植物配置,使城市河道植物群落既具有景观效果,又具有生态服务功能。
2.0.9 湿生植物 hygrophytes
根系常扎在潮湿的土壤中,耐短期或季节性水淹,但不能忍受较长时间水分不足的一种陆生植物,主要包括水生、沼生、盐生植物以及一些中生的草本植物。
2.0.10 水生植物 aquatic plant
植物体的地下部分长期生活在水环境中的植物,可分为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挺水植物。
2.0.11 沉水植物 submerged plant
植物体全部位于水层下的营固着生活的水生植物。整个植株沉入水中,茎生于泥中,叶多为狭长或丝状,根通常不发达或退化。代表物种有:苦草、黑藻、金鱼藻等。
2.0.12 浮叶植物 floating leaved plant
根附着在底泥或其他基质上,无明显的地上茎或茎细弱不能直立,叶片漂浮在水面的水生植物。代表物种有:睡莲、萍蓬草、荇菜等。
2.0.13 漂浮植物 floating plant
根不着生在底泥中,整个植物体漂浮在水面上的水生植物。代表物种有:凤眼莲、大漂、浮萍等。
2.0.14 挺水植物 emergent plant
下部或基部沉于水中,根或地茎扎入底质中生长,茎叶挺出水面的水生植物。代表物种有:荷花、芦苇、香蒲等。
2.0.15 中生植物 middle plant
形态结构和适应性均介于湿生植物和旱生植物之间,是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的陆生植物。不能忍受严重干旱或长期水涝,只能在水分条件适中的环境中生活,有湿中生植物和旱中生植物之分。
2.0.16 生态恢复 ecological restoration
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通过减轻或消除人为干扰压力,辅以适当的人工引导措施,协助退化的、受损的、被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到近于它受干扰前的自然状况,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的操作及管理过程。
2.0.17 大型底栖动物 large benthic animal
河流底栖动物的概念属生态学范畴,可界定为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河流底部或其他基质上的水生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扁形动物(涡虫)、环节动物(寡毛类)、线形动物(线虫)、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各类水生昆虫等。
2.0.18 浮游生物 plankton
在水中悬浮生活的生物,一般都很微小,要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一般来说,浮游生物分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
2.0.19 曝气增氧 increases oxygen aeration
采用水力增氧和机械曝气增氧等技术,提高水体溶解氧、氧化水体污染物,并兼具造流、景观、底泥修复和抑藻作用。
3 基 本 规 定
3.0.1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应结合城市河道的生态功能、完整性、可持续发展性和服务性综合开展。
【3.0.1解析】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一方面要结合生态功能、完整性及可持续发展性的恢复,还要结合治理对城市河道服务功能的影响。
3.0.2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应综合治理、长效实用、分类改善和优化提高。
【3.0.2解析】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应做到:1 综合治理。优先采用模拟生态系统的技术类型,发挥不同技术的优势,按照生态规律、采用水体生态修复、河堤(岸)生态修复、底泥生态治理等综合措施改善城区城市河道水质。2 长效实用。根据不同城市河道水文、水质和污染条件,分门别类,采用效果好、适合于本地城市河道的技术工艺。从城市河道长效管理目标要求出发,以不改变当地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为前提,优先采用单位水域面积投入低、效果好、易养护的技术工艺。3 分类改善。根据城市河道的水质水文、污染来源和淤积状况等,针对城市河道的主要功能和水质目标,分析城市河道水质不佳的主要原因,一河一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城市河道生态治理。4 优化提高。引进、吸收国内外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先进理念和技术,结合当地城市河道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各种治理技术和工艺,提高河道生态治理效果。
3.0.3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应遵循下列规定:1 尊重自然规律,维持河流的自然形态,利用生态学原理,发挥和强化河流生态系统自我净化及自我调节能力;2 水体流畅,水体能进行正常的物质能量交换;3 需要合理配置水生动植物,在强化治污的同时,构建和恢复稳定多样的群落结构;4 结合城市河道的景观和社会服务功能,在治理受污染城市河道的同时,提供应有的服务功能。
3.0.4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可分为城市河道特征调查、外源污染控制、内源污染控制、生态系统恢复和维护管理(图3.0.4)等阶段。
【3.0.4解析】
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河道,根据城市河道自身特征选择合理的生态治理措施是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先决条件,因此在生态治理措施实施前,需要对城市河道的水文、水质、排污和生态系统现状特征进行系统的调查,以确定最合适的技术方案。污染物的输入是导致城市河道生态破坏的最主要原因,截断外源污染物的输入,是后续生态修复的重要前提,生态治理措施也应对难以彻底截除的外源污染物采取强化措施。长期污染物的输入,往往造成污染物在城市河道沉积物中的富集,从而形成内源污染,对沉积物的生态修复工作是控制内源污染的重要步骤,内源污染的控制可进一步改善水质,并为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生境基础。在外源污染及内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后续生态系统恢复工作才能顺利展开。在生态治理技术实施之后,适当的维护管理是保障生态治理成果,构建长效稳定健康的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的必要手段。
3.0.5 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工作应以水质提升、生态健康、景观优美为目标。
【3.0.5解析】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工作归根结底是以水质提升,构建生态健康、景观优美的城市河道为目标。
1 水质提升: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直接目标就是提升城市河道水质。目前一些城市河道还有部分水体属于劣V类水体,水质提升是当下城市河道治理的迫切需求。在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后,水质应该有明显提升,能从劣V类向V类甚至IV类水水质目标以上转化,能够长期保持并形成自我净化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2 生态健康: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恢复城市河道健康的生态系统。这里的生态健康指的是城市河道不仅需具备良好的水环境质量,更应有与水环境相匹配的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城市河道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应该包括从微生物到水生动、植物等全系列的生物类群,同时还应该包括从滨岸带到浮游,再到底栖的全生态位结构。这也是城市河道生态持续健康的保证。
3 景观优美: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感官目标是构建优美的景观。城市河道需要为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功能服务,而提供优美景观是城市河道重要的社会功能,也是居民日常最能够直接感受到内容。因此,在城市河道生态治理过程中,也需要以景观优美作为工作目标。
3.0.6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应在区域生态、水质、底质等历史及现状资料收集、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诊断现状城市河道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生态治理措施。
3.0.7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应以城市河道生态系统恢复为重点。
【3.0.7解析】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应综合水质、水文、水深、流速、底质、城市河道形态、断面形式及材料等多方面因子对治理工作的影响,改善适宜生物栖息及繁殖的生境条件。在生境条件改善的基础上,先恢复水生植物,待水生植物群落基本稳定后,再逐步恢复水生动物。
3.0.8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宜保留城市河道天然的形态及断面,控制截弯取直,城市河道断面宽度及形式不宜均一化、单一化。
3.0.9 护岸宜根据城市河道功能刚柔结合,因地制宜,材料在满足强度要求的情况下,应选取环境友好、适宜动植物生长的生态亲和性材料,应选取当地天然材料。
3.0.10 城市河道植被恢复在满足城市河道生态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宜保留、利用城市河道两侧现有植被,合理配置不同习性的植物,营造植物群落结构及生态景观多样的植物带。
3.0.11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应结合城市河道滨岸带及水生态系统对于外源污染的拦截及净化作用,应削减外源污染的输入,改善城市河道水质。
3.0.12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应结合对城市河道内源污染的削减作用,宜使用原位手段控制城市河道内源污染。
3.0.13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应给合后续的养护工作,做好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运行维护,并应对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效果进行跟踪监测,以期让其发挥最大的效果。
3.0.14 城市河道资料的收集应包括城市河道的水文资料、引配水资料、水质资料、污染物排放资料、周边用地情况资料、城市河道构筑物资料,必要时应对城市河道的水质和水生生物现状进行调查。
3.0.15 应根据收集的资料和监测的城市河道水质及水生生物现状,对城市河道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的城市河道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生态治理措施。
3.0.16 宜根据城市河道工程不同河段的特点及问题,进行分段治理,确定不同河段的建设内容和重点。
3.0.17 应根据水系规划和防洪规划等对城市河道断面的基本要求,结合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相关需要,在确保城市河道防洪、排涝及引配水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优化城市河道断面形式,确立合适的生态治理手段,并应选择适宜的护岸材料。
3.0.18 应根据城市河道现状形态及相关规划,确定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和其他相关工程的平面布置。
3.0.19 应根据不同河道的建设内容及重点,确定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具体技术手段,提出具体的技术配置方案和动植物配置方案。
3.0.20 应根据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方案,复核城市河道的断面、防洪排涝能力、结构稳定性等指标,确保生态护岸的安全稳定。
3.0.21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施工方案,应包括施工总布置、施工工艺、施工进度、生态系统培养与恢复、生态系统养护等。
3.0.22 应对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投资、社会经济效益等进行相关分析。
3.0.23 应根据工程所在城市河道特点,提出后期管理维护的相关方案,提出管理维护的人员配置要求及相关费用的估算,并应提出跟踪评估的相关要求,列出评估的方法和监测的频次、指标、周期等内容。
第一部分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技术导则…………………………1
1总则…………………………………………………………2
2术语…………………………………………………………3
3基本规定……………………………………………………6
4城市河道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诊断及分类………………11
4.1水文条件调查……………………………………………11
4.2水质调查与诊断…………………………………………11
4.3底质调查……………………………………………………12
4.4生态调查与诊断…………………………………………12
4.5生态治理分类……………………………………………16
4.6不同类型城市河道治理模式………………………………18
5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技术……………………………………25
5.1生态疏浚……………………………………………………25
5.2增氧曝气…………………………………………………29
