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3 ( 第 4000 页)

ICS45.00.60.20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39902- -2021
城市轨道交通低速磁浮车辆悬浮控制 系统技术条件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levitation control system of medium-low speed maglev vehicle of the urban rail transit
2021-03-09发布 2021-10-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39902-2021,低速磁浮车辆,城市轨道交通,悬浮控制系统,GB/T 39902-2021  城市轨道交通中低速磁浮车辆悬浮控制系统技术条件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 -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 TC 290)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磁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国防科技大学、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株洲中
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北京天路时代电
气设备有限责任公司、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杰、孙吉良、王平、吴峻、陈贵荣、周丹峰、崔鹏、王永刚、黄桂兴、骆力、彭奇彪、王滢、龙志强、姚生军、李晓龙、许义景、佘龙华、佟来生、曾国保、陈启会、夏冷、刘耀宗、窦峰山、冯玉东、余佩倡、徐俊起、杨君、谢云德、张益晨、张雯、王俊平、王丽艳、荣立军、赵志苏、刘少克、李中秀、郑瑶佳、孙晨.李建路、刘玲芝、梅光宇、程虎、戴春辉、陈强、李欣、杜鹏、王鸿飞、刘日锋、崔玉萌、王禹、赵海涛、张文跃、闫文凤、吴雅静、耿俊利。

城市轨道交通中低速磁浮车辆悬浮控制
系统技术条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中低速磁浮车辆悬浮控制系统的环境条件、一般要求、技术要求.试验
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中飫速磁浮车辆悬浮控制系统的设计.制造.试验和验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423.4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 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12 h+12 h循环)
GB/T 4208外壳防 护等级(IP代码)
GB/T 13306标牌
GB/T 17626.2电磁兼容 试验 和测量技术静 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17626.3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做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17626.4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杭扰度试验
GB/T 17626.5电磁兼容试验 和测量技术浪酒( 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17626.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顿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GB/T 21413.1轨道交通机车车辆电气设备 第1部分:一般使用条件和通用规则
GB/T 21414铁路应用机车车辆电气隐患防护的规定
GB/T 21563- 2018 轨道交通机车 车辆设备冲 击和振动试验
GB/T 24838.4轨道交通电磁兼容第3-2 部分;机车车辆设备
GB/T 32347.1轨道交通 设备环境条件 第1 部分:机车车辆设备
GB/T 34119轨道交通机车 车辆用电连接器
GB/T5083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基本术语标准
CJ/T 375中低 速磁浮交通车辆通用技术条件
3术语和定义 .
GB/T 50833.C]/T 37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悬浮控制系统levitation control system
实现车辆悬浮功能的系统。
3.2
悬浮控制器levitation controller
对悬浮间腺进行控制,使车辆保持稳定悬浮的电气装置,包括功率单元和控制单元。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T/ZSQX 015-2022
绿色生产基地评价标准
Standard for evaluation of green production base
2022-04-01 实施2022-01-23 发布
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 发布

 

T/ZSQX 015-2022,绿色产品,绿色生产基地,评价标准,T/ZSQX 015-2022 绿色生产基地评价标准(附条文说明)

为推动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贯彻执行国家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规范和指导绿色生产基地的建设、运营管理和评价,山西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经过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照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3 基本规定;4 选址与规划;5 基础设施;6 工艺与设备;7 能源与资源;8 管理体系;9 产品与绩效;10 提高与创新。

本标准由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负责管理,山西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请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至山西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新化路8号,联系电话:0351-4239486),以便今后修订。

1 总 则

1.0.1 为推动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规范和指导绿色生产基地(以下称"绿色基地")的建设、运营管理和评价,特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按照基础性与先进性相结合、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绿色生产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

1.0.3 本标准适用于工程建设领域生产基地自我评价或第三方评价。

1.0.4 绿色生产基地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绿色生产基地 Green construction and manufacture site

实现了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基地。

2.1.2 绿色产品 Green product

在保证产品功能的前提下,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或危害小,资源能源消耗少、品质高的产品。

2.1.3 非传统水源 Unconventional water 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2.1.4 可再利用材料 Reusable material

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

2.1.5 建筑适变性 Architectural adaptability

包括建筑的适应性和可变性。适应性是指使用空间的变化潜力;可变性是指结构和空间的可修改性。

2.1.6 产品生态设计 Product ecological design

将环境因素纳入产品设计之中,在设计阶段就考虑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环境影响,从而帮助确定设计的决策方向,通过改进设计把产品的环境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的设计理念。

2.1.7 碳足迹 Carbon footprint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

3 基 本 规 定

3.1 一般规定

3.1.1 基本条件参与绿色评价的基地应符合下列基本条件:

1 基地依法设立,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2 基地无建设领域限制或禁止使用的淘汰技术和工艺;

3 基地按本标准完成自评价,形成自评报告与评价资料;

4 近三年(含三年)内无较大及以上安全、环保、质量等事故;

5 基地能源消耗指标满足有关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限定值的要求;

6 基地各种污染物排放指标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7 基地完成建设已竣工验收,且投产运行不少于1年。

3.2 评价内容与指标

3.2.1 评价内容包括选址与规划、基础设施、工艺与设备、能源与资源、管理体系、产品与绩效共6 类一级指标,并设“提高与创新”作为加分项。每类指标均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控制项的评定结果为符合或不符合;评分项和加分项按得分值量化评价。绿色基地评价的分值设定见表3.2.1。

3.3 评价等级划分

3.3.1 当基地符合第3.1条基本条件时,可进行绿色基地等级评价。

3.3.2 绿色基地评价规定:

1 当全部控制项满足要求时,可评价绿色基地;

2 当总得分值为60~75分、76~90分、91分以上时,分别评价为A级、AA级、AAA级绿色基地。

3.4 评价组织及内容

3.4.1 绿色基地的第三方评价应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由被评价单位编写自评报告。自评报告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基地概论;

2 绿色基地实施情况,包括规划与选址、基础设施、工艺与设备、能源与资源、管理体系、产品与绩效、提高与创新等7项内容及相关证明资料;

3 主要创新做法及亮点等;

4 自评意见和结果;

5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6 下一步工作计划。

3.4.2 绿色基地评价程序包括评价单位汇报、现场实地核查、文件资料查阅、评价结果反馈。

3.4.3 现场实地核查包括规划与选址、基础设施、工艺与设备、能源与资源、管理体系、产品与绩效、提高与创新等情况。

3.4.4 文件资料查阅,主要包括规划与选址、基础设施、工艺与设备、能源与资源、管理体系、产品与绩效、提高与创新等相关文件资料、记录及其他证明材料的查阅。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团 体 标 准 T/CUWA 30051-2022

再生水输配系统运行维护安全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operation, maintenance and safety of reclaimed water delivery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2022-09-01 实施  2022-04-26 发布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 发布

 

T/CUWA 30051-2022,再生水输配系统,安全技术,维护,运行,T/CUWA 30051-2022 再生水输配系统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公告:中水协标字〔2022〕 第5号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关于发布团体标准《再生水输配系统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的公告:现批准《再生水输配系统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为团体标准,编号为T/CUWA 30051——2022,自 2022年9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

