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PTC 003.1-2024 居配工程物资验收检测要求 第1部分:开关设备类.pdf
ICS29.240.30 CCS K00/09 团 体 标 准 T/EPTC 003.1—2024 居配工程物资验收检测要求第1部分开 关设备类 Requirements for acceptance test for residential distribution project materials Part 1: Switchgears 2024-06-03发布 2024-07-01实施 中关村智能电力产业技术联盟 发布 T/EPTC003.1-2024 目 次 前言 II 引言 .. III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总体要求. 5分类. 2 6配电箱..... 3 6.1监督单元划分... 3 6.2监督抽检方案. 3 6.3样本抽取, 3 6.4封样. 4 6.5检测机构. 4 6.6判别与结果.... 6.7监督抽检结果处理. 4 7控制箱.. 4 7.1监督单元划分..,, 4 7.2监督抽检方案. 4 8开关柜........ 5 8.1监督单元划分. 5 8.2监督抽检方案... 5 9隔离开关. 6 9.1监督单元划分... 6 9.2监督抽检方案. 444 6 10负荷开关......... 7 10.1监督单元划分. 7 10.2监督抽检项目 11断路器. 7 11.1监督单元划分. 7 11.2监督抽检项目. 444 7 12接触器. 8 12.1监督单元划分.8 12.2监督抽检项目....,..... ..8 附录A(规范性)居配工程开关设备类物资检验抽样单 ...10 参考文献 ..11 I T/EPTC003.1—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关村智能电力产业技术联盟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莱特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蚌埠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国网安徽省电力 有限公司蚌埠供电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安徽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浙江 省电力公司湖州供电公司、浙江泰仑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 院、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武义县供电公司、浙江上检电力检测有限公司、浙江之阳仪器设备有限公 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东海县供电分公司、中能国研(北京)电力科学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邓海波、朱大厚、廖建彪、陈冬平、王梁、王垚、何庆、王超、骆星智、杨涛、 李森林、方振邦、史靖宏、夏志强、吴晓、姚惠勇、王磊、汪立锋、李周选、赵一帆、李权、陈向莉、 王丽丽 II T/EPTC003.1-2024 引言 居配工程指的是从电网电源点起至居民电能计量装置(含表箱、电表)以及低压供电公建设施的产 权分界处止的电气工程.居配工程设备质量关系着居民的用电体验,工程所需物资主要分为三类:开关 设备类、电表类、电缆类.其中,配电物资类中的配电开关设备在居配工程中占比较大,它的质量好坏 直接关系到投产后供电的可靠性.因此,制定居配工程配电开关类物资检测要求,可以提高检测准确性 和可靠性,规范配电开关类物资检测,从而有效保障住宅小区配电工程设备质量,强化电网本质安全, 为居民用电保驾护航. 该系列标准旨在制定居配工程物资验收检测要求,提高检测准确性和可靠性,保障设备质量,强化 电网本质安全,拟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一第1部分开关设备类. 一一第2部分电表类. 一一第3部分电缆类. 本文件重在针对开关设备类物资在供应商交货后、安装前的验收入库(含临时仓库)前的监督抽样 检验. III T/EPTC003.1—2024 居配工程物资验收检测要求第1部分开关设备类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居配工程中开关设备类物资的验收检测规范,包括例行监督和专项监督质量检验的 总体要求、分类、监督单元划分、监督抽样检验及其结果处理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开关设备交货后、安装前验收入库(含临时仓库)前的监督抽样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311.1绝缘配合第1部分:定义、原则和规则 GB/T311.2绝缘配合第2部分:使用导则 GB/T311.3绝缘配合第3部分:高压直流换流站绝缘配合程序 GB/T1984高压交流断路器 GB/T1985高压交流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 GB/T2828.4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4部分:声...
T/EPIAJL 11-2024 风力发电机组变桨系统钛酸锂电池组技术规范.pdf
ICS29.220 CCS F19 TEPIAJL 吉林省电力行业协会团体标准 T/EPIAJL 11—2024 风力发电机组变桨系统钛酸锂电池组 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lithium titanate batteries in wind turbine pitch systems 2024一06一03发布 2024一06一20实施 吉林省电力行业协会 发布 T/EPIAJL11—2024 目 次 前言 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缩略语和符号. ........2 4.1缩略语.. 2 4.2符号.. ..2 5技术要求......... .......3 5.1环境条件. ....3 5.2外观及标识.. .......3 5.3电池组选型设计要求.. ....3 5.4电气性能要求 5.5BMS要求.. 6试验方法..... ...5 6.1试验条件....... 6.2测量仪表要求. ......5 6.3外观及标识...... ...6 6.4充放电方法... ..6 6.5容量性能 6.6容量保持与容量恢复能力. .7 6.7循环寿命... .......7 6.8电安全性.... .7 6.9电磁兼容性. .........8 6.10机械安全性能...... ......8 6.11BMS测试方法, .8 7检验规则.9 7.1检验分类. .....9 7.2出厂检验.... ....9 7.3型式检验....... ..10 8包装、运输和储存. ..........10 8.1包装.. .10 8.2运输 .10 8.3储存...... .............10 I T/EPIAJL11—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吉林省电力行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大唐东北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 公司、烟台海博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晓亮、李若辉、马洪光、闫喆、贾伟杰、商国敬、杨彦冬、张志辉、杨凯 钧、庞静、付海.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本文件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请至吉林省电力行业协会(地址:长春市南关区通化路 1100号) II T/EPIAJL11—2024 风力发电机组变桨系统钛酸锂电池组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风力发电机组变桨系统钛酸锂电池组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范、包 装、运输和贮存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风力发电机组变桨系统钛酸锂电池组(以下简称电池组),该电池组作为风 力发电机组变桨系统储备电源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 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 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8031-2020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 GB/T38661-2020电动汽车用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条件 GB/T17626.2-201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17626.5-2019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36276-2023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 GB/T19596-2017电动汽车术语 GB/T2900.41 电工术语原电池和蓄电池 GB/T20626.1-2017特殊环境条件高原电工电子产品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 GB/T34131-2023电力储能用电池管理系统 GB/T18451.1-2022风力发电机组设计要求 GB/T191-2008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NB/T10439-2020风力发电机组不间断电源应用要求 NB/T31018-2018风力发电机组电动变桨控制系统技术规范 YD/T3895-2021 通信用钛酸锂电池组 3术语和定义 GB/T19596-2017与GB/T2900.41中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 GB/T19596-2017中的部分术语和定义. 3.1钛酸锂电池lithium titanate battery 以钛酸锂材料作为负极材料,可与正极材料锰酸锂、三元材料分别组成锰系钛酸锂电池和 三元系钛酸锂电池. 3.2电池模块battery module 由电池单体采用串联、并联或串并联连接方式,且只有一对正负极输出端子的电池组合体, 还...
T/EPIAJL 10-2024 高压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低温适应性技术条件与运行维护导则.pdf
ICS29.130.10 CCS K 43
T/EPIAJL 吉林省电力行业协会团体标准 T/EPIAJL10-2024
高压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低温适应性技术 条件与运行维护导则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operation maintenance requirements for high-voltage disconnector and earthing switches in low temperature
2024-04-10发布2024-04-20实施
吉林省电力行业协会发布
T/EP1AJL 10-2024
目次
前言 1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低温适应性技术要求, 4.1总则.. 4.2材料要求. 4.3结构设计要求 4.4机构部分, 5试验项目, 5.1一般要求. 5.2低温适应性试验项目 6试验方法及要求. 6.1试品要求. 6.2低温适应性试验条件 6.3机械操作试验.. 6.4触头耐磨试验. 6.5机构输出角度试验, 6.6动静触头接触压力试验 6.7弹簧力值变化试验. 6.8低温前后温升验证试验 7校验规则. 7.1一般要求. 7.2主要原材料及组(部)件检验 7.3 设备整体检验 8运行与维护... 8.1总体要求. 8.2安装与调整 8.2.1隔离开关安装与调整 8.2.2接地开关安装调整 8.3巡检 8.4维护. 附录A(资料性)电动机构调整角度.