5.3人工强化生物膜…………………………………………30
5.4生态浮岛……………………………………………………32
5.5生态护岸…………………………………………………34
5.6水生植物恢复……………………………………………39
5.7人工湿地处理系统………………………………………41
5.8微生物菌剂………………………………………………42
5.9水生动物投放……………………………………………43
6城市河道生态治理设施养护………………………………45
6.1一般规定…………………………………………………45
6.2水生态环境跟踪监测……………………………………45
6.3生态治理设施养护…………………………………………49
6.4水生植物养护……………………………………………52
7应急处理……………………………………………………57
附录A水质指标的测定表…………………………………58
附录B沉积物样品理化性质分析方法表…………………61
附录C城市河道曝气量计算书……………………………63
附录D城市河道常用曝气增氧设备特性表………………68
附录E常用生态浮岛材料表………………………………70
附录F城市河道治理常用植物表…………………………71
第二部分国内外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实例……………………79
专题一杭州市河道生态治理实例…………………………80
1新塘河河道治理实例………………………………………80
2南大河河道治理实例…………………………………………82
3沿山河河道治理实例………………………………………84
4后横港河河道治理实例……………………………………85
专题二韩国清溪川生态治理实例…………………………88
1清溪川的历史………………………………………………88
2清溪川生态治理工程主要方法……………………………88
3清溪川治理效果………………………………………………91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RISN-TG029-2017 建筑光伏系统技术导则
risn-t029-2017 建筑光伏系统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PV system of buildings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编 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杜 建筑光伏系统 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PV system of buildings risn-tg029 -2017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7北京 编写委员名单 主任委员:梁岳峰 副主任委员:郑金峰 姚涛 编 委:章放 罗多 徐宁 黎之奇 王春 冯保华 朱伟刚 陈文华 姚远 余勤昌姚 班广生 刘建新 】勇史梓男 刘红维委 魏越兴 曾晓武 李新富 李杨 钟俊浩李 孙坚李 李庆祥 张桂先 方健 周臻 梁曙光 梁方岭 赵永红 朱利达 谢小林 周 心 黄琪 张士祥 编写单位名单 湖南大学 深圳市 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汉德质量认证服务有限公司 珠海兴业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金粤幕墙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深圳蓝波绿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方大建科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市中航三鑫光伏 工程有限公司 ...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RISN-TG028-2017 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导则
RISN-TG028-2017
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external thermal insulation engineering based on insulated decorative panel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编
前 言
工程建设标准是建设领域实行科学管理、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和手段,对规范建筑市场行为、确保工程安全质量、促进工程技术进步、提高建设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工程建设标准化的直接成果,已发布数千项工程建设标准,基本覆盖了工程建设的各个领域、各环节,规范并指导着建设活动各方的技术行为和管理行为。但同时,由于建设领域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建设活动的复杂性以及标准制定条件的限制,现行标准还不能及时并全面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提供指导。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化研究与组织机构,在长期标准化研究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实践,组织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权威机构和人员,通过严谨的研究与编制程序,为推进建设科技新成果的实践应用,组织编制了各专业领域的系列《技术导则 》,作为广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建设实践活动的技术依据,同时,也作为制定国家标准的技术储备。
《保温装饰板 外墙外保温 工程技术导则》是该系列《技术导则》之一,是在总结了我国近十年来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技术经验,并进行了大量验证试验的基础上编制的一项技术导则,为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提供重要技术支撑,编号RISN-TG028-2017。内容包括:总则、术语构造和分类、基本规定、性能要求、设计、施工、工程验收。该《技术导则》及内容均不能作为使用者规避或免除相关义务与责任的依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2017年4月20日
1 总则
1.0.1 为规范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工程应用,保证工程质量,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制定本导则。
【1.0.1解析】外保温工程在欧洲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使用最多的是EPS 板薄抹灰外保温系统,欧洲技术认定组织(EOTA)于2000年发布了《有抹面复合层外保温系统欧洲技术认定指南》(ETAG 004)。该指南对薄抹灰外保温系统的技术性能、试验方法以及技术认定要求作了全面规定,是对薄抹灰外保温系统进行技术认定的依据。欧洲把薄抹灰外保温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认定,包括薄抹灰外保温系统的构造和设计、施工要点、系统和组成材料性能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等诸多方面。
我国21世纪初开始外保温工程应用,早期使用最多的是EPS板薄抹灰外保温系统。随着北美和欧洲公司的进入,尤其是第一套薄抹灰外墙外保温国家标准图集的出版发行,对薄抹灰外保温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北方地区逐渐得到了优先重点发展和市场的认可,同时,XPS、PU等其他保温材料也得到了大量应用。随着胶粉聚苯颗粒外保温系统、现浇混凝土外保温系统、保温装饰板外保温系统的大量使用,逐渐成为我国外保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外保温相关标准取得了很大发展,特别是薄抹灰、保温浆料外保温标准,外保温标准化体系日趋完善,从薄抹灰外保温做法及标准上来说,基本上参考了欧洲的技术标准,最主要的就是欧洲技术认定组织(EOTA)《有抹面复合层外保温系统欧洲技术认定指南》(ETAG004)。与薄抹灰外保温系统相比,保温装饰板外保温系统起步较晚,标准化工作也相应滞后。
保温装饰板外保温系统是我国建筑外保温技术的重大发展,是建筑幕墙与建筑外保温技术的有机结合,既不同于两者,又兼具两者优势,国外同类做法较少,未找到相关国外标准规范,多为建筑幕墙或外保温做法。近年来,保温装饰板外保温技术快速发展,社会上对保温装饰板脱落、系统防火等问题出现一定的担忧是正常的,但这些问题若不及时加以解决,将会对我国日益发展的保温装饰板外保温技术和市场造成不良影响,并给保温装饰板外保温工程留下安全隐患。
制定本导则的目的,一是为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控制和保证保温装饰板外保温工程质量,保障安全,促进外保温行业健康发展;二是补充和完善保温装饰板外保温技术标准,为今后相关标准的制修订提供技术支撑;三是总结我国保温装饰板外保温技术的成熟经验,为今后开展国际交流和推广应用做好技术上的准备。
本导则给出了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系统、保温装饰板的性能要求,针对以往相关标准、规范设计和施工章节相对薄弱的现状,重点对设计(安全设计、节能设计)和施工等进行了规定。
本导则规定了3类保温装饰板装饰面板、5种锚固方式、5 种保温材料,其他做法待工程应用较为成熟后再行增补或在制(修)订行业标准时规定。
1.0.2 本导则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及8度以下地区,在以混凝土或砌体为基层墙体的新建、改建、扩建民用建筑及既有建筑外墙节能改造中,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1.0.2解析】本规范的适用范围是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及既有建筑外墙节能改造,基层墙体为混凝土或砌体,具体类型在第6章中说明。
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工程与传统的薄抹灰外保温工程相比,具有工厂化制造程度高、减少现场湿作业、施工周期短等特点。既有建筑外墙节能改造对小区及周边居民生活可能带来一定影响,特别对施工过程中粉尘及工程周期有一定要求,采用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系统有利于减少污染,缩短工期。
1.0.3 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工程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系统 external thermal insula-tion systems based on insulated decorative panel
由保温装饰板、胶粘剂、锚固件、嵌缝材料和密封胶等组成,置于建筑物外墙外侧,与基层墙体采用粘结和锚固方式施工的非承重保温构造,还包括必要时采用的承托件、防火构造等。
【2.0.1解析】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系统为非承重保温构造,在系统性能设计方面未考虑承载外部负荷。固定外保温系统的方式提出采用粘结和锚固方式,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 强调粘结和锚固并重,是指锚固、粘结均应达到连接安全设计要求,与粘锚结合在含义表达上有一定区别;
2 不同于粘贴保温板做法的以粘为主、以锚为辅,其在进行与基层墙体的连接安全设计时只计算粘结力,不考虑锚固力,锚栓仅起辅助固定作用;
3 不同于锚固与粘结的合力达到连接安全设计要求,目前还没有一种外保温系统按这种方法设计。
2.0.2 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工程 external thermal insula-tion engineering based on insulated decorative panel
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系统施工安装的工艺过程及所形成的建筑物实体。
2.0.3 保温装饰板 insulated decorative panel
由装饰面板、保温材料、胶粘剂和锚固构造在工厂复合成型的板状制品。
2.0.4 锚固件 anchoring parts
由锚栓及配套紧固件组成的保温装饰板固定件。
2.0.5 锚固强度 anchoring strength
仅考虑锚固件锚固力时,保温装饰板与基层墙体之间的单位面积拉拔力。
2.0.6 改性聚苯板 modified expanded polystyrene board
以阻燃型聚苯乙烯珠粒为主要原料,先采用加热发泡工艺形成聚苯乙烯泡体,再采用含有热固性树脂组分的处理剂对其进行涂覆处理,然后采用模压工艺制成的具有热固性材料特点的泡沫保温板,该板材以聚苯乙烯泡体表面涂覆层为连续相,以聚苯乙烯泡体为分散相。
【2.0.6解析】指用于保温装饰板的改性聚苯板,其改性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变泡沫塑料的热流动性,使其不再具有热塑性的特点,这涉及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系统防火性能,对于保温装饰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改性聚苯板术语中应明确改性方法或主要组成,采用含有热固性树脂组分的处理剂进行改性是目前市场上用量大的,但不是唯一的。原则上符合性能要求的热固改性聚苯板均可采用,但要强调热固性及热固性成分。
3 构造和分类
3.0.1 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系统由保温装饰板、胶粘剂、锚固件、嵌缝材料、密封胶组成,基本构造见图
3.0.2 保温装饰板按装饰面板单位面积质量分类如下:
1 I型:装饰面板单位面积质量小于20kg/m²;2 Ⅱ型:装饰面板单位面积质量20kg/m²~30kg/m²。
【3.0.2解析】按装饰面板单位面积质量分类,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 在《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2015年修订稿)中就已提出要求面板厚度、重量,与要求保温装饰板重量相比更为科学合理,面板重量大,与基层墙体有一定距离,所产生的力矩比保温材料及背板大得多;