根据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关于印发〈2020年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团体标准制订计划)的通知》(中水协〔2020〕10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规程。

本规程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输配方式、并网管理、调度运行、系统维护、安全管理和智慧化管理。

1 总则

1.0.1 为贯彻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提高区域水资源循环再生利用水平,保障再生水输配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以城镇再生水为介质的输配系统运行、维护和安全管理。其他分散式或用户自建再生水输配系统可参照本规程执行。

1.0.3 再生水输配系统的运行、维护和安全管理应遵循科学规范、稳定可靠、因地制宜、智能管控的原则。

1.0.4 再生水输配系统的运行、维护和安全管理,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再生水输配系统reclaimed water delivery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将再生水由再生水厂输配至用户的设施,包括管道、渠道、河道及配套设施等。

2.0.2 管道输配pipeline delivery and distribution

利用压力管道、重力管道或压力与重力组合管道将再生水输送并分配至用户的方式。

2.0.3 渠道输送 canal delivery

利用水渠、水沟等输水通道将再生水输送至用户的方式。

2.0.4 河道输送river transmission

利用天然河湖、人工河道等水体将再生水输送至下游用户的方式。

2.0.5 单一用户输送模式uni-user delivery mode

为满足用水量大且稳定的用户需求而建立的点对点的再生水输送模式。

2.0.6 多用户输配模式multi-user delivery and distribution mode

为满足不同用户需求而建立的一网多供的再生水输配模式。

2.0.7 并网grid-connection

新建或改建的管道或渠道接入已建再生水输配系统。

2.0.8 输水系统delivery system

从再生水厂输送至配水系统之间的管渠、河道及配套设施。

2.0.9 配水系统distribution system

从再生水输水系统末端至用户的各类设施所构成的系统。

3 基本规定

3.0.1 再生水输配系统一般由清水池、输水管渠与河湖、中间调蓄设施、泵站等增压设施、配水管网、阀门、水质检测设备、计量设备、取水设施、消毒设施等组成,可设置服务站点对所覆盖区域内的设施设备进行维护和安全管理。

3.0.2 根据用水需求及利用条件,再生水可因地制宜地用于农林牧渔业、城市杂用、工业、景观环境和河湖生态补水等。

3.0.3 不同利用途径的再生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分类》GB/T18919、《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地下水回灌水质》GB/T 1977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T19923、《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农田灌溉用水水质》GB20922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绿地灌溉水质》GB/T25499及当地相关规定。

3.0.4 再生水用于农林牧渔业等时,宜先进入河湖、人工湿地等生态系统缓冲净化后再调配利用。

3.0.5 大用户宜采用单一用户输送模式,用户间水质、水量可协调时宜采用多用户输配模式。

3.0.6 应制订再生水输配系统运行、并网、运行调度、水质质量等管理制度。

3.0.7 从事再生水输配系统运行、维护和管理的技术人员应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特种作业操作证上岗。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3

4输配方式………………………………………………………4

4.1一般规定……………………………………………………4

4.2管道输配……………………………………………………4

4.3渠道输送……………………………………………………4

4.4河道输送……………………………………………………5

5并网管理………………………………………………………6

5.1一般规定……………………………………………………6

5.2并网前管理…………………………………………………6

5.3并网连接……………………………………………………7

6调度运行………………………………………………………9

6.1一般规定……………………………………………………9

6.2调度运行……………………………………………………9

6.3水质保障……………………………………………………10

6.4计量与漏损控制……………………………………………11

7系统维护………………………………………………………13

7.1一般规定……………………………………………………13

7.2维护站点……………………………………………………13

7.3系统巡检……………………………………………………14

7.4设施设备维护………………………………………………15

7.5泵站维护……………………………………………………18

8安全管理………………………………………………………19

8.1一般规定……………………………………………………19

8.2系统标识……………………………………………………19

8.3安全措施……………………………………………………20

8.4 应急措施······················································20

9 智慧化管理 ······················································22

9.1 一般规定······················································22

9.2 数字化信息·················································22

9.3 数字化应用 ···················································22

9.4 信息安全······················································24

本规程用词说明 ···················································25

引用标准名录 ···················································26

附:条文说明 ···················································27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保障性住房,发展,建设,研究,绿色,高清PDF《 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著

保障性住房是从住房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出发,适应不同收入、不同类型住房困难群体的实际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实现住房保障目标的具体形式。包括租赁型的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及限价商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是我国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我国住宅类建设相关设计、建造、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发展方向。"十二五”期间,我国计划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全国各地根据国家政策要求相继出台配套措施,大力推进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
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1号文件”转发了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求“十二五”期间需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该行动方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主导建设的社会住房项目,应以绿色建筑技术为导向,避免使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落后技术,加快绿色建筑适用技术的集成推广和应用。通过绿色建筑建造技术确保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建造方式等方面尽可能的实现四节一环保的绿色低碳目标,为大量、快速的保障性任务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技术保障,促进城市建筑从传统的“高消耗型模式"向“节能环保型模式”转变。
《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发展研究》是作为《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保障性住房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的通知》(建办[2013]185)的研究成果,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委托,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主编,与北京市住房保障办公室、上海经纬建筑规则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杭州市建设委员会、杭州市城乡绿色建筑促进中心、中天建设集团、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哈尔滨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哈尔滨市长禹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昆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昆明万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深圳万都时代绿色建筑技术有限公司、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招商地产等单位共同完成。
《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发展研究》立足于国情,针对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基本特征,基于面向全国重点地区的深入调研,着重研究了各地保障性住房发展现状情况;梳理了相关绿色建筑标准、导则和指南类的技术文件:结合各气侯区及保障性住房特点,全面分析了绿色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和建造施工方面的实际问题:对不同气侯区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产业化发展以及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适用技术体系和部品技术支撑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出台《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试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目录
北京市保障性住房推进绿色建筑建设工作研究报告…1
上海市保障性住房推进绿色建筑建设工作研究报告42
广州市保障性住房推进绿色建筑建设工作研究报告81
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推进绿色建筑建设工作研究报告94
杭州市保障性住房推进绿色建筑建设工作研究报告98
哈尔滨市保障性住房推进绿色建筑建设工作研究报告…146
昆明市保障性住房推进绿色建筑建设工作研究报告…150
万科地产保障性住房推进绿色建筑建设工作研究报告…182
招商地产保障性住房推进绿色建筑建设工作研究报告…194
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研究…202

主编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安微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极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标唯设计研宠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统一编号:GJBT-1615
实行日期:二0二二年十月一日
图集号:22G614-1

22G614-1,填充墙结构构造,砌体填充墙,22G614-1砌体填充墙结构构造图集(替代12G614-1)