T/EPIAJL 10-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吉林省电力行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平高集团有限公司、国网吉林省电力 有限公司、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物资公司、东北电力大学、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超高压公司、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延边供电公司、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辽源供电公司、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 公司通化供电公司、吉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赛鹏、赵春明、李守学、司昌健、刘絮飞、张轶珠、李成钢、李畅、邱正新、 杨正盛、林楚乔、李军良、赵天成、王凯、冯世涛、王志钢、陈志忠、杨代勇、翟冠强、于群英、林海 丹、史晓飞、刘赫、李巍、刘春博、曹森、冷俊、张恒源、李勐、李付永、杨红柳、董洪达、栾靖尧、 白羽、黄涛、陈捷元、刘丹、张雷、郭家昌、毕正军、胡飞飞、陈宇健、曹福乐、崔晟凡、钱二刚。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本文件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至吉林省电力行业协会(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通化路1100 号,130022)。
II
T/EP1AJL 10-2024
高压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低温适应性技术条件与运行维护导则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户外低温环境运行的高压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低温适应性技术要求、试验项目、试验 方法及要求、检验规则以及运行与维护。
本文件适用于交流66kV~500kV电压等级散开式隔离开关,66kV以下设备可参考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985高压交流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 GB/T 2423.1环境试验A:低温 GB/T 2900. 20电工术语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GB/T 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 11022高压开关和控制设备共用技术要求 DL/T 486高压交流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 DL/T 593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标准的共用技术要求 DL/T 1700隔离开关及接地开关状态检修导则 3术语和定义 GB/T2900.20电工术语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低温low temperature 依据GB/T11022低于户外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的正常使用条件,低于-25C为低温。
3.2低温适应性lowtemperature adaptability 设备具有的可在低温环境下安全可靠运行的性能。
4低温适应性技术要求 4.1总则 本文件适用于环境温度-60℃~+60℃,高压隔离开关及其附属的接地开关应按规定的图样和技术 文件制造,除满足GB/T1985和DL/T486规定的要求以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4.2材料要求 4.2.1环境温度≥-25℃,相对转动部位涂二硫化钼(其他标准是否已说明);环境温度<-25℃,相 对转动部位涂航空润滑脂,润...
T/CSCP 0004-2024 轨道交通动态杂散电流对埋地钢质管道腐蚀干扰评价方法.pdf
T/CSCP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标准 T/CSCP0004--2024 轨道交通动态杂散电流对埋地钢质管道腐蚀干扰评 价方法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corrosion interference of rail transit dynamic stray current on buried pipeline steels 2024年2月26日发布 2024年2月26日实施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发布 T/CSCP0004--202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20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省特种设备监督检验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和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共同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河北省特种设备监督检验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和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超、马宏驰、倪晓、孙占远、李宁宁、王立贤、王昱、代文贺、赵博、程聪、安 雁军、鲁翠平、刘晓旭、齐明、焦尚意、刘晨宇、李怀水、曹守印、张彦明、王宝良. I T/CSCP0004--2024 轨道交通动态杂散电流对埋地钢质管道腐蚀干扰评价方法 1目的与范围 目的:本标准规定了轨道交通致杂散电流对埋地管道腐蚀的实验室评价方法、试样制备、 溶液配置、试验装置、试验流程、结果评定和试验报告. 范围:适用于评价埋地管道在动态杂散电流干扰下的腐蚀行为、耐蚀性、腐蚀影响因素、 腐蚀程度及发展趋势. 2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所引标准如被修订, 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参照所引标准的最新版本. GB/T21447-2018钢质管道外腐蚀控制规范; GB/T19285-2014埋地钢质管道腐蚀防护工程检验; GB/T40377-2021金属和合金的腐蚀交流腐蚀的测定防护准则. 3术语和定义 3.1轨道交通rail transit 在特定轨道上行驶的一类交通工具或运输系统,包括地铁、城铁、高速铁路等. 3.2动态杂散电流dynamic stray current 在管道与土壤之间流入或流出的杂散电流,包括直流杂散电流和交流杂散电流,一般指交流杂 散电流. 3.3埋地钢制管道buried steel pipeline 埋入土壤中的钢质油气管道或其他钢质管道. 3.4腐蚀干扰corrosion interference 钢质管道在杂散电流干扰下的腐蚀减薄、穿孔或其它腐蚀损伤. 3.5交流电密度alternating current density 交流电在防腐层破损点处单位面积的电流流量. 4试样制备 4.1用于评价交流杂散电流干扰腐蚀的试样暴露面积应在1cm2以上,为避免“趋肤”效应引 起的腐蚀不均匀现象,暴露面积一般不超过4cm×4cm 推荐试样尺寸(15mm~25mm)× (15mm~25mm)×(2~5mm) 1 T/CSCP0004--2024 4.2采用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试样,打磨至表面粗糙度≤3.2μm 或采用600#以上水砂纸打磨. 4.3为采用失重法评价腐蚀速率,试验前需要测试试样尺寸并称重,采用游标卡尺测量并记录 试样尺寸(精确到0.02m).试样清洗后,经无水乙醇或丙酮除油,吹风机吹干后备用. 4.4试样采用铜导线焊接至试样背面,其余面和连接部位用硅胶或环氧树脂等密封,如图1(a) 所示,或者在试样背面加工直径2-3mm的螺孔,通过带螺纹的导线拧入试样背面,如图1(b) 除试样暴露面之外,其余表面和螺纹导线均须密封. (a) (b) 图1试样实物图 4.5在进行试样尺寸及重量测量时,必须带干净的橡胶手套,并使用干净无油污的测量工具. 4.6试验前,用天平(天平精度不应低于0.0001克)测量试样原始重量并记录. 4.7试验都必须采用相同制备方法和具有相同形状、尺寸和表面粗糙度的试样来进行,试 验平行试样应不少于3个. 4.8为了限定试样的暴露面积,使非工作表面与溶液隔绝,须对试样的非工作面进行封样处理, 封样方法须保证试验过程中密封良好. 5溶液介质 5.1配制模拟溶液的化学药品等级为分析纯或化学纯,溶剂为去离子水. 5.2将现场实土经自然干燥、粉碎、过筛(20目),然后烘干(105℃、24h)后与去离子水 按1:1混合搅拌均匀,静置24h后提取浸出液,采用离子色谱仪测试离子种类和浓度,并采用 pH计测试浸出液pH值.根据现场实土的化学分析结果,配置相对应的土壤模拟溶液.模拟 溶液配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5.2.1遵循电荷守恒、阴阳离子的物质的量守恒.在阴阳离子物质的量相当时,以物质的 量较多的离子计算(既可保证模拟溶液与环境腐蚀性相近,又可加速试验,且方便计算). 5.2.2选用常见化学试剂. 5.2.3为确保含量较少离子...