2 面板与背板相比,与基层墙体的粘结强度也相差几倍,面板连接安全可靠更为重要;
3 要求保温装饰板重量对无机保温材料更为不利,无机保温材料防火好,是保温装饰板的最佳选择,也是防火隔离带必须使用的保温材料,但其缺陷是密度大,50mm岩棉带加上背板、胶粘剂可能就已达15kg/m²,要求保温装饰板重量20kg/m²显然不合理;
4 I型装饰面板单位面积质量小于20kg/m²主要考虑了硅钙板、金属板,Ⅱ型装饰面板单位面积质量20kg/m²~30kg/m²主要考虑了薄石材。
5 在JGJ144(2015年修订稿)中规定面板重量为15kg/m²,考虑到保温装饰板中的树脂胶粘剂、涂料等重量,导则要求小于20kg/m²实际上与其差别不大。
3.0.3 保温装饰板装饰面板主要有无石棉硅酸钙板、无石棉纤维水泥平板、天然花岗岩薄石材、镀铝锌钢板、铝合金板,保温材料主要有岩棉带、真空绝热板、硬泡聚氨酯、改性聚苯板、石墨模塑聚苯板。装饰面板为铝合金板的保温装饰板,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
【3.0.3解析】未按装饰面板分类,给出的装饰面板主要考虑了有一定工程应用规模的现有产品,未包括仍在试用或研发中的装饰面板。
未按保温材料分类,给出了具体的保温装饰板保温材料,主要有岩棉带、真空绝热板、硬泡聚氨酯、改性聚苯板、石墨聚苯板,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 保温材料品种较多,只有部分保温材料在保温装饰板中进行了规模化应用,仅按有机、无机或燃烧性能等级进行分类,不利于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的发展;
2 未规定EPS、XPS主要考虑了在火灾情况下具有较高的热流动性(热塑性),阻火性较差,可能产生火灾隐患。
3.0.4 保温装饰板常用尺寸长度为600mm~1200mm、宽度为300mm~800mm,标准板主要尺寸有1200mm×800mm,1200mm×600mm,900mm×600mm,800mm×600mm, 600mm×400mm,600mm×300mm等。
3.0.5 保温装饰板锚固方式主要有:
1 开槽插锚:装饰面板侧面开方形槽,采用插入式紧固件固定在装饰面板侧面开槽中,一个紧固件通常可固定两块保温装饰板;
2 板边卡锚:装饰面板表面边棱开L形槽,采用U形压插紧固件固定在装饰面板表面开槽中,同时紧固件U形底边插入装饰面板背面保温材料中,一个紧固件通常可固定两块保温装饰板;
3 铆接压锚:金属装饰面板侧弯,装饰面板侧面采用铆钉安装L形紧固件,一个紧固件通常可固定一块保温装饰板;
4 卡槽插锚:装饰面板背面粘贴U形硅酸钙水泥板长条卡槽,并安装紧固螺丝,采用插入式紧固件固定在装饰面板背面卡槽中,一个紧固件通常可固定两块保温装饰板;
5 背栓插锚:装饰面板背面安装机械固定件,采用螺栓或插入式紧固件插锚固定在装饰面板背面,一个螺栓紧固件通常可固定一块保温装饰板,一个插入式紧固件通常可固定两块保温装饰板。
3.0.6 保温装饰板锚固方式按表3.0.6选用,紧固件应与保温装饰板配套使用,保温装饰板锚固构造示例见图
【3.0.6解析】为方便选用保温装饰板锚固方式,给出了保温装饰板锚固方式选用表,适用的用“√”表示,不适用的用“—”表示。
主要锚固构造示例中给出了开槽插锚、板边卡锚、卡槽插锚,薄石材背栓插锚、金属板铆接压锚已是常规做法,示例中未包含。
1总则……………………………………………………………1
2术语……………………………………………………………4
3构造和分类………………………………………………………6
4基本规定………………………………………………………10
5性能要求………………………………………………………13
6设计……………………………………………………………21
7施工……………………………………………………………40
8工程验收………………………………………………………46
附录A试验方法………………………………………………50
案例………………………………………………………………55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高清无水印 Q/320582 ZD028-2022 预应力混凝土方桩图集 (螺锁式连接、焊接连接)(320582-R94-2022) PDF完整版
江苏省 工程建设企业技术标准设计 320582-R094—2022 Q/320582ZD028—2022 预应力混凝土方桩 (螺锁式连接 、焊接连接 ) 江苏天海建材有限公司发布 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站公告 7 前言 本图集由江苏天海建材有限公司(地址:江苏省张家港市金港镇南沙天海工业园;邮政编码 :215632;联 系电话:0512-58935188)发布,负责管理解释,并对内容及实施结果承担责任. 本图集主要技术内容包括:编制说明、方桩配筋图设计、方桩选用设计、桩头设计、接桩设计、桩尖设计、 连接件设计、附录A~附录C. 本图集内容涉及的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已获得权人就本图集编制、生产、应用等授权许可. 本图集涉及的全部产品、技术等由江苏天海建材有限公司直接供应,或授权许可供应. 本图集主编单位、设计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认证专家: 主编单位:江苏天海建材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周继发周兆弟金如元郭健陈成齐金良史芳明王小波陈立辉 主要认证专家:侯善民施明征管雯樊有维金孝全许国东李延和 张松林江韩 江苏省工程建设企业技术标准设计 主编单位负责人: 320582-R094—2022 Q/320582ZD028-2022 设计单位负责人: 赵伟 预应力混凝土 方桩 技术审定人: (螺锁式连接、焊接连接) 设计负责人: 郭健 目 录 目录 1 (H)YRS-50、(H)YRS-55方桩配筋图 27 编制说明 2~9 (H)YRS-60方桩配筋图 28 预应力方桩选用表 10 (H)YRS方桩端板详图 29~32 高强预应力方桩选用表 *11 (H)YRS方桩端板参数表 *33 T-(H)YRS-30、T-(H)YRS-35机械连接方桩配筋图12 (H)YRS方桩套箍详图及参数表34 T-(H)YRS-40、T-(H)YRS-45机械连接方桩配筋图13 (H)YRS方桩(抗压)接桩详图 35 T-(H)YRS-50、T-(H)YRS-55机械连接方桩配筋图14 (H)YRS方桩(抗拔)接桩详图 36 T-(H)YRS-60机械连接方桩配筋图 15 (H)YRS方桩桩顶与承台连接详图37~38 T-(H)YRS方桩机械连接接桩详图16 预应力方桩整体式桩尖详图 39~40 T-(H)YRS方桩连接插件详图 17~19 预应力方桩装配式桩尖详图 41~42 T-(H)YRS机械连接方桩桩头大样 ****20 附录A制作、堆放与吊装要求43~44 T-(H)YRS方桩桩顶与承台连接详图...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RISN-TG027-2017 建筑幕墙工程咨询导则
RISN-TG027-2017
建筑幕墙工程咨询导则
Consultancy service guidelines for facade engineering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 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前言
工程建设标准是建设领域实行科学管理、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和手段,对规范建设市场各方主体行为、确保建设工程安全和质量、促进建设工程技术进步、提高建设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实际需要,作为工程建设标准化的直接成果,我国已发布数千项工程建设标准,基本覆盖了工程建设各领域、各环节,规范并指导着建设活动各方的技术行为和管理行为。但同时,由于建设领域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建设经验的不断积累、建设活动的复杂性以及标准制定条件的限制,现行标准还不能及时并全面地为建设活动各方,尤其是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提供指导。
我所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化研究与组织机构,在长期进行标准化研究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实践,组织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权威机构和人员,通过严谨的研究与编制程序,为推进建设科技新成果的实际应用,促进工程建设标准的准确实施,引导建设技术发展方向,拓展工程建设标准化外衍成果,将继续推出各专业领域的系列《技术导则 》,以作为指导广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建设实践活动的重要参考。
《建筑幕墙 工程咨询导则 》是该系列《技术导则》之一,编号RISN-TG027-2017。该系列《技术导则》及内容不能作为使用者规避或免除相关义务与责任的依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2017年9月
1 总则
1.0.1 为加强建筑幕墙工程咨询行业的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推动行业发展和提升服务水平,制定本导则。
【1.0.1解析】建筑幕墙工程咨询在国外已经很普遍,在国内最近几年的发展也很迅速,越来越多的业主、建筑师认识到了建筑幕墙工程咨询的重要性,在很多项目中已经采用这种模式。但现阶段各建筑幕墙工程咨询服务单位提供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制定本导则的目的是规范和指导建筑幕墙工程咨询服务,推进建筑幕墙工程咨询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0.2 建筑幕墙工程咨询服务对象主要包括新建、扩建、改建的各种类型建筑幕墙。门窗、采光顶、金属屋面、雨棚等可参照本导则执行。
【1.0.2解析】本导则服务对象不仅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新建建筑幕墙,同时也适用于扩建、改建的各种类型建筑幕墙。门窗、采光顶、金属屋面、雨棚同建筑幕墙一样,均属于建筑外围护结构,故其服务可参考本导则执行。
1.0.3 建筑幕墙工程咨询服务单位应及时了解国内外行业发展新趋势,推荐符合项目要求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
1.0.4 建筑幕墙工程咨询服务分为基本服务和附加服务。
【1.0.4解析】基本服务是为完成建筑幕墙工程咨询所必要的服务内容。基本服务能满足大部分发包人的服务需求。附加服务是为个别发言人提供的除基本服务外与建筑幕墙工程相关的其他服务,如幕墙造价咨询服务、驻场服务、建筑幕墙BIM服务等。
1.0.5 建筑幕墙工程咨询基本服务包括:1方案设计阶段;2初步设计阶段;3招标图设计阶段;4招投标阶段;5施工图审核阶段;6施工管理阶段。
1.0.6 建筑幕墙工程咨询附加服务主要包括:1建筑幕墙造价咨询服务;2驻场服务;3建筑幕墙 BIM服务;4其他附加服务。
1.0.7 建筑幕墙工程咨询服务计费包括基本服务内容计费和附加服务内容计费。
1.0.8 建筑幕墙工程咨询服务除应符合本导则的各项规定以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建筑幕墙工程咨询 curtain wall engineering consultancy
为建筑幕墙工程的设计、招投标、施工建造等提供的专业性技术服务。
2.0.2 建筑幕墙工程咨询基本服务 basic consultancy service for curtain wall engineering
建筑幕墙工程咨询企业提供的基础技术服务。
2.0.3 建筑幕墙工程咨询附加服务 value-added consultancy service for curtain wall engineering
建筑幕墙工程咨询企业提供的基本服务以外的其他技术服务。
2.0.4 建筑幕墙 BIM curtain wall BIM
针对建筑幕墙建立的建筑信息模型。
【2.0.4解析】幕墙建筑信息模型是对建筑幕墙实体信息的数字化表达方式,具有可视化、参数化、协调性、模拟性、可优化性、可出图性等技术特点。
2.0.5 BIM模型搭建精度 building accuracy of BIM
根据项目需要,确定的搭建建筑信息模型的精细化程度。
【2.0.5解析】BIM模型的精度常用LOD(Level of Details的缩写)进行表述,BIM模型精度越高,则数字化模型所包含的信息量越大,同时建模的工作量就越大。BIM模型精度通常可分为LOD100、LOD200、LOD300、LOD400、LOD500五个等级,数值越大代表精度要求越高。幕墙工程咨询中常采用LOD100、LOD200、LOD300三个等级。
3 建筑幕墙工程咨询基本服务
3.1 方案设计阶段
3.1.1 发包人及建筑设计企业应向建筑幕墙工程咨询企业提供与幕墙相关的方案设计文件,设计文件应包含以下内容:
1 建筑幕墙类型;2 建筑幕墙分格设计;3 建筑幕墙绿建要求;4 建筑幕墙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5 幕墙成本要求;6 对幕墙的其他要求。
【3.1.1解析】建筑幕墙类型指按建筑幕墙的面板材料、面板及结构支承形式、密闭形式、安装方式和层数等进行的产品分类。按面板材料可分为玻璃幕墙、金属板幕墙(如铝板、彩色涂层钢板、搪瓷涂层钢板、不锈钢板、锌合金板、铜合金板、钛合金板等)、石材幕墙、人造板材幕墙(如瓷板、陶板、微晶玻璃等)、组合板材幕墙等;按面板支承方式可分为点支承、框支承;按结构支承方式可分为全玻幕墙、索支承幕墙、铝结构支承幕墙、钢结构支承幕墙等;按密闭形式可分为封闭式、开放式;按安装方式可分为构件式、单元式;按幕墙层数可分为单层幕墙、双层幕墙等。
建筑幕墙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是发包人及建筑设计企业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周边自然环境及建筑设计风格提出的对于建筑幕墙设计的形状、色彩、视觉效果、光反射等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要求,将影响建筑幕墙的面材、结构方式等的设计和选择。幕墙成本要求是发包人及建筑设计企业对所要求设计的建筑幕墙成品的概算造价提出的控制要求,可提出所要求设计的建筑幕墙总造价或单位面积的概算造价控制。对幕墙的其他要求是发包人及建筑设计企业提出的除前述要求之外的需明确指出的要求,包括对建筑幕墙的设计可能会造成影响的因素:如屋顶直升机停机坪、航空灯的设置要求,特殊部位的防爆要求,建筑幕墙与生态或景观的结合、与其他高科技或专业技术的配合,特别的材料或工艺要求等。
3.1.2 建筑幕墙工程咨询企业应在方案设计阶段提供如下基本服务:
1 分析幕墙方案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2 确定幕墙系统及主要材料;3 提出幕墙对主体结构的技术要求;4 提出幕墙物理性能指标;5 推荐适应项目特点和要求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6 出具相应的方案报告。
【3.1.2解析】建筑幕墙工程咨询企业在方案设计阶段通过对建筑幕墙方案的分析和比较,根据国家及地方标准,配合建筑设计企业,建立幕墙系统;提供标准节点,评估设计荷载,提供方案设计报告;对主体结构的技术要求包括对结构构件尺寸、形状、位置的要求以及对结构承载力的要求,并提供对结构布置要求的报告和结构上的支座反力汇总报告;提供标准建筑幕墙系统的性能等级,包括抗风压性能、水密性能、气密性能、热工性能、空气声隔声性能、平面内变形性能,以及振动台抗震性能和耐撞击性能等;各主要幕墙系统的成本控制估算;评估外墙清洗维修设备对建筑幕墙系统的影响;对可应用于项目中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如新型的保温节能材料、防火材料、高性能的人造板材、与装配式建筑相适应的建筑幕墙系统、新型再生环保产品等,做适用性的分析。上述的服务成果以报告的形式提供。
1总则………………………………………………………………1
2术语……………………………………………………………3
3建筑幕墙工程咨询基本服务…………………………………4
4建筑幕墙工程咨询附加服务…………………………………11
5建筑幕墙工程咨询服务计费…………………………………15
6职业准则………………………………………………………25
附录A幕墙设计说明文件……………………………………27
附录B幕墙招标设计图………………………………………29
附录C幕墙工程技术说明书…………………………………30
附录D幕墙工程咨询服务费用计算实例……………………34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高清PDF《湿地生态学》陆健健 何文珊 童春富 王伟 著
Wetland 湿地生态 学 isn 7-0-0100- 9787040190021 定价35.00元 湿地 生态学 陆健健何文珊童春富王伟 高等教育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以系统生态 学的观点,综合笔者20余年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实践和国 内外的研究实例,简要阐述这一独特生态系统结构 、过程、功能、评价、管理和恢复的 原理和主要研究方法。全书共8章(含图71幅、表38张),分别论述湿地生态系统 的类型及其特征、主要结构特点和湿地生物的适应、水文过程和水量预算;生物地 球化学循环、能量流动、植被演替和系统发育、牛态服务评价和管理以及生态修复 和工程湿地的营造等 本书可供生态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等专业的研究生、教师和科研人员使用 图书在版编目(CIP }数据 湿地生态学/陆健健等.一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7 SBN7 -04-019002-8 I.湿Ⅱ.陆Ⅲ.沼泽化地一系统生态 学-研究生教材P941.78 中国 版木 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6)第065309号 划编辑李 责任编辑 田军 封面设计王凌波 尹文军 责任绘图 版式设计 陆瑞紅 责任校对王雨 责任印制韩 出版发行高等教育出版社 书热线010-58581118 杜址北京市 西城区 德外大街4号 免费咨询800-810-0598 邮政编码 100011 址http:.hep.ctu 总机010-58581000 http :// .hcp . .cn 网上订购 http :// .landraco . 销蓝色畅想图书发行有限公司 :/ /.landraco . .cn 刷北京鑫丰华彩印有限公司 畅想教育 :// .widedu . 千本787×10921/16 次2006年7月第1版 印张18.75 1次2006年7月第1次印刷 数330000 定价35.00元 本书如有缺页、倒贝脱页等质量问题,请到所购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物料号19002-00 ...
提高升降式音乐喷泉浮箱水下焊接合格率 广西建工集团冶金建设有限公司-C45砼QC小组
提高升降式音乐喷泉浮箱 水下焊接合格率 广西建工集团冶金建设有限公司 C45砼QC小组 、工程概况 柳州音乐喷泉 是世界上江面最大的升降浮式喷泉,水上舞台与水上喷泉交相辉映,造出龙城 的美 丽风景线,是柳州市 的一大旅游景点 喷泉长度315m,宽度40m,喷泉骨架由24个DN300钢管排架 组成浮箱为中碳钢材料,位于排架 下层,直径500mm,长度分6米和9米两种,整个项目现有浮箱98个。因喷泉使用频率高,设备长期 在水下使用,且喷泉设备遭历年汛期洪水、微生物的侵袭,现状喷泉部分设施破损、浮箱破损严重。 本项目需割除旧浮箱累计长度达300余米,共193处浮箱片段需要更换,浮箱的连接采用水下湿法焊 接技术。 柳江河 水流速较快,汛期水质浑浊、水下可见度低,使得水下焊接质量难以控制。 315000 4排架22架201816排14架12排10排井架6排架4排架2 排架21架19排17排架15架1排架5架 喷泉浮箱(9米) 喷泉浮箱6米 图1-1项目总平图 制图人:李永军 制图时间:2020年6月11日 图1-2柳州音乐喷泉实景图图片引用于网络平台) 第1页共35页 浮箱施工工艺流程如下: 定位箍调整下新浮箱吊 标高复核 就位不焊接设备就位 是否合格 定位箍拆除 施焊员就位 焊口处理 图1-3浮箱施工工艺流程图 制图人:李永军 制图时间:2020年6月11日 定位箍安装 旧浮箱切割 新浮箱焊接 图1-4工艺流程照片 照片拍摄时间:2020年6月9日 摄地点:施工现 拍摄人:曾伟林 第2页共35页 二、QC小组 简介 本小组成立于2020年5月28日,小组人数10人,平均年龄30岁。本次QC课题为问题解决型课 题,课题名称为提高升降式音乐喷泉浮箱水下焊接合格率 表2-1C45砼 QC小组成员构成表 小组名称 C45 QC小组 成立时间 2020年5月28日 课题类型 问题解决型 课题名称 提高升降式音乐喷泉浮箱水下 小组注册号 冶建Q-JG-2020-03 焊接合格率 课题注册号 QCk-JG-2020-01 课题活动时间 2020年6月8日-2020年8月25日 活动次数 11次 小组成员情况 序号 姓名 学历 职称 组内职务 组内分工 接受TQM 教育情况 叶谚章 本科 助工 组长 组织活动、综合管理 136学时 黎官孔 本科 助工 副组长 组织协调、综合管理 128学时 3 王斌 本科 工程师 组员 技术指导、现场实施 114学时 4 韦珏 本科 助工 组员 检查质量、技术指导 107学时 李永军 专科 助工 组员 检查质量、搜集数据 89学时 莫召荣 本科 助工 组员 组织活动、进度安排 84学时 文继奇 本科 助工 组员 检查质量、整理数据 69学时 王楚雯 本科 助工 组员 操作指导、数据整理 102学时 董小丹 本科 助工 组 活动记录、数据搜集 67学时 黄军婷 本科 助工...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RISN-TG026-2020 建筑系统门窗技术导则
RISH-TO26-2020
建筑系统门窗技术导则 lechnicalguidelinetoisystemwindow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前言
工程建设标准是建设领域实行科学管理、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和手段,对规范建筑市场行为、确保工程安全质量、促进工程技术进步、提高建设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工程建设标准化的直接成果,已发布数千项工程建设标准,基本覆盖了工程建设的各个领域、各环节,规范并指导着建设活动各方的技术行为和管理行为。但同时,由于建设领域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建设活动的复杂性以及标准制定条件的限制,现行标准还不能及时并全面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提供指导。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化研究与组织机构,在长期标准化研究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实践,组织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权威机构和人员,通过严谨的研究与编制程序,为推进建设科技新成果的实践应用,组织编制了各专业领域的系列《技术导则 》,作为广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建设实践活动的技术依据,同时,也作为制定国家标准的技术储备。
《建筑系统门窗 技术导则》RISN-TG026-2020 是该系列《技术导则》之一,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2017年6月1日批复的统一修订《建筑系统门窗技术导则》的文件,在第一版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门窗系统研发方面的
内容,充分总结了我国长期以来建筑门窗 发展经验,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推动我国门窗行业创新发展为目标,修编的一项技术导则;其编号RISN-TG026-2020。导则主要内容包括:门窗系统研发、门窗系统技术评定、系统门窗工程设计、系统门窗制造、系统门窗认证、系统门窗安装、系统门窗的商业模式、系统门窗的应用等。该系列《技术导则》及内容均不能作为使用者规避或免除相关义务与责任的依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2020年12月1日
1 总则
1.0.1 为了保障建筑工程对门窗的性能要求以及用户的使用需求,规范门窗系统研发的流程和方法,提高门窗工程设计水平以及门窗制造、安装的质量,引导建筑门窗行业健康发展,制定本技术导则。
1.0.2 本技术导则适用于门窗系统研发、系统门窗工程设计、制造和安装;门窗系统技术评定和系统门窗认证;以及系统门窗的正确应用。使用对象包括设计院、开发商、建筑商、终端用户、型材厂、门窗制造商、材料供应商和有关管理部门等。
1.0.3 门窗系统研发,系统门窗工程设计、制造和安装除应符合本技术导则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系统门窗 systematic windows and doors
经门窗系统研发,有完备技术体系支撑的、能够到达设定的功能与性能,且严格按照门窗系统各要素要求设计、制造、安装的建筑门窗。
【2.0.1解析】系统门窗不是特指某个门窗产品,而是一个类型的门窗;系统门窗涵盖了建筑门窗应用的全过程控制,是所有门窗系统的集合体。系统门窗能解决同一地区、同类型建筑工程中,不同尺寸、不同开启形式门窗性能一致性的问题,系统门窗能实现按设定性能选用建筑门窗。系统门窗将建筑门窗设计分为门窗系统研发和系统门窗工程设计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门窗系统研发,即门窗系统供应商采用研发、设计计算、试制、测试及优化等研发手段,针对不同地域气候环境和用户要求预先研发出一个或数个门窗系列产品;第二个阶段系统门窗工程设计,即门窗制造商根据具体建筑工程对门窗材质、开启方式、尺寸、颜色、风格、外观、有无纱窗及各项延伸功能的要求,以及对门窗的安全性、适用性、节能性、耐久性等性能要求,选择符合建筑工程要求的某门窗系统产品系列。然后按照该门窗系统的系统描述,完成该工作对系统门窗的形式、构造、性能及安装的选用设计。
系统门窗能实现按设定性能选用建筑门窗。门窗系统研发的对象不是单个的、标准尺寸的门窗,而是设定性能范围的、一个门窗系统产品族,该产品族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产品系列。按照相似设计的原理,在门窗系统的研发过程中,通过研发一个产品族中具有最不利性能条件组合的系统门窗的性能,来覆盖同一产品族中其他不同尺寸系统门窗的性能。然后将所研发的门窗系统用图集或软件表达出来。因此,用户只需根据建筑物对建筑门窗性能指标、材质、开启形式等要求,选择图集中涵盖所要求的性能指标的某系统门窗产品族,即可获得满足使用要求的系统门窗。而传统建筑门窗,它是直接使用材料进行简单的门窗工程设计后,制造、安装而成的,没有经过试制、测试阶段。
系统门窗能解决同一地区、同类型建筑工程中,不同尺寸、不同开启形式门窗性能一致性的问题。因为根据所设定的性能范围,门窗系统有明确的系统门窗工程设计规则,包括能够实现的开启方式、允许的尺寸变化范围、相应的材料和构造的替换规则等。在面对具体建筑工程时,门窗制造商可根据建筑工程对门窗性能和开启形式的要求,按照门窗系统中制定的系统门窗工程设计规则,选用设计系统门窗的开启方式和尺寸,选择相应的材料和构造,并遵循所规定的加工工艺工装和安装工法。从而保证了不同开启形式和不同尺寸的门窗的性能都达到设定的要求,并且保证了质量不冗余。
2.0.2 门窗系统 windows and doors system
为设计、制造、安装达到设定功能与性能、满足客户需求的建筑系统门窗,经系统研发而成的由材料、构造、门窗形式、技术、性能一组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
【2.0.2解析】1 材料:型材、五金、密封、玻璃、附件。2 构造:各材料组成的节点构造、角部和中梃连接构造、拼樘构造、安装构造、各材料与构造的装配逻辑关系等。3 门窗形式:包括门窗的形状、尺寸、材质、颜色、开启形式及组合、分格;还包括纱窗、窗帘、遮阳、安全防护、防坠落、新风、逃生、电动、智能开启、防盗、防火等延伸功能部分。4 技术:门窗形式的设计规则、门窗加工工艺及工装、门窗安装工法。5 性能:包括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反复启闭耐久性、耐候性等全部性能。
2.0.3 门窗系统供应商 window system supplier
门窗系统研发、材料供应、技术服务的提供者。
【2.0.3解析】门窗系统供应商研发出一系列的、满足设定性能要求的门窗系统产品或设计,并将它们输出给门窗制造商。同时,它还为门窗制造商提供材料和相应的技术服务。它可以是型材厂、大型且有研发能力的门窗制造商或独立的门窗系统供应商。
2.0.4 门窗形式 window form
满足建筑门窗的功能要求,安装在一个门窗洞口内的门窗全部结构的描述,包括材质;形状、尺寸、颜色、开启形式、组合、分格等功能结构;纱窗、遮阳、安全防护等延伸功能结构。
2.0.5 附件 accessory
与型材相匹配的、用以辅助主要材料满足门窗各项设定性能和功能的专用附属配件。
【2.0.5解析】门窗主要材料包括型材、密封、五金件和玻璃等。附件包括玻璃垫块、角码、中竖框和中横框连接件、组角胶/垫、角部增强焊块(塑料门窗专用)等。
2.0.6 门窗产品族 product family
在型材截面尺寸相同,性能相同或相近的一组门窗产品,以密封构造及开启形式分类的一组门窗产品,是该门窗系统该系列开启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详见附件A规定的门窗产品族划分。