编制说明

1编制依据
本图集依据的主要标准规范:
《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2021
《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
《砌体结构通用规范》GB55007-2021
《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202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CB50011-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GB50010-2010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
《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GB50574-2010
《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范》JGJ339-2015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13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技术规程》JGJ/T14-2011
《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应用技术标准》JGJ/T17-2020
当依据的标准规范进行修订或有新的标准规范出版实施时,本图集与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不符的内容、限制或淘汰的技术或产品,视为无效。工程技术人员在参考使用时,应注意加以区分,并应对本图集相关内容进行复核后选用。
2适用范围
2.1本图集适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中(不包括单层钢筋混凝上排架结构房)的砌体填充墙(包括外围护墙和内隔墙)与混凝土主体结构的拉结构造及填充墙之间的拉结构造,本图集不适用于夹心墙。
2.2本图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8度。当用于9度时,除满足本图集的相关要求外,还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采取进一步的加强措施。8度且功能级别为一级、9度且功能级别为一、二级的砌体填充墙,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范》JGJ339的规定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
2.3本图集适用的环境类别为1、2类,用于2类环境类别时应对连接钢筋、铁件、预埋件等进行防腐防锈处理。
3材料
3.1填充墙体宜采用轻质砌体材料。填充墙砌体材料的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a)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简称小砌块)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3.5,用于外墙及潮湿环境的内墙时不应低于MU5;全烧结陶粒保温砌块仅用于内墙(不得用于外墙),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2.5、密度不应大于800kg/m3。
b)烧结空心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3.5,用于外墙及潮湿环境的内墙时不应低于M5。
c)烧结多孔砖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10。
d)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A2.5,用于外墙及潮湿环境的内墙时不应低于A3.5。
3.2对于建(构)筑物防潮层以下、长期浸水或化学侵蚀环境、砌体表面温度高于80℃以及长期处于有振动源环境的填充墙不应使用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或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防潮层以下应采用实心砖或预先将孔灌实的多孔砖或灌孔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砌筑,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的耐久性相关规定。
3.3填充墙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烧结普通砖和烧结多孔砖砌体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蒸压普通砖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s5;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a5;混凝土砌块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
3.4房屋顶层墙体及女儿墙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7.5(Ma7.5、Mb7.5、Ms7.5).
3.5填充墙砌筑砂浆宜采用预拌砂浆或干混砂浆。
3.6室内地坪以下及潮湿环境应采用水泥砂浆、专用砂浆;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应采用专用砂浆砌筑。
3.7构造柱、水平系梁、过梁等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的灌孔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b20,且不应低于1.5倍的块体强度等级;钢筋混凝土芯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b25.
3.8钢筋:箍筋、拉结钢筋采用HPB300(φ)或HRB400(独);水平系梁、圈梁主筋采用HPB300(φ)或HRB400();构造柱和芯柱主筋采用HRB400(坐)。
3.9预埋件:预埋件锚板宜采用Q235、Q355级钢,锚筋应采用HRB400或HPB300钢筋,严禁采用冷加工钢筋.设置预埋件的结构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3.10焊条:焊条的型号为E4303、E5003,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的规定。
3.11若实际工程中必须采用蒸压粉煤灰普通砖、蒸压灰砂砖作为填充墙砌体材料时,可参照本图集的有关内容,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中有关耐久性的规定
4设计原则
4.1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填充墙的厚度:外围护墙不应小于120mm,内隔培不应小于90mm.
4.2砌体填充墙整体设计。
a)填充墙上的作用应包括墙体自重、墙体上附着物的重量、风荷载及地震作用;填充墙应满足风荷载及地震作用影响下的稳定性要求;对于高度大于6m的填充墙,除满足本图集相关构造外,还应进行专门设计
b)采用砌体填充墙,应采取措施减少对主体结构的不利影响:
1)平面布置宜均匀对称,减少因砌体填充培的质量和刚度偏心造成的主体结构扭转;
2)砌体填充墙的竖向布置宜均匀连续,避免产生上、下刚度突变;
3)避免形成薄弱层或短柱;
4)应考虑墙体质量及刚度的差异对主体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特别应注意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填充墙对角柱产生的不利影响。
a)填充墙与主体结构应可靠拉结。填充墙与周边主体结构构件的连接构造和嵌缝材料应满足传力、变形、耐久、防护和防止平面外倒塌要求,
b)填充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应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以适应主体结构不同方向的层间变形需求。
4.3砌体填充墙连接构造:砌体填充墙与主体结构的拉结及填充墙墙体之问的拉结,根据不同情况可采用拉结钢筋(以
下简称拉结筋)、焊接钢筋网片、圈梁、水平系梁和构造柱。
4.4当填充墙与主体结构采用不脱开的连接方法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填充墙应沿框架柱、剪力墙全高每隔500mm~600mm设2p6拉结筋(墙厚大于240mm时宜设36拉结筋),拉结筋伸入培内的长度,6、7度时宜沿墙全长贯通,8、9度时应全长贯通;
b)砌体填充墙的墙段长度大于5时或墙长大于2倍层高时,墙顶宜与梁底或板底拉结,墙体中部应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m;
c)当有门窗洞口的填充墙尽端至门窗洞口边距离小于250mm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墙垛;
d)当砌体填充墙的墙高超过4m时,宜在墙体半高处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砌体填充墙高度不宜超过6m。
4.5应避免设备管线的集中设置对填充墙产生削弱,无法避免时,应采取加强措施。
4.6楼梯间和人流通道处的填充墙,应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详见本图集第36、37页。
4.7构造柱和水平系梁最外层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0mm;灰篷中拉结钢筋外露砂浆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
4.8钢筋送接
a)构造档水平系梁纵向钢筋采用绑扎搭接时,全部纵筋可在同一连接区段搭接,钢筋搭接长度为50d;
b)墙体拉结筋的连接:采用焊接接头时,单面焊的钢筋搭接长度不小于10d;采用绑扎搭接连接时,搭接长度为50d
且不小于400mm。
4.9砌体填充墙应根据有关规范、规程及地区规定对墙体采取必要的抗裂措施。
4.10构造柱设置原则:
a)填充培长度超过5m或层高2倍时,墙体中部应设置构造柱,
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m;
b)当楼梯间和电梯间采用砌体填充墙时,应在四角设置构造柱;
c)填充墙开有宽度小于2m的门窗洞口时,洞口边宜设置抱框;填充墙开有宽度大于2m的门窗洞口时,洞口边宜设置构造柱;
d)外墙的L形转角处、内墙和外墙交接处宜设置构造柱;
e)当填充墙端部无主体结构或垂直墙体与之拉结时,端部应设置构造柱;
f)圆弧形外墙应加密设置构造柱,培高中部宜设置水平系梁,且间距不宜大于2m;g)隔断墙(填充墙顶面与混凝土梁和板无连接)构造柱的设置详见本图集第26页。
5填充墙施工主要要求
5.1本图集填充墙使用的材料应有产品出厂合格证书、产品性能型式检验报告;应对块材、水泥、钢筋、外加剂、预拌砂浆、预拌混凝土的主要性能进行检验,证明质量合格并符合设计要求;应根据块材类别和性能,选用与其匹配的砌筑砂浆。
5.2块材进入施工现场后应按品种、规格、强度等级分类堆放整齐,堆置高度不宜超过2m,并应有防潮湿、防雨雪措施。
5.3砌筑砂浆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T98的要求进行试配,砂浆基本性能检验方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JGJ/T
70的规定。水泥砂浆应在拌成后3h内使用完毕;当施工期间最高温度超过30℃时,必须在拌成后2内使用完毕。砂浆拌合后和使用中出现泌水现象时,应在砌筑前再次拌合。
5.4填充墙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不应低于B级。
5.5填充墙的砌筑,应待承重主体结构检验批验收合格后进行。填充墙与承重主体结构间的空(缝)隙部位施工,应在填充墙砌筑14d后进行.
5.6在厨房、卫生间、浴室等处采用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墙体时,墙底部宜现浇与填充墙同厚度的混凝土坎台,其高度宜为200mm.
5.7填充墙砌筑时应错缝搭砌。拉结筋不应放在孔洞上,应保证钢筋被砂浆或灌浆包裹。
5.8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应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填充墙未完成前的稳定和施工安全,
5.9砌体填充墙砌筑完成后,应让其充分干燥、收缩后再做面层(一般7d以后)。