T/CSCP 0003-2024 钢质管道非破坏极限承载能力检测评价方法.pdf
T/CSCP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标准 T/CSCP0003--2024 钢质管道非破坏极限承载能力 检测评价方法 Detection and Evaluation method of non-destructive UI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Steel Pipeline 2024年2月26日发布 2024年2月26日实施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发布 T/CSCP0003--2024 前言 本文件参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GB/T 20001.4-2015《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试验方法标准》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省特种设备监督检验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和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共同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特种设备监督检验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和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昱、孙占远、刘智勇、王立贤、王胤森、李广涛、李宁宁、赵博、刘超、代 文贺、郭超、贾沈鹿、贾宝利、王同军、马君、王文娜.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I T/CSCP0003--2024 钢质管道非破坏极限承载能力检测评价方法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钢质管道元件承载能力非破坏检测的术语和定义、原理、评价方法、承载能力预测及 验证的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管线钢、碳钢、奥氏体不锈钢、铝及铝合金管道元件的极限承载能力非破坏检测与评 价方法研究. 本文件适用于钢质管道元件在服役前或服役后的极限承载能力非破坏检测与评价方法研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50.1压力容器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26929压力容器术语 GB/T20801.5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第五部分:检验与试验 GB/T241金属管液压试验方法 GB/T30821无损检测数字图像处理与通信 GB/T22039航空轮胎激光数字无损检测方法 TSGD7002压力管道元件型式试验规则 3术语和定义 GB/T26929、GB/T150.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应变strain 管道元件在充压过程中,某一方向上微小线段因变形产生的长度增量与原长度的比值. 3.2微应变microstrain 局部出现的尚未导致宏观变形且未破坏管件的服役性能的应变. 3.3极限承载能力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管道元件经爆破试验后,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值. 3.4非破坏性试验non-destructive testing 根据管道元件的信息,采用相应的非破坏试验压力进行充压下的承载能力试验. 3.5破坏性试验destructive testing 不断增加试验压力,直至是金属管出现渗漏或爆裂的试验. [来源:GB/T241—2007 3.7] T/CSCP0003--2024 3.6数字图像相关方法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DIC 利用在物体表面喷涂随机散斑,通过在物体变形前后的散斑图像中精确匹配对应点,测量变形位移 等数据的非接触式光学测量方法. 3.7异常变形区域abnormal deformation region 对管道元件进行微应变测试,应变分布云图中呈条带状较周围区域的应变出现明显差异的区域.可 认为是管道潜在的破断区域,其在管件充压过程中产生应力集中,引起该区域异常形变并优先发生失效. 3.8正常变形区域normal deformation region 在管道元件应变分布云图中,未出现明显异常变形区域的一般观察区域. 3.9管道元件piping element 本标准管道元件仅包括三通、弯头、直缝钢管以及螺旋缝钢管. 3.10试验温度test temperature 进行微应变试验和爆破时,管道元件壳体的金属温度. 4总则 4.1管道元件非破坏极限承载能力检测工作应满足TSGD7002等国家相关法规标准的规定. 4.2本方法用于评估管道元件的极限承载能力,包括三通、弯头、直缝钢管以及螺旋缝钢管. 4.3非破坏极限承载能力检测是指:通过使用DIC技术结合小尺寸试样得出微应变评价模型,通过管 道元件微应变测试获得应变云图,通过计算应变集中系数与模型对比,来预测管道元件极限承载能力的 方法. 4.4非破坏极限承载能力检测工作包含六个步骤:获取管件信息、判定充压条件、微应变测试、评估、 抽样检验、记录和报告,流程如图1所示. 获取管件信息 判定充压条件 微应变测试 评估 抽样检验 记录和报告 图1极限承载能力检测...
T/CSCP 0002-2024 管线钢应力腐蚀开裂敏感性电化学快速评价方法.pdf
T/CSCP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标准 T/CSCP0002--2024 管线钢应力腐蚀开裂敏感性 电化学快速评价方法 Electrochemical method for fast evaluation of SCC susceptibility of oil gas pipeline steels 2024年2月26日发布 2024年2月26日实施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发布 T/CSCP 0002--202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20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省特种设备监督检验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和北京安泰 信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河北省特种设备监督检验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 院和北京安泰信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智勇,李晓刚,代文贺,王立贤,李宁宁,赵博,孙占远,潘悦,孙宝壮, 肖阳,刘超,王昱,王同军. T/CSCP0002--2024 管线钢应力腐蚀开裂敏感性的电化学快速评价方法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管线钢应力腐蚀开裂敏感性的电化学快速评价方法的术语和定义、原理、评价方法、 应力腐蚀开裂敏感性电化学评价参数和应力腐蚀开裂敏感性指数计算方法等. 本文件根据待评价材料或结构件的快慢扫电化学测试结果,获取相关评价参数,计算得到应力腐蚀 开裂敏感性指数,从而实现快速地对材料或结构件的应力腐蚀开裂敏感性进行评价. 本文件适用于现场及实验室应力腐蚀开裂敏感性的快速评价,适用于海洋、土壤、大气薄液膜等水 相介质环境中服役管线材料的应力腐蚀开裂敏感性评价. 本文件适用的管线材质包括碳钢、低合金钢、不锈钢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 用于本文件. GB/T10123金属和合金的腐蚀基本术语及定义; GB/T15970.7金属和合金的腐蚀应力腐蚀试验第7部分:慢应变速率试验; GB/T24196金属和合金的腐蚀电化学试验方法恒电位和动电位极化测量导则. 3术语和定义 GB/T10123、GB/T15970.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应力腐蚀开裂stress corrosion cracking;SCC 金属在拉应力和特定腐蚀环境联合作用下引起的开裂现象. 3.2应力腐蚀开裂敏感性stress corrosion cracking susceptibility;SCC susceptibility(Iscc) 金属在腐蚀介质中发生SCC的敏感程度. 3.3动电位极化曲线potentiodynamic polarization curves 电极电位以预先设定的速度连续地变化,所测得的电极电位与电流密度关系的曲线. 3.4极化曲线的扫描速率scan rate of polarization curves 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过程中电位的变化速率. 3.5快扫电流密度current density in fast scan rate(i) 在控电位扫描速率大于50mV/s时特定电位下的极化电流密度. 3.6慢扫电流密度current density is in slow scan rate(is) T/CSCP0002--2024 在控电位扫描速率不大于0.5mV/s时特定电位下的极化电流密度. 3.7慢应变速率拉伸试验slow strain rate tensile test;SSRT 评价金属应力腐蚀开裂敏感性的试验,通常在代表性的环境中以恒定位移速率拉伸试样至断裂,然 后评价其断裂敏感性指数.本文件中应变速率i>0 SCC不扩展. 4...
T/CSBM 0050.4-2024 创面修复材料有效性评价 第4部分:体外微血管形成试验评价方法.pdf
ICS11.040.30 CCS C 30 T/CSBM 团 体 标 准 T/CSBM0050.4—2024 创面修复材料有效性评价 第4部分:体外微血管形成试验评价方法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wound repair mater ials Part 3:In vitro microangiogenesis evaluation method 2024-05-14发布 2024-10-01实施 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发布 T/CSBM0050.4—2024 目次 前言 ...II 引言 I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样品制备 .1 5血管形成试验 6结果分析.... ..3 附录A(资料性)体外微血管形成试验评价实例.4 I T/CSBM0050.4—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T/CSBM0050一2024《创面修复材料有效性评价》的第4部分.包括以下部分: 一一第1部分:水溶性材料体外评价方法: 一一第2部分:水不溶性材料体外浸提液评价方法; 一一第3部分:刺激因子屏蔽评价方法; 一一第4部分:体外微血管形成试验评价方法; 一一第5部分:体外细胞粘附和增殖直接接触评价法; 一一第6部分:动物食管创面模型促修复愈合评价方法; 一一第7部分:动物胃创面模型促修复愈合评价方法: 一一第8部分:动物肠道创面模型促修复愈合评价方法; 一一第9部分:动物皮肤创面模型促修复愈合质量评价方法.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团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杭州英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四川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戴建英、韩倩倩、梁洁、于栋杰、高欣怡、吕宾、王涵、熊英、李娜、王春仁、 毛鑫礼. II T/CSBM 0050.4—2024 引言 早期的创面愈合材料为普通无菌的敷料,主要起到物理隔离保护创面的作用.随着生物材料的不断 发展,具有组织再生能力的材料不断出现,这些材料不仅具有保护创面,而且具有促进创面细胞再生迁 移,加速创面愈合速度和提高创面愈合质量的作用.目前评价创面材料的有效性主要是评价对细菌的隔 离作用,尚无从细胞水平评价材料促进创面愈合的方法.本文件采用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评价材料对 微血管形成的影响,评价材料促进创面愈合的有效性. 开放伤口愈合过程中伤口收缩占主要地位,一般可达80%,其余为上皮细胞新生、胶原蛋白合成及 肉芽组织增殖.其中新生肉芽组织中血管的形成对创面的愈合质量影响较大,丰富的血管具有明显提高 创面愈合质量的作用,反之不利于创面愈合.生物材料促进创面愈合不仅具有促进愈合速度,在一定程 度上还具有促进创面微血管形成,也具有提高愈合质量的作用.本文件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评价创面 修复再生材料的微血管形成作用. III T/CSBM0050.4—2024 创面修复材料有效性评价 第4部分:体外微血管形成试验评价方法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创面修复材料体外评价的样品制备、血管形成试验和结果分析. 本文件适用于适用于创面修复材料促进创面微血管形成效果的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6886.12一202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2部分:样品制备与参照样品 T/CSBM0050.1一2024创面修复材料有效性评价第1部分:水溶性材料体外评价方法 T/CSBM0050.2一2024创面修复材料有效性评价第2部分:水不溶性材料体外浸提液评价方法 3术语和定义 T/CSBM0050.1一2024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血管形成angiogenesis 血管内皮增生、延伸而形成新血管的过程. 4样品制备 4.1水溶性材料 水溶性材料采用的浓度按照T/CSBM0050.1一2024中第4章规定的方法确定. 4.2水不溶性材料 浸提液制备按照T/CSBM0050.2一2024中第4章规定的方法制备. 5血管形成试验 5.1原理 人的血管系统负责将营养物质和氧气运送到几乎的器官和组织,并将产生的废物通过循环排除 体外.血管生成在组织损伤修复中具有很大的作用,血管的缺损会延缓伤口的愈合甚至造成伤口长期不 愈.血管新生有利于黏膜损伤后的修复,因此通过EA.HY926细胞探究水凝胶浸提液对于血管形成的影...