【2.0.6解析】为保证门窗系统供应商、门窗制造商、第三方认证机构及用户等单位,对系统门窗形式的结构描述、性能评价的一致性,特制定本术语。
2.0.7 相似性设计 similar design
系统门窗产品在更换零部件(例如玻璃、五金、密封条)或材料规格和型材截面的尺寸改变及不会改变性能特征的级别及产品标示值的装配方法。
注:某些修改可能对一个或多个特性产生更有利的价值,但也可能对其他特性产生更不利的影响。
【2.0.7解析】为了满足系统门窗的工程应用并满足工程监督对于大量不同规格产品性能验收要求,对于大量实际工程采用的不同规格的门窗,依据系统门窗组合方法,虽然会出现部分部件更换,但是对整体门窗的各项性能不产生影响,此条件下的更换可以视为产品性能不变。
3 基 本 规 定
3.0.1 系统门窗应经过门窗系统研发、设计、系统门窗工程设计和制造、系统门窗安装、门窗系统技术评定、系统门窗认证等各环节,系统门窗从研发到安装流程应符合图3.0.1的规定。3.0.2 按照组成门窗框架主要材质,系统门窗可划分为木系统门窗、铝合金系统门窗、塑料系统门窗。
3.0.3 门窗系统供应商应对选用的材料、设计的构造、能够实现的门窗形式以及设定的性能(包括安全性、适用性、节能性、耐久性)指标,进行设计、计算、试制和测试,完成门窗系统研发。3.0.4 门窗制造商应遵循所研发的门窗系统的系统描述并根据具体建筑工程对门窗的要求,完成系统门窗的制造和安装。3.0.5 门窗系统技术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第三方认证机构应根据其颁发的门窗系统技术评定规则,对门窗系统供应商所研发的某门窗系统产品族是否达到设定的性能指标进行检测,并结合门窗系统供应商提供的该门窗系统产品族的系统描述进行门窗系统技术评定。
2 用于检测的样品应为该门窗系统产品族中具有最不利性能条件组合的样品门窗,包括极限尺寸门窗、极限尺寸开启扇以及最重玻璃、其他面板等。
3 门窗系统描述应包括对材料、构造、门窗形式、技术(包括系统门窗工程设计规则、加工工艺和安装工法)的全部描述。
4 通过技术评定后,第三方认证机构应对该门窗系统产品族颁发门窗系统技术评定书,并应参照表3.0.8的形式描述该门窗系统产品族的极限尺寸和达到的性能指标。
3.0.6 系统门窗认证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系统门窗认证的前提:门窗制造商须拥有由门窗系统供应商提供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出具的、并在有效期内的门窗系统技术评定书。
2 第三方认证机构应根据其颁发的系统门窗认证规则,对门窗制造商制造的,承诺达到设定性能的门窗进行性能检测并对其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审核,以证明门窗制造商所制造的门窗达到设定的性能指标,并且证明门窗制造商具备按照门窗系统的系统描述,持续、稳定地制造达到设定性能门窗的技术条件和能力。
3 系统门窗认证通过后,第三方认证机构应给门窗制造商颁发系统门窗认证证书,并在出厂的系统门窗产品上贴以注明性能指标的认证标识。
4 第三方认证机构应对获证的申请人进行获证后的定期监督检查
3.0.7 当门窗制造商拥有由门窗系统供应商提供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出具的、并在有效期内的门窗系统技术评定书,系统门窗还采用门窗系统供应商授权+门窗制造商自我声明的形式被认定。
门窗系统供应商应参照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证规则,制定自己的授权管理办法,并对门窗制造商进行定期监督检查,还应符合国家对第三方认证机构的相关规定。
3.0.8 门窗制造商应按表3.0.8的要求提供系统门窗产品信息。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6
4门窗系统研发…………………………………………………10
4.1一般规定……………………………………………………10
4.2门窗系统研发目标设定………………………………………11
4.3门窗系统研发…………………………………………………13
4.4构成系统门窗的主要受力杆件计算…………………………22
4.5木型材的承载性能计算………………………………………23
4.6系统门窗的密封系统设计…………………………………42
4.7系统门窗的五金系统设计…………………………………49
4.8系统门窗五金系统的连接设计………………………………53
4.9门窗五金件安装要求………………………………………68
4.10玻璃子系统设计………………………………………76
4.11材料、构造和门窗系统设计………………………………95
4.12设计试验验证……………………………………………98
4.13安装工法的编制……………………………………………103
4.14技术文件的编制……………………………………………103
4.15门窗系统描述………………………………………………104
5门窗系统技术评定…………………………………………121
5.1一般规定……………………………………………………121
5.2门窗系统技术评定的程序…………………………………121
5.3门窗系统技术评定的内容…………………………………123
6系统门窗工程设计…………………………………………125
6.1设计要求…………………………………………………125
6.2规格尺寸设计………………………………………………125
6.3开启方式设计……………………………………………126
6.4立面设计…………………………………………………127
6.5物理性能要求……………………………………………128
6.6构造设计要求………………………………………………133
7系统门窗制造………………………………………………138
8系统门窗认证………………………………………………140
8.1一般规定…………………………………………………140
8.2系统门窗认证的程序………………………………………140
8.3系统门窗认证的内容………………………………………141
9系统门窗安装………………………………………………142
10系统门窗的商业模式………………………………………145
11系统门窗的应用……………………………………………148
附录A门窗产品族…………………………………………149
附录B外窗性能分级表………………………………………152
附录C集成材的强度等级的抗弯强度特征值和抗弯弹性模量特征值…………158
附录D我国相关设计标准对外窗的性能要求………………159
附录E玻璃抗风压设计计算参数……………………………168
附录F玻璃板中心温度和边框温度的计算方法……………177
附录G密封子系统供应商的设计结果输出形式和门窗系统供应商的密封子系统描述…………180
附录H五金子系统供应商的设计结果输出形式…………181
附录J门窗系统供应商的五金子系统描述…………………209
附录K玻璃子系统供应商的设计结果输出形式和门窗系统供应商的玻璃子系统描述…………224
附录L中空玻璃内置遮阳系统………………………………225
引用标准说明………………………………………………………229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RISN-TG015-2014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技术导则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urban rail transit system planning RISN-TG015-2014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 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年8月第一版
前言
工程建设标准是在建设领域实行科学管理、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和手段,对规范建设市场各方主体行为、确保建设工程安全和质量、促进建设工程技术进步、提高建设工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具有重要作用。
我所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化研究与组织机构,为推进建设科技新成果的实际应用,促进工程建设标准的准确实施,引导建设技术发展方向,拓展工程建设标准化外衍成果,在长期标准化研究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实践,组织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权威机构和人员,通过严谨的研究与编制程序,将陆续推出各专业领域的系列《技术导则 》,以作为指导广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建设实践活动的主要参考。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技术导则》是该系列《技术导则》之一,编号RISN-TG015-2014,本导则是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编制单位和从业人员,更好地解决规划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技术参考。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技术导则》及其内容均不能作为使用者规避或免除相关义务与责任的依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2013年12月
1 总则
1.0.1 为科学、合理地编制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安全高效的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公共交通与城市用地、生态环境等的协调发展,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健康发展,编写本导则。
1.0.2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遵循“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支持城市总体规划、超越城市总体规划、回归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则,尽可能使城市轨道交通发挥促进城市空间形态、结构和功能优化调整的作用。
1.0.3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依据城市交通发展规划,并与其他交通方式规划相协调,形成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充分发挥城市轨道的运输能力,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效率。
1.0.4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技术特点,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以及配套设施控制适合的建设条件和用地,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其他功能相协调。
1.0.5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坚持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1.0.6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环境、工程等因素的影响,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可实施性。
1.0.7 编制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收集城市社会经济、城市规划、交通、环境、大型工程建设、工程及水文地质等资料,资料应准确可靠,具有时效性。
1.0.8 本导则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建设规划、建设用地控制性规划及轨道交通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
1.0.9 本导则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指引性文件,各城市可参照执行,除参照本导则的相关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交通模式 Transportation Mode
在用地布局、人口密度、经济水平以及社会环境等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交通方式结构,即各种交通方式承担出行量的比例关系。
2.0.2 城市轨道交通 Urban Rail Transit(URT)
在不同形式轨道上运行的大、中运量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是当代城市中地铁、轻轨、单轨、自动导向、磁浮等轨道交通的总称。
2.0.3 城市轨道交通模式 URT Mode
根据城市的规模、结构形态、地形特征、用地布局、发展趋势等特定条件和交通发展目标,确立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功能层次、各层次网络的功能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0.4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型式 URT Type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功能定位、运量等级和服务水平,确定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技术特征。
2.0.5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 URTHub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之间或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其他对内对外客运方式线路间衔接交汇处的大型换乘站。
2.0.6 交通成本 Transport Cost
获得交通功能所需投入的全部资源,包括:建设与运营成本、城市土地资源消耗、社会能源消耗、社会环境污染成本和个人出行时间、交通支出等。
2.0.7 交通网络效益 Transport Network Benefit
城市交通系统投入与城市交通系统功能的比。特指在一定交通系统的功能下,不同城市交通系统建设方案投入的节约。