目录

编制说明·…1
常用砌体自承重墙允许计算高度[H]··7
混凝土结构中预留拉结钢筋详图……8
混凝土结构中预留拉结钢筋和植筋法详图··9
构造柱、芯柱、水平系梁、过梁预留筋详图10
填充墙与框架柱拉结详图·11
填充墙与框架柱拉结剖面图···13
混凝土结构中预埋件详图···14
构造柱详图……15
填充墙与构造柱拉结详图17
填充墙顶部构造详图··18
填充墙布置示意图…19
门洞口做法…·21
窗洞口做法…·22
填充墙无洞口墙体构造柱及水平系梁布置示意图·23

填充墙有洞口墙体构造柱及水平系梁布置示意图···24
填充墙拉结示意图…25
隔断墙构造详图··26
小型空心砌块填充墙布置示意图·27
小型空心砌块墙体、芯柱根部详图…28
小型空心砌块填充墙拉结详图·29
小型空心砌块门洞口做法··33
小型空心砌块窗洞口做法34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拉结详图··35
填充墙单面设置钢丝网片详图36
填充墙双面设置钢丝网片详图··37
女儿墙构造详图…38
设备箱预留洞口构造详图··39
填充墙门窗过梁选用及详图·40
填充培门窗过梁选用表·41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地下工程,夏才初,测试理论,监测技术,《地下工程测试理论与监测技术》 夏才初

前言
地下工程测试与监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程应用性学科。随着地下工程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的发展,在获得地下工程设计的基本教据、进行设计方案的试验论证和施工过程的监测和监控中,测试与掌测越来越成为地下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连接点和必需环节,因而,地下工程测试.监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在地下工程专业方向的知识结构中显得越来越耻要。地下工程专业测试与监测方法和技术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地下工程设计施工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地下工牌的建造程序有别于一般地面工程建筑遵循的“勘察- -设计一旅工”的流程,在施工完成以前.地下工程的计算模型和输人参数都是变化的,因面,地下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普迪采用科学化的经验方法与工程实际密切结合的信息化监控设计施工方法,它是把地下工程开挖后周圈岩土和支护系统力学性态的变化作为判断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依据,把施工监测所获得的信息加以处理,与工程类比的经股方法相结合,建立一些必要的判断准購,利用量测結果及时地调整、确定支护参敷或作出施工决策,因面,测试和监测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眼睛”作用。在用新奥法蕴工隧道的工艺中,将施工监测作为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在城市基坑工程魄工中,基坑围护结构和环境监测e写人有关法规强制实施;在大型地下工程的建造过程中,测试与监测几乎贯穿于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的整个过程。
由于测试和监酒在地下工程建造过程中的重要性,它在地下工程专业方向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也是极其重要的,并随着大型重要地下工程建设的增多,其重要性也在繼续增加。
編著本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熟恶和掌握地下工程基本的测试原理和技术的基础上,提高测试技能和试验研究能力,增强试验设计和监测方案制订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本书的编著过程中,特别注重介绍近几年来在国内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井取得成功的新元件、新仪器、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尽可能吸收国内外在该领城的最新成果。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作者近年结合所承担的国家重要科研项目或工程荤测与咨询任务积累的经验和成果,反映了作者及其所属学料组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和特色。本朽分测试理论和测试技术两大部
分,前者阐还地下工程测试和监割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后省介绍工程应用技术。本书韧稍曾作为数届地下建筑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必能课的教材.也曾用作地下结构与岩土工程专业研究生专题讲座的资料。此次改编又补充了较多的内容,以使本书能同时用作硕士研究生"试验研究与测试技术”方而的课程的教材。
由于各大学炮下工程专业对该门课程要求各有侧重。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阐,本书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不一- 定都能满足各大学对该门课程的要求,书中也难免存在缺点和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地下工程,夏才初,测试理论,监测技术,《地下工程测试理论与监测技术》 夏才初 地下工程,夏才初,测试理论,监测技术,《地下工程测试理论与监测技术》 夏才初 地下工程,夏才初,测试理论,监测技术,《地下工程测试理论与监测技术》 夏才初 地下工程,夏才初,测试理论,监测技术,《地下工程测试理论与监测技术》 夏才初 地下工程,夏才初,测试理论,监测技术,《地下工程测试理论与监测技术》 夏才初 地下工程,夏才初,测试理论,监测技术,《地下工程测试理论与监测技术》 夏才初

 

施工,设计,路基,高速公路,高清PDF《高速公路路基设计与施工 》高速公路丛书编委会

内容提要
高速公路路基设计施工》是《高速公路丛书》之一,全书共十五章,包括绪论、填方路基设计、挖方路基设计、软土地基处理设计其它特殊地区的路基设计、路基防护与加固、挡土墙设计、路基排水设计、填方路堤施工、挖方路基施工、软土地基处治施工、其它特殊地区的路基施工、路基防护与加固施工、挡土墙施工和路基排水设施施工。
本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近十几年来高速公路设计与施工的先进技术经验,内容丰富,语言简练,图文并茂。既可供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人员参考、借鉴,亦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前言
80年代以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有了飞速的发展,至1997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4 735km , 预计到2000年将达到6 500km。路基是路面的基础,是公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探索高速公路路基设计与施工中的经验和科研成果,介绍推广技术成熟、经济实用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将为今后高速公路路基设计与施工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为此,在高速公路丛书编委会、人民交通出版社的组织下,于1996年6月在上海召开了有关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参加的《高速公路路基设计与施工》分册编写工作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编写大纲,确定了编写组织机构、编写分工、进度计划.编写技术要求及有关事宜。会议同时明确了由上海市公路管理处任主编单位,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总公司为副主编单位。
本书内容涉及高速公路路基设计与施工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填方、挖方路基、特殊地区路基、软士路基处理、路基防护与加固、挡土墙、路基排水等。全书采用了国家和交通部最新颁布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并在内容选择与编写深度.上较全面地反映了高速公路路基建设的经验与科研成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共分十五章。第一章由张珂编写;第二章、第六章由宋心中编写;第三章、第八章由陈辉海编写;第四章由姜荣泽编写;第五章、第七章由张秋萍编写;第九章由张奎鸿、徐森、林海蓉编写;第十章.第十三章由龚瑞书编写;第十一章由赵景明、赵晖编写;第十二章由王立中编写;第十四章由王立中、杨志鸣编写;第十五章由马宁、徐森编写;第十六章由张珂、钱玢编写。
全书由沈天勇、常广生、彭扬言、张朝生审稿,由朱惠君、徐车统稿。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参编单位、上级领导及有关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如有错误或不当之处,敬请使用单位或个人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今后再版时修正补充。