T/CSBM 0050.3-2024 创面修复材料有效性评价 第3部分:刺激因子屏蔽评价方法.pdf
ICS11.040.30 CCS C 30 T/CSBM 团 体 标 准 T/CSBM0050.3—2024 创面修复材料有效性评价 第3部分:刺激因子屏蔽评价方法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wound repair mater ials Part 3:In vitro irritants barrier evaluation method 2024-05-14发布 2024-10-01实施 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发布 T/CSBM0050.3—2024 目次 前言 ...II 引言 I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刺激物浓度确定试验1 5物理屏蔽细胞活力试验 3 6物理屏蔽细胞迁移试验 ...5 参考文献. 7 I T/CSBM0050.3—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T/CSBM0050一2024《创面修复材料有效性评价》的第3部分.包括以下部分: 一一第1部分:水溶性材料体外评价方法: 一一第2部分:水不溶性材料体外浸提液评价方法; 一一第3部分:刺激因子屏蔽评价方法; 一一第4部分:体外微血管形成试验评价方法; 一一第5部分:体外细胞粘附和增殖直接接触评价法; 一一第6部分:动物食管创面模型促修复愈合评价方法; 一一第7部分:动物胃创面模型促修复愈合评价方法; 一一第8部分:动物肠道创面模型促修复愈合评价方法; 一一第9部分:动物皮肤创面模型促修复愈合质量评价方法.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团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杭州英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四川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戴建英、韩倩倩、梁洁、于栋杰、高欣怡、王良静、王涵、徐磊、李娜、王春 仁、王莹. II T/CSBM 0050.3—2024 引言 早期的创面愈合材料为普通无菌的敷料,主要起到物理隔离保护创面的作用.随着生物材料的不断 发展,具有组织再生能力的材料不断出现,这些材料不仅具有保护创面,而且具有促进创面细胞再生迁 移,加速创面愈合速度和提高创面愈合质量的作用.目前评价创面材料的有效性主要是评价对细菌的隔 离作用,尚无从细胞水平评价材料促进创面愈合的方法.创面修复材料主要包括水溶性材料和非水溶性 材料.本文件采用物理隔离模型和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评价材料对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确定材料 物理隔离作用的有效性. 通过体外物理防护模型试验评价材料对各种刺激因子如胃酸、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氧化物、内毒 素等物质的隔离作用,在保护材料的作用下,细胞增殖试验应显示细胞处于存活增殖状态,细胞迁移试 验在有保护材料存在时显示细胞迁移作用.本文件采用Transwell细胞培养技术评价创面修复再生材料 的屏蔽效果. III T/CSBM0050.3—2024 创面修复材料有效性评价 第3部分:刺激因子屏蔽评价方法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创面修复材料体外评价的刺激物浓度确定试验、物理屏蔽细胞活力试验和物理屏蔽细 胞迁移试验. 本文件适用于水凝胶或固态创面修复生物材料屏蔽保护创面细胞活力和迁移效果的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6886.5一2017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T/CSBM0050.1创面修复材料有效性评价第1部分:水溶性材料体外评价方法 3术语和定义 T/CSBM0050.1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细胞活力cell viability 总细胞中活细胞所占的百分比. 3.2 刺激物irritants 可致眼、皮肤、呼吸道黏膜、消化道黏膜发生可逆炎性反应的物质. 4刺激物浓度确定试验 4.1原理 将刺激物溶解在培养基中,配成不同梯度已知浓度的样品,按照GB/T16886.5测定刺激物不同浓度 下的细胞毒性,确定刺激物存活率40%、50%和60%的浓度. 4.2器具、试剂和耗材、细胞系、刺激物 4.2.1器具 试验器具如下: a)二氧化碳细胞培养箱; b)恒温水浴摇床; c)高压蒸汽灭菌锅: 1 ...
T/CSBM 0050.2-2024 创面修复材料有效性评价 第2部分:水不溶性材料体外浸提液评价方法.pdf
ICS11.040.30 CCS C 30 T/CSBM 团 体 标 准 T/CSBM0050.2—2024 创面修复材料有效性评价 第2部分:水不溶性材料体外浸提液评价方法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wound repair mater ials Part 2:In vitro extracts evaluation method for water insoluble materials 2024-05-14发布 2024-10-01实施 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发布 T/CSBM0050.2—2024 目次 前言 .....II 引言 I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浸提液制备1 5细胞增殖试验. 6细胞迁移试验..... ....3 参考文献 5 I T/CSBM0050.2—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T/CSBM0050一2024《创面修复材料有效性评价》的第2部分.包括以下部分: 一一第1部分:水溶性材料体外评价方法; 一一第2部分:水不溶性材料体外浸提液评价方法; 一一第3部分:刺激因子屏蔽评价方法; 一一第4部分:体外微血管形成试验评价方法: 一一第5部分:体外细胞粘附和增殖直接接触评价法; 一一第6部分:动物食管创面模型促修复愈合评价方法; 一一第7部分:动物胃创面模型促修复愈合评价方法; 一一第8部分:动物肠道创面模型促修复愈合评价方法; 一一第9部分:动物皮肤创面模型促修复愈合质量评价方法.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团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杭州英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四川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戴建英、韩倩倩、梁洁、高欣怡、于栋杰、李锐、王涵、虞朝辉、李娜、王春 仁、陈坛. II T/CSBM 0050.2—2024 引言 早期的创面愈合材料为普通无菌的敷料,主要起到物理隔离保护创面的作用.随着生物材料的不断 发展,具有组织再生能力的材料不断出现,这些材料不仅具有保护创面,而且具有促进创面细胞再生迁 移,加速创面愈合速度和提高创面愈合质量的作用.目前评价创面材料的有效性主要是评价对细菌的隔 离作用,尚无从细胞水平评价材料促进创面愈合的方法.创面修复材料主要包括水溶性材料和水不溶性 材料.本文件主要是针对水不溶性生物材料,采用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评价材料对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 响,确定材料促进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有效量. 水不溶性生物材料主要是水溶性生物材料采用交联的方式制备的海绵状多孔材料、水凝胶等型式的 材料,这类材料不溶于水,但是这类材料在水溶液中可以游离出没有交联的分子或降解的小分子.这些 游离的分子可能会具有促进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另外在制备交联材料时可以添加具有促进细胞增殖 和迁移的作用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游离到浸提液中,发挥促进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本文件采用浸 提液的方法评价创面修复材料是否具有促进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 III T/CSBM0050.2—2024 创面修复材料有效性评价 第2部分:水不溶性材料体外浸提液评价方法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水不溶性创面修复材料体外评价的浸提液制备、细胞增殖试验和细胞迁移试验. 本文件适用于水不溶性创面修复生物材料促进创面细胞增殖和迁移效果的评价,如海绵多孔材料、 水凝胶材料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6886.12一202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2部分:样品制备与参照样品 T/CSBM0050.1创面修复材料有效性评价第1部分:水溶性材料体外评价方法 3术语和定义 T/CSBM0050.1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浸提液制备 在无菌状态下,按照以下条件制备浸提液: a)浸提温度:37℃士1℃; b)浸提时间:24h士2h或48h±2h或72h±2h; c)浸提介质:无血清培养基; d)浸提条件:120r/min摇床中震荡; )样品和浸提介质的比例:按照GB/T16886.12一2023中表1的规定进行. 5细胞增殖试验 5.1原理 在无血清培养基条件下测定细胞增殖的情况,以无血清培养基为空白对照,含血清培养基为阳性对 照.若材料具有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则和空白对照相比具有明显细胞增殖反应. 5.2器具、试剂和耗材...