3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模式及系统型式
3.1 一 般 规 定
3.1.1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城市性质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所确定的交通发展战略,以满足城市发展对城市轨道交通的需求为核心,统筹考虑城市社会、经济、地理、人文、环境、工程、建设等条件和因素,制定适合城市特点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战略。
3.1.2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模式及系统型式应统筹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战略、轨道交通层次划分、各层次轨道交通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的要求确定。
3.1.3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模式的选择应有利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功能的发挥,有利于城市客运系统综合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
3.2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模式选择及系统型式选择
3.2.1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战略应明确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明确对城市轨道交通速度和运能的要求,具体可参照附录A"交通及轨道交通网络模式"方法确定。
3.2.2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战略的制定可在统筹分析全市交通需求与供给、环境要求、投资效益、土地使用等因素的条件下,经方案比选确定,具体方法可参照附录B"轨道交通网络效益评价"进行比选。
3.2.3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模式应明确城市轨道交通的层次以及各个层次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其总体目标应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战略的要求。
1总则……………………………………………………………1
2术语……………………………………………………………3
3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模式及系统型式…………………………4
3.1一般规定…………………………………………………………4
3.2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模式选择及系统型式选择…………………4
4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8
4.1一般规定……………………………………………………8
4.2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理念………………………………………9
4.3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一般技术方法…………………………9
5城市轨道交通枢纽………………………………………………14
5.1一般规定………………………………………………………14
5.2城市交通枢纽的功能分类…………………………………14
5.3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布局和规模……………………………15
6一体化衔接……………………………………………………17
6.1一般规定………………………………………………………17
6.2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规划设计…………………………17
6.3一体化衔接保障措施…………………………………………21
7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城市用地规划……………………………22
7.1一般规定…………………………………………………22
7.2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周边用地规划……………………………22
8客流预测…………………………………………………………25
8.1一般规定……………………………………………………25
8.2线网规划阶段客流预测………………………………………25
8.3建设规划阶段客流预测……………………………………28
8.4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客流预测………………………………30
8.5客流敏感性分析与评价……………………………………33
9线路规划方案及控制……………………………………………34
9.1一般规定……………………………………………………34
9.2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敷设方式选择与确定……………………34
9.3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置与规划设计…………………………35
9.4线路、车站、车场的规划控制………………………………37
10线网修建顺序………………………………………………45
10.1一般规定…………………………………………………45
10.2建设时机选择………………………………………………45
10.3建设规模确定及修建顺序规划……………………………46
附录A交通及轨道交通网络模式……………………………48
附录B轨道交通网络效益评价………………………………50
附录C地铁车站影响范围及用地开发规模和强度计算方法………………55
附:条文解析………………………………………………………63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RISN-TG013-2012 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导则
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导则
Guideline for fenestration energy efficiency performance labeling RISN-TG013-201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 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北 京
前
言
工程建设标准是建设领域实行科学管理、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和手段,对规范建设市场各方主体行为、确保建设工程安全和质量、促进建设工程技术进步、提高建设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实际需要,作为工程建设标准化的直接成果,已发布数千项工程建设标准,基本覆盖了工程建设各领域、各环节,规范并指导着建设活动各方的技术行为和管理行为。但同时,由于建设领域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建设经验的不断积累、建设活动的复杂性以及标准制定条件的限制,现行标准还不能及时并全面地为建设活动各方尤其是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提供指导。
我所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化研究与组织机构,在长期标准化研究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实践,组织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权威机构和人员,通过严谨的研究与编制程序,为推进建设科技新成果的实际应用,促进工程建设标准的准确实施,引导建设技术发展方向,拓展工程建设标准化外衍成果,将陆续推出各专业领域的系列《技术导则》,以作为指导广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建设实践活动的重要参考。
建筑门窗节能性能 标识工作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保证建筑门窗产品的节能性能、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建筑节能技术进步、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而采取的一项具体举措。该工作的实施,涉及管理制度、实施机构、实施程序和检测与模拟计算等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必须统一、科学、适用,才能确保门窗标识测评结果的准确、公正、可复验。
我所组织门窗标识实验室和专家,在总结门窗标识实施五年的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编制的《建筑门窗节能 性能标识导则》是该系列《技术导则》之一,编号RISN-TG013-2012,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指导门窗标识工作的统一的技术和管理文件。需要注意的是,该《技术导则》及内容不能作为使用者规避或免除相关义务与责任的依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2012年5月
第一部分:门窗标识制度
第一章 门窗标识简介
一、概述
为保证建筑门窗产品的节能性能,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建筑节能技术进步,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推进建筑节能及能效标识工作,借鉴国外门窗行业管理模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于2002年起组织国内外相关机构及专家,开展了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制度的研究。原建设部于2006年12月29日印发《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试点工作管理办法》(建科〔2006〕319号)(见附录一),标志着我国开始实施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制度。
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是一种信息性标识,对标准规格门窗的传热系数、遮阳系数、空气渗透率、可见光透射比四项与节能性能有直接关系的指标进行客观描述,简称“门窗标识”。
门窗标识包括标识证书和标签(图1-1)。其中,标识证书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印制、颁发并统一编号;标签由企业按照规定的样式、规格以及标注自行印制,其内容与标识证书的内容一致。
门窗标识的申请遵循自愿的原则。门窗生产企业可根据需要,自行决定是否为其产品申请标识。
二、标识实施机构
根据原建设部《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试点工作管理办法》(建科〔2006〕319号)的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专家委员会和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实验室是门窗标识的实施机构。各机构的职责如下: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实施门窗标识工作,具体包括:
(1)负责门窗标识有关管理文件的制定与修订;
(2)负责门窗标识有关管理细则和技术文件的制定、发布与解释;
(3)负责组织专家对门窗标识申请材料进行审核、信息公示及证书发放工作;
(4)负责对获得标识的企业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5)负责门窗标识实验室申请的受理、考核及监督;
(6)负责门窗标识专家委员会的组建和管理;
(7)负责门窗标识的宣传、培训和推广。
2.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标识试点工作的监督,具体包括:
(1)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门窗标识的宣传、培训和推广;
(2)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获得标识产品应用的监督(包括对门窗产品、标识证书和标签的应用监督);
(3)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门窗标识实验室的监督;
(4)负责本行政管理区域内门窗标识企业生产能力的指导和监督。
3.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专家委员会的职责包括:
(1)参与制定和解释门窗标识技术文件;
(2)接受企业和门窗标识实验室的咨询,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
(3)协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进行相关培训和监督检查;
(4)承担门窗标识工作中的技术性评审、复核,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5)参与对门窗标识实验室的能力验证与评估;
(6)参与处理门窗标识工作中的重大技术问题。
4.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实验室的职责包括:
(1)负责对申请企业的生产条件进行现场调查;
(2)负责标准规格产品的现场封样;
(3)负责样品的节能性能指标检测与模拟计算,并出具《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测评报告》;
(4)承担受委托的其他相关工作。三、门窗标识实验室截至目前,经考核、公示、确认的门窗标识实验室共24家(见附录二)。关于门窗标识实验室的详细信息及最新变更,可查阅"中国·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网站(www.windowlabel.cn)"的标识实验室栏目。