施工,设计,路基,高速公路,高清PDF《高速公路路基设计与施工 》高速公路丛书编委会 施工,设计,路基,高速公路,高清PDF《高速公路路基设计与施工 》高速公路丛书编委会 施工,设计,路基,高速公路,高清PDF《高速公路路基设计与施工 》高速公路丛书编委会

ICS 01.100.01

CCS J 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41158.1—2022
机械产品三维工艺设计第1部分:术语定义
Three-dimensional process planning for mechanical products—Part 1:Terms and definitions
2022-03-09发布2022-10-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 布

GB/T 41923.1-2022,三维工艺,定义,术语,机械产品,设计,GB/T 41923.1-2022 机械产品三维工艺设计 第1部分:术语和定义

内容摘抄: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为GB/T41158《机械产品三维工艺设计》的第1部分。GB/T41158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1部分:术语和定义;

——第2部分:通用要求;

——第3部分:模型构建;

——第4部分:工艺符号与标注;

——第5部分:详细设计;

——第6部分:数据要求;

——第7部分:发放要求。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全国技术产品文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46)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南京琪骏软件有限公司、山东山大华天软件有限公司、上海湃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杜劭峰、马涛、潘康华、陈杰、赵正龙、张红旗、唐微、邵晓东、刘军、兽祥宇、施国友、张智普、陈素军。

(略)

1 范围
本文件界定了与机械产品三维工艺设计相关的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适用于基于模型定义的机械产品三维工艺设计的应用、开发、服务与研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基础术语

3.1
三维工艺设计 three-dimensional process planning
基于三维设计模型,以工艺信息的三维构建、三维表达、存储、发布为特征,为制造、检验、服务等环节提供直观的、可直接利用的三维数据的工艺活动。
注:三维工艺设计是一种以三维模型作为工艺信息载体的工艺设计方法。

3.2
三维工艺文件 three-dimensional technological document
基于三维模型的,可交互的,用于指导工人操作和用于生产、工艺管理等的各种技术文件。

3.3
工艺资源 process resource
在产品工艺设计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的统称。【来源:GB/T 26102——2010,3.4】

3.4
工艺路线 process route
产品或零部件在生产过程中,由毛坯准备到成品包装入库,经过企业各有关部门或工序的先后顺序。
【来源:GB/T4863—2008,3.1.13】

3.5
工艺过程 process
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相对位置或性质等,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的过程。【来源:GB/T4863——2008,3.1.10】

3.6
工艺参数 process parameter
为了达到预期的技术指标,工艺过程中所需选用或控制的有关量。【来源:GB/T 4863—2008,3.1.18】

3.7
标注 annotation
无需手工或外部处理即可见的尺寸、公差、注释、文本和符号。【来源:GB/T 24734.1—2009,3.1】

3.8
工艺信息框格 technology information frame
通过将某些工艺信息要素进行有序编码排列的表达工艺信息的模块化方法。

3.9
装配仿真 assembly simulation 对装配模型进行装配分析与模拟的活动。
注:该活动包括一次或多次的装配顺序规划、装配路径规划以及装配过程仿真等,用于装配干涉检查和装配工艺优
化等目的。

3.10
工艺仿真 process simulation
利用计算机数字化手段,对制造工艺进行数值模拟的活动。

3.11
三维工艺应用 three-dimensional process application 三维工艺设计结果数据在制造、检验、服务等环节应用的过程。

3.12
三维工艺发放 three-dimensional process distribution
将设计环节完成并通过审批的三维工艺数据,向制造、检验、服务等环节进行传递的过程。
4 模型术语

4.1
设计模型 design model
完整表达产品几何信息、标注信息和属性的三维模型。

4.2
工艺模型 process model
以三维模型为核心,集成工艺设计信息,反映产品或零部件制造过程的三维模型集合。注:工艺模型一般包括毛坯模型和工序模型等。

(略)

内容索引:

目次
前言I
引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基础术语1
4模型术语2
5清单术语3
6数据术语3
参考文献…4
索引…5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01.100.01

CCS J 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41158.2—2022
机械产品三维工艺设计第2部分:通用要求
Three-dimensional process planning for mechanical products—Part 2:General requirements
2022-03-09发布 2022-10-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 布

GB/T 41923.2-2022,三维工艺,机械产品,第2部分:通用要求,设计,GB/T 41923.2-2022 机械产品三维工艺设计 第2部分:通用要求

内容摘抄: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是GB/T41158《机械产品三维工艺设计》的第2部分。GB/T41158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1部分:术语和定义;

———第2部分:通用要求;

———第3部分:模型构建;

———第4部分:工艺符号与标注;

———第5部分:详细设计;

———第6部分:数据要求;

———第7部分:发放要求。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技术产品文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46)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上海湃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南京骐骏软件有限公司、山东山大华天软件有限公司、 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中国航发西安动力控制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连坤、赵正龙、王云锋、张晓璐、陈帝江、曾祥宇、邵晓东、靳化振、王小海、阮思维、 程敢峰、王宇。

引 言
随着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的逐步应用和推广,以及基于模型定义(MBD)技术在制造业企业内的实施,机械产品的研制模式和研制流程发生了重大变革,三维数字化模型已经取代二维图纸, 逐渐成为产品研制的唯一依据,这无论在技术上、管理上还是思想观念上,都是一个巨大的变革。这种
变革使得传统的二维工艺设计标准已难以适用于三维环境下的工艺设计。为有效解决制造企业三维工艺设计技术应用瓶颈问题,推动三维工艺设计技术的普及与工程化应用,制定了 GB/T41158《机械产品三维工艺设计》。依据机械产品开展三维工艺设计的工作过程,拟由7个部分组成。

———第1部分:术语和定义。目的在于规范与机械产品三维工艺设计相关的术语和定义,统一相关概念,避免由于概念和术语不明确而造成的交流困难、歧义和误解。

———第2部分:通用要求。目的在于机械产品三维工艺设计的分类、一般流程以及各关键环节的通用要求,着重解决机械产品三维工艺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给出相关技术要求。

———第3部分:模型构建。目的在于规范机械产品三维工艺设计中工序、工步模型如何构建和转换,着重解决机械产品三维工艺设计过程中工序、工步模型构建的流程和共性要求等问题,避免由于设计习惯不一致造成的返工。