T/CSBM 0050.1-2024 创面修复材料有效性评价 第1部分:水溶性材料体外评价方法.pdf
ICS11.040.30 CCS C30 TCSBM 团 体 标 准 T/CSBM0050.1—2024 创面修复材料有效性评价 第1部分:水溶性材料体外评价方法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wound repair materials Part 1:In vitro evaluation method for water soluble materials 2024-05-14发布 2024-10-01实施 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发布 T/CSBM0050.1-2024 目 次 前言 引言 . . . I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细胞毒性试验 1 5细胞增殖试验. 3 6细胞迁移试验..... ....5 参考文献 7 I T/CSBM0050.1-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T/CSBM0050一2024《创面修复材料有效性评价》的第1部分.包括以下部分: 一一第1部分:水溶性材料体外评价方法; 一一第2部分:水不溶性材料体外浸提液评价方法; 一一第3部分:刺激因子屏蔽评价方法; 一一第4部分:体外微血管形成试验评价方法; 一一第5部分:体外细胞粘附和增殖直接接触评价法; 一一第6部分:动物食管创面模型促修复愈合评价方法; 一一第7部分:动物胃创面模型促修复愈合评价方法; 一一第8部分:动物肠道创面模型促修复愈合评价方法; 一一第9部分:动物皮肤创面模型促修复愈合质量评价方法.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团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杭州英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四川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戴建英、韩倩倩、梁洁、高欣怡、于栋杰、高洁、王涵、徐磊、邹文、王春仁、 孔祥东. II T/CSBM 0050.1—2024 引 言 早期的创面愈合材料为普通无菌的敷料,主要起到物理隔离保护创面的作用.随着生物材料的不断 发展,具有组织再生能力的材料不断出现,这些材料不仅具有保护创面,而且具有促进创面细胞再生迁 移,加速创面愈合速度和提高创面愈合质量的作用.目前评价创面材料的有效性主要是评价对细菌的隔 离作用,尚无从细胞水平评价材料促进创面愈合的方法.创面修复材料主要包括水溶性材料和非水溶性 材料.本文件主要是针对水溶性生物材料,例如海藻酸钠、羧甲基壳聚糖、胶原蛋白、透明质酸钠等生 物材料,采用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评价材料对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确定材料促进细胞增殖和迁移的 有效量. 水溶性生物材料主要是合成或天然高分子材料,有中性高分子、阴离子性高分子、阳离子性高分子 和两性高分子材料以及其它无机材料,由于这些高分子材料在水溶液中的状态随着浓度的改变以及溶液 中反离子的相互作用以及分子量的不同等而呈现为不同的物理状态,因此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生物活性. 研究表明这类生物材料在溶解状态时的生物作用不是随着浓度的增加作用增强,因此有必要确定这些材 料最佳的细胞增殖和细胞迁移的有效浓度.在此基础上研究材料的促进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确定材 料是否具有促进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效果. III T/CSBM0050.1-2024 创面修复材料有效性评价第1部分:水溶性材料体外评价方法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水溶性创面修复材料体外评价的细胞毒性试验、细胞增殖试验和细胞迁移试验. 本文件适用于适用于水溶性创面修复生物材料促进细胞增殖和迁移效果的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6886.5一2017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水溶性材料water soluble material 强亲水性的生物材料,能溶解于水中形成水溶液或均匀分散体系.如海藻酸钠、羧甲基壳聚糖、胶 原蛋白等. 3.2 细胞增殖cell proliferation 细胞生长和分裂产生两个子细胞的过程,导致细胞数量呈指数增长,是组织修复过程中的主要机制. 3.3 细胞迁移cell migration 细胞在接收到迁移信号或感受到某些物质的浓度梯度后而产生的移动.在这一过程中,细胞不断重 复着向前方伸出突足,然后牵拉胞体的循环过程. [来源:YY/T0606.20—2014 3.3] 4细胞毒性试验 4....
T/CSBM 0049-2024 磷酸钙生物陶瓷多孔结构特征的测试方法.pdf
ICS11.120.20 CCS C 35 T/CSBM 团 体 标 准 T/CSBM0049—2024 磷酸钙生物陶瓷多孔结构特征的测试方法 Porous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testing method for calcium phosphate bioceramics 2024-05-14发布 2024-10-01实施 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发布 T/CSBM0049—2024 目 次 前言 ...II 引言 . . I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 4试验样品. 1 5试验方法 2 6报告内容.. .4 附录A(资料性)宏孔孔径和连通孔径测量示意5 附录B(资料性)微孔孔径测量示意6 附录C(资料性) CT法注意事项7 参考文献. 8 I T/CSBM0049—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团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四川大学、四川医疗器械生物材料和制品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天津市医疗器械质 量监督检验中心、四川拜阿蒙生物活性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贝奥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苏州鼎安科 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向锋、朱向东、肖玉梅、袁暾、邓翔、袁波、张凯、袁博、张晨、卢霄、李 亚东、陈和仲、张丽、梁洁、张兴栋. II T/CSBM0049—2024 引言 对于磷酸钙生物陶瓷来说,多孔结构有利于营养物质传输、细胞迁移和骨长入,是实现骨诱导性的 必要条件,也是实现良好骨组织修复与再生的前提条件之一.随着磷酸钙生物陶瓷研究的不断深入,一 些新的多孔材料制备技术,如增材制造等也被应用到了生物陶瓷领域,并已经尝试应用于临床.为应对 技术的发展,迫切需要对磷酸钙生物陶瓷三维多孔结构的特征描述和测试进行规范,进一步指导相关产 品研发.磷酸钙生物陶瓷的多孔结构特征要素主要包括孔隙率、孔径、孔径分布以及孔连通性等,对这 些要素测试方法的明确可为正在开展磷酸钙生物陶瓷产品研发与临床转化提供技术指标的确认及对应 检测方法建议. III T/CSBM0049—2024 磷酸钙生物陶瓷多孔结构特征的测试方法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磷酸钙生物陶瓷多孔结构特征的试验样品、试验方法和报告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磷酸钙生物陶瓷的多孔结构特征的测试和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966多孔陶瓷显气孔率、容量试验方法 GB/T21650.1压汞法和气体吸附法测定固体材料孔径分布和孔隙度第1部分:压汞法 GB/T36984外科植入物用多孔金属材料X射线CT检测方法 GB/T41672外科植入物骨诱导磷酸钙生物陶瓷 YY/T1558.3外科植入物磷酸钙第3部分:羟基磷灰石和B-磷酸三钙骨替代物 ISO13383-1精细陶瓷(先进陶瓷、高技术陶瓷)微结构描述第1部分:晶粒尺寸和粒径分布 的测定[Fine ceramics(advanced ceramics advanced technical ceramics)-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Part 1:Determination of grain size and size distribution] 3术语和定义 GB/T41672和GB/T36984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开孔隙率open porosity 显气孔率 开孔孔隙总量占陶瓷块体或颗粒总体积的比例. 3.2 闭孔隙率closed porosity 闭孔孔隙总量占陶瓷块体或颗粒总体积的比例. 4试验样品 4.1样品性质 试验样品的材料、形状结构、尺寸、密度等物理特性应满足压汞、扫描电镜、T等检测设备的要求. 4.2样品来源 4.2.1试验样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来源: a)产品; 1 ...