四、标识产品
凡已颁布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门窗产品均可进行标识。1.外窗,按型材材质分:铝合金窗、塑料窗(PVC-U)、木窗、钢窗及铝木复合窗等其他复合窗。主要分为平开和推拉。2.外门,按型材材质分:铝合金门、塑料门(PVC-U)、木门及铝木复合门等其他复合门。主要分为平开和推拉。
五、门窗标识基本信息
1.编号(标识证书编号和标签编号);2.发证机构、发证日期、有效期(截止日期);3.标识产品目录;4.不同玻璃配置(最多五种配置)对应的门窗节能性能指标(传热系数、遮阳系数、空气渗透率、可见光透射比);5.产品适宜地区(即推荐使用的地区);6.标识产品详细信息;7.标识产品增项、变更记录。
第一部分门窗标识制度
第一章门窗标识简介……………………………………………2
一、概述…………………………………………………………2
二、标识实施机构…………………………………………………2
三、门窗标识实验室………………………………………………5
四、标识产品………………………………………………………5
五、门窗标识基本信息……………………………………………5
六、节能性能指标的含义…………………………………………6
七、实施门窗标识制度的意义……………………………………6
八、门窗标识与节能门窗、建筑节能标准要求之间的关系…………7
第二章门窗标识申请程序………………………………………8
一、企业申请门窗标识的条件……………………………………8
二、门窗产品单元的划分原则……………………………………9
三、门窗标识申请与测评流程……………………………………10
第三章门窗标识的使用与监督检查…………………………14
一、标识证书内容………………………………………………14
二、标识证书的使用………………………………………………14
三、标签的印制与使用……………………………………………14
四、监督检查………………………………………………………15
第四章标识证书的换证、变更与增项………………………16
一、标识证书的换证申请与办理…………………………………16
二、标识证书变更………………………………………………17
三、标识证书增项………………………………………………18
第五章新增产品申请标识……………………………………20
一、新增产品与已获标识产品的生产条件一致……………………20
二、新增产品与已获标识产品的生产条件不一致…………………20
第二部分门窗标识测评技术要求
第六章基本要求………………………………………………22
一、门窗标识测评依据和软件……………………………………22
二、标识产品适用地区的划分……………………………………24
三、标准规格门窗………………………………………………….27
四、标识产品的玻璃配置…………………………………………30
第七章门窗产品生产条件现场调查…………………………31
一、现场调查的依据和范围………………………………………31
二、调查人员、工作原则与要求…………………………………31
三、现场调查的内容……………………………………………32
四、现场调查程序与要求…………………………………………39
五、现场调查报告编制及编号规则………………………………41
六、现场调查的后期处理…………………………………………42
第八章门窗试件检测…………………………………………43
一、气密性检测…………………………………………………43
二、玻璃光学热工检测…………………………………………47
三、门窗保温性能检测…………………………………………50
第九章模拟计算………………………………………………55
一、模拟计算基本要求…………………………………………55
二、标识信息填写………………………………………………60
三、玻璃光学热工性能模拟计算…………………………………63
四、框的传热模拟计算…………………………………………80
五、整樘窗热工性能模拟计算…………………………………122
六、模拟计算报告………………………………………………135
第十章标识测评报告…………………………………………139
一、标识测评报告编号规则……………………………………139
二、标识测评报告内容…………………………………………139
三、标识测评报告及相关文件上传………………………………140
四、标识测评文件审查……………………………………………141
第十一章标识信息应用………………………………………145
一、工程设计…………………………………………………145
二、工程验收、复验………………………………………………146
附录一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工作文件……………………148
附录二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实验室名单及联系方式……155
附录三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相关标准规范………………156
附录四建筑门窗生产企业标识产品生产条件现场调查细则……………160
附录五企业生产条件现场调查计划…………………………164
附录六首/末次会议签到表…………………………………166
附录七企业标识产品生产条件现场调查记录表……………168
附录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申请表………………174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高清PDF《工地常用临时结构设施计算手册》
对于从事工程施工的技术人员,为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合理选择施工方案,经常要涉及工程当中的许多计算问题,主要包括路基土石方的爆破计算、桥梁模板计算、脚手架强度与稳定性验算、无支架现浇盖梁计算、先张法张拉台座计算、基坑开挖支护计算、钢板桩围堰计算、吊装计算、龙门吊及架桥机计算以及隧道工程的控制爆破、通风和高压供水计算等,以验算是否满足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现将施工过程中常用的一些结构计算方法进行汇编,并通过案例演示。
GB/T 41969-2022 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 超前地质钻机
iC91.220 CCS P 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1969—2022 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 超前地质钻机 Building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nd equipment-Advanced geological drilling rig 2022-12-30发布 2023-07-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419692022 目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基本参数和型号 5技术要求 6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 8随行文件… 9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附录A(资料性)超前地质 钻机 试验记录表 图1超前地质钻机结构示意图 图2爬坡试验示意图 图3跑偏量测试示意图 表1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项目 表A.1超前地质钻机主要性能参数测试记录表 表A.2平均接地比压 测试记录表 表A.3爬坡能力测试记录表 16 表A.4行走速度和跑偏量测试记录表 16 表A.5车架俯仰功能测试记录表 表A.6变幅机构回转、偏摆、臂架俯仰角度测试记录表 表A.7 推进速度测试记录表 表A.8动力头性能测试记录表 表A.9水气系统测试记录表 18 表A.10液压油温升测试记录表… 表A.11液压系统密封性能测试记录表 表A.12液压油污染度测试记录表 GB/T419692022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建筑施工 机械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28)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 交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公路 桥 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勘察设计分公司山东大学、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建筑机械化 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徐州徐工基础工程机械有限公 司、中冶成都勘察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金石钻探(唐山 )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飞香、麻成标、党聚涛、熊国斌、刘斌、管鸿浩、刘双、王华伟、代敬辉、李明、 廖金军、罗东林、王久全、王轩、李海清、石少帅、陈力、汪莹鹤、马肖丽、朱晓天、刘卓、李坤岐、任东兴 、 田波、徐长丽。 ...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GB/T 32070-2022 土方机械 物体监测系统及其可视辅助装置 性能要求和试验
ic53.100 CCS P 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20702022/ISO16001 :2017 代替GB/T320702015 土方机械 物体监测系统及其可视 辅助装置性能要求 和试验 Earth-moving machinery -Object detection systems and visibility aids -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nd tests (ISO16001:2017,IDT ) 2022-10-12发布 2022-10-12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 . B/320702022/ISO16001:2017 目 次 前言 引言 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性能要求和试验 4.1一般要求 2od及其VA的位置和固定 4.3司机位置部件 4.4系统激活和初始化检查 4.5ODs监测时间 4.6连续自检 4.7ODS 报警装置失效 4.8电磁兼容性和物理环境操作条件 5标志和标识 6司机手册 6.1司机手册 6.2其他信息文件 附录A(资料性) odss及其vAs 选择 附录B(规范性) 闭路电视(CCTV)系统的试验程序 附加性能要求和试验 附录C(规范性) 雷达传感器的试验程序 20 附录D(规范性) 超声波监测系统试验程序 附录E(规范性) 超声波发射系统试验程序 附录F(规范性) 电磁信号(EM)收发系统试验程序 39 附录G(规范性) 带有环绕视图闭路电视(CCTV)系统的特殊性能要求和试验 44 附录H(规范性) 可视物体监测系统(ODS)的具体性能要求和试验 46 附录I(规范性) 基于形态识别的视觉系统试验程序(试验方法) 50 参考文献 图1覆盖机器后方区域的监视器镜像示例 图2监视器上显示环绕视图的正常图像示例 图B.1水平视野(俯视图) 图B.2垂直视野(侧视图) 图C.1测量监测区域全部几何形状 . . ' a 6 ? 囹 0∠0ZEL/5 ...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GB50919-2013 有色金属冶炼厂节能设计规范
Page of 17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有色金属冶炼厂 节能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energy conservation of non-ferrous metals smelter B50919-2013 主编部门:中国 有色金属 工业协会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4年5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139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有色金属冶炼厂节能设计规范 》的公告 现批准《有色金属冶炼厂节能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919-2013 ,自 2014年5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1.0.4、3.1.2(2)、3.1.5(2)、3.1.6(1)、3.2.4、3.3.5(1)、 3.4.4(2)、3.4.5(4)、3.6.5(6)、3.6.6(5)、3.6.11(2)、4.3.7(3)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 格执行。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3年9月6日 前言 本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二 批)>的通知》(建标函[2005]124号)的要求,由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和中国有色工 程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在认真总结了近年来有色冶炼 行业的实践经验和技术进步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讨论并广泛征求了有关设计、科研、生 产等单位的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 Page 2 of 172 本规范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重有色金属冶炼、轻金属冶炼、稀 有金属冶炼、有色冶金炉窑 、电力、公用设施等。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 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管理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由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 术内容的解释。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 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地址:江西省 南昌市 红角洲 前湖大道 888 号,邮政编码 :330031),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股份公司 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金川镍钴研究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姚素平施维唐尊球李衡袁葆琨索云峰赵玉福孙德堃胡 不成彭子玉刘淑媛张更生郑继勇刘立初朱文斌李晓游振森陈晓东蒙钧 杨小平申明亮张之隆温作仁李润东杨庆珠冉建中王临江张振民张伟振卢 子暹吴国平雷建华阮建国 主要审查人:陈知若王...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高清PDF《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构建技术》催理华 卢少勇 编著