———第4部分:工艺符号与标注。目的在于规范机械产品三维工艺设计中机加、钣金、焊接和装配等各类工艺符号的符号内容、表示法和三维标注要求,为三维环境下工艺符号的标注提供依据和指导。

———第5部分:详细设计。目的在于规范机械产品三维工艺设计过程中针对机械加工、钣金、装配和焊接工艺设计的业务过程、一般流程和数据要求,为机械产品三维工艺设计详细设计提供依据和指导。

———第6部分:数据要求。目的在于规范机械产品三维工艺设计中数据的分类、数据交换与共享要求,着重解决机械产品三维工艺设计过程中各阶段数据传递交付物不清晰、数据不完整等问题。

———第7部分:发放要求。目的在于规范机械产品三维工艺设计中工艺结果发放相关的发放内容、 发放形式和技术要求,为三维环境下工艺结果的发放提供依据和指导。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在三维环境下机械产品三维工艺设计的分类、一般流程,以及方案设计、路线设计、详细设计、工艺审签、工艺发放、工艺验证、工艺变更等详细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基于模型定义的机械产品三维工艺设计的应用、开发、服务与研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4737.2—2012 工艺管理导则 第2部分:产品工艺工作程序
GB/T24737.4—2012 工艺管理导则 第4部分:工艺方案设计
GB/T41158.1 机械产品三维工艺设计 第1部分:术语和定义
3 术语和定义
GB/T41158.1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分类
4.1 按工艺模型分类
按工艺模型的类型分类,通常可分为零件三维工艺设计和组件三维工艺设计。
4.2 按工艺类型分类
按工艺设计类型分类,通常可分为三维机加工工艺设计、三维钣金工艺设计、三维装配工艺设计、三维焊接工艺设计、三维铸造工艺设计、三维锻压工艺设计等。

(略)

内容索引:

目次
前言 …………………………………………………………………………… Ⅰ
引言 ……………………………………………………………………………… Ⅱ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分类 ………………………………………………………………………… 1
4.1 按工艺模型分类 ……………………………………………………… 1
4.2 按工艺类型分类 …………………………………………………………… 1
5 一般流程 ………………………………………………………………… 1
6 详细要求 ……………………………………………………………… 2
6.1 方案设计 ………………………………………………………… 2
6.2 路线设计 ………………………………………………………… 3
6.3 详细设计 …………………………………………………………… 3
6.4 工艺审签 ………………………………………………………… 4
6.5 工艺发放 ……………………………………………………………… 5
6.6 工艺验证 …………………………………………………………… 5
6.7 工艺变更 ……………………………………………………… 6
附录 A (资料性) 机械产品三维工艺设计的可视化发布样式 ………………… 7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城市桥梁,城市桥梁施工,高清PDF《城市桥梁施工》

第一章桥梁建筑概论
第一节概论
桥聚是城市建设的大型结构物。是城市交通的重要设施之一, 它是为城市居氏各种活动务的。城市是人口、工业、商业、科学文化,交通运输等各项事业高度集中和发达的地方。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城市中复杂的大规模现代化生产和科技活动更加频繁,交通流量急剧加大,造成城市交通拥挤。为解决这个问题,娩得增加城市交通设施,改造旧路,建筑桥柔,发展城市交通事业。
桥梁起城市交通的枢组,其主要功能是跨尴各种降碍,联系建筑物和各种交通设施,承受来往车辆,行人荷重。此外,它作为装饰城市建筑的艺术品,还有美化环境等作用。因此在选择桥型时,既要考虑造型艺术,又要芍虑实施的可行性。
高速公路的发展,城市的扩建,建筑新材料的出现,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桥架崖工技术发生「很大变化,各种新桥型在实践中不断涌现。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对桥梁连筑趣出了新的要求。本书力图说明。在探常各种施工技术、组织和管理技能中,有时用料放少的桥果结构不一定是最经济的桥型。而施工方法的经济性,施工组织与管理的科学性,对桥荣工程的总道份有很大的影响,有时悬决定性的。本书试图从中寻找出施工技术、组织与管理对桥梁工程的质量、工期.成本的最佳联系。

第二章桥梁施工的测量工作
第一节桥梁施工测量的主要内容
为了保证桥梁唆工后的准确位置和尺寸符合设计要求,在施工各阶段,应根据设计文件对主要部位进行测定,及时防止差错,作出检查核对记录,以便在工程进展中查对。
此项工作的主要内容如下:
1.对设计部门交付的有关桥位中线桩,三角网基点柱,水准基点桩等资料进行检查,核对,若发现桩志不明、不足、不稳妥、被移动过或测量精度不符合要求时,应重新补测、加固、移设或重新测设并通知设计部门。
2.补充施工时所需的中线桩。
3.测定墩台中攸线和基础性的位置。
4.测定桥头锥坡,翼墙和导流构造物的位置。
5.补充施工时所需的水准点。
6.随时擲量检查修建部位的中线和标高。
7.其他的施工测量。
獼最的主要工作是精确测定墩台中心位置,桥轴中线测量以及对构筑物各细部构造的定位和放线。
中线测址包括对桥梁两端头设置中线控制桩的复测;丈量桥轴线长度;补充水准点测量等。补充水准点要对控制桥梁结构的高度,有效地建立施工水准网提供方便。
为使测量工作顺利进行,侧量前应做好必要的技术和组织准备工作。婴熟悉设计文件、图纸和有关棚设资料;要与设计部门办理好现场固定性的交接工作;还应敞好侧量人员的分工、仪器、用具、施测步嵘、利量进度计划等项准备工作。

第三章
模板、拱架和支架
第一节概论
榄板。拱架和支架是桥梁施I: 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叮或桥浆I地庾制或就地浇社混凝土、钢筋混凝上、预应力混凝l:以及叮1结构的各种构1B鼎用模板:在架设摸桥时,
需用拱掣作上水浇社或砌筑抵图成型在支架让施川要搭梨父乖空中作业。
模板、拱架和支架的1要特点怂辰受各种荷战,使构件成型。作用在其1的荷载有桥梁结构电,自币、施[荷载、'然维软(城、“,温度、地农力)等。它们分竖百方向和水平方向等。因此,E设计利制作时、婴号虑其最不利的维合(川参考長131)。

(略)

 

夏桂云,大跨度桥梁,李传习,结构计算理论,高清PDF《大跨度桥梁结构计算理论》 李传习 夏桂云

内容提要
本书论述大跨度桥梁结构分析理论及其编程原理,个书共分四章,
近二十年,我国大跨度桥梁建设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H时期,大跨变桥梁结构分析理论亦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本书足作者在他人研究成果及论文、著作的基础J..结台自己在大跨度桥梁结构分析万面的教学和科研体会写作而成,融入了自己的部分研究成果。本书的殚论.方法和科序已企多座桥梁中得到运川和检验。本书既有较高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用性.有些研究成果足首次发表
本书可供桥梁专业设计施工与研究人员参考.小可作为桥隧工程专业、结构工程专业研究1和高印级本科牛学习的教学参考书或教材。