T/CSBM 0048-2024 磷酸钙生物陶瓷的体内骨诱导性评价方法.pdf
ICS11.120.20 CCS C 35 T/CSBM 团 体 标 准 T/CSBM0048—2024 磷酸钙生物陶瓷的体内骨诱导性评价方法 In vivo evaluating method of oteoinductivity for calcium phosphate bioceramics 2024-05-14发布 2024-10-01实施 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发布 T/CSBM0048—2024 目 次 前言 ...II 引言 I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动物模型. 1 5植入试验 2 6结果判定. ...3 7报告内容. ...3 附录A(资料性)组织学切片中新骨的识别 .5 参考文献. T/CSBM0048—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团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四川大学、四川医疗器械生物材料和制品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天津市医疗器械质 量监督检验中心、四川拜阿蒙生物活性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贝奥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朱向东、李向锋、袁波、袁暾、梁洁、肖玉梅、张凯、卢霄、袁博、张晨、陈 和仲、张丽、张兴栋. II T/CSBM0048—2024 引言 骨诱导磷酸钙生物陶瓷是生物材料骨诱导理论研究转化应用的成果之一,其不仅为临床骨缺损的再 生修复提供了可能,也是“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新定义与理论得以提出的坚实基础.客观地对具有骨 诱导性的磷酸钙生物陶瓷类产品进行骨诱导能力的评价,对于控制产品质量,提升产品临床应用可接受 水平意义重大.虽然已形成部分体外评价磷酸钙生物陶瓷的骨诱导能力的方法,但受限于当前的研究水 平,无法全面、直接地反映其骨诱导能力,仍需要在动物体内实验中进行确认. 体内实验受到动物种属、植入方法、植入部位、评价方法等因素影响显著,若不进行相对的规范, 实验研究的可比性将受到很大限制,并降低了这些实验研究的价值.而在较为统一的标准之下实施的磷 酸钙生物陶瓷体内骨诱导性研究,将可以对相关产品的研发与临床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持. III T/CSBM0048—2024 磷酸钙生物陶瓷的体内骨诱导性评价方法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磷酸钙生物陶瓷的体内骨诱导性评价的动物模型、植入试验、结果判定和报告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磷酸钙生物陶瓷的体内骨诱导性能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6886.2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2部分:动物福利要求 GB/T16886.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6部分: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骨诱导osteoinductivity 可向多种组织细胞分化的间充质细胞被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或成软骨细胞,最后形成骨组织的现象. [来源:GB/T41672—2022 3.1] 3.2 磷酸钙生物陶瓷calcium phosphate bioceramics 由磷酸钙盐构成的,具有骨传导性的一类生物活性陶瓷. [来源:GB/T41672—2022 3.4] 3.3 异位heterotopic 植入/移植位点不直接与骨接触,如骨骼肌. [来源:YY/T1680—2020 3.2] 3.4 肌间隙intermuscular 在解剖学上可识别的肌肉之间的部位. [来源:YY/T1680—2020 3.3] 3.5 皮下subcutaneous 皮肤以下的疏松结缔组织或脂肪组织. 4动物模型 4.1动物选择 ...
T/COSOCC 018-2024 信息安全技术 数据泄漏防护产品技术要求.pdf
ICS35.030 CCS A90 团 体 标 准 T/C0S0CC018—2024 信息安全技术数据泄漏防护产品技术要求 SO 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data leakage prevention products CO 2024-05-31发布 2024-05-31实施 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 发布 T/COSOCC 018-2024 目 次 前言 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体要求....... 5功能要求.... 5.1数据输出监测........ 1 5.2数据内容识别..... 2 5.3数据监测防护策略管理 2 6安全要求.... 3 6.1标识与鉴别..... 3 6.2区分安全管理角色. 4 6.3安全管理... 4 6.4远程管理. 4 6.5数据保密. 4 6.6审计 4 6.7审批 5 6.8报警... 5 5 5 7.2等级要求.......... . 6 参考文献.小, 7 I T/C0S0CC018-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电计量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航计算通讯研究所、蓝象标准(北京) 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万里红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北信源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杭州领信数科信息技术有限 公司、四川中电启明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杭州数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东盈世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安宁创新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通州网络安全产业园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中超伟业信息 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嵩嘉标准化技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于莉莉、陈金铺、段小莉、唐迪、江海昇、杨华、王吉文、周平、高谍、林延 中、马延彪、边梦娜、罗远哲、石春刚、郑宁宁、张风雷、陈维、冯大刚、张德保、熊凡凡、姜冰、张 红艳、邱天、乔华阳. T/C0S0CC018-2024 信息安全技术数据泄漏防护产品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数据泄漏防护产品的总体要求、功能要求、安全要求和等级划分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数据泄漏防护产品的设计、开发与测试等活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8336.3网络安全技术信息技术安全评估准则第3部分:安全保障组件 3术语和定义 GB/T18336.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数据泄漏防护data leakage prevention 防止数据以未授权的方式流出安全域的行为. 3.2 数据泄漏防护产品data leakage prevention product 防止数据以非授权的形式流出安全域的产品. 3.3 数据接口data interface 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流的通道或协议,通常会定义数据的格式、传输方式、通信协议和连接 规则. 4总体要求 数据泄漏防护产品通过对运行、存储于主机内或者网络中传输的文件、数据进行内容识别,对数据 的操作和传输过程进行监视和控制,实现对数据以非授权的形式流出安全域进行防护;同时该类产品应 具有身份鉴别、安全管理、审计和报警功能等安全功能.该类产品的部署和实现方式可分为主机型、网 络型、移动终端型和综合型. a)主机型部署指终端服务器与管理控制台结合部署的方式. b)网络型部署指部署在网络的端口、数据库端口等位置. c)移动终端型部署指部署在移动终端数据防泄漏的部署方式. d)综合型部署指部署方式包括了终端服务器部署、网络端口部署、数据端口部署、移动终端部署 等多种部署统一管理的组合型部署方式. 5功能要求 5.1数据输出监测 应对产品数据传输对象和用户操作行为的以下内容进行监测: a)存储介质,包括光盘、闪存盘、硬盘、存储卡等; b)数据接口,包括应用程序接口、数据库接口、网络接口、蓝牙通信接口等: 1 ...
T/COSOCC 017-2024 信息安全技术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监测预警产品技术要求.pdf
CCS L80 ICS35.030 团体标准
T/COS0CC 017-2024
信息安全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监测 预警产品技术要求 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critical information
2024-05-31发布2024-05-31实施
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发布
T/C0S0CC 017-2024
目次
前言 引言III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5概述.. 6功能要求. 6.1网络部署 6.2安全监测, 6.3应用隐身保护 6.4溯源画像 6.5风险分析 6.6态势展示 6.7预警通报 6.8系统管理 7安全要求. 7.1身份标识与鉴别 7.2授权与访问控制 7.3通信安全.. 7. 4系统平台安全 7.5日志记录与审计 8保障要求 8.1设计与开发, 8.2生产和交付, 8.3运行与维护 附录A(资料性)数据字段格式及说明. 附录B(资料性)网络安全事件编号编码规则. 附录C(资料性)其它可枚举类型编码规则表.10 附录D(资料性)运行环境要求. 参考文献,2
T/C0S0CC017-2024
前言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北京北信源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安芯网盾(北京)科技有限 公司、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浩瀚深度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梦之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网藤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边界无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马赫谷科技 有限公司、北京万里红科技有限公司、福建金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西南宁英福泰科信息科技有限公 司、北京赛博昆仑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省封匠网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科信安(深圳)信息技术有限 公司、湖北省楚天云有限公司、杭州领信数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杭州中电安科现代科技有限公司、上 海交通大学、北京华成航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麒麟软件有限公司、北京滴普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蓝创 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拓尔思天行网安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盈世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飞图影像科技有限公司、牙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开元精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通州网络安全 产业园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广州天懋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超伟业信息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维纳尔(北京)环保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蓝象标准(北京)科技有限 公司、嵩嘉标准化技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奕钧、杨华、姚纪卫、蔡翰智、张建荣、张增波、孟涛、庞韶敏、朱东民、 王智明、李斌、陈佩文、涂卫华、江海昇、魏杰、张昇鹏、郑文彬、邓庭波、杨旭东、张晓枫、张晓婷、 武方、李建华、霍进彦、张大朋、李畅、黄青蓝、许芬、郝家雨、伍华、李文军、范子全、边梦娜、 邹凯、罗远哲、张立明、历伟、张风雷、陈维、吴晗、乔华阳、熊凡凡、姜冰、张红艳、邱天、张德保、 段小莉。
II
T/C0S0CC 017-2024 引言 础设施运行安全的要求,在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以及GB/T39204《信息安全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要求》的基础上,本文件借鉴我国相关部门以及网络安全企业在开展安全监测预警工作的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关于保护关键信息基 成熟经验,并吸纳国内外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监测、保护和预警方面的举措,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满足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诉求,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护能力,提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监 测预警产品技术要求,采取必要措施保护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业务的正常运行和不受破坏。
COS
III...