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
生态农业 与农业生态 丛书
污水处理 的人工湿地构建 技术
WUSHUI CHULI DE RENGONG SHIDI GOUJIAN JISHU
崔理华 卢少勇 编著
目前我国的水环境污染形势日趋严峻,绝大多数江河湖海的污染负荷日益增加,许多水体的自净能力已经丧失或者逐渐在丧失。多年积累的内部污染负荷以及外部污染负荷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些外部污染负荷来自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内部污染负荷主要来自沉积物。
对于点源污染负荷,由于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厂达到排放标准的水质仍显著高于受纳水体的环境质量标准值,需要重点考虑现有污水处理厂出水的深度处理;对于面源污染源分散,多数在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收集成本高,多数以汇人渠道的形式进入江河湖海,涉及面广,因此不宜采用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现有多数污水处理厂难以长期有效运行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复杂、运行费用过高,因此探索低成本的点源及面源污染负荷的控制技术以及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当前乃至未来数十年内的重要研究方向。
湿地处理系统具有投资与运行费用低、维护管理简便、氨磷去除效果好、耐冲击负荷能力强、生态 景观改善效果明显等优点,在欧美的点源与面源污染负荷的削减方面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方面得到了非常广泛而成功的应用。在我国自从“七五”科技攻关起,湿地处理技术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如云南、江苏、山东、广东、湖南、湖北、山西、辽宁、福建、新疆等省区得到了一些工程应用,不少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
但是目前在国内尚缺乏用于污水处理人工湿地 构建技术的总结,一些湿地在设计参数的选取、运行管理条件制定等方面存在自目性。
编者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结合月身多年的研究与工.程经验,从污水自然处理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复合人工湿地、人T湿地的净化机理、人,工湿地的建设与运行管理以及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应用实例九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凝练。本书具有较大的出版价值,可以供从事人工湿地等污水处理与生态修复系统工作的管理者、设计者、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人工湿地技术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在德国建设了首座人工湿地示范工程。湿地技术早期在欧洲多个国家和美国等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后来湿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遍及全球。
我国的湿地T.程应用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天津市、北京市和深圳市的湿地工程建设。在“八五”、“九五”期间湿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获得一些进展,自“十五”期间“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控制”课题起,我国的人工湿地技术的应用发展势头迅猛,在云南省、江苏省和广东省等地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在山东省、辽宁省和山西省等地也有一些应州。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湿地技术及其优点广为闲人所知,湿地技术将会在我国各地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全球范围内湿地技术的诸多尝试和应用已经涉及了多类污水处理和水环境生态修复,例如湿地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已经涵盖了城市与农村生活污水、城市污水、多种工业废水、畜禽与水产养殖污水、垃圾渗滤液、城市与农业径流、高速公路径流、污水处理厂出水的深度处理、污染河水净化以及景观湖水净化等;其中不乏成功的例子,也有一些失败的例子。对湿地技术的正确认识、湿地的合理设计及运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成败。
鉴于待处理水中成分的复杂性、实际可用地的地形地势的特殊性,有时单一类型的人工湿地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借鉴现有的污水处理和生态修复技术,将湿地技术与这些技术有机结合构建复合型人工湿地是一种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目前在国内推介绍各种具体情形下应用人工湿地工程时亟需合理的设计,国内缺乏对已经应用的各类的单一人工湿地和复合型人工湿地技术的处理效果的总结与评价。本书主要围绕人工湿地的构建技术展开,从单一类型的湿地到复合型湿地,涉及湿地的定义、分类、设计、运行、维护和管理。
本书共分9章,主要论述了污水自然处理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和复合人工湿地系统四种工艺类型人工湿地的概念、设计、结构、建造、处理效率,人T湿地的净化机理、人工湿地的运行与维护管理以及人工湿地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实例等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知识性、工程性和实践性。可供人工湿地的设计者和管理者参考,也可供从事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相关领域工作的人员借鉴,还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由华南农业大学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编著,具体编著分下如下:第1章由崔理华、刘佳、刘壮编著:第2章由朱文玲、汤仲恩、崔理华编著;第3章由崔理华、邓佩文编著;第4章由崔理华、杨蔚芝编著:第5章由刘佳、朱夕珍编著;第6章由卢少勇编著:第7章由谭晓辉、高煦纳、崔理华编著;第8章由余志敏、朱夕珍编著:第9章由卢少勇、(略)
高清PDF《污水处理设计与工程方案》张统 主编
污处工及工方设 水理艺程案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污水处理 工艺及工程方案设计 中筑工业收版杜 图书在版编目(CIP )数据 污水处理工艺及工程方案设计/张统主编一北京 :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5 isbn7-112-04220-8 污Ⅱ张Ⅱ.①污水处理-工艺②污水处 理-市政工程-工程设计 ⅣX703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数据核字(2000)第20224号 本书所涉及的污水处理技术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处理方法,如 生物处理技术(UASB.UBF 、厌氧化床、酸化水解 )、好氧生物处 理技术(AB法 、SBR ,氧化沟 炉填料接触氧化法 、氧化塘 )及不同方 法的组合工艺等书共分16章,其中第1章至第14章为14类不同污水 的处理技术综述及工程方案设计,第15章为综合性污水处理工程方案 ,第 16章为污水处理工艺设计摘要。其中工程方案设计包括污水来源、水质水 量、艺流程、主要设备、工程造价、运行费用、平面及高程布置等。全书 共妆集约100个工程设计方案,这些方案突出了其创新性、实用性、成熟性 和代表性, 本书可供有关科研、设计和环保管理部门的技术人员及环境工程专业 的师生参考,也可供广大用户选择污水处理投标方案时参考 污水处理工艺及工程方案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西郊百万庄) 新华书店经销 北京市 彩桥印刷厂印刷 开本:787×1092毫米1/16印张:21字数:508千字 2000年4月第一版2001年5月第二次印刷 印数:2501-4+000册定价:42.00元 isn 7-112-04220-8 TU33139662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可寄本社退换 政编码100037 ...
彩色PDF带标签《现代河道规划设计与治理》许士国 高永敏 刘盈斐 编著
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Modern Riverbank Creating Harmonious Riverside Environment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现代河道规划设计 与治理 建设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水边环境 许士国高永敏刘盈斐编著 黄保国 主审 中水利水电版社 .waterpub ..cn 序 在防洪、发电、水运、治河等水利领域内,关于河道的规划和治理可能是我国水利事业中 问题最多、群众最不满意的领域。在落后了的传统河道规划 治理理论 的指导下,加上经济社会 对河流的过度索取和需求,造成我国大小河流的水质恶化、水面萎缩甚至断流、水生物物种减 少甚至消失、…,重大河流生态环境 事故时有发生。那些曾经创造了很多美丽故事和文化的 河流变得令人伤感和悲哀,我国大多数的河流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魅力,河流两岸不再是生机盎 然、让人流连忘返之地。这样的结果是当初苦心治河的水利专家始料未及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出了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大目标。这个大 目标的实现需要构成水利事业的每一个具体学科的转变,在河道的规划设计与治理的理论与技 术方法方面首当其冲地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历史使命。当然这种转变是以现代新的科学 理念为基础的,如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新的理念。这些理 念在河道规划与治理方面的体现是“回归自然”、“亲水”、“景观与水文化”等现代潮流的涌现。 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河流的多样的需求是推动河流规划与治理理论发展的巨大动力,在经济 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对于河流的功能、质量标准 的要求也不相同。尽管新的治河理论尚在 萌芽之中,但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普遍开始了对城乡河流的新一轮综合治理。社会迫 切需要有这方面的新书出版,供河道规划与治理参考。大连理工大学许士国教授等编写的《现 代河道规划设计与治理》一书是我看到的国内第一部系统反映现代治河理论的参考书,书中对 建造多自然型河流、河流生态修复、现代河道的综合治理、河流生态需水量 、生态护岸、特殊 河段治理等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并且列举了国内外的一些河流治理实例。 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值得一读。 许士国教授是我国水利界的后起之秀,1999年41岁从日本 回国后,积极参与国内的水利 科研、教学、技术交流和社会实践,取得丰盛的成果,本书也是众多成果的结晶之一。借为本 书作序的机会,向作者们表示祝贺,同时能为年轻学者做点事情也感到是一种荣幸,盼望有更 多年轻学者的新书出版。 祝我国水利事业不断发展,人才辈出。 2005年8月31日 于北京 前言 生态与环境是现代社会中的重要议题。内容涵盖我们身边的生态环境保护 与创造等广大领域。 其中,河流水边环境治理是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重要环节,在生态与环...
高清PDF《植物碎石床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和我的工程案例》汪俊三 主编
植物碎石床 人工湿地 污水处理技术 和我的 汪俊 三主编 工程案例 2200日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c282c工程案 人工显水处支术印我 植物 石床 9787802099487 定价:98.00元 植物碎石床人工湿地污水处理 技术和我的工程案例 汪俊三主编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 ...
1
…
409
410
411
…
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