总序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科技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日道显著,教育在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日益重要。进入新世纪,面对国际国内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出现的新特点,我国的高等教育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高等教育的发展处在一个前所来有的重要时期。其一,加入WTO,中国经济已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之中,国家问的竞争更越激烈,竞争的焦点已更多地体现在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上,因此,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是全球化条件下的综合竞争:其二,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将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改革与实践必将提出许多过去不曾遇到的新问题,高等教育面临加速改革以适应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面对这样的形势与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着力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与质量。这是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采敦的极其重大的战略步骤,同时,也是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捉供基础性的保证。
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早在1998年7月,救育部就对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第四次全面修订。在新的专业目录中,土术工程专业扩大了涵蓋面,原先的公路与域市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等专业均纳入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是为满足培养“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对原有相关专业本科救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一调整是着眼于培养21世纪社会主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而进行的,面对断的变化,要求我们对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模式、课程休系和内容都应作出适时调整,以适应委求。
根据形势的变化与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同时,也考虑到近些年来公路交通大发展所引发的需求,人民交通出版社通过对“八五“、“九五”期间的路桥及交通工程专业高校教材体系的分析,提出了组织编写一套西向21世纪的具有鲜明交通特色的高等学校救材的设想。这一设想,得到了原路桥教学指导委员会几乎所有成员学校的广泛响应与支持。2000年6月,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发起组织全国面向交通办学的12所高校的专家学者组成面向21世紀交通版高等学校教材(公路类)编审委员会,并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着手组织编写土木工程专业具有交通特色的道路专业方向、桥梁专业方向以及交通工程专业救材。会议经过充分研讨,确定了包括基本知识技能培养层次、知识技能拓宽与提高层次以及教学辅助层次在内的约130种教材,范围涵盖本科与研究生用载材。会后,人民交通出版祉开始了綳致的教材骗写组织工作,经过自由申报及专家推荐的方式,近20所高校的百余名教授承担的130种教材的主编工作。2001 年6月,教材编委会召开第二次会议,全面审定了各门教材主编院校提交的教学大纲,之后,编写工作全面展开。
面向21世纪交迅版高等学校教材编笃工作是在本科专业日录调整及交通大发展的背景下展开的。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是:(1)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形势,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实现与上木工程专业打通,同时保留原专业的主干课程,既顺应向土木工程专业过渡的需要,又保持服务公路交通的特色,适应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2)注重学生基本素质、基本能力的培养,将教材区分为二个主层次与一个辅助层次,即基本知讽技能培养层次与知识技能拓宽与提高层次。辅助层次为教学参考用书。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本知识技能培养层次教材的编写上。(3)日前,中 国的经济发展存在地区间的不平衡,各高校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街,因此,教材的编写要充分考虑各校人才培养规格及教学需求多样性的要求,尽可能为各校教学的开展提供一个多层次.系统而全面的教材供给平台。(4)教材的编写在总结“八五”、“九五”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注意体现原创性内容。把握好技术发展与教学需要的关系。努力体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所编教材达到先进性与实用性兼备。(5)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积极配套相应的教学辅件,便利教学。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 全面做好教材建设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本套教材是由人民交通出版社组织,由原全国高等学校路桥与交通工程救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学校相互协作编写的一套具有交遇出版社品牌的教材,枝材力求反映交通科被发展的先进水平,力求符合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各门教材的主编均通过自由申报与专家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他们都是各校相关学科的骨干,在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他们担纲主编,能够充分体现教材的先进性与实用性。本套教材预计在二年内完全出齐,随后,将根据情况的变化而适时更新。相信这批教材的出版,对于土木工程框架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专业方向与交遒工程专业教材的建设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使各校在教村选用方面具有更大的空间。需要指出的是,该批教材中研究生教材占有较大比例研究生教材多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因此,该套教材不仅对在校学生,同时对于在职学习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21世纪初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我国公路交通从紧张和制约状况实现全面改善的关键时期,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仍是今后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希望遘过各相关院校及所有参蝙人员的共同努力,尽快使全套面向21世纪交通腋高等学权教材(公路类)尽早面世,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面向21世纪交通版
高等学校教材(公路类)编审委员会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年12月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修建的跨度愈来愈大,数量愈来愈多。在这个过程中,长沙交通学院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研究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计算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粱施工控制的仿真计算与质量监控研究"获201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截面设计原理研究"获199年交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佛开高遽公路九江大桥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工程技水研究"获200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成果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倾注了合作单位和长沙交通学院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全体教师的辛勤劳动与心血。
在上述应用和研究的基础上。本书作者收集了大量的资料,编写了长沙交通学院内部研究生教材《高等桥梁结构理论》。经过两年的试用,在多方的粳策和支持下,作者对该内部教材进行充实、完善和去粗存精,完成了本书的写作。
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超静定混凝土桥梁非直接荷救的效应分析”,介绍預加应力、混凝土收缩徐变、基础沉降、温度变化等非直被荷栽的特点及其对大跨度樁粱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和分析方法。
第二章‘‘桥粱节段施工全过程分析通用程序的编制原理”,介绍桥梁节段施工全过程分析通用程序的编制原理和方法。主要涉及《公路桥粱设计规范》徐变系数递推计算組合截西收缩和徐变分析、预应力等效节点荷载计算、桥梁节段施工分祈通用程序蝙制原理等特辣问题。
第三章“科拉桥计算”.介绍科拉索修正弹性模量计算公式、科拉拼合理成桥内力确定、施.工张拉力计算、前支点挂篮索力确定及斜社索力学状态和特征参数的计算。
第四章“大跨度拆染的几何非线性分析”,介绍大跨度桥梁的几何非线性分新、描述几何非线性刚度矩阵和几何非絏性平衡方程的求解方法。
金书前三章由李传习编写。第四章由李传习、夏桂云共同编写。
本书各章内容相对独立。读者可根据需要分章闽读。
作者有幸主持了岳阳满庭湖三塔斜拉桥的施工控制、广东佛陈大柝钢管混凝土系杆刚袈拱桥系杆换索工程控制等实桥科研课题工作,并参与建设;有章参加了广东佛开高速公路九江大桥和虎门大桥工程太平大桥等工程的建设与科研工作。正是因为这些工作和教学的需要,才使作者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消化和探索,才有了本书写作的基础。作者感谢为本书提供写作基础的前掌、专家和同行,感谢书中所列参考文献的作者。郑两华、童林等同学为本书的录入、绘围付出了辛勤劳动。张建仁教授、 卢毅副研究员等始终关注本书的编写工作。恩师刘光栋救授在百忙之中审闭了全书。并提出了宝贵意见。人民交逼出版社韩敏等同志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本书还得到了湖南省教育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研项目的资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加上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一定存在着缺点和错误,感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夏桂云,大跨度桥梁,李传习,结构计算理论,高清PDF《大跨度桥梁结构计算理论》 李传习 夏桂云 夏桂云,大跨度桥梁,李传习,结构计算理论,高清PDF《大跨度桥梁结构计算理论》 李传习 夏桂云

 