T/COSOCC 016-2024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 软件测试要求.pdf
ICS35.240 CCS L70 团 体 标 准 T/C0S0CC016—2024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软件测试要求 S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novation--Software test requirements COS 2024-04-10发布 2024-04-10实施 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 发布 T/C0S0CC016—2024 目 次 前言. II 引言 III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一般要求. 4.1测试目的....... 1 4.2测试类别. 1 4.3测试内容.... 2 4.4软件测试. 2 4.5测试过程... 2 4.6测试工具 2 4.7测试环境. 2 4.8被测对象..... 2 4.9测试文档... 2 5产品测试要求.. 3 5.1文档审查.. 3 5.2代码审查. 3 5.3系统测试 3 附录A(资料性)信创软件文档审查内容 8 附录B(资料性) 国产基础软硬件适配参照表 ..9 附录C(资料性) 密码应用安全测试内容参照表 .10 参考文献 ...12 表1功能性测试内容 4 3 表2性能效率测试内容.. 3 表3兼容性测试内容.... 4 表4可靠性测试内容.. 4 表5维护性测试内容.. 4 表6易用性测试内容... 5 表7通用安全性测试内容. 5 表8可移植性测试内容..... ......5 表A.1文档审查单... .........8 表B.1国产基础软硬件适配参照表 ......9 表C.1密码应用安全测试内容, . 10 I T/C0S0CC016—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电计量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蓝象标准(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强智科 技发展有限有限公司、中国长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普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科方德软件有 限公司、成都开元精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航天中认软件测评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轩宇信 息技术有限公司、忘平(广东)科技有限公司、北方实验室(沈阳)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盈世计算机科 技有限公司、北京华成航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中超伟业信息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业互 联网研究院、北京通州网络安全产业园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嵩嘉标准化技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COSO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于莉莉、乔华阳、谢飞虹、杨玲萍、于明、姚友田、樊志成、范子全、贾丽娟、 郑竹萌、潘健洪、郝博、郝家雨、霍进彦、罗远哲、薛强、边梦娜、郭尚志、张德保、熊凡凡、姜冰、 周紫晗、邱天、段小莉. II ...
T/COSOCC 015-2024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 办公软件通用要求.pdf
ICS35.240.20 CCS L67 团 体 标 准 T/C0S0CC015—2024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办公软件通用要求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novation-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office S software COS 2024-04-10发布 2024-04-10实施 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 发布 T/C0S0CC015-2024 目 次 前言 II 引言 III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功能要求.... 1 4.1概述....... . . 1 4.2门户管理. ........1 4.3流程管理.. 2 4.4表单管理. 2 4.5公文管理..... 3 4.6会议管理 . 4 4.7文档管理.. 4 4.8信息发布..... 5 4.9目标管理. ......5 4.10综合办公.... 6 4.11即时通讯.... 6 4.12通讯录..... 7 4.13 全文检索. 7 4.14 业务定制, .7 4.15系统功能模块扩展 8 5性能要求.... 8 5.1系统拓扑 8 5.2信创环境. .........8 5.3性能要求........... . 9 6安全要求.... ..9 附录A(资料性)可适配信创环境. 10 表A.1信创基础软硬件适配参照表.. 10 I II 00S00 时市坚¥酒第围‘妆美继王润割翠平区 到‘团翻登国屈来‘甜田半:丫真王书 身(当非)半取兴璧但削身(卫)网之¥世亿削身份翠 中‘但潮身¥身手¥但谢身份甜半轩影网ZJ百‘但削身半轩宵Z事 身健甲了但身楼(当非)歌半但亿削身份甜图事半:马真来 真弹 《真弹唑制:女提I合业工》00一IT/89開 旱 Z0Z-SL0000S00/1 ...
T/COSOCC 014-2024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 经营管理系统数据管理技术规范.pdf
CCS L70 ICS 35.240.01 团体标准
T/C0S0CC 014-2024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经营管理系统数据管理 技术规范 specificationsforoperationmanagementsyste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novation-Datamanagement technical
2024-04-10发布2024-04-10实施
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发布
T/COS0CC 014-2024
目次
前言 引言..V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5数据对象, 5.1定义 5.2特点, 5.3性质, 5.4类别, 6数据管理体系 6.1概述. 6.2体系设计, 7元数据管理. 7.1数据来源 7.2数据采集 7.3元模型管理 7.4元数据分析 7.5元数据应用, 8主数据管理.. 8.1主数据建模 8.2变更管理. 8.3主数据分析, 8.4主数据集成 9数据建模, 9.1数据建模要求 9.2数据模型查询, 9.3数据模型管理. 9.4模型对比分析 9.5模型开发. 10数据标准管理. 10.1标准内容. 10.2标准版本管理 10.3标准稽查管理 11数据存储.
T/C0S0CC 014-2024 11.1存储的性能和可靠性 11.2存储的安全和数据保护,10 11.3存储的控制和合规,10 12数据集成和共享.10 12.1数据交换.10 12.2数据清洗.11 12.3数据转换.11 12.4标签管理.11 12.5数据目录.11 13数据质量管理.12 13.1质量管理工具,12 13.2数据质量测量,12 13.3数据质量分析.12 13.4数据质量评价指标,12 14数据安全管理,13 14.1身份认证.13 14.2访问控制.13 14.3授权.13 14.4审计.13 14.5资产保护.13 14.6分类分级.13 14.7数据脱敏、脱密,13 14.8风险监测.13 14.9数据销毁.13 14.10安全漏洞管理,13 14.11紧急响应计划..14 参考文献..
图1经营管理系统数据管理体系
II
T/C0S0CC 014-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昆仑数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京航计算通讯研究所、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 限公司、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四川中电启明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南方电网数字平台科技(广东)有限公司、广东盈世计算机科技 有限公司、北京中电普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航天云网数据研究院(江苏)有限公司、北京通州网络 安全产业园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蓝象标准(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嵩嘉标准化技术服务(北京)有限 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洪宇、徐永伟、杜阿卫、张允君、罗奕、丁学英、郭仕锐、冯亚玲、郝家 雨、王磊、刘永进、边梦娜、戚玮、杨志娅、胡兴勇、段正轩、张德保、段小莉、熊凡凡、姜冰、周 紫晗、邱天、乔华阳。
III...
T/COSOCC 013-2024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 数据安全通用技术要求.pdf
ICS35.240.01 CCS L70 团 体 标 准 T/C0S0CC013—2024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数据安全通用技术要求 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novation-General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data security 2024-04-10发布 2024-04-10实施 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 发布 T/C0S0CC013-2024 目 次 前言 II 引言 III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4基础安全要求...... 2 5总体架构......... 2 6安全技术要求...... 4 6.1数据源鉴别. 4 6.2数据分类分级.... .4 6.3 身份鉴别与访问控制. 4 6.4 数据存储保护 4 6.5 数据传输保护. 5 6.6监控与审计... 5 6.7 防泄漏. 5 6.8 数据脱敏. 5 6.9 数字水印 6 6.10安全评估......... 6 6.11 数据销毁安全, 6 6.12 监测预警. 6 6.13 应急响应与灾备 ..7 6.14 接口管理.. ..7 参考文献 . 8 图1信创数据安全总体框架 3 I T/C0S0CC013—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数据通信科学技术研究所、蓝象标准(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节能数字科技有 限公司、维纳尔(北京)环保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山东旗帜信息有限公司、杭州半云科技有限公司、福 建捷宇电脑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麒麟信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西骏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企网 络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北方实验室(沈阳)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马赫谷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万里红科技 有限公司、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网络与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四川中电启明星信息技术有限公 司、北京亿中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谷器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广电计量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 南正宇软件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浩瀚深度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杭州领 信数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东柏腾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杭州中电安科现代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成航 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山东艾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中电科申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省楚天云有限 公司、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讯飞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视联动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美亚国云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山西数字政府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广东盈世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河 北翎贺计算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浙江飞图影像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启明星辰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安宁创新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天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大数据云 边智能协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中超伟业信息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网御星云信息技术 有限公司、北京光梭激光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通州网络安全产业园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嵩嘉标准化 技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邹彧、段小莉、郭炜、张立明、邱瀚、宋小波、孙高海、龚溪东、何泽松、徐 传波、石绍群、于莉莉、杨程、江海昇、刘俊江、黄洪杰、王刚强、张中华、夏何均、刘跃华、历伟、 李淳、魏强、杨岚、曹莹、武方、霍进彦、李兵、周昱、徐博、杨梦、倪伟、刘玉梅、曾璐、靳连增、 陈颖棠、陈英杰、张跃华、何文兵、郭本平、周慧明、王田、罗远哲、关雨呈、张立辉、边梦娜、张栩、 李斌、熊凡凡、姜冰、周紫晗、王新亮、邱天、张德保、乔华阳. II T/COSOCC 013—2024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国家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重要发展理念,我国全面实施国 家大数据战略.与此同时,我国逐步建立了基于自主的IT底层架构和标准,在核心芯片、基础硬件、操 作系统、中间件、数据服务器等领域实现国产替代,形成自有开放生态.然而,信创产业数据安全风险 问题日益严峻,信创环境下数据安全、企业商业秘密和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防护需求迫切.通过开展信创 数据安全通用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的研制工作,对信创数据安全进行要求,并提供相应的检测方法,为信 创相关设备供应商在产品研发设计、产品生产等在数据安全防护方面提供指导,保障不同信创应用平台、 应用软件开发和运维团队提供兼容和信息流通,为信创应用平台、应用软件等使用方在项目招标、项目 验收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为工信部、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政府监管部门在相关政策制定方面提供依据...
T/COSOCC 012-2024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 基于人工智能的入侵检测产品技术要求.pdf
ICS35.240.01 CCS L70 团 体 标 准 T/C0S0CC012—2024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基于人工智能的入侵检 测产品技术要求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novation-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based intrusion detection products 2024-04-10发布 2024-04-10实施 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 发布 T/C0S0CC012-2024 目 次 前言 II 引言 III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5总体架构. 2 5.1IDS.. 2 5.2基于人工智能的IDS. 2 5.3评测环境. 4 6技术要求...... 4 6.1人工智能算法的要求 . . 4 6.2入侵检测能力. 5 6.3人工智能方法的正确性.. 5 6.4人工智能目标函数.. 6 6.5训练数据集. 6 6.6对抗性样本........ 7 6.7环境数据...... 7 6.8功能要求 7 6.9性能指标...... 8 7系统配置要求... 8 7.1处理器架构适配.. 8 7.2操作系统适配. 8 7.3 跨平台适配. 8 7.4网络环境适配.. 9 7.5系统集成适配..... ..9 7.6可定制化适配. ..9 参考文献 10 图1人工智能入侵检测产品的分类.. 2 图2人工智能应用于IDS的常用算法............. 3 图3人工智能入侵检测产品的评测环境..... ...... 4 I T/C0S0CC012-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云南省统计建模与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安芯网盾(北京) 科技有限公司、四川中电启明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北京浩瀚深度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 司、重庆梦之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江苏蓝创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企网络通 信技术有限公司、拓尔思天行网安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亿中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东盈世计 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启明星辰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中电科申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超伟 业信息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网御星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蓝象标准(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嵩 嘉标准化技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坤、唐年胜、姜向前、李欢欢、李高磊、吴晓春、郝艳、彭程、王新阳、赵 纪元、黄青蓝、冯楠坪、王玉兰、范玲玲、卜令超、林延中、姚燕良、周昱、罗远哲、刘建军、段小莉、 张德保、熊凡凡、姜冰、周紫晗、邱天、乔华阳. II T/C0S0CC012-2024 引言 在当前高质量发展阶段,智能化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不断增加,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也变得更加复杂.国际上,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正不断 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开始尝试使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提高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因为国内安全 厂商目前对人工智能重视程度不高,所以研究的不深,相对全球,没有成熟的产品.此外,随着ChatGPT 等人工智能应用在各行各业的普及,网络安全威胁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入侵检测是一项用于正式检测入侵行为的过程,其主要特征包括采集反常的使用模式、被利用的脆 弱性及其类型、利用方式,以及入侵发生的时间和方式.随着攻防对抗的不断升级,攻击者使用的入侵 手段变得日益复杂和隐蔽,传统的入侵检测方法对高级入侵手段的检测效果需要提升.所以人工智能技 术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具有巨大潜力.人工智能入侵检测方法通过分析网络数据流量、协议特征和主 机行为等多种因素,能够自动识别入侵行为.这种方法通常对高级入侵手段具有较高的检出率,有效补 充了传统的入侵检测方法. 目前,基于人工智能的入侵检测产品在性能和特点方面与传统方法存在差异和问题,例如需要更大 的计算力和更高的成本等,但是目前尚无相关标准.本文件旨在规范人工智能入侵检测方法的检测效果, 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提高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并推动行业对人工智能更加关注. 通过标准固化先进技术、引领行业发展,为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安全提供技术指导. 通过本文件的发布,可以提高人工智能入侵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掌性...
T/COSOCC 011-2024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 云计算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通用技术要求.pdf
ICS 35.240.01 CCS L70 团 体 标 准 T/C0S0CC011—2024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云计算基础设施即服务 (IaaS)通用技术要求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novation-General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cloud platform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 2024-04-10发布 2024-04-10实施 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 发布 T/C0S0CC011-2024 目 次 前言 II 引言 III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2 5总体架构. 3 6总体要求... 3 7服务器虚拟化软件要求. 4 7.1功能要求.... 4 7.2可靠性要求. ..8 7.3兼容性要求.....,.. ..9 8虚拟化云平台软件要求.... 9 8.1功能要求.. 9 8.2虚拟化云平台安全要求 ...13 8.3可靠性要求....... .........14 8.4兼容性要求.. ...14 9云管理软件要求. ...15 9.1用户门户功能要求.... ....15 9.2运营门户功能要求.... ....16 9.3运维门户功能要求. ...18 10桌面云软件要求......... 18 10.1功能要求,... 18 10.2安全要求..... 20 10.3可靠性要求... 21 10.4兼容性要求. .21 10.5易用性要求.. 22 参考文献. 24 图1云计算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产品架构示意图..3 I T/C0S0CC011-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 公司、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杰创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湖南 麒麟信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科方德软件有限公司、上海仪电(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中电普华信息 技术有限公司、四川中电启明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雪云锐创科技有限公司、天翼云科技有限公司、 杭州半云科技有限公司、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华成航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广东盈世计算机科 技有限公司、麒麟软件有限公司、中科可控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山西大众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成都兴城融晟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讯飞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国电 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谷器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蓝创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美亚国云智 能装备有限公司、北京神州数码云计算有限公司、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南方电网数字平台 科技(广东)有限公司、中电科申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启明星辰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光 梭激光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软件测评中心(工业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北京网御星 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蓝象标准(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嵩嘉标准化技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马泽明、谢斌、罗军、黎俊杰、陈亮、刘明、于佳鳌、杨鹏举、樊志成、刘超、 董爱强、董石磊、孟文斌、杨华飞、王立晨、王承均、姚家渭、刘辉军、霍进彦、陈颖棠、钟生平、毛 峰、郑隽鹏、王兴强、颜妙丽、江志国、李军、阮乐成、黄青蓝、曾璐、回武让、刘歆一、刘绍光、张 荣、李伟、张立明、田峰、班学华、蔡军利、魏振水、周柯、杨自飞、王斯诺、乔华阳、熊凡凡、姜冰、 周紫晗、邱天、张德保、段小莉. II III O0S00 解¥不SBBI 与季不身‘水半轩由到号之朝攀季‘专一讯妥昌书 幕职‘酷回半口‘业甜唑冒职一业子 号阳回‘留上华职里金功目近‘寿到等‘一骑业里骋‘口 之阳事器号目中不士田融意之时平要不身朝袋弹米 ‘答¥鼻游任由继闯四半轩不身宗号县斜身城意1之普莱SI目‘ SI母中丰子之丁由不身草重目鹤关身影海转意|1子刺普‘ 竖号不‘准由网书干并‘朝十1子晋SI懂华回牙日(SBI)湘奥 旱 IS 忆0Z-0 000S00/1 ...