大跨度桥梁,徐君兰,施工控制,高清PDF《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 》徐君兰 主编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讲述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的内容和方法,施工控制系统、监测系统的建立,施工控制结构计算方法以及施工误差调整理论和方法,书后附有典型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实例。
本书是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用书,亦可供从事桥梁设计、施工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科研工作者学习参考。

前言
本教材是根据交通部高等学校路桥、交通上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1996年11月审定的《大跨度桥梁施I控制》编写大纲编写的。
本书共有八章:第章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的重要性:第二章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的发展;第三章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的内容和方法;第四章桥梁施工控制系统的建立;第五亭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结构计算方法:第六章大跨度桥梁施L误差涮整理论和方法;第七章施⊥监测与仪器;第八章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实例。
本书第一、二章和第三章第一、二节由重庆交通学院徐君兰教授编与;第三牵第二节由重庆交通学院刘忠教授编写;第四章由重庆交通学院向中富副教授、刘忠教授编写;第五、六章由重庆交通学院张永水讲师编写;第七章和第八章第一、二、三节由向中富削教授编写;第八章第四节由同济大学石雪飞副教授编写。全书由徐君兰教授主编,由同济大学项海帆院士主甫。本书在编写过程ψ得到交通部重庆公路科学研究所王建民研兖贝、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谢邦珠高级工,程师、重庆交通学院顾安邦教授等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桥梁工程专门化)教学用书,办可供从事桥梁工程的技术人员学习参考。由于本教材可参考的书鞲和资料较少,冉加_上编者水平有限,编气时间又较紧迫,谬误之处一定不少,敬请读者批评指出,并将意见寄重庆交通学院。

大跨度桥梁,徐君兰,施工控制,高清PDF《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 》徐君兰 主编

 

大跨悬索桥,施工,设计,钱冬生,陈仁福,高清PDF《大跨悬索桥的设计与施工》 钱冬生 陈仁福

内容简介
悬索桥最适宜于大跨。跨度超过000]m的桥、如令完全是悬索桥。到20世纪80年代结束时,全世界共有玲度超100m 的悬索桥10座,而我国却一座也没有_在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新建跨度超1000m的悬索桥7座,其中属于我国的2座、本书是其1992年版的修订。前四章讲述悬索桥的构思、设计原则、构造和施工特点。后五章分述美国、英国、丹麦及瑞典、日本和我国所修建的悬索桥。结合时代背景。闹明基本原理,具体地讲述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对于进行大跨悬索桥规桥梁设计和施工、有参考价值。
读者对象:桥梁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

初版序
我同钱冬生教授结交业已多年。从他最近送给我的《钱冬生教育和桥梁文集》一书(中国铁道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和(在桥史、桥式和桥涵设规方面,我们有哪一些特色》-文{ 1991年为纪念西南交通大学95周年校庆所写一份书面汇报),我对他的学术见地了解加深了:在他的学术活动中.桥史和桥式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其工作有鲜明的特色。在1978年至1985年,他曾发表《关于桥式的构思》《关于提高桥采建设经济效益的途径》及《当代桥式的构思》等三文(业已收编在上述《文集》之内}。1983 年至1986年期间,他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土木工程编辑委员会委员兼桥梁工程主编,曾撰写(桥梁工程》、《桥梁工程发展史》、《桥式方发设计)等条日,1985年至1988 年间,他接受广东省交通厅之聘,任洛溪大桥技术顾问组组长,及时地完成了所承诺的各项技术咨询任务。在1990年,他又接受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之聘、任专家委员会委员。参加了多项国家立项的大桥评审,公路界对他是不陌生的。随着我國沿海城市及公路建设的开展,大跨度多车道悬索桥必然要提上日程。有见于此,在八、九年前,他即带领其研究生进行研讨工作。1988 年,他同陈仁福(博士生)联名发表《在跨度大于60m处.应该考虑悬索桥)(刊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在1991年,先后曾有两个投标集团给广东汕头海涛公路大桥编制悬索桥初步设计,他和他的助手们承担了甲方委托的校核工作,捉出了有份量的校核报告。他们还在为大跨度悬索桥编写教材、工程参考书及专著。其第一本是《大跨悬索桥的设计与施工》。
承寄来其第一本书稿,得以先读为快,受益良深。令公路江阴长江大桥及番禺渡口大标(注:即虎门珠江大桥)正在筹建之中,对于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能有人率先写书主说,这一工作对于大桥工程科技发展实属有利,这种精神也很值得发扬。这书篇幅不大,但对悬索桥设计和施工有针对性,我相信从事桥梁设计.施工和科技工作者是会从中受益的。我诚挚地向公路工程界广大读者推荐这本书。并以此为序。

修订版前言
桥梁建设的进展,决定于需要和可能、
在20世纪,从1931年至1990年的60年中,全世界所修建的跨度超l000m 的悬索桥有10座、它们是:①英国亨伯桥. I410m;②美国书拉扎诺桥, 1298m;③美国金门桥, 1280n:①美国麦金纳竞桥,1158m;⑤日本南备赞懒户桥,1100m;⑥土耳其博斯普鲁斯二号桥, 1090m;0土耳其博斯普鲁斯一号桥,1074m;@美国华盛桥,1067m;⑨葡萄牙四月廿五日桥. I013m;英国福斯桥, 1006m。在我国,现代悬索 桥还一座也没有。
在20世纪90年代,到1999年为止,跨度超100m的悬索桥共新建7座、它们是:D日本明石大桥,1991m;②丹麦大贝耳特桥, 1624m;我国江阴长江公路桥, 1385m;@香港青马桥,1377n;@瑞典的滨海高桥,1210m;@日本来岛三号桥,1030m;⑦日本来岛二号桥, 1020mc在我国,跨度小于000m的現代悬索桥还新建了5座,即:汕头海湾桥,452m;丰都长江桥,450m:西陵峡长江桥,900m;虎门珠江大桥,88m;厦门海沧桥,648ms回忆1992 年,当本书初版之时,作者对于现代悬索桥的构思、设计原则、构造、施工和桥例只有一些初步认识,但在国内没有这种实践之际,诚如曾威先生所述,及时发表,“对于大桥工程科技发展实属有利”。目前,国内已有了这种实践,国外的技术发展又登上了新的台阶,而作者对于事物的认识也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展望21世纪,我国的交通建设对大跨悬索桥的.
需要确是不少。及时总结经验,形成新观点,逐步达成共识,对于提高我国桥梁事业的水平.正然是需要的:作者不才,幸承国内外同行专家提供信息,并承西南交通大学及其土术工程学院各位领导支持,张杰同志编写了第七八章,唐继舜同志编写了第九章,在此一并致谢;欣逄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且喜迎澳门回归,谨以本书(修订版)作为对祖国的一项献礼。

大跨悬索桥,施工,设计,钱冬生,陈仁福,高清PDF《大跨悬索桥的设计与施工》 钱冬生 陈仁福 大跨悬索桥,施工,设计,钱冬生,陈仁福,高清PDF《大跨悬索桥的设计与施工》 钱冬生 陈仁